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

举报
开通vip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 1.对学科的规定。这门课程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的感性的活 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美学规定为与自然科学实质相同的“科 学”,或者同语反复地将美学的对象规定为“审美关系”或“审美价值”等。在马克思主义 社会实践观的基点上,对西方19世纪末期以来发生的“语言论转向”(linguistic turn) 以来的文化符号学-语言学观点加以改造,形成新的“符号实践”观点,并把这个基本观点 贯串到对美、审美、艺术和美育等过程的论述之中。这是我们教材的基本理论力求出新...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 1.对学科的规定。这门课程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的感性的活 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美学规定为与自然科学实质相同的“科 学”,或者同语反复地将美学的对象规定为“审美关系”或“审美价值”等。在马克思主义 社会实践观的基点上,对西方19世纪末期以来发生的“语言论转向”(linguistic turn) 以来的文化符号学-语言学观点加以改造,形成新的“符号实践”观点,并把这个基本观点 贯串到对美、审美、艺术和美育等过程的论述之中。这是我们教材的基本理论力求出新的地 方,对这一点要仔细领会、体察、加以把握。例如,把“美”界定为符号实践中生成的活的 形象,并由此对美的形态和各艺术门类的审美特性进行界说。 2.将审美文化形态纳入课程内容框架之中。讲审美文化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 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古典性、现代性等新问题愈来愈引人关注, 并且在美育实践中显现出愈来愈普遍的趋势,是美育实践不应回避的重要方面,因而尝试着 设置了“审美文化与美育”的专章加以探索和研究,以期满足读者的理解渴望,适应基础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在讨论形式美时,吸收了学术界的有关新成果,突出不同文化传统在形式美选择中 的作用。在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中,用一定的篇幅专门讨论了形式美的文化选择,包括 西方文化的形式美选择,中国文化的形式美选择,印度文化的形式美选择和伊斯兰文化的形 式美选择。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大家在当前各种文化日益交融的文化语境中,深入理解形式美 在不同的具体文化中显现的不同形态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 4.其它应注意的内容。这门课程的教材还有一些方面的努力应该提请注意。如对艺术 美的分类及特点作了较以往更清晰而实用的界说;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从青少年“认同” 角度考察青少年美育的地位和功能等。 教材的基本观点是“符号实践”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基点上, 对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的“语言论转向”(linguistic turn)以来的文化符号学-语言学 观点加以改造形成的。它贯穿于对美、美感、审美、美育、艺术等的描述和阐释之中。只有 真正理解了这个基本观点,才能说对课程学习开始入门。可以说,理解它,就是握住了课程 学习的钥匙。 以下一些重要的概念应该着重复习一下。 美学。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 生生的整体形象。美学的定义可以这样来描述: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 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它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 和发展。 美。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美的基本特征是符 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自然美。自然美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和变 易性特征。自然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 的形象。 艺术和艺术美。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为观众所体验的具有表现性的生命符号。 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是艺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 的活的形象。艺术美的特征在于形式与意蕴的统一,创造与规范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美感。美感来自于人类的符号实践,是在主体与对象互动中产生的、由感性力量超越心 理结构所带来的精神愉悦,美感是人的自由的象征性实现。 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升华,是个体在亲自活动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瞬间 直觉,是心灵在直觉中的建构,是意义在瞬间的生成。审美体验的特征是具有原构性、历构 性、超构性和预构性。 美育。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 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具有趣味性、 感染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形式美。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 由自然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形式美的特性是抽象性、 相对独立性、装饰性、符号性。 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形态。审美文化指各种文化系统与审美相联系的状况。也就是指人 们的各种文化生活与审美相互渗透或相互交融的状况,它既包括传统的纯审美形态,也包括 当前日常泛审美形态。从文化演变的角度可将审美文化划分为古典性审美文化、现代性审美 文化和外来审美文化;从社会分层角度可将审美文化形态划分为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 文化。各种不同的审美文化形态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 这一章要回答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美学关心的是人的生活、人在日常生 活中如何寻求人生的意义。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实际生活行动去探索和思考美学问题,它 并不神秘。不过,美学当然也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一定的思辨技能训练。所以,一定的学习是 必要的。通过系统学习,我们关于美的日常生活追求和体验可以提升为理性的沉思和概念的 推导。 本章回答有关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是:第一,美学的历史;第二,美学的含义;第三, 学习美学的方法。其中,重要的是要理解和掌握美学的性质和对象,掌握美学的含义;比较 难的是理解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要真正理解美学的性质和含义,理解美学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要同对美学的发展历史的 了解联系起来,而不要抽象、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在本章中,主要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内容有: 西方美学: 柏拉图与本质论美学 认识论美学的以下形态及代表人物:理性主义美学与笛卡尔、鲍姆加登;德国古典美学 与康德、席勒 语言论美学 中国美学: 清末民初的美学及王国维、蔡元培的贡献与地位 五四美学的启蒙作用 30—40年代美学及朱光潜、宗白华的成就 50年代的“美学讨论” 80年代的“美学热” 美学研究方法: 体验法。指采用个人亲身直感对象或设身处地地感受对象的方式进行美学论述的方法。 其特点是美学表述简短、灵活、具体,注重当下知觉和情感投入。代表性人物如叔本华、尼 采、宗白华等。 思辨法。指采用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的方式进行美学思考的方法。其特点是讲究内 在概念明晰、逻辑性强、推理严密,注重从概念向具体现象的演绎。代表著作是黑格尔的《美 学》。 阐释法。指采用文本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方式进行美学研究的方法。特点在于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 析,关注具体文本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它是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家和文论家常采 用的方法,代表作有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美学的地位与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在于它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其意义是在人类审美过程的 基础上融贯诸多人文学科,形成对人的整体探讨。 美学的性质与对象: 关于这个问题在各种辅导中已经讲了很多,在复习中主要应把握住美学的性质指的是它 的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指的是美学研究的客体,要分别理解各自的含义,而不要把这二 者混为一谈。 美学的定义: 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基本问题: 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基于美学的性质、对象和定义提出来的,即: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 体形象的生成、维护和发展。 学习美学的方法 美学学习的方法也是根据其特点而提出的,即三个方面的结合: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 结合;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汇通。 这一章是本教材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论述美的含义和形态问题,这也是美学论中的 基础性核心问题。本章的重点是要理解和掌握美的基本含义,美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和特 征。比较难的内容是自然美与自然人化的问题,以及美的形态之间的区分和相互渗透。在复 习中,应该注意从现象出发来理解和把握美的含义与特征,把美的含义与美的具体存在领域 和形态联系起来,而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丢掉美的感性特征而将之抽象化。 第一节 美的含义和特征 关于美的本质观念: 了解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观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深刻地理解美的含义及其特 征。美学史上留下的美的本质观念有: 客观本质论,代表性人物有毕达哥拉斯、荷加斯、蔡仪等; 主观本质论,代表性人物是休谟、克罗齐、高尔泰等; 关系论本质观,代表性人物有狄德罗、杜夫海纳、王夫之、朱光潜等; 社会论本质观,代表性人物有车尔尼雪夫斯基、李泽厚等; 语言论本质观,代表性人物有维特根斯坦。 美的含义: 教材中对美的含义的论述,是从词源学、日常用语中的用法、美学理论中的指称对象几 个角度进行研究后进行归纳得出的一种操作性界说,即: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 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在这个定义中,“活的形象”是中心词,其它几个定语各自具 有特定的内涵,在教材中分别进行了展开阐述,应该在阅读教材中结合实际美学现象深入领 会。同时,弄清楚了这个定义中几个方面的内涵,也就可以说理解了美的四个基本特征,因 为,美的基本特征正是从其基本含义中提取出来的。 美的特征: 从美的定义中可见出美的四个基本特征: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第一,美的符号性。美的符号性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这里有三层意思: 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内在意义;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相 互沟通的美的世界。春江花月、冬日初雪、滟滟波光、巍巍长城„„一切美的现象,都是通 过符号形式展现出自身的内在意义。这些符号形式唤醒人类心灵深处的宇宙意识和表达美的 体验的冲动,而这种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也正是通过一定的符号形式得以表达,再进一步说, 这种表达出来的符号及其意蕴,就成为了人类相互交流、分享、共鸣、同情的媒介,从而促 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的沟通,达成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第二,美的无功利性。美的无功利性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 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考虑,而主体也不对客体 进行实际功利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倪云林), 作为客体的“兰花”在此体现了无限悠远的生命、深邃玄远的韵味和高妙莹洁的姿态,它以 一种具有无限魅力的直观形象吸引观察者的注意,使观察者在自由的静观中获得美的感受; 而主体在观照和欣赏时,持有一种心理距离,并不对兰花作任何功利性考虑,获得是纯粹的 美的体验。 第三,美的形象性。美的形象性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美必须 通过形象来呈现;美的呈现依赖人的直觉;美的形象具有流变性;其最高境界是音乐。“喜 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春望》),喜悦与悲哀这些情绪都获得了质感,呈现为柔条、芳春 、落叶、劲秋、带露 的花和惊飞的鸟这样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些美的形象的呈现是依赖于人当下的直觉的, 意象与情趣共同构成了美的生命;同时,美的形象具有活力丰沛的生命节奏与韵律,往往是 流动和变易不居的,而且,在中国美学中,美的形象所内涵的节奏与韵律被看成是跃动在宇 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的显现,所以音乐被视为美的最高境界。。 第四,美的感染性。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使人感动的特性。即美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 的交感,人与物之间的动感,以及人的精神性快感。美的风景使人心旷神怡、美的诗篇感人 至深、一个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催人泪下、一种场景令人震惊等,这些都是说明美具有“感染性”。 第二节美的形态 本节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等主要的美的形态,以及中西文化中几个主 要的美的范畴。 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的特征应从三方面来理解:自然性、形式性、变易性。 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属性。“花自飘零水自流”,它的 属性和形式是天然呈现着的,而非人类主观意志所改造成的。同时,自然美的存在是一种现 实的自然性存在,其本身不构成人类的社会关系。 自然美的形式性,是指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相比较而言,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 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吸引人的 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而不是它们的内在意蕴。而且,对人类来说,在特定的对自然的审 美体验状态中,自然物的形式本身似乎就意味着意义。 自然美的变易性。这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变动特性。理解这个特征有一定难度,可以从 三方面来把握:第一,自然事物本身充满活力。第二,自然事物唤起人的不确定联想。第三, 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义。 自然美的实质和含义: 从人类符号实践的观点出发,对于自然美的实质可从如下角度进行理解:自然是人类符 号实践的对象,是人类符号实践的材料,是人类符号实践的环境和见证,是人类符号实践的 知音。 自然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的过程,是应该重点理解的内容。首起初,自然 是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存在的。此期人类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后来,人类在自己的符号实 践中与自然开始了对话,自然成为了人类对话的伙伴,形成相互沟通的关系。最后,随着人 类符号实践的发展,自然成为了体现人类自由生命活力的符号,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了独 立的审美对象。这个“自然的发现”和“人性的自觉”时期,在西方是文艺复兴时期、18 世纪的浪漫主义时代,在中国,则是魏晋南北朝时代。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自然美的实质:它在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成为体现人的自由的 生命活力的符号。由此,我们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自然美的定义:自然美是美的形态之一种,它是自然物 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社会美的特征: 体现为三点:社会性、意蕴性、稳定性。 社会性指社会事物植根于社会实践,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 意蕴性是指社会美中具有主导作用的是社会事物的意蕴因素,包含两方面意思:善是社 会美的灵魂;而善被蕴涵在美中,也就是说社会内容体现于感性形式之中。 稳定性是指社会事物的美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社会美的实质与含义: 社会美的中心是人,它直接地现实地表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因此,社会美的实质就在于 它是社会事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成为体现人的自由本性和创造力的活的形象。 社会美的定义: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之一种,是指社会事物的美,它是社会事物在人类符 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人的美 人的美主要从个体形象、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的层面上表现出来。 个体形象的美是由人体形式和人格意蕴所构成的存在整体。 社会关系的美体现着人的本质,包括人与人的同情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人 与人之间无压抑的自由交往。 社会文化的美是指社会文化中呈现出来的美。包括社会风俗美和社会时尚美。社会风俗 美是从静态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它是在历史的流变中被扬弃了现实功利性和直接伦理意义的 审美符号。 社会时尚美是从动态文化方面来说的,它是特殊时期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中显现出来的 美。时尚美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人为的或非自然的,也就是具有人为性;第二,它新 奇而吸引人,即具有新锐性;第三,它总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日常性。同时,时尚美 还具有优越感,变化快捷并且排斥其他。 对于时尚美,还应该充分认识的到,它虽然代表新生活的闪光,但对这闪光本身却大可 怀疑。第一,时尚仅仅代表社会生活中最前沿的那部分,而决不可能代表生活流的全部;第 二,跟随时尚美的往往只是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小部分人;第三,时尚是短时的,恰似流星、 譬如朝露,虽然诱人却不可靠,属于生活中的不稳定现象;第四,时尚由于善于炫耀人的优 越感,因而总是激发个人的不切实际的欲望,容易加重生活的失衡感或失落感,正如《项链》 里的女主人公那样。 艺术的界定: 对艺术的界定应该抓住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来把握:即艺术作品、读者(观众)、艺术 创造、艺术家、文化语境。对艺术的完整界定是:艺术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由艺术家创造 出来的、为观众所体验的具有表现性的符号系统。 艺术美的含义是: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它是艺术符号系 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美的特征,在于三点:艺术符号中形式和意蕴的统一;艺术创造中创造和规范的统 一;艺术接受中个体和社会的统一。 艺术的“化丑为美”: 什么是“化丑为美”?即艺术运用符号把丑变为审美对象,赋予它美的价值。 如何“化丑为美”呢?其基本策略有三种:批判,对照,形式创造。 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可以把科技美分为科学美和技术美来进行理解和把握。 科学美作为美的形态,是指科学活动中的美,它是科学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探索本性 和认识能力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技术美作为美的形态,是指技术活动的美,它是技术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类开拓和创造 本性并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理解技术美可以从以下三层含义进行:技术对象具有愉悦 人类感官的直观形式;技术对象是对人类自由活动的肯定;技术创造更为广阔的审美世界。 中西文化中美的范畴 美学范畴指概括地表述美的呈现形态的基本概念。以下基本概念在中西美学中具有特色 和深远意义,应该理解和掌握: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荒诞、阳刚与阴柔、 典雅、自然。 优美与壮美 优美与壮美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对美学范畴。弱小、缓慢、阴柔的事物所呈现的偏于静态 的和谐就是优美;强大、疾速、刚劲的事物所呈现的偏于动态的和谐就是壮美。 崇高与滑稽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朗吉弩斯、博克、康德从不同重要方面揭示了 崇高的意义。崇高是数量或力量巨大的对象使人感受到恐惧和体验到痛感,但主体的精神对 恐怖对象的征服使痛感转化为快感,使精神力量得以确证和提升,使主体直接确定自己的本 质力量。 滑稽的对象是个人行为的不协调,引起一种没有伤害的可笑感,从而使主体感到精神的 优越,在否定对象的笑意中间接确定自己的本质力量。 悲剧与喜剧 关于悲剧的实质的几种看法有:命运说(古希腊人);冲突说(黑格尔的“理念冲突论” 与马克思的“历史冲突论”);超越悲剧说(叔本华、雅斯贝尔斯)。 悲剧的界定:悲剧是通过呈现人类生活中各种冲突来激起悲情,从而使人认识生命的意 义和价值,进而战胜或化解现实的苦难。 喜剧是呈现那种荒谬背理的人物及其行动,使人们认清他们的行动是无根据的,通过笑 直接否定他们的合理性。 荒诞 荒诞是西方美学新近发展的范畴。荒诞是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之中的现代基本情 绪,它引起人的复杂感受,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阳刚与阴柔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阳刚之美偏重于动态和力感;阴柔之美偏 重于静态和柔感。在中国古典审美意境中,常常是动中含静,静中寓动,刚柔相济,阴阳互 补。 典雅 典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古雅、幽雅、雅丽。它是指合乎规范而又不 机械刻板、超越俗气而又优雅华美的审美对象。典雅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自然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又称天然、天成。它是指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 真诚性与艺术天然性的审美对象,突出地表现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本章是教材的核心章之一,任务是研究美感。其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谈美感的含义和 特征,第二节谈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第三节谈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这里重点内 容是美感的发生及其与人类符号实践的关系,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比较难的 内容是审美体验的过程。 第一节 美感的含义和特征 在本节中,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通过动物快感和人类美感的联系和区别,了 解美感是自由的感受;第二,将人类的日常心理和审美心理进行对比,认识到美感是非概念 的判断和无功利的愉快,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第三,明白广义的美感和狭义的美感的 关系及其多层次的含义;第四,也就是最后,了解美感中直觉与理性、功利和无功利、个体 和社会这三种内在矛盾,弄清美感的特征。 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美感与快感既又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在于人与动物共有快感,而美感只为人类所具有。 动物性的快感仅是有限的、消极的、短暂易逝的生理感觉,而美感是人类性的自由的精神感 受。二者的联系在于:快感先于美感,并作为积极的要素被包含在美感之中,美感是一种特 殊的快感,是对快感的超越和升华。 美感的含义 把握美感的含义,首先应该理解美感来自于人类的符号实践。符号实践是创造性的劳动, 它创造了人类的感觉器官;符号实践还使人类的感性能力得到发展;同时,符号实践使人类 的美感日益丰富。美感活动是主体与对象互动的过程;美感作为一种生命活动,是感性力量 这种动力因素对心理结构的超越。从这三方面来总结美感的含义,可以说美感来自于人类的 符号实践,是主体与对象互动中产生的、由感性力量超越心理结构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它是 人的自由的象征性实现。 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特征是互相对立、矛盾的精神现象的统一。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美感的直 觉中蕴涵着理性,二是无功利的愉悦合乎人类目的,三是个体感受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第二节 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 本节描述美感心理基本要素:直觉、情感、想象和理解。主要分析它们的相互作用以及 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直觉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 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 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 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美感是 以直觉为基础、以情感为中心、在想象中展开和以理解为指向的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是对 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美感中的直觉 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显著也最基本的一种现象。审美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 式,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直接的、整体的、动情的观照。这里有四个要点:第一,审美 直觉是直接的感受。第二,审美直觉是整体的感受。第三,审美直觉是动情的感受。审美直 觉总是包含着主体的情感反应。经过情感的浸染,外在物象可以成为富于情感意味的意象。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第四,审美直觉是对感性形式的感受。 审美直觉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和审美统觉(联觉、通感)。 美感中的情感 审美情感是一种蕴涵着理解、经过想象创造和升华了的情感。它具有理解性、想象性、 人类性。 审美情感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比较重要的有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普遍同情。其中的 移情有四种类型:统觉移情、经验移情、气氛移情和表现移情。 美感中的想象 审美想象是一种自由地把握感知表象和创造感性形式的能力,是具有感性活跃性、情感 渗透性和自由超越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想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感知想象、再现想象、创造想象。 美感中的理解 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中以感性直觉的方式、以情感为逻辑把握事物的本质意义。审美理 解的特征是形式性、预期性、语言性和无穷性。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前提性的理解和融会 性的理解。 第三节 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教材中指出美感具有两个层次形态:表层形态被称为审美经验,它是指人的普通的审美 印象或审美感受,而深层形态被称为审美体验,它是指人的特殊的高强度的深层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心理准备阶段的“虚静”、感知 阶段的“感物”、心意层面的“会心”和神志层面的“畅神”。 审美体验的含义 它是日常体验的升华,是个体在亲自活动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瞬间直觉,是心灵在直 觉中的建构,是意义的瞬间生成。 审美体验的过程 审美体验是生命整体瞬间的体验,但同样可以看作是一个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逐渐深 化的完整过程,包括虚静、感物、会心、畅神四个层面。其中“会心”标志着审美体验进入 精神活动的境界,是主体心灵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畅神”意味着主体精神意志的通畅 和提升。“畅神”是一种如马斯洛所认为的“高峰体验”。 审美体验与艺术 审美体验始终是发生在个体生命中的过程,令人震撼而又难以言说。不过,通过艺术活 动,审美体验可以被具体化和符号化。艺术活动正是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其每一个环节都与 审美体验密切关联。对于艺术创造而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构思的内 在逻辑,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没有审美体验,艺术创造无从谈起。对于艺术作品的存在 方式来说,审美体验是形式的构造力量,是形象的生命,是意蕴的实质。从审美接受的角度 看,审美体验规定着真正的艺术接受者,审美知觉是艺术意蕴的具体化,而在审美体验中把 自我置于他人的情境中进行体认的审美认同,则是艺术主要功能的实现。 美感的培养 美感的培养指造就美感这种心理状态和精神能力。美感培养的基础是提高人的美的感受 能力,成果是美的创造力,目标是建构完美人格。 学习这一章,要特别注意美学与美育的关系。这是因为,美育的含义和任务是与美学的 基本问题密不可分的。大家从第一章的学习中已经知道,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 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的问题,也即理想的完整人的生成问题。而理想的完整 人的生成归根到底是人的培养或教育问题,也就是人的审美教育即美育问题。这样,美学问 题就与人的美育内在地联系起来,对美学问题的探索必然地要具体体现在美育的探索与实施 之中。因此,我们需要在了解美学、美和美感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而了解美育。 第一节 美育观的历史和美育的含义 这一节要明白历史上美育观念的演变状况,进而了解什么是美育和美育的特征。 西方美育观的演变 西方美育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发生、发展和系统理论自觉期。西方历史上各种美育观念大 多是围绕对人、尤其是对理想人的看法而展开的,呈现为人类不断自我建构与完善的丰富多 样过程。 西方美育的发生期。其特点是:以直接的功利目的为主;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方式;暗含 着精神激励。。 西方美育的发展期。此时期以下几种美育观至今还受到人们重视:柏拉图的“心灵美化” 说;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 西方美育的系统理论自觉期。这时期最重要的是席勒(1759~1805)和他的《审美教育 书简》(即《美育书简》),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著。席勒主张以 “游戏”去统合现代文明的分裂了的人类感性与理性,从而提出了一条新的美育途径。大家 要理清这样一条思路: 理想文明: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整人(古希腊原型) 现代文明:断片 拯救的途径:游戏 游戏的作用:审美王国的生成 游戏的意义:完整人的复归,即被分裂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重新统一(古希腊原型) 席勒的美育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育进入系统理论自觉期。从康德到席勒,一直到 后来的马克思,审美王国成为西方哲学呼唤的自由乌托邦,经过了审美教育的人格被渐渐看 作是理想的人的形态。 中国美育观的演变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美育传统。在现代也注重借鉴西方美育经验,使古老的美育传统得 以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的美育观。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需要一个审美塑造 的过程。“仁心君子”成为孔子建构其美育观的出发点,他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以理节情,注重情感教育,尤其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由此形成了 中国独特的以诗歌为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中国现代美育观的确立。中国现代美育注意借鉴西方美育理论以激活自身古典美育传 统,从而发展起来。应注意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的主张,认识蔡元培的地位、贡献以及他 “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现代美育的特点有:第一,在美育方式上,从传统的诗乐主导转 变为小说和戏剧等大众文化形式主导;第二,在美育目的上,美育被视为建构现代人格和现 代文化的重要方式;第三,在美育形态上,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成为美育的主体;第四,在 美育的地位上,美育成为现代教育与学科体制的组成部分。 美育的含义 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 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特征 美育的特征有:趣味性、感染性、多样性。 第二节 美育的地位和功能。 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定位 美育在现代中国扮演着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承担着塑造符合新文化标准的 “新人”的使命,从而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教育形式。 美育和德育 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差异表现为目的的差异、方式的差异和效果的差异。 联系: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 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它本身也包含了德育的内容。失去了德育,美育就失去情感感染的目的 性和指向性。美的艺术之所以感染我们,就是因为它蕴含了人类对于善的事物的追求和对邪 恶事物的排斥。另一方面,德育要化入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机制的引入就尤其 必要了。 美育和智育 智育指的是培养人认识和领会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能力教育,它包含知识信息的传授 和知识能力的发展两方面。相对而言,美育偏于情而智育偏于知。 二者的差异:一是内容的差异。二是实施的差异。 美育和智育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智育通过经验归纳、 逻辑分析和知识积累的教育引导,逐渐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美育则注重人 的整体能力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调动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塑造一种在 感性直观层面上,瞬间把握事物内在特征的思维能力。这种审美直觉方式就是一种带有创造 性的思维形式。而且,审美的完成同样需要创造性的领会美的活的形象。 美育和体育 美育与体育的主要差别在于二者之间的教育基础不同。美育属于精神意识教育,体育属 于生理体质的教育。 二者的联系在于一个铸造精神,一个塑造身体,身心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完整人格。 美育与艺术教育 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有人往往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事实上,在泛审美时代,审美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艺术教育的范畴之中。艺术教育应该是美 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 美育的功能 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美育的功能可以从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 文化建构三方面加以领会。 第三节 美育的层面和方法。 美育的层面 关于美育的层面,教材中总结了四个层面:第一,审美能力的培养。第二,审美理想的 建构。第三,创造性智力的开发。第四,健康人格的塑造。 美育的方法 比较典型的美育方法有感兴、协调、激励、启悟。 美总是通过特定形式来显现的,而同时,形式美也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人类创造与欣 赏美都要从形式美开始。因此,形式美在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本节中, 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形式美的自然因素、形式美在不同文化、艺术中的形态。比较难以 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形式美与美的形式、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第一节 形式美及其形成和发展 形式美与形式 这里要分清几个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1.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和外部表现形 态。2.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由自然因 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3.形式美与美的形式。形式美属 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又不等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 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具体的美的 形式和抽象的形式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形式美总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 概括出来的共同法则;另一方面,形式美又总是渗透在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之中,通过它们 体现出来。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4.美 的形式的特性。美的形式具有三方面特性:第一,美的形式依存于美的事物。第二,美的形 式同美的内容紧密相连。第三,美的形式具有可变性。 形式美的特性 与美的形式不同,形式美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其特性在于 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号性。 抽象性指个别的美的形式中能抽取出某种富有美感的共同形式特征。 相对独立性是指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自由特性。 装饰性是指形式美具有装点和修饰事物外观的特性。 符号性是指形式美具有审美符号特性。这一点在艺术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形式美的普遍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 应该了解宇宙同一性是形成形式美以及人对形式美产生美感的普遍基础。而形式美的生 成,则是在人类漫长的符号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在人类符号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因为符号 实践而培养了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以及审美经验,同时自身也经历了抽象化和独立化的过 程。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 这一节是本章的核心,论述三个重要问题:1、形式美的自然因素,2、形式美的组合规律,3.形式美的艺术形态。 形式美的自然因素 形式美的构成,需要一定的自然物质因素作为其存在和被人感知的基础。构成形式美、 同时也构成人借以感知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基础的要素是,色彩、形体和声音。 色彩。色彩是构成形式美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的基本特性主要有三点:表情性, 象征性,审美意味的复杂性。 形体。形体是物体存在的空间形式,它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形体的基本特性包括: 构成的层次性,线条的重要性,审美意味的丰富性。 声音。声音也是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声音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它的基本 特性是:声音的类别性,审美意味的情感性。 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色、形、音这些形式美的自然因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原则加以组合,就构成了形式美的组 合规律。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主要包括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匀称、节奏韵律、多样统一。 这当中,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匀称(包括黄金分割)和节奏韵律都比较容易理解, 在日常的审美实践中比较好应用。关于多样统一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要特别注意它是具 有差异的各个部分彼此形成协调关系的状况,它最完美、最理想的表现形式是和谐;而它的 基本形态是对比与调和。 形式美的文化选择 着重了解西方文化的形式美选择和中国文化的形式美选择。 西方文化的理想是和谐,它意味着人在存在与虚空对立的宇宙中的和谐;表现为精确比 例的美。西方文化形式美选择的典范是哥特式教堂。 中国文化也讲究和谐,其内涵是从宇宙气、阴阳、五行而来的对立互补盛衰循环的思想, 最有特色的形式美表现为线的艺术。中国书画中起运生动的线的流动变化体现了心灵、宇宙 的飞扬流动。 形式美的艺术形态 最典型的形式美的形态呈现在艺术中。在古典艺术和现代派艺术中,形式美呈现为不同 的形态。 第三节 形式美教育的意义、特征和方法。 形式美教育在美育中的意义 主要表现为:第一,培养审美形式感。第二,运用形式美规律创造美。第三,拓展审美 的文化视野。 形式美教育的特征 形式美教育具有普遍宜人性、符号直觉性和形式仿效性。形式美广泛存在,人们可以随 时随地在赏心悦目之中接受形式美教育;而且这种对形式美的接受是借助符号形式当下直接 领悟的;人们接受形式美教育,可以通过仿效经典形式最后达到创造性运用。 形式美教育的方法,可以再读教材,这里就不多讲了。关键是要再我们的美育实践中多 加运用。 艺术美是美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章主要应理解和掌握造型艺 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并了解它们的美育功能以及具体实施途径。 比较难的内容是门类艺术的相对性。本教材采用的四分法,需要知道的是,艺术分类有其合 理性,但又具有相对性。各门类艺术的分类界限是相比较而言、有条件而确定的,同时它们 之间遵循着某些共同规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共同发展。 第一节 艺术的门类。 这一节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艺术分类的历史。二、艺术分类的标准与意义。三、 艺术分类的相对性。四、艺术门类的符号形态与特性。 这里主要再复习一下艺术符号的形态与特性。 艺术无论有着怎样的门类特性,都是一种符号创造活动。这表明,艺术门类总是具有符 号性。符号性在这里是指艺术门类必须以符号形式去呈现的特性。各门类艺术都以自己独特 的艺术符号体系去表达审美意义和表现人类情感。 艺术符号的形态 在人类符号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三种基本的符号形态:语言符号、自然符号和人工符号。 这三种符号形态构成了各艺术门类的符号形态。 艺术符号概念 艺术符号是艺术形象的感性外观形态。 艺术符号的特性 艺术符号的特性在于四各方面: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和交流性。表意性指艺术符号 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表情性指艺术符号是情感性符号,它承载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 蕴藉性指艺术符号的意义与情感往往是丰富的、不确定的,是多义的。交流性指艺术符号是 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交流的媒介,可以传达思想情感。 第二节 造型艺术与美育 造型艺术的含义 造型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它是以自然符号为媒介创造具有空间实体的活的形象的艺 术。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直观具象性;(二)瞬间永恒性;(三)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四)凝聚的形式 美。在教材中,有关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详尽的文字阐述,还有精选的艺术形象图片,应 该仔细玩味、揣摩,把握这四点特征。 实施造型艺术美育的途径 除了教材中谈的三点,这里我们再强调一下,学生要能够把造型艺术的艺术符号运用到 欣赏与创作的实践中。如中国画和书法都是“线”的艺术,只有能够审辨出线这一艺术符号 的形式美感,才能真正体味中国画和书法的艺术趣味,理解“书画同源”的含义。在有条件 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直接感知造型艺术,通过欣赏画展、参观美术馆、游览园林建筑、观 赏城市雕塑等活动,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训练出“能感受形式美 的眼睛”。 第三节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美育途径。 表演艺术的含义 表演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以人工符号(乐音)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 演来创造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表演艺术中的音乐和舞蹈,都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门类。尽管其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媒 介不同,但二者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一)抒情性和表演性; (二)过程性和流动性;(三)节奏感和韵律美。 表演艺术具有净化情感、愉悦身心、协调群体的美育功能。 实施表演艺术美育的途径重要是培养对表演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多种媒介多多欣 赏艺术作品,同时,参与表演实践。 第四节 语言艺术与美育。 语言艺术的含义 语言艺术就是指文学。它指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创造富有审美意蕴的活的形象的艺术。语 言作为表意符号,是一种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系统,理解语言艺术,必须大量读解具体文学作 品。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语言修辞性,(二)形象间接性,(三)含蓄蕴藉性,其中的形象间接性,可 以说是语言艺术区别于其它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艺术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诉诸 于欣赏者的感官,而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体味和把握语言符号传达的意义和情感,然后 在读者头脑中转化为生动的形象。 实施语言艺术美育的途径 语言艺术有三个层次:语言组织、形象系统、审美意蕴。那么语言艺术美育也就应该循 着这三个层次作为途径来组织实施。 第五节 综合艺术与美育 综合艺术的含义 综合艺术就是综合地运用多种艺术符号去创造活的形象的艺术门类。 戏剧、戏曲、电视、电影是日常经常接触到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具有的共同审美特征是 高度的综合性、情节的丰富性和表演的多样性。 讲述审美文化形态及其美育问题。这是本教材与同类教材相比而显示的一个突出特色, 目的是满足学员及时地思考和把握当下社会文化热点问题的愿望。这一章重点是各种文化形 态的划分和内涵特征。 第一节 审美文化及其形态。 文化 文化是特定群体表达其生存意义的符号系统,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 学等多种形态。教材中还给出了一个简洁的表述:文化是人类的符号表意系统。 审美文化的含义 审美文化是指人们的各种文化生活与审美相互渗透或交融的状况,既包括传统纯审美形 态、也包括当前日常泛审美形态。 审美文化形态 从历史演变的情况来看,审美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古典性审美文化,二 是现代性审美文化,三是外来性审美文化。在本教材中,我们简化地使用古典性文化、现代 性文化和外来性文化等概念。还可以从社会分层角度划分审美文化形态,就有大众文化、民 间文化和高雅文化。 第二节 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与美育。 古典性文化 古典性文化指的是建立在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并保留至今的审美文化遗产。它的审 美特征空灵、流转有韵、蕴藉。 现代性文化 现代性文化是指与古典性文化相对的建立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审美文化。现代 性文化的内容是很前沿的,可以说是难中之难。理解这个概念,一是要理解现代性文化时间 上的相对性。同时,还要从社会发展形态的角度来进行理解。 现代性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同古典习惯文化特征相对而呈现的,即实存为本,蕴涵局部 空灵;注重形象刻画,讲究毕形传婶;第三是以明晰为本,见出蕴藉韵味。 外来性文化 外来性文化是指那些来自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中产生一定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审美文化。 讲一种审美文化是“外”来的,就是强调这个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异”。外来文化的 审美特征也有三点:奇异;徵实和逼真。 第三节 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与美育。 高雅文化 高雅文化指由文化活教育程度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群体创造的、蕴涵了他们的文化旨趣 的经典性和代表性的审美文化。 大众文化 教材把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定义为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 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在这 个意义上,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无疑属于大 众文化。 按照这个理解大众文化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尤其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 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文化形态;同时,它还是社会的都市化的 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或制作者;大众文化认同审美的感性愉悦,它不是神 圣的而是一种日常的审美文化。 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 第一,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第二,形式的流行性和模式化。第三,观赏的日常性和效 果的愉悦性。第四,商业性机制的制约作用。 大众文化的美育途径。 第一,正确对待大众文化产品,引导学生学会鉴别优秀作品的能力,提高对大众文化文 产品的理解能力。第二,发掘大众文化产品中的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其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 感染人、激发人,以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关于这一点,需要注意:第一,大众文化的这种 积极作用是以一种愉悦大众的形式来实现的,其化人也深,感人也真,效果良好;第二,在 这种愉悦性的影响下,大众文化文本之中也会携带一些庸俗化倾向,这就需要正确引导、分 辨优劣;第三,大众文化积极的美育作用常常在一种“无意识”的条件下实现,比如教材提 到的“雕牌牙膏”的广告,它在推销自己的产品的时候,“无意”之中生产了一种新的健康 的家庭伦理观念。这一特点的存在就要求我们仔细辨析大众文化产品中的各种意义,引导学 生了解其中富有价值的成分。 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 民众通俗文化。它的审美特征是:自发性,传承性,通俗化和程式化,实用性和娱乐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从幼稚到成熟的关键的转变期,这时期的美育会直接影响完整人 格的形成和人性的全面发展。因此,青少年时期的美育必须受到认真关注。复习本章内容时 主要应理解青少年发展的特征、青少年审美活动特征和青少年美育的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青少年发展与美育的特殊课题 青少年发展的共同特征。 第一,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第二,在儿童意识与成人意识之间反复摇摆。第三, 社会化程度加剧。第四,学习内容与认知方式发生改变。第五,审美心理出现拓展性变化。 青少年美育的特殊课题 第一,从一般个体发展来说,青少年处在个体发展的决定性转折点上,各种人格因素变 化不定,美育需要具有特殊针对性;第二,就现代教育体制而言,实用主义教育在现代中外 教育中都占据主导地位,美育尤其需要竖立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人格这面个体发展大旗,把 感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发展目标灌注到青少年的自我人格认同过程之中;第三,从现实生 活境遇来看,青少年正承受着学习和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美育需要注意把他们引导到感性 的活生生的整体人格这一轨道上。 第二节 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与美育原则 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 儿童的审美活动特征是:以好奇心为动力,鲜明的游戏精神,主观化色彩浓厚,注重直 观形式。 教材中提出了青少年美育四个原则,也应该具体掌握。 第三节 青少年美育的目标 在青少年阶段,美育目标具体落实在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 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几个方面。 青少年美育途径。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审美实践活动来进行,主要包 括:第一,体验自然;第二,欣赏艺术;第三,品味传统;第四,师法英雄。 本章考察教师角色、教学艺术与美育各个方面的关系,探讨教师的美育功能和自我美育 的途径。重点内容是教学艺术的含义与构成。教师的美育功能和自我美育途径也应了解。 下面我们讲课程的考核问题。这门课程的考试依据和考试命题的范围是课程教学大纲和 我们这本文字教材。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总成绩满分 为100分,其中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内容是作业练习册 的4次练习,要求大家独立完成。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终结性考试采用当堂闭卷考试。两部分成绩相加就是总成绩,总成绩满60分为及格。 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doc幼小衔接 数学试题 下载云南高中历年会考数学试题下载N4真题下载党史题库下载 类型及结构是这样的:考试题型分为六种:(1)填空 ,(2)单项选择题,(3) 名词解释,(4)判断题,(5)简答题,(6)论述题。各种题型所占分数比例大致是:填 空10分,单项选择题10分,名词解释16分,判断题14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30分。 在考核说明中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考核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请大家以它为根据进行系统 复习。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考试要求,下面我们进行试题分析,并且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规 范解答。 (一)填空题。这类题大家见得很多,回答时主要应联系上下文来考虑,关键是平时学 习中和复习时要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进行准确识记,否则无法回答。 (二)单项选择题。这个题型也同填空题差不多,主要考核对基本的内容掌握的情况。 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慎重选择。 (三)名词解释。对于名词解释,应该特别注意回答时首先应该对该名词进行定性,也 就是要说明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学说、或范畴、或规律、或形态„„等等。接下来才是具体、 准确、精练的阐释。例如解释“科学美”这个名词,规范解答应该是: 科学美 答: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指科学活动中的美,是科学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探 索本性和认识能力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四)判断题。这个题型要求是先对题面进行正误判断,再用简洁的语言对判断的理由 作出说明。这个题看似简单,其实是考核理论学习成果和实际应用相联系的能力的题型,是 主观题型,应该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这类题审题非常重要, 是正确回答的前提,如果判断错了,是一分都得不到的。而回答判断理由则简要说明即可。 有时题面的正误是非常明显的,有时情况就比较复杂一些,需要认真揣摩、区分。比如在题 面中,可能会有一部分内容是正确的,而另一部分内容夹在其中,是错误的;还有这种情况, 将甲事物的特点移到相近事物上去混为一谈,这些是实践中常遇到的。那么在考试时,就特 别能见出掌握课程内容深浅、准确的程度。例如这个题:“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 人无关的美”,前一句是对的,但后一句就不对了,因此规范解答应该是“错”,理由是: 这种说法只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 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 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五)简答题。这个题型要求比较简单,答对要点可以了,不必展开论述。比如: 艺术符号具有哪些共同特性? 答:艺术符号具有的共同特性是: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交流性。 (六)论述题。对论述题的要求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问题,这就是说,只 回答理论描述是不完全的,必须联系实际作答。例如下面的例子: 什么是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 规范的解答应该是这样的:先描述什么是审美能力,再具体说明美育从哪两方面提高人 的审美能力,最后举例加以论述。三个层次缺一不可算完整。 (答案提示: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 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个体的审美 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 通过两个方面: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 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 人积极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例 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 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 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 作用。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 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李商隐诗中的春蚕、 蜡烛,凝聚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 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创造性的结晶。读者在 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造力。 这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的过程。
本文档为【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2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8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