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教育的认识.

对教育的认识.

举报
开通vip

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的认识. 对教育的认识 , 作为一种过程:如我从这部片子里深受教育; , 作为一种方法: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教育是振兴经济的基础。 , 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经。 ,(2)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

对教育的认识.
对教育的认识. 对教育的认识 , 作为一种过程:如我从这部片子里深受教育; , 作为一种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教育是振兴经济的基础。 , 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经。 ,(2)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学校的教育制度 ,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904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1911 年废止。 ,1922 年提出了壬戌学制,即统称的“ 六三三” 学制; ,1986 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教育的发展(教育起源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的。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Letourneau,C,1831-1902)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 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其至存在于动物界。 ( 三)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他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古代教育: ,中国:西周以后,六艺:礼(政治和历史以及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习字教育)、数(读写算教育)。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考试的内容。 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古代印度教育,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希腊、罗马(以文法为主,拉丁文和修辞)、雅典教育: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互相利用的时期,教育由僧院学校,学习内容 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即文法学、修辞学、辨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七门学科。学习方法是背诵。 , 东西方的古代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古代教育发展特征 , 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 多年前的商代,也有很悠久的历史。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 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 由于统治阶级对物质和精神生活及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他们同样地也占有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与任用等方面。 , 第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 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对学校教育权的控制,所以他们不允许学校向自己的子弟传递那些只有被统治阶级才需要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他们要求自己的子弟学一些统治术、战争术、外交术等,从思想观念教唆他们鄙视生产劳动和与之有关的知识技能。 近代教育发展的特征: , 第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从时间上说,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 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从类型上说,现代学校既包括一些专门传递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现代工业训练劳功力的实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也包括现代大学。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从宗教教学中分离出来。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 第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争取教育权斗争的不断激烈、随着工业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农业社会教育遗留下来的等级性以及工业社会教育存在的阶级性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受到来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方面的批判。在此情形下,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师生关系也由农业社会的不平等关系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民主关系,由绝对的教师中心走向教师指导和帮助下的学生自治。 , 第四,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工业社会的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结构上来说,其复杂性程度都是农业社会的教育无法比拟的。因此,教育实践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从客观上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创新。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仍然是一种形成中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已经基本成型的社会,因此具有一种过渡性质。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一体化速度开始加快,高度的相互依赖和频繁的文化冲突将合成为困扰21世纪人类的主要矛盾。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主要特征: ,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将会最终建立起来。 ,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将不仅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而且还将启发他们去反思社会变革和筹划新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变革,也包括政治变革和文化文革。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与农业和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无论是在物质、信息方面还是在资金、知识、人员等方面的交流都日益频繁。从近代资本主义扩张以来,人类就已经进入到了新一轮全球化的浪潮之中。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化不仅意味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之间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而且意味着民族和国家的重新定位。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独立的教育学科,至少要回答一些基本问题: ,教育是什么,思想、功能、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教育为什么,如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的对象是什么,由谁来办教育,由谁来教,教什么,涉及到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课程理论等 ;怎样教,怎样学,涉及到教学和学习的理论、教育的形式、途径和方法等。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 孔子,儒家文化,《论语》,创办私学 , 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 , 先秦时期以墨子;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技术的传习。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远,个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忠孝和仁爱。 ,强调学思行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 道家所主张的“ 道” ,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 中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关于“ 道” 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古西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 ,苏格拉底的讽刺;定义;助产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 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成就,受到后世教育学家们的高度赞誉。夸美纽斯一生写了大量的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教学论》(1632)。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该书的教育学术价值就在于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地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康德明确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变成“机械的”东西。所谓真知灼见也即“明确真实的概念”,实际上也就是—种理性的态度和知识。如何才能获 得这种真知灼见呢?康德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这就是他所理解的“教育学”超出他的前人和他的同时代人的地方。 ,如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于1693年出版《教育漫话》,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比较大的影响。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卢梭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对后来康德、社威等的教育学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作了许多的教育论著,他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他明确地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就是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这门科学最重要的要有“自身的概念。。他明确地指出,“普通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科学的统一性。 赫尔巴特与他< 普通教育学> ,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是二元论的。一方面,他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他把教育看成主要是接受过程,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实用主义教育学 ,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克伯屈的《设汁教学法》(1918)等。 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 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小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 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育学表达。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 透过百年来这些不同的教育学流派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第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第三,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如实用主义教育学对赫尔巴待教育学的批评,没有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就没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和特征 , 规模迅速增大; , 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 内涵逐渐扩大; , 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要; , 不平等严重存在。(书上34 ,37 页) 当代世界教育的趋势 , 教育全民化; , 教育终身化; , 教育民主化; , 教育信息化; ,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几个概念要清楚: ,单轨制与双规制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教育平等 共同教育特征: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 ,教育与实际相结合; ,改革课程和教材、增强教育内容适应性; ,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教师的素质和工资待遇; 教育全民化 , 全民教育思想( 概念、目标) 的正式提出,始于1990 年3 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 世界全民教育大会”( 又称“ 宗迪思大会”) 。大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联合发起召开,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个划时代的文件,从而使全民教育思想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全民教育的基本含义 , (1)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 ,(2) 全民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 ,(3)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而应是贯穿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培养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终身教育的对象具有社会性,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取向,注重人们个性的发展,学习形式个别化和多样化,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民主化 , 教育民主涉及的主要内容是: ,(1)加强地方分权、地区自治权、学校自主权;(2)家长、居民、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社会各部门参与教育管理; ,(3)参与项目扩大,包括经费、课程、教学法、人事、决策等; ,(4)工商界、科技界、政界、新闻界、文艺界、法学界等社会各界参与重大教育决策及科研决策。总而言之,把人吸收到生活的所有过程中来,这是社会一切工作的中心。 教育平等观念的要点 , (1)教育平等不仅是发展教育所需,而且是实现社会平等的必由之路,即“教育作为一种相对变动的社会结构,对提高人的社会地位仍然是一种重要手段; ,(2)平等原则和能力原则是互补的,不应使一个目标屈从于另一个目标。 ,(3)教育平等对个人,对社会、民族、国家皆有益而无害。 ,(4)“任何一个孩子,只要受过训练,都能取得成功,或者说,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得到发展。 ,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已远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教育改革也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 教育信息化 , 人的观念现代化; , 智能化、网络化、国际化; , 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如何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1949,1952 年(书46 ,51 页) ,1953 ,1957 年 ,1958 ,1965 年 ,1966 ,1976 年“ 文化大革命” ,1978 年后恢复了高考制度,教育走上正规。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 义务教育; , 高中阶段教育; , 民办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经费; , 教育体制、教育改革等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现状,强调学生经验和兴趣。 ,4、改变课程中死记硬背、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等。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 教育目的(国家的); ,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的学校); , 教学目标(课程的和教学的); 中国的教育目的 ,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有几次变动:1957 年,1982 年,1985 年,1993 年。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 两者的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 为谁哪个阶级培养人” 的规定性; , 两者的区别:教育目的只包含“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含有“ 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针突出在“ 办什么样的教育”“ 怎样办教育” 。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 体育 , 智育 , 德育 , 美育 , 劳动技术教育 , 五育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五育是融为一体。 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 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 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目标 , 人性由先天自然特点与后天社会特点组成。 ,1 、世界观 , 个性特征: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 , 性格是气质的外部表现; , 气质是性格的内部基础。 教育对人的地位提升 , 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 , 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 , 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 , 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 , 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 , 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因而人的素质就应当由自然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 , 素质可分为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 , 素质教育的内涵 , 素质教育的目的 ,1 、做人; ,2 、成才;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
本文档为【对教育的认识&#4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