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举报
开通vip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托 娅 各位老师大家好,自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迄今已经十年有余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压强和浮力两章的知识点做个简单的解读: 一、反思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与实践 (一)课改的主要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标准和规则调整了。课改之前是教学大纲,现在是课程标准,从大纲到课程标准主要涉及的变化是课程功能的调整,在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老师们已经有这样的教...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托 娅 各位老师大家好,自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迄今已经十年有余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压强和浮力两章的知识点做个简单的解读: 一、反思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与实践 (一)课改的主要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标准和规则调整了。课改之前是教学大纲,现在是课程标准,从大纲到课程标准主要涉及的变化是课程功能的调整,在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老师们已经有这样的教学理念,物理不仅仅针对的是物理的知识和物理的技能,这只是物理的一部分,物理学应该还含有更宽泛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所以在课程功能调整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这个课程改革中,课程的功能调整主要集中在不仅要传授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应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学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一种学习能力。这是课程功能的体现。那么在这样一个变化中,教师教学理念也有了调整,在这样一个课程功能的调整下,就有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若干调整。这是第一变化,检验教学的标准和规则变了。 第二大变化就是教科书。教科书在01年9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教科书走进了课改实验区,04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物理教学书走进了课改实验省。那么新教科书有什么不一样呢,新教科书得编写主要基于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编写教科书的时候,老师们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对这样一个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非常注重的。因此现在的新教科书注重基础性、体现时代性、反映选择性、强调逻辑性、操作性、整体落实三维目标。 在注重基础性这一点上,以往更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现在的基础性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含能力和情感。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保持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通过学习物理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基础性的表现之一,所以现在的教科书内容丰富,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落实课程目标。 除基础性之外,现在的教材还体现了时代性。比如强调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与近代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等。这些使教科书有了相当的时代性。不仅如此,现在的教科书还反映了选择性。尽管初中物理教科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一些栏目的设置,内容的选择上,既能够符合城市孩子的需求,也考虑了农村孩子的需求,而且通过一些栏目,通过一些内容,通过型号等一些特殊的标志,使老师能够有选择的进行教学。同时现在的教科书强调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前后的连贯,章、节、段的逻辑以及循序渐进,关注学生的不同层次,等等。这些都是新教科书在继承以往教科书特点基础上的一些特征。在教科书改变的过程中,不仅内容有了变化,而且一纲多本的教育决策不断推进,深入发展。比如对初中教科书而言,一个课程标准多套教材,比如现在对应的初中物理教材就有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八年级、九年级,还有上海科技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套教材,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科技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多个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像这样一纲多本的战略决策逐步的推进,使教师有选择的使用高质量的教科书,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应该讲起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这是来自教科书的变化。 第三大变化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变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里有这样一个具体的改革目标:“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师的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注重概念的学习,传授式教学方式,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了与探究、勤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一个具体教学改革目标推动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比如以前更注重传授式,现在老师们注重探究式;以前注重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现在的实验也更加注重分组实验、探索式的实验;以往的教学更侧重教学的结果,而现在也注重学习的过程,这些都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第四大变化是“评价考试调整了”。评价分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评价的时机来看,这两类评价同时都有加强;而且从评价的功能来看,有对评价的反馈的功能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选拔功能以及研究功能等等。 还有于教师的培训。这次课程改革,老师们有深切的感受,无论是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厅式的面对面的培训,还是发展到现在结合远程研修式的培训,培训方式丰富多样,而且培训的内容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设计的理念,课程的目标等等,发展到课程的教学案例,也就是说从宏观到微观、从简单的培训方式,发展到多种培训方式,这一系列都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有效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效地调整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反思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应该辩证的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改十年取得相当成效的时候,也应该理性地梳理总结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当然,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有来自课程标准的,也有来自教材编写者的,教学实践的,评价考试的,教师培训的等,诸多方面都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梳理总结解决。 这里侧重谈谈教学方式的调整中的问题,第一,是否有效体现课程理念,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里,其中有一条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其实这条理念在课程改革之前不少老师都有这方面的尝试,在课程改革中,这条理念得到了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但在体现这条课程基本理念的过程中,怎样有效的进行,这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考虑不再是要不要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是怎样有效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强调体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但怎样恰到好处的有效的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教师在教学方式调整中要注意的问题。从物理走向社会是这条理念要求联系实际,怎样恰到好处的联系实际是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是否有效制定教学目标。老师们在进行探究教学的时候有很多尝试,但有两大类倾向大家要注意,一类倾向是仅重过程,让学生们玩一通,操作一通,缺乏总结,缺乏老师的主导作用,像这样一类活动可能就演变为低水平的学生活动了,如果要让这一类的探究活动更有效的话,这里边就应该有老师的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清晰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有一类,就是把探究式教学演化为对过程、对能力转化为书本知识的一类学习,这种方式老师们也是老师们应该注意的。总体来讲,在第二大类问题中,老师们在探究式教学中对于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加强。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老师们的教学有诸多精彩的表演,也有诸多的教学设计,这些都是不错的。但是老师精彩的表演以及教学设计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精彩表演以及教学设计的内在目的,否则一切都流于形式,没有价值。那么在学生发展和教师表演以及教学设计这几者的权衡下,学生的发展是的目标,但在这个方面,有的老师关注还不够。老师不可以太在意教学设计的完美,假如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站在学生的认知特点,可能接受的程度来看,会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老师比较忽视的,也是需要进一步给予加强的。 二、《物理课标(实验稿)》修订概述 修改原则是:增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和实验稿相比,这次修改继承的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这些都保持了实验稿的这个内容。但这次改进的主要有哪一些呢,适当增加一些案例,规范内容标准,修改实施建议,推敲文字表述。这是这次修改的主要的一些内容。 修改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对科学内容的修改,在实验稿中的科学内容有68条三级主题,这次修订只有1条修改,其他67条有12条做了文字微调,占总条数的17.6%,有55条做了完善性修改,占总条数的80.9%。先看一看那些内容是属于文字微调的。比如,在课标实验稿的22页有这样一个条目:“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对这个条目而言,其它内容都没有改,就把“能”删掉了,改为:“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意思没有改,只是文字的规范。像这一类,属于文字微调,有12条条目是属于这样的修订。 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所谓规范要求,增加可评价性,主要的考虑是为了便于评价,便于理解表中的条目。本次修订改进规范了行为动词。比如,删去了原课标中的“大致”,“初步”等行为动词,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以便明确要求,便于评价。比如,在课标实验稿中,有这样的条目:“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这次改为:“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从以前的“大致了解”改为“了解”,这是一大类规范。接下来,仍然属于规范要求,增加可评价性的,在课标实验稿中,有这样的一个条目:“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在修改稿里,就把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就删去了,因为理解欧姆定律就已经含有计 算了。像这一类的行为动词,都是统一规范的,删去多余的。再有:“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知道”是了解水平,而“解释”是理解水平,这里不自洽。在修改稿里,就把“解释”这类行为动词统一规范为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说明”了,所以就改为:“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像这一类都属于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这是第一大类。 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哪一些属于细化条目,明确要求的呢,在原《标准》实验稿中有些条目比较原则,不便于评价,本次修改对这些条目进一步细化,这便于教学,也便于评价。比如,在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条目:“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在实验稿中,把反射和折射要求到同一水平,而且要求到“规律”层面。在修改稿中就对光的折射和反射做了分类处理,是这样修订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里对光的折射和反射就更加细化,而且要求不一样了。而“探究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属于小学科学的内容,所以在修订稿中删去了。这就属于细化要求,明确要求的。 再看“会测量温度”,在修订稿中改为:“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使相应的范围缩小了,更明确了。再如,在实验稿中有这样的条目:“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这次根据老师们的反馈,对这条标准细化了:“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这就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关于电流、电压的特点,做了特别要求,进一步细化。而在此之前,当没有细化的时候,有些地方已经到了对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的要求。因此通过细化,在某种程度上明确要求,降低难度。关于细化要求的,还有若干条目,这里了,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这是完善性修改的第二大类。 3(适当删减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次修订删减了一些与物理关联度不高或者非核心或者高中还要重点讲解的条目。比如这次删减的条目有:“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比较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这是删减的条目。比如,“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那么,这次在修订里,对颜料混合这块内容删除了,因为它与物理的关联度不是那么的直接。 还有合并的。比如在实验稿中,有对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的分别要求。在这次修订稿中,把这三条要求整合为一条,变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发展。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把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作为样例放到这条条目下,真正要求的条目就是新材料。这既对以往的实验稿有一个继承,同时也为今后的科技发展开辟了一个窗口,使条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除删除的条目,还有一些降低要求的条目。在实验稿中提出:“理解物体的惯性”。在修订稿中,降低要求了,改为:“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验稿中,对波长、频率、波速的关系做了要求,但在修订稿中,只要求到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在实验稿中有:“理解机械效率”。而在修订稿中,只要求“知道机械效率”也就可以了。在实验稿中有:“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而在这次修订中改为:“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只要列举出来也就可以了。那么像这些都属于降低要求的一些条目。这是属于第三大类完善性修改。 4(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增加的内容是从三大方面增加的:第一,增加一些知识条目,因为学习的需求;第二,增加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一些实验的条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来看一看那些内容是属于增加的呢,增加了“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排斥,异种电荷相吸”这样一个条目。增加了“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为什么要增加这样的一些内容了,因为这些内容是初中物理的核心内容,对后续学习高中物理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不会增加学习的难度。 同时,还增加了联系实际的条目。比如,在实验稿中,对惯性这一块的要求是这样的:“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但在修订稿中,有这样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加强了惯性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再比如:“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在修改稿里,做了这样的调整:“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科学内容中,像这样的一些条目,都加强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实验的条目。比如:“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是跟实验有关的,再比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这都是在以前实验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实验的内容。 5(对学生必做实验进行了梳理。梳理出20个学生必做实验。在实验稿中,没有这样的必做实验的内容,当时是因为更注重实验能力的要求,至于你通过什么实验,什么器材,课标组希望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度。更注重的是学生初中物理学完之后,他的能力的整体提升,所以对实验能力提了要求,但是对做什么实验没有做硬性要求,这是当时的一个考虑。但是在课程改革实践那么多年之后,发现,如果不提出硬性要求的话,有些地方就有弱化物理实验的倾向。所以这次根据老师们的反馈,也根据深入的研讨、比较和进一步的研究,梳理了20个学生必做实验。这20个学生必做实验有两大特点,第一,和教学大纲的学生必做实验相比有所增加,还增加了探究型的实验。那么这20个学生必做实验,就有这样一些特点。从这个增加的条目可以看出,对知识点的内容基本维持原有内容不变,但是对联系实际有增加,对实验的要求有增加。那么这是第四大类完善性修订主要的一些方面。 6(适当的综合、拆分,使课程标准更加集中,以前课程标准有68条,修订稿有63条,那么,总体来讲,条目和以往相比略有减小,但基本维持不变。以上,就是对科学内容修订的一些介绍。那么,接下来了,还有实施建议的修订,这主要做的文字上的修订。再有一些问题的探讨,比如说考试评价对学生负担加重问题的解决,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调整,教师的培训,教师教学理念的调整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三、关于“物质”主题的解读 第一个部分,主题一“物质”的基本结构 关于主题一“物质”的内容结构,从逻辑上来讲,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物质呢,我觉得首先是它是怎么存在的,然后需要了解它有哪些性质,随后是物质的结构是怎么样的,还有它有哪些应用,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它。所谓物质的存在是指物质的存在形式,我们知道物质存在一般有三种形态,即固态、液态、气态,还有形态的变化。在形态变化方面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规律,比如溶解、凝固、熔点、沸点等概念,比如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这些基本规律,其中还有一个就是特殊的物质——水,它的固、液、气三态的变化是怎样的,这是关于物质的存在需要了解的问题。关于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了解的就是物质的一些属性,比如说它们的导电性、导热性等。所有属性中,初中物理中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物质的密度。同时,要了解物质属性与科技进步有什么联系,还有一些新的材料,比如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在学习物 质的结构方面,涉及的物质的微观结构,这是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一个思路,还有宏观世界,对宏观世界的一个探索,从微观到宏观,物质的大小如何,它的尺度如何。在讲解到物质的应用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保护环境,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在“物质”这个主题下,初中物理需要教学的内容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物质”是一级主题,在设计二级主题的时候,如何在这四个方面用一些主题词来概括呢,比如说物质的存在有三种形态,而且涉及到这三种形态之间的相互变化,物质的存在,三种形态及形态的变化,它们的有关概念和规律 ,这有三个层次,如果把三种形态和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作为一个层次,就会使结构简单些,所以就可以把三种形态和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合并作为一个二级主题,就是形态和变化;那么,下面就是直接讲有关的概念和规律,还有一种特殊的就是水的三态的变化。在物质性质这一个方面,一些新材料的特性,如果把它放到物质的应用这样一个二级主题之下,那么,物质的性质这三个方面,就是物质的属性,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密度,物质的属性与科技进步,这几个主题都是属于物质的属性,因此就可以用物质的属性这样一个二级主题来概括它;第三个二级主题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尺度;第四个二级主题,由于把新材料放到这里来了,那么实际上它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新材料和一些特性,还有要增强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因此这个主题就是新材料及其应用。 下面就对这四个二级主题再做一些梳理。第一个二级主题可以概括为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它包括有关的概念和基本规律,水的三态变化两个方面。而物质的属性这个方面,如新材料的性质,把它放到应用这一部分之后,那就包括这三个问题:物质的一些属性,一个重要的属性——密度,物质的属性与科技的进步这三个方面。第三个二级主题是物质的结构和物体尺度。第四个二级主题是新材料及其应用,它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一个是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就把“物质”这个主题基本上理顺了,分成了明确的四个二级主题和下面的内容的分支。 但是,如何形成内容要求呢,比如有关概念和规律,要求掌握哪些内容呢,这就涉及到内容要求的编写,比如有关概念的规定涉及到三条内容要求:第一条1.1.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这是一个基本概念。要了解固、液或者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其中有一个不能不研究的物理量就是温度,因此1.1.2就专门写了一条对温度的要求,“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再一个就是物态的变化, 1.1.3讲的就是关于物态变化的基本要求,“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另外,对水的三态变化也做出了要求,1.1.4就是关于这三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这是第一个二级主题;第二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属性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物质的一些属性用一条内容要求,“ 1.2.1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那么,一个重要的物理属性——密度就涉及到两个物理量,第一个物理量是质量,第二就是密度,所以这里就用到两条内容要求,“1.2.2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3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学习密度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整个初中物理中要求理解的地方不是太多,所以密度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另外,第四个要求就是“1.2.4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第三个二级主题就比较清楚了,一个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设计了两条,第一是“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第二是“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关于宏观世界的探索,1.3.3里面要求,“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1.3.4要求,“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第四个二级主题包括两条,第一条是,“1.4.1 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二条是“1.4.2 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那么,这就是关于“物质”的四个二级主题的一个整体的结构。把握这样一个结构,对初中物理教学是很有帮助的。这是我今天想介绍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部分,关于主题一的课程标准修改稿与原来的实验稿的区别 接下来将要介绍的第二个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对主题一做了哪些修订,逐次来看,首先是第一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在这个二级主题里面做了哪些修改,原来实验稿的前三条,修订后把它们合并成了一条。原来的第一条: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删去了“能从生活、社会对物质分类”的要求。为什么删掉呢,因为在整个的修订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如何落实规划纲要的进 程,减轻学生的负担,对一些比较宽泛,或物理知识不是太贴切的内容,或在其他条目中又能够反应的,这样一些原来的内容标准的内容不再列入统一的内容标准。其中,“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就是这样一条。但,删去了这一条不会是物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减弱,不仅不会减弱,而且在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还加强物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说,这次修订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刚才我讲到的“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尽管删掉了,它不仅不减弱,而且在其它地方强化了物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二条也删掉了,第二条前一半“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把它给删掉了,那么为什么要删去这个要求呢,因为“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个要求渗透到了其他具体的条目中,就用不着再加一条总的来说明。比如现在的“ 1.2.4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就具体落实了这样的积极影响。又比如“3.6.3 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这就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消极影响。第二条后一半“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也删掉了,但有其他条目对这一点作了解释,比如“ 1.1.4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1.4.2 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 3.6.4 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此,对“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已经有了具体的落实,没有必要再说一遍。第三条:“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在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把能“区别”改成了“列举”,“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因为列举所对应的是了解层次,你能够举一些例子就可以了,如果是区别,可能就是了解所不能达到的层次。所以把“区别”改成了“列举”。刚才所讲的是原来的前三条,现在用1.1.1来概括了。那么,原来的第四条,现在是1.1.2。修订的地方是:把“会测量温度”改成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求就比原来更进一步明确了,原来的第五条和第六条就是现在的1.1.3和1.1.4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是原来的说法,这种说法不是很清晰,尝试要把这些概念联系起来,怎么联系,达到什么要求,这个没有界定。现在就比较清晰了,就是用知道、了解这样的行为动词,而且要知道和了解的物理概念是很清晰的。知道什么是物质的凝固点、熔点、沸点,了解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和原来相比, 进一步明确了。“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现在用的是“说明”,原来的“解释”要求是属于理解的层次,它有转化,而说明可以根据他原来所了解的内容,进行重现、重述、复述,它们属于了解的层次,属于把“解释”改成了“说明”。这是第一个二级主题的有关修订的情况。 第二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属性这一部分,原来的第一条“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现在比较清楚地用这样一段话来说明:“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在理解密度这个方面,增加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明确对密度的要求是实验,所以在这个二十个实验项目里面,就有关于密度的学生实验。 第三个二级主题,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原来的四条和现在的四条相比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 原来的第四个二级主题,新材料及其应用的前三条: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现在把它们合并了,变成了1.4.1 “ 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把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用“一些新材料”进行概括。这就是课程标准关于物质一的修订情况。 四、关于“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的解读 “运动与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初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课程标准就“运动与相互作用”分四个一级主题展开,它们分别是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下面就逐条的来对这四个主题下的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提出一些实施的建议。 首先,来看主题一“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的第一条标准是:“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这条要求它是在了解层次上对什么是机械运动提出要求的,但是老师们要注意,在这里课程标准说要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举例说明就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生活之中的实例来说明有关机械运动的相对性问题。显然,这里就必须对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怎么描述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么,这里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概念,比如,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等。老师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不应该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记住什么叫参照物,什么是运动的相对性,而是应该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实例来说明什么是参照物,什么是运动,运动是相对性。 第二条标准是:“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显然,这条标准属于在比较简单的了解的层次上对热运动的一些核心的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要求。在这要注意的是,生活之中,自然界之中有许多常见到热现象,比如说,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凌华。这些热现象是学生生活当中见到过的,但是要通过这样一些热现象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老师在教学之中应该通过一些形象化的手段,通过一些现代的技术手段让学生能够从一些宏观的热现象来去深度的认识物质的微观的运动。从而,使他对宏观的热现象产生的激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当然这个认识是在了解层次上的,不易把它挖的太深。 第三条标准是:“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地运动中。这条标准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生活在一个多种多样运动形式的世界当中。世界是处于不停的运动的,显然,这也是一个了解层次的。 下面进入第二部分“机械运动和力”。 第一部分要求是:“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时间和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老师要注意,会测量他要求的水平是会独立操作的水平,也就是说学生能够独立的会去,比如估测长度和时间,或者是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用身边的工具,包括自身去估测,比如说,教室的长度,宽度,高度等等。会选择适当的工具,在这并没有说明什么样的工具,也就是说在测量工具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的条件,让学生会选择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来进行测量,比如说,刻度尺。而对于一些复杂的测量工具,比如说,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等等,不易在初中阶段要求。 第二部分要求是:“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在这,毫无疑问,速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老师们从这一条课程标准可以体会到:第一,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会用速度这个概念去描述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问题。毫无疑问,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用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这一条要求是这次修改特别把它明确下来的,因为速度的测量涉及到最基本的两个物理量的测量,一个是长度,一个是时间,而这两个物理量的测量是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因此应该让学生能够掌握。那么,毫无疑问,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可以 看出在这对速度这个概念的要求不完全是定性的,还包括定量的要求。也就说学生要会从路程,时间,速度三个物理量中,知道两个而求出第三个。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易把运算做的过于复杂,因此,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进行的是简单的运算。物理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那么物理概念的学习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老师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速度这个概念的建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这没有有要求速度的瞬时性及矢量性,因此它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但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时候,比如进入到高中,他就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那个时候就会引出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因此这不易把它加深。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课标的要求不仅仅是定量的,也包含定性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用速度的概念去描述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问题,比如,这有一个案例,通过这个案例来理解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案例:学校运动会男子百米赛,同学们测量了前三名运动员到达距起点20m,80m,100m处的时间,数据见下表: 距离 王小兵 刘磊 周伟 20m 2.3s 2.4s 2.5s 80m 8.4s 8.3s 8.4s 100m 12.2s 11.8s 11.4s 计算夺冠运动员100m赛的速度。怎么计算呢,计算谁的呢,显然要从这个表的信息当中去捕捉,来寻求答案。第二运用初中物理知识,给同学们说说这三名运动员你追我赶的比赛过程。显然,学过速度这个概念的同学和没有学过速度概念的同学在怎么描述运动员你追我赶的这个过程是不一样的,那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速度这个概念去描述测量数据得到的学生你追我赶的这个成绩。也就是说再现这样一个过程。 这个主题之下的第三条要求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在这,老师们要注意,这条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过程性要求说的是有关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教学,应该是通过实例或实验让同学们去了解,也就是对你的教学有要求。第二,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的程度是在了解这个层次上,因此,也不易把它拔得很高,因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还是希望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不易拔得过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让学生了解这三种力的特点,比如说,摩擦力,这有一个这样的案例:两个同学进行拔河比赛,老师拿来一根绳子,一个同学是班上高大的男同学,一个是班上娇小的女同学,同学们看这两个同学要进行比赛,显然胜负已定,但是,在拔河开始的时候,同学看到男同学似乎拔不过女同学,最后还是女同学 取胜。老师下来之后就问这个男同学说:“你为什么会输给这位女同学呢,”男同学说他感觉绳子是滑的。显然,老师在绳子上做了手脚,从而使两个力量看似悬殊很大的人,其结果和学生的猜想正好相反,那为什么呢,可以深入的去学习,从而就引出了摩擦力这个主题。显然像这样主题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的学习变成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四条是:“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在这用示意图描述力,仍然属于了解的水平,老师们还是要注意,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用示意图描述力,而不是用力的图示描述力。在这用示意图描述力包含要求学生会看,会画力的示意图。 第五条:“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在这,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要求水平是认识,也就是说比知道要进一个层次。第二对惯性的要求,不仅仅是知道惯性这个概念,而且还会用惯性去解决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会应用惯性这个概念去分析处理问题。老师应该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学重要的概念和规律,是经过人类长期的努力才认识的,把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折射到教育过程,显然,知道学生要去掌握它也是不容易的。有关惯性,在教学之中往往会通过案例,实验来让学生去认识。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在网络上可以搜集到许多视频,我就看了这么一个课例,有个老师在教学之中希望展示物体的惯性特征的这么一个视频,其结果费了很大的劲去寻找录像,而那个录像又不清晰,录像就是一个玻璃杯上面放了一个硬纸片,硬纸片上面放了一个鸡蛋,而后短短几秒钟的过程就把这个录像展示完了。显然,像这样的简单实验,我觉得没有必要去用录像去展示,老师如果能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地的做给学生看,比用录像展示的效果好的多,因此,应该学会善用多媒体资源,当然强调更好的应该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展示这样的物理现象。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还要注意,学生对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总是保持静止容易理解,但对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就不容易理解了,在这应该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也就是推理,让学生明白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一个结论。当然都知道这不是一个实验规律,而是通过理想实验推出的规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推理能够认识它。 第六条:“知道简单机械,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这,知道简单机械他要求的水平属于了解,不易深挖。老师们还应注意到,知道简单机械他的要求还是比较开放的,应该根据教学的条件尽量的让学生去了解,包括杠杆,斜面,滑轮和棱柱这样的简单机械, 因为这些简单机械不仅仅是生活中常用的,也是复杂机械的最简单的单元。物理学的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就要求学生能够更多的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显然,应该把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这样一些机械介绍给学生,老师们还要注意对杠杆平衡条件的要求,它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在这有关杠杆平衡性条件的学习是应该通过学生的探究来了解,来认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毫无疑问,根据课程标准这堂课应该是一堂探究课。要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杠杆平衡的条件。 第七条:“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老师们可能会注意到这一条的要求是理解层次的,也就是要求比较高,因为压强是力的概念的深入和扩展,同时也是学习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的基础,因此这里是理解。那么怎么理解压强呢,在这我想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通过实验来认识,第二个是能定量的分析简单的与压强有关的问题,第三是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把握住这三条,就会对这一条课程标准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了。 第八条说的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家知道液体压强是一个与多因素有关,比较抽象的物理量。课程标准对液体压强内容的要求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探究,二是了解。“探究”要求教学应该通过实验探究方式让学生认识液体压强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二“了解”它的含义是不应该过于强调复杂繁琐的运算。课标的第二个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样属于了解的水平,但强调的是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就是说应该在生活的情景中去认识大气压强,了解大气压强。接下来有关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非常明确是了解的水平,这个是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的,有许多有趣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去认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九条:“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浮力是一个与多因素有关,比较抽象的物理量,也是学生难以学习的一个物理量。在这有几点老师们要注意,第一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在这第一是要通过实验,第二它的水平是认识,也就是比知道要稍高。第二是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它的要求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去认识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在接下来对阿基米德原理提出终结性要求,是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显然这,它在知道这个层次,因此也不易强调综合复杂的计算。 下面来看第三个主题“声和光” 第一条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生产和传播条件。”这条要求是属于了解水平的要求,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途径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应用一些简单的物理情景,清晰的实验来让学生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第二条:“了解乐音的特征。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从这条标准中可以看到它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对乐音而言,是要了解乐音的特征,当然这就包含了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三项。第二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它的要求很低,属于了解的层次,但有一些开放性,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没有明确的界定。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声学中重要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比如,超声的应用,比如次声的应用等等。噪音的要求是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方法,核心在两点,一噪音有什么危害,二如何控制噪音。显然,这还是了解水平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噪音在这不完全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还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因此,不易强调噪音概念界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为有的声音有人可能会认为是悦耳的音乐,有人可能就会认为是噪音,所以噪音的定义就具有相对性。 第三:“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反射和折射是两个重要的光现象,在义务教育课程中,对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的要求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对反射和折射规律的要求是既有过程性的要求即通过探究,又有综合性的要求即了解水平。第二对光的反射,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反射定律,而对光的折射,则要求了解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因此,对反射规律要求学生了解完整的反射定律,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水平面,二,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三点构成了在初中阶段的反射定律。而对折射规律的要求则是定性了解折射现象及特点,也就是没有要求到折射公式,显然,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 第四:“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显然就平面镜成像,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可以看出有两条,第一通过探究认识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二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也就是既有过程的要求,也有结果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像与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可以让学生去分析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问题,由于技术的应用,可以把一个真实的平面镜成像稍稍改变一下,让学生来判断这个像的真与假,比如这就有两只相片,这两张相片实际上是一张相片,一只鸟站在水中,水面上既有鸟的倒影又有物的倒影,哪一张是真实的呢,如果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毫无疑问,就能判断出哪一张是真实的,哪一张不是真实的。老师们可以判断一下。 课程标准的第五条:“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显然,在这应该整体的去把握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教学要求,首先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一个终结性要求,要求学生的层次是了解的水平。第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过程性要求是要通过探究来让学生认识,而终结性要求是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在生活中,生产中有大量的应用,因此课程标准还要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中,老师们就要即重视探究式学习,也重视了解凸透镜的最核心的规律,当然,包括用这样的规律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第六条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这条标准和原课程标准相比有一些改动,其改动就在于,原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有关颜料的混合问题,由于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规律不一样,而学生非常容易混淆,因此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对于颜料的混合,新的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就没有再提出要求。 第七条:“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这条标准也降低了难度,老的课程标准讲的是要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新的课程标准就对关系没有提出要求。也就是说,只需要知道这三个概念就行。 第四个主题:“电和磁” 第一条:“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条课标是新加的,当然如果你去完整的阅读老的课程标准,你也会发现他的影子,在老的课程标准的物质部分,就有关物质的电性和磁性是提出要求的,但由于在“电与磁”这部分,老标准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老师提议应该把这个标准,就是在修改时候的调查,许多一线的老师都反映应该把这条标准明确下来,把它放在“电与磁”的部分,因此就把以前在物质那边提出的要求放在了“电与磁”这个部分上来。老师要注意的是,同样,有关静电现象的认识,它是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的。终结性的要求还是在了解的层面上,不易挖 深,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几点,第一,静电现象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物理现象,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应用,选择演示实验的时候,应当尽量的去选择能让学生产生好奇的这样的实验,比如说两个实验,一个实验用塑料的刻度尺摩擦产生静电,吸细小的物品;一个实验用刻度尺摩擦,让它去接近从水龙头流下的水流。你会发现刻度尺对水流的吸引,使竖直流动的水,变弯曲,这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就比吸引细小物品要大的多。所以说,应该尽量的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学如此的神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现在许多地方的教学条件得以较大的改善,可以做许多以前都不能做的实验,比如说,有的地方就有用高压的手段使人的头发束起来,像这样的静电实验就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危险性,因此老师在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第二条:“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这条标准是既有过程性又有终结性要求的,过程性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磁场,因此老师应该开发出一些简洁,物理图像清晰的实验装置,帮助学生建立磁场的概念,因为磁场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第二,知道地磁场,这是一个终结性要求,了解层次。但是要建立地磁场的概念也不容易,可以画图,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地磁场。 第三条:“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的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在这,通过实验,是过程性要求,了解是终结性要求,显然,有关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必须通过实验来认识,对通电螺线管磁场的要求,在这只要求了解外部磁场的方向。可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形象的认识螺旋管外部的磁场及其方向。 第四:“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显然,在这仍然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可以通过把一根导线放在T型磁铁的磁场中,接通电源,让学生观察导线发生的变化来让学生认识磁场会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当然,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到。 第五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条课程标准在修改的时候特别加进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将电磁感应现象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物理学,了解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际上说到电磁感应现象不仅仅是发电机,许多的仪器仪表,它的基础也是应用电磁感应现象来实现的。 第六条:“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条标准是原来老的课程标准的两条的综合。在这,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能够知道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的大小。学物理,一些基本的物理量还是应该记住的。当然电磁波对今天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开设许多的主题,让学生来讨论,比如手机与生活,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收集材料,通过询问获得信息,而最后通过讨论了解电磁波与生活的关系。 五、关于“能量”的解读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深刻的层次上反应了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它广泛联系到各个学科,并和各种产业以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各位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研究。 这部分一共有六个二级主题。它们是: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2、机械能,3、内能,4、电磁能,5、能量守恒,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先来谈第一个部分: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在课程标准中有一条是:“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大家知道,旧的标准是这样描述的“能简单的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联系”。那么,过去的那种描述实际上有一个认识上深浅度的问题。首先是“简单的描述”,现在谈到的“了解”与“简单的描述”是同一个层次。同时,在修订后的标准中,谈到“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能量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同时“能够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的联系”。大家在教学中首先要把握的是内容的深浅度,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是有些老师把能量的这种深浅度的要求拔高了,那么对学生的学习就起到了一定的障碍作用。第二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生产、生活的实例中辨别出能量存在的多种形式。比如说,奔驰的骏马、尘土飞扬,那么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骏马具有机械能,尘土飞扬也具有机械能。篝火在燃烧,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这里面具有化学能和内能。再看一个视频,“声音”可以把玻璃震裂,可使学生感受到声能。从许多例子中间,让学生真正理解、认识能量的多种形式。再下来,要“通过实验来正确认识、感悟能量”。例如,“让钢球从斜面上滚下,然后呢让它撞击水平面上的一个木板,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可以 看到钢球在斜面上滚下的时候具有能量。上了发条的小车,能够在水平的平面上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而且能够推着木块走,就说这个上了发条的小车具有能量。那么,在这些实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能量有一种做功的本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单位是焦耳,能够在实例中正确应用这个单位。在学生学完之后,对它的评价大家要认识到一点,就是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这些能量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下面看第二条,“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大家再看原来标准的写法,那么,修改前的标准的写法是,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现在改成是,“通过实验”。大家知道,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加的深刻,而且对内涵的理解能够由表及里。所以要求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的观察,让学生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不断的转化,或者说进行转移。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汽车上会有一个太阳能的花,它在太阳光照射下,叶子不停晃动。那么,感受这样的一个情景,可以让学生去说,这时候怎样把光能转化为机械能。好,那么,接下来再讲一个例子,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手摇小型发电机,可以看到,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感受到怎样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要发动学生用家里的瓶瓶罐罐去感受这些能量的转化,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去认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教学的深浅度要认真把握好,不宜随意拔高。那么,在“活动建议”这一块有一个要求,“讨论太阳能在地球上是怎样转化成其它形式能量的。”这个活动是比较典型的,它把自然和社会现象通过能量这样一个物理量给它有机的联系起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作图,列表,文字描述。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理解来创造性地想象这个太阳能照射在地球上,它是怎样进行能量的转化的。接下来来讲第三条,“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大家知道,功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这一条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同时接下来要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但是这两条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我首先讲一点,就是功的概念的认识,它定位在“了解”的水平上,它定位在“了解”的水平上,那么,对于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用这样一种过程来认识功,那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要能够用常见的一些实例和现象让学生体会功的内涵。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木块、木块、运动的木块推着另一个木块前进或者推着一个小车前进,这个过程大家知道,木块对着前面的木块做功,那么在做功的过程中这个运动的木块把动能转化给它。好,转换给 它,还有一个也可以再讲,平常的这种能量的转化,刚才前面讲到说,在运动的过程中,比如,打桩,桩在下落的过程中,它把机械能不断转化给插在、落在地面上的桩。在这个过程中它是减少能量,把能量给这个桩。所以说大家要知道一点,就是理解转化和转移,但在这里不能介绍正功和负功的概念。 第二个部分:机械能。第一条,“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这次标准的调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就是和过去相比,过去的条目是写,“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次改写成“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首先把概念说清楚,定位在“知道”这个水平上。也就是不能像高中那样,把整个概念的学习,用高中的要求来要求初中的孩子,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要“通过实验”,通过实验来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这种相互的转化。比如说,小球沿着斜面下滑,或者,小孩玩滑滑梯,沿着滑滑梯下滑,当他沿着滑滑梯下滑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如果这个斜面是光滑的,这个时候小球的势能就不断转化成小球的动能。如果孩子在溜冰,沿着斜的冰面下滑,不考虑冰面的摩擦的时候,也可以理想化的认为是势能逐渐转化为孩子向下运动的动能。也就是说你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单摆,球在摆动的过程中,是不断的把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再转化为势能。这条标准要求就是要列举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再下来,要让老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那么这个要求就比较高了。就比较高了,举个例子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这种相互转化,比如说,赛车,在赛车过程中如果发现车和车之间的这种相撞,那么,通过这样一个例子引发学生认识,就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这种相互之间的转化,同时还要认识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一些因素。再举一个例子,十五级的台风可以让树折腰,也可以让帆船翻倒,那大家可以看到一点,这个风能怎样将树连根拔起,转化成其他物体的机械能的。所以,我想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例,关键在于实例的分析。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能量转化过程之间中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理解上互动。同时把它转换成语言,在语言表达中要让学生认知,这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因此,还可以让老师请同学们做一些讨论,比如说,蹦蹦床、比如说,撑杆跳高、比如说,跳板跳水等等这些实例,还比如说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些小玩具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让他不仅在技术的问题上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对能量转换和转移的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刚才讲到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在初中的学习,只涉及到动能和 势能的影响因素,只涉及到定性的研究,而不需要对动能和势能进行定量的公式介绍和计算。这就是在难度系数上需要把握的。 第二条,就是,“知道机械功和功率”。在过去的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讲的,“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但这里的解释,说实在,在内涵和要求的程度上不是太准确。因此这次的调整,把它定位成“知道”这个水平,然后,接下来就是要求,“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而这样一种说明,对学生来讲就是把机械功的内涵理解清楚。下面我做一个解释,首先是“知道机械功和功率”,这个“知道”就是要求老师们引导孩子懂得机械功和功率这两个物理概念的含义,同时懂得它的公式,就是定义式,懂得这两个物理量的单位。要通过一些实例,实验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功的内涵。比如说,直接提升物体,说拉力对物体做了功,如果用滑轮提升物体,说滑轮通过拉绳对物体做了功,那么在引入功的概念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力和沿力方向上发生的一段距离,特别要关注“沿力方向距离”这个概念的理解。所以,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功的概念形成中间,它有一些难点的突破,而这种难点的突破对于一线教师来讲,一定要认真的研究,要注重学生学的过程的一种体验。下面要说的是第二点要求,“用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功率”,吊车吊货物,它的功率的含义是什么呢,一定是单位时间做的功,所以要把这个“单位时间做的功”的含义说清楚。可以比较,让体重500N的小明先后花不同的时间去登同一个楼层,然后再比较体重不同的孩子花同样的时间登同样高度的一个楼层,第三个再让学生讨论,体重不同的两位同学花不同的时间登同一个楼层。那么在这三个案例下,请学生讨论,上述三个情况,如何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因此,在这样一种实例中,可以让学生感知功率的内涵是什么。它应该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在这里,希望大家认真的思考,这种概念的引入,怎样通过过程的学习来领会概念的深层含义。第三个问题是机械效率。现在的条目写成,“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但是原来的标准是“理解机械效率”。“理解”这个要求在一线的教师看来是很难了,特别在这个地方容易发挥,一旦进入考试评价,对学生的难度要求就偏高了。所以要降低一下学习的要求。这次大家知道在中长期纲要发布以后,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提到要给学生减轻学业负担。那么物理课程标准在具体的一些内容上进行了认真的审视,那么,对于不是恰当的要求,特别是对那些可以降低要求的内容,都进行了一些调整,机械效率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首先要谈的是机械效率定位在“知道”这个层面上。机械效率这个概念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效率的概念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社会和科技 中,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要通过实例来了解一个机械,它所做的有用功、额外功和它的总功。通过这些概念的理解,通过机械效率定义式的了解,就能够对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有了初步的一种认识。大家知道,物理概念的认识是离不开真实的实验情境和实例情境的,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有用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任务的学习中去体会有用功、额外功和机械效率这些概念。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机械把一袋米从一楼搬到二楼,器械可以用杠杆、滑轮,还可以用斜面。用这些器械把米从一楼搬到二楼,高度还要测量。高度的测量可以用卷尺来做。但这里面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准确度。可以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利用不同的机械,需要的拉力大小一样吗,因为这里要牵涉到功。那么,做的功一样吗,同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利用斜面、杠杆、滑轮来使米从一层楼抬到二层楼,这时候做的有用功怎样,它的额外功又怎样,通过这样一种问题的讨论,再通过实验数据这样一种测量,进行数据上的比较,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使用不同的机械,它所做的功的大小是不是一样的,所用的机械的效率是怎样的,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体会一个问题,对机械功率的教学,一定要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让学生认识一些概念,然后去认识机械效率的内涵。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提高效率的方法是什么,但这只是一种初步的认识。希望学生增强通过技术的改造,通过技术的应用,通过物理学原理的应用,来提高效率的一种意识,用科技来服务人类的责任感。这就是刚才讲到的关于机械效率的认识。但特别要强调一点,机械效率绝对不讲做这种复杂的计算,特别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 第四条,“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标准的调整,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所有的老师更加重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影响,要关注学科的渗透,要关注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使学生正确树立科学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部分的内容,在标准中间有一些例子,在过去的教材中也有一些例子。应该让学生了解,比如,汽车,还有一些机械,包括机场里面的推车,打桩的机械等等。这些机械的使用实际上对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了很重要的一种推动作用。所以孩子们通过这些内容学习,可以感受到关注科学技术的进展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意识。这里面还需要讲一点,就是这部分还要渗透环保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活动的进程中可以用多样化,比如说调查、问卷、小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的撰写, 通过这项活动来让学生认识到机械效率应用,它的一些物理内涵,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意义。 第三个部分:内能。它的第一个条目是,“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要求老师们引导学生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认识热值。在过去的写法上有一些会引起难度加深的内容,比如,“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够用其解释一些热现象。”那么首先是解释一下热现象,这部分的要求就偏高了。第二个,“了解内能的概念。”那么,这个要求和现在这个要求是一致的。关于热量这个概念,是把后面的一些内容提前,进行一些规整,那就写得更加规范,而且比较严谨、比较科学的。现在要讲的是对知识的定位,了解内能和热量。注意,“内能”和“热量”这两个概念是属于“了解”的水平。但“了解”的过程还希望老师通过实验、生产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但对于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理解不用加深。第二,了解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放热多少的表示。是内能变化的一种量度。这个物理概念说实话也是比较抽象。但是要让学生在实验的进程中感知吸热多少,物体的内能增加多少;放热多少,物体的内能减少多少。这里的物体不是单一物体,是整体的考虑。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去认识燃料的热值”,属于“认识”水平。这个在过去的教材中都有体现。大家知道,人类利用燃料,比如说煤炭、干柴、干草这些,它燃烧的过程中把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学生都能理解,而且在理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从柴草到煤和石油,都是天然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就要进行很好的保护,要节约能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方面,要给予资源方面的展示和拓展,让学生知道在能源的利用方面,要从节能的角度去思考节能的重要措施。所以说,这部分的知识不仅仅说定位在热值这样的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还体现了在知识技能的了解和理解过程中,表现出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的养成。比如说,让学生来认识热值,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当它们充分燃烧以后放出的热量。当然这个实验未必非常精确,但是在实验的进程中让学生对这种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里,对于热量的认识,要非常注重的是概念的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是注重进行计算,但表达式可以知道。第二条就是,“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这里要谈的是一定要通过实验来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因为比热容的概念确实不好理解。在过去的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了解比热容的 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这里解释的要求就比较高了,现在把它改成“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那就进入了“了解”的水平。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生活密切相关,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中间,对所有的“了解”的要求,定位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或实例来感知。在实验的观察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发现这样的特性,然后通过实验的数据分析,让学生总结出一些规律。所以,实验了解比热容是有利于学生对比热容这个概念的比较、分析和归纳的。再分析第二条,“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这里用的是“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它也属于“了解”水平。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学习,要注意学生在实际例子的分析和解决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说,海水浴场,烈日炎炎,当人海水中走到岸上的时候感觉怎样,还有人走到沙滩的时候感觉怎样。在初夏,如果天气不够暖和,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农民往往采用白天把水田里的水放掉,但晚上又把水灌到水田里。这样的做法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子的实例,让学生尝试应用比热容概念进行一些分析和解释。接下来呢,再举一个例子,叫海陆风的形成。比如说,老师们可以问学生,地面的沙石的比热容和海水的比热容有什么差别,白天在相同的日照情况下,沙石和海水它们的升温情况如何,那么到了晚上它们放热降温的情况又是如何,从这里面就可以让学生来解释海陆风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很注意强调物理学的应用,还要强调通过实例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三条,“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如果说,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式发动机原理都要了解,那是有一些复杂了。所以对初中的孩子只要求以两种热机为例。你可以了解两种热机的简单的工作原理。这种工作原理的了解实际上也要通过过程的理解来完成的。在这样一个进程中让学生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历史老师在讲热机的时候,肯定要谈到热机的发明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物理学在讲热机的原理以及它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的时候,也可以借鉴历史上面所讲的具体的实例,来给学生描述。大家说,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强调一点,就是学科的融合。这样的融合,通过故事的形式,通过史实介绍的形式,让学生首先乐于接受、感知,同时通过这样一种实例的剖析,产生一种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四个部分:电磁能。第一条是说,“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这里首先定位在对知识要求是“认识”水平,从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电 源到家用的电器都蕴含着能量的转化的具体实例。能量转化的这些具体的实例,在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比如说,可以介绍电热水器、电饭煲、电冰箱、空调......从这些例子中,涉及到电能、机械能、内能,不必具体说明如何转化。但是定性的了解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转化。比如说,可以让孩子自制水果电池,在自制水果电池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到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也就是说你在让他认识这部分知识,不要要求在概念上那么的准确。但是,它这种认识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去认识电源、用电器等等,它是在转化的过程中是怎样转化的,但只需要是定性的,而不需要是定量的;只需要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去认识,而不需要准确的去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这就是在深浅度的把握上的要求。再强调一遍,在学习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讨论废电池的收集和处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干电池用完之后,怎么进行废料的处理,使得他有可持续发展、环保的意识。同时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的训练。第二条,首先要讲的一点:“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这三个概念定位在“知道”的水平,不要拔高。第二是“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注意是“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里要求通过实验来探究,因此,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要求孩子能够经历过对问题的提出,然后对于问题解决的一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设计;以及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最后对整个实验过程反思、评估,进而得出最终结论的过程。但是对于不同水平的孩子,他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探究技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有所侧重,比如说,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上,侧重孩子的猜想能力的培养,同时侧重孩子设计方案,应用方法进行问题研究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接下来是第二条:“理解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首先要求公式,同时要对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公式的应用上要能够准确把握公式的内涵和外延。对于电压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抽象,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来进行。第二个,在实验探究的进程中,要培养孩子的科学方法的学习和探究的几个方面技能的养成。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尊重事实,勇于探究,勇于质疑,勇于去介入这个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最后,当欧姆定律的规律知道以后,还要懂得把这些规律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培养了孩子学习的乐趣,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而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因此说,欧姆定律的认识,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的探究,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要强调:控制变量的方法、处理数据的方法、有效的判断实验数据的有用和有些数据是伪数据的方法都要教给孩子。因此,在这里强调,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创造性的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比如说, 要引入电流与电压有关,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先通过动手改变电池的多少,学生会发现灯泡的亮暗会发生变化,进而引发他的猜想,就是:电流的大小应该与电压有关。然后,保证电压不变,让学生尝试改变不同阻值的灯泡,也会发现灯泡的亮暗发生变化。进而让学生猜想电流的大小应该和用电器的电阻有关系,等等。所以说,在整个教学中还是要倡导创造性设置问题情境。 “理解欧姆定律”,虽然说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但是老师们一定注意到,不是只注意I=U/R这个公式,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式的一种形成。那么在这个形成过程中,学生会感知很多方法的问题,会感知很多概念本身理解的问题,进而感知这种方法的灵活应用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从几个维度来给老师们做一个讲解,使得老师对这样重要的一个定律,这样重要的一个实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第三条就是,“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和过去的说法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加了一条,就是“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大家请注意,这里没有电阻,希望老师们注意到这个,在难度上降低,在内容上减少。也是体现了适当减负的思想。首先要求的是“会看,会画”,这是“独立操作”的水平,要求孩子实验操作的水平和画电路图的基本技能。第二个,要求的是“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里讲的连接,也就是操作的一种水平。首先你要会看,其次在看完的基础上转化到会接,这就是对学生操作简单串并联电路的这样一个要求。比如说,请你设计一个控制开关,能够控制两个灯泡。第三点就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属于“了解”。这个了解,就像刚才说的,一定要用生产、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感知学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是有意义的,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样一个课程理念。最后一点,“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这是从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师认为这部分知识不能丢。因此要求一定要“了解”它的表达式,同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比如说,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就可以让学生找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再用电压表来找一下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压,就可以知道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用电器的电压和总电压之间的关系。这就说明,要通过实验进行这样的研究,下面来讲第四条,“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这也是一个“独立操作”的要求。能量这部分对实验要求比较多,操作技能要求也比较清晰。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实验的基本素养训练到位。现在,提醒一点,这次课程标准的改变,在最后的附表中有必做实验的一个栏目,这个必做实验是重要的实验,是核心的实验,对于学校,也能够做到这些实验。所以作为学校,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这些实验对于学生 综合素养养成的重要作用,它的功能和作用一定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比如说,仪表的规范使用,比如说,在使用的过程中,他的基本操作和他的基本素养等等。通过实验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比如说量程的选择,比如说,在使用电表的过程中怎样使整个实验的结果更加精确等等。第五点,“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这个部分的内容,很准确的定位在“理解”这个层面。因为电功和电功率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讲,是已经能够达到理解的水平了。第二个,对于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这两个物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所以强调要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一种内涵。首先,谈的第一部分就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关系。这里只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感知这些物理量的关系,不要求直接从电功的公式中去推导电功率,这样就显得复杂,对学生的要求也偏高。第二个,“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这里可以举一些例子,例如灯泡,白炽灯在表面上刻的那些数据表示的是额定功率,但是每一个灯泡使用过程中不见得都达到额定功率。再比如说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这些额定功率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用电器在使用过程中超过额定功率会损坏用电器,甚至损坏整个电路。所以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在整个认识用电器的使用,包括这些物理概念的理解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记住一点,这部分的知识,不要把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陷入很复杂的计算。在这一块非常注意评价的是学生概念的理解,实验技能的掌握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初步能力的养成和应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的养成。第六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里要注意是“通过实验”,而且注意是“探究”,同时定位在“了解”,大家知道“焦耳定律”的过程用实验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焦耳定律的几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同时认识到电流、电阻、时间的关系,能够反映一个用电器在通电一段时间以后,在电阻上放出的热的多少的一种表达。“焦耳定律”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把这样的应用还是定位在“了解”的水平。让学生懂得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可以举例,让学生感受电流的热效应,进而去了解“焦耳定律”。白炽灯工作一段时间,灯泡发烫;电风扇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热;电烙铁通电一段时间,烙铁头也很烫。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白炽灯会发烫,但连接白炽灯的导线却没有明显发热。这些问题如果深入起来去分析的话,学生会觉得很有意思。“焦耳定律”在应用过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二,在评价学生这一块学得怎样的时候,不仅仅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知识应用的情况,进而还要了解学生是否在实验的 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不是能够参加同伴的一些讨论,是不是能够修改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第七条,“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首先讲知识,“安全用电的知识、家庭电路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应该是初步知道,是基本素养。比如说,学生应该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它的连接方式,应该知道电路中的总电流是随着用电器增多,功率增大而增大。由于电流增大以后,电路就有安全隐患。这些内容的介绍对提升学生家庭的生活常识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条就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这条体现了对节约能源的意识的增强的要求。还有一个部分,体现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要求。比如说,家用电器中空气开关的利用,空气开关在利用过程中原理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它的应用与过去开关的应用对比有什么好处,是可以和学生说的。另外,在用电高峰期,这时候为什么,特别是农村里的灯泡为什么会变暗,这个原理也是比较复杂的。但不要对学生解释得太复杂,太深。希望给学生介绍一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读家里的电表,电表怎么读要会,电表要怎么计算电费,这个自己要会。然后,调查近几年来,你这栋楼平均一个月用电情况是怎样,每家每户用电情况是怎样,怎么样能够节约能源,为什么现在都强调办公大楼空调使用的时候,温度尽量定位在26度左右,这实际上也是从节能的角度来理解的。 最后一个,是:能量守恒。第一部分是,要求“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首先,“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定位在“了解”层面。“能量守候定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之一,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因此,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要求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是怎么守恒的。比如说,从地球吸收太阳光开始,让学生讨论发生在地球上的许多的能量的转化现象。然后再强调这是怎么守恒的。从手上的乒乓球落到地面上,然后乒乓球撞击地面不断的反弹,在这整个过程中也要让学生理解这个能量是怎么守恒的。接下来要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要培养孩子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的观点。比如,小孩从滑滑梯上滑下,如果多次沿着粗糙的滑梯滑下,你想他的感觉会是什么,臀部肯定会有发热的感觉。手不断的摩擦,在摩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手心有发热的感觉。还可以讲到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比如说要让学生讨论永动机的设计,然后知道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这不仅是对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分析过程中,对这个定律本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培养孩子一种创造力,对问题理解的自己的一种想 象力和创造力。接下来第二条,“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这就不是机械效率,是整体的效率的概念。这里强调一点,要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去分析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怎样转移的。在这个过程中有能量的损耗,也就有了效率的概念,进而也就有了提高效率的意识。所以说,实例分析过程中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汽车行驶,汽油的化学能不断转化成机械能和内能,大家知道排放出来的废气是热的,它带走了一定的能量。那么你怎样去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呢,这是要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做饭的过程中用了很多炉灶,不同的炉灶效率不一样。用不同的炉灶煮东西的时候,它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节约的意识就要确立。再比如说,在用电风扇的时候,是消耗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但是这个风能的利用怎样才可以充分呢,比如说,风力发电,发电的过程中怎样把风力发的电进行有力的利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可以进行初步研究的。因此在课程标准中就有这样的案例,“查阅资料或访问农机、汽车维修等专业人员,了解内燃机中燃料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率的可能途径。”还有就是让学生了解“汽车尾气排放过程中,能量的耗散以及尾气的一些组成部分对整个环境的一些影响,渗透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意识。”第三条,“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这个表述和原来的是有一点点变化。原来的是“初步了解”,这个规律的认识是很重要的,它透射着怎样把物理知识和生产、生活的联系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家知道“熵”的概念的引入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希望初中老师要进行知识的拓展,然后在理解了“熵”的概念以后,用很通俗的案例来让学生去理解。怎样通过这些案例来讨论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具有方向性的。比如说,一个铁球在水平的平面上滚动,滚动的过程中因为有摩擦,机械能肯定要有一部分转化成内能,由于动能不断转换成内能,最后它要停下来。大家知道,这里面一定有能量的损耗,但这部分转化出来的内能就不可能重新再收回来转成球的机械能。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知道能量的转化有一定的方向性。再举一个例子,燃料燃烧的时候,化学能转化成内能,重新把内能转化为化学能也是不可能的。通过很多例子让学生理解之后,学生就可以知道“熵”的概念,实际上在初中的学习进程中也是(有)必要了解的。 第六个部分,就是: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条是“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标准体现了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东西跟社会和人类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有一种对人类发展和生存有责任的意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列举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的案例,然后来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发展。第二条,“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 和可再生能源”,和过去相比降低了。过去是说,“说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对学生要求是比较高的,现在的要求比较恰当。因此,这个条目体现了一个意识,就是让学生养成对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机有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条,“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和过去旧标准对比有一些修改,这样写法更准确。大家知道,核能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一个新能源,国家在开发核能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中,还是要注意核燃料的处理和核泄漏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这块的问题解决上还是要培养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意识。因此,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如通过图书馆、互联网资料的查询,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核能利用的最新进展,让他们在核能利用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要对核燃料的处理、废料的处理以及核泄漏的问题这些方面也要有所了解。第四点,“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个条目和前几个条目一样,就是让孩子们有责任感,有通过物理学的学习关注前沿的意识,同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服务于人类的强烈意识。
本文档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7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1-04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