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版

举报
开通vip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版 导 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公共政治理 论课,从学科性质来说,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学术 界也有称之为社会主义学)。它是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形形色色冒牌社会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一词有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二是指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实践; 三是指思想,即指导这个伟大实践、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作论证...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版 导 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公共政治理 论课,从学科性质来说,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学术 界也有称之为社会主义学)。它是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形形色色冒牌社会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一词有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二是指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实践; 三是指思想,即指导这个伟大实践、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作论证的思想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只是就思想体系而言的。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广义的是指整个马克思主义,因科学社会主义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合乎逻辑的继续、发展和完成,它集中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理想和实际的政治效用。它不仅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首要科学,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科学,一句话,它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的首要科学(所以也有简称之为人的解放学),是活的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中,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可以在整体意义上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同义语。而我们这里所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狭义上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 本导论拟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以及当前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要求通过学习本导论,为提高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 自觉性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与 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它研究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伟大历史进程,揭示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研究客体,并且包括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而创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两个伟大历史进程。作为这两个历史进程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这两个历史进程,即无产阶级实现自己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必然是无产阶级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过程,是无产阶级的实践符合客观规律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要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实现这一过程的带普遍性的规律。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一门课程,则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规律。这里还须进一步指出,因为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提到要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社会,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因而必然要对这四大系统进行研究,但不是并列起来分别研究,而是以政治为先导,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总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当然,它并不是社会主义政治学加社会主义经济学、加社会主义文化学、再加上社会主义对外关系学的简单总和,而是以政治为先导,从总体上综合研究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社 一般规律的科学。此外,还须明确,科学社会主义也不等同于社会主义科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科学是一个大门类的综合性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则是社会主义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学(学术界也有称之为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科学还包括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制度史、社会主义政党、社 1 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潮、比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状学、社会主义未来学,等等。社会主义科学的各个门类,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研究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规律;而科学社会主义(或称社会主义学)则是从宏观上总体研究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深入研究一般规律对于研究各方面的具体规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研究好各方面的具体规律又有助于加深对一般规律的认识和提炼。所以,二者是既有区别, 又相辅相成的。 二、基本内容 既然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要经过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世 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这两个伟大历史进程,那么,与此相适应,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 论。研究无产阶级夺取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革命)和运用这个政权对社会进行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方法的理论,可以统称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道路和方法的理论,可以统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首先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统一的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许多原理都是相同的。例如,无论在革命或者建设中,主体力量都是无产阶级,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次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必须从这种连续性上去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研究。例如,今天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改革旧体制的任务,而这种旧体制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和这个革命的独特的道路和方式相联系的。虽然如此,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毕竟有着不同的对象、任务和目的,因而必然有不同的内容。若无视二者之间的区别,把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中特有的内容(例如阶级斗争),照搬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就会给建设造成损 失。在这方面,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有教训。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是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和不断深化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形态在历史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螺旋式逐步上升的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社会主义虽然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继起者,但如果从社会主义包含的最一般的内涵,即追求一种理想社会制度来看,科学社会主义与上古、中古人类那些旨在反对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消灭压迫、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变革言论和反抗斗争是有着种种联系的。而与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更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最初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从空想变成科学,从学说到实践,从一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多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再到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等一系列历史性的飞跃。这些飞跃是符合人们思想认识的,也是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这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因此,本门课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内容便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上述一系列历史性的飞跃作为主线,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依照历史的纵向发展,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分五章阐述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飞跃,使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个社会思潮像科学社会主义那样具有巨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威力,具有曲折、艰辛和微妙的战斗经历。社会主义在曲折征途上每一次历史性的飞跃,都使科学社会主义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各国国情,都使科学社会主义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并壮大了实际力量,从而都扩展和深化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揭示了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指明了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所以,科学社会主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解放运动的理论指南和胜利旗帜。 第二节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 2 一、重要意义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这要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的要求和所面临的任务的需要去理解。当今,我们正处在世界大变革的伟大时代,世界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和较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既面临着种种挑战,也存在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我国则正紧紧抓住当前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实践出现的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因而,当前学习和研究作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变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理论武器———科学社会主义,有如下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当今时代发展的大 趋势,坚定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的一百多年来,已从科学理论变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并开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新时代,而且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在20世纪后期,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特别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同时面临着种种挑战。面对当今极其错综复杂的形势,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和低潮?如何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仅是朴素的阶级感情,还要以深厚的科学理论素养为依托。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明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理论。作为21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有一个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谁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如果能学习并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其武装头脑,就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能认清当代伟大历史潮流,在世界风云变幻中保持清醒头脑,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从曲折中看到光明,从困难中看到希望,增强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逐步代替资本主义的坚定信念,坚信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一定能在全球实现,并乐意为探索和实现这个理想社会而奋斗到底,为此而竭力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能,及以此作为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第二,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解,提高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好地贡献力量。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具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具有中国国情的个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为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任务,一方面需要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者能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国内外的实际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也需要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包括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大提高有关素养,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便更好地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并使科学社会主义扎根于中国土壤之中,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创立了相应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此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上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 新成果。这三个最新理论成果都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成为我们党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三个理论都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通的,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学好科学社会主义,则有助于我们 3 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解,提高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更好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有关方针政策,提高在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中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地排除各种干扰,释疑解惑,坚定地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做出贡献。 第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 由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千头万绪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门科学为之服 务。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宏观上总体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 一门首要科学;同样,它可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于学好具体 科学和各种专业知识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在我国,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的专业工作者,若能全面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不仅能够通晓实现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宏观上总体把握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态势,而且能够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在明确社会主义的性质、目标和道路的前提下,弄清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参照系,使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更加紧密、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况且,各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交叉科学,都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社会运转息息相关。所以,全面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疑对于学好这些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便于把这些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系统,进一步探索各个子系统与大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反馈。总之,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并且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综上所述,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为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迫切需要。因此,应深刻认识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研究生应很好地加强自己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素养,使自己成为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合格的研究生,以更好地发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应有作用。 二、基本方法 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也就在于它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密切联系,并通过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地得到证实、补充、丰富和发展。本门课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是说本门课具有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二者并重不可偏废的特点。它一方面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强调用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方法来研究这门科学;另一方面则表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也存在难得的机遇,许多重大问题都有待于联系时代的发展和新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学习本门课就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应坚持和发扬的优良学风,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性质所要求的,也是解决现实任务的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学习方法,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弄懂理论,掌握武器; 二是要具体运用,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在以上两者中,首先要弄懂理论,若不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或者知之不多,一知半解,怎能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学习本门课要弄懂理论,就要认真学习、钻研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完整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这就必须认真读有关马列原著。为更好地结合我国实际,还应认真读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及胡锦涛等我们党的领导人的有关著作。特别是研究生,在我国经济政治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国家 4 民 族负有更为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应在更高层次上深入领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真谛,就更要多读马列的书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著作。此外,学习本门课时要想真正弄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还应注意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研究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对原理理解得深,掌握得好,才不是死背教条。这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显出其生命力。要联系实际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联系的实际要注意全面系统,即要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联系历史上的和现实的实际等。但除了注意全面性外,还要有重点。当前,我们应着重联系我国实际,特别是以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关于这方面,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曾强调,学习理论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能不能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除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方法外,由于社会主义是一项复杂的事业,要研究它,仅凭基本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多种具体方法相互 补充。经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历史方法、比较方法和系统方法等(详见本导论“资料 摘编”的“二、几种科学地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若能根据所要研究的有关 问题,把基本方法与某些具体方法恰当地结合运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 考 题 1.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它研究的对象、性质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2.社会主义一词包含哪三方面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当前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意义?如何才能学好科学社会主义? 阅读文献 毛泽东:论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摘录) 资料摘编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源流及含义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来源,中外学者众说纷纭,很不一致。我国高放教授曾就 这一问题进行考证,从中外资料上发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竟有12种之多。考证“社会 主义”一词的源流,有助于弄清“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了解社会主义学说发展 历史。 “社会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它来源于古拉丁文Socials。So cialis是一个形容词,它是从名词Socius变化来的,原意是“同伴”、“同伙”、“同志”、 “同盟”、“善于社交”等等。这个词到近代已经演变为英文和法文的Social,意为“社 会的”。在英文中再加上ism这个后缀(意为“比较系统的一种思想观点”)就成为So cialism(意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在欧洲究竟是谁最早使用的呢?一说是1753年德国神学家、本 笃派教士、学识渊博、著作丰硕的学者本尼迪克丁?安塞尔姆?德生(1699—1772年)在与别人论战时为了明确起见而使用的。他把信奉基督教的神学家与倡导尊重自然规律 的人加以区别,称后者为社会主义者,即指那些承认人具有社会性的人。另一种是根据 《格林贝格文库》的考证,认为这一词是1803年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首先 使用的。他在《驳斥反社会主义》一书中使用了“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者”两个 词,抨击了18世纪盛行的个人主义和个人主义者,把个人主义称为“反社会主义”, 把“社会主义”解释为由上帝安排好的传统的社会制度。他这时使用的社会主义,只是相对于个人主义而言的,还不是指一种思想体系或新的社会制度。不过,意大利这位传教士的书名叫做《驳斥反社会主义》,足见在他以前早已有人使用并论述过社会主义 了。问题在于1753年德生和1803年意大利传教士使用这两个名词,都只是偶尔在出版 物上出现的,其含义和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又很不一样,而且当时在欧洲大陆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还不太突出。所以,“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后,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没有很快在书刊上推广。直到 5 19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才在法、英两国由空想社会主义者带头使用并广为流行起来。 在法、英两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中,对谁先使用社会主义概念也有不同看法。英国人 和法国人互相争夺“社会主义”的发明权。从现在能查到的有根据的材料来看,应该 说“社会主义”一词是1832年2月13日在圣西门派的《环球》杂志上由法国人先使 用。此期杂志上刊登了戎西埃雷评雨果《秋叶》的文章。戎西埃雷反对与社会没有任 何有机联系的个性,主张建立一种人人彼此间存在有机联系的社会制度。他把人与人之 间有组织的联系称为“社会主义”。他说“我们不愿意为社会主义而牺牲个人,也不: 愿意为个人而牺牲社会主义。”戎西埃雷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来理解。 有人说,在1827年11月出版的欧文派主办的《合作》杂志上曾经最早用过“社会主义”一词,可是通过考证发现该杂志中的原话却是“社会主义者”。到1833年,英国欧文派才在《贫民卫报》上使用“社会主义”一词。1834年圣西门派著名活动家埃尔?勒鲁发表了《论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一文。他按圣西门的学说,第一次对“社会 主义”一词作了比较充分的阐述。他认为只有走“联合”或“社会主义”的道路,才 能改善人口众多的贫困人民群众的命运,从而使“社会主义”一词第一次成了表达空 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随后,“社会主义”一词在空想社会主义者中广为流行。但圣 西门、傅立叶都没有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过“社会主义”一词,欧文晚年在自己的著 作中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 “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后,逐渐表达了当时西欧社会上许多人酝酿已久的反对资本主义、追求新的理想社会的共同愿望。所以,当这个词在报刊上出现以后,就迅速风行英、法等国,成为一种时髦思潮。各个阶级和流派纷纷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意愿,对社会主义作出各种随心所欲的解释。到19世纪40年代,社会各阶级中不少人自命为社会主义者。当时,除了空想社会主义以外,还出现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封建社会主义等。这就使社会主义成为内涵和外延都很不确定的词。但总的看来,在19世纪30—40年代,社会主义是反对资本主义、追求新的社会制度的思潮和运 动。“社会主义”意即用社会化来解决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的新思想和新制度, 当时的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只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修补,并不主张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流行范围主要是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正如恩格斯所说:“在1847年,社会 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236 , 37页)所以,1847年“正义者同盟”改组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及绝大多 数拥护者主张取名“共产主义同盟”,而否定了“社会主义者同盟”的名称,同时把他 们的纲领称为《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社会主义”。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因为当时很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派别都自我 标榜为社会主义,所以代表无产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共产主 义”。到50年代,他们自称“社会主义”时,也常常在“社会主义”一词前面加上形 容词,如“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到6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的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1864年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参加者有欧美16个国家的约40万工人和各种工人组织,他们打出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旗号。这时马克思主义派在工人运动中还不占主导地位,并且在马克思主义者中,“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二词已经时常混用,成为同义语。第二阶段,19世纪7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出现了欧美各国建立工人政党的浪潮。为了争取、教育、团结和联合受各派社会主义者影响的 广大工人,使他们同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思想界限,认清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谬误和危害,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74年使用了“科学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来称呼他们的社会主义学说。这对推进工人运动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向前发展有重大意义。第三阶段,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而把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一词不是我国古汉语中已有的词汇,而是在20世纪初从日文移植过 来的,19世纪末,日本已有 6 很多书刊介绍欧洲的社会主义,可是我国还没有使用这个词汇。当时,我国有人在翻译学术著作时,把社会主义译为“人群之说”、“人群主义”、“民生主义”或“养民学”、“安民新学”。后来,我国在日本进行活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人士,把日文的“社会主义”一词移植过来作为中文的新词汇。1902年9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首次提到“麦喀士(马克思)之社会主义”。1905年,蛰伸(朱执信的化名)在《民报》上发表的《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中,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社会主义学说。在1902—1905年间,“社会主义”一词在中文书刊上开始使用并成为约定俗成的词汇。“社会主义”是个多义词,其含义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一句话,“社会主义”是“思想、运动和制度”的有机统一体。第一,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义语。社会主义世界观亦即共产主义世界观,科学社会主义亦即科学共产主义。从广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第二,作为一种革命运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有时也是同义语。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都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下,为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活动。 第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 段。它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总称。有时它也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同义语。“社会主义”一词这三个方面的含义是密切联系的。(1)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它对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起着指导作用;(2)社会主义运动既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实践,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3)社会主义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只有弄清楚“社会主义”一词 三方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此外,在我国理论界还有人进一步指出,在提到“社会主义”一词的时候,应该遵循其 创始人的本意,首先把它理解为一种“社会”、一种“社会形态”,其次它才是“一种思想、一种运动、一种制度”,这样才能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作出科学的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往往把“社会主义”理解为“社会主义国家”是 不恰当的。 (本文由编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二、几种科学地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 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 ? 而要去研究和认识它,就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在社 会科学研究中除了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外,还经常结合使用一些其他方法,主 要是历史方法、比较方法和系统方法等。这几种方法也可以运用于科学地认识和研究社 会主义。现把这些方法简介如下: (一)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原本是历史科学中的基本方法,它强调社会生活有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性。 任何社会现象、社会运动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都会表现为若干前后相继的阶段, 在这些发展的过程与相继的阶段中,历史的变化透过其各种外在的偶然性表现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方法具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是发展的观念;二是时间的观念。这两个因素 分别决定了历史方法在具体运用时可采取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对事物起源的历史考 察,突出的是时间观念。任何事物都不是生来就是如此的,它有自己的最初形态和发育 过程,而这些又同现今联系在一起,成为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因素之一。在这种形式 下,历史方法重视的是通过对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过程的考证,找出这些过程和事件发 生的具体背景、详细特点、结果与原因之间的特殊关联,从而将历史面貌尽可能地复原 出来。 历史方法的另一种形式是对发展逻辑的归纳,突出的是发展观念。这种形式不去寻 找政治生活的历史曲折性,相反,它要从偶然中找出必然,要舍去实际政治生活过程中 的细节和不重要的 7 部分,将历史的曲折“拉直”,从中找出发展的主要线索或基轴。这 种形式更多地不是复原,而是舍弃和归纳。 历史方法的这两种形式是彼此相连、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只有充分运用第一种 形式,将已经过去的政治生活尽可能地复原到当时的状态,才有可能运用第二种形式对 其加以抽象、概括。如果不经过第一种形式,就主观地规定历史发展的逻辑,这种逻辑 必然带有杜撰的色彩,缺乏真实性。反之,如果只有事件的罗列,不去进行逻辑的概 括,人们只能把历史事件视为过眼烟云。 历史科学的这一基本方法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是完全适用的,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绝不是某种既定的或一经形成就不再变更的东西。科学社会主义无论是其理论、运动或制度,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且这种变化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因此,人们必须通过认真的研究,努力去揭示这种变化,并寻找出变化的规律。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中运用历史方法,首先要求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的产生、演变作出阶段性考察,将历史的真实过程在思维中再现出来。最初,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制度是以空想的形态存在的。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此后,科学社会主义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并不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者们或运动的领导者们预先规划好的,而是由科学 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但是,它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在发展中要经历哪些阶段, 不同发展阶段的起点落在哪个民族,同一发展阶段在不同民族那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 现方式等等,所有这些都取决于现实社会所能提供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 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相互作用。其次,运用历史方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要求人们在对一种理论、运动和制度进行分析时,应当将它们摆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揭示其结果的合理性。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理论、运动和制度不仅各自的内容、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相互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对于这些变化, 只有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如果我们不是从具体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阶段、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具体条件、历史进程所能提出的具体任务出 发,来细心地观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制度在不同阶段的内容与形式,就会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就无法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变动性与连续性。 再次,运用历史方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还要求人们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上升性与曲折性。一些善良的人常常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失误、遇到的曲折不理解;而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则对科学社会主义遇到的波折、出现的低潮感到幸灾乐祸,甚至以此为据断言社会主义失败了。 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或从本质上就是反社会主义的人来说,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会“寻找”或“制造”社会主义的失误或失败,要他们客观地看待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但对于多数善良的人来说,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主义的上升性与曲折性却是十分重要的。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主义目前遇到的低潮不理解,通常是由下列几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是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不太了解,总以为资本主义经过反封建的革命成功以后,就一帆风顺、平平稳稳地发展到今天。其实,资产阶级在采用革命手段打倒封建贵族以后,也遇到过被推翻的反动阶级的复辟活动,甚至有的国家的政权重新落到封建贵族手中。资产阶级经过多次反复辟斗争、遭遇多次低潮后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事业当然也不会例外。 二是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全球取得胜利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无产阶级在一个民族取得胜利要经过多次反复,胜利后还要巩固自己的成果,支持其他民族夺取政权并走向社会主义。只有当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都建立了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世界无产阶级经过好多个世纪的努力。无产阶级从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今天,才过去150多年;从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至今,只有80多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无产阶级在巩固、完善自己制度的过程中,经历一些低潮和曲折,不足为怪。 三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完善所要付出的艰辛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少人总以为 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天然具有优越性,它能在 8 极短的时间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多更好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事实上,已经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民族,大多原先的科技、经济、政治都比较落后;尽管它们在革命胜利后一段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的速度比较快,但是要在与原先的基础就比较好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激 烈竞争中彻底改变落后的状态,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二)比较方法 在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其实已经包含了比较方法,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分 析就是一种以现在为基点、追溯过去的纵向比较。比较方法是多种学科所运用的宏观分 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比较分析大多用于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事物的研究,只有将这些 事物加以分类,并对它们进行对比,人们才能从中找出事物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普遍性 与特殊性。比较方法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宏观分析中主要服务于两个意图:一是找寻一类事物 的普遍性。如果被比较的事物属于同一序列,它们在结构或者职能上就会具有某些相似 性,从而可以找到共同的指标和参量。二是通过规定一定的指标与参量,然后与具体的 事物进行对照,找出具体的差异,从而认识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 的。没有预先设定的指标与参量,就无法找到具体事物的差异,而共同的指标与参量又 只能从比较差异中得以发现。 在运用比较方法时,必须明确比较的目的。对社会主义的比较分析,是为了更好地 认识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的变化发展规律。比较分析既可以是纵向 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在纵向的比较上,既可以将同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的过去与现在加 以比较,看清社会主义事业在该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也可以将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放 在一起,比较其发展的历程,从中找出普遍性与各国的特色;还可以将全球社会主义的 昨天与今天加以比较,看清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在横向比较上,可以将具体的社会 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比较,既从中找出客观存在的差距,又加深对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的认识;也可以将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道路加以比较,从中总结经验教 训,以便给正在准备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民族提供指导;还可以将不同社会主义国家 正在进行的改革加以比较,从中找出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规律性。 在运用比较方法时,还必须弄清楚比较分析适用的前提条件。任何比较都是同中求 异、异中求同。拿来比较的事物或现象必须具有某种同等性即可比性。这种同等性是指 多个需要比较的事物在某一属性或某几个属性上具有对等性质。对于那些一开始就不存 在同等性即具有不可比性的事物,比较的结果就不可能是科学的。比如,有人经常在消 费水平方面拿中国与美国比,这一比,结果非常清楚,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远不如美 国。但是,某些人不满足于这一结论,进而推论说:美国是资本主义,中国是社会主 义,因此,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种推论就是荒唐的。导致中国与美国目前消费水 平存在差异的因素非常多,两个国家近代发展的历史起点不同,资源环境各异,民族遭 遇不一样,内外政策也有区别。因此,以上述众多因素导致的消费水平的差异来比较社 会制度的优劣,就违反了同等性原则。 (三)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的基础是系统论,这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带有横断性的科学 理论。系统方法强调分析对象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目前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 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甚至文学的研究。系统方法要求人们在观察问题时应首 先从事物的整体特性着手,认定组成事物的各种成分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都是由 事物的整体性质决定的。系统方法其次要求人们从分析对象的开放性出发,重视系统与 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任何系统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信息 的交流,系统正是在不断地与外界环境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中发展自身并增强功能的。 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它就会使内部的无序状态不断加剧,从而会导致系统崩溃。由于任何系统都具有层次性,因此系统方法还要求人们对事物进行分层次的系统分析。客观世 界是分成等级的。每一个体系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归入更高一级的体系之中,而每一 个体系内部的组成部分又可以看做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分体系。这样,系统的构成就具 有了相对的意义:以某个体系为系统,高一级的为超系统,低一级的为子系统。 在运用系统方法研究 9 科学社会主义时,我们首先应当将科学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由 理论、运动和制度构成的整体。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理论、运动和制度的发展与 完善并不是平衡的和同步的。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首先完成飞跃的是理 论,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往带有自发性质的工人运动才上升到自觉的水 平,变成为目标明确、以推翻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为根 本宗旨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运动从1848年算起,前后经过70 年,到1917年才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理论与运动到现实制度的飞跃。 当人们去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的时候,也应当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苏联以及由 它一手帮助建立起来的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剧变,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 “社会主义”的名称也从这些国家的宪法中取消了。不少人依据这一点,就宣布科学社 会主义从此失败了。这种看法并不科学。应当承认,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些民族和国家中 遭受了巨大曲折,的确处于低潮。但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在,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还在;更何况,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制度还在一些民族和国家 中,在十几亿人口中坚持和发展。怎么能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从此就失败了呢? 其次,我们在运用系统方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时,应当看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发展和前进都是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 15、16世纪开始就在地球上立足生根了,经过17、18、19世纪的政治斗争,资本主义 终于战胜了封建统治,先在欧洲然后在北美形成了稳固的统治。接着,资本主义凭借商 品、市场和贸易的力量,有时也加上“船坚炮利”,将这种制度向世界各地推开,形成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在这一体系的薄弱环节,经过长期的理论与运动 的积累,在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具备时,才有可能打开缺口,并依靠自己独立的奋斗努 力,建立并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正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环境下,并且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中 生存与发展的,因此,当世界资本主义对它实行严密的封锁与扼杀时,它必须在特殊的 条件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形成特殊的经济、政治发展模式。否则,它将无法存在下 去,当然更谈不上发展。一旦资本主义体系衰落,整个世界处于和平发展的状态下,社 会主义国家就应当抓住机遇,改革旧的经济、政治体制,利用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先进 科学技术充实与发展自己。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在自己的发 展过程中,会不断地依据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改革、创新。在时代和世界格局发生巨 变时,如果社会主义国家不进行变革,不顺应世界的潮流,它就会被历史抛到后面。因此,只有勇于改革,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才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但是,社会主义的 任何改革,都必须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的,如果丢掉社会主义这一根本 制度,任何体制的改革最后都会损害科学社会主义事业。 我们在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科学社会主义时,还应看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层次性。从本 质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项世界性的运动和事业,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在全世界实 现共产主义。因此,全世界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反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但是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又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首先推翻本国和本民族的资产阶 级。因此,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必须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结合起来。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选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道路、阶段与策略时,只能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因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就 会出现不同的道路、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策略并存的局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就会 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些社会主义运动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有些则可能还处在较低的阶 段上。对于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义运动,我们都应当欢迎、支持;如果搞所谓“唯我独 尊、唯我独革”,到头来只能是孤家寡人。 层次分析的方法也可运用到对具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考察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根 本制度是由一系列的具体制度构成的。社会主义有自身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科技教 育制度、思想文化制度等等。在一些具体制度上,社会主义应当吸 10 取资本主义在发展中 所积累起来的与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相一致的内容,比如,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手段,还 有商品、货币、市场、股份等等,即使在政治领域中,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东西也不全是 坏的,有些是值得社会主义者思考和借鉴的。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三种常用方法外,现代科学所运用的一些方法也有可以借鉴之 处。例如,控制论关于研究系统内部控制功能和信息传递方式一般规律的方法,也有助 于把握社会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又如,信息论关于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储存的 方法,也有助于对社会主义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利用。还有,协同论关于多元 系统元素间的合作效应的方法,也有助于研究世界不同集团日益发展的国际合作。 总之,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时,对以上现代科学所运用的一些方法,也应适当吸取和运 用。若能自觉地将这些科学的方法和基本方法结合起来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则可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摘录自童星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稍有修改和补充)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科学地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的实践经验,并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 学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提高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的认识和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的正确性的理解。 学习本章,要求了解人类理想社会观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及历史作 用,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划时代的意义,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社 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明确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中的 一次伟大飞跃。 第一节 从古代理想社会观到近代空想社会主义 一、古代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在20世纪产生 的。但是人类对类似社会主义那样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却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伴随在 一起。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仅把吃饱穿暖视为理想。随着私有制的出现 和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人类对理想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古代的理想社会观。 (一)中国古代理想社会观的代表思想 在我国古代的理想社会观中,比较系统而又最有影响的是关于“大同”世界的理 想,它在我国古文献中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 ? 。书中引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 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显然是一个十分美好的社会图景。在这个社会里,实现了财产公有 制,社会财富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选举德才兼备的人管理社会,没有任人唯亲的现 象;人人尽力劳动,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得到社会的适当安排和妥善照顾;人人讲求信 谊,大家和睦相处;没有人搞阴谋诡计,没有人盗窃作乱,社会安定团结。由于这种 “大同”世界的思想寄托着我国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因而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 深远的。不仅古代人把它作为一种理想社会去追求,近代的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也 无一例外地把“大同”理想融进他们的主张,视作改造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中国无产 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和周恩来,也曾经用“大同”这个词汇来表达科学社会主义 和科学共产主义的理想。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说过,我们要“经过 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 。周恩来也曾 说:“人人尽力,人人享受,人人快乐,这就是大同世界!” 除了“大同”理想以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 11 追求一种叫做“太平”世界的社会 理想。这种“太平”世界的社会理想,最早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农民起义军提出, “太平”的基本意思就是天下大治,大家平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提出的“均平”以 及宋代钟相、杨幺起义时喊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也是从“太平”世界的 社会理想发展过来的。到了近代,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起农民自己的理想王国 ———太平天国,并且制定了实现这一理想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天下大 家,处处平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 饱暖”,把“太平”世界的思想发展到了最高峰。 (二)西方古代理想社会观的代表思想 在西方古代的理想社会观中,最初及影响较大的是古希腊关于黄金时代的传说。古 希腊人不满当时奴隶制度的剥削和压迫,设想在人类初期有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 代,物产丰富,没有私有制,没有政权,人人平等自由,生活幸福。他们认为这是最美 好的时代,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约在孔子提出“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观100 年之后,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柏拉图发表了代表作《理想国》。柏拉图认为私有制是一 切争端和动乱的根源,只有确定财产均等才是达到社会幸福的惟一道路。因此,在他设 想的理想国内,没有暴力,没有贫富对立,确立公正的原则,实行物质财富的公有制。 在古代欧洲的农民群众中,也流行过“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例如,在罗马帝 国,农民就很向往维吉尔的诗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域:“没有篱笆和界石来分开田垄, 没有土地的争讼,天下为公!”在英国14、15世纪的农民起义中,有人进一步提出财产 公有、平均分配的理想。 (三)古代理想社会观的历史作用 古代的理想社会观,反映了人们反对剥削压迫、反对贫富对立、实现财产公有和人人平等的愿望,在历史上曾唤起并鼓舞广大劳动人民为建立理想社会而斗争。但是,这 些理想社会观毕竟是产生在社会经济极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缺乏认识, 私有制已经形成,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社会上根本不具备实现这些理想社会的客观 条件。因此,古代人所追求的那种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只能是对已逝去的 某一时代的美化和迷恋,或者是在头脑中构筑起来的虚幻图景。即使是曾经建立起所谓 “理想王国”的农民群众,也无法摆脱原始共产主义或平均主义思想的束缚。古代理想 社会观中所有这些积极意义和局限性,都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如早 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描写,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以及19 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设想和构思,都可以在古代的理想社会 观中找到思想渊源。 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是早期 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发展。 (一)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疯狂地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一方面运用暴力剥夺的 手段使大批农民失去生产资料而沦为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又通过殖民侵略攫取巨额的 货币资本,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资产阶级在原始积累中所暴露出来的 剥削和掠夺的凶残本性,激起了雇佣工人、手工业者、农民以及殖民地人民的不满和反 抗,也使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情劳动人民,幻想建立一个新的 理想的社会制度。但由于这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不久,它的各种矛盾尚未显露出 来,加上早期无产者还处于幼稚时期,使他们无法认清社会的发展规律,更无法找到改 造社会的有效手段,所以他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只能停留在空想的描写上,由此产 生了以莫尔、闵采尔和康帕内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莫尔与他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是16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空想 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12 他诞生在伦敦的一个富人家庭,在大学学习过古典文学、哲学和法 律,对柏拉图的著作深有研究,并受到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大学毕 业后,他历任律师、国会议员、伦敦市副市长、伦敦市司法官、副财务大臣、下议院议 长,直至英国政界中最显赫的大法官。1532年由于在宗教改革政策上同英王发生分歧 而辞去大法官职务。1534年他因拒绝承认英王是教会首领而遭监禁,次年7月6日被 处死刑。 莫尔生活在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目睹资本原始积累特别是英国圈地运动造成的社会惨剧,引起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与压迫的 理想社会的向往,逐步形成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516年,他写成并发表了人类 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 《乌托邦》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乌托邦”是拉丁文utopia的音译,源出希腊文ou(无)和topos(处所),意即“乌有 之乡”或“不存在的地方”。后来“乌托邦”就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同义词。《乌托 邦》一书用一个名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谈话由莫尔转达的形式写成,全书分成两部。 第一部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的“羊吃人”和“懒惰、腐化、游手好闲的 富人”疯狂地掠夺社会财富,造成贫富悬殊等罪恶,批判了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 政治和法律制度,并且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废除私有 制和建立公有制的主张。第二部通过对虚构的乌托邦社会的详尽描述,精心描绘了一个 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诸如财产公有,实行有组织、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生产和普 遍的义务劳动制度,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重视科学文化事业,人人关心公共利益,实 行民主的政治制度,消除阶级压迫,消除城乡对立和工农之间的对立等等。虽然莫尔的 《乌托邦》带有某些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倾向,甚至在他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中还包含 有保留奴隶劳动等思想糟粕,但他的空想方案毕竟鲜明地反映了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要 求,对后来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闵采尔与他的“千载太平天国” 托马斯?闵采尔(1490—1525年),是16世纪初德国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他出 生于德国哈茨的一个铸币匠家庭,曾在大学攻读哲学和神学,并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 位。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神学教员和传教士职务,1524年发动和领导了德国农民战 争,失败后被捕,于1525年5月27日从容就义。 闵采尔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参加和领导人民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他所 处的时代,虽然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但人文主义思潮也广泛流传,人文主义宣扬的 “理性论”推动他走上反对封建宗教神学的道路,并逐渐产生了要为劳动人民的幸福而 奋斗的崇高理想。他在批判封建神学的同时,对私有制和剥削者进行了尖锐的抨击,要 求立即消灭罪恶的现存制度,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千载太平天国”。他的空想理论 主要散见于《对诸侯讲道》、《答路德书》和闵采尔派拟定的《书简》等文献。 所谓“千载太平天国”,源自早期基督教的神秘学说,又称为锡利亚式的幻想,也 就是关于耶稣再生和建立公正的、普遍平等和幸福的千年之国的理想。闵采尔接受了这 个学说并加以改造,形成他的社会理想。在他的“千载太平天国”里,一切人剥削人、 人压迫人的制度已被废除,一切财产都共同分配,人人参加劳动,没有阶级差别,没有 私有财产,没有高高在上与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他主张采 取暴力革命的手段,像拔除莠草那样毫不怜惜地消灭诸侯、贵族、僧侣等恶魔,让整个 世界忍受一次大震荡。为此他积极领导下层人民进行斗争,并亲自点燃德国农民战争的烈火,建立了缪尔豪森永久议会这个人民政权。虽然这次农民革命运动失败了,“千载 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无法实现,但闵采尔运用宗教神学的语言,诉诸明火执仗的行 动,开创了不同于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类型,即同社会改革实践紧密相连的空 想社会主义。这正是闵采尔的空想社会主义最有价值的地方。 3.康帕内拉与他的《太阳城》 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伟大的爱国者 和著名的思想家。他出生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省一个鞋匠家庭,14岁成了修道院的僧 侣,自学成才。他积极参加意大利人民抵抗西班牙入侵和反 13 对国内反动统治的解放斗 争,先后坐牢30多年,换过50次牢房,1634年流亡巴黎,1639年5月21日在贫困生 活中病逝。 康帕内拉生逢祖国外遭西班牙侵略、内陷分裂的苦难年代,是在社会矛盾和民族矛 盾十分尖锐复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早在修道院期间,他就研读了柏拉图、亚里士多 德和德谟克利特等许多人的著作,后来又读了莫尔的《乌托邦》,深受古希腊哲学和莫 尔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对类似“乌托邦”那样的理想社会充满向往。在长期的监 禁生活中,他写了《论西班牙君主国》、《太阳城》、《论最好的国家》等许多著作,其 中1601年写成的《太阳城》是他最重要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 同《乌托邦》一样,《太阳城》也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和 对虚构的理想社会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太阳城》中,康帕 内拉首先对意大利的社会现状作了尖锐的批判,抨击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他认为贫 富对立是现存国家制度的主要缺点,而私有制则是造成贫富对立和其他罪恶的根源,因 此,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除一切社会祸害。接着他从消灭私有制的愿望出发,描绘 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私有观念,没有压迫剥削,实行财产公有,实行按需分配, 人人热爱劳动,人人过着幸福生活的太阳城社会。当然。康帕内拉的学说中也包含不少 错误的东西,如平均主义、实行旨在消灭家庭的公妻制等。同莫尔一样,他也只是虚构 了一个理想的孤岛,而没有找出改造现存社会制度的现实道路。但《太阳城》和《乌 托邦》这两本书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早的比较完整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在许多重 要问题上闪烁着真理的火花,显露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4.16—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在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中,莫尔和康帕内拉是两个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 他们采用文学形式,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并对未来理想社会 作出空想描写。闵采尔虽然没有写出像《乌托邦》和《太阳城》那样富有文学气息的 传世之作,但他所要建立的“千载太平天国”同样带有浓厚的空想描写的色彩。因此, 恩格斯曾把16—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表现概括为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 ? 。这一概括,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最初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当时的法国虽然还是一 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但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个强有力的新兴资产 阶级业已形成。为了准备推翻拥有强大统治机器的封建专制制度,法国资产阶级的一批 革命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他们以“理性论”为思想武器,对封 建专制制度和维护这一制度的宗教神学等封建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启蒙运动的兴起 和发展,不但为18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好了充分的舆论准备,而且对于法国 早期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正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和 进行的过程中,产生了以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空想平均共产 主义。 1.摩莱里与他的《自然法典》 摩莱里〔1700(或1720)—1780年〕,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其生平已失 传,至今人们对他的经历了解甚少,只知他出生于平民家庭,当过教员,其他 事迹 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平安创建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工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优秀教师事迹300字 已无 从查考。 摩莱里生活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也正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当时 的启蒙学者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关于理性、自然状态的思想对他有很大的启 发。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理论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他以自然状 态作为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及衡量善恶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于18世纪40—70年代,发表过 不少著作,其中1753年发表的《巴齐里阿达》长诗和1755年发表的《自然法典》,是 他表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两部重要著作。 《自然法典》是体现摩莱里的空想社会主义蓝图的法律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摩 莱里在运用理性论和自然状态的思想抨击私有制度的同时,用各种庄严、简明的法律条 文勾画出其理想社会的轮廓。他认为人都有天生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天生能力,二者应 当是平衡的,但事实上每个人的需求总是稍微超过他个人的 14 能力。因此,为了满足自身 的需求,人们都有联合起来共同劳动以弥补个人能力不足的要求,都有共同共享的共产 主义的自然本性或理性。只是由于人类理想的失误,才产生了非理性的私有制社会,而 私有制社会又压抑了人们的理性。私有制是一切罪恶之母,它产生了个人利益这个普遍 的瘟疫,使一部分人把应尽的社会义务强加在别人身上,使穷人变成低贱的动物,遭受 贫困和不幸。所以他主张建立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消灭了剥削、人人劳 动、各尽其能和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自然法典》中,他以3条基本法规定 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实行公有制,每个公民有劳动权、工作权和社会 保障权,每个公民都有各尽所能的义务。同时还提出11个单行法,如分配法、土地法、城市规划法、公共秩序法、取缔奢华法、政府法和行政管理法等等,对未来社会的各个 基本方面作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他还发展了康帕内拉的劳动光荣的思想,初步提出了 社会主义的劳动理论。可见,摩莱里的《自然法典》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空想共产主义 纲领,它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但是,摩莱里也 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没有找到改造旧世界的现实道路,只是把建立理想社会的 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的身上,寄托在“使人复归于善,重获本性”的教育上。在《自 然法典》中,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2.马布利与他的共产主义改革方案 加布里埃尔?博诺?德?马布利(1709—1785年),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政治家、 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他出生于法国杜勒诺布尔市一个贵族家庭,毕业于里昂耶稣会学 院,曾当过修道院院长和法国外交秘书,后因对现实不满,弃官辞职,专心从事社会科 学研究。他的后半生都是在紧张的著述活动中度过的。 马布利长期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对哲学和历史学钻研较深。他不仅对柏拉图、西 塞罗等人的理论非常熟悉,而且与孟德斯鸠等同时代的著名启蒙学者交上了朋友,深受 人文主义和启蒙学说的影响,逐步实现了政治思想认识的转变,从一个专制君主制度的 拥护者变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一生写过许多著作,尤其是研究历史和政治法律的 著作,通过评论古今社会的优劣,提出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在空想社会主义史 上最有意义的代表作是《向哲学家经济学家提出的关于政治社会的自然的和必然的秩 序的疑问》、《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和《论法律或法律的原则》,他的共产主义改革方 案就体现在这些著作中。 马布利的共产主义改革方案是在用“理性论”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对私有制 进行尖锐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理性是自然界给人类制定的一条“永远不变 的规律”,它引导人们“实行财产公有”,“并为共同劳动而把自己的力量联合起来”, 使人们“可以尽多少义务而享多少权利”,因此,只有公有制的社会才符合理性,符合 自然秩序,而私有制是人们理性丧失的产物,是产生贫富对立、道德颓废、智慧退化等 折磨人类的一切灾难的根源,是出现暴虐的政府和压制性法律的原因,建立在私有制基 础上的社会是不符合理性和自然秩序的,所以应该把现存的私有制社会改造成“人人 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的理想社会。为此,他注重和致力于拟定向未来共产 主义的理想社会过渡的立法改革方案,主张通过立法改革使人类逐步恢复理性,限制人 们的邪恶欲念,改革现行税制和土地制度,防止财产集中等等。但他坚持反对人们对改 善物质生活的欲望和要求,而主张“苦修苦炼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 共产主义” ? ,限制消费和生产,实行平均主义。同时,他也抱有在旧的政治制度下改 造社会的幻想,其学说中带有明显的小生产者和小资产者的思想烙印。3.巴贝夫与他的“平等共和国” 弗朗斯瓦?诺埃尔?巴贝夫(1760—1797年),是18世纪末法国的革命家、平等 派运动的著名领袖。他出生在法国毕迪省圣康坦城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读书很 少,15岁起就独立谋生,干过许多行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投入革命 运动,曾被捕入狱。1796年他领导了平等派革命运动,在斗争中由于叛徒告密而被捕, 于1797年5月27日慷慨就义。 巴贝夫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青少年时代就有机会亲自体验劳动大众的生活,逐步 形成了对现实社会的判断。他虽然没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他坚持自 15 学,研读了大量 哲学、史学、文学著作,特别是研读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使他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就 产生了平均共产主义的思想萌芽。1789年他出版了《永久地籍册》一书,提出了通过 平均分配土地以消除社会不平等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思想。随 后又投入反对大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和领导平等派运动,使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最终 形成。他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学说散见于他的书信、文章和在法庭上的辩护词以及平等 派密谋组织的文献中。 巴贝夫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学说的中心是关于“平等”的思想,“平等共和国”则 是他根据这一思想而设想的理想社会。他认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建立的仍然是一种人 剥削人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存在着两个对立的社会集团,一个是少数富人组成的剥 削者集团,另一个是大多数穷人组成的被剥削者集团。这两个集团在产品分配上是 “极不均等”的,剥削者集团比封建暴君“更不人道,更为凶残”,法兰西共和国不过 是维护这个集团利益的工具,而财产的私有制则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因此,他主 张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真正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平等共和国”。在那里,任 何东西都归公有,人人劳动,并且根据“没有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平等”原则,给每人 分配“社会总产品中同等的一份”。为实现这一理想,他明确提出通过暴力革命消灭私 有制和建立人民政权,实行人民专政,并亲自参加和领导平等派革命运动,其学说的革 命性和实践性都是过去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不能比拟的。尽管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不 少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成分,但这一学说的革命内容却对整个19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 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4.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18世纪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生活在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代,资 产阶级启蒙运动对封建宗教神学的冲击以及法国大革命后造成的社会现实,使他们对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未来的理想社会的构思也更加具体,理 论更加完善,由此造成这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以“理性论”作 为批判剥削制度和论证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无一例外地 从资产阶级启蒙学者那里接过“理性论”的思想武器,对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展 开尖锐的批判,巴贝夫更是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刚刚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把“理性论”中作为人类理性要求的自由与平等,看做是共同占有社会财富和共同享 用社会产品的自由以及没有阶级差别的社会平等,从而论证了共产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二是开始摆脱纯粹虚构的幻想,更多地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 化,即由过去的“空想描写”进入到“空想理论”阶段。这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不再像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采取虚幻的文学形式描绘海外仙境般的理想社会制度, 而是初步面向现实,开始了从理论上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原则,“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终于发展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三是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由 于当时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毫无例 外地带有小生产者的思想痕迹,而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倾向就是从小生产的土壤中产生 出来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它们作为社会上的贫富悬 殊、两极分化和剥削阶级穷奢极欲的对立物,在当时无产阶级意识尚未充分发展的条件 下,二者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所以,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点的空想平均共产主 义,乃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 (三)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期,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处在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的时期, 英国的产业革命已基本完成,法国、美国、德国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始了产 业革命。产业革命在一个又一个的生产部门中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大机器工业代替 了手工工场,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另一方面又使愈来愈多的独立劳动者迅速破产,广大无产者遭受更惨重的剥削。与此同 时,法国大革命后造成的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表明刚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 合乎理性的 16 社会,虽然新的社会制度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劳动者却因此而更加贫困, 社会上的贫富对立更加尖锐化了。这样的经济与政治状况,使得一些思想家对资本主义 制度深感失望,对无产阶级的不幸深表同情。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以圣 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圣西门与他的“实业制度” 克劳德?昂利?圣西门(1760—1825),是19世纪初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出 生于巴黎一个贵族之家,青年时代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 发后,他放弃伯爵爵位,一度投身革命。随后改行经商,一度成为富翁,破产后转向社 会问题的研究,直至去世。 圣西门在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著名的启蒙学者达兰贝尔的教育。他热爱自然科学,对 唯物主义哲学有浓厚的兴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者,并积极参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革命后,他目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而憎 恨这个社会,立志彻底改造现存社会,从而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者。1802年,他在处 女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中,初步阐述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随后 发表了《论实业制度》、《实业家问答》、《论文学、哲学和实业》和《新基督教》等一系列著作,标志着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走向成熟。 “实业制度”是圣西门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尖锐抨击之后设想出来的未来理想制 度。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罪恶和灾难的“是非颠倒的世界”,法国大革命 “这一争取自由的伟大事业只是产生了新的奴役形式”,在这个新的奴役制度中,少数 游手好闲者压迫和剥削广大的劳动者,利己主义成了社会的通病。他还认为资本主义社 会只是从封建社会到未来理想社会之间的过渡社会,它必须让位给一个平等、幸福的新 社会。他把这个理想社会叫做“实业制度”,并设想了各种改革社会的方案,比如规定 在实业制度中,社会组织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反对禁欲主义;主张每个人的收入 与他的能力和贡献成正比,反对平均主义;实行计划经济,实现劳动者的协作和联合, 等等。此外,他还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消亡的思想和社会发展有规律的思想,并且认识 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是贵族和市民等级(即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且是 贵族、市民等级同无财产群众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些见解表明,圣西门对于人类历史的 认识大大超越了以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水平,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更具有天才的远大眼 光。但在他的设想中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不主张消灭私有制,保留从事工商业的 资产者的管理者地位和经济上的特权,幻想通过宣传教育的途径和平转变到理想社会。 因此,恩格斯指出:“在圣西门那里,除无产阶级的倾向外,资产阶级的倾向还有一定 的影响。” ? 2.傅立叶与他的“和谐制度” 沙利?傅立叶(1772—1837年),是19世纪初期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他出生于法 国东部贝占桑的一个富商家庭,中学毕业后学习经商,当过店员、推销员和经纪人,到 过里昂、巴黎、卢昂、马赛等城市和德、荷、英等国家,法国大革命后逐渐转向研究社 会问题。 傅立叶在学生时代就爱好自然科学和启蒙学者的著作,后来长期从事商业活动,十 分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尤其熟悉资本主义的商业内幕。法国革命后,他对新 社会的现实深感失望,决心创立造福人类的新科学。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刻苦自学启蒙 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总结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当时合作社运动的种种经验,从 26岁起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于1803年发表了初步阐述其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全世界和谐》。此后,他继续坚持研究和著书立说,先后出 版了《四种运动论》、《论家务———农业协作社》、《新世界》和《论商业》等著作,其 中1829年出版的《新世界》一书是他系统全面地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是傅立叶的全部学说中最精彩、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 力的部分。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巧妙地掠夺穷人而发财致富的艺术”,是穷人 的“社会地狱”,是“恢复了的奴隶制”。认为资本主义商业是撒谎和欺骗的场所,资产阶级商人是“吸血鬼”、“海盗”和“利己主义的寡头”。他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商业 活动中投机倒把、巧取豪夺、 17 弄虚作假、尔虞我诈等36种罪恶,以及在利己主义支配 下资本主义社会道德贫困和惟利是图的现象“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 希望每个家庭发生诉讼;建筑师需要一场大火把一个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安装玻 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把所有的玻璃打碎”。傅立叶对资本主义制度所作的淋漓尽 致的揭露和批判,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在马克思以前,对资本主义社会能够 进行这种批评的只有傅立叶一人。此外,傅立叶还看到了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 态的不可避免性及其危害性,第一个指出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所引起的危机”,中肯 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基础上,他设 计了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和谐制度”。“和谐制度”的基层单位叫“法朗吉”, 它是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家务、教育、科学和艺术“七种劳动”在内的综合性的 生产和消费协作社。在“和谐制度”里,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协作结构的统一,人类 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旧分工的束缚被彻底打破,人们享有选择工作的充分自由, 劳动成为最有趣的享受;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劳动成果按资本、劳动和能力三者 的比例进行分配;城乡差别被消灭,工业生产遍布于乡村和法朗吉中;实行免费教育, 普及高等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等。他把这个制度看做是能使人类固有的种 种情欲都得到充分满足的理性制度,因此坚决反对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但是,他在这 个制度里仍然允许保留私有制和资本剥削的权利,并把建立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国王和 资产者身上,幻想和平实现社会变革,反映了其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3.欧文与他的共产主义公社制度 罗伯特?欧文(1771—1858年),是19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实业家和伟大的思想 家。他出生于英国北威尔士蒙哥马利郡一个马鞍匠之家,因家境贫寒,只读完初级小 学,9岁起就独立谋生,当过商店学徒和店员,年轻时就表现出不平凡的管理才能。18 岁时经营一个40人的小纺织厂获得成效,20岁时在曼彻斯特被聘管理一家有500多名 工人的大纺织厂,不久又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股东兼经理,开始闻名于英国实业界。29 岁成了有2 000名工人的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的经理兼股东,他通过进行改善工人 的劳动和生活条件等一系列改革,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该厂成了模范移民区,他 也成为名震欧洲的“慈善家”。1824年,他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购买了约1.2万公顷的 土地,进行“新和谐公社”的试验,4年后宣告失败,几乎倾家荡产。返回欧洲后,积 极投入合作社运动,并组织领导了劳动公平交换商场和产业部门大联盟,均未能取得成 功。晚年他直接参加英国工人运动,1833年10月主持了英国工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当选为全国总工会主席,成为英国工人运动的领导者。 欧文踏进社会以后,目睹英国工业革命中广大无产者的悲惨生活,逐步产生了要为 无产阶级改善生活处境的思想。他很早接受了法国启蒙学者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 的观点,形成了他的“环境决定人的性格”的理论。从这个理论出发,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可以使无产者成为具有尊严的人。因此,当他成为一个实业家后,非常热 衷于进行改造环境和人的性格的试验,使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但他 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进一步开展改造现存社会和建立未来社会的探索。他从经 营工厂的实践中领悟到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发现利润来自对工人的剥削,认识到资本 主义是人剥削人的制度。他认为要使工人真正摆脱奴隶地位,就要把这个人剥削人的社 会环境改造成为大家共同占有财富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环境。1820年,他发表了《致拉 纳克郡的报告》,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阐述了他的共产主义公社 制度,这标志着他已由一个慈善家转变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他为实现他的共产 主义公社制度而进行的“新和谐公社”的试验遭到失败,但他对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 始终不渝,一直坚持宣传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欧文写了不少著作,主要有《新社会 观》、《新道德世界书》和《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等。 欧文在他的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资本主义违背了人类 的理性,私有制是一切灾难和罪恶的根源,它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使富 人变成贪婪的“两脚兽”。认为 18 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使资本主义这个“疯人院”变成 理智的世界。同时,他还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机器的后果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指出在 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的使用造成了工人失业、工资下降和贫富对立的加剧。因此他认 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公有制社会,才能消除所有这些祸害。那时,机器将 不再成为人们的诅咒对象,而成为人们劳动的最重要的助手。这样,机器和其他一切科 学成果将得到最大规模的推广,生产将得到迅猛发展。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欧 文也提出了自己设想的理想社会,这是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以公社为基层单 位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不存在国家、阶级和剥削,人们随着公有制的建立 而联合起来,实行政治民主、管理民主,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按需分配,人们的积极 性得到充分发挥,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已被消灭,全 体社会成员的德、智、体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欧文不仅设想了一个理想社会,还天才地 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亲自进行了建立理想社会的试验,可见他不 仅是一位伟大的空想共产主义理论家,而且又是杰出的空想共产主义实践家,他把自己 的理论付诸实践,几十年如一日不屈不挠地进行艰苦探索。所以,他的理论和实践在社 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欧文 完全有资格占有最前列的位置。不过,欧文也有其历史的局限。他虽然同情无产阶级, 并为改变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作了不懈的努力,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同 时,他也是一个和平过渡论者,认为共产主义只能通过宣传、示范和依靠社会上层人士 的帮助而实现。 4.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1)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欧洲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开始显露。所 谓的“理性王国”的破灭,贫富对立的加剧,无产者生活条件的恶化,生产无政府状 态的出现等等,给人们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的场所,从而使这一时期 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比他们的先驱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理论更深刻,设想更趋于 合理,他们的思想达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空 想社会主义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三大空想社会主 义者无一例外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是这一时 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突破了小生产者狭隘眼 界的限制,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中主张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按劳分配,即 按资本、劳动和能力分配或按需分配。 第三,开始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欧文所进行的“新和谐公社”的试验充分 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已开始由“空想理论”阶段进入“实践检验”阶段。 这一试验的失败证明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不科学性,宣告了空想社会主义在实践上是 行不通的,从而打破了人们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幻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 极为重要的意义。 (2)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三大 空想社会主义者继承了前辈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无情批判旧世界,努力探索新 世界,他们的学说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而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占 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 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 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 。 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 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深刻地揭露和 19 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 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情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和道德观念,有的甚至把矛头指向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私有制。他们揭露了资本 主义制度中的种种弊病,鞭挞了资产阶级的腐败和残暴的行为,诉说了无产阶级和劳动 人民所遭受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奴役的苦难,这不仅为人们认识和批判现存的 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也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唤醒工人阶级起来为建 立理想社会而斗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建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素材。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都对 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了设想。无论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还 是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制度,都从经济到政治,从生产到生活,从思想到文化,从家庭 到社会等各个方面提出许多主张和预测,其中有一些积极的主张和猜测,如有计划地组 织生产、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消灭三大差别、实行共同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后来 都被马克思、恩格斯吸收改造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 实践已经证明或正在证明这些主张或预测基本上是合理的。 第三,提出了一些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的见解,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有 益的启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虽然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 他们的学说中也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他们已初步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 个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并试图从生产发展上探 求历史发展的动力,因而主张把理想社会建立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基础之 上。这表明在他们的历史观中,已经具有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倾向,这为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尽管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他们的学说毕竟带有虚构和空想的性质,其历史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 现在: 第一,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因而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 规律的科学认识上。他们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在指责资本主义违背理性的同 时,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人类理性、永恒正义的体现,而不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 为客观依据,把社会主义看做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尽管在他们的理论中包 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但这些合理因素却被唯心主义的“理性论”所掩 盖,这就使得他们不能根据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而只能在自 己的头脑中构思未来社会,他们的社会主义也就不可避免地陷于空想。 第二,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 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只是把希望寄托在统 治阶级的开明人物的帮助上,幻想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和向统治者及有产者呼吁等手 段实现自己的社会改革方案。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完全行不通的。 第三,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 的依靠力量。他们只是把无产阶级当作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来给予同情,看不到它是埋 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力量,幻想依靠个别天才人物建立起幸福的乐 园。因此,他们变革社会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历史局限,并不是由于三大空想社 会主义者才能低下,而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条件造成的。他们在创立自己学说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还不够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没有充 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仍然处在自发的阶段,无产阶级还没有显示出 他们是创造新社会的伟大力量。既然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 中,他们就不得不从自己的头脑里来构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显然,他们这种 “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 。随 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取代空想社会 20 主义,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了。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自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问世以来,社会主义思想在空想的荒原上徘徊了300 多年。各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尽管他们有改造世界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历史条件 的限制,却始终无法使理想变成现实。只是到了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才发生了质的转变,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的成熟,使社会主义从空 想发展为科学具备了客观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明朗和激化,是科学社会主 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在欧美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 统治地位。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达到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使 得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而生产资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样,资本主义 的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朗化,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社会有计 划地组织生产,而私人占有制却使社会生产呈现无政府状态,其结果必然导致生产过剩 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明显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所在,它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已经开始激化,社会化的生产力需要一个与其本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便更快向前发展,这样就在客观上提出了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要 求。同时,也只有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人们才有可能对它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作出 科学的说明,从而真正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识和揭示资本主义转化为更高的社 会形态———社会主义的规律性,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这样就使科学社会主义的创 立具备了社会经济条件。 (二)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 治条件 产业革命在创造一个现代工业资产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人数众多的现代工业 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社会财富日益 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加深。这种异常悬殊的经济 地位,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发展。从 19世纪30年代起,这种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自发的、分散的斗争发展到有组 织的联合行动,由破坏机器发展到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甚至发动武装起义。 特别是在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发生的三次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 政治要求,提出了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的主张,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整 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这些工人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它们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充分显示了它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作用,表明 了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这就使人们有可能充分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 位和历史使命。同时,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要求有正确理论的指导,而空想社会主义却 不能给无产阶级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因此,创立以崭新的世界观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 义就成为时代的需要。可见,正是19世纪30—4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和独立 政治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 (三)19世纪人类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文化 条件 在19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在人文科学方面,以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以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为代表的德 国古典哲学已经发展到最高峰;由威廉?配第创立、经过亚当?斯密等人发展的英国古 典政治经济学,已经由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完成;而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 主要代表的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这些 成就为人们研 21 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研究和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规律,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归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论据。在自然科学领域,能 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相继发现、细胞学说的确立以及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促进了近代 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大大地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些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有 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有利于人们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为创立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而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作为科学社会 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以当时这些优秀的思想成果为基础,开始自己的实 践和理论活动的。他们在对哲学、政治经济学进行革命变革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空 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特别是吸收了19世纪初期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 家的天才思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夕,欧洲还出现了一批较有声望的社会主义者。其中较突出的如法国的卡贝、德萨米、布朗基,德国的魏特林,他们作为早期工人 运动的活动家和思想家,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超越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突破空 想体系,接近科学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详见本章的 “资料摘编二”)。 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9世纪上半叶欧洲的社会历史条件,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前 提和思想资料,但要使社会主义真正由空想发展成为科学,还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基 础。这一任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 定了理论基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参加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先后完成了立场、世界观的转 变,成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们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资本主 义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克服了空想社会主 义的固有缺陷,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 变成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因 素的基础上,把唯物论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且把辩证唯物论运用于观察和分析人类社 会历史而创立的。在此之前,社会历史领域一直被历史唯心主义统治着,对社会主义的 研究更是如此。从16世纪初期以来的300多年间,所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都是用唯 心主义的“理性论”来观察人类社会历史。在他们看来,要求实行没有阶级对立的、 人人的社会地位完全平等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固有的自然本性,或者说是大自然赋予的 人类理性。但是几千年来,人类由于发生理性的迷误,所以一直生活在罪恶丛生的不合 理性的私有制社会。如果某一天才人物能够重新发现理性,并且通过宣传教育使人类的 理性得到普遍恢复,人类就会很快走出私有制社会的深渊,建立起合乎理性的社会主义 社会。所以,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任务,就在于发现人类的理性,想出一套最能体现人类 理性的尽善尽美的关于未来理想制度的方案。只要有了这样一套方案,人类定会普遍接 受,并能很快跨进理性社会的幸福境界。因此,他们都致力于从自己的头脑中设计尽可 能完善的理想制度,幻想通过教育、宣传、感化等和平方式使人们恢复理性,接受他们 改造社会的方案,在少数开明人物的帮助下建立理想社会。十分明显,如果让这种唯心 主义的历史观点继续支配人们的思想,那么即使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明显暴 露的时代,人们仍然会从抽象的理性观念出发去苦思冥想地发明空想方案,而不可能从 客观的社会存在出发,去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深入的考察,因而也就不可能通过 这种考察分析而创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要彻底批判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纠正人们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迷误,就必须阐明唯物 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这个任务是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合写的《神圣家族》以及1845—1846 22 年间合写 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完成的。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将辩证唯物 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提出并论证了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关于生产方式在 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 用等重要思想,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中一次最伟大的变革。它把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这 个最后的场所驱除出去,从根本上铲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使人们对社会发展 规律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对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 意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了社会变革的物质经济根源;它揭示了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找到了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它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 位,找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样就为人们研究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因此,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 产生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想出一个尽可 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 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 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 研究,并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劳动价值论中的合理因素,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买卖和使用进行深刻解剖而创立的。唯物史 观指明,只有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入的考察,才能揭示社会制度 变革的客观规律,才能阐明实现这一变革的社会力量和必经之路。但是,资本主义制度 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和如何表现的呢?这种矛盾为什么会不断发 展?它的发展为什么会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呢?要回答这些问 题,必须要弄清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去揭露资本主 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在马克思以前,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英 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曾对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时间)决定的,劳动是 价值的源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并指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 劳动时间的规律也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他们无法 从这一规律出发阐明资本主义雇佣制度的不合理性,而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做是人 类社会中惟一可能的关系。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指出了资本主义雇佣制度的不合理性,并义愤填膺地批判过资本主义的剥削,但谁也无法明白指出资本家到底 从工人身上剥削了什么,这种剥削又是在哪里发生和怎样发生的,更加无法透过这种剥 削关系去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显然,不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就无法阐明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发生原因、表现及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不能建立起科学 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要克服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找到有力 的理论根据,就必须弄清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露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这 个任务是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而实现的。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 和《雇佣劳动和资本》两部著作中初步提出剩余价值理论。虽然那时还没有像在20年 后写成的《资本论》中表述的那么完备,但是,马克思当时“不仅非常清楚地知道 ‘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 生'的” ? 。就是说,这两部著作已经包含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继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又一划时代的功绩。它从根本 上消除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所产生的思想迷雾,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矛盾运动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对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具 有更为直接的意义。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表现形式和 发展趋 23 势,论证了资本主义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和现实性;它揭示了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论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 根本途径;它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历史使命,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 的社会力量。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正如恩格斯所说:“它使社会主 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探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 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 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驱散了笼罩在社会主义领域的空想的迷 雾,终于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 (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 主义正式诞生。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 值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指明了实现 这一伟大学说的基本道路和策略思想。同时,它严厉驳斥了资产阶级及其辩护士们对共 产主义的种种责难与诽谤,无情地抨击了各种牌号的社会主义学说,彻底划清了科学社 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界线。《共产党宣言》的篇幅虽然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所论述的思想是十分丰富和十分深刻的。正如列宁所指出:“这部著作以天 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 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 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 ? 从此,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 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转变,这是社会主义 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一,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原则来批判资本主义和从头脑中构思未来社 会的唯心史观,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探求未来理想社会,从而把社会主义 建立在对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使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 第二,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期望 通过阶级调和,依靠少数达官贵人帮助,用示范改良的方法实现理想社会的幻想,从而 把社会主义看做是两个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的必然产物,揭示了实 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 第三,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仅把无产阶级看做值得同情的受苦受难的阶级的观 点,发现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论证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同社会发展规律 相一致,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这样,科学社会主义就成了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由于《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以完整的理论体系展示在世人 的面前。但是,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学说,在缺少社会主义实践检验以前,它还是一个 尚需实践检验和进一步证明的科学假设。因此,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马克思 和恩格斯热情支持、积极参加并领导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他们认真总结了19 世纪40—90年代的世界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尤其是巴黎公社 革命和资本主义和平发展年代合法与非法斗争经验以及建党经验,写下了许多光辉著 作,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1848年,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爆发了反对封建势力和金融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并亲身参加了这次革命。这次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背叛,小资产阶级的动摇以及无产阶级政治上还不够成熟 而遭到了失败,但锻炼和教育了无产阶级,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无产阶级和资 24 产阶级利 益的根本对立,同时也检验了马克思主义,证明只有它才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惟 一正确的学说。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深刻地总结了这次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 马克思先后写成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 日》等著作,并同恩格斯合作草拟了《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这些著作系 统地总结了革命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著名论 断,重申了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和不断 革命论的原理以及无产阶级的斗争策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理论。 从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865 年完成了科学巨著《资本论》的全部草稿,1867年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后形成,同时也为科学社会主义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剩余 价值、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等方面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 发展规律,直接为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无产 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准备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使社会主义“第一次得到科学 的论述” ?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又写下了《法兰西内战》,系统地总 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论 述。在批判资本主义、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同时,马克思还在《资本论》、《法兰 西内战》以及1875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等一系列著作中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如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把共产主 义社会的发展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提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自由人的 “联合体”的设想。此外,还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基本准则,确立了未来社会的 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等等。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及《法兰西内战》等著作里 也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重申了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重要 性,提出了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和独立自主的原则以及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对社 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马克思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时候,恩格斯为了资助马克思 的研究,特前往英国曼彻斯特经商长达20年之久,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厚情谊。 其间与马克思频繁通信,进行理论研究并提供资料,实际上参与了《资本论》理论体 系的完成,并且与马克思一起创建了第一国际。直到1869年7月以后,他才放弃经商 活动,回到伦敦,全力以赴地从事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并肩战斗直到马克思逝世。1878年6月,他写成了《反杜林论》,第一次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 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确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 位。1880年,他又将《反杜林论》的其中三章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 题单独发表,这就是后来广为传播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这部著作 中,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进一步说明 了社会主义是如何由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而从空想变为科 学的。马克思称赞这部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 。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除 了花费大量精力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之外,还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 指导各国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政党以及第二国际的活动,批判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探索 资本主义发展新特点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1883年至1895年的 12年中,他先后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 判》(1891)、《法德农民问题》(1894)等重要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并为马克思的 《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和《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95年本写了 导言。在这些著作和篇章中,恩格斯阐明了阶级、国家的起源和实质;丰富和发展了无 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原则;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提出了以 “民主共和国” 25 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的新设想;系统地阐述了工农联盟和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这些都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20世纪社会 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由于《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而宣告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经过19世纪后半叶马克 思、恩格斯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其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加深化。概括起来,马克思、恩 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作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 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对这一原理的分析和论证,除了 《共产党宣言》之外,还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资本论》和恩格斯的 《共产主义原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 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时,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其产 生的那一天起,就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 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经济上表现为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 立。它的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然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能解决这种生产 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此,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生 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 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 由此便揭 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抗拒的客观 规律。 (二)无产阶级肩负着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 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找到了实 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 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 人,即无产者。”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 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 ? 。此外,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 言》、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马克思、恩格 斯合写的《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也都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原理 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现代生产力的代表,它随 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因而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是掌握着未来的、真正 革命的阶级;由于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最深,最仇恨私有制,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 一无所有,所以在革命斗争中,“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 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 ,因而是最富于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机器大工 业的高度集中和连续性把工人像士兵一样组织在工厂里,因而使无产阶级成为最有组织 性和纪律性的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它无任何阶级私利,它以最广大劳动群众 的利益为自己的最高利益,因此,“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 利益的运动” ? ,只有它才能把其他被剥削劳动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因而它又是惟 一能够带领其他劳动阶级前进的阶级。正是由于无产阶级具有以上特性,所以马克思和 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阶级,是思想上、政治上、力量上最 强大的阶级,只有它才能肩负起埋葬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三)无产阶级要同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同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是马克思、恩 格 26 斯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的策略原则。这在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 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哥达纲领批判》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 理》、《〈德国农民战争〉再版序言》、《法德农民问题》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 《共产党宣言》、《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等许多著作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 体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为了完成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任务,反对当前的主 要敌人,必须联合农民和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特别是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恩格斯在社 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农联盟的思想。他在1847年所写的《共产主义原 理》中,论述了农民和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和建立工农联盟的可能性,强调农民只 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获得政治解放。后来他在1870年2月为即将再版的《德国 农民战争》写的序言中,进一步对农民进行了具体的阶级分析,再次论证了工农联盟 的可能性与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时也反复强调工农联盟 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民和无产阶级一样都受资本的剥削, “只有资本的瓦解,才能使农民地位提高;只有反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政府,才能 结束他们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落” ? 。因此,农民会理所当然地把负有推翻 资本主义制度使命的无产阶级看成是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除了工农联盟之外,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主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阶段与采取革命行动的资产阶级“一起反 对君主专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 ? ;在无产阶级革命中,与处于被压 迫地位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暂时的联盟,“一起去反对工人政党所要推翻的派 别” ? ,尽可能把一切革命的阶级和进步的力量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建立起广泛的统一 战线,夺取革命的胜利。 (四)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 迫人民团结斗争,互相支援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发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这个口号高度概括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精神,在理论上奠定了无产阶级国 际主义的基本原则。除《共产党宣言》之外,马克思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演说、短文和书信,都曾经对无产 阶级国际主义的原理进行过论述。在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的总危机 的论述中,也包含了这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深入考察,发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成了 一种国际势力。这意味着无产阶级不仅要受某一个资本家和本国资产阶级的剥削,而且 要受国际资产阶级的剥削。同时,各国资产阶级为了掠夺高额利润,维护自己的统治, 也会联合起来共同剥削和镇压无产阶级。正是由于资本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国际性, 决定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国际性,因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国际性的,各 国无产阶级担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国际性的。所以,各国的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实现 国际团结,实行国际主义,互相支援,反对共同的敌人。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把被 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看做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因为“被剥 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 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 。所以, 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是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条件。可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的充分体现。 (五)创立共产主义的政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 十分重视革命政党的建立和建设,不仅亲自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共产党组织———共产 主义者同盟,而且在他们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中央委员会致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和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以及他们的各种书信中,也 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党的性质和作用、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建立起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并在党的坚强领导 下才能推翻资产 27 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马克思在《国际 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强调“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 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而 “工人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为的是要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这一革 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 ?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 党人应当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 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 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 ,从而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 质。他们还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建党原则,比如要制订 正确的理论纲领,强调党的纪律,实行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教育党 员,要与党内各种错误倾向做斗争,纯洁党的队伍,等等。这些原理和原则,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健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采取各种斗争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 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 说明了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形式,但他们并不排除和平取得政权 的可能性。在马克思的《所谓原始积累》、《关于海牙代表大会》、《路易?波拿巴的雾 月十八日》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反杜林论》等许多著作以及他们的一些书 信中,也阐述过用各种斗争形式夺取政权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一向重视暴力革命的作用,把它看做“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 社会的助产婆” ? 。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是一个反动的暴力机器,无产阶级要想取 得革命的胜利,必须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用革命的暴力摧毁资产阶级国家 机器。而且,资产阶级是不愿交出政权的,它总会千方百计反对、阻挠无产阶级革命的 进程,总是首先对无产阶级使用暴力,因此无产阶级也必须使用暴力手段才能推翻资产 阶级的统治,并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不反对用和平的办法取 得政权。马克思曾说:“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 的手段。” ? 他们认为具体的斗争形式应由不同历史时期的斗争形势、主客观条件来决 定,无产阶级应当充分利用一切斗争形式,包括暴力的与和平的、非法的与合法的,为 夺取政权奋斗。至于具体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则“必须考虑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 统”。 ?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斗争形式的原理,为各国无产阶 级夺取政权指出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七)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 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 有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 所作出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进程的设想。此外,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致约?魏德迈》以及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 主义原理》等著作或书信中也有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 ? 。夺取政权以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 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由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资产阶级的反抗并 没有停止,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之间的斗争将会继续下去。因此,马 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认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 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 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 至于这种专政的性质和目的,马克思在《1848年 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作了明确的规定,他说:“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 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 的一切社会关系,达 28 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和在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对无产阶级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八)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具有不 同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未 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在他们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恩格斯的《共产 主义原理》、《反杜林论》中,就概括地指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马克思 的《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也包含着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 阶段的思想。但完整地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则是马克思的《哥达 纲领批判》。 马克思认为,过渡时期结束后,人类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他在《哥达纲领批判》 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后来列宁明确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 社会高级阶段”。在第一阶段,确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国家逐步消 亡,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大力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均不存在。但是由于这个社会 “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 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 。特别是受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思想觉悟的限 制,它只能对社会产品实行按劳分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共产主义社会将在第一阶段基础上 得到发展,旧社会的痕迹已完全消失。这样,共产主义社会将进入它的高级阶段。“在 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 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 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 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可见,共产主义是人类 最美好的社会,但是要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进入高级阶段,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 产力,而且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真正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这是 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九)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设想。这个 设想主要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有所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在共产主义社会,公众的权力将失去 政治性质,社会和生产将采取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组织起来。后来,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建立这种联合体的前提条件是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崭 新的社会组织,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组织者,而且是人们社会活动和生活的组织 者。在这个联合体中,生产者是自由平等的,没有任何强制机关和强制力量,完全依靠 人们的自觉和习惯来安排社会的生产和公共事务。当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建立起来的时 候,人类便进入自觉改造自然界和改造自身的时代,完成“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的飞跃” ? 。 从以上九个方面的概述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是十分 丰富的,这些理论观点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前人优秀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而获得的科学成就,又是无产 阶级争取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行动指南。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体现了科学性、革命性和 开放性的高度统一。 (一)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与空想社会主义 有着明显的区别。空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空想学说,它从抽 29 象的人类 理性出发,认为社会主义不过是理性的表现,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是理性的任务, 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仅是从头脑中发明一种合乎理性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它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 性之上,实事求是地主张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 度。其次,表现在它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与空想社会主义存在根本的分歧。空想 社会主义者虽然憎恨资本主义,但不了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运动形式及发展的必然结 果,仅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归结为人类理性发生迷误的结果,幻想通过恢复人类理性的 方法来消除剥削,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所以其理想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而科学社会主 义则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发现了剩 余价值,从而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找到了解决冲突的手段,这 样社会主义就不再是头脑中的幻想,而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第三,表现在它的理论 观点比空想社会主义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空想社会主义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立未 来理想社会提出的种种设想,都是脱离现实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即令在小范 围内试验,最终也未能获得成功;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把无 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剖析的基础上,它所提出的基本 原理和设想在许多方面都为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具有科学真理性。 (二)革命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申明它是 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是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服务 的。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由于它的局限性,不懂得实现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无产阶级,不 懂得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祈求统治阶级 的恩惠,事实证明这纯属幻想。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真正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 历史使命,把他们当做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并对他们的革命斗争给 予理论上的正确指导。二是它的战斗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在与各种资产阶级的卫道士 和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学说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它是在对资本主义 的生产方式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的同时,提出了运用革命暴力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 级,埋葬资本主义的战斗口号,向无产阶级提供了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强大思想 武器。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对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却只限于口诛笔伐,和平改良,同情无 产阶级的处境却不敢动员他们起来斗争,因而其所谓的理想社会永远是一纸空文,没有 实现的可能。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敢于号召无产阶级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资产阶级 的统治,建立由自己当家作主的理想社会,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道 路的可行性。 (三)开放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性,是指该理论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建立在实践的唯物 主义基础之上的开放的思想体系。首先,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人类优秀历 史文化遗产而产生的,也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 吸收当代的各种文化成果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其次,它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是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必然会 随着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充实、丰富。事实正是如此。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它的研究任务是如何使无产阶级首先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 级,然后剥夺剥夺者,实现社会主义。而在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它的研究重点则 是怎样发展社会生产力,怎样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建设,而且还要 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开放性 使得它的体系和结构能根据各种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作出调整,内容进一步充实和深化。 正是这种开放性,使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一门永远充满生机的发展的科学。 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高度统一,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体现 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效用。也正因如此,到了20世纪初,列宁领导的俄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 30 义理论运用于俄国革命实践,从而开始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思 考 题 1.我国与外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理想社会观?它们在历史上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2.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经过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主要特点和代表人物?其代表思 想和代表著作是什么? 3.如何认识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4.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6.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7.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有哪些伟大意义? 8.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基本特征? 9.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阅读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节选)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新社会的部分论述(摘编) 资料摘编 一、莫尔的《乌托邦》简介 《乌托邦》一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莫尔(1478—1535年)的代表作。莫尔出生在伦敦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并显露出非凡的天赋。 1492年,莫尔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两年后,步 入伦敦律师界,开始崭露头角。1504年,莫尔以其公正无私地为民申诉而赢得赞誉, 被选为国会议员。不久,却因与国王亨利七世相抵牾而被停辍政治生涯。1509年,亨 利八世继位,莫尔重返政界,备受国王赏识,一度飞黄腾达,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社会 活动家和外交家。至1529年时,他已是功名显赫的大法官了。可是,莫尔蔑视高官厚 禄,坚持主持正义,在一系列问题上与亨利八世发生矛盾,为此英王怀恨在心。1535 年,莫尔终因不承认英王为教会最高首脑而被送上断头台。临刑前他神色自若地对刽子 手说:“我的脖项很短,照得准些,不要出丑。” ? 《乌托邦》一书,是莫尔出使安特卫普期间所写。书中借水手希斯拉德(实则莫尔 本人)之口,以游记般的笔调,勾勒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王国的完美画卷。故它 的全称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岛呈 新月形,错落分布着54个城市,首府设在亚马乌罗提。岛上风景秀丽,物产富庶,官 宦通达,百姓融融,令人向往不已。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莫尔的一种构想,并非确有其 地。“乌托邦”是希腊字的译音,意为“无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连书中的 主人“希斯拉德”也是希腊语中“见多识广的空话”的意思。 《乌托邦》一书,由一封致朋友的信和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当时欧洲各国社会制度的批判。 1.对欧洲尤其是英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莫尔在书中指出,在专制制度下,贵族就像一群“公蜂”,“一事不作,靠别人的 劳动来养活自己”,而这伙人“狼狈为奸,表面名义上代表国家,实质为私人利益打 算”,他们“假借国家的名义”,“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而王侯 和政府,只晓得准备战争,征服别的国家,扩张版图,根本不关心“老百姓的幸福”。 莫尔的揭露尖刻、生动,发人深思。 2.揭露当时英国正在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所产生的罪恶 莫尔生活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他亲眼目睹了资本原始积累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 难。他把圈地运动称作“羊吃人”运动。他说:“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 足,现在据说变得 31 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 啦。”(引自《乌托邦》)圈地运动的结果是社会的两极对立:一极是劳动者穷困潦倒; 一极是贵族银行家挥金如土。人民无法生存下去,只好沦为盗贼,而国家又颁布了一道 道血腥立法。事实上法律是不可能禁止人们行窃的。这样,莫尔对英国的严峻立法就采 取了一种否定的态度。莫尔的批判,触及到了贵族、富人同法律和国家的关系,也是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抗议。3.莫尔揭示了造成这一切罪恶的根源是私有制 莫尔指出:“假使私有制度存在,„„我以为国事的进行就不可能公正顺利。因 此,我深信,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 利。” ? 莫尔试图从经济制度上探讨社会灾难的根源,这是可取的,但他没有也不可能 认识到消灭私有制的途径,他以为,只要人们不使用金钱,就可铲除一切祸根。这反映 了他典型的空想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部分是对乌托邦的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等的描写。 1.乌托邦的社会经济制度 乌托邦人完全废除了私有制,土地、房屋、生产工具、个人消费品等一切财产都为 全民所有。为了杜绝私有观念,他们除对外贸易外,一律取消商品交换和货币。由于 “大家都热心公事”,劳动积极性高,财富十分充足,实行了个人消费品按需分配。没 有乞丐,没有穷人,不闻妻儿号寒啼饥,不见闺女愁妆虑奁,百姓有衣有食,安居 乐业。 乌托邦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家庭。农村每户成员不少于40人,城市不少于16人,外 加若干儿童,由家长指挥全家的生产。户与户之间人员还可调配。 乌托邦人的主要职业是农业和手工业,以手工业为主。他们一般子承父业,当然, 也有选择的自由。农业实行义务劳动制,每人轮流到农村劳动2年,没有固定的农民。 这样,莫尔就提出了消灭城乡对立的思想。 乌托邦人实现了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安排和调配全国的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乌托 邦人的劳动有分工,妇女一般从事轻易的劳动,男子则从事较繁重的体力劳动,乌托邦 还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但不存在二者的对立。乌托邦人很重视科学研究,若 是一个人在科研方面确有成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2.乌托邦的社会政治制度 在乌托邦,每30户选举一名长官叫飞拉哈,10个飞拉哈选出一名高级飞拉哈,高 级飞拉哈根据人民提出的候选人选出城市最高首领叫王爷。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民众 大会,其常设机构元老院,则由54个城市各选派3名德高望重的代表组成。 乌托邦的一切长官都由选举产生,一年改选一次。除王爷外,不得终身任职或世 袭。国家大事皆由元老院成员共同商讨而定,并非一人决断。 乌托邦的法律简单易懂,人人明白。颁布这些法律的目的,在于要人们记住自己的 职责。由于犯罪行为极少,乌托邦岛既没有监狱也没有警察。当然,还有严明的赏罚 制度。 3.乌托邦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教育 乌托邦人在食堂共同用膳,食物精美,营养充足,晚餐还有音乐助兴。乌托邦人统一服装,穿的是不太讲究的皮革衣服,美观大方,冬夏皆宜。乌托邦人每户都有一座房 子和庄园,空气流畅,花木旺盛。乌托邦人喜欢旅游,爱好音乐。由于他们每天只劳作 六小时,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乌托邦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女子不到18岁不准出嫁,男子要大女子四岁才能结婚, 未婚私通行为受到严惩。乌托邦人选择配偶十分认真,一旦结婚,除非特殊情况,不得 终断婚姻关系。 乌托邦人很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儿童“从小就学习农业,部分是在学校接受理论, 部分是在城市附近的田地里实习”。在这里,莫尔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 思想。 4.乌托邦人的世界观、战争观和宗教信仰 在乌托邦岛,人们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人人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牺 牲自己的所得,以成全别人的所得”。乌托邦人认为,幸福是由快乐构成的,快乐有精 神方面的亦有物质方面的。一个人能为别人做件好事,也是快乐和幸福的。 乌托邦人热爱和平,痛恨战争,战争在其国内已经根除。但是,为了正当防卫和邻 国不受非法侵袭,他们有时还要进行战争。而且乌托邦人勇猛善战,不战则已,战则 必胜。 乌托邦人奉行各种各样的宗教,有的崇拜日神,有的崇拜月神,有的事奉某些游 星,还有的膜拜英雄或以荣誉著称的先民。但大多数人只信自然神———宇宙创造者。乌 托邦人既有信 32 教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 莫尔的《乌托邦》以其玄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轰动了当时整个 英国和欧洲世界。不少人信以为真,纷纷写信询问乌托邦岛究竟位于何处,以便前去参 观游览,一饱眼福。 莫尔在书中所提出的公有制、组织生产、消灭三大差别和普遍劳动制等思想,不仅 影响了后世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而且还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者。连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十 分称赞这本书的意义。当然,由于莫尔所处时代的限制,他的思想中还不能不带有一些 消极的东西,如奴隶制、殖民政策、信仰宗教、家长制、夫权制等等。尽管如此,莫尔 的《乌托邦》仍不失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一部奠基性著作。 (本资料选自刘佩弦、辛仲勤主编的《世界社会主义名著选介》) 二、最初尝试突破空想体系的先驱者 19世纪30—4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夕,欧洲出现了一批较有声望的社会主 义者。他们作为早期工人运动的活动家和思想家,在实践方面超越了圣西门、傅立叶、 欧文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理论方面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 道路等问题的论述也远远超越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突破空想体系,接近科学的社会主义。他们有如下一些代表人物。 1.提出“过渡性社会制度”的卡贝 法国的埃蒂耶纳?卡贝曾加入旨在推翻波旁王朝的秘密革命团体“烧炭党”,参加 了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创办《人民报》,宣传民主思想,猛烈抨击代表大资产阶 级大贵族利益的七月王朝,后遭迫害,被迫流亡国外。他撰写的富于哲理性的小说 《伊加利亚旅行记》,成为当时受苦人民的“福音书”和伊加利亚派共产主义者的“圣 经”。法国各地都成立了卡贝主义团体,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伊加利亚运动。 卡贝把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的严重贫富对立、社会罪恶描绘得淋漓 尽致,指出“货币、财富的不平等和私有制三者,即是一切弊害、一切罪恶的根源” ? 。 他认为现存的国家政权是维护贵族利益、镇压人民的工具,“法律是由贵族或者富人来 制定” ? 。这就“预示了一切事情的安排都将有利于巩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 与压迫” ?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军队、监狱和警察都只是报复和压迫的工具,都是人类 的耻辱和罪过。所以,他呼吁用“伊加利亚共和国”来取消这种不平等的制度。伊加 利亚共和国则是人们自由和自愿地联合起来争取共同利益的人类结合体,它的基本单位 是公社,财产公有,人人平等,实行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一切主权属于人民。 卡贝最富独创性的见解是主张在私有制和共产主义制度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社会 制度”,而不可能立即以共产主义制度代替私有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富人和私有主思想 上的旧习惯和旧成见,穷人缺乏必要的习惯和才能管理社会,以及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 艰巨性。他指出,过渡性社会制度“是一种既保留私有制,又尽可能迅速消灭贫困和 逐步废除财产与权力的不平等现象的制度;它通过教育为共产主义制度培养新的一代或 若干代人;它实行普选制,并且首先开放言论和结社自由” ? 。他还强调过渡时期必须 保留镇压手段,用以阻止犯罪;设想组织“专政委员会”,用以巩固胜利成果。卡贝发挥了巴贝夫提出的有关过渡时期思想的萌芽,将它发展成更加完整的过渡时期理论,这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贡献。 2.倡导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德萨米 法国的狄奥多。德萨米不仅是革命理论的热情宣传者,而且是革命运动的积极参加 者。他曾加入布朗基领导的革命密谋组织“四季社”,并且是法国有影响的秘密团体 “平等者协会”等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德萨米出色的革命活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拥 护,他曾被提名为国民议会的候选人。在空想社会主义史上,思想家们大致可分为两种 类型,一种是莫尔开先河的理论型,一种是以闵采尔为代表的实践型,各自都有自己的弱点。而德萨米则注重把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同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把乌托邦的理想 同现实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不仅创立了自己的体系《公有法典》,而且对这个理论 体系进行孜孜不倦的宣传,组织共产主义聚餐会,积极投身到当时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中去。他正是在革命的实践中看到了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是 33 未来革命 的主要力量,因而提出了要向无产者灌输真理的思想。 在空想社会主义史上,脏活、累活由谁来干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从莫尔到傅立 叶都没能给予较完满的回答。德萨米却提出了务实性很强的独到见解。他认为首先可以 用机器代替人工来干脏活、累活,人只要对机器加以管理就行了;其次可以缩短工作时 间来鼓励人们从事艰苦的工作;此外也可以用抽签的方法,决定由谁来干脏活、累活。 这样,他就第一次比较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不再沉湎于“劳动光荣”、“劳动是 乐生的需要”等等说教。 3.注重组织政党、发动革命的实干家布朗基 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是一个革命的实干家,他将一生都献给了法国人民的解放 事业和社会主义运动。他在艰苦曲折的斗争中,不断地组织秘密团体“家族社”、“四 季社”、“中央共和主义社”,多次发动起义,组织武装暴动。他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多种 形式的政治斗争,组织十万工人和平民游行,参加群众集会,注重宣传发动群众。布朗 基一生中被关押33年7个月零16天,软禁2年8个月零14天,流亡国外或受警察监 视6年10个月零24天。残酷的折磨,非人的待遇,都摧毁不了他的坚定信念和钢铁 意志。 布朗基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特别是他 认为人类历史从来就存在着穷人和富人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仍然 存在着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工人阶级要想彻底改变自己被剥削被 奴役的地位,只有通过革命斗争,特别是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他尖锐地批判了圣西 门、傅立叶等人反对暴力革命,幻想通过规劝宣传唤醒君主良知来取得胜利的错误论 调,批判了蒲鲁东主义者反对罢工运动和一切政治斗争的错误主张。他在长期的革命斗 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组织革命武装、举行革命起义的经验,强调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 不仅需要对革命的忠诚、智力和勇敢,更需要严密的组织纪律、统一的行动、整体的观 点。他所组织的密谋革命团体,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初雏形。布朗基还主张,为了巩 固革命成果,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必须在革命胜利后建立强大的革命政权,对 敌人实行专政。他总结1848年革命教训时说,如果革命后巴黎实行一年的革命专政, 那么法国的历史可少走25年的弯路。 总之,布朗基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他不怕流血牺 牲,不怕敌人威胁恐吓,不怕终生坐牢,在艰苦曲折的斗争中团结了一部分先进工人, 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好的革命者队伍。马克思称赞布朗基“是法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头脑和心脏” ? ,列宁称赞他是“无可怀疑的革命家和社会主义的热烈拥护者” ? 。 4.“德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代表魏特林 威廉?魏特林是德国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欧洲各地 开展工人运动,宣传共产主义。作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与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过渡 性人物,魏特林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内容十分丰富。 裁缝工人出身的魏特林,作为无产阶级的一员,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更直接、更有力 的批判。他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过是一种现代奴隶制度,甚至比古代 奴隶制度更为恶劣,因为它用所谓的契约和法律把它的本质掩盖起来。这样的社会是无 产者的地狱、资产者的乐园。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拜金主义,有钱就能买到一切。资产 阶级的民主、自由是虚伪的,所谓的选举自由只是一个欺骗,即使形式上给无产者以选 举权,也毫无用处,选举一结束,依然是富人总有理。 魏特林的理想社会是以财产共有共享制为基础的“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又称为 “民主共产主义家庭联盟”。在这个社会里,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私有财产,人 人平等,共同劳动,取消商品货币,全体成员的能力和欲望都得到充分的和谐与自由。 他特别强调对全社会的科学管理,精心设计了整套管理机构和制度;主张任人唯贤,通 过“能力选举”选择最优秀的人担任各级领导机构的成员,并用这种方式不断地维持 各级领导的新陈代谢。 魏特林在探索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道路问题上超过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 者。他第一次把无产阶级不是当作受苦最深的阶级加以同情,而是将它看做是埋葬资本 主义的惟一的社会力量。他还从进步法则出 34 发论证了革命的必然性,新社会代替旧的资 本主义社会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他估计到废除私有制的革命必将遇到资产者的拼 死抵抗,所以无产阶级必须武装起来以牙还牙,暴力革命不可能避免。他进一步发展了 卡贝、德萨米等人的思想,提出战争过渡和和平过渡的设想以及过渡时期实行革命专政 的问题,并强调过渡时期各级行政管理者要与人民同甘共苦,杜绝特殊化。此外,他还 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萌芽,指出私有制产生以后才有了祖国的概念,无产阶 级被压榨干净,没有私有财产,也就没有祖国,只有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才 会有祖国。 总之,魏特林在创立社会主义学说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闪烁真理火花的天才思 想。正如列宁所说,他以理论家的身份或多或少地参加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造 工作 ? ;马克思、恩格斯也称之为“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 ? 的代表。可惜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以后,他仍抱住自己的那一套东西不 放,拒绝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热情帮助,最终落伍了。 (本资料选自童星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各标题略有删改) 35
本文档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电子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3KB
软件:Word
页数:7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12-25
浏览量: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