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

举报
开通vi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6年6月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相关部署,结合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为统筹谋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制定本规划。序言“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rdq...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6年6月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相关部署,结合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为统筹谋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制定本规划。序言“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战略资源。国家长远可持续创新发展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培育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基石。作为基础研究的核心目标,原始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显著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2  的制高点。筑牢我国科学技术大厦,必须对基础研究实行长期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科学筹划基础研究“十三五”发展,对于加快推进原始创新、蓄积长远发展原动力、支撑和引领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是党和政府应对世界科学技术变革趋势、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抉择,是改革国家科技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举措,是尊重科学家主体地位、推进科学民主管理的重要里程碑。30年来,科学基金不断探索科技管理改革,创新资助管理机制,完善同行评议体系,提升资助管理水平。通过长期持续支持,培育和稳定了高水平人才队伍,涌现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从点的突破到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应加强超前部署,全面推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促进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和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第一篇发展形势第一章形势与需求我国基础研究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总体上面临“六期叠加”的形势,即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经济和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全面转型期、国家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突围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决胜期、科技体制和创新体系的深度调整期、基础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3  跃升期。筹划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必须目光远大、统观全局,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一)全球基础研究发展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酝酿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广泛渗透,科技创新链条更为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为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速。基础研究前沿突破精彩纷呈,学科交叉特征突出。需求牵引更为凸显,科学、技术、工程相互渗透,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一代技术群和新产业增长点。基础研究日益成为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原动力。为更有力地促进基础研究发展,各国科学资助机构纷纷加强战略部署,推进科学与工程前沿,应对新挑战。坚持将培养和凝聚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和高端人才作为构筑卓越科学的持续保障。实施科学中心等先进支持机制,强化资助工具的高效组合以鼓励学科交叉与原创突破。加强智库建设和科学传播,致力于提高科学服务决策的能力,提升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力。全球创新网络格局不断演变,科学资助机构成为全球科学界最活跃和富有生命力的公共组织,在世界科学合作与交流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达到671亿元。研究产出质量与数量同步攀升,科技论文总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2位,2005年至2015年(截至2015年9月),我国4  论文共被引用1287万余次,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居世界前1%)15011篇,均居世界第4位。学科繁荣发展,逐步从“仰视”向“平视”演进,部分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显著并取得重要进展。重大成果呈“星星之火”,蓄积“燎原之势”,取得了一批诸如铁基超导、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鸟类起源研究等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在量子调控、纳米科学、蛋白质科学、干细胞、发育与生殖、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虽然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实力仍有差距。一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缺乏开创重要新兴学科和方向的能力。二是引领科学潮流的世界级科学家匮乏,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尚需改善。三是基础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作用有待提升。四是创新文化氛围有待改善,科研诚信状况不佳、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伦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应着眼上述问题与挑战,开拓进取,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健康发展。(三)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成效“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在支持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培育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产出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服务国家决策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为科学基金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中赢得了发展空间。经费投入大幅增加,科学基金事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运用国家财政投入约888亿元,吸引其他渠道资金17.5亿元,资助各类项目近20万项,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资助体系更加完善,设立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5  研仪器研制项目,联合资助工作进一步拓展。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成功实施,助力完善资助管理,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推行多项重要改革措施,评审流程更加科学高效,绩效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国际合作、信息化、科研诚信建设、法治工作、资金管理、管理队伍建设等成效显著。科学基金工作坚持尊重科学规律,大力营造鼓励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推动资助管理升级发展。(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对源头创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释放,迫切需要基础研究发挥战略引擎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明确了科学基金承担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培养人才和团队、推动学科交叉等重要职责,成为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的主要战略支撑。面对新的形势与需求,科学基金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应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前瞻思考资助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谋划我国基础研究未来发展。引导和鼓励科学家增强使命感和创新自信,推进科学前沿,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发挥导向作用,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源头支撑,解决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重要国计民生和行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持久动力。6  第二篇总体战略第二章发展目标(五)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三个并行”“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科学基金要推进科学和工程前沿,催生更多科学突破,培育科学英才,助推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与科技发达国家的“三个并行”,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形成学科繁荣发展、原创成果充盈、高端人才集聚、创新文化浓郁的局面,奠定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基础。“三个并行”的总体目标:2020年达到总量并行,即学术产出和资源投入的总体量与科技发达国家相当,学科体系更加健全,奠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学基础。2030年达到贡献并行,即力争中国科学家为世界科学发展做出可与诸科技强国相媲美的众多里程碑式贡献,形成若干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助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达到源头并行,即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原创贡献,有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源头创新工作,为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提供源头支撑。“三个并行”是对我国基础研究数量和质量水平提升的整体表征,在国家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各项“并行”的实现程度有所不同,是一个积叠、渐进的循序发展过程。到2020年,“三个并行”的参考指标包括:“总量并行”:(1)经费投入方面,基础研究经费占R&D投入比例显著提高;国际合作交流经费达到与合作对象大范围等同体量。(2)论文总量方面,与美国差距进一步缩小。(3)论文影响力方面,论文总被引用次数全球第二;高被引科学家占全球10%;篇均被引用次数接近世界均值。7  “贡献并行”:(1)热点研究方面,每年涌现10项左右里程碑式的学科前沿工作;主导5%以上的学科前沿热点形成。(2)学科发展方面,在全球学科地貌图上形成若干“隆起”区域。(3)人才队伍方面,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学科全球前50位科学家占比进入前4名;更多科学家进入世界主要学术组织的核心领导层。“源头并行”:(1)原创成果方面,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每年涌现3-5项具有原创意义的重大成果。(2)创新高地建设方面,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高地。(3)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产出一批从原创到应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成果。(六)建设卓越科学基金管理机构不断完善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机制,建设评审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公正、绩效回报丰富、全球视野开阔、管理服务高效、资源总量宏大、资助谱系多样的卓越科学基金管理机构,促进科学基金成为学术探索的灯塔、创新思想的熔炉、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驱动的引擎、科学文化的沃土、专业管理的典范。评审制度公正:建设具有持久公信力的评审制度平台,发挥国家科技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专业化管理示范作用。制度设计更加科学,评审程序更加公正,信息支撑更加有力,评审结果更加可信,激励科学突破更加有效。到2020年构建较为完善的同行评议质量监测体系。绩效回报丰富:不断提高科学基金资助绩效,激励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不断拓展科学家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空间,实现更多的原创突破,占据科学制高点,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发挥基础研究的支撑引领作用。8  全球视野开阔:统筹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推进实质性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学家更好参与国际(地区)科学合作的开放创新环境。研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学合作计划,与各国科学家共同应对重大全球性科学挑战。管理服务高效:完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资助管理体系,弘扬科学基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资助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服务效能。建设稳定可靠安全的信息系统,促进资助管理科学化、智能化。资源总量宏大:精心管好用好科学基金,进一步提升科研资源配置的公信力,争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到2020年,努力建设成为具有高度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资助覆盖宽广,资助规模宏大的世界级科学基金组织。资助谱系多样:完善资助格局,优化支持机制,统筹实施多层次资助工具。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人才成长规律,发展多样化人才资助模式。夯实广泛学科基础,关注支持传统学科、基础学科、薄弱学科、濒危学科,鼓励开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促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第三章发展思路(七)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重要国计民生,把握战略定位,尊重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实行分类管理,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思想,推动学科发展,营造创新环境,突出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学突破、聚力精准9  管理的战略导向,全面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坚持创新发展,强化原创价值导向,繁荣创新文化,孕育科学突破,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原创能力。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战略引导与鼓励自由探索,推动学科均衡协调演进,加强与相关部门及其他科技计划的配合衔接,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坚持绿色发展,夯实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学术生态。坚持开放发展,加强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融入全球科学体系。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区域和行业基础研究能力提升,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信息支撑平台,推进成果开放共享,加强科学传播,履行社会责任。遵循科学规律、加强分类管理是新时期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成效的必然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研究,实行差异化的有效资助机制。对于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敏感,扩大自主选题空间,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对于体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要发挥源头孕育作用,引导科学家在关系国家发展命脉的战略必争领域攻坚克难;对于面向全球性挑战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要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服务人类进步;对于满足区域或行业发展特殊需求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要发挥“育种”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部门的协作,通过指南引导科学家深入研究,促进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有机结合。科学基金将继续坚持以资助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为主体,统筹兼顾其他类型的基础研究和重要基础性工作,鼓励科学家将学术兴趣和国家目标有机结合。10  聚力前瞻部署是应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科学基金应计虑长远,突出支持科学前沿、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关注影响长远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部署做好前期预研,更加注重培育下一代基础研究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人才储备。聚力科学突破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国具有自身优势、蓄势已久、可望突破的关键科学领域,加强资助部署,鼓励科学家不断开拓,抢占科学制高点。聚力精准管理是提升资助绩效的有效途径。梳理整合资助格局,优化评审程序,建立体现学科差异的战略引导机制、科学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体系和资助管理机制,提升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效能。(八)总体思路坚持定位:把握科学基金的战略定位,更加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更加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筑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延交叉之远、遂人才之愿。坚持把鼓励自由探索作为基本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学术生态,引导科学家勇于向科学之渊的更深处开掘;坚持把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任务,提炼和解决重大战略需求溯及的重要科学问题;坚持把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破解复杂难题作为战略重点,引导科学家结合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交叉研究;坚持把发现培养科技才俊作为根本使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激励原创:瞄准科学前沿,激励科学突破,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树立原创价值导向,尊重首创、包容多元、宽容失败、鼓励冒尖;加强原创导向的资助部署和机制设计,激励新概念、新构思、新方法、新工具的创造;完善从非共识学术争议中甄别发现原创思想的工作机制,探索加强对挑战传统范式的变革性11  研究的资助力度;凝练重大原创性科学问题,加强系统部署,稳定支持科学家潜心研究。统筹支持: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局,增强资助工作系统性、协同性,为全面培育原创能力提供战略支撑。统筹当前与长远的部署,既关注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又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统筹竞争与稳定支持,在竞争择优中实现对优秀人才团队、重要学科领域的长期稳定支持;统筹面上部署与重点资助,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精准选择重要战略领域;统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传统学科、新兴学科、优势学科、薄弱学科布局;统筹基础研究关键要素,促进科研与教育结合,形成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位一体的资助格局。升级发展:实现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升级,促进基础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更加注重学科特点,实现差异化管理;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开放共享,实现智能化管理;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资源配置战略管理,保障评审质量,加强管理队伍能力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资助绩效;更加注重以法治基金建设推进改革发展,提高法治管理水平。第四章资助格局(九)构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资助格局适应基础研究资助管理的阶段性发展需求,统筹基础研究的关键要素,将科学基金资助格局调整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大系列。探索系列主要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人才系列主要包括青年12  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工具系列主要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融合系列主要包括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围绕科学基金发展目标,统筹实施各类项目,增强资助计划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坚持自下而上的自主选题和自上而下的战略引导相结合,鼓励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并举。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宏观精准调控。深化学科战略研究,适时调整学科结构,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有效性。第三篇发展任务第五章培育创新思想(十)聚焦科学前沿,加强前瞻部署加强科学前沿探索,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着力培育源头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国家其他重要科技计划孕育源头知识、提供成果储备。根据我国基础研究转型发展需求和科研队伍发展状况,遵循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发挥资助率和资助强度的杠杆调节作用,引导科研资源优化配置。面上项目要支持自由探索,激励原始创新,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要着眼关键前沿,结合战略需求,兼顾学科发展,集成创新资源,孕育重点突破。切实加大对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质疑传统、挑战权威,重视可能催生新概念、新范式或新学科、新领域的研究,强化颠覆13  性技术的科学基础。探索建立针对风险高、回报大、探索性强的研究项目的特殊评审和管理机制。第六章培养创新人才(十一)强化智力支撑,培育科学英才尊重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科学基金人才和团队支持体系,为国家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奠定人才资源基础。针对人才发展学科广泛性、路径多样性等特征,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对不同年龄段优秀人才实行全谱系支持,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探索创新提供舞台。加强对女性科研人员的支持。持续支持研究生参与基础研究,培育下一代创新人才。持续加大对青年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坚持多学科、广覆盖,给更多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以及时、有力的支持,保持合理规模,提高资助强度,为基础研究队伍建设蓄积人才之源。加强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支持。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人才的稳定与培养。完善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机制,鼓励项目负责人走出“温室”,参与更高水平的开放竞争。调整完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规模和评审机制,促进各学科优秀青年人才均衡发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坚持高端引领,发挥凝聚海内外人才的带动示范作用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品牌效应。争取适度增加规模,激励基金获得者聚焦科学前沿、攻坚克难,开展长期性、系统性、原创性科学探索,提升国际影响力,造就学科领军人物。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要加强科学目标引导,进一步发挥团队协作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14  扩大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资助规模,探索设立外国高级科学家来华研究项目,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长期工作,支持和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到中国开展合作研究,逐步完善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的资助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环境。充分发挥境外科技资源优势,支持内地与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开展高水平研究。第七章打造先进工具(十二)创新仪器研制,强化条件支撑突出科学目标引导,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颖手段和有力工具,开拓研究领域,催生源头创新。加强宏观指南引导,加强对优先和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仪器研制的战略布局。加强与国家其他科研仪器设备研制计划的衔接和协调,共同提高我国科研装备自给水平。明确不同层次仪器研制项目功能定位,研究制定适合不同规模和特征的仪器类项目管理模式,加强分层细化管理。规范经费管理,加强预算指导与评估。探索项目评审、监督检查及监理的管理机制。探索加强大额经费监管的有效措施,努力实现研制高水平科研仪器、扎实推动重要战略领域自主创新的科学目标。探索开展项目结题后仪器应用效果评估。按照国家关于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等要求,推进仪器有效利用和向社会开放。第八章推动交叉融合(十三)聚焦重大主题,创新交叉融合资助模式15  重大项目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推动学科交叉,汇集创新力量,攻克科学难题,服务创新驱动。继续推进实施重大研究计划,凝练科学目标,长期稳定支持,强化集成整合,推动跨越发展。试点实施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未来制高点,集成优势资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打造科学研究高地。针对重要研究方向和系统性研究需求,探索实施项目群资助方式,加强研究交流和成果集成。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探索支持教育科学研究。发挥联合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领域、行业或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第九章拓展国际合作(十四)深化开放合作,推进新型国际化适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注重实效的原则,支持实质性合作,推动战略型合作,切实营造有利于国际(地区)科学合作的开放创新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中国科学更好融入全球科学体系,推进新型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高我国科技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引领科学潮流、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领军人才。积极推进我国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渠道向中国学生和青年研究人员提供国际合作研究与培训机会,培养全球视野和全球科技活动参与能力。强化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与合作网络建设功能。依托优势学科和机构,加强与全球优势和特色研究团队合作,实现由单纯的研究项目合作,向“项目-人才-基地”16  合作方式转变。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研究合作的支持。支持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大型科学装置上开展研究工作或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鼓励中国科学家发起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协同应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加强与重要国际科学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科学组织议程的设计与决策,支持科学家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探索在科技发达国家设立办事处,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推进科学基金管理水平提升。第四篇学科布局与优先领域第十章夯实学科基础(十五)学科发展战略思路与任务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我国要实现从科学大国向科学强国的转变,必须具有全面均衡的学科结构与学科体系。“十三五”期间,要继续重视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优势学科,鼓励开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薄弱学科研究,大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各学科SCI论文总量和总被引用次数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力争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量进一步增长,部分学科学术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各学科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及研究团队,形成国际上具有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学术高地。“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将在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和重点突破方面强化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战略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继续做好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广泛凝聚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和一线17  科研骨干专家的集体智慧,为引导科学家探索科学前沿和服务于国家需求提供战略视野和科学依据。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侧重于发现新的科学前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与中国工程院共同支持的未来20年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注重从国家经济社会需求出发,提出支撑我国传统产业升级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所需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二是加强资助工具的优化组合,推动学科交叉。在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同时,有效利用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等资助工具,探索基础科学中心等资助机制,切实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加强问题导向的综合交叉研究,如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挑战性问题。三是加强学科布局及资助管理。深入开展学科发展态势分析与评估工作,绘制学科发展“地貌图”,制定更加符合学科自身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更精准的学科资助政策,探索与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资助管理模式,鼓励各科学部在学科结构调整、评议方式创新、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探索差异化的学科管理方式。在综合考量学科发展国际趋势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眼于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工作的学科发展布局以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本框架,制定针对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数据与计算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等18个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包括纯粹数学、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统计学与数据科学等学科。数学既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众多重18  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未来五年,将推动数学各分支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与活力;同时推动应用数学更加满足实际需求,使数学在解决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国家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到2020年,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争取产生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在前沿领域形成具有引领性的研究团队,培养和造就具有竞争菲尔兹奖实力的青年数学家;在实际应用研究方面,力争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科学问题,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攻关能力的研究团队。“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几何分析、代数几何和代数数论及数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重点扶持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大力推动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统计学和数据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特别重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系统科学、经济金融等应用领域中与数学相关的学科交叉问题研究。力学: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研究介质运动、变形、流动的宏微观行为,揭示力学过程及其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已形成以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为主要分支学科,以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环境力学、物理力学等为重要交叉学科的力学学科体系。未来五年,将继续鼓励原创性及引发学科理论创新的研究,重点加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加大支持薄弱方向,不断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到2020年,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力学家,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科高地。“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多场多过程下固体的本构理论及极端力学行为、近空间高超声速流场内局部稀薄气体流态机理和方法研究、高速流动中的可压缩湍流问题、非线性系统的跨时空尺度动力学耦合机理及其应用等前沿问题的研究;加强新型材料的本构关系与19  强度理论、超常环境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湍流理论及机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模拟与实验、航空航天动力学与控制、生物组织与仿生材料的多尺度力学行为等优势学科;着力扶持多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和高速水动力学等薄弱学科;加强关注航空、航天、能源、海洋、环境、先进制造、交通运输、人类健康等重大需求领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形成对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支撑能力。天文学: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各种不同尺度的天体,包括太阳和太阳系内天体、恒星及其行星系统、星系和星系团,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天文学研究包括星系和宇宙学、恒星与银河系、太阳系与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太阳物理、基本天文学。天文技术方法作为支撑天文学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天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未来五年,将保持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的研究方向,促进充分发挥我国观测大设备潜力的相关研究,扶植国内虽刚刚起步、但属于国际主流的研究方向。到2020年,围绕FAST、HXMT、DAMPE等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型地面和空间天文观测设备,在揭示银河系的结构和集成历史、暗物质粒子的物理性质、致密天体周围的强场物理规律、引力波相关物理问题、γ射线暴中心能源机制、宇宙加速膨胀机理、太阳活动的来源等重大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涌现出约20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将研究规模扩大五成,并显著提高学术水平。“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银河系的集成历史及其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演化联系、致密天体周围的强场物理过程、引力波相关物理问题、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太阳活动的来源等前沿问题研究;加强天文技术和系外行星系统探测方面的研究;重视天文学与物理学、力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等密切相关的交叉研究。20  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更小微观尺度和更大宇观时空上探索物质的深层次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也研究复杂体系、多粒子运动等“演生”出来的凝聚合作现象和规律。未来五年,将继续保持我国已有的优势研究方向,重点促进主流方向全面进步,促进我国物理学整体水平提升;鼓励对根本性基础科学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索,引导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突破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做出实质性贡献的研究。到2020年,争取有1-2个科学思想和关键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形成2个以上国际上起主导作用的研究团队和有特色的学派,实现原创性实验技术方法和核心仪器设备的关键性能力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自旋、轨道、电荷、声子多体相互作用及其宏观量子特性;光场调控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冷原子新物态及其量子光学;量子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与新型量子器件等研究,深入开展后Higgs时代的亚原子物理与探测、中微子特性、暗物质寻找和宇宙线探测、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及其加速器物理研究;进一步扶持原子分子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等学科,增强软凝聚态物理、统计物理研究力量;加强物理学在与信息、能源和生命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实质性作用。化学: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的学科,是创造新分子和构建新物质的根本手段,是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一门中心科学。当代化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化学合成与过程及功能的精准控制。化学科学在国家工业生产、经济发展、环境健康和国家安全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未来五年,将强化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和变革性的创新研究,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使我国化学研究的部分领域在全球化学研究中成为开拓者和引领者;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队伍,形成若21  干引领化学发展的创新团队;在若干化学领域取得重大科学突破。“十三五”期间,针对分子精准转化的目标,实现功能分子的高效绿色合成、组装及新形态与新功能物质的构建;重点发展宏量制备及相关复杂反应体系的介尺度理论与方法,重视化学与化工过程的协同研究;优先支持面向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催化与表界面科学;强化基于新原理的化学精准测量与分子成像技术研究;深化化学动态修饰调控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的认识;探究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系统功能关系;重点扶持团簇和仿生化学及其应用;引导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选态化学及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基础研究等。纳米科学:纳米科学是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组成、特性、制造方法以及由纳米结构集成的功能系统的科学,主要包括纳米表征技术,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催化领域的应用,纳米器件与制造,纳米生物医学以及纳米标准与安全等五个领域的研究。未来五年,进一步加强和促进纳米材料的精准/可控制备,发展高时间、空间分辨的纳米表征技术以及纳米结构的定量分析技术,加强新型微纳器件的开发与制造加工和集成技术,开拓面向能源、环境和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的纳米材料,进一步揭示与评价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生物安全性,制定面向纳米领域应用的重要标准。到2020年,在保持论文总量和被引用次数世界第一的基础上,争取在纳米科技领域有1-2个原创性的重大突破,形成2个以上国际上起主导作用的学科高地,有10人左右进入TOP1%科学家行列。“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精准/可控制备;纳米催化的本质以及应用;新型碳纳米材料以及碳纳米材料在电子器件、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亚纳米尺度以及多层次表面微结构的表征新方法;面向能源高效转化、环境治理的多层次纳米材料;纳米生物效应与诊疗技术,22  基于纳米效应的器件设计与制造,功能仿生纳米材料与自组装,多维纳米打印制造,结构材料的纳米化以及纳米科技的基础理论等研究方向。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研究层次涉及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及群落和生态系统。既探究生命起源、进化等重要理论问题,又有助于解决人口健康、农业、生态环境等国家重大需求。未来五年,将显著提升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论文质量,取得一批系统性的原创成果,继续提高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发文的数量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壮大生命科学研究队伍,培养高水平研究团队,造就一批在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我国科学家在优势方向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力争将部分优势方向,如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修饰和调控、干细胞命运决定机制、农林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辅助育种等,发展成为引领国际前沿的重要阵地;促进更多研究方向的快速成长,培养更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优势方向;大力促进弱势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发展,如经典生物分类、动物模型建立和拟人化等;围绕重要科学问题,积极推动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认识地球的一门基础科学,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探究发生在地球系统的各种现象、过程及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变化及其因果关系等,并为解决资源供给、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未来五年,将以科学问题为导向,解决制约保障资源供应、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生态文明的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发挥区位优势,扩大23  优势学科,推进传统学科向纵深发展;加强学科交叉,强化新兴学科发展。到2020年,力争在克拉通岩石圈形成与演化过程、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生命-环境协同演化、季风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天气气候效应、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等领域,能够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引领相关领域的国际趋势。“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形成机理研究;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研究;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机理与调控研究;类地行星起源与演化研究;典型地区圈层相互作用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研究;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过程、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重大灾害形成机理及其减灾对策研究;加强地球观测与信息提取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资源与环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是以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环境要素及其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未来五年,将深入开展陆地表层系统单要素与子系统的时空运动特征与变化规律的探索;着力拓展多介质界面相互作用与过程、多系统耦合机理与过程、区域人类活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关键带过程与功能等前沿与核心科学问题的研究;发展陆地表层系统动力学理论与系统模式和基于大数据的资源环境研究新范式;创新资源环境观测技术与科学数据共享。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强大的资源环境研究队伍;构建先进的研究平台,保持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模式、人地相互作用关系与机理、地学信息图谱与空间分析等学科的世界领先地位;显著提升在环境污染及其健康效应、土壤生物的生态功能与环境效应、地理空间数据挖掘与地学建模等学科领域的国际地位。“十三五”期间,进一步24  聚焦陆地表层系统多要素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解水文过程、土壤过程和生态过程、区域气候过程及其耦合,转型期城市/区域人文-资源-环境过程与机理,空间对地观测系统等前沿方向;扶持土地变化科学、数据集成模型方法等薄弱研究方向;建立对环境综合观测及长期定位研究的稳定支持机制,促进学科稳定发展。空间科学:空间科学是以空间飞行器为主要工作平台,研究发生在地球、日地空间、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空间天文学、太阳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包括空间环境科学)、行星与太阳系探测、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大地测量学、空间地球科学等领域。未来五年,将继续保持我国的优势研究方向,加强空间探测基础性工作,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促进学科交叉,鼓励国际合作。到2020年,有选择地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在北斗导航卫星的科学应用和基于子午工程、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等天基和地基探测的地球空间多圈层耦合研究方面获得创新性重大成果;力争更多科学家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高水平论文数和论文被引用次数均进入世界前列;着重空间探测与研究的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初步形成以覆盖多个前沿学科领域的空间科学研究计划为标志的学科创新体系;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领军人才,促进我国空间科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十三五”期间,优先支持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太阳活动及其对空间天气的影响、空间与海洋大地测量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其地学应用等重大前沿问题研究;重点扶持行星物理等学科的发展;重视与等离子体物理、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交叉研究。25  海洋科学: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水体和海底,以及海洋与大气、海水与河口海岸等界面各种过程的自然科学,主要由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技术科学等五大分支学科构成。其时代特征表现为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技术的突飞猛进,从而催生发明与发现,在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未来五年,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优势研究方向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领域,同时培育我国涉足较少、但属于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前沿的发展方向和领域,并推进各分支学科的多学科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到2020年,力争主要分支学科取得国际领先的基础研究成果和支撑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成果;全面提升我国海洋科学家的国际地位,形成3个以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的科学家群体。“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深海过程与圈层相互作用、深海大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陆海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综合观测系统与科学实验;加大扶持海洋技术科学等薄弱学科,加强对海洋观测、调查仪器设备的支持;重视海洋科学与地球科学其他学科以及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材料科学: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成分、制备与加工、组织结构与性能、材料使用性能诸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既是以探索材料科学技术自身规律为目标的基础学科,又是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未来五年,将继续资助我国已有的优势领域,并在国际主流研究和发展方向上加大资助力度,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重视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如材料科学与信息技术、能源利用、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重要应用领域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交叉研究热点;特别重视开展应用目标导向的材料科学基础研究。到2020年,形成3-5个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26  研究成果或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成果,培育3-5个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团队和若干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青年材料科学家。“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金属非晶材料、轻质合金材料、低维碳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有机光电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通用材料高性能化等方面的前沿和基础研究,发展计算材料学和新材料制备科学,加强基于新原理和新效应的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及表征手段研究,注重材料的资源化可持续利用研究,提升传统材料绿色制备技术水平。能源科学:能源科学是研究能源在勘探、开采、运输、转化、存储和利用中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电能和氢能等各种能量形式、能质相互转化和有效利用的各个方面。未来五年,将继续保持我国的优势领域,扶持相对薄弱的分支领域,鼓励和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深入研究能源高效洁净转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及环境保护的能源相关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推动我国能源学科整体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到2020年,取得3-5个具有国际引领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或支持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应用成果,培养具有竞争国际知名奖项能力的青年科学家,形成3-5个由多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的高水平研究群体。“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新概念热学-热质理论、化石能源高效清洁燃烧、多相流热物理与太阳能光热化学研究、新型热动力循环和超常极端条件下的传热传质研究、智能电网和新一代能源电力系统、高效能电机及系统基础研究、电力电子系统可靠运行理论与优化方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高效低成本规模化电能存储等研究领域。27  工程科学:工程科学是研究人造结构及其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表象及相关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等学科。未来五年,在继续支持我国具有优势或特色的研究方向基础上,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研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和促进工程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工程领域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强国在工程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差距,在若干方向和技术领域实现与发达国家“并跑”。到2020年,形成若干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团队或群体,有更多的青年学者在国际一流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领域包括化石能源高效开发与灾害防控理论、高效提取冶金及高性能材料制备加工过程科学、复杂机电系统集成设计、增材制造技术基础研究、机械表面/界面效应与控制、多种灾害作用下的高性能结构全寿命可靠性设计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水利等。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产生、获取、存储、显示、处理、传输、利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信息科学与技术近几十年的发展,深刻改变了科技、经济与社会生活,对当代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领域发展都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未来五年,信息科学的资助工作将面向科学前沿,聚焦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国家需求,把科学前沿研究和国家对信息科技的需求相结合,围绕相关重要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使信息科学在解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领域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到2020年,力争取得对28  促进信息产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明显作用、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通信与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半导体与微纳电子学、光学与光电子学等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通过交叉研究孕育重大突破。大力推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智慧城市、类脑计算等重大交叉领域的研究,特别重视信息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问题的研究。数据与计算科学:数据与计算科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感知、传输、管理、分析、计算及其应用的交叉学科。数据与计算科学旨在揭示数据的内在规律及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数据计算理论,实现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为大数据科学计算、大数据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预测与辅助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数据与计算科学是21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溯源过去、感知现在、预测未来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国家大数据战略需求、产业需求和数据科学理论探索需求,开展数据与计算科学的前沿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2020年,力争取得2-3项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领先理论创新成果,取得若干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具有引领作用的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与计算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群体。“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数据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大数据获取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理解、大数据计算模式,以及面向大数据的新型存储管理架构与系统等重要基础问题的研究;同时特别重视在“互联网+”、经济与金融、智慧城市、健康医疗、工业制造、能源环保、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应用领域中与数据和计算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交叉问题的研究。29  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层次组织的管理和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科学。管理科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经济科学等子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未来五年,将继续保持我国的优势研究方向,形成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管理科学领域,推动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知识源头创新,完善研究基础设施体系布局。到2020年,力争使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总量、总被引用次数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和中国特色的以及能够支持国家重大管理决策的成果;形成由多位顶尖管理科学家组成的、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群体;建成具有一流国际水准的中国管理科学数据平台和智库。“十三五”期间,将更加重视解决源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实践中的相关管理科学问题;重点支持复杂工程决策理论、企业创新行为与国家创新系统管理、国家安全的基础管理规律,以及深化改革中经济结构及体制重构研究;
本文档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天山书童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3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11-23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