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帝内经下篇 繁体版

黄帝内经下篇 繁体版

举报
开通vip

黄帝内经下篇 繁体版黃帝內經 下篇 三申道人著 目錄 上篇10章100篇:《陰陽》甲13、《太無》乙10、《太合》丙12、《太乙》丁8、《太初》戊9、 《太始》己11、《太易》庚12、《太素》辛9、《太無》壬8、《太微》癸8、 下篇8章73篇:《太樸》子8、《太華》醜10、《太常》寅10、《太昊》卯10、《太玄》辰11、 《太沖》巳6、《太虛》午9、《太黃》未9 《太朴》    1 《太朴.子甲》    1 《太朴.子乙》    1 《太朴.子丙》    2 《太朴.子丁》    2 《太朴.子戊》    3 《太朴.子己》    ...

黄帝内经下篇 繁体版
黃帝內經 下篇 三申道人著 目錄 上篇10章100篇:《陰陽》甲13、《太無》乙10、《太合》丙12、《太乙》丁8、《太初》戊9、 《太始》己11、《太易》庚12、《太素》辛9、《太無》壬8、《太微》癸8、 下篇8章73篇:《太樸》子8、《太華》醜10、《太常》寅10、《太昊》卯10、《太玄》辰11、 《太沖》巳6、《太虛》午9、《太黃》未9 《太朴》    1 《太朴.子甲》    1 《太朴.子乙》    1 《太朴.子丙》    2 《太朴.子丁》    2 《太朴.子戊》    3 《太朴.子己》    3 《太朴.子庚》    4 《太朴.子辛》    4 《太华》    5 《太华.丑甲》    5 《太华.丑乙》    5 《太华.丑丙》上    5 《太华.丑丙》下    6 《太华.丑丁》    6 《太华.丑戊》    6 《太华.丑己》    7 《太华.丑庚》    7 《太华.丑辛》    8 《太华.丑壬》    8 《太华.丑癸》    8 《太华.丑癸甲》    9 《太常》    9 《太常.寅甲》上    9 《太常.寅甲》下    9 《太常.寅乙》    10 《太常.寅丙》    10 《太常.寅丁》    11 《太常.寅戊》    11 《太常.寅己》    12 《太常.寅庚》    12 《太常.寅辛》    12 《太常.寅壬》    13 《太常.寅癸》    13 《太昊》    13 《太昊.卯甲》    13 《太昊.卯乙》    14 《太昊.卯丙》    14 《太昊.卯丁》    15 《太昊.卯戊》    15 《太昊.卯己》    16 《太昊.卯庚》    16 《太昊.卯辛》    17 《太昊.卯壬》    17 《太昊.卯癸》    18 《太玄》    18 《太玄.辰甲》    18 《太玄.辰乙》    19 《太玄.辰丙》    19 《太玄.辰丁》    19 《太玄.辰戊》    20 《太玄.辰己》    20 《太玄.辰庚》    20 《太玄.辰辛》    21 《太玄.辰壬》    21 《太玄.辰癸》    22 《太玄.辰子》    22 《太冲》    23 《太冲.巳甲》    23 《太冲.巳乙》    23 《太冲.巳丙》    24 《太冲.巳丁》    24 《太冲.巳戊》    25 《太冲.巳己》    26 《太虚》    26 《太虚.午甲》    26 《太虚.午乙》    27 《太虚.午丙》    28 《太虚.午丁》    28 《太虚.午戊》上    28 《太虚.午戊》下    29 《太虚.午己》上    29 《太虚.午己》下    30 《太虚.午庚》    30 《太虚.午辛》    31 《太虚.午壬》    31 《太黄》    31 《太黄.未甲》    31 《太黄.未乙》    32 《太黄.未丙》上    32 《太黄.未丙》下    33 《太黄.未丁》    33 《太黄.未戊》上    34 《太黄.未戊》下    34 《太黄.未己》    34 《太黄.未庚》上    35 《太黄.未庚》下    35 《太黄.未辛》上    36 《太黄.未辛》下    36 《太黄.未壬》    36 《太樸》 2010年01月10日星期日06:00 《太樸.子甲》 經言:治之道,從來有之也。古者,貞,擊打之,以出其邪耶。且案之,以散其風也。炭灬以疏其經,袪其毒也。棘刺,以通其瘀,而出其血也。砭銳以刺其痛,消其腫也。焫火以散其疼,而溫其絡也。案蹺以通其滯,而祛厥痹也。笍刺,痏留而出其病也。痏者,針砭焫炙之留瘡也。 惟曰治,無痏不痊。蹺,無汗不宣。湯,無疎不功。砭,無血不益也。貞,山民以燃骨膏赤,熨溪穀之域;澤人爍骨,以焫其癢;果而無不治者,灸之類也。古刺家不診者,無知累也。故積知為智,積智為工,貞誠不欺也。 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針之,刺至骨病已。 夫刺骨者,勿傷其骨,刺肉者,無傷其肉,刺皮者,弗傷其皮。皮者,刺之徑也,傷則道塞,骨病留肉,肉者刺之經也,傷則病留筋。骨者,病之處也,傷則病不出矣。陽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陰刺入其病正處,治疼痛。深專者,刺大髒。髒者,病入氣深,刺髒拒之也。迫髒刺背,背者髒之俞也。刺之迫髒者,何也?髒氣之會於期。故刺耶,腹中寒熱去而止。 俞刺之要,發針疾而出其血也。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大小深淺以刺。刺大者,瀉而多血,小者刺微血。必端內針為故止。病在少腹有積,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夾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脅肋間,導服中氣熱下已。 (骨盾)者,橫骨也,上一寸刺之。俠脊兩傍四椎者,心下俞也。傍開二寸取之。髂者,膽門也,髎者,膽髎也。刺者其氣而已矣。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與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筋維不可中骨也。病去筋炅而已。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大肉之分,小肉之間,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則發癰。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刺無傷脈肉為故,其大筋小筋之分入骨,熱病已止。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氣妄,刺之寒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寒以補之。無寒以針調之,病止。 病風目寒目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目寒目熱,三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泄衛氣(氣火)沸然,刺骨髓,汗出百日,泄營氣(氣火)沸然,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此端刺者也。 謂端刺者,刺骨不傷筋脈肌腠皮分也。刺筋勿傷皮腠肌裏骨分也,刺肌裏毋傷皮腠筋脈也,刺皮無傷肉也。 《太樸.子乙》 2010年01月14日星期四17:32 刺之先,先端其心,存神惜病,刺至病處,而泄其邪耶。夫針者,伏握若猛虎也。刺以狩而待,來以疾刺,如獵也。非心端而無肘人馴者治矣。古之祝巫刺寒,針化陽和。刺熱,針作湧泉,非無稽也。刺毒,針勝而食之,刺陰,火龍噀而散之,謂之詛刺。詛刺者,神思之刺也。 師言:神生於恬譫。識生於微踐,性生於嗇服,命生於安乃止。 而病由至痛,從風來。火緣病(病水火)至,則識來也。故人常啖肉過則血漓而細緩,傷酒則血搏而肝積,夜多食而脈實大,日頻餐而氣虛,自廢天常也。 天常者,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肢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朔淫心疾也。地常也,暑陽上幹,木燥火盛,水煎,金濕,雨多土陰,木濕火熏水淫金蝕。風來木搖,金鳴,土飛,火爕,水波。 故《上經、類言》曰:“中有其所,久留則甚。病之類首,繁系而顇(萃)。竅中邪而飲(音飮,(尹頁),涎中心而暈(音暈,(君頁)。氣中膚則(音嚴(頁粦),風中竅則專(音專(端頁)。血中泣以疾願(音願,頂痛怒睛目不能冥),濕中腦而晦(音晦,(日巜頁)匱(音匱,(丷豕頁),支解不遂。寒中項以頡(傑)桌(音桌,(出頁),氣有所迫而頓俯。面不知人,中風氣血顧。邪中府則捆(音捆,(困頁)煩(音煩,(樊頁),肝(音肝,(鹹頁)不支以顩(坎)顲(覧)。煩頑不已,邪瘀在經也”。故亢病得卑,治之下。下病在上,理之上。亢(象形,氣上行)言其巔,疎之於中。卑(象形,氣行地下)言其臍,通之於上。上言其胸,導之肢。下言其肢,辟之宗(中八八)也。 《類》有言,病過不及,天道當之。病過不及,時氣當之,此人之不及耳。天道時氣,與人不著者,此人之自足也。 各(各音魚口氣不入(八口)衣(衣音似有物之與人(口人)者,脾厥上冒也。前後慉(慉音,(病出)憟(憟音,(病祟又)者,秉(氣丙)宗(氣沖)之脫也。涎(涎音三因內薄(病水火風)刮(刮音風之惡也,(八穀欠欠)相利,痹之如豁割。值(值音腹氣動心栗,(久亾田)裏(裏音腹中雷鳴移也,(久米尻)病(病水火)涎火卮(音卮病之如有器在其間,(病災)。叨(叨音,(病肉心)善(善音,(病一爻)疚形,成亡往離神之患,天工不能豁然。此內之畜而薄也,久而為,不治。 故治,當中准其位,確其所病,然後用之。斜(斜音,病口田)醉(醉音,(病巜囪水)色(色音,(病火火首)結(結音,(病睾),積久而興。思(思音,(病甜肉)淺(淺音(病口中朒)卒(卒音(病屾一朋)氣(氣音(病口口中口口一),多因傷氣,張(張音,(病山口口口巫)唉(唉音(病匸品口)諸病,稅(病水)嗔(病火)為災。明其所部,投之毒藥,先去其生,而後漸已之。故“工不能用其毒,庸人而已矣”。 望其形氣,以知變化。聞其言聲,以知神情。問其起居平常,以知其過不及。此從來之先要也。今舍意而求之者,反不得眞正也。 故言乳子脈遲而微者,不養;老而緩大者,命曰壽。壯者,細長和緩而清逸。以地言之,處濕卑者,其脈濡緩而澀。西北高燥,其脈勁緊而弦。北人緊濡,細牢。南人芤細,革細。 以風土言,則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肥,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醜。 山氣也,多男,澤氣也,多女。水氣也,多瘖,風氣也,多聾。林氣也,多癃,木氣也,多傴。濕氣也,多腫,石氣也,多力。陰氣也,多癭,暑氣也,多夭。穀氣也,多痹,丘氣也,多狂。野氣也,多仁,陵氣也,多貪。 輕土乎,伶俐,重土乎,遲緩。清水乎,瘠小,濁水乎,形大。湍水乎,人輕,遲水乎,人重。故言:病者,類也,相類而染也。土厚水深,人無患惡病(病水火)也。 《太樸.子丙》 2010年01月18日星期一06:17 天地陰陽,莫不關係與人。山澤亢卑之處,雖適生而有其並焉。故善診者,首察其色而度其形。體變化之相移,而知其得失矣。故面首者,望診之大關也。自額而下闕庭之上,屬咽喉也。自闕中循鼻而下其端,五臟之部也。自內眥挾鼻而下至承漿,六腑之部也。自顴而下頰,屬肩背手之部也。自牙車以下頤,膝股足之部也。 庭者,面首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裏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分明所部也,當辨其色矣。 經曰:色者,氣之華也;氣者,色之神也。故青赤黃白黑:當從氣以涵神;神者:蘊其氣而如素纏朱;謂素之纏朱者,黃白相間、而紅之若隱也。五色外見,而內蘊黃白者為生,殭而不活者,為無氣也。殭死而無神者,死不治。 色之端滿者無邪,太過不及則為病,太過者:王色之外見者也。逆四時之色是謂先見,順者昌,不順則殃。 端満者:悲為心賊,憂為肺患。故日無息,則肺心囚,夜不寐,則肝腎疲。脾無靜,則血瘀於脈,心無寧,則脈賁,寐而多夢,心血曠玉蔔。 當赤不赤而隱青也,當青不青而若黯也,當黑不黑而隱白也,當白不白而隱黃也,當黃不黃而隱紅也,此當生王者也。 反之者虛也,逆之者病也。色之死者,雖生我而不足矣。勝時則禍,所勝則泄,生我則王,我比者滯。不當見而見者積,不當見而見者病。 色之即明,當和其脈,青應中弦微急,赤當浮大而散,黃當緩弱而濡,白應浮濡而短,黑亦沉石帶濡。故見色知脈。察脈應色者,病之當愈矣。反之,則失和而其病可知也。 是以色青浮濇而短之脈,名為相勝。色青緩大而濡者,名為相搏也。重色沉濁而為髒,浮澤而為腑,潮而散者,氣病。淫而聚者:血疾。浮,淺也。沉,深也。嗇,病也。澤,痊也。夭,敗也。散,新也。聚,久也。上者病上,下者病下。沉夭病甚,淺和患微。 故頜有白而腹必蟲積,顴有漬而腹多淫氣。黃白相望,食積而已;如銖赤現兩賾,雖小愈而卒死;黑起庭中,不病暴亡。幹黃少潤、災害於中。面慘而憟、當風而寒。紫濁時病而血瘀,青白慘而內傷。黑而無光,陽虛陰欎,黃時赤來,陰虛陽傷。 浮白而肥,氣欎多病(病水火)。紅黃相鬱,濕熱上蒸。面無血色,脈見沉弦芤革而失血。戴眼乏力聲嘶,脈沉虛汙白無光,癆極難方。髪枯生花,血燥火勝;衛虛風動毛髮隊落,氣鬱陽勝髪微。眉無也,癘風而不治。髪逆,則膽氣上攻。凸睛,則癭為項患。此形色之見矣。 故赤多則熱,青多則痛,黑多疲痹,白多則寒,黃多則疸。青黑寒熱,青翠虛勞,青白傷氣,青黃多虧。黃青多驚,黃黑恐瘀,黃白氣滯,汙黃土鬱。紅黑心病,紅青血泣,紅黃暑熱。白青氣鬱,白黃衛虛,白紅煩熱,白黑氣痛。黑紫血滯,黑黃氣虧,黑白水竭。 臂多青脈血虛水熱,若蚓與土血痹。准隼淡黑,腹有水畜,胸膺有寒,白黃蒙光。秋見微赤於准,旬日必死。准上有青如椎,長夏必亡。滯白亡血,塵原屍氣。準頭色黃,間烏便閉。廩倉青而水穀泄,顴生灰而胸寒。水溝黃則淋。腮內麈黑、脘腹細辨。面枯魚目,不永。孔張仰息,當亡。耳枯頤冷,不活。鼻歪柱陷,將已。 心病,皃烏唇舌紫。肺恙,太息浮白。青灰泛白,肝有疾。似溟非黃腎為災。膺病,似白似青。赤無光者,病(病水火)結。目睛微黃,泄痢。耳濁蒙塵,腎肺積。煙熏黃濁、濕甚黃癉。黃明多鬱,虛浮氣塞。黃青脈芤,氣結胸膺。 舌脹,脈瘀,唇黑,心胸瘀血。面赤,蒙熱,頜舌殭目癡,中風。頰赤,目黃,頤枯,瘓鰓濕淫。胞如煙,則肝瘀。面黃臉青如垢,非厥則痹。黃浮肢墮痛呻吟,病(病水火)濕浸筋痹痛。心煩,目黃,脈忌大。脈和則愈。瞳黯暈黃,衄不止。頜有熱,白失血。睛黃為疸。耳黃薹厚,口苦酒疸。胞瞼面浮,榖疸。 內眥下魚似鉤,非踨欲,則血瘀,勞傷失眠。面枯,無澤,齒黑,聲嘶則危。癳鬁癭瘤、赤貫瞳而鼻陷者凶。堂下青脈、膽滯痙癆。瞳瞽,則擎太陽,目大,則寒滲厥陰。目澀,有太陽不足,皃赤,有小腸積聚。 是以目白皃赤、目黑面青、目青皃赤、目白皃青者,胃氣絕,死不治也。目青皃黃,目赤皃黃,目白皃黃,目黑皃黃者,胃氣不敗,謂不死也。目癡滯而氣悠面冷,是謂陰為。目癡滯而息長面熱,陽病可知。 故留飲,多面嬌好,溺難,則面如傅黃。風赤,勞黑,青痛,黃滯,白散,因時以斷。風病(病水火)暑濕寒火燥,風土各有所異。疹有白頭、脅腹風淫。黑漬毫孔,脾肺,風為水。 《太樸.子丁》 2010年01月23日星期六06:25 經言:形濇脈滑,形滑脈濇,形小脈大,形短脈長,形長脈短,肥人脈細,瘦人脈燥者,具非吉兆。痤疿痱疹,食勞而肺脾濕鬱。疔生無方,濕病(病水火)鬱脾憂外侵。氣勝而形驕,形勝則氣夭。氣虛形虧,氣實形引。形盛脈細、蹇滯及危。形瘦脈大,火王氣盈。實多中風,因形盛而血泣。病(病水火)滯病(病水火)壅,火亢暴厥。羸瘦血少而陰虛,相火亢賁則風嗽。形脫氣盛無生,氣衰形虛有救。形大皮寬終天年,形大膚緊當夭。 故形盛氣虛,氣勝形虧。形濇脈滑,形滑脈濇、形小脈大,形大脈小,形短脈長,形長脈短,肥人脈細,瘦人脈燥者,具非吉兆。血實氣虛體肥,氣實血虛易瘦。肥耐寒,瘦耐熱。 是故陽明有餘,則髯美,短小不足。坐曲偏垂腰腿痛,伏臥交臂氣虛。行疾燥火,遲緩中虛。蹇難風痹,瘸跛偏枯。魚口而息,肺痿病(病水火)涎。肢寒腎冷,掌熱陰虛。 故口臭舌卷囊縮,肝絕也。鼻陷口青而縮,脾絕也。上肉枯唇反,胃絕也。齒枯遺溺,腎絕也。面黑眸死,陰絕也。眶陷魚口汗注,陽絕也。鼻張喘急皮消、肺絕也。魚目舌出唇黑,氣血絕也。, 目反露白手撒,太陽絕也。聲鼾吐沫,面青唇黑,唇反如吹,髪眉直立。爪紫肉青,手掌無紋,臍凸跗腫,目視不見,汗出如油,青面昏眠者,肝瞻絕也。貞息肩直視,心絕也。股僵白汗,小腸絕也。 足腫腹熱,臌眼泄利,脾絕也。脊痛身重,不可反復,胃絕也。背腫溺血糞赤,肉絕也。甲青欲脫,呼語不已,筋絕也。口張氣出,不能反復,肺絕也。泄利無度,大腸絕也。齒黃枯落、骨痹不用,腎絕也。 六腑氣絕,則足冷腳縮。五臟氣(氣火)氣絕,便利不禁,手足不仁也。故少陰心絕,而脈不通。太陰肺絕,而皮毛枯。少陰腎絕,而骨髓竭。太陰脾絕,口唇掀。厥陰肝絕,而筋卵縮。三陰絕,而白黯眩暈。六陽絕,而陰陽相離耳。 經曰: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以受苦泄而鹹勝水也。故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其毒藥無效,其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氣火)爭黑也。 夫形病也,殘賊內生。留淫日深,敷其臟腑。著於骨體,發之其敗,死於當勝也。夫氣病也,心蒙神蔽,志思恍惚,鬱火反甚,亂惑不止,其氣散亂,頹駢變,外邪一生,內氣(氣火)自變也。何哉?人生於地,縣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系人矣。 《太樸.子戊》 2010年01月28日星期四06:26 人之所以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耶。故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月分十二。地有陰陽,象立三綱。人有陰陽,別分臟腑。天之陰陽在人,生十二經脈也。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經脈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呤至微,秋毫在目。人生有形,勿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 故木得金而代,火得水而減,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短,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司勝竭。故脈以此而知生死者,象也,意也。法天地萬物之自然也。故是病則從其順逆而知救,止之道也。 若付(髟付)。針有縣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一曰治神專精。二曰養身正氣(氣火)。三曰知毒藥為眞。四曰治砭石大小。五曰知臟腑血氣(氣火)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知也。 若付(髟付)。法天則地,隨時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往獨來。 經言:“病出有因,因成有症,症有數應,故名弗同也”。故言“類以類,類不類。類乎類,不類乎不類。以類類,以類而類,類以不類。類是以知病也”。 故類之者,屙,頺(病貴)病口也。瘼,毛脫,邪客肺熱也。瘵,泥涎,赤目,氣弗運也。莘(病辛),禁,傷寒。瘺,為髓蝕空。蒍(病為)疦,面風,血痹。扭(病又),沛(病奰),木傷,滿氣,首,手顫不已。痡,不力,土濕病也。瘨,病肝,上癲,下水脹也。疛,曰甚風水。癈,為甚石水。絞(病4),乃腹急。甫(病付),痀,龜背。症,瘕,女病。痋,痹甚而肌塯摍。癉,勞。痞,結。巫(病出),為女前。痔。為男後。術(病朮),腦若狂。黃,之曰疸。 隕(病員),乃頭暈弦目。瘛,驚兒風。瘲,病兒腹症。痵,氣不定。痁,曰赤利。痳,前難。痿,經絡弗通。瘃,寒,腫傷。弊(病畢),氣弗至於足。蹱(病童)者,脛氣足腫。癑,為心痛,首弗傍。疧,曰氣心。喝(病及),為陰衰而劣。辜(病古),大腹石。愜(病夾),疾包絡,舅(病叜),為血病。癃,前不溺,足痿不步。騙(病扁),類中風。衍(病盍),言枯痹而趺跛。癘,風惡疾。血結,生瘤。 畜陰陽寒溫毒,發為卮(病災)者,色(病炏首)者,噯(病區口)者,淺(病口中朒)者,氣(四口中一)者,張(病山吅口巫)者,善(病肉心)者,思(病甜肉)者,結(病睾)者,醉(病甾水)者,啼(病肉火)者,卒(病屾一朋)者,斜(病口田)者,此畜以為疾者也。申其道,治者知之也。 《太樸.子己》 2010年02月02日星期二05:21 “道生應,應生物;物物生變,變而生化;化而生機,機以為治”。 故凡刺者,必先治神專精。五臟以定,九候以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旋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 至其當發,閑不容曠。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欲刺虛者,須其實之。欲刺實者,須其虛之。經氣(氣火)已至而入之,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如握猛虎,神無營於眾物。 師言:息以和神,志攝於靜。精之於神集匯也,導氣而行矣。故致氣引血,豁養身形。此導引案蹺之主也,針道維生之衷矣。故經病者調之以絡,絡病者調之以溪。血病者調之以經,氣病者調之以穀。氣血之病也,調之於溪穀。言也,非無稽虖?言之切也,非徹嫻者莫之能矣。 至道在微,其旨察察。至德無式,其精洞洞。合之以時,適之以變,無有之志可入無間也。無用之息神,可抵金石焉。故言唯精,神氣之極至也。經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運也。絡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傳也。溪之位一百二十有五,營其筋肌也。穀之竅二百四十有奇,之所以澤其筋骨也。 故經刺勿倚,倚則傷筋。刺之勿淵,淵則傷骨絡。刺絡勿間,間則傷肌血。刺之勿遲,遲則滯瘀存。刺溪勿直,直則傷筋肌。刺之勿定,定則失其意。穀者,去滯瀉邪之竅穴也,欲瀉則隨而迎之,欲培則濟而離之。虛以實而留之,實以虛而去之。刺直勿傷筋,刺倚勿傷肌,刺淵勿傷骨,刺斜勿傷脈,點拈探迎,隨搗提握。此針之道也。 《太樸.子庚》 2010年02月06日星期六07:07 師曰:陰極之位,太陰之髒也。其上為肺,其下為脾。故太陰之陰,其病結也。則為嬰(病嬰)為瘤,為病(病水火)核為斜(病口田)痼。其陽也,為癳為鬁,為痞為瘵,為痛為風,為霪為濕。 故肺病上畜,脾之使也。脾病下積,肺之合也。脾病木搖,則胃積而死。金伐木滯,則脾積而絕。土髙則水葬,金淩而水消。氣弱,滯塞而四瘀,風搖土浮,則地表漠淒。雨霪,則水勝土泛,地霪,則木鬱水蓄,為癕為腫。天道與人,莫不一矣。 故積無濕而不發,濕無火而不鬱。鬱無火而病(病水火)弗生,病(病水火)無火而弗積。積無熱而不癕,癕無濕而不疽也。動多內熱,靜多病(病水火)濕。心清則病(病水火)濕風熱弗居,思甚則眾凶來並。 故濕勝病(病水火)至,思勝鬱生。勞神者血漓於上,勞力者血泣於下。風勝則血泣,寒勝則骨痿。多知神虛,病之心肝。用智精竭,病之肺腎。內憂脾憊,氣勝肝傷。悲為心賊,憂為肺患。 故日無息而肺心囚,夜不寐而肝腎疲。脾無靜而血瘀於脈,心無寧而脈賁,寐而多夢心血已。志識親思,勞乎髒而害於奇帛(心一日)也。 經言:腦者,心之陽也。胞者,肝之闕也。膽者,陽之會也。血者,營之宗也。 髓者,陰之踵也。骨者,金之晶也。肺元上支,脾之給呈。肝精上秉,腎華上萃,六陽共宗為首也。 心病(病水火)下合,腎元資濟,脾精通給,肺陰拱拖,肝萃以俸,六陰同會而為胞也。系乎消導之化,上關心神,營給陽化而為者,膽也。營骨生血,資塊神思,為血母志海者髓也。承力宰形,主動扶體,幹筋負肌,力行動活者骨也。葆滌生道,澡洫臟腑,運秉生成者血也。 故心與腦、一陰陽也,故以心名之。心者,宗中也。心與血、一陰陽也。血與骨,一陰陽也。骨與髓,一陰陽也。髓與血、一陰陽也。血與腦、一陰陽也。腦與髓、一陰陽也。是以血之病髓也,髓之病骨也,骨之病經也,經之病溪也,溪之病穀也,後之病氣也。 故皮之病太陰也,陽明應之。肉之病太陰也,少陽刑之。血之病太陰也,厥陰不作,太陽痿。血之病厥陰也,少陽不振,太陽相煎。筋之病厥陰也,少陽風靡,太陽不收,濕邪怒張。神之病少陰也,少陽怒,厥陰痿,陽明相並。上刑於天,雷電交作,為病為狂。下蒙於地,陰陽互錯,為癔為鬱。 氣之病陽明也,三陰鬱,智識蒙,煩淵,熱作,氣機敗散也。骨之病少陰也,太陰不給,厥陰不資,血絡不營也。 故腦,髓,脈,膽,骨,女子胞六者以其各異其質而與臟腑共秉,各有其所主焉。 《太樸.子辛》 2010年02月11日星期四06:28 經曰:經者,動氣之徑也。絡者經脈之偶也。溪者經絡節持之驛也。穀者筋骨氣脈經之匯也。故經有其穴,絡有其竅,溪有其脈,穀有其空是也。經,輸也。絡,注也。溪,交也。穀,合也。故經有十三,奇之有八,絡有十六,溪有十四,穀之有七。 督之絡者,起於骶閭之角而終於椎上,自中傍開半目。左右各一十有八穴,主陽神志久疾。其穴在脊節,名曰百勞刺。 骨之絡者,起於骶閭之翼而終於髃,兩傍各開一目,左右二十有三穴,主勞異怪。其穴在脊翼節中,名曰俠脊刺。 膀胱足太陽之絡,起於腦中,出瘂門而終於承扶,自中傍開一叩,左右各二十有三穴,主背脅臟腑。其穴在背絫外肋橫結處,名曰鈹風刺。 膽足少陽之絡,起於風池循胛環而下緲(月少)至股際;上自中傍開一握。其一支自五樞京門而上,循肋至鳩尾。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損傷勞苦。其穴在胛肋緲(月少)髂中,名曰紴腁刺。 肺手太陰之絡,起於中府,出俞環胛而循,支者橫貫中府自經而下,絡於大腸者左右各六穴,循經前而下者九穴。主風寒時疫,癳鬁勞嗽。 肝足厥陰之絡,起於本髒,自期門循季脅端,環肋內陷上膻中,尋膈入背俞會於杼,直上者貫翳會人迎,其支自大敦循經前而上,至期門而終。上者左右各二十有六穴,下者左右各十有一穴。主氣血男女。 心手少陰之絡,起於心中,下絡小腸。循脅而上,自極泉橫貫胛內過俞,自天宗循頸上入腦。循經前而下會於勞宮。上者九穴,下者十有七穴,主動靜血脈。 脾足太陰之絡,起於脾中,循脅環撓經而下,回曲骨貫箕門,循膝會陰陵上,下魚至邱,環踝而散。上者十有八穴,下者十七穴,主抑鬱積滯婦腸。 腎足少陰之絡,起於腎中,下絡膀胱,臍上俠少陰,俠臍而界陽明,下坤穀俠太陰。三環相交,叩叩於腹。左右各二十有四穴,至橫循經前而下跟。左右各七穴,主虛損勞弱,腰股腫脹。 九陽之絡,起於強間,循紋至顱厭,過耳前空關至牖、井、外髎垣,環七椎間。自間至牖各十有一穴,下者各十有七穴,主諸風神志。 任之絡,起於承漿;下突翼中,終於下極,自中傍開一目。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陰血積滯。 沖之絡,起於陰骶中,撓陰器,循氣沖、腹結氣海、天樞外直上至血俞脾樞,會鳩尾、自傍半目上行、挾突喉、會承漿環唇交水溝、迎香過目散腦中。左右各十有九穴,主臟腑鬱滯。其穴不內,名曰倚刺。 陽明手大腸之絡,起與大腸;自本腑上絡肺至突端。出陽關至俞、循六陰環骨至橫端上脅。其支者自俞側直下循髎;本絡穴左右各一十有七穴,主二陰腹腰。 胞之絡,起於腎臟,出關元中極間;上絡神闕,其支者自氣海循太乙入肝,自肝循帶外下行五樞,至生氣橫行生門天钖入胞系。左右各六穴,主男女生成。其穴循經肌間,其針深淺以知度,故曰淵刺。 胃之絡起於中脘,上行膻中,綻鳩端內循而環,歴章門,至太乙入胃系。左右各十穴,主反胃嗝噫食不下。 六陰之絡起於氣俞,循髎側至會陽,歴四俞至關俞,循髂脊內緣至二沖上,下循會陰,貫氣水穴間。左右各十有八穴,本經有八。主癃閉,瘕疝,痿痹,血氣(氣火)諸疾。其穴去經皆五分臀肌中,名曰颰腱刺。 絡者,網也。絡於十二經,合其經脈筋肌者也。經之為幹,絡之為枝,溪之為莖,穀之為葉。本為一元之體也,運用豈有二般?故經之所以通滯者也,絡之所以消積者也;溪之所以袪瘀者也,穀之所以化氣(氣火)者也。 《太華》 《太華.醜甲》 2010年02月20日星期六06:45 經曰:天地陰陽,環之無端。併而變化,陰陽更異。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外,所從不同。故病之異名也。 故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而陰道虛。陽道虛,而陰道易。其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之受,則入六府,陰之受,則入五臟。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起臥,上為喘逆,下為煩熱。入五臟則氣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循至足端。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故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故脾不主乎蝕,而主乎土也。故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時後十有八日寄以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於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故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而能行其津液者也。足太陰者,三陰也。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納化,行氣於三陽,臟腑皆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矣。 故為胃行其津液者,調衡四肢也。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也。 《太華.醜乙》 2010年02月24日星期三06:56 經言;“溪者,循諸肌理者也。 故溪十有四。穀者,儲氣潤節,利乎行止者也,故穀有七”。 “十四溪者,肌肉筋經之隙也,尺脛,肱股,腰渺(月少),脊頸肌分肉腠及經絡諸穴。穀者,氣節之會也,部有七。踝,腕,肘尺,肘肱,膝脛,膝股,少腹之下極”。 是以上治上者,胸病刺其尺寸。下治下者,腹病尋其脛趾。 氣之滯上治下,下治上。 血之瘀下治上,上治下。 髒刺筋骨,腑刺肌理。內刺筋肌,外刺皮肉。疼刺跰拇,痛尋尺脛。 故遠不及近,膺脅外以自治,近不濟近,臟腑諸以求末。 何也?標本之不自已也。本之生也,末之須也。末之須者,根之源也。 故治者,天地之微毫也,天地自然者,醫道之榜模矣。 師言:經絡溪穀者,葆營滌治之源也。 “類以類,不類以類,以類不類。類分類,不類別類,不類自類”。 析以分明,其道察察;知以合虛,其道蕩蕩。 臟腑骨節,百骸九竅,大小一也,五色五氣,雖微皆偹。故以常知,是謂得道矣。 《太華.醜丙》上 2010年03月01日星期一07:40 經言;夫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可愈也。其南北風土之異,幹濕飲食之不同也。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以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濵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使人熱中,鹽鹹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疎理,其病皆為癰痬。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閉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勝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嘗酸而食胕,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案蹺。故導引案蹺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沯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知病以施治,治以病之所及也。故治異而病癒者,得病之情,而知治之大體也。 經曰:“嘗聞上古之治,惟其移精變氣也,亦可祝由而已”。今之治,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有愈有不愈者,非其治之剝也,乃欲不欲之所致也。 “往古者,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暑。陰居以避暑,陽居以拒寒。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澹之際,邪不能深入也”。故可移精變氣,祝由而已。 今之人也,無毒藥、不能治其內,無針石、不能治其外者何也?因之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夫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昔,內至五臟骨髓,外傷孔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藥石其效微矣。 故臨病人,觀生死,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病無不治矣。故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玅,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知常矣。夫色脈之變化,止應四時,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太華.醜丙》下 2010年03月06日星期六10:45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爇,以去八風五痹之病。何謂八風耶?夫風從東方,其傷人外侵筋而內淩肝膽,故曰嬰兒風。 風從東南,其傷人外在肌而內侵胃,故曰弱人風。 風從南方,其傷人外在脈而內舍心,故曰天弱風。 風從西南,其傷人外在肉而內舍脾,故曰謀有風。 風從西方,其傷人外浸皮而內瘀肺,故曰大剛風。 風從西北,其傷人外在手太陽脈,而內傷小腸,故曰亢(雲氣結上)折風。 風從北方,其傷人外在胃而內傷腎,故曰大剛風。 風從東北,其傷人外腋脅而內大腸,故曰卑(濕氣凝下)凶風。 謂五痹者,春甲乙,其傷筋也。夏丙丁,其傷脈也。秋庚辛,其傷皮也。冬壬癸,其傷骨也。中戊己,蒸水其傷肉,傷於風火寒濕邪者痹也。 故湯液十日未可已,則治以糾(草頭點捺)節(草頭點撇),杵(草頭午)篤(艾四點水)榔(草頭雙下框中豎)壯(草頭雙上框豎),葫(草頭口小右點)脯(草頭口小左右點)土(草頭峊土)株(草頭呂下四滴水),知(草頭右框)遭(草頭口內上下框)啟(草頭口內人口一)憟(草頭厶下木)帳(草頭上框),根荄之屬。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複起。何也?不明色脈之要,不審四時六合之紀,不度抉法也。 “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反之,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故曰去故就新,乃得眞人。治之道一,則之至極;一者,因得之。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經言:五土有異,物生各天。故一物之異於南北,湯液醪醴豈同。是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頑,稻薪者堅。何以然哉?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剛柔之意也。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從來悠悠,鴻蒙及光,積微至於巨也。 《太華.醜丁》 2010年03月13日星期六07:57 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雖有湯液醪醴,而勿用者,動靜合常而未有爻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天眞濛濛,邪氣時至,則服之萬全。 當此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镵燔砭針艾,以治其外,方全其功矣。以其形弊血濅而功不力者,神不使也。 夫針石之道,在乎專精而神一。若乎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也。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複收,何者?嗜尚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猄,先入結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聲音、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也。當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複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以布。疎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太華.醜戊》 2010年03月18日星期四06:48 師曰:心慧神明,則洞察無微。睛明耳聰,則意至無間。故望者,觀其色理也。色之為神為氣,理之為志為榮。 故言眉皺破印,無根交眉,唇舌青紫者,心病也。 眉顴骨高,瘦人筋現,眼赤多脈,准無肉,頸多筋者,肝陰病也。面唇青黃,疲憊乏力;顏無澤而青,脾虛也。 青中黃澤者,虛而濕也。無澤而多紅黃者,濕熱也。唇黑綠者,虛寒也;唇生白粘,青烏及表者,濕熱厭食也。赤而紅者。屙血症也。 口嗅結氣,腹痛筋縮者,脾絶也。準頭赤,顴潮熱,肺火也。 顴色黯,寒也。覺而咳,心中煩悶者,風熱也。寐而咳,呼吸嘯嘯,寒喘也,此肺兆耳。 魚黯、廳中烏赤,面若煙塵,青枯無澤,耳垢足腫,面浮堊白,腎之病也。 夫望之道,瞬間之事也。視不可得者,剝之過也。故山根陷則腰腿多病。根加青脈,則足痿腳傷。根若蜂腰削如劍,非痹則折。身枯面堊須髪白,骨痛筋痿。年壽若折手骨傷,青紅有別。壽上黯斑,血瘀之征。青瘀黑漬,衄衂便漏。目露四白聲嘶,中血之征。面暗黃而色滯,下血不已。年壽及面青暗,陰虛而寒。紅黃而汗,心中不居,陰虛濕熱。面塵毛憟音淺,陽虛暨寒傷陰經耶。 耳無輪廓,水土不足。削薄低小,營衛不良。形枯色焦,其耳必聾。山無根而鼻曲,腰腎不利。奸陷框大,眉濃壓眼,與面不稱者,目必不常。有睛無白,色靄性僻,行止不定。神光暴露,面如赤丹者,非夭則折。面青無光如塵似炭,青黃而光澤,非水患則二蠱。框暗無神,眉重壓眼者,陽虛陰斂;面光色若桃花,定為陽虛陰勝。是以天性無常,氣化色異。病之未形,氣色先易。 故曰困口鎖喉,撮口吻掀,面綠令琁,是為噎嗝。兩顴微紅,光澤如脂者,命門火泄。黃白無澤,目下青暗,腎虛之泄也。壽堂兩顴,烏暗無澤,色易無常,眸光閃異者,邪怪之症也。闘眼雞睛,險驚風踨。紋理點色,各有所主,五色五方,參鑒生克。至神罔象,至道無方。面手及足,三才交功。則不失望診之道矣。 經言;“善察於常者,洞乎道。善聞於天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有合於今。善觀於微者,進於德。善利於人者,同乎情。善言人者,有厭於己。善功業者,忘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且夫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用之發蒙解惑者,宣也,非正治之道。 治之道在明。見於目而明陰陽,聞於耳而知陳新。問病人而知虛實,案其脈而知表裏。以陰陽而知寒熱,施之治矣。 《太華.醜己》 2010年03月22日星期一05:53 經脈流行不止,周環不息。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弗,故卒而痛,痹而痛也。 其有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息者。或痛甚而不可案者,或案之而痛止者。或案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輿少腹相引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饅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 凡此諸痛,名不同形者何也?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輿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案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而不可案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案之則血氣散,故案之痛止矣。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案之不能及,故案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沖,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脊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案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於肝,其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陰之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血絡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其稽留不得行,故昔宿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而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奕卒然痛死而不知人。氣複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迎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氣留於小腸,則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大腸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師言:言可知意也,謂可知者也,視而不可見,何知也?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即視之可見者也。視其可見之脈堅,而血氣陷下者,背可捫而得也。 故言: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故有所主矣。故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飱泄,故曰氣上矣。 喜則志和氣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焦上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上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正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交通,營從汗泄,故氣泄矣。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弗行,故氣結矣。 師言:知其病之所以生,則明其所治矣。不知其病之所以生,如瞽者在衢,揣之無端矣。若濕寒下,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病之原始原生,標本表裏弗知,治由何入之哉?故經言其診症之辨者,乃臨病見析之道也。 一病之症,因人而有異。一物之用,因情而多寡。惟有病者,非精悉者難明矣。 故陰氣少,陽氣勝之,則體非常溫,內非常熱,恍喜惚憂,瞬瞋瞬說,為之煩滿。 陽氣少,陰氣有餘,則身寒如水中出,憟憟滲骨,皮如焫炮,乃為痹也。其自天常得者悸悸,內因致者茫茫。有非中寒,中非有寒,乃寒從陰陽之變化,而由中自生也。 《太華.醜庚》 2010年03月25日星期四06:40 經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灸如火者;陽氣虛,陰氣盛也。四肢者,陽也。兩陰相得,而陽氣虛少,少徐血不能濟而壅生盛火。而陽獨治者,不能生長矣,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灸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肉爍者,經末支絡阻也。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憟者;是人衡腎氣強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憟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髒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憟,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病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其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其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髒使然哉?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盤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得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者也。 腎者,水髒也,其主津液,主臥與喘者也。夫腎膀胱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無水則死,水多則敗。故膀胱之與胃,若田之與渠。脾之與腎,若山之與溪。山無溪而不通,田無溝而不暢矣。 師言:精乎望氣者,知之於未有。專於察色者,治之於未來。五臟雖內,其華外現而為色。六腑為海,其精發揮而為氣。故言色者,精之所注也。氣者,神之所化,誠不欺也。色之所見,神會者稀。氣之隱現,意會者少。故見之方隅,得者萬一,此之謂也。 《太華.醜辛》 2010年03月28日星期日06:25 夫“色者,血脈之象也;皮膚者,衛氣之象也;榮枯者,津液之象也”。得氣謂生,氣少曰滯,氣衰曰死。何謂也?曰清,曰活,曰蘊是也。 夫色者,得神謂生。少神謂衰,無神曰死。何據焉?一曰和,二曰宣,三曰潤是也。以我而言,則神清為要,氣恬次之,靜專為一所以宰矣。 天之色蒼,地之色黃。蒼中清為有神,蒼中陽和曰氣(氣火)正。黃活蘊氣謂有神,黃潤不濕曰有氣。 東方木之色青,青黃而光澤為有氣,和而存氣,是有神矣。 南方火之色赤,赤黃蘊氣(氣火)為有神,活而清潤,乃有氣(氣火)。 西方金之色白,白黃潤蘊為有神,光和靈秀,謂正氣(氣火)。 北方水之色黑,黑黃淡活為有神,潤澤光和,是有氣,此神氣之辨矣。 經曰:“古之欲知醫道者,從師而已。今則不同,誦而頗能知解。解之而未能別,別之而末能明,明之而未能彰矣。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如是而已矣。 故師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酲之以醞釀,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轍於二皇也。俾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裏,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溯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以教之眾庻,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以形言也,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偏害陰陽者,陰陽之獨至也。獨至之陽,三陽併至也。併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之書別。疵疎愈者,未明而志不一也”。 《太華.醜壬》 2010年03月31日星期三06:54 且夫三陽者,至陽也。積併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礰,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幹噓喉塞。併於陰也,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夫三陽窒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亡陽之病。 且以知天下,別陰陽,應四時,合五行。則陽之道盡其玅,陰道彰其理,與至道一矣。其有強拊一知,不與道一,不失此時者,微知道惑矣。 嘗若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其有未明者,陰陽不別,表裏不知,何其愈哉?是世主學盡矣。腎且絕,惋惋嘭嘭,目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理一矣。 經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為臌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矣。或有復發者,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其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其治之以烏鲗骨,藘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傷中及傷肝也。 有病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根。名日伏粱;伏粱者,其裏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以切案之致死。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俠胃脘內癰。此久病而痼也,非若豁以治者,不可為也。人之畏若刃也,如畏妖異毒蠆矣,故難治。 其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上為逆,清散之,溪穀其手臂刺之。下為從,溫和以消之,勿動亟奪。譣若在,其燔刺以疾,法當命中其病,已矣。 夫若熱中消中,不可與高梁芳艸石藥。石藥發瘨,芳艸發狂。其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髙粱,是不合其心;芳艸石藥,是病不愈也。大芳艸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矣。 是歎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其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減,甚更諡,諡不治。有病膺腫者,頸痛胸滿腹脹,名曰厥逆。其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氣幷,乃可治也。 夫陽氣重上,炙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重氣併而治之,方可使全。知重身之且生者,乃身有病而無邪脈也。病熱有所痛;夫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頭與腹;乃瘨脹而頭痛也。 《太華.醜癸》 2010年04月03日星期六06:50 經言:人病胃脘癰者,診此當候胃之動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為癰也。 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乃髒有所傷也。髒有所傷,則其氣精血無所歸倚,而臥不安也。及氣精血脈之有所歸寄,則臥安也。故人不能縣其病也。縣者,志知之不歸,心為所系矣。 人之不能偃臥者,肺氣之塞弗通也。肺者:髒之蓋也。其空而虛,氣布而橐龠,痞滿則偃臥不能也。 人之不能步,步則喘急少氣(氣火)者,肺極寒而多病(病水火)氣盛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熱,熱則病(病水火)盛氣少,病(病水火)盛氣少則動步不能矣。 有病厥者,診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者,其冬診之右脈,固當沉緊,此應四時也。左脈浮而遲,此道四時也。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何以言之也?其少陰脈者,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故腎為腰痛之病也。有病頸癰者,或砭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眞安在?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 夫氣盛血聚者,宜砭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有病怒狂者,其病生於陽也。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若符(髟付)、陽明者,常動者也。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侯也。治之則奪其食,即已。 夫食之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生鐵落為飲,夫生鐵落者,下氣疾也。 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氣火)者,病名曰酒風。治之則以澤瀉朮各十分,鹿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已矣。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竒職(恒去下橫)者,氣竒病也。所謂竒者,使竒病不得以四時死也。職(恒去下橫)者,得以四時死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太華.醜癸甲》 2010年04月06日星期二05:22 《上經、病熱》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曰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夫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夫太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裏,故得熱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其治,則表裏刺之,以瀉陽補陰,飲之服湯,已。 勞風者,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有溫病者;汗出輒複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其病曰陰陽交。交者,死也。所以汗出,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複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氣火)也。今汗出而輒複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以救俛仰,太陽引精者,三日。中者,候之五日。不精者,七日。欬出青黃若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實可刺,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病必至。至必少氣(氣火),身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幹苦渴,小便黃。自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欬,病名曰風水。刺以足少陰厥陰,六陰之絡會,三日知,十日已。 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氣火)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欬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盯也。夫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眞氣上逆,故口苦舌幹。臥不得正偃,正偃則欬出清水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欬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氣火)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太常》 《太常.寅甲》上 2010年04月09日星期五07:16 師曰:“以常觀常也,莫若索常而知常”。夫氣也,‘動之無常,入之無間’。形無形,因其形而居,居謂之活。合之木芸而茂,合之火靈而不息,合之金氳剛與柔,合之水動而不竭,合之土生物不已。故望者,重乎氣之和寡,而判其死生也。 夫水也,動而有形,騰之潸潸。蘊於物,生而不已,全諸有形。合木蕤,與火韌,入金靈,和土生,為生物之元始。形其無則枯,色其無則死。故望形者,得其虛實也。望乎形,知於心,是謂先得。 觀色知憂喜,見形明咎病。四時有常,寒熱獨異。南北兩亟,東西不一。氣色聚散,禍福之根。晦明消長,忻吝之苗也。 故曰:知常,治之本。知道,理之根。恒無不明者,可見常有。是故不著者,無以知道也。 治之本在乎診,無診安知其病。診之要乎平常,平常不察,奚得其眞哉。 經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者,,胞之絡脈厥也。胞之絡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治無功也,當十月複。 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其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镵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有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者,病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之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人有身體髀股(骨行)皆脹,環臍而痛者,病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育之原。病在臍下也,故環臍而痛矣。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之病也。 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者;此所謂疹筋也。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人有頭痛,以數歳不已者;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者,名曰厥逆也。 人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此為五氣之溢也。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氣火),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是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水甘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人有病口苦者,名曰膽癉。取陽陵泉,愈。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是人也,數謀慮不決。故瞻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太常.寅甲》下 2010年04月11日星期日06:56 人有病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亦有髒寒者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髪者,此不足也。因是也,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陰陽之氣病不足也。分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人生有病巔疾者,一名曰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氣火)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人有病癇者,一名熱煎腦厥。此其二陽熱蒸,心肺氣亢而涎漬後顛,名之曰癇也。 人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食而少者,名為腎風。其病生於腎故也。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也,心氣(氣火)痿者死。 經言:痎瘧皆生於風。其畜作有時者,病不久也。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僳鼓頷,腰脊俱痛。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者。故是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併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虛,則寒憟鼓頷也。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氣火)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疎,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稼舍於皮膚之內,與衛併居。 衛氣(氣火)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矣。其作日晏輿日早者,乃其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也。衛氣(氣火)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期月,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 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肯內,注之丫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厚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氣火)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夫衛氣(氣火)者;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氣火)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發者,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故邪中於頭項者,氣當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當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當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當至手足而病矣。衛氣(氣火)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氣火)之所發,必間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太常.寅乙》 2010年04月14日星期三05:21 夫風之與瘧也,相似而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也。是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留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氣火)應,乃作。 瘧先寒而後熱者,夏因傷之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之剛者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先熱而後寒者,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者也。亦以時作,名日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氣火)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 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其及熱,冰北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方己矣。奚之? 經言:無刺熇熇之氣,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併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衛無氣,故先寒憟也。陰氣逆極,則複出之陽。陽輿陰複併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也。 夫瘧氣者,幷於陽則陽勝,幷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厭氣不常也,病極則複至。 夫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之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畸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幷陽,陽未幷陰,因而調之,眞氣乃安,邪氣乃亡。故而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 夫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未始也。陽已傷,陰從之。 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眞往,而未得幷者也。體藏瘧氣而不發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 病在陽,則熱而脈躁。病在陰,當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氣火)相離。故病得休,衛氣(氣火)集,則複病也。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者,或渴或不渴者,奚故?其間日者,邪氣於衛氣(氣火)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也。故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此其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冬病者寒不甚。其以春病者悪風,夏病者多汗焉。大病溫瘧輿寒瘧,而皆得其應時,發有所勝也。 故溫瘧者,得之於冬,中於風。寒氣藏於腎,舍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髮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病舍於髓,其病發,而淫之於脈也。此其人有所不同,病有所異。病之發也,亦自有其序矣。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其衰也,則氣複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者,名白溫瘧。 其有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之。發則陽氣盛,盛而不衰,則其病矣,其氣不及於陰。 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也,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 《太常.寅丙》 2010年04月17日星期六10:35 師言:‘病之有常,而常不常’;‘常不常之病,則病類而廣繁焉’。故曰寒為萬悪之端。 若符(髟付)。風之害人,其來微,其過大。其內動者肝,傷者筋,淫者血,客於心而勝於脾。風其幷,則所主異矣,故曰:“風為百病之始”。夫寒之害人,其來憟,其傷甚;其內動於胃,入乎腎,客乎血眽。故內其傷脾,其外害腎。 夫濕之害人,其來緩,其禍久。其內動於脾,其傷者肉。其勝於腎,傷乎骨。故“濕者,百鬱之根也”。故曰風從天,寒從地,濕從人。‘濕熱併而為暑,複併風為之火。濕火併而為病(病水火),濕鬱風動而生燥’。“病可病,不病可病。可病病,非可病病。病病也,不病病也,病不病而病也,不病病而病也,此病之源”也。 言之婦人也,天癸也,胎孕也,產也。天癸者,月癸也,常則時。亦有間月,時,間時,年,間年,三年以上曰癸隱者,亦常也。至痛多寒少熱,後重滿逆,多濕多氣。黑者,凝者,為瘀。少者,淡者血少。焦腐為熱,臭泥為寒,解辛者,常也。 寒者,萴,藥,藭,桂,苷,薑,棗,適而當之,湯為之,已矣。 熱者,茈菳莫藍,苩,草,樲,英,斜(草頭血),蘜,適而當之,湯為之,己矣。 不月者,筆(巾蓖),蠐,蛭,蚖,藛,苶,草,義(草頭點撇),解(草頭點捺),藭。萴桂茮英,楛菳藛菌,適其寒熱,湯為之,已矣。 出髛(屍八冃)膏汙:風寒濕熱燥,客淫鬱下也,豕毛膏之,朮,茈,解(草頭點捺),義(草頭點撇),偌(草右框),煎(草頭又四點),杵(草頭午),噴(草頭呂四點),莊(草頭阜士),類用之,已矣。 致乎治,其申無域。故“方有明,成物應,應通物,物秉形,形存味,味化氣(氣火),氣(氣火)歸化,味歸形,形同質,其用眞。形有屬,質有歸,味有方,氣(氣火)有合,色有象,象歸乎用。道生變,變生化,化生氣。變同標,化同根,氣同本,揆度以適,是為神明,用而功也”。 故曰:“類以類,類不類也。以類類,以類而類,類以不類。類類也,不類類也。類乎類,類乎不類。夫不類類以類,以類類而類者”;‘別乎表裏,察乎浮沉,類乎陰陽,別於虛實者’也。 “不類類以類者;類分以形之,形形而形,形中形形,形不形之形,不形類之以形”;‘分揆之,以度之,任奇之,用帕(恒去下橫)之。度以規,量以矩,約以權,解以衡者’也。 “形類形以辨也;辨乎不辨,不辨以辨,辨不辨辨,不辨辨辨,辨其辨辨,辨辨其辨”;‘方異南北,氣異東西,髙下有別,幹濕兩因,度有所差,氣有所不同寅,故類形類以辨析者,以為治之剛要矣’。故吳楚之地,其人身弱,而其神爍。趙齊之方,其人神憊身大,此方之異也。 《太常.寅丁》 2010年04月21日星期三06:48 經言: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喝暍然。熱止汗出,內悶外憟;難己,刺郤中出血。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亦(人亦)。寒不堪,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俠歧間。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待其過,刺足陽明跗上。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甚則善嘔,嘔已乃衰。衰乃即取之俞,踝歧之分。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已則刺踝後,少陰肉際,陽明之絡。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非癃也,意恐懼,而氣不足,腹中唈唈。刺足厥陰之趾,陰股。 肺之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視者。刺手太陰絡,陽明歧間。 心之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則熱,刺手少陰銳骨端。 肝之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少精神,其狀若屍者。刺足厥陰之踝歧,見血。 脾之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嗚,嗚已汗出。刺足太陰下踝。 腎之瘧者,令人灑灑然,腰脊痛,弗宛轉,大便難。白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踝下,少陰之踝上。 胃瘧者,從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瘧發身方熱,刺跗足動脈,陶其空,出其血,立寒。 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皆出其血。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伍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瘧脈滿急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舌下兩脈者,廉泉也。不己,刺郤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俠脊者必已。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頭背痛者,先刺項及的傍。先腰脊痛者,先刺郤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出血。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風瘧發則汗出悪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骨行)酸痛甚,案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針針絕骨出血,立已。 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太常.寅戊》 2010年04月24日星期六05:42 師言:刺之道在衷悃悃,經直,絡倚,可以通也。溪淺,穀深,可以宣也,拈轉提揷,可以活也。迎隨開闔,可以益損也。 經曰:皮毛肺也,血脈心也。筋膜肝也,肌肉脾也。骨髓腎,此五臟之所以主者也。故肺風縱熱葉燥,則皮毛虛弱。薄著,則生痿躄也。心風縱氣熱而束,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風縱氣熱脈鬱,則膽泄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風縱氣熱膋肓焦,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風縱氣熱膏膜痹,膏膜痹則腰脊不利,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上經.胃能》曰,“胃者,倉也,其器四門。包橐而上者,系於賁門。經橐而經者,幽門。經冏而出其藏汙者,日蘭門。胃褶繴囊而會脾部者,曰關門”。故曰賁納而幽授,蘭蟲而關汙。賁傷怒而蘭傷驚恐,幽害頻食而關散在毒。賁主嗌氣,蘭害促急。幽畏憂而惰思,關門僵於好食。 食,生之資爾。用,命之和也。適能致活,過可致死。饑餓則命無根,足食則望臃鬱。故傷怒而賁亂氣如矢,食不下則死。傷憂而幽不禁,胃絕而終。傷好食而衛氣臃,蠱則營奪。 故病氣,刺巨闕三裏,去少商商陽血,不愈,複刺之,已。 脘痛刺合穀中脘巨虛,出大止次止血,不愈複刺之,已。 涎蠱刺三間水章門承山,出次止小止血,不愈複刺之,已。 師言:刺之道在衷悃悃,經直,絡倚,可以通也。溪淺,穀深,可以宣也,拈轉提揷,可以活也。迎隨開闔,可以益損也。 經言:肺者,髒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嗚,嗚則髒表葉熱而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其病(病水火)涎太過也。下經曰:‘膺如擠壓,逆病(病水火)鬱漬。則為肺痿’。 悲哀大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漫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思慮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為筋痿。及為白淫,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故下經曰:‘熱風結肝不去,則筋縱而痿’。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太常.寅己》 2010年04月27日星期二05:51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髒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病熱》曰:‘骨痿者,生勞熱也’。 經曰:肺熱者,色白而毛髪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青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下經曰:‘痿者,治以陽明,已’。何也?陽明者,臟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穀,與陽明合與宗筋。陰陽之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長。背屬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之,而不用也。治之宜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用之,則病已矣。 上經曰:‘痿者為熱、病上,厥者為寒、病下。熱從風,寒從濕。風行上,濕行下’。故陽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夫陽氣者,起於足五趾之表也。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足心,故陽氣勝下,則足心熱滿也。 夫寒厥者,陰氣起於五趾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故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為所用。下氣上爭不能複,精氣(氣火)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所中,陽氣衰,不能滲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酒之入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者,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氣火)竭,精氣(氣火)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於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偏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太常.寅庚》 2010年05月01日星期六06:05 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人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若是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滿脹。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經曰:太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咰僕。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頬腫而熱。脅痛,(骨行)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月眞)脹後不利。 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幹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骨行)內熱。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骨行)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語,藝治病者。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陽厥逆,僵撲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衄嘔血,治主病者。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欬。善嘔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陽明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 師言:痿厥者,厥逆者,皆風病(病水火)濕熱寒燥之霪於臟腑經絡也。其微及甚,症之不一。其人及地,治之有別。故南地多濕多熱,北地多風多寒。西地多病(病水火)多燥,東地多濕多霪也,此其地候之所臨矣。是以上工之治,先知其方也。 《太常.寅辛》 2010年05月04日星期二06:20 是以‘大匠拊常。拊常者,知其處,知其人,知天時也。洞其理,洞其變,洞其機也。今反其常,而弗知處;欲有為,而內外失寵。故寒熱襲而病生矣。以方治方者,尚也。知人而未知方,以方者,非良工也’。 《上經.食記》曰:‘合人形,以法四時。類陰陽,以推五行之季紀’。金木水火土,更貴更賤,以知生死。以決成敗,定五臟氣(氣火)。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肝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屬木。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屬火。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屬土。脾苦濕,急食苦以泄之。肺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屬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屬水。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下經、時治》曰:病肝,愈在夏。夏弗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愈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以酸瀉之。 病心,愈在長夏。長夏弗愈,甚於秋。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愈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病脾,愈在秋。秋弗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愈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苦以瀉之,甘以補之。 病肺,愈在冬。冬弗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肺病,愈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酸以補之,辛以瀉之。 病腎,愈在春。春弗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焠焥熱食,溫灸衣。腎病,愈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苦以補之,鹹以瀉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麻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韭梅皆酸。肺色白,宜食辛,麥羊肉杏薤皆辛。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粟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苦,黃黍雞肉桃蔥黑豆皆苦。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毒藥攻邪,土艸平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臟,病隨五味之所冝矣。規之其病,治之以味,用從心始,方為病來也。 《太常.寅壬》 2010年05月08日星期六06:18 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生死之期也。 《下經.法刺》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輿少陽。不已,取其絡,通其溪穀,已。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聡,頰腫。取其經,厥陰與少陽出血。不已,疎其絡,瀉其溪穀,已矣。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及舌下出血。不已,刺其絡,通其溪穀,已。其變病,刺郤中、少陰太陽絡俞各出血,已矣。 脾病者,眇眇身重,肌肉解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飱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及少陰腎出血,已。不已,刺其絡,補其溪穀,已。其積者,少食而肥,中滿離腹,肌肉酸痛,曲伸無力。取其經,太陰陽明。土敗於濕;濕者:水不利也,取少陰腎刺之。不已,瀉其太陰陽明,少陰腎之絡。疎其溪穀,已矣。 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強痛,汗出(屍兀兀)尻,陰股膝攣,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氣火),不能報息,耳聾嗌幹。取其經,太陰陽明,及足太陽外厥陰內出血,已。不已,刺其絡中愈,溫疎其溪穀,已矣。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吭身重,寢則冒汗,汗出憎風。虛則胸中滿悶痛,大小腹痛,厥意不樂,仰臥氣厥。取其經,少陰太陽出血,已。不已,瀉其絡及厥陰六陰絡中微血;通其溪,疎其穀。一刺下,複刺已矣。 《太常.寅癸》 2010年05月11日星期二06:45 《上經.寒氣》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氣火)。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亂膈中。心移寒於脾,脹滿血不支。脾移寒於肺,喘滿癳鬁。肺移寒於腎,精敗腎枯,骨酥而痛。 亦有心移寒於肺,肺爍消。肺爍消者,飲一漫二,死,不治。 脾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案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裏漿,水之病也。 肺移寒於肝,風沫消。風沫消者,腹水如鼓,脅背脹痛。面垢而青,腹若駝脊者,死,不治。 肝移寒於脾,膋疲消。膋疲消者,消之極者也。治無功,不治,則死矣。 腎移寒於心,膏續消。膏續消者,急氣逆,寒熱動作皆喘。面紫青,皮剝者,死,不治。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血怒。死,不治。 心移熱於肺,傳為隔燥消。肺移熱於腎,傅為柔痓。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損腸澼。死,不可治。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小腸移熱於大腸,虙瘕曰沉。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瘦爍,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積消食亦。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 鼻淵者,濁涕不止,滯塞弗通也。熱者,常於風併也。 夫六淫之客也,不併之客,愈甚易矣。 《太昊》 《太昊.卯甲》 2010年05月14日星期五05:34 病者,臟腑諸經俞穴,皆可病之也。其狀一,其病異。其病異,其痛一也。故言:類類也,類不類之類者。弗類以治之,不已。複類以為之,非良工也。此良工之所不為也,聖人所棄之。 足太陽之脈,令人腰痛者,引項脊(屍兀兀)背如重狀。刺其郤中,腰骶脊間。冷水擂郤中絡露,出其血。或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足少陽脈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者,膝外廉之高骨也,夏無見血。 足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則脘如冰置,如有所見,善悲。刺陽明於(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和無見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複也。 足厥陰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腨踵魚腹之外。值之累累然,乃刺之。其有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太陽之絡病,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目巟)(目巟)然,晦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郤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為止。 九陽之絡病,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怒,刺九陽之絡俞。郤中結絡如黍米,刺出黑血令赤平而已。 六陰之絡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沸沸然。刺六陰之脈俞,在外踝上絕骨之端三痏。 陽維之絡令人腰痛,痛處上,怫然腫。刺陽維脈,脈與大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 六陰併沖衡絡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則恐僕。得之舉重傷腰,沖衡絡絕,乃惡血歸之。刺郤陽筋之間,上郤數寸。委陽殷門之陽二痏出血。此即六陰沖合,六陰衡沖之會也。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幹令人欲飲,飲已欲走。刺蹺陽之申脈上三痏。在蹺上郤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陰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則悲以恐。刺陰維之脈會,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三痏。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交信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亷束脈為三痏。 少陽絡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則筋縮沖急。刺少陽絡俞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幾幾然,目(目巟)(目巟)欲僵僕。刺足太陽陽明郤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俛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郤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 陽明絡病大便難,刺足少陰。六陰絡阻少腹滿,刺足厥陰。少陰絡病腰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少陽之絡病引脊內廉,刺足少陰。六陰陽明絡縱,腰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刺腰(屍兀兀)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針立已。左痛取右,右痛取左。 痛有無名,不中經絡溪穀,非髒非腑筋骨血髓之疾者;何謂也?乃氣病也。氣病者,即非臟腑經絡,亦非溪穀筋骨血髓者有之。其氣怒也,處肌肉膜隟間。刺其痛處,暨七以下肋突間。其乃陽明之絡也,刺則已。 《太昊.卯乙》 2010年05月17日星期一05:58 夫欬者,熱也,風也,病(病水火)也,邪也。其為禍也,龠肺橐心,敗膈壞胸。故久欬也,積邪及水禍,伏火病(病水火)涎之患也。刺之以膽肺之絡者,已矣。 且肺之令人欬者,皮毛之所以合矣。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胃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與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則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其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欬,甚者,為泄為痛。 其邪之乘秋,則肺先受其邪。其邪之乘春,則肝先受其邪。其邪之乘夏,則心先受其邪。其邪之乘長夏,陰,則脾先受其邪。其邪之乘冬,則腎先受其邪也。 故肺欬之狀,欬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心欬之狀,欬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肝欬之狀,欬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脾欬之狀,欬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欬劇。 腎欬之狀,欬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刻涎。 夫五臟之久欬也,乃移之於六腑。故脾欬不已,則胃受之。胃欬之狀,欬而嘔,嘔甚長蟲出。 肝欬不已,則膽受之。膽欬之狀,欬嘔苦汁。口苦舌青,鼓睛而面若腐銅狀。 肺欬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之欬狀,欬而遺矢。 心欬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之欬狀,欬而失氣,氣與欬俱失。 腎欬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之欬狀,欬而遺溺。 久欬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之欬狀,欬而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故《下經、欬》曰:治髒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上逆者,治其下。下遺者,治其上。 《太昊.卯丙》 2010年05月20日星期四06:25 《上經.類熱》曰:“夫風鬱,溫熱,寒痹,陰陽寒溫毒者,皆寒變也”。‘故熱病者,其皆傷寒之類也’。 何謂也?因‘其外感風寒,或髒或腑之氣冒冒,是以蒸蒸而熱也。傷於風者,先竅塞而悶悶憬憬。傷於寒者,先僳僳而息風涕漓’。是以凣屬病熱者,皆傷寒之類也。 夫巨陽者,諸陽之所宗也。故為諸陽之主氣,以統攝也。人之傷寒也,則邪乘於陽而陽閉之。其內氣(氣火)不用,而薄於臟腑經脈之間,不得以疎,故熱泛泛也。為病熱者,熱雖甚,不死也。 其兩感於寒,而病熱者,必不免於死也。何謂哉?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強,腰脊如有木在其中。身灑灑漓漓,胛肩重。 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幹,不得臥也。 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夫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者;故可汗也。 傷寒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幹。 傷寒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 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時減如故。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其治之者;先各通其髒脈。待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其熱已,時有所遺者,邪之散而未去也。故諸遺者,熱甚強食之。強食之,則邪氣撒而入之,故有所遺也。 若如是者,皆病已衰,而熱邪有所藏。因貞與穀氣相薄,兩熱相和,故有所遺而不去者也。當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病熱少愈,食肉則複。病熱已愈,多肉食則遺。堅食者,熱病之其禁也。 兩感傷於寒,其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幹而煩滿。 兩感傷於寒,其病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 兩感傷於寒,其病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其若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數日乃死。其病死耶?其命終也?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氣火)盛,故不知人。淚其氣乃盡,故死矣。 凣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溫病。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於汗皆出,勿與止。止之,若未已,則病畜其腑,留而不去,遺其身殃。 傷寒病溫,莫可輕之,其溫不去,則久而留毒,累累之畜,久則引而發之,其來若雷霆,其去若解芯。得時可為,失時者不救。 《太昊.卯丁》 2010年05月23日星期日06:31 《眞意.有無》曰:‘陽薄於陰,氣動為風。風者,氣之怒也。薄者,氣怒薄於物也。人之病生於風,故為百病長’。長者,始於斯而甚於斯也。夫病也,其來寒熱暑濕躁五者,皆風之入者矣。 夫風之傷人也,或寒或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或為弦暈,風之為也。其病各異,其名不一。或內至五臟六腑,其病各有所別也。夫風氣藏封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使其內自害,其外消敗。故風之中人,亦為封矣。 風者,善行而數變。其腠理開,則灑然而寒,腠理閉,則鬱熱滿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憟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氣於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其人瘦,則其風氣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於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氣火)相干,其道不利。故襯肉憤(月眞)而有瘍,衛氣(氣火)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所不仁也。 癘者,有榮氣(氣火)熱胕,其氣不得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膚皮瘍潰。夫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轉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右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飱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故風者,百病之手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欬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日赫),其色赤。甚則言不可快,其診在口舌,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幹善怒。時憎女子,其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墯,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其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膽風之狀,多汗頸肩胛脊惡風。背如有負,頭束口苦。目澀髎緊,嗌幹如刺。脅滿食不消,人寅欬不已。診瞼青,臥不安,多夣而驚,心如縣。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滿,兩脅瘨(月眞)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腹大。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腦風之狀,卒厥不知人。魚睛相天,面青唇紫浮白。間風反弓,枕風耎跌。翳風拳拳立足,庭風頭如撞機,皆卒不知人。 診其間風者,面青唇紫。枕風者,唇烏舌紫。翳風者,唇粘舌如棘。庭風者,面土唇黑。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幹善渴,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幹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也。悖逆時常,勇於無謂,則為風邪所入,入其所幹矣。故事於治者,莫若事於攝養者也。 故曰“人腦為清明之府,故非風寒莫之能乘,非毒火而莫之能病。其膽肺為首,陰平而陽秘,氣血之所以營守,邪莫之能乘也”。乘之,則瞻肺之氣消,而病亂之,則莫能治,治而莫能已,已而莫能袪矣。 《太昊.卯戊》 2010年05月26日星期三10:38 上古也,民生樸。其情恬澹,皆養乎天命。作於春秋,攝養於冬。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其皆應乎常,安於自然之宇無虞者也。 今時之人,得而暴食。欲得而大作,其不得而苦。勞勞乎事,慻慻乎其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 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無擾神志。故能形與神俱,霔其天眞。故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則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眞,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乃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之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髙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謂德者,得也。非得之物,乃得之與無(無本字空曠豁然乎達也,精萃之二微而功著者也。)之眞也。非得之於事,而乃得之於天常也。德者,大也,容也,開闊也。非得之於學,乃得之於養也。其心處乎平常,其心正乎無事,其思處乎非我而無謂也。 《太昊.卯己》 2010年05月29日星期六06:21 天地有常,常以焄然。布氣於化,榮枯物猷。人亦有常,自然之道矣。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髪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眞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髪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髪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髪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氣虧血少。故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髪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氣火)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眞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發齒去,形不支。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分藏之,故五臟盛,乃能寫也。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髪鬢白,身體重。步行不正,而無子耳。 人有天眞之氣有餘,其天壽過度者,氣脈常通,腎氣平均而有子也。 雖然,則男子不過八八,女子不過七七,天地之精氣(氣火)竭矣。夫是營氣有餘,後天資泩,則反乎生意。據物合而逆天造,進乎極而終於常者,亦八十而囿已。 夫全生有道者,能卻老而全角。雖身年皆百數,而天眞不竭,故壽而有子也。 上古有眞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氣火),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眞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變,順乎常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矣。 《太昊.卯庚》 2010年06月02日星期三06:28 天地有常,常有非常。非常者,是謂病。人亦如之,故邪留之為病。其邪散於筋骨,肌腠經脈之間為痹。 故《上經.筋經》曰:‘風寒濕三氣之雜至也,合而併薄之為痹’。其風氣勝,而寒濕不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而風濕不勝者為痛痹。其濕氣勝,而風寒不勝者為著痹也。 以四時言之,其痹有五。以冬遇此者,為之骨痹。以春遇此者,為之筋痹。以夏遇此者,為之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之肌痹。以秋遇此者,為之皮痹也。遇者,言其發也。 以臟腑而言之,亦同也。因之,五臟六腑,皆有所合者病也。以合髒之為陰,合腑之為陽也。‘久留而不去,舍於其合’。 故骨痹不已,複感於邪者,則內舍於腎。筋痹不已,複感於邪者,則內舍於肝。脈痹不已,複感於邪者,則內舍於心。肌痹不已,複感於邪者,則內舍於脾。皮痹不已,複感於邪者,則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而內擾臟腑筋經,外害肌腠者也。 凣痹之客五臟者。肺痹之狀,煩滿喘而嘔。心痹之狀,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幹善噫,厥上氣則恐。肝痹之狀,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懐。腎痹之狀,善脹。(屍兀兀)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之狀,四支解墯。發欬嘔汁,上為大塞。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本文档为【黄帝内经下篇 繁体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4KB
软件:Word
页数:65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