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将军衔等级设置的渊源

上将军衔等级设置的渊源

举报
开通vip

上将军衔等级设置的渊源上将军衔等级设置的渊源 从清末移植以日本军衔制为蓝本的现代军衔体系开始,短短二十多年,中国军队的上将军官数量多到统计不清的地步。到1935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新的军衔制,改变了以往实行的将校尉三等九级制,将官分少将、中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比较好地控制了上将数量。本文试对1935年以前的中国军队上将数量泛滥的原因进行一番剖析,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上将军衔等级设置的渊源 1904年,清政府决定学习西方国家的做法实行军衔制。1905年8月,练兵处和兵部合奏拟定的《陆军军官军佐任...

上将军衔等级设置的渊源
上将军衔等级设置的渊源 从清末移植以日本军衔制为蓝本的现代军衔体系开始,短短二十多年,中国军队的上将军官数量多到统计不清的地步。到1935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新的军衔制,改变了以往实行的将校尉三等九级制,将官分少将、中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比较好地控制了上将数量。本文试对1935年以前的中国军队上将数量泛滥的原因进行一番剖析,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上将军衔等级设置的渊源 1904年,清政府决定学习西方国家的做法实行军衔制。1905年8月,练兵处和兵部合奏拟定的《陆军军官军佐任职暨陆军人员补官体制摘要章程》中,将陆军官佐分为三等九级:上等三级,依次为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中等三级,依次为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下等三级,依次为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这事实上开创了中国军队沿用至今的将校尉三等军衔制。1909年11月,军咨处奏请清廷在正都统之上增设“大将军”、“将军”两衔。在军官和军士之间,又增加了额外军官一等一级。 实行军衔制后,清政府借鉴和继承了外军做法与我国古代的传统,对职务和军衔的关系作了明确规定。根据《清史稿?职官志》以及宣统元年10月军咨处向朝廷奏定的《陆军军官军佐官职品目比照文官补官等差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等资料记载,文武官员的等级以及职务与军衔的对应关系如下: 上等第一级:大将军、将军,格同大学士,正一品; 上等第一级:正都统,职任总统官(相当后来的军长),格同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从一品; 上等第二级:副都统,职任统制官(镇指挥官),格同总督、巡抚兼陆军部侍郎,正二品; 上等第三级:协都统,职任统领官(协指挥官),格同巡抚、布政使,从二品; 中等第一级:正参领,职任统带官(标指挥官),格同按察使,正三品; 中等第二级:副参领,职任一等参谋官,格同盐运使,从三品; 中等第三级:协参领,职任管带官(营指挥官),格同道员,正四品; 次等第一级:正军校,职任督队官(相当连长),格同直隶知州,正五品; 次等第二级:副军校,职任排长,格同通判,正六品; 次等第三级:协军校,职任司务长,格同知县,正七品。 额外军官,格同县丞,正八品; 上士,格同训导,从八品; 中士,格同县主簿,正九品; 下士,格同巡检,从九品。 兵:正兵,一等兵,二等兵。 练兵处和兵部在《陆军军官军佐任职等级暨补官体制摘要章程》的奏折中提出:“军官之外,经理饷械,医务法律等官员,是曰军佐;所司事物重要且繁,比各有专门之学,始能胜任;与军官事同一体,其品秩官阶亦应相似,惟于官名之首,冠以同字,以尔区别”,即在军官之外另设军佐官衔,即各专业勤务官员,并规定军佐“不得管带营队”。宣统元年,因“官名之上冠以同字,亦嫌界限不清”,故改为在衔称前加专业名称,如“军需副都统”、“马医正参领”等,军佐的衔级从三等八级到一等二级不等。 从1904年到1911年,清政府逐步形成并日益完善了以日本军衔为蓝本的三等九级军官军衔,军士和兵各分三级,加额外军官,共计六等十六级的中国第一个军衔制体系。尽管清朝灭亡以后,衔级具体名称有所变化,但其等级设置被以后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以及1935年以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需要指出的是,大将军和将军衔与正都统均属上等第一级,是对积有勋劳之正都统的一种赏赐,属于荣誉性的头衔,在同军职的对应关系上,与正都统没有明显区别。当时有些正都统获得“大将军”或者“将军”称号,实际职务并未变化。当然,从实践情况看,获得大将军和将军衔的正都统地位一般要高于没有大将军和将军衔的正都统。 由于缺乏实施军衔制的实践经验,清政府起初对职务与军衔的关系搭配规定“以官配职,俾参差”的原则。当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难以实现职衔完全一一对应的一职一衔的初衷,遂于宣统二年修改为,一般“以相当之官,任相当之职”,但“遇军职需材一时无适当人选,克副厥职,则或大于军职一级,或小于军职一级之官佐,亦可酌量派充。惟无论大小,其相差之率,概以一级为限,不得更有逾越。”这一规定的实质是采取了一职多衔的措施,成为以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职务军衔和加衔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制度和实践的起源。 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南京政府临时政府大总统,根据1905年制定的同盟会《革命方略》,两次颁布法令对清末新军军衔制作了一些改革。其实,在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人制定地《革命方略》的“军政府与国民军之条件”中,不仅规定了军队的编制,还制订出一套三等九级的“将校之等级”,“将校”即军官,上等称“督”、中等称“尉”、下等称“校”,第一级至第九级分别称“都督”、“副督”、“参督”、“都尉”、“副尉”、“参尉”、“都校”、“副校”、“参校”。 1912年1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军士制服令》,对晚清军衔制做了稍许变动,主要是废除清朝军衔制的军官衔称,取消所有与文官相对应的品级,仍采用三等九级军官军衔制,规定了新的军衔名称,军士和兵均改为二级,改定军衔等级为6等14级。上等军官称将校:第一级为大将校,第二级为中将校,第三级为少将校;中等军官称领:第一级为大领,第二级为中领,第三级为少领;初等军官称尉:第一级为大尉,第二级为中尉,第三级为少尉;额外军官一级;军士分一等目兵、二等目兵两级;兵分一等兵、二等兵两级。 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于1912年1月16日颁布《陆军军官佐士兵阶级表》,又对军衔等级和称谓做了修改,新修正的官阶改为6等16级:上等官佐: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中等官佐: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初等官佐:第一级为大军校,第二级为左军校,第三级为右军校;额外官佐一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同时规定,上等官的军衔称号前不加缀兵种勤务称号,上等佐(左将军以下)设军需、军医、兽医(右将军以下)三科;中下及额外官佐中,军官设步队、骑队、炮队、工程队、辎重队等五类,军佐设军需、军医、司药、兽医等四科。孙中山于1912年1月16日下令颁布陆军部制定的《陆军暂行编制》,规定各级建制单位的名称为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军、营、排3级与清末新军相同。其余镇、协、标、队、棚等称谓废止,并具体规定了各级编制。军为最高编制单位,每军辖2个师(第1军辖3个师)、每师辖2旅, ,每连辖3排,每排辖3班,每班14人左每旅辖3团,每团辖3营,每营辖3连 右。2月间,民国临时政府又颁布《海军官佐士兵阶级表》,其等级设置与称号与陆军相同。 1912年8月19日,北洋政府公布了新的《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8月30日公布陆军部、海军部官制,改用新的军官等级衔称,沿用以前的士兵等级衔称,共计六等十六级:上等军官称将官:上将,中将,少将;中等军官称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初等军官称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官一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级。 《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的附记中对改变军队编制名称进行了说明:“师即镇,旅即协,团即标,连即队”。“前清所用镇、协、标等字样,纯系采用绿营名目,不便沿用;队字则系普通称呼,作为一定部队之名称,甚多窒碍,故改为师、旅、团、连等,以正名义。”至于师旅团等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军队的编制称谓。同时,将讲武堂等改名为军官学校之类的名称。 至此,中国军队引用世界通用的军衔制度从衔级结构到衔称译名基本定型。将校尉的军衔等级划分和军衔称谓成为后来我国军衔等级的公认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用语。 此外,清末的光‎‎绪皇帝兼任陆海军大元帅。光绪帝驾崩后,摄政王载沣代年仅三岁的宣统皇帝兼任陆海军大元帅。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设大元帅、副元帅。后来,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时,又将副元帅改称元帅。1917年9月,广州的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北洋政府历届大总统或临时执政均兼任 “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也曾任“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这些大元帅、副元帅、元帅并非正式的军衔,大元帅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国家元帅的职务标志。 蒋介石也曾经在抗战期间担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但他们的这一种“大元帅”称号并非军衔等级的一种军衔,而是一种最高军政职务。 南京国民政府陆、海、空军的官制基本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三等九级制。1931年4月13日,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了北洋政府官阶体制,军官、军士、兵的军衔设置完全相同,仅仅是军佐军衔略有改动。《陆海空军官职表》(1934年7月24日公布)规定:陆海空军军官分为上、中、初三等,每等分为上、中、少三级,三军均以上将为最高军阶。 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给驻蒙古、新疆、西藏、西康等地的边疆军职人员设置了一种称谓类似于清末军衔的特殊军衔,共分3等10级,即:一等一级都统相当上将;一等二级副统相当中将;一等三级协统相当少将;二等一级都领相当上校;二等二级副领相当中校;二等三级协领相当少校;三等一级都卫相当上尉;三等二级副卫相当中尉;三等三级协卫相当少尉;末等准卫相当准尉。由于这些边疆地区的民族部队人数少、建制级别低等原因,不存在将军数量过滥问题。 1935年3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特级上将授任条例》,1935年3月2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特级上将。4月1日,国民政府授予时为国民政府军士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特级上将军衔。作为最高军衔的特级上将自始至终为蒋介石独占。1980年6月29日,台湾当局公布经修正的《陆海空军军官士官任官条例》,以“一级上将”作为国军最高军阶。2000年11月1日,台湾当局正式废止《特级上将授任条例》。 1935年3月30日公布的《上将任官施行条例》将过去单一规格的陆海空军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并增设特级上将。规定,本条例除特级上将另有规定外,所有陆军、海军、空军上将之任官,悉依此办理。主要接受德国顾问的建议,结合多年施行军衔制的经验得失,国民政府正式确立了国军上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改变了自从民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三级的传统。 1935年总共授任1名特级上将、8名陆军一级上将、1名海军一级上将、21名陆军二级上将,由于当时所确定的上将员额偏少,近百名原先已经获得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必须改任中将,必然引起一些矛盾。1936年初,为解决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具备晋任上将的规定,但受上将员额所限而不能晋任的问题,在陆军中已有的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军衔之外,又增设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陆军中将加衔条例》(1936年2月29日公布)规定:陆军中将“合于晋任上将之规定者因为员额所限得先加上将衔”,“陆军第二级上将出缺由已加上将衔之中将择优特补”,“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之员数以陆军上将员额为限”。此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简称“陆军上将 衔”。实行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制度继承了北洋政府以来的加衔传统。但是,北洋政府时期加衔适用于各个军衔等级,而国民党的加衔仅适用于陆军中将衔级。 至此,国民政府确立起以特级上将封顶的军衔体系,陆海军士兵军阶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基本相同。经重新评定的军官自少尉至特级上将均须报请国民政府授任。 当时,国民党军的将军军衔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中将、少将五个衔级,比较接近于德国的军衔等级设置。增设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的基本原因,在于1935年以前上将军衔泛滥成灾,为了提高上将军衔的含金量,适应军以上建制部队和军事机构的设置,形成合理的军衔等级体系尤其是解决许多军长以上高级军官的军衔设置问题。 二、1935年以前的上将群体构成剖析 要搞清国民政府在1935年实行新的军衔制,首先需要对当时的上将群体的构成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定性分析上将泛滥的原因。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获得过“大将军”或“大将军衔”者共18人,其中陆军17人,海军1人。其中,实授大将军2人,分别为陆军和海军总长黄兴、黄钟瑛。追赠大将军11人,均为陆军大将军。第一军军长柏文蔚、第二军军长徐宝山、第三军军长王芝祥、第四军军长姚雨平、第五军军长朱瑞被授任陆军左将军加大将军衔。由于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三个月,所以,其授任的高级将领人数并不多。 统计分析有关《政府公报》等资料,会发现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上将军衔一般只授予中央和地方军事大员。 陆军上将和海军上将中,以民国副总统、参谋总长兼领湖北都督黎元洪授衔时职务最高,陆军第二十六师师长曹锳职务最低。有五人担任过国家元首:黎元洪(大总统)、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曹锟(大总统)、段祺瑞(执政府临时执政)、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大元帅)。段祺瑞、王士珍、靳云鹏、萨镇冰、张绍曾、杜锡珪六人担任过国务总理。还有几人临时代理过国务总理。实际授任的现役陆军上将一般在二十人以内,个别名望很高者在没有实际军职时也被授为陆军上将。例如,1923年2月24日授陆军上将的江朝宗,时无军职,曾任北洋政府步兵统领、代理国务总理。北洋政府实授的海军上将五位,他们都先后担任过海军总长,并都担任或代理过国务总理。例如,1912年12月8日授海军上将的萨镇冰,时任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校长,甚至在1946年已是87岁高龄还被国民政府授任海军上将并退为备役。 在直接统帅作战部队的军事主官中,直到1926年10月9日,授予孙传芳第3方面军总司令卢香亭、孙传芳第2方面军总司令郑俊彦、孙传芳第5方面军总司令陈调元、孙传芳五省联军总部参谋长刘宗杞、第二次授陆军上将的周荫人(时任荫威将军、督办福建军务善后事宜、五省联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1927年10月,奉军 北路总司令张作相为陆军上将。除1913年7月16日,第一军军长兼江西宣抚使段芝贵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外,没有出现授予军长上将的情况。有的研究人员认为段芝贵是以察哈尔都统的职务被授任陆军上将的看法是不准确的。1927年7月,追赠直鲁联军第15军军长马济为陆军上将。9月,追赠安国军第27军军长田维勤为陆军上将。同时,还有追赠师长为陆军上将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北洋政府时期也有师长被授予陆军上将的情况。例如,查阅当时的档案资料就会发现,1923年11月,陆军第26师师长曹锳被授陆军上将军衔。再如,1924年7月25日授陆军上将的王汝勤。时任勤威将军、第八师师长兼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所以,有的研究人员认为“但师长一职,如果不是由于巡阅使兼任的,则全是中将一衔”,这一看法是不准确的。 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的加上将衔制度,军官佩戴上将军衔标志,但仍然享受中将薪俸待遇,只是有优先晋升上将的资格。北洋政府的加上将衔有两类不同情况:一类是已经被授予陆海军中将,在此原官基础上加上将衔,大多数的加上将衔属于此类,其军衔(军阶)仍应视为中将,如称“上将衔陆军中将曹锟”。另一类是非现役军人,但因担任应该是上将职位的军事职务,因而加上将衔,例如,1912年10月以后开始各省非军人都督加上将衔,在不担任军职后,“加陆军上将衔”自动撤销。1915年1月,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袁世凯批准的《文职大员军衔随职撤销办法》规定:“各省省长加上将衔,暨前各省省长加上将衔经理,奉令遵照在案。唯文职大员,因暂时督理军务起见,予以军衔,究与陆军终身官似有不同。……将此项军衔与职为始终,一经离职,其军衔应随职撤销,以示区别。” 当时,已经大量出现军以上番号作战部队,而且成为平时的正常编制。以孙传芳为例,于1926年秋统编本军为五个方面军,下设军,共有17个军、1个舰队、一个陆军航空兵和宪兵一部。 这一时期,担任军长及军以上作战部队的军事主官获得加上将衔的有以下12人:1912年9月,陆军第2军军长徐宝山;10月,曾任北伐军第2军总司令,时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军务院抚军李烈钧(1912年10月9日授为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1913年7月15日被褫夺);1925年5月,国民军第3军军长孙岳、国民军第2军军长兼河南军务督办岳维峻;1926年8月,奉军第3、4方面军军团长张学良、副军团长韩麟春;10月,直鲁联军第4军军长孙宗先;1927年1月,直鲁联军第24军军长潘鸿钧、直鲁联军第9军军长朱泮藻;4月,直鲁联军第7军军长许琨;7月安国军第3方面军第9军军长高维岳加陆军上将衔。这里,对于某些部队没有明确出现军及军以上番号的军事主官则没有计入,当然,这样的情况是极个别的。例如,1912年9月,北伐联军总司令徐绍桢、曾经担任北伐军临淮总司令林述庆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22年10月,追赠护法鄂西联军总司令兰天蔚陆军上将。 这一时期,担任师长、旅长的军事主官获得加上将衔的有38人(含旅长1人):1913年7月,陆军第2师师长王占元、第7师师长雷阳春;8月,陆军第3师师长曹锟;9月,陆军第4师师长杨善德、第5师师长、代山东都督靳云鹏;1914年4 月,陆军第7师师长陆建章;1916年3月,陆军第7师师长张敬尧;1916年6月,原第2镇统制马尤标;9月,陆军第20师师长吴光新、12师师长陈光远;12月,川军第2师师长刘存厚;1917年3月,原陆军第8镇统制张彪;6月,原广东陆军第2师师长苏慎初;10月,陆军第10师师长兼淞沪护军使卢永祥;1918年2月,陆军第2师师长金镜;1919年11月,陆军第13师师长兼步军统领王怀庆;1920年10月,陆军第3师师长兼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1921年2月,陆军第9师师长陆锦;10月,陆军第11师师长兼陕西督军冯玉祥;1923年3月,陆军第26师师长曹锳(8个月后,晋升陆军上将);8月,陆军第12师师长兼闽北护军使周荫人;1923年11月,陆军第5师师长兼督理山东军事善后事宜郑士琦、陆军第15师师长兼帮办直隶军事善后事宜彭寿萃;1924年3月,陆军第30师师长邓锡侯、陆军第16师师长杨森;5月,陆军第21师师长兼西北垦殖总司令田颂尧、陆军第31师师长陈国栋;6月,福建陆军第1师师长姚建屏、陆军第20师师长阎治堂;9月,陆军第24师师长胡景翼;1925年4月,陆军第30师师长陈家谟、奉军第3师师长阚朝玺;5月,陆军暂编第1师师长鹿钟麟;9月,黔军第9师师长王天培、浙军第1师师长潘国纲;陆军第4师师长陈东山;10月,川军第1师师长兼四川边防总司令赖心辉;1926年2月,原陆军第8师旅长陶云鹤加陆军上将衔。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0月9日以后,各省都督因督理军务需要,不论是否为现役军人均加上将衔,本身已有相应军衔者除外。地方性军事组织主要由巡阅使署、经略使署、边防督办公署、督军公署、护军使署、镇守使署、镇巡抚使署等。巡阅使署是跨省份的军事组织,其设置、分并、裁撤并不是由北洋中央政府统一决定,而由军阀根据割据形势需要自行设置。先后设立的主要由粤闽、两广、两湖、闽浙、东三省、直鲁豫、苏皖赣、热察绥、陕甘新等巡阅使以及长江、南洋、海疆巡阅使等。例如,1920年1月,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长江巡阅使倪嗣冲,10月,两湖巡阅使王占元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22年10月,时任两湖巡阅使吴佩孚、热察绥巡阅使王怀庆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督军为省级军事主官,1914年前称都督,1916年前称将军,还采用过督理的名号,1922年前称督军,以后称为督办或者督理,1924年12月以后,统称督办。例如,1913年7月,时任江苏都督张勋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15年3月,时任督理广西军务陆荣廷,6月,督理奉天军务张锡銮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17年10月,时任河南督军冯玉祥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24年5月,时任川滇边防督办刘湘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24年6月,时任督办福建军务孙传芳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在一省的重要地区或者地点设立护军使、镇守使、镇抚使等。例如,1913年7月,时任江西护军使欧阳武,8月,淞沪护军使郑池成分别被授予加陆军、加海军上将衔。1925年1月,段祺瑞准冯玉祥辞去陆军检阅使一职,专任西北边防督办;准张作霖辞去东三省巡阅使一职(各省巡阅使也一律裁撤),另加任张作霖为东北边防督办。此外,各地还出现了一些军阀自行设置的地方军事机构,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文档为【上将军衔等级设置的渊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