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赋人权与性别分工矛盾吗

天赋人权与性别分工矛盾吗

举报
开通vip

天赋人权与性别分工矛盾吗天赋人权与性别分工矛盾吗 . 天赋人权与性别分工矛盾吗 .张洪彬 妇女解放,女权主义通常是对男权的 反动,然而在近代中国却不尽然.日本学者 须藤瑞代的研究表明,晚清"女权"概念的 发生不是针对男权,而是指向其他民族国 家及其国民.一方面,列强环伺的衰弱中 批评商榷 国,被象征性地投射在中国女性身上;另一 方面,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主张女 子受教育,倡议女子放足,提倡晚婚,其目 的主要在于提高女性的身心素质,从而有 利于生育优良的后代,改善国民素质,进而 《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清末民初的人 权和社...

天赋人权与性别分工矛盾吗
天赋人权与性别分工矛盾吗 . 天赋人权与性别分工矛盾吗 .张洪彬 妇女解放,女权主义通常是对男权的 反动,然而在近代中国却不尽然.日本学者 须藤瑞代的研究表明,晚清"女权"概念的 发生不是针对男权,而是指向其他民族国 家及其国民.一方面,列强环伺的衰弱中 批评商榷 国,被象征性地投射在中国女性身上;另一 方面,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主张女 子受教育,倡议女子放足,提倡晚婚,其目 的主要在于提高女性的身心素质,从而有 利于生育优良的后代,改善国民素质,进而 《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清末民初的人 权和社会性别》,(日)须藤瑞代着,(日)须藤瑞代, 姚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2月版, 39.00元 达到救亡图强的目的.梁启超在《变法通 议》中说得很清楚:"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 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 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 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女 学为保种之权舆".以"国民之母"来理解女 性在当时甚为流行,对女性"权利"的主张 多以此为据,并往往再加上一条理由:女性 接受教育,增强能力,在经济上由"分利"之 人转变为"生利"之人,有助于实现国家富 强.正因为晚清"女权"概念的形成发生在 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很多知识分子包括梁 启超当时虽然提倡女权,却根本不提"男女 平等",因为他们矛头所向不是男权对女权 的压迫. 这种状况要到20世纪20年代才有较 大的变化.随着女性运动,自由恋爱和贞操 论等欧美思想传入中国,作为女权主题的 "女人"才从"母亲"的身份下剥离出来,不 必继续保持与救亡图存的逻辑勾连,尽管 仍有不少人继续以母亲形象理解女性.从 母亲形象中剥离出来的"女人"作为"人"的 价值和权利得以突显出来,"男女平等"成 为一个新的时代口号,对男性的盲从和依 赖成为批判对象.尽管像陈撷芬,张竹君等 人仍然把女性的自立与救亡图存联系在一 起,但是男女平等,基于天赋人权的"女权" 的矛头所向的确是男权.到无政府主义者 何震(刘师培之妻)那里,这种倾向就尤为 突出:她批判儒教给女性指定的社会职责 主要是生育教养后代和家政服务;她讽刺 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论者之所以提倡放足 和女子教育,是为了解决男性经济上的困 窘,是为了培养优秀孩子;她断言近代中国 "男子之解放妇人,亦利用解放,非真欲授 权于女",与前人的妇女解放论分庭抗礼.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 权主义".从救国轨迹中脱离出来的"女权 主义",甚至一度超越了国家界线.在 1920,1925年期间,中国的《妇女杂志》频频 关注"被压迫的日本女性",把"女性"从"日 本"中剥离出来:她们把日本女性称为"东 邻姊妹",其根据即在于同为"被压迫的女 性"的身份认同;她们有着共同的抗争对 象——"男权",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 的,"女权"跨越了国家主权边界.在这个意 义上,作为权利主体的女人与作为国民之 母的女人两个身份指认之间不仅截然分 立,而且呈针锋相对之势. 因为这些争论的思想资源都来自西 方,因而《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清末 民初的人权和社会性别》一书的作者须藤 瑞代认为近代中国围绕"女权"概念的争论 折射出西方国家体制与人权思想之间的内 在矛盾.她说: 如果完全实现"天赋人权"的理念,是 不可以有根据性别而出现的差别的.可是 在西方诸国,女性是在家庭内作为妻子或 母亲担任再生产劳动的存在.换言之,被 中国知识分子认为是"文明"的西方诸国, 却是没有根据"天赋人权"保障男女平等 的国家. 她说清末出现多种不同的女权论述,是 因为西方诸国的国家体制与源于西方的人 Chine.~eBookReviewMonthlv20I1()1 @ 权思想之间本来就隐含着矛盾,这种矛盾在 中国的女权议论里浮现出来,并表面化了. 我以为这种论述有待商榷.西方诸国女性是 否主要是在家庭内担任妻子或母亲的角色, 需以就业率为据;西方的国家体制与性别分 工之间是否有必然性勾连,值得怀疑;性别 分工是否违背"天赋人权"理念,更恐非定 论.窃以为,以"天赋人权"为由否定性别分 工,背后的预设是女性和男性具有完全相同 的先天条件,且把性别分工归罪于男权压 迫.可是,为什么大多数的体育运动要分男 女比赛,为什么在许多文化中常有"男不与 女斗","女士优先"的风尚,为什么在大多数 法律中强奸罪仅适用于男性而不适用于女 性?那是因为性别歧视呢,还是出于对男女 天生差异给予尊重?笔者的意见倾向于后 者,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社会中值得珍视的高 贵传统.无可讳言,历史和现实中都不缺少 男权中心主义,但是女权主义的证成不应建 立在否定男女天生差异上.窃以为正因为作 者抱持着女权主义的理论僭妄,才导致对近 代中国关于"女权"概念的争论做出了这种 似是而非的理解和判断. 我以为,与其以女权主义的理论预设 去看待近代中国的"女权"争论,不如把它 放置到近代中国更为广阔的思想脉络中去 理解.正如众多研究所揭示的,不少清末知 识分子在理解西方的自由,权利,人权概念 时,是从救亡图存的路径进入的.从这种视 角去理解自由,权利,再加上文化背景的巨 大差异,他们往往难以深入体会到"天赋人 权"这几个字背后的深意;因而,在个人自 由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常常 倡议"人人牺牲一点自由,为国家争自由". 这种倾向要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才有比较 明显的变化.五四时期,种种机缘促使个人 主义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理 解,自由,权利才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尤 其是在个人自由遭到更严重侵犯之后,知 识分子才更多地体会天赋人权的的深意. 我所知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着名的自由 主义者张佛泉1949年流寓台湾之后,沉痛 地说: 以前我们读英美人"无法出让的权利 (inalienablerights)"之说,辄将它轻易放过, 实在并未懂得. 在这样的思想脉络中理解近代中国女 权论述的竞争和变迁,则比较容易理解其 所由自.梁启超等人以"国民之母"理解女 性自不待言,尽管他们也常以"天赋人权" 来论证"女权",然作为自然权利的女性人 权并未深入他们脑中;1920—1925年间,受 到个人主义的影响,作为权利主体的"女 性"从救国轨道中脱离出来是顺理成章的; 1925年之后"妇女回家"的倡议,则与党国 体制的意识形态主导有很大关系.当然,主 流的转换并不意味着歧异意见不存在,它 们作为潜流暗涌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地下 层,与社会局势暗通款曲,随着局势的变 迁,暗流往往重回地面,支流变为主流,在 中国思想史中奔涌向前.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 等研究院 (本文编辑宋文佳)
本文档为【天赋人权与性别分工矛盾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48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4-04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