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课程理念试题 (2)

新课程理念试题 (2)

举报
开通vip

新课程理念试题 (2)新课程理念试题 (2) 14、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新课程理念试题-选择题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 1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A重要 B基本 C必要 主法制意识 16、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理念试题 (2)
新课程理念试题 (2) 14、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新课程理念试题-选择题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 1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A重要 B基本 C必要 主法制意识 16、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环节。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A重要 B必要 C首要 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7、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 B. ?? C. ???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2、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教学观念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 18、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 均衡性B( 综合性C( 选择性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3、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 )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19、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实行( ) 20、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5、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过程 有( ) 21、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A(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C( 信息化课程资源 22、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基本要求B(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3、课程不是教学的(A)。 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724、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体系强调( )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A、嘴 B、耳 C、心 D、眼 B(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5、学生的主体是(C)。 C(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A、教师 B、家长 C、学生 D、学校 8、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 26、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B.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C.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27、教师是学习的(D)。 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9.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28、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的目标是建立( ) 考试、选拔方式。 A、1/3 B、2/3 C、1/2 D、1/4 A.学生自由选择B.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C.综合评价的 29、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 10(.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D选择教学方法 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 3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式的变革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11、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31、许多人利用早晚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的干扰是( ) 12、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双重抑制 B、单一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A改革B创新 C变革 32、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 13、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集体智慧的(A)。 3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34、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48 ) 、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研究教材。?教师要从课程整体35、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 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研究学生特点 36、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A??? B??? C???? D??? 育工作的( ) 49、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 )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37、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 )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50、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 课程管理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3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 )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51、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 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39、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 ( ) 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A教学方法的变革 B教学过程的变革 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C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D学习方法的变革 和个别差异 40、下列不属于校外课程资源的一组是 ( ) A??? B??? C???? D??? A科研院所、科技馆、多媒体教室 B教科书、实验室、博物馆 5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C家长、教师、工厂 D自制教具、校园草坪、阅览室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41、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 53、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42、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 54、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 )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与技能目标 ?德育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力目标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3、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 ) A(??? B(??? C(??? D(???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55、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 ) 有的是次要的。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教师观的转变 ?学生观的转变 ?教学观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的转变 ?评价观的转变 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A(??? B(??? C(???? D(????? 标准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56、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44、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 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45、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 ?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一般不能修改 A(?? B(??? C(?? D(????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57、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 策略、教学评价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4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 ?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开发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A(???? B(?? C(??? D( ?? 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58、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 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4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 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 B(?? C(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 D(????? 59(课程标准对下列哪项内容没有做硬性的规定( ) 7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课程目标、内容 ?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基本标准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和课时安排 ?评价基本标准和评价具体7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方法A(?? B( ?? C( ?? D(??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60、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7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困难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要 ?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76、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 )几部分。 A(???? B(??? C(????? D(??????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61、现行的课程体系形成于( ) 育 A(信息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经济时代 D(知识经济时代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30、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是 (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系统性 ?实用性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A(??? B(??? C(??? D(????? 育 62(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7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环境意识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及即( D)。 养为重点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A. ??? B. ??? C. ?? D. ??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63。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78(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64。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三个层面上展开。 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 A )。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4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D、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 79、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6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的(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6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8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 6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B)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8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师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6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C) 质的(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8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6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B.) A、因地制宜 举一反三 声名狼籍 怨天尤人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荼毒生灵 为富不仁 安然无恙 变本加利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走投无路 漫不经心 川流不息 千头万序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随机应变 因材施教 再接再厉 相提并论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83、与“课外阅读是否影响课内学习,它对课内学习能否起促进作7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 用, 。”衔接最合理的是(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A、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B、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7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C、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D、这是谁都无法明确的问题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84、古人苏秦受辱而悬梁刺股,终成学业,恰好印证了“不愤不启,72 。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不悱不发”的名言,这说明人的情绪的两极( ) 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A、是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B、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 的是(A ) C、是具有社会性的,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D、是可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85、对话式教学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A、工业经济时代 B知识经济时代C网络信息时代D农业经济时值不高的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代 的设计体现出( ) 97、不属于引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是( ) A、平等民主性 B、多元互动性 C、自主探性 D、开放创新性 A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存86、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在极大的反差 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B、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科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C、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D、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教育,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全民有责 87、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 98、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 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99、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88、某教师讲授“价格由6元变为2元”的数量问题,学生表述正确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的是( ) 100(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两倍 ( D ) B、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三分之二 A 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C、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到三分之二 10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 D、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缩小了两倍 A改革开放B“三个有利于标准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和平与发展 89、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10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 B) 语是( ) A人民当家作主B实现共同富裕 C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精神文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明 90、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的一则评语: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103(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B) 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A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带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党的领导 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们104(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身学习的(C) ( )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A、结果评价 B、过程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 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D )原则。 91、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A四项基本 B直接“三通” C“一国两制” D一个中国 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105、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 )教学原则 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它的本质属性是( ) A、循序渐进原则B、启发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则 A、?? B、??? C、???? D、????? 92、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106、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包括的方面是( ) 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这个现象说明了( ) A、兴趣化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A、学习的实践性 B学习的渗透性 C思考的独立性D思想的开放性 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93、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107、下列对“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关系说法不当的是( ) 其背景说明最全面的是( ) A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A、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B、社会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挑战 B、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因为过去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 C、我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 D、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挑战 C、彻底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94、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D、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108、对信息技术教育所承接的任务说法不准确的是( ) B、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仍为矩形 A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C、既为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四边形为正方形 B、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D、以一条对角线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 C、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95、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D、提高课堂教学中制作及使用教学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的力度和普及性 方法的是( )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有则改之,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96、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刻背景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改革主要任务说法不准确的12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的过程。 是( )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A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的教育观念B、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C、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D、构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112、“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12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 理念是( )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113、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 12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 )的课程评价。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者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A、??? B、??? C、??? D、??? 12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 )。 114、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 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12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次。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7 B、4 C、5 D、8 A、??? B、??? C、??? D、??? 129、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 C ) 115、学生张某长期不做作业,班主任将他安排在最后一排,并不许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他与同学们交流,致使张某逐渐荒废学业。教师这种做法违背了课130、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 ( A ) 程改革教学行为的( )原则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赏 131、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 ,调动学生的主体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C ) C、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自我监控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132、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 B ) 116、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 )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A、主动性 B、独立性 C、体验性 D、问题性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17、英国在99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133、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 ( D ) 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体现的课程评价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134、 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 A ) A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B、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135、“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C、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 A )的发展观。 D、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118、当前,教育手段的运用出现了( ) 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A、多媒体化、综合化、网络化 B、信息化、网络化、自主化 136、( B )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C、网络化、教具化、学具化 D、信息化、多媒体化、超文本化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119、人教社许多教材特别强调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加大了对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即体现( ) 137、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 B )。 A、发现法 B、演示法 C、指导法 D、实验法 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20、“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138、“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影片的历( B )的特点。 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这条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 )提出了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明确的要求。 9、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学习内容 B、学习方式 C、学习观念 D、学习过程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2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140、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C )。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评与他评 122、 (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12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 )为主。 ( B ) B、无意注意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B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 C )的整体提高。 C )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27.(A)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28.阅读是学生的( A )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D )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读实践。 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 B )、评价目的?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自由的人?学生是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育活动的主体 习目的 A、??? B、??? C、??? D、??? 3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 )(1)生活即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 ?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C ) 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32.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条件。 (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33.(?)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 B. ??? C. 的主要目标。(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 ??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环境意识?(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1)建构主义理论;(2)1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A.说出、表演、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3)多元智能理论; 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 3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领; 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等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2)观察法、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A )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A.斯腾豪斯 B.斯腾 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38.(?)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学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 A )以致用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1)理解、记忆、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 B ) 探究、记忆; A.讲解—接受式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 A ) A(??1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 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体 D.都是客体 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B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A\B\C)A( 均衡性B( 综合性C( 选择性 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B )A.地方课程 B.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 )A培养学生主动参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B(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考试 的能力 2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43、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性实行( B )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的是 ( 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课程管理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 A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24(校44、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本教研的主体是 ( 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25.建立评源有( A\B\C )A(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 C )A.学科学习目标 实践基地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C(信息化课程资源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A\B )A( 让标 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26.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C( 有一定的层次性 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74、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 D )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 A\B\C )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C ) 47、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A\ B\C )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48.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B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革的目标是建立( A\B\C ) 考试、选拔方式。 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7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A)A自主、合作创新 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A\B\C) 7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B)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A必然 B必要 C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必需 7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A改革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B创新 C变革 8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A教学设计具有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集体智慧的(A)。A发挥 B发展 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A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革 B改变 C变化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A重 要 B基本 C必要 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 第一部分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 环节。A重要 B必要 C首要 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B、与新课程相适应?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念与策略: 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D包括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发展的过程 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 (B)。 B、师生交往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6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 手能力 4、倡导建构的学习 62、课程不是教学的(A)。A、权威 6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A、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嘴 B、耳 C、心 D、眼 6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 引导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65、教师是学习的(D)。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6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A、1/3 B、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2/3 C、1/2 D、1/4 6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A、确立教育目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B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6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 )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A、针对性 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A时代的要求 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时安排、课程内容)。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 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 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与开放思维 3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贯的课程结构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二、启示:1、课程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 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 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课程结构 第二部分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2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二、课程结构的表现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1、信息素养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 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 课程观) 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理念: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2、信息素养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3、课内与课 外时间的集合使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4、整合校内外课程 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 空间 1、整体观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 、多元化 2致用 3、过程性。 、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3 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 的学习方式: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 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 2、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 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 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 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7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1、保持探究的兴趣 2、体现学校的特色 2、丰富学习的体验 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 3、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 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1、处理学生自主选 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6、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1、防止成人化 、主体多元化 1 2、功能的过分窄化 2、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 3、防止学科化。 3、手段方法多样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 1、贯穿整个过程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学会分享与合作 、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33 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道德 4、方案的多样化。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服务社区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2、走进社会 1、开放性 3、珍惜环境 2、问题性 4、善待自己 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 5、关爱他人。 4、层次的差异性。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亲历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2、自主性 1、开展科普讲座 3、协同性 2、帮助选题 4、整合性。 3、确定课题与计划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议: 4、开展课题研究 1、有所侧重 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2、贯穿过程 6、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学生参与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 4、激励功能 1、自评他评 、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5 2、定性定量 6、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3、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 7、具体的表现程度。 4、教师家长有关人员结合。 ?12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部分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一、教科书的内容特征: ?10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 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3、引发学生的思考 2 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4、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2、是规定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 5、有利于师生互动 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 6、体验规范性课题原则 4、是教材的开发者 7、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 5、涉及到三维目标。 8、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 二、框架的具体内容: 第四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前言 ?14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2、课程目标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3、内容标准 1、关注学生的发展 4、实施建议 2、关注教学效率 5、术语解释。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三、课程技术的陈述技术: 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 1、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 5、一套策略。 2、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结果性、体验性)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1、行为主体是学生 条件、表现程度)4、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 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19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 ?16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 1、目标取向的评价 1、研究性学习 2、过程取向的评价 2、hang-on 3、主体取向的评价 、在计算机下的学习 3二、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4、小课题与长作业。 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 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 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4、强调问题的真实 性、情境性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20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本质与实施建议 三、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明确教师的职责 1、评价主体互动化 2、开发教育资源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确立新的教学观。 3、评价过程动态化。 ?1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一、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 1、反馈调节 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展示激励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记录成长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4、反思总结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积极导向。 5、转变学习方式。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开发的主体(教师) 2 1、科学性 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 2、可行性 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3、灵活性 新课程理念试题-选择题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 4、有创意。 ?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四、实施保障: ?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 责任感 1、教师管理者的共识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 及环境意识 2、全社会的认同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 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A(???? B. ?? C. ??? 2、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 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25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 A( 均衡性 B( 综合性 C( 选择性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 3、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 ) 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 的适应性实行( )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管理 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5、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 课程资源有( )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A(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 地 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 信息化课程资源 2、坚持责权统一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3、开发校内外课程 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 有一定的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7、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 ) 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1、开发的目的(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 评为主 色)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 平。 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 8、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 执行的过程 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1、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质是(B)。 所遇到的问题。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9.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22、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考试、选拔方式。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A. 学生自由选择 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择 C. 综合评价的 23、课程不是教学的(A)。 10(.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 24、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施教。 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A、嘴 B、耳 C、心 D、眼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5、学生的主体是(C)。 11、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教师 B、家长 C、学生 D、学校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26、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12、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A改革B创新 C变革 27、教师是学习的(D)。 13、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28、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A、1/3 B、2/3 C、1/2 D、1/4 14、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29、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1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件。 3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 A重要 B基本 C必要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16、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31、许多人利用早晚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素质教育的(C)环节。 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的干扰是( ) A重要 B必要 C首要 A、双重抑制 B、单一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17、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摄抑制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 32、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 )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为中心教学观念 3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 18、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34、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19、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高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B、课程标准规定 35、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的各学科课程 是 ( )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革纲要 20、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36、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 加强德育工作的( ) 4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是 ( )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 37、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设者和开发者。 行 ( )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课程管理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的模仿者。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 3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的独立的教师。 学生 ( ) 4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是 ( ) 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 39、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 ( ) 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A教学方法的变革 B教学过程的变革 C教学方式、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D学习方法的变革 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40、下列不属于校外课程资源的一组是 ( ) 48、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 ) A科研院所、科技馆、多媒体教室 B教科书、实验室、博?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研究教材。 物馆 ?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C家长、教师、工厂 D自制教具、校园草坪、阅览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室 研究学生特点 41、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 A??? B??? C???? D???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 49、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 ) 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42、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 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43、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 ) 识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 50、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 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51、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 ?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考试的内容要以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改进考试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考 44、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 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A??? B??? C???? D??? 划。 5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53、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 45、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C(以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能修改 54、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成 ( ) 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知识与技能目标 ?德育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识经济时代 A(??? B(??? C(??? D(??? 30、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 55、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原则是 ( ) 指 ( )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系统性 ?实用性 ?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教师观的转变 ?学生观的转 A(??? B(??? C(??? D(????变 ?教学观的转变 ?评价观的转变 ? A(??? B(??? C(???? D(???? 62(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环境意识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 56、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能力培养为重点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 ) A. ??? B. ??? C. ?? D. ??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63。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生发展本位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 由统一、硬性规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64。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A(?? B(??? C(?? D(???? (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57、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内容偏难、深、窄、变迁4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刚性”太强,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A(???? B(?? C(??? D( ?? 度和价值观 58、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 6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课标的基本思 6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者为(A ) ?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体。 6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 B) ?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A(??? B(?? C(???? D(????? 情境——陶冶式 59(课程标准对下列哪项内容没有做硬性的规定( ) 6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课程目标、内容 ?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基本标准 ( C) ?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和课时安排 ?评价基本标准和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评价具体方法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A(?? B( ?? C( ?? D(?? 6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B.) 60、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反思阶段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观需要 反思阶段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教改的启示 解释阶段 A(???? B(??? C(????? D(??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 反思阶段 61、现行的课程体系形成于( ) 7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 A(信息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经济时代 D(知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7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78(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 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 A )。 72 。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B、辩论 C、合作性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讨论 D、 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的是(A ) 79、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 的( ) 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7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8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 7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7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 8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 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品质的( )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76、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 )几部分。 8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A、因地制宜 举一反三 声名狼籍 怨天尤人 B、荼毒生育 灵 为富不仁 安然无恙 变本加利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走投无路 漫不经心 川流不息 千头万序 D、随机应 变 因材施教 再接再厉 相提并论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83、与“课外阅读是否影响课内学习,它对课内学习能否起促进作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用, 。”衔接最合理的是( ) 育 A、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B、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7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 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及即( D)。 C、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D、这是谁都无法明确的问题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84、古人苏秦受辱而悬梁刺股,终成学业,恰好印证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名言,这说明人的情绪的两极( )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A、是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B、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们C、是具有社会性的,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D、是可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 ) 85、对话式教学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A、结果评价 B、过程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值不高的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 的设计体现出( ) 91、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 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A、平等民主性 B、多元互动性 C、自主探究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 )教学原则 性 D、开放创新性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 86、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 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科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 92、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这个现象说明了( ) ( ) A、学习的实践性 B、学习的渗透性 C、思考的独立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性 D、思想的开放性 87、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 93、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 其背景说明最全面的是( ) 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A、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B、社会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挑战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我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 D、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挑战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94、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88、某教师讲授“价格由6元变为2元”的数量问题,学生表述正 确的是( ) B、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仍为矩形 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两倍 C、既为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四边形为正方形 B、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三分之二 D、以一条对角线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 C、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到三分之二 95、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 方法的是( ) D、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缩小了两倍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有则改之,89、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的意义的成语是( ) 96、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刻背景是( ) 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A、工业经济时代 B、知识经济时代 C、网络信息时代 90、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的一则评语: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D、农业经济时代 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 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带 97、不属于引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是( )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存在,( 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D )原则。 极大的反差 A四项基本 B直接“三通” C“一国两制” D一个中 国 B、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105、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C、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它的本质属性是( ) D、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教育,?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全民有责 A、?? B、??? C、???? D、????? 98、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 106、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包括的方面是(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A、兴趣化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99、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107、下列对“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关系说法不当的是 ( )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B、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因为过去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 100(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 ( D ) C、彻底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A 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D十五大 108、对信息技术教育所承接的任务说法不准确的是( ) 10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 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 与发展 B、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10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 B) C、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A人民当家作主 B实现共同富裕 C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提高课堂教学中制作及使用教学课件的力度和普及性 103(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B)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 )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党的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领导 建议 104(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身学习的(C)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理念 111、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改革主要任务说法不准确的117、英国在99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是( ) 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体现的课程评价 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 教育观念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B、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B、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C、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C、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D、构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D、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12、“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118、当前,教育手段的运用出现了( ) 程理念是( ) A、多媒体化、综合化、网络化 B、信息化、网络化、自主化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网络化、教具化、学具化 D、信息化、多媒体化、超文本化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9、人教社许多教材特别强调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加大了对113、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 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即体现( )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A、发现法 B、演示法 C、指导法 D、实验法 者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20、“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A、??? B、??? C、??? D、??? 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 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这条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114、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 (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A、学习内容 B、学习方式 C、学习观念 D、学习过程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12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 B、??? C、??? 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115、学生张某长期不做作业,班主任将他安排在最后一排,并不许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他与同学们交流,致使张某逐渐荒废学业。教师这种做法违背了课 程改革教学行为的( )原则 122、 (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12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 )为主。 C、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自我监控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 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12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的过程。 116、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 )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A、主动性 B、独立性 C、体验性 D、问题性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134、 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 A )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135、“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 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 A )的发展观。 12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136、( B )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D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12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 )的课程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 137、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 B )。 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2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 )。 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138、“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 系( B )的特点。 12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次。 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A、7 B、4 C、5 D、8 139、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129、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 C )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130、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 ( A ) 140、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C )。 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131、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 ,调动学生的主体与他评 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C ) 新课改100问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32、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 B )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 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133、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 ( D ) 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 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它必须具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三种构成要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根据《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 ----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 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3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 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 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 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这些就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不管你是接受学习还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是探究学习,也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要体现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一个这样的精神。所以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 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 ?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就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根据《师 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 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士访谈录》编写)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2、现在的学习方式有哪些不足和缺点,新的学习方式有哪 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些, 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接受学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 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太少。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要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 ?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高度。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明确学习的目标, 自我激励----有感情的投入,自我监控----发展学生的学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应通过具体真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实的问题解决来更好地明确解决问题所依持的原理。让学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生能够把这一原理应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去。原有的试图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说服学生、命令学生、简单重复已有的正确结论的学习方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压抑了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 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学习方式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也不管是 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自主 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根据王德斌、胡荣华《教学方式的五个转变》编写,《湖教学活动。 南教育》2004年第2期) ?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什么是学习环境, 4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 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 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 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 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 弥补不足。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 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 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 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 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 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 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5、新课程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 ? 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 的学习中。 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 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 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际的教学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 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精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 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 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杂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小学数学教师》(2004 第4期)编写) ?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7、怎样定位师生角色,怎样看待师生的作用, ? 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 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 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 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 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融6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 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行,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是 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建构的方向发展。 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 ?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 者。学生应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 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一者的心理模式。新课程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教师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 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会不自觉地用“捣乱”的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以此来辅导。 肯定自己的存在。好的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神态中觉察到 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地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让8、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区性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即便是学生缺出讲坛, 乏自控能力,教师善加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结果。要让学 生在该安静的时候能安静下来,光提要求是不够的,还应目前,我们有些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该有一些具体的方法。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讲,尽量让学生讲,生怕惹上“越俎代庖”之嫌。越来越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当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时,教师多的教师认为落实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中而得到激励而把课 讲得更好。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让出讲坛,这样才能显示课改的彻底 性,这样才能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 对课堂而言,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一个好的课堂, 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其实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排除教师 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的讲,关键时刻教师的讲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讲。 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的五种品质:清晰的尊严感----不教师讲应是精要地讲,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 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解点”和“点讲”。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 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教师不引导,不点 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拨,不讲解就不行。否则就像韩愈所讲的“其为惑也,终 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自不解也。”语文教育大师袁蓉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 主性----学生做出恰当地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当教师的不要怕讲,在学生迷茫时,该指点迷津就指点迷 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集体感----共享津,该旁敲侧击就旁敲侧击;当学生不懂时,该理直气壮 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教地讲就理直气壮地讲。 师,没有对抗和拒绝;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 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9、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不小中小学的课堂里都有这样的标语:明亮的教室要干 所以,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我们需要做的也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学校 许比让学生安静下来要更多。 几百上千学生,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 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 10、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境(我更愿意说是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学习仅仅 是成长的一部分)。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 行,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就学习而言,良好的安静环境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在自习 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的时候,因为安静下来就比较容易抽入。也就是说,让学 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生能够投入学习才是目的。不过,安静?投入,有时学生 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是很投入,却不一定安静;或者学生很安静,但并没有投入。 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学生在该安静的时候安静不下来,原因不仅仅是缺乏自控 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能力,还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 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或者教学节奏不当,这些时候学生的注 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意力很容易分散;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 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定位,比如当教师总给“好学生”机会里,那些“差生” 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根据《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 ----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 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 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 12、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 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一 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教师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 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际的教学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 的教学。 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 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 ?教学中交往的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性。 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精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 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 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 “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11、在新课程观念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一个好的课堂, 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 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 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 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 学过程的民主性。 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 氛围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其次是学生实质性的参与了教学过程,包括:?师生之间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要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去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一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个共识,即我们为什么学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对学生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本身成长有哪些意义。?学生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推演,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不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断的修正、多元化的理解下共同探究一个公式或是一个原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理的由来。?最后反思总结学习后还有什么困惑和问题需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要进上步的探索。 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 作性。 另外,学生是否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 自我的机会。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潜?交往的运行机制----视界融合 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 交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存在, 这种“主体间性”的实质是没有内外压力与制约的相互理 解与沟通。教与学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包括教师与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及其各种教学资源等,单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方面的教与授不是无济于事就是索然无味。而教学中的对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 学过程的民主性。 话、沟通实现着参与者对现实和历史的各种视界的汇聚融 合。以相互碰撞的回应中,来自对方的信息不断为自己所 ?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吸收,对各自的认识偏差,不断地加以克服矫正,新的思 想、新的视点不断产生。视界融合过程就是教学的意义建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构过程,也是师生吸纳人类文明、 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 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净化心灵、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交往的固有机制铸成了 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品性----创造性。 ?交往的存在状 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态----全息互动 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交往是双方或多方的接触、往来、对话、沟通,教学中交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往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它原始的语言学的意义,它已经成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 作性。 为人氽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 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 ?交往的运行机制----视界融合 往的特殊场合。教学这一交往活动,不仅指向参与者的认 知过程,也指向参与者情意价值形成过程,作用于他身心交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存在,的各个方面。全息互动的交往是一种能动的建构,包括知 这种“主体间性”的实质是没有内外压力与制约的相互理识技能的获得,智慧能力的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它不 解与沟通。教与学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包括教师与仅仅是知识的生产,也是精神生产的过程。交往的全息互 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及其各种教学资源等,单动属性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方面的教与授不是无济于事就是索然无味。而教学中的对 话、沟通实现着参与者对现实和历史的各种视界的汇聚融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 合。以相互碰撞的回应中,来自对方的信息不断为自己所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 吸收,对各自的认识偏差,不断地加以克服矫正,新的思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 想、新的视点不断产生。视界融合过程就是教学的意义建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 构过程,也是师生吸纳人类文明、净化心灵、共同发展的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 过程。这种交往的固有机制铸成了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品性13、为什么说教学中交往的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创造性。 定性, ?交往的存在状态----全息互动 ?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 交往是双方或多方的接触、往来、对话、沟通,教学中交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往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它原始的语言学的意义,它已经成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为人氽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往的特殊场合。教学这一交往活动,不仅指向参与者的认“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知过程,也指向参与者情意价值形成过程,作用于他身心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的各个方面。全息互动的交往是一种能动的建构,包括知 识技能的获得,智慧能力的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它不教科书的知识需要掌握,但教教科书不是目的,用教科书仅仅是知识的生产,也是精神生产的过程。交往的全息互来教才是真谛。很多需要教的东西无法像事实知识那样物动属性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化在书本中,而要通过师生的思想、情感、言行来表现, 通过师生交流、沟通来实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师与生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都是一部活动的教科书,教师的知识和人格及学生中蕴含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着的学习热情与潜能,都是一种难得而不可低估的教育力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量。正是这种力量使信息变成了财富,使知识化作了发展,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使各种显性与隐性的教育资源直接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育. 生的心灵。 14、交往的意义是什么, ?过程教育 交往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活动,是人课堂教学呈现的不只是书本上记载的前人认识成果,更重类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任何一个人既是个体的存在,要的是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过程、人的思维过程、人类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存在,现实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成长和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发展必然存在着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对话和交流。学生不是造访“成品他人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需仓库”,而是经历着现实的“生产过程”,以此领悟着发求。没有交往,就没有社会,就没有人类的存在,就没有现与创新的乐趣。无疑,探索的精神、严谨的态度、科学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 的思维和方法都会无私地馈赠于每个从事“生产过程”的 人。 教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与人的交往, 这种交往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行动教育 境中“生产”着教育,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交往的教育功 置身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发能体现在交往双方为共同目的、就共同内容进行探究、发 现、获得真理的过程之中。正如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所说:生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融合在教学活动之中。“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更有师生的行成的基本要素”。 为互动。在这种行为互动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实践的 外向锤炼。 15、交往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合作教育 ?自我教育 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亲密的人际交往中,师生敞开心教学活动以探究人类共同的智慧、经验、道德伦理、价值扉,情意相通,不同见解的交叉,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坦观念等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则成为师生共创共生、荡而真诚。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双方彼此真诚平等的心灵敞开,各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种不同的见解或主张相互碰撞,新异的思想火花不断产生,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 交流的双方各自逐渐产生了自我的意识感,在了解对方、 16、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获得共识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 自我发展的目的。 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力量教育 次: ?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 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 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 所学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18、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 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 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 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 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质上,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17、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 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 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 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的指导,授之以“渔”。 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 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 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 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 础上的。 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 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 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 础上对教学 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 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 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 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再发展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 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 生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 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 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 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质。重视教与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 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 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 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力教育亦如此。(根据文哲《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改革 动情----情感互动。 实验通讯》编写)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19、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一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的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 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加工、评估、分析各种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信息的能力;清晰地思考的能力,包括对价值观的思考、东西。 逻辑和数学的推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和思考,以及预 测和预报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的交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流,例如在公众场合掌握讲话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正确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书写、语法,掌握各种文体以及风格,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快速浏览、阅读的能力等;理解人类环境的能力,基本掌 握有关人类环境的各种知识;知晓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基 本掌握人类和社会进化、发展的知识;个人生存能力能力,?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 就是: 包括个人为生存和自我保护而必需的教育和训练。创设源 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 ?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 和教学的目的; 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 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二要重视榜 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样的力量: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即确定“学什么”; 真实性和可行性,通过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 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 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 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为设计的出发点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假设的学生(即学生的平均水平)作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为教学对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实践中,20、什么是教学设计? 这种假设的学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学生在各个 方面无不例外地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个体在群体中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另外,以往的那种重教而轻学的研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究是不可取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来说,能力,对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和理解: 形式,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内部学习过程自己完成的,学 习的结果将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重?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 而使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不让一个学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 生处于教学的劣势上,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 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可以说,教学设计具有个别化教学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的特征。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它把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 ?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准、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材料等都视 据 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并把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因此,可以把学生和教师的整个学与教的活动作为研究对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和教的双边活动,教学设计象。 是以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探索教学规律,从而建 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 媒体及方法策略的体系。因此,必须以研究学和教基本规?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 识和技能。 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决策的科 学依据,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途?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径,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 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它常以学生学习所体或教学资源。 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 ?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教学设计 是以问题找方法,而不是以方法找问题,使教学工作更具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有目的性。 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 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设计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于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理解,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对 一是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主要是为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不断改进教 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了便于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 的技术。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要从教学系统和整体功 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21、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进行“学习需要的分析”,二是应该认识到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两个方面程是动态过程,涉及到的如环境、学生、老师、信息、媒的内容;然后进行“学习目标的阐明”,并在此基础上进体等各个因素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行“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接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利用模式设计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情着依次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成果况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决定设计步骤,确定从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何入手,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结论对教学设计的前期工作进行修改完善。 计工作。 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22、什么是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设计, 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 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 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在建构主义所指称的学习环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 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具有了完全?教师需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考不同的角色意义和相互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考察学生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在进行学习之前,关于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外部剌激的简单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反应者,而是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知识建构者;教材不容的兴趣和态度。 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而是学生知识 建构的认识客体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对象;媒体不仅是教师 的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交建构主义的“合作性”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多维、往、协作的工具、手段和资源。 多向、交互性的合作,既可通过网络搜集某一专题的各种 资料,也可以网络上进行与问题相关的多主题的交流、沟建构主义为自己所指称的“学习环境”增加了三种必不可通和讨论;教师可通过人机对话、公告板、聊天室和E-mail少的新要素,即情境、协作与资源: ? 组织教学,如进行个别辅导、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布置 作业等。 情境。广义的学习环境无所不在,建构主义所说的学习环 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所有的学习?资源。呈现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广义的学任务放置(建构主义喜欢使用“抛锚”这样一个术语)于习资源,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学习活动的包括教师在这样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反对将情境简化的教学设计,因内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建构主义对资源的理解和阐述具有为这使学生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既无法使独特的多维视角:一是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学习者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教材、媒体等,从教师手中解放出来,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因为现实提供给学生共享;二是将指导和组织教学的教师与教师所生活中的问题总是与特定的背景与条件紧密联系的,总是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三是将学习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追求一种真实而复杂情环境中所形成的特定问题情境和任凭性的学习作为一种重境的创设。 要的学习资源;四是将相对于个体学习的学生群体作为重 要的学习资源;五是特别重视学习资源知识表征方式的多真实、复杂的情境相应地形成真实、复杂的问题。建构主样性,因此由电子网络信息提供的包括符号、图像、声音、义要求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活动。由于问题自然而然地场景等多维的、动态的、交互性的学习资源受到了高度关产生于真实而复杂的背景中,使学生感受到问题与背景相注和重视。可以说,凡是进入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起支关联的同时,也感受到问题是自己的(是自己所面临的或撑性作用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等,都在这种广义的学由自己提出来的),而非教师强加的(但肯定是教师有目习资源的范围中。 的设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就成为一种特定的学 习任务,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习活动。在这里,建对真实复杂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资源的广构主义强调问题与任务的真实性复杂性,即结构不良或定泛性、丰富性、多样性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们既是一义不完善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元化的方式与策略,种学习和认知的对象,又是一种学习的手段、工具和方法;问题的答案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两者必居其一或二可能构成问题的背景,可能成为问题的环节,可能是解决者择一的。 问题的途径,也可能本身就包含着问题的答案;它为主动 学习和知识建构提供了多种工具和手段,提供了规定的情?协作。在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充分自主权,保障学习的境,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提供了表现创造性的空间。 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特定情境 中学习活动的交往性、合作性、互助性,强调合作中的表23、怎样钻研理解教材, 现、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互动对知识建构的内在意义 从宏观上讲,要了解解放以来我国教材的编写轨迹,熟悉与价值,希望通过社会化的交往在更高的水平上促成个体 经验、方式与信念的内化与提升。建构主义相信,以个体近年来编写出版的各套教材。从教学实际讲,教师应掌握原有经验、方式、信念为基础的学习,对同样的现实问题良好的钻研教材的手段,认真咀嚼研究自己所教学段的教 材。几种具体的钻研教材的方法: 会有多样化的理解,而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 的学习资源;共享和交流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认识、 ? 整体把握法 不同理解和不同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或达成谅解, 就是一种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学习。 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 学科渗透法 ? 训练线索及体例,做到对每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胸中有数, 以本学科教材的某些知识点为中心,通过设疑部难的方式,从而居高临下,进退自如。 ? 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教师的知识 面、动手面,增强教师的应对能力和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序列探讨法 从教材的纵线上进行排列、梳理,跳过纵横交错的章节(单24、怎样研究学生, 元),在落实各条训练线方面增强整体印象,熟悉不同类 研究学生主要是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认知的前提别的训练点在各条训练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序列 特征和情感的前提特性。研究学生的方法主要有: 探讨法就是着眼于各条训练线的“整体把握法”。如理科 教材的概念、理论、应用、实验、计算各条训练线。又如查:查资料档案。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思想品德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记叙文阅读、记叙文写作、说明文阅读、现、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状等。 说明文写作、议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阅读、议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听 说训练、汉语知识、文学作品阅读、作文片断练习、文言谈:座谈了解。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和现在在同学中文知识等各条训练线。 的交友情况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 ? 单章(篇)钻研法 聊:个别谈话。主要是为了实地考查学生的性格,了解学 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的看法,从单章(篇)教材的钻研入手,把理解教材的任务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等。 单元(课时)。对单章(篇)教材的钻研,是教师创造性 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设计教学程序、改革教学、提高访:家访、社会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教学效率的关键性一环。理科教师应弄清某章教材内容的了解学生在家庭及当地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史料、目的、思路、线索、结构,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长、对父母及他人的态度、劳动观念、社交情况等。 分析实验现象。文科教师应弄清某篇文章的历史背景、目 的、思路、线索、结构、语言风格、独特技巧以及字词的察:察言观色。主要是为了了解当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收读写理解、句段的咀嚼分析、板书和练习设计等。 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当时的 情感状态等。 ? 从某一角度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深 化理解。 25、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这种方法包含了四个 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 ? 教学对象 如语文教师可以进行文章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的比较、 中外作品人物的比较、不同时代游记写景抒情表达方式的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写的,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比较、不同年代通讯主题及构思方法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有时候如果教学对象已经明确了,同文体的比较、同一主题不同表现角度的比较、不同年代就可以从目标中省去这个要素。 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主题作品中博喻修辞方法 ?行为 的印证比较,等等。又如理科教师可以进行概念导出方式 的比较、相似或相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同一概念 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从不同角度理解其内涵的比较、相关理论的比较、、应用 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于同一领域的不同理论的比较、论证同一课题的不同实验 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一般情手段的比较、使用不同原料制取相似产品的实验装置的比 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较、各类计算方法的比较,等等。 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 条件 这个要素说明了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生的,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时,也应以这个条件来 衡量。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可供 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 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 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比如,“在30秒内完成10个 仰卧起坐。”就规定了完成仰卧起坐的具体时间;再比如,?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查字典,翻译下面的英语短文。”就考虑了信息方面的描述、指出、说明等; ?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因素。 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 ? 标准 ? 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 利用、列举等; ? 这个要素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用它不定 期衡量学生的行为是否合格,学生也能够以此来检查自己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的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还有差距。 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 ? “在20分钟内,完成一篇看图写话练习。”这个标准表明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了行为的速度; 写、归纳、总结等; ? 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 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在吹奏竖笛的考试中,如果出现两处以上的错误,就为 不合格。”这个标准规定了行为的准确性。 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 词: ? 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 ?反以上两个标准都采用了定量表示法,在这种方法中除了可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以使用数字外,也可以采用百分比来表示。除此之外,标帮助等; ? 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准还可以用定性的方法,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表 示。 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 组织:讨论、组织、判断、 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 ? 标准是对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质量的最起码的要求,它也从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 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编写学要求、抵制等。 习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行为出发,而不能以教师的教编写行为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前面讲过的学习目标分学行为为标准。 类方法,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 当我们把四个要素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写出一个完上面提供的动词中选择出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 整的学习目标了: 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就可以了。例如: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教学对象),能在5分钟内学习内容是“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要求学生能够 (条件),完成10道因式分解题(行为),准确率达95%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中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 (标准)。” 象带来的损害。这是一个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其目标层 次是应用,所以应该从“应用”一行中查找动词,比如使其实采用ABCD法,并不意味着四个要素必须一应俱全。其用“列举”这个词,这样“行为”就可以被描写成“列举 中只有行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根据具生活中的一至两个例子,说明人们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象体情况适当省略。 带来的损害。” 有时学习目标中的条件与标准是很难区分的,如上例中的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在5分钟内”既可以看成是表明时间限制的条件,又可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以理解为表明行为速度的标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 不去细分它到底是条件还是标准,而是应该考虑学习目标 是否能够用来指导教学及其评价。 不存在能实现各种教学目标的和最佳教学策略; 没有任何26、怎样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编写教学目标, 单一的策略,能够租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 如果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力的改变能反映到学生的行为中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来,我们就可以观察到,用 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 ABCD法描述是非常适合的;但有些变化却不能反映到行为所谓策略选择,是指对教与学的活动程序、组织形式、方中来,对于这一部分变化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来法和媒体等的相对最优的选择,即在主、客观条件可能与描述。 可行的前提下,尽力在更广泛的有关教与学策略等系列中, 找到科学的、更具有实效的教学策略; 用这种方法陈述的学习目标由两部分构成: 所谓调节,主要是指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第一部分为一般学习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之中交织着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 矛盾,任何好的策略,在运用中都不会十全十美,那就需 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随时注意已选定的正在运用中的策略第二部分为具体学习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给以相应的调整、补充以至创新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等; 例如,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关心班集体的态度。”态度所谓监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随时注意策本身是无法观察的,但是通过列举一些学生的具体行为变略运用的效益、缺漏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 28、化术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态度是否已经改变,学习结果也就教学策略有什么特点, 能够观察出来了。上面这个学习目标可以这样来描述: 教学策略的特点有: ? 内部心理描述: 具有关心班集体的态度。 行为样例: 认 真做值日; 主动做对班集体有益的事情;积极参加班集体明确的针对性。策略化的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 实际、教材特点,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程序等教 学诸因素和谐统一的最佳设计。 ? 在年级或全校的各项比赛中,积极为自己的班级争取好成 绩。 又如,学习目标是“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典型的灵活性。即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为了目标的实就可以这样描述:内部心理描述: 现可以采用各种可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程序、 手段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将根据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 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 行为样例: 用自己的话解 释运用类比的条件; 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 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 ? 句子; 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教学策略对提供的含有类比法和喻证法的课文,能指出包含了类比的载体。没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教学策法的句子。 27、什么是教学策略 略半无所适从。选择、调节、监控、创造等都要依据于这 些因素。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方是教学顺序设计的核心问题。我们主要介绍智力技能方面法、教学形式等,以便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的教学顺序。 29、教学策略有哪些种类, 三种基本的教学理论: ? 加涅的从简单到复杂技 能的教学顺序安排(递进式) 一般地,教学策略有两类: ? 产生式教学策略 加涅把智力技能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成辨别、概念、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则和高级规则。按照她的理论考虑教学顺序,应从最简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单的技能开始,以此为基础,学习更为复杂的技能。 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 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优点: ?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条规则时,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学生应先会辨别相关的特征,然后学习“三角形”、“内 角”、“180度”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这条规则。 较好;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 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产生 ? 布鲁纳的发现法(归纳式) 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 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策略,教师不把教学内容直接告等。 不足:? 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探究,并由学生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布习; ?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学习策略的广度。 ? 替代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学会发现的技巧,而且发现的学习结果也有利于记忆的保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优点: ? 比持。 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 容; ?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这种发现,实际上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顺序。它的一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 ?因为学生智力投般步骤是: ?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个情境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 ?学生利用教略好; ?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志趣难以调动,制约设; ?从理论或实践上检查自己的假设,学生有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的观点可展开讲座或辩论; ?对争论作总结,得 出结论。 30、怎样确定教学顺序, 例如,学习加法后学习减法的第一课时的教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它决定“先 学„„ ? 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思想(演绎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即教学式) 设计时讨论一节课中各条具体教学目标的次序安排。 他认为教学顺序原起点应确定在学习层级的较高点,即先一节课中大都包括一条主要教学目标及若干从属教学目标 呈示一般的、有较大包容性的、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然(它们构成实现主要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这些从属教后再学习一些具体的学习内容。 学目标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完成,先学哪条、后学哪条,便 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好,就会成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教学 ? 强化提供反馈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 方式。 ? 检索与强化 评定行为促进回忆并巩固学习结果,即促31、教与学活动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进检索与强化的内部过程) 学习是一种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 检索与归纳 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旨在促进检索与归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外部条件,促使学生向教学目纳的内部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应用所学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学校的教学活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言语信息的学习而言,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外部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要提供有意义的结构,使结构在检索过程中发挥线索作用,作用的,因此,当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规供学生回忆知识时使用;就智力技能的学习而言,应安排 各种练习机会。) 律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教学活动的安排必须讲究科 学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分 教师在具体应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这九个教学别是接受、期望、工作记忆检索、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 活动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的共性,如果完全照搬应反应、强化、检索与强化、检索与归纳。与学习的内部过 用,那么我们就只能采取替代教学策略,而对产生式教学程相对应,我们可以参考加涅提出的九个教学活动的环节, 策略就会忽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哪些活动由教师来即学习的外部条件。 安排,哪些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应当根据具体情 况灵活地加以选择应用。 学习的内因与外因 学习的内部过程教学活动 ? 接受 引起注意(唤起学生注意,保证学生接受剌激其次,应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对不同类和学习的发生。) 型的学习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告诉学生目标”的 活动,在发现法教学过程中是不必要的,在接受式教学中,? 期望告诉学生目标(教学开始时,应让学生具体了解完往往可以进行。在态度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采取学习之成教学目标以后,他们将会做什么,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后再告诉学生目标的方法。 的期望。) 最后,对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灵活,突出重点,不? 工作记忆检索 剌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在学习新内容必要在每一节课里都包含所有九个教学活动。例如,我国前,指出学习新的技能所需具备的先决知识和技能,以此学校中将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种类型。单一课是完成剌激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让学一种教学任务,涉及少数教学活动,或重复进行一项活动,生看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如复习课、练习课等。综合课是同时完成几种教学任务, 一般包括多项教学活动。 ? 选择性知觉 呈示剌激材料(当学生作好准备时,向学 生呈示教学材料,呈示的剌激材料应具有鲜明的特征,以32、什么是课堂教学情境, 促进选择性知觉的内部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顺序的 课堂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安排;二是每次呈示的教学材料的份量。应考虑三个因素: 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准备知识;学习的类型。) 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 情境,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 语义编码提供学习指导(旨在促进语义编码的内部过交往、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各个方面。情境的创设,总程。语义编码是为信息的长期贮存作准备的加工过的来说可分为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两大类。智力情境的程。) 创设,主要是利用认知发展的同化与顺应机制激活思维, 作用于思维的流畅性、广深性、发散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搜? 反应 诱引行为(促使学生做出反应的活动) 索性和调控性,比如情境、变式情境,问题解决的发现探 究式情境等。非智力因素是指作用于学生的心向情境、内?问题的障碍情境:就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容呈现方式以及合作交往的过程的反馈调控等手段,营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情景,充满激情、活泼热烈的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的一种问题 情境。 交往场境,情真意切、陶冶心灵的艺术氛围,相互悦纳、 宽松和谐的心理沟通。 ?问题的发现情境:就是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出33、为什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新的学科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 产生新的学科概念的一种问题情境。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 ?问题的解决情境:就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学科问题,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 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 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问题情境。 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 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 、什么是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 35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 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建构主义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策略,如支架教学策略、认知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对于各门学科,其内容有严谨结构, 学徒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社会建学科知识涉及的现象和规律源于生活,应从生活实际出发。 构教学策略等。而贯穿这众多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包含许多不同情境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想。 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创 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制造学生在认知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设计和操作教学,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设上的冲突以引起他们的反省及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计和操作教学,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操作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果再与仿真策略,相应的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设计操作思路、操作过程技术相结合,则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和操作结果。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不同的教学操作环节,但 建构主义强调四个基本环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34、什么是“问题情境”, 学习和效果评价,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主动学习的要 求。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 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情境创设:这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从这种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外,还有心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理意义上的存在。从物理意义上讲,它具有客观性,是一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它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内容等。从心理意义上讲,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 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 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问题情境有以下种类: 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 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当然,我们倡导的这种“合作学习”也不是那种纯粹意义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上的“合作学习”。在现实的教学条件下,可以采取“分 —合—整”的办法,即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待小组?协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完成各自子问题形成整体解决问题方案后再进行全班学生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层面的交往与整合。 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 37、什么是学习活动, 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 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有显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 著区别。既然是“学习”,就必须有学习主体的凸现,有?效果评价:这是主动学习的延伸性环节。包括学生个体学习者的交往和实践,有学习内容的理论操作和学习意义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的物化凝固;既然是“活动”就必然涉及到活动情境、活括:是否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动动作、活动效果和活动体验。学习活动的建构,就应该各种能力,协作学习中对群体活动的个体贡献等。建构主是这些教学基本事项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整合。对于教者,义的评价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活动的合理筹划与开放性照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关注和重视学生在学组织。活动设计,应坚持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再发现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知识、认知策略、自我监控、过程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多向 信息传递、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为基本方式。 反省与批判性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反对“答案 唯一性”的评价,提倡一种开放的、多解的、多元的评价, 活动的组织,关键是对研究性学习要义的把握,诸如:围以充分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同水平差异。 绕问题(或有限知识点构成的问题列)展开,突出学习过“主动学习”要求的体现,说到底是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程,注重学习体验;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完成,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创设动态、开放、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知情共济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习;利用个性化的学习、小组学习及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有效的学习活动。 36、什么是合作交往, 38、什么是成功体验, 师与生、生与生、个体与群体的相倚互动关系是教学赖以成功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组化的内部加工获得知识、情感、存在并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交往”是师生间、学生间、方法、逻辑等一体化的真实体验。它既表现于受情感驱动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与教师、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应答。的参与行为,又反映为所学、所思、所得、所悟带来的认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变化,它联带着问知与发展的愉悦。建构成功体验的基点是促进每个学生都 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基本方法有二: 题解决的“宽带”和纵深度。合作交流意义的建构以学生 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调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行为、开展 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知识能力和人格品质教育的关系,通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思维共振 过学习活动全方位地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的“交往场”。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 也就是说,将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中介”、对象化的材的“小组学习”,在“交往场”中,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 料用于学生认知加工和自组过程;能力作为加工过程的规朋友,问题的解决须是在个体能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体 则、程式、方法加以显发和演进;学生的个性品质作为“加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场”中,师生互动、共 创与共生。 工”、“自组”的保障、意识、价值、情感态度等加以强师生与教材间的沟通、对话与意义创生。特别应当强调的化和升华。 是这种人际关系在教学情景中的教育性原则:其一是互动 基本因素的把握,即个体明确的自我意识,对对方的知觉二是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恰当运用愉快教育、与期待以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其二是良好互动方式的成功教育和激励性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运作,即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亲密合作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与能力。 人际关系为前提,师与生的角色是可变的,师与生的作用 是互补的。相对于现实的班级集体授课制而言,小组学习、39、怎样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合作学习的方式应是教学互动的首选. 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活动中的师生40、怎样加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 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教学交往观告诉我们: 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活动的体验性是针对传统教学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这是一个“提问应答”、主性而说的。强调体验性的理由十分明确,因为体验是知互为因果的负反馈活动系统。认识与把握教学过程的互动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它是自得自悟性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龙眼”,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的生命活动状态。教学中的体验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 存过程的体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展开过程,使? “互动”是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互动 学生亲历知识“生产过程”,领悟探索发现与经验积累的 乐趣,进行求实态度、探索精神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交往”当然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的你来我往,而是人类 二是课程文化的体验。通过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对接,社会生命本性的存在状态,是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交往的“主 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的对接,体间性”的打造。这种“状态”与“打造”是在无内外压 创设情趣共济的教学情境,构筑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在力与制约情况下的真诚敞开、交互共生,在强调充分发挥 小课堂连着大世界的氛围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法,享受表“主体性”的同时,这一点显得成为重要。相对于这一认 达与聆听的愉悦;三是创新性活动的体验。选择和组织能识的观念和行为分别是:教育活动交往的本体论意义与有 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效辩解往的理据。前者,是说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交往活动, 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是师与生及师生与材料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以及应答 的方法,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和意志品质。因为体验讨论,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师 性知识多为内陷性和程序性知识,体验性教育十分强调学绝不能再独霸课堂,“消化”学生,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 习者的亲身参与和实践,这就决定了其教学的最佳方式应学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对于有效 当采取参与式、探究式和主体活动式,促进学生自得自悟,交往的理据,有的学者提出了三个“有效宣称”,即尊重 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互动中发展。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以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与社会规范一致的正当性以及“捧得 改变教学过程结构和组织结构促进教师行为结构的改变。 一颗心来”的真诚性。教学中的有效交往,当然也必须服 从于这一规律,师生间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比什么都重要。 如何加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 ? 以学习活动为线 索设计教学 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 ?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而是对动态的、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 生成的过程的规划和预测,是对当下的、实态的过程的有形式的互动体。比如情境,不只是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 效对策。传统“以教论学”的观念必须摒弃,代之而来的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思的问题背景;内容也 是“以学论教”,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线索,强调学习活动不只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 的创造与运演,实现主体参与教学事件的最佳整合。实践的领悟,道德规范的认同,情感情操的陶冶;互动的角色 中我们感到有利于学生参与的事件包括宽松和谐的民主氛也不只是师生间,还有学生间、小组间、个体与群体间, 围,相互理解、尊重、信仰的师生关系,充满情趣、发人课程作为知识的存在形式,从静态上看是认识的结果,是深省的教学情景,高质量的思维路向与方式,扬长救失、经验系统;从动态上看是认识的过程,求知的方法;从心发展个性特长的个别教育,富有教育意义的建构式教学内路历程上看,又是一种态度,是不断更新扩展的建构与生容等。这样以经验为本位,以过程为中心的体验性教育是成过程。我们的教学应从内容的知识性学习转向动态发展活动体验与教学过程的合二为一,教学与训练、达标与发的过程性学习,变学生由“文化传承”的受动者为“文化展、活动与体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再生产”的经营者、参与者。也就是说教学的着力点不再 是所谓的课程内容的“精确掌握”,而是教学主体间的对? 将学习方式的改变置于突出位置 有什么样的课话,文化内涵的解读,建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程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实施办法。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乎主体需求地实践中学,在探索发现中学,在合作交往中学,即进行研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结构。 究性的学习。所谓研究性的学习是以小课题(问题)的研 ? 建构是学习个体内心文化世界的建构 究为主,它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 参与和体验。这种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行完成 从根本上说,学习个体的在校学习是借助课程内容与同伴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态度、能力、知 (包括师与生)互助进行的。课程内容的学习靠强行灌输识诸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课堂教学 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感受、理的情境下,学生的研究和发现与教师的积极指导是分不开 解和领悟,透过对以往知识经验的再发现、再加工、再创的。其实,教的实质就在于帮助学生对现实的创造与加工。 造才能内化成为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生成多彩的内心文教师的行为准则有两条:一是调节、监控学生问题的解决, 化世界和心智结构。这里,有效的教学策略有两点:一是教学过程在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按合作共享的原则来组织; 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二是指导学生的发现活动,突出价值导向、真理规范和实 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践创新三个要素。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当学生的 解、改造和重组;二是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显得非常重 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要,比如置疑问难的解说,思维闪光点的捕捉,问题解决 生,批判反思,示异创新。 深广度的调控,学生应答的评析归因等,成功的做法是导 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 赋材料以意义 41、怎样做到注重课程文化的建构性,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 造性加工。我们主张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于学生学习的教课程文化的建构性教育是针对传统课程观,特别是针对课 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赋材料以、生程实施中的接收式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出 命的意义。其一是内容结构化,建立要素明确、联结稳固、来的。在课程文化观看来,课程不再只是人类经验的理性 概括性高、派生性强=亲和力大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自概括,而是学生自我适应基础上的文化再生产,通过对课 主处理信息,形成概念图工;其二是内容问题化,依据学程的对话、理解及意义建构,变课程的工具性存在为文化 生心理发展特点确立学习层次,以有限知识眯构建问题序主体的存在。对课程的学习不是静态的复制,被动的适应, 列,采用“问题情境加解决方法”的问题解决模式,培养而是动态的生成,主动的建构,通过课程学习的一系列事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内容经验化,尽量件,课程内容被主体持续转化,教学意义被主体不断提升, 发掘和利用贴近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材料回归在课程主体化的同时,学生自身受到的是课程文化的思想 生活,注重体验学习。 浸润与陶冶。服务于这一主题的教学策略是变课程学习的 接受式为建构式。 ? 课程以主体形态进入教学过程 要做到上述几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要研究怎样有助于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最近发学生对教材的解读、内化,怎样生成问题解决模式或思维展区”上的最大发展。这就需要将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模式,怎样有利于学生轻轻松松达标,生动活泼发展。 力戒“照本宣科”的无效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研究教 材,研究学生,注意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个42、怎样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别指导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有效方式,营造宽松和谐、民 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发展是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与核心,致力于人的发展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爱好禀赋与特长。 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发展,就要提升人的地位,显示 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昭示人的个性。现实的教学重? 教学目标的动态性、开放性 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掌握轻发展,过分关注课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病是它的封闭性,是它与外部世界的隔本知识内容的精确输出与认同。要实现全体学生全面、主 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就是凸现主体发展观,致力于教学裂性、滞后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必须将学生的目标上的发展性教育。 发展置于社会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中,置于新世纪人才标 准的需求之中,教学目标及为之服务的教学内容应体现鲜? 全面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明的时代感,体现动态的开放性。要尽力构筑开放的教学 内容,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重视展示教学的发展性功能是藉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实现的,我们利用教材内容与广阔信息资源间的开放性联系,并将之贯推崇由课程构成要素决定的融知识、技能、能力和观念态穿课程内外。 度为一体的完整的发展性教育。这里教材的知识系统不再 独尊,而源发于主体本身、更贴近人的本质的、隐蔽在知43、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学生的答问, 识背后的能力系统、价值规范备受关注。在具体目标的研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制上,教育要素既包括经验、事实、原理性的知识点也包 括能力要求、思考方法以及与学习内容相关拓道德情感、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价值观念、个性品质等教育因素。实际上国家颁发的《基经常听到“啪,啪,啪”表扬的掌声,给回答好的学生甚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一轮教材已对此作出至戴上大红花,对回答不好的学生老师也翘起的大拇指。了说明和展示,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已势在必行。 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取滞后评价的办法, 于是出现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 注重生存与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 有的教师认为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 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我们必须由以往那种目标的进行笼统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精确制导与结果的追求转向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加以处、学会生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积极倡导自主、澄清,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其实,过多外在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用的目标的导向,要体现学科学习能力与驾驭信息能力的整体赞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合一性,注意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能力整合到学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热科能力之中,将思维的活动过程与信息的处理过程有机地情,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 统一起来。 我们认为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 有益于个性化的学习 的回答,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 教师不应只是一味的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成功的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并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 唤醒、鼓舞、鼓励学生,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识结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 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 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根据《小学教学参考》杂志(2004第3期)编写) 44、 什么是支架式教学, 45、什么是抛锚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向深入。” 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 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 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 据的。维果茨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 创设情境,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生。?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 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 搭脚手架,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效果评价,,念框架。?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境。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 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46、什么是随机进入教学, 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 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对学习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 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既由感性转化为理性而达于理解,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更要引导学生独立地利用已知探索新知,发展创造性思维 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 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作业; 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 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 检测、评价。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讲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解、谈话、练习等。 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 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48、什么是“示范——模仿”模式, 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 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示范——模仿”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训练动作技能的教 学模式,其主要程序为: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呈现基 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和正确示范; ? 学生观察、模仿操情境。 作; ? 指导矫正失误、反复练习; ? 独立操作练习 直至熟练。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实验、参观、练?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习等。 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 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9、什么是“发现法”教学模式, 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发现法”教学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发展智能的教学模式,?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其主要程序为: 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 ? 提出问题,即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欲望;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产生假设,即引导学生利用材料,对解决问题提出各自?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的假想; ?讨论交流,即学生用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发表对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解决问题的看法; ? 作出结论,即在教师指引下学生作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出正确结论。 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在“发现法”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在学生探索发现得出结?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可发展为“引导??发现”教学模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式,其教学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 ??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观察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目标; ?推理证明,引 导学生验证发现;?总结、巩固、提高。采用的教学方法47、什么是“传递——接受”模式, “传递——接主要有发现法、讨论法、尝试教学法、探究法、问题教学受”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程法、创造思维训练等。 序为: 50、什么是“自学——辅导”模式, ?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活动丰 富想象; “自学——辅导”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培养自学能力的教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是背景材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为:自学教材?讨论交流,解决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疑难?精讲或示范?演练深化 段。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 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阅读指导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练习法等。 时间的长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应 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51、什么是“情境——陶冶”模式或“创造性”教学模式 响有预见性。议题呈现后应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 的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对于有些议题也“情境——陶冶”模式或“创造性”教学模式是目标主要 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形成自己指向发展个性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分别为:?创 想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汇报。 设情境,带入情境?参与活动,感受情境?陶冶性情,总 结转化 ? 讨论的空间形式要合理、多样。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陶冶法等。 讨论至少需要两个人,对于因定的课堂模式说,讨论的空 间形式一般采用同桌二人,或前后左右四人讨论。但这种?创造性教学模式——“三基一强化五阶段”,即三基: 组合形式结论多,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展现,这样就会压抑基本前提,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一强化:强化训练。 未表达组的发言欲望,打击参与讨论学生的热情。另外空五阶段:?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情境和气氛;?创造性感知; 间组织固定,缺乏灵活性不易分合不利于讨论与讲授的自?创造性想象;?思想流畅性、灵活性训练;?创造性解 由转换。不过,如果是整课讨论适合此方式。讨论的空间决问题。 组织虽然仅是形式,但空间安排合理的话,能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如“U”型讨论空间,或者空间组织能自52、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由变化,就完善多了。总之空间组织要有利于调动全体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成了大多生的参与热情,要有利于精辟言论的凸现。 数教师惯有的一种课堂基本组织形式,所谓“讨论”就是 ? 讨论人员的构成要灵活 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这样在教学中“讨论” 的价值就得到了提升——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 讨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过程。话、交流,是学生、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那么运用 应关注人员的合理构成,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习成绩、学习风格来优化给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般来说,同桌彼此熟悉,前后关系融洽,这样也许会合? 讨论的内容要恰当 作愉快,顺利完成任务。“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能畅课堂讨论,就是教师展示某个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发表所欲言,观点容易一致;“男女”搭配,能激发个体的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论证。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有理可现欲;有活跃分子的,能引发侃侃而谈;掀起高潮;学习辩,出现真知灼见,讨论专题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深互补的搭配在一起讨论,能相互促进,扬长补短,能提供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适合内容有:综合性的见解。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有些概念和原理还有着争论的;某些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发挥组织者、调案的;有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较难的的节者的作用。 概念,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的。 53、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 讨论的时间要充分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结构、回忆和识记知识重点的主要手段,粉笔+黑板的时代 还远未结束。 行,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 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 提倡运用多媒体教学,但并不意味着要用多媒体代替所有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 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方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是 面有其他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弱势。它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 完全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灵活性比较差,无法随堂记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 录师生互动交流建构的知识结构。而粉笔+黑板在这方面则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 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应辩证看待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 的关系,我们要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从而引导教学走向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 探究。 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 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55、老教师能用好信息技术吗, 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 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网上大量的信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每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位教师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然而,不少老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感到困惑,要不要用、 能不能用、该怎么用,成为老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难题。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一 (这里所说的老教师是指目前在中小学中离退休不足八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教师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年、从事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 际的教学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 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在举行的现代信息技术初级培训过程中,一批老教师凸现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出这样的想法:一是将要退休,熬几年就过去了;二是年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精纪大了,学习精力体力都不足;三是原来的教学方法应对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现在的考试亦足够,教学质量也还过得去。基于上述的想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法,所以对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 “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回顾过去,教师无论是知识上还是信息上都可以做到优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在信息的 掌握、知识的更新上差别已经越来越少,甚至不少学生已54、粉笔+黑板的时代过去了吗, 经走到了教师前面。所以老教师也应学习信息技术、使用 多媒体来教学,已不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新课程和教材改革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成了教学过程 中的一个亮点。为此很多人认为粉笔+黑板的时代已经结那么老教师应怎么样用呢,这里提供一些浅见,供大家参束,教学不再需要板书,乃至整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留考: 下任何痕迹。其实,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教育发展水平 差异非常大国家里,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校还为数较首先,在观念上要转变。要了解信息时代的教学与过去的少,大部分学校多媒体设备很少或没有多媒体,尤其是在教学存在的巨大差别,要知道学生学知识的渠道与以前相一些边远山区,鼠标、键盘是什么都没有见过,又何况说比有很大的发展,要承认在掌握信息、更新知识上计算机什么多媒体呢。因此,粉笔和黑板还是多数学校开展日常技术的巨大作用,要明白计算机技术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教学工作的重要教学工具,板书依然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其次,在技术上要学习。要从最基本的学起,教师要掌握二是课程评价的对象阈限是“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构的上网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的使用都不是高难度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课程评价对象的范围很广,涉及的,只要肯学,年龄不是障碍,知识不是问题,只有为断教育的各个方面。课程评价的重点对象是学生,与培养学的学习,才能不断学习,才能不断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生相关联的各种对象都是现代课程评价的对象。它既包括才能应对现代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才能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参与教育活动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和教育辅助得到更好地体现,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人员,也包括对教育的各种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各种教 育工具和辅助工具等的评价,还包括对教育制度、教育方第三,在学习中要放得下架子。目前学校中青年教师是使针、教育政策、教育目标、教育规划、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用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教学的生力军,老教师要充分借助这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方面的评价。 支生力军,放下自己经验丰富、老资格的架子细心向他们 57、课程评价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去请教,可以采取结对子、一帮一等形式与青年教师结成 同盟。 ?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将广义的课程评价分为学生评第四,在使用中要选择。不是所有的课都要用到多媒体辅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等。 ?助教学,另外有的课也可以用我们以前通常使用的幻灯机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外来等作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工具,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评价。 ?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择合适的工具,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 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绝56、什么是课程评价, 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评价 手段的不同,可把评价分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课程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58、现行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狭义的“课程评价”是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 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一般一是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包括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对课程计划的评价、对课程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标准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等核心内容,它的实施一般是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于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术而进行的。 二是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活动结果(如学生学业成绩、教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师工作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在活动的各个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变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 动。新课程改革中所涉及的课程评价改革即是在这种意义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上的课程评价改革。 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 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正确理解广义的课程评价概念,需明确以下两点: 评价的价值。 一是课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其结论要受到评价者四是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有效开展教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育评价、使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的必 备前提。 五是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 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 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或者相对忽视,或者 ?在评价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六是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和传统的纸笔测验,和以原有状态的改进。 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评 ?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价法、表现性评价法)不够重视。 综合考察。 七是以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 ?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 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 价。 八是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 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持一种冷漠、应 ?在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 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60、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59、新课程改革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促进学(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 生的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性功能。”《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论稿)》已经向我们描述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评价的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建立和促进教多元性,评价的主体性,评价的开放性 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以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 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61、我们的评价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存在哪些距离, 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 提高教学水平。”综观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1、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结合我现阶段课程评价改革的实际,我们可对这一评价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念作以下阐释和理解: 2、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 展。 3、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的评价,注重相? 从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以过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异性评价。 程的评价。 4、教育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 62、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怎样的, 考试命题思路越来越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查。在日常 的考试中,着眼于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才是考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试的重要内涵。 和实践能力。即在整个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能简单地以学生某一阶段的成绩为依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以学生发 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据。教师教学行为与考试是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学生应试 也爱着一些其他因素的钳制,不单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的程度,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将受到社会、家庭、而且是一个精神文明同样高度发达的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朋友和其他的学科老师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有生理和心理现代教育成为发展人的教育,把人的发展当做目的。正如上的正常变化,把某次特定时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就归因《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对基础教育任务的规定的那样:于教师的教学,是一种不公正的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不“基于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来,为实现发展自己的断深入,评价方式也会逐步完善。 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 (根据《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作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 ——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 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 64、新课程评价的功能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就目前来计,在教育价值观上,应变革长期以来只片面强 调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是:促进学生发展。 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改进的形成性功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 能,为了选拔、鉴定和教学核实的总结性功能,为了激励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校的一切评价工作, 和增强意识的心理或社会政治功能,执行权威的行政管理都应体现这一价值取向,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功能”,以及控制手段、政策工具,组织职能、组织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 的工具等等。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这 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种为学生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应该贯穿于教育评价 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活动的始终。 行)》)。充分认识和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新课程评 价改革的目标之一,为充分发挥新课程评价功能,我们要63、我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 1、正确看待评价的总结性功能,保证教育质量 对教师的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 倡导的发展性评价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教育评价来源于教育测量,早期的教育评价关注教育评价展的。对课程的评价,就包括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现在 的总结性功能。如泰勒认为:在本质上,评价过程乃是一现在教师碰到“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学生成绩不理想”的 种测量课程和教育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问题,原因就是“我们考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程。 单纯依靠一个考试分数和结果就能检测到学生的所有特质 呢,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情感、态度、教育评价的总结性功能是对教育活动的成效优劣进行甄价值观、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或许是更加重要,至别,并根据鉴定的结果进行分等、选拔。譬如我们通过每少是同样重要的。这些问题无法凭一张纸笔相加的试卷考学年、每学期各种考试,来区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升查出来。新课程标准下,即使高考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学资格;教师通过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等等。 由于应试教育过分强化教育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因此对学预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全学会所教的事物;三生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正如霍尔特的《教育志——为什么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儿童会失败》指出:从踏进校门之日开始,大多数儿童经将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但还算不上是‘好学生’。”“这历体验失败了。学校不是帮助儿童成长和成功,而是在加些使师生学业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深他们的失败。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一旦没有失最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败的儿童,学校就不能成为学校了。霍尔特从“非学校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法定的10年到12年学习期间,相的观点出发,揭示了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筛选是如何妨碍了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遭受挫折与羞辱,他们的自信儿童的成长。所以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淡化教育评与自我观念被这些预想有条不紊地摧毁了。”可见,片面价的总结性功能。 强调评价的选拔性功能,不但无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反 而会压抑和摧残这种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我们支持这种改革。但是我们同时认为对教育评价的总结驰的。 性功能要正确看待,它对教育质量的保证作用是不可忽视 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评价,这更符的,它可以不让一个不合格的毕业生混入社会;不让一个 不合格的教师站在讲台上误人子弟;不让一个不合格的学合新课程的要求,正如:Catherine,A.P.和Trudy,W.B.校年复一年地制造人才废品。新课程教学需要高质量,新所说:“对结果进行评价意味着终结性;而对过程进行评课程不能忽视总结性评价“特殊性功能”。因此,我们面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新课程评价要充分临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防止过分强调总结性功能,强发挥形成生功能的改进和自我学习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 质量。 调甄别;另一方面我们要保证总结性评价在评价中的作用, 正确看待评价的总结性功能,保证教育质量。 80年代后,美国教育评价出现新的动向,美国教育评价专2、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形成性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家顾巴和林肯提出“第四代教育评价”思想。他们认为, 前面的教育评价是“预定式评价”,即预先陈述目标,再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等人在对泰依目标来搜集资料,并对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或吻合程勒教育评价理论方法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评价观。 度作出报告。长四代教育评价就建立在建构性探求方法的 基础上,同时强调探求本身是一个不断协商的过程,一个克龙巴赫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验证新问题的过程。他们认为“评性评价重要得多,他强调“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价结果是评价者在与评价对象不断交互作用中形成一种看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使人们注意到教育评价的全部法,评价过程也只能是评价双方一种不可分离的共构过功能,克龙巴赫修改了泰勒的定义,认为教育评价是“为程。” 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 这种评价思想强调将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有个性的人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当作自己的对象,并努力通过评价促使受教育者个性的充是为了改进。”这与克龙巴赫对教育评价的理解有很大的分发展。这种评价注重质的分析,不是片面追求量化而排一致性。1969年他提出教育评价的新定义:“为决策提供队了除知识外的难以量化的其他一切人类成果。注重学生有用信息的过程”;1985年斯塔费尔比姆在和欣克费尔德的自我评价,把学生看作评价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合著的《系统的评价》中,进一步指出:“评价是一种划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 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的习惯和能力。传统评价由教师独揽,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以总结性为中心的教育评价功能,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 价客体,没有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布卢姆和他的同事多次尖锐地指 出:“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教程开始时,总怀着这样的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重在强调“发展”,即从“选拔适合教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不利于教师间民主气氛的形成 和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 育的儿童”转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新课程评价应 该为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 四是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整个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与条件。可见,从“选拔”走向“发展”,意味着教育评 价要立足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的一切教学安排,包括教学内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意味着不 容的选择,教学时数的分配、对学生发展的评价等都始终再将评价视为筛选淘汰的工具,而是一种积极而及时的诊 如一地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这种残缺不全的教育教断问题,总结成绩,改进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促进 学活动,使教师无暇顾及本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无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评价从“选拔”走向“发展”,开展真正的教学科研。 也就意味着由“证明”走向“改进”,即由原来的了解现 状,探明价值,转变为不仅要进行事后评价,评价教育结66、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果是否达到目标,更注重于发挥教育评价在教育活动之前、 之中的导向功能,促使教育活动改进,使教育目标一步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个脚印地达成,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 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 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65、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缺陷是什么, 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 学水平。由此可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现行教师评价制度注重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考核与鉴定,充 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由英国首先提出分发挥了评价对教师的管理职能,但也暴露出明显的缺陷并推行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现了如下理念: 与不足。 一是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 一是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学生的应试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成败的重 价,它不仅关注教师的过去成绩,而且还根据教师过去的要指标。受“考试分数决定论”的评价制度的制约,教师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比率,进而获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得学校、学生、家长的认可以及职业升迁和进一步“发展” 的机会。现行教师评价制度既是“应试教育”的直接产物。 二是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 二是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对教师的评价必须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 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把教师看成被评价的对象也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他们对教育教学改革的 看作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评价者应通过与被评价教师理解、认同和参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 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民主参与、自我评价与自改革的成效。我国教师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我反思。 下,仅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适应现代社 会的素质很少关心,对教改热情不高。 三是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者。 三是不利于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的团结与合作。 教师在人格、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 工作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发展性教师评价主张,评现行教师评价制度可能引发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竞争本 价不能泯灭和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而且应尊重这种是促进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但过于激烈可能不利于教师 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 点及相应的评价方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听课前,被评教师应将该节课的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和授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需求等。发展性教师评价课计划等基本情况主动告诉评价者,并与之共同商定本节是一种动态的评价。 课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而确定教学方式与听 课重点。听课中评价者应准确做好课堂记录。课后双方确四是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定时间和地点就该堂课的教学进行讨论。 不仅学校领导是发展性评价的主体,被评教师本人也是主教师自我评价 体,此外,同事、学生、家长等都应共同参与评价。发展 自我评价可包含如下内容:在你的工作中,你最满意哪几性教师评价强调为同事、学生和家长创设积极参与评价的 氛围,同时被评教师要端正态度,认识他人评价所提供的个方面,最不满意哪几个方面,你在工作中受到哪些条件信息对于自己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限制,为了改进你的工作,是否需要其他人的帮助,过去 一年里,你采取何种措施提高你的专业水平, 67、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施步骤是什么, 广泛征求第三方意见 发展性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这是评价者为间接了解和全面掌握被评教师的情况而与有1、初次面谈 关人员进行的访谈、问卷调查等。征求意见有个别征求意 见和集体征求意见。 初次面谈一般安排在评价周期的第一年初,通过面谈,评 价者和被评价教师拟订评价过程的具体框架。初次面谈一查阅文献资料 般要解决如下问题和议程: 评价者可以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如被评教师的教学工进一步明确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旨在改进教师的教学实作计划与总结、教案、学生笔记、考试成绩、作业、作品践,促进教师未来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是为了对教师作等了解被教师的基本情况。 出评判和奖励、处罚。 3、评价面谈 进一步明确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整个过程和步骤,使评价双 方作到心中有数。 评价面谈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核心部分。一般在评价周期 的第一年末进行,时间为1至2小时,评价面谈开始前,确定评价的重点,探讨评价信息和数据收集的种类、渠道、最好拟定一份面谈的参考提纲和议程。面谈的主要内容是:方式和步骤,确定征求意见的人选。 为整个评价工总结被教师一年来的工作,探讨其优点和成就,发现存在作确定时间表。 的问题和不足,寻求解决问题和克服不足的方 法。 被评教师的未来发展目标。 确定被教师的2、收集信息 进修需求。 撰写评价报告。 收集信息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键阶段。收集信息的类型4、复查面谈 评价双方应定期举行中期复查,反省既定目和方法多种多样。从类型上来说,信息包括书面信息和口标的适切性及达成度,必要时可调整或修订目标。 头信息两种;从渠道和方法来说,课堂听课、教师自我评 价、广泛征求第三方意见和查阅文献资料等都是获得信息68、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的途径。 课堂听课 从发展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就包 ?语言表达能力 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69、新课程评价的功能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为根本宗旨 些,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是:促进学生发展。 基础目标 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学生必 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改进的形成性功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 能,为了选拔、鉴定和教学核实的总结性功能,为了激励的思想品德。 和增强意识的心理或社会政治功能,执行权威的行政管理提高目标 功能”,以及控制手段、政策工具,组织职能、组织学习 的工具等等。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发展。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行)》)。充分认识和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新课程评能力。 价改革的目标之一,为充分发挥新课程评价功能,我们要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体验目标 1、正确看待评价的总结性功能,保证教育质量 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 和谐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教育评价来源于教育测量,早期的教育评价关注教育评价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的总结性功能。如泰勒认为:在本质上,评价过程乃是一 种测量课程和教育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程。 的根本保证,好的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 教育评价的总结性功能是对教育活动的成效优劣进行甄?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别,并根据鉴定的结果进行分等、选拔。譬如我们通过每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学年、每学期各种考试,来区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升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 学资格;教师通过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等等。 ?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于应试教育过分强化教育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因此对学望。 ?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生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正如霍尔特的《教育志——为什么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儿童会失败》指出:从踏进校门之日开始,大多数儿童经 历体验失败了。学校不是帮助儿童成长和成功,而是在加?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 深他们的失败。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一旦没有失实际。 3、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主动地学习 败的儿童,学校就不能成为学校了。霍尔特从“非学校论” 的观点出发,揭示了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筛选是如何妨碍了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 儿童的成长。所以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淡化教育评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4、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 价的总结性功能。 基本功 我们支持这种改革。但是我们同时认为对教育评价的总结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 性功能要正确看待,它对教育质量的保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课堂驾驭能力 ?实践 的,它可以不让一个不合格的毕业生混入社会;不让一个操作能力 不合格的教师站在讲台上误人子弟;不让一个不合格的学 校年复一年地制造人才废品。新课程教学需要高质量,新所说:“对结果进行评价意味着终结性;而对过程进行评课程不能忽视总结性评价“特殊性功能”。因此,我们面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新课程评价要充分临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防止过分强调总结性功能,强发挥形成生功能的改进和自我学习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 质量。 调甄别;另一方面我们要保证总结性评价在评价中的作用, 正确看待评价的总结性功能,保证教育质量。 2、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形成性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80年代后,美国教育评价出现新的动向,美国教育评价专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等人在对泰家顾巴和林肯提出“第四代教育评价”思想。他们认为,勒教育评价理论方法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评价观。 前面的教育评价是“预定式评价”,即预先陈述目标,再 依目标来搜集资料,并对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或吻合程克龙巴赫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度作出报告。长四代教育评价就建立在建构性探求方法的性评价重要得多,他强调“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基础上,同时强调探求本身是一个不断协商的过程,一个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使人们注意到教育评价的全部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验证新问题的过程。他们认为“评功能,克龙巴赫修改了泰勒的定义,认为教育评价是“为价结果是评价者在与评价对象不断交互作用中形成一种看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 法,评价过程也只能是评价双方一种不可分离的共构过 程。” 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 是为了改进。”这与克龙巴赫对教育评价的理解有很大的这种评价思想强调将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有个性的人一致性。1969年他提出教育评价的新定义:“为决策提供当作自己的对象,并努力通过评价促使受教育者个性的充有用信息的过程”;1985年斯塔费尔比姆在和欣克费尔德分发展。这种评价注重质的分析,不是片面追求量化而排合著的《系统的评价》中,进一步指出:“评价是一种划队了除知识外的难以量化的其他一切人类成果。注重学生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 的自我评价,把学生看作评价主体,坚持评价的民主性, 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以总结性为中心的教育评价功能,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布卢姆和他的同事多次尖锐地指的习惯和能力。传统评价由教师独揽,学生只是被动的评出:“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教程开始时,总怀着这样的价客体,没有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预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全学会所教的事物;三 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新课程评价的功能重在强调“发展”,即从“选拔适合教将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但还算不上是‘好学生’。”“这育的儿童”转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新课程评价应些使师生学业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教育系统中最浪费、该为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最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与条件。可见,从“选拔”走向“发展”,意味着教育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法定的10年到12年学习期间,相价要立足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遭受挫折与羞辱,他们的自信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意味着不与自我观念被这些预想有条不紊地摧毁了。”可见,片面再将评价视为筛选淘汰的工具,而是一种积极而及时的诊强调评价的选拔性功能,不但无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反断问题,总结成绩,改进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促进而会压抑和摧残这种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评价从“选拔”走向“发展”,驰的。 也就意味着由“证明”走向“改进”,即由原来的了解现 状,探明价值,转变为不仅要进行事后评价,评价教育结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评价,这更符果是否达到目标,更注重于发挥教育评价在教育活动之前、合新课程的要求,正如:Catherine,A.P.和Trudy,W.B. 之中的导向功能,促使教育活动改进,使教育目标一步一形成性评价 个脚印地达成,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70、什么是学生评价, 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 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不同,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进行过程中开展,其主要作用有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是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二是强化学生的学习。三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形成性评价所借助的手发展情况的评价是我们历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其它方面段有平常作业、日常观察和形成性测验等。形面性评价是的评价当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我国中小学校的学生评知识技能方面发展的评价是我们历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而价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它方面的评价当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生评价 终结性评价 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因为学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着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结果。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 终结性评价又称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 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的评价。它要以预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 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查学生发展达到目标的程度。71、评价学生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终结性评价的次数比较少,一般是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两三 次,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其作用有:一是考察学生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群体或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为各种选拔、评优提供 参考依据。二是总体把握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 诊断性评价 力发展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续教学起点提供依据。 这一点在我国当前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中普遍不被重视,其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 表现为考试结束,评分完毕,就意味着终结性评价结束,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 没有进行考试结果的分析,不重视把试卷发给学生进行讲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它主要对教育背景、存在问 评。 题及其原因作出诊断,以便“对症下药”,据此进行教育 设计。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绝对评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它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价 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 和质量;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绝对评价是在总结分析相对评价的优劣的基础上提出来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的,绝对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基准,对每个评价对象达成教育情况等。 目标的程度作出的判断,也可称之为教育目标参考评价。 绝对评价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共同的客观的标准可以参诊断性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确定照,它不受学生所在群体的发展状况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为教学 活动提供设计依据。 相对评价 二是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适当安置学生。 三是诊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作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也可称之为教依据 育常模参照评价。这种评价有两种作用:一是有利于在群 体内作出横向比较。二是有利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 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评价应注意两点:二是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但同时也包括对学生一是比较要坚持等质的原则。二是比较要力求实效,把评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或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 伴和家长以作品的评价。 价的着眼点放在研究和改进教学上,不要把它放在惩治某 些学生的手段。 三是学生应是选定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甚个体内差异评价 至主要决策者。四是记录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 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反映个体内差异评价主根据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观点提出来出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的,客观它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种评 73、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类型有哪些, 价方法比较充分地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减轻学 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 ?以不同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自我评价 类型 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和课堂型五种 构成 目的 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 理想型 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 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开展自我评价时, 作品产生和入选说明,系列作品,以及代表学生分析和说要特别注意对自我评价者的引导,并把自评和他评结合起 明自己作品能力和反思。提高学习质量。通过一段时间的来。 成长,帮助学习者成为自己学习历史的思索者和非正式的他人评价 评价者。 他人评价是指由其它有关方面的人员对评价对象所实施的展示型 评价。在他人评价中,能否在评价主体之间建立和谐的关 主要是由学生选择出来的学生最好和最喜欢的作品集。自系,是决定他人评价成效的关键。 我反思与自我选择比标准化更重要。给由家长和其他人参72、什么是学生成长记录袋, 加的展览会提供学生作品的范本。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文件型根据一些学生的反映以及教师的评价、考察、考查、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轶事、成绩测验等得出的学生进步的系统性、待续性记录。和资料的汇集。而学生成长记录袋则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以学生的作品、量化和质性评价和方式,提供一种系统的 记录。 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 的评价。 评价型主要由教师、管理者、学区所建立的学生作品集。学生成长记录袋有以下几个特点: 评价的标准是预定的。向家长和管理者提供学生在作品方 面所取得成绩的标准化报告。 一是记录袋中材料的收集和和选择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 课堂型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根据课程目标描述所有学生的,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它不只是简单汇集学 生作品,而是有意义、有目的地收集学生迈向课程目标的取得的成绩的总结;二是教师的详细说明和对每个学生的与成长和发展相关的材料。 观察;三是教师的年度课程和教学计划及修订说明。在一 定情境中与家长、管理者及他人交流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判学生将其最好的或最喜欢的作品装入展示性成长记录袋,断。 反映进步的作品不包括在内。 反映学生进步 ?以入选材料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这种评价是一个形成性评价的过程。装入记录袋的作品不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三种 一定是学生最好的。即确定涉及的学科、年级、学生范围 等。有许多问题要认真考虑:成长记录袋评价是否适合所最佳成果型:是指通过收集学生在某一领域的最佳成果,有的学科,是否学科中的所有的教学领域都适合用成长记来对学生在这一学科或这一领域的最佳成果,来对学生在录袋,评价的对象是不是要涉及各年级的学生,是不是班这一学科或这一领域的达到的水平做出评定。这种记录袋级中的所有学的作品。 材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反映出学生在这一学科 或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即可。 评价工具 精选型:与最佳成果型相比,要求了解最广泛的学生成果。这种评价是一个终结性评价的过程,通常是作为学生升学、它要求学生提交的不只是标志他们已经达到的最高水平的留级与否的参与,也可用于一定时期的总结报告。其内容 通常是标准化的,是根据特定的评价任务而设计的。 成果例证,还包括他们感到最困难的典型成果例证。这种 记录袋可以深刻地反映学生成长的概要,高度揭示学生取 ?确定要收集的材料的类型以及收集的时间和次数 得的一般成绩。收集这种记录袋材料的时间往往要持续一 年以上。 确定收集材料的类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与评价 的目的联系起来考虑。二是要与评价的内容结合起来。三过程型:其突出特点是致力于寻求发展性成果证据,而不 是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四是要考虑到底应该把是最终达到结果的证据。它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地收集能够 谁的评价放进成长记录袋中。 反映他们在一定领域中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所取得的进 步的成果证据。 ?制订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办法 混合性记录袋是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的混合体。 在实施成长记录袋的初期,教师首先要想办法巧妙地向学它既包括过程性作业,也包括结果性作业;既包括最佳成 生介绍成长记录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果,也包括虽然不是最佳但具有典型性的成果。它的目的 极参与。学生有了积极性之后,还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参与实际上就是为学生作业提供一个有形的窗口,以便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家长等可用它来评价学生的进步以及一学期的发展。 大多数的记录袋都属于这种类型。 ?确定给成长记录袋评分的办法 成长记录袋的评分 包括两个方面: 74、如何制订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 一是给成长记录袋中所收集的材料评分,即分项目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功能,使它真成为教分; 二是对成长记录袋进行总体评分,即综合评分。 师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和学生发展成长的有效工具,需要 对学生成长记录袋进行认真设计。设计的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个方面的评分一般在收集材料时进行,第二个方面的 评分是在记录袋中所需的材全部收集完以后进行的。 ?确定评价对象 即确定涉及的学科、年级、学生范 围等。 ?明确评价目的 综合评分的设计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评分项目的选定应 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二是评分方式宜采用等级制,对每个评价的目的不同,收集的材料就不同,学生成长记录袋有 等级都应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三是评分者的选择,课堂三种不同的目的: 展示 教学评价用记录袋主要由教师来评分,如果是在学区或更当前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教学大范围内的评价有记录袋,则由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或网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络来评分。四是权重的确定,成长记录袋评分最好只作课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的做法,对考试涉及的知识技能等程的一小部分,在学生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不宜太大。 学业内容优先考虑,重点评价;考试不涉及的非学业评价 内容则较少关注。二是要坚持差异评价,以适合儿童独特?制订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发展的评价方式来促进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 发展。对学生个体来讲,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全优”,这是发挥成长记录袋的发展性功能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方方面面都优秀,而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在基本素质全面发评价结束时应把评价结果及时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告知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发展个性。 时,应将收集的所有材料和评分的等级同时告知,提醒家 长和学生应以不同于对待分数通知单那样的方式来对待记77、今后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录袋中所收集的材料和得到的等级。 遵循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主75、进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有何优缺点, 要有: ?利 一是能够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二是重?突出考试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 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提供学生 这次考试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只强调考试的选拔功学习和发展的证据;三是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 尤其是学生参与表现性活动的信息; 四是能开放地、能的状况,突出地考试的诊断、发展功能,使考试成为发 现问题、改进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的完整面貌;五是 能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差异发 ?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展; 六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并 育观。 考试的内容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从中受到激励; 一是强调考试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加强与社会实际和七是能让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 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反思、自我负责的能力和态度。八是能增强教师与学生 的能力。 的合作和理解,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九是便于向家长展 示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有利于改善家校关系。 二是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三 是考试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弊 一是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 二是内 论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容太多,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好整理和分析; ?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三是评价的效度难以保证,很难得到客观、真实;四是如 的原则 果各科都设学生成长记录袋,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 五是容易走形式,走过场。 ?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注重考试结 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76、在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时,怎样处理全面评价和差异 评价的关系, 新课程考试改革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作到:对考试 结具体的分析指导的运用;二是对于成绩的评定与处理,一是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反对将评价内容进 进一步推行等级制,并利用有针对性的评语加强与学生的行主次分配的做法,尤其要摈弃以牺牲学生其它方面的健 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断改进;三是考试结康发展为代价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做法。 果的反馈要以激励为主,除告诉学生考试成绩外,还应给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学生激励性的评语以赞赏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成绩与进步,种建构是学生在自身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以关怀的态度指出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坚决杜绝以任何借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互口公开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队这样一种严重动,而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教学的中心损害学生心理发展的错误做法。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将考试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结果向家长反馈,通过沟通与交流,共同帮助学生认识自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分我,改进学习。 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由此, 我们认为,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改革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将升学考试成绩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和平时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动参与者。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成为自律学习 者,使其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新课程考试改革要求将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分开,前者重 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属水平考试,应严格控制79、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对教育评价的启示是什试题的难度,以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为基准;后者重在根么, 据某种需要筛选人才,属于选拔性考试,可以根据需要的 不同加大难度。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 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与必然。78、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对教育评价的启示是什后现代主义者否定绝对真理的合法化。后现代主义尊重个么, 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 发挥,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破除教 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后 现代主义认为,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应该容忍每一个学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 的奇思妙想。在这个以创新为时代精神的社会里,科学技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性地知 术日新月异,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个人发展的动力源。承认开放性,也就为人充分展示人的 生命的本质提供了舞台。后现代主义以其兼容并包的宽容?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因 态度和尊重个体主动性的宽广胸怀给每一个人开发了生命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十分有限,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 空间。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认为个体估活动过程中得以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 不断发展。 照。 后现代主义为我们实施新课程评价提供新视野。后现代主?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在建构知识的 义教育思想对课程的看法是: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 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载体,因而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 变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因素的影响。 知识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可以根据实际加以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立调整,课程的组织不再是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综性,每一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不同。 合性发展,课程从累积知识走向发展和创造知识;承认和 尊重价值观的多元性,不以权威的观念控制课程。 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实施新课程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课 程实施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用绝对统一察到一种智能的潜力,而不必通过数学和逻辑的“反光镜”。的标准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如进行幼儿早期多元智能确认和培育的《多彩光谱》项目,同见解留有空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们要把学说是通过有趣的、场景化鲜明的活动吸引儿童参加;通过生看作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评价不仅要注意结儿童活动也即“智能展示”直接观察他们的智能状态,而果,更应注重过程。评价不仅仅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不是通过语言和逻辑数学能力的间接表现来判断;有意识更应该是开展下一步学习活动的逻辑起点,其功能在于促地模糊了课程和评价的界限,使评价更有效地融入日常教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学生学习。 学之中;通过系列评价提出建议,测试学生擅长的领域。 第二,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也即评价儿童在某一特定领80、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 域的知识,必须使用适合他或她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方法。 如进行幼儿早期多元智能确认和培育的《多彩光谱》项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小学阶段多元智能理论的《重点实验学校》项目;初中阶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段的怎样在学校表现更出色的《学校实用智能》项目;高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级中学的学科探索《艺术推进项目》等都是根据学生不同我认识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发展阶段提出的发展方案。第在,它必须和推荐相关联,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作者还即对一个具有特定智能测绘图的儿童,评价所得的分数和认为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以上智评语,必须和这名儿童推荐的活动相关联。如用情景化评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价:标准化考试的替代方案。 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多元智能所主张的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加德纳认为以上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多元智能所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欣赏的评价方法,将跨越物质条件的限制,最终找到解决统。各种相对独立的智力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每一种智能的评价,都应该侧重在一起。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这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数学评价应该提供 数学领域的问题。分数不代表一切,这种评价过程应该向加德纳认为,因为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家长、老师、甚至向学生自己提出建议,是学生智能状况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 的部分表现,根据提供的信息,儿童能够加强他们自己智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 能的弱项,结合自己智能的强项,以便将来满足职业和事功与否。教育和指导必须根据智能发展的轨迹来评价,以 业的需要。 准确地了解学习者的智能状态为先决条件,评价在教育中 扮演中心角色,只有适合学生的特定发展阶段,才能使学81、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时怎么办, 生获利。而过去在西方浒的智商测试和传统教育,只重视 课堂学习,忽视社会实践。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我们听课时经常碰到学生的回答脱离教学目标或与教师预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甚至预言他先准备的答案不一样,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该怎样处理, 们的未来发展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实际上是过分强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样为社会所需 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造成他们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弊端,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的影响。”这就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 指导和引领。在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教育本身赋予《多元智能》提出:评价多元智能的方法,必须符合三个教师一种特殊身份,虽然与学生是平等、民主的沟通交往标准:第一,必须是“智能展示”的评价方法,既直接观关系,但教师同时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教师 承担着把握教学方向的责任,这决定了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深入。实际工作中,教师看得最多的是学生显性的表现,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而对其隐性的东西并不十分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平时仔细 观察。例如: 事实 对话过程中的引领者。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纯粹客 数学成绩好课外请教、多看、多显性的隐性的 观的教学永远不可能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 做 绘画进步大课外坚持天天练 作文写得好 引领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每一个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课外阅读大量作品,坚持写日记 比较后不难看出,学 生的隐性优点应该是教师如其分表扬学生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创设和谐 的情境,促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学生错误的回答, 83新。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批判中学会批判,在民 主中学会民主„,这本身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目标;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另一方面,面对争议,特别是面对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他不是以真理的垄断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经常听到“啪,啪,啪”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有的音的最高指示,而是充分行使自己的发言权,以富有启发甚至能戴上大红花,回答不好的学生也能得到老师翘起的性的真实发言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和大拇指。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取滞后评价更丰富的选择。面对学生的众多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在的办法,于是出现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想什么,怎样想的,并与之商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评价应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出现完善,明确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怎样做,同时及时调整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教学,把学生引领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很好”进行笼统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 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82、怎样让表扬恰到好处, 念不加以澄清,这不能不说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 表扬是一门学问。不加思考的表扬,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作用,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怎样让 习兴趣。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样的鼓励已表扬恰到好处, 失去了它应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 渐退去应有的热情,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恰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若离开了表扬,就会丧失自 失”。我们认为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信心;若经常受到表扬,学生就会变得沾沾自喜以致缺乏承 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受批评的能力;不切实际的夸大表扬,则会扰乱学生的判断 的答案。教师不应只是一味的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力,使之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乃至周围的事物。所以,教师要 不断地唤醒、鼓舞、鼓励学生,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全面权衡,把握好表扬的“度”,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 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地方给学生一个恰到好处的表扬。 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公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84、什么是教材, 认真判断事情的真与假、对准确公正地表扬,这样才能使 学生心悦诚服,否则,达不到表扬的效果不说,教师在学许多教师把教材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生心中的可信度也会因此而下降。 部,并常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等概念混淆。到底如何 界定教材,不同观点的人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下 面列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帮助我们理解教材的含义, 理解教材的广义性与多样性。 1、《中国大百科教育卷》对教材的解释是:(1)根据一力图使所得到的认识更加深入。这样便形成了今天的学科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分类体系。学科是指某一特定的科学研究领域,它反映公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认的科学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并反映本学科最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 新成果。从教育的角度讲,教育领域中的学科是使儿童以 人类文化遗产为线索展开对话,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所2、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必须的能力进而谋求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内容。 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 在“课程是知识”的影响下,教材成为学科知识和载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 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 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中的内容必须是 定论或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3、日本学者欢喜隆司教授认为,“从总体上说教材是受学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讨论的余地。随着“课程是经验”的校教学内容所制约的。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观念的确立,课程与教材打破了学科知识的樊篱。教材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包括学生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建筑的范例,是引进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上主动地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作为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成分加以掌握的物质对象和观的中介。教材应该基于学科,同时又超越学科,面向真实念对象。 世界。 4、传统教育派认为:教材是历史积累的人类经验,是学校86、新中国教材改革经历了哪些历程, 各学科的目的内容或材料。现代教育派认为:教材既包括 师生所从事的活动,又包括完成此类活动所应用的各种材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学习苏联模式,由国家编写统一的教料或工具。教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的)和无形的(精神材供全国所有学生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是专门研制、的)。 编写全国统一教材的专业队伍,人教社自1950年建社到 1988年,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历次课程(教学)计划,受教5、教材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育部委托,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编订了历次中小学各科教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学大纲,编写、出版了7套面向全国中小学的各科教材。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人教社为新中国建设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这些教材存在严从教材构成的角度讲,信息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是组重不足,特别是无法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些成教材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教材的功能上看,教材是教教材的缺点表现在: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师为一定育人目标服务的师生之间的是中介媒体。在新课忽视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规律;重视各门学科的学术性的经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靳典内容,忽视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知识内玉乐等主编)将教材定义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容相对陈旧,没有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重视知识的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习和记忆,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视发展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的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在课程实施方面,单纯讲解的教学方图书教材,又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式占了绝大多数,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交流、现实教材。本书所指的新教材是指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下,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根据《课程标准》开发和使用的教材系列。 受到一定的束缚。 85、教材与学科的是什么关系, 1986年以后,国家倡导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教材 多样化,人教社积极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从1988年起开学科是随着科学知识体系的发展与分化而出现的。人们在 始研究编写与义务教育教学(课程)计划相配套的九年义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选取不同的角度对事物加以分析, 务教育“六三制”和“五四制”两套新教材,作为国家规)重视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 6)重视5 划的多样化的义务教育教材的两个系列。 因材施教,使教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这两套义务教育教材在总结建国以来各套全国通用教材的7)教材编写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体现革新精 神。 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现代心理学、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及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借鉴引 87、新教材“新”在什么地方, 进各地学科教学法改革探索的成熟经验,比原来的教材有 了多方面的改进和突破。表现在: 目前在全国各新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的教材,都是根据教 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编1)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教材的难度与分 制的,反响很热烈,其主要新意有以下几个方面: 量有所降低; 1、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较好地处理了现代化与基础性的关2 系,既反映了本学科的新成果、新动向,又保证学生获得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内容更注意与社会、 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 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这样一来,既能保证义3)教材具有一定弹性,教材内容分必学和选学,以适合不 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以能适应学生多样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职业技术教育和地方乡土教育 化的发展需求。 留有10%~25%的课时,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需要; 2、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4)充分注意到对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研究,体现教 材的教学法功能,不仅便于教师教还使学生乐学、易学,教材内容的现代化问题是新教材改革的核心之一。为了改如设计各种小栏目,增加精美的插图等; 变以往教材中出现的体系僵化、内容陈旧、缺乏现代气息 状况,新教材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适时删5)强调教材的整体化设计,一方面注意各学科教材纵向与 除了次要的、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适当充实了学生横向间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开发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 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即时信息。 学用书、学生自读课本、教学挂图、音像制品等系列化教 材。 3、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1995年,人教社又开始全面投入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 传统教材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定格在预先设定的“书本世面向21世纪的普通高中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是人教版第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之中,满足于“理论知识”9套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教材。这套教材具有如的学习,而恰恰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新教材观不仅关下特点: 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 那些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个人知识”,关注儿童的1)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 “生活经验”和“生平情境”,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色; 2)重视整套教材整体性,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 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功能; 活世界”的汇通融合。 3)重视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体系; 4) 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强调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教材改革的用大开本,并充分利用每页的空间进行版块式设计,如将一个亮点,各种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信息窗”、“加油站”、“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请提问”、“讨论与交流”、“作业”等版块内容加以性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以“讨论”、“观察”、“调查”、巧妙编排,活泼而又清晰;二是从学生理解程度、语言规“练习”、“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制作”等形式出律出发,文字表达简明扼要,流畅生动,且根据内容需要现,着力加强探究的力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文字的大小、体式及色彩进行了灵活处理,使教材里的同时。注重探究难度的循序渐进以及探究环节由隐到显的关键内容一目了然。三是选用了大量的表格、彩图、照片逐渐深入,编排了具有较强思考性的讨论题和练习题。 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引人入胜。 5、尊重师生个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本文根据《现代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 新教材十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创新和专业创造,强调学生的88、新教材的本质是什么, 个性化鉴赏、体验、感悟和想象,以及这种个性化感受、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而尽量避免所谓的“标 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准化”、“统一化”的固定答案。体现在教材内容上,如 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向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栏目和课外自选的家庭小实验;允 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许学生自主解读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样化 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因此,教材就是要罗列学生应掌的理解;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工利用教材, 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体现在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建议上,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猜想、讨论、交流、反 思、批判、发表创建等等。 这种远离学生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 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随着新6、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材实质的认识呈现出新的转向,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教材设计和教学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是“示范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跃课堂教学,提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分高学习效率。因此新教材在组织编写有关文字材料的同时,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还陆续开发出成套的、系列化的录音、录像、光盘等多媒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体视听教材,有的教材还结合各章节内容向学生提供有关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的互联网站,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些网站涉及为了记住“话题”,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 获得发展。 到天文、地理、科技、文学、语言、历史等各个领域,不 仅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而 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媒介,教材的存在形式应该是灵且及时推出了文字教材来不及更新和提供的最新材料,大 活多样的,有用纸质印刷品构成的图书教材,有用各种视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 听媒体构成的视听教材,有借助电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电范围。 子教材,还有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转化而成的生7、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活教材。本文根据《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编写 为充分发挥教材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中的作89、新教材具有哪些特点, 用,新教材在编写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大多采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新多样性。以前我国为国家统编教材,全国一个版本,课改教材注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通过提供与学生背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由各景有关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亲身地编写并通过国家审定了20个学科几十种中小学新课程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实验教材。 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 ,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 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这些活一方面新课程注意控制教材内容的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动往往以“讨论”、“观察”、“调查”、“练习”、“研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究性学习课题”“实验制作”等形式出现,着力加强探究要求。另一方面新教材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的力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 5、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课程具有较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如有的教材引进了“神舟五 号”、克隆等内容。 大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经验、 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大胆3、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的阐述自己的看法。过去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 教师很难创造性的理解和开发教材,现在教师可以“改”传统教材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定格在设定的“书本世界”教材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和“科学(知识)世界”之中,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及不同的思维取向。总之,新教材让习,而恰恰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致使儿童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教师、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极大的拓宽师生的发的疏离感日益增强,社会意识逐渐淡化。新教材不仅关注展空间。 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 主观的、情境的“个人知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90、新教材在呈现形式上和传统的教材有什么区别, 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 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 传统的教材(特别是教科书)呈现形式单一,基本上以文 本形式呈现,版面不活跃,很少出现图画,板着面孔迎接如人教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新教材处处学生,纸张及印刷也不是很好。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者很强调从生活中的科学讲起,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少思考教材的形式美以及呈现形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之中,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物理的积极性的激励作用。这次出版的新教材在上述方面都有了导言“有趣有用的物理”中讲到了变速自行车,公交车中极大的突破,无论从哪个方面的表现形式来看,都是传统的新宠――清洁燃料车等。化学则从“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无可比拟的。 和“自然界的水”两个单元讲起。生物课第一章就有“调 首先,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对教材的呈现形式提出了明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等实践活动内容。地理教材的开篇言 “与同学谈地理”中两个小标题分别为“生活离不开地理”、确的要求,促使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者要去思考教材的呈“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通过挖掘学生的生活经现形式。比如,一向逻辑性强、版面严肃、内容严谨的物历的体验,对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理教材在内容和版式的呈现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在内容方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是鲜活的。 面提出“应传递多种有益的信息”。一是注意与科学内容 相伴的大量其他信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如教科书图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片中人物的性别角色,不能是搞实验的,开机器的都是男 性,唱歌跳舞的都是女性。同时还要注意少数民族形象的传统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无疑的知识多少及其角色;二是在选材上既要注意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无异于一个权威的发布知识的载体, 果,又要注意世界上多种文明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在教科使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书的形式上要求生动活泼,明确提出图片是呈现科学情境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具体说来,新教材注意加强爱国主的重要形式,凡是能能用图片表达清楚的,不必再以文字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重复,在版式上可以以版块的形式来区分各个栏目。 的思想情感及科学太度,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 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确认识和理其次,充分运有现代媒体来表现教材内容。比如,音乐教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材在学生用的教科书里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文字简明, ?新教材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 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教师用的参考资料除了有文本资料 外,还开发有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同时,音响教材紧密 传统的教材对科学真理的表达与解释被认为是“事实性知配合教科书的选曲,采用了录音带、录相带、VCD等。又 识”,教师与学生很少考虑教材对科学真理的表达与解释如,美术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做出了五方面的努力,一是以 是否正确与准确,因而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的真理性被绝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 对化了;还由于教材是教学评价和对学生进行评价和主要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二是在重视美术教材的内 依据,所以学生很少思考和怀疑教材中有关科学事件或现容时,还关注了体例和版式设计,体现视觉特色和可读性; 象的叙述和解释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学习时也只是接受三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包括了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 科学知识与事实,难以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其实创新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四是教 就是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品质之一,新教材从现代科学材编写采用了单元式、单课式或单课组合式的结构;五是 的发展或事例中,选择一些内容新颖又贴近生活、贴近社把文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形成集成和互动优势,加强美 会的素材,来展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与创新活动的关系,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育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设置91、新教材具有哪些功能, 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 各省、市、自治区依据《纲要》和《课程标准》,开发出 了不同版本的新教材,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教材还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教材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它和 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以往的教材是否具有不同的功能, 生编写的,它必须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在的教材进行再?新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加工。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递既定的原理、定理、 法则等权威性的知识,而是通过教材这个中介与学生进行新教材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很好的发挥了范例作用,的一种双向交流与对话,在这种交流与对活中进行知识的内容的编排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建构活动,获得心灵的沟通与发展,这样的教学是具有创掌握学习的方法,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这是因为,在造性的。 信息社会中,人们都需要不断地自学来实现自身的素质和 92、怎样认识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 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人人都 应具备查找、分析、综合和分辨真伪的能力,这种能力应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调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锻炼。 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新教材具有符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功能 标展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 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以往的教材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具备基本技能的方面关注得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比较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则重视不够。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而现在的新教材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93、怎样理解教材的整合性, 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这次课程 整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改革产生的新教材在教学目标上改变了以前只注重知识和 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而提出来的一个理念,教材的整合技能培养的单一性,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 是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之一,那么新教材在哪些方面体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进取、 现了其整合性呢, 开拓精神的人才。每门具体学科的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在内容的设计上注重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能。,(过程与方法,即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 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增强教材的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 合和学科间的整合。使教材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 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实现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 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综合性学习。如在人教社的实验教材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 中,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中,加强了科学技感的社会公民等。这样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改变了过去的单 术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教材则一方面一性(即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模糊性和笼统性, 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科、学段水平提出不 述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加强科学精神和同目标。 人文精神渗透与融合的有益尝试 但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能够走入另一个极端,即认为 ?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获得知识目标的有机统一,实现目标的整合。如国家《数学课程标的方法,要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移。就知识与方法的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以知识与关系来说,一方面知识从类型上说不仅包含了“事实性的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知识”,而且也包括了“程序性的知识”,后者就是我们阐述。并指出,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说的“方法”。因此,方法范畴包含在知识范畴之中,是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另一方面,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一定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条件的,离开了程序性知识,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一也就没有任何的事实性知识,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年级上期)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环保小卫士”部分,既也必然地包含了对作为其条件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解。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所环保意识,很好的体现了目标的整合。 谓能力,无非是解决某一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熟练程度, 这种熟练程度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94、怎样用新观念教新教材, 熟练程度,对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的熟练程度,对采用常 规或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可能性大小的理解程度。而所 ?重视单元教学目标。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历史、地理等 有这些,又都依赖问题解决者所拥有的有关知识的丰富性各门学科,新教材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 程度和结构合理性程度。那些在某一问题上知识贫乏或结程中必须大胆取舍,紧扣重点,重点抓住了,难点也就容 构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所以,能易突破,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避免面面俱到。 力问题最终可以转化为知识问题;因此,在当前基础教育 ?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课程改革中,强调方法和能力的目标的重要性的同时,不 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法指导,就是要让学生组成一个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方法和能力目 完整的学法系统,形成科学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标的实现。本文根据《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北 法指导放在第一位,帮助学生分解、整理和归纳学习方法。 京大学出版社)(单元三)编写 ?强化教学的反馈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96 共同学习的机会与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的了解、 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首先,反省,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力系统。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增设批 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改课。在批改课上,除了学生的练习作业之外,还包括学 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生的自我检查、教师或学生的自我评价、师生一起处理遗 教材的运用只是全部的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留问题,明确新的任务等等。从人们的思维习惯出发,可 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的就极大的束缚着教以把批改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步,进行这一步时,可以 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让学生采用写批语的方法。第二步,回报交流。第三步, 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了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巩固提高。学生可以采用写日记的形式,谈经验,谈教训, 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巩固并提高单元学习的教学效果。 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到互相适应。这种教95、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作什么, 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 题,即教育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 第一,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 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限制等因素,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的基础”。因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此,摆在教师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莫过于研究所教学科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的《课程标准》了。通过对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包括通过继承、批判,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教师能够达到熟悉所教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教学和评价要求;并且能够对这些方面做出自己的理性认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确立环境意识、提出个人见解;了解《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识,以天人合一的博大胸怀来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保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的基本要求,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主并且对其科学性、可行性作出评价;学会以对课程的知识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技能、科学方法、实践创新与情感态度、价值的有效渗透,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达到课程内容综合、整合的效果。据此,教师必须站在学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需要教师重新学科教学整体设计的高度来完成教学,而非一隅一得。 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第二,研究教材 社会实践等)也是在过去教师作中提及较少的,需要教师 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 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具 97、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哪些新的教学思想和策略, 体而言,研究教材主要有:一是研究教材对《课程标准》 反映的真实性,即教材是否全面地反映了《课程标准》所新教材“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坚持的教育理念,教材是否真实反映《课程标准》所坚持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育要求,以及通过教材运用所反映的《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地方适用性如何等问题。二是教材内容选择的容量与难度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这种学是否符合地方教育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印刷与装帧是否符习方式的改变,新教材从以往单纯规定和建议教学方法,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卫生等问题。 发展到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提 供新的教学思想,那就是主体性教学思想和反思性教学思 想。以此为指导,教师应该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具有代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性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四种: 主要指的是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 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主动学内容等。 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策 ?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 略。教师激励、引导的含义应该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 动机、指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全 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教辅、教具的自主开发。当教师的教学面性、为学生提供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必要的参 成为极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活动时,教材出版单位及市场考意见等。 所提供的教辅、教具必然不能满足真实的课堂需求。适合?“探究——发现”教学策略 自己课堂教学法的教辅、教具的开发就成为教师教学活动 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重要表现还这种教学策略是关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事物现在于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象的探素研究,获得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教辅、教具,尤其是利于学生自性联系的知识,发展智力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教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辅和适宜学生交流感受、动手操学策略。这时特别注意探究教学也必须一定的程序。学生作及在小组合作中使用的教具。 的探究活动始于问题,而问题产生于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 其次,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题的仔细观察。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符合 教学活动要求的认知意义,即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与问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对教题相适应的观念,而且学生的已有观念又不能对问题情境师来说,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作出完全理性的解释。 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了解、发现学生及家长的情况、变化, 即时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还可以请他们?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与学生生活实际 密切相关的,由师生甚至是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创造、建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以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构的过程。 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 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个终极表现就是开创适合自己学校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主要区别是: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因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合作目标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一定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地利用自身及学校、班级方向;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的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是优秀教师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主要评价指标。 的共同追求。 ?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99、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联系生活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生活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或通过对生活的模拟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智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力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策略。 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 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98、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 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它要求教师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观(学主题。例如数学,除包括“数与计算”外,还应有“概率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统计”、“物体的计量”、“事物的量的比较”、“物体内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形状及其空间序列”、“数学综合问题的解决”等,过去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一时的教学效果。 教材的弊端就是“数的计算问题”占的比重太大,束缚了 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其次,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应充分认识教学目的重要 ?看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它是不是代表了性。每节课、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否则容易 形式化——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为了创造性地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人的使用教材而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等等。教学手个性的解放,重视人的独特价值,重视文化的多元化。那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着么教材是否代表了这个方向,可以看它是否对世界其他民眼点与归宿。 族文化的尊重,是否能自觉地从世界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 成就中汲取营养。以往的语文教材外国作家的作品所占的最后,希望教师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比例较小,而且节选的外国作品其主题基本上是以批判资成长。记得某《科学》教材对学生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进行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阴暗与血腥为主。但是事物都是在不说明时,列举了“平视,看好刻度,准确读出”等要素。断发展和完善的,我们只有以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眼睛平视,读刻度,一定要等水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取其精髓,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世界银柱不再上升后再进行。“水银柱不再上升后”是一个重上一切优秀文化,来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才能拥有要的条件要素,必须给学生以提醒。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学中应时刻树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 作者禾子编后语:我觉得绝不能用“破”和“立”的观点识,要克服权威定势中对教材、教参、教研员及专家的依 赖,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善于思考。把对教材的深入研来对待课改。绝不能说今天搞课改了,就要把原来传统的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学会探究、验证、思课程全部推倒重来,只能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今天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当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的课改。原来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不但不能抛弃,还动中有了明显的课程意识和研究、探索意识,他就不再是要保留。当然,有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要抛弃。有的地方 还不足的还要补充。 普通的“教书匠”了,而是已经步入到学者型、专家型的 实践研究者行列,他的专业化水平必然得到全面发展与提 凡是对于课改中间那些载体、工具、方法、手段类的东西,高。 譬如说知识,知识在我们整个的课程中间既是本体,为什100、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如何评价教材的优么说是本体呢,因为我们课程三位一体的目标中它是第一劣, 位,知识与能力,当然它是本体~又是载体,为什么它又 是载体呢,因为方法和手段这上功能的体现,情感态度价 这涉及到好教材标准的问题,判断中小学教材的优劣有三值观这个功能的体现,很多要通过知识作为载体才能达到。个标准: 方法,象课堂教学要不要讲究结构,按系统论的观点,是 结构决定功能。象手段、工具这些东西本身是中性的,一?看教材是不是简明。只有教材简明才能给教师发挥自己个工具你讲它到底是好是坏,这个不能讲的。载体、方法、的创造性和学生探索学习留有空间。如果教材过于详尽,手段、工具类的东西都是中性的,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和盘托出所有的答案,那就等于剥夺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你用什么样的思想来主宰。 权利。 ?是否体现人类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体现举一反三的 “一”,就是在大的学习领域里是否抓住了最根本的学习
本文档为【新课程理念试题 (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2KB
软件:Word
页数:16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25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