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难圆绿色梦》范文解析.doc

《难圆绿色梦》范文解析.doc

举报
开通vip

《难圆绿色梦》范文解析.doc《难圆绿色梦》范文解析.doc 深刻的内容 精湛的手法 ——评《焦点访谈》之《难圆绿色梦》 ?《难圆绿色梦》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的一期,反映了内蒙古植树模范徐治民的遭遇:他艰苦造林几十年,把贫瘠的沙地改造成绿洲。然而近年来他老了,林子没人管,乱砍滥伐之风猖獗,绿色的家园又成了荒丘…… ?该片讲的事情令人痛心疾首,但它的创作经验又叫人拍案叫好。这部片子是拍得很成功的,它深刻的内容和精湛的手法是值得称道回味的。 ?其一,它主题深刻、有新意。环保题材作品屡见不鲜,但有些只停留在单纯的“曝光” 上,如某处...

《难圆绿色梦》范文解析.doc
《难圆绿色梦》范文解析.doc 深刻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精湛的手法 ——评《焦点访谈》之《难圆绿色梦》 ?《难圆绿色梦》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的一期,反映了内蒙古植树模范徐治民的遭遇:他艰苦造林几十年,把贫瘠的沙地改造成绿洲。然而近年来他老了,林子没人管,乱砍滥伐之风猖獗,绿色的家园又成了荒丘…… ?该片讲的事情令人痛心疾首,但它的创作经验又叫人拍案叫好。这部片子是拍得很成功的,它深刻的内容和精湛的手法是值得称道回味的。 ?其一,它主题深刻、有新意。环保题材作品屡见不鲜,但有些只停留在单纯的“曝光” 上,如某处垃圾成山,某地水土流失等等,显得比较肤浅。《难圆绿色梦》则透过现象挖本质,尖锐地指出: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还是只顾眼前、毁掉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这实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具有不一般的深度。片中有黄和绿两种基调色,黄的是现在风沙肆虐的景象,绿的是资料片中过去绿树成阴的景象。它们交替出现,对比强烈。绿与黄的较量,就是树与沙、人与自然、生存与毁灭的较量。当年造林——黄变绿,如今砍树——绿变黄。而《难圆绿色梦》的片名,正点出了它的主旨:呼唤绿色,再圆一个绿色梦!而作品讲的,还不仅是环保。徐治民看到园子被毁时叹道:“太甚了,败家货!”这里更痛斥了一切违反科学、破坏劳动成果的行为。换来一片绿洲,需要几十年血汗,而毁坏它,却只消几天功夫。此种道理,并非该片首先提出,但讲得如此深刻、新颖、生动,却并不多见。 ?其二,它的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这是一部“曝光”作品,但主人公徐治民却是个正面形象。作为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他是个英雄人物,却是个“悲剧英雄”。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该片挖掘的正是他身上的“悲剧性”。他辛劳几十年(片中有他当年种树和地头吃饭的资料镜头),如今却年老体衰,行走不便。更大的不幸,是他种的树不断被人砍掉,包括他引以为豪的“树王”。而带头砍树的,正是他亲手培养的接班人高才!此外,还有人破坏纪念他造林功德的碑文,以发泄对他制止砍树的不满。可见最关键的,还在于人们观念的自私和环保意识的淡薄。作品不是写他的英雄气概和豪言壮语,而是写他受到的伤害和打击,这就使它不同凡响,更加感人。 ?其三,它善于捕捉细节。作品很少高谈阔论,很少谈环保的意义,而是用事实说话,用大量典型的材料说话,特别是用细节说话。徐治民到园子去时,只见一片荒凉。这时出现一个镜头:一只羊用后腿撑着,支起前腿去吃树上的叶子,当地寸草不生,沙化之严重,可见一斑。当他见到“树王”被砍时,再也撑不住了,瘫倒跪下,下意识地用拐杖去戳树桩上的沙垢。这时,镜头推成特写,夸张了拐杖的分量,仿佛它戳在徐治民的心上,也戳在一切有 良知的人的心上!类似细节,片中比比皆是,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请注意,这些不是导演设计出来的,而是记者慧眼识珠,及时捕捉的,不过予以强化处理罢了。 ?其四,它大量采用了空镜头和同期声。空镜头就是没有人物的镜头,如风光、物件等,一般在新闻片中很少用到。但这部片子讲的是环保,所以漫天的黄沙、光秃的树桩、爬行的甲虫,以及资料片中当年茂密的林带、累累的果实,都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主题,可见空镜头不空。片中还大量采用了同期声,记者尽量少说话,而让当事人自己多说。尽管当事人讲方言(已加字幕弥补),徐治民甚至有点口齿不清,但他们的话最真实、最有感情。其中他在“树王”前老泪纵横的镜头很长,是全片的高潮,是最动情处。但此时并没加音乐,也没加字幕,更没加解说。而是采用了现场同期声——呼呼作响的风沙声。它是环境恶化的表现,更像是老人的呜咽和抽泣。此时无言胜有言,它比任何解说都更精彩。 ?当然。本人觉得该片也有些不足。如开头结尾,主持人在演播室里陈词,并不是最佳 方案,因为正襟危坐,有点高高在上的味道。倒是记者站在风沙中,头发都被吹乱,反而更有现场感和震撼力。此外,片中的正面力量表现不够,比如编山曲的金琦,开头介绍了,后来就没有下文了。而高才把砍树的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推到承包上,也容易使人误解。 ?总之,《难圆绿色梦》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获得全国电视好新闻一等奖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一个未来的电视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确实受益匪浅。 点评: 我们以这篇习作为例,谈谈看片分析文章的框架。全文共分八个自然段(已在前面加了号码),可以分为三个大段,其提纲如下。 一、(??)开头:提出问题——论点(略) ?简介:片名、作者、栏目、体裁、内容。 ?总评:提出中心论点——这部作品很成功。 二、(????)主体:分析问题——论证(详) ?小论点一:它主题深刻,有新意; ?小论点二:它人物形象丰满感人; ?小论点三:它善于捕捉细节: ?小论点四:它大量采用空镜头和同期声。 三、(??)结尾:解决问题——结论(略) ?不足: ?总结: 一 二 三 四 五 ——评电视新闻评论片《难圆绿色梦》 新闻界有个著名电视栏目——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它有一期经典节目——1996年不出所料的《难圆绿色梦》。作为初学者,我看了以后,感到受益良多。姑且将其优点梳理为“一二三四五”五个字,即一个主题,二种色调,三种,四次采访,五处细节。下面逐一分析。 所谓一,是指一个深刻的主题。该片反映了内蒙古园子塔拉村的典型情况。这里原来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经过徐治民等人几十年的植树造林,荒漠变成了绿洲。但近年来,林子无人管理,乱砍之风盛行,绿州变成了荒漠。很显然,本片的主题是保护环境,资源。这类新闻数以万计,题材并不新鲜,但它的不同凡响处,就是主题更深刻。它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曝光”上,而是挖掘了现象后的本质——某些干部缺乏环抱意识,眼光短浅,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片中的高才是当年的种树功臣,现在的村长,却又成为砍树的带头人承包以后树不属于村上管,树长在人家地头上,所以宁愿砍掉卖钱,忘了砍树导致生态失衡的后果。用现如今一句时髦的话来讲,叫做“缺乏科学发展观”,违反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尽管片子拍于几年前,但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这不能不佩服作者的高瞻远瞩。 所谓二,是指两种对比的色调。片中有两种主色调,一是现在遍地的沙——黄色调,二是过去资料片中的树——绿色调,园子塔拉村曾是全国植树治沙的样板,徐治民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过去多次报道,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正与现在形成对比。这次记者去采访的灵感,可能有几处直接来源于资料片。如当年几个人在树下乘凉,而现在则满目疮痍。记者有意找到同一地点,同一角度,用同一摄法(推镜头)拍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又如老人乘车重返园子塔拉,特地插入两个资料镜头:绿树成阴,果实满枝,而现在一片狼籍。再如当年的“树王”,郁郁葱葱需两人合抱,而如今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树桩,这几组镜头,都是一前一后,一树一沙,一绿一黄,是“对比蒙太奇”的成功运用。“绿”代表树,代表过去,代表环抱,代表科学发展;而“黄”代表沙,代表现在,代表破坏,代表败家行为。在这里,色彩不仅是自然事物的客观记录,而且代表了创作的历年。资料片是大量运用为本片增色不少,而绿与黄的反复较量更深化了主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所谓三,是指三段严谨的结构。全片除序幕和尾声外,正片大体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在徐治民的家中采访,而是到园子塔拉采访,三是对李磊等人采访。全片的编辑思想,既没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拍成“编年史”,也没按记者采访的活动顺序记成“流水帐”,更没杂 乱无章地凑成个“大杂烩”。它的结构基本以采访活动为线索,分为以上三大部分,但每一部分都根据需要作了一些调整,加进了一些“插叙”镜头。或利用过去的资料镜头进行对比(如上所述),或插进采访村民的镜头。(避免了采访了一个人的单调),或保留说话的原声,而配上各种空镜头画面:漫天的黄沙,移动的沙丘,干枯的树丫,爬行的甲虫等。这就使全片在结构上既有大体的框架,又灵活多变,摇曳多姿。 所谓四,是指记者四次精彩的出境采访。记者尽量把镜头对准群众,自己少露脸(可出声音),需要出境时则是画龙点睛之处。第一次走在芒芒沙丘上,现场介绍这就是当年徐治民指数治沙的地方。这里,可看出记者深入实际的作风,也看出现场报道的好处,比主持人在演播室讲话更具真实性和现场感。第二次,记者满足老人的愿望,扶他上车去园子塔拉,这看出记者的敬业精神。本来他们已采访了多人,也去过园子塔拉,拍下的素材足可以做一期不错的节目了但他们仍不满足,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让主人公到第一线去,才有“戏”用新闻界的行话说,才能“抓到活鱼”。果然老人回到园子塔拉,亲眼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毁,受到刺激,这是全片最动人的一段。第三次,记者介绍石碑:背面碑文记着老人造林的功绩,正面大字却被人砸坏,从这里也看出记者的新闻素养,慧眼识珠,善于发现问题,又善于借题发挥,抓住被砸的三个字做文章。第四次,采访小孩李磊。记者没用成人语言讲大道理,而是顺应情势,问李磊怎么玩,挖沙做什么,挖个洞给他看,等等,步步引导小孩认识缺水的严重性。记者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表达了高超的采访技巧和提问艺术。 所谓五,是指五处精彩的细节。一是老人在地头吃饭,这是当年的资料镜头。为了植树,他连午饭也不回家吃,而是有老伴送到地头,吃的也是简单的饭菜。劳动艰苦,生活清苦,但心中很幸福,写出了他一心扑在造林上。而是羊吃树叶。老人去园子塔拉时,看见一只羊掂起后腿,抬起前腿,直立去吃树叶。羊是吃草的,但地上寸草不生,只好吃树叶,当地生态被破坏之严重,可见一斑斑。三是老人用拐杖戳树桩。当他看到当年的“树王”时只剩下一个树桩时,不由得跪下来,用拐杖去戳树桩上的沙诟,以发泄他极度的痛苦。四是李磊挖沙。不久前他还从沙下挖出了湿土,但这次却挖不出来,因为很久没有下雨了。五是奶奶扫床。李磊家的床上,奶奶用扫帚扫床,没扫的是黄沙,扫过的是绿毯,对比鲜明,叫每个看过得的人都起鸡皮疙瘩。类似情节,节中比比皆是。这些细节不是哪些编剧虚构的,而是记者敏锐发现,及时捕捉,适当强调的(如推成特写)。更觉弥足珍贵。 好了,如果再这算下去,《难圆绿色梦》还可以算出六,七,八,九,十来。如首尾有六个推镜头,徐治民有七个不同的表情等等。但那样写来,未免太啰嗦,而且有玩文字游戏的味道了,还是干脆打住,下次再谈吧~ [点评]此文的显著特点,是构思新颖,大胆。它将片子的某些特点,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共五个方面,并逐一分析说明,做到了条理清楚,好讲好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另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作者很有心。他细致观摩了片子,认真梳理了论点,巧妙归纳了要点。为什么大家都看了的作品,有些人熟视无睹,空手而归,而有些人却迅速提炼出了小论点呢,这是有水平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学风问题,“无心”与“有心”问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总是可以找到的。此文提供了一种思路,初学者更容易从中受到启发。 谈“现场意识”—析《难圆绿色梦》 作者:高晓虹 这部电视片所反映的是关于“绿色”的主题,讲的是一位老人种树治沙的故事。片中的主人公叫徐志民,当年巳经82岁了,他用尽一生的气力种树治沙,在内蒙古达拉特旗一个叫园子塔拉的地方治理了一片荒漠。但当这片林木被分户承包了之后,一些人只图眼前利益,不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郁郁葱葱的林木被无情地砍伐了。老人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赶到现场,目睹了林木横七竖八躺倒在地的惨状后,痛心疾首,老泪纵横,为几十年的血汗付之东流而感伤,为园子塔拉即将被沙漠吞嗜而哀叹,为一些人漠视国家法律法规而愤怒。 这是一部曾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播出的电视片。这种带有新闻性、时效性的电视片在创作上并不属于精雕细刻的一类,但它注重在现场的发现与挖掘,注重在现场的思考与提问,注重对现场的展示和现场感的传达。简言之,就是“现场意识”好。在今天,“现场意识”的好坏不仅成为评价电视节目的重要标准,也是对电视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 一、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深入挖掘。 事物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的,抓住事物在变化中的新特点和发展中的新问题,往往就是电视报道的热点和焦点。所以,电视工作者在现场报道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追踪提问,深入挖掘,抓住事物的核心,揭示事物的本质。在这部电视片中,我们看到,记者来到一座纪念碑前站定、指着碑文说道:“这座碑就是当年达拉特旗人民政府为表彰徐治民老人植树治沙的业绩而立的碑„„,”随后,记者又走到了碑的背面,整块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造先锋徐治民同志碑”,从残留的痕迹和意思上推断,完整的碑文应该是:“造林治沙先锋徐治民同志碑”。这时记者接着说道:“但碑的这一面有三个字没有了,据说有人在林子里砍树,徐治民老人制止他们,他们就把这三个字砍掉了,而这三个字恰恰是最重要的。‘林’没了,‘治’‘沙’不要了,那我们的家园又怎么样了呢,”记者不仅在现场敏锐地发现碑文中有三个字被人打掉了,而且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蕴含着深刻思想内涵的问题,切中实质和要害。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位采访不够深入、缺乏基本训练的记者到了这个现场,看到碑文中这三个字被人砍掉了,他可能想到和感受到的完全是另一码事。比如,他可以煞有介事地议论道:“在当今社会,一些人不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不看报,缺乏基本的道德休养和品格,对公共财物视而不见,甚至随意损毁。短短几年时间,这座记载着当年园子塔拉光荣与梦想的纪念碑就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了。”再比如:“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有些人一心向‘钱’看,甚至不 惜以毁林为代价而赚取昧心钱,这座碑就是最好的见证。不仅林木被砍伐了,就连碑上的字也没能幸免。”显而易见,后两段话所触及的问题“浅”而“平”,记者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有限,提出问题和深入挖掘的能力有限,只能在浅层次上发表一点感想而巳。 二、学会用事实说话,尽力用事实阐释理念。 在片中,我们注意到,当记者走到碑的背面,看到原先镌刻在碑上的几个大字被砍掉了,由此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命题:“‘林’没了,‘治’‘沙’不要了,那我们的家园又怎么样了呢,”问题提出后,记者究竟是怎样表现家园的呢,不是空洞地议论、没有概念化地描述看不见模式化的说教,只有细节,记者精心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孩子们玩沙子。喜欢玩沙子是许多孩子的共同噬好,在松软的沙子上摔跤、挖沙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嘻戏场面。在这个场景中,记者与孩子展开了一段对话:记者:“你能挖到什么,”孩子:“能挖到湿土。”记者:“那你挖个我看看。”孩子(在沙堆中挖了一个大洞)“挖不出来了。”记者:“你以前挖出来过吗,”孩子:“挖出来过。”记者:“现在为什么挖不出来了,”孩子:“天不下雨了。”记者:“多长时间不下雨了,”孩子:“好长时间不下雨了。”利用孩子们的常态游戏,借助于一段普通的对话,在看似不经意中逐渐导入主题,直至切中实质和要害,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孩子挖沙的游戏,由挖不出湿土说到天不下雨,由天不下雨暗示自然条件的恶化,由自然条件的恶化引发出生存的危机。 第二个细节是老太太的家居生活。在北方的乡间,老太太的家居生活往往是围着锅台和炕沿转,记者索性就围绕着锅台和炕沿展开提问。记者进门之后就问道:“您这炕上怎么这么多土啊,”老太太答道:“就刚才刮风刮的。”我们顺着镜头看到,炕上灰蒙蒙的,当老太太用炕条帚一扫时,厚厚的一层土不禁让人惊讶。这个扫炕的镜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慑力。紧接着记者又追问道:“刚才的风在你们这儿算是小风还是大风,”我们本以为老太太会把这风描述为百年不遇的大风,可老太太竟平静地说:“哎,不算大,一股一股的。”我们简直不敢往下想,这种风竟然不算大,在当地人眼中,大风又该是什么样呢~ 第三个细节是一位老汉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位老汉看上去有60开外了,正忙着自家田里的活计,说起周围的沙地,老人忍不住回忆起往事,说道:“(这个地方)又住不住了,又跟上次走的时候一样了,又是流沙,像眼泪水似的。”因为在36年前,一场风暴掩埋了这里的18户人家,这里的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这位老人经历了上次的劫难,眼前的景象不仅勾起他对往事的痛苦回忆,而且使他对未来充满了担忧。记者选择这位上了年纪、亲身经历过背井离乡生活的老人作为被采访对象是颇具匠心的,他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在倾诉,听起来切实、可信。如果记者随意选择一位三、四十岁的中年汉子来诉说36年前园子塔拉人经历的痛苦劫难,“听老辈人讲------”就成了开头语,不论他说什么或怎么说,都让人觉得是间接的、听人说的、流传下来的,可信程度明显降低。 第四个细节,镜头缓缓地推向一幢墙壁已经倒塌的房子,解说词补充道:“李磊家的邻居已经搬迁了。”这个镜头的寓意十分明确,村里已经有人搬迁了,要不了多久,全村人可能又要重蹈36年前的覆辙,踏上远走他乡的老路。 讲述家园,创作者选用了四个细节,而且把这四个细节巧妙地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李磊出现时,屏幕上打出了李磊名字的字幕;当李磊的奶奶出现时,介绍性的字幕是“李磊的奶奶”,而不是“李王氏”或“李张氏”;当屏幕上出现那幢墙壁已经倒塌的房子时,解说词又说:“李磊家的邻居已经搬迁了”,而不是“村东头老王家已经搬迁了”。很显然,创作者是用“李磊”作为结构的“线索”,使四个表面看起来互相没有联系的细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段片子在构成上紧凑、严谨。 三、设法使提问具体、生动,引导被采访者表述事实 。 在这部电视片中,我们看到记者来到田中,与几位正忙着农活的庄稼人聊了起来。记者先问一位老汉,“咱们看得见的这片沙子正在往这边走吗,”老汉答:“走得厉害嘛~”记者问:“估计这片沙子多长时间到你这片田,”老汉答:“要不了几年。”在这段采访中,记者的问话和被采访者的回答都十分具体,但透过事实,我们理解到的是理念:荒漠化日益严重,沙漠逐渐吞噬良田。记者接着问一位带着孩子站在田里的中年汉子:“这儿有多少沙呀,”中年汉子说:“三、四十公分深吧,前几年还能种小麦,这几年小麦也种不成了。”在这段具体叙述的背后,我们又进一步了解到,前几年这儿还能种小麦,当地的老百姓可能还能吃到白面,这几年小麦种不成了,这儿的老百姓连白面都吃不到了。明显地,生活条件日益恶化。 采访问题的设计不应该是概念化的、空洞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具体的、有事实、有细节、有血有肉的。首先,记者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咱们看得见的这片沙子正在往这边走吗,”“这片沙子多长时间到你这片田,”都是十分具体的问题,这类贴近百姓生活的话题,普通人才会有话说,才有可能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谈出自己的切身体会,表明自己的真实态度。才能有感而发。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记者这样问:“这几年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吗,”,“沙漠日益侵袭良田吗,”这种概念化的问题只能得到概念化的回答。要想使采访生动,首先记者的问题要具体。其次,问题要设计得具体而不琐碎,要把握要领。具体问题的提出是经过审慎思考的,是记者经过深入地采访、认真地琢磨、精心地提炼而设计的。在具体中蕴含着哲理、显露着深刻、揭示出本质、传达出理念。具体并不等于琐碎,并不等于松散和不得要领。有人误以为具体就是把生活中拉拉杂杂的东西随意地铺陈开来,不管与主题是否有关联,那就大错特错了。另有一部主题也是表现“绿化”的片子,镜头瞄准了一群从山上撤下来的伐木工人,解说词解释道:“他们从此放下了斧头,由砍树人变成栽树人。”这时,只见一位记者兴致勃勃地冲到人群中,拦住一位小伙子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小伙子答道:“我叫王华。”记者接着问道:“你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规定封山吗,你知道国家为什么要禁伐木材吗,”在这段对话中,问及工人的名字似乎显得很具体,可这位工人叫什么名字与主题是没有关系的,只是记者兴致所至、随意问问而巳。这类随意提出的问题不仅与主题毫不相关,而且会形成某些误导,把观众的思绪引向歧途。琐碎的问题常常使观众不得要领,抓不住重点,甚至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电视片中每一句问话、每一屏字幕、每一个镜头都应该有意义,电视片正是借助于每个具体的视听元素传情达意、表现主题的。再次,问题要引导被采访者用事实说话。所谓用事实说话,就是借助于确凿的事实,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说,事实是明的,观点是暗的。记者所提的问题要引导被访者讲事实,而不是误导他讲概念、讲空洞的道理。比如,上面列举的“你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规定封山吗,你知道国家为什么要禁伐木材吗,”这类抽象的、概念化的问题只会误导被访者讲出一堆空泛的内容。我们不难想见,一位普通的伐木工人怎么有可能透彻地了解国家制订相关林业政策的初衷~暂且不论他是否说得清楚,即使说出个一星半点来,在权威性和可信性方面也显得十分苍白。要设法使被采访者用自己生活中的鲜活实例和对生活的感悟来诠释党的方针政策。 四、现场报道,重在现场的展示和现场感的传达。 在这部电视片中,记者每次作现场报道,都认真地展示了现场并着力传达出现场感。我们看到,在一望无际的茫茫沙丘上,记者走入画面并说道:“观众朋友,我走过的这片沙丘就是当年徐治民老人带着18勇士在这里植树治沙的地方,仅仅几年的时间过去了,郁郁葱葱的绿树不见了,剩下眼前这片沙丘,而沙丘的主体每年又在以几米的速度向这座村庄逼近。”在这段现场报道中,有哪些要点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把握呢,其一,选择现场。现场环境应经过认真选择,现场环境的交待有助于主题的深化,有助于事实的揭示,有肋于议题的论证。从上面这段画面中,我们看到,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沙海中,远远近近,沙丘 连着沙丘,黄沙一片。这就是记者经过精心选择、展示给观众的现场,映入我们眼帘的分明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连一棵树的踪影也没有。可记者却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当年徐治民老人带着18勇士植树治沙的地方。其二,展现现场。既然记者来到了现场,就应该把现场环境交待清楚,所以,镜头拍摄采访记者时,应选用中景以上的景别,也就是中景、中全景、全景、大全景等。太近的景别只能把记者拍清楚,却无法把环境交待清楚,而此时的表现重点在于展示现场,目的是让观众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巡视、观察现场,捕捉重要的细节,所以,要把现场尽可能地展示出来。其三,传达现场感。每位编导都知道,要想使节目引人入胜,先要设法引人入境。换言之,就是设法把观众带入到节目中去,让观众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努力传达现场感,就是要千方百计把观众带到现场,使他们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所以,记者常常强调“我走过的这片沙丘”“我脚下的这块土地”“我所触摸的东西”等等,尽力使观众跟着记者感受现场。 “现场意识”与节目的策划并不矛盾,它们是节目创作中两个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重要环节。节目策划更偏重可预料的因素,而“现场意识”强调的是拍摄现场的发现和挖掘,强调在现场的捕捉能力和对现场的把握能力。“现场意识”的核心是在变化中求应对,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现场环境中做好宣传报道,有待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 影视精品解析:(CD-R)(1、新天堂影院 2、猎鹿人 3、教父(第一集) 4、现代启示录 5、阿拉伯的劳伦斯6、铁皮鼓 7、毕业生 8、邦妮和克莱德 9、无人地带 10、阳光灿烂的日子 11、天堂里的孩子 12、童年往事 13、八月的照相馆 14、鳄鱼邓迪 15、末代皇帝 16、夜世界 17、杀手莱昂 18、低俗小说) 电影人物: 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1VCD) 解析西区柯克及其作品(1DVD) 北京大学陈旭光、彭吉象教授教学视频摘录之 ——解读艺术家及电影艺术(1CD—R) 教学视频: 电视解说词写作(1CD-R) 电影艺术创作过程(1VCD) 编剧如何讲故事(1VCD) 电视编导艺术解析(1VCD) 电视艺术创作者的艺术素养(1VCD) 播音的内外部技巧(2VCD) 世界电影史(8DVD) 世界最早的无声电影火车进站等(1DVD) 太空旅行记(1VCD) 画面构成的艺术(2VCD) 电影画面构图(2VCD) 摄影师的艺术(2DVD) 摄影造型技巧(2DVD) 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周传基.3VCD) 解析电视电影(周传基.1VCD) 往年热点电视片: 电视记录片: 电视纪录片--藏北人家(1VCD) 电视纪录片--西藏的诱惑(1VCD) 电视纪录片--晋商(DVD(9)) 电视纪录片--《难圆绿色梦》(1VCD) 电视纪录片--《远去的村庄》(1VCD) 电视纪录片--《沙与海》(1VCD) 电视纪录片--《英与白》(1VCD) 电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1VCD) 电视纪录片--《电影传奇—定军山》(1VCD) 电影记录片: 电影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1DVD) 电影纪录片--红色沙漠(1DVD) 电影纪录片--四万万(1DVD) 电影纪录片--西班牙土地(1DVD) 美国电影教材: 如何拍电视(2DVD) 播音与主持(考前辅导教材) 标准普通话教程 之音节与发音(1VCD) 标准普通话教程 之音调与音变(1VCD) 主讲: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吴弘毅教授 文体专题示范朗诵之:朱自清(《背影》、《匆匆》、《给亡夫》节选、《菏塘月色》、《儿女》节 选)(1CD) 入学专业考试示范录音(中国传媒大学制作)(盒带2或CD2) 影视专业高考入学基本知识讲座(导演专业2VCD) 影视专业高考入学基本知识讲座(摄影专业2VCD) 影视专业高考入学基本知识讲座(影视录音专业2VCD) 影视专业高考入学基本知识讲座(表演专业3VCD) 影视专业高考特长训练 之命题小品创作教材4VCD 硬实专业高考三文通识解析之文学人物解读: 1、曹禺、老舍(1VCD) 2、托尔斯泰(1VCD) 3、冰心(1VCD) 4、余秋雨(1VCD)
本文档为【《难圆绿色梦》范文解析.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4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