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举报
开通vip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m...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作者:————————————————————————————————日期: 1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原始:石刀、石斧(刀耕火种);耒耜;商周:青铜农具(很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西汉;耦犁;隋唐:曲辕犁;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单位,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延续的重要原因。(2)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冶金:冶铜:①原始社会晚期,冶铜。②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冶铁炼钢:③西周晚期,铁器;④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⑤南北朝灌钢法,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2.制瓷:①商朝,原始瓷器;②东汉,青瓷;北朝,白瓷。③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秘色瓷(青瓷一种)④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哥、官、钧。⑤江西的景德镇是瓷都。⑥外销:唐朝起,输出欧洲、非洲。明代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西餐用具和鱼缸。17世纪开始,欧洲生产瓷器。3.丝织:①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②商朝出现了织机。③西周斜纹提花织物。④西汉长安东西织室;西汉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⑤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⑥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⑦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制造局;明:花楼机;清丝织品代表,缎。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宋前(1)县治以上设市;(2)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市坊分开;(3)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日中为市);(4)官府直接管理贸易;市令、市长。宋时:(1)宋朝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2)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3)官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4)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5)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1)商业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城市;经济中心南移后,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扬一益二”)等成为繁华的大都会。(2)商帮: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3.理解“重农抑商”①首倡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手工业和商业。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②影响:是维护封建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封建社会初期巩固封建统治。消极—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①海禁:明朝政府禁阻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②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③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中国近代民族工业①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地点: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上海、广东、天津。③最早创办者:官僚地主商人④著名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2.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运动诱导。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①时间: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1912-1919年)②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南京临时政府的奖励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地推动;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③厂矿数量、资本。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又迅速萧条。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①时间:1927—1936年。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1)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①时间:1937——1945年。②状况:战争破坏、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掠夺、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日益萎缩。(2)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货排挤国货;官僚资本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倒闭。4.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了解“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②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和鞍钢三大工厂先后建成投产。③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2.理解三大改造(1)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2)时间:1953——1956年。(3)过程: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召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主要内容:①国内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反应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3)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教训: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考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三、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2.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及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1)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2)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连云港、南通等14个。(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连云港、南通等14个。(5)上海浦东: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重点和标志。(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了解“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中山装。此后,旗袍、学生装、裙子也在大城市流行起来。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废止缠足”: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铁路和公路:①19世纪70年代,外商擅建吴淞铁路。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新中国后,包成、兰新铁路。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2)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3)航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中国民航拉开序幕。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道到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供官商通报。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1872年《申报》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3)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4)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等。(5)20世纪前期,中共《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国民党《中央日报》(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电影:(1)起步:1905年《定军山》(国产无声京剧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有声电影:1931年《歌女红牡丹》;(3)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4)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义勇军进行曲》,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3.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报刊: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视:电视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更具时效性,所以它的教化功能更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高度互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学习、娱乐。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15-16世纪)1.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2)①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好望角;欧洲到非洲。②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西班牙;欧洲到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③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直达印度。④1519~1522年;麦哲伦;西班牙;欧洲向西,回到欧洲;实现环球航行;证实地圆学说。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出现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1.了解荷兰、法国、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1)荷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世界头号贸易强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性贸易公司)。非洲:好望角;亚洲:印度、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美洲:新阿姆斯特丹。(2)“日不落帝国”—英国(18世纪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东印度公司;《航海条例》;英荷战争,纽约;英法战争,加拿大和新法兰西;印度。2.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和掠夺。3.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野蛮掠夺,给殖民地带来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客观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三、两次工业革命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1)工业革命前提: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条件:①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自由劳动力;②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积累大量资本;③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④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2)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理论:自然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2.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成就(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1765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交通运输: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造成第一艘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西门子创制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电车、电影等产品纷纷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独立制成三轮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③化学工业的发展:石化工业。④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3.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产生4.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发展);5.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全球化起步;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形成和拓展的主要途径;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化趋势加强。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一、罗斯福新政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大崩溃,危机爆发。后由美国波及全世界。特点:范围广;时间长(1929-1933);破坏性大。影响:①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2.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1933-1939)(1)内容: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①整顿银行和金融业。②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③调整农业政策,为减少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④进行社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稳定了社会秩序。⑤进行一系列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3.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1)特点:政府干预经济;多以立法形式解决问题。实质:是在未触动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作用:①使美国摆脱危机困境,逐渐走出经济低谷;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评价: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了解美国的“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3.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干预(1)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2)实践效果: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导致滞涨局面出现。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苏俄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扼杀。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义务劳动制。特点:战时、共产主义。结果:粉碎干涉,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2.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引发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1921年2月,海军兵变。3.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内容: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无力开发的以租让方式给外国资本家。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取消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评价:列宁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由于对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抑制后来过早终止。二、“斯大林模式”1.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的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2)主要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④推行农业集体化。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三、苏联的改革1.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1985年尔巴乔夫执政,首先实行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而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破析。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建立:1944年在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2)内容:“双挂钩一固定”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2.了解世界银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3.理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美国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取得对这两个机构绝对控制权。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经济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1.欧洲联盟: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标志着欧洲共同体由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元问世。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1月1日,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3.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三、世界经济全球化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1995年1月1日成立并正式开始运作。目的:促进各国开放市场,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意义:标志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2.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压力和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减让,使国内一些产业、企业面临更强的竞争,受到冲击。中国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3.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4.探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①是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对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③对发展中国家:机遇:有一定的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挑战:落后技术、资金、市场,经济安全、政治压力等。对策: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本文档为【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电气工程师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9-11-26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