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见 利 思 义——孔子的义利观.doc

见 利 思 义——孔子的义利观.doc

举报
开通vip

见 利 思 义——孔子的义利观.doc见 利 思 义——孔子的义利观.doc 见 利 思 义——孔子的义利观 ?王恩来 谈到孔子的义利观,人们极易想到的,是他“罕言利”的态度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评论。尽管孔子对义利关系的认识还有许多,但有了这两条记录,余者就大多被遮蔽起来,并成为后人传承或判断孔子义利观的主要根据。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问题时,就立马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以降,历代儒者大多坚持这一立场,如荀子的“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董仲舒的“正其谊...

见 利 思 义——孔子的义利观.doc
见 利 思 义——孔子的义利观.doc 见 利 思 义——孔子的义利观 ?王恩来 谈到孔子的义利观,人们极易想到的,是他“罕言利”的态度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评论。尽管孔子对义利关系的认识还有许多,但有了这两条记录,余者就大多被遮蔽起来,并成为后人传承或判断孔子义利观的主要根据。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问题时,就立马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以降,历代儒者大多坚持这一立场,如荀子的“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子的“计利则害义”,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等等。这些主张和结论虽各有其具体内涵和指向,但这一路下来,在使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得到凸显的同时,也给人以贱视利欲的极端化印象。有学者据此得出结论说:“义与利在儒家思想中是对立的,要利就要舍弃义,要义就要舍弃利,二者不可兼得。”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就将孔子和儒家的义利观视为不合时宜的阻滞力量。 不过,若全面考察起来我们会发现,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义利观,并不似我们想象的那么愚腐和简单。读《论语》可见,对包括富贵在内的利益追求,孔子不仅没有简单拒绝和否定,而且给予了人性的归结: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里仁》) 孔子把趋利避害视视为人人具有的情感,在这里讲得十分明白。他还这样言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就进一步证明,孔子所言之“人之所欲”,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是一种不含轻蔑态度的普遍性认识。这一认识,也同样得到一些后儒和后世学人的认同。战国中期的告子认定“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也同样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儒荀子,则直接承袭了孔子的观点,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更曾极而言之:“天下熙 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这与马克思的“迄今为止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可谓同曲同工。 因为把利欲追求视为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构建其政治伦理哲学体系时,就把富民和利人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一次,冉有陪孔子到卫国。当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的中兴景象而发出由衷赞叹时,冉有向孔子请教:人口多了然后该怎么办,孔子以两个字回答:“富之”。还有一次,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为政方略,孔子答之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另见《说苑?政理》)此外,孔子还把惠民视为“君子之道”,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视为圣人的境界,倡导“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告诫统治者“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把这些认识和主张集中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对公利和民利,孔子是既不“罕言”也不轻视的。孔门弟子说“子罕言利”,就只能界定在其个人私利的层面。 对个体的功名利禄,孔子也并不讳言。以其“从先进”和“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为基础,孔子曾明确告诉他的学生:“学也,禄在其中矣。”他还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在我国古代,功名与利禄一直被相提并论,在人的欲求中,也居较高层次。孔子认为,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这是对人的成就感和被尊重需要的高度认同。还有一个更具体的例证。位列孔门七十贤人之列的子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商人。子贡经商的主要手段,是根据对不同地区市场行情的预测,贱买贵卖,从中获利。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骋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的描述,可见其富有程度。对子贡的经商才能,孔子也有过评论: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 颜回是孔子的高徒,以学问道德著称,但却常常穷得没办法;子贡(端木赐)不安于学以致仕一途而经商,对行情的把握却十分准确。有人将孔子的这段话理解为“贤颜回而讥子贡”,其实不然。孔子虽然赞赏颜回穷不失志的精神,但并不希望他永远穷下去。孔子师徒在陈、蔡之野被围困时,孔子就因为得到颜回的充分理解而以“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回应。这虽然是一种假设,但也表明了一种愿望。以是观之,其“回也其庶乎,屡空”,就很有点替颜回感到遗憾的意味。而“赐不受命而货殖”,无论对其中的“命”做何理解,“不 受命”都是自取自为的意思,“亿则屡中”则是对其经商才能的肯定。旧时的一些商家,常在门楣上贴“陶公事业,端木生涯”的对联,将子贡与陶朱公范蠡尊为商人的鼻祖和楷模。假如孔子不赞成或反对子贡经商,就决不会有此结果。 以上情况表明,孔子对世俗的财富和利益观念,是并不简单排斥或拒绝的。孔子的异于常人之处,是对理性和道义的坚守。他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翻译过来即是:发财与做官,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这里所说的“道”,也就是“义”,即正当合理的手段。循此,孔子反复强调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使人明确私欲的满足是有界限的,以维护财富和官位的正当性。 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均不能采取不正当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例如他本人虽然也怀有致富的愿望,但同时表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所说的“乐在其中”,不是乐贫,而是乐道,是一种穷不失志的精神境界。他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也绝非赞赏他能安于贫困而不图改变,而是肯定他的穷不失志的精神,强调的是人格操守,是对道义的追求和维护。这种追求,在孔子那里是一贯的: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对子贡提出的贫穷却不巴结谄媚、富有却不骄横凌弱,孔子首先给予了肯定。但在孔子看来,仅此还不够,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有却以礼待人。在孔那里,“礼”是以“仁”为本质的。因此,“富而好礼”,就明确了富人的爱心和责任意识,是将财富与道德结合起来的主张。做到“富而好礼”就可以摆脱“为富不仁”的常态而进入新的境界。 在我看来,“见利思义”是孔子对其义利观的最准确概括,也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准则。对个人而言,一个人除了生存和享乐的需要外,还有获得社会认同的需要,有使生命获得升华和不朽的需要。患得患失、见利忘义,虽可获得低级、暂时的满足,但失去的,却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孔子说:“放于利 而行,多怨。”如果完全依照个人利益而行事,会招致许多怨恨。一个“万人恨”的人,其生存状态就可想而知了。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浮云是浅淡而易逝的。一个靠不正当手段谋得富贵的人,会充满不安全感,也就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个人如果私欲过旺,也难以挺起做人的脊梁。孔子曾为难以见到刚直不阿的人而慨叹,有人认为一个名叫申枨的人可以堪称,孔子断然否认说:“枨也欲,焉得刚,”这是“无欲则刚”的辞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为了求官觅财不惜放弃人格操守,不仅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也失去了做人的乐趣。于是有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归隐,有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醒悟。 对社会而言,只顾追求财富而罔顾其他价值的物质主义,只关心自己而无视公共精神的利己主义,破坏性是极为严重的。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纵观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乱臣贼子,无一不是私欲太盛而不能节制的结果。孔子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社会中人皆“拔一毛利天下而弗为”,或“庖有肥肉,野有饿莩”,社会焉能和谐, 物质和利欲之于人,是不可或缺、不能回避的,而一旦陷入物质主义或被利欲熏心,即使不从道义的层面去看其破坏性,在人与人相处时,也足以令人讨厌。据报道,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国女性,特别是新一代女性的国际形象,《瞭望东方周刊》邀请了,,位,,岁,,,岁年龄段、东西方兼有的外籍男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探讨中国女性最大的缺点时,“物质主义”是受访者一致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这里面当然不乏偏见。但当一些人把崇尚物质主义视为与西方社会“接轨”的时,西方人却那么一致地把“物质主义”视为缺点,就足见我们对西方社会认识的浅薄。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称羡西方富豪热心于慈善事业,批评中国的富豪宁可自己挥霍浪费也不愿意接济别人。无论怎样解释,这都是现实存在的差距。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全国人民爱心汇聚的热潮中,也使诸多富人经受了考验。当孔子倡导的“富而好礼”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时,我们的社会也就真的进步了。 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下。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 种判断,虽话说得有些绝对和刺激,却不应该被误解。孔子希望以“见利思义”使人明确私欲的界限、维护财富或官职的正当性,以“富而好礼”促进财富与道德的结合,让财富发挥济世的力量,最终的目的是义与利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在《易?乾?文言》中,就有孔子“利者,义之和也”的解说。《左传?成公二年》引孔子所言之“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是更为明确的表述。 用德性和理性去调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任何文明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手段。,,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就提出过如下看法:“正义是确实存在于两件事物之间的恰当的关系;无论谁来考虑这种关系——上帝也好,天使也好,以至于人也好——这种关系始终如一。那倒是真的:人们并非永远看得见这种关系;往往甚至看见了还故意远而避之;而利益所在,人人眼明,却永远如此。正义发出呼声,但是人之七情,纷纭复杂,正义的呼声很难听见。”因为“正义的呼声很难听见”,就必须有人不停地呼喊——孔子和儒家主动担负了这一重任。对此,我们应给予正确的体会和认知。? ,作者简介,王恩来(,,,,,),男,辽宁大石桥人,,,,,年,月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政教系,,,,,年,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现任中共营口市委副书记,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孔子学会名誉会长,代表作为《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出版)。
本文档为【见 利 思 义——孔子的义利观.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1-07
浏览量: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