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南亚客家人与早期的华侨学校

东南亚客家人与早期的华侨学校

举报
开通vip

东南亚客家人与早期的华侨学校东南亚客家人与早期的华侨学校 李聪 (赣南师范学院,江西赣州,) 摘要:在鸦片战争后,客家人在东南亚创办了学校,宣传中华文化,培养华侨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客家籍侨领在华侨学校的创办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其办学宗旨看,培养华侨人才是大多数华侨学校的目标。 关键词:东南亚;客家人;华侨学校;宗旨 一、客家人创办的学校 “客家”是中原汉族历经几次大迁徙南迁至赣、闽、粤地区和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保留共同的语言、风俗、社会心理和自我认同的中原移民。大致在明末形成“客家”一说。客家族群的足迹遍布世界,在全世...

东南亚客家人与早期的华侨学校
东南亚客家人与早期的华侨学校 李聪 (赣南师范学院,江西赣州,) 摘要:在鸦片战争后,客家人在东南亚创办了学校,宣传中华文化,培养华侨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客家籍侨领在华侨学校的创办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其办学宗旨看,培养华侨人才是大多数华侨学校的目标。 关键词:东南亚;客家人;华侨学校;宗旨 一、客家人创办的学校 “客家”是中原汉族历经几次大迁徙南迁至赣、闽、粤地区和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保留共同的语言、风俗、社会心理和自我认同的中原移民。大致在明末形成“客家”一说。客家族群的足迹遍布世界,在全世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上,客家人移民东南亚,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宋末元初,二是明末清初,三是鸦片战争后。由于本文重点论述客家人在东南亚的教育情况,有关移民史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姑且从略。 (一)最早的华侨学校 客家人创办最早的学校是印尼罗芳伯在坤甸建立的汉语学校,时间大致在1777年后。 1777年,在婆罗洲(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兰芳公司升级为以坤甸附近的东万律为首都的“兰芳大总制”共和国,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罗芳伯是首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或称“大唐客长”,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罗芳伯建立共和国之后,采取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教育方面,开办汉语学校,聘请儒士执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育重点。罗芳伯以政府名义发布公告,要求各地公费创办学堂,尊师重教,全民均享有受教育权利,以炎黄文化为立国之本。印尼第四任民选总统、印尼客属总公会荣誉主席瓦希德指出,以大兴炎黄文化为己任的罗芳伯,“以历史贡献而论,罗芳伯不亚于华盛顿,罗芳伯堪称与华盛顿并列的世界伟人之一。”1 马来西亚的客家人学校也比较早。马来西亚客家人学校与叶亚莱有密切 的联系。叶亚莱于1862年来到吉隆坡,在1873-1880年他被雪兰峩土邦委 任为吉隆坡行政官,负责领导城市的重建工作。在重建吉隆坡时,叶亚莱很 关心华侨的教育事业。在他的领导下,1884年开设了“唐人学塾”,请来 了一位举人当教师。他自己很关心学生的成才,经常到学校检查学生的学业, 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2 (二)近代新式学校 近代新式学校最早设立的是在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即今日的雅加达)。1901年以客家人为首组织在印尼巴达维亚的中华会馆,创立第一所 近代新式学校—中华学堂。“采用新学,不教经典”,有华文及各种数、理、 体育、美食等科目。3此后,华侨学校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03年,新 式学校迅速增至13所。41908年,新式学校在荷印全境有75所(一说54所),有学生5,500人。5这所学校开东南亚风气之先,在华侨社会影响很 1张永和:《炎黄文化与海外客家人》,《炎黄纵横》,2010年第3期,第26-27页。 2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第88页。 3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东方出版社,2015,第233页。 4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东方出版社,2015,第233页。 5Mary F.SomersHeidhues,Southeast Asia ‘s Chinese Minority,P.40 大。 1905年,客家著名侨领张弼士等人在马来西亚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华侨 学校—槟榔屿中华学校,之后,张弼士又在新加坡创办了华文“中华学校” 和“应新学校”。为此,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获光绪帝恩赐御书“声 教南暨”匾额一方。在受匾典礼上,张弼士慷慨陈词:“国家贫弱之故,皆 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皆由于学校不兴……我等旅居外埠,积有财资, 眼见他西国之人,在各埠设西文学堂甚多,反能教我华裔之子弟,而我华商 各有身家,各有子弟,岂不可设一中文学校,以自教其子弟乎?”在他的带 动下,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相继兴办了8所华文学校。6 在泰国的客家籍华侨,很早就成立了客属总会,其前身称为“集贤馆”,其最初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发展到1910年,改组成为暹罗客属总会, 其会址就设于吕帝庙内(道教寺庙)。总会附设两所学校,负责文化教育工作。7 (三)侨领捐资兴建学校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客家籍华侨领袖为华侨学校的创立做出了很大的 贡献,除了上面提及的侨领罗芳伯、叶亚莱,还有不少侨领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 在槟城开辟种植园的胡子春,是一位著名侨领。他十分热心社会公益 事业,积极促进槟城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出巨资在槟城创办师范 学堂、中华学校、中华女学等。8所以槟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与胡 子春有着很大的关联。 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对侨居地和家乡公益事业慷慨捐资,鼎力相助。 他们曾在棉兰独资创建了敦本学校,捐建各埠中华学校校舍。9 马来西亚锡矿大王姚德胜,为了给侨胞子女解除上学之忧,创建了霹 雳育才小学、中学,还资助应新、明德两所学校。10他还在家乡兴办学校。 伍佐南(1879—1939),伍淼源的儿子,著名伍氏家族的第二代。广东 梅州市梅县区人,客家籍。在伍氏家族中有4人是20世纪泰国著名的侨领 和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泰国著名侨领,伍佐南对建设“进德华文学校”,尽力捐资。11至于其捐资数额,史料上没有记载。 (四)学校的办学宗旨 客家人创办学校的宗旨,因为各地情况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 在印度尼西亚的坤甸,罗芳伯创办华侨学校的宗旨就是宣传中华文化,培养华侨人才。在坤甸共和国,罗芳伯领导的客家人达数万之众,势力强大,为了共和国的发展壮大,培养华侨人才已经是大势所趋。马来西亚的“唐人学塾”宗旨是教育华侨子弟。而泰国客家籍创办的集贤馆,则具有鲜明的反清思想,故以“反清复明”为宗旨。 结语 东南亚客家人是东南亚华侨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鸦片战争后,客家侨领领导客家人士建立了一些华侨学校,为东南亚的华侨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刘加洪:《客家优良传统在东南亚的传承与发展》,《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第34页 7廖楚强:《东南亚客家社会的回顾与展望》,《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87页。 8廖楚强:《东南亚客家社会的回顾与展望》,《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84页。 9罗英祥:《漂洋过海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第74页。 10罗英祥:《漂洋过海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第77页。 11罗英祥:《漂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第93页。 客家籍侨校办学宗旨不尽相同,但是学校以教育华侨子弟为中心,以培养华侨精英为目标,则成为客家籍华侨学校的共性。华侨学校的建立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永和:《炎黄文化与海外客家人》,《炎黄纵横》,2010年第3期。 2.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 3.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东方出版社,2015 4.Mary F.SomersHeidhues,Southeast Asia ‘s Chinese Minority,1976 5.刘加洪:《客家优良传统在东南亚的传承与发展》,《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6.廖楚强:《东南亚客家社会的回顾与展望》,《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2期。 7.罗英祥:《漂洋过海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本文档为【东南亚客家人与早期的华侨学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6-25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