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举报
开通vip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课 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学院 **学院 专 业 学号 2013********* 姓名 专 题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交稿日期 2014年 月 日 成绩 日 期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中国需要生态文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课 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学院 **学院 专 业 学号 2013********* 姓名 专 题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交稿日期 2014年 月 日 成绩 日 期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中国需要生态文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共十七大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完整的途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的建设。 文明 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 【关键字】生态 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有着各个时期的具体体现。人类历经漫长的风雨岁月,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生态文明。在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当中有必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核心内容予以更深的认识,从而增强人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最早的意思是房屋、家庭。后来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一般自然生物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文明从时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简单的采集渔猎为主的原始文明;以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的农业文明;以工业革命开启的工业文明。文明从要素上可分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界,内容有体现改造自然成果的物质文明和反省自身成果的精神文明;文明在空间上具有多元性,如中华文明、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中华民族早就对文明有了认识成果,《尚书》中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相对“野蛮”而言的。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和标志。一般认为,人类文明的出现主要以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和国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建立为依归,其中城市出现作为文明的发源地又最为重要,而中央集权的出现,是文明存在的起点。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也让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就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个新的文明形态就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即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单一性追求物质财富的文明形态中解脱出来,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们认识论转变的结果,工业文明是人对统治自然的统治和征服,人是主体,其他生命 2 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认为只有人才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人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只有和谐才能让人类持发展。其次,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的要求,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发展模式,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因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涵盖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包括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伦理等多种内容。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长,不可砍伐。那么什么时候宜砍伐呢?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中除保护生态外,还要求避免环境污染。比如《殷法》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重视环境保护态度决不含糊。这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3 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社会主义自身就会陷人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更加体现在公平公正、共同富裕、道德文化、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社会和谐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的一致性,因此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正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样,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而且只有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能又好又快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社会文明建设的高度,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举,它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按照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如果把“地”看作是所有自然资本(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中国发展的基本面就是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人民生活的福利水平,就必须研究自然资本约束条件下的发展模式,必须认识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以及某些自然资本相对富裕国家的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它不同于任务是实现对已有的现代化成果的生态化改造的后工业化国家的生态文明,中国需要生态文明,中国特别地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中国特别的背景、内涵与任务使中国特别需要的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的先进发展模式,是要实行生态导向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现代化。 其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观念彰显了中华民族生态文明传统。中华文明的基 4 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和生态伦理思想,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所以,我们有条件、也必须尽快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等理念,正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种积极呼应。今后的工作需要在继续深人研究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大幅度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既要重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共识。从而实质性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再次,只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从渔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崭新追求,它意味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结构的重要转变。中共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将生态建设放到一个文明的高度,在党的旗帜上写上了生态文明的内容,这是理论与战略层面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充分说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报告已形成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比较完整的途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建设“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这三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理论形态用较长的时间慢慢演进不同,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从精神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实践层面的进程。 在经济发展上,建设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为此,“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 5 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这就是意味着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模式,到2020年要基本转到“生态经济模式”。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实践经验中逐渐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在废物资源化、水的梯级利用,生态型农业、清洁生产等方面树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示范,不仅要有企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小循环”,而且有企业间“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相链接的“中循环”,还有包括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的循环型社会雏形的“大循环”。要注重节约资源,通过资源集约化利用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切实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代际平等,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要求全社会必须牢固树立一种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反思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来初步缓解供需矛盾,造就一批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群。大力执行节能减排计划,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逐步建立起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框架。 在环境保护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报告提出要求加大对“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力度。要坚持“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到2020年要“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盘明显改善”。要“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人,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要加大生态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生态性基础设施是社会性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生态性基础设施作用就是保护或修复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生态型基础设施具有与一般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完全不同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加强生态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目标。 6 在社会生活方式上,实现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等目标。“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包含着培养生态文明观念,倡导生态文化;引导文明消费,消除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充分回收和利用废弃物;拓展低消耗和对环境友好的文化、科学、艺术等精神消费领域的内涵。可以使人们摆脱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追求,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不仅不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反而有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活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祟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公众参与群众性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提倡绿色消费,改变消费带来的废弃物的增加和对环境的污染。注重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弘扬生态文明为着眼点,推动公众参与,环保、宣传、教育、新闻等部门在生态文明创建方面密切沟通、形成合力,大力开展生态道德的全民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广大育少年的生态道德素质。积极推动“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把生态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养和改进校园环境管理的切人点,提高了师生的环境素养,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带动家庭、辐射社区、推动全区人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让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明显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促使全社会形成全民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社会风尚这就要求我国不仅发展方式要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而且发展目标也要由追求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转变,这样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
本文档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