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春秋风度”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贵族

论“春秋风度”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贵族

举报
开通vip

论“春秋风度”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贵族论“春秋风度”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贵族 论“春秋风度”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贵族 学校代码:10270 学号:092200097 上够脚范大墨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论“春秋风度’’ 学 专 研 研 指 完 中文摘要 近几十年来,学者对《左传》文学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叙事手法和语言辞令 上面,对于其中人物群体的研究比较分散,多集中在贵族群体的某一个阶层如士 大夫、诸侯、天子等群体上面。而且对于贵族,一直没有一个较为客观和恰当的 评价,多是认为贵族就是不好的,对于贵族本身和贵族所具有...

论“春秋风度”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贵族
论“春秋风度”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贵族 论“春秋风度”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贵族 学校代码:10270 学号:092200097 上够脚范大墨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论“春秋风度’’ 学 专 研 研 指 完 中文摘要 近几十年来,学者对《左传》文学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叙事手法和语言辞令 上面,对于其中人物群体的研究比较分散,多集中在贵族群体的某一个阶层如士 大夫、诸侯、天子等群体上面。而且对于贵族,一直没有一个较为客观和恰当的 评价,多是认为贵族就是不好的,对于贵族本身和贵族所具有的一些贵族精神和 优秀品格没有具体、深入的分析。本文即试图从《左传》研究春秋时期的贵族, 深入了解他们,从这些贵族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时代特色来探讨他们所 具有的贵族风度。这种由春秋贵族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即为“春秋风度"。 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近几十年《:左传》研究的基本 概括及本文的写作意图,并详细说明“春秋风度"是由春秋贵族所表现出来的思 想和行为表现,代表了春秋时期的贵族特色和文化。第一章是时代风度,主要从 “礼’’和辞令两方面探讨时代所赋予春秋贵族身上的风度,这种风度是外在的表 现,是春秋时人所大多遵循甚至有时候不得不遵循的风度。如在战争中和宴饮中 如果做到了“合礼",那么这就是君子的行为,这就是被他们所默认的风度。第 二章是群体风度,是由整个贵族群体来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这种风度是 春秋贵族由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内在风度,更多的是源于他们个人的文化修养 和品 质道德。第三章是个人风度,是选取几个《左传》中具有代表性的春秋贵族 如晋 文公、郑子产等来通过他们具体的事例探讨他们所具有的个人风度,由他们 在日 常生活、外交或者战争中的言谈举止来表现他们自身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春秋时期 左传》贵族风度 Abstract Illrecellt literaturehaveresearcherd decades,scholarsof乙D奢?聊聊P刀细秒in Concentrate0nthenarrative which laIlguagerhetofic, f(0r mostly teclllliques觚d inthe of conceIltratednoble Characterstudiedmore group groups deceI]Itralized,more acertainclass omer fortlle groups(But such嬲literati,vassal,tlle锄peror髓d notbeella aIld haVe objectiVe nobili坝there comparatiVely menoble which not tlle itself趾d 900dgroups(F0rnobility consid蹦斑nobili锣arc nle sch01arshaVen0 excellentcharactef spidt锄d have,nle spcdfic觚 dmorou曲 目录 摘 要„„„„„„„„„„„„„„„„„„„„„„„„„„„„„„„„„„„„„„„„„一I Abstract„„„„„„„„„„„„„„„„„„„„„„„„„„„„„„„„„„„„„„„(? 绪 论„„„„„„„„„„„„„„„„„„„„„„„„„„„„„„„„„„„„„„„„„„(1 第一节近几十年《左传》研究综述„„„„„„„„„„„„„„„„1 第二节春秋贵族与“春秋风 度”„„„„„„„„„„„„„„„„„„3 第一章 时代风 度„„„„„„„„„„„„„„„„。„„„„„„„„9 第一节从《左传》战争中的礼仪看时代风 度„„„„„„„„„„„„„9 第二节从《左传》外交、宴饮中的辞令看时代风度„„„„„„„„„(14 第二章 群体风度„„„„„„„„„„„„„„„„„„„„„„„„(2l 第一节义死之 举„„„„„„„„„„„„„„„„„„„„„„„„(2l 第二节人道主义情 怀„„„„„„„„„„„„„„„„„„„„„„((30 第三节宠让尊贤的群体性特 征„„„„„„„„„„„„„„„„„„35 第四节其他群体风 度„„„„„„„„„„„„„„„„„„„„„„38 第三章 个人风度„„„„„„„„„„„„„„„„„„„„„„„„(45 第一节“古所谓明君"之晋文公重耳„„„„„„„„„„„„„„„45 第二节“古之遗爱"之子产„„„„„„„„„„„„„„„„„„„50 第三节其他个人风 度„„„„„„„„„„„„„„„„„„„„„„54 结 语„„„„„„„„„„„„„„„„„„„„„„„„„„„„„„„„„„„„„„„„„((59 致 谢„„„„„„„„„„„„„„„„„„„„„„„„„„„„„„„„„„„„„„„„„((63 参考文 献„„„„„„„„„„„„„„„„„„„„„„„„„„„„„((6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绪论 第一节近几十年《左传》研究综述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编年体史书,几乎包括了春秋时期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非常的高。然而《左传》最早是作为 经学著作来被古人解读的,故古代的研究主要在于经学方面如“春秋笔法"、义 理、考据等等,其中更是对《左传》与《公羊传》和《毂梁传》的关系及是否是 解经之作上众说纷纭,而且《左传》是否是伪书和其作者究竟是谁公案甚多, 直 至今日仍讨论不绝。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古代学者如唐代的刘知几和清代的章学诚 等就注意到了《左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如刘知几在《史通??申左》中说: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 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 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 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人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 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这里刘知几所说的即是《左传》的叙事风格。 自建国以后,学者对于《左传》的研究才偏重于其文学价值上来,多是对于 《左传》的叙事风格、人物特色、行人辞令等等方面进行探讨。这里沈玉成和刘 宁所著的《春秋左传学史稿》(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 第十二章下编第四节对 于建国以来《左传》的文学价值和语言现象的研究有了比较详细的概述。此外, 谭家健的《近几年来 研究概述》 《文学研究动态》,1982年04期 和赵 O期 则是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了这 长征的《20世纪 研究概述》 《文史知识》,2000年1 几十年来的关于《左传》的研究情况。 总的来说,近几十年来对于《左传》文学价值的研究主要在于几个方面: 一个是语言和辞令的研究。《左传》中的辞令是一大特点,学者向来探讨极 多,有的从语言叙述的整体结构和特点方面,有的则从某一战争中的语言来具体 分析其艺术特征。如刘炎的《 外交辞令描写探析》 《安徽大学学报》,1983 。f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5l页??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03期 ,田宜弘的《适如其人叫崤之战 人物语言赏析》 《语文教学与研 究》,1985年03期 ,傅亚庶《论 中的委婉语》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01期 等。 第二是对叙事艺术的研究,这包括全篇的布局、结构、修辞等等,如童庆炳 的《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叙事艺术略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2006年05期 。《左传》中的叙事又以战争描写一直为人所称道,所以有 关战争的论文也有不少,如谭家健的《从 看 战争描写的一些 特点》 《河南大学学报》,1981年03期 。 第三是对于人物形象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更是近几十年来的热门。其中有 以单人线索为主来探讨人物的性格,也有以整个阶层为研究对象或者研究人物的 心理或者研究人物描写艺术的手法或者通过人物来达到对整个文本的分析总结。 陈咏先生很早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两篇文章《试就 的文学价值,并 与巴人同志讨论郑庄公的典型性问题》 1955年07月31日 和《略说 创 造人物形象的艺术》 1956年12月16日 来开始探讨人物的形象。再如邓韶玉 《 人物描写艺术美初探》 《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郭丹的《 人物形象系列及其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Ol期 ,李运宁 的《 人物形象塑造絮谈》 《广西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博士论文则 有张明艳的《 中的士大夫形象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2008 ,张银霞的 《 霸主形象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2010 等等。这方面的专著近年来则 有何新文的《 人物论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高方的《 女性研究》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等。 第四是《左传》与其他书籍的比较研究,如《左传》和《诗经》、《国语》、 《史记》等等进行比较。如李炳海的《体备文武的周代贵族士人与 的战 争描写》 《中州学刊》,1996年01期 ,何乐士的《 、 名词 作状语的比较》 《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郭丹的《左传国策研究》 人 民文学出版社,2004 ,刘瑛的《 、 方术研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赵长征在《20世纪 研究概述》中说: 80年代关于《左传》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但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论著就逐渐减少了(《左传》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究其原因, 恐怕是建国以来的单纯的“文学研究”的方法已经发挥出了其大部分的潜力, 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再有新的质的突破(? 近年来,有学者对于《左传》所表现出的“礼”文化与整个春秋时期所展现 的文化态势进行了探讨,如复旦大学黄鸣的《 与春秋时代的文学――兼 论春秋列国民族风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还有就是注重《左传》和 整个春秋社会的人文性与精神性,如刘影的硕士论文《春秋礼乐的人文精神》 陕 西师范大学,2009 等。越来越多的学者跳出窠臼,从 :左传》中努力研究春秋 时期整个文化特征或者是从整个阶层如君主、大夫等贵族阶层来探讨春秋时期的 社会特点。研究春秋时期的贵族即是此类。当探讨《左传》中的贵族生活或者其 品质时,不再是一味的贬斥和批评,而从《左传》中来发现此类对于现代社会也 是有建设意义的,这种研究方向正是一种新思路。如钱穆很早就在《国史大纲》 和《中国思想史论丛 一 》里提出的有关春秋时期的贵族具有一种贵族精神等 等。再如张树国的《春秋贵族社会衰亡期的历史叙事――以 为例》论述 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贵族,但是与贵族本身所体现的一些优良品格等却没有多少关 系,而此类的论文却还不多,所以从《左传》本身的整体人物特征并联系春秋社 会的文化特点来研究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和精神还是有探讨的价值和余地的。 第二节春秋贵族与“春秋风度” 鲁迅在那篇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最早提出“魏晋风 度’’一词国,并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的魏晋士族具有一种名士风度。“魏晋风度” 自此便成为魏晋时代的一个代表特征。“风度”本来是品评人物的词语,最早是 形容某人的言谈举止得体和道德高尚,后来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 神气质等多方面。所谓“魏晋风度",实际上是指魏晋名士具有一种不同于流俗 甚至不同于任何一个时代的特异才情风貌。具体来说,它包涵的东西很多,如李 泽厚《美的历程》就说:“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 风貌; 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魏晋 19页。 。赵长征:‘20世纪 研究概述》,‘文史知识》,2000年第lO期,第l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而己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页(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8页( 3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风度”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气质与生活方式相互统一了的思想和精 神等多方面的综合文化,这种风度集中体现了魏晋时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 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最好代表,例如: 刘尹云:“清风朗月,辄思玄度(”。 这是刘尹评价玄言诗人许询 字玄度 的淡泊清雅。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 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这是说夏侯玄的从容不迫。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靠。 这是形容王羲之的笔法和其为人风貌。 “魏晋风度”影响深远,几乎可以概括整个魏晋时期。但是在这之前 的春秋 贵族之中早就存在着一种“春秋风度’’。在这些贵族身上,同样体现了后世难得 一见的精神风貌。他们的人物风貌、言谈举止、精神气质等,充分表现了春秋这 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特征。“春秋风度"与“魏晋风度"本质上不同,后者主要是 士族阶层,代表人物主要产生于各大世家体系之中,而“春秋风度”则主要是由 春秋贵族阶层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所以,“春秋风度”实质 上即是春秋时期的“贵族风度”。 刘再复在《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一文中谈到中国的贵族时说: 中国历史经历了三个贵族时代:一是周朝的氏族贵族时代;二是 两晋南 北朝的门阀贵族时代;三是满清的部落贵族时代(第一个贵族时代是典型的 贵族时代;时间是从西周初年 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的前6世纪 ,周 武王推翻商纣之后进行大规模的分封,授予诸侯土地和爵位。。 这里刘再复所说的第一个贵族时代既是指春秋时期。 一般来说,当谈到贵族和贵族的一切时,学者最开始的时候多是痛加贬斥, 多是以统治阶级压迫劳动阶级的观点认为所有的贵族都是不好的,都是剥削阶 级。事实上不然,贵族阶层也有着值得推崇和赞扬的地方。 如顾德荣和朱顺龙所著《春秋史》中说: o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言语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4页。 o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雅量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9页。 西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容止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23页。 函刘再复: 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刘再复讲演集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230页(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西周至春秋时的社会等级是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工商、 皂隶等各等级组成的(其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是有官职、有封邑或 土地的统治者,应该属于贵族阶级,庶人、工商、皂隶基本上是劳动者,她 们无官职、无土地,是被统治阶级(。 这里即说明了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的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扬之水说: 以社会等级论,可以划分为贵族与非贵族,前者包括大夫与士,后者为 庶民与奴隶(以居住地域论,可别作国人与野人,前者包括贵族,工商,后 者为庶人(若依社会职能,则又可分别为二,即劳心者 贵族 与劳力者 非 贵族 ,前者的社会职能为政治、军事、文学,后者为农、工、商与各种贱 役(若更细论,则贵族中尚有层层等级,非贵族中又有层层等级(比如士, 乃武士也,是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他有统驭平民的权利,也有执干戈以 卫社稷的义务,其地位则低于大夫,高于庶人,而仍属君子(。 扬之水在这里说的很详细,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贵族不仅仅是作为统治者而存 在的,春秋时代的文化与文学同样是由贵族表现出来的,贵族阶层的生活和文化 信仰等等就代表了当时的时代风气与特征,这在《左传》里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 另一方面,贵族学习了文化,自然就有了贵族的精神追求,好的追求就具体 表现为注重个人的修养和风度等。牟宗三在《法家之兴起及其事业》一文中说道:’ 贵族有贵族的教养,当然他不是圣人,但是有相当的教养,即使他的私 生活也不见得好(齐桓公与管仲就是春秋时代的贵族社会、文化传统所陶养 出的人物(o 又说: 贵族总有它所以为贵的地方,不能只看他有现实上的财富,高的阶级地 位,还应由精神方面来看。贵族在道德、智慧各方面都有它所以为贵的地方( ‘ o 齐桓公和管仲是春秋时期的贵族,在《左传》中占有相当多的篇幅,在他们 身上 体现出来的有关贵族的一些品质正是可以代表当时绝大部分的贵族阶级的。 。顾德荣,朱顺龙著:‘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5-336页( 。扬之水:《诗经别裁??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页(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 版社,1997年12月,第15l页。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r7年12月,第152页( 5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牟宗三在这里已经提到了贵族所具有的贵族精神。关于贵族精神,刘再 复这 样说道: 贵族精神是贵族社会中人类共同创造的、并由历史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 传统和优秀文化遗产(它包含着历史筛选下来的的人类共通的美德、格调、 风度、趣味、情操等等(也就是说,贵族精神在历史形成过程中,最后已成 为一种超越贵族门第、贵族血统,甚至超越贵族阶级的一种人类共同认可的 文化精神境界(? 牟宗三和刘再复这里说的“贵族精神"主要都是针对春秋贵族所谈,钱穆在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 一 》里评价春秋时期的贵族时则说是“道德精神 ",事 实上,两者只是说法不同,都是春秋“贵族风度’’即“春秋风度"的思想内容。 这里,无论是“贵族精神”还是“道德精神"都是通过春秋贵族所表现出来的, 体现的也是春秋贵族阶层所具有的风度,只是更多的表现在思想和精神境界方面 上。而“贵族风度”则是还要包括言行举止等行为表现,也可以这样说,“贵族 风度"即是在“贵族精神刀支持下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它不仅仅包括一个 人的个性特质和道德风尚等内在方面,还包括他平时的言谈举止、礼法规范等外 在方面。 刘再复评价春秋时期的贵族时说: 那时候,贵族讲究礼节、风度、仪表,谈吐,交往时往往以诗言志言事, 诗是日常交往的日用品,《诗经》更是当时的道德文本,贵族身份的通行 证„„那时已形成贵族的自尊精神与游戏规则。可惜,这个时代太多战争, 诸侯之间战事频繁(“春秋无义战”,打到战国时剩下了七雄,最后秦灭六国,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以代表皇帝权威的文官取代各地的诸侯,第一个贵族 时代便基本终结(。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也说过: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一方面是一个极混乱紧张的时期;但另一方面, 则 古代的贵族文化,实到春秋而发展到它的最高点。春秋时代常为后世所思慕 与敬重。@ o刘再复:《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刘再复讲演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226(227页。 。刘再复:‘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刘再复讲演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23l页( 固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8页。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贵族并不是我们所误解的那样,而是讲究礼仪、 风度的,这种种由贵族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和道德行为其实就是贵族风度,更 多的是带有整个春秋时期的文化特征。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和由贵族所表现出来 的贵族风度不能不说是春秋为后人所敬仰的最大原因。 总的来说,“春秋风度”实质上就是指春秋时期的贵族讲究礼节和文化修养, 注重风度和仪表谈吐,具有高尚的优良品质,并由这些方面综合起来所表现出的 一种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状况。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春秋贵族 受时代的影响所具有的基本礼仪和规范,如春秋人士遵循“周礼",在某些特定 场合保持着“守礼"和“合礼”的行为,又如在饮宴和外交场合情况下多是 通过 赋诗引诗来委婉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是断章取义,或是直抒胸臆等等,这些是外 在的条件所赋予春秋贵族身上的。二是由春秋贵族自身所具有的风度,这种风度 主要表现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如舍生忘义、淡泊名利等等。他们自身所具有的轻 生死、重义气、节俭、谦恭等等高贵的品德,在春秋时期与后世尤其是与接下来 的战国时期相比较更加具有让人感动和受到心灵洗涤的力量。而直到到了战国时 期,战争纷乱不止,春秋的贵族时代才结束,即“春秋风度"的基本结束。 《左传》是春秋时期历史和社会状况的信史,从《左传》就可以看出春秋时 期的贵族生活和文化,从《左传》中就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贵族所具有的“春秋 风度"。张树国在《春秋贵族社会衰亡期的历史叙事――以 为例》即这样 认为: 春秋史家不可能全部记录下来春秋列国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而只能是 一些值得纪念、回忆的历史„„春秋史家采用贵族社会通行的价值体系作为 选择事实的标准,同时也是其历史理性的基本来源,在对历史往事的回顾中 预言贵族社会的将来(。 孙绿怡在《 与中国古典小说》中说: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宰 者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危。这其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大批生动、 o张树国:‘春秋贵族社会衰亡期的历史叙事――以 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第lO页。 7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感的人物形象。。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则这样写道: 《左传》对于当时各国的国内政治,虽记载较少,而各国贵族阶级之私 生活之记载,则流传甚富。他们识解之渊博,人格之完备,嘉言懿行,可资 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 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 所以《左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算作一部春秋贵族的研究史,本文即通过研 究《左传》里的这些贵族的行为方式、文化状态和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各种 属于贵族的优秀品质来探讨春秋时期贵族的“春秋风度"。 下面本文即试图从时代、群体以及个人三个方面来探讨贵族的“春秋风度", 并在结语中加以总结。其中,第一章时代风度即是以上文所说的外在的条件如礼 法和辞令所赋予春秋贵族身上的特点来进行探讨。第二章群体风度和第三章个人 风度则主要是从春秋贵族自身所具有的种种优秀风度来进行探讨。群体风度是整 个贵族阶层所趋同的风度,更多的是代表了春秋贵族的整体优异品质。个人风度 则是专题描写他们中具有典型性的贵族,通过对他们个人的描写,以期能够给“春 秋风度"更加鲜明的描述。 。孙绿怡:‘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2页。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l页。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时代风度 第一章。 时代风度 自平王东迁之后,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此时“礼崩乐坏”,周王室也不复西 周时期的兴盛而渐渐步入衰亡,各国之间纷争不止,大国之间相互发生战争,小 国要么被吞并,要么依附大国苟延残喘。所谓“春秋无义战",即是各大国为了 相互争霸而造成的。但是在整个春秋时期,并不是真的达到全部的“礼崩乐坏" 了,毕竟周王室还在,各国之间依然遵循着一定的礼法和道德 准则 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 ,贵族之间依 旧有着共同认定的规范存在着,而这些行为准则和礼法规范就支配着他们 的日常 生活和人际交往,甚至处事态度等等。在这个特定的时代,由西周到战国之间的 时期,即春秋时代,是有着其特殊的不为后世所趋同的时代风度的。下面即从《左 传》中选取战争中的礼仪和外交、饮宴中的辞令并从这两方面来看春秋时代特有 的时代风度。 第一节从《左传》战争中的礼仪看时代风度 春秋时代战争不断,但是春秋时期的战争不是和战国时期的战争一样,战国 时期,血腥残酷,只要刀兵不停,流血便不止。战争在春秋时期虽然极其的频繁, 各国之间不断争霸天下,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战争中,由贵族所体现出来的高 贵品 质和春秋时期整个贵族的文化态势和精神风貌也能一览无遗。比如双方交战,一 般不俘获或者杀害对方国君,反而对对方有礼,而且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都是一 天就结束,不会延长到两天甚至更长时间。此种风度就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 这样说道: 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而有时 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道义礼信,在当时的地位,鲜见超出于富强攻取 。之上。此乃春秋史与战国史绝然不同处(。 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车战之时未有杀人累万者。车战废而首功兴。先 。这里春秋起始年代采用一般说法,为平王东迁之后即公元前770年,部分学者则认为起始年代应依据‘春 秋》之始,即鲁隐公元年 公元前722年 (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l页( 9 第一章时代风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之用兵,服之而已,不期于多杀也(杀人之中,又有礼焉。o 由以上可知,在春秋时代的战争中,礼”的文化仍旧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合不合礼"、“守不守礼”有的时候不仅仅是评价一个人的德行与情操,而且能 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和一个国家的灭亡。“礼”在很多方面都有极其严格的规范, 这在战争中也是有着一系列行为准则的。但是恰恰就是这种种礼仪规范反映了整 个春秋社会的贵族文化和贵族风度。以下试从几方面分开来探讨: 1 、在春秋时期,战争行军中要求队伍整齐排列,行走有据,如果混乱不 堪就可能导致失败。如在l:左传??隐公九年》郑国和北戎进行战争时公子突便说: 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o 公子突因为戎的队伍不整便直接下结论北戎必败,结果北戎果然失败。这里虽然 有《左传》刻意为之的原因,但是也反映了当时的行军打仗是非常注重礼法规范 的。此处原文下杨伯峻注日: 轻率而无秩序,贪图而不团结,故战胜贝Ij争弄4而不相让,战败则贪生而 不救(o 这从另一方面则说明了此时郑国的军队恰恰是相反的,郑国之所以胜利必然是有 秩序和团结的,既能相让而又不贪生。这不是仅仅只有郑国的军队是这样,而是 在春秋这个大环境下,每个国家都认可的规范,这就是“守礼"。其实归根究底, 是整个贵族阶层所制定的行为准则,也是他们道德文化和教育制度影响下的精神 文化。 又如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按照周礼的规范,则两军战前必然要先排兵布阵, 然后击鼓,再然后才能两军冲锋相互战斗,此种情况,《左传》中比比皆是。最 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是《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之战中的宋襄公: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之(”公日:“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 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固 由引文可知,宋襄公是严格按照礼的规范来执行战争中的准则的,坚决不在对方 没有排好阵之前进行战斗,然而最后却导致了宋国的失败,宋襄公也因为这 次受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卷三??小人所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2页(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6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6页。 回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97页( 1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时代风度 伤死于僖公二十三年。国人对此皆归罪于宋襄公。后人对于此事甚多议论。 宋襄公本人对此作的解释是: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意思就是君子不两次伤害同一个敌人,不俘虏鬓发斑白的老人。古代行军打仗, 不扼敌于险要之地,敌人未列好阵势便不出击。大司马予鱼和宋襄公辩驳,认为 这些条件恰恰是上天的赐予。《左传》的作者在书中没有明确的表示,似乎也是 赞同子鱼的说法而不认为宋襄公的做法是对的。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 中则说: 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公只有 礼让也(。 可见司马迁是持赞同的态度的。 朱东润说: 《左传》叙述宋襄公和司马子鱼的对话,直画出幻想和现实的对比(。 这就是说朱东润认为宋襄公的做法在残酷的战争中是虚幻的和不切实际的,而子 鱼认为的战争取得胜利才是现实中最重要的。 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则认为: 宋襄之愚也!至泓之败,或以其不从司马之言,不扼楚于险,不忍重伤 与二毛,而宋襄亦至死无悔,谓其能行仁义之师,不幸而败。吁!宋襄其谁 欺乎?„„饰虚名以取实祸,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西 马骗《左传事纬》也认为是“ 襄公知其仁而不能听其谋,刚愎自用,莫此为甚。。 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认为 宋寰不度德量力,而残民以逞,及师败股伤,国人怨咎,乃饰词以自解 耳,非真能心存仁义也。不然宁使敌杀吾民,而不肯乘机以挫敌,天下有是 理哉(。 回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97(398页。 国f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33页。 毋朱东澜:‘左传选》,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47页。 回【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l页。 四【清】马骤著,徐连城点校:‘左传事纬》,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88页 @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60页。 第一章时代风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上这些都是从功利主义的态度上来考虑实际利益而且把这件事和宋襄公的争 霸之路联系起来了,宋襄公作为五霸之一,因为此战导致最终的死亡,故此学者 对其苛求颇多,认为这件事是宋襄公的妇人之仁,但是又大多承认其“仁”。 然而宋襄公本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方面有着强烈的争霸之心,一方面又有 着仁义的道德礼法精神,这从宋襄公即位前后可以看出来,子鱼因为其仁义才让 位给他,而他即位之后也对子鱼非常重用,可见其仁义之心并非是“假仁"。依 我看来,这件事和宋襄公的争霸之路并不冲突,因为从前面引文可以看出,宋襄 公拒绝了子鱼的两次建议,可见其态度之坚决,而造成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可能 就在于宋襄公的贵族身份。宋国是殷商贵族的后裔,保存礼法是很多的,执行起 来也就比较严格,这方面和鲁国可能不遑多让。徐中舒就指出:“大约这是古代 原始村社之间战争的公共规则,宋国保留古代礼制较多。’’?这件事也和鲁隐公不 即位而只是摄政的原则是相同的,都是他们心中秉承的礼法道德精神,遵守贵族 风度和礼节在他们心中已经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前人苛责宋襄公是因为单就此事 来看是因为宋襄公因为守礼而撇弃了战争有可能胜利的结果,我觉得分析此事时 应该抛开战争不谈,而更应该赞同宋襄公的行为,因为这恰恰就是贵族风度一个 很好的体现,而宋襄公认为的“不重伤,不禽二毛’’更是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 在这里,风度远远比战争的成败更加重要,正如前面所引钱穆的“超出于富强攻 取之上一一样。 2 、在春秋时期战争进行的时候,因不守礼导致战争失败的情况很多,而 因为不守礼导致战争产生的情况更多。如极其著名的晋齐章之战就是因为晋国的 邰克在出使齐国时被齐侯的母亲嘲笑的缘故。某一国因为不合乎礼法而被征讨在 春秋时期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以上说的都是属于“守”礼的情况,还有一种就 是个人“有"礼的情况,这也是贵族风度的一种体现。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成公 二年的晋齐章之战和成公十六年的晋楚鄢陵之战。引文如下: 《左传??成公二年》: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日:“射其御 者,君子也。"公日:“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o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日:“寡君使群臣为鲁、卫 回徐中舒:‘先秦史论稿》,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20l页。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93页。 1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时代风度 请,日:‘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 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左传??成公十六年》: 邹至三遇楚予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 晋韩厥从郑伯,其御杜溷罗日:“速从之?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 韩厥曰:“不可以再辱国君。”乃止(邵至从郑伯,其右蒴翰胡曰:“谍 辂之, 余从之乘,而俘以下(”邰至日:“伤国君有刑(”亦止(o 如上所引,晋国和齐国打仗,齐顷公因为韩厥是君子就不射他,而韩厥见到齐顷 公因为对方是君主所以便要下拜并捧着酒觞加上玉璧献上。在晋楚鄢陵之战中, 邵至同样如此,三次碰到楚共王,总要跳下战车脱下头盔快步走过,以示对楚共 王的尊重。 又如在鄢陵之战中, 栾缄见子重之旌,请曰:“楚人谓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日 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日:‘好以众整(’曰:‘又何如?’ 臣对曰:‘好以暇。’今两国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谓整;临事而食言,不可 谓暇(请摄饮焉(”公许之(使行人执楹承饮,造于子重,日:“寡君乏使, 使缄御持矛,是以不得犒从者,使某摄饮。”子重日:“夫子尝与吾言于楚, 必是故也(不亦识乎?升受而饮之(免使者而复鼓(。 晋国的栾缄曾经对子重说过晋国军队的勇敢是表现在“好以众整"和“好以暇” 上,意思就是说晋国的军队人多却又有纪律,临事从容不迫。为了表现这句话于 是送酒给楚国的子重,而子重喝完酒仍旧擂鼓战斗的事。这里在战场上随时随地 送对方以酒正是有礼的,是属于贵族阶层所默认的行为规范。 又如在宣公十二年的晋楚邶之战中: 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 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日:“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 从者。”鲍癸止之,日:“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93(794页(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87页。 o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88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89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35页( 第一章时代风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献麇本是守时之礼,这里乐伯使摄叔献麇,并说因为还没到狩猎的季节,故以此 次献麇来给鲍癸的随从当饭菜,而鲍癸因为对方是君子便阻止了部下追赶,免了 乐伯、摄叔等被俘的境遇。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楚国追赶晋国贵族的过程中,部之战中: 晋魏铸求公族未得,而怒,欲败晋师。请致师,弗许。请使,许之(遂 往,请战而还(楚潘党逐之,及荧泽,见六麋,射一麋以顾献,日:“子有 军事,兽人无乃不给于鲜?敢献于从者。”叔党命去之:? 这里是晋国的魏绮到楚营请战,然后楚国的潘党追逐他。魏绮射了一只麇然后献 给潘党,说其军务繁忙,可能没有足够的新鲜野味,谨以此献给其部下。于是潘 党命其离去,放弃了追逐。 这里可以看出,献麇是属于贵族间特有的一种礼节行为,楚国的乐伯和晋国 的魏绮都因为献麇而免去被俘的命运。而且这种献麇的事情是属于君子所为,是 被默认的行为规范而且备受推崇。 由以上种种合乎礼仪和贵族间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可以知道,在春秋时期的 战争中,属于贵族的带有时代特色的风度是随处可见的。这种贵族化的战争,也 是艺术化的战争。不仅是现在,即使是春秋之后的数不清的战争里都是难见的事 情,而只有在春秋时期才是极为普遍的。正如扬之水在评论这些战争中的文雅风 度时所说: 这是绝无仅有的春秋风度。干戈丛中文质彬彬的雍容大度,与外交中引 诗、赋诗的文雅风流,都是《左传》中尤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口 第二节从《左传》外交、宴饮中的辞令看时代风度 1 上面引到扬之水所说“外交中引诗、赋诗的文雅风流",可知赋诗在春 秋时期的贵族之间的交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成分。《诗》的魅力毋庸置疑,但是 春秋时期各贵族之间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宴饮期间总是喜欢赋诗,这便构成了独 有的春秋时代的魅力。正如扬之水所说: 它其实是春秋时代的风流渊薮,因此那时候赋诗并不止于言志,而更多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36页。 。扬之水: 先秦诗文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页( 1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时代风度 的是用于酬酢与外交(以诗代言,应对之间便特见渊博娴雅(《左传》采撷 其胜,叙事之笔于是尤有委婉蕴藉之致(。 《诗》本身便是风流蕴藉的,在春秋时期,更是贵族之间交往的通行文本。 《雅》、《颂》自不必说,就是《风》诗中的大部分作品也不是劳动百姓或者其他 非贵族阶级随随随便就可以歌唱的,至于引用那只是贵族阶层的特定生活。扬之 水说:“《诗》原是生长在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为宗法贵族体制所笼罩的社会,”? 引诗和赋诗便成为了春秋时代贵族阶层所体现出来的的时代风度。 那时候在特定场合引诗和赋诗是合乎礼仪的,但是赋诗的时候却要考虑场 合,不然,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为赋诗讲究“歌诗必类",所赋的诗是代表 自己内心的意见和看法的,如果赋错了诗,那不但是没有文化的象征,而且可能 引起对方国家的讨伐。如襄公十六年: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竹齐高厚之诗不类( 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 晋荀偃、宋向戌、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 齐高厚因为赋诗不确而惹怒晋国,苟偃便认为诸侯有异志了,然后联合其他诸侯 国打算共同讨伐齐国,事实上齐国不一定背叛晋国。 ‘ 赋诗在春秋时代贵族的外交和宴饮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春秋时人引用《诗》 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多是断章取义,不一定用的是《诗》本身的含义,但是这种风 流蕴藉却是一脉相通的。这正如扬之水说: 折冲樽俎之间,宾主以《诗》代言,一一或用《诗》中之事,或 用《诗》 中之意,或只取切于此际场景的《诗》中之辞,而双方心领神会(如此风雅,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西 最典型的是襄公二十七年郑国七子之赋诗。郑国七子通过赋不同的诗来表达 自己的志向,而别人也通过他们所赋的七首诗了解郑国的处境及想法,从而为郑 国争取到了相对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下面引几例具体加以说明。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日: 他日,公享之。子犯日:“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 o扬之水:‘先秦诗文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页。 盘扬之水:‘诗经别裁??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页。 国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26-1027页( 西扬之水:‘诗经别裁??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页。 15 第一章时代风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公赋《六月》(赵衰日:“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 衰日:“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国 重耳逃亡到秦国,秦穆公宴享重耳,宴饮就必然要赋诗。随从中,子犯认为“文" 不如赵衰,于是让赵衰随重耳赴宴。这里的“文”即指赋诗应对之礼。重耳 赋《六 月》之诗,杜预注日:“义取河水朝宗于海,海喻秦",@即是说秦国的强大,恭 维之意通过赋诗表达出来。秦穆公以《六月》相对,《六月》本是说尹吉甫佐宣 王征伐之事,杜预注日:“喻公子还晋,必能匡王国。"@这里秦穆公是有帮助重 耳回国之意的,赵衰领会了此诗的意思然后赶紧让重耳拜,稽首。可见赵衰一方 面是能随机应变,另一方面却是对《诗》礼很是娴熟的。正是由于赵衰凭借了其 良好的文化和《诗》礼修养,才使重耳得以顺利回国的。同样在僖公二十七年晋 国选元帅的过程中,选取的标准就是《诗》、《书》等礼仪、文化方面的修养,近 代吴曾祺评论说:“选择将才,专以诗书礼乐为言,此中自具特识。"@可见,这 种对这种风度的欣赏是一脉相承的。 《左传??文公三年》: 公如晋,及晋侯盟(晋侯飧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日: “小国受命子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 国之惠也("晋侯降,辞(登,成拜。公赋 嘉乐》(。 这件事是说文公到晋国请求盟约,晋侯设宴款待文公,并赋了一首《菁菁者莪》, 庄叔使文公降、拜答谢,晋襄公也降阶辞让,两君一起登堂拜礼,然后文公答赋 《嘉乐》。《菁菁者莪》,杜预注日“取其‘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是对文公的 到来表示欢迎之意,而文公赋《嘉乐》,杜预注日“义取其显显令德,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o是借赞颂周天子之辞来颂扬晋襄公的德行s 最能体现《诗》与春秋时人风度关系的是在襄公二十九年吴国派公子札来鲁 国聘问的事。当时发生在各国弭兵之后,吴国首先来到鲁国是因为鲁国被认为是 “礼"的代表,保存古礼最多。在饮宴中吴公子札请求观赏周乐,然后每欣赏完 回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10(4ll页。 o【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新l版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8页。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新l版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8页。 o【清】吴曾祺评注,冯汝霖校对:‘左传菁华录??卷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95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31页。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新l版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36页。 o【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新l版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36页。 1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时代风度 都评论,番,如评论《齐》: 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 这是说《齐风》的深广宏大。 如评论《大雅》说: 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这是说《大雅》的柔婉曲直却又刚劲有力。 如评论《颂》说: 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倡,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 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 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国 这里公予札评论内容较多,都是赞赏《颂》所独有的风韵之美,如沈玉成译为“正 直而不倨傲,曲折而不卑下,亲近而不违犯,疏远而不离心,流放而不邪乱”?等, 这些评语其实是以评论人的观点来评论《诗》了,从中可以看出具有这种特点的 贵族也应该是公子札所赞赏的具有礼仪等风度之美的了。 这些虽然都是公子札评论《诗》本身所带有的魅力,但是春秋时人对其之推 崇可见一斑,不但平时外交、饮宴中赋诗,而且是真的把《诗》的魅力带到日常 生活中去。《诗》之风雅,正见春秋时期之风雅。 由以上可见两国交往、宴饮多是通过赋诗这种极其风雅的事情来进行的,这 也是当时贵族所独有的时代风度。此正如毛振华在《 赋诗研究》中所说: 在“重礼、尚文”的大环境下,春秋行人博学知礼,言谈举止有彬彬之 致,其言辞生动形象,简洁凝练,特别是赋诗更具有“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的艺术魅力。。 2 赋诗属于辞令中的一类特有形式,但是除去赋诗,《左传》中的辞令本 身便是,大特色。外交、宴饮中的辞令更是具有典型的贵族文化的风格。这些辞 令或是礼貌谦恭,或是婉约含蓄,或是慷慨激昂,或是含有机锋,生动反映了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62页(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4页(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64(1165页。 o沈玉成:‘左传译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58页。 。毛振华:‘ 赋诗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55页( 17 第一章时代风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秋人士之间言谈举止交往的文化态势,其中蕴含的思辨哲理和逻辑力量等不仅刻 画了人物的性格,而且甚至能够影响国与国之间交往和战争结果的走向。如《左 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就是靠着一番合理智慧的说辞把秦兵说退了,又如《左 传??成公三十年》的《吕相绝秦书》就是一篇非常著名的辞令。辞令一方面是说 话人的性格特征的体现,更多的却是反映了春秋时期整个文化阶层的语言风格, 这与当时的教育和文化是完全分不开的,而教育和文化又单单是贵族的产物。所 以研究这些辞令的特点更能体现出整个春秋贵族的时代风度。钱穆《国史大纲》 就说:“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蚰又 在下面以小字附写:“《左传》所载列国交涉辞令之妙,更为后世艳称。"圆下面试 具体来谈: 《左传??成公十六年》晋楚鄢陵之战: 邰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楚子使工尹襄问之 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棘韦之跗注,君子也(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 乎?”邹至见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 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三肃 使者而退(西 这里,楚共王因为邵至有礼所以问候其是否受了伤,而邵至的辞令就显得得体和 谦恭,说是托了己国君王的福才参加这次战斗,不敢拜谢宠命,并因为是在战斗 中所以只能向使者肃拜。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 子玉使斗勃请战,日:“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晋侯使栾枝对日:“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 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 事,诘朝将见。?。 这里,子玉使斗勃请战,其实是要与晋国进行战争,然而辞令上却说是与晋国的 军士做一次角力的游戏,并且让晋文公在车上观看。而晋国栾枝的辞令却说是听 到命令了,因为不敢忘记楚国的恩惠所以退避,既然对方不停战,那也只好谨慎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l页。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l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87(888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59(460页。 18 第一章 时代风度 地执行对方国君的任务,明天相见了。由文中可知,子玉是很骄狂的,然而此处 的辞令却是恰恰非常含蓄,含蓄中蕴含着极力想与晋国作战的欲望和野心, 张狂 之意细细体味不难看出。而晋国初看比较软弱的辞令中却蕴含了义正词严的态 度,其信心也不言而喻。但是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的信心是充满骄狂之态,后者 则是站在正面立场上的信心。 以上两例中的邵至、子玉和栾枝都属于贵族阶层,良好的教育和文化制度让 他们言谈举止中都有着良好的风度,即使是战争中有着极其迫切的战斗和胜利的 欲望,辞令上面也是含蓄蕴藉的,这是春秋贵族所特别突出的,后世则比较少见。 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竞,展喜从之,曰:“寡 君闻 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敞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日:“鲁人恐乎?”对日: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靠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对日:“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 之盟,日:‘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 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日: ‘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日:‘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 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这件事发生在僖公二十六年,起因是自霸主齐桓公死后,继位的齐孝公仍旧以霸 主自居。鲁国因为两次和卫国、莒国会盟都没有告诉齐国,所以齐孝公兴师问罪 讨伐鲁国。此即为展喜受命于鲁僖公犒劳齐军。展喜开始即说鲁君听说齐国要屈 尊驾临鲁国,因此特来犒劳齐国的军队。齐孝公盛气凌人的说鲁人害怕了么?展 喜接下来的对答却不卑不亢,字里行间诚实恳切,却又不失辛辣。先是说明“小 恐矣,君子则否"的观点,然后赞扬齐桓公仁义英明,齐孝公作为其子孙就更应 该讲仁义而不背弃先王的德行,从而迫使齐侯无以应答被迫退兵。 《左传??襄公十四年》: 卫人立公孙剽,孙林父,宁殖相之,以听命于诸侯。卫侯在邾,臧纥如 齐唁卫侯。卫侯与之言,虐。退而告其人日:“卫侯其不得入矣。其言粪土 也(亡而不变,何以复国?”子展、子鲜闻之,见臧纥,与之言,道(臧孙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39-440页( 19 第一章时代风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谓其人曰:“卫君必入。夫二子者,或鞔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 臧纥去看望卫侯,卫侯态度恶劣,臧纥于是断定卫侯不能回国。而子展、子 鲜与 他交谈,“道",臧纥于是又断定卫侯必能回国。“道”,杜预注日:“顺道理。"? 杨伯峻注:“道即顺也。”@《管子??君臣篇》说:“顺理而不失之谓道。"?“道” 的意思就是理顺辞达,说话条理清晰。臧纥前后态度的变化正反映了语言在当时 的外交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理顺辞达的语言风格正是他们所注重的。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左传??成公九年》晋景公在军府见楚囚续仪的事。 缝仪是乐官,本是楚国的大夫,被郑国俘获献给了晋国。晋侯问缝仪几个问题, 锺仪皆对答有礼,晋侯把这件事告诉范文子,范文子说楚囚锺仪是君子,并列举 了锺仪所对答的话从中分析出其是君子的道理。如“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 土风,不忘旧也;称太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最后晋侯听从范文 子的建议,把锺仪放了回国。可见,一个人的言语是和其品质紧密联系的,在春 秋时期,时人尤其重视辞令。缝仪因为对答有礼,言辞文雅,谦和貌恭,故范文 子称其为“君子"。 《左传》中如上述的辞令还有很多很多,其措辞应对之间都是委婉含蓄的, 甚至具体如那些谦称如“寡人"、“不毂’’等都能看出春秋时人谦谦的君子风度。 这些都体现了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含蓄美。如唐代刘知几所说:“周监二代,郁 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靡而不淫。’’@《左传》中正是 通过了这许多的委婉含蓄的辞令显示了整个春秋时代彬彬有礼的贵族风度。这也 是春秋时期独有的时代特色。 国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15页。 圆【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新l版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15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lOl5页。 回原文见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君臣上第三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57页(杨 树达同杨伯峻观点,认为杜预“失也迂也”,详见杨树达:‘让左传小笺',‘清华大学学报》,1937年02期, 271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45页。 @【唐1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言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49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群体风度 第二章 群体风度 春秋时期有其独特的时代特色,在整个春秋文化和贵族教育的熏陶下,贵族 阶层保持着共同遵守和默认的礼仪礼法和道德规范,这就是一种贵族风度,更多 的时候,这种贵族风度表现出群体的趋同性,这是他们的内在风度。下面就从由 这些诸侯、大夫等贵族阶层的群体性所表现出来的贵族风度加以详细具体地阐 述。 第一节义死之举 古人多重义气而弃生死于不顾,春秋时犹然。但是春秋时人义死之行为却与 后世不完全相同,这个“义"不是简简单单的为了“义气”而死,更多的是在礼 法精神、孝悌和忠君爱国情怀之下的一种赴死行为。这种舍生取义更具有人格上 : 的高贵和道德上的完善等特点。 如《左传??桓公十六年》写卫二公子争死的事情: 初,卫宣公燕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 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 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日:“弃父之命,恶用子矣? 有无父之国则可也(甜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 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二公子故怨惠公(。 卫宣公开始为其子急子娶齐国女子为妻,看见齐女貌美就自己娶了,生了寿及朔。 齐女宣姜和公子朔构陷急子,于是宣公让急子出使齐国,然后派杀手伪装强盗准 备在路上杀死他。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寿子告诉了急子,让其不要去。急子认为做 儿子的是不能违背父亲的命令,不然只有逃到没有父亲的国家了。寿子没办 法, 灌醉了急子,把急子的旌旗挂在了自己的车上,于是被强盗杀害。急子赶到,说 该杀的是他,寿子有什么罪?请求强盗杀死自己。于是强盗又杀了急子。 此则故事读来确令人唏嘘不已。寿子和急子竞相争死。急子不愿意违背父亲 的意愿而死,寿子却愿意代替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去死。后来卫人感伤此事,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45(147页( 21 第二章群体风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邶风??二子乘舟》以做纪念。?诗日: ( 二子乘舟,沉沉其景。顾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沉沉其逝(顾言思子,不瑕有害?。 清马辅在《左传事纬》中说: 急、寿能以死相让,《二子乘舟》,今古同闵,乃知节义之人,当时穷而 益著,方类何足拘焉(。 吴曾祺说: 急子中生,俱以遂父之命,甘心就死,孝则孝矣,然律以大杖则逃之义, 仍以避去为是(盖人子不爱其身,而不忍予吾父以杀无罪之命,惜乎以二人 之贤所见俱不及此(@ 韩席筹在《左传分国集注》里说: 饭寿之贤,不惟卫国仅有,亦列国诸公子所罕见也,乃不弃父命,兄弟 争死于盗,读二子乘舟诗,卫人哀之甚矣(囝 韩席筹的观点和吴曾祺相同,都认为他们的这种孝悌精神值得推崇,但是以他们 的贤明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又为他们所感到惋惜。如果他们没有死的话,他们 的贤明能够造福卫国,卫国也不至于落到后来灭亡的地步了。 钱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 》里说: 此一事,可以十分揭示中国社会所特别重视之一种孝弟精神,此亦孔子 《论语》所郑重称道者(我侪对此等事,既不该以厉害论,亦不该 以是非 辨(„„此乃纯处于二子当时一种内心情感,即我上文所谓人与人之间一种 敏感。在孟子则称之为不忍人之心(„„要言之,此二子,遭逢伦常之变, 处此难处之境遇,亦在各求其心之所安而已(在彼两人,既未尝在切身利益 上较量,亦不在理论是非上争辨,而决心甘以身殉(„„此等事,我人无以 称之,则亦惟有称之为是一件极富道德精神之故事也(@ 钱穆在这里论述甚是详细,认为评价卫二公子争死既不能以厉害考虑,也不能以 谁是谁非看待,而应该从卫二公子争死这种令人感动的行为中去欣赏,这是一种 ?此处观点采用‘毛序》,钱穆赞同,程俊英等人则认为牵强,此处争论不是本文内容,不作详细阐述。 回程俊英:《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2l页。 囝【清】马辅撰,徐连城点校:《左传事纬》,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34页。 回【清】吴曾祺评注:《左传菁华录??卷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8(29页。 囝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558(559页。 o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 ,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02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群体风度 春秋时人的道德精神,也是贵族阶层所特有的一种风度。所谓“不忍人之心", 钱穆解释为“孝弟",即“孝悌",卫二公子很好地用自己的这种赴死之举诠释了 春秋时期这种应该值得欣赏的品质。 关于这件事,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中评论此事说: 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 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 兄弟相灭,亦独何哉?? 司马迁认为这件事和申生不敢过问骊姬之事相同,都是不敢违背父亲的志愿。到 最后都是死亡,这是何其的悲伤!这和其他的父子相残、兄弟相隙该形成多么明 显的对比! 上文引韩席筹所说“亦列国诸公子所罕见也"其实是不准确的,重耳逃亡的 时候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想要战斗,重耳也是因为依仗其父的命令而享受生禄 所以不愿反对父亲,最终开始了逃亡。可见当时人的确都有此种“孝悌"之品质。 司马迁所说申生之死同样如此,事见《左传??僖公四年》: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丹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一日:“子其行乎?静大子曰:“君实 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孩子为太子,于是用计陷害太子申生。 有人 劝申生去向其父亲晋献公申辩,申生不愿意,认为如果他申辩了,那么骊姬就有 罪。惩罚了骊姬晋献公会伤心,他已经年老了。其父伤心,他作为人子也会得不 到快乐。竹添光鸿即解释说:“言君老矣,吾已不乐,特以有姬氏,幸君居为之 安,食为之饱。今吾自理而姬氏获罪,则君之侍养有阙,君不得安饱,吾又添一 不乐也。"@别人又劝告其离去,申生认为以弑父的罪名逃奔,谁都不愿意容纳他, 于是在新城自缢。 后人在评论申生之死时几乎很多都是在埋怨他没有向晋献公申辩,但是申生 站在人子的角度上来考虑又何尝没有道理呢?近人吴闽生在“吾又不乐”下注日: “呜咽唏嘘,所以发明申生之孝也。"?钱穆说:“申生此种顾虑,则仍是对其父 。【汉】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中华书局,1959年,第1605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98(299页。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成都:巴蜀书社 四川出版集团 ,2008年,第408页。 回此注见吴闽生撰,白兆麟校注:‘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144页(然‘左传微》其实是吴闽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番不忍有伤之孝心也。惟申生亦不愿负一谋欲弑父之恶名而逃亡,则亦惟 有出 于自杀之一途。此等事,只可就心论心,又何从复据是非厉害以多所责备乎?" ?钱说甚是。 上面所引凛然赴死之事例,总体可以说是因为孝悌之心,《左传》中更多的 却是发生在战争之中的义死之举。这些或是忠君,或是爱国,从中可以看出许多 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邹缺获白狄子(先轸日:“匹夫逞志于君, 而无讨,敢不自讨乎?井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在僖公三十三年,狄人攻打晋国,晋国获胜,邵缺俘获白狄的首领白狄子。 《左 传》说明晋国这次获胜主要的原因在于先轸冲入狄师,竹添光鸿即笺日:“所以 克狄者,轸之功也。"@先轸之死是因为他“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所以“自讨’’。 这件事的起因是僖公三十三年秦晋发生崤之战,秦国战败,晋人俘获了秦国百里 孟明等大臣。文赢 即秦穆公的女儿,后来嫁给晋文公 说服了晋襄公把秦囚放 了回去。先轸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甚至“不顾而唾"。?杨伯峻注日“古代礼法,在尊长之前,不敢吐痰与擤鼻涕’’, “先轸不但唾于朝廷,且面向襄公,唾且不旋转其头,此极言其气忿"。@杨伯峻 的解释并非是说先轸没有贵族之间的礼仪而是说其气忿之极。要知道,先轸是晋 国的大臣,在重耳出逃时并没有跟从重耳,但是重耳回国后不久即认命先轸为三 军主帅,可见先轸在晋国是拥有着很高的德行和谋略的,不然不会被委以重任。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先轸的作为,在僖公二十八年的城濮之战中,正是由于先轸 的谋略才奠定了那次战役的胜利。但是此次先轸在国君面前失礼,虽然晋襄公不 作任何惩罚,但是以先轸的个人修养和忠君之心等来考虑,他本人是认为极愧对 国君,从而以死谢罪,以赴死之举来诠释了自己精神上的崇高。方朝晖在《春秋 左传人物谱》中评价先轸赴死说:“僖三十三年先轸之死,使人看到一位披肝沥 生和其同学刘培极共同所著,文中所引‘左传分国集注》同引,为刘培极所说。本文不辨,皆注为吴闽生。 o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 》,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05页(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0l页。 圆【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成都:巴蜀书社 四川出版集团 ,2008年,第657-658页。 回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9页。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9页( 2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群体风度 胆的血性汉子,他对晋室的赤胆忠心令人难以忘怀。"? 钱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 》中评论说: 此一事,与鬻拳事亦相仿佛„„先轸之意,彼以老臣对新君,而有此失 礼,虽心固无他,而疑若意存侮嫂(其君容恕之不加罪,而先轸心更不安, 乃以死敌自明其心迹。此亦只是自疚内憾,求以获其心之所安,而竞出于一 死(则亦不得不谓是极富于道德精神之一种表现也(。 钱穆认为先轸之死是明其心迹,不负君主,这是一种高贵的行为和风度。而且先 轸“免胄入狄师"正可见其赴死之举。这件事与鬻拳事相类似,鬻拳之事见《左 传??庄公十九年》: 十九年春,楚子集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躇 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中,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 经皇(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 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为大阉,谓之大伯(使其后掌乞 。 鬻拳之事,《左传》中君子日:“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 于善。’’国这里是说鬻拳爱护国君。鬻拳个性为人,我们也可以从引文中大致比较 清晰地看到,其性格强硬,不畏权势纳谏,国君在外兵败,他甚至不惜关闭城门 迫使君主再次战斗。但是迫使君主终究不是臣子所为,“罪莫大焉",所以他自刖, 最后甚至自杀。钱穆说:“当时君子评此事,则仅谓鬻拳可谓爱君。此一评语, 乃直道出鬻拳本人心事。若论其行迹,似乎鬻拳所为,非为臣之常轨。但探其内 心,则鬻拳之一切反常违法,实莫非出于其平日一番爱君之至忱也。"@ 先轸“免胄入狄师”而死和鬻拳自杀,都是出于忠君的缘故,一方面是对自 己的君主失礼而心有愧疚,另一方面则是他们自己人格上的高贵,正是为了他们 自己的人格上之完备,才出现了这许多令后人敬慕的故事。 又如《左传??文公二年》: 战于觳也,晋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战之明日,晋襄公缚秦囚,使菜驹 。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159页。 口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 》,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07页。 西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10-2ll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ll页。 西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 ,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03页( 第二章群体风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戈斩之。(囚呼,莱驹失戈,狼晖取戈以斩囚,禽之以从公乘。遂以 为右( 箕之役,先轸黜之而立续简伯(狼晖怒(其友日:“盍死之?”晖日:“吾未 获死所(”其友曰:“吾与女为难。"晖日:“《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 于明堂(’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吾以勇求右,无勇而黜,亦其 所也。谓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陈,以其 属驰秦师,死焉。晋师从之,大败秦师。。 狼晖之死发生在文公二年的秦晋彭衙之战,在这次战役中,晋军因为狼晖并 其从属冲入秦军中,晋师从之故胜。狼晖之所以冲入敌军阵营,同先轸一样事出 有因。在之前,莱驹为晋襄公车右,车右非勇武之人不能当任,莱驹失职,而狼 晖证明了自己的勇武从而当上车右。但是在箕之战役中,先轸罢黜了他另立续简 伯,这不亚于是否认了狼晖的勇武,蔑视了狼晖的人格。狼晖发怒,其朋友劝其 以死证明,狼晖认为还没有获得死的地方,即还没有他用死来证明自己勇武的地 方。朋友又劝他发难,他不同意,认为害上是死的不义,而且不是勇武的表现。 只有在战争中才能最好看出一个人的勇武,故狼晖在彭衙之战中冲入秦师中而 死。《左传》用君子日评论此事说:“狼晖于是乎君子。诗日:‘君子如怒,乱庶 遄沮。’又日:‘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怒不作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 圆认 为狼晖发怒而不作乱反而跟着军队作战,是为君子。钟惺《史怀》评论狼晖说: “数语从容,识到养到,生死功名之际洒然矣!斯之谓勇。’’@ 钱穆说:“狼晖之怒,实乃一种人格自尊之内心表现,非为失官位而怒也。 其驰入秦军而死,乃以表示其真不失为一勇者。”?对于狼晖发怒,钱穆的观点也 颇值得深思,钱说:“怒为人生情感中最当戒之事,然使怒而当,正可表显出一 种最具力量最富生命之道德行为。”这在狼晖身上表现的确实恰如其分。事实上, 狼晖并不是因为先轸罢黜他的车右位置而发怒,而是因为他的勇武没有得到真正 的认证,故以死来证明自己。 《左传》中还有许多的义死之举,《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组麂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 坐而假寐。魔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19(52l页(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2l页。 。【明】钟惺:‘史怀??卷一》 丛书集成初编 ,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12页。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 ',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08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群体风度 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晋灵公不君,对臣下暴虐残忍,赵盾屡次劝谏未果,反而促使晋灵公派组麂刺杀 于他。然而当组魔将要刺杀赵盾时,却看见赵盾穿着盛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尚 早就在那假寐。组麂被赵盾的个人气质所折服,于是放弃了刺杀,但是杀赵盾对 民众不好,这是不忠,不杀又愧对晋灵公的信用,所以触槐自杀。组魔之所以不 杀赵盾,从侧面是反映了赵盾的高贵品质,文中说“不忘恭敬",竹添光鸿笺日: “恭敬指早起盛服将朝也,而陈善闭邪责难于君之义亦包焉。"@《孟子??离娄上》 说:“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一囝“恭敬"是赵盾 的行为表现,何尝又不是其个人的贵族风度呢?而恰恰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品质免 去了一场灾祸。孙绿怡说:“《左传》所记‘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的细节, 却是描写了以为大臣对国君忠心耿耿的最真实动人的一幕,因此当组麂看到这一 幕时深受感动。"回 组麂之死或许确有其事,因为其死之后必然会被别人发现,然而组魔为什么 死和其死前所说的话又有何人能为其记载呢?盖当时他去行刺,除却赵盾外压根 无人在场,而赵盾则不可能知道此事。钱锺书即在《管锥编》里怀疑说:“宣 公 二年组麂自杀前之慨叹,皆生无傍证、死无对证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 一一云:“组麂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李元度《天岳山坊文 钞》卷一《组麂论》日:“又谁闻而谁述之耶?"o林琴南《左传撷华》猜测说: “想组麂之来,怀中必带匕首,触槐之事,确也。因匕首而知其为刺客,因触槐 而知其为不忍。"回 钱穆说:“组麂之不忍刺赵盾,是其发乎情。然组麂又必坚持君命不可弃之 义,是其止乎礼也。"@组麂之事是否存在和解释得通其实并不重要,这件事本身 是值得推崇的,《左传》如此写即使是作者的猜测也说明了当时是盛行这种礼法 道德的,这也是春秋时人所共同默认的行为规范,即为了一种精神信仰而甘于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58页。 o f日1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成都:巴蜀书社 四川出版集团 ,2008年,第823页。 o杨伯峻:《孟子译注》 2版 ,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63页。 固孙绿怡:《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l页( o钱锤书:《管锥编 一 》 2版 ,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7l页。 @原文见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 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9页。 o转引自钱锺书:《管锥编 一 》 2版 ,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7l页。 o林纾选:《左传撷华》,台北市:文光图书公司,1957年,63页。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 ’,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09页( 第二章群体风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死。 《左传??僖公九年》云: 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书目“杀其君之子”,未葬也(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辅之。”荀息立公子卓以葬(十一月,里克杀公子卓于 朝(荀息死之(。 晋献公在生病之前曾让苟息辅佐奚齐,苟息说“不济,则以死继之",@认为这才 是忠于君。后里克杀奚齐,荀息要按照他曾经许下的承诺为君自杀,别人劝他辅 佐卓子,然而卓子又被里克杀死,荀息终自杀。《左传》中赞扬苟息这种行为, 说:“诗所谓‘白硅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苟息有焉。"@杨树 达《春秋大义述》把苟息列入《贵死义第三》篇目,说其“苟息不食其言而死, 则贤之"。?且不论萄息的行为是否正确,其辅佐奚齐和卓子的途径是否明智,其 忠于君而遵守诺言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如钱穆说:“若专就其不食前言以欺死 君之一节言,则仍有其至可钦敬之一番道德精神也。"@ 又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一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 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大史即太史,太史在春秋时期主要的职责大致是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 记载史事等,而且几乎世袭,所以崔述弑君,作为太史当然要记载这件事。然而 崔述不允许记载所以杀了太史。太史之弟又记载,又死之。其弟又记载,崔述才 作罢。南史氏听说太史尽死,拿了写好的竹简将要去,听说已经记载才回去。这 就是后世所谓的“良史精神”,后世敬仰甚重。这件事似乎对后世的影响更深, 这与司马迁等专职记载历史的史官不畏皇权,只为事实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 是太史作为史官的操守和精神恪守,即使为了自己所信仰的去死,也是值得的。 这与宣公二年的史官记载“赵盾弑其君”本质上是相同的,并非因为对方是权贵 而放弃直笔。这其实也是他们作为贵族阶层所恪守的一种春秋风度。钱穆说:“此 诸人之死,固亦未尝有如后世人自有一种留名不朽之想。而在彼诸人当时之心中,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29页。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28页。 国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30页。 回杨树达:‘春秋大义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l页。 o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 》,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06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99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群体风度 则诚惟有天职当尽之一念而已。生为人,尽人道。守一职,尽职守。为史官,则 惟知尽吾史职而已,外此皆可不计。此等精神,亦云伟矣!"?吴闽生说:“再记 史氏死节,尤凛凛生动,此以死殉职者,异于前列私眶也。"@吕祖谦《左氏传说》 评论此事说:“大抵君子守正果坚,则小人虽有如此凶威虐焰,终不能移夺。然 这里须看得非偶然如此,盖文武成康涵养数百年风俗所以有此。"@ 《左传??定公十四年》云: 梁婴父恶董安于,谓知文子日:“不杀安于,使终为政于赵氏,赵氏必 得晋国,盍以其先发难也讨于赵氏?”文子使告于赵孟日:“„„晋国有命, 始祸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丹赵孟患之(安于曰:“我死而晋国宁, 赵氏定,将焉用生?人谁不死?吾死莫矣(静乃缢而死(。 安于为了晋国的安宁而慨然赴死,确实令人感动。尤其“人谁不死"一句更是令 人解其悲壮与漠视生死之风度。钱穆评论安于说:“彼其意,盖谓人生惟求于世 有贡献。有所贡献于世而死,即为死得其所。人谁不死,此乃中国古人一种 甚深 达观。一切道德精神,则胥不由此种甚深达观中爆发。"@钱说确是,安于之所以 慷慨赴死,一方面可能确实是因为死得其所,有了心中的信仰和精神支持,另一 方面又何尝不是其个人文化修养和风度所致?这是春秋时人的相通之处。 由以上所引各种事例可见,春秋时人不惧生死、漠视死亡,几乎都是基于心 中所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和精神信仰,从而欣欣然赴死。这些或是为了忠君爱国, 或是为了孝悌之心,或是为了自己所持守的道德修养等等,确是令后人敬仰不止。 除了以上所引,《左传》中还有很多的“义死"和漠视生死的事例,如文公十六 年的宋昭公明知必死仍不在意,而荡意诸明知宋昭公必死还陪着共同赴死就很可 贵。又如《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日:‘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杨 伯峻注日:“帽带紧结,死仆地而帽不落,即不免。”o子路为孔子的学生,孔子 受周礼影响极深,子路必然也是以君子的礼法规法和道德节操约束自己,所以其 在临死之前都不忘整理自己的仪容,要求“冠不免",这是何等的风度!这在后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 》,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11页。 母吴闽生撰,白兆麟校注:《左传微》,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3页( 国【宋】吕祖谦:‘左氏传说》,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7页。 回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94(1595页(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 》,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14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96页。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96页。 第二章群体风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世是很难得一见的,而在春秋时期却是很普遍的。钱穆说:“不愿临死而有所失 礼失态,此种精神,后人以之与曾子之临死易箦并称。亦一种极高道德精神之表 现也。" 第二节人道主义情怀 《左传》中的贵族,无论是王室、诸侯、大臣等,对同样有修养的贵族多是 礼遇有加,即使是对民众也是考虑民意的。其他诸如不愿杀生,不用过分的行为 来表现自己的勇武,救济灾民等等充满人文关怀的行为多不胜数,这正体现了春 秋贵族重人道的群体风度。 如《左传??襄公十四年》,晋国的士鞅逃奔秦国,秦景公问士鞅晋国大夫谁 先亡,士鞅对答如流,“秦伯以为知言,为之请于晋而复之。"?当时晋国和秦国 正处于敌对状态,双方甚至刚发生过“迁延之役’’,然而秦伯竟然可以请求晋国 重新接纳士鞅,这种事情在春秋时期很普遍,然而后世中却是极其难得的。 如《左传??宣公二年》大棘之战: 狂狡辂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君子日:“失礼违命, 宜其为禽也(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易之,戮也(靠 。 这里,《左传》作者采用的是“君子日"的方式对狂狡的做法加以讥讽,认为兵 戎之事在于表明果毅精神,这才是礼。竹田光鸿《左氏会笺》评日:“军法以杀 敌为上将军临战必三令五申之,狂狡失即戎之礼,违元帅之命,"@又说:“如狂 狡倒戟之类,既是受戮之道也。"?可见竹田光鸿采取的也是批评的态度。 诚然, 在战争之中,这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是这种深入骨子里的贵族风度不是值得赞 扬的吗?此例与前文所述的宋襄公“不重伤,不禽二毛”的例子极其相同,争议 的主人公都是极具人道主义精神的贵族,这种风度是他们自身教育和文化制度的 体现,我们对这种做法是不应该多加批评,反而是更多赞扬的。 春秋时期贵族阶级所表现出来的重人道主义还体现在对降国的处理上。最突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lO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52页。 国 日 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成都:巴蜀书社 四川出版集团 ,2008年, 第817页。 o 日 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成都:巴蜀书社 四川出版集团 ,2008年,第818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群体风度 出的例子就是《左传??隐公十一年》中郑庄公伐许之后: 齐侯以许让公(公日:“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 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 偏,„„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日:“凡而器用财贿,无宾于许。我死,乃 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 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齐侯把许国让给鲁隐公,然而鲁隐公不接受,又把许国给了郑国,郑庄公也 不接受,让许大夫百里奉许叔居于许的东部,派公孙获暂时居住在许国的西部以 便保卫,并吩咐说凡是器用财货等物品都不要用许国的,如果郑庄公死去就撤兵 回国吧。此事《左传》作者是持赞扬的态度的,借君子之口评日:“郑庄公于是 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圆 《左传》中贵族的人道主义情怀还体现在对民众的重视上,《左传》中处处 可见对民意之重视。如文公十三年: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日:“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日:“苟利于民, 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兴焉。”左右日: “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日:“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 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日:“知命(”@ 古人对占卜是极其重视的,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农耕守时都必要先占卜一番,如 果占卜的结果是好的则执行。例中邾文公想要迁都于绎这个地方,遂占卜预测吉 凶祸福。史官说迁则对民众有利而对国君有害。邾文公认为民利则君兴,民利始 终是最重要的,最后决定迁于绎。竹添光鸿笺日:“天降下民作之君,天之命君, 以为民也。军民一体,未有民利而君不利者,亦未有民不利而君独利者也。邾文 不从卜史之言,而决于迁绎,可谓达识矣。"?龚留柱说:“迁都之后,他果然很 快就死了,但《左传》所褒扬的这种重民精神,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宝 贵财富而影响后代。’’@钱穆说:“邾文公只求尽其为君之天职,只求其可以利民,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4(75页( o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6页。 o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北京:中
本文档为【论“春秋风度”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贵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9KB
软件:Word
页数:6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2-10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