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农:《魏晋文人讲演录》信口开河之处

顾农:《魏晋文人讲演录》信口开河之处

举报
开通vip

顾农:《魏晋文人讲演录》信口开河之处 博览群书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 批 评 最近蒙友人推荐,看了一本《魏晋文 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 月版),此书为“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 中的一种,附有光盘。坐在家里就可以听 大学名师讲的课,实在是很方便的。 这本书内容丰富,颇有精彩的意见, 语言简洁生动,学生一定爱听的,对读者 也有教益;正如封底的广告词所说———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 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色彩,发射 出迷人的光芒。 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 课...

顾农:《魏晋文人讲演录》信口开河之处
博览群书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 批 评 最近蒙友人推荐,看了一本《魏晋文 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 月版),此书为“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 中的一种,附有光盘。坐在家里就可以听 大学名师讲的课,实在是很方便的。 这本书内容丰富,颇有精彩的意见, 语言简洁生动,学生一定爱听的,对读者 也有教益;正如封底的广告词所说———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 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色彩,发射 出迷人的光芒。 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 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 当于旁听名师讲课,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 遗憾的。 可惜金无足赤,其中似乎也颇有信口 开河之处,容易给旁听的人灌输错误的信 息,形成某种难以弥补的遗憾。试略举几 《魏晋文人讲演录》信口开河之处 ○ 顾 农 50 ■ 2009/07 批 评 个例子如下——— — 鲁迅先生曾经发过一个感慨:“人生得 一知己足矣。”他是在为瞿秋白整理文集之 后,发出这一感慨的。我们知道,瞿秋白是 共产党的领袖之一,但是他又是一个文人。 瞿秋白临死之前写过一篇《多余的话》,写 得很有情感,确确实实揭示出他那种文人 的心态,包括他对自己的评价,都非常有意 思……鲁迅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 是在阅读、整理完瞿秋白的文集,也就是对 瞿秋白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发出来的,他 从瞿秋白的文章中读出了瞿秋白的孤独, 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受。(P19) 按,鲁迅只整理过瞿秋白的译文,后来 出了两本《海上述林》,作为纪念;他好像没 有动手整理过瞿秋白的文集,是否“从瞿秋 白的文章中读出了瞿秋白的孤独,有一种 同病相怜的感受”,更加不得而知,这里很 可能出于名师的猜测。“人生得一知己足 矣”是鲁迅手书的一副对联的上联,那时瞿 秋白还健在。 ……黄侃提出要拜刘师培为师,跟着 他学习《左传》,随即便跪倒在刘师培面前, 行拜师之礼。刘师培也正要找一个人来继 承这个事业,而黄侃本身的学问也很好,自 然也就高兴地答应了。不过黄侃回到家里 以后,他的太太不大高兴了,因为刘师培的 年龄比黄侃大不了多少,也就七八岁吧,而 传统社会里师生即父子,是不管年龄差距 的,所以黄太太觉得自己平白无故地晚了 一辈,心里很不舒服,便埋怨丈夫说:“你这 个事情做得很荒唐,刘师培比你大不了许 多为什么要去拜他做老师?”黄侃却哈哈一 笑说:“你们女人啦,就是头发长,见识短。 你不知道,刘师培的《左传》学在学界是一 大重镇,是他看家的本领,到现在为止还无 人继承,而只要他收我为学生,他的《左传》 学迟早也就是我的了……”(P33) 按,这里细细转述黄先生夫妇的对话 及其心理,相当生动有趣,但恐怕只能看作 是儒林演义里的故事。或可付之闲谈,不堪 用于讲课。周勋初先生说:“季刚先生与刘 师培年纪相若,二人一直保持着朋友的关 系。其后季刚先生以为自己的经学水平不 如刘氏,乃于民国八年执贽行弟子礼。”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中 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年版,P35)这无非是转益多师傅、 学而不厌的意思,未必有什么委琐的想法。 至于拜师的具体经过,颇多传闻异辞(详见 万仕国《刘师培年谱》,广陵书社2003年版, P272- 273),但未必有大段的台词。又,刘师 培(1884- 1919)只比黄侃(1886- 1935)大两 岁。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从军阀手里 接过来,将他安顿到许昌,改年号为建安, 一直到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年号才变。 (P65) 按,在“建安”和曹丕称帝后的年号“黄 初”之间,还有一个年号“延康”,只有几个 月。《后汉书·孝献帝纪》:“(建安)二十五年 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袭位……三 月,改元延康。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 曹丕称天子。”“延康”是东汉的最后一个年 号。所以公元220年有三个年号,前面是建 51 博览群书 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 □ 批 评 安二十五年,中间三月至九月是延康元年, 后面曹丕改朝换代称帝后则是黄初元年。 ……最后丁夫人也没有再嫁,一个大 概是丁夫人自己也找不到合适的;还有一 个就是恐怕也没有人敢娶她,毕竟她曾经 是第一夫人。(P67- 68) 按,曹操的原配夫人丁氏同曹操闹别 扭,被打发回了娘家,后来曹操去接她,她 根本不理,于是就分手了。曹操是表示过 “欲其家嫁之”,但“其家不敢”———据《三国 志·魏书·后妃传》裴注所引《魏略》,情况大 体如此。在那个时代,女子出嫁包括改嫁, 决定权在家长,所以恐怕不存在丁夫人本 人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没有人敢娶她等 等情况。那是一千八百年前的建安时代啊。 曹干是曹操最小的儿子。曹操快死的 时候,曹干还很小。他在临死的时候放心不 下,将曹丕叫过来叮嘱说:“这孩子三岁死 了母亲,现在五岁又将失去父亲,我就把他 托付给你了。”舐犊之情,溢于言表。(P68) 按,这里问题比较多。首先,据《三国 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曹操有25个儿子, 曹干(?-261)生年不详,所以他是否最小, 现在无从知道;从该传的排列来看,他夹在 中间。该传云:“赵王干,建安二十年封高平 亭侯……太和六年,改封赵王。干母有宠于 太祖,及文帝为嗣,干母有力。文帝临崩,有 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既然曹干在建 安二十年就已经封侯,那么到建安二十五 年曹操去世的时候就决不止五岁———即使 曹干一生下来就是高平亭侯,到此时他也 得算是六岁了。 曹操病逝于洛阳时,曹丕不在他身边 而在邺城,所以曹操不可能将曹丕叫过来 有所叮嘱。《三国志·魏书·陈矫传》云: 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 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 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 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 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 位,大赦荡然。 可见此时太子曹丕在邺城运作非常紧 张,他迅即接了曹操的班,为魏王。陈矫所 说的“爱子在侧”表明曹操临终前另有“爱 子”在洛阳,他认为这里隐藏着危机。专政 首脑之死历来是一种微妙的时刻,许多大 的变化发生于此时,所以陈矫建议曹丕赶 紧接班,造成既成事实,防止政局发生意 外。 总之曹操临终前并不是向曹丕有所叮 嘱,而是向就在身边的“爱子”有所交代,其 内容并不是关心曹干,而另有其人。西晋人 陆机《吊魏武帝文》(《文选》卷六十)提到他 在国家档案里看到过曹操的遗令,并且写 道——— 观其所以顾命冢嗣,贻谋四子,经国之 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弘。又云:“吾在军中, 持法是也,至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 善乎达人之谠言矣。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 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伤哉,曩以天下 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馀,而得 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 之务,则几乎密欤。又曰:“吾婕妤妓人,皆 著铜爵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朝晡 上脯糒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汝等 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馀 52 ■ 2009/07 批 评 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组履 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 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可知他关心的是“姬女”和“季豹”,而 他寄予希望的人则是“四子”。关于“持姬女 而指季豹”一句,《文选·吊魏武帝文》李善 注引《魏略》云:“太祖杜夫人生沛王豹及高 城公主。”原来他特别关心的是杜夫人生的 季豹即曹林(?-256)和一个女儿。杜夫人 及其一子一女情况都很复杂,这里就不去 多说了。 “四子”是谁?《文选》李善注云: 四子,即文帝以下四王也。太祖崩,文 帝受禅,封母弟彰为中牟王,植为雍丘王, 庶弟彪为白马王,又封支弟豹为侯。然太祖 子在者,尚有十一人,今唯四子者,盖太祖 崩时,四子在侧。史记不言,难以定其名位 矣。 李善认为“四子”指曹彰、曹植、曹彪、 曹豹四人,这个说法恐怕不对。曹操嘱托 “四子”要求照顾好“季豹”即曹林,受托者 中怎么可能包括曹林本人?曹操不可能这 样说话。说曹操临终时,曹彰、曹植、曹彪、 曹林均在曹操身边,似亦无据,《三国志·魏 书·任城威王彰传》明确地写道“太祖至洛 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同传注引 《魏略》云: 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 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可知曹操临终时曹彰并不在身边,他 正在奔赴洛阳的途中,“四子”不可能包括 他在内。同样的,也没有材料能证明曹彪当 时在曹操身边。所以“四子”指谁,须另行考 辨,此事说来话长,这里就不去噜苏了。 ……把我埋了之后,给铜雀台的那些 歌舞伎发点钱,将她们遣散回家。这也只有 曹操才会这么说,这是鲁迅先生已经注意 到了的。(P69) 按,曹操的遗令中没有说过要遣散铜 雀台的那些歌舞伎,相反,他死后还要继续 欣赏她们的演出。据前引陆机《吊魏武帝 文》,曹操要求铜雀台的歌舞伎每月“月朝 十五”为他的亡灵演出两次,他坐在一个专 门的席位上欣赏———如果都遣散回家,那 就看不成了。 鲁迅先生确实注意到曹操遗令,曾说 过其中“竟讲到遗下的衣服和伎女怎样处 置等问题”(《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5年版,P525- 526)。鲁迅没有也 不可能说什么曹操临终前决定给铜雀台的 那些歌舞伎发点钱,将她们遣散回家之类 的奇闻。 例子还有不少,不必再举下去了。电影 电视剧里虽多戏说,但观众抱一种娱乐的 心态,并不大要紧;听名师讲课是来接受知 识的,关系比较大。所以给学生上课,虽说 是一门艺术,没有根据没有把握的东西一 定不能讲。如果真伪杂糅,有些地方似乎天 花乱坠大有趣味,弄不好也许误人子弟;印 出书来则又会贻误更多的人。无论是写文 章还是做讲演,话尽可以讲得有味道些,材 料务必要经得起核对和推敲。千万不能给 后人留下这样的印象:21世纪初叶是一个 学术大跃进文章八卦多的时代。 (本文编辑 陈学勇) 53
本文档为【顾农:《魏晋文人讲演录》信口开河之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945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5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8-09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