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举报
开通vip

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1 目 录 1对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 .................. 3 2高职院校“两全四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 8 3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1 4搞好 四位一体 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 15 5论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 .........................

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1 目 录 1对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 .................. 3 2高职院校“两全四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 8 3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1 4搞好 四位一体 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 15 5论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 ............................................... 17 6论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 ................................................... 21 2 对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 应金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包含动力层面、受动层面、调控层面以及保障层面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以就业为导向等显著特点。近年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仍存有诸多不足之处。坚持把就业工作与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教育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市场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是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699(2009)04,0013,04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较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但近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破解就业难题,建立完善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就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与特点、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略作探讨。 一、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中国新型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动力层面,包括就业服务目标体系和教学动力体系两个方面;二是受动层面,这主要指就业教育服务的内容体系;三是调控层面,主要指就业教育服务的管理体系;四是保障层面,主要指就业教育服务的条件体系。其中,就业教育服务内容体系可以构建三大模块,即专业教育模块、“成人”教育模块和就业能力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个性化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成人”教育模块包括第二课堂、心理发展教育和心理咨询;就业能力教育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和讲座。综合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开放式、模块化的专业培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大都从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出发,力求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形成“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实践实训课”的课程体系,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公共课”之一纳入了课程体系。不仅如此,许多高职院校还在能力培养中形成了技术、技能训练考核体系,每个专业均制定本专业的核心技术、技能,制定了相应的训练考核大纲,并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形成了良好的技术技能训练氛围。 (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成人教育”模块 从总体上看,各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体系建设大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各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作了系统的规划,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成人教育”模块,建立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向上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格的职业纪律、健康的职业情感、健全的职业心理,不少高职院校按照品德形成的顺从、认同和同化的规律,设计了第二课堂学分制度。 (三)全方位开发就业能力模块,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这集中体现在:(1)重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服务。一是开设了创业与创业管理研习班,着力培养创业型人才。二是为打破专业界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各 3 自专业的学习,具有一种或数种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整合学生运用这些技能开创、经营事业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拼搏、自信、自律的精神;建立特长生导师制的相关制度,通过特长生参与导师的相关课题或为获得科技创新课题的学生配合导师等培养方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三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点燃学生的创业意识。四是通过校内创业基地孵化学生创业,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2)“群做”和“点导”交互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既注重通过课程对学生群体辅导,如“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注重从源上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很好的服务,颇具实效性;同时又重视对学生个体的指导。在“群做”和“点导”交互的规划模式中,建立职业咨询、职业测评中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优势、心理倾向和能力倾向的优势确立比较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围绕职业发展方向去积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避免可能发生的学习盲目性。有目标地自我完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3)建立柔性的课内外培养就业能力的机制,把社会实践与就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长处,以“长”补“短”,拓宽学分获取的渠道,实现学年学分制的柔性化,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实施“订单式”、“顶岗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一起建立培训单位,根据企业要求设立相应的班级和课程体系,注重在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虚拟和真实情境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可实施顶岗实习制度,在最后一个学年的第一学期,在学生落实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允许学生顶岗实习,并根据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重新设计学期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在保证专业的基本要求情况下,配置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形式进行课程学习和考核,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而社会实践则按照“公益活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创业就业”实践和专业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社会实践的模式、内容更加符合学生成才的需要。 (四)完善就业服务内容体系、拓展了就业服务内涵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的内容已从原来单纯的就业指导发展到现在包括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市场建设和工作调研等四个方面。由于重视就业指导咨询工作,许多学校编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南》,向毕业生介绍就业工作程序、就业政策、应聘面试技巧、职能部门联系方式等信息。有的院系还召开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报告、讲座,邀请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企业老总、校友、就业指导教师等相关人士为学生作就业报告、讲座;设计编印了毕业生推荐表,指导毕业生制作就业自荐材料。为加大就业信息的开发和传播,开发了就业信息网站,在网站上公布就业政策、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毕业生生源信息,并进行网上答疑和网上咨询活动。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基地,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能力要求和就业岗位群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毕业生推荐到专业对口的相关用人单位。坚持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1]。 (五)建立了全方位的就业管理体系,注重纵向的协调和横向的配合 就业管理体系包括制度建设和教育管理。可以出台相关就业制度,建立全方位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纵向的组织管理角度来看,高效的就业管理有赖于校级、系级、班级管理的通力合作,同时,每一个管理层都有自己的指导重点和指导内容。从横向配合来看,各部门的全体成员、跨部门的团队,如就业指导办公室、EPV中心、教务处等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围绕着社会满意、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提高学院竞争力的目标,有效沟通,紧密合作。 (六)重视就业服务条件体系的改善,为就业服务提供保障 包括就业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等。从就业机构看,成立校、系二级就业咨询机构。从就业指导队伍看,做好了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从就业经费看,把就业经费纳入预算,从四个方面筹措就业经费:按学生人数下拨、就业奖励经费、系公用经费提取和社会资助。使就业指导费、毕业生跟踪调查费、就业管理费等不仅有制度保障,更使基金的使用效率提高。 4 二、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具体体现在政策的引导与支持、领导和组织机构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发展、内容和途径的丰富等方面。但与国外的就业教育服务体系相比,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看,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的政策支持不够充分 欧美政府的有效干预与推动促进了大学生就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完善,如在德国,形成了以政府系统为主渠道,企业与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中介,私人咨询介绍所为补充的相互制约、补充与联系的服务体系。我国尽管出台了《就业促进法》和《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规定》,对形成就业的长效机制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就业促进法》第五章“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也规定了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应当密切联系,实行产教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规定》完善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强化了就业援助制度。但是对于高职生这样特殊群体的毕业生就业法规政策落实不够,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没有有效权威的评估指标和机构,面向大学生的社会中介机构发育尚不成熟,公共非赢利机构为高职学生提供公益性岗位不足,跨区域的就业信息平台尚未发挥作用,专业化的劳动力统计机构定期发布有效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不够等。 (二)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与服务体系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英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值得借鉴。英国在组织框架及政策走向上都颇具特色,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在2002年就明确指出,应将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教育、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等整合到高等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学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与各学院的内在联系和工作配合,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英国,大学的就业服务与专业培养教育的结合日趋紧密。我国高职院校关于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教育、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等工作也都在开展,但就业教育和服务体系没有有效整合,反过来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培养。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与服务体系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缓慢,专业和课程设置滞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与实践中,在工学结合、产教合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改革的步子不大,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和痕迹还依稀可见,设置专业所需的专业与行业调查流于形式,使结构性失业存在很大比例。二是以创业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就业理念未能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教学中。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价值观还没有被高职院校很多教师充分接受,从深层次来说就业教育服务体系目标不够明确。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仅停留在锦上添花的地位,主要通过一些创新项目的比赛,创业创新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第二课堂活动及大学生创业园等来进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而没有把创业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培养和提高。如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搭建,相关课程的开发,课程平台的建设等都未系统考虑。三是就业教育与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模式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到现在的自主创业,要求大学生具有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理念和能力。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就业教育服务体系中规律性、系统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就业教育与服务的个性化体现不够,信息网络手段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不足等。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内容有着与时俱进的要求,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有针对性,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不断加强,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跨越式发展,信息服务能力要不断创新。四是资源统筹能力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多资源,如政府的政策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行业及区域资源、校友资源等,现在资源都分散在各个地方,学校对资源统筹能力不强,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的解读能力不强,前瞻性不足,社会企业中的能工巧匠运用 5 不够,依托校友资源提供就业信息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因此,高职院校的资源统筹能力也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三)社会组织对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支撑不够有力 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性协会等公益组织的广泛参与是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突出特点,成立于1967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协会(Association of Graduate Careers Advisory Services,AGCAS)是英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代表性组织,另外,各种行业性组织同样也负责向广大毕业生提供相关服务。在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中注重与企业和行业的结合,但从目前来看,行业协会仅仅参与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而且不是深层次的,行业协会处于被动状态,对整个高职院校教育服务体系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三、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高等学校要将校内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构建和完善高职就业教育服务体系要从整体性、长远性、可持续性、科学性上去把握,始终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就业工作与办学指导思想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以就业为导向本来就是高职的办学指导思想。 (二)坚持就业工作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结合 特色与质量是高职的生命线。目前工作的重点是把国家制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政策,转变为院校的具体工作,使之深入到教学领域,如内容、课程、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手段等微观方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真正形成依靠行业、企业办学的机制,建立产学研结合,共同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模式。高职教育必须立足“上岗”、服务“就业”,否则就丢掉了自身的优势。当然高职要体现知识、技术的应用性,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性,而不是简单的“大专知识+中职技能”。高职培养的人才除具备一定岗位的操作能力,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管理才能、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3]。 (三)坚持就业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的结合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结合中央16号文件精神,把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四)坚持就业工作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体制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即高等职业教育行政体制、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微观层面即校内管理体制,即如何管理;运行机制,即运用什么机制来管理,包括人事制度、干部编制、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管理等,实质上就是解决高校如何有效运转的问题。因此,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必然涉及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教学改革,这些都和就业工作紧密结合。 (五)坚持就业工作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结合 高职院校办学是个开放的体系,跟政府、市场和社会紧密结合。就业岗位开发机制、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就业项目合作机制(与政府,中介机构,行业,产业的合作等)、就业市场服务机制建设都显示高职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若不紧贴市场,不利用社会资源,高职的办学特色就无法体现。 参考文献: [1]刘 彦.对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2):110-111. 6 [2]王乐芝,钟华.中外就业服务体系比较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9-11. [3]李浩涛,黄少斌.构建高校新型就业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职业,2007(6):26-27. [4]刘素婷,久占.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147-149.。 7 高职院校“两全四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 ? 芦京昌,王飞 摘要:针对高职生就业难的现状,提出构建“两全四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其中“两全”指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四化”指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专门化、专业 化、信息化和职业化。同时,建立毕业生服务中心,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就业指导队 伍、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提倡个性化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重视并加强创业教育, 开展人才需求调查和预测。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发展;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3.8;G718.5 文献标识码:A 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制度和方法创新,构建“以人为本”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既是适应严峻就业形势的要求,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但由于起步较晚,大部分学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还比较薄弱,主要体现为:职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就业指导教育不成体系;“临毕业、再指导”的旧观念突出;个性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相对薄弱;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注度较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不紧密,等等。同时,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双重影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理念上存在误区,其职业定位模糊,就业期望值偏高,自我调适能力不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用人单位和高职毕业生对个性化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来看,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和“应急性”指导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工作的需要,急需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创新理念,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二、构建“两全四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思路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就业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和国内相关研究及经验,构建了“两全四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实践效果看,提高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对促进高职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其构想如图1所示。 8 “二全”即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一是全员参与。要跳出“就业率”的圈子,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由院校领导、就业中心专职人员、系(院)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联合组成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各类指导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作用,保证就业工作自始至终既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又有职能部门和各系(院)的配合和参与,积极开发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和模块化职业指导课程,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二是全程参与。从高职生入学之初起,就把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适时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就业情况追访、就业质量评价和反馈等活动,用就业引导办学。 为认真贯彻“两全”理念,进行专门化、专业化、信息化、职业化的“四化”配套改革。一是建立学生服务中心,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就业指导与服务过程的专门化。二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全面提升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素质,实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三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拓宽就业市场,实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信息化。四是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和市场预测,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和目标,探索符合高职生专业背景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方式,实现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职业化。 三、构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和运作步骤见图2。 在实际工作中,要完善该体系的“闭合式环状结构”,设定系列指标,作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参照。尤其强调根据该体系中所有关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追访、评价、反馈和要求,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充实,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建立毕业生服务中心 毕业生服务中心集就业问题咨询、就业协议书办理、户档迁移、离校手续办理等服务性工作于一体。配备专门人员,开展求职登记、毕业推荐、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招聘洽谈、材料鉴定、档案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和灵活的服务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二)建设就业信息平台 9 充分发挥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在就业信息网中,要加强互动,进一步开发毕业生个性化简历发布、视频简历、网上求职、远程面试等新功能;密切与各类人才网站的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建设就业服务短信平台,逐步将全体毕业生都纳入短信平台服务范围,真正做到“全校联网、信息共享”。加强与各市、县人才中心和开发区人才中心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辟就业市场,建立校友资源库,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推动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实践活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培训 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逐步达到专职人员持国家“职业指导师”证书或相应证书上岗,努力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建设根据课程安排情况及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创立分阶段、全程化、模块式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职业指导教研室,充分发挥教研室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中的作用。 (五)提倡个性化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就业指导个性化。在利用职业生涯测评软件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同时也要兼顾企业用人的个性化,尽可能为其推荐适用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六)重视并加强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学生“创业园区”,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开展创业活动。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可凭借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业计划书,向学校 申请 关于撤销行政处分的申请关于工程延期监理费的申请报告关于减免管理费的申请关于减租申请书的范文关于解除警告处分的申请 创业启动经费,并在学校“创业园区”中工作。创业过程按市 场化模式运作,必须在工商、税务等部门注册,履行必要的手续。学生创业企业在经营中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七)开展人才需求调查和预测根据 目前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需求变化较快的现象,为克服市场信息的误导,通过开展人才需求调查和预测,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提供咨询意见,同时也为学校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计划等提供依据。在每年招生前或设置新专业时,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和预测,内容包括三、五年后社会和企业将需要哪些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等 通过调查不同企业和各地的人才需求,形成调查报告,提交学校领导层参考。 参考文献: [1 ]董仁忠,马庆发.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制度选择 [J]. 教育与职业, 2008(2). [2]芦京昌.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 2008(9). [3]曹殊.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8). [4]潘捷军.论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前形势下的发展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 2007(1 1). [5]黄秋明.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7(2). [6]孙江丽,丁倩倩,陈芳.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创新[J].高教与经济, 2006(1 ). 10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刘素婷 昝久占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与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途径主要有:就业指导向生涯辅导转化、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价值观、 组建专业化和专家型队伍以及完善就业跟踪调查网络。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培养了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对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发展态势,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科学地开展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本文从高职院校视角探讨如何构建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提高就业工作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全程指导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时间得不到较好地保证,往往只安排在毕业前的短短几周内,并且局限于就业之前的突击教育,而贯穿于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落实不到位;就业指导的对象往往局限于毕业班的学生,而对非毕业班的同学缺乏引导;就业指导的内容不全面、不系统,往往只是停留在日常事物上,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职业心理测试仍然是薄弱环节;网上就业指导还未真正起步,还停留在发文件、发通知、贴文章等 “广而告之”的层面,日常咨询无固定时间和地点,无固定人员。 2.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业指导是学问,是科学,迫切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的支撑。目前,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职就业的工作人员,另一部分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往往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教学经验相对欠缺,理论研究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当中,具有丰富心理学知识的人员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导致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面上。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还未形成一支稳定的、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3. 就业指导的内涵尚需深化 从深度上讲,就业指导的内容大部分都指向当前发生和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矛盾现象上,而未能更加深入地研究探讨其中的规律性、根本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从广度上讲,就业中的很多重要领域很少涉及,例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倾向测试等等; 从方法上讲,就业指导方法比较单一,往往采取 “灌输式” 、 “填鸭式”的 “照本宣科”的单向教学方式,案例分析不足,就业指导也往往选择在课堂中进行,形式单一。对于国内外出现的一些先进的就业指导方法未能充分加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还不充分,个体性指导这一重要环节体现不够,个性化指导需进一步加强。 4.信息网络建设亟待改进和完善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但普遍存在着内容简单、信息量小、学生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优势。也有一些学校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积极,没有把毕业生跟踪调查作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故难以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 二、构建与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途径 1. 就业指导向生涯辅导转化 (1)就业指导全程化。面对学生日趋多样化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面对用人单位多元化的 11 人才需要,给予高职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十分必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向生涯辅导转化。就业指导一般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各高职院校也基本上是在毕业前才开设就业指导课或讲座的。而生涯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入校时起就把生涯辅导贯彻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2)以学生为主体。生涯辅导强调 “主体性” 。即学生自己是主体,外部提供的各种生涯辅导帮助都是为学生服务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自己个性、特点、优势劣势的判断,树立对外部社会、职业世界的认识和评估,并能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社会的需求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发展道路。辅导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估和改进的过程。生涯辅导以自我了解、 自我接受及自我发展为主。就业指导以职业选择、准备、就业及适应为主。生涯辅导的内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择业观,增强长远规划的意识,培养职业规划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随时调整个人发展中的偏差,完善职业所需的素质,做出正确的抉择,自如地应对人生道路中的各种职业变动。 (3)生涯辅导进课堂。要适应新形势需要,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为原则,加快推进生涯辅导课进入高职学生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不仅了解了各种相关的生涯发展理论,并且通过实施各种心理测量、专业老师的示范解读以及各类体验式活动,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的兴趣,促使他们反思自己以往的经历和现在的行为,使他们逐渐成熟。这种课堂的引导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涯规划。华东师范大 学本科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为各高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建立市场导向的培养模式。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校要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在专业设置中,根据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发展社会急缺专业,改造、调整传统专业,对社会需求已经过剩的专业停止或减少招生。课程体系改革也要推陈出新,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加应用性与技能性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增加实践环节,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加强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加强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是推进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只有通过校企结合、产教结合途径,才能在办学过程中把应用科技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职业学校成为专业技术示范基地的优势,直接与经济建设和科技接轨,把人力资本在一定的科技条件下转变为产业资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提高办学效率以及学校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如:骨干专业与校办企业结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以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结合,实行订单式、模块式培养;企业或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包括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发展等,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模式。 (3)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往往代表其岗位竞争力,实践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岗位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强化双证制,努力使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专业80,以上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积极与当地和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认真实施高职生下企业实习不少于半年的制度。通过顶岗实习就业实习,进一步打造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岗位竞争力。 3. 树立创业教育的全新价值观 (1)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很少,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还不到学生总数的1%。美国等创新型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20%,30%。与之相比,我国的差距较大。可见,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任 12 重而道远。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创业型的大学。学校教育是人类智能的积累和遗传,它除了传承人类已有知识的功能外,还担负着表达新知识、新需求,创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任务。教育的获得更多地表现为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和主体认识。人的内在的学习、创新能力是人类真正的财富,这应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具有极大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2)创新创业教育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人才有自己的定义,除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道德素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事业心与开创能力的形成,这就是获得 “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的能力,这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事业心与开创能力是以学术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为前提的,只不过在现行社会中要挑战未来、 挑战自我, 真正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必须持有 “第三张教育通行证” 。国外把创业精神有时也翻译成企业家精神。这种企业家精神,即开创能力,除天赋、禀性外,大部分创新创业能力是在后天学习实践中获得的。如事业心、责任感、机会识别能力以及敢于冒险、充满激情、智慧创意,都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种本领。这就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解决的根本任务,关键是思想要解放,教育观念必须更新。 (3)实施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一是在学生中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这类课程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蒙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其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方法的课程。二是搭建由专业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及专业性讲座组成的课程平台。专业性的创新创业课程是指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专业目录所要求的学科划分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如何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教育。专业性课程及讲座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挖掘本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和丰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4)建立创新教育的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在高校内部建立推动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平台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以教务处等为主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意识,丰富其创业知识为重点的管理方式;第二种是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体,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其实现形式是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和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三种是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创业基地)来管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4.组建专业化、专家型队伍 (1)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指导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开展专业化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成效的关键。专业化就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素质:第一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即应具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咨询学等的综合知识;第二,具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即应能准确地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为学校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提供建议意见;第三,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捕获有价值的信息,过滤虚假信息为社会和学生提供丰富、翔实的供求信息;第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充当职业中介,为供需双方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2)聘请校外就业指导专家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补充。高职院校在充分开发利用本校资源的同时,还要积极聘请校外就业指导专家来校进行指导。这些专家往往是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权威,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已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取得了极为优异的成绩。积极听取这些专家的经验介绍,对照本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审视相关工作是否已经做到位,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及从中寻求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并就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和这些专家进行交流,恳请专家进行点评和指正等,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查漏补缺,不断努力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得更加专业化,迎接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挑战,让毕业生走上职业生涯的成功之路。 13 5.完善就业跟踪调查网络 毕业生好比是学校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对产品质量的了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质量跟踪调查。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就业调查网络,广泛调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对毕业生的评价、对人才的需求状态,并进行汇总、整理、统计分析,为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对于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开展,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其次要研究调查的方法、内容和手段,同时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为了节约调查的成本,可以利用校友会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网络,许多地区都自发建立校友会,学校应加强与各地区校友会的联系,并分地区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点。 参考文献: [1]石加友,姜尔岚.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及其基本解决思路[J].教育与职业,2005,(29):25-26. [2]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14 搞好 四位一体 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王锦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所以高校必须在校园内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四位即政策形势宣传到位,课堂理论指导到位,在校园实行课后测试,咨询到位,毕业后跟踪指导到位,一体即在校园里创建创业实体。 关键词:就业 服务体系 四位一体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择业市场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为适应就业形势和市场需要,高等院校在强调各项建设的同时,应该把就业工作作为服务学生的一个重要项目来抓 目前,在高等院校中,大部分院校的就业服务工作还局限于“召开人才招聘会”;“就业知识讲座”等层面上,少数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也没能开设,如何进一步搞好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进得来,走得出”是值得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四位一体”的模式,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1.政策形势宣传到位 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学生只是道听途说,身处校园中也没有亲身经历 因此学院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就业创业新闻专题,在各种社团中开展与就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形势,政策,并养成上网先浏览就业新闻,分析行业发展的习惯,从而真正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政策的实用性。 2.课堂理论指导到位 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这是高校服务学生就业的最基本的工作,据相关资料表明: 90%的高校在校生进校后都想过就业问题,但大多数都停留在“我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单位待遇好不好”这些表层的想象上,没想到主观层面自我的准备,只有 5%的学生想到过“我首先应该积极地进行个人能力,经验的积累,再去迎接市场,迎接就业。”更有大部分同学自我认识不清,抱着“就业就是毕业后碰运气的事”,所以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是雪中送炭,但开设这门课一定要发挥这门课的作用。?对前面谈到的形势政策的宣传,一方面学校组织开展活动,另一方面要求就业指导老师在掌握丰富的就业知识的同时,要经常看新闻,浏览网站,及时关注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典型案例并及时在课堂上讲解分析 ?正确指导帮助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可以帮助他们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根据个人优势兴趣以及环境因素,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认识到自己终身的就业基础 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一方面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就业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职业生涯准备不足 职业定位不科学 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 职业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求职,创业知识。 3.在校园实行课后测试,咨询到位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让学生作好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即进行职业定位,它一方面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了解社会,行业环境,同时也要求学生能正确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而了解这些靠课堂时间不够,课后学生又缺乏系统地思考,同时学生特点各异,尤其是少数可能因为家庭或生理,心理等原因而造成“性格怪异”的学生,更有必要进行课后咨询,测试 目前在高校中,心理咨询室都巳开展,但就业心理咨询尚在起步阶段 所以,建立就业心理咨询室,配备成套具有权威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人格职业能力等测试软件 15 势在必行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老师更好更深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能为大学生生涯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咨询测试可以帮助少数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逐渐认识自己,面对现实,防微杜渐,把自己的精力,才智都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也为学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作好保障。 4.毕业后跟踪指导到位 在学生走出校园后,对于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对于个别有待,进一步观察辅导的学生,学院都应该建立起系统档案,定期不定期在学生的单位或私下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发展动态,对做得好的环节及时肯定并鼓励,对少数有待帮助的学生也及时联系,及时指导,及时指正他们不积极,不健康的思想,做法,使他们认清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能正确面对现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 5.在校园里创建创业实体 除了课程体系的教育,学校还应成立以学生为主体力量,老师为辅的创业小组 通过学校的关系,提供场所,让学生去和企业联系 谈判,发觉一些可以操作的项目,自己选项目,定规模,自己实际操作,从而增强学生创业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在创办实体的过程中,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政策法规类课程的指导,学校可以请当地工商局 税务局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讲创业前的准备工作和各项手续的办理方法;?学校应出面请当地的企业家到学校和学生面对面,请学校往届毕业已经创业比较成功的学生到学校进行讲座,请专业的创业指导老师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创业指导类的课程指导,指导学生作出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大学生创业必须制订一个完整的 可执行的创业计划书,即可行性报告,主要回答你所选的项目能否赚钱、赚多少钱、何时赚钱、如何赚钱以及所需条件等。根据计划书的分析,再将要制定的目标分解成各阶段的分目标,同时订出详细的工作步骤。?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经验,如果把他们独立放到整体商业社会,往往会难以把握 学校可以帮助创业者了解行业信息,结识行业伙伴,建立广泛合作,促成学生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 企业不是想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大学生有文化、头脑灵、点子多,但在学校的创业时期,没有经验,难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团体,只有在他们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积累一些经验,懂得创业的一些必备素质,为将来创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这需要各方面大力合作和共同努力 相信在地方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在学校就业创业知识的指导下,大学生能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迎接就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教材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出版社. 16 论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 盛继生, 吕 柯, 庄晓龙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7) 摘要: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是高职院校搞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动机”。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地区和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的调查, 结合我国就业指导服务的实际情况, 阐述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与所应具有的功能, 探索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结构的模式。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 服务体系; 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3699( 2007) 01- 0090- 04 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 更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 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迅速发展, 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2005年, 高校毕业生 338 万, 比 2004 年增加 58 万, 其中高职毕业生 160 多万, 比 2004 年增加 20 多万;2006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413 万人, 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 22%, 其中高职毕业生 180 多万[1]。尽管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平稳发展, 但是用人需求的增长远跟不上劳动力增长的速度。因此, 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尽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使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 80%左右, 但未就业毕业生存量逐年增加, 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 二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然而, 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 除了用人增长速度制约外, 政府、 高校及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滞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 就在许多人在喊“ 无业可就” 的同时, 也有大量的“ 有业不就” 的现象, 一些基层单位、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很难招到高校毕业生。就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就业指导功能不强 目前,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仅仅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展开, 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也只是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介绍和一些就业政策、措施的诠释。就业指导缺乏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 功能单一。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念取向的引导、 职业判断和职业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等方面投入的精力太少。难以使高职毕业生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二)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简单 目前, 高职院校更多的是采用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各类就业讲座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方式。很少有针对学生个人特点的职业规划咨询和就业指导。学生大多对就业指导课和就业讲座不感兴趣, 不能引起毕业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就利用自己学校, 甚至院系的教师来开设就业指导课, 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 实用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更没有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研究。加之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信息不畅或不集中, 就业指导的效果很不理想。 (三)学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应该说, 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还是相当重视的, 在学校中也专门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但是, 由于高职院校近几年的迅猛发展, 还很少有精力放在对毕业生就业服务体 17 系的完善和功能的强化上。没有让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目前看,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也只是做一些诸如安排毕业环节工作、 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和办理有关毕业手续等一般性事务上。就业服务机构单纯控制管理职能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 (四)就业指导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就业指导不能当成一项简单程序化的事务, 而是一门对业务知识要求很全面的学科。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广泛的社会阅历, 丰富的专业知识, 能够全身心投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门人员。目前, 高职院校中的就业指导人员一般以学生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人员兼任, 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化的业务培训, 业务水平普遍不高, 难以达到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要求。 国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和就业制度比较成熟, 特别是德国, 其就业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相当完善, 体系的五要素(政府、 学校、 企业、 私人咨询和学生)职能明确, 相互关联。运行中注重各有关方面自主参与, 形成自然的联系与补充, 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 尊重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主体; 体现市场机制的价值判断, 可以减少个体的盲目性; 学校的培养过程与就业需要相结合, 形成有特色的高校与企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直接进入社会就业市场。而且, 政府还把很大的精力化在高校学生的就业服务上。如强化劳动局系统的就业服务职能, 靠社会保障体系给予较充足的经费投入, 加强就业培训, 使大学生就业服务主体上体现为政府行为。社会就业服务体系高度信息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具有畅通的现代化渠道。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一方面依赖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 国家、 地方政府和高校在探索、 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制度的同时, 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 符合“ 全程化、 全员化、 专业化、 信息化” 四化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也刻不容缓。 三 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就业服务体系的功能 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目的是让广大毕业生从进学校开始, 就能得到相应的服务,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经常性地就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 职业岗位的选择, 专业能力的培养, 就业信息的获取等方面得到专业的指导。因此, 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具有就业管理、 职业教育指导、 职业教育服务和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研究等功能。 1.管理功能 就业服务体系包含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 当然应该具有管理的功能。它是学校联系企业、 社会和政府的纽带和桥梁, 为学生和企业、社会搭建交流平台; 负责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制定学校的就业制度、就业指导规划、计划及实施办法; 建立和维护畅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 完善和简化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的程序。 2.服务功能 就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和用人单位, 近五年内毕业的学生也应该纳入就业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就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主要在于为学生提供职业测评、 求职训练指导、 专业化的咨询和心理辅导, 组织安排用人单位在学校的招聘工作。建立与就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库。同时, 还要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 了解以往毕业的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 并反馈给教育部门, 以便对人才培养方式、 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3.职业教育指导功能 就业服务体系应根据所制定的就业指导计划,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念取向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全程的指导。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认识还有片面 18 性, 学生自身的自信心欠缺, 特别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 价值观念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给予全面的指导, 树立面对社会竞争的信心。 4.研究功能 就业服务体系还负有以下责任: 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的评价进行分析研究, 了解和掌握用人市场的发展动态, 找出学校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用人市场之间的差距, 为学校制定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二)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不单单是学校建立相应的机构和制度, 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求政府、 学校、 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服务机构不断完善, 相互联系, 协调发展。 1.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配备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 建设强大的学校、 院系二级校内就业服务体系, 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帮助毕业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 尽管高职院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但体系运行和服务功能不够健全,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 1)学校要配备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 建设强大的校内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机构的投入, 包括人力、 物力和财力。配备一支业务素质过硬、 责任心强、 具有奉献精神的毕业生就业服务队伍。使就业指导人员成为知识的传播者、 团体的领导者、 家长的代理人、 心理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 职业工作介绍者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者。制定适合本部门实际的就业制度, 要在政策上、 经费上给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倾斜, 以便能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积极性。 ( 2)对学生进行诸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咨询、 求职面试技巧、 职业道德教育、 就业前的准备等面对面的就业指导;通过人才素质测评系统, 加强对毕业生 的知识结构、 个性特征、 智商水平、 心理素质、 职业兴趣、 能力和潜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使毕业生加深对自身素质的了解, 求职、 择业更具针对性。 (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 拓宽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把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 有计划地开展就业指导系列讲座、 职业能力测评、 职业咨询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 4)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资源库, 通过多种渠道、 多种形式与政府就业指导机构、 社会就业指导机构及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紧密联系, 及时交流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供需信息; 通过订单培养等有目的的人才培养方式, 加强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 提高就业竞争力。 ( 5)适时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专场, 为毕业生提供与用人单位面试、 洽谈的机会, 提升就业成功概率; 建立学校毕业生就业网, 定期举办毕业生视频招聘会, 为毕业生提供岗位需求信息, 增加网络资源储备; 及时做好市场需求信息跟踪反馈, 提供市场最新供求现状分析, 引导毕业生准确把握择业机会。 ( 6)研究社会用人岗位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分析总结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 及时向学校教育教学部门提供人才培养计划调整的建议。提供用人单位需求的岗位能力信息, 使学校技能培训部门能有针对性地加强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特点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要体现“ 全程化、 全员化、 专业化、 信息化” 四化标准的特点, 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 1)全程化。毕业生就业不能临毕业才着手相关工作, 而应该从学生进校即开始指导职 19 业生涯规划, 结合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 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生活当中。学生就业后, 仍须连续跟踪五至十年时间, 一是指导学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要了解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岗位的适应情况, 以便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 2)全员化。毕业生就业不单是高校就业服务部门的职责, 班主任、 专业教师都应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老师, 只是在指导的内容上有所侧重。同时, 大量的就业信息收集也需要发动广大教职工的力量去实现, 以保证毕业生就业岗位更具有广泛性, 就业质量更有保证。 (3)专业化。专业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就业体系的从业人员应该是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岗位的专职人员; 二是就业体系的从业人员应具备较专业的心理学、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指导、 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以满足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需要, 以保证应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 4)信息化。用人单位、 用人岗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应该在就业体系实施过程中做到畅通。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把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有机联系起来, 尽可能多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 在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与政府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联系。国家或地方政府建立的就业服务机构, 具有毕业生资源的开发与市场化配置的职责, 也有为本地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 为毕业生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这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功能所替代不了的。 应该说,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不断改进和完善。这实际上也是高职院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花大力气去做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特别是要实现建立制造业大国的目标, 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还是存在的。如果高职院校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并与社会一道建立一个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能逐渐走向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闫明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 职业技术, 2006, ( 7) : 150- 151. [2] 邢 亮, 王 芳. 大学生就业呼唤成熟的市场化配置机制[J]. 教育发展研究,2005, ( 4) : 35- 37. [3] 尚 玄.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与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 2005, ( 3) : 48. [4] 吴苏芬.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 2005, ( 3) : 49. [5] 董绿英.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5, ( 1) : 69- 71. [6] 范国睿. 政府?社会?学校—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 ( 1) : 12- 15. [7] 王 创. 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 8) : 48- 49. [8] 沈鸿银. 试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 6) : 60- 61. [9] 黄少斌. 高校新型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 10) : 65- 66. [10] 黄玉荣, 焦春玲.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构之探微[J]. 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 1) : 55- 57. [11] 卢丽亚, 李志祥.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就业指导体制[J]. 社会科学版: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4, ( 6) : 3- 5. [12] 杜颖旭.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完善[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 2002, ( 5) : 84- 85. [13] 何一萍. 高校就业工作应解决的三大问题[J]. 社会科学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4, ( 6) : 84- 85. 20 论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 ?吴瑞红 郝 刚 [ 摘要] 尽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但未就业毕业生存量逐年增加, 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为此, 探索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建立高职院校科学规范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十分必要。 [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 服务体系; 服务质量 近年来, 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迅速发展, 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2006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413 万人, 其中高职毕业生 180 多万。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 495 万人, 其中高职毕业生258 万人。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 559 万人, 与上年相比增加60 多万人。尽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但未就业毕业生存量逐年增加, 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为此, 探索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建立高职院校科学规范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十分必要。 一、目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功能不强。目前,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仅仅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展开, 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也只是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介绍和一些就业政策、措施的诠释。就业指导缺乏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 功能单一。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念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职业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等方面投入的精力太少。 2.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简单。 目前, 高职院校更多的是采用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各类就业讲座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方式。 很少有针对学生个人特点的职业规划咨询和就业指导。学生大多对就业指导课和就业讲座不感兴趣, 不能引起毕业生的重视。 3.就业指导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就业指导不能当成一项简单程序化的事务, 而是一门对业务知识要求很全面的学科。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广泛的社会阅历, 丰富的专业知识, 能够全身心投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门人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目的是让广大毕业生从进学校开始, 就能得到相应的服务,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经常性地就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 职业岗位的选择, 专业能力的培养, 就业信息的获取等方面得到专业的指导。因此, 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具有就业管理、 职业教育指导、 职业教育服务和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研究等功能, 要体现 “全程化、 全员化、 专业化、 信息化” 、 “机构到位、 人员到位、 经费到位” 的特点, 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 构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应是政府建立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 学校、 企业和学生。这是集管理、 服务、 教育、 研究于一体的开放性系统工程。在这个体系中, 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就是政府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 1.政府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政府所建立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 是整个就业服务体系的主体, 担负着毕业生资源的开发与市场化配置职责, 也负有做好本地毕业生就业指导推荐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政府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 21 (1)宣传、 贯彻国家和本地区有关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方针、 政策和法规,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相关工作。结合地方经济建设, 推进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指导各高等院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负责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方案的审核、 实施和调整工作。同时, 负责外地毕业生的接收工作。 (2)全面负责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信息的管理工作, 收集并定期发布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资源信息和用人需求信息, 及时提供相关的查询及交流服务, 并对就业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提出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3)负责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 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指导并组织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双向选择活动。负责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的建设和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以及高校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如网上招聘会、 远程面试等服务。 (4)组织和指导高等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专家队伍, 指导高校开展好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 择业技巧的指导、 政策法规的指导、 人才职业测评等。还应组织开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 使之逐步走向专业化、 专门化。要积极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服务, 包括档案委托保管、代办社会保险、 转正定级、 专业技术职务评定、 户口管理等。负责被保管档案毕业生的党、 团组织建设和管理等。 2.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一个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1)学校要配备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 建设强大的校内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机构的投入, 包括人力、 物力和财力。配备一支业务素质过硬、 责任心强、 具有奉献精神的毕业生就业服务队伍。使就业指导人员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心理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 职业工作介绍者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者。制定适合本部门实际的就业制度, 要在政策上、经费上给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倾斜, 以便能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积极性。 (2)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 拓宽就业指导途径。高校应将就业指导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针对毕业生就业全过程遇到的问题和需要,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 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研究设计系统完整、 实用性强、 全方位、 有针对性、 可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模式,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实质性指导和帮助,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结合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还可以与政府就业服务机构一起, 从学生入学开始, 共同规划和开展就业指导系列讲座、 职业测评、 面对面咨询和就业心理辅导等活动, 为学生提供全程性、 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 帮助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实施 “一把手” 工程, 建立全员就业机制。高校要强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 实施党委书记和校长总负责的 “一把手” 工程。成立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组, 做到从各学院、 到系、 到教研室, 从年级、 到专业、 到班级的工作责任制, 形成层层有人管就业的局面。 (4) 构建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体系,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学校就业工作机构要充分听取各院系的意见, 深入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 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以学生为本, 疏通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渠道, 积极为毕业生创造充分就业的平台。同时, 各院系就业工作人员要及时向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向就业工作机构反馈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出现的问题, 特别是要关注就业困难群体, 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库, 在就业过程中全程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 (5)建立信息畅通网络。目前毕业生就业困境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信息闭塞、 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提高就业信息的共享度和及时性, 充 22 分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 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库, 提供 “双向” 的信息查询服务平台, 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开展网上招聘会, 通过网络快捷、 高效、 动态、 面广、 双向、 低成本等优势, 及时、 准确地向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向各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增强网上“双选会”的交互性和个性化服务, 使毕业生和各用人单位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发布个性化的信息, 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6)开展 “强能计划” 、 “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应与知名企业建立学生见习和实习基地, 提高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与政府就业服务部门合作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培训,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与人才服务机构合作开展创业教育, 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聘请专家学者, 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大力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措施, 激发调动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加强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总之, 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的作用, 构建一套完整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将有利于毕业生在就业指导、推荐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互补, 打通人才培养机构与人才配置机构的通道, 才能为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才构建一个快速的、 安全的、 和谐的绿色通道。应该说,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不断改进和完善。这实际上也是高职院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花大力气去做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特别是要实现建立制造业大国的目标, 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还是存在的。如果高职院校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并与社会一道建立一个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能逐渐走向良性循环。 23
本文档为【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6KB
软件:Word
页数:3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