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天津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 李 欣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与能力,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本文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培养信息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形成系统的教师成长档案,以及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对加快学...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天津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报告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 李 欣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与能力,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本文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培养信息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形成系统的教师成长档案,以及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对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专业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作为实施信息时代教育的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信息素质,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和主动应用的习惯,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格局中被摆在最为优先的战略地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将成为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天津市教委在2005年以前,通过继续教育等培训方式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中、高级培训,大部分教师均已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提高,硬件设施日趋到位,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对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信息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是我们当前面临和正在思索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好信息时代带给教师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积极投身于本课题的研究。根据学校现具备的硬件条件,立足已有的研究基础,我们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实践经验,提炼研究成果。 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活中永恒的追求,没有顶峰也没有极限,所 [1]以也就没有终极的目标。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课题研究主要是以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重点,实现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教师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促进教 1 师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培养教师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主动精神。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教学结构改变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简而言之,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三个基本属性:一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二是改变教师 [2]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而实施的。 2.3知识转化理论 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可以分为明晰知识和隐含知识。明晰知识是我们能看懂并且能够记录的,是指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形式清楚表达的知识,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隐含知识一般存在于人们的思想、经验和实践中,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 [3]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知识转化有四种模式:一是“群化”,隐含知识向隐含知识的转化;二是“外化”,隐含知识向明晰知识的转化;三是“融合”,明晰知识和明晰的组合;四是“内化”,明晰知识到隐含知识的转化。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将隐含知识转化为明晰知识,然后为组织所共享。 3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3.1课题研究的目标 3.1.1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使教师有获取新信息的意识、愿望和技能。 3.1.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不断学习,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1.3建立教育案例、多媒体课件。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案例和课件,可以丰富教育资源,供相关教师学习和借鉴。 3.1.4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通过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求证教师信息素养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确定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求得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 3.2课题研究界定 3.2.1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整个社会信息环境, 逐步形成的对待信息活动的态度、信息角色的意识、收集信息的意识以及 2 [4]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创造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信息素养概括起来主要有:基本信息素养(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多媒体素养、网络素养、课程整合素养。 3.2.2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持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3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辅之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跟踪法等方法综合实践研究。同时在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下,以学校科研骨干教师为研究的主体,进行互动式研究并实施。在边实践、边反思、边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向研究目标靠拢,从而真正有效地完成研究任务,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 4 课题研究的过程 4.1第一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2月)需求分析,制定培训目标, 机制 建立长效 4.1.1需求分析,制定培训目标 为了课题有序地组织开展,作为课题组织者首先对研究人员和研究任务进行了需求分析,目的是找到现有情况与理想任务要求之间的差距。课题组通过访谈法全面收集培训对象的实际状况及其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的需求等信息,并以此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重要依据。根据需求分析,课题组制定了相应的培训目标。培训目标主要包括知识、态度和能力三个维度。 , 知识目标:要求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了解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完善的教师知识结构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本学科知识,二是信息技术知识,三是教育理论知识。 , 态度目标:要求教师理解课程改革和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更新课程与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 , 能力目标:要求教师增强课程与教学研究意识,培养对课程资源开发、运用及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 图表1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层次 研究型 的教师 职业定向:信 息时代的教师 专业信念:“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专业能力:信息技术环境 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专业行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的教学实践、自我研修与教研 培养环境:外部社会环境(网络环 3 境);教育政策;校本环境 4.1.2开展课题研究,圆满完成研究任务,离不开相关机制的保障 课题组成立以后,我们及时召开了开题会议,组织全体课题研究人员讨论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把握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分阶段制定学期实施计划,落实具体研究任务;出台了课题研究的有关方案,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 领导积极参与制度:行政人员要到课题组,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开展教改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 电子化管理制度:所有研究资料电子化呈现,重大研究活动网上动态考核。 , 研讨课评比制度:课题组推选优秀实验课参加区级以上教研活动评比,学校表彰优秀实验课。 , 科研先进评选制度:课题组教师对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获奖、发表,公开课获奖,辅导学生竞赛获奖等情况专题总结,评选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4.2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8年6月)组织培训,实践研讨,多角度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自开题以来,课题组多次召开培训会,重点就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策略、途径及方法进行了研究,从而达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与校际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明显改变。自承担这项研究课题以来,全体主研人员、协研人员、实施对象在课题领导小组的组织下,严格按照课题实验方案,认真执行课题实验计划,较好地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实验任务。 4.2.1以培训研讨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培训必须将理念融和于行动、将文化贯穿于过程,让参与者体验。因而在培训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师的目前状况和需求,课题组将培训内容划分为了以下四个模块: , 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始终,它为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由于教师已有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加上业余时间有限,技术培训的内容要尽量避免整齐划一,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课题组采用菜单形式,让教师自由选择培训内容。在实践中,我们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七个内容以菜单的形式在开学初一次性呈现给所有的教师,由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兴趣志向以及时间安排等自由地选择培训内容,再根据各部分内容的报名人数来决定是否开班培训以及何时何地开班培训。可以说,我们所开设的培训是符合教师需求。 , 课程标准解读及教材分析 每学期伊始,学校会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标准解读及教材分析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内容主要从课程目标的理解、内容的处理与衔接、技术的挖掘与渗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程整合等角度来解读。活动中,教师以PPT的形式呈现交流内容,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深化认识提高水平。同时学校还 4 组织了部分教师到河南安阳进行学访,通过观摩和讨论,引发教师不断地反思、认识、再学习。 , 学科前沿知识和综合性知识 侧重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发展中的创新思维和方法,以拓宽知识面,培养教师创新思维能力。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采用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与此同时,课题组还加强了对教师研讨的引导。 , 案例设计和课例分析 案例设计和课例分析是培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反映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以及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理解,反映了教师能否真正胜任新课程中的教学工作。案例分析和课例分析还可通过个人博客或学校网站教学栏目中发布,供大家学习交流。 4.2.2调查及反思 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研究,为了考察研究进展,于是我们对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便全面了解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为课题下一阶段的研究开展指导方向。 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状况和实际效果、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能力、对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认识程度以及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调查采用问卷法,调查对象为各学科教师,共收回有效问卷49份。 图表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经常(%) 有时(%) 偶尔(%) 电子备课 87 10.3 2.7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62.9 29.8 7.3 共享资源 7.4 18.2 74.4 相互联系 9.30 34.0 56.7 从调查分析上我们发现,培训是有成效的,85%的教师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能灵活运用,如自制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习空间等。但从运用效果调查分析中,我们也发现教师还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缺乏系统的设计,没有形成教学系列,且网络资源开发不充分。因此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各个学科要结合课题理念,结合学科特点组织研究,通过开展系统的研究分析,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效率,形成模式。 4.3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2月)开展多样评价活动,总结研究成果 开展课题评价活动,可以为课题组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促进他们进入研究状态,升华研究成果;可以推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提升研究整体水平,保证研究的实际效果。 , 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教师认真钻研课题方案,学习有关理论,精心设 5 计富有研究课特色的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互动性强的课件,上出了一堂堂精彩的课题实验课,为研究探讨展示了现实的教学情景,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在分组评议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各抒己见,开展研讨,富有见地的用实中在、肯、全面的评议,加深了理论研究的深度。 在课题研讨上我们重点就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课堂评价中提高教师素养。教师在研究探讨过程中深刻领会到优秀的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优越性,如我校杨涛、唐培新老师制作的课件《一面五星红旗》;吕迎、闫振鹏老师制作的课件《乡下人家》均获得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一等奖。 , 教学研讨活动。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是实验教师的教学创造,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教学研讨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一座桥梁,能帮助教师理性、客观、高屋建瓴地透析教育现象,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收集教学个案,反思教学现象,为课题研究积累资料,升华成果。 在交流研讨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除了应该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外,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数学学科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和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在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教学设计中,更加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超市购物》、《储蓄与利息》的教学设计中,数学知识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习科学消费、科学理财,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学科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创造性展示学习成果,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扩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如《花钟》、《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创造性地交流、展示,再通过手抄报展评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的创新能力。 , 论文、案例评比活动。课题研究的成果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研究成果既是教育理论的发展,又是研究过程的总结,对课题本身和实验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开展教学实验,撰写研究论文,进行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并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区以上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活动或投寄发表,争取在区级以上发表或获奖。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通过举行与课题相关的说课、上课、评课、信息技术培训等活动,使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学生也变得乐学善思,达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多数教师也由原来的不熟练变成了熟手:能下载资源进行整合、能录入文稿、能上传自己的资料到需要的位置,得心应手的操作,让教师感受到了网络的魅力,使自己的教学变轻松。 5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5.1完善校园网建设,建立了数字校园应用平台 数字化的校园环境建设,为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 6 了前提和保障。教师在数字化行为上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校在不断更新原有对外宣传的门户网站的同时,又建立了便于教师学习、实践、交流和办公的校园应用平台,使学校管理更趋于自动化、无纸化,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大大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成了一种经常化的研究,数字校园应用平台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科研究的有力阵地。 5.1.1搭建了数字校园应用平台 在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非常关注为教师创造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于是课题组具有信息技术专长的老师们想方设法地为我校教师搭建了数字校园应用平台。 数字校园应用平台不同于学校门户网站的宣传作用,它更侧重于服务功能的开发,满足教师的资源应用、网络教研、信息发布、主题论坛等教学需求,为跨时空的信息交互、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我校的数字校园应用平台在功能上主要涵盖了六个模块:(1)用户注册管理模块(教师登陆);(2)交流、学习模块(学习园地、电子备课、知识树、教学课件);(3)校务管理模块(重要通知、日清记录);(4)教师专业发展模块(教师发展记录簿);(5) 学校管理系统(人事、财务);(6)在线交流模块(通过BBS、Blog、E,mail、Netmeeting等方式与其他教师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探讨)。 数字校园应用平台的构建,不仅有效地共享教育资源、降低教育运行成本,又能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率、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有效地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让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自觉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从而提升信息素养,同时也为我校的信息化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优秀的数字校园应用平台现已成为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5.1.2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教育资源的及时共建、共享来实现资源的无限丰富。因而课题组在抓好硬件投入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同时,同步强化了教育资源的建设。 我校的教育资源主要有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知识树等,主要采用添购资源库软件与自我积累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多媒体素材,我们除了购买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素材光盘和资源软件外,还让老师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通过上网搜集、下载、整理来获得并积累。对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一方面通过共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服务平台上的优秀课件资源,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按教学需要自己设计、开发制作。 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推进,电子备课已在我校蓬勃开展,它已成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探索点和突破口。每学期的电子备课以及课件制作任务,教师可以分学科、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实现校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使教师方便、快捷地撰写和修改教学设计,减轻课件制作的时间和精力,把更多的时间放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上,深化教师的课程意识,从而极大地提高备课效率,提升专业实施能力。与此同时,资源的共享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 7 利,促进了学校校本教研互动的有效展开。 至今,我校资源库容量已超过70G,内有教师自制课件500多个,教学设计和知识树涵盖了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各个学科,使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充实、丰富。 5.2依托教改大课堂,构建了新型的和谐教学课堂模式——“五环教学法” 5.2.1和谐教学课堂模式——“五环教学法” 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需要实验才能进行推广,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室,我校也为课题研究设立了专门的实验室——教改大课堂,新的教学理念在这里传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里形成,新的研究成果在这里推广,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这里不断得到提升。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我们经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摸索,以教改大课堂为依托,探索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校长杨军红的组织引领以及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全校教师通过说教材、画知识树、写案例、制作课件和做课,探索出“和谐教学课堂模式”——“五环教学法”,即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教师点拨;变式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明确了单元学习目标和知识点之后,教师不是急于讲解,而是通过“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中不明白的问题先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再请教老师。经过自学和讨论,学生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已不多,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知识的方法。借助信息技术等多种媒体,教师做到精讲,学生多练。如果一堂课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下还有余力,教师就要给学生拓展知识。最后师生共同利用电脑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在这种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下的教学课堂模式的构建下,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也能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图表3 和谐教学课堂模式——“五环教学法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问题—自学 小组—讨论 利用信息技利用信息技学内容—理解 活动—探究 教术有效地教 术高效地学 生 师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8 5.2.2教改大课堂——课例分析集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利用“五环教学法”授课,通过每周四的教改大课堂进行交流展示。自2009年3月5日起,每周四的上午8:30“教改大课堂”准时开课,在3节公开课后由相关专家进行点评。讲课的有骨干教师,也有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这些课都是在专家指导下精心准备的研讨课,对于每一位做课的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锻炼、提高的机会。每次公开课后,上课教师都要对这堂课进行反思,及时写出“课例分析”。学期末,学校都要评选并结集印刷本学期的《优秀课例分析集》,让老师们资源共享。 5.3建立了完善的教师电子成长档案——教师发展记录簿 教师发展记录簿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的教师发展记录簿是以电子文档的方式呈现,记录了教师教研、教改发展的全过程,积累了教师在课改中的成长与进步,为教师创设了一个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更好的交流通道。 我校的教师发展记录簿在构建上是以知识转化作为其理论指导,通过知识转化过程的介入,把电子档案袋的功能、目标完全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三年发展规划、教学情况、科研情况、育人情况、学习情况、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以及特长和作品等方面较全面的教师自我评价工具。它与其他教师电子档案相比,具有以下特色: , 在功能上:以时间轴维度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及相应作品,更有利于隐含知识的挖掘、转化。在科研情况板块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课题组每位成员从课题立项、实施进展到结题认定在档案中都要做详实的记录,每学期填写一次,便于积累课题实施经验,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的成果总结。 , 在内容上:对教师个人隐含知识的挖掘和转化,其范围要大一些。教师发展记录簿中的“教学情况”、“学习情况”等板块,能够使教师看到自己发展的轨迹,以更好地确定教学任务,反思教学效果,促进自我成长发展。 , 在理念上:体现了将教师的发展纳入到了学校文化整体建设中。在学校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的同时,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发展记录簿中也要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这既是一种强制性要求,也是一种激励性要求,要求教师不满足现状,做到自身扬弃,超越思维定式与行为惯性,为个人发展确立近期和中期目标。这不仅是个人设计,而且也是学校组织文化的营造与构建。 , 在管理上: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学期末,教师们把记录簿拿出来反思,研讨其中的记录,使得教师对原来的一些不足一点点进行改进。每位教师还可以从其他教师的发展记录簿中了解各自的教学特点,相互学习经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师发展记录簿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一种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优化了课程改革的过程管理,促使教师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与奖惩式的教师评价相比,电子成长档案的评价更能显示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点滴的进步与所获的成绩。 9 5.4加速学校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4.1物质平台的搭建,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 通过这一课题的开展,推动了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课题研究的这几年,也是我校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着力打造校园“数字化”平台的几年。欲善其事,必利其器。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学校一是投入200多万,购置了一系列的电教设备,建立起了较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这为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二是投入10多万元购买了20台Dell笔记本电脑用于课题研究,为教师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三是对原有的门户网站进行了改造,并建立了数字校园应用平台,便于教师办公自动化。四是拨出专款购买最新的电子白板设备,培训教师掌握先进的电子白板应用技术,并应用于教学研究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5.4.2塑造了特色品牌,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 学校实现信息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学校的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过程,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和方法的变革,还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它给学校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使学校办学效益不断提升。 5.4.2.1形成特色优势 学校始终站在教育创新的制高点上,秉承“六年奠基一生”的办学理念,遵循“做家长满意的教师,创家长满意的学校,办家长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方向,以现代化的办学理念,紧跟新课程改革步伐。学校充分认识到要以信息化带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现代化。如今在我区、乃至全市,我校的信息化特色已形成了品牌。自2007年以来我校先后承办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小学协作研究会第18届年会、全国小学和谐教学研讨会、天津市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总结会等。特别是在全国小学第18届电教年会中,本课题组组长及部分成员共计8名教师,就“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主题,现场与王本中、潘克明两位专家一起互动探讨,教师论坛发言的深度及广度赢得了领导及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5.4.2.2教学质量名列前茅 课题的研究带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依托新理念、新课程和高效教学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注重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质量取得了连续、有效、突破的提升。自2007年来,我校在市、区的各项教学质量考评中都名列前茅。 5.4.2.3办学得到认可和赞扬 , 自2007年至今,学校共举办全国、市、区级办学现场交流会11次,教改大课堂19场; , 自2007年以来,学校获得区级以上荣誉称号共计21项; , 学校在2007年被评为天津市先进集体、天津市文明学校,2008年荣获 10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体现了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 作为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学校已连续3年荣获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天津市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评比优秀组织奖等称号或奖项,现已成为天津市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 6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观点及研究价值 6.1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探索出一套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增强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6.1.1.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对教师的培训中,技术问题不是最主要的,解决观念问题才是首要。教师要胜任信息化教育,就必须增强信息觉悟和信息观念,加强自身信息素质的培养。学校对教师的培训重点是着力探索从传统的以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而搞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6.1.1.2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建设,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搭建物质平台 充足而配置合理的基础设施以及面向教学和学习的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需的物质基础,为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数字校园应用平台,改变教师的备课及授课方式,增加交流,有助于教师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电子办公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办公效率和协同高效,在实践中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6.1.1.3扎根于教学实践,在“研中学”、在“学中教”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这些变革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因此,实践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提升必须扎根于教学实践。我校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让教师在“研中学”、在“学中教”,在探索和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利用博客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利用交互式白板开展互动教学实践,拓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渠道,提高了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6.1.1.4 以人为本,抓点带面 针对学校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个人理解能力不尽相同的情况,课题组采取了“骨干引领,以点带面”、“师徒结对,比翼齐飞”的做法。重点抓一批工作热情高、接受能力强、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让他们起带头、帮扶作用。以研究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模范为榜样,典型引路,整体提高。将骨干教师好的经验、做法在面上得以推广,以课题研究为带动,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6.1.1.5活动拉动,构建交流平台 提高信息技术实施应用率,以活动促应用、促发展。举行课件制作、教学案 11 例、课例分析、优质教学观摩课等评比活动。活动发动的范围从教师个体到教研组,再到一个学科、乃至全校。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加快了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步伐。为了让教师不出门就能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新动态,观摩到最优质的整合课,与专家们能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探讨,学校由此召开了区域、协作校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场交流会,与市电教馆共同承办天津市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总结会,与中央电教馆共同承办全国小学电教协作校第十八届年会。通过现场观摩交流,不但使我校的成熟经验、做法得到区域内的广泛推广,还激发教师走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最前沿。 6.1.1.6政策驱动,建立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 为了引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除国家和地方制订相关政策外,作为基层学校也应设立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同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要进行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建立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确立教师在专业素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评价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6.1.2培育了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信息素养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加速推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6.1.2.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 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过程。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育观念的转变即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和评价观,均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因此课题研究只是一个载体,要适应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转变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依靠网络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最大程度地吸纳借鉴成果的教育教学模式,迅速拖入实践,并可以将自己的设计与实践操作通过网络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反馈修正之后再应用,可避免少走弯路,迅速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技能。 图表4 教师教育观念对照 时间段 未参加实验前(%) 参加实验后(%) 类 项 科研意识 一般30% 增强65% 课程意识 一般40% 增强82% 学生观 一般45% 增强70% 质量观 较强60% 增强85% 图表4中列举的是课题研究前后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对照,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课题研究,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课程意识、学生观、质量观在开展课题研究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6.1.2.2加速达成的专业发展、专家引领、伙伴互助的校本培训 12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是我校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方向的校本培训过程。学校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资源、网站建设、应用、资源管理平台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以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素养。 , 学校聘请了专家通过讲座、教研、座谈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新教育观念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并通过校园论坛与教师实现及时沟通、辅导的“零距离”接触,从而创设多种条件,促使教师与专家直接交流中,新的教育理念在碰撞中达到构建。 , 系列分层的校本培训,采用“学习—实践—反思”式行动教学,对来自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科研课题组以伙伴互助的形式,进行理论、技术包括教研基本方法的信息技术系列培训,如:选择课题、掌握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研究论文、制作课件与资源库应用等,从而体验教学经历、积累教学经验、学会科研方法,促进教师的发展。 6.1.2.3科研重心前移,形成浓郁教科研氛围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可实现大跨度地、全方位、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提升,实现跨越式的教师技能专业化进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虚拟教学研究模式,为反思性教育实践提供技术、环境、资源支持的新视野,真正实现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研究,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至2009年课题研究给学校带来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理论素养、业务能力、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群体,而重要的是这批人在广大教师中的震撼作用。这种震撼使科研从幕后走向前沿,从领导要求到教师自发,从个别教师的小露锋芒到教师群体的争先恐后。 6.1.2.4 形成丰富的课题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中,教师在信息化的优良环境里,掌握了先进教育理念,明确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教学、学习及学生全面发展多方面课程目标,提高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实践—评价,以及系统的科学研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科研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有9篇在全国、市、区论文评选中获奖,3篇被发表;有6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荣获全国、市、区一、二等奖;有2篇教学案例获奖;有4套教学软件摘得全国、市级比赛桂冠。 6.2 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6.2.1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新工具 祝志庭教授曾说过:“信息技术对教师个人来说是人体功能的扩展,对教师职业来说是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进而实现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对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将教师职业带进信息化状态和信息化环境之中,而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以及增添了关于技术及其教育的应用能力的新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工 13 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无疑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进度、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根据网络良好的通讯能力和沟通机制,教师可进行交流讨论、协作研究,实现合作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已成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6.2.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既要改变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又要立足于学校文化的更新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都需要教师发生观念与行为两方面的变化,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潜藏在行为背后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行为才能发生真正的变化。观念、行为的变化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可以通过说教实现的目标,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在专家的指导下从现有状态一步步地迈向一个又一个新目标,逐步实现教师的理念与行为从量变到质变。 教师的实践是以整个学校为场景和舞台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不仅要致力于改变教师的观念与行为,还要立足于学校文化的更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学校组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的根本即“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有赖于每一位成员的积极参与、主动设计和身体力行。引领、指导和鼓励,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开辟讨论的空间,将好的做法推广等,让教师在这个群体中可以交流自己使用新技术、变革教育教学实践的体会、困惑,并且互相支持、帮助、超越。同时,学校文化的不断更新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方式、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例如,课题组教师参与本课题的培训就是一个具有突破型的科研活动,参加者付出的艰辛在目前可能还看不到什么明显的成果,但不实验,不实践,不摸索,就不会有突破。这种自我挑战本身就是在这样的学校文化氛围中获得专业发展的。 6.3课题研究价值的自我评价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具有如下价值: 6.2.1在理论方面,本课题通过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构建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教师发展观”。课题研究从教师的整体发展出发,完善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理论。站在教师作为一个生命实践主体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发展的内在意义,有力地证明了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6.2.2在实践意义上,课题研究立足于“以人为本”,以改善教师教育教学环境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基本发展点,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硬件、软件和教师培训的协调发展,建构数字校园应用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智力共享,为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研究中,探索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和谐教学课堂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健康发展,为高效课堂的研究提供了可操作 14 的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摸索出的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也成为打造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优良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6.2.3在创新程度上,本课题着重研究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角度地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建构信息化的平台,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电子办公相结合,探索“五环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师电子发展记录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些研究不仅使信息化能最大限度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使整个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而且也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同时还为学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7 问题及思考 7.1技术不是万能的,教师不要沦为“技术”的“工具”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我们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技术在教育中的潜能,尤其是特定阶段技术的潜能。技术不是万能的,新技术的引入,很多时候不但不能完全消除教育教学中的很多老问题,更不能用技术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理解得并不是很深刻,因此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过于将技术扩大化,课堂上失去了“自我”, 出现技术过于替代教师讲授,喧宾沦为信息技术的“工具”。课堂教学中有时会 夺主、本末倒置的情况,甚至整堂教学都被信息技术所束缚。因此今后还要组织教师开展深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如何灵活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真正发挥“技术”的优势,是我们一下步应该思考的问题。 7.2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造成研究时间难以确保 不可否认,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有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教学实施。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现今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师既要不停地给自己“充电”,又要不停地实践探索。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特别是上一节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后还要进行反思、总结,方能提高。而事实上,现在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工作节奏快,要完全沉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是一个难点。 7.3信息化教学表面的繁荣与实际常态应用存在巨大的落差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虽然随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以及检查督导等各项行政要求的外力作用,教师已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但是各门学科的常规课堂仍然只是PPT演示课件的简单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几乎只是展示课或公开课的专利,因此导致了各种教学评比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而实际效果却不明显的现象。究其原由,主要是教师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热情被实际教学压力所限,教师缺乏发自自身需求的深入尝试,因而出现了教育信息化表面的繁荣浮华与教师实际应用状态、尤其是常规课课堂状态之间的巨大落差。因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应关注常规课堂,要扎扎实实、切实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5 结束语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科研、开发、管理的创新工具,并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于教学工作之中,善于用好各种信息资源,并且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观。信息时代的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支持教师专业终身发展,而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顾泠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J].信息技术教育,2005,(9):24-27.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薛亮.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理论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刊.2005,(6):75-77. [4] 赵建民.师范生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4,(7):37-38. 16
本文档为【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1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25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