首页 浅谈豫东名剧《刘墉下南京》

浅谈豫东名剧《刘墉下南京》

举报
开通vip

浅谈豫东名剧《刘墉下南京》浅谈豫东名剧《刘墉下南京》 作者:宋威镇山东理工大学摘要:刘墉下南京又名刘公案,盛行于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一带,经过红脸名家和媒介的广泛传播逐渐为更多观众所喜欢。戏曲艺术深受各地人文历史风俗影响,京剧地处京畿,大气稳重;越剧身处江浙,婉约细腻;黄梅戏则在皖鄂,质朴细致;豫剧红脸艺术源于豫鲁苏皖交界一带,此地尚武之风盛行、民风彪悍,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从未缺席,春秋战国宋襄公河南商丘人,使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汉高祖刘邦江苏徐州人,斩蛇起义于永城芒砀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张巡抗叛军于睢阳古城,唐朝黄巢山东菏泽人,...

浅谈豫东名剧《刘墉下南京》
浅谈豫东名剧《刘墉下南京》 作者:宋威镇山东理工大学摘要:刘墉下南京又名刘公案,盛行于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一带,经过红脸名家和媒介的广泛传播逐渐为更多观众所喜欢。戏曲艺术深受各地人文历史风俗影响,京剧地处京畿,大气稳重;越剧身处江浙,婉约细腻;黄梅戏则在皖鄂,质朴细致;豫剧红脸艺术源于豫鲁苏皖交界一带,此地尚武之风盛行、民风彪悍,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从未缺席,春秋战国宋襄公河南商丘人,使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汉高祖刘邦江苏徐州人,斩蛇起义于永城芒砀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张巡抗叛军于睢阳古城,唐朝黄巢山东菏泽人,领导唐末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宋太祖初使于宋州(今河南商丘),后黄袍加身,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为帝;元末刘福通安徽阜阳人,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明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推翻暴元成就霸业;清末捻军起义,主要人员就是皖北、苏鲁豫三省部分地区农民。这些人文历史风俗为红脸戏提供了大量素材,红脸戏擅演帝王将相,造就了红脸戏的主题就是反强权、抗昏君、抵侵略,捍卫自由独立、追求公平正义、弘扬忠孝美德。刘墉下南京主要是反强权、抗昏君,除奸人;这部戏通俗易懂,融观赏性与批判性为一体,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关键词:豫剧刘墉下南京豫东八大红脸王 一、编剧的素材来源及思想性 刘墉下南京这部戏可以说是二分史料八分戏说,历史上确有刘墉其人,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也确实在南京做过官,乾隆三十四年(1769),51岁的刘墉获授江宁知府。因其为官清廉,关于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播,后经文人墨客编写加工改造成戏曲广为流行。戏说的地方就非常多了,明显背离历史常识的如“三千岁刘墉”、“九千岁郭英”,清朝自三番之乱后异姓不能封王,铡太师、铡西宫、下南京、会总督、双开铡故事情节基本全是虚构,更离谱的是刘墉本该当皇帝,因其长相丑才与刘家互换,还有的版本说乾隆是宋朝皇室血脉,唱成赵乾隆。由于该戏偏离历史较大,有些批评者就说该戏“史不像史,戏不像戏,没有价值可取”,显然这是盲目无知的表现,戏曲本就允许虚构,那这部戏虚构也无可厚非,诚然这部戏虚构部分太多,但这是故事情节本身的需要。要按某些批评者的观点,那估计整个豫剧所有剧目都难经得起历史推敲。“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这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片尾曲,电视剧尚能如此戏说历史,戏曲刘墉下南京戏说历史无可非议。与其纠结其历史不如来深究该戏的教化意义,从这部戏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人所信仰的善恶终有报、惩恶扬善的精神和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渴望。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教化人们弃恶扬善。 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观赏性十足 戏曲的故事情节一般都很简单,情节是载体,重点在演唱。而刘墉下南京情节较为复杂曲折。先是恶霸仝三封强抢民女打伤人命,太师耶律红包庇护短,按说太师并未伤人性命,罪不至死,然而刘墉喝了酒,又联想到太师平日里欺下瞒上,一时性起怒铡了太师,只是未见到罪魁祸首仝三封被绳之以法稍显遗憾。西宫娘娘耶凤英金殿状告刘墉,乾隆怒而要绞死刘墉,众臣齐保刘墉,乾隆无奈只 得命刘墉西宫赔情,西宫娘娘耶凤英设计陷害刘墉,陷害不成反被刘墉所铡。又是铡太师又是铡西宫,为弱势群体主持公道,让观众大呼过瘾,心里的怒气得到释放,进而满足内心的需求。刘墉被贬南京,许翠屏通奸害夫,与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如出一辙,最初编写者有可能借鉴了水浒传的故事,这样的女子落下千古骂名,被铡也是大快人心。在会总督故事中,提牌官忽悠催牌官多要银两、高总督让刘墉三跪九叩来见的细节,都会有让人会心一笑的效果,折射出官大一级压死人,也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象,容易产生共鸣。最后国太亲到南京、刘墉暗访查出实情,许、杨二人被铡罪有应得。纵观整个故事情节,刘墉所铡之人都是达官显贵、位高权重,就是为了反衬刘墉的不畏强权、突出刘墉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这些权贵在刘墉面前尚且难逃法网,那些底层作恶者自然是小菜一碟。社会的法制就是需要强有力的执行者,公平正义的光明才能够普照大地。 三、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部戏的成功还在于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正面人物:刚正不阿的刘墉、为国操劳的刘统勋、通情达理的国母及刘诰命、生性耿直的九千岁郭英;反面人物:老奸巨猾的太师耶律红、心机毒辣的西宫耶凤英、好色凶恶的仝三封、通奸害夫的许翠屏、飞扬跋扈的许拔贡、嚣张霸道的武状元杨红;中性人物:昏庸有道的乾隆、见风使舵的高总督及县衙小官、美丽善良的民女金萍和银萍、诙谐幽默的衙役孟义和高升、忠厚老实的张凤、安分守己的张禄、爱女心切的许天官、侠肝义胆的壮士刘青、仗势欺人的提牌官及催牌官、威武勇猛的张成与刘安。从底层民女金萍、银萍到皇亲国戚,从天官之女许翠屏到国太,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众多人物交相呼应,活灵活现,演绎出了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彩,善恶情仇,一幅幅鲜活的画卷为观众徐徐展开。 四、行当齐全、人物角色具有代表性 生旦净丑是戏曲的四大行当,而这部戏四大行当齐全,生有刘墉、乾隆、郭英、杨红等;旦有西宫、许翠屏、国母、刘诰命、金萍等;净有太师、高总督;丑有仝三封、县衙小官、张禄(有的版本是丑角)。由于刘墉属于生角,这部戏重点是生角,刘墉在演唱时,多是真假嗓结合,先低后高(一般由C调升到E降调),刚柔相济,高低声相衔接,浑厚朴实,耐人寻味,对观众有种特别的吸引力,有听不够的感觉。板式腔调变化丰富,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等巧妙唱法,使人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又细腻大方。刘墉大段大段的唱腔,唱词朴实,高亢激扬,荡气回肠,听起来很过瘾。旦角唱腔轻盈明快、字正腔圆;净角唱腔浑厚饱满、刚健豪迈;丑角唱腔诙谐幽默、扮相滑稽。刘墉就是戏曲中清官的代表,如《包青天》中的包拯,《血溅乌纱》中的严天民;西宫、太师就是凶恶势力的代表,豫剧中西宫和太师基本都是坏角色,如《下陈州》中的西宫,《三哭殿》和《赵匡胤登基》中的太师;豫剧中以仝三封为代表的势力恶霸也不少,如《三上轿》中的张炳仁,《七品芝麻官》中的严诰命之子。这部戏里的角色人物都颇具代表性,观此戏可知豫剧中角色的相通性。 五、众多版本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这部戏的奇特还在于没有统一公认的版本,不像其他豫剧经典名戏,大家提起《三哭殿》公认唐喜成、提起《花木兰》公认常香玉、提起《下陈州》公认李斯忠、提起《七品芝麻官》公认牛得草。虽没有公认版本,也可以说有公认版本 那就是豫东红脸群体共享,这部戏是豫东红脸的一个符号象征,看似没有统一公认的版本不利于系统学习和观众传唱,但版本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正好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喜好,反而扩展了观众群体,有人喜欢杨启超的奇妙清脆,有人喜欢刘新民的高亢明亮、有人喜欢张枝茂的稳重大方、有人喜欢索文化的激扬奔放、有人喜欢洪先礼的古朴豪放、有人喜欢谢庆军的悦耳动听、有人喜欢陈传明的苍劲有力、有人喜欢张家训的细腻圆滑、有人喜欢朱坤芳的刚劲悲凉等等。没有统一的版本也避免了后学者千篇一律的问题,但也并非完美,版本不统一,情节、唱词出入较大、没有参照版本,表演水平参差不齐。观者看了低水平的演出对这部戏批评指责,有的看了高水平的演出对这部戏赞美有加,那到目前谁值得被推荐为该戏的代表性人物,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本人也只能从自身欣赏水平和观看的演出经历来推荐几位,本人首推索文化,他嗓音宽广,唱腔优美,吐字清晰,扮相贴切自然、大气俊美,表演细腻生动,唱腔同时兼具了唐玉成的粗狂高亢、激扬奔放和唐喜成的柔和悦耳、稳健大方。与其他豫东红脸名家相比,索文化不仅注重唱腔,而且重注身段表演和唱词的精炼简洁。索文化与张水英表演的《刘墉下南京》中抢棺材一折;与段红玉表演的《铡西宫》中西宫赔情一折堪称经典之作。豫东八大红脸王刘新民、洪先礼、张枝茂、谢庆军、陈传明、朱坤芳以及红脸名家杨启超、张家训、冯留智、景富仓、黄友良等演唱风格迥异各具特色,都是该戏不错的代表性人物。 六、深厚的观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 观众是戏曲的衣食父母,有了深厚的观众基础,这部戏想不火也不行。在基层有很多演唱爱好者,他们的演唱地点相当广泛,由于是跟着自己喜欢的演员学唱的,演唱风格也是丰富多彩。除了在流行地之外,在北京、杭州、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也有一批忠实的爱好者,有的在公园等公共场所演出该戏,在戏曲茶楼的演出有时也能看到该戏。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使得这部戏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搭戏台演出最有完整性和趣味性,由于请戏台演出戏价相对于基础观众来说比较昂贵,即使请戏台唱戏也多以一到三天,多者一个星期,演出时间的不足,使得大部分剧团都是分成铡太师、铡西宫、下南京、会总督、双开铡五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短剧来演出。婚丧嫁娶一般家庭都会请唢呐演奏,这为该戏的演出提供了平台,还有戏曲爱好者的自娱自乐。这部戏还得益于新兴媒介的广泛传播,从最初的广播到电视,从电视到网络,由于这部戏的火爆,很多音像出版社就录制了很多版本,这些版本传到网上得以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欢上该戏,在网上形成刘墉下南京的海量视频,也成为豫剧中的热门搜索词条。百度贴吧、新浪微博、腾讯QQ等为来自各地的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也让大家足不出户与红脸名家零距离交流。特别是去年梨园春年度金奖得主孙祥雨因演唱刘公案一炮而红,其在梨园春的演出唱段争相模仿,其实有很多名家和戏迷演唱刘公案,孙祥雨的唱腔并不是最好的,稍显稚嫩,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的热情,大家更多的是对红脸戏特别是刘公案登上官方舞台的的一种认可,今年的20年擂主争霸赛孙祥雨也是力压群雄、博得头筹,可见此戏深厚的观众缘。 七、这部戏争论的是是非非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会有是是非非,其实不止这部戏有,其他戏也有。言论的自由、思想的开放、人人都是“评论家”,以前的一堂言、人云亦云不复存在,朝阳沟就从以前的一片赞誉到目前深陷被批评质疑的舆论之中。其 他经典名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加上其本身的艺术含金量高,相比较而言有了定论,争论的是非较少,而刘墉下南京这部戏则不同,喜爱的能爱得死心塌地,贬低的将其贬得一文不值,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再加上某些戏曲专家的不待见,官方媒体如梨园春对该戏的长期压制,某些人对这部戏的攻击更是有恃无恐。我在梨园春吧看到一个肆无忌惮的攻击帖子“对豫东调的一点看法”内容如下:“有的吧友推崇《刘墉下南京》这样的戏曲,还对梨园春没有豫东调的舞台表示了不满,我的看法是《刘墉下南京》这样的戏也就适合在农村乡下野地里吼吼——土、俗,土的掉渣,俗不可耐,戏词土,曲调俗,那样的戏词也叫戏词吗?为了凑数,凑押韵合辙,狗屁不通的词也拿出来唱,那样的曲调也叫曲调吗?听来听去就一个调,完全没有豫西调的婉转清越或慷慨激昂,在这里声明,我是山东菏泽的,豫东调的大本营,但我却认为豫东调是没有艺术美感的。”这位吧友就有点极端、素质堪忧,有种看不起基层的心态,这样的戏能在农村乡下野地里吼吼,正好说明很接地气,有一句名言,“越是草根,越多精品”。刘墉下南京这部戏相比目前创新豫剧的歌曲化、话剧化、影视化就是豫剧的精品,原生态化唱腔,豫剧也正是从田间地头走进都市的,鄙视否定豫剧的源头,无异于饮鸠止喝,再来看此剧粗俗不堪、难登大雅之堂,喜欢的都是农村观众,而真实情况喜欢这部戏的年轻观众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大学生、研究生、大学教授等爱好者,这说明这部戏经过广泛的传播,不断走进高层次知识分子群体,也越来越受到都市观众的喜欢。说此戏无瑕疵也不客观,这部戏的戏词确有改进空间,水词重复、前后矛盾之处甚多,随着越来越多高层次知识分子的喜欢,定会有高人改进情节及戏词,既不失方言特色又不失典雅大方。 刘墉下南京是在基层演出的时候点戏最多的戏,豫剧中的任何一个剧目都无法和刘墉下南京的演出场次相比。是出版商出版的影像第一的剧目,由于非常的火爆又相继推出刘墉二下南京、刘墉三下南京、刘墉下山东、刘墉下河南、刘墉回北京等多部戏,网上形成海量视频,刘墉下南京也成为百度视频热门分类中仅有六个的关键词之一。也成为了红脸演员必学必唱的课程戏,是红脸艺术中的一张靓丽名片。这部戏非常的接地气,越是草根文化越有活力。理性看待这部戏的争论,有争论和批评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争论越多说明关注度越高,争论就像一面镜子,把这部戏的优缺点全都照了出来,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扬长补短。这部戏立足于“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忠孝爱民”,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会过时。保持住这部戏的传播氛围,让更多观众,各层次观众都能接触到,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也会越来越红火。 豫剧刘墉下南京,铁面无私除奸佞。 剧情跌宕不平静,悲欢离合留真情。 奇腔怪韵众爱听,各具千秋誉美名。 官家闻声心不定,豫东红脸民间兴。 春暖花开融寒冰,光明磊落一身轻。 惩恶扬善净心灵,是非自有后人评。
本文档为【浅谈豫东名剧《刘墉下南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23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