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被菊父本4种植物百科

地被菊父本4种植物百科

举报
开通vip

地被菊父本4种植物百科毛华菊 毛华菊产于中国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和东部及安徽西部的低山山坡和丘陵地。多年生草本,高约80厘米。茎坚硬,基部木质,密被灰白色绒毛,有被密绒毛的腋芽或腋芽发育成短缩的营养枝。叶质厚,叶形变化大。 中文学名: 毛华菊 拉丁学名: Name:Dendranthema vestitum (Hemsl.) Ling 界: 植物界     科: 菊科 属: 菊属 分布区域: 产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及安徽西部         生长习性 海 拔:3...

地被菊父本4种植物百科
毛华菊 毛华菊产于中国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和东部及安徽西部的低山山坡和丘陵地。多年生草本,高约80厘米。茎坚硬,基部木质,密被灰白色绒毛,有被密绒毛的腋芽或腋芽发育成短缩的营养枝。叶质厚,叶形变化大。 中文学名: 毛华菊 拉丁学名: Name:Dendranthema vestitum (Hemsl.) Ling 界: 植物界     科: 菊科 属: 菊属 分布区域: 产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及安徽西部         生长习性 海 拔:340-1500 最低海拔:750 最高海拔:1200 生 境:山坡荒地 药用部位:花序 药用功能: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品种介绍 多年生草本,高约80厘米。茎坚硬,基部木质,密被灰白色绒毛,有被密绒毛的腋芽或腋芽发育成短缩的营养枝。叶质厚,叶形变化大,匙形、倒卵形、卵形、宽披针形或圆形等,边缘有稀疏的粗大锯齿或近全缘,基部楔形而渐窄成叶柄,两面被灰白色绒毛,下面及脉上的毛更密厚,茎中部叶大,向下向上叶变小。头状花序直径2-3厘米,单生于枝端及茎顶,排成疏散的伞房状;总苞杯状;外层总苞片叶状,被厚绒毛;中内层总苞片边缘膜质,褐色;舌状花白色,雌性;盘花筒状,两性,有黄色大腺体。瘦果稍扁,有5-6条不明显的纵肋,边肋宽膜质,无冠状冠毛。 分布于河南、安徽、湖北。生山坡阴处。 毛华菊产于中国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和东部及安徽西部的低山山坡和丘陵地,在野外调查中,发现毛华菊花朵形态有着丰富的变异.这些变异,如舌状花形态、花瓣数目、花朵大小和花色的变化,犹如栽培菊花花朵变异的雏形.显然,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将为栽培菊花起源及花形演化研究、菊属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和育种提供新的信息. 1 材料与方法 观察材料均为野生植株,形态观测用肉眼观察、实际测量、拍照,头状花序的舌状花数及花序直径取单株的平均值.变异植株制成蜡叶标本,存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标本室,同时,将部分材料引种于北京林业大学苗圃,1a以后观察其花朵形态变异的稳定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布现状 在天柱山,从海拔500m到最高处1780m均有毛华菊分布,该种的分布区与野菊的相重叠.在光照条件较好的林缘、溪边、田埂边其种群密度较大.我们所发现的花朵变异也主要集中在海拔700~730m的溪边开阔地带. 在伏牛山,从海拔500m到最高峰老君山(1500m)都有毛华菊的分布.所发现的变异也主要集中在种群密度较大的地点,且伴生有大量的野菊. 形态特征 2.2 花朵形态变异 在野外,我们发现毛华菊花朵形态的变异式样与栽培菊花的极为相似,为了能与菊花相对照,我们也根据舌状花花瓣形状、花瓣数目、花色及花朵大小对毛华菊的花朵形态变异进行描述. 2.2.1 瓣型的变化 2.2.1.1 平瓣类 这是毛华菊最典型的瓣型.平瓣类中,舌状花常出现各种变化:有的头状花序中部分舌状花畸形扭曲,使头状花序很不整齐;有的舌状花端部具较深的齿裂;一些植株的舌状花成荷瓣型,瓣短而宽,中部最宽,端部缢缩;还有一些个体的舌状花截面上卷呈“V”字型。 2.2.1.2 匙瓣类 舌状花自基部向上多少管状化,呈匙形。 2.2.1.3 管瓣类 舌状花全部管状化(图3). 2.2.1.4 混合类 在同一朵头状花序中,舌状花兼有平瓣型、匙瓣型、管瓣型。 2.2.2 瓣数的变化 重瓣化是观赏植物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野生的毛华菊中,也能见到重瓣化现象. 2.2.2.1 单瓣型 多数毛华菊属于此类型.舌状花通常为一至一轮半,舌状花数在23以内,在天柱山发现最少的仅有13枚. 2.2.2.2 复瓣型 花通常为二至三轮,舌状花数在24以上,发现最多的有32枚。 紫花野菊 中文学名: 紫花野菊 别称: 山菊 二名法: Dendranthema zawadskii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菊目 科: 菊科 属: 菊属 种: 紫花野菊         形态特征 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一30厘米,全株被皱曲单毛或分叉柔毛 紫花野菊 。根状茎横走,细而分枝。茎单生或少数丛生,直立,常带紫红色。基生叶及下部茎生叶宽卵形,二回羽状深裂,小裂片披针形或条形,宽1—2毫米,两面有腺点和柔毛或无毛;叶片基部渐狭而成具翅的长柄;中部及上部叶变小,矩圆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深裂,具短柄;最上部叶条形,全缘或羽状浅裂。头状花序单生或2—5个于茎顶排成伞房状,直径3—5厘米,总苞片3层,边缘膜质,褐色;舌状花冠白色、粉红色或红紫色,管状花黄色。瘦果矩圆形,长约2毫米,花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林缘、林下或山顶。 产地产量 兴安北部、兴安南部、阴山。我国 紫花野菊 东北、河北,山西、陕西、浙江、安徽;朝鲜、蒙古、苏联。 产呼伦贝尔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大青山、乌拉山。产量较少。 药物信息 入药: 头状花序入蒙药。 采集加工: 夏、秋季花盛开时采摘花序,除去杂质,阴干备用。 性味功能: 味微苦,性平,钝、柔。杀“粘”,清热解毒,燥脓消肿。 主治: 瘟热,毒热,感冒发热,脓疮。 用量用法: 入丸散或汤剂。 小红菊 中文学名: 小红菊 拉丁学名: Dendranthema chanetii (Lévl.) Shih 界: 植物界     科: 菊科 属: 菊属 分布区域: 中国、苏联、朝鲜均有分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小红菊 拉丁文学名:Dendranthema chanetii (Lévl.) Shih 小红菊 菊科、菊属 国内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东部)。生于草原、山坡林缘、灌丛及河滩与沟边。 国外分布:俄罗斯、朝鲜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有地下匍匐根状茎。茎直立或基部弯曲,自基部或中部分枝,但通常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全部茎枝有稀疏的毛,茎顶及接头状花序处的毛稍多,少有几无毛的。中部茎叶肾形、半圆形、近圆形或宽卵形,长2—5厘米,宽略等于长,通常3—5掌状或掌式羽状浅裂或半裂,少有深裂的;侧裂片椭圆形,宽(o.5)1—1.5厘米,顶裂片较大,全部裂片边缘钝齿、尖齿或芒状尖齿。根生叶及下部茎叶与茎中部叶同形,但较小;上部茎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接花序下部的叶长椭圆形或宽线形,羽裂、齿裂或不裂。全部中下部茎叶基部稍心形或截形,有长3—5厘米的叶柄,两面几同形,有稀疏的柔毛至无毛。头状花序直径2.5—5厘米,少数(约3个)至多数(约12个)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伞房花序,少有头状花序单生茎端的。总苞碟形,直径8—15毫米;总苞片4—5层。外层宽线形,长5—9毫米,仅顶端膜质或膜质圆形扩大,边缘繸状撕裂,外面有稀疏的长柔毛。中内层渐短,宽倒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至线状长椭圆形。全部苞片边缘白色或褐色膜质。舌状花白色、粉红色或紫色,舌片长1.2—2.2厘米,顶端2—3齿裂。瘦果长2毫米,顶端斜截,下部收窄,4—6条脉棱。花果期7—10月。 产地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东部)。生于草原、山坡林缘、灌丛及河滩与沟边。苏联、朝鲜也有分布。本组概述:全部总苞片草质,边缘白色、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膜质。 甘菊 菊也被称之为“洋甘菊”,在希腊人为甘菊取名为“大地的苹果”。擅长运用植物的自然功效治病的古埃及人对甘菊十分推崇,并常用它来退烧。甘菊味道温和,清爽宜人,在欧洲大陆俯拾皆是。甘菊的花类似雏菊,有金灿灿的花蕊,花瓣纯白细小、小巧可爱。甘菊有很多品种,代表性品种为德国甘菊和罗马甘菊。罗马甘菊(多年生草本)的花朵比德国甘菊(一年生草本)则气味更清淡、叶子都有清香,味道微苦,给人很轻微的刺激感。 中文学名: 甘菊 拉丁学名: Matricariarecutita 别称: 洋甘菊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菊目 科: 菊科 分布区域: 欧洲大陆、中国甘肃、新疆及西藏等地         1. 基本信息 2. 简介 1. 生长环境 2. 繁殖 3. 病虫害防治 基本信息 【花 名】: 甘菊 【学 名】: Matricariarecutita 【英 文 名】: Camomile 【科 名】: 菊科 【产 地】: 鄂东各地、广西、福建、云南、浙江 【适宜搭配】: 桑叶、连翘、薄荷、桔梗、决明子、龙胆草、夏枯草、枸杞子、熟地黄、金银花、生甘草。 【花言茶语】: 友情,长寿,苦难中的力量. 简介 甘菊具有帮助睡眠,润泽肌肤的功效,也可改善女性经前不适。促进睡眠的花草茶,具有帮助,润泽肌肤的功效。甘菊的花语为:贞洁、清纯。 编辑本段甘菊茶 冲泡方式 甘菊(图1) 可取菊花5-8朵(或3-5朵配少许茶叶)置于饮杯中。先用少许开水冲泡润湿饮用最佳。 效能 《明一统志》说甘菊的特征是“基短花大,味甘美,异于他菊”。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说,甘菊,唯产于菊潭(即菊水)者为佳。可见甘菊不只是菊水一带才独有。对甘菊茶陆游有诗曰:“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从陆游这两句诗可见我国古代已有以菊代茶的习惯了。味微苦、甘香,具有帮助睡眠,润泽肌肤的功效,也可改善女性经前不适。可消除各种不适所引起的酸痛,退肝火,消除眼睛疲劳。可治长期便秘,消除莫名紧张,眼睛疲劳,润肺、养生。利于肝机能养护、神经质、痉挛。可消除感冒所引起的肌肉酸痛以及偏头痛,且对胃及腹部神经有所助益。明目、退肝火,治疗失眠,降低血压,可增强活力、提神。增强记忆力、降低胆固醇。科学家在甘菊花油中发现了抗氧化物和一些有抑制微生物滋生功能的元素。这说明引用甘菊茶有长期保健作用。 种植 生长环境 甘菊(图2) 甘菊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忌遮荫。耐寒,稍耐旱,怕水涝,喜肥。最适生长温度20℃左右,在0-10℃以下能生长,花期能耐-4℃,根可耐-16~-17℃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地热高燥,背风向阳,疏松肥沃,含丰富的腐殖质,排水良好,pH6-8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可与早玉米、桑、蚕豆、烟草、油菜、大蒜、小麦间套作。粘重土、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繁殖 栽培技术药用菊主要用扦插、分株繁殖。 扦插繁殖、育苗移栽法: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截取母株的幼枝作插穗,随剪随插,插穗长10-12cm,顶端留2片叶,除去下部2-3节的叶片,插入土中5cm,顶端露出3cm,按行距24cm开沟,沟深14cm,每隔15-20cm,扦插1株,覆土压实,浇水。扦插后要遮荫,经常浇水保湿,松土除草,每隔半月施稀人粪尿1次,约经15-20d生根,待生长健壮后即可移栽。赤可使用两次扦插法,使稀栽推迟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 甘菊(图3) 分株繁殖:11月选优良植株,收花后割除残茎,培土越冬。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待新苗长至15cm高,选择阴天,挖掘母株,将健壮带有白根的幼苗,适当煎去枝叶,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栽1-2株,煎去顶端,填土压实,浇水。 甘菊田间管理生长期间需中耕除草3-4次,每隔半月1次,后两次中耕除草结合培土。苗高30-40cm进行打顶,第2次在6月底,第3次不迟至7月。菊花喜肥,但应控制施氮肥,以免徒长,遭病虫为家。一般在幼苗成活后施稀人粪尿或尿素,开始分枝时施人畜粪及腐熟饼肥,9月施浓粪肥,增加过磷酸钙,施肥应亥集中在中期。生长前期少浇水,是旱浇水,9月孕蕾期注意防旱。雨季要排除积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叶枯病,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发病实期摘除病叶,中用1:1:100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雾。根腐病,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注。锈病可用敌锈钠97%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射。另有白粉病、霜霉病、黄萎病等为害。虫害有棉蚜、大青叶跳甲、菊天牛、瘿蟥、斜纹夜蛾、地老虎等为害。 中草药介绍甘菊 基本信息 【药名】甘菊 【汉语拼音】gan ju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crinia discoidea (Ledeb.) Poljak.[Pyrethrum discoideum Ledeb.] 【功效】清热祛湿 【科属分类】菊科 【拉丁文名】Cancriniae Discoidene 【主治】湿热黄疸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区多砾石的山坡上。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切段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新疆及西藏等地。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4g。 【出处】《中华本草》 植物形态 小甘菊 二年生或多所生草本,高5-20cm。茎直立或斜生,被灰白色绵毛。叶柄长,基部扩大;叶片矩圆形或卵形,长3-4cm,宽1-1.5cm,羽状深裂,裂片2-5对,每个裂片又2-5浅裂或深裂,先端小裂片卵形或宽条形,先端钝或渐尖,全部叶片被灰白色绵毛至几无毛。头状花序单生于长4-16cm的梗上;总苞直径7-12mm,被疏绵毛或几无毛;总苞片3-4层,草质,外层总苞片条状披针形,边缘几无膜质,内层总苞片短于外层的一倍半,条状矩圆形,边缘宽膜质;花托明显凸出,锥状球形;花黄色,全部筒状,具5齿裂。瘦果长1.8-2.2mm,无毛,具5条从肋,先端具长约1mm的膜质小冠,小冠,小冠5浅裂。花、果期4-9月。 中药化学成分 该品全草和花含挥发油[1,2],全草含0.46%-0.67%[1]。油中含兰香油薁(chamazulene)[1-3]及原薁(proazulene)[4,5]。新鲜油中还含活性很高的成分:2-(亚丁-2-炔基)-△3-二氢呋喃(5-螺-2)四氢呋喃[2-(butyne-2-ylidene)-△3-di-hydrofuran(5-spiro-2)tetrahydrofuran][6]。另外还含金合欢烯(farnesene),α-甜没药萜醇(α-bisabolol),2-(亚-2,4-已二炔基)-1,6-二氧螺[4,4]壬-3-烯[2-(hexa-2,4-diyn-1-ylidene)-1,6-dioxas-piro[4,4]non-3-ene][4],甜没药萜醇氧化物(bisabololoxide)A、B、C[7]。本品还含母菊内酯(matricin)[8],母菊内酯酮(matricarin)[9,10],5,4-二羟基-3,6,7,3-四甲氧基黄酮(5,4-di-hydroxy-3,6,7,3-tetramethoxyflavoneon)[11],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葡萄糖甙-水解葡萄糖甙酶(apigenin-7-glucoside-hy-drolyzingglucosidase)[12],芸香甙(rutin),金丝桃甙(hypero-side)[13],大牻牛儿烯(germacrene)D,金合欢醇(farnesool),樟烯(camphene)[14],顺式-烯炔双环醚(cis-enynedicycloether),反式-烯炔双环醚(trans-enyendicycloether),左旋-2-氧化甜没药萜酮(2-bisabolonoxide),脱肠草素(herniar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醇-3-葡萄糖甙(stigmasterol-3-glucoside)[15]。 甘菊(图4) 本品花还含胆碱(choline)约0.32。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β-O-葡萄糖甙(apigenin-7β-D-glucoside),芹菜素-7β-O-葡萄糖甙乙酸酯(apigenin-7β-O-glucosideacetate),伞形花内酯,甾醇,万寿菊甙(patulitr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母菊内酯,兰香油薁,木犀草素(luteolin),万寿菊素(patuletin),槲皮素(quercetin),脱肠草素,芹菜素-β-D-(6″-O-乙酰基)葡萄糖甙[api-genin-β-D(6″-O-acetyl)glucoside],花中粘液质由半乳糖酣酸(galacturonicacid),半乳糖(galactose),木糖(xylose),阿拉伯糖(arabinose),葡萄糖(glucose),鼠李糖(rhamnose)等组成,另外花中还含天冬酰胺(asparagine),α-丙氨酸(α-alanine),L-组氨酸(L-histidine),赖氨酸(lysine),亮氨酸(leucine),丝氨酸(serine),色所酸(tryptophane),及多糖(polysaccharides)。 本品根含母菊醇(chamomillol),丁香烯(caryophyllene),丁香烯环氧化物(caryophylleneepoxide)及多烯母菊醇醚(polyeneschamomillolester)Ⅰ及Ⅱ。 各家论述 甘菊(图5) 1.《本草衍义补遗》:甘菊,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2.《纲目》:甘菊,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3.《本草经疏》:甘菊专制凤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人心、小肠,甘人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沛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人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疗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疗者风火之毒也。 4.《药品化》: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经》曰,治温以清。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佐黄蔑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疔肠红,止下血。领石斜、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 甘菊5.《本草新编》:甘甘菊,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问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育过于大峻,未免大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甘菊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6.《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7.《本草便读》: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 8.《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甘菊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凤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令人眩也。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凤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甘菊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目如欲脱,乃肝阳内风之尤甚者。世谓头凤痛甚,至于丧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泪出亦阴虚于下,肝火上扬,真阴无摄纳之权,而风阳以疏泄为用,则迎风而泪下,此皆肝肾阴亏,而浮阳上亢为虐,惟甘菊之清苦泄降,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故为目科要药。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甘菊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石顽谓清利血脉,而痹着湿邪,得以开泄,持论甚正。惟此是冲和纯粹之品,以清经隧积淤之浊血,断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无近功,而遽疑《经》言之不可信也。《别录》谓洽腰痛去来陶陶,盖言其悠久不已之状,是亦肾阴不足,而湿邪痹着为患,故其痛续续不息。甘菊滋肾阴而清湿热,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烦热而安肠胃,固无一非情肃泄热之功用也。甄权谓治头目风旋倒地,脑骨疼痛,则肝阳内风头痛,固有直上顶巅,脑骨如裂者,若风旋倒地,则血冲脑经,而失其知觉运动矣。又谓治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则是血热生风之症,苦泄清理,而风自息。大明谓作枕明目,叶亦明目。洁古谓养目血,去翳膜。海藏谓主肝气不足。盖亦养肝阴,滋肝血之意。虽其气味清芬,然终非肝家气药。仲醇谓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疗尤为要药。按疔是火毒,非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缨所称之血线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时膝者。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但知外治,断不可恃。 药理作用 甘菊(图6)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甘菊水煎醇沉制剂对离体兔心有显著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于接近心插管的恒压灌流液中注入1g生药时,可使2分钟内冠脉流量增加约62%,并使心率平均减慢20%左右。较大剂量对在位犬心,亦可致冠脉流量平均增加40%左右,心肌耗氧量平均增加27%。对电刺激兔中枢神经引起的缺血性心电图ST段压低有减轻作用,心率无变化或减慢,与离体兔心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对实验性冠脉粥样硬化兔的离体心脏,也能增加冠脉流量和提高心肌耗氧量。对甘菊水提醇沉制剂以乙酸乙酯、氯仿提取分为不同部分,各部分对增加冠脉流量等均有作用。但均不及原制剂作用强度,说明甘菊含有多种心脏活性成分,体现对心脏的协同作用。在对甘菊酚性成分研究中发现,杭白菊酚性部分可以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提高小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能力,总之甘菊制剂能扩张冠脉,从而减轻心肌缺血状态,虽有使心收缩力加强与耗氧量增加的作用,但似仍以扩张冠脉占优势。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甘菊水煎剂或水浸剂,体外试验对多种致病菌,以及流感病毒PR8和钩端螺旋体均有一定抑制作用,MIC约为1:10-1:80。小鼠体内抑菌试验表明,新鲜全草(地上部分)加水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抑菌作用较强,对绿脓杆菌作用甚弱,对肺炎双球菌无效。 3.其它作用:大鼠口服甘菊水煎剂3周后,抑制其肝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力,并能激活肝微粒体胆固醇7a-羟化酶。甘菊与牛膝,熟地,山药合用可延长家蚕龄期,影响小鼠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脂质的含量。甘菊散剂给兔灌胃,有缩短凝血时间的效果,焙成炭药的散剂作用较生药有所增强。甘菊制剂还能抑制皮内注射组胺所致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其10mg的效力和芦丁2.5mg相当。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甘菊,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2.陶弘景: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花正相似,难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凤眩,能令头不白。 3.《本草图经》: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人药亦佳。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颖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茶苦蒿,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诸郡皆有。 4.《本草衍义》:甘菊,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甘菊5.《日用本草》: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 6.《纲目》:菊之品九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宋人刘蒙泉、范至能、史正志皆有《菊谱》亦不能尽收也。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其花有于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嫩叶及花旨可食。白甘菊稍大,味不甚甘,亦秋月采之。《神农本草经》言甘菊味苦,《别录》言甘菊味甘,诸家以甘者为菊,苦有为苦薏,惟取甘者人药。谨按张华《博物志》言,菊有两种,苗花如一,惟味小异,苦者不中食。范至能《谱序》言,惟甘菊一种可食,仍人药饵,其余黄、白二花,皆味苦,虽不可饵,皆可入药,其治头风,则白者尤良。据此二说,则是菊类自有甘、苦二种,食品须用甘菊,人药则诸菊皆可,但不得用野菊名苦薏者尔。故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正如黄精益寿,钩吻杀人之意。 显微鉴别 甘菊粉末特征:黄棕色,气清香。①粒黄色,类圆形,直径22-38μm,有3孔沟,表面有刺,刺长3.4-7μm,每裂片4-5刺。②花冠表皮细胞表面以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微细致密的角质纹理。③苞片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稍粗的角质纹理。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6个。④花柱及柱头碎片的边缘细胞呈绒毛状突起。⑤T形毛少见,大多碎断,顶端细胞长大,基部2-5细胞。⑥腺毛少见。头部鞋底形,4、6或8人细胞,两两相对排列,长径32-127μm,短径22-74μm,外被角质层。此外,有药隔顶端附属物及基部细胞、花粉囊内壁细胞、分泌道、纤维、子房表皮细胞等。
本文档为【地被菊父本4种植物百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0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9-02-19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