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锋的“祛魅”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生产机制分析

先锋的“祛魅”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生产机制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先锋的“祛魅”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生产机制分析先锋的“祛魅”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生产机制分析 先锋的“祛魅”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生产机制分 析 中文摘要 随着当代文学的生产特征日益凸显, 研究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 而要把文学现象 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我们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作家、 生成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纳入研究视野, 传 即要关注文学的生产 、 播和接受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主要依据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和文化研究方 法, 从文学生产机制角度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 在发现当时文学生产机制中 生成及...

先锋的“祛魅”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生产机制分析
先锋的“祛魅”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生产机制分析 先锋的“祛魅”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生产机制分 析 中文摘要 随着当代文学的生产特征日益凸显, 研究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 而要把文学现象 作品的分析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我们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作家、 生成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纳入研究视野, 传 即要关注文学的生产 、 播和接受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主要依据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和文化研究方 法, 从文学生产机制角度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 在发现当时文学生产机制中 生成及转型的动态过程进行考察。 发生、 的社会语境机制、 传播机制和价值生产机制是影响先锋小说生成的主 要因素和环节的同时, 我们体察到曾经喧嚣一时的先锋小说在很大程 度上因依赖于当时文学生产机制而最终 又不可避免地被其消解的生 存悖论。 这就暴露出一种文学现象的生成与发展过度寄生于文学生产 机制力量的局限性, 这也是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特殊的生存命运对当下 文学生产提供的重要参照价值。 关键词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生产机制 文学场 2 I Abstract With th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isplaying increasingly, when studying a kind of important literary phenomenon, we can't limit at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o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only. We should bring the material condition and production relation of the literary phenomenon’s generation into the research field.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tion model of the literature and their interactive relationsThis thesis, main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terary field of French sociologist Bourdieu and the method of cultural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ynamic state proces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vant-garde novel’s occurrence, building and transformation in 1980’s, from the angle of production mechanism. We discover that 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building of the avant-garde novel include the social context mechanism,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value production mechanismWe also observe the paradox that the avant-garde novel prevails because of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mechanism at the time and eliminates inevitably at the end because it excessively depends on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This exposes a limitation that the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kind of literary phenomenon excessively depends on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mechanism strength.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ferenced value provided by special existence destin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vant-garde novel to the moment literature production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hinese Avant-garde Novel ; Production Mechanism ; Literary Field 3 II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 论 生产机制角度研究先锋小说的可能性? ( 1) 第一章? 先锋小说的发生机制( 7) ( 一、孕育文学自由生长的社会环境? 7) 二、中西交汇中的文学语境 ( 8) 三、 先锋小说生产机制的初步启动 ( 13) 第二章 先锋小说的生成过程??( 22)权威文学期刊的培植? 一、 ( 22) 二、先锋作家群体的崛起?( 28) 三、学院批评机制力量的捍卫??( 33) (37) 大众视野中先锋小说尴尬的接受效应? 四、第三章 先锋小说的转型变迁??( 41) 一、文学生产机制新变下先锋小说的转型( 41) 二、先锋的迷津:影视等新兴媒介力量的介入?( 46) ( “意义的先锋” 追寻 逃遁与突围: 三、 52 )第四章 先锋小说合法性地位的建立??( 58) 先锋作家身份和自我话语权的确立? 一、 ( 58 ) 二、 当代文学史的定位与塑造 ( 62) 结 语 文学生产视野下先锋小说的价值批判?( 66) 注 释 ( 69) 参考文献??( 76) 后 记( 80)1绪 论 生产机制角度研究先锋小说的可能性 一 风云际会的 在文学思潮迭起、 80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出现是 年代文坛中, 批 理论界、 对于这一文学现象的命名和具体所指, 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文学现象。 [1] 评界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确认过程。 固然折射出当 先锋小说命名的困难, 但名目的混 批评家在面对这一新出现的文学现象时的慌乱和尴尬, 时的理论家、 乱和繁多却也在另一面彰显出这种文学现象在当时文坛的声势和影响。 根据目前 学界经常提到的作家作品及评论家的评论文章,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已大体确定了 一个所指范围,这就是它特指 80 年代中后期以马原为先导,以洪峰、孙甘露等 [2] 人为承继,以余华、苏童等人为集大成者的文学创作形态。 相对于新时期涌现的其他文学思潮,学界对先锋小说的评价和争议最多, 乃至今日对先锋小说的关注和研究仍是一个学术热点和难点。 尽管中国当代先锋 但它作为中国当代小说 仅有昙花一现式的辉煌, 小说的发生发展历史极其短暂, 史上一次形式和技术上的双重革命, 因打破传统小说写实模式和主流意识形态的 垄断地位、开拓小说创作的多种可能性空间、使中国小说创作呈现多元化态势, 已然取得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因此,学界对先锋小说的批评也经历了一个从 80 年代形式先锋批评至 90 年代意义先锋批评的转化过程。 虽然先锋小说最初在小说界崭露头角时,批评界反映冷淡。但随着西方现 学界对小说形式创新 叙事学等理论的不断引入, 语言学、 后现代主义、 代主义、 他们对先锋 新锐的批评家, 批评界诞生出一批年轻、 也由此, 的要求日益强烈。 小说的形式探索和语言实验倾注了全部热情。 80 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的骤然兴 起与当时的青年批评家吴亮、 李?、 程德培等人的大力宣传和鼓吹是息息相关的, 《马 自吴亮发表第一篇先锋小说评论文章 这在文章后面我们还将进行详细阐述。 原的叙事圈套》 ( 《当代作家评论》 , 1987 年第 3 开辟先锋小说形式批评之先 期) 1河起,李?也相继发表《试论文学形式的本体意味》 ( 《上海文学》 , 1987 年第 3 期) 、 《论小说语言的叙事功能》 ( 《上海文论》 , 1988 年第 2 期) 、 《论中国当代新 潮小说》 ( 《钟山》 , 1988 年第 5 推进到 将对新潮小说的时评式评论, 等文, 期) 了小说叙事和小说语言的研究层面, 又将新潮小说放到整个文学流变的视 野里进 在其之 从而把对先锋小说的评论上升到小说美学的高度。 行思潮意义上的论述, 后,王干《寻求超越:小说文体实验》 ( 《小说评论》 , 1987 年第 5 期) 、戴锦华 《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 ( 《北京文学》 , 1989 年第 7 期) 、胡河清《孙 甘露和他的“信使” 》 ( 《上海文艺》 , 1991 年第 2 期) 、季红真《被囚禁的灵魂: 读〈山上的小屋〉 》等大量文章分别从个别作家的具体文本出发进行形式分析及 形式意义的确认。进入 90 年代,有关先锋小说研究的理论专著开始陆续出现, 比如朱伟的《中国先锋小说》 (花城出版社, 1990 年版) 、张清华的《中国当代 先锋文学思潮论》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 ,陈晓明的《无边的挑战:中 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3 年版) 、吴义勤的《中国当代 新潮小说论》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吴义勤的研 以陈晓明、 其中, 等。 年版) 究影响甚大。 陈晓明的论著主要是运用西方后现代理论来演绎分析中国的 先锋小 说, 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 他不仅探讨了中国先锋小说进行形式探索的深层原因, 而且发现了其叙述语言的临界状态。 吴义勤认为中国先锋小说的革命意义在于阅 他在论著中将中国新潮小说的发展 之名。 “新潮小说” 因而用 读而不是创作上, 过程分成 1985 年前后、 1987- 1990 年、 1990 并侧重于对新潮长 年后三个阶段, 篇小说的解读。 总体看来,这时期的研究成果,论者多从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语言实验两个 但随着先锋小说 形式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潮和关注焦点。 显见, 维度进行。 的迅速衰落和转型, 90 年代末至今的学人在反思先锋小说转型原因时多从批评 形式研究出发,而转为对先锋意义的追寻。 1994 年后,随着学术界对先锋小说 研究热情的减少,王蒙、潘凯雄发表了《先锋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先锋》 ( 《今日先锋》 , 1994 年第 1 期)一文,正式提出“先锋精神”一词。而在对先 洪治纲无疑为两位突 谢有顺、 锋精神呼唤和期待先锋意义重建的青年批评家中, 《先锋就是自由》 谢有顺在其著作 出代表。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 中直 年版) 接表现为对先锋精神的期待和呼吁;洪治纲的论著《守望先锋》 (广西师范大学 2出版社, 2005 年版)一书被南方批评书系主编定位为“一部先锋文学的‘理论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 ” 。 在该论著的主体部分, 洪治纲涉及了先锋的历史境域、 先锋的主体向度 、 强调先锋是一种精神的思想则贯穿于 先锋的文本动向等内容, 先锋的艺术实践、 孟繁华等人还对先锋小说的衰落原因和命运归宿等问题 南帆、 此外, 全书始终。 作了反思。近年来,理论而又成系统性的研究著作还有王洪岳的《审美的悖反: 先锋文艺新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叙述的狂欢和 和南志刚的 年版) 审美的变异??叙事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华夏出版社, 2006 年版) ,这两 部著作都侧重于从美学角度探讨先锋小说的审美变异问题。 综观整个先锋小说的研究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学界在先锋小说的文本分析、 先锋小说与西方理论的渊源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先锋小说命运归宿的探讨方面已 学界对直接受西方先锋文学影响而产生的中国当 但遗憾的是, 然取得重要成果。 论者强调的多是先 也就是说, 代先锋小说在国内的生成和接受过程却关注较少。 锋小说文本生成的内部因素, 而对影响先锋小说生成的外部力量则关注不多甚至 将依据和借助于 本课题在借鉴和反思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有基于此, 忽略。 主要运用文 理论和文学社会学相关理论, “文学场”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 考察 从文学生产机制的角度切入, 化研究方法, 20 世纪末以来先锋小说的发生、 发展和转型的动态过程,以重新认识和把握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小说是如 何在当代文学体制内赢得自身生存的合法性地位问题。 二从文学生产机制角度研究先锋小说这种文 学现象的生成过程,与传统文学 经济力量和权力关系作 其独特性在于它把各种社会政治、 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 事 而不是将其仅仅视为文学发生发展的背景。 为文学生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上,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生成都不单是作家个人审美想象和情感体验的产 物, 它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外部力量得到社会最大可能地承认和接纳, 才能获取自身 生存的合法性。这些外部力量在我们看来主要集中于文学生产机制。由此可见, 研究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我们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还要把文学现象生成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纳入研究视野, 即我们要关注文学的 3它在极 具体至先锋小说而言, 传播和接受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生产、 都与当时的文学生产机制状况紧 转型, 短的时间内取得辉煌成就后又迅速衰落、 密相连。 为凸显本文理论构架的清晰、合理,也为 便于论题的集中展开,这里我们 文学生产机 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方式进行必要的说明。 “文学生产机制” 将对 二是文学的生产机 一是文学生产的机制; 可以有两种理解: 从语义上来说, 制, 制,显然后者涵盖的范围广,前者是被囊括在其之内的。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就表明文学和社会经 一是文学是一种生产, 文学生产机制应该包括三种 内涵。 它在具体发生发展过程中离不 二是作为一种生产的文学, 济因素之间密不可分; 开一定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机制; 三是文学和维护其正常生产的社会机制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而各种社会机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某些政 治权力,这也就意味着文学和社会政治权力之间也会发生关联。 对于文学和社会经济、政治权力之间错综 复杂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均 “一 认为这个 的概念, “一体化” 洪子诚先生提出当代文学 做出了相当的努力。 组织 更是指这一时期文学的生产方式、 不仅指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特征, 体化” 评价等环节的 阅读、 传播、 出版、 写作、 文学报刊、 包括文学机构、 方式特征, 在他看来, 以及由此建立的高度组织化的文学世界。 的组织方式, “一体化” 高度 最主要也最有 从较长的历史过程看来, 格局的构造和维护, “一体化” 当代文学 成效的保证并非来自对作家和读者的思想净化运动, 而是来自文学生产体制的建 [3] 立。 这也就意味着文学生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必须依靠一系列相关的体制 和运行机制来维护和保障才能正常进行。 这也就牵涉到文学和社会权力之间的关 中由黑格 《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 朱国华在其著作 系问题。 认为真理并非是文学艺术获得合法 引发出文学的合法性问题, “艺术终结论” 尔 而权力 权力才是文学合法性的根本条件, 从文学的社会学意义出发, 性的条件, 政治权力并没有使文学丧 他还进一步指出, 常常只有借助于体制才能发生作用; 但经济权力的作用却构成了对于文学的 而是加强了文学的符号权力, 失合法性, [4] 毁灭性打击。 国外学者尤其是从事文学社会学研究的学 者在这方面更是成绩斐然。如英 ( 国社会学家沃尔芙 Wolff ) 中就强调艺术是一种社 《艺术的社会生产》 在其著作 4艺术家 历史的因素的相当复杂的建构。 是包含有大量现实的、 集体性生产, 会、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群 在艺术品生产过程中, 或作家不是艺术品的唯一创 造者, 艺术生产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规定因素 同时包括技术上的因素。 都参与了活动, (如现存艺术实践的结构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强制和决定,其销售和接受也会受到商人、 [5] 批评家活动的影响。 ( 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 Escarpit 一 《文学社会学》 在其 ) 因此他将 文学是一种以书籍为其外在形式的社会化交际和传播过程, 书中认为, 读者对文学生产的 强调出版商、 传播和消费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书籍的生产、 [6] 作用, 这也就意味着经济体制对文学生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 在相关研究中, 近年来以法国布迪厄( Bourdieu )的文学场理论影响最大、也最为深刻而系统。 布迪厄在其《艺术的法则》一书中认为, 文学艺术作品的发生原则是人的 [7] 精神结构受到各种社会结构影响的结果。 (即社会学 他主张用科学分析的方法 在他 以还原和消解文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 阐释, 对文艺作品进行理解、 方法) 不但不会消除文学作品的 由读者来判断艺术品的生成和接受的社会条件, 看来, [8] 反而会强化它的文学经验。 内在独特性和审美性, 包括经济 各种社会权力场以相互对立和斗争的方式存于其间, 成一个巨大的场, 文学场是这个社会空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 文学场等。 文化场、 政治场、 场、 [9] 尽管这个区域看起来是不存在的。 的表现, 文学场是一个遵循文学自身的运行 (出 出版社 组成其内部结构的团体或个人包括由文学杂志、 和变化规律的空间, 版商) 评奖委员会、 文学史写作者、 由批评者、 赞助人等组成的文学生产机构; 、 这些 以及作家??文学的直接生产者。 沙龙等组成的文学价值认定机构; 学院、 处于不 “特殊利润” 的 “场” 为了控制这个 团体和个人为了取得自身的合法性, 我们不妨将先锋小说的生成过程看成是一个文学场的形 基于此, 断的斗争之中。 当时的文学生产机制中哪 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我们较为清晰地看出, 成过程。 些因素促发了先锋小说的生成, 这些因素在生产机制中相互之间又是如何运作并 最终保证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学这个更大的文学场内赢得自身合法性地位的。 基于上述理论, 我们可以将先锋小说的生产机制分成以下几个部分和环节: 社会文化语境机构(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政策等) 、文学的生产者及其组织、 团体(作家及其所属文联、作协等“官方组织”和各种身份的文学写作者) 、文 (文学期刊和出版社) 学的生产机构 电影和网络) (电视、 文学的媒介机构 、 5 、文 为此, 他将整个社会空间看学的评价机构(批评者、评奖委员会) 、文学的价值认定机构(文学史写作者、 学院、学术会议组织) 。这里,有必要指出,文学生产机构中的文学期刊和出版 社具有双重职能,它们在担当生产职能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播的职能。 文学的生产特征日益突出, 随着文学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事实上, [10] 对当代文学生产机制问题的研究目前已引起学界的密切关注。 正在这个意 义 分四章内容对 本课题将围绕上述形成先锋小说生产机制的各个部分和环节, 上, 转型及如何取得合法性地位的动态过程进行具体考察和 生成、 先锋小说的发生、 分析。 我们旨在通过发现当时文学生产机制中影响先锋小说生成的主要因素和环 我们 在此基础上, 来审视文学生产机制对先锋小说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影响。 节, 将反思和观照当代某些文学现象与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之间的不良关系及由此引 而且还会 从文学生产机制角度研究先锋小说不仅具有可行性, 可见, 发的问题。 对当下的文学生产提供重要的参照价值。 6第一章 先锋小说的发生机制 在人文风气浓郁的 20 世纪 80 年代文坛,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发生既是当 时特定社会环境孕育的产物, 又是中国文学自身要求变革和世界先进文学思潮影 响共同激发的结果。 为阐释和还原先锋小说在当时发生的特定生存空间和特殊文 揭示潜伏在这种文学现象背后 我们将借助于布迪厄文学场的有关理论, 学语境, 同时考察先锋 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思想、 政治、 的经济、 小说生产机制在发轫之初是如何启动的。 一、孕育文学自由生长的社会环境 除了依靠作家 文学世界要形成一个场发挥作用, 依照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 的道德义愤 主要依靠一个社会环境本 外, 政治名誉的毅然决裂) (对经济利益、 .... 这就 这个社会环境的基本法则就是相对于经济和政治权力的独立。 身的必要性, 文学场 但布迪厄同时指出, 表明文学场形成的关键在于文学自主性原则的确立。 也就是说文学自主性的最终确立需要 经济的影响, 自主性的形成也离不开政治、 [11] 一定的经济或政治体制作保障。 80 社会政治、 随着国家的工作中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 年代初, 追求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社会主潮, 反保守、 反僵化、 文化得到空前解放。 思想、 文学 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作为社会思想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学 领域, 在不自觉间成为人们一个时髦的日常生活话题, 并在社会中逐步取得一种超越世 [12] 俗权力的神圣地位。 可见,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过“文革”的血雨腥风之后, 终于开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新时代。 1979 年 10 月,邓小平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致《祝辞》时提到: “党对文 直接 具体的、 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 不是发号施令, 艺工作的领导, 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 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的政治任务, 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并重申 , 1956 “百花齐 年提出但一直并未真正实施过的 [13]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80 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指 表明党对文艺方向问题的调整由此 这样的口号, “文艺从属于政治” 出不继续提 7全面开始。 同年 7 月 26 日, 《人民日报》 就文艺的服务对象和思想方向由过去 “为 工农兵服务” 、 的提法 为社会主义服务” “文艺为人民服务、 改为 “为政治服务” 发表社论,重新确立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胡启立在 1984 年 12 月 29 “祝 以中共中央书记处名义在宣读的 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 词”中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 “作家有选择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充 激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充分自由” 有抒发自己的感情、 分自由, , 政 “我们党、 [14] 府、文艺团体以至全社会,都应当坚定地保证作家的这种自由” 。 国家政治精英分子以党的代言人身份对文 艺政策和文艺方向所作的根本调 文艺体制中某些重要的文 使得文艺体制对文学发展的管辖和控制相对松懈; 整, 学组织也经常召开各种文艺理论座谈会,积极探讨与文学关系密切的相关问题。 如 1979 年 3 月,全国文联的机关刊物《文艺报》组织召开了文艺理论批评工作 座谈会,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4 月, 《上海文学》 、 《长江 “工具论” 等刊物开展了关于文学 文艺》 、 并由此引发了全国 的争论, “从属论” 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试图摆 可以说, 范围内的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问题的大讨论。 党在文艺政 可见, 寻求自身独立性发展的真正开始。 脱政治的长期压抑和控制, 策方面的调整不仅为文学的自由发展营造了宽松而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且也给予 我们不难发现当代文学在 由此, 文学自主性的获得提供了舆论和制度上的保障。 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悖论: 欲求摆脱作为政治附庸和工具的文学在寻求自身的独 这也预示着孕育于其间以 依旧离不开政治权力体制的扶持和保障。 立和自主时, 有人 对此, 自诞生之初就潜伏着生存的危机。 纯文学姿态出现的中国先锋小说, 认为 80 年代文学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意识形态调整带来的幻象。但我们知 而文学的社会 思想更加开放, 今日的社会条件无疑更加宽松、 相比较而言, 道, 声誉和影响力却明显今不如昔。可见,在 80 年代,文学的辉煌乃至先锋小说的 发生发展不应仅仅归因于社会意识形态调整的结果, 而是与当时文学自身革新的 要求和西方先进文学思潮的影响密不可分。 二、中西交汇中的文学语境 是 创新, 80 就 理论家追求的核心。 也是文艺作家、 年代社会发展的动力, 8 日召一般都表现在 这种创新的要求和心理反映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 文学来说, 创作 可以说, 这明显与当时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观念有关。 形式或者语言方面, 界、理论批评界对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形式探索和研究贯穿着整个 80 年代。随 着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和文艺理论的大规模引进, 这种艺术探索和创新也越来越趋 于全面和深入。 80 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的出现,即是中国当代小说在文体形式 和语言实验方面探索、创新的极致。 1、意识流小说:创作界探索小说形式的锋芒初试 当代文学创作界对文学艺术形式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朦胧诗的出现为滥觞, 在 小说界则是从王蒙等人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开始。 1979 第 《当代》 王蒙在 年, 3 期发表中篇小说《布礼》后, 连续创作了《夜的眼》 、 《春之声》 、 《风筝飘带》 、 《海的梦》 、 这批小说大胆突破传统小说按时间和情节顺序结构 等小说。 《蝴蝶》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的做法而代之以人物内心活动和意识流动来结构小说, 侧重表现作品人物的 心灵活动历程。 这种根据人物的意识和内心活动轨迹对时空进行切割和重新组合 同 明显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现代叙述手法的借鉴和运用。 的叙述方法, 《剪辑错了的故事》 样的小说形式探索成果也体现在茹志娟 我是谁》 、 《蜗 居》 、 其中宗璞的小说中还明显蕴涵着生活的荒诞意 等小说中, 《泥沼中的头颅》 识,因此时常也被称作“超现实主义荒诞小说” 。 以王蒙等为代表的这批意识流小说, 尽管在创作艺术形式上因受西方现代派 小说技巧的影响而在阅读上给读者造成某种新奇感和陌生化效果, 但以表现人的 《春 从 的创作观念。 “文学是人学” 内心意识流动为主题的内容仍是延续了当时 之声》获 1980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蝴蝶》获 1977- 1980 年全国优秀中篇 因而获得 这种小说创新形式是比较符合主流话语意识形态的, 小说奖不难看出, 官方文学奖的认可。 这也无疑在昭示我们当代小说艺术形式在革新之初就和内容 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 而由此在小说理论界引发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现代派文学 论争更是将小说形式探索和创新逐步推向深入。 9 、宗璞《2、现代派论争:理论界探索小说文体形式的自觉80 年代文坛,最引人注目的景观莫过于 创作界和理论界之间互动格局的形 王蒙等作家在创作上积极实践小说形式革新的同 这以小说界表现最为明显。 成, 这使得新问世的小说作品往往能够得到理论界的 也表达出理论探索的热情, 时, 迅速回应。 早在 1980 年 9 月, 新的生活内容要求艺 即为倡导艺术贵在创新, 《文艺报》 在第 术手法的革新主张, 9 “文学 张洁等作家关于 宗璞、 李陀、 期上发表王蒙、 表现手法探索笔谈” 。其中,多数作家都论及到“打破传统,吸收西方现代派文 中强调对艺术探索多 《对一些文学观念的探讨》 王蒙在其文章 的问题。 学手法” 注重培植一些不同审美范式 力主改变长期形成的单一化创作模式, 样化的关注, 则直接 探索者和实践者的李陀, 而作为新时期文学形式的积极倡导者、 的作品。 当时文艺各领域争论的焦点集中在 在他看来, 的口号。 “打破传统手法” 呐喊出 并指出在文学 新的社会生活要求文学艺术家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艺术形式方面, 变革的时期不要过多强调继承传统, 而要大胆吸收西方现代文学的某些手法和技 巧, 同时呼吁文学评论界应对某些当时出现借鉴西方现代文学表现手法的作品予 以重视和研究。 1981 年秋,花城出版社出版高行健所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册子, 高行健通过对比 语言上的变化特点。 较为全面地介绍西方各种现代小说在形式、 不一 提出小说不一定要讲个故事, 古今中外具体文学作品表现手法方面的差异, 定要有情节, 不一定非去塑造人物的性格, 还可以免除惯常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 认为艺术形式的探索 他还主张积极引进西方现代小说技巧, 而代之以别的手法。 这种小说观显然与中国传统小说 小说技术不等于小说艺术, 不是追求形式主义, 创作手法是格格不入的。因此,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自出版之后在小说理论界 《关于当代文学创作问 冯骥才和刘心武三人还就此发表了 李陀、 引起一番轰动。 [15] 题的通信》 ,尽管三人在对小说艺术手法探索针对继承传统还是引进西方现 [16] 代小说技巧方面观点有所差异,但这个通信无疑扩大了其影响 。这在促进当 代小说艺术形式自觉发展的同时,还引发了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外国文学研究》季刊从 1980 4 期至 1982 年第 1 期,举行了为期一 10 年第“西方现代派文学讨论” 年半的 发表了 , 30 而直接引发现代派文 多篇讨论文章。 “编者 尽管在 一文, 《现代化与现代派》 学论争的事件则是该刊主编徐迟发表的 思 但该文发表后立即引起质疑和讨论。 中声明此文不是这场讨论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 的话” 从 转载此文, 《文艺报》 指示 想文化部门有关领导为慎重起见, 1982 年第 11 期 至 1983 年第 9 期进行了连续性的讨论,间歇性讨论一直延续到 1984 年第 6 期。 这场延续时间相当长的论争, 固然折射出当时文学界引进西方现代派文学 及理论 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 但它在客观上造成的效果却是现代主义、 相当谨慎的现实, 大规模引进中国,作家、读者、刊物和出版商对此表现出巨大热情。 当时主要的文艺出版社几乎都出版了一批 20 世纪西方文学名著中译本, 代 表性的有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 20 世纪外国文学 丛书” 、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广西漓江出版社发行了“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作品集” 。其中,以 1984 年袁可嘉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共四卷八册, 这套作品选集中译介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 在读者中影响最大。 上海文艺出版社) 理论界也开 博尔赫斯等人的作品。 罗布-格里耶、 巴思、 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 始翻译出版外国文学研究资料和西方各种文艺理论, 同时开始反思过去文学研究 创作界引导理论 总体看来, 酝酿着理论与方法上的双重突破。 方法的单调划一, 界不断更新,而理论界反过来又促发创作界进行更大创新的格局是 80 年代文坛 现代派小说才 寻根小说、 变奏下, 正是在创作与理论的和谐酝酿、 的最大特色。 会应运而生,并直接促动了先锋小说的发生。 3、寻根小说 、现代派小说:创作与理论和谐变奏的乐章 从小说形式探索的深度来看,寻根小说和 现代派小说显然有甚于意识流小 这里之所以将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 因而对先锋小说发生的影响更为直接。 说, 现代派小说和先锋小 一是寻根小说、 是基于以下三种考虑: 放在一起进行论述, 说三者在当代文学史上出现的时间是相差不多的,大概都是 1985 年左右。以至 当时的评论界对现代派小说和先锋小说在概念及范围所指方面的界定还相当模 糊,甚至经常混为一谈,将二者关系完全厘清还是 90 年代后的事情。二是寻根 小说和现代派小说一定程度上是 80 年代中后期两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折射和反 11寻根小说是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来抵制当时小说创作一味模 其中, 映。 仿和借鉴西方现代小说的不良倾向, 而现代派小说则直接表现为向西方现代文学 与哲学寻求价值依托, 将两者放在一起讨论可以让我们更为清晰地厘清中 国先锋 小说发生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轨迹。 三是这时恰逢中国文坛上少有的创作界和理 这三者的出现乃至后来在当代小说史上地位的确 应该说, 论界和谐共谋的时期, 立与当时理论评论界的努力是完全分不开的。 寻根小说思潮的萌动与 1984 年 12 月《上海文学》 、浙江文艺出版社、 《西 “文学与当代性”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 杂志联合主办的杭州会议的召开有关。 湖》 , 陈思和等人都是当 黄子平、 李庆西、 吴亮、 李陀、 郑义、 阿城、 与会者韩少功、 他们中大多数 在讨论到有关文化的话题时, 时思想很活跃的青年作家及批评家。 人认为当代文学创作应该尝试将本土文化与现代主义相结合, 拉丁美洲小说就是 [17] 现代主义和本土文化结合成功的范例。 这次会议之后,理论界就陆续出现一 [18] 系列倡导和阐释“文化寻根”主张的文章 ,并直接促发了寻根小说的迅速崛 [19] 起。 严格来说,寻根小说在当时的兴起与思想界 1983 年因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讨论引发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也有一定关系。为此,有学者认为回避政治、 [20] 远离政治现实,躲到传统和民间中去,是寻根小说缺乏历史深厚感的原因。 不仅作品中的艺术线 寻根小说摈弃经典的整体情节结构模式, 但从艺术上来看, 寻根小说在尝试突 可见, 而且还出现空缺和空白。 索呈现出多重和混乱的状态, 的焦 “写什么” 已然从缓解 等传统文学创作观念时, “反映论” 和 “典型论” 破 寻根小说文本创作本意在于内容表达上取 换言之, 的探索, “怎么写” 虑转化为 寻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而事实上却在艺术形式探索上前进了一大步。 得突破, 小说的出现正是促动先锋小说发生的最直接艺术动因。 这从早期以马原为代表的 先锋小说家如莫言、扎西达娃等人的作品中带有很强的寻根色彩就可以看出。他们一般在大学里受西 现代派作家是更年轻的一代。 相对于寻根小说作家, 以游 对传统文化的神圣和庄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背叛和亵渎, 方观念影响较深, 戏的态度对待人生,并开始打破那种“大写的人”的神话,强调和确立“小我” 《你别无选择》 这以刘索拉的 意识。 ( 《人民文学》 , 1985 年第 3 《无 和徐星的 期) 主题变奏》 ( 《人民文学》 , 1985 年第 7 但这两个重要文本的突 为典型代表, 期) 12出成就还是表现在艺术创新上。 《你别无选择》基本采用的是多维而无序的散点 而以表 整篇小说既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也没有统领全局的故事情节, 叙事, 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和情绪变化为主。 《无主题变奏》则完全背离传统叙事的写实 手法和故事框架, 通过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和情绪变化来描绘荒诞变形的艺术世 界。但这两个文本终因模仿美国“黑色幽默小说” 、法国新小说痕迹过重,而遭 [21] 到某些批评家的严厉指责。 尽管现代派小说在当时坚持的时间不长,很快被 并直 但它在理论界引发的争论和话题却不少, 不久之后兴起的先锋小说所取代, 接影响了先锋小说家的创作。 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的竞相展技, 促使文学理论界开始反思和更新文学评 论方法。 1985 年被人称为“方法论年”是有其特别意义的。尽管此前已有不少 [22] 理论文章提出有关文学研究方法更新的问题 ,但在理论界真正形成文学批评 方法论探讨自觉的却是于 1985 年三、四月间在厦门和扬州召开的两次文学评论 [23] 方法的研讨会。 接着刘再复发表的两篇文章《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 ( 《文汇报》 , 1985 年 7 月 8 《论文学的主体性》 和 日) ( 《文学评论》 , 1985 年第 6 期和 1986 年第 1 期)又引发出关于文学创作主体性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对 当时文学创作的直接影响, 是作家开始自觉而有意识地将创作视角由外部世界缩 原先作为文学核心内容的社会现实被艺 文学开始回到自身, 转向人的内在心灵, 从 因而, 术形式所取代。 1986 年 10 理论界又展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关于 月始, [24] 文学“向内转”问题的讨论 。文学理论界的这些讨论无疑促进了当代文学批 评理论与方法的更新, 使得批评界对当时新出现的文学作品能够迅速作出合理的 阐释和评价, 进而为创作界的文学形式探索能够向纵深方向拓展储备了良好的理 论条件。可以说, 80 年代中后期,文学创作界和理论界和谐共生的格局正是催 发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的土壤,同时也是培育先锋小说发生的温床。 三、先锋小说生产机制的初步启动 在孕育文学自由生长的社会环境和致力于 艺术形式创新的文学语境的共同 (先 这些环节包括生产者 先锋小说生产机制中最基本的环节业已形成。 作用下, 如马原等人) 锋作家, 如李陀等人) (期刊编辑, 生产机构及代理人 、 评价机构 、 13及代言人(批评家,如吴亮等人) 。正是在这一批倾心于艺术形式探索和创新的 先锋小说的生产机制才得以 编辑家和批评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 年轻小说家、 初步启动,并为先锋小说的最终生成提供了可能。 1、先锋作家的萌动 1985 年,对于 80 年代的中国文坛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既是文学 也是理论批评界从文学观念到研究 论争如火如荼之际, “文化寻根” 创作界关于 也是 更是不断涌现小说形式探索创新佳作的黄金时期。 方法要求全面革新之时, 第 《上海文学》 在 《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的小说 在这一年, 2 被视为 期上发表, 这篇小 认为其标志着当代先锋小说的开端。 当代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 说讲述了三个看似彼此无关、相对独立的“故事” :观看天葬、探寻野人踪迹以 这些由一系列生活碎片组织的故事结构解构了 顿月和尼姆的爱情婚姻。 及顿珠、 小说凸显的只是叙述故事的方式而不 情节, 人物、 传统小说中整体统一的主题、 开始正式转化为对 “写什么” 这就意味着作家从传统小说观念重在 是故事本身。 《虚构》 随着 的思考和探索。 “怎么写” 、 《错误》 、 等一系列西藏小说的 《大师》 问世, 当代小说文体形式要求革新的意识到马原这里终于变得明确并有了较为成 批 马原被当代文学史家定位为新时期第一个形式主义作家。 也因此, 功的实践。 [25] 评家吴亮则称其为“玩弄叙述圈套的老手” 、 “小说中偏执的方法论者” 。 马原 事实上, 1982 第 《北方文学》 年在 2 《海边也是一 期上发表的处女作 个世界》是带有较强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而 1984 年 8 月在《西藏文学》上发 但作 是马原创作的转折点, 已开始将叙事置于重要地位, 《拉萨河的女神》 表的 品仍带有很强的寻根色彩,包括《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摈弃传统小说中的故事 这使其小 及人是文学第一主题的神话。 “文学是人学” 试图打破 而迷恋于叙事, 但马原小说 又笼罩在浓厚的现代主义氛围之中。 说在努力回归文学自身的同时, 形式探索的力度 徐星等人的现代派小说显然更开阔, 的艺术视野较同期刘索拉、 如 马原无疑是当代小说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从这个方面来看, 也更深厚。 主题的 对人物、 对元小说手法的运用, 果说马原在其小说中对叙述方式的重视, 对死亡与暴力的渲染与描述等一系列个人化写作 对日常时空结构的颠覆, 消解, 14那么马原尝试小说创作可以具有多种可 直接影响了后起的先锋作家的话, 方式, 作家们 自马原始, 换言之, 就是给予后世作家最大最深刻的启迪。 能性的探索, 终于领悟到小说创作的多种可能性并不仅仅意味着表达方法的多种可能性, 而是 “用自己的创作 批评家杨扬盛赞马原 为此, 包括向小说各个方面探索的可能性。 正是从马 后来的许多年轻作家, 为新时期小说叙述变革开辟了巨大的思想空间, [26] 原身上直接感受到创造的灵感” 。由此可见,马原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堪称 为先锋小说写作的旗手。 和马原一样以一组艺术表现手法新异的西 藏小说引起文坛注意的还有作家 最能代表其个性和风格的两篇作品是 扎西达娃。 1985 《西藏文学》 年分别发表在 第 1 第 期、 6 隐秘的岁月》 《西藏, 和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期的 。 《系在皮绳扣 ( 还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 上的魂》 1985- 1986 它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27] 和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 是先锋小说中较少获得国家奖项的作品。这可 能与两篇小说本身带有较强的寻根色彩, 且与当时国家主流话语要求张扬和凸现 民族本土文化等主张相契合有关。扎西达娃的小说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 较 神话和神秘文化有 宗教、 历史、 他在小说中将现实、 但也不失自己的特色。 深, 创造出一组具有中国特色的魔 注重突出小说叙述方式的变化, 机地结合在一起, 幻现实主义小说。 与马原、扎西达娃注重讲故事的方式不同,莫言和残雪两人均以个人对现 莫言此时的创作成就和影响 相对而言, 实世界的独特感觉营建各自的艺术空间。 当年关于 的出现给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透明的红萝卜》 短篇小说 更大些。 [28] 这部小说的讨论和评价有关人士还专门组织了座谈会。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 通过 淡化理性却强化感觉, 以儿童的眼光和童年记忆的视角来透视成人的世界, 想像和幻觉营造出一个色彩斑斓而又灵异生动的感觉世界, 以此来表现人的经验 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深层心理的隐秘性, 《金发婴儿》 、 《爆炸》 、 《球状闪电》等 坦 由于莫言大多数小说中有着对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纯粹自然、 均属于这类作品。 基 因此其作品中往往充溢着醇厚的地方气息和浓郁的民族情调。 率真实的描绘, “他把西方重表现的现 莫言小说最主要的审美特征和美学意义也许正在于 于此, 代艺术与我国重再现的传统写实艺术结合起来, 用最现代的叙述手法表现最中国 更 从而产生出一种从外感到内觉都更符合中国读者口味、 最民族化的生活, 化、 15[29] 经得起咀嚼的艺术品味。 ” 尽管残雪小说总体看来也表现出迷恋感觉和梦幻的倾向特征,但她在《山 上的小屋》 、 《苍老的浮云》 、 等作品中侧重表现的是人性扭曲下非常态 《黄泥街》 与非理性的人物心理,尤其擅长表现女性种种敏感细腻、夸张变形的感觉特征。 [30] 残雪一直宣称自己是“一位真正的灵魂写作者” ,认为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剖 析人性、探索人的灵魂。因此,在残雪充满人生荒诞感的幻想小说世界中人物、 小说中发 而代之以贯通的人物情绪。 有时候根本没有情节, 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在各种荒唐可笑的生活细 人物对话显得不合逻辑。 生的事件缺乏前后因果 联系, 节下面却隐埋着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恐惧、孤独、自我囚禁、窥视、猜疑、 许多人都认为残雪小说在着力表达一种人生的病态和 因此, 无以自由等。 陷害、 残雪却表现出一种奇特的化丑为美的审美思维, 对此, 生活的丑态。 “所谓的美, 离开了, 的最黑暗的地方是最有生命力的, ‘ 脏’ 最 正是从脏的土上长出来的花。 [30] 美就只能是苍白的! ” 由此可见,残雪所谓的审“美”观在我们看来实质上是 审“丑”观,以事物表象的“丑”来传达事物生命内在本质的“美” ,这种艺术 许多先 正是在其影响之下, 更是独创的。 审美思维在小说创作中不仅是独特的, 其作品渗透出一种强 比如余华的前期创作的审美之维就和她很近似, 锋小说家,烈的“暴力美学”倾向。2、新潮编辑力量的展示 文学生产过程中具有生产和传播双重功能的文学期刊、出版社及其操作者 这不能不说 一直为当代文学史叙述所忽视。 编辑在文学史的地位及意义, 主编、 是一种抹煞文学生产复杂性的过失行为, 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文学制度对 文学生 它在整个文学生产中起着关键 作为联接文学创作和阅读的编辑环节, 产的 影
本文档为【先锋的“祛魅”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生产机制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