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doc】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举报
开通vip

【doc】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doc】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 明使命” 18世纪末至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张本英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 者,又是统治者和 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 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 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关键词:英国;印度;殖民统治;文明使命;...

【doc】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doc】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 明使命” 18世纪末至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张本英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 者,又是统治者和 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 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 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关键词:英国;印度;殖民统治;文明使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中图分类号:K561.43K3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09)02—0072 —08 CommentsontheBritish'S"civilizedminion"inIndiafromthelate18t0middle19Century ZHANGBen-ying (CollegeofHistory,AnhuiUnivisity,Hefei230039,China) Abstract:Underthedirectionof"civilizedmission",theBritishactedasboththeconquerors,colonialistsandrulers,civi— lizerinIndiafromthelate18centurytomiddle19century.Ontheonehand,theyexploitedandplunderedtheIndianpeople, smashedtheintrinsicsocialandeconomicstructuresinIndia.Ontheotherhand,theyalsopromotedthemodernizationofIndian societybyforce,andmadeanoldIndiabecomeamemberoftheglobalcapitalsystem,whichwasledbytheGreatBritainof19 century. Keywords:Britain;India;colonialrule;civilizedmission;fr0mthelate18tomiddle19century 在l9世纪自由英帝国成长壮大并走向鼎盛 的过程中,人道主义思想和"文明开化"的使命, 不断地以冲突和悖论的方式展现出来,其中最令 人迷惑也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莫过于不列颠在印 度的殖民统治.帝国给印度到底带来的是什么? 是文明与进步,还是停滞与落后?这不论是对英 帝国的同时代人,还是对今天的历史研究者,都 似乎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一个不论持正方和反 方立场都能同时找到大量论据的历史辩题.本文 拟对18世纪末期英国议会直接介入对印度的统 治到l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起义后英国对印政策 的调整做一历史考察,试图从中梳理出或许更为 完整的历史镜像与画面. 7, 一 ,文明的悖论 对19世纪的英国人来说,拥有并统治世界 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不仅合情合理,天经地义,更 是英吉利民族所担负的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是上帝赋予他们的 神圣使命.这样的信念在英国人心中可以说根深 蒂固,历久不衰,几乎成了一种信仰,一种能够让 英国人在道德上得到极大心理满足的信仰.在许 多英国及西方国家的学者看来,英国人在印度的 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改革进步的故事,是英国按照 西方模式改造印度的故事:英国人禁止了印度的 寡妇殉夫(suttee),劫杀旅客(thuggee)以及溺死 女婴,不准寡妇再嫁等恶俗陋习;英国人在印度 ?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开办工厂,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创办报纸,开办 学校,兴建医院;英国人为印度带来现代法律和 西方式教育体系;英国人给印度带来新的土地 私有制度,文官制度和民选咨议会,培养了一个 接受西方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教育的知识阶 层,造就了一个统一,有序,和平的印度.如同 1835年的印度总督本廷克勋爵(Lord 1828— Bentinck)在推行各项西方化改革时所宣布的: "英国的伟大应当建筑在印度的幸福之上"?.因 此,英国人无疑是在实现其文明开化的责任与 使命. 而与此同时,在印度及一些东方国家学者的 眼里,印度的近代历史充满奴役,压迫,贫穷和苦 难: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明目张胆的压榨与掠 夺;公司的"分而治之"统治手法导致印度的分 裂,混乱;英国的廉价纺织品扫荡印度,摧毁了印 度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手工棉纺织业;公司摧 毁了印度的土地制度和农村公社制度,带来了地 主,中间商,税吏,高利贷者;殖民统治破坏了印 度的农业,致使农民陷于长期的极度贫困,使无 数印度人死于饥荒.因此,英国人带给印度人民 的是无穷的灾难.殖民当局的改革是为了"稳定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统治,为进一步进行殖民侵 略和掠夺做准备";创办近代教育,是为了"实行 愚民政策";至于修筑运河,铁路,开办工厂及电 报通讯等等,则是"为了英国资产阶级便于对印 度人民的掠夺"?. 同样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不同的立场和视角 看到的却是两幅完全不同的历史画面.但两种结 论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在很大程度上将道德评判 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这样,前者往往集中于英 国人在印度促进西方文明的善意与成果,而后者 几乎一无例外地集中于殖民主义统治的虚伪与 罪恶.显然,如果不跳出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问 题就只能永远处在无休止的尖锐对立和激烈论 争之中. 一 些学者试图尽量客观地做出判断.例如, 英帝国史的开山鼻祖约翰?西利就曾对英国在 印度的统治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在学术研究上, 我们要注意避免报刊上乐观主义的陈词滥调.我 们西方的文明也许并不绝对如我们喜欢想象的 那样是极好的东西."?美国历史学家戴维?罗伯 茨认为:"英国的统治是一个利弊兼有,祸福相依 的事情.它确实带来了和平,建立了秩序和统一, 也推动了现代化.然而它的现代化只走了一半. „„ 比较实在地说,就和平,政治进步和产生了 受西方文化教育的知识阶层而言,英国对帝国统 治的自豪是颇有道理的."而英国统治的弊端, "其一是英国人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传统完全漠 视,其二是他们没有让印度向自治独立方向发 展."?他同时还尖锐地指出,英国人对1857年 印度土兵起义的镇压是血腥的,"其残酷的屠杀, 显示了英国人也可以将文明的假面具撕下来" ?.这种利弊参半的看法与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 的结论相比较,已经体现出了进步,但让人感觉 视野还不够开阔,还是在围绕具体的帝国统治本 身打转转. 对于这种文明与罪恶相伴,进步与毁灭共 存,仁慈与专制并行的历史现象,到底应如何看 待?《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观点颇具启 发性.作者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既用道德标准又 用科学标准来把握英国在印度统治的方法,将印 度的被征服以及英国的殖民统治,放到非西方社 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大背景下,强调指出:按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看法,正是西方资产阶级 的殖民扩张使非欧世界的"野蛮"社会现代化了. 因为在缺少变化和现代化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的国家,来自外部 的刺激就成了启动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欧洲 殖民主义的扩张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趋 势造成的必然结果.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一样, 既是必然的,又是必须加以克服的历史现象.因 此,肯定殖民主义对非欧社会产生了社会变化和 现代化效应,决不等于在道德上为殖民主义作辩 护,必须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殖民主义的必然 ???戴维?罗伯茨:《英国史55,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306,310,308页. ?李文业:《印度史——从莫卧尔帝国到印度独立》,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O,92,97页. ?JohnSeeley,TheExpansionofEngland,Roberts Brothers,Boston,1883,p.305. 73 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 性?. 的确,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及其衍 生物殖民主义的深刻批判,尤其是对英国在印度 殖民统治的强烈谴责,是最为激烈尖锐的,但恰 恰是马克思在1853年提出了关于殖民主义双重 使命的着名论断:"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 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肖灭旧的亚洲式的 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 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并不是历史 学家,他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 度统治的后果》等关于印度和殖民主义的论文, 本是应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之约而写,但其中所表现出的高屋建瓴般广阔视野及深刻见解让 人折服.今天,历史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半世纪,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和相关思想更加显得深邃.从 殖民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及其所担负双重使命的 角度,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这一似乎无法厘清 的问题,就显得清晰多了.英国人和印度人,征服 者和被征服者,各自讲述的虽然都是真实的故 事,但却不是历史的全部,都缺乏对历史的全景 式分析. 因此,我们既要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无情 谴责,也要看到英国人所摧毁的并不是一个理想 化的印度社会,"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 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 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我们不应该忘 记,这种失掉尊严的,停滞的,苟安的生活,这种 消极的生活方式,在另一方面反而产生了野性 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甚至使残杀在印度 成了宗教仪式"?. 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在英国人推进印度 社会近代化的动因中,既有将印度变为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的强大利益驱动,也有真心实意用英 国的制度,文化,语言,宗教改造印度社会的主观 愿望.前者是由资本主义的扩张本质所决定的, 而后者,则正是来自英国人关于文明使命的坚定 信念. 二,"好政府"的理想与"托管人职责" 在第二帝国?形成壮大的历史过程中,尽管 英国对印度的政策和统治方式不断有变化,我们 74 仍可以看到一条基本上贯穿始终的线,这就是边 沁功利主义学说中"好政府"思想的影响. 亚当?斯密早就在《国富论》中指出:"专营的 商业公司的统治,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最坏的 统治."?许多同时代的英国人发现,英国人已经 变成了"东方的专制君主".整个18世纪末期,东 印度公司军队和官员对印度赤裸裸的猖狂掠夺, 在英国社会引起强烈义愤.例如,成为百万富翁 的克莱武回到英国后即受到公开谴责,下院特别 委员会指责他在印度搜刮财富,使他感觉自己 "像个偷羊贼而不是下议院议员"?.80年代末至 90年代的"黑斯廷斯审判案",更是轰动了整个 英国社会.爱德蒙?伯克等人在指控东印度公司 官员的贪婪腐败时,根据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而 独立的教训,首次提出了"托管人职责"的思想, 其核心是反对无止境地勒索殖民地,而要给殖民 地人民一个"好政府".在下院演讲中,伯克尖锐 地指出:"英国没有建教堂,医院,宫殿,学校,英 国没有修建桥梁,公路,灌渠,水库,假如我们今 天被赶出印度,那么我们留在印度的东西将说 明,在我们统治的这一不光彩的时期自己的所作 所为不亚于一只猩猩或老虎."? 这样,"公司在印度怎样统治的问题很快就 成了议会辩论的热门话题,新兴工业家,商人,金 融家,政治家都强烈要求英国议会插手对印度的 管理,使对印度的统治有利于整个英国经济的发 展"?.1784年由小皮特提出的《东印度公司法》, 已经初步形成公司和议会共同管理印度的体制, ?钱乘旦主编:《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 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70,67页. ?此处"第二帝国"指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后的英帝 国.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 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1页. ??布莱恩?拉平:《帝国斜阳》,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27,29页. ?林承节主编:《殖民主义史》(南亚卷),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但真正的实质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通过 1813,1833,1853年三次对公司特许状的续订, 议会逐步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并对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体制作了根本调整.这一过程 既是工商业资产阶级愿望的反映,也是伯克首创 "托管"思想的体现.1813年,正是在伦敦商人集 团的强烈要求下,议会取消了公司对印度的贸易 垄断权.但英国"外港"(如利物浦)商人没有从中 获益,因此他们仿效伦敦商界,在1833年公司特 许状续订之前,带头掀起规模更大的宣传鼓动及 请愿活动,仅1829—1830年间向议会递交的请 愿书就有257份?.只是由于接替威灵顿内阁的 格雷内阁正在为议会改革而斗争,还未准备好承 担对印度的管理责任,东印度公司的前途问题才 没有立即解决.到1833年议会终于按照工商业 资产阶级的要求,将公司对中国贸易的垄断权取 消,并规定公司不再从事在印度的贸易活动,只 作为受国王委托的单纯行政机构. 历史统计资料显示,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 的全部废除和职能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英国与 印度之间的贸易,英国兰开郡的机器棉织品从此 得以大量涌人印度市场,1834—1856年间,印度 的进口额从426万镑增加到1340万镑,增长了 227%,出口也从799万镑增加到2300万镑,增 长了188%@.根据1833年法案创建起来的英属 印度新体制,行政权,立法权分别属于由国王和 议会任命派遣的总督参事会,总督立法委员会. 1853年法案取消了公司董事会对官员的任命 权,宣布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尽管公司对印度统 治的最终结束是在1858年,是年英国议会通过 《印度政府法》(theGovernmentofIndiaAct),宣布 "印度由英国女王接管并以她的名义统治",但事 实上,从1833年起印度的实际统治权已经转入 英国议会和政府的手中. 除了确立政治统治体制,各法案还涉及到制 定现代法典,促进近代教育,以及鼓励传播基督 教等内容.在推行这些改革措施时,许多在印度 的英国人抱有明确,强烈的托管意识和帝国使命 感.例如第一个被派到印度参加立法会议,并为 印度编纂制定了刑法典的英国人,着名辉格党历 史学家和政论家马考莱说:"通过良好的政府,我 们可以教育臣民,使他们在某个时期要求建立欧 洲的制度,这一天无论什么时候才来到,都将是 英国历史上最骄傲的一天."?从l8世纪70—80 年代议会开始介入对印度的治理起,一直到19 世纪中期,在英国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基本是 伯克倡导的"托管人"思想,即必须给印度人民一 个好的政府.议会对东印度公司官员的掠夺和腐 败行为进行的谴责指控,正是这种主流观念的反 映. 三,家长式统治与"文明的传播者" 许多英国历史学家都曾指责英国在印度实 行的家长式专制统治,"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方 式与英国的自由传统是相违背的,却被用于其它 亚洲国家,英国人认为那里的人民不适合自治政 府."?但对l9世纪的英国人来说,这显然是不 言而喻的.因为就连非英国血统的白人居民,也 曾经被认为是不具备自治资格的,更不用说始终 被认为是不开化,落后野蛮的有色人种.例如,在 谈及1858年新设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时?,时 任德比保守党内阁殖民地部政务次官的卡纳冯 伯爵认为:"现在,自治制度(对它)将是一个无用 的礼物".纽卡斯尔公爵则直截了当地说:"责任 政府只能对英吉利民族出身的殖民者才是适用 的."?这些话表现了英国人特有的傲慢和对非 英吉利民族的偏见,也解释了为什么英国人从未 考虑过要将责任政府和自治原则推行到印度等 非白人殖民地去的原因. 在l9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和政府逐步接管 ?C.H.Philips,TheEastIndiaCompany1784-1834, 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61,p.289. ?J.Bowie,ThelmperidAchievement:TheRiseand TransformationoftheBritishEmpire,London,1974,p.197. ?布莱恩?拉平:《帝国斜阳》,第31页. ?P.J.Marshall,TheCambridgeIllustratedHistoryof theBritishEmpire,Cambridge,1996,p.22.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居民中,流动迁徙的移民超 过固定移民,而原土着居民数目又远超过这两类移民. ?Hansard,26July1858,fromTheCambridgeHistory oftheBritishEmpire,Vo1.II,London,1940,p.691. 75 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 印度统治权的过程中,在总督们大力推行各项改 革措施,竭力将英国式"文明福音"带给南亚大陆 的过程中,英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的居高临下感, 以及对印度人民那种怜悯夹杂着怀疑蔑视的态 度,可以说无处不在.尽管也有一些英国人与个 别印度人建立起私人友谊的例子,但在总体上, 英国人对印度人及印度文化的看法是基本否定 的.例如,英国人普遍对印度教充满反感与蔑视, 根据一位l9世纪中期英国历史学家的记载:"对 许多刚从英国来的人来说,印度教义和实践显得 如此无法表达的荒谬,以至于他们不能相信任何 人类献身于这个宗教时是严肃认真的,他们也不 费心掩饰自己对这些荒谬信条的看法,认为那些 信印度教的人都是虚伪的."?但印度又是"古老 的,东方色彩的,奇香异味的","印度在英国人的 帝国意识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印度几乎是一种神 秘的吸引力的中心"?.因此,在统治印度的不同 历史时期,英国人对印度人,印度社会以及印度 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 早期的驻印度总督,个个是雄心勃勃的英国 高等贵族,虽然都自以为受命于天,但在他们的 使命感中较少有种族主义的成分,对印度的古老 历史与文化,他们最初表现出的是某种尊重与敬 意.例如18世纪80—90年代在印度出现的几所 宗教学院,梵文学院,都是由包括总督在内的高 级官员创办的.倒是英国的传教士们,努力创建 了印度最早的 英语 关于好奇心的名言警句英语高中英语词汇下载高中英语词汇 下载英语衡水体下载小学英语关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题 教育.1813年议会还在续订 公司特许状的法令中,要求公司致力于"传人有 用的知识和宗教以及道德的改进",每年必须拨 出一定款项用于印度文学与文化的复兴,以及向 印度人介绍科学知识.1823年公司按照议会要 求成立了"公共教育委员会",委员会建立了新的 梵文学院,出版刊印了梵文,阿拉伯文,以及波斯 文的着作.但与此同时,印度的一些开明人士强 烈反对继续进行梵文和宗教教育,认为这是英国 议会"要使我国保持愚昧无知的极妙计划"?,他 们向总督请愿,要求推行欧洲式近代科学教育. 在他们的支持下,这一时期由福音教派传教士创 办的以西方教育为模式的教会学校,学院得到较 ,在公共教育委员会中便产生了如 大发展.由此 何看待印度文化的激烈争论,争论的一方被称为 76 "东方学派"(Orientalists),另一方被称作"安立甘 派"(Anglicists).前者认为印度文化复杂精致,具 有活力;后者则认为印度文化充满野蛮与迷信, 需要坚决摈弃,以英国语言文化取而代之?.从 19世纪2O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本廷克总督强 力推行的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改革措施来看,显 .随着政府和议会获得 然是"安立甘派"占了上风 对印度的实际控制权,驻印度的殖民官员开始改 变早期那种谨慎态度,确信印度人都是些尚未开 化的野蛮人,而自己的职责就是以英国的文明去 教化他们,使其"安立甘化"(Anglicize). 在"安立甘派"阵营中,托马斯?马考莱 (1800一l859)被公认为是最着名的"西方化论 者".马考莱在英国是个有影响的自由主义者,他 出身于殖民地总督家庭,本人是律师,年轻时就 以许多发表在《爱丁堡评论》上反对奴隶制,支持 议会改革的论文而闻名,旗帜鲜明的自由主义立 场为他赢得了下院议员的位置,1831年2月他 在议会对改革法案的发言被历史学家公认为"是 最辉煌的一次扞卫改革法案的演讲"?.1834年 他被议会派往印度,作为法律参事成为印度立法 委员会成员,同时担任公共教育委员会主席.马 考莱是个对英国文明的优越性坚信不疑的人,他 认为:印度人民并非低等民族,但印度的文化是 低劣的.就像希腊开化了罗马,罗马又开化了不 列颠一样,现在英国作为进步链条上的一环,必 须将文明的好处带给印度?.在印度的4年时间 里,马考莱充分实践了他的自由主义原则与理 想,不仅为印度编纂制定了《刑法典》,而且直接 推进了印度近代教育的建立.1835年,马考莱提 ?DorothyThompson,/heBritishPeople:1760—1902, London,1981,P.176. ?戴维?罗伯茨:《英国史》,第310页. ?R.C.马宗达,H.C.赖乔杜里,卡?达塔:《高级印度 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80页. ??B.L.Blakeley&J.CoSmeds.,DocumentsBritish History,Vo1.II,McGRAW—Hill,Inc.,1993,p.114,115. 1885, ?D.G.Wright,DemocracyandRefo肌1815— Longman,1986,p.117. ?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出了着名的《印度教育备忘录》(MinuteOilIndian Education),力主突破1813年议会法令的限制, 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与早期驻印度高级官 员们不同的是,马考莱用西方的语言文化逐步改 造印度社会的目的非常明确.他认为:既然不可 能以有限的手段去教育全体民众,那么"目前就 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我们和被我们统治的亿万印 度人之间造就一个中间阶级,这些人的血统和肤 色是印度的,但其品味,观念,道德和才智却是英 国式的",再由他们用印度的语言将西方的科学 知识传播给最广大的普通民众?. 马考莱的观点得到本廷克总督的大力支持, 印度总督参事会立即做出决定,今后所有的官方 拨款一律用于英语教育,以便通过英语向印度人 传授英国文学和科学知识.此后,英语和西方式 教育得到进一步推进,1837年殖民当局规定英 语代替波斯语成为官方公务语言,1844年,又规 定优先录用懂英语的公务人员,从而使印度的英 语及近代教育大大发展.尽管印度建立从小学到 中学,大学的近代教育体制,是根据1854年的 《伍德教育急件》提出的全面规划在50年代实现 的?,但它的真正起点无疑是马考莱的《印度教 育备忘录》,因为正是这份备忘录改变了由传教 士开办西方教育的现状,使英语教育和近代科学 教育在印度具有了官方和非宗教的身份. 西方式近代教育在印度产生和确立的过程, 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半个多世纪里英国 人对印度文化的态度.从最初小心谨慎地尊重保 护到后来强力推行西方化改革,这一政策变化恰 好伴随了英国议会和政府对印度事务控制力不 断加强的历史过程.本廷克总督和马考莱是边沁 功利主义理想的实践者,在英国驻印殖民官员 中,属于激进自由主义的代表.和许多同时代的 英国政界人物一样,他们又都是具有强烈帝国意 识和使命感的人,坚信英国的法律,语言和教育 制度最适合于印度人.在自己任期内,他们以文 明开化者的身份和姿态,面对印度广大处于被统 治地位的芸芸众生.尽管他们的观念中不可避免 地表现出对英国语言文化的强烈自豪,以及对印 度语言文化及宗教的贬低轻视,例如马考莱的 《备忘录》就一再表达这样的观念:印度人所操的 语言,"既不包含文学也不包含科学的信息,而且 如此贫乏,粗糙,难以将任何有价值的作品翻译 过来."?因此,只有英语才是最值得学习的语 言.但无论是本廷克还是马考莱,都不是种族主 义者,他们的思想与当时的主流观念是相一致 的.换句话说,英国人自以为并确实在印度扮演 着"文明传播者"的角色,甚至为此充满道德上的 高尚感 四,1857年印度起义对英国人的冲击 事实上,作为具有极强种族优越感的英国 人,对于其它非白人种族特别是黑色人种,许多 人从骨子里就是蔑视的.人们通常认为,以"白人 至上"为特征的种族主义,以及宣扬适者生存的 社会达尔文主义,从19世纪末2O世纪初才开始 盛行,但若追踪其源流,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 初现端倪.例如,1849年,托马斯?卡莱尔宣称欧 洲人要比非洲人聪明,劣等民族应当驯服于优等 民族.帕麦斯顿则从不掩饰他对非盎格鲁——撒 克逊种族的蔑视,在他看来:葡萄牙人是所有欧 洲民族中道德水准最低的,亚洲人和非洲人又要 低的多,与爱尔兰人大致处在同一水平上.而所 有从开普到广州的东方人,都是愚昧无知,傲慢 无理的野蛮人?.在亚洲,非洲多次参加过侵略 及殖民战争的沃尔斯利将军(WoMey),对非洲 人的描述更加直白和肆无忌惮:"非洲人就像猴 子,他们是一个徒有其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 种族"?.只不过当时这种与基督教教义相冲突 的意识还只是一股潜流,对帝国殖民政策以及公 众舆论尚未发生直接的影响. ??B.L.Blakeley&1.Collinseds.,DocumentsinBritish History,Vo1.II,McGRAW—Hill,tnc.,1993,p.118,115. ?1853年公司特许状再次续订时,议会成立特别委 员会考察印度的公共教育,次年委员会提交报告,即着名 的《伍德教育急件》,该报告成为建立英属印度公共教育 制度与体系的基础.1857年印度最早的大学分别在加尔 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创立. ?RonaldHyam,Britain'sImperialCentury:AStudy ofEmpireandExpansion,Macmillan,1993,p.77. ?戴维?罗伯茨:《英国史》,第324页. 77 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 真正使普通的英国公众对帝国内部有色人 种的看法发生巨大变化的事件,是1857年爆发 的印度民族起义,1865年的牙买加起义,以及60 年代的毛利人战争,这一连串事件恰巧都发生在 同一时期,对维多利亚中期英国人的思想产生了 强烈冲击,种族主义偏见从此开始有了市场.其 中最让英国人感到震惊,恐惧与怨恨的,是1857 年的印度起义,它真正对英国人的帝国信念构成 了一次严重危机,用布莱恩?拉平的话说"就像出 现了一场地震"?.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由大规模军事反 叛演变而成的民族起义?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长 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人们可以分别从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宗教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找出不同 的答案,但最终极的原因,无不指向英国人的殖 民统治,不管是将其评价为"印度第一次独立战 争",还是分析成"旧的保守印度的最后一次努 力"?,起义事实上是英国殖民统治下各种矛盾 的总爆发. 客观地说,1857年起义并未形成全民规模, 起义仅发生于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区;英属印度三 大军区中,只有孟加拉的印度士兵参加起义,马 德拉斯和孟买均按兵不动;投身起义的土邦王公 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印度王公都站在殖民当局 一 边,被兼并不久的旁遮普甚至派出自己的军队 参加对起义者的镇压.然而,英国人征服孟加拉 已经整整100年,通过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兼并 手段,至起义爆发前英国直接统治地区已占整个 印度的三分之二,在此期间虽然始终存在着对征 服的反抗,但真正称得上民族起义,并对英国整 个殖民统治构成严重威胁的,这是仅有的一次. 因此,起义在英国社会各阶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波. 直接对英国公众的心态产生影响的大致可 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印度人在起义中表现 出的对英国人的强烈仇恨.英国人的确是南亚次 大陆的主人,但这个主人长期以来把自己当作文 明的使者,当作为土着居民带来福音的好主人. 其次,是印度士兵首先发动起义并成为整个起义 的主力军.在英国人征服印度和对其它亚洲国家 的侵略战争中,印度士兵曾经立下汗马功劳,尽 7R 管在起义爆发前的l3年中,由于待遇问题共有 过4次个别步兵联队叛变的记录?,但在总体上 殖民官员们从未怀疑他们的忠诚.起义爆发当 年,英印军队共计23.8万人,其中英国人只有 3.8万人?,这一比例已维持了几十年.最后,是 已投降的英国军人被杀死,以及许多妇女儿童被 起义者处死的消息.当时,英国到处都是关于起 义者如何凶残的传闻与详细报道,"在印度和英 国两地的英国人心中,都激起了炽烈的复仇要 求,导致公司的军队干出了种种坏事,留下了极 不愉快的回忆"?. 所有这些,就像是催化剂,使英国人原本就 有的种族偏见得到大大加强.亲身经历印度起义 的英国士兵在写给国内的信中,发誓"今后永不 宽恕长着黑面孔的人"?.1858年1月的英国《民 族评论报》(NationalReview)写道:"幼稚与野蛮 深植于印度人的心底,文明的油漆非常之薄,像 一 件外套一样被迅速扔掉."?印度历史学家指 出:"在公司管辖时期,英国官吏和印度人随便交 往,他们之间尚有一种真正的好感,并且常常有 友谊之情.大起义的黑暗恐怖,在英国人心中产 生了对印度人的反感."?英国历史学家多萝西? 汤普逊也曾指出:"1857年以前,许多欧洲人相 信,住在印度的英国人与印度人友好相处,通过 教育使印度永远地文明开化是可能的,但在兵变 之后,这种看法消失了."?黑色种族的野蛮性和 不可靠性仿佛都得到了充分证实,从而为l9世 纪末期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流行提供 了契机. 当然,1857年印度起义给帝国观念和帝国 ?布莱恩?拉平:《帝国斜阳》,第32页. @@PercwNSpear,TheOxjo~Hf0ryofModern一 01740一J975,Oxford,1992,p.219,222. ???R.C.马宗达,H.C.赖乔杜里,卡?达塔:《高级 印度史》,第835,839,921页. ??LawrenceJames,TheeandFalloftheBnt~h Empire,Litde,BrownandCompany,London,1994,P. 191,192. ?DorothyThompson,TheBritishPeople:1760— 1902,London,1981,P.177. ?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政策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只是英国社会中种族 偏见的上升,它直接促进了英国在印度统治手法 的较大调整.1856年接替达贺胥(DMhousie)担 任印度总督的查尔斯?坎宁,出于稳定印度的长 远考虑,并没有无所顾忌地推行大规模屠杀政 策,这使他被一些在印度的英国人嘲讽为"仁慈 的坎宁"(ClemencyCanning)~).在英国,公众舆 论普遍将起义的发生归咎于东印度公司?,于是 在1858年,起义尚未结束之时,东印度公司就被 宣布撤销,内阁新设了印度事务大臣.印度土兵 率先起事,于是军队中英国人的比例大大增加, 全体军官以及炮兵部队必须是英国人.土地兼并 政策损害了印度王公的利益,于是对土邦王公开 始采取怀柔政策,宣布废除达贺胥总督提出的 "丧失权利说",承认土邦王公有养嗣继位的权 利.强制推行西方的道德观念激起了各种不满, 于是对西方化政策作了调整,基督教传教士的活 动被严格限制,政府公办学校禁止教授《圣经》, 也不再强迫印度文官改信基督教.总之,"英国统 治者开始降低传播福音的调子,转而像罗马人那 样为殖民地提供一些实利——不仅有过去的那 种公路,铁路,运河,桥梁和灌溉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还有像煤 矿和黄麻纺织,炼铁和棉织这样的新兴工业.这 些实际的改革没有引起不满,至少不像以前的革 新那样."?而在英国政府新推行的控制加拉拢 甚至庇护的政策下,王公们"几乎无例外地都死 心塌地效忠于英国"?,各土邦国家从此成为"不 列颠印度统治权的基本支柱"?.对于几代英国 人来说,1857年印度起义的教训是深刻而难忘 的,后来到印度任职的克罗默勋爵说过这样一段 意味深长的话:"我愿年轻一代的英国人阅读,关 注,学习和深入体会印度兵变的历史,它充满了 教训和告诫"?. 结束语 上述历史的回顾与分析表明,在"文明使命" 价值观的指引下,l9世纪的英国人确信盎格鲁 一 撒克逊人是受到上帝庇护的最优秀的种族,而 所有的非欧人都生活在黑暗之中,是天意授予了 英国人神圣的使命,要将英国的制度,文化,语言 和宗教,即西方的文明与进步带给他们.因此,英 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者, 又是统治者和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 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推进 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 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而这 样一个历史过程,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向全 世界扩展的历史条件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简介:张本英(1954一),女,安徽合肥 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汪谦干 ?R.K.Webb,ModernEngland:fromtheEighteenth CentuutodePresent,NewYork,1980,p.315. (.Olson&R.Shadleeds.,日0rDwtion~yof theBnt~hEmpire,GreenwoodPress,1996,p-568. ?布莱恩?拉平:《帝国斜阳》,第33页. ?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第179页. ?Geo~eMaca~ayTrevelyan,HtoryofEngland. London,1947,p-675. ?R.C.马宗达,H.C.赖乔杜里,卡?达塔:《高级印度 史》,第844页. 79
本文档为【【doc】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7-10-19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