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辟邪的风格与意蕴

辟邪的风格与意蕴

举报
开通vip

辟邪的风格与意蕴辟邪的风格与意蕴 辟邪的艺术风格与文化意蕴 前言 瑞典学者喜龙仁(Siren)用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方法和考古学方法开启了现代辟邪研究的大门。喜龙仁在1925年出版的《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年喜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一书中收录了不少南朝辟邪的黑白图版。其后1928龙仁又发表论文《中国早期艺术中的有翼神兽》(《Winged Chimeras in Early Chinese Art》),详细地研究了南朝陵墓...

辟邪的风格与意蕴
辟邪的风格与意蕴 辟邪的艺术风格与文化意蕴 前言 瑞典学者喜龙仁(Siren)用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方法和考古学方法开启了现代辟邪研究的大门。喜龙仁在1925年出版的《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年喜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一书中收录了不少南朝辟邪的黑白图版。其后1928龙仁又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中国早期艺术中的有翼神兽》(《Winged Chimeras in Early Chinese Art》),详细地研究了南朝陵墓石刻。在中国,梁思成开拓了对辟邪的研究。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梁思成先生就辟邪的保存现状、源流、造型风格等做了详细论述。其后朱希祖、滕固等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们也都对六朝陵墓石刻做过专门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时代辟邪风格的研究,探讨辟邪的源流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并且通过对辟邪外在风格的论述,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一 辟邪的源流及保存现状 (一)辟邪的源流 神道石刻是我国秦汉以后,历代帝王埋葬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能显示墓主人身份等级地位。“文献记载春秋晋灵公及吴王阖闾墓前已置有石人、石兽,秦始皇陵前也置有二麒麟,惜均无迹可1寻。”汉代文献中有关于神道石刻的记载,如《后汉书?光武 中山简王焉死,“诏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可见至汉代,陵前的神道石十王传》记载: 刻制度已基本形成。汉代的神道石刻遗迹主要有宗资墓石刻神兽等。晋代施行“不封不树”的薄葬制度。及至南朝,置神道石刻之风又渐起,南朝宋孝武帝首开陵前列兽之风,并逐渐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神道石刻规制。南朝王侯一般于陵墓前开阔之地置神道石刻。石刻通常包括三种,石兽、石碑和神道石柱各一对,共计6件。石刻安排在墓室前五百米以至两、三里的大道旁,其排列次序是:最前石兽一对,次为石碑一对,再次神道石柱一对。墓室在其后山坡上。也有例外者,例如萧梁安成康王萧秀墓,有辟邪一对,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两对,共计8件。 (二)辟邪的命名 石兽无疑是神道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目前关于神兽的定名主要有四种说法:“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天禄辟邪考》认为独角为天禄,双角为辟邪,无角为桃拔;其子在《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土考》中认为独角为麒麟,双角为天禄,无角为辟邪;姚迁、古兵《六朝艺术》认为南朝陵墓石兽分为无角、独角、双角,代表了3种不同的动物,其中无角的应称为狮子,独角的应称为麒麟,双角的应称为天禄;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则认为帝陵前的石兽,无论其独角还是双角,都是指的神鹿,故应统称为麒麟,王侯 2墓前无角的石兽应统称为辟邪由于这类神。”兽具有相近的功用、形态、渊源等,本文为了研究的方便,将这类神兽不做区分统称为辟邪。 (三)辟邪的现存实物 东汉宗资墓一对石兽中的一只右翼刻有“辟邪”二字,此为证据确凿的最早辟邪实 [1]林树中.六朝艺术.南京:南京出版社[M],2004,188 [2]章孔畅.辟邪及其名称的中西文化误读[J]《美与时代》,2008,3 0 物。而类似于宗资墓石兽的东汉石刻神兽在全国各地又有十多处出土,如:一、张德墓(河南密县)。二、尹俭墓(河南鲁山)。三、赵越墓(河南新乡)。四、宗资墓(河南南阳)。五、佚名墓(河南洛阳)。六、佚名墓(山西太原)。七、武氏墓(山东嘉祥)。八、佚名墓(山东曲阜)。九、佚名墓(山东泗水)。十、佚名墓(山东临淄)。十一、高颐墓(四川雅安)。十二、樊敏墓(四川芦山)。十三、王晖墓(四川芦山)。十四、佚名墓(四川德阳)。十五、佚名墓(四川通江)。十六、李固墓(陕西南郑)。以上所述墓前石兽,绝大多数雕有飞翅,其形象类于猛虎。以上出土实物说明辟邪至东汉时期已流行开来。 其实类似于辟邪的有翼神兽的实物资料较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物,如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墓出土措金银铜神兽。另外西安北郊秦墓出土了秦代的双翼镇墓神兽。此种青铜镇墓神兽应为两汉魏晋南朝辟邪之滥觞。 西汉帝王将相陵墓前绝少石刻神兽遗留,“仅有以出使西域有功封为博望侯的张骞墓前,遗有石兽一对。李广墓在甘肃天水,石马因系红砂石雕成,经长年风化,已经形象模糊。张骞墓在陕西城固,石兽也因倒没后重新发掘出土而仅有残躯,从两肩雕有飞翅看,可能为“辟邪”一类的护墓兽。”3 “东汉时期墓葬结构进一步改变,陵墓规模不断扩大,陵墓样式不断增多。造成陵墓形制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东汉人对子女们孝道的极为重视。在“以孝治国”的口号下,那种特别的官衔“孝顺并且清廉”(“孝廉”)被创立用以奖励那些以突出的行孝事迹闻名的人。”("Funerary structures further increased in size and number of types during the Eastern Han.On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is inflation was the heightened emphasis on filial piety.Under the slogan"To govern the country with filial piety"(yi xiao zhi guo),the special official rank of "filial and uncorrupted"(xiao lian)was awarded to those who distinguished themselves 4through outstanding fifial practices.")因此东汉护墓石兽较为多见,但现在遗留的多为一些地方官吏的墓前物。就文献记载和近年各地出土的实物,属于东汉时代的计有十六件之多,较著名的有河南南阳宗资墓辟邪、山东嘉祥武氏墓辟邪、四川雅安高颐墓辟邪和河南洛阳孙旗屯出土石辟邪。汉代辟邪总体来说以粗轮廓写实,不做细部的精细雕刻,整体上呈现出古拙雄浑的艺术风貌。 晋代薄葬,少有辟邪类物出土。及至南朝宋,结束了东晋以来陵寝‘不封不树’之制,重新雕凿高大雄伟的辟邪。南朝帝王贵族墓地,分布在南京市和丹阳县城附近。南京是南朝国都所在,丹阳是南朝齐、梁两朝萧氏大族发基之地,因此,这两朝的帝王死后,多运此安葬。南京市附近的南朝陵墓已知的有十八处。丹阳县境的南朝陵墓,已知者共有十二处。其中以齐代和梁代辟邪最多,齐代辟邪延续了东汉辟邪体态修长的造型样式而更趋于程式化。及至梁代,辟邪一改刚劲有力的风格,而呈现出雄浑伟力的面貌。 二 先秦及秦代辟邪的艺术风格与文化意蕴 (一)关于有翼神兽的文献记载 [3]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湖南:岳麓书社,2005,60 [4]Angela Falco Howard.Chinese sculpture[M].Rutgers University,2003,36 1 “有翼神兽,文献最早见〈逸周书〉:‘天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山海经?海内北经〉:‘穷奇,状如虎,有翼。’”5《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抖。” (二)有翼神兽的实物资料 有翼神兽的实物资料较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物,如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墓出土措金银铜神兽(见图2.2.1)。“兽昂首侧向作咆哮之状。四肢弓曲,利爪有力撑地。前胸宽阔而下俯,臀部隆起,两肋生翼。身上以漫卷的云纹为主要装饰。头部额中有一后弯的角。角两侧有卷毛,头部鬓毛向两侧披散。双翼饰长羽纹。尾部呈花鞭状,饰羽纹和长毛纹。背部有两支在云中蟠卷的鸟纹,左右对称。整体造型凶猛有力。”6 秦代的镇墓神兽遗物有出土于西安北郊秦墓的双翼神兽(见图2.2.2),该陶质神兽“长耳突睛,宽鼻阔嘴,胁生双翅,利爪长尾。头后有一长方形榫孔,似为器物的架座。此兽头部前倾,前足伏地,后足蹬踞,两翼飞张,长尾高翘,作准备前扑状,造型神奇诡厉。古人用此随葬,旨在辟邪。”7 此两件神兽有同样的体态特征,头生犄角,胁生双翅,鬓生长毛。且造型相似,都作匍匐蹬踞状,双翼高扬状,似要腾空跃起。此二神兽当与后来的辟邪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可能为辟邪的远古祖宗。 (三)先秦及秦代辟邪的风格与意蕴 此两件神兽也有着相同的造型风格。他们的“长耳突睛,宽鼻阔嘴,利齿长尾”让人 他们都借联想到商周青铜器上的神人兽面形象以及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人头像。助夸大对象的某些器官来突出对象的特异功能,如借助“长耳突睛”来突出神兽的视听功能,借助“宽鼻阔嘴”来突出神兽的嗅觉功能,借助“利齿长尾”来突出神兽的咬食奔跑能力。可见此种有翼神兽是有着种种特异功能的镇墓神兽。我们再来看,神兽“四肢弓曲,匍匐蹬踞,两翼飞张”所表现的强烈动势又不禁让人联想到先秦时代的猛虎雕塑造型。如河北平山出土的“错金银虎噬鹿屏风插座”(见图2.3.1),此老虎身躯浑圆,向右弓 死死地咬住一头挣扎的小鹿,表现出雄浑伟力。又如先秦青铜猛虎雕塑很曲,矫健有力, 多都呈现出S形的造型样式,虎腹紧收,头部微颔,臀部隆起,显得刚猛有力。确实秦代及秦代以前的辟邪是表现出了非凡的气势和不息的生命力。 “《中国美术史教材提纲》:“无论是绘画、雕塑或者是装饰纹样,都很重视形象的富有旋律的强烈运动感,从运动中表现出对象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平凡的气势。”艺术是时代社会意识和生活现实的具体反映,这种强烈的运动感的产生,当然是与社会意识密切相连的。战国时代也包括秦代末期,是一个政治上群雄割据,思想上百家争鸣,社会秩序激烈动荡的动乱时代。同时也是新兴地主势力上升,富有生气的时代。作为反映时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艺术,特别是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工艺装饰制作,必然要反映激烈动荡和生气勃勃的社会现实,以至在形象艺术上形成为强烈运动或奋激飞动的表现形式8 。” 三 两汉辟邪的风格与意蕴 [4]林树中.《六朝艺术》[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188 [5]金维诺.中国美术全集——原始社会至战国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52 [6]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10 [7]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湖南:岳麓书社版,2005,49 [8]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35 2 (一)两汉辟邪的实物资料 汉代的辟邪实物较多,除了有上文提到的西汉张骞、李广墓前石兽,东汉的16件墓前石兽外,还有石辟邪插座、玉辟邪及陶辟邪出土。如四川省博物馆藏的辟邪插座(见图3..1.1),“此辟邪肩生双翼,全身披健羽,颔下有须,四肢粗壮,利爪,伏卧于石座上。其昂首挺胸,仰天长啸之姿,大有奔腾鱼跃之势,充分表现了猛兽劲健的性格特征。辟邪 9陕西省博物尾部由右后脚下卷于背上,脊骨中部有一径约四厘米的圆孔,可插随葬器物。”馆藏的东汉陶辟邪。(见图3.1.2)“此辟邪塑造生动逼真,雄壮的身躯作跪卧状,四足撑起,好似欲往前扑的姿势。眼睛圆鼓,眉骨突起,吻部有弯角翘起,头部双耳竖立,狰狞的面部刻画细腻。粗壮的四肢,肥硕的胸部,给人以勇猛强劲之感,特别是身躯两边用简洁手法堆塑的双翼,更显得富有生气。雕塑技法简练,作风浑朴,具有威武雄壮的气势。”10以及陕西省咸阳市博物馆藏的两件小型玉辟邪(见图3.1.3、图3.1.4),一件“长五点八厘米,玉料呈青白色,圆雕而成。辟邪昂首前视,张口露齿,顶有独角,颔有长须,尾垂于11地,前足有翅,呈挺胸而立状。”另一件“长七厘米,玉料呈青白色,角及背部有玉璞原有的紫红皮色。辟邪为圆雕,张口露齿,直目前视,头生一角,腹有羽翅,呈捕物前的爬 12行状。” 镇墓石辟邪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河南洛阳孙旗屯出土石辟邪(见图3.1.5)“东汉,石灰岩。辟邪身若虎豹,头类狮子,嘴大牙锐,头生双角,下颔一束卷发,身生双翼。作昂首怒吼状,尤其是它那弧形的长尾撑住地面,大有用力一蹬,一跃而起之势。汉代石刻匠师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简洁明快的艺术手法,着力刻画辟邪的头部和矫捷的身躯,四腿与长 13尾形成五个支点,显得稳定有力。”东汉宗资墓石兽(见图3.1.6)“天禄的右翼前刻有‘天禄’二字,辟邪的右翼前原刻有‘辟邪’二字,惜已漫漶不清。二石兽的嘴和四肢虽有些损坏,但那气势雄劲的造型仍完好,不失为我国现存东汉石雕中的优秀作品。作者凭自己丰富的想象,并参照现实生活中某些动物的形体,大胆创造,使这种世上并不存在的动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二石兽脊椎骨节分明,两肋骨也根根凸起,昂首挺胸,振翅 14好像蕴藏有极大的内在力气。”欲飞,山东嘉祥武氏墓辟邪,两狮皆立石座上,张口怒目,昂首扭头前视。高颐墓石辟邪一对,均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它形似虎头狮身,背生双翅,头无角,雄姿威武,表现昂奋行进之姿。 (二)两汉辟邪的艺术风格——两种造型特 点 汉代辟邪有两个突出的造型。首先汉代辟邪身材矫健修长,类似虎豹。其形体由头及尾呈流畅的S型曲线,昂首挺胸,张牙露齿,雄姿威武。虽然都是威武雄壮,但汉代辟邪与上文提到的春秋及秦代有翼神兽有着很大的区别。上文两件有翼神兽似神话中的动物,而汉代辟邪明确采用了虎豹的造型。有翼神兽采用匍匐蹬踞的姿势,而汉代辟邪似昂奋行进之姿。另外汉代辟邪的体态更为修长舒展。为什么汉代辟邪要采用虎豹的造型呢,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虎豹生性凶猛,体态威武,适合作为辟邪这类镇墓神兽的原型。 [9]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48 [10]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48 [11]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61 [12]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62 [13]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34 [14]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31 3 第二,据《风俗通义》说:“方向氏葬日,入坟驱罔象,罔象好食死人肝脑„„罔象畏虎,故于墓前立虎也。”《后汉书?礼仪中》注:“虎者阳物,百兽之长,性食魑魅者也。”因为老虎可以驱逐好食死人肝脑的“罔象”或魑魅,辟邪故取材于虎豹。南阳汉画馆藏“驱魔逐疫画像”(见图3.2.1)中刻画老虎张口翘尾作与疫兽搏斗状,另一件“虎吃女魃图”(见图3..2.2),画中二虎共食一鬼魅。这些实物资料也进一步说明辟邪有避除凶恶之意。 汉代辟邪的虎豹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先秦青铜器上的猛虎造型以及汉代玉器中的魑虎造型。陕西省博物馆藏战国时期“杜虎符”,“作立虎形,昂首垂尾,作势欲走。头部 15有一穿孔,背面有凹槽。有错金铭文九行,共四十字。”广东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浮雕魑虎纹璲”,“青玉质,表面粘有朱砂。器俯视正面呈弧凸的长方形,上浮雕一长角的魑虎。其身躯在凸面上,而首和长角镂雕且外露在凸面之外。侧视如拱形,中央下部有一椭圆形 16穿孔。” 汉代辟邪的另一特点就是夸张辟邪的双翼,使之振翅欲飞。如上文提到的东汉宗资墓辟邪“二石兽脊椎骨节分明,两肋骨也根根凸起,昂首挺胸,振翅欲飞,好像蕴藏有极大的内在力气。”,又如河南洛阳孙旗屯出土石辟邪胁生双翼,翼分三羽,雕刻精细,羽毛清晰可辨。再如四川省博物馆藏的辟邪插座,“昂首挺胸,仰天长啸之姿,大有奔腾鱼跃之势”。另有一件造型特别的东汉玉辟邪,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藏的这件玉辟邪,“长十八厘米,玉料呈青色。器圆雕而成。作一昂首挺胸、张口露齿、腹饰羽翅的立势辟邪。背部 似作镇墓器用。惜插座上的饰物已失。此器威武神奇,四周刻卷及头顶有长形柱作插座, 17云纹,为迄今发现最大的一件玉制辟邪。”这件迄今发现最大的玉辟邪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首先,从它那尖锐的触角,高隆的长鼻,颔下及腮边低垂的胡须,锋利的牙齿,炯炯有神的凸睛,不难看出该辟邪的头部造型取材自龙首。其次,该辟邪有双层羽翅。翅翼修长,几乎占据了整个身躯。羽翼雕刻精细,有漫卷的卷云纹。此辟邪宛如振翅腾空的飞龙,英姿飒爽,奔腾鱼跃。 (三)两汉辟邪的文化意蕴 汉代辟邪为何如此重视对羽翼的刻画,强调辟邪的奔腾动感。这是因为汉代辟邪在一定程度上要满足引魂升天的功用。在佛教传来之前,神仙思想在中国就已深入人心,人们坚信死后是可以成仙的,而道家则宣扬可以通过修炼而不死即可“羽化而成仙”。汉人的这种“羽化登仙”思想在汉代的羽人雕塑、引魂升天题材帛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刻画的羽人升仙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的社会风 羽人为古人想象中成仙的人,羽人雕塑反映了当时封建贵族祈求“羽化登仙”尚。《论衡?雷虚篇》说:“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同书《道虚篇》又说:“为道学仙之人”,“服金玉之精,食紫芝之英,食精身轻,故能神仙”。 汉代出土的许多文物中都可以看到羽人的形象,如西安市文管会藏的铜羽人(见图3.3.1)“造型夸张,长脸尖鼻,颧骨隆起,伸颈张目,长发披散于脑后。大耳过顶、手臂细长,双手作捧物状。身材细瘦,背上披飞翘的羽翼,腰间束带。双腿跪坐,足趾触地,腿上也有羽毛垂下,双膝间有一半圆 [15]李学勤.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下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61 [16]杨伯达.中国美术全集——玉器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53 [17]杨伯达.中国美术全集——玉器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70 4 18形竖洞,可插物。臂、腰上均刻羽状纹饰。”又如咸阳市博物馆藏的羽人骑天马玉雕(图3.3.2),“这件玉雕精品是西汉案头陈设性雕塑的优秀典范之一。骑者高鼻长脸,双耳过顶,肩臀均生羽翼,右手握灵芝,左手握缰绳,昂首跨坐在呼啸奔驰的马背上。马的前胸及臀部,均用阴线刻出飞翼,四足踏在琢有流云纹的椭圆形托板上。玉色晶莹润泽,雕琢 19极为精致。”羽人形象就是汉人依据仙人盗药、天马行空的构思而创造的,反映了当时祈求长生、幻想升仙的思想习尚。 马王堆帛画“引魂升天图”最能反映汉人灵魂不灭、上升天堂的理想。马王堆帛画“引魂升天图”出土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1号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妻墓及3号轪侯利仓子墓。这两幅帛画是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两幅帛画呈T字形,尺幅相近,长2米左右,画面完整,形象清晰。以1号轪侯利仓妻墓帛画为例,作品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自上而下分天上、人间、地下三段分别布置画面,又以两穿璧的巨龙贯穿联结整个画面。“上段描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山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阴间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 20天。”马王堆帛画“引魂升天图”说明汉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而且好人还会由神兽、仙人引导升入天堂。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及墓室壁画中也多有类似羽人、翼兽的飞行物形象出现。例如南阳汉画馆藏西汉羽人升仙图(见图3.3.3),“画幅中间两龙交尾呈环形,龙皆生双角,独爪。 长发双翼,右手持杖戏龙口。右侧龙首处,刻一左侧龙首处,有一形体瘦小的跽坐羽人, 官吏,带前低后高冠,右手持笏,着襦端坐。这幅画与汉人求长生迷恋升仙的思想有关。”21,又如南阳汉画馆藏神兽与羽人画像(见图3.3.4),“上刻龟蛇合体的玄武,左刻两有翼飞鹿,并以长索联结鹿角,羽人在后控索,右刻一只人面动物,有翼,前两首,尾分为七枝,每枝为一人首。此图中的玄武、飞鹿和九首动物皆为神兽,整幅画有长寿、升仙的寓 22意。”再如洛阳出土的卜千秋墓中,有二十块长方形空心砖接成的“升仙图”,其中划出了太阳、月亮、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以及持节仙人、三头凤、奔狐、长蛇等形象。河南永城柿园的梁王墓“主室顶部及西、南壁,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等方位神,龙长约 235米,形态矫健,色彩绚丽,十分壮观„„鲜明地体现了升仙的主题。”类似的飞行物在汉画中是非常普遍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中的这些仙人、翼兽形象反映了汉人对天堂景象的憧憬以及死后升仙的美好愿望。 上文所述,说明了汉人相信灵魂不灭,升入天堂。而他们的“灵魂升天”需要羽人、翼兽等的引导,这就说明了汉代辟邪为何如此注重羽翼的刻画,强调奔腾的动感。这些辟邪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引魂升天的功用,辟邪可能被认为是护送墓主升天的守护兽,其硕大的双翅和夸张的动势正与这一功用相契合。 [18]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湖南:岳麓书社版,2005,98 [19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24 [20]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52 [21]常任侠.中国美术全集——画像石画像砖编[G].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53 [22]常任侠.中国美术全集——画像石画像砖编[G].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36 [23]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46 5 四 魏晋南朝辟邪的风格与意蕴 (一)魏晋南朝辟邪的实物资料 南朝辟邪多分布在南京市和丹阳县城附近。南京是南朝国都所在,丹阳是南朝齐、梁两朝萧氏大族发基之地,因此,这两朝的帝王死后,多运此安葬。南京市附近的南朝陵墓已知的有十八处。丹阳县境的南朝陵墓,已知者共有十二处。除了用作镇墓的石辟邪外,洛阳市博物馆藏有魏晋时期的辟邪灯座(见图4.1.1),“此灯座由三卧伏之辟邪的臀部相连,连接处生一空心的圆柱,柱中一弦纹,柱口残缺。三辟邪均张口露齿,颔下有须,头顶分 24披鬃毛至腿部,腿部刻有旋涡纹,似为羽翼。此器造型对称,塑造刻画富于装饰。”另外,故宫博物院藏有南北朝时期的玉辟邪镇(见图4.1.2),“玉料呈青白色,通器有紫红色浸蚀。镇为圆雕怪兽,兽头顶有角,张口露齿,昂首前视,前两腿根部有羽翅,尾下垂,作伏卧状。此器底平,当作镇纸用。形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镇墓石兽,当为同期物,通常称为辟邪,或名翼兽。圆雕的辟邪器,始见于西汉,后历代均有制作,但形式略有变化。 2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辟邪,除石雕者较大外,玉制品一般体小。如此器之大者,世不多见。” (二)魏晋南朝辟邪的艺术风 格 南朝石辟邪中以齐代和梁代辟邪最多,齐代辟邪延续了东汉辟邪体态修长的造型样式而更趋于程式化。及至梁代,辟邪一改刚劲有力的风格,而呈现出雄浑伟力的面貌。典型的有如梁吴平忠侯萧景墓辟邪(见图4.2.1),该辟邪体形肥硕,胸突腰耸,仰首伸舌,四肢粗壮,尾长及地。两翼前有旋转的纹饰及至前肢的左右两侧,胸前亦有象征卷曲长毛的纹饰。又如梁安成康王萧秀墓辟邪(见图4.2.2)“作昂首伸舌行走状。头有鬓毛,体形肥壮,翼 26作三翎,通体长毛,卷曲如蔓。”梁思成认为此辟邪有如下特点:“其石兽长约九尺,较宋文帝陵石兽尤大,然刚劲则逊之。其姿势较灵动,头仰向后,胸膛突出。此兽形状之庄严,全在肥粗之颈及突出之胸。其头几似由颈中突出,颈由背上伸如瓢,而头乃出自瓢中也。其口张牙露,舌垂胸前,适足以增胸颈曲线之动作姿势。其身体较细,无突出起之筋 27肉,然腰部及股上曲线雕纹,适足以表示其中蕴藏无量劲力者。”可以看出梁代的辟邪大大简化双翼的刻画,不突出辟邪振翅欲飞的动感,而讲究狮子造型的雄伟威严。 辟邪由刚劲灵动的猛虎造型向雄浑有力的狮子造型演变可能与宗教信仰的改变有关。汉人一直有引魂升天的丧葬思想,这容易从汉代墓室壁画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旌幡帛画看出,辟邪可能被认为是护送墓主升天的守护兽,其硕大的双翅和夸张的动势正与这一功用相契合。到了南朝,特别是梁代,辟邪的造型发生了巨大改变,明显的有两点:首先,双翅被简化缩小,不超过身躯的二分之一。准确地说齐代辟邪还是比较注重羽翼的精细刻画,如齐武帝萧赜景安陵麒麟(见图4.2.3)不仅雕刻三羽翼,而且加刻翼后长翎来加强动势。又 [24]林树中.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30 [25]杨伯达.中国美术全集——玉器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75 [26]林树中.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9 [27]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江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2 6 如齐陵区入口一麒麟(见图4.2.4)雕刻双翼,造型独特。但总体来说齐代辟邪的羽翼对比于其硕大的身躯要较汉代辟邪显得短小很多。而梁代辟邪就更不注重羽翼的刻画了,辟邪双翅被明显简化。羽翼长度往往不及身躯的三分之一,并且只是用3道阴线刻出羽毛,相比于身上其他的卷曲长毛纹饰显得很不起眼。 其次辟邪选取狮子造型,体型则更庞大丰硕,丧失了跃跃欲飞之式,更显威严沉稳。梁安成康王萧秀墓辟邪是一头昂首挺胸阔步行走的雄狮,梁吴平忠侯萧景墓辟邪更是体态肥硕,四肢粗壮,仰首吐舌。这些辟邪都取体形壮硕、昂首伸舌、突胸耸腰的威武雄壮的狮子造型。 (三)魏晋南朝辟邪的文化意蕴 我们首先来探讨,南朝辟邪尤其是梁代辟邪为什么一改刚劲有力的猛虎造型,而更趋雄浑伟力的狮子造型。 首先中国传统中并没有狮子,我们看汉代以前的雕塑作品,几乎没有以狮子为创作题材的,而猛兽夺取虎豹形象。不少专家学者也认为“汉代以前,凶猛的狮子不见于中国。根据古文献记载,狮子原产于西亚诸国。西汉武帝开通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以后,中国与中亚、西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狮子也正是在此时被作为西域国家的特产贡献给汉王朝的。《后汉书?章帝纪》:‘章和元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后汉书?和帝纪》:‘章和二年,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扶拔’;《后汉书?班超传》:‘月氏28贡符拔师子’。”章和是东汉章帝刘炟使用过的年号,其后东汉和帝即位沿用。可见,《后 记载在东汉章帝、和帝即位期间西域国家(月氏和安息)进献过狮子。而班超为东汉书》 汉著名的外交家,并曾经出使过西域,所以他从西域带回狮子也不足为奇。由此可见,狮子是在汉代由西域传至中国的。出土文物也可以给出证明,如东汉的武氏祠石狮(见图4.3.1)“石狮一双东西相距6.45米。两狮皆立石座上,张口怒目,昂首扭颈前视。东狮后右足残,前右足按一卷曲的小兽。西狮缺前两足及后右足,后左足亦残;但狮身基本完整,主 29要骨架甚至毛皮刻线均清晰可辨 。” 有学者认为狮子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兽,东汉之际随佛教传入中土。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正式由官方从印度传入中国。印度僧人竺法兰等人用白马驮着佛像经卷传至洛阳。而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翻开印度美术史,我们会很容易在佛教艺术品当中找到狮子造型。例如著名的《巴基拉狮子(见图柱头》4.3.2),“约作于公元前257年之后不久,是现存最早的阿育王石柱柱头。钟形托座上是一块方形顶板,顶板上一只蹲踞的狮子,因 30袭波斯王宫雕刻的风格化造型。”又如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出土的《萨尔纳特狮子柱头》(见图4.3.3)“约作于公元前242年至前232年间,高2.13米。柱头顶端蹲踞着四只一组背对背的圆雕雄狮,背脊相连,面向四方。这四只雄狮的造型明显吸收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狮子雕刻形式的因素。狮子的面容是风格化的,眼睛呈三角形,凸出的口鼻之间的须刻成三道上弯的弧线,头颈和胸部的鬃毛雕成一束束密集排列的火焰状或波纹状。而雄狮咆哮的 31巨口,露出的利齿,前肢绷紧的多健的肌肉,遒劲的足掌与钩爪,塑造得相当逼真。”再如在标志着印度早期佛教艺术发展顶点的桑奇大塔塔门雕刻中,也能发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雕刻的有翼的狮子。其实狮子在印度佛教中有着神圣的象征意味,狮子、大象、瘤牛和马四种圣兽分别代表宇宙四方,而狮子就代表北方。同时,狮子自吠陀时代以来被印度 [28]孙长初.六朝石刻辟邪艺术图像的释读[J]东南文化,2008,2 [29]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33 [30]王镛.印度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 [31]王镛.印度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3 7 人尊为百兽之王,比喻人中的雄杰或精神的导师,释迦摩尼便曾被尊称为释迦族的狮子,佛陀的教诲有如警醒世人的狮吼。由此可见狮子极有可能是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兽,于东汉之际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土。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土,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南朝各代对于佛教的态度,大略与东晋相同,统治阶级及一般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南朝诸帝中,宋文帝很重视佛教,常和僧人论究佛理。南朝佛教到梁武帝时达到全盛。梁武帝即位的第三年,率僧俗二万人,在重云殿重阁,亲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对佛教表示信仰。南朝各代寺院、尼僧之数甚多。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说法,仅南京一地就有同泰寺、栖霞寺等著名寺院。据传,宋代有寺院一千九百十三所,僧尼三万六千人。齐代有寺院二千零十五所,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梁代有寺院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余人。后梁有寺院一百零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陈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万二千人。 南朝历代的佛典翻译,相继不绝。佛陀什完成了汉地流行的四部广律(《十诵》、《四分》、《僧祇》、《五分》)的传译。 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各一卷。求那跋摩译出《菩萨善戒经》共三十品,并补译《杂阿毗昙心论》后三卷。僧伽跋摩重译《杂阿毗昙心论》等。造像在南朝也很盛。宋武帝造有无量寿金像。明帝造有丈四金像及行像八部鬼神。此外,丈六、丈八铜像的制造甚多,小金像也多有铸造。南朝造像昔日的辉煌仅可从江苏南京栖霞山千佛岩和浙江新昌宝相寺这两处石窟造像中略见一斑。戴颙就以善佛教造像著称。佛画在南朝也 。张僧繇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张家样”,很盛。南朝的佛画作家,以张僧繇为最 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样式之一。 综上所说,笔者认为辟邪狮子造型的引入应与佛教的传入有很大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神道石刻中的石柱上看出这些神道石刻与佛教重大关系。 我们可以将六朝陵墓石柱分为三个部分:上为柱首圆盖,往往呈圆形莲花座状;莲花座上立一小辟邪。中为柱身,圆形,其上刻瓜棱纹;柱身上端嵌一块方形柱额,左右两柱相对,一为正书,一为反书,或均为正书,或均为反书,上刻墓主人某某之神道字样;柱额下装饰一块大小与石柱圆径相同的方石,其上雕刻三个怪兽。下为柱础,分两层,上层刻一对有翼怪兽,口内含珠;下层为一方石,其四面均有浮雕,多为动物形象。六朝陵墓神道石刻中的石柱,柱身圆形,刻有数量不一的瓜棱直线形条纹。它沿袭汉代石柱遗风,但又较之不同。它较汉代石柱多出了刻文柱额、覆莲花纹顶盖以及柱首蹲坐的小辟邪。我觉得其柱头形制更相似于印度早期佛教艺术中的石柱。如阿育王石柱,柱头为一钟形托座,周边刻有莲花、棕榈叶或忍冬纹组成的浮雕图案,托座上有一类似于柱额的顶板,顶板上伫立着风格化的狮子造型。 南朝神道石柱柱首设圆盖,上浮雕莲花,形似佛教艺术中的覆莲座。柱身刻有瓜棱直线形条纹,共二十至二十八条,这种纹饰在犍陀罗艺术中多有运用。 另外众所周知,印度佛教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装饰性。印度佛教建筑、雕塑、绘画上都有着繁缛的装饰纹样。印度的佛塔和神庙上几乎刻满了繁丽的各式动植物浮雕。不仅如此,这些装饰纹样往往富有象征意味。例如印度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的蔓草纹象征着吉祥如意,莲花纹代表女性的生殖能力,各种花卉纹样代表着女性人体的优美圆润等。 8 在南朝神道石刻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动植物纹样。如石柱柱首的覆莲花纹,石碑碑身两侧雕刻的鸟兽花叶纹以及碑面雕刻的忍冬缠枝纹等。这些印度风格化的纹饰都表明了南朝石刻受到印度佛教的巨大影响。 总体来说,“石柱和石碑的装饰和造型,继承了中国固有的传统艺术,又汲取了一些 32外来的因素,形成六朝石刻艺术的独特风格。”例如石柱柱盖为印度式莲花圆盖,柱座又刻着中国固有的吉祥之兽的纹饰;石碑碑身和碑侧除文字外,还装饰着一些西方的神怪动物和禽鸟,也有一些东汉以来的吉祥图案,但整个造型又是中国固有的传统。这些正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南朝石兽就其形式来说,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尤可注意的是,它受到了印度佛教艺术的巨大影响,它的渊源可上溯到古代波斯的雕刻。“这种形式虽然后代不再有,但由于利用整体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显然影响着唐代陵前的石狮形式的创造。”133到了后来,匠师们干脆省去了双翅的雕刻,仅以英姿飒爽的狮子造型来做镇墓神兽。如唐代顺陵的石狮(见图4.3.4),雕刻更为写实,更能看出狮子的雄浑体态。其雄狮“昂首挺立,身体魁伟,四肢粗壮,张口作怒吼状。头部和鬓毛的处理较精细,并具有装饰意 33味。身体四肢则概括洗练,着重大的团块结构。整个造型巨细和谐,气势非常雄伟。雌狮“雌狮丰毛多肌,昂首闭口,与雄狮相比,神态比较宁静,躯体也比较瘦劲。体现了匠师 除表现它们作为仪卫性质雄健威猛的共同性外,还有更进一层的个性追求。在雕刻狮子时, 34 结论 综上所述,全文分先秦及秦代、两汉、魏晋南朝三个时期探讨了各时代辟邪的艺术风格与文化意蕴。我认为秦代类似辟邪的有翼神兽借助夸大某些器官来突出对象的特异功能,当为后代辟邪之滥觞。其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平凡的气势是时代社会意识和生活现实的具体反映,这种强烈的运动感的产生,当然是与激烈动荡的社会秩序、百家争鸣的文化气氛等有关系的。两汉辟身材矫健修长,类似虎豹并且突出对双翼的刻画,显示出强烈的奔腾动感。汉人相信灵魂不灭,升入天堂。而他们的“灵魂升天”需要羽人、翼兽等的引导,这就说明了汉代辟邪为何如此注重羽翼的刻画,强调奔腾的动感。这些辟邪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引魂升天的功用,辟邪可能被认为是护送墓主升天的守护兽,其硕大的双翅和夸张的动势正与这一功用相契合。魏晋南朝辟邪一改刚劲有力的风格,而呈现出雄浑伟力的面貌。此种改变应是受到当时盛极一时的佛教思想的 影响。 [32]罗宗真.六朝文物[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99 33 史岩.中国美术全集——隋唐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38 34 史岩.中国美术全集——隋唐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38 9 致谢 感谢程明震老师在此文撰写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帮助和指导。 感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各位老师给予的帮助和指导。 感谢东那大学艺术学院资料室、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给予本人的文献 资料和图像方面的支持。 感谢南京人民给本人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机会和给本人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林树中.六朝艺术.南京:南京出版社[M],2004 [2]章孔畅.辟邪及其名称的中西文化误读[J]《美与时代》,2008 [3]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湖南:岳麓书社,2005 [4]Angela Falco Howard.Chinese sculpture[M].Rutgers University,2003 [5]金维诺.中国美术全集——原始社会至战国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6]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7]李学勤.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下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8]杨伯达.中国美术全集——玉器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9]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10]常任侠.中国美术全集——画像石画像砖编[G].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江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2]孙长初.六朝石刻辟邪艺术图像的释读[J]东南文化,2008,2 [13]王镛.印度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罗宗真.六朝文物[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 [15]史岩.中国美术全集——隋唐雕塑编[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0 附图: 图2..2.1 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墓出土措金银铜神兽 11 图2.2.2 出土于西安北郊秦墓的双翼神兽 图2..3.1 河北平山出土的“错金银虎噬鹿屏风插座” 12 图3.1.1 四川省博物馆藏的辟邪插座 图3.1.2 陕西省博物馆藏的东汉陶辟邪 图3.1.3 陕西省咸阳市博物馆藏小型玉辟邪一 13 图3.1.4 陕西省咸阳市博物馆藏小型玉辟邪二 图3.1.5河南洛阳孙旗屯出土石辟邪 14 图3.1.6东汉宗资墓石兽 图3.2.1 南阳汉画馆藏“驱魔逐疫画像” 图3.2..2 南阳汉画馆藏“虎吃女魃图” 15 图3.3.1 西安市文管会藏的铜羽人 图3.3.2 咸阳市博物馆藏的羽人骑天马玉雕 图3.3.3 南阳汉画馆藏西汉羽人升仙图 图3.3.4 南阳汉画馆藏神兽与羽人画像 16 图4.1.1 洛阳市博物馆藏有魏晋时期的辟邪灯座 图4.1.2 故宫博物院藏有南北朝时期的玉辟邪镇 图4.2.1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辟邪 17 图4.2.2 梁安成康王萧秀墓辟邪 图4.2.3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麒麟 图4.2.4 齐陵区入口一麒麟图 18 图4.3.1 东汉的武氏祠石狮 图4.3.2 《巴基拉狮子柱头》 19 图4.3.3 鹿野苑出土的《萨尔纳特狮子柱头》 图4.3.4 唐代顺陵的石狮 20
本文档为【辟邪的风格与意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