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向者的优势]你所不知道的内向者优势

[内向者的优势]你所不知道的内向者优势

举报
开通vip

[内向者的优势]你所不知道的内向者优势[内向者的优势]你所不知道的内向者优势 [内向者的优势]你所不知道的内向者优势 篇一 : 你所不知道的内向者优势 心理导读:内向者无所不能。事实上,一名内向者拥有外向者无法比拟的某种优势。而内向者与外向者最大且唯一区别是内向者的动力之源是自己。当然,成为一名内向者,并不是性格上的缺陷。—— 在我们生活的外向世界里,内向者时常被认为是“怪人”。在极端情况下,他们也许会被认为是“被驱逐的人”。在这些安静、沉思的人身上,通常会贴上许多标签,而世界也需要这些人与那些大声说话、健谈的人,也就是“外向者”达成平衡。 世...

[内向者的优势]你所不知道的内向者优势
[内向者的优势]你所不知道的内向者优势 [内向者的优势]你所不知道的内向者优势 篇一 : 你所不知道的内向者优势 心理导读:内向者无所不能。事实上,一名内向者拥有外向者无法比拟的某种优势。而内向者与外向者最大且唯一区别是内向者的动力之源是自己。当然,成为一名内向者,并不是性格上的缺陷。—— 在我们生活的外向世界里,内向者时常被认为是“怪人”。在极端情况下,他们也许会被认为是“被驱逐的人”。在这些安静、沉思的人身上,通常会贴上许多标签,而世界也需要这些人与那些大声说话、健谈的人,也就是“外向者”达成平衡。 世界上,有多少内向者,许多研究得出不同结论:世界上25%、50%,甚至57%的人是内向者。没人能准确获知在总人口中,到底有多少内向者,但在有天赋的人中,内向者居多。当然,并非所有内向者都有天赋。 如果你认为所有内向者都害羞,那么请你再想一想。内向者与害羞没有丝毫联系。后者是尴尬、不舒适以及不喜欢身边有别人。当周围有人时,内向者感到舒适自在。内向者与外向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他们动力的独处时,内向者感到重新充满动力、精神焕发,而与别人在一起,让他们精疲力竭。另一方面,外向者在人群中,非常活跃、 充满动力。当外向者独处时,他们感到颓靡和无聊。 这就解释了为何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作家是内向者。这些专业领域的人们享受独处,独处让自己不断探索,发现新事物,推广到世界中。因为这些专业领域通常很高深,因而存在许多著名的内向者。但是,许多艺人和传媒工作者也是内向者。如茱莉亚?罗伯茨、梅格?瑞恩、梅丽尔?斯特里普、海伦?亨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汤姆?汉克斯、哈里森?福特、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史蒂夫?马丁、阿尔?戈尔、芭芭拉?沃尔特斯、黛安?索耶和大卫?莱特曼。因此,内向者无法进行与大众交流的工作,只是个传说。 马蒂?兰妮博士是《内向者优势》一书的作者。书中,他提到内向者一般为:享受独处时光、关心深交的朋友,即时在参加活动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活跃、淡定、沉默寡言、三思而言、做一名很好的聆听者,但回家后,他们会精疲力竭。而外向者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喜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认识许多朋友、关心许多朋友、喜欢闲聊,在说话做事前不加思虑,说话做事更有动力。 同时,兰妮博士也描述了内向者的优势:与他人工作融洽、友谊长存、灵活、独立、有更强集中力、自省、有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感、有创造力、分析能力、刻苦和聪明。而那些认为内向者有以下特征的人,并不了解内向者的优势。这里有大众对内向者的错误认识:不友善、书呆子、缺乏交际能力、不与他人沟通、不喜欢接近人、沉默寡言、独行侠、隐居。 总之,内向者无所不能。事实上,一名内向者拥有外向者无法 比拟的某个优势。而内向者与外向者最大且唯一区别是内向者的动力之源是自己。当然,成为一名内向者,并不是性格上的缺陷。 文献:马蒂?兰妮《内向者的优势》,纽约,工作者出版社 译者:isis++ 心理延伸 心理短片:毕业献礼:《男生日记》 心理FM: 你才是折翼天使 现实中不敢发出的声音,留在这里~》》》树洞:说出你的秘密 上传你最爱的照片~》》》微笑墙:让世界看到你内心的温暖 篇二 : 内向者的优势 搞IT人的性格都普遍内向,我就是其中一个,是一个不爱交际的人,每每朋友聚会时感觉插不上嘴、不合群,总觉得落单了。 许多性格内向的人能够从更高的角度看清人们是如何共生共存的,所以它们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性格内向的人也可能认为那些使自己心烦的事情——例如,思路被打断——也会使其他人感到心烦。由于他们总是非常善于观察,所以可能就会对非常微小的言语失误也会产生罪恶感。许多时候,他们都在担心自己对别人不够友好,但实际上情况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而且,为了避免做事情时伤害到其他人,性格内向的人有时候会退缩得更厉害,从而减少了他们生活中的满意感。而社会也就没有得到他们应作出的贡献。 不过后来有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记得我刚工作那会,老板给 我看了他整理出来的7盒名片,跟我说:“认识了这么多人,等于不认识”。再后来发现“性格”这东西是改变不了的,只能是控制。内向者总与“人际关系”扯在一起,因为在人脉方面,是内向者的劣势。不过内向者也是有优势的。 林秋是我做博客认识的一位朋友,还记得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林秋的故事”吗,性格内向的一个大男孩。有一次我给他打电话说帮我博客设计一套松鼠形象。说了半天,总是我一个人在说,他只是“嗯”、“哦”的回答,搞的我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不过他还是竭尽全力把一套完成的松鼠表情发给我了。 内向者比较靠谱,这是真的,不过他也有更大的优势,那就是“执着”。 这是林秋09年的作品,他最开始在一家五金店了打工,工资只有800,那时候条件不好,刚刚入门,也没电脑,他就在网吧学的Flash,经常凌晨4点起来手绘作品,这个作品对他来说“还算完美”。 这种方式坚持了近一年,后来通过自学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同时推出了更多作品,下图是2011年5月份画的。 如今,他的作品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已经给一些工作室、部队、婚庆公司做动画设计,价格都是1000-2000元/分钟,这些还都是私活。记得去年他还跟我讲,别人找他画画[),他都不好意思收人家钱。 也许这个“林秋”就生活在你身边,成功不仅是电视讲的那样。对于内向的创业者来说,最好是寻找合适的互补伙伴来做。内向者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擅长的方向,而不是一味的改变自己,硬拿着自己的软肋到处碰撞。 篇三 : 记住,内向是你的优势 心理导读:至于个性内向的人,是否真如职场恐龙,等着被淘汰,然而,最新一期《时代》杂志彻底颠覆了过去对于个性的迷思。内向者具有独特的优势,调查显示,个性害羞者也能成就大事业。——xinli001.com 如今的职场似乎是”外向人”的天堂,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说话、会做人,”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取代了”专业能力”,成为关键词;”团队合作”和”脑力激荡”成了显学;开放空间变成所有办公室设计的最高指导准则。 至于个性内向的人,是否真如职场恐龙,等着被淘汰, 然而,最新一期《时代》杂志制作了有趣的封面故事《害羞的力量》,彻底颠覆了过去对于个性的迷思。 文 章引用了作家苏珊?坎恩刚上市新书《安静》的研究结果显示,会说话、又懂得做人的”魅力型”领导人可说是”损人利己”,他们能为自己争取到较好的薪资待遇,但是却无助于组织绩效;团队脑力激荡效果不彰,到最后往往只有爱发言的人意见被采纳。 1970年代开放空间成为显学之后,上班族的个人工作空间缩水了60,,但生产力并未提高,因为开放空间严重妨碍专注力、记忆 力,而且导致高离职率。 事实上,两种个性各有长处,并无优劣问题。根据研究显示,个性内向的领导人更能有效领导个性外向、积极主动的员工,个性外向的领导人则比较适合领导被动型员工。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互补关系。 对于个性内向害羞的人来说,这则报导让他们获得了期待已久的”平反”机会。 愈虚伪,话愈多 练就工作耳=倾听能力,适当而且正确的对应~《练就工作耳?耳朵也要会读心》作者内田和俊从商业职场现况分析起,以各式各样的案例解说,指出许多上司及下属两方常犯的倾听错误,并分析其原因背景,再矫正职场中对于”倾听”的观念: 有时无法把心中所想的事直接说出来,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对方。。 假如世上每个人如果把所思考的全部都说出来,我想社会可能会受到更多的伤害大多人不愿说出全部的想法,也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手段。。 问题是,这种担心与恐惧让沟通这件事变得更复杂,也是不争的事实。 也有人因为害羞或感到羞耻,遇到自己喜爱的、自认为很重要的、担心的、恐惧的或正在烦恼的事物等内心深处觉得最重要、最微细的情感,绝对不会从口里说出来。 再加上前述说话者与听话者双方的期待和幻想,本来应该作为传讯工具的语言,显然愈来愈失去其功能效用了。 但是就另一方面来看,现代人有时似乎很多话。 人在何种场合会多说话呢,提示是,在所说的话正好与心中原来的目的相反的时候。也就是想要隐瞒某些事实或欺骗对方的时候。 大家一定有些经验吧~想得出那些经验吗, 我相信一定有人有过这种痛苦的经验。为了隐藏自己邪恶的意图,因此对上司或客户讲出多余的话,反而自掘坟墓,害到自己。 特别是在自觉良心不安、没有信心、不安或充满迷惑时,我们常常会说出不必要说的话。 因此,如果孩子没人问他却说个不停,部属比平常更爱辩论,面对质问的业务员只会重复不实在的话,就表示对方极具有隐瞒或欺骗的可能。 其它如一味地提出反驳的言论,固执地想说服对手,把自己的理由视为理所当然,不断提出解释让对手几乎翻脸生气的情况也时有所闻 。事实上,我们经常在应该谨言慎行的时刻,却出口无遮拦的倾向。 从事顾问与员工援助计划咨询时,我曾留意到以下的情况。 不满的人与缺乏自信的人通常话比较多,咨询时间总是比原定时段长很多。 就这样,不只是留意发言的内容,也要留意讲话的长度,当你倾听对方说话时,就会收集到更多的参考信息。 这种已经渉及到语言特征的聆听方式就是所谓的”商业倾听”。 “不要言多意寡,应该要言寡意多。” 以上是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名言。 意思是说,如果你是发言者,不是为了想隐瞒或欺骗,而是为了”传达讯息”而使用语言。这时候,选择精简的用语也很重要。 但是如果担任接受讯息者的角色,就不只要注意语言的内容,也要注意发言的数量,发现以前未曾留意到的新讯息的可能性也会因此提高。 心听的能力,理解对方真意的能力。让我们再确认一次”耳闻能力”与”心听能力”的不同。“耳闻能力”,理解语言所传达的事实的能力。“心听能力”,捕捉发言者话中真意的能力。“心听能力”也可以说是” 解读发言者字里行间微妙之意的能力”。 担任发言角色时,一般人的倾向是过度依赖语言,因此发言时对语言持着较强烈的意识。反过来担任受讯者角色时,现况也显示,我们总是本能地去汲取语言以外的其它讯息要素。为了解读发言者言语之间的真义,正确读取其发言内容,就必须提高收讯的天线角度,吸取言语之外的讯息。言语之外到底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讯息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解读隐含在这些讯息里的意义呢,据我所知,事实上对方的真义或隐藏在内的情感,几乎都是用非语言表达的。问题是,具体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非语言表达比率有多高, 让我用一组简单的数字,来介绍有关此问题的简单答案吧~ 它就是”麦拉宾法则”,生于一九三九年,目前为南加大的心理 学教授,一九七一年提出此法则)所提出的数字。 我想,复习”心听能力”时,最重要的就是深入理解麦拉宾法则。 到此为止,我们一直以语言为中心在讨论沟通,但是我们也知道语言并非沟通的唯一要素,只是传讯手法的一部分而已。也说过沟通是由”听”与”说”配套组成。传讯的手法则是由语言,肢体语言,声调配套组合而成。让我用更具体一点的方式来解说。 一听到” 肢体语言 “,我们很容易就先入为主地想到”身体动作”和”手势”。但是,在此书中,肢体语言的定义可能更宽广一些。 也就是说除了”身体动作”和”手势”之外,再加上眼、表情、动作、态度、手的动作、气氛、彼此间的距离、服装、发型、化妆等,全都包含在内。 这些信息的共通点何在, 它们都是靠视觉捕捉到的信息。我们很容易误以为沟通只靠耳朵与嘴巴,别忘记,除此之外,也要靠眼睛多方观察。 至于声调,指的是声音大小、高低、强弱。其次是声音之间的间隔、说话的速度、抑扬顿挫、起伏旋律等。更简单的形容就是:每个人个别具有的”声音的表情”。 但是沟通时,语言和声音其实是一体的。 到底应如何切割, 不妨这样想,语言是” 可以直接书写成文字的东西 “。声调虽然也可以用文字方式加以说明,但无法直接写出相对的文字。 有关语言与声调的重点,如上所述。 接下来是提问。 当我们扮演受讯者角色,也就是担任听者时,必须讨论信息量的多寡,假设总信息量为一百,我们到底能从发言对手那里实际获得多少的信息量呢……更多精采案例请见《练就工作耳》 爱情测试:你会为爱等待多久, 性格测试:测试你的晚年生活类型 心理短片:十分钟读中国 心理游戏:你能一心二用吗, 篇四 :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 我是内向性格,从来不去要求别人,也很难拒绝别人,长大后,我觉得还是朋友少些感觉更自在,因为即使拥有那些关系,我也是处于被利用的一方,而基本不会去利用别人,为了自我平衡,所以我选择了减少交友,减少亲戚往来。感觉这样更加舒服。 我家外向的人很多,我觉得他们的烦恼之一就是人情债务,今天你送我几百元,明天我再还你几百元,感觉这么折腾有什么意思,在我看来不拖不欠最好。 而且也许是我自己不要求,也许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本来也不多,所以我对向我进行索取的人感到本能的排斥,譬如那些亲戚。也一直不想要小孩,感觉也是一种来自他人的索取,而我基本只是奉献,所以感觉没有乐趣和向往。 ——网友”猫猫” 我一直是个孤独的人,从大二开始,想改变这个性格,并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 到了大三下半年,这个努力收到成效,交往的朋友多了起来,差不多每天都能收到5个以上电话,看楼的大爷经常气喘吁吁地爬上4楼找我,大喊:”武志红,有你的电话~” 那时交往的女孩也多了起来,结果甚至被人称为”花花公子”。 并且,性格似乎也变了,以前郑重认真的我,仿佛一夜之间变得特别爱开玩笑。原来只能在某几个人面前比较幽默,那时突然变得对所有人都很幽默。 不过,这种状况只持续了不到半年,我又恢复了老样子。免不了要回忆并反省这半年是怎么回事,一直以为的答案是,变成那样子,就不是我自己了,我还是做自己比较舒服。 但去年,在上海学精神分析期间,找一个心理老师给我做治疗,突然领悟到一点:内向是对我这个内向者的保护。 详细说来,是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特点:被索取时不懂得拒绝,该索取时却说不出口,并且根本就不想索取。 这样一来,每多建立一个关系,对我而言,整体上意味着损失。那么,为了自我保护,我最好少建立一些关系。 也就是说,我大二之前那么多年的内向,其实是对我自己的保护,但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仅仅认为内向是一个糟糕的东西,是一个必须改变的东西,于是我去追求外向。这个追求的确成功了,但我只是多掌握了一些社交技巧,并没有懂得在付出与索取之间保持一 种平衡,结果,朋友是多了许多倍,但付出也是多了许多倍,这令我很累,于是我又恢复了老样子。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再审视自己过去32年的人生,发现其实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许许多多人想与我接近,因我一直是那种愿意聆听、陪伴并理解对方的人。但是,我自己总是缺乏与太多人交往的渴求,我总能有意无意地找到一些理由,让与许多人的联系逐渐淡下来,最终断掉。 譬如,大三那一年,我认识的那么多人,现在几乎都没有联系了。 对外向者,我们为什么甘愿付出,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者。当我形成这个初步结论后,审视了一下身边认识的人,发现的确有许多内向者,看上去非常富有爱心,非常乐于助人,大家很乐意和他们交往,但他们却一直陷于孤独中。 我一个朋友说,她的爸爸为人非常友善,许多人喜欢他,他却整天在家里待着不出门。她很焦虑,渴望他能多交往一些朋友,那样老年会更幸福。她威逼利诱,用尽了各种方法,爸爸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孤独。 相反,她的妈妈有些霸道,喜欢对人颐指气使,该索取的时候毫不犹豫,但她的朋友很多,每天都有许多节目。 如果说,内向是对她内向的爸爸的保护,那么,外向就是对她外向的妈妈的嘉奖。 我这个朋友也有点喜欢对人颐指气使,所以她和妈妈一样,朋 友也不少。 听了我这番观点,我另一个朋友说,对她来说,的确如此,她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如果一个关系中,一旦她的付出多于收获,她就会结束这个关系,”不过,这种事很少发生。” 的确如此,她的朋友多得不得了,无论她去哪里,都会有朋友或同事接她送她好好招待她,并且大家多是真心喜欢她。 为什么,面对外向者,我们甘愿被索取,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是内向者为什么不内向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回答起来有点复杂。 只付出不索取,这是某些人变成内向者的一个常见的原因,除此以外,内向的形成还有其他许多种可能。譬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是一个极端内向者,他的第一个朋友是他的太太,而在认识太太前的20多年时间中,他居然一个朋友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罗杰斯说,这是因为他的父母自视太高,一直对他说,外面的那些孩子多是坏孩子,不要和他们搅到一起。 这句话藏着两个意思:你待在家中就是好孩子;你交朋友就是坏孩子。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所以罗杰斯主动陷入了孤独。 追求”好”而远离”坏”,或者说,追求”善”而远离”恶”,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关键问题在于,什么是”好”,什么又是”坏”,对于年轻的罗杰斯,孤独是好,不孤独是坏,但对于其他人,最初的对好与坏的认识 是怎么形成的呢, 爱内向的父母,自己变成外向者 在这个问题上,我赞同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的解释:所谓的好与坏,或善与恶,首先是在关系中产生并在关系中展现的。最简单的说法是,如果你某些时候被人接受,你就会感觉,这时候的你是好的;如果你某些时候不被人接受,你就会感觉,这时候的你是坏的。 为什么习惯索取的外向者受欢迎,这个解释可以回答。因为,外向者主动和你交往,而且看起来喜欢和你交往,这证明了你是”好”的。极其外向的人,极其有感染力,所谓的感染力,我想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我喜欢你们,所以你们是好的。” 所以,一个悖论是,越孤独的人,可能越喜欢那种习惯索取的外向者。越孤独,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越低,但外向者强有力地敲开了他的保护壳,这种强有力的努力,会让内向者感受到,他是有价值的,他是好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家庭有这样一个结构——父母中一个内向一个外向,而孩子则像父母中的某个人。这种像,未必是认同,甚至恰恰是相反,内向的孩子更爱外向的父母,外向的孩子更爱内向的父母。仿佛是,外向的父母越喜欢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越容易成为内向者;内向的父母越喜欢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越容易成为外向者。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外向的父母会向孩子索取,孩子要保留这份爱,就会变成外向父母所需要的习惯付出的内向者,内向的父母会 向孩子奉献,孩子要保留这份爱,就会变成内向父母所需要的习惯索取的外向者。 有人爱我,我就是好的;没人爱我,我就是坏的 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把”收获多于付出”当成人际交往哲学的朋友,她的父亲非常内向。对于这样的父亲,要想和他交往——也即要获得他的爱,索取胜于付出,甚至必须要强有力的索取,才能打开他厚厚的壳,从而和他建立一个深厚的关系。看起来,小时候是她主动在向爸爸索取,其实这是爸爸的渴望,他渴望有人能知道,他多么需要关系,多么需要走出孤独。 同理,一个很内向的朋友,她与妈妈的关系更紧密,妈妈习惯在生活上照料她的一切,但从情感上向她索取。这位妈妈极其外向,于是对女儿的情感索取也相当厉害。妈妈这么需要她,这种需要是她的自我价值感的一个重要外向者让我们觉得自己更有价值,于是我们更喜欢外向者。然而,为什么我们中的许多人是内向者呢, 这一点,从一个内向的成年人的现实关系中是很难找到答案的,这要回溯到他的童年去。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孩子3岁前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和妈妈的关系模式,决定这个孩子的人格。这个孩子最初的”好”与”坏”的观念,就从这个关系中发展出来的。套用我前面用过的句式,就是,如果妈妈某些时候对他好,这个孩子就会认为这些时候的自己是”好我”;如果妈妈某些时候对他不好,这个孩子就会认为那些时候的自己是”坏我”。 并且,如果妈妈对他的好的时候居多,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整体上是”好我”,但有一些”坏我”,他能接受”坏我”的存在。相反,假若妈妈对他的不好的时候居多,那么,这个孩子的真实感觉就会很糟糕,他觉得自己”坏我”太多了,他不能接受这种感受,于是,他会使用一些自我保护方式,把”坏我”压抑到潜意识中去。最常用的方式是将”坏我”投射到别人的头上。 我自己认为,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与妈妈的关系固然重要,与父亲和其他重要亲人的关系也很重要。并且,这些关系都有类似作用,如果亲人某些情况下给予爱与认可,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情况下的自己是”好我”,如果亲人某些情况下拒绝给予爱与认可,甚至主动伤害孩子,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情况下的自己是”坏我”。 那么,假若在与亲人的关系中,一个孩子最初是通过奉献而获得亲人的爱与认可的,那么他就会认为,”奉献的我”是”好我”,并从此以后会一直追求对别人奉献。 同时,如果他在尝试索取时,亲人与他疏远了,甚至批评他惩罚他,那么他就会认为,”索取的我”是”坏我”,从此以后会不习惯索取,甚至彻底抵制索取,以此保证自己获得更多的爱与认可。 学会合理的索取,才能享受关系。 外向的索取者常藏着很深的内疚 譬如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他是一种极端的情感付出者,这可以在他和女儿的关系中看到。同时,他也是一个极端的拒绝索取者,当他去最好的朋友家去做客时,他总是蹲在地下,不肯坐在座位上, 并且从不肯喝朋友递来的哪怕一杯白开水。我推测,他和女儿的关系模式,其实也是他和妻子、他和母亲等重要女性的关系模式,即他主要付出,而她们主要索取。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在追求”好我”的感觉,他惧怕一旦索取,那就是”坏我”,而那意味着被惩罚,譬如在童年时得不到妈妈的爱。 当然,这只是内向者之所以内向的一个常见情形。内向的形成,还有许多种原因,例如罗杰斯,他的”好我”是待在家里,而”坏我”是和小伙伴们”搅在一起”。 我的”好我”是孤独,是奉献,而我不习惯索取,也是因为我潜意识深处将索取时的我视为”坏我”,这也自有我自己特殊的原因。 任何一个关系中,都有保持付出与索取的平衡。所以,一个主要习惯付出的人,势必要和一个习惯索取的人在一起,关系才能平衡。反过来也一样,一个习惯索取的人,更倾向于和习惯付出的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并且,付出一定会有情感上的价值感,而索取一定会有内疚。于是,内向者容易清高,而外向者则容易成为被谴责的靶子。 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点。经常,我和极其外向的人聊到深处,都会发现他们内心深处有一个非常封闭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封闭程度,和他们的外向程度成正比。 这个地方,封闭着什么呢,答案是,更深层次的”坏我”。 不必拒绝付出,而要学会索取 外向者首先是在家中形成的外向,他们学会了向父母某一方进 行索取。但这种索取,其实也是在满足内向的父母的需求。内向的父母,尽管习惯孤独,但一样渴望关系,尤其渴望与所爱的孩子建立深度关系。既然他们习惯了付出,那么他们所爱的孩子只好学会索取,如此一来这个关系才能保持平衡。 然而,索取总会导致内疚的,索取太多,内疚就会很重。不管一个关系多么亲密,索取都会导致内疚,如果这个内疚无法处理——即索取者无法给予付出方回报,那么也会让一个人形成”坏我”。 一般意义上的”坏我”,与关系的另一方是否给自己爱与认可有关,而这个意义上的”坏我”,更加本质一些。 也因为这个原因,其实人们更乐意付出,而并不乐意索取。假若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向我们索取,我们会更加乐意付出。因此,美国政客马修斯才在他著名的厚黑学著作《硬球》中说,一个优秀的政客必须学会索取,而且是理直气壮的索取。 假若我们想建立真正和谐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会在需要付出的时候给予丰沛的付出,在需要索取的时候进行坦然的索取。 假若你是一个只懂得付出的内向者,那你需要知道,你的确是委屈的,因为你付出多于索取。但你也是在害人,因为你的付出,其实会给别人带来更深层次的伤害。 假若你是一个只懂得索取的外向者,那你需要知道,你的确是受欢迎的,的确有许多人需要你用索取敲开他们厚厚的盔甲。同时,你也需要去审视一下,你的内心深处是否有着一个无比隐秘的地方,那个地方,锁着深深的内疚。 前天,我从香港出差回来,因为丢了手机的SIM卡,许多人找了我两天却一直找不到,于是,重新补办SIM卡后不久,无数信息涌来,其中有好几件事情是找我帮忙。结果,在我最焦虑的、必须写周六心理专栏的时刻,我很忙碌地为别人的事情忙了大半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我梦见,我在锲而不舍地寻找有《三国志5》的光盘,我找到了十来种我曾玩过的电子游戏的光盘,但就是找不到《三国志5》的,我很焦虑,并在焦虑中醒来。 醒来的那一刹那,联系到内向与外向、付出与索取的话题,我立即明白,和以前一样,我又想通过沉溺于电子游戏的方式,来逃避别人对我的索取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知道,《三国志5》的光盘并不需要找到,我不需要重新沉溺到电子游戏中以逃避付出,也不需要拒绝别人对我的索取,前天那些事,是必须要做的。我真正需要的,不是拒绝,而是索取。 这正如海灵格在他的著作《谁在我家》中所揭示的道理,付出与接受,是关系发展的两个要素,丰沛的付出和坦然的接受,会推动一个关系发展。我们既不能只付出,也不能只接受,否则,一个关系要么会陷入病态中,要么就会进行不下去。 文/武志红 壹心理2013年度精选系列 ? 情绪管理 ? 延伸阅读 ? 情绪心理学:为什么长大之后的韩梅梅不快乐, ? 如何去除自卑的思维方式, ? 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情绪化 ? 如何轻松解开复杂的情绪方程式, ? 情绪是一条河 ? 抱怨者的三角关系游戏 ? 张国荣十年祭:关注抑郁,关爱生命
本文档为【[内向者的优势]你所不知道的内向者优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