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

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

举报
开通vip

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试行)四川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北京江河瑞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大学二零一零年八月批准:谭小平审核:岳雷审查:古钟璧周新志校核:宁芊主要编写人员:陈曜李洪舟李晓江徐尧黄华严华贺新赵成萍李中志刘星目录TOC\o"1-5"\f\h第一部分技术要求1前言2第一章总则41.1制定的思路和原则41.2编制依据51.3适用范围8第二章总体构架92.1系统组成92.2层次结构92.3建设模式102.4建设内容122.4.1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建设122.4.2信息汇集平...

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
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编制大纲(试行)四川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北京江河瑞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大学二零一零年八月批准:谭小平审核:岳雷审查:古钟璧周新志校核:宁芊主要编写人员:陈曜李洪舟李晓江徐尧黄华严华贺新赵成萍李中志刘星目录TOC\o"1-5"\f\h第一部分技术要求1前言2第一章总则41.1制定的思路和原则41.2编制依据51.3适用范围8第二章总体构架92.1系统组成92.2层次结构92.3建设模式102.4建设内容122.4.1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建设122.4.2信息汇集平台建设122.4.3预警指挥系统建设122.4.4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建设132.4.5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体系建设13第三章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153.1功能设计153.2建设要求153.3逻辑结构163.4监测设备设施分类163.5监测站点布设技术要求183.5.1雨量站布设183.5.2水位站布设183.5.3视频站布设193.6监测设备设施设计要求203.6.1简易监测站203.6.1.1雨量观测203.6.1.2水位观测203.6.2自动监测站203.6.2.1雨量观测213.6.2.2水位观测223.7信息传输技术要求233.7.1常用通信技术233.7.2推荐通信技术293.8监测设备设施配置要求303.8.1简易监测雨量站303.8.2自动监测雨量站303.8.3简易监测水位站313.8.4自动监测水位站323.8.5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333.8.6自动监测视频站343.9主要设备技术指标353.9.1遥测终端RTU353.9.2通信终端353.9.3电源373.9.3.1自动雨量、水位监测站电源373.9.3.2视频站电源383.9.4防雷系统38第四章信息汇集平台404.1功能设计404.2建设要求404.3系统结构414.3.1逻辑结构414.3.2层次结构424.3.3网络拓扑结构444.3.4网络安全454.4汇集平台硬件技术要求464.4.1省级汇集平台硬件设备464.4.1.1配置要求464.4.1.2主要技术指标474.4.2市(州)级汇集平台硬件设备494.4.2.1配置要求494.4.2.2主要技术指标504.4.3县级汇集平台硬件设备534.4.3.1配置要求534.4.3.2主要技术指标534.4.4配套设施554.5汇集平台软件技术要求574.5.1主要功能584.5.1.1数据汇集584.5.1.2数据上报594.5.1.3外部数据整合594.5.2数据库技术要求594.5.2.1数据库管理系统594.5.2.2数据库结构604.5.2.3数据库存储和分配614.5.3系统软件平台614.5.4软件开发平台62第五章预警指挥系统635.1功能设计635.2建设要求635.3预警流程645.3.1常规预警流程645.3.2紧急情况下的预警流程655.4预警指标和等级划分655.5预警信息发布及响应665.5.1预警发布权限665.5.2预警发布内容665.5.3预警信息发布对象665.5.4预警发布方式665.6硬件设备配置要求675.6.1预警中心675.6.1.1主要设备675.6.1.2配置要求695.6.2预警设备配置695.6.2.1市(州)、县级预警系统设备选型705.6.2.2乡(镇)预警系统设备选型715.6.2.3村级预警系统设备选型725.7系统软件要求735.7.1系统组成735.7.2软件结构735.7.3总体要求735.7.4功能要求745.7.5性能要求79第六章群测群防体系816.1责任制内容要求816.1.1组织指挥机构816.1.2分工与职责826.2宣传培训演练方式和内容要求876.2.1宣传876.2.2培训886.2.3演练89第七章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要求907.1编制原则907.2预案有效期907.3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907.4临界雨量的计算917.5省级预案要求917.6市(州)级预案要求927.7县级预案要求927.8乡(镇)级预案要求937.9村级预案要求93第八章运行管理要求958.1管理任务958.2管理模式958.3运行维护968.3.1运行维护办法968.3.2运行维护经费97第二部分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98第一章基本概况1001.1自然情况1001.2经济社会情况1011.3历史上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1011.4现有水利工程情况1021.5现有监测站点情况1021.6山洪灾害防御现状102第二章编制依据103第三章建设目标与任务1043.1建设目标1043.2建设任务104第四章现状调查与评估1054.1山洪灾害普查1054.1.1普查原则1054.1.2工作内容1054.2危险区的划定108第五章预警指标的确定110第六章监测预警系统建设1116.1水雨情监测1116.1.1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1116.1.2站网布设1126.1.2.1站网布设原则1126.1.2.2信息传输通信网选择1136.1.2.3监测站网确定1136.1.3监测站设计与实施1156.1.3.1简易监测雨量站1156.1.3.2自动监测雨量站1166.1.3.3简易监测水位站1176.1.3.4自动监测水位站1176.1.3.5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1186.1.4水雨情监测系统设备设施配置清单1196.1.5主要设备技术指标1206.2监测预警平台1206.2.1平台组成与功能1206.2.1.1信息汇集1206.2.1.2信息服务1216.2.1.3预警信息发布模块1216.2.2计算机网络设计1216.2.2.1网络拓扑结构1216.2.2.2网络安全1216.2.3软件设计1226.2.3.1软件体系结构及组成1226.2.3.2数据库系统设计1226.2.3.3系统软件平台1226.2.3.4软件开发平台1226.2.4监测预警平台中心机房建设1226.2.4.1监测预警平台计算机硬件设备配置表1236.2.4.2县级监测预警平台软件配置表1236.2.4.3机房环境建设1236.2.5主要设备技术指标1246.3预警系统1256.3.1系统组成1256.3.2预警流程1256.3.2.1县级平台预警流程1256.3.2.2乡村群测群防的预警流程1266.3.3预警信息发布1276.3.3.1预警发布权限1276.3.3.2预警发布内容1276.3.3.3预警信息发布对象1286.3.3.4预警发布方式1286.3.4预警通信设备1296.3.4.1预警通信设备选用原则1296.3.4.2预警通信方案及设备配置要求1296.3.5预警指挥系统软件设计1306.3.5.1主要功能1306.3.5.2软件组成1316.3.5.3软件结构1316.3.5.4软件子模块设计1316.3.5.5主要性能1316.3.6预警中心建设1316.3.6.1预警中心平面布置图1316.3.6.2预警中心硬件设备配置表1316.3.6.3预警中心软件配置表1326.3.6.4预警中心环境建设1326.3.7预警设备配置1326.3.8主要设备技术指标133第七章责任制组织体系1357.1组织指挥机构1357.1.1县级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1357.1.2乡(镇)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1357.1.3村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1357.2分工与职责1367.2.1分工1367.2.2工作职责1377.3群测群防监测点137第八章预案编制1388.1工作内容1388.2要求138第九章宣传培训演练1399.1宣传1399.2培训1409.3演练1409.4内容列表141第十章投资概算14210.1编制依据14210.2费用组成14310.3投资参考比例14410.4经费概算表14510.4.1分类概算表14510.4.2概算汇总表153第十一章建设与运行管理154第十二章县级实施方案附图、表清单155附录一部分供应商及产品名录157附录二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表结构160第一部分技术要求前言近年来,全国山洪灾害日益严重,因灾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山洪灾害具有点多面广、分散、突发性强、成灾迅速、破坏性大、伤亡严重、累计损失大的特点。我省属青藏高原过渡带,地形复杂,以山地和丘陵地形为主,是山洪灾害多发省份。据我省洪灾损失不完全统计,山洪、泥石流造成的损失要占整个洪灾损失的50%左右。1989年7月中旬洪灾,直接经济损失22.6亿元,其灾害损失就是以山洪灾害和泥石流灾害为主。1997年6月,美姑县乐约乡龙头山发生体积约3000万平方米的滑坡泥石流,毁灭4个村庄,150人死亡,其灾害损失就是以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主。近期我省阿坝州、德阳市、都江堰市等地震灾后重建区域又遭受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严重破坏。为此,国家防总先后安排了我省5县进行全国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试点建设,并将近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安排更多的县进行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建设。“5.12”地震后,我省境内地震灾区地质破碎,森林植被大量破坏,地质灾害频繁,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洪、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在我省水利、防汛部门的努力下,国家已将地震灾区39个国家级重灾县的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建设内容纳入到了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由于全省山洪防治试点县建设和地震灾区各县山洪防治的灾后重建项目已全面铺开,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为规范、指导我省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建设工作,保障在各单位建设的基础上能构成全省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一个大系统,四川省防办委托四川大学等单位依据有关规范编制完成了《四川省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技术要求》中明确了各项建设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界定了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了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确保了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技术要求》的制定,一方面可以帮助有建设任务的单位节省建设时间,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建设过程中软硬件设备数据的互联互接,在全省的高度上将各单位分建的系统进行整合,以达到充分节约资源和最大限度发挥系统效益的目的。《技术要求》的制定将为我省当前山洪防治和防汛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第一章总则1.1制定的思路和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这是制定《技术要求》和指导全省各地进行山洪防治和防汛预警系统建设的核心和主要目的。2.坚持可靠性和标准化的原则。可靠性指《技术要求》编制中强调选择性能稳定可靠、抗干扰和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的设备和技术进行设计,以确保系统能长期稳定可靠地工作,这是系统能否真正获得有效应用的前提。标准化指编制过程中以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从各地自建、全省共享的思路出发,规范系统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各个环节,确保系统建成后接口、数据标准的一致性,积各地建成的小系统为全省的大系统。3.坚持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技术要求》明确提出不仅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实现高效、快速、可靠的目标,还要根据我省实际情况选用安装、操作及维护简便且具有很高的有效使用性的设备和技术,达到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目标。4.坚持扩展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山洪防治和防汛预警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中更新、升级非常快的一门技术,而且信息化应用往往又是一个不断建设完善的过程,因此《技术要求》需要兼顾扩展性和开放性原则,即可为依据《技术要求》建成的系统提供再次升级和增加应用的需要。1.2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实施办法》2.规范和技术标准《数据通信基本型控制规程》(DL5002)《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规范》(GB/T12504)《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GB938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建筑装修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73-91)《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降雨量观测规范》(SL21-200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SL61-94)《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邮电部、水利部关于邮电公用通信网与水利防汛专用通信网的关系及分工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SL323-2005)《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7-1999)《水文测验和报汛通信设施设备有关技术要求》《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T102-1995)《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通信电路设计规定》(SL/T199-97)《水文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条件及方法》(GB/T9395-2001)《水文仪器可靠性技术要求》(GB/T18185-2000)《水文仪器术语及符号》(GB/T19677-2005)《水文仪器通则》(GB/T18522)《水文仪器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与显示》(GB/T19704-2005)《水文仪器信号与接口》(GB/T19704-2005)《水文测报装置:遥测雨量计》(GB/T11831-2002)《翻斗式雨量计》(GB/T11832-2002)《浮子式水位计》(GB/T11828.1-2002)《水位测量仪器:压力式水位计》(GB11828.2-2002)《水文情报预报规范》(SL250-2000)《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30-2005)《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90)《水位观测标准》(GBJ138-90)《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预报系统设计规定》(DL/T505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建筑防雷击设计规范》(GB50057-94)《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1450)《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2011)《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032《数字微波(PDH部分)接力通信工程设计规范》(YD5004)《国内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VAST通信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28)《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YD5050)《同步数字系列(SDH)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5088)《水文遥测系统:总则》(ISO6419/1)《水文遥测系统:系统要求技术规定》(ISO6419/2)3.政策性文件《山洪灾害临界雨量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计算细则》(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3年12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监测预警系统平台软件技术要求》《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数据汇集平台实施方案》《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大纲》《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3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各级部门进行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的建设,主要针对对象为各级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建设单位及其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第二章总体构架2.1系统组成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信息汇集平台、预警指挥系统三大部分。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编制山洪防御预案和建立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包括责任制落实、宣传、培训和演练等。2.2层次结构在层次结构上,全省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系统分为省、市(州)、县三个层次。省级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系统作为我省整个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的核心,负责全省范围内的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接受国家防总的指令,并向国家防总提供全省的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信息。市(州)级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系统负责本市(州)范围内的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接受省防办的指令,并向省防办提供本地区的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信息,在我省的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县级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系统负责本县范围内的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接受省、市防办的指令,并向省、市防办提供本地区的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信息。它是我省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工作的基础。图2-1四川省山洪防治与防汛预警系统层次结构2.3建设模式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需特别加强县级以下行政区的防灾工作。根据我省目前县级以下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技术水平、防灾特点以及各级防汛部门在防灾中的作用,采用如下建设模式:1.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信息汇集平台的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覆盖乡(镇)、村;2.省、市(州)、县等各自建设信息汇集平台,各级防汛部门按防汛预案的职责和权限及时发布预警;3.在县以下建立乡(镇)、村、组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其系统结构见图2-2。图2-2四川省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工作模式示意图2.4建设内容2.4.1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建设完整、准确、及时地掌握与山洪及洪水灾害密切相关的水情、雨情、气象、地质等信息,是实现科学决策指挥的依据。为此,必须实现对重点信息的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和数字化管理。因此,项目建设需要完成对重点水情、雨情信息的远程采集,对气象、水文、地质等部门信息的有效接入,对历史文档、资料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建设先进、实用的通信网络系统,使采用各种方式获取的信息能相互兼容和广泛共享。2.4.2信息汇集平台建设基于通信网络把由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汇集到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完成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通过规范化设计,形成支撑预警指挥的数据应用平台,为专业应用提供强大的数据服务功能。这是整个项目建设的基础。2.4.3预警指挥系统建设对信息汇集平台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判决后,如果认为达到了一定的警报级别,则需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进入预警指挥系统,实现对灾害的会商决策与应急指挥。预警指挥系统事先编制并储存有各种紧急情形、各种灾害级别下的处置预案,根据汇集平台提供的数据及分析结果,经过会商决策,确认预警级别,弹出相应预案提示,最终由相关领导或责任人确定应急预案,发布指挥命令,并全程监控命令执行过程。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方案和命令,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该系统也是公众信息发布平台,经会商确认,可对外发布水资源、水环境及各种灾害信息。同时,系统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展,完善为我省各级水务部门突发性水安全事件监视及预警指挥系统,成为政府构建突发性事件信息化系统的示范工程。2.4.4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建设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涉及范围广,单纯依靠监测设备难于实现对山洪及洪水灾害易发区的全面监控。更为重要的是,对灾害的应急响应与决策指挥涉及到现场人员的疏散、转移、安置和灾后的抢险救灾调度,因此,必须形成从指挥中心到基层的防控体系,充分依靠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建设组织高效、管理科学、常备不懈的群测群防体系,才可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永远不能丢失的光荣传统。2.4.5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体系建设为确保在暴雨山洪来临之际,明确各部门职责、及时有序地开展各项抢险救灾工作、尽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并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体系建设是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体系,才能在灾害发生时做到提前预警、及时应对、科学调度,使建设的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效益。第三章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3.1功能设计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以雨量监测为主,必要时辅以水位监测,主要的采集项目设定为降雨量和水位。通过建设实用、可靠的水雨情监测系统,扩大山洪灾害易发区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时效,为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准确的基本信息。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设置部分视频站点,以对人口密集区、重要的水利工程现场进行视频监视。3.2建设要求1.实用、可靠。水雨情监测站的环境条件恶劣,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系统选用的监测方法、技术、设备应注重实用、可靠,符合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的实际需求。2.突出重点,合理布设监测站网。各市(州)、县应重点考虑在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危害严重的山洪灾害易发区布设站点。在现有的气象及水文站网基础上,充分考虑地理条件、受山洪灾害威胁的程度,以及暴雨分布特点,合理布设水雨情监测站网。3.自动和简易监测方式相结合,优先考虑自动监测方式,必要时辅助简易监测方式。4.因地制宜地选择信息传输通信组网方式。信息传输通信组网的建设应根据山洪灾害防御信息传输实际需求,结合各市(州)、县山洪灾害防治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现有通信资源、供电、居民居住分布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和确定通信方式,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可能性、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资源,优先考虑公共网络,以节省系统建设、管理及运行的投资。3.3逻辑结构图3-1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逻辑结构图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的数据流程采用自下而上、分级处理的方式。降雨量、水位、视频等现场信息通过建设的监测设备设施,经通信网络传输至本地信息汇集平台,按照水文规范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存入本地规范数据库中。上级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汇集系统的数据上报模块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3.4监测设备设施分类根据山洪灾害预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条件,考虑山洪灾害易发区地形复杂、降雨分布不均、群众居住分散、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实际情况,系统监测站可建成简易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但优先考虑自动监测站。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要求如下:1.简易监测站为扩大水雨情信息的监测覆盖面,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村、组设立简易监测站。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利用本地区适用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达到群测群防的目的。简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观测、下大雨加强观测的工作体制,有条件时及时上报;简易水位站在有雨时或接到通知时观测,水位接近成灾水位时加强观测,有条件时及时上报。2.自动监测站根据本地区的通信、经济条件,设立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点。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以及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人工置数的信息应有反馈确认的功能。视频站实时采集视频信息,利用无线或有线通信信道将现场的视频信息上传。3.5监测站点布设技术要求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易遭受山洪灾害的中小流域。通过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和区域历史洪水、社会经济调查,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布设监测站网。3.5.1雨量站布设1.分区控制原则:依据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原则上按照20~100km2/站的密度布设雨量监测站;在高易发降雨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山洪灾害频发区适当加密站点。2.流域控制原则:布设监测站点时优先考虑山区的中小流域,站点应尽量安置在流域中心等有代表性的、且有人看管的地段,要注意避开雷区。3.地形控制原则:山区降雨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布设雨量站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和海拔高度等因素。4.简易雨量站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布设,人员比较分散且受山洪威胁大的自然村可适当增加。5.站网布设时充分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件。6.已有的雨量监测站纳入本系统站网,其监测信息相应进入监测预警平台。3.5.2水位站布设1.面积超过100km2的山洪灾害严重的流域,且河流沿岸为县、乡政府所在地或人口密集区、重要工矿企业的布设水位观测站,有条件的布设自动水位站。2.流域面积50~100km2的山洪灾害严重的小流域,河流沿岸有人口较为集中的居民区或有较重要工矿企业、较重要的基础设施,布设自动水位观测站或简易水位观测站。其它小流域,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布设简易水位观测站。3.对于下游居民集中的水库山塘,没有水位观测设施的,适当增设水位观测设施。4.水位站布设地点应考虑预警时效等因素综合确定,尽量在山洪沟河道出口、水库、山塘坝前和人口居住区、工矿企业、学校等防护目标上游。5.站网布设时应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件。6.已有的水位观测站纳入本系统站网,其观测信息相应进入监测预警平台。3.5.3视频站布设1.主要考虑对人口密集区、危险区和重要的水利工程布设视频站;2.视频信息采集传输必须考虑其特殊性,即容量大、误码率要求低。因此不能和传感监测数据合并处理、传输。3.布设视频站时,应考虑供电、防雷是否具备条件。3.6监测设备设施设计要求3.6.1简易监测站3.6.1.1雨量观测简易监测雨量站信息采集设备设施设计技术要求如下:1.各地应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雨量观测器。雨量观测器的承雨口径尽可能按照《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90)规定的要求进行设计;2.为便于观测员能直观和方便地观测雨量,承水器皿可设计为透明的装置,并根据区域内雨情的临界值或降雨强度,在承水器皿外进行划分或标注明显的预警标志。3.6.1.2水位观测对于无条件设立水尺的观测站,则可采用简易、可靠的方法进行人工监测,设计技术要求如下:1.在岸边修建简易的水尺桩,水尺桩可设计为木桩式或石柱型;2.对于无条件建桩的观测站,可选择离河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3.水位观测尺的刻度以方便观测员直接读数为设置原则,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现场标注致灾的临界水位值的方法,作为预警的标准。3.6.2自动监测站自动监测站应实现雨量、水位信息自动采集。在设计中,各地可根据是否需满足基本资料收集的要求,增加固态存储的功能,其存储容量应满足能连续记录1年的资料。3.6.2.1雨量观测雨量信息采集设计主要包括雨量观测场地和雨量传感器,具体技术要求如下:1.雨量观测场地(1)雨量监测站原则上不新建雨量观测场,已建有雨量观测场的站,将雨量传感器放置在雨量观测场内;(2)未建雨量观测场的站,则利用屋顶平台作为观测场,但安装时应注意与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水平距离为障碍物高度的两倍。2.雨量传感器(1)承雨口口径:Φ200+0.6mm;(2)分辨力:当测站为基本雨量站时,年平均降雨量≥800mm的测站采用0.5mm的雨量传感器,年平均降雨量<800mm的测站采用0.2mm的雨量传感器;对于非基本雨量站,湿润地区可选用1.0mm的雨量传感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可选用0.5mm的雨量传感器;(3)测量误差(准确度):较大降雨量的误差采用实测降雨量与其自身排水量相比较的相对误差检验;较小降雨量采用绝对误差检验。不同分辨力的雨量传感器量测精度详见表3-1。表3-1不同分辨力的雨量传感器量测精度表项目分辨力自身排水量(mm)≤10>10≤12.5>12.5≤25.0>25.00.2mm±0.2mm±2%0.5mm±0.5mm±4%1.0mm±1mm±4%(4)环境条件:工作温度0℃~+50℃,工作湿度≤95%(40℃);(5)可靠性:在满足仪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25000小时。3.6.2.2水位观测水位信息采集设计主要包括水位观测设施和水位传感器,具体技术要求如下:1.水位传感器选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浮子水位计、压力水位计和超声水位计进行水位观测。对已建有水位自记井且可利用的监测站选用浮子式水位传感器;未建井或不能建井的测站,视河流及水情特点配备压力式(压阻式、气泡式)或超声式水位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1)分辨率:水位传感器的分辨率为1cm。(2)测量误差:95%测点的允许误差±2cm,99%测点的允许误差±3cm。(3)环境条件:工作温度-30℃~+50℃,工作湿度<95%(40℃)。(4)可靠性:在满足仪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25000小时。2.水位自记观测井建设要求适宜新建水位自记观测井的测站,应以建设简易水位自记井为原则。井筒可采用直立式或斜井式,一般可选用水泥管、钢管、铸铁管或PE管;井口直径应根据所采用的浮子式水位计及有关水位观测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同时需考虑防淤积的措施。3.气泡压力式水位计安装要求(1)气泡压力式水位计应放置在位于基本水尺断面处的仪器房内,其传感器感应探头需设置在水面以下。(2)管道敷设时应沿河岸护坡顺坡而下,不能出现负坡,以免感压管内结露,形成水栓。(3)为解决大变幅水位观测问题,可结合各站实际情况,分多级敷设压力感压气管或至中水处敷设感应探头。3.7信息传输技术要求3.7.1常用通信技术水雨情数据传输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卫星、超短波(UHF/VHF)、短信、GPRS,以及程控电话网(PSTN)等。视频数据的传输常用的方式有光纤、超短波、ADSL,随着3G在我国的开通,也可考虑。1.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实现地球站之间相互通信的一种方式,具有覆盖面大、通信频带宽、组网灵活机动等优点。目前,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用于测站与中心站间的数据传输的卫星信道主要选用海事卫星和北斗卫星。(1)海事卫星(Inmarsat)通信海事卫星(Inmarsat)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为海陆空业务提供全球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的定位导航系统。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数据传输组网中主要应用Inmarsat-C站的短数据通信功能实现点对点的传输方式。其特点为:①具有点波束,使得卫星站设备的体积和功耗大大减小,可减少建设成本。②Inmarsat-C通信频段使用的L波段,基本无雨衰现象,能保证通信的畅通率。③具有双向性,中心站可对各测站进行远地编程、巡测和召测。④运行费用按“短数据报告”的包数予以计取。(2)北斗卫星通信北斗卫星系统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军用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覆盖中国大陆所有地区和海区,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缝隙覆盖。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由空间卫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用户终端3部分构成。其特点为:①容量大、数据传输时效快,系统上下链路每秒钟可同时处理200个不同用户的不同业务或请求;②传输延时小,可在3秒内将用户(测站)的数据发送到用户数据中心;③系统采用码分多址直序扩频通信体制,抗干扰能力强,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保密性;④卫星通信设备集成度高,天线尺寸小,安装简单,可减少投资成本;⑤通信费用按每次发送的帧计费,每帧的报文长度可达到100Bytes;⑥数据传输可靠性高,系统可提供两种通信“确认”方式。在建设时需进行细致的信道测试工作,确定测站和接收中心的最佳通信波束。卫星通信的适用条件:所建监测站地处高山峡谷,且公网未覆盖和无条件建专用网的区域。2.超短波通信超短波是指工作于VHF/UHF频段的信道,超短波通信的传播机理是对流层内的视距传播与绕射传播。视距传播损耗小,受环境的影响也小,接收信号稳定。但是,由于传播距离较短,一般需要建设中继站进行接力。超短波信道的特点为:①信道稳定,基本不受天气影响;②技术成熟,设备简单且易于配套;③实时性能好;④通信费用低。但在选用时应考虑下列问题:①在用户拥挤的地区(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同频干扰日趋严重。②山区及远距离的超短波通信需在野外高处建中继站,雷击是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无论从通信的可靠性还是从节约通信网建设投资来考虑,每条超短波电路的专用中继站均不得超过3级。适用条件:所建监测站地处公用通信网不能覆盖,或位于低山和丘陵地区,且所需建中继站级数不超过3级的地区。3.PSTN通信程控电话(PSTN)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信道资源,它具有设备简单、入网方式简单灵活、适用范围广、传输质量较高、通信费用低廉等优点,可进行话音和数据的传输。PSTN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具有优点:适用范围广;传输速率高,没有无线通信中经常遇到的同频干扰问题,传输质量也较高;技术成熟、设备简单,价格低廉。选用PSTN组网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①传输时效。由于PSTN采用电路交换方式进行通信,建立通信要花费30秒左右的时间,在系统容量较大、且采用通用调制解调器的条件下,时效慢的问题相当突出,可通过在中心站安装多条同号电话线和配置MODEM解决。②部分报汛站的电话属农话线路,线路质量不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当线路较长时,建设、维修费用也高,使应用受到限制。③当采用通用的调制解调器时,其功耗相当大,使用中必须采取节电措施。一般在不工作时,设计为休眠状态;在需要通信时,通过拨号上电或电话振铃信号上电工作。④PSTN属有线通信信道,防雷避雷问题格外重要,若解决措施不得力,电话会构成引雷设备,极易造成设备因雷击而毁坏。适用条件:被PSTN网覆盖、电话通信质量较好且雷击不严重的地区。4.短信通信移动通信是我国近十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通信系统,目前已覆盖我国很多城镇,正逐步向农村扩展延伸。移动通信系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山洪灾害信息和警报的传输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可利用的短信通信有中国移动的GSM短信和中国联通的CDMA短信。短信数据传输通信适用于GSM网或CDMA网所能覆盖的报汛站和地区。利用短信息平台组网,具有以下优势:①系统响应速度快,传输时效好,信道稳定可靠。大部分已建系统的运行表明,响应速度仅为几秒钟,传输速率达9600bps及以上,绝大部分报汛站的数据可在1分钟左右到达中心站,畅通率可达98%以上。②系统容量较大,可传输的数据量大。一条短信息所能容纳的数据量最多可达100字节以上。③无需中继,即可用于无线远程传输,加上它属于双向通信,可方便地实施远程控制,所以组网十分灵活。④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由于不需要架设室外天线,安装方便,不仅一次性建设投资少,而且维护管理简单,运行费用低。适用条件:被中国移动通信网或中国联通通信网所覆盖的地区。5.GPRS通信GPRS是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不仅提供点对点、而且提供广域的无限IP连接,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技术,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将数据传送到用户手中。GPRS是作为现行GSM网络向第3代移动通信演变的过渡技术,突出的特点是传输速率高和费用低。GPRS上行速率较GSM为高,下行速率则可达100Kbps。鉴于利用GPRS的运行速度快、运行成本低,建议尽可能地利用GPRS传输。GPRS通信具有如下特点:(1)Internet识别:GPRS是无线分组数据系统,只要用户一打开GPRS终端,就已经附着到GPRS网络上,用户通过GPRS系统的网关GGSN连接到互联网,GGSN还提供相应的动态地址分配、路由、名称解析、安全和计费等互联网功能。(2)永远在线:不像传统拨号上网那样,断线后需重新拨号。用户随时都与网络保持联系,即使没有数据传送时,用户仍然在网上与网络之间还保持一种连接;(3)快速登录:连接时间很快,GPRS无线终端一开机,就已经与GPRS网络建立了连接,每次登录互联网,只需要一个激活过程,一般仅需1到3秒;(4)高速传输:由于GPRS网络采取了先进的分组交换技术,数据传输最高理论值可达171.2kb/s;(5)按量收费:GPRS网络按照客户接收和发送数据包的数量来收取费用,没有数据流量的传递时,客户即使在线,也不收费。适用条件:已开通GPRS业务并被中国移动通信网所覆盖的地区。6.光纤通信光纤即为光导纤维的简称。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光纤通信与电气通信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很多优点: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线径细、重量轻,原料为石英,节省金属材料,有利于资源合理使用;绝缘、抗电磁干扰性能强;还具有抗腐蚀能力强、抗辐射能力强、可绕性好、无电火花、泄露小、保密性强等优点。但是,光纤通信的造价较高,特别是光缆的敷设。另外,光纤通信的维护成本也比较高。7.ADSLADSL采用频分复用技术把普通的电话线分成了电话、上行和下行三个相对独立的信道,从而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具有如下优点:(1)ADSL的接入速度快。ADSL可达到下行8Mbit/s、上行640Kbit/s传输速度,对于一般的视频信息传输基本足够了。(2)ADSL易于安装、维护。它采用普通电话线路作为传输介质,几乎不需要重新布线,而维护工作由电信部门负责。(3)随着ADSL在我国的大规模使用,ADSL的资费已经比较便宜。8.3G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它的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目前存在的3G标准有:WCDMA(欧洲版)、CDMA2000(美国版)和TD-SCDMA(中国版)。我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已于2009年开通3G网络,将是未来无线通信的主流。3.7.2推荐通信技术各市(州)、县应根据现有通信状况和可利用的通信资源,因地制宜地选用监测站的信息传输通信方式,通信方式的选用原则为:1.公网能够覆盖的地区,应优先考虑选用公网进行组网;2.对于公网未能覆盖的丘陵和低山地区,可选用超短波通信方式进行组网;3.对于既无公网,又无条件建超短波的地区,则选用卫星通信方式;4.对于重要监测站且有条件的地区尽量选用两种不同通信方式组网,实现互为备份,自动切换的功能,确保信息传输信道的畅通。5.视频信息的传输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ADSL、3G、光纤、超短波等方式。因此,在一般有无线网络覆盖的地方,推荐采用GPRS作为水雨情信息传输的通用信道,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北斗卫星作为紧急情况下的通信备用设备。对于视频信息的传输,优先考虑ADSL的传输方式。3.8监测设备设施配置要求3.8.1简易监测雨量站简易雨量站需配置简易雨量观测器。简易雨量观测器要有刻度,尽量采用透明材料,安装方式可因地制宜选用,可安装在屋顶或院子内。考虑到观测员不是定时观测,为了及时进行降雨观测,建议有条件的尽量加装观测触发装置。3.8.2自动监测雨量站自动监测雨量站以遥测终端为核心,配置翻斗式雨量传感器、通信终端、电源系统以及避雷系统,实现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自动传输。自动监测雨量站采用太阳能浮充蓄电池方式供电。雨量自动监测站设备组成结构参见下图。图3-2自动监测雨量站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自动监测雨量站应具有以下功能:1.可定时或实时自动采集雨量参数,采样间隔可设定;2.能按定时或事件自报方式通过主备式信道发送数据,当第一发送信道不通时,自动切换到第二信道发送(亦可采用单信道);3.具有现地或远地编程能力,可设置参数,改变路径,读取数据;4.可响应召测,接收来自测控中心的召测指令,根据指令要求将当前值、或将过去的记录值、或将所有存贮的数据通过指定的信道或指定的路径发送;5.具有工况报告功能。3.8.3简易监测水位站简易监测水位站需设置简易的水尺桩,水尺桩可设计为木桩式或石柱型;对于无条件建水尺桩的观测站,可选择离河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刻度设置以方便观测为原则,并标注致灾的临界水位值,作为预警的标准。3.8.4自动监测水位站自动监测水位站以无人值守、有人看管的管理模式建设。水位自动监测站以数据采集终端为核心,实现水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远程传输。配置水位传感器、通信终端、太阳能浮充蓄电池电源系统、避雷设备。为实现人工观测水位数据的自动传输,配置人工置数器。自动监测水位站设备组成结构参见下图。图3-3自动监测水位站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自动监测水位站应具有如下功能:1.可定时或实时自动采集水位,采样间隔可设定;2.能按定时或事件自报方式通过主备式信道发送数据,当第一发送信道不通时,自动切换到第二信道发送(亦可采用单信道);3.具有现地或远地编程能力,可设置参数,改变路径,读取数据;4.可响应召测,接收来自测控中心的召测指令,根据指令要求将当前值、或将过去的记录值、或将所有存贮的数据通过指定的信道或指定的路径发送;5.具有工况报告功能;6.具有人工置数功能。3.8.5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以无人值守、有人看管的管理模式建设。水位自动监测站以数据采集终端为核心,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远程传输。配置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通信终端、太阳能浮充蓄电池电源系统、避雷设备。为实现人工观测水位数据的自动传输,配置人工置数器。自动监测水位站设备组成结构参见下图。图3-4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应具有如下功能:1.可定时或实时自动采集雨量、水位参数,采样间隔可设定;2.能按定时或事件自报方式通过主备式信道发送数据,当第一发送信道不通时,自动切换到第二信道发送(亦可采用单信道);3.具有现地或远地编程能力,可设置参数,改变路径,读取数据;4.可响应召测,接收来自测控中心的召测指令,根据指令要求将当前值、或将过去的记录值、或将所有存贮的数据通过指定的信道或指定的路径发送;5.具有工况报告功能;6.具有人工置数功能。3.8.6自动监测视频站自动监测视频站以摄像头和视频服务器为核心,配置摄像头、云台、视频服务器以及避雷系统,实现现场视频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自动传输。自动监测视频站采用交流电方式供电。图3-5自动监测视频站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自动监测视频站应具有如下功能:1.远程高清晰实时图像传输;2.能够自动控制云台的运动,变换摄像头的方位,从而根据使用需要调整视场;3.提供录像及存储功能,录像帧速可调节。3.9主要设备技术指标3.9.1遥测终端RTU1.可外接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2.值守功耗小于等于2mA(电池电压12V时);3.具有定时自报和响应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对人工置数的信息要有反馈确认的功能;4.具有人工置数接口,实现人工键入信息的发送;5.具有与卫星、超短波、有线电话、GSM、GPRS、CDMA任意两种信道相连的接口;6.能存储一年的原始数据,RTU固态存储器容量不小于4MB;7.支持远程诊断、远程设置、远程维护等。8.环境条件:工作温度-10℃~45℃,工作湿度≤95%(40℃);9.可靠性:在正常维护条件下,设备的MTBF≥25000小时。3.9.2通信终端自动监测站的数据传输通信,应根据各市(州)、县的通信资源及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GPRS、GSM、PSTN、超短波、北斗卫星等通信方式进行组网,其设备技术指标如下:1.GPRS/GSM模块(1)工作频率:支持双频GSM/GPRS,符合ETSIGSMPhase2+标准;(2)协议:支持TCP/IP,标准的AT命令集;(3)发射功率:2W(900MHz)/1W(1800MHz);(4)功耗(mA@12V):≤150mA(工作),≤10mA(空闲);(5)电源:+5V~+35V;(6)频率误差:≤0.1ppm;(7)数据接口:RS232/RS485;(8)工作温度:-25℃~+60℃。2.北斗卫星终端(1)天线波束宽度:俯仰方向25°~90°,水平0°~360°;(2)频率:接收S波段,发射L波段;(3)接收灵敏度:C≤-157.6dBW;(4)接收信号误码率:≤1×10-7;(5)发射EIRP值:≥13dBW;(6)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25000小时;(7)功耗:平均功耗≤6W,发射最大功耗≤120W;(8)工作环境:温度-20℃~+55℃,湿度5%~98%(45℃);(9)电源:9~32VDC;(10)接口标准:RS232C。3.超短波通信终端(1)工作频段:220~240MHz;(2)数据速率:19200bps;(3)运行模式:半双工;(4)信道带宽:12.5/25KHz;(5)功率:1~5W。4.PSTNMODEM(1)调制方式:ITU-TV.90/V.3.4/V.32BIS/V.32/V.22等协议;(2)工作方式:异步;(3)线路方式:拨号线、专线;(4)最高传输速率:上传速度可达33600bps,下载速度可达56000bps;(5)接口模式:RS232C串口;(6)工作环境:温度10℃~80℃,湿度≤85%(不凝结)。3.9.3电源3.9.3.1自动雨量、水位监测站电源为保证自动监测站设备能在雷电、暴雨、停电的恶劣条件下可靠、稳定、正常地工作,自动监测站终端及通信设备采用太阳能板浮充蓄电池直流供电方式。为防止蓄电池电压过电或欠压现象,应配置相应的充电控制器进行钳位控制。1.选配因素太阳能板的功率、蓄电池的容量以及充电控制器,根据以下因素选配:(1)设备功耗,包括守候功耗、工作功耗以及通信设备发送数据的功耗;(2)保证在45天连续阴雨天气情况下,能维持蓄电池正常工作;(3)在连续45天阴雨天气后,能在10~20天时间内,将蓄电池充足;(4)当地的日照指数;(5)充电控制器的钳位电压阈值应保证电池充足且不因过充而损坏。2.主要技术要求(1)蓄电池采用铅酸免维护可充电蓄电池。对于高寒地区,应选用耐低温的蓄电池;(2)太阳能板采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最大工作电压:17V,开路电压:21V;(3)充电控制器电压:12/24VDC,最终充电电压:13.8V,气息电压:14.5V,工作环境温度:-25℃~50℃。3.9.3.2视频站电源视频站通常采用220V交流电供电,并外接电源稳压器以保证供电电压在在视频监测设备的工作范围之内。3.9.4防雷系统防雷系统包括避雷针、引下线及接地地网,具体要求如下:1.天线、站房等位于避雷针45°角以下的安全区内,地网接地电阻达到<10Ω指标。2.采用超短波、电话通信信道组网的监测站,应安装相应的避雷装置;3.室外信号传输电缆均采用屏蔽电缆,电缆用Φ50的镀锌管套护,采用沟埋方式,防止数据信号线引雷。信号线缆与RTU设备连接端应安装信号避雷器。第四章信息汇集平台4.1功能设计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特点和山洪灾害监视预警的需求,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等技术手段,建设省、市(州)和县级防汛指挥部门的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平台,形成一个局域网系统(通常选择以太网),以收集山洪灾害防治区水雨情数据信息以及其它部门的相关信息,形成规范数据库,并提供信息查询等服务。4.2建设要求1.实用性。充分考虑平台的各项应用对计算机网络的需求,在满足信息接收处理、数据库建立与查询服务的基础上,还应满足预报决策、预警等对计算机网络速度和容量的要求。2.可靠性。主要从平台的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设备的可靠性来考虑,应能满足网络系统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要求。主要设备应考虑冗余。3.安全性。一是防止外部非法用户对平台的访问,二是防止内部合法用户的越权访问,主要采用VLAN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防病毒技术。4.兼容性。充分采用当前成熟的网络技术和产品,除满足各类硬件与软件的集成要求外,还应具有与已有的设备或网络的兼容性。4.3系统结构4.3.1逻辑结构各级信息汇集平台是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汇集上报应用软件组成,其逻辑结构参见图4-1。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为系统数据接收、处理、加工与信息查询、预警指挥与信息发布、信息交换等服务提供硬软件平台。数据库系统主要为系统维护管理、信息查询与服务、预警指挥提供数据信息。在建设信息汇集平台时,各级单位应结合本地现有的网络结构、通信信道、网管系统、网络设备状况,按照各自的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对网络和通信的实际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制定建设方案。图4-1信息汇集平台逻辑结构示意图4.3.2层次结构在层次结构上,信息汇集平台分为省、市(州)、县级。县级平台汇集本地实时、人工和其他同级部门的共享数据,按照统一规范存入县级规范数据库,并通过数据上报模块向市(州)、省级信息汇集平台上报数据。市(州)级平台汇集各县上报数据、本地实时、人工和其他同级部门的共享数据,按照统一规范存入市(州)级规范数据库,并通过数据上报模块向省级信息汇集平台上报数据。省级平台汇集各市(州)、县上报数据和其他部门共享数据,按照统一规范存入省级标准数据中心,并通过数据上报模块向国家防总上报数据。图4-2各级信息汇
本文档为【四川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百万精品文库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3-21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