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080-089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080-089

举报
开通vip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080-089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080-089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卷,面 这个什么,后面又碰到了这个境界,然后呢引发你的跟无明相应的触缘受,对吧,就是你不了解嘛,于是境界触,受是什么,一个是境界,记得不记得那个触的定义,触的定义是境界受用,你又触到了那个境界了。受的定义呢,生果的,触了以后,然后你又感受上面,又看见了那些,这个汽车,它的确带我们的很多好处,于是你想,我也去要一个。然后呢你开始觉得蛮好,只是如此而已,爱、取。于是你下面紧跟着为了要获得这个东西,做种种事情,你然后去买一个汽车。所以当你刚开始看见那个东西的话...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080-089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080-089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卷,面 这个什么,后面又碰到了这个境界,然后呢引发你的跟无明相应的触缘受,对吧,就是你不了解嘛,于是境界触,受是什么,一个是境界,记得不记得那个触的定义,触的定义是境界受用,你又触到了那个境界了。受的定义呢,生果的,触了以后,然后你又感受上面,又看见了那些,这个汽车,它的确带我们的很多好处,于是你想,我也去要一个。然后呢你开始觉得蛮好,只是如此而已,爱、取。于是你下面紧跟着为了要获得这个东西,做种种事情,你然后去买一个汽车。所以当你刚开始看见那个东西的话,这个因位识,也许你看过了就丢在那个地方,它并没有马上叫你去买汽车,对不对,所以眼前我们所有的所对的境界,是,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一念一轮回。这个什么,起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念头的因位识就下去了。所以我们一生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这个境界当中,不晓得到多少的这个识,因位识。那么这个因位识怎么感果呢,就是这个,所以它叫能引。那么它能引这个因位识怎么才会生呢,还要一个能生,使得这个能引的因位,产生它现在就能生起的力量来,这个什么,爱取。现在清楚不清楚,现在清楚不清楚,所以这个地方,你们非听不可。所以我这个地方说一个闲话。前天有一位同修就一直说,现在看了非常欢喜,他要 是,补是要补的,因为你前面不补,现在跟不上,但是这个把前面的补起来。 他补了,重点都摆在补上面,这一堂课就不听了,这个时候一个大损失。你听的时候,最清楚的时候,听完了,你马上想一想,想的不懂,你弄清楚的话,这个概念就非常清楚了。所以现在我每个地方解释的时候,把前后的关联说的很清楚。那么现在我们继续说下去。说这个能引的因,经过这个能生的这个滋润,这样就对了。这一下这个因位当中的识,就可以生起来了,所以结果呢,生、生支。所以生的状态呢,说生的状态,它所生支当中,所指的那个生,就是现前生起的状态。现前生起的状态什么,说现法,对吧,所以这个叫做现法苦。那么我们说不苦嘛,蛮快乐,前面记得不记得,乐是什么,坏苦,对不起。苦嘛是苦苦;不苦不乐是行苦。所以一有生,这个就是现在的苦谛摄。但是那个生的过程当中是却有什么,名色、六入、触、受,这几样东西。这个名色这个东西、无所谓苦不苦。然后呢这个六入这个东西,它本身的确没有苦不苦。但是呢这个生支当中,却也包含在这个里头的,对不对,所以这个我们刚才讲总相、别相来说,所以每一个地方,它那个次第,现在我把那个大纲都说的清楚,那么到这里我们现在了解了,原来这样的,它所以能引分成四支,以及所生分成三支,以及引、生之间的大概的关系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有这样基本的概念。我们现在不妨仍旧把这个能引来说一下。是,能引是无明,行、识,所引,何谓所引,就是引的那个果位识,乃至于名色、六入、触、受就这样。那么以什么,看我们现在看一百八十四页,刚才讲那个文,现在你们看。一百八十四页上面,第四。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一何为所引,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二以何而引,谓依无明之行,三如何而引。」】 现在正讲这个。 【「谓于因位识中熏业习气之理。」】 这个怎么引法的,就是把因位当中这个识不断的熏,那个习气去熏它,这个是这样引的。所引的呢,怎么引法, 【「四所引之义,谓若遇爱等能生,」】 就这样。这个因位识当中熏习,遇见这个能生的这个,就是那个能生的这个爱取等等,有一种引发的大的力量,所以就把这个因位识。 【「堪能转成如是诸果。」】 就把前面本来这个因识,这个是在因位当中,转成功当中的果,结了果了。现在了解了没有,那个,那一段话很清楚了,对吧,下面呢,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 第二重因果当中的这个。 【「一以何而生,谓以爱缘取,二何为所生,谓生老死,」】 这个就是你为什么前面这因当中,现在要生起来的,就是因位当中,本来潜在这个里头的,它有一天,它这个已经引发的果现起的时候,当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本身,比如说,你眼睛看见一个东西,这个无所谓苦不苦。的确是,但是呢,的的确确是感得前面感得的果,所以触、受这个受用两样东西圆满了以后,那个时候,你又有爱、取,引发滋润,这个是以何为生。由于这个所生的生老死。然后他下面说如何而生,这个道理怎么样的, 【「谓由行于识,所熏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还是这句话。由于你现在这个爱取以后的造的行为,然后呢,这个行为,把这个因位当中的识不断的熏,熏就是就好像我们用火来烤一样,不断的去做,把这个力量增长增长它,就像一个种子种在地上,把那个太阳、水,不断的滋润它。于是它就有一个力量生起来了,那就是这个引、生两样东西。于是在整个的生死轮回当中辗转的转。你这样辗转的转的结果是什么,等到你一生下来,对不起,生完了以后下面,背上就背一个死尸。一生,好了,注定就是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了,一生下来是背一个死尸。乃至于圣者,圣者他最后还要死,就是告诉我们这一件事情。他那个东西,生下来的那个东西,还是要丢掉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就这样。如果这样的话呢,最后竟然要死的话,对不起,就是这个东西,阎罗王。就注定被他所吞食,而且这个阎罗王很有意思,你看看那个图。他这个这么可怕,三只眼睛,然后睁的圆圆的。这个两个牙齿,前面在吞食。两只手,U面两只脚,把你整个的包的死死的,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透脱出来,逃不出去,也就是。所以这个十二缘起,这个图现在清 楚了,然后呢心里的行相清楚了。在进一步说明之前,现在我们不要看书,也不要看那个图。我们这个地方仔细的检查一下,前前后后我们所了解的,一生当中都是什么,尤其生了以后,这生的过程当中,它这个总相,那么生的过程当中一定什么,触、受。我们目前所遇见的一切事情,都是触、受。眼睛看,根对着境生的识,好看的起贪,所以不离爱。你讨厌的,排斥,所以是乖离爱。否则的话呢,舍受。就是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无记心。这个无记,这个东西不是引业,却也是满业的因。这个就是触,触了以后受,我们一生当中,无非在这上头。所以他前面,我们翻到前面,看。 在一百八十二页当中啊,爱那一支。看着,「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这几句话,刚才已经简单的说过了。现在清楚不清楚,为什么受缘生爱,那个受,触了以后是一定受。那么触跟受之间的两个受用的不同,我们现在也了解了。因为你虽然,这个是前面一重因果,但是当这因到感果的时候,你如果了解了到此为止,断掉了。如果是不了解,对不起,你又来了。所以它,一定是无明和合的触缘而生的受,那个时候,又爱来了。这个是为什么,佛就告诉我们观受是苦。现在我们这里真正要努力的,努力在这上面。因为这样的关系,我们不要说,这个营养,这个医生怎么讲,这个怎么讲,这个少不了,那个少不了,这个,没有一个少不了的。实际上呢没有一个真需要的。忙了个半天,到最后烧起来还得多花一点油。真可惜,让人家多哭几场,多耗一 ,实在没意思。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痛切的认识,佛法是这点钱实在没有意思 样,这个才是佛法。所以我说这个十二因缘,不是把它砰砰磅磅背一遍。你当下要认得它,起心动念之间在什么境界当中,这样。所以的的确确的一定要这样。可是呢,,现在我们虽然懂得了这个道理了,我们大家懂是懂了,但是做不到怎么办,对~这个是个问题。所以记得昨天晚上,我们讲那个温习的时候吧~也正讲到这里,这个俞先生听见那个灶神讲了以后,说心里很警惕。这第二天,大年初一,所以在佛、菩萨前面磕头,说我一定要改过,从此以后发誓要改过。然后呢改名叫净意道人。我自己想起来,当年也是这样,那个贪心这么重,我就跑出去跟我师父讲,师父啊~我吃一餐,早晨不吃。我师父就说:「你不必了,实际上你试试看。」这样。我现在也发现,有的人是自己禁不住说闲话,他跑的来跟我说,师父啊,我要禁语。我笑笑,我笑笑,最好不要禁。实际上呢佛在四十二章经上面告诉我们清楚明白,你不在行相上面,你要认得的根本在什么地方。所以我晓得,我们每一个人未尝不想向上努力。但是为什么不能努力,这是我们现在要真正注意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的地方,这个环境来看,我的的确确是越来越欢喜,大家每一个人都的的确确都在进步当中。不过有的人,的确是显得太慢一点。有的人实在赞叹,我都不如他。你只要肯向上,自然见效。那么,向上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呢,时间得注意一下。向上的关键在哪里呢,第一个正知见。这个地方已经告诉我们了,正知见。还有呢,正精进。这最重要的,你没有精进不行。精进是什么,如理的行持,而把这个正知见,要获得正知见到正精进,中间有一样东西,必定什么,如理作意,就是思。所以你平常一定要深入的思,这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你们,大家现在这个地方真正用功,你不要说我要学打坐,我一天要坐多少,我要拜多少拜,我要念多少佛。这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一定要先懂得,怎么去坐,怎么去拜,怎么去念,怎么样转这关键、功曹在什么地方,这样。那个时候,就先要如理作意,而眼前最重要的如理作意,必须要把空下来这个脑筋,不要 让它放逸,这最重要,放逸最重要。这个是所以我策励你们,慢慢的在温习当中,我会特别注意的,不久,很快就要告诉大家,在这个地方闲话不准说,这是放逸之门,这是放逸之门。那么我想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为止。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八十四页。那么昨天已经把十二因缘流转的这张图,解释了一下,当你们把这张图的内涵,有一个正确认识了以后,那么现在我们这地方讲的那个文字的本身也就很容易懂了。否则的话,你单单看那个文字,真是个看那个天书。我自己是这样,几位同修也是这样,你们没有看的人不晓得这个困苦。真正看的人,我摸索了这个东西,摸索了十几年,始终不晓得它说什么~所以这一点我特别提醒大家,要珍惜这个教法,这个教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你们宿生自己的善业培得的,所以很快就能得到这样,得到那样。现在我们重新把一百八十四页,第二段四相当知那一段念一下。那大家概念就很清楚了。这个在念之前先说,这个十二支当中,总共对半、对半的分,六支是因,六支是果。哪六支是因呢,无明、行、识、爱、取、有,这个六支是因。然后呢果呢,是名色、六入或者是六处,触、受、生、老死这个六支是果支。一共这样的十二支,分六因、六果。那么单从这个因到果是这样,可是这个因有两重,一个是引,一个是生。那么现在我们就把这个文重念一遍。把念过的文,跟昨天所了解的一对证,那么马上文字也了解了,然后这个文字所指的内容,这内容就是我们心里的行相,相状,乃至于为什么我们在生死当中流转的这个原因,就有了概念。现在看文。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 这个引,能、所当中一共有四个行相。 【「一何为所引,」】 什么是所引的, 【「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不过在前面,这个平常我们一般说的这个半支不算,只算四支,名色,这个有个原因的,因为实际上那个果位识,出现是怎么状态的,一直到摄持这个名色那个时候,一剎那开始那是果位识,前面这个都是因位,前面是无明、行、识这个因位,经过了爱取有的滋润,然后它现起中阴,那么就实说来那个中阴身本身,已经进入果位识了,但是还没有结生,所以它结生的时候是什么,就是看见这个父、母交合的时候那个精血,实际上这个精血,就是由于他的业力所引的原因,那么他的执着、爱着,所以这个时候,他有一种执取的力量。就像平常我们对我们所欢喜的,我们欢喜吃的,全部精神,嘎嘎贯注在这上面,那个时候我们自己不觉得。但是这个力量非常强盛,这个力量,虽然你不觉得,却有个强盛的力量。有一个很善巧的方便,你可以感觉得到,你最欢喜吃的东西,人家把你拿走了,那个时候你简直无法忍耐。我想我们体会得到的。在这个里面都是这样的。你最疼爱的、最心爱的东西,忽然之间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要失去了,那个时候你的心理这种状态,那才能显得出来,这个强盛的这种力量,所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坚强的摄持,执取的力量。所以这个识 就是依靠着这个色,第一个识,就是心识的识依靠着这个颜色的色,这个物质的这个东西,执着它,也缘它,这两样东西就像撑起来一样。两个筷子绑在一块儿,你绑着我,我绑着你,结果两个筷子就撑起来了。钢筋跟水泥两个紧紧的捆在一块儿,这个柱子就行了,我们一切的都是如此。所以当它那个进入果位时候的这个状态,就是变成功名色当中的这个名了。所以通常我们这个细分的时候,就晓得怎么是因位,怎么是果位。那么果位的状态,我这地方也提一下。什么是所引呢,那就是这个从果位识,当他结生的一剎那开始,名色,然后呢六入或者是六处,触、受。那依何所引,拿什么东西来引的呢,无明之行,就是业,最主要的是惑,由于惑而造的业,由于造了业,业有一个力量,这个力量会推动你的,以这个来推动,现在是拉,拉跟推是同样一个力量。如何引发呢,怎么会引呢,是因位识中熏业习气之理,这个昨天讲过了。所引的呢,说怎么会引发起来的呢,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这个我们现在了解了。那么还有呢,生那一方面。那个生那一方面是能生所生。能生跟所生一共有三个行相,以何而生,拿什么东西才能够生起来,这靠什么力量呢,就是爱取。靠爱取的这个滋润。以何为生,生些什么呢,生老死。「如何生,谓由行于识,所熏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由于爱取的关系,然后呢你这个爱取就是一种烦恼,一个惑,由于这个惑,然后呢自然而然你就造业,这个业就不断的熏那个识,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那个识田当中就留下影向力量。以前留下的影向力量是因位,现在呢你继续努力的把这个因位留下来的识就感果 这个为什么会感果呢,因为它继续的熏习的话,这个力量越来越了,就这样。 强、越来越强,强大到那个时候,那就产生了现行。这样。那么现在这个道理清楚了。 以生一支为所生支,老死则为彼等过患。」】 【「缘起经释中, 那么解释。这个生是所生,老死的过患。前面我们说,所生是生老死,那么它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分开来呢,它有一个原因的。就说它为什么要讲那个经,佛,他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目的,要让我们正确了解生死的行相。然后呢从这一个地方跳出生死轮回。假定你不了解这个生死的真实行相,痛苦的原因以及这个实际上的过患、祸害的话,你不会生起厌离心。你觉得还快乐的很,还好的很。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不要说世间上的放不下,修学了佛法,还是觉得这个道场要弄这个,真正为了弘法,那是很了不起。但是偏偏自己的心里面放不下,对不起,那没有用。所以他告诉你,一旦生起来了以后,这个祸患无穷,痛苦无比。所以他把所生那个生老死那一个分开来。生是很简单就生,生完了以后剩下来的,一生注定你背那个死,那个死一直在变化,一直在痛苦当中。所以说老死就是所有的彼等,生完了以后的一切一切都是过患。没有一点是可以爱乐的地方。我们必定要对这个有所了解了,那个时候,你由于苦的逼切,才会追求要想找这个苦的解脱,那么你再看看,那个苦是不是能解脱呢,你会找,说有原因。只要因地上灭除就可以。所以整个的前面已经说过了,佛说的时候,一定先说苦谛的原因在这地方。所以佛在这个缘起经解释当中,特别说明这一点,这个他的理由所在。换句话说,我们真正要想修行的话,必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到这里我们了解,佛讲的经典你千万不要单单看那个理论,不要单单看成,注意哦~这是一个理论没错。可是这个理论有它绝端重要的一个实质的内容在,如果你把握不住的话,那变成说空话。那时候 学教的话,那教了半天是戏论。现在说他理论上有他实质内容,在这种情状态之下,如果你不修行则罢,要想修行的话,这个理论不通,请问你如何修法,所以短短的一句话这个里面有这种含意,随时提醒我们,我们继续说下去。 【「由是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 这个道理前面说过。这是对于业果不明白。但是呢我们不明白真实的意义的不明白有两种。一种就是因果的关系不明白,还有呢,就真实意义不了解。对因果不了解的人,他就造恶业,因为不了解如是因感如是果,他要找快乐,不晓得快乐的因在哪里,就乱搞,这样。那么有一种人呢,了解因果的关系,所以你要找快乐,也要找到快乐的因;要去掉痛苦,要从根上面切断,那时候他就不会造恶业了,然后呢他可以得到人天善趣。可是并不了解究竟意义,所以这个因果的究竟的法则如何,对它真实意义不了解。他虽然造善事,但是还在人天当中。所以说 【「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 由于这个不了解,无明的话,就是对真实的意义不了解。那么于是造了善业, 【「起欲界摄戒等福行,」】 这个戒等福行很有意思。平常我们一般都是讲世间的世法,它这个善法当中,把戒开始,这个说明什么,说明你单单持戒而不了解这个真实无我的意义的话,对不起,这个戒只是人天有漏之福。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卷,面 对不起,这个戒是人天有漏之福,不究竟的,还在轮转当中,不过有一个好处,假定说你受戒了以后,你眼前虽然不了解,你一心恭敬,这佛讲的,你无比的恭敬心,由于这恭敬心增上力的关系,将来这个福报完了以后,你还是这个力量,引发你见到下一个佛菩萨告诉你真实的意义,然后呢你透脱。不过多吃了一些冤枉苦头,这冤枉苦头,比地狱里面啊可要好很多,所以这地方也说明两重意义。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告诉我们的戒的真实的内涵何在,我们必定要本末把握的很清楚,那么这是欲界摄戒等福行。 【「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于识?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受。」】 到了这个。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 那个是善趣的,那个善趣的,不管这个哪一种,总是还在生死轮回当中。你要跳出生死轮回的话,不但对这个业感果的这个道理要了解,还要为什么会业感果,原来这个就是缘起空,就是空性,就是 一切法无我的真实意要了解,你了解这个道理以后,然后你开始从普通的善行进入戒定慧,那这个时候这个戒就变成功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下脚第一步,这个是我们必定要分的出来的,所以他的特质根本因何在,我们要把握的住;现在这个我们了解了。 【「如是十二有支,」】 那么这样的十二有,不管你分成功六因六果也好,或者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这个四项、三项也好,我们再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样东西。 【「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 另外一种归纳的方法,惑就是烦恼,由于烦恼是造了业,由于造了业是感得苦,于是感了苦报现前的时候,我们不了解的关系又引发烦恼,所以叫无明,然后呢辗转没头没尾的。所以这个昨天讲的十二有支的图,中间那个图,就 就是那个中间的核心,而这个里边核心中间是以无明为主,是那个中间核心, 只要有这个无明,一团糟。这个无明仔细算起来呢最重要的两样贪瞋痴。前面我们一开头的时候讲中士的时候,说系缚,系缚生死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惑跟业两样东西,而这个惑业当中惑是他的上首,最主要的就是这个,就这样。由于惑所以造业,造了业一定感苦,那么然后感得苦的果报,果报现起的时候,对不起你既然无明根本没有拔除的话,又来了,辗转轮,又在这个上面,整个的轮回就生起了,所以悉皆摄尽,统统包含无尽,下面引那个菩萨。 【「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 这个就是十二支当中的初,第一支无明,八九那就是爱取,这个三支是烦恼,二就是行,十就是有,这两支是业,其它的七支那就是苦,其它的余七这个东西就是苦。那么现在我们看,再继续下去。 【「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 这个稻秆经也是专门讲十二因缘的。 【「谓无明种者,」】 这第一个,无明相当于种的人。 【「于业田中下识种子,」】 在这个业识的田当中下那个识种子,这第二个。第三呢, 【「润以爱水,」】 经过这爱水的滋润。 【「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就结生相续。这个文字只要我们把十二因缘图了解了,你怎么解释内容都非常清楚。他不是要翻花样,让我们这样解释、那样解释,他目的不在这里,目的是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各方面的说明,让你对那生死行相的本身,非常清楚明白的了解,这个所谓生死过程当中的行相,不在文字上面,而在我们起心动念之间。这个起心动念并不单单是你闭上眼睛,就是任何时候你张开眼睛,在任何时候实际上这个起心动念,一定包括你起心动念引发之因,而张开眼睛看见这个心里就动了,听见这个心里就动了。所以换句话说,当在一切情况当中,所有的种种的内外引发心里的行相,你透过了这些经论的说明,处处地方认得的明明白白,你晓得哪些是染污流转,这个地方现在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先要懂得他的苦、过患,以由此而紧跟着追到这个苦的原因何在,然后呢这个原因如何在这个里边流转,一步一步的让你认识。当你认识了以后,既然这是苦,你要了解了这个苦的原因,那个时候进一步你就了解如何,在这个原因上 ,照着去做问题解决,这样。 面把他切断,那么再进一步找到切断的修持的方法 【「第三几世圆满者。」】 那么这个十二有支,从因感果当中要经过多少时间呢,下面说明: 【「能引所引支之中间,容有无量劫所间隔,或于二世即能生起无余世隔。」】 前面这种这个引这一支,从能引支到所引支,大家想想看,能引支是什么,说到这里我们马上应该清楚,能引就是无明行识,所引支是什么,所引支就是名色六入触受,这个两者中间有两种可能,实上呢包含时间是无量无边,他中间可能有无量劫的间隔,说不出来的多长远,这是指长,长的是无限大,短的呢,下一世这样,没有其它的余世就可以生起,这个是引,能引到所引。还有呢,这个能引之所以生起还要靠一个力量,要靠什么,,能生支,所以他为什么虽然有能引的因不生起来呢,还要一个能生所生,生这一支,所以他下面说: 【「其能生支与所生支二无间隔,」】 这个两个当中没有间隔的,就说前面是能生的一支,下一世一定是所生,一定跟着生起,所以这个二者当中没有间隔,这样。所以他 【「速者二生即能圆满。」】 这地方讲几世圆满,最快的第二生,就前一生到后一生就圆满了。那么这个怎么样是前一生到后一生就圆满呢,先看,说: 【「如于现法新造天中顺生受业,即于现法满二支半,谓无明行及因位识;临终以前圆满爱取及有三支,于当来世圆满所引四支及半,并圆所生二支分故。」】 如果说你现法就是我们现世,现世就是这一世,这一世你造了顺生受就是下一生造的这个业,不管是现在,这个地方讲天,其实你造六道当中任何一道,如果你现在当中先造了这个,那个时候满了前面的二支半,无明、行、识,那个是因位识,那么然后呢,你继续的把他增长,临终以前就是在你没有死之前,你以爱取再继续的把前面所造的因,继续的啊增长下去,于是当来世就圆满所引四支半,那么下面一世满了这个,因为由于这个爱取几支的有,三支的能这个生的力量,所以他下一世,马上感生那个生老死二支,而这个生的过程当中呢,就包含了名色六入触受,生就是讲那个总相,生起的过程就是这样,所以他前一世造的,第二世就感得了,这快的。下面呢, 【「迟久亦定不过三生,」】 说最晚的话,最久最久也只有三生,三生一定圆满,怎么呢, 【「谓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须一生,诸所引支于所生支摄故,」】 能生须要一世,所生须要一世,还有三个能引也须要一世,这样的三世就可以圆满了。前面说能引所引中间容有无量劫,现在这个地方就说三世圆满,大家看来有没有觉得问题,他说最快两世圆满,最慢嘛三世圆满,可是他前面也告诉我们说能引所引中间,快者是二世,慢者容有无量劫间隔,这个无量跟三世的差得十万八千里,这个地方一个重要的关键所在,大家想一想。所以假定你们诸位曾经事先看过的话,这一讲的话你印象就很深,这是为什么我建议你们看,尽管你们看不懂,你们看不懂在那里想一想什么道理,那个时候你一讲的话,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则的话你现在讲过去,那文字都是很陌生,尽管我讲得很清楚,可是你看的还是胡里胡涂,所以你不一定能够把握得住这个重点,这个是对无价的法宝的一个最大损失。那么现在我们看那个文。他说 【「能引能生中间,纵为多世间隔,」】 是的,从引到生,中间是可能有很多世、无量世的间隔,纵然有多世间隔, 【「然是其余缘起之世,」】 这句话问题在这里。什么意思,什么叫其余缘起之世,为什么那个能引,不会引发所引,这个能引是什么,就是由于无明、行所感得的因位识,对不对,这个识就是你认识一个,譬如说我们随便昨天讲的这是继续下去、广告当中你忽然看见一个东西,看见了然后呢看见了,这个掉在、就放在那个地方,没有 其它东西引发你,这个是一个因位识。其实我们眼前一切时处,都有这个。现在我们听见佛法了,也是一样,听见了佛法以后,然后你跑出去书本一合,你也忘记掉了,这个佛法也停在这里,或者你在这里做了个坏事了,做了个坏事以后,你回过头来以后,觉得跑到佛门当中来了,然后呢全部精神贯注在佛门当中,以前做的这个坏事,这个东西又停在那里没动,那么现在是什么东西在动呢,就是现在这个东西,你说我看过电视了,放下来,忙别的事情,于是现在我做的这个事,增长的什么,跟原来的因位识不相应的,对不对,是不是,对,现在我们了解了。同样的我们修行来说,我们今天讲的好、听得好,然后呢说这一堂功课作得好,作完了跑得去大家聊聊天看看什么,觉得蛮高兴的,忘记掉了,所以现在你继续增长的不是刚才那个东西了,现在增长的这个,假定说你玩完了以后,回过来还要讲,还要听,还要拜,那他又有,否则的话呢,如果你出去的话,他那个东西继续的增长、增长,增长到后来呢那个东西成熟。所以前面尽管在这里念一点佛经什么等等,这个成熟不成熟,不成熟,不能结生,对不对,所以他是说其余缘起之世,那个其它的缘引发其它的因,在这个里边其它的地方咕噜咕噜地转,你现在这个能引的这个因位识没动,了解不了解,这个概念很重要。 【「非此缘起之世故。」】 不是这个因缘辗转的关系,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就你能引这个识,从这个能引识经过能生滋润感生这重因果当中最长只有三世,只有三世,第一个是造,造完了以后呢,然后呢你把爱取来滋润它,滋润它了,他一定要会感果,下一生再去。所以前面第一种情况说现生,譬如说:我今天做了想修行,跑到庙里面去,跟人家跑到去一看,这个庙这个好,有个印象然后呢回去忘记掉了,然后呢一忘,无量劫以后又碰到了,来了就这样。佛寺有一个公案,说念了一声南无佛,最后成了,这南无佛那一声是无量劫以前,这一世碰到了,然后呢又滋润起来的,它才感,这是慢的。快的呢,你听到了一声佛过去了,过两天又来了,也这个好,这个正是我需要的,然后你心里面全部精神就贯注进去、放进去,于是你经过了精进的努力,下面这个不断的熏法,不断的熏法,于是你全部精神投注在这里,第二世,再下一世你一定感得的果,这是两世圆满。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说我们现在我们也不晓得,我们跑得庙里去,看见庙里很欢喜,你就很欢喜,我想我们在座的很多同修欢喜:人家讲的很听得进,然后心里想要去出家,要去做和尚心心念念做这个,为什么你会这样,就是你宿生熏法的这个因位识,也许是前一生,也许是前二生,不晓得前多少生我们不去管他,总是造这个因位识的那个缘也现起的,那个时候也碰上了,然后呢你不断的在这个用那个爱取来滋润它,于是感果了。不过这个爱取,有一个不同的名字,对染污的同样的爱取,我们叫他爱取;对这个清净的我们叫他善法欲,叫勤精进,这两个,其实精进还是造的业,对不对,所以这叫善业,或叫善净之业,或叫不可思议无漏妙业,它还是业,就这样,这道理我们懂得了。所以说原来这样,最快两生,最慢也是三生,不过这个地方有一样东西没算进去。 【「此未别算中有之寿。」】 中有没算进去,中有实际上也是一个时间段,但是一般说起来这个中有当中,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像生死轮回当中的一个特别,它就是结生相续当中的好像一个中间过段,所以不算它,但是有这个东西。平常我们讲的时候呢,经论上面没有提起它来,却是内涵是有的。了解了这个,看看下面这两句话: 【「如是」】 像上面我们说的然关系,有没有人去忙这事情啊,没有,并没有人这样去做,所以啊然而全无实作业者,没有实实在在 【「己生诸果支时,」】 就像前面这样的从这个因感得这个果,这一个从因感果之间,这是因到果的必的造那个东西,所以绝对没有一个主宰者去造那东西,也就是这样的因。因为你无明,所以你就会造业,因为造了业,所以就一定会有这个业相应的识落在这里。同样的,当有了这识经过爱取的滋润,而有支现起的时候,然后呢你会感得下面的生老死等等,这生老死就是你所受的果报,就这样,这个没有实在的东西,这是十二支的辗转连环,这样。既没有实作业者, 【「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 这个补特伽罗识上面的所执是我。 【「如前所说从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就像前面讲的道理一样,这就是什么,因感果,这个因是一个法是这样的一个特质,是一个特性,他这里边并没有我这东西在,然后呢有这样的一种特性感得这样的另外一个特性,跟这因相应的这个叫果法,这是说这个法、因法感得果法,如此而已,并没有一个我在,并没有一个我在。所以我们现在仔细推敲一下子看,回想一下看,为什么叫无明缘行,因为无明,你如果说明得话,那你就不会妄执,因为瞎子所以,所以嘛就妄执,那时候就造了行,造了行以后,对不起,行当下就有识,识以后呢,然后呢一定会慢慢的,由于识的因缘策发那个名色。当然,我们前面讲的好像那识的因位识,这一定要经过爱取的滋润,这个当然,但是它这个识,摄取名色的过程当中是什么,纯粹是这个识的力量,对这一个精血的一种执持,所以识的因缘而产生名色,这前后的因果就是这样,就这么明白。由于名色,然后呢六入慢慢起来了,由于六入之缘,然后才有触,触了以后就有受,因为有了感受就起爱,爱了以后就去取。那一样一样东西的前后的关系,因果关系这么清楚。所以这是前面的因支感得后面的果支,只是如此而已,但是呢我们却不了解。 【「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执有我,求我安乐,故造三门善不善业仍复流转。」】 由于对这个道理我们不了解,这个真正的生死道理,只是这样的流转,但是我们不了解。不但不了解这个流转的因果,而且不了解这个里面并没有实在造业的受果的我;这两个都愚,那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求,当然,有了这个我,我们要求我要安乐,因为要求安乐,所以你就造作那种种业,造的时候呢由于身口意三门,由于造了这个业就流转生死。到了这里,我们停下来说,你说那里没有我,但是你那个痛苦的感受不是有的么,是啊~快乐不是感受是有的吗,是啊~千真万确一点都没有错。你们怎么讲,我现在倒问问你们看看,这个怎么讲,对啊,你感受的痛苦,当然你要除掉它,你要感受快乐,当然你要追求它,这个怎么讲,这个地方考考你们,考考你们,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一下。实际上呢,我倒不是考你们,给你一个最佳的机会,你们必定要从这个地方呢认真的深入,这一次的考试真的考,我现在告诉你们,今天下午我不去安脚,就是个考试,先说明,所以等一下下了课以后,你要在这个问题上好好想一想,大家都要来,就算旁听的同学们等等,但坐在外面的不算,至少从这个地方,我也了解大家的情况,没有一个人,全部大家到齐,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继续说下去。说 【「故从三惑起二支业及从彼业出生七苦,复从七苦而起烦恼,又从烦恼如前而转,」】 造了业又从这个业 好了,由于这我们不了解,所以一迷惑,迷惑就造业, 出生这个果报,果报那就是苦的,然后呢,造那个苦的果报现起的时候,你又不了解,还是不了解,你又起烦恼,然后呢,惑、业、苦没头没尾的一直在那儿转。 【「龙猛菩萨云:『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 就是这样,这龙猛菩萨这样说的。实际上很多经论上面讲的都是这样:从三出生二,从二出生七,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就那么一个偈子,结果我们啊讲了三个钟头,还没有讲完它。所以平常我们说自己要看论,的的确论是最好的说明的内容,但是没有完整的教授,实实在在的你真是像看天书一样,那么下面这几句话,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胜厌离方便。」】 来了,由于上面这个道理,如果你嘹解了,如理思惟地想想的话,我的天呀~原来我们生死轮回当中就这么莫明其妙、就这么胡里胡涂,真是一无意思,实在是我们冤枉啦~所以说小人枉自为小人,白吃苦,那自己就产生厌离心,所以这个是策发我们厌离心最好的方法,这也是千真万确。那么我的感受呢也是如此,我出了家二十年,刚开始的时候总觉得,这个四谛十二因缘这个是小乘的不去管它,我是念佛要紧,到后来由于善知识的引导,为了要了解怎么念佛念得好,所以就迁涉到教理,然后开始学教,学了教以后发现这个东西蛮重要的,然后去找,看那个四谛十二因缘,看来看去就是看不懂,你说不懂嘛又懂得头头是道,苦集灭道,然后苦当中嘛无常苦空,集谛当中,四个行相?生集起因缘,然后道行如出,十六个行相背得滚瓜烂熟,然后翻字典,查了个 半天,但是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说实在的一直不懂,到现在,这个里边,它每一个地方的观念是非常清楚,等到你真正了解了这些的话,由不得你不生厌离。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假定我们现在厌离心生不起来,这地方告诉我们最佳方便,就在这里。说到现在这里为止,是整个的佛法的基础全部在这里头,如果说没有这个,大乘跟本谈不到,不要现在说,我们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就在这里,这一点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们,然后呢下面的经论上面都说明这一点。如果说了解这个道理,只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话,那就小乘,你把这个心扩大要代一切有情去解决的那就是大乘,因为那问题的中心在这个地方。大小乘的差别,不在对于事情的真像的了解与否,而是说你发的心的广狭问题。 【「从无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业,异熟未出,对治未坏,」】 看一看,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都造集了能引善、不善的业,这个现在我们了解了,我们了解了,因为我们从出生到生老死一直在那个受当中,只要你有个感受,你一定这个受就是什么,就是果,就是苦,然后呢当这个感受的境界现起的时候,你一定又起惑、无明,一有惑的话,一定造了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一卷,面 业有惑的话一定造了业,造了业的话,对不起下面也紧跟着来了,造了业一定会感果的,那么现在这个情况你不晓得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都没感果,你说你怎么知道我没感果,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虽然无量劫,以前我们不知道,就是眼前的事情我们知道的很清楚。我们一天当中、一小时当中,不晓得造多少能引之因,是,你看见这种,觉得蛮好啊~看见这种,这个很讨厌~是不是,我们剎那剎那,都把这个能引的因就放在这个地方,如果说一个因要感一个果的话,那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一剎那就是一个生命、一剎那就是生命,实际上我们的一生命一百年,这个一百年当中集多少能引之因,不晓得多多少少,一生尚且如此。所以我们一生当中,真正感得的只有其中的一个对不对,所以剩下来的都没有,还集在那里,现在我们有无量生死了,岂不是说这个无量无边的能引之因的这个异熟还没有感果,它一定要感果的,对不起。但是呢有一个方法,如果你修习对治的话就可把它损坏,它不感果,这是唯一的方法。所以异熟未出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就是如此,这唯一的办法要去对治,我们现在看看我们对治了没有,说对治未坏,因为我们未修对治。 那么请问怎么是对治法呢,前面讲过了,我们在讲业的时候晓得了,指这个,然后呢所以讲完了以后马上讲忏悔,这个忏悔就是它的对治,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这个东西。修对治的时候是什么状态,修对治的时候晓得这个东西的过患,起过患欲解,本来你看这个欢喜的不得了,钱越多越好,这个东西也越好吃愈好,现在感觉这个是无边的过患,你只要能够塞饱肚子,那我这个修行就可以了,多下来的东西实在是累赘,这样,这个是对治。在你没生起对治之前,为什么没有生起对治,这个我们现在暂时不谈,在你没有生起对治之前是什么状态,以爱取而滋润,你看见就欢喜了,滋润它,由此增上,则当漂流生死,这个生死包括善趣、恶趣,不管你怎么都在漂流。 所以现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怎么办呢,要了解正法,你了解正法还要如理听闻。所以你现在还没讲翻到下一页,我再继续这一段话要说完,所以你必定要如理的了解的这个法,然后呢如理去思惟、如理去行持,经过忏悔去损坏,损是一种、坏是一种,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个忏悔是损没有坏,到后面到最后的话彻底的坏,能够损的话它暂时就不会感果的,我们损之又损、损之又损,于是因为你不会感恶果你生生增上,或者你到了极乐世界,那没关系,总是你不让那恶的因缘增长,一直让那善的因缘,这个善的因缘尤其是干什么,正对治恶的,就是这样。所以到最后的话呢,你了解了空性把那个种子彻底破坏,好了~那么那个时候我们还是有一个爱,这个爱叫什么,善法欲,同样的欲,欲是同样的欲,可是善法欲跟世间的欲,是行相一样的,方向完全相反。一个呢欲是欲,越多越好~现在了解原来这个东西这么多过患,你厌离、排斥它,方向就完全相反,所以我们给它一个特别名字叫善法欲。因为你有了爱取,然后你造种种业,现在呢因为有善法欲晓得这个东西厌恶,于是变成了勤精进,这个是两个根本差别,你能够以善法欲去勤精进的话,现在呢是损坏,就是对治,它这个恶业生死之业不感果了。就这样,这个概念就在这里。反过来你如果不了解,不管你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受五戒也好,菩萨戒也好,乃至于什么,说多少道理,都在这里?概念,还要漂流~现在翻过来看。 【「诸阿罗汉昔异生时,虽造无数能引之业,然无烦恼解脱生死,」】 看~阿罗汉证了果了,他异生就无量劫以来,他能引之业也一样的无量无边,但是他已经对治,不但损而且坏,由于这个损而坏,他就烦恼解脱了,没有了,所以解脱了生死。所以前面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造了无量的业,「异熟未生,对治未坏」,这两句话我为什么要说,异熟未生这是无可奈何的,法尔如是,我们真正应该认识的就要认识对治,现在大家了解了吗,所以对我们这个忏悔应该感到高兴,尽管现在还不懂得,心里面至少说,我好高兴~虽然我不懂道理,我已经有机会参加了,慢慢的就把这个真实的内容要加进去,不要说我已经很多了,现在又要中间加这个东西,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就排斥那个法,那个很危险~我们平常所以谤法、谤法,不一定就行之于身口,就是你心里一念起来的时候,你就那个时候~千万注意~不要说我在那里睡觉多好,跑过去磕几个头,在那边磕的腰酸背痛,这个念头万万起不得~你尽管现在不懂,你说现在我既然有机会进去,虽然我不懂我跑进去,这个就来,然后呢因为你不懂,所以赶快努力把它弄懂,弄懂了然后你加进去「对治」,行了~虽然我们这一生没有机会,不一定有机会证得阿罗汉果,但是要求往生那是保证的,这一点我们必定要了解。所以很多人大家说我要念佛、念佛,那个道理都不懂,你怎么个念,我的天啊~这地方注意哦~那么还有一点,我刚才告诉你们考试,考试这个是大关键,我所以要考的话就是你们考完了,今天晚上还要温习,不过这个课主要在明天讲,我会告诉你们这个重要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然后呢务必使得这个地方弄清楚,至少在座的大部分同修的确非常精进我非常欢喜,这一点我绝对尽我的力量帮助你们。继续下去。 【「若于是理获决定解,则于烦恼执为怨敌,于灭烦恼能发精进。」】 好了,你对上面这个道理了解了,还要什么,获决定解,这个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不是说懂得了,算了,然后呢关起书本来又忘记掉了,或者懂得是懂了,但还含含糊糊;不,懂得彻彻底底,够不够,不够,彻底了以后然后呢反复思惟,然后呢你心里生起现行,碰到任何情况之下,就是这个~碰到任何情况,就是这个~所以这个见解是坚定不移,你有了这个认识以后,那时候才可以、才会对烦恼执为怨敌,在任何时候,平常我以为这个好就欢喜它的,是贪爱的、爱取,那个时候一无是处~一无是处~你就把它看成怨敌了。因为你把那个能够怨敌了,所以你要对治它,那么然后呢对于灭烦恼,这个善巧方便,你能发精进,因为你找到了个怨家了,这个怨家要伤害你,你要想办法跟那个怨家斗,于是你要学种种的方法去跟它斗,这个精进就是斗烦恼,那个时候才引发得起你的精进来,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前面这个道理,这么个重要法。现在不管是四谛十二因缘,你两种当中你能够融会贯通的话,不管你怎么讲,讲四谛,四谛清清楚楚,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清清楚楚。譬如说,我们前面讲这个四谛当中的时候曾经谈起集谛,苦谛比较容易懂,苦空无常,实际上那个苦空无常还不一定那么容易,还不一定,不过至少粗相我们比较容易。那个集谛当中,集谛当中因集缘生四谛这个的确不大懂,你们不妨试试看,等一下翻那个字典,我们这里佛教大字典,然呢这个法相大字典,你去翻。你怎么翻,如果不懂这十二因缘的内涵的话,你不了解,或者俱舍上面有明白的说明,道理可能很清楚,如果说他对这个概念清楚的,一说道理懂了,否则这个道理不 ,这个地方我顺便说一下。这清楚的话,道理说的再多你还是不了解说些什么 个开合之间、粗细之间已经交待清楚。那么现在这个地方我们再停一下。 他为什么会能够对烦恼执为怨敌的,为什么会对这个道理能够产生决定见解的,有一个理由,而且也是唯一的理由,可以说,苦~就是这样,找快乐~也许我这一生有很多人我并没感觉一心要想修行,那是宿生已经有修行了,初机修行的第一步他一定是,因为初机的凡夫无非是找快乐,看那个苦,他要去掉痛苦找快乐,那个时候为了找快乐,为了去掉痛苦,那时候努力策励他去找,不幸的是极大部分他要找快乐找错了,那世间没有一个人例外他都是找快乐,结果找了半天下了地狱~好可惜~我们幸运的找对了,因为要这个然后那个,找到这地方,一步一步推进,最后呢找到了,原来根本在烦恼。然后呢灭这个烦恼有一定的方法,那个时候你才会策励精进,策励精进的力量还是什么,怕苦嘛~一句话,所以记得~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它一定是这个行相,你要把握得住。所以我们晓得这个对治苦,这是激发我们发心、起行,乃至于最后继续修行到最后证果的整个力量,就在这里,就在这里。所以你看我们这个禅宗的大德也好、念佛的祖师也好,净土圣贤录上面我看见,也不晓得是那一个和尚,他一天到晚念佛,然后呢人家骂他,快要死了我那有功夫,下面一句话是我加上去的,他根本不觉得,快死了,下面阿弥陀佛拼命念都来不及,哪有一点闲功夫,然后呢禅宗的大德就是生死心切,我们现在打那个板也是生死事大,处处地方在那里,真是可惜~可惜的是什么呢,把那个生死事大写在板上面,那是板的事情,跟我没关系~ 我想起这个,我自己有一段笑话也可以说,我的笑话让你们来笑,,也是我自己很痛切,但是呢我要感激的。我说我二十几年以前是蛮用功,开始念佛、拼命念,后来因为到了兰若,那么然后呢又看了一点经教,看了很警惕,然后呢自己也做不到,我在那个书上面的圈、点,法师就说,不能乱~所以我晓得 经上面我绝对不动,但是自己像现在这种书本上面我就划什么警惕自己,发现那个写在书本里还不够味,我就把那个条子写好了贴在墙上面,贴的个满墙都是,常常去看。有一天仁法师跑着来告诉我,看了一下,我心里觉得他会赞叹我几句,他怎么讲,贴在墙上没有用,你要放到心里去。后来我说法师,记不住贴在墙上帮忙它,他淡笑一下。过了多少年以后我感觉到一点都没错,一直到现在为止,我还受用这句话,我发现努力了多少年以后,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书本上划了半天,原来生死事大,书本的事情,跟我不相干~然后打板的时候那个板上写个生死事大,那个板的事情也跟我不相干~我们都是这个毛病,然后我们去弘法了,讲给别人讲了一大堆,然后自己呢,有很多人的确大菩萨 ,那了不起。以我来说,我往往是说了半天,说给他们听的,那是他们的生死我不相干,我可以说这是我自己的犯了一个大毛病,让你们来笑我,这是我忏悔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说。所以说苦、生死,你一定要了解,然后这个动力会推动你,然后我们看密教,说这个密教很高明,是很高明,看看密勒日巴尊者,他到了后面有这样的成就了,哪怕是他穷的这个样,要叫他弄点吃,我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然后呢送点衣服给他做,我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我哪有时间忙这种事情,说来说去什么,苦逼推动的力量,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根本在这里。继续 【「此中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于十二缘起有支,净修其心,」】 这位大善知识专门在这有支上面修。 【「思惟缘起流转还灭,着道次第。」】 因为用了这个功,所以了解了,然后着那个道的次第,关于这几句话那么文字很容易,你们如果懂得了这个有支,你们去用功的话立刻相应,否则的话呢这两句话也没多大意思。 【「此复是说,思惟恶趣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下士类。次进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中士类。」】 所以,因为你晓得原来前面的因感后面的果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到怕恶趣的话,那么这是单是下士类,说这样要做坏事?堕落,所以你要作好事,那么这是下士。结果发现尽管做了善事还是流转,不行,那么要跳出,就是中士。下面: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为利彼故,愿当成佛,学习佛道为大士类。」】 后面一句话,由于自己感受到了这个苦逼,然后推己及人,说我要报恩,那个时候就把这一个道理要帮别人忙,你自己要跳出来要帮别人,要跳出来还要这个,所以说没有这个,谈大乘那是不晓得怎么谈起~现在把这个十二因缘 的流转的这个道理,简单的说明了一下。实际上呢这个还灭的因,还灭的最主要的也已经点了一点,已点了一点,就是讲到对治的时候,我们以爱取去滋润的话那么就生死,如果说你反过来了解的如理的正法,如理对治的话,那么把那个烦恼消失了,所以阿罗汉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业,能够解脱。同时这个地方我们立刻可以了解一下、回想一下,为什么前面说三世两重因果当中告诉说,这个受跟爱之间是两重因果的,还记得不记这句话,这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特别的原因,「受」这个东西是前面那一重因果因,感到现在必然的果,这个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现在从那个受怎么样引发下面却是你现在的事情,你不了解了无明相应之触是生爱,然后明相应的这个触是什么,善法欲,就这样的两条路叉开了,这一条路流转,这一条路还灭,这个大题目、重点现在这里指出来。关于抉择这个怎么来修道在后面,我们现在继续看文。 【「第四此等摄义者。如前所说,由业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蕴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转三有轮,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习者,能坏一切衰损根本极重愚闇,」】 像前面告诉我们的道理,由于业惑集增上力故,那么这样的关系,平常我们说惑业,它就是业惑,这个你们懂不懂什么道理,是不是颠倒了,不是颠倒,所以它这个地方、每一个地方,有的时候可能颠倒,就是说你前面造的这个 还要靠你的惑的滋润,惑的滋润的这个力业,这个业的感不感果还要靠什么, 量叫做集,由这个的力量,所以这个四谛当中因集缘生这个次第的必然性就在这个里面,就是十二因缘当中的怎么从能引因到所生支的关键所在,这句话里头,前面已经解释的很多了,所以这里不再提它。于是就在结生,生起苦蕴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转三有轮,如果你对这个道理能够如实的了知,不但了知而且如理的正确的修习,那个时候有一个特别好处,坏一切愚痴,而这个愚痴是衰损的根本,所有世间的一切的坏事情都是从愚痴上来的,你了解这个缘起的话,那么这个愚痴就解决了。平常我们讲说五停心观的时候,对治贪心不净观,对治瞋心是慈悲观,然后呢对治痴心是缘起观,观些什么,什么,大家说缘起嘛~这个才真正缘起,现在你了解了内涵一对比就了解了。实际上可能到现在为止有的人了解,有的人还含含糊糊,考试完了以后我想大家就会了解的比较清楚,那个时候了解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除遣妄执内外诸行从无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见,」】 你正确的了解了事情从因到果的必然性,而并不是天生来的,所以叫做空缘起、缘起空,那个时候不管是执着内在、执着外在,内在是我们的身心,外在的山河大地,说一切一切无因生,你就不会。平常我们世间的这种想法就是无因生,当年称为顺世外道,现在我们通常大部分的见解都是这个,所以,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嘛生,就生起来了,那倒好像是这个都是物质的流转,跟这个没关系,就这样,这个就是无因,这个是错误的,及邪因生一切邪见,其实无因本身也是个邪因,也是个邪见,它所以说邪因的话,就是它是讲有因的,但是他讲这个因他弄错了,是这样,这种都是邪见,一切的衰损、一切的罪恶都从这个上头来的,你现在了解了都排除它。所以这 【「增盛佛语宝藏珍财,如实了知生死体相,」】 那个时候 【「便能发起猛利厌离,」】 那个时候就能够发起猛利厌离。 【「于解脱道策发其意,是能醒觉诸先修者,能得圣位微妙习气最胜方便。」】 既然你对生死体相认识了、发起了厌离而且猛利的厌离的话,当然你一心一意要求厌离的方法,得到了方法于是你拼命去努力,这样的做法那是所有那些大祖师们,那些祖师们都是已经什么,觉醒,不再迷痴了,就是或者大徿大悟有成就者,以及得到圣位的这种微妙习气,平常我们现在习气染污的,既不微又不妙,是粗劣,可怕极了,它这个才是好的,这样的好处的,最殊胜的方便、善巧就是讲上面这个。那么下面就讲经上面的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 【「如是亦如妙臂请问经云:『于愚痴者,以缘起道。』」】 说我们五停心观就从这个上头来了, 【「稻秆经说:『善见缘起,则能遮除缘前后际,及缘现在一切恶见。』」】 如果你对缘起的道理能够善巧、正确的、如实的了解了以后,那么对于从前到现在,从现在到后在,种种过程当中错误的这种概念、恶见,一切都排除、遮住、遮止掉了。 【「龙猛菩萨云:」】 佛经上这么说,菩萨论上面也这么说: 【「『此缘起甚深,是佛语藏宝。』」】 这个缘起的道理,甚深、最甚深~的的确确,佛整个讲的就是缘起,我们现在了解了,那个只是一个概念,而我们现在这个概念实际上呢,就是进入这个甚深缘起的下脚第一步,非常重要~你有了这个认识走进去的话,你可以走到究竟无余圆满地步。 【「『毘奈耶教中说第一双,(即舍利弗与目犍连)所有现行,谓时时中游观五趣,游观之后还赡部洲,为诸四众宣说彼等所有众苦。」】 这个第一双就是佛弟子,他们一对那真是了不起。为什么赞叹他们第一双,就是帮助我们释迦世尊弘扬教法最好的一对,称他第一双。他们的现行,他们忙些什么,看看,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于时时中游观五趣,他们也去游 喔~他游了以后还来为四众宣说彼等所有众苦,小乘尚且如此,所以菩萨,这常游毕竟空,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他也游戏~他这个游戏唯恐你不去游戏,我们这个游戏就唯恐我们去,差别何在,这我们要了解,一个是正知见相应步步上升,一个是无明覆盖当中愚痴杂染。 【「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乐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双,请为教诲,」】 那么如果说跟佛的那些共住、近住弟子,这个共住的话也就是出家的,共同的,近住也就是净人们,现在我们譬如说在僧团当中有很多或者受五戒的、或者受八关斋戒的,本来近住是指八关斋戒的这个特别的,那么现在包括范围广一点,反过来说就是在这个僧团当中的在家、出家的弟子,他所以到僧团来当然学佛,但是进来了以后就不乐梵行,来是来了,心里面就放不下,你怎么办呢,付第一双,请为教诲。 【「二人受已教诲彼等,得教授已,爱乐梵行便能证得殊胜上德。」】 就这样,那么把那些不乐梵行的人交给他们两个,他们两个就给他去教诲了以后,他就能够爱乐,然后呢,成就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一卷,面 交给他们两个,他们两个就给他去教诲了以后,他就能够爱乐,然后呢,成就了。前面有过这个故事,难陀这个故事,难陀的、阿难的那两个侄儿的故事不是。他出了家以后不乐梵行。交给他们两个,他们两个带去以来,马上解决,就这样。 【「大师见此问阿难陀启白其事,」】 然后呢,大师就是佛啦~看见他们两个做得好,那么就问阿难,阿难尊者就把这个事情告诉说,本来他们两个、他们那些人不好好的,结果呢,让那个舍利弗跟目犍连尊者给他一教化,就成就了,佛就说好是好,但是 【「佛曰一切时处,不能遍有如第一双,」】 这个当然你不可能,他们两个只有两个人,你不可能任何地方去教他们,现在我另外告诉你一个方法。怎么办, 【「应于门房画生死轮,分为五分,周围当画十二缘起流转还灭,其次乃兴画生死轮。」】 那是这样,在你们的房门上面,换句话说,你在起居的随时看看,那生死轮回这样的,分为五分,就是昨天那个图,记得不记得,从最里边,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就这个,画在那里。那么周围呢,最外面呢,画一个十二缘起 流转,其次行生死轮,画这个生死六道当中,中阴,中间,外面被这个阎罗王包住,这样的五个层次。那么另外呢, 【「又为仙道大王寄佛像时,于下绘写十二缘起流转还灭而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晓时,结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对面念,善观缘起二种道理而证圣果。」】 就是昨天讲的那个故事。就把它寄给他,一看,然后呢他看了以后,就了脱生死了。但愿我们现在也看了它一下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我们现在不要单单为自己,这个地方要为一切众生解决,这是我们共中士。第二,前面就是先把这个十二缘起的这个第一个一点说明,不是,这一个是共整个的共中士道。共中士道它分几部分,我们就看看这个什么,看那个科判在什么地方,在一百,,这个共中士道,我看啊~思惟苦谛,希求解脱方便。在一百五十三页,中士道修心分四个正修意乐,那么正修意乐当中分成功有这个四谛、十二因缘的修法,那么,现在这两个都说完了。所以我们了解了,那中士道的意乐,讲些什么内容,怎么修法,质本身已经明白的了解了。那么量呢,所以现在这个第二彼生起之量。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 亦是出离意乐,」】 死体相,欲舍生死,欲彼寂灭及欲证得。虽纔生此, 第一个,像前面我们关于这个正修,中士道的意乐分两个,分两类来说,第一个是苦集灭道的四谛,苦集、十二缘起,了解了生死的体相以后,那个时候心里觉得真是一无意思,原来我们认以为快乐的事情是一无是处。不要说是苦,然后呢找到那个苦原来有这个原因,那既然有这个原因可以消失掉了,谁愿意苦呢,于是就要想得到那个去掉痛苦的寂灭等等。所以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你只要生起一点来,这个也是出离意乐。这个话到现在为止,对我们就变得很重要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了解了,你任何一个识,因位识,你只要有这个因位识,它将来只要有因缘再去滋润它的话,它就能感果的。感果的第一个就是这个,不过以无始以来是无明行识,现在呢由于正法的了解了以后,跟明相应的行,所生下来的这个识,就是这个。所以哪怕才生起,这个意乐,这个就是识心,就对了,我们就要这个。但是够不够,不够~ 【「然唯尔许犹非止足,」】 不够的。因为这是因位,我们现在要感得的果,因位当中不能解决问题,要感果了以后,才得到这个圆满的。 【「如六十正理论释云:『处于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 而那个心要怎么样才对呢,就像我们处在这个大火,什么大火,无常大火~这个大火烧得非常猛烈,所以炽然的大火。在这种情况之下,任何人拚命一定要超出,我们要生的量要这样,那么就对了,一定要对了。所以我们每天 晚上一定念,一定念什么,念什么,普贤警众四句,普贤,如救头燃,就像这样,要赶快努力~ 【「又云:『如囚欲脱狱』等,如前所引」。】 这个前面都已经说过了, 【「谓如误入炽然火宅及堕牢狱,不乐彼处,能生几许欲脱之心,即当发生如彼心量,次后更须令渐增长。」】 你心里面有多少生起来的话,就对了。你就应该像这样的这个量,继续不断的增长、增长。这个现在我们修行、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个,没有别的,更没有别的了,不管是禅、净、律、密的根本在此。 【「又此意乐如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 有一个祖师说得很有趣。虽然很有趣,这个里边还很痛切,就像一些祖师说的话,我这个笑,笑中有痛。虽然这个很有趣好像蛮好玩的,但是心里面就很 上面所说的那些道理只是口面上面,是嘴巴上面讲讲的。漂痛,痛切的感觉。 浮在酸酒上面,那个酒还发了酸,那是一无是处,然后呢,还漂一点面粉,通常我们看见那个很多东西上面浮一点点,就这么一点点,那意思,一点用场都没有。如果你讲的这个道理这样的话,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因为你对这个道理并不了解,既然你不感到苦,当然你也不会求出离,不会求出离你也不会找出离的因跟道,就算你懂得了,也没有用。嘴巴上面讲讲,心里面就生不起来。一定要你正确的思惟观察,然后对那个痛苦产生深切的厌离,然后呢找到这个痛苦的因,那个时候你觉得这个是一无可取,见不可欲,是这样来的。所以常常有人问我,我当年自己也是这样说,这个贪心明明晓得这个贪不好,经上说得明明白白,好像懂了,为什么去不掉,就是这样,明明没找到因,你没找到因。所以没找到因,你还觉得这个东西可欲,好得很~你找到了因,认识了清楚,那时候你就感觉到一无是处~一无是处~那个时候你就排斥它,那个厌离心就生起来。 【「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集之灭,求解脱心亦复同尔,」】 既然你对苦业不怕苦,不怕,然后呢,造集苦的因,当然你也不了解,这是集苦的,那觉得快乐得很~既然是快乐的话,当然这个灭除了苦的这个灭,你把它苦当作快乐,现在要灭除它,当然不愿意,是不是,灭除苦集之灭,你也不想。既然不想的话,得到这个苦灭的求解脱这个的心也是这样。 【「故欲正修解脱道心,亦唯虚言。」】 所以说,修道都是空话。我们因为了解了这一个苦,找到了苦的因,晓得了要从这个地方断起。断了以后,得到这个灭谛,真是乐,然后要去修道。要 修道,然后要出家也好,然后要持戒、学定、修慧。然后要念佛,要参禅。然后要学教、要学密。然后自己不忍,再进一步才去弘法。这个次第是这样必然的,所以下面说: 【「见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众苦不忍之悲,亦无从起,」】 因为你自己看见这个生死的行相那么痛苦,所以要跳出来,推己及人,看见不忍他们苦,因为你不忍,所以那个悲。既然你现在前面这个没有,你说悲,哪里生起,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总觉得看见别人苦,他觉得很不忍,他自己苦懂不懂,自己苦一点都不懂。既然自己苦一点都不懂得的话,怎么说对人家的苦不忍呢,这个是问题~这个是问题~这个是我们要检点的。但是这个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世间这种事的,看见世间这个人生了病很痛苦,对~我们倒是好的。这个是好心。单单这个够不够,不够。修学佛法不是这样的,它有它特别的内涵在,这个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所以真正的大乘不是说,看见他生了病,然后呢就是这样的要去救他,不在这个上头,你要找它这个根本在什么地方。于是了解前面这个道理,然后呢从根拔起,那个时候才谈得到弘法。有了悲心,所以圆满悲心,那个时候叫上求佛道,因为你要想圆满悲心,一定要知道方法,那个时候要学大智,这样,这个才是大菩提心。既然现在这个悲心也没有生起的话, 【「亦不能生有大势力策发心意无上真菩提心,」】 这个很明白。这个悲心是根本,你现在的根本都没有的话,你说策发无上大菩提心, 【「故云大乘,亦唯随言知名而已。」】 跟着这个名字讲讲而已,说这个大乘好,每一个人都担着这个我。我总归最好的,大乘最好的,我当然也是个大乘,大乘的内容是什么,那就不去管它了,这样,这个那就差就差在这里,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要好好地努力。但是我们不要管别人,这个前面道理一再说,管我们自己的。反过来说,我们因为是要学大乘,自己一方面努力,看见别人我要救他,偏偏我现在也没有能力救他,他只嘴巴上面讲讲,我还高兴~因为什么,我要救他,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他现在嘴巴上面讲一讲,至少讲了嘴巴上面,弄了影子进去他的影子种下去的话,将来我成就了,凭他现在的因位识救他。所以别人嘴巴上讲讲,我都非常随喜、非常欢喜,可是我自己绝不让他摆在嘴巴上面讲。了解不了解,为什么我特别要讲这句话呢,现在我们很多烦恼都是从这个上头来的,懂得这个道理,不看自己就看别人,你这家伙讲了个半天说空话,你是大乘行者,如果是个大乘行者的话,在我现在的了解当中,他只要肯嘴巴上面讲讲,我欢喜的不得了。就是这个道理。清楚不清楚这个话,所以处处地方,实际上帮助我们,不管你是大乘、小乘,我们每一个地方,要把握住他的根本在什么地方,然后在这个上面增长、净化自己。 【「故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习。」】 现在我们懂了,所以它前面为什么要下士道、中士道这个次第的必然性,如果说你没有这个说大乘的话,那的的确确是空中楼阁,所以说高不可攀,其因在此,这是发生的量。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 有很多人弄错了。那么这个错误在这个地方要辨别一下,要不然你忙了半天,那真是盲修瞎炼,可惜。 【「若作是云,」】 有的人这样的讲法。 【「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有的人这么说,他说:你到现在为止,前面讲的都是讲厌离心、讲出离 ,产生厌患,生起那个出离心,这一个情况心,是~经过前面这个修习了以后 对于声闻二乘的人,对的~堕寂灭边。因为他有了厌离心,是不乐安住在这个生死当中,所以对于这个小乘人来说,这是好极了,但是菩萨不可以,不应该修此,有的人说这样的说法。菩萨要救人,你厌离了话,谁来救,现在很普遍有这种误解。大师在这个地方特别加以说明,看~大师不是凭空讲,他都引经引论,换句话说,这是诸佛菩萨如理的无垢的说法,都是这个样的。这个经上怎么讲,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盘见如是利。』」】 说这个菩萨为了推己及人,要帮助一切有情使他成熟,所以去摄受他,为了要帮忙他,他必定要在生死轮回当中,才能够做得到。他在这一点上面见到,这样的在生死当中救人有绝大的殊胜的利益在,不是在涅盘当中。如果说,你证得了涅盘以后,你就没有办法救人了,没有这个利益。 【「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 那么进一步又说,真正的菩萨行者对这个生死的行境,你恐怖,说这个生死当中很恐怖,那个你错了。这句话,单单从这句话断章取义来看的话,好像菩萨对这个生死不应厌离,但是前后文义连贯的话,你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又云:『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偏摄受无量生死。』」】 这个同样的经上面说,这个啊薄伽梵,那个是有人跟佛来论这个事情的时候说,声闻怖畏生死的,~一心跳出来,而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他在任何一切处周而遍,没有一点遗漏的摄受生死~他要在生死当中。不过,看这两个字,~他是摄受生死喔~摄受生死,在生死当中,并不是说生死可爱喔~所以一字之差,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他还是看见他的不可爱,但是偏偏要摄受,为什么,因为他生死当中,有大的殊胜的利益,干什么,帮忙人家解决。所以如果这一点看不见的话,他弄错了,于是觉得菩萨不应该厌离。所以下面说,这种情况 【「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 错了。 【「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 不是这个意思,经上面说的不厌生死,不是说由于我们的惑业力,就是我们在烦恼当中自己没有办法主宰,所以在漂流在生死当中受苦,对这个苦不应该厌离。不是这个意思,那么应该什么呢, 【「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 那个是菩萨的真正行境。菩萨对于这个惑业这个东西,深深感觉得可怕。然后呢,自己感觉得可怕,推己及人,然后自己有力量能够断除,但是不彻底断除,还要在生死轮回当中,把他自己了解的告诉别人、帮助别人。所以他的目的是为利益有情,他这个心,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最后生的菩萨一直是什么,擐披誓甲,这个就是他誓愿。这个精进当中第一个就擐甲精进。他为什么能够精进,就是要发心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学菩萨行。他这种心情什么,众生是一切大苦,把所有众生的一切大苦通通摆在他身上。那么,一一剎那降到自己身上,他都不怕。这个发大精进,在这种状态当中、生死当中,不应厌离,是这个道理。所以 【「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剎那剎那种种异相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 这个菩萨发的心,真了不起啊~众生所有的一切的苦,没有一点点余剩的,通通来,然时间上,尽生死边,就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到生死最后边际,没有一刻停止的,都损恼自己的身心而不恐怖,我要发这个大精进~现在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是我们因地当中一定要起这个心,不要作一点小事情,哎呀~哎呀~这个千万不可以。所以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话,现在生一点小病我常常很高兴,小病好啊~真好。我这个小病可以忍受,那个大病才能忍受;小苦,小苦忍受,大苦可以忍受,任何一点小小的事情,你如果说缩在那个地方的话,你 就没有用。小的地方挺起来,那你的心情慢慢的一步一步增强,你就力量增大。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所以念书一定也是小学、中学、大学,这个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为证此故,引彼诸经。」】 说他要代一切众生受一切苦,然后呢发大勇猛,干什么,要救一切众生,使得一切众生都得到一切种智,这个是无量无边的珍宝,他集那个资粮。而要想集那个资粮,还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去做,所以看见这个有非常了不起的殊胜的利益在。因为这样,他再苦,愿意去做。为了这样所以说明菩萨不厌,不厌的道理是在这个上头。真正的关于不厌我们一定要到共上士,不是不共上士,就是不共的。上士道发精进的时候,那时候你才晓得真的发精进是快乐的,不是痛苦的。现在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之前,叫你做一点点,苦不堪言~这个的确发不起来,所以说真正最重要的什么呢,正知见~得到了正知见,叫你不发,都不可能。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 下面继续的又说,他怎么会对这个三有见到殊胜利益呢,因为菩萨看见真正努力去利益有情有很特别的好处,所以对这个事情发精进。而对这样的做法可以得到安乐,这不是痛苦的。 【「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事而发欢喜。」】 所以说不厌三有,大乘的不厌三有是什么,对于在生死当中靠了这个,而能够利益一切有情,对于这件事情不应厌患,对这件事情应该欢喜。到这里我们不妨停一下。菩萨心专门帮别人忙,对这个事情欢喜,那么现在我们学菩萨应该在因地上面就要努力,所以现在有的时候,往往别人叫你做一点什么事情,心里总觉得麻烦讨厌,你这个排拒别人,错了。学大乘行者不是,学大乘行者的确地方从因地当中处处地方广行方便。万一做不到,怎么办,昨天晚上我们刚学过,至少你做不到,意乐要圆满。我怎么这么差,做不到我一定要努力,要帮忙他。这个才是我们刚开始修行第一步,学大乘的行者。帮人忙,是固然如此,侍候佛、供养三宝,你从这地方慢慢的慢慢的熏习起,就行了,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们真能这样做跟法相应的话,这个是佛法无有不兴。为什么现在佛法这么衰退,就是这样,讲都讲大乘,一天到晚把自己顾得牢得不能再牢,稍微帮人家一点忙,对你一点小小的损失就不行。不要说人,佛菩萨应该恭敬的对象吧,,结果跑得去,如果到了庙堂里叫你为常住服务一点事情,觉得这个不行,好像损害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从这个地方修行,你修什么,如果你说,我是个小乘,我赞成。好~小乘行者什么态度,那我们不妨看看他。他的的确确拿了一个钵跑出去讨饭,咸的也好,淡的也好,甜的也好、酸的也好,吃饱了。讨不到,讨了七家,饿肚子也没关系,全部精神摆在这 里。所以现在我们看泰国,泰国它有它的好处,但是,是不是这个精神完全具足,这个里边还是值得我们应该注意的喔~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把是非辨别得很清楚。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叫你你一切都不要管,所以,他真正佛在世的「囋叹」头陀,乃至于房子都是多余的,什么都是多余的。你全部的精神就贯注在上面,这个生死,头上着了火,没关系,等一下,我这个事情要忙,你要忙这个,那个就对。那个时候是,你什么都不要管,这个我们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在这个地方,也随时随地体会一下。反过来说,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不要说这个才是我们修行。所以,我们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说我业障很重啊~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五, 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释第八十二卷,面 所以我们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说我的业障很重,既然你业障很重,为什么你不求尽障的方便呢,为什么你不积聚资粮呢,这种东西都是最好的积聚资粮,前面说的很清楚,供养三宝,然后呢,你以慈悲心去慈济众生,所以说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也许你说这个人没有病,这个人身没有病,这个人心可有病,你也不妨随顺随顺他。你能够真的这样去做的话,那是最好的净除罪障,最好的积聚资粮,一方面事情也做了,人家也感激你,你也欢喜,资粮也积聚、也成就。修行的快乐,真快乐~真快乐~所以大家这样去做的话,人在一起非常和合,你跑到这个寺院里,这个寺院弄得非常兴旺,就是这样,而且都要靠彼此之间互相的策励。佛法哪有不兴的道理,所以这个地方要顺便一提,详细的在上士道当中,会一条一条说明它。这个才是我们该欢喜处。反过来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 反过来,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根本一点都谈不到,这是由于自己愚痴、无明、惑业,这个力量而漂流生死,在这个情况下众苦逼迫,连他自己都不能解决,还要说帮别人。 【「此乃一切衰损之门,」】 所有的一切的坏事情的根本,就在这里。这一种心情, 【「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 你不是自命为大乘吗,是啊~小乘尚且在这个地方,看起来自管自己,你现在要帮一切人解决,你能这样吗,所以他说如果我们自命为大乘者应该了解,不是说我们现在要做到,至少因地上面、心地上面我们要了解,怎么样把我们的善愿要圆满。 【「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 现在了解这个道理了,前面已经说过了,然后推己及人策发大悲。然后那个时候说:我不怕,明明这是苦得要命,你愿意代他们,要有这样的心力,所以必定不是说碰见一点小苦,就受不了。怎么样的大苦,代别人都可以,所以这一个真正的大乘行者,一定是非常勇悍的这种心情。那么这样的情况,帮助别人,则应欢喜。 【「此二不同。」】 这二种我们要分别的清楚。 【「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这二个当中,你一定要分别得清清楚楚。你如果分别不清楚,像前面所说的这一种,前面怎么说,这个生死修出离心,是声闻乘的事情,大乘不要的,害了,你错了~这样的。所以如果你受菩萨戒的人,有这一种心理的话,你犯了菩萨戒,这个地方不谈,不详细说它。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 这个才是真的。所以你明明白白看见三有当中,没有一点好的,一无是处,那是极端的厌离,所以你有了这个厌离而不离开是因为什么,因为大悲牵引~说我虽然可以跳出来,但是一切的母亲都在这个里边,你不忍心,所以不忍心断除,这个才是正确的、才稀有难得的。反过来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 三有当中一切的好事,好得不得了~ 【「爱未减少,」】 那个贪爱之心是一点都没有少。 【「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我在利他,所以我不舍生死,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这样的。 【「中观心论亦云:」】 那么然后引经论上面证明。 【「『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盘,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因为你见到三有当中的种种过患,见到了,不是见不到,是见到了以后,你一定是产生大厌患。所以实际上你的心里面不是「有」,这个「有」就是十二支中的「有」,十二支中的有是跟什么,跟爱染无明相应的,他不会有。但是他为什么不跳出去呢,是悲不住涅盘,他因为有悲心,所以才不住在涅盘。那个时候他为了利他具禁行,因为要利益别人,所以有这样的禁行。什么叫禁行,为了你自利这不可以做的,但是你要利他,你要去做,这样。这个就是也可以说,对小乘不应该做的事情,菩萨开许,也就是这个禁行就是菩萨戒应该有的行为,在这种状态下安住三有。所以瑜伽师地上菩萨戒说得清清楚楚,只 求自了的声闻乘人,少事少欲少希望住。菩萨一样的厌离,大厌离,而且远超过他,但是要为了利益别人,所以明明自己看见这个东西可怕、厌恶,但是为了别人起见,他也担起来了,所以这个菩萨基于这种心情,少事少欲少希望住,不名为妙,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 菩萨地,这完全讲菩萨不是不讲苦,他恰恰相反,我们前面只讲八苦、三苦等等、六苦,菩萨地居然说百一十种苦,不晓得有多多少苦。然后自己看见那个苦,产生绝大的恐怖,绝大的厌离,他从这个厌离上面推己及人,变成他的大悲之因,所以不是不见,不是不厌离。 【「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看啊~看见这样的无边的众苦,所以他心里边发生什么,恒常而且猛利,对于这个苦的厌患是非常猛利,而且恒是什么,从不断绝的,就这样,这样对这生死厌患。为了自己尚且厌患,觉得这个东西又这么可怕又这么难断,可想而知,厌患到极点~现在你要帮一切人的话,那更是厌患到无比的厌患,这个 ,完全错了,所以是我们可想而知的。现在说对于生死不厌患,这个完全错了 极相违背。菩萨绝对不是这个样的。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他真正的状态是什么,你已经见到生死的过患,而且善巧了,已经能够出离,但是你所以不出离的原因为什么,因为看见一切有情,无非都是自己的父母亲属,所以那时候明明是苦,你跳下去救他们,是为了利益别人,这 个才是,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所有的大经大论都是这么说的。 【「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 那么月称菩萨解释这个,也详细的下面这么说。 【「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 下面引,说现在了解生死当中一无是处,种种的过患,然后呢,我们产生大怖畏,一心求解脱,但是为了策发你的大乘心,你一解脱,完了,只解决你 自己,所以那个时候世尊就告诉我们,诸比丘啊~各位啊~在这个有情当中,你要想找到极少数乃至一个两个,说没有做过你父亲、母亲、亲属的,你找不到,整个的在这法界有情当中,所有的有情,都是你的父母亲属等等,不是你父母亲属等等,找一个两个都找不到。当你想到这样,对啊~既然这样的话, 我要报答他们、要救他们,那个时候不能单单求自利,所以这个是策发大乘之因,现在这个概念很清楚了。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就是这样。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佛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以后,学佛的那个菩萨行者不是修小乘道,而是大乘的这一个道。这个像一个船一样,要把所有的父母,无依无靠的沈沦在生死的那一些人救出来,所以安心忍受这个众苦,跳到这个生死大海当中。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 显教大乘是这样,密教大乘也是这样,大乘共通的,在本论一开头已经说过了,显密两个根本绝对没有一点差别,一定是这个。意乐是大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行的是六度菩萨戒万行等。 【「如圣天摄行炬论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盘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这是前面告诉我们的次第,很清楚。第一个对生死的行相了解,然后呢推己及人,就这样,这个是次第。那么现在呢,我们了解了这个次第以后,应当趣入,真正的开始走进去的话,极无戏论行。这个戏论两个字要解释一下,就是跟这个法义不相应的一切都是戏论。尽管你今天嘴巴里面讲法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如果讲完了以后,心里面不相应,这个叫戏论,所以它叫极无戏论行,一点都不能差的。那么现在这个次第是什么,修行的人,看哪~最初第一步当念无始生死所有的大苦,这是我们应该的。无始生死以来,不得了的苦,这唯一的要求的是涅盘乐,要求的求涅盘乐,那么那个时候怎么办呢,遍舍一切猥杂;于是在世间所有一切的杂染的;猥是猥秽,就是下劣的,当然现在叫我们做乞丐,这个是下劣的,那我要做一个上等的人。现在拿佛法来看,那个王位也是下等的,也是杂染的,乃至于到天上面也是,当修苦想~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当年我自己出家的时候,有人就这么说我,当时我不容易回答,现在完全了解了。人家怎么问,很可能人家会问你,你们不是说学大乘行什么等等吗,可是你们总觉得要厌患、厌离,离开这个东西,好像太消极了。对~从表面上来看,的的确确是这样,的的确确是这样,但是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说的话,那就完全不同、完全不同。所以儒家有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没有这个远大的目标的话,对不起~你眼前的透不过去。反过来你有了远大的目标,眼前就动摇不了你。所以我们拿一个最简单的譬喻,这个譬喻是常常说的,今天再说一遍。我们如果要能赚钱,小孩子十几岁,现这个地方到处缺工人,你跑得去马上就可以赚钱了,但是一般的家长稍微有能力、有头脑的,绝对不让这个小孩子马上去赚钱,不但不让他赚钱,还要贴钱,干什么,送到学校里去念书,对不对,拿我们的眼睛观察你这个人真颠倒~别人要赚钱,你怎 么不要钱的,结果呢他却是真的赚了大钱。所以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必定要知道,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的的确确,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求苦的脱离,求乐的圆满。换句话说,把苦一切,彻底的净除,不像世间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人短视无明~所以对这种人看起来,他的确看不见你的究竟的意趣。所以我们古代,不要说佛法里边的,世间的那些一般的贤人,他都是这么说。这个庄子上面就有一段话,这个凡立志趣那像普通人,那个小麻雀,牠不知道鸿鸪之志,就是那个大鹏鸟,那个大鹏鸟一破扶遥直升几万里,这样的心力,那个小麻雀飞了个半天一点点,他不了解这个心情的。的的确确我们眼前一般人都是短视,这一点我们的确要了解的。从世间而进入佛法,然后进入佛法要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深,这个概念我们必定要知道。所以不管人家怎么说,没关系,我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一开头最重要的,正知见最重要的。你能够把那个正知见认得了,然后你这么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话,最后人家还是要佩服你,不但佩服你,你还可以把人家救出来。所以我们千千万万不要看眼前的小事情。我们常常有的时候说,好像人家做得很热闹,没关系~人家热闹他们的,我也很热闹。我怎么热闹法,我关起门来做,下我的因,因种当中极无戏论行,这是绝对重要、绝对重要的。是啊~你要弘法吗,法从那里弘起,你是要认得法,如法去做,那个时候才能够弘,现在这个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因地当中只要真正做对的话,那个时候才是我们真正的极无戏论行。用不着,目前忙着跟人家唱对台戏,这个一点很清楚、很明白,这是我们必然要 我们这一个概念,主要的知道的事情。但是我处处地方要提醒,处处要提醒, 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回观我们自己,也晓得我们自己就是个初心行人,外面的这些人,你怎么晓得他不是菩萨来的,这个千真万确,对不对,又我们看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菩萨,寒山寺的这么二位了不起的人,他现个乞丐相,这乞丐都是菩萨,何况那些人,他能够做出这么大的事业来,那真是菩萨。前天我向老和尚请教那个事情,他就谈起当年慈航菩萨的一段因缘,我听了真是感动的不得了,以前我还没听说过,这地方我来跟你们说一下。你晓得当代慈航菩萨,那是人人晓得,他的弟子律航菩萨,那这个也好了不起,他走的时候那个净相之美,他是念佛而走的。早几天,都已经晓得了,然后临走的时候,那个吉相,早上还在念佛,念了半天要叫他送,到最后他说不去了,为什么,说他的弟子当中,老么还没有来还要等,然后呢等到中午来了,来了,下午可以走了,然后洗完了澡,说说笑笑告诉大家,你看你就照这样子做,生无病苦什么的,说完了眼睛一闭走了,这个这是他老人家亲证的,那些人看的周围,所以他自己的修行固然好,他也觉得净土好,他劝他的师父,他一心要劝他的师父,慈航菩萨,劝他要修净土。慈航菩萨说,你修你的净土,我可不要,这个是真实的再来菩萨。他见生死当中有大利益,他不去,然后他那个弟子一直劝他,好好,你要劝我去,我就去~好好的两腿一盘,一坐没气了,就走了,有这个本事~然后很多弟子在那地方大家都埋怨他,你看你看,你现在怎么样,结果这个律老就害怕起来,就在那嗑头,求呀、哭呀、闹呀,师父你不能走啊~大家的确现在大家都要依靠你,他也不理,就是没气、就是死了,搞了半天再张开眼睛来了。是嘛~你们有这个本事吗,所以我们不要看别人,千万不要看别人,菩萨的的确确在世间上面,你看不见他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的看见别人都是菩萨,那个时候有什么好处,我自己赶快努力跟他学,所以关于前面这个道理,务必正确知道,有百利无一害。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九十页,共中士道分四个部份,第一个正修意乐,是中士的内涵是什么,这是第一个。第二呢,彼生起之量,正修的内涵,就是讲它的质要正确。第二个要达到什么样的量,量要足够。第三个除遣此邪执分别。有很多人对于这个道理不清楚,乃至于错误的执着,产生种种流弊,这个把它清除。关于第三点对我们是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把错误的拿掉了以后,那个时候才能够把正确的树立起来。这个本论上面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很多人把厌离心误解以为单独小乘的,说大乘不应该,这个概念是绝大的错误的,根本上就错误了。因为它本论究竟目标,实际上就是佛陀出世的真正的原因,是引导我们走上究竟这条道路。那么同时也顺便一提的话,反过来我们也不要停在单单这个厌离心。策发了厌离心,还要进一步怎么样升华这个厌离心,由于自已的厌离心,进一步要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实际上呢,却同样地也真正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这个是留在下面讲。所以在我们初心行人最后有一段话,就是一百九十页上面第一行,最初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我们务必要了解,无始生死以来的这个痛苦,然后呢一心要求这个解脱大苦的涅盘之乐。要了解世间一切无非是苦。不要说世间一钱不值,乃至于王位,王位那都不值得我们留连,不但不值得而且这是痛苦的根本,这个我们初心行人应该第一步认识的。有了这个,那么整个的佛法才能建立起来。那么上面有了这个条件,我们进一步就问了,是的,现在我们对于解脱的内容晓得了,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也了解了,错误的概念也排除掉了,那么现在呢,说一心要想修应该修什么的方法。所以 【「第四决择能趣解脱道性者。」】 那么这个地方就来说明一下,什么是我们该走的路,走这条路达到最后解脱这个目的。 【「如室利胜逝友云:『沈溺三有流,苦海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 说现在提醒我们一下,说我们现在是怎么个状态呢,在沉溺,就是溺在那个水当中、大海当中。那个大海什么,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不但是欲界一无可取,人间、天上乃至于色界、无色界天这么大快乐,实际上这个还在轮回当中,这个还是苦海。既无边也无底=,说明它的深跟广,都是无法测量的。换句话,这个苦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样的大苦的无穷无尽的这个环境之下,我们不了解、不厌恶,居然还去欢喜它,「掉」通常说是掉举或者掉散,就算是我现在学习了,心里面还是散散懒懒,不认真的努力,对于这一个世间真相无非是苦,不认识,也不怕也不厌,是什么东西在我心里面把我蒙蔽了,这样第一说明这个。下面呢告诉我们,这个三有当中贫乏,实在是要求的都难得到,所以难求。你没有什么东西真正来保护你,处处地方、样样东西来失坏。「离」就是最后,它三有一切的根本体性,就是别离自性,最后总归要死,死了之前病呀、老呀、衰呀,无非是这种大苦,这个大苦说从来不停的,所以炽然大火,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居然觉得快乐,这个岂不是我们颠倒了、疯了,我们真是这个样。 【「又云:『噫,世具眼盲,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 世间人,虽然我们有眼睛,但是我们像瞎子,我们是开眼瞎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说上面这种大苦的道理,眼前经常出现,事实明明摆在这里,但是我们居然不去用功的思惟观察。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释第八十二卷,面 去用功的思惟观察,乃至于少少的思惟观察都不能做到,我们的心里是什么,我们的心里,我们常常说这个心里像个畜生,像个木头,木头表示默默粗粗的。我们现在呢像金刚,啊这么大的痛苦,居然了不动心,这个实在是我们的愚痴,所以要有这种心情 【「当自策励,修习生死所有过患。」】 现在我们第一件事情,真正重要的要鞭策自己、鼓励自己,不断的去思惟观察这生死当中,一切没有一点点好的地方,种种的祸害、过失。下面,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见住世动摇,如水中月影,观欲如瞋蛇,盘身举头影 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 。见此诸众生,苦火遍烧然, 看见那个世间情况动摇,这个就是指无常虚幻,就像水中的月影一样,它本来就是虚假的,水里边的月影,看看像有,实际上没有,而且是动摇不定,一直在那无常变化当中,我们要认识这个,那么这个实际上就是见解上面,我们要认识我们目前的状态,然后呢我们贪着难舍这个,这个是什么,关于欲,我们一切的欲望像瞋蛇,盘身举头影,这个毒蛇身体盘了、头举了,这是什么状态,攻击的状态,蛇在那游的时候,正在那游的时候它不危险,盘起了身、头举起来的时候,你不小心跑过去它叭一下窜上来,就把你一口咬死,这个欲就这么个厉害法,随时待机而动,你一念欲心起来了,就完了,就害了它。我们刚刚讲过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这个能引位当中,因位识怎么会感果的,就因为爱取,爱取什么,就是欲好、贪欲、就是这样,所以你一起这个爱取、这个欲贪的话,马上就把这个恶因就引发,所以这个生死这样可怕法。 【「见此诸众生,苦火偏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 然后呢自己也见到,然后也见到众生,真正一切的众生,都在这一个状态当中,就在这一个惑业苦,这个生死轮回当中,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保忍,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逃避。这样在炽然无常大火当中。所以说我、我们现在看见了这一点,真是一无可取,深深厌患,要到哪里去,出离,求出离,一心跳出来,那么到哪里去,往尸林,尸林就是尸陀林、坟场,这个佛一再赞叹那个地方。我们现在人真是颠倒,大家都说进步、进步,当年我也一直觉得进步,后来看见那个善知识,他告诉我,这个人真是颠倒,这邪见增上的时候,前面说,明明是颠倒的事情,他还觉得进步。本来我们以前,譬如说住家,很多东西不大方便,现在大家觉得方便了,把这个世间的真正的丑相掩盖住。以前我们中国有 一个故事,好像出在儒林外史上面什么,说有一个人生了一个病,生了个疮,那么请一个大夫,那这个大夫是个蒙古大夫,他看见生了个疮以后,他好好好,这个简单,然后呢是调一点面粉水,把那个疮涂着敷敷看看,蛮好看,好好好,这个病治好了,现在我们都犯这个毛病,把这个表面把它瞒住自己说病治好了,有这种事情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就是现在我们都在这个上面形象上面转。譬如说,我们这个厕所,现在感觉好干净,一点味道都没有,那样样东西都方便,让你明明不理想的地方,种种的方式来骗你,让你觉得是安乐。乃至于人死了,跑到殡仪馆里面去的话,你觉得那个地方简直是,在这地方我倒还没注意到过,但是美国那个殡仪馆,你一进去,那个肃静、那个场面,你简直感觉好像到一个什么地方去享受去一样,假定你不是那个死人的亲人,你没有这个悲切的心情的话,你还觉得赴一场宴会一样,就这样,所以没有一点点地方来引发我们,说世间明明苦的还骗我们。真正修行人不是的,干什么,到尸陀林。古人的尸陀林,人死了就丢在那个地方,你看看,又可怕、又脏、又臭、又烂,然后你看觉得人死原来是这样,到头我也这个样,忙了个半天呢,是一无意思,那时候心里面就策发了,当然修行之前已经策发了,可是刚开始必定这种心念不强,一股劲,等一下过了一下,你也许忘记掉了,一看觉得,不可以,策发我们的努力。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我们千万不要弄错,这是为什么我们前面一再说,我们来了以后,还要讲究那个、讲究这个,你完全错了,愈是跑到这里愈苦,那么实是很多地方来策励你们。所以说你要学佛, ,学你自己用不着到这个地方来,你尽可以赚了大钱去享受,要还是学你自己 学佛的话是另外一回事情,这个我们千万要注意。 【「依正世间,剎那不住灭坏无常,犹如水月为风所动。」】 下面就是说明这个,不管我们的身体也好,这是正报,以及我们所住的世间,依报也好,这个剎那剎那在变坏当中,就像水当中的月一样,它本来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何况还在那儿动摇。空的假的也许你还一下看不清楚,明明动摇这个事实摆在这个地方,你居然还看不见,所以我们说虽然是具眼,虽然有眼睛,跟瞎子一样。然后呢, 【「诸欲尘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现影。」】 这个诸欲这个尘劳,眼前看看一点点小的好处,实际上害处不得了,就像那个毒蛇这样的样,你一碰它马上就丧失身命。 【「又见五趣,炽然三苦大火烧恼,由见是故厌舍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乐欲得出离解脱。」】 再进一步,我们眼前如此,而且看见整个的五趣,就算你恶道当中生到善道,生到天道,对不起,没有用,仍旧在这个三苦的大火当中,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非常猛利的,所以真正修行对这个应该厌舍。由于了解他的可患,产生厌离舍离这个,要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呢,前面已经说过了,下面举个譬喻,说北方那个就是,大概我想指宗喀巴大师,或者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他怎么一个状态呢,就是叫我们凡是任何世间的欲乐,不管用什么形式出现,我们都 不要,一心只求这个解脱,地狱畜生饿鬼固然不要,人也不要、天也不要,名也不要、利也不要、钱也不要,什么样都不要,只有一样东西,要求解脱。那么这个 【「北方孩童者,」】 是怎么呢, 【「传说北方炒面稀贵,于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饥饿欲食炒面,向母索之,母无炒面给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给以干蔓菁亦云不要,次给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给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 就是这个,传说当中那一个地方,那个炒面比较好,不但好,贵是好而且稀有,平常吃的都是蔓菁,这个蔓菁,那么小孩子饿了总想吃一点好的,跟他母亲说要那个炒面,那个母亲没有这个好的东西,就给他生的蔓菁,他这个不要,那不要的话,那这个骗骗他,给他干的,干的不要,那么再给他新煮的,新煮的也不要,煮好的冷的也不要,不管他用什么出现,我总归不要,总归都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也应该如此。 一切皆应作是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如是我等,见闻忆念世间安乐, 此皆是苦,非可治疗,发呕吐心。」】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应该的,不管是我们看见听见,然后心当中起心动念,所有世间所求的这个,都要这样说,这个是世间法生死流转,这个也是,那个也是,,,,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苦,这个苦是一无可取,又无可治疗,一碰到发呕吐心。实际上呢这是什么状态,一看到厌恶到绝端的这种心情,就是呕吐心。实际上那个地方讲呕吐心,它不是用一个好像很粗俗的,或者我们容易感受得到的,而是什么,在我们真正修行第一步,五停心观,对治这个贪欲的方法,大家还记得,用什么,不净观,这个不净观当中有好几种,白骨观,大不净等等,你修这个不净的时候,等到你修起来的时候,就会这样。你一看见那个食物,你就会觉得又脏又烂又臭又会发呕,硬是会呕,这样。所以你看见,凡是看见可爱的东西这个心情起来了,你还会不会执着,这个所以为什么叫我们要修修修,就这个道理。不过到了这里大家听见了,那我们赶快去修吧~对不起,你前面的基础没有建立起来,不相应,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它前面每一个地方,告诉我们清清楚楚,我们第一个修什么,修归依,归依的时候如果你罪障未净,资粮未聚,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不管怎么修,修不起来,你一定要怎么样去净除罪障,积聚资粮,那时候就可以了。而且这个里边又说明了几样东西,净障积资,以戒为根本,广发正愿,这是我们下脚的第一步。 【「如是思惟,昔从无始漂流生死,厌患出离及思今后仍当漂流,令实发生畏惧之心非唯空言。」】 就像这个样的如理去思惟,思惟什么,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在飘流在生死苦海当中,对这个有种种的过患,现在认识了解了,产生无比的厌恶,一心 要跳出来,假定你不跳出来,以后一直还在飘流在这里,一定要到什么程度,发生畏惧之心,真的对这个产生绝大的恐怖,一想到就恐怖,让你坐立不安,那就对了。我们前面曾经讲过好几个公案,不管是老的也好,不管是小的也好,像难陀,佛的这个弟弟他是王族出生,家庭又这么富有,那个太太又这么好,叫我们怎么舍得,他当然一样的舍不得,不过他比较幸运,遇见佛,然后带他真正地一看这个因果缘起的事情,这些东西他都不要了。更进一步了解了说,你虽然能够升了天,最后还是要去,那害怕的,还记得吧~如果他吃饭之前,先想一想所见到的这三有当中的真实状态的话,那这个饭根本吃不下,吃下了去马上吐出来,这个实际上那个三有这么可怕。所以我们现在睁开了眼睛,开眼瞎子, 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还往往还说要帮别人,你自己都帮不上忙,你还帮别人,不是颠倒到极点吗,这个地方我们要痛切的反省,这一点不单单是空话。那么到这个地方要提一下,是的,现在尤其在座的大家都非常精进,那是一个好现象,不过有几位还是马虎哦~这个不要说,好好好,我也马虎了,你几位的的确确也不必说他,要像他们看齐,大部分同学都非常精进,一精进了以后,就发生了一个现象,说自己看看一无是处,那个时候心里面很慌张,你自己能够感觉到一无是处,那个时候你进步了,而且我们进步的第一步就是这个现象,所以我们要注意因地上面。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经论上都告诉我们了,大家记得集法句上面那段话吗,愚痴的人晓得自己是愚痴的话,这个就智 但是我们见到的我们愚痴的话,那个就是者,就是我们现在愚痴的确没有错, 智者。你为什么见到愚痴,因为你已经见到了正确的,然后一比较、一观照,而且这比较一定自己回过头来反照自己,发现我内心一无是处,那个时候就有一个力量推动你了,修行从这个地方开始的。所以碰见这种情况的话,有的时候着急的,不晓得怎么是好,有的人说那我赶快关到山里去修行去,有的时候我赶快念到一心不乱,赶快做什么,实际上呢这个是欲速不达,它有它一定的次第的。所以前面告诉我们,我们对那个次第要认识,那么现在呢,就是照着这样的一步一步的次第的走上来。 【「如亲友书云:『生死如是故当知,生于天人及地狱,鬼旁生处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那么这个书上面也告诉我,这是龙树菩萨说的,说生死的真实的行相,真实的体相就是这个样,你应该知道,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不管这生死当中你生在哪里,六道当中天、人、地狱等等,没有一个地方好的,你只要在这个生死轮回当中,就是非一苦害器,种种的痛苦就从这个上头来的,种种的一切都是这样来的。所以在前面,修那个八苦、六苦、三苦当中啊,曾经说到五取蕴,说只要这个取蕴的重担一天没有放掉,一天执持,那么这个时候苦永远随着的你,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现在呢我们担着那个东西,真正的厌患厌患,厌患这个。所以不要说个不理想、那个不理想,那个都很理想,不理想就是你执着这个东西,那个是真正不理想,你根本把握不住,你不管怎么想怎么说,都是空话,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真正要了解的。所以真正的重点你把握得住的话,那么进一步慢慢慢慢的顺着那个根本摸上去,就很快的可以达到目的,否则你在枝末上面转,虽然最后必定是会碰到的,但是这个毕竟是走的冤枉路。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损害根本,故当断除。」】 要晓得,这个杂染相应的这个结生在生死当中,那就是根本,这个根本要断除。现在这个根本的因,经过前面的,不管是用四谛、十二因缘来解释,我们己经了解了,一定要断除它。那么要断除这个呢, 【「此复要待灭除二因,谓烦恼业。」】 你要想断除那个生死的根本,怎么办呢,要它的原因中,原因是什么,二样东西,烦恼跟业。 【「此二之中,若无烦恼,纵有多业亦不受生。」】 这个我们已经了解了。 【「若有烦恼,纵无宿业率尔能集。」】 反过来如果是你有烦恼的话,就算你没有业,他率尔就是紧跟着,只要你有烦恼,烦恼的下面马上就造业,造了业还是要感果。所以 【「故应摧坏烦恼,」】 所以我们真正现在的修行是干什么,摧坏那个烦恼,所以这个最后,从前面这个苦,而最后推到要脱苦到哪那里去,摧坏那个烦恼。要坏、摧坏那个烦恼,要破那个因, 【「赖修圆满无谬之道。」】 所以我们要修,但是你要修的话,要修对哦~这个很重要,要修圆满无谬,这个里边有二项,第一个不错,不错就是质要对,还要呢,圆满,量要够,最圆满的是佛,次圆满的就是声闻缘觉。如果是你弄错了以后,对不起,尽管你在修行,你还在轮回当中,就是弄得不好乃至于还要受恶报,所以这个正确的认识是非常重要,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公案,他自己还觉得我做了这么多善事,做了这么多年,怎么没有好报反有恶报,他真的做了好事吗,他没有~他没有~这是什么,错谬之道,他完全走错了不知道。所以我们现在真正修学佛法的话,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个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么,好~所以现在呢我们了解了,真正的世间真象这么个苦,要想去除一定要在因地上面解决,而这个一步一步的追溯上去,最后找到根本的因是烦恼,那么要修烦恼,要这样不错,现在我们要修了,那么怎么修法呢,说这个里边要两个,第一个你以什么身去修,然后呢修什么样的道能够除掉它。所以 【「此中分二: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现在看一看。这个要修行,的的确确要所依靠的一样东西,属于资粮,我们平常说,这个就是我们的暇满的人身,前面已经说过,现在正讲到又特别提一下。 【「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及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随于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失,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励力断生死。』」】 前面已经讲过了,你生在这个八难当中的话,随便一个当中,你就没有办法可以真正的修行,所以只有能够离开这个八难,不受这个八难的遮止,那个时候才有机会修行。所以你真正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身,这个是好难得好难得的宝贝,意义是这么大,得到了以后要好好的努力。前面一再告诉我们,假定我们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生不修行,还是忙世间的一样,这是不如畜生~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现在忙什么,我们也忙将跟畜生一样的,但知水草,只管个肚子,只贪个舒服,这个畜生也有,实际上还不如畜生,牠要想飞,一下就飞掉了,我们不会飞。牠如果跟你打架,牠牙齿比你利,牠的爪子比你厉害,牠跳的比你高,一个跳蚤蹦一跳,比牠的身体要跳上几十倍,我跳了个半天,跳不到我自己人那么长,我们人生是真正珍贵的地方是什么,就在三界当中,生死轮回当中,最初唯一可以跳出生死轮回的就是这个,而这个人身的可贵的地方 ,然后还要如理思惟。注意哦~这个每一是什么呢,就是现在我们说听闻佛法 个有它的非常重要的因缘,现在我们得到了要好好的利用它,要好好的利用它。第一个一定要去找善知识,然后呢要如理的听闻,千万不要盲修瞎炼,然后呢还要如理的思惟,哦现在前面已经告诉我们,在一开始的去掉虚妄分别的,我们常常说,我们不要分别,这个不要分别有他特别的意义,可是我们不了解,往往说大胡涂一片,脑筋里面什么都不管,完了,修行绝对不是这样,你一定要如理思惟分别,哪一个是错的去掉它,那一个是对的抉择它。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修行,愈修愈迟钝,愈修愈愚痴,明明已经走上错路了,所以我们真正修道,一定要走上无谬,就是不错的,还要圆满。 【「是须于现得暇满时断除生死,生无暇中无断时故,如前已说。」】 这个前面已说了。 【「大瑜伽师云:『现是从畜分出之时。』」】 那么这个大瑜伽师就告诉你,这个大祖师告诉我们,要记住啊,现在是我们真正从畜生当中跳出来,他不讲从三界,而讲从畜生道当中跳出来,他有个道理的,这个出就是出三界,因为平常我们所以跳不出来的原因就是愚痴,这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智慧,换句话说,你不能再像那个愚痴,你得到了人身而你不善巧利用你的智慧的话,这个说实在是不如畜生,刚才说不如畜生是消极方面的,现在积极方面的,更是不如畜生。畜生受牠的业力支配,牠就是这样,还不会造极大的大恶,我们人如果你不得善巧的话,造大恶的都是在人道当中,这是我们务必应该了解的。现在我们得到了,利害之间一比的话,那差的实在太利害太利害,所以只要我们随便的恳心一比较的话,没有一 个人例外的,大家一定会全部精神打起精神来说修行,一定要跳出来,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 【「博朵瓦云:『昔流尔久未能自还,今亦不能自然还灭,故须断除。断除时者,亦是现得暇满之时。』」】 说我们以前无始以来一直流转生死,没有能够跳出,跳出是还灭,以后呢,对不起,这个跳出生死轮回还灭这件事情,它不会自然掉下来的,你不修对治绝无可能,所以你一定要修对治来断除它,那么要断除学对治,就是现在得到暇满人身的时候。这个人身上面所以称它为暇满,大家回忆一下,所以如果诸位同修,前面没有听的话,回过头去,好好的补听补看一下,来策励自己。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三卷,面 回忆一下,所以如果诸位同修前面没有听的话,回过头去好好的补听、补看一下来策励自己。 【「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 我现在要修行,但是要修行,这个在家身对修法是难哪,不晓得有多难~不但是要正修难,反过来呢,在家身要造罪过失,实在容易的不得了,家里边的处处地方,一天到晚,家里面觉得应该做的事情,都是在造罪恶,出家却却相反,出家却相反,所以他有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所以断生死身出家是最殊胜,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欣乐出家,必定要出家。记得前面吧,前面一再说,说几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呢,业力门当中他特别告诉我们,说你同样的修行,同样的一个菩萨,一个在家菩萨跟一个出家菩萨,那个在家菩萨供养,把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最圆满的东西去供养,结果一个出家的菩萨点一个小小的灯烛,这个功德,那个出家的菩萨,不晓得要大多少倍。然后他就说,就意乐两个人发的心是一样的,那地方唯一不同的,为什么,一个是出了家,一个是在家,所以不仅仅是前面说的,是家里边留难很多,难以修行,实际上你同样做一件事情,同样的做,就因为你披了这件袈裟,代表了这个清净梵幢,做一点事情就产生无比的功效。 这我们前后举了多少例子,这个地方再说一下。就像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一样,用交通工具,说我有两只脚走,可以,但是这两只脚不如脚踏车,脚踏车不如汽车,汽车不如飞机,现在又有火箭,请问你用哪一个,有很多地方脚还可以走得到,有些地方脚根本走不到的,你说到美国去,你的脚倒走走看,这个我们务必要了解,所以特别说明出家的殊胜。然后呢后面又告诉我们,真正我们要想修到,近程得到普通的暇满,不理想,要最圆满的这样的一个工具。那么这个圆满的工具是干什么,要出家,他不是说近事,换句话说,不是五戒,不是八戒,也不是沙弥,而是圆满的比丘。他又特别分析,如果说你出了家以后,只是得到证得一个阿罗汉果的话,那没有太大的意思,不是没有意思,有意思,没有太大的意思,说这个阿罗汉,这么个难证法,实际上呢,你只要 做一个近事,八关斋戒,这样的断淫的话,也可以做得到,沙弥也可以做得到,然后呢沙弥只要持十条戒,你现在要持两百多条戒,结果是一样的,你何必呢,不是,这个是什么,要修圆满的教法,他处处地方赞叹那个出家,这个出家僧之殊胜是不得了的,前面我们也说过多少功德,所以我们常常应该忆念观察。 【「若数思惟,在家过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坚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觉妙善习气。」】 我们不断的这样思惟的话,那有什么好处,好啦,在家是种种的不如意,种种的不理想,出家是无比的功德,如果先已经出了家了,意志坚固,欢喜、高兴啊~你不要说,就是这个欢喜高兴,一方面把我们出家的意志坚固,一方面欢喜高兴本身又在随喜功德,又再增长你的福德。你同样的欢喜,在家今天欢喜,欢喜一下对不起,你这个随喜这个染污,注定你在轮回当中愈陷愈深,我同样坐在这地方,出了家,我欢喜真高兴啊~这个随喜功德就无量无边;所以这是为什么出家有这样的殊胜意义,在任何情况之下,两者是绝对不能比的,这个我们了解得愈多,你思惟的愈多,那个时候意志愈坚固,又特别好的是,你思惟本身又是一个最大的功德,思惟这件事情本身又是个最大的功德。比如说我们在家人,在家人想些什么事情,说现在这个股票又涨又跌了,房子又涨了跌了,生意又什么了,那我们这个在家人事情,这种事情在世间顺理成章,养家活口等等,无非是染污之业,所以多有留难,而且多是过失。现在我们出家人呢,即便像我们现在这样,我一生都错,还做不到,你那个心念本身已跟法相应了,你看看~所以他在家人觉得百分之百想对的时候,都是错到底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一无是处的时候已经开始步上正法,你想想看,怎么能比二者当中,这两者当中是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所以这一点我们务必要知道的。所以说,未出家者由于这样的思惟观察安立觉醒,如果说自己还没有觉醒的话,要想办法透过这个,使得自己觉醒这个妙善的习气,现在先种下这个种子,总有一天这个初发种子,很快的,最好是这一生,万一不行的话,愈早愈好,你只要什么时候这个种子起现行,你就有成就。 【「此中道理当略宣说,」】 这一点很重要,所以还是说一说。 【「其居家者,富则守护劬劳为苦,贫则追求众苦艰辛,于无安乐愚执为乐,应当了知是恶业果。」】 有钱的人要去守护,这的确千辛万苦,要保险箱,保险箱不行,还要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不行,还是要被人家抢掉,然后要打官司,然后要弄这个,又要忙这个,没有一件事情,实际上这毫无意思,无非是痛苦。那么穷人呢,穷人没有了,要追求的痛苦,这个里边是无量无边。不但如此,明明是痛苦的,还愚痴的执为安乐,所以这三件东西当中,无一不是增长我们生死轮回的染业,要晓得这是恶业之果,以前的因,感得现在的果,现在这样去做,又要将来感得将来的果,是一无是处。 【「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 像监牢一样的这个家,千万不要以为他快乐,颠倒呀~这个家字这妙极了,上面一个宝盖头,说一个房子,这个是一点,表示你就被牵在这里,或者说你自己觉得这一个是你的主,下面呢一个猪,这些愚痴的人,就把这个觉得可安乐处,这就是家,所以我们千万要认识,古来的圣人,真了不起~我们现在看看,现在我们这一点要千万要注意,不要说出家了出家了,不是,出什么家,要心里认得这个出家的相,不要说剃光了头,我跑到这安享其成了,那个完了,比在家人还不如。下面会告诉我们的,出家的真正的特质何在。 【「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 不管你穷、有钱,这个在家这是大毛病。 【「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 上面说过了。 【「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 明明这个是错误的、颠倒的,你居然不知道,还要欢喜,为什么,那就是你恶业的果报成熟,一个是异熟果,一个是等流果,一个是增上果,三者。你别以为现在有钱人,这个有钱,这个异熟果报。等到你有了钱,更继续的要有钱,这是等流因果,然后眼前的世间,觉得净化啦,这个是增上因果,都是邪恶业所产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千万要注意。 【「是故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非出家事,若不尔者居家无别。」】 下面来了。好了我们要出家,出了家以后,还要执持众多资具,这个还不够,那个不够,这个多,这个多,愈好愈多,还要求无喜足,这个是不知出家的事情,这个跟在家人一样。在家人凭他自己的劳力换饭吃,应该的;出家人,披了个清净幢相的话,你凭什么受人家,单单这个,就够你要做畜生了。然后你披了清净幢像,坏了法的话,那非下地岳不可,所以这一点要特别知道。我记得虚云老和尚那个公案当中,他在云居复兴的时候,住一个牛棚,到后来弄好了以后,大家要请他到里面去,我蛮好,我蛮好,我还住在这里,那这都是古德的榜样~现在我们这里住了这么个舒服的地方,还嫌这个不够、那个不够,到了夏天,电风扇不够还要冷气,所以这一点,大家千万注意~大陆上面那个苦的,吃饭的都是一点汤,然后偶然什么捞到一块豆腐,大家高兴,现在我们天天这么丰富的菜,等一下还要这个营养不够,那个营养不够,这个水果也没有,那个也没有,不晓得我们忙些什么,这是我们千万要注意。 【「又居家者与法相违,故居家中难修正法。」】 前面告诉我们出家人,居家的人要了解这个。 【「即前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 你在家,做在家人的事情,你不能不妄语,现在尤其是明显,现在这个世界的的确确的,西方人有一句话,这个话叫WHITELIE,LIE就是妄语,白的,本来这个说谎是不应该的,现在说这个说谎是应该的,应该说的谎言,这个现在大家公开,我想我们这个事情也是如此吧~这个居家典型的例子,对不起你要说了这个,那一定堕落,就是他逼的,你非做不可,如果有了罪,你不能不去治罚,所以你要如法去做的话,如佛法去做的话,家就顾全不到,你顾全了家的话,这个法一定不成功。 【「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 要晓得修学佛法是非常寂静的事情,注意这个寂静两个字喔~家事是粗猛暴恶,所以两个完全相违背的,所以真正自爱的人,他绝不贪恋这个家。 【「又云:『憍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应数思惟,如是等类在家过患,发愿出家。」】 这我们要了解,家里面就是这样的,憍、慢、痴,蛇的窟,这个蛇是瞋、痴、贪一切的最糟糕恶毒的地方,在家就是这个样,样总觉的每个人,现在我们平常不要说高高在上,普通人总是面子,总觉得这个要一个门面,这个门面是什么,无非是憍慢,下面这最起码的应该做的尚且如此,体面嘛,那尚且都是如此,其它的不谈啦,这些事情坏寂静喜乐,真正的喜乐,只有在这个什么,寂静当中,寂灭之乐才真正的。家里面都猛苦,不但苦,而且猛的不得了,就像洞窟,就像蛇窟一样,谁能够住在这里,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思惟它的过患,然后呢,已经出了家,坚固,没有出家的,要发愿出家,那个出家功德之殊胜~是,刚开始走的时候是有一点,因为你不习惯,你换了一个新环境是不习惯,但是假定你有正确的认识的话,这个意志力引导我们,克服这个困难正是进步,等到你慢慢的相应了,那时候你会体会到这个出家之美~所以我也听见好几个人这么,我自己也有这个感觉,说假定说眼前要选一条路让你走的话,你走什么路,出家,假定说没有路选择的,我还是出家,这个在家的的确确是一无是处,你真正的能够体会到了,自然里面有美不可言的事情。实际上呢,我们还是最粗浅的,他深入的内涵我们还没体会到,假定我们也体会到,像那个毗卢剑怒那样的话,出了一天一夜家,然后七返二十一劫这样升天,然后最后下来证果,这一天一夜这个功德我们都看不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多去思惟观察,这个出家真是殊胜,这个在家是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怎么弄也绝不可能产生这样效果的。那么出了家,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来了。 【「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为他供处,」】 这是我们该做到,要什么,粗的、劣的,不管是穿的、吃的、是用的,乞食,还要去讨饭,知足,这个心理的状态这句话,这是我们哪,必学的标榜的,我很想把这句话写下来,贴在我们厨房里面,要粗劣的衣钵,这个衣是指什么,就是我们的粗受~我们住在这地方,现在我们已经很好了,有一个板凳了,还要觉得坐着过了一下,不大舒服,找一个软垫子来铺他一铺。我记得我到印度去那个时候的话,他们哪有什么,大家蹦蹦出去了,重要的上了课,然后到外面有一些,那个论辩的课到外面,随便跑到哪里,跑到哪里就坐到哪里,看到地下脏,弄点树叶子,好好把那个脏的弄好了,然后这样。我们大家觉得这地方蛮苦的,校长跑得来就把大家喝斥一顿,那个校长真了不起。我们在学校里的时候,我在学校里整整学了十几年,我袜子都没穿过,然后他那个地方是什么地方,你们晓得西藏那个高山,不要说冬天,夏天我们都受不了,我们现在一点点,我自己现在想一想,真是觉得惭愧~刚开始的是冷,他外面也没有像我们现在,哪里说是地板,哪里是水泥就是那个石头,高一块低一块,然后这样的。这个老师讲完了,下面就啪马上出去,跑到后来那个脚底下那个冷热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样,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那个脚冻的红红的、黑黑的乃至于::那没关系,这个不是问题,所以他们为什么这么有成就,就在这个上头。说我们现在的心,一天到晚不晓得忙些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深深警惕的,于远离处净自烦恼,那么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实际上我们这种心里面都是烦恼,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出家的好处。出家的目的干什么,净除我们的 你能够净除烦恼,那个时候为他供处。所以我当年出家的时候,就有了烦恼, 一个误解,现在我一直在懊悔当中,我总觉得出了家了,该受人家礼拜,该受人家供养,人家跑得来的话,好像要该他端饭给你,端水给你吃,你做一点事情好像委屈,还要指挥他们,现在我深深为这个事情感到痛苦而忏悔,我净除了烦恼,那个时候为他的供处,我现在满身烦恼,所以佛经上说的清清楚楚,如果说你跟这个不相应的话,那个不行。不过这里有一点,不是叫我们马上一下相应,我们应该了解了努力,向这个相应走的路上去做,这就对了,所以我们初机走的路子,要有了正知见,你晓得现在错了,走上去这是我们现在该走的,这个概念要弄清楚,不是说一下要做到它。我所以强调的话,就是我们对这个实际上并不了解,只以为剃了个头,就跑得去的话,就俨然是一个比丘自居,然后在家人跑着来,你应该向我嗑头,应该供养我,这个观念就错了。这个当下本身就是跟烦恼相应之法,这我们始终要了解。前面一步一步过来,他有一个特质,他有一个特点,指出来什么,到这里,你真正要做的破烦恼。你为什么要出家,为了破烦恼而出家,所以你那个出家的宗旨在哪里,现在你出了家以后还在烦恼上转,相应吗,这个才是。所以你把握住了这一点,就算你烦恼还没有除掉,那没关系,假定我烦恼已经除掉了,出家不出家没有关系了,我所以出家的是要除烦恼,这很明白,所以他真正的是有烦恼的,这是我认得了,正除烦恼,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出家人该做的事情。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就是知见上头,了解吗,这个知见不是讲一个道理就是拿这个道理来衡准自心。所以常常想,我错了,是,那个时候我们也不必着急,这个错的心就推动我们向上,这就对啦~ 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九十二页,第二段,昨天我们已经讲到,现在要修什么道,晓得要修道的时候,具要什么呢,要修道须要具要条件,要暇满的人身,这是唯一可以修行的。而这个暇满的人身当中,单单得到人身还不够,还要具足种种圆满的德相,而这个德相唯有出家才有,所以出家殊胜的功德,处处 地方赞叹。如果你平常了解,这个随时思惟,随时观察,一方面固然体会到出家的特别的好处,就那个思惟观察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功德,这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为什么呢,业,主要的是什么,思,业的最主要的主体就是思,你那个思惟观察本身就是在增长功德。然后你想想这个出家功德有这么好,你就欢喜,那随喜功德,这本身的的确确有他不得了的功德在里头。我们有很多人说怕,是~出家出的不好是非常可怕,千真万确的事实,那是什么呢,不得善巧,尤其重要的善巧当中?正知见,如果你得到正知见的话,那个事情是方便极了,你就坐在这地方想想的话,那就增长功德,就这样。平常在家,又要忙这,又要忙那,这不要你忙的,你就坐在那地方,能够如理的思惟,这个地方就增长功德,然后你如法去做的话,你真是吃住统统不要忧愁,这是千真万确。可是反过来,假定你说出了家以后,反正样样人家供养的,你就贪现成,那就完了,这个不是从行相上面着眼的,这我们绝对应该了解的一个事实。出家目的干什么呢,就是要得到究竟圆满的快乐,澈底解决一切痛苦,所以眼前本身做要一点点努力,要一点代价。就是说这样的一点代价,得到的这个回报,那世间任何情况,在任何情况之下,没有办法比的,这一点才是我们事先要了解的。所以刚开始出家的时候,的的确确你对这个概念认识了以后,还要如法行持,所以他说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食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这样才为他供处。在外面的行相上面这样,不管是衣食住行,粗劣,那是最粗糙的,最下劣的,却感觉的非常满足。然后内心呢,离寂静处,是净自烦恼,这就是我 得到了正知见的话,那你的的确确是愈想们真正要做的事情。你如果了解了、 愈欢喜,就不要说我们怎么样的正知见,就眼前我们常常说的太多事实来比喻、来说的话,现在那个闹市上面的种种东西,的的确确是一无是处,好像一点点小小的快乐,这都欺狂之处。你看现在我们坐在这地方,多舒服多安乐,那真好,我们从来用不着,说我这件衣服要值多少钱,我这件衣服要怎么样,脏了嘛,洗,破了嘛,补,就这么简单,你丢在这里,小偷都不要你,既不要忙着去守护,又不要为了追求而痛苦,这事情对我们都不要,我们一样穿得暖,吃得饱,是多好,你看~而且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虽然说这个地方眼前好像是小小的苦,只要你仔细观察起来,这个不是苦,这是快乐。那些人把黄金做的枷锁套在脖子上,重的喘不过气来,我们现在把它拿掉了,轻松无比,哪有痛苦的事情,,这一点,主要的都在我们的知见上头。因为你在世间要求名利,所以看见别人打恭作揖,固然你的上司、你的老板,你打躬作揖,反过来,你看你现在是民主时代,你要想竞选一官半职,你也看见任何人,要跑得去跟他说好话,对他笑面孔,要不然他不投你票,你拿他没办法,就是这样的状态。我们在这里谁都不求,这个就不是我要的,你看多自在多安乐,所以凡是这种地方,我们一定要了解,当你邪见增上,前面还记得不记得,讲业时候,这邪见增上的时候,就是我们错误的见解当中,就会把痛苦的事情看为快乐,而快乐的真相就会看不见,这个叫可怜中的可怜,这真是无明。那么现在呢,虽然我们道理是了解了,习惯还在,所以的的确确克服这个习惯,是要一点努力的,所以我们不要单想快乐的一面,真正出家,那我们一定要了解,出家是要下功夫的。在没有出家的事情,我们用种种出家的殊胜,跟在家的过患来对比,策发我们那个出家的心,正出家的时候我们了解,正出家的时候,你要得到这个好处的话,你要努力,这个努力才有功德,天下没有一件事情,是坐在那里掉下来的,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他生活的内涵,前面先把它指出来,下面就引那个经论上面来说明这件事情。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愿剃除发已,守持粪扫衣,乐住阿兰若,何时能如是。目视轭木许,手执瓦钵器,何时无讥毁,于家家行乞。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净烦恼刺泥,为村供施处。』」】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三卷,面译文 【「为村供施处。』」】 我愿,一心一意愿求,干什么啊,「剃除发已」,这个发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世间的庄严,那个头发一下长一下短,一下烫一下披头,一下这个一下那个,不晓得是为些什么,现在连这个剃的光溜溜的,头上什么都没有,我们头上一摸,好了,这个问题这所以烦恼,这都不是我们要的,是这样。然后呢,「守持粪扫衣」,我们穿的衣服呢,人家不要的,人家不要的我捡的来。这个里面两个意义,世间要的,因为他颠倒所以要那些事情,真是该要的他不要,丢掉了我们要,这个世间要的是无明,我们要的是明,这个两样东西,我们要了解他的特质。「乐住阿兰若」,那么平常世间都是戏论、杂染当中,我们内 真正的寺院,应该这个地方。心真正好乐的指这个地方,阿兰若处,寂静处, 所以我们到了寺院里面,还大家吵吵闹闹,欢欢乐乐,那完全不是,我们真正要得到的是内在的寂静之乐。不要说得到寂灭乐,你就是能够心稍微宁静一点,这种快乐都世间无比的,这个禅定之乐,这还是世间的,一旦得到禅定之乐的话,世间什么乐,你感觉上面味同嚼腊,一心希望说什么时候能够做到这里,那时对没有做到的人,心里面心心念念这样去做,因为你心心念念,一有机会你就碰到了。实际上我们出了家,还是要这样去做,因为我们出的不是个行相,要他真实内容,换句话说,你一心一意,由这种力量推求你努力向上,这样。那么,那个时候呢,「目视轭木许,手执瓦钵器」,平常我们没有什么事情,悠哉悠哉,那个现在没有了,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学我们该学的戒定慧,他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上头。就是这样,所以走有走相,坐有坐相,所以行住坐卧,没有一个地方是能够让我们随便放逸杂染的,眼睛就是看着这样。当然学定的时候固然如此,学戒的时候,亦是如此。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前面四种资粮,第一个是密护根门,你有了这个然后第二个正知而行,对于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剎那,都要抱持着,我们现在该做的,因地当中这样的努力法,所以这个地方说目不仅仅是目,举手投足之间,一定有他自己的一个分寸在,那么这个是行为。那么饮食呢,那就是这个。换句话说,我们不再为任何现世那种事情而忙碌,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牢牢的坚守,在世间上面,真正的把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能够如法如理的撑起来,那时候大家称赞,赞美、仰望而没有讥毁,在这种状态之下,才是真正出家的内容,「于家家行乞」。要不然我们跑到那里,人家一看,,你这个出家人,怎么这个样子。现在不,一看哪,大家就欢喜,原来是如此。 所以你看,大智舍利弗尊者,那个时候,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一个印度所谓的大哲学家,在佛法来说是大外道,实际上那个时候是最了不起的大学问家,结果看到马胜比丘,一个佛弟子,一看到佛弟子的行持,他想:居然有这 样的庄严威仪的,他跑上去问他,一问,这个马胜比丘说,我不算什么,那完全是我的老师教的,他一看那个弟子已经这么了不起了,老师更了不起,一问,马上就跟着也走上这条路了,所以比丘的这个清净幢相,就有他特别的意义。我们现在不要说要出家了,好像这种东西都不管了,好像由你怎么办;不要这样做。所以印光大师,为什么一直强调一点,念佛,念佛好啊,当然末法的时候,只有念佛,但是你不要出家,他并不是说出家不好,说出家有无比的功德,但是你做到它的话,的的确确提起点精神来,要这个样,这个才是教人家能够真正的见到了这个清净幢相,种下善根,你就把这个幢相能够撑起来,哪怕是一天一夜,就得到这样大的功德,这我们所了解的。哪怕是一天一夜,现在我们都是出了很多年家了吧,以后不一定如理,可是从今以后我们人人努力,打起精神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没有一样事情,不会不成功的,一定样样都成功。「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外面是讲形,里面是心,那个时候从行相上的远离,然后从粗浅上面的步步深入,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个时候,对于世间的这种名闻利养,统统放掉了,有形的利养等等,无形的精神上的恭敬等等,这种东西都是烦恼,这个东西像刺一样,刺痛我们;泥一样,肮脏的杂染,都把他净化掉了,那个时候你真是福田,那个时候为那些附近的村落上面,真正可以所谓供养种福田,应供之处,这个才是真正的应供。所以真正的福田僧是什么,指胜义僧如理证得的,这样,这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一点。 【「又应希愿,用草为座,卧无覆处霜露湿衣,以粗饮食而能知足,及于树下柔软草上,以法喜乐存活寝卧。」】 ,这个就是从外面的形象上面,我们 那我们心里面真正应该愿求的是什么 住的地方,就是随便找一点草,如果这个地方干净了,草都不用,不过草的话软一点,坐的时候可以坐的安稳,这样如此。睡的地方呢,那里有睡的地方就睡,所以连他覆处卧处都没有,到了晚上就被霜露湿衣,当然这是指印度地方,印度地方天气比较暖和、温暖,所以这个霜露,那我们这个地方严寒的话,那个要遮止一点。换句话说,根本不在乎,所有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须要的,现实的一切五欲之乐,你能够放的多干净,你就可以得到多少好处;你有多少杂染,对不起,你就被他死死的堵死,好处得到一点点,这个好处带来的副作用,痛苦是无量无边,饮食尤其是重要,对粗的饮食要能知足。我这是树下柔软草上,那是干什么,他目的是以法喜乐,寝卧,存活寝卧,不管是白天晚上,若坐若卧,若醒若睡,以法自己自娱,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那么,我们现在忙的什么呢,就是如理的了解,如理的思惟,你只要能够了解、思惟的话,这个法喜马上现起,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想在座的已经有不少同学,渐渐渐渐的就会感觉得到。比如说以刚才这个例子来说,就是讲我们一个同修,平常那个知见很多,他原意无非讲他的道理,结果他讲完了道理以后,他那个道理讲到哪里就被人家讨厌到那里;现在他不讲道理了,懂得了道理,他忏悔,人人赞叹,所以昨天老和尚也赞叹,前几天谈起又赞叹,我心里也赞叹,这个人就是这么颠倒,你的确如法了解了以后,然后,你把你那个见拿掉了以后,你以为拿掉了,结果就反而被人家尊重,反而被人家赞叹。我们要的什么,本来我们所以要跟人家谈理无非希望,不必讲出家,不必讲出世,就世间来说,你无非是表示你这个道理站得住脚,让人家听信服你,结果你愈讲 是人家愈讨厌,最多好了让你去讲,就是不理你,就是这样。结果呢,你能够拿掉了以后,人家就反而尊重赞叹你,这个佛法之妙就妙在这里;这个还谈不到佛法,这个是世间最浅近的事情。如果你步步从这地方深入的话,那把我们的见思两种烦恼,那这个快乐何止于如此,如果是如此的话,那个烦恼一点用场都没有了。这是说,我们浅近的,随便你可以体会得到的,就是这样,的的确确你只要如理如法的深入的话,马上这个快乐就会现起。再说以我们最近来说,最近大家都很精进,都很努力,现在请问你们忙完了以后,比以前坐在那里懒惰的时候,什么时候快乐,我相信现在大家感觉得快乐吧,其实你做完了以后,以前坐在那里,现在难道做完了你不动,快乐了吗,没有快乐,跑出去满地是脏,然后呢,我也不愿意,你也不愿意,现在大家都努力,结果大家快乐。这个是谈不到佛法,这么浅近的事情,所以我把这个浅近的事惰,做为一个比喻,然后我们内心上面,从这个浅近的比喻上体会,你一步一步的深入,你就会有一步一步不同的感受,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以法喜乐,拿这个东西来过我们日子,不管是白天、晚上,不管是若睡,是若醒。 【「『何时从草起,着衣霜湿重,以粗恶饮食,于身无贪着。何时我能卧,树下柔软草,如诸鹦鹉绿,受现法喜乐。』」】 妙极了,是妙极了~我什么时候,最好,问我现在也是的确的,那些什么桌子、床、沙发丢得干干净净,哪里有草,哪里有什么就可以了,这地方就可以了。白天嘛坐,晚上嘛睡,第二天如果说天气太冷,什么躲一躲风,躲一躲雨就得,这样。什么东西有一点吃饱了,跑着去随便讨一点什么东西吃饱了好,内心上面既一点没有挂碍,然后呢也绝对不为这个杂染之身去做他的奴隶,现在我们都在做这东西的奴隶,而这个身是什么,这个身又偏偏以前恶业所感得的,这个你辗转这样忙着,真是颠倒极了,所以那个时候这样,起来是这样的,然后呢睡的地方就是树下,随便软一点的草,看看绿颜色,想那么好,然后在这种地方干嘛,受现法的喜乐,你如法去做的话,不但是将来究竟决定胜,眼前增上生,不但是这样而且当下内心当中,跟法相应都升起来了。 【「房上降雪,」】 在这种状态之下,不管外面怎么,我们不管,我们这么样的快乐。 【「博朵瓦云:『昨晚似于七童女因缘所说,心很欢喜,除欲如是修学而无所余。』」】 祖师典型的,昨天想起来,这个昨天不一定昨天晚上,就是每一次想到前面修行的,想到前面我的修的,就像那个七童因缘论上面说的,照他这样做,真的欢喜,我现在希望的除了这以外,其它都不是我要的。为什么,他把那些所有的过错都丢掉了,你看~多痛快,以前那个绑是绑的,钞票也绑,股票又绑,房地产又绑,这个又绑,那个又绑,这地方绑的不晓得死死的,现在那个丢掉,丢掉什么都没有,连他衣服,衣服也丢掉了,这人家的丢掉,我捡过来,穿在身上面,这件衣服绝不愁人家来偷,也不怕人家来笑你怎么样,这样好法~这何等的快乐~所以我也常常想起,心里面一桩很有趣的事情。说以前, 那是刚在这里的时候,那是因为忙世间的事情,忙世间大家都是这样,念书、成家立业、留学什么,这样,到后来出了家,虽然出了家,但是这心还是有的,以后到了美国去,有了这个车子了,心里觉得现在有了汽车,好像蛮得意的样子。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又看看这个汽车还不如人家,居然,虽然出了家,这心里还是没有转变过来。但是,我所幸的,就是有善知识在旁边,常常点醒,慢慢慢慢的对呀~忙这个事情干什么,后来心里面放下了,于是感觉车子是累赘无比,但是大众场合你又不能没有车,那以后,后来我换了一个地方,跑到洛杉矶去了,就不要车。有的时候偶然重要的事情,都是人家那个信士他会来,偶然我出去买点小东西,散散步,跑出去。那个美国车水马龙,不像我们马路上面还有人走,在那种地方你找不到人走的,他除非今天出来散步,牵了个狗溜达溜达,最后只是走附近一圈,邻居,除此以外,你马路上根本看不见人,如果你在走的话,大家这个车子看见很多,我心里面忽然起了一个念头,现在真快乐。要我以前如果碰见这种情况的话,我一定觉得我怎么寒酸没有车子,那些人都有车子。我现在就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这些人都颠倒,被这个捆的死死的捆在这里,我一个人何等悠哉悠哉。他养那部车子要多少钱,要争那部车子,要养那部车子,然后忙那部车子,一天到晚忙那个事情,说起来好像都必不能少,去上班要多少路,我现在这个根本都不要了,车子要他干什么你说。所以那时我感觉到,一点都没错,这个冤家对头还容易,这个真正的什么呢,就这个才是最难破除的,看起来好像你最好的好朋友一样,实际上是 像我一点点,根本谈不到个大骗子,千真万确是个大骗子,所以我自己觉得, 修行,你只要心里面肯照着它去思惟观察的,那个心里面就欢喜了,于是我每次出去一看见,我就同情、怜愍、可怜,心里面是愈想愈欢喜。我就想到以前刚要想学佛或者出家的话,吃素,人家说你吃素就笑你,觉得不好意思,自己一个人可以,跑到公共场上就不好意思,人家说你信佛,更不好意思,做了和尚又好像见不得人的样子,到那个时候,完全相反,他不管任何人来,我在这地方就这个样,因为我觉得这些人就这么可怜。那个疯子本身,他绝对不觉得自己疯子,疯子只看见别人疯了,他看不见自己疯的,那个时候我就心里不管怎么样,那结果呢,当人家彼此间大家忙的时候,我就在那用我的功,反过来他忙完了,又觉得感到不如意,跑着来找你,然后你告诉他,他觉得你有道理,那个时候不管他来找你乞丐也好,然后大老板也好,小公务员也好,大总统也好,他的问题不能解决,跑到你这里来,解决了。他朝你嗑头、跪拜,当然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不在乎这些,可是那个时候你很明白的说得出来,,佛法的真正的尊贵,世间比起他来是一无是处~所以博朵瓦那个大祖师,他也,当然他做的远来的深,你只要去做,一想啊,真欢喜,的的确确到那个时候,你除了这个其它的都是多余的,丢都来不及。 【「又应希愿,住药草地流水边岸,思惟水浪起灭无常,与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观慧灭除我执,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恶见之因,」】 那么,再进一步,一步一步的,不但一步一步的深入,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多方面的策发我们正确的认识,策发我们精进好乐之心,总是处处希望愿求,住在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所谓药草地,就是那个草,就是那个普通一般的地方,流水岸边,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一者,还有呢,水浪起灭无常,那个正好策励你,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让你从 这个地方引发什么,引发原来是无常苦空,我们这本质,然后以这样的妙观的智慧来灭除这个我执。我执是什么,我执是三有根本,所以在轮回当中轮回的是因为什么,烦恼,然后起业、感果,而这个烦恼,是种种的因,从哪里,从这里开始的,找到这个我,原来根本没有真实的,是无常苦空,所以无我,于是你了解了以后,那不再执着。 【「背弃三有所有欢乐,数数思惟依正世间如幻化等。」】 这就是我们出家真正殊胜的好处,你在家人,怎么可能你说。在家人忙的是没有钱要忙钱,忙了钱,更忙钱,你永远不得停止。做伙计反正看七点钟还早,反正没关系等一下,到了七点三十分正好;做老板的可不是,八点钟要开门,样样东西都在那忙,人就是这么颠倒。所以这个地方,还记得吧,十二因缘这个流转图当中,那个爱,爱是什么,这个图一个酒鬼,旁边一个女人,醇酒美人,这个东西,那的的确确心里的行相,你永远贪着了,再多也不嫌多的,永远反而增长你的东西,这就是这么个严重法,而他的根本在什么上面呢,在这个我,他现在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在这个世间专门忙他,根本就牢牢的捆死在厚重恶作无明当中,你绝不可能认识这个,只有出了家以后,把粗重的拿掉了,然后把你的脑筋能够空下来,那个时候才有智慧步步深入,才能够真正认得他的真相,加以对治灭除。所以真正修行是必须要出家,原因在 还不包括他特别的功德在里头,就是出家的本身就有这样的此。而这个出家, 殊胜好处,而所以说出家的还有他特别好处,因为这是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我们随便举一个比喻吧,比如说一块布,那个布本身的话就是一块布,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多大意思,是的,你可以做衣服,可以擦脸,可以做什么,这代表这一块布,所以这个就是出家上面上的功德。现在呢,这个出家又代表了清净幢相,清净幢相是三世诸佛的标志,像一个国家一样,那个国旗,这一下这个国旗珍贵无比,代表整个的国家。现在他这个出家相代表整个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啊,所以为什么这件衣服的如此珍贵法,如此了不起,我们现在辛辛苦苦念佛,你要念到一心不乱,真不容易,可是你只要穿了这身衣服,如法如理的去学,哪怕一天一夜,你能够做到回向的话,往生保证,而且中品。何在呢,那就是这件衣服的功德,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出家的功德,在任何情况之下,任何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比的,所以佛、法、僧这个三宝,我们明明说有菩萨,他却不讲菩萨也是一宝,却僧是一宝,为什么,这个懂不懂,就是这样。这个清净幢相,你如法行持,才能够把佛的圆满的教相维持在世间,不是菩萨,不是个人,这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所以这一点的这个功德,在这个上面并没有讲,但是我们要得到功德的话,要怎么得到呢,就是照,你只要照这前面的这样的去做,你思惟观察,欢喜了这个你内心有了这个欢喜,你才能够舍得掉世间的这种贪着;舍掉世间贪着,那个时候你如理去做;如理去做,内心上面升起这样好的喜乐,而内在得到的功德,却是无量无边,所以你看世间哪有一样事情可以能跟他相比,所以在这地方处处劝勉各位,已经出家的同修。是,没出家的,要想办法觉醒这个好的习气;已经出了家的,要感到庆幸,如果一点小小的不如意,总觉得停起来,哪怕这生命丢掉,生命丢掉有什么关系,我只要把那清净幢相撑起来了,你撑起来了,到极乐世界去,难道还不好吗,这个世界是一无是处,如果你真的想到的话,的的确确你什么都舍得掉了,你真的能舍得掉的话,你要的东西没有一样得不到,这是我们必须眼前第 一步应该把握得住的?知见。注意~我前面说过很多次,这个知见不是叫你马上做到,有了这个知见,要去做到他还有一定的次第,不是有了这个知见,硬来,那个不是佛法,佛法有他的善巧,但是做任何事情,第一个就是什么,建立正知见,我们世间所谓的心理建设,这个最重要,这个所以重要。我们继续看下去。 【「『何时住水岸,药草满地中,数观浪起灭,同诸命世间。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何时我通达,动不动世间,等同梦阳焰,幻云寻香城。』」】 他处处地方说,我什么时候能这样,他真正了解了,一心追求的绝对不是说我什么时候要发财,我什么时候,他拼命丢都丢不开,逃都来不及,忙这个忙,他真正要的,我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这个,像这个,住嘛,住的地方这个,然后所对的对象是这个,观察观察这些事情,看那个生命像浪一样,那是一无是处,你能这样的生活,然后配合这么简单的生活,如理观察,然后破除这个恶见的根本,这个恶见就是三有的根本,,萨迦耶见,是一切恶见之母,母就是根本。到那个时候,你彻底的从根拔起,所以那个时候,我就通达动不动的世间,真像梦一样,就像阳焰一样,那幻云寻香城,都无非如幻如梦,如泡如 ,真实的再不被他所骗。 电,就是这样,看起来好像有的,实际上虚假的 【「此等一切皆是希愿,作出家身,作此诸事。」】 那个就是我所希望的,要想得到只有出家,而出家的目的,也就是做这个。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真养子。』」】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四卷,面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真养子。』」】 能够照着大仙,大仙就是我们佛陀,就是圣者,真正的住在山当中行苦行。我们刚才不是说了这么多快乐吗,要晓得这个快乐对世间人来说就是苦事情;实际上呢,也的的确确你真正去做的时候,因为要克服你的很多习惯。平常的时候你做的安安乐乐,吃的时候吃得舒舒服服,那些朋友到那时候你都要克服那些恶习,那个倒的确是苦的。但是它产生的结果,那是无比的乐。所以真正的出家,我们要了解这一点,要做这一种努力精进的去,你能这样做的话,那个才是我们佛陀的真正的儿子。 【「霞惹瓦亦云:『于诸在家事忙匆时,应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乐,则种未来出家习气。』」】 你出了家以后,不但自己好,而且对于在家人忙的时候,你就披了这件衣服跑得去,让他看,看看,说:我在这儿忙,看看那出家人多好~让他种个习 气。这个时候那怕你到在家人家里面去,这也是无量的功德。不过这个注意哟,你要如理的披起这件衣服来,这个地方有很多在家同修在这个地方,所以我想出家同修都晓得的,这是出家的戒律上面,乃至穿衣服、一举一动都要有它的威仪。为什么呢,从这个形象上面,让他立刻感受到你的真实的内容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说,现在我们出家了,好像这不是我们的事情,完全错了,出家的事情就是这些,这千真万确的,你牢牢记住这句话。现在有太多的人,我一再的强调,太多的人不认识这个出家的真正的真相,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你必定要了解这一个特质。 刚才我们说佛在世的时候,舍利弗遇见马胜比丘的公案,以前我们也一再提过,宋朝的大儒程颐、程颢,何等了不起,不但宋朝,宋明以后,始终执儒家的所谓牛耳的就是他们几个了不起的大儒,以这么样一个世间了 不起的德行修相的人,跑到庙里去一看一个普通的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我们所宗仰的圣人的风格全在这里。我们要有这样,你这样,然后呢你到人家,跑到人家家里去。所以我们在这里有一位同修,我真是欢喜,他有机会能把出家人的真实的形象,帮忙我们整理起来,慢慢、慢慢的我们都有这个机会的。 我们再继续下去。那么他这样的看见了以后,他一眼看见了欢喜,就种下了未来出家的习气。平常我们看广告,你讨厌它都种下了一个习气,何况他看见了一个这么欢喜。他种下一个习气,对不起,你的功德也就增长了,这个功 你马路上面跑,人家看见你,咦,这个人德无时无地不在增长,一直在增长。 样子不一样,这个人走出来很有威仪,那怕他这个人觉得很奇怪,你能够这样如理如法的话,代人家种下一个善根,人家只要种下一个善根,你的功德就增长了,有这样殊胜的好处。在家人可能吗,绝无可能~这个我们要了解的。但是要注意。始终要注意,不是说我今天剃了个头,穿了这件衣服就够了,如果你剃了个头,穿了这件衣服叫人家一看就讨厌的话,是~人家种子是种下来了,可是你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下地狱,这个事情是非常划不来的事情。然后人家看了你讨厌的话,他也是受害,他受的害你还要代他还,这个业感因果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你同样的像我们刚才说的,以前你做过的事情,苦也好乐也好,现在回想起来一个梦,可是眼前这个感受是真实的,向后的感受就是等在那个地方,既然如此的话为什么我不努力一点呢,过去的事情都像梦一样,所以你努力一点,到现在感觉不到什么坏,可是现在跟以后得到这样大的报酬,美不可言~我们想到这里,自然不知不觉心里面好乐、踊跃之心生起来了。 所以最近有一个同修因为学了这个本论,觉得很欢喜、很高兴,但是心里很着急,说学是学了,做是做不到,那有做不到的,我们不要忙深的,就眼前这么简单的 ,你懂得了以后,然后呢知见上面一转,说我今天扫一个地,高兴~以前忙那些世间杂染的事情,现在在这个地方维持三宝,做任何事情。实际上你说这个干什么,如果说你拿修行一定限在一个范围之内的话,那好像是苦事,实际上修行不是。在任何情况之下,扫一个地,然后呢点一根香,然后呢打一个板,乃至于吃饭,以前吃饭讲那个口味,现在晓得了,原来不是,尽管你还做不到,你心里能这样想的话,这功德在增长;那怕你睡觉,说以前睡觉的时候家里面这样,现在不是了,我睡的那个床是如法如理的,睡觉了以后干什么,明天起来还要用功。所以你只要真正善巧的话,你随时运用这个道理,功德随时 增长,随时在修行嘛~尤其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假定说你业障重、智慧浅,那个时候最佳的办法是什么,供养,大家还记得吧,在皈依那个里边,供养当中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们现在说,我出了家我来修行了,还要忙这些事情~那个时候停下想一想,我们深的,的确还没有学到,出家的目的已经把握住了,可是有一个基本概念认识的;什么,业感缘起,空,因果缘起。你为什么不能住在佛世,为什么不在,不在极乐世界而在娑婆世界,没有别的,业呀~既然想到业,现在这种情况就是你以前积的业;既然你要想好的,你赶快在因上面努力,那就没什么好抱怨,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呢,假定没有机会的话,那倒很可惜,你知道了做不到,眼前是遍地黄金俯拾皆是,那里啊,就是这个。你不就在庙宇里边、寺院里面、长老面前你供养嘛,很简单~跑得去上一根香,你至诚恭敬的上一根香,抹一个桌子,我今天一定抹得干干净净,这样去做。所以我现在看见,我说实在的我都是沾了你们的光,赞叹、随喜,以致怜悯、同情。那怕打扫厕所,尽管我跟大家说马马虎虎算了,同学还是很用功的去做,我还是欢喜,他这很勤力。有的人不是,叫他洗个毛巾,他把那个水里面沾一沾,他那么搅一搅,袖子也不舍得卷起来。要我以前的话我也会觉得干那个,我现在觉得怜悯,我想这人真可怜,那怎么办呢,我赶快努力,我要努力了以后想办法我总要帮助他,这样。因为我自己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你真正了解了正知见的话,就是你不做,我自己发现我的功德也在增长,这么大的好处,那 你做,做也增长,你不做,不做也增长,请问除了出家,除里说不能修行的, 了学会正知见以外,你还有别的地方也能得到吗,所以现在真正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在这个上头,到那时你自己脑筋清清楚楚,你就那么欢欢喜喜。随便谈起那件事情。 比如说又讲起刚才那个同修,那个老和尚又说,赞叹那个他,这个人转过来,将来了不起,我真欢喜~我真欢喜啊~完了以后呢他又说,你不知道那个人多固执,他那个时候还跟我争,但是我当前没发脾气,我心里面只是可怜他,我觉得你这么一个难得的人才,学了佛还这么固执,没得到正知见。当时我听完了心里就啊~老和尚的真正了不起的地方,要我们普通碰到这种地方的话,我们自己也发脾气,觉得这个大长老如理告诉你,你不听;现在呢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他不相应的境界,他不瞋,第一个成就他的忍辱;他还引发他的怜悯、启发他的慈悲,瞋境嘛,坏的境界增长功德,好的境界随喜也增长功德。所以呢你做,做也好;不做,不做也好,实在好啊~这个是我们现在第一个应该了解的。了解了以后第二件应该什么,如法思惟,的的确确这个环境之好~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在这里,我就怕人多,人太多了。现在慢慢慢慢的我觉得同学这么多,我就怕人少,愈多愈好嘛。你有一个人,我在旁边随喜,随喜功德只随喜到一个,你有十个人,我就有十个,你有一百个,那我的功德更不得了,我们同修不但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如此。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想真好啊~现在呢,他下面再引经上面告诉我们。 【「勇猛长者请问经亦云:」】 不管是前面讲的道理,然后呢,论?祖师说的,现在呢,经?佛亲口讲的: 【「『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 说我要什么时候能够从这个苦的地方跳出来啊~那一个苦,家,在家的人固然是千万要跳出来,出家人也要注意喔,你别以为我剃了头就出了家,这个家的定义要注意,你心是不是跟他相应了,这个最重要的。而心真正重要的就是你 知见是不是改过来,这个第一个,只要这个改过来了,下面的问题都解决了,自然而然一步一步,就这样。 【「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摩,长净羯摩,解制羯摩,」】 美极了。 【「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 那出了以后怎么办呢,像这样的做法,这个是如理的,能够得到作僧羯摩。羯摩,这个是梵语,像我们现在来就是做的事情,出家人该做的事情。这个该做的事情内容只有什么呢,就是无非是增长我们的善净之业的,增长清净羯摩、解制羯摩,他这个种种有它的规矩,我们要立这个规矩的时候用什么方法,然后改变那个规矩的时候用什么方法,这个简单的内涵是如此,在讲到戒的 关于这些,我们都会说个清楚。总之真正那个僧团,任何一个地方有它时候, 的规矩、法则,所以戒、律,律就是这个仪则,我们的行持,一举一动都有它的特质的内涵在。那个时候,诸和敬业,所以这个僧团什么,和跟敬。和是六和,理和同证、事和同修,理共同的,大家一定证,证得法性,空,缘起,真如等等;事呢,就是六和,这六和之首是什么,见,见解,大家共同的见解,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然后呢大家共同和敬,那真欢喜。这个在家,拿情来计的,这个情这个东西染污得不得了。在一块的时候觉得好得不得了,但是大家碰到的时候痛苦不堪,所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偏偏又被那个染污之情困在那里跳也跳不走。跳嘛跳不走,一天到晚大家吵吵闹闹痛苦无比。出了家以后,你弄得不好的话,家世俗的这个情没有了,可是法没有建立起来,然后跑到这个地方去,我看你不对,你看我不对,就出了毛病。现在不,这个地方是净化我们这个染污的习气,等到你净化了以后,大家彼此间就好起来了。 净化有一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准则,准则就是我们共同遵守的,就是我们的目标。所以这个见解,见,原来我们大家趋向这个完整的目标,然后呢共同携手合作,我帮助你,你帮助我,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你自然会无比的和乐、无比的敬仰。世间的法,有这个东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没有了,必定会生起争论;佛法这个东西妙不可言,我给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过来你给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这么个好处。我们现在不必谈佛法上面说,佛他圆满这个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要舍那些东西。这世间的我们来看,像那个俞先生,像那个袁先生,袁了凡先生,他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情送给了一点东西,结果呢,,本来小官变大官,本来没有儿子有了儿子,本来短寿变成长寿,你看这不是很明白吗,结果那东西给了别人,他自己更多,那个佛法还是最下士,只求世间的,这佛法真美~所以你看在这情况之下怎么不和怎么不敬呢,所以现在大家有这个机会还要偷懒,有这个机会让你种福,真是~我代他可惜;反过来我是代他欢喜,真正重要的不要代别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真正最好的功德还是自己。然后呢别人既欢喜,你也欢喜,在这个团体当中那有不欢喜的道理。如果有不欢喜的,立刻感觉得到,来了来了来了,就是我无始以来这个恶习,你马上警觉到了,靠了个正法又把它净化,当下你又觉得清凉,好啊,好啊,那都靠什么,都靠这个同修当中,上面尊长的教导,同修互相规劝、策励,就是不开口,你看看别人,你看他这么用功,我赶快努力,就来了,所以这个是和敬之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我们要这样做。 【「此说在家菩萨应如是愿。」】 上面是告诉我们这个在家人应该这样,另外一方面,就说明这个出家人有这么多的好处。 【「此之主要为慕近圆,」】 这个主要的什么,比丘,注意,这个才是圆满德相。 【「庄严经论云:『当知出家品,具无量功德,由是胜勤戒,在家之菩萨。』」】 我们必定要晓得,这个出家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这个不得了的,前面一再说过一再说过,所以你单单出家本身,就要远远地超过了在家菩萨,他同样的也是学,但他在家,而且什么,勤、胜两个字,非常精进,非常超胜,非常超胜的精进的在家的菩萨,可是你这个出家的菩萨,你只要稍微做一点,功德就远超过他,所以这个出家不得了的功德,所以我们想到这里一定走这个路。所以你单单把这个幢相撑起来就这样的功德,再做一点点那更不得了,下面还有的讲,所以我们这里暂时打住。 【「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由波罗蜜多及密咒乘修学种智,亦叹出家身最第一。」】 不但是说修行解脱,这个解脱就是指只求解脱生死的,这种情况只有出家的身最妙、最好。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妨想起那个老比丘被人欺骗那个故事。一个老比丘被人欺骗了,教他坐在角落里边,用一个球把他头上打一下证了初果了,在家人你看可能不可能哪,我告诉你,不可能,为什么,在家人平常忙的什么,他忙的不是羡慕这个,对不对,他在他的圈子里边,在家人在忙的圈子里,他发大财,我可没有,他要忙这个;他这个人等一下到了冬天来了以后,这个貂皮大衣穿在身上,我这件不是,他一羡慕这个;等一下人家那部汽车又换新的,你羡慕这个,他一天到晚羡慕这个,他忙这个,然后呢愈忙下陷越深。出了家以后,他干什么,他的圈子就是这样,他自己尽管做不到,他去羡慕这个,你看这年轻人多认真的做,他一心的欣乐、好乐、羡慕,尽管他自己老的一点没有力量,但是呢非常恭敬、非常羡慕,就这个心,结果这个年轻人那怕骗骗他,用那个球在他身上打四下,他就证罗汉果了,就这样。 这里面有两个状态,前面已经说过了,在这里再说一下。第一个,出家以后他本身的环境跟心境本身就完全不一样,这点很重要,这是我们现在第一个要建立起来的。不要说看见那个出家人,反正一切是现成的,我也去,那你完 全错了;反过来说,你不要说出家,找一个师父,那个寺院大有吃有住,你完全错了。这什么,这个地方是如法如理的再苦这是你要的,这个才是我们希望的,所以你跑到这个地方去的话,处处地方策发我,别人努力,我要努力,看见那个小地方千万不可以偷懒,这是出家本身能策发我们的,而这个最主要的就是要从这个地方把握得住出家的重心?正知见。第二点呢,刚才说的一再的要记住,这个东西,换句话说袈裟,十方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你一披,本身就是一个最大无量的大功德,就像交通工具一样,你一碰碰到的就是个火箭,你只要如理如法,换句话说你对那个火箭的架射的技术,你只要一点都不出毛病,到美国什么,一起三两步,蹦,一下就去了,这么个快法。所以说这个地方,脱离生死赞叹出家身,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因为这两样的原因,尽管他是又老又衰,但是他心里面有好乐出家,欣仰出家,只要如法去做,外面这些功德帮助他,被打四下,就行了。我们现在乃至于大打四下都不要,你出了家以后,你说我现在如法去做,我要愿求极乐世界,你就中品,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是我们要了解的这个地方。然后呢,即由波罗蜜多,然后大乘上面是说,这是自己只求解脱,进一步大乘,大乘也是如此;反过来说小乘尚且如此,何况你要更大的,当然你要更圆满,而所有的六道当中唯一真正圆满的,就是这个身。那么: 【「出家律仪,即三律仪中别解脱律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别解脱戒。」】 这个出家不是单单出家,有它一定的内容,就是律仪,这个律仪就是我们现在的别解脱,就是比丘戒。现在我们继续下去,那个是说我们修道的时候要具什么条件,所依靠的身,现在了解了,这样的。那么有了这个能修的工具以后,要修什么样的道, 【「第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如亲友书云:『或头或衣忽然火,尚应弃舍灭火行,而当励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 不管是你头上面、衣服上面着了火了,这个东西你可以放下来停一下。像我们说起来说你烧了房子还可以停一下,烧到你头上你还可以停一下,修学佛法的人就要这样。应该忙的什么,应该你真正更应该努力的要净除我们的后有,灭除我们的后有。为什么要这样忙法,因为再没有其它任何事情比这个更重要了。就算是你身体上面着了火了,对不起,那个身体你不救它,它最后还是死,还是没有用,对吧,到最后还是一样在轮回当中;可是假定那个后有一天在的话,那个痛苦一天永远不了,你能够除灭掉了以后,你能够把后有除灭掉了以后,那这个身体根本没关系,尤其是现在佛大慈悲,开这个大方便法门,说念佛然后可以求生,丢掉了这个臭皮囊正好到极乐世界去,那是求之不得,更是如此,所以现在真正这个地方千万注意,千万注意,强健的时候不要说我还早,趁强健赶快努力,到你病的时候来不及了。病的时候那又不必忧愁,病是死因,我一天到晚忙求着去,现在病了,快去了正好,好欢喜好快乐,赶快去了。 所以我以前就听见我的老师当中有一个人,就这么说,他听见他们一个修行人这么说:他们希望得肺病,我听了大为惊讶,干什么,别的病得了以后说不定三朝两朝就要送命的,那个现在,当然现在肺病并不是可怕的,以前那个 肺病是很难弄的,得了个肺病的话,这个东西这是非常麻烦的,通常说起来慢慢拖拖拖死掉的,那个时候他想到病什么都不忙了,赶快拼命努力念佛,正好还有几年的念佛,念到后来他慢慢的,开始拼命念念念念,念到后来功夫来了,他不怕了,然后呢越早越好,越早越好。别人看起来他反正一个病人,是嘛~不要说在家人,就是出了家,这个病人的的确确可以不要做的,那他可以专心专意去做,我想想真有道理。平常你身体健在的时候,虽然道理是讲得通,但是到事情上面就是放不下。现在当你一旦想到病的话,那反正病了要死了,那你就放得下,帮助我们放下,该放的是帮助我们放下,该提的又帮助我们提起,真好啊~所以这个地方的的确确的,是,拿世间法来说跟佛法来说,因为目标的深远不同,真正的目标究竟的目标是一样的,大家都要得到快乐去掉痛苦,可是世间人近视,说得更正确一点,颠倒;如果你能够正确的认识,这是必然结果,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的都次要的。所以这是我们应该忙的,那么忙这个灭后有是什么呢, 【「应以戒慧静虑证,寂调无垢涅盘位,不老不死无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 我们应该以这个三学,戒定慧三学去证得涅盘,这个为止,这个是一点没有杂染垢秽,这个是调伏寂静安乐,没有生老病死无穷无尽的,不受这个地水 明暗,这个世间有为相都不受这个困扰。所以: 火风、 【「应学宝贵三学之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八十四卷,面译文 所以「应学宝贵三学之道」。这个才是我们要学的,所以我们真正的出家忙的内容就这个,戒定慧。 【「其中三学,数定有三。」】 然后呢他下面,为什么要讲三学呢,就是我们真正要学的内容确定就这个三样东西,关于这个数、次第等等前面已经讲过,凡是这个里边安立一定有它的绝对的标准在,这一点我们慢慢慢慢的要开始学。昨天我们曾经讲到那考试当中第一个关系,说切题,我们往往I问题没抓到本身,就文不对题的是乱搞一通,那么普通的世间文不对题没关系,你修行文不对题,你修了半天是白修一趟,所以他真正的修行,说修三学。为什么要修三学,三学的内容是什么,他一定要有一个很清楚明白的界限,你判断的绝对一点不错,然后你因地当中走上去一点不错,果位当中当然圆满,这个是必然的;否则你有了漏洞了,你以为碰到一点点,是,也没有错,偏偏瞎子摸象,摸到象的一根毛,本来象是最大的,你看起来这个象那么细的一点点,你说你没摸到吗,你摸到了;你说你摸到了吗,你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这不是很明白吗,这是我们千真万确要注意的一点。所以这个地方,所以说明这个。现在我们看。 【「初观待调心次第数决定者,」】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要什么,调我们的心。以前是杂染错误的,现在要正确、清净。这个有它的次第、有它的内涵,根据这个内涵次第来说,这三样东西对了。 【「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 使你散乱不散乱的是戒学。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戒的真正的内容是什么,看看,说得很清楚,所以戒的内容是这个,是它的根本、是它的重心。它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行相呢,这个行相就是帮助我们隔离这个环境,如果大家的环境是这样的话,譬如我们,据我所晓得的,以前在这个地方,正法、像法时代,大家很好的时候,出家人一定有他的规格、风度,所以谁出家了以后,你跑得出去人家都晓得这样,你乱来不得。所以一披了以后你就不敢乱来,外面的环境也逼着你,可是真正重要的就是里边策发,而现在这一点,他们南传是保留得非常完整,说这个出家人是一点都不能错,不像我们说,终究出了家,在家人看见应该向你磕头,应该供养你,那有这样的事情,是,他应该供养,为什么,因为你是应供处。什么叫应供处,你如法如理而行,所谓如法而行是心里的事情,但是呢举手投足之间一定有它的仪轨,这个仪轨就是帮助我们慢慢的慢 ,跑到戏院里念慢的。我们在,尽管说你念书好,可是叫你跑到那个跳舞厅 书,念得进吗,念不进,离开它,在一个寂静的地方,用那个环境来保护,这是第一步。真正的内涵就是外面形相远离,然后呢自己内心要调伏它的散乱,戒的特质我们要把握得住,本末不能少的互相配合,它的重心在这个地方,这个是戒。所以前面说四种资粮,你心里面一起来,觉得,错了错了,把它拉回来,心里一起来,错了错了,遗教经上面佛最后走的时候也告诉我们,四十二章经也告诉我们心是功曹,那是根本,你不要说我要禁语,你问问你心里上面你是不是在散乱,这个重要的,当你心里散乱了把它拉回来,那是最重要的地方。第二呢,定。 【「心未定者为令得定。」】 它粗猛的散乱虽然去掉了,但是细微的这个还在,那个时候,这个力量,观慧的力量还不在,所以你有了这个戒基那个时候才可以学定。 【「谓三摩地或名心学。」】 三摩地就是等持、等住,那个心就平等而住,不像以前那样的,那个是心学,那个从外面的心里。 【「心未解脱为令解脱,是谓慧学,」】 虽然得了定了,但是呢还没有真正的解脱,解脱要什么,业跟烦恼,这个是烦恼为主。那么进一步呢,有了定然后呢能够啊真正的深细的观察,找到这 个事实的真相,原来发现这个烦恼是无明,那个时候你会什么,明,明是正对治,好,问题解决。 【「由此三学,诸瑜珈师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有这三样东西的话,真正修行的人都解决了,这第一个。所以从调心的这个内容以及次第来看的话,确实就这三样东西。在: 【「观待得果数决定者,」】 它说你前面修行调心的时候是这样,最后你要得到的果来看看,要什么条件,,说。 【「谓不毁戒果,是为欲界二种善趣,毁犯之果是诸恶趣,」】 持戒而不毁,持戒清净的话,得到什么,欲界的两种善趣,人天果报;毁了戒以后呢,恶趣。要得到了这个人天的果报才可以修行,然后呢, 【「心学之果,谓得上界二种善趣,」】 定的这个果是什么,色界无色界的。这样更重要的有了这个定心才可以观慧。 【「慧学之果即是解脱。」】 从得到果来说,我们要求的果是什么,增上生、决定胜。现在由于戒定是得到增上生,由于定慧是得到决定胜,我们要求的果也只要这个三学,而且也不能少于这个三学。 【「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种,此二即是本地分说。」】 所以,总之我们所要求的就是增上生跟决定胜,那增上生呢,就是上下两界的善趣。换句话说这个下界就是欲界,上界就是天界,这个很清楚,所以能得到这个果的方法也是两种,那么这两个就是本地分当中所说的。戒是基础,定慧,然后得到这样的两个,或者说由于戒定得增上生,由于定慧得决定胜。究竟来说的话,决定胜就是慧的果,可是如果没有定的话,绝不可能得到慧;更推前一步说,如果没有戒的话,也绝对得不到定,这三者之间有这样的必然的次第关系在,从果上面去看。 【「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种,谓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故有三学。」】 那么以前的那个祖师们,换句话说那些已经成就的人,他另外一个观点,说我们现在所以轮回的原因,根本是什么,惑,就是烦恼。为断除这个烦恼来说也要三样东西,第一个「破坏烦脑」的现行,第二个「伏其现行」,第三个「断尽种子」,破坏烦恼是戒。所以这里看见了没有,戒的特质是什么,破坏烦恼从这个地方我们特别注意,现在我们讲戒,拿这个戒大家去争论,请问你这个戒的目的究竟何在,你增长烦恼,所以这个戒必定要了解的这个特质是在这个地方,但是呢的的确确不要说现在,佛在世的时候都已经有人争论,已经有人争论了。所以佛那时候告诉我们,说得很清楚,这个问题不是说戒本身有问题,佛所说的是法药,对治我们的心病,你的病不一样,药当然不同了,那么我们外行人看起来,说你吃这个药白的,我吃的这个药怎么黄的呢,你吃这个药是这个样,我吃这个药,当然嘛,你伤风吃伤风药,我拉肚子吃拉肚子的药,这个怎么可以混在一块呢,就这样,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现在还没学透之前,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拿我们的眼光去看。昨天第二堂课是特别说明这件事情,那么在这个地方一句话就把根本点出来了,戒是破烦恼的,现在我们烦恼的行相也认识了,这个道理也了解了,所以你如果是学了戒以后增长了知见,我对,他不对,那完全错完全错。那么由于这个烦恼的粗猛的行相调伏了,进一步你能够学定,它的现行也不让它现行,虽然不现行了但是它种子在,那么还要观慧,最后是断尽种子,说也要三学。这是为什么一定要三学的,不管 少,不可能。所以这一点,就像刚才我们举你站在那一个立场,多,不须要, 的比喻当中,你绝对不是跑得去摸那个象,说摸这个毛,摸这个毛固然不对,摸个鼻子一样也不对,摸这个尾巴一样也不对,你现在不是,你张开眼睛来把象整个看见了,象就是这个样,你在象身上面加一个东西,对不起,这象身上涂的东西,不是象,多不行的,少,少不可以的,这个我们必定要知道,修学佛法的内容就是这个戒、定、慧。那么这个数量、次第呢, 【「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 那么这个是出在论上面,瑜伽师地论上面,他这个话还是引经,换句话说,经论都这么说的,这个次第,第一个,戒,是什么,善巧的住在我们修学佛法的根本上面,善住在根本上面,它下面有解释的。其进一步一定要有了这个根本,然后呢得到定,是乐心寂静,最后是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跟圣见相应跟恶见不相应这个就是智慧,就解脱了。 【「此中尸罗是为根本,」】 为什么, 【「余二学处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 定慧必定要从戒上面生起的,你内心上面烦烦恼恼的话,请问你怎么学定,所以现在大家忙着说我要学,学学定,心很散乱,这个时候他告诉我们很清楚,戒是调伏散乱的,大家不学戒说要学定,那真是错了,颠倒~所以这个 我们应该知道。等到你粗猛的烦恼调伏了,那个时候你两腿一盘,如理去学,一定得到,但这个不是究竟的,它真正究竟的是什么,慧。 【「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等到你心依了戒尸罗,那么那个时候才能够得定,心乐静定。心得到了定以后,然后你观照能力才能够增强,如实的见到事实的真相,所以得到了圣见,远离恶见。关于这个圣见恶见,这里不详细解释,因为本论的最后是专门讲这个,这个是佛法的中心。现在我们这里随分随力的了解一点。到现在为止我们只要了解前面的,业情况以及十二因缘,这个是我们能够把握住的话,目前已经绰绰有余,照着去如理行持才能够正确的认识后面;如果眼前这个虽然知道,你不如理行持的话,尽管你到后面懂得一点文字的话,对不起,它真实意义不可能了解,这次第必然性就是如此。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 那么这个数量也决定、次第也决定,那么三学的内涵本身的特质是什么,也引经上面说。 智慧常清净。』」】 【「『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 第一个是戒,戒应该圆满六支,定的话呢有种四种四乐住,这个要成就,然后最后智慧的,有四,每一个这个内涵当中有四个行相,你对这个了解了,这个智慧就圆满了,就清净了。 【「此中戒学,圆满六支,」】 下面说。 【「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 第一支是具净尸罗,第二支是守护别解脱律仪。 【「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 这两个说明了什么,要跳出这个三有,得到解脱的轨则,这个要清净,那么这个我简单的说明一下。这个详细的是出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当中。那么第一个就是具净尸罗,安住在这个清净的戒当中,这个是总的。还有呢,安住了以后要善巧的能够守护它,绝对不是说我现在剃了头了,登了三坛大戒,然后呢头上烧了几个洞,衣服领回来,不,这个是一个开始。有了这个开始我们要真正的努力,就像你现在考进了学校,报了名了,下面好好的念书了,那个时候你善巧的用功它,这是第二条。三: 【「轨则所行,俱圆满者,」】 第三是轨则,第四是所行。 【「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 什么是轨则,什么是所行,这两样东西的特质是什么,没有讥毁,讥毁是什么,被别人讥笑毁谤,这个我们一定要做得好。那么这个地方所说的轨则就是你平常的威仪,一举一动,站有站相,平常我们说站的时候像个松,行的时候像风,就是这样,坐的时候像钟,是不是这样的,卧的时候像弓,它有一定的仪轨的。我曾经看见过,那个老一辈的出家人,现在我们的人根本看不见,你在那一坐,他,不要像我们这样,人家他在任何情况之下,他的一坐就是这样。然后呢站在这个地方,他就站一副站相,如果他一披海青,那个时候一定什么,自然就摆在这个地方,披海青是一种,不披海青是一种,拿念珠是一种,走路的时候他绝对不会东张西望,那个步子就这么随便的稳。然后呢睡觉的时候,那是我倒没看见,可是我想象得到的,那三样东西这样的话,他睡一定好。为什么一定好,因为我们现在睡觉是一个人一个房间,那以前那里有房间,就是一个长连床,然后呢你看那个禅堂里边,下面就是打坐的地方,打坐完了以后,睡就是床连起来,大家就一个个棉被像方块的迭在那个地方,到了晚上你怎么可以说伸大了脚这样的来,不可以,每个人大家都这样睡的,所以 所以这个叫丛林,丛林。大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你肯进去你可以想象得到, 当然你不愿意落在人家后头了。这是为什么大家来了以后,平常的时候,我要总要提醒你们,因为我深深自己得到的好处,当年我的老师就是这样。 一直到最近,我不是跟你们说吗,今年夏天我跑到净律寺,我这同修还告诉我,你这个东西忘了,你这个东西不对了,刚开始第一次,我就不大习惯,好在我以前的老师我提起,我就好高兴,我多少年来又难得的遇见这么一位诤友;我绝对不会说,我今天几十年的老上座,你怎么还跑得来说跟我学,怎么这样说我,我心里面没有这样,这所以我是愈来愈尊敬他,绝对不是别的理由。平常我跑得去有的时候,我匆匆忙忙出去了,你忘记了礼佛,对呀~对呀~感到好高兴,一直旁边有一个人提醒我,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话,我在这个地方特别告诉你们,你们真的来了以后,千万注意,不要为随顺着自己习气,有时候这个人又这么告诉你,这个又告诉你,你赶快回家去,跑到这个地方一点意思都没有。人家吃饱了闲饭告诉你是帮你忙,你要千万记得。所以你要感激他都来不及。所以我想起我们古代人的风格,古代这里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现在日本人就保留着,他那禅堂里面那个香板打完了以后,他还合合掌表示感谢。结果我第二次去打了痛了个半天,我还要感谢他,我心里面真的发毛,后来想不错,我在那儿打坐,自己用功,他在那儿不打坐,来帮忙你,你不感谢他,感谢谁,一点都没错。所以你们注意,这个靠什么,就是你得到正知见,说我现在跑得来干什么的,原来要净化我的习染。所以现在旁边的人告诉你,某人哪你错了,你赶快感激他。世间的圣人尚且说,「子路闻过则喜」,子路这个贤人,人家告诉他子路某人你错了,高兴,感激,你晓得了错你才能够改,这种地方,这个叫做什么,轨则。你做任何事情,一切时处,就是你的行持上面,一定要有一定的轨则。 这个轨则有两个,一个第一个随顺世间,不越世间,还要随顺出世间,毘奈耶告诉我们的有它的,一定要跟这个相应,这个就是我们的轨则。所以这个 戒制戒的时候的的确确也随顺着世间的。也许你说你这个出世法为什么还要从这个地方讲起,这个就是因果缘起之法。很简单,因果缘起之法,法尔如是,因果就是讲那个相,相本来就是俗谛,世俗共同这个亲近流俗所承认的,正倒之间,正确的你从这个上面慢慢的增上,当然你不能离开这个,这个轨则是就这一点而言。不要说,我是出家人,我是三圣,你这世间的东西不管那一套,你可以,现什么,现那个金山活佛相,你可以疯疯颠颠的,再疯疯颠颠没关系,可是人家把那个大粪,蹦,放在你头上的话,你毫不在乎,你照样的这么个顶那个大粪跑跑跑跑到大街上面,这样;然后呢他饿着肚子,没东西随便地捡到那个铁钉他也吃进去,你有这个本事,好啊,就怕你没这个本事。 我还想起这么一个公案来,金山活佛那事情很有名了,然后呢上海一个很有名的人去请他,去请客,然后那个家庭当中就准备了很多东西,准备等师父来,厨房里正在忙,那金山活佛去了。他平常向来不愿人家接,反正答应你来了嘛,他就来了,那天他就到了人家家里。他平常的时候就是那一身破烂,破破烂烂,他也不从大门进去,他从后门进来,那后门是厨房,大家正在忙,结果破和尚他来了,来了以后大家忙了个不得了,你这个破和尚干什么,走走走,咦,你们今天干什么,那我们今天那个主母要请大师父,咦,我就是,你是大什么师父,你在那儿一个穷和尚,就这样,他这个大家吵吵闹闹,喏喏喏喏,那对不起,我肚子饿,那你,他要一点点东西吃,他们也不是忙很多东西吗,所以那个菜根洗下来丢下来,那个大桶丢在那个地方,好,你拿去吃,就 你说我们能不能吃这个东西,要我们吃下去,不死也得生病,他两大桶这样。 拿起来咕咕咕通通吃下去。吃下去了以后那厨房里的人大惊,这个和尚怎么一回事情,你像我们那个馊水缸,这么大的两大桶,那整桶吃下去,大家就哇啦哇啦吵起来,他就惊讶起来了。结果那个主母在前面,说这时间快到了你们怎么还不好好的做还在吵,结果跑到厨房里一看,一个穷和尚,一看,那个师父来了,叭在地上就嗑头,赶快请他到前头去,师父你怎么这个地方来,那些厨工可呆掉了,然后呢就说我已经吃饱了,已经吃饱了,教他去把那个好菜都吃饱了。你可以颠倒,你有这个本事就怕你不颠倒,的的确确,所以出家人不管顺化逆化,他有他的境界,这个我们要注意的。我们没有这个本事的话,那照着规矩来,然后呢教人家一看,对你肃然起敬,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所以这个叫什么,叫轨则所行,这是轨则,所行呢,就是我们前面那四种资粮当中说正知而行,我该怎么做,那里去,这地方特别讲我们出去的有很多的地方不可以去的。譬如说那个歌舞场所不可以,譬如说绿灯户不可以。昨天我还听那个同修告诉我,说如果你在泰国下午跑到市场里的话,人家都要看你,千真万确,所以戒律上面制得很规定,你出去一定时候,到的地方一定时候,然后你这个出家人跑到戏院里那是算什么名堂,这绝对不可以,它一定有几个地方,那地方都不可以,达官贵人之家不应该去,那么杀猪宰羊非律仪家不应该去,不是我们该去的地方,这个所行。这个二者什么呢,是显示无所讥,无所毁,这个很重要的。 【「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 这是第五。 【「显无穿缺尸罗清净。」】 对这个小罪见大怖畏,这点很难,但是这一点非常好,我告诉你。说实在的叫你真正持大戒它不大容易持,说实在的,我们说难道我们还会犯淫犯杀犯盗吗,境界不现前哪~大家记得不记得那个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段公案,我们碰见了这个很难说哦,所以记得柳下惠跟鲁男子那个公案吧~这个鲁男子真正可贵的地方就是这样,这个柳下惠就有这个本事,坐怀不乱,一个美女坐在他怀里面,他一动都不动心,你要有这个本事,那么这个境界上面防止。那么我们在现在眼前的境界是什么呢,就起心动念当中,我是出家人,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你时时有了这个准备了以后,大的就防得住了。为什么,大家想想看,懂不懂这个道理,我现在告诉大家,你现在的心里什么心里,先想一想,你现在的心里是什么,无始的习染,就这么悠悠散散、放放任任、飘飘荡荡,对不对,看见这个东西望它一眼,听见这个东西跟它一眼,一直跟着这个境在转,就这样。所以因为这样的习惯,所以等到那个时候听见几个人讲话,脚底下抹了油了,叫你停也停不住,啪一下就去了,就这个样;听见那个地方好吃的东西,如果你欢喜的话,少了你一份的话心里不晓得嘀咕几天,就这样。你说挡得住了吗,为什么,因为你一直在这种无始相应的烦恼当中,你没有练习过,所以尽管听懂了道理没有用,那现在怎么办呢,很小的地方去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在这种状态之下你的内心什么状态,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五卷,面 这种状态之下,你的内心是什么状态啊~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哦~而这个小地方,确是很容易做得到的,的的确确的,唉~像我们平常一样,这个饮食啊,无始生死以来;第一增上缘,说实在的话是不添、不贪,你们如果不知道,问我的话;我说告诉你不贪,我是骗你们,我看见好东西就是啊,十指大动,怎么办呢,那就是平常我靠小的地方啊,处处地方起心动念,因为经常养成习惯了,所以这个心哪~经常不是说随着境界到处乱走,心经常啊,就自己在做主当中,所以因为你做主习惯了,所以当境界现起的时,你很容易唉~做主提起来,因为你提起来了,啊~想到这个饮食对你有这么大的害处啊,然后你防止了,遮止了有这么大的好处,那个时候你因为有过前面这个如理、思惟、观察,所以一提提起来了,唉~挡住了,这个小小就有这么大的好处啊,现在我们啊,修学佛法哪,嗳~这个小小戒可舍,结果啊,小小戒固然可舍,是大大戒啊~好的不谈,用两句话,好就好在什么,好在,幸好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寺院住在保护,如果没有寺院的保护的话呢,那么我就完了~这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不要看那些大菩萨,那大菩萨合光混俗的境界,可不是我们的哦~维摩诘大士,示现在尘劳当中,他能够做到,所以我们不要说,唉~人家怎么办,唉~这个狮子跳的路线,我们这个兔子不要去学它,这你要注意的,种种行持是这样,反过来说呢~假定你对小小戒,能够见怖畏敬重的话,因为这一个戒本身是什么,三世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你对它生起这一个念恭敬心的话,这个功德有不得了,不可思议,就算你做不到,你说啊~这是佛制的,你无比的恭敬它的话,这就有无限的功德在,这个我们要了解的,这不管你从任何一个立场理解,了解了以后啊,这个做起来的确不难哪,难是不难,就功德确是这么个大法,眼前更好的啊,我们这里有环境,不管是老和尚也好,我们同修也好,啊~都有这样好的现成的教授摆在这里,所以啊,不久的将来, 我们中可以从这地方学下去、学进去,啊~我真欢喜啊,再加上同修们这么精进,再下面这个叫无残无缺,哪~正因为你小的地方啊,补满了,啊~一点都不残,一点都不缺,哪~大的就行了,所以平常啊,我们有一句话,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的时候你不补了的话,大的就来不及了,大的就来不及了。最后,第六 【「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 持了戒以后,还要什么,受学学处,要好好的学哦~那个时候怎么,无颠倒,你不努力的学,对不起,不懂得,所以真正的学戒,为什么出了家要依止五年啊,这个真正的内涵,你的的确确要好好的啊去学啊,啊我们现在世间随便学一样东西的话,你非十年的功夫不行啊,现在要修学佛法,居然剃了个头,跑着去啊,这样啊,登了一个坛,当然不可能,这个就是给你一个资格,说你从现在开始,既然你发这个心,你可以了,然后好好的努力去学,学了以后,你才晓得如何是对,如何是错;不颠倒,你有了这个不颠倒,然后哪~这个才能够圆满,这个是戒,这个六支具足的时候,这个戒就圆满了,这个是才真正圆满的时候,啊~那么懂得了这个,我们再回过去想一想啊,这个「海龙王经」上面,就是讲那个戒,这个业决定的时候,告诉我们啊,正见、轨则、尸罗、清净啊这个四条,也完全清,完全了解了,啊~这个正见就在这要善学 你才能够啊~正确的了解它的基本精神,啊基本精神。 ,受学学处, 第二个那个是定的自性,就是 【「四心住者,谓四静虑,」】 就是四禅, 【「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 就是指这个,啊~这四样东西,,四禅,平常、通常我们也叫做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舍念清净地,那么因为后面啊,奢摩他是特别说这个,所以这个内啊、内容啊我们不讲了,啊~最后 【「四谓四谛」】 那就是慧学, 【「各四行者」,】 四谛是苦、集、灭、道,那么每一个谛当中,啊~苦圣谛有四个行相,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是一样,那么苦当中哪,是 【「苦中无常苦空无我」】 四个,,集当中哪, 【「集中因集生缘」】 四个,灭当中,是 【「灭中灭静妙离」】 四个,道当中 【「道中道如行出」】 四个,啊 【「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 对这个十六样东西,完全认识哪,那是智慧,这个认识从闻、思、修这么一步一步上去,到现在为止,苦、集两个简单的介绍了,关于灭道二谛,这里没有说,因为本论是经过下士、中士引导到上士道去,在上士道里边啊,把这个灭、道二谛有更圆满彻底的说明,既然更圆满彻底的说明的话,这个浅近的暂时搁在那里,就像定也是一样,啊关于苦、集二谛只要回过头来,想一想前面的,啊共下士当中,特别讲的三恶道苦,以及共中士道当中,讲的六苦、八苦、三苦,以及我们讲的念无常,这些道理,那么苦、无常两样东西啊,就有一个基本认识了,看了这个十二因缘,对这个空,无我也有一个基本概念了,所以说真正正的这个空、无我的特例,那是到后面啊,就是止观,观那一章的时候,会有很圆满的解释,啊~那么集谛当中哪,因集生缘啊,也就是十二因缘当中,以及四谛当中,大家再回想一下,都已经交待清楚,啊~灭道二谛刚才说,留在后头。 【「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 下面就说,假定,我们这地方,只讲中士的话,那么我们会详细的讲, 【「然非如是」,】 这里不是这个样的。 【「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今不繁述」。】 所以啊心、慧二学,这个在止观后面会详细说明,那、那个时候再说,这里就不说它了,那么这里说什么呢,戒啊,特别的讲一讲,故 【「当略宣说学戒之理」。】 啊~还是略说,为什么略说呢,就是我们现在第一个重要的增上生,至少戒的基本精神要把握得住,啊~把握住了以后,然后哪~如果受戒的话,戒相、然后戒行哪,你了解了戒‎‎的基本精神,受戒可以得戒体,得到了戒体的话,戒行就有,有行啊必具相,那个时候,行了,所以这个特质这地方先说一下。 【「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 这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你特别要多思惟,说这一个戒啊,有什么样的殊胜的利益,前面啊我们已经说过了,说过很多,道理是懂了,但是啊进一步还要什么,要思惟,如理思惟,啊~我们人最好的法宝;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能思惟,这个脑筋,千万不要把那个思惟的这个脑筋啊,用在这个垃圾上头去啊,啊~东去妄想,西去妄想,得到了这个宝贝啊,丢掉了太可惜啊,要照着这个地方去看,啊~戒有什么样的殊胜的好处,那你思惟的时候啊,把现在的现行烦恼切断掉了,然后呢~你现在的增长的这个时候而如理思惟,眼前就得到快乐,将来得到好报,这么的好法呀~你越想啊,是越欢喜,越想越欢喜,令我们的心里面啊,是至心增长欢喜,这个就是增长业嘛~它现在增长的什么欢喜,嗳呀~这个戒这么好,这第一个,为什么要做这样呀~因为你对它产生了这样的功效,你就好乐之心,就好像现在说,嗳呀~美国多好,你听见了, 嗨呀~这个告诉你,美国的好,越听越好、越听越了不动心,然后告诉你, 好,想想,啊~这里是一无是处,美国简直是好得不得了,到了那时候啊,你就无法忍耐了,唉~那拼命只想求去了,那眼前无无不都是如此,啊所以啊,现在我们学任何东西, 同样的,不过世间的这个叫贪欲,现在我们叫「善法欲」,哦~这个真的好的啊~这个方法哦~得到种种的好处的啊~所以透过这一个引发你的强有力的善法欲,所以「欲为信依,信为勤依」啊,然后哪,精勤欲来了,你有了精进的话,什么事情都做得成功,而精进的根本是什么,就在这里,啊~所以胜解嘛~前面告诉我们的,这个就靠如理思惟。 经上面说 【『如大涅乐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 啊,它用种种不同的比譬,世间、出世间,从浅到深,第一个向上爬像梯子一样,第二个戒律,任何东西像根本一样,然后呢,第三个你要得善法,善法是你的引导,这个做生意人,大商主以前叫大商主,现在哪~就是哪,你要做生意一定要信息,他把那个信息调查得清清楚楚,他是个内行,他样样知道,你跟着他做没错,然后呢~戒是法幢,啊~撑起来,就是这样;帝释幢,它所建立之处,那代表了这个,我们哪~帝释幢怎么样,说我们没见过,可是过去我晓得,说起来哦~这个代表国家,这样的威德,戒是一切是、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要想断一切的恶,就从这个地方,然后哪~不但是如此而且啊 是药树治罪恶病,平常的药是治身病,这个还治心病,心病一治身病也彻底解决啊,,这种种的好处啊,而这个根本在什么上面呢,根本;在这个恶道,险恶道当中啊,啊三,三有险恶道啊就靠这个资粮,而三有之所以在三有当中,主要的是烦恼,摧烦恼也是它,防烦恼是甲,摧烦恼是剑,所以不但是防止烦恼如盔甲,而且破坏烦恼是如剑唉~如明咒能除烦恼是毒蛇故,有的时候鬼神等等,耶你有这个,啊,度罪河这是容易了解的。 【「龙猛菩萨亦云」,】 那么佛经,佛是这么说,而祖师、菩萨也这么说呢, 【「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什么样都靠戒。 【『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 那个,妙臂请问经上面说;任何一切的收获都从地上长出来的,而且哪,这个东西啊,长出来没有灾患,只有种种的好处,所以啊,这一个一切的白法,一切的胜法都是靠戒,靠戒,不过这个戒还要进一层,不但是啊,小乘,一切的都是用悲水去灌溉,这个就更深一层了,不但要自已解决,还要解决一切人,都从这地方。 【「应如是思惟」。】 哦~戒有这么多的好处,反过来, 【「若受不护过患极重」,】 啊你受了以后啊,不去守护的话~这个害处很重哦~这个前面说过了,这两面我们同样的要了解,就像一把利剑一样,它可以做各式各样的,啊~好处,摧毁敌人,但是你弄的不好的话,那非常严重,虽然说这个火箭是最快的工具,你不会驾驶的话,你爬进去就弄得晕头脑胀,飞出去一定是粉身骨碎,哦~这样,它有这么好处也弄的不好的话,也有这么多害处。 【『如苾刍珍爱经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此说受学通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那个经上面告诉我们啊,有的人啊有了戒而乐,有的人啊有了戒而苦,为什么呀~那你照着它去做的话,就安乐,如果啊你毁坏了就受苦,所以啊,这个我们受戒啊,它两方面我们都顾虑到哦~这个地方有的人想,嗳呀~想到就害怕了,他的目的不是害怕,你想到了会犯的恐怖,后面就推你啊,嗳呀~不可以后退,想到了胜利啊,前面的拉你啊,你拼命上前,后面又拼命推你的力 量,前面又这么有力拉你的力量,那就成了嘛~这个是我们要懂得它的善巧,啊,懂得它的善巧。 【「如何修学之理者」,】 那么戒怎么修哪~唉,它不讲正面先讲四样东西, 【「叫四犯因中」,】 看见没有,它先发漏洞先防止,换句话说啊,你先把弄干净,弄干净了以后,再上面啊好的东西弄上去,现在我们看,为么我们在犯罪,它主要的有四样东西,,无知、放逸、不敬、烦恼盛四样,那我们一样一样说 【「无知对治者」,】 第一个是无知,对这个戒没有正确的了解,那么怎么对治它呢,对治就是正对着它能够治疗它的, 【「谓当听闻,了知学处」。】 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啊,受学学处啊,我们啊真正的要想不犯戒,要想持戒最重要的,要对正确的了解,所以现在很多人出了家,不要学的,我不晓得出家干什么,啊~所以大家常常记牢这个公案,你不要说嗳呀~这个老婆婆念佛就行,你不要说那么六祖大师啊~就这么开悟,我己经一再说了,你们要学这些,你太没出息了,你们应该学佛,跑到那地方,抬头一看,啊~证了果了,假如你们从这个上面去看的话,那你必定要懂,如此因如此果,你观察你的自心,如果说你现在就觉得剩下来的时候,你己经自己晓得了,清清楚楚,啊~跑上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的你这一些东西,可以不必,你有吗,啊~检查一下自己,不要说学这个,金山活佛那样,我们自己检查一下,所以我们第一个了解,我们内心认识的如何,如果现在自己不知道的话;不要害怕,好好的去学呀~学啊~对啊现在做世间一般的人,但是尚且努力,现在我们要得到这样殊胜的好处,说不学;有这个事情吗,啊~第一个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应当学,学的话还要善知识,否则的话,他说他的,你说你的,万一啊,你学错了以后,你完了,万一你学错了你就完了,为什么呀~你晓得了是错的,因地当中你一直忙这个东西,请问你有好的结果吗,这,这个第一个重要,那么第二个呢,虽然你知道了,但是你不认真去做没用,所以第二个叫放逸,不可以放逸,要战战竞竞。 【「谓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以正知,率尔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若善若恶」,】 那么你了解了,学了以后,了解了以后啊,那么说什么是该做的,,要取,什么是不该做的,,要舍对于你心里面应该舍的,应该取的,这种所缘就是说这个心理状态,以及你身、口的行为,要保持一样东西,什么,忆念正 知。大家记得四种资粮当中,密护根门第一个,以委重什么,忆念正知,大家还记得吧~以何防护,换句话说,你拿什么东西防护,就说要很要很殷切的恒常的,,正念正知,那就这个,现在你了解了,然后把那正念正知提起来,率尔、率尔;率尔、率尔就是啊,剎那,剎那观察我们自己的身、口、意,要了解我们的身、口、意啊,唉~现在怎么个动法,所以刚才说啊,当小小戒要注意的,已经讲过了,我们现在不观察还觉得蛮好,一观察我们现、发现我们剎那,剎那在干什么,无记当中浪费生命,就一句话,而这个是什么,就是无始以来的染污习气,养成功的等流心识,如果是不作意对治的话,它永远没有希望解脱,注定这个就是行,这个就是啊真正我们要了解的五蕴,正对治的中心,所以现在要想学下去第一步,,戒。第一个应该认识的,认识这个,认识了以后,努力的所以不要放逸,那个时候叫率尔,率尔,你起心动念,看见没有,其实这个学啊,的的确确这地方说得清清楚楚啊,啊~不,绝对不是浮浮泛泛啊,不要以为说嗳呀~我现在啊一天要拜几下拜,拜佛的时候啊,头也缩着脖子里边,这样然后哪~拜完了以后啊,嗳呀~觉得拜的很累,就休息一下,我不是说你不要休息哦~当然要休息,唉~拜的时候,拿起精神来,,全部,拜完了以后,你心里说嗳~好,我现在啊精进了,要休息,你心里这样做的话,你还在精进,这就对了,啊,这主要的就是你的心里边的行相,这个我们要把握的住的,了解我们现在的心里面啊,什么个状态,若善若 恶,它前面己经告诉我们的,我们一切事处使得我们的心啊,缘善、无记,只有 ,是无覆无记,就是你走路的时候,规规矩矩,坐的两样东西,什么叫无记啊 时候端端正正,这个是无记状态,可以的,否则的话哪~你心里面就散心,啊~啊我要努力,那怕你要睡觉努力了半天哪,等一下这个后力不济啊,所以我要睡觉,你这个念头,那怕你想的睡觉,这也是善念,你睡在那还在善,还再善法增长,靠什么,就靠这个,哪,忆念正知,率尔、率尔是观察自己,我们真的能够这样做,一定做得到,反之;你不能这样做的话,对不起;那一定犯,犯了以后啊,具了这个戒啊,就注定你倒霉,那么这种情况还要,这是内在的,还有呢,整个我们行持的时候啊, 【「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耻作恶是为知惭,恐他讥毁羞耻为愧,及由怖畏恶行异熟,怀恐惧等,当如是学」。】 那么你这个心里面啊,这个忆念正知观察,若善、若恶,那个时候就靠你自己的心力提起来,或者以法的力量,所以你平常了解了,哦~你啊现在起心动念造业,造了善业嘛~是得到了好报,造了恶业嘛~得到了恶报,嗳呀~那个时候啊,这是自己努力,自己如法,这个就是啊,自力增上,法力增上,啊~说我这样的一个人,啊居然还做这种事情,啊,不值得,不值得,我要努力,啊~然后哪~自己就惭愧,然后你看看别人,哦~别人这么好,我这么差~你也知愧,所以惭,心情的行相是相同的,但是啊,由于自己内发而引起的,这个叫惭,同样的行相,由于外在的对境界,别人看见的引起的叫愧,所以啊,经上面说惭、愧两个啊,是最佳的白法,你时时怀着这个心念啊,处处觉得不对啊,你就努力增上了,而且啊还怕恶行的,这个感得异熟的恐怖啊,那你这样的话,你努力学了,这个是第二。第三 【「不敬对治者」】 啊,不恭敬。 【「谓于大师师所制立,同梵行所,应修恭敬」,】 那么第三个,不恭敬的对治,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哦~非常重要的,啊,对不恭敬啊,一定要制立这个恭敬这件事情,这个不恭敬啊,有很大的祸害,有很大的祸害,就是说不管是大师就是佛,佛所师所制立就是法,同梵行所就是僧,对于佛、法、僧三宝一定要恭敬,那么跟它相顺相应的,一切事处都是恭敬,所以我们在,我们同学当中,我常常提的有一位同修啊,进步特别快,我现在慢慢的晓得了,他就是说;他还没来的之前,以前啊,很早以前啊就听见人家说,而跑过任何地方,只要有三宝之所,他一定要敬礼瞌头,嗳~我心里就马上警惕,我自己觉得真惭愧啊,我讲了个道理,我就做不到,啊~所以我现在也是一样,其实论上面前面告诉我们清清楚楚,所以这样,所以不但你对佛、对经、对僧也是如此,你真正的能够提起来了的话,啊,自己啊,是增长无比的功德,然后哪~那个团体啊,也是和乐无比,因为我们的同修都是僧,你不会看到嗳呀~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你怎么会看到他呢,嗳呀~这个人把清净幢相披起来了,你对他无比的恭敬,然后哪~你晓得你恭敬他,得到你的好处,幸好他撑起来了,你对他感激无比啊,自然而然啊,你又恭敬又感 他下了地狱,你更感激啊,他不幸下激;得到好处,是的;他也许行为不好, 地狱的这样的代价,让你得到升天的果报,让你得到净土的果报,让你得到成佛的果报,你还要说他是非吗,你这个人有心、无心,你想到这地方呢~你说谈人家是非这个问题,还有吗,所以现在往往说嗳呀~不要说是非,这个道理是懂啊,做起来真难啊、哪、哪、哪、哪,这么个简单法呀~所以啊,你只要得到了正知见啊,妙极了、美极了,现在问题在哪里啊,你听见了这个法,要去如理思惟,啊,最后一个 【「烦恼炽盛对治者」,】 如果烦恼盛怎么样呢,这第一个。 【「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 的确有的人啊,因为无始以来习气非常厉害,那个时候应该观察自己的内心,哪一个盛,你要努力对治,所以我们初心修学的叫五停心观,为什么,就是说这一个特别强盛的烦恼在哪里,你只要把这个制伏了,下面的问题就根本解决了。 【「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 这句话,如果你不自己这样努力的策发、努力的修学,觉得嗳~没关系啦~这个呀一点点啦,那时候你心里面,一样的这样的一个轻微,把佛所制的 放纵的话,对不起~你啊,只有一条路,,纯苦,这个纯苦有两种解释,啊,可以说这个纯苦,只有苦没有好的,然后呢~只有一个地方纯苦呀,什么地方,地狱,人间不是纯苦,畜牲不是纯苦,饿鬼不是纯苦,啊,所以心里面,不要觉得嗳呀~浮浮泛泛,啊,觉得大概没关系,其实我们倒不会想,大概没关系,就无始以来的习气啊,它不会提起这个警惕来的,这一点哪~我们必定要认识啊,那么今天就到这里。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五卷,面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九五页,哦~关于啊~这地方我们讲戒,就是修行最基本,哦~最基础,前面的啊准备工作,然后呢,有了这个准备工作,正式开始的是戒,而这个戒,不管是人天、声闻、缘觉,然后呢,大乘、显密啊,二教,这个是根本,就像大地什么东西都依他,十方一切诸佛,任何讲修行,这个必须要的,在这里呢,嗯~他首先告诉我们啊~修学的时候,我们所以不能,啊~如理相应的最主要的原因,先指出来,先指出来,那在这个地方,大家应该感到庆幸,应该难得,了解了以后啊~要怎么样去如理思惟,如理观察。戒的特质,在那里,破烦恼,啊~这个才是戒的中心,所以前面告诉我们 ,要了解,生死本质是什么,就是说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呢,你要解脱生死 有一个东西绑住了,谁在绑着你,绑住的什么,这样,绑住我们就是业跟烦恼,啊~而这个烦恼为主,假定把那个烦恼拿掉了,剩下来就是由业,他不会感得,那种苦果,所以找到了病根,现在说对着这个病根,对症下药是什么,,戒,所以啊~戒是破烦恼,注意哦~这是重要的,现在我们非常难得,大家都很重视了解,如果说那根本因把握不住,尽管一番的好心啊~这好心弄了半天了,结果往往转了个大圈子,吃了冤枉苦头,啊~所以这是我们首先要把握得住了。烦恼的行相是什么,啊~换句话烦恼的体相,然后呢,烦恼的生起的原因是什么,升起的次第是什么,他的过患是什么,这个都已经讲过了,这个要一而再的从文字上面,认识而观察到自己的内心上头去,你这个病相认识了,然后那地方才用得着药,要不然的话呢,你病根本不认识啊~那就是没什么大效果,啊~我们常常说,种一个种子,现在学了十二因缘了解了,这个种子,你没有善法欲去启发的话,他不会结善果,恶种子,没有贪爱,无明相应的贪爱,爱愚痴去启发,同样的不结果,一样的道理,这样,那么在你没结善果之前,已经结的恶果,换句话说你虽然要持戒,持不能持,原因那里,他也告诉你,最主要的四个,啊~那个戒律上面有的地方讲四个,有的地方讲五个,不管他讲四个讲五个,主要的就是这些,第一个是无知,第一个是无知,啊~所以啊~在我们事先一定要晓得,我们啊~是在无知当中,前面也说,我们明明无知,还觉得很聪明了,这个那就无药可救,无药可救,还有一种呢,叫世智聪辩,是八难中人,什么叫做世智聪辩,这世间上面啊~很聪明,不但脑筋灵活,啊~口才又好,讲的头头是道,结果呢,却是不能修学佛法,八难中人,为什么啊~他真正讲的道理,是要让你去认识,哪~你要认识的对象什么,就是你起心动念,如果你不认识这个的话,你懂的再多是没有用的,现在我们晓得,不但没有用啊~反而还伤害我们,所以,这地方所讲的无知,多听闻的话啊~应该从这个上头,那么想,讲到那个听闻的时候,前面那个听闻的轨理等 等,我一定啊~要了解~要不然你不了解这个的话,啊~听的啊~不是当做耳边风吗~你听的以后啊~你还心里想着,这个家伙这样讲,我不相信他,我有我的想法,如果你有你的想法的话,你不必来听,啊~往往这样子,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听的时候,必定要具足听的条件,然后呢,要跟什么样的人,如何状态,那我们重新在脑筋里边啊~做个温习一下,关于这一方面不懂的人,赶快回过头去,再去检查,再去检查,要不然的话呢,你跑的去说,唉啊~这个不配我胃口,所以你不是来学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不是来学哦~往往觉得他怎么这样讲的,好像你是要这样的,他不是跟你们买东西一样,所以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我们要了解,哪~这是我们学的之前,应该有什么条件,那个时候才能够用的上听闻这个,嗯~懂了以后呢,懂了,尽管懂了,听过了也又成了耳边风,啊~这个还是非常可惜,喔~讲起来啊~讲的好像很有道理,啊~这个这个第二个放逸不行,啊~那么这个里边还有一个,特别的有一点啊~叫不恭敬,就是我们心里面啊~升不起那个恭敬心来,这个有他的特别的意义在,特别的意义在,所以我们现在不能进入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障碍重,资粮缺,啊~没有不够的资粮,譬如我们现在随便做一件事情,到那里去,你的路费不够,啊~你要上学,学费没有,要买东西,钱不够,这都是不够资粮啊~那么积聚资粮,最好的是什么呢,就是供养,而供养里边最重要的啊~法供养,那个恭敬心,你一恭敬虔诚的心,那怕你喝一口水,你至诚恭敬的供养,就积无边的福德,如果眼前没有东西,能够心里面,至诚相应的话,这个 就这样,反过来呢,法沉没的因,就是不恭敬,换句话说,就就有无边的功德, 是自己愚痴的因,啊~现在我们痴痴呆呆正是什么,正是不恭敬,如果说再加上,自己还以为很懂得很多的话,那么世智聪辩,那是八难中人,更可惜,一样一样,那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最后理由呢,就是他的烦恼,习性特别重,他这个每样都是告诉我们了,了解了这个,然后呢,要努力啊~修学,啊~那么,这昨天就讲到这里,这段话重说一遍,因为他有特别重要性,所以九十五页最后一行,最后一行, 【「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 说啊~这个没什么关系呀~这点小事情啊~就啊放纵,这个放纵啊~不是说,怎么,好像轻视什么等等啊~就是马马虎虎,啊~这样的情况之下获纯苦,实际上呢,这种小地方,我们要从小地方开始,现在我们眼前啊~所以总觉得啊~这个小小戒可舍,这点昨天特别讲过,那么,对诸位譬如说,真正刚开始修学佛法的,譬如诸位近人,在家居士来说,有一个最好的机会,譬如我们这里啊~定立了随便的很多小小的规矩,你就把看成这么,这个就是佛制的戒,是,至少在这地方,定那个规矩是原则就是根据这个的,是啊~所以说,那个重点你要把握住,这是个原则,这个原则是法,拿法来净化情,你以非常恭敬努力的心情去做,就算做不到,这个心情本身就在一直在积功德,一直在积功德,所以啊~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业从那里讲起,从那里开始,就是你的心里面。这样,是的啊~现在我们常常说要做啊~心理就提不起来,哪~这 个时候就警惕了,你为什么提不起,正是我们现在的烦恼重、业障重、资粮浅,这个地方,如果不警觉的话,你没有机会了,现在已经重到提不起来了, 但是多少幸运还能够机会听见,请问你有机会听见,你不提起来,结果呢,马马虎虎,又每况愈下,等到那时候,连他听都听不见了,你就有机会提得起来了吗,对不对,这是个很重要的实际上的概念,实际上的概念,所以你为什么在这地方,我一再说一再提,这个以前的人经验,所以佛一直说:佛啊~没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没有一个天生来的,没有一个佛例外的,都是刚开始的时候,一滴一滴积累起来的,所以现在就我们从很小的小地方,所以我看见啊~太多这种很小的小事情啊~我所接近过的很多善知识,他往往在这很多小的地方啊~很注意,啊~我当时觉得唉啊~那何必这种小地方呢~后来慢慢的了解了,就是你在那个小地方,慢慢注意的话,这是你做得到的地方,你能够这样啊~慢慢的,慢慢的注意的话,大地方就做到了,啊~这一点啊~特别注意,特别注意,否则大而化之的话,那永远祇是嘴巴上面讲讲,下一生啊~多半是会是什么,如果没有做坏事,啊~人道还是瞒好的,投很可能压恶,唉呀~你看起来觉得你漂亮,叫起来,声 音也蛮好,但是就是个畜牲,啊~现在很多这种典型的例子,这个因果之间啊~你很明白的,可以看的很清楚,啊~所以当你了解了以后,我常常说,我跑的去看见鸽子,我就觉得,啊~我就觉得叫做和平鸽,哪~他前生啊~这种人就是你看见的了,啊~很好的,但是呢~牠本身的引业,就是个畜牲业,就是愚愚痴痴的,这样我们眼前啊~所以千万随时随地注意,不是说表面上面,做的叫人家蛮欢喜,就行了,你内心当中,你的业是什么,这个才是最重要 ,问我们自己内心最清楚,最明白不过,最清楚,最明白,的,而这件事情啊 啊~所以不要说啊~这个小地方啊~哦~反过来,真正我们下脚的地方,就是这个小地方,现在继续下去, 【『如分别阿笈摩云:「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庵没林。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生」。故应励力,莫为罪染』。】 那么这经上面啊,这么告诉我们啊~对于我们佛所制的这个教法,这个他完全是大悲大慈,啊~然后呢,大智慧所遗留下来,帮忙我们啊~解决真正问题的最圆满正确无误的方法,啊~你稍微起一个,轻微,轻就是不重视,啊~稍微一点不重视,觉得啊~这个马马虎虎了,稍微违犯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祇有获得苦增上哦~不是说我们现在这里的,懂了,尤其懂了,不懂你根本无所谓轻,无所谓禁吗,这个你根本不懂吗,现在你懂了,又不摆在心里面,这个就是轻视,这个我们也很容易衡量得出来,啊~我们啊~平常的时候心里面重视的什么,唉呀~然后呢,这个世间的,普通一般事情我们都很重视他,然后呢,身体一点点小小的事情,都很重视他,一点点小小的利养都很重视他,但是对佛法的东西,一比马上比的出来了,佛告诉我们怎么做的,然后我们自己的概念怎么做的,你一比啊~这个轻重就分出来了,啊~这个轻重就分出来了,所以这个轻微就从这地方,如果你要真的获得快乐去掉苦的话,注意那就要把佛法这东西啊~慢慢的把他这个份量提高,份量提高,你如果说不能这样做的话,那么,对不起就像什么啊~折篱失坏庵没林,庵没是种果,庵没是种果,到底这个果是什么,嗯~我不敢肯定,啊~我想象当中可能是像芒果一类的,反正非常好吃的,很好的一种水果,哦,那么这一个果啊~他有很好的保护,现在你把那个保护弄掉了以后啊~对不起那个果园就糟踏掉了,现在 一样,所以我们现世啊,如果对世间的王法,有所违犯的话,可能啊~你会逃得掉,但是啊~对佛法这个制的戒,这个因果的道理啊~你违反了以后啊~一点一滴都会感得果报,就像那个医罗钵龙王那个公案,医罗钵龙王是什么一个人呢,他好像是迦叶佛时代的时候,这个那一个佛,我不能肯定,总是过去七佛当中的一佛,啊~这我的印象迦叶佛,因为这个公案看太久了,那他是个修行人,非常努力的修行人,那他自己啊~在这个禅关经行,啊~不像我们现在嗳唷~高楼大厦样样现成喔~他就那个尸陀林里面,坐在那树底下,那种树叶没有人去修饰,那个树叶啊~那垂下来,那经行的时候那个树枝老碰到他头,嗯~觉得这东西很讨厌啊~啊~后来想这个不对,这个佛啊~制那个戒律啊~说这东西啊~不能折那个东西的~他就想,大的戒律是对的,那个佛制的那个戒没有意思啊~他就起了这么一个念头,嗯~心里直着这个,这个又不能碰他,佛制那个戒干什么,就这么一个念头,他是个很认真的修行人了~就这么一个念头,堕落了,堕落了以后,然后呢,幸好他那个正见增上,以后啊~后来又到了释迦世尊,乃至于一只毒龙,他那个龙头上有一个医罗钵罗树,这个树是臭的不得了,而且上面有各式各样的虫啊~专门啊~龙的鳞的当中,那个小虫钻进去,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啊呀~又臭又痛苦,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解脱,就是对这个起了这么一念,不恭敬,是啊~所以我们要注意喔~你平常我们要心里面,心心念念啊~要啊~对小小戒啊~啊~像大戒一样的,恭敬珍重,那个时候你努力向上的话,虽然不一定做得到,但是不会啊~遭到这种恶果,这我们 心业起心动念之间,你一心恭敬,一要了解的,为什么,因为你的业本身呢, 心好乐,这千要不要啊~马马虎虎让他去啊~不管他啊~就这样,而现在的心里面一直跟那个烦恼相应的,这个是我们特别重要的,特别重要的,所以在我们寺院里面啊~为什么我们处处地方啊~要提醒,为什么要到寺院,那~就是随时随地喔~跑到佛堂看见,哎啊~佛在这地方,跑到教室,法在这地方,看见同修,僧在这地方,处处地方拿这个东西来提醒我们,这是有他的特别的原因的,那么你现在看,这一位医罗钵龙王啊~他是一个这么修行的人,可是他对佛的这个教法,他起了一念轻惑之心,然后觉得这种真是不对劲,佛制这个真是没道理,就这样害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我们现在在这样的一个好的环境当中,你如果是觉得,啊~这个讨厌这个,那遭到什么果报啊~喔~这个很严重喔~这样,所以说起来并不要你啊~费吹灰之力,啊~问题就在那里啊~起心动念之间,这个你说难是难极了,说容易是容易极了,因为你坐在这里闭上眼睛,躺在那里,乃至于就是你脑筋怎么去想他嘛,如果你恭敬珍重,随喜赞叹,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睡大觉,也在增长无比的功德,哦~所以反过来,如果你这个脑筋是没有的话啊~就把你瞌头念佛,这个真对不起你还在那儿,堕落,因为你脑筋里想的不相应嘛~啊~这个地方真麻烦,要这么做这个课,要拜那个佛,但是你又没有办法,嗯~心里面啊~委委曲曲的拜,嗯~岂不是跟他相应,他是个典型的公案,千万注意,那碰到这种情况的话呢,是,说,现在啊~我听见了这个,唉呀~要我相应那,相应又做不到,那怎么办呢,不要怕,那个时候你心里面啊~检查到你的不相应,然后呢,你说,现在我不相应啊~我要努力啊~真是我的罪障呀~这个对了,这个心本身就是跟法相应的心,大家还记得吧,前面告我们正修的时候,前行啊~第一个皈依,但是呢,如果你罪障未除,资粮未积的话,虽然你要皈依啊~皈依不起来,为什么不起来,你没有讲理由,现我们懂得了,原来啊~我们呀~烦恼的现行很重,啊~宿生的这个等流习性很重,所以现在我第一个认得他,认得他,对治他,对治 他这不是在修行吗,所以尽管现在是不相应,可是你认得他不相应,然后你深深惭愧,说我要努力,我要努力,我要努力,这个就在修行了,这个本身呢,就是随顺正见了, 然后这个因,步步祇要走的话,自而然你每天呀~一直在赚钱,赚什么,法财之钱,跑到这里来的目地就是这个嘛,这是个重要的概念喔~说他容易,所以容易极了,绝对容易,你有了这个概念,然后呢,你去做什么事情,啊~那自然而然处处体会,啊~叫你说念书固然好,拜佛固然好,做事也好,然后有人骂你,骂你也好,对,干什么,喂~净除我的罪障呀~成就我的忍辱啊~这不是行了吗,所以这第一个重要概念什么呢,,就是那个时候呀~这个正知见,啊~这个是前面告诉我们啊~修学佛法的最重要的正知见,然后呢修学佛法第一步是戒,戒当中第一个是什么,啊~无知对治,我们不是没有能动脑筋的这个力量,而是以前这个脑筋,动到那里去了,动到错路上去叫它无明,啊~无明的特质,根据无着世亲菩萨的解释,对真实的意义是不了解,因为你不了解,尽管你去想,想的都是错的,哦~所以不是没有想的能力,不是不会想,而是想错了,所以现在呢,正知见,改过来,改过来呢,你还是用这个想,想对了就行了嘛,就像拿把宝剑,就像钞票一样,做坏事也是他,做好事还是他呀~所以不要把钞票丢掉呀~要把那个钞票善为利用,而这个东西啊~也只有人道才得啊~所以到这地方的话,我们感到庆幸,感到高兴,珍重的利,所以这个是我们啊~应该努力的地方呀~千千万万啊~不要啊~为罪染,但是啊~ 就是你稍微不注意呀,那么也要误失掉了,不要说我烦恼太重,有的时候啊~ 们呢~祖师都是这样,我这地方说一个公案,明末四大师啊~明朝末年啊~离开我们现在呢,四百多年,所以憨山大师,紫柏大师,莲池大师,藕益大师,两位禅宗的大师两位净土的大师,那真了不起,紫柏大师当年人,对他的尊重,不敢称他,称他尊者,哇~啊~那尊重到绝点~他已经大澈大悟了,他的习惯平常呀~吃饭之前一定先要礼佛,礼完了佛以后然后吃饭喔~嘿嘿~那一天喔~他不晓得有点什么事情呀~好像来了个信徒朋友啊~他谈的蛮起劲啊~吃饭呀~忘记掉了,哪~你看,以这么一个大澈大悟,己经成为一代大师,他居然还会忘记啊~可是他忘记了,做法跟我们不一样喔~我们忘记了,唉啊~今天怎么忘记了,我们最多这样已经好了,说不一定还是啊唉~这个是算了算了这么麻烦,后来也就不要拜了,那就更糟糕,他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话,啊~这个无始以来的习气,真如油入面,好好的痛切,然后呢,自己又趴到佛的面前,叫他的侍者来好好的打;先跟那个侍者说,今天有一个人犯了规了,你要代我去罚他,那个侍者说,喂~对呀~他那个师父告诉他罚,那师父命令他们去罚,结果带他到大殿,结果,他自己把衣服退下来,躺在那个地下,打~嘿~一看打的老师,嘿~这个怎么可以呀,然后呢~哪~不打又不行,轻轻拿着板不行,一定要打,打了还不行,还在打,然后这个侍者实在是没办法了,就最后他说打得两股尽黑,换句话打得屁股上面,那个血,通通打紫打黑,这样啊~那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他后来说了一句话,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啊,如油入面啊~你把那油摆在面里啊~拿得出来吧~一点拿不出来,你不把他好好的,这样去的话,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啊呀~当时我看了好感动,所以我们现在啊~就是啊~不但不去对治,还处处地方宽~宽慰自己,啊呀~我为了什么呀~为了宏法呀~为了利益众生呀~你这样做的话,他们不来了,他们什么呀~唉……~这大菩萨境我自己晓得,我是个兔子不敢跟他们走啊~祇是自己反省就得,这是以前的人啊~我想到我自己的老师,我也有一个公案,这是我们以 前在仁法师,啊~那是在这个美国佛教会,耶~我们这个后面的那个禅堂啊~他因为要打坐的关系啊~所以平常呀~不要穿那鞋子进去,平常我们这里啊~到大殿都穿鞋,不管什么,在美国一般啊~大家没有脱鞋这个习惯,当然家庭都是地毯了,不过这个里边啊~是因为打坐穿了鞋子进去不好,那么后来大家决定了穿了鞋子进去,他,他老人家呀~这个到了冬天,看书坐在这个地方去,搬一个凳子进去了,搬一个凳子进去呀,那一天啊~这,决定了这个法则以后啊~他进去的时候,忘记了,把那鞋子穿进去,他祇有一个人啊~要我们的话,赶快出来的了,我把那鞋脱掉了吗,就算了,然后呢,他大概想起来了,事先我不知道,我就看见他老人家,和走了,跑进去,然后呢,跑出来,跑出来,穿好鞋,穿好鞋,蹦蹦的,再跑去,跑到门口脱掉了鞋,然后再跑进去,再跑出来再做,蹦咚蹦咚干什么,我出来看,站在后头,他一个人做的非常起劲,老做,他也不理我,一直做了几十遍,然后做完了,以后了,瞌头,你晓得他干什么,因为我跟过他多少年,啊~我当时感动的不得了的感动,没有,没有一个人看见他喔~啊~所以我觉得啊~原来真正所谓修行人的榜样,就这样,修行人的榜样这样,后来,他大概也晓得我了,他也说,啊~习气难改,啊~不痛下决心啊~就这么一句话,告诉我这个,哦~他自己就觉得,这么轻微的一件事情,穿那个鞋子跑进去了,哦~发现了,马上起来,然后呢,跑到门口,把鞋子脱掉,再跑进去,啊~然后跑进来,再跑进去,跑这个而且他做起事情来,这里啊~有人曾经听说过他,做把拿出全部精神跑的去,就做这么 心里面应该以存着一件事情,这个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是我们啊~ 什么方式,你能够这样子去对治的话,一定问题可以解决,所以说呀,如果有了毁犯了, 【「莫不思虑而便弃舍」。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六卷,面 【「假设已染」,】犯了, 【「莫不思虑而便弃舍,当如佛说还出罪犯,励力悔除」。】 不要马马虎虎哦,要像佛讲的努力去悔除哦,努力去悔除哦,现在我们不但如此,我还常常听见,有的时候,比如说,那个师长也好,旁边同修也好,说,不配自己味口,人家说,那你不要去理他,他反正没辨法你嘛,啊~我听了这种话心里面啊胆战心惊啊,这样,说不定啊,我自已也想,要以前啊,我碰见这种情况,人家怎么,我还觉得啊,这个好朋友安慰我,这种人最可怕呀,啊他觉得啊,就人情来安慰你倒是没有错,如果我现在的话,不要说我决不劝人,我听见这种话连忙掩起耳朵走,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个我们要注意的,这千万注意就是我们啊在概念上面第一个应该要认识。 【「梵问经云:「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终不应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毘奈耶转。」」】 引经证上面,应该啊,从这个地方去努力寻求彼学,对于这个,就是前面所学的学处,记住,这个学啊常常记住,我是来学佛,还是来学我,如果学我,对的,那我觉得这个事情,这样的,我觉得这个事情,这样的,你做对了,因为你本来就学我嘛,对吧~当然你觉得,你觉得没有错,现在呢不是要跟他学,如果要跟他学的话,当他这个概念跟你不相应的时候,你立刻检点了,对了,对了,那他是这么说的~我是这么想的,问题来了,然后呢,你仔细的要把他佛三宝说的话认识,他的内容什么,我为什么做不到~这个一个一个找出来,然后呢,了解了以后啊,努力去修,绝不可以弃舍,乃至于啊,命难,乃至于有生命危险,有生命的困难啊,也绝不亏损,一直安住在这个如理相应的作,照着戒经上面的规律而作,因为命你可以失掉,其实你不守护,这命到后来,还是死啊,这个很简单的啊,但是你如理去行的以后啊,舍掉这个命啊,得到的结果呢,哎呀这个苦苦恼恼的娑婆为老病相续之身啊,你就到了安乐地方去了,那不是求之不得吗,所以我们经常把那个概念,摆在脑筋里转啊,这是最重要的,到那时候你自然做得到,所以 【「成就真实尸罗经云:「诸苾刍宁可离命而死,非可毁坏尸罗」】 啊。所以诸位比丘啊,你宁愿啊为了守戒而送命呀,而不可以啊为了命而坏戒啊,为什么呀,这 【「离命而死,唯令此身寿量穷尽」。】 最多送掉这一生啊。 【「毁坏尸罗,乃至百俱胝生,常离种姓,永失安乐。当受堕落。」」】 你如果破了戒了以后啊,害了,害了,害到什么程度,第一个常离种性,不但你出家没有份,就是你永远就算投在人间,是永远是下贱,那个种姓有二个,一个呢~跟佛法相应的种姓,一个呢就是世俗上面哪,就是比较好的出身都是下贱,永失安乐,乃至于人天当中得不到,还要堕落,时间啊,百俱胝生啊,一生啊常常要近百年啊,百俱胝生的话不得了的长远啊, 【「此具因说,故当舍命而善守护」】 啊。不管若因若果啊,我们这地方啊,应该了解啊,所以啊命可以不要,戒绝对珍贵,绝对珍贵, 【「若不能尔,则应审思,我剃须发披坏色衣,空无所义」。】 否则的话想啊,我剃了头,披了这件衣服,我干什么啊,作这件事情,干什么啊,空无义意啊,这个前面暇满的人身啊,好好思惟。 【「如三摩地王经云:「于佛圣教出家已,仍极现行诸恶业,于财谷起坚实想,贪诸乘具及象车。诸不殷重持学处,此等何故而薙头。」」】 对佛,按照着佛的圣教而出了家,结果呢我们作了些什么,仍极现行诸恶业,哪现在我们了解了,现行,现行上面还讲个「极」,这个字我们可以检查一下,它有个道理的,就是啊,叫我们哪现行一下清净的确是慢慢的来,可是我们啊心心念念,至少那个时候你的正见本身己经建立起来了,然后呢这个由于这个正见未倒,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自己相应了,所以这个地方啊,现在这个情况啊,我觉得非常高兴,大家都战战竞竞,就是把握住这个东西,好我要努力做到,我要努力做到,这千万不要说,哎呀,没关系啦,然后别人说了以后,你又理他的,你又去管他的,这种念头是万万起不得,万万起不得,所以随时随地任何事情发起来了,嗯,怎么我又不相应,我又不相应,所以昨天晚上我讲,假定你真的相应的话,这个人没有道理跑的来骂你,也是你的善知识,这个蚊虫来咬你也是你的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你善知识,没有一个东西不增长你的功德,靠什么,就是你内心当中,那个正知见啊,所以在这一点上面我们了解,假定你仍旧在业现行当中,你忙的是什么,财壳啊,这些东西啊,忙这些这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啊,贪着乘具象车啊,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哪都是世间那个而诸不殷重此学处啊,他不努力的,认真的努力持学处,就是戒,不好好的持戒,这个地方所讲学处的话,他不讲戒,一方面随顺这个文字,一方面这个学处,就是说这个不尊敬形相哦,你要懂得它的内在的意义哦,然后摆在心里边哪,认真的照着去作哦,如果你作不到,你何必剃头呢,何必剃头呢, 所以说是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特质。 是啊, 【「若欲逃出有为生死,趣解脱城,坏戒足者,非仅不能实行,反当流转生死,众苦逼恼,」】 说我们现在干什么要来的啊,我们要跳出这个有为的三界轮回生死苦海。要想到解脱城,靠什么,靠二只脚,这两只脚是什么,戒,结果呢现在你要这样去做啊,把那个戒足啊把它弄断掉,弄坏掉了,请问你怎么辨啊,你要到那里去,脚切掉了,一点用场都没有啊,反而啊,更加流转啊,不但更加流转,还要众苦逼迫啊。 【「并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经云」。】 还有譬喻等等,这个经上面也说, 【「若人为诸盗贼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为贼执而摧坏」。】 就像遇见了强盗啊,要逃,结果啊那个脚弄坏了,对不起那逃不了,还是被抓到。 【「如是愚人毁净戒,而欲脱离诸有为,由戒坏故不能逃,为老病死所摧坏。」】 就这个愚痴的人啊,毁坏了这个净戒以后啊,这种状态什么呢,哎呀,他虽然想脱离啊有为的生死,但是,对不起,他方便方法毁坏了,那没辨法,仍旧是为老病死所摧毁,是对我们现在来说的确的,有的是外缘难舍,有的是内 缘难舍,不管是外缘内缘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我们常常说,哎呀,这个人情啊,也说不过去啊,那个人情也说不过去啊,你注意哦,你跑到这地方来,谈人情,还是谈佛法的,这地方并没有叫你舍弃人情哦,正因为你要顾全人情,所以你要修学佛法,请问你这个人情是骗人家,还你真是帮人家,假如骗人家,那我们不谈,本来你骗人家,假如你真的帮人家,拿什么东西帮人家,拿佛法真实的利益,是拿佛法对不对啊,这千真万确的事实啊,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那个小孩子你的确对他好,然后那个小孩哭闹要吃那个毒药,请问你给他是不给他,这我们哪~真正要从这地方看哪~啊~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不要到这里来,准备好了,再来跑到了这地方的话,千万注意哦,至少心理上面一再特别注意,这一点我们要注意的,这一点我们要注意的,不是说现在叫你一下丢掉,是的,至少第一个始终注意,正见建立起来。 【「故此经又云:「为着居家服我所说学处,尔时诸苾刍,亦无此学处」」。】 到末法时就是这个现象,他说到了那个时候啊,我对在家人讲的那是简单的不得了,一共五样东西,到那时候出家人都作不到。 【「为近事说五种学处圆满守护,苾刍亦无。」】 就是这个 【「若于此时精修学处,其果犹大故应励策。」】 啊这句话我每次看到啊,眼睛张得特别大,特别兴奋,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是的,现在这个时候啊,真正要学是难学极了,但是正因为难学啊,你能够努力去作到,这功德的这个果是特别大,特别大,特别大,特别大,所以如果说啊你只要真正的能够把正知见建立起来,这是我们现在赚大钱的最好的好机会哦,的的确确是赚最好的好机会哦。我今年春天还听见这么一个事情,蔡居士,对了,那次在洛杉机,他就告诉我,他当初,他自己家里只有一个人信佛,噢他家里人人反对他,人人反对他,那么但是他学了佛以后,这个人倒真有善根,他处处地方,道理虽然不懂,作起来实在非常尽心尽力的作,深刻的道理不懂,他觉得佛慈悲为怀,要帮助别人,损害别人的不作,那他一个姑妈生病,那生什么生癌症,反正就是不治之症,而且痛苦无比,那么到后来啊因为这样,所以大小便失禁什么等等啊,这样,那么他总是经常侍候他,侍候他了,他家里人,不晓得什么原因总是处处地方反对他,就是这样反对他,他一心一意的求啊,这个样啊这样,那么后来啊,他去朝什么承天寺啊,这样的去拜,他有一趟说他一大早因为要侍候姑妈,所以天没亮就跑着去,跑着去啊,那个大概是什么有一个问题,好像问旁边一个人啊,那么正好旁边一个人机车从那里走过去,他就问,那个被问的那个人,说年轻人啊,这个好好的路不走啊,你走这个路啊,就告诉他这一句话。他这个话为什么,跟他莫名其妙地说这个话,他也奇奇怪怪的,就是这样然后呢,然后不管了,回过头来一看啊,这个人不晓得那里去了,他心里还是疑神疑鬼的,哎不管了她就拜,然后呢他还是就拜啊拜到那个时候那个天又下雨,台北那个天气啊~他拜得混身是泥混身是,跑到那个山门当中去啊,那个时候还早唉~他就累的不得了,进去休息 一下,敲敲门,开门出来一看啊,这个人混身泥鬼,这么一大早人家还没起来,你来干什么,他说对啊,他也没辨法休息,他就回去了,哎呀那是拖了一身疲惫不堪,本来想休息一下,那个他回去的时候,那个姑妈啊,那个痛苦不堪,他后来想了半天,那不管怎么样,我还比较好的,我既然我要学佛,我先把我姑妈弄好了再说,然后他辛辛苦苦啊,那个眼睛睁不开那个样子,他姑妈说,你干什么,我去朝山,这个山有什么好朝,姑妈你就是这个病啊,我就代你祈求啊,就这样啊,然后那个姑妈,听了很感动,居然啊被他所感动,从此以后他家里也感动了,后来他那个姑妈啊,因为他的影向啊,也是再痛苦,他也拜佛,居然拜拜拜拜啊,妙了,后来那个医生也莫名奇妙的,不晓得他的那个病人,怎么居然就好掉了,那这个人还在,可惜啊,当时也就随便说过去就算了,所以我以后有太多地方想起来,这心力本身非常重要,平常的时候就是我们啦,没辨法真正提得起来,如果,你真正能够有这样的猛力提起来,他是有他的,可是这里我并不鼓励大家这样来作哦,我们大家不可能的,说你提着太猛,第一天可以,第二天塌掉了,倒不如不提,不如不提,我这个地方的故事的重点,就是告诉我们大家,你只要真正的把它转过来,他一定会见效果,那么现在呢,在这地方啊,有完整的次第,告诉我们,你照着这个完整的次第,这样的走上去的话,这个前面我们说的困扰,一一都会解决,一一都会解决,这地方我特别是说精勤学处,其果犹大,故应励策,我看见太多这种事情。 【「即此经云:「若经俱胝恒沙劫,净心以诸妙饮食,伞盖幢幡及灯鬘,承事百亿俱胝佛。若于正法极失坏,善逝圣教将灭时,昼夜能行一学处,其福胜前俱胝倍。」」】 恒河沙已经是不得了的数字,恒河沙的劫数去供养, 你经过恒河沙劫数, 不但供养而是尽心供养,拿什么供养,最好的妙饮食等等,不但供养一个,百忆俱胝佛,你想象得到这个功德吧,不得了,不得了的大啊,啊,下面说啊正法极失坏,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佛法,快灭的时候,你能够昼夜持一个学处,他这个佛啊,不是生前一倍、二倍哦,生前俱胝倍,所以我想到这里啊,我觉得哎呀,我们现在忙的这个东西啊,忙着大造庙,那天老和尚还说就实说来,造庙不是我们的事情啊。造大庙不是我们的事情,造庙是护法的事情,在家人的事情,我们干什么呢,我们持法,啊这样我们是盖庙呀,供养朝圣呀,我的感觉不是,不是这样,我的感觉什么呢,那盖什么庙盖心庙,供养供心法,朝圣朝心圣,你在心里面去朝,你在心里面去供,在心里去盖,这个最重要的,就是内心上面干什么啊,持这个学处,学处的特质是什么,破烦恼,就这么三个字,就是这样,现在心里面啊,被境风所飘,哎呀飘飘摇摇,那么为这个所转,看见这个东西以后呀,看见别人盖了庙,你心里羡慕我也盖个大庙,对不起这个功德还是有的噢,但是呢,毕竟啊,这个我们重点不在上头,假定你发了真正的大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噢,那不得了,那个是赞叹,那是赞叹,所以这个地方最重要的,问题不在形象上面问题在内心上面,这个自己检查一下最清楚不过,最清楚不过。 【「又若念云:毁犯可悔,无后不犯防护之心,放逸转者,说可还出,如食毒药」。】 前面曾经说哦,然后你犯了以后,然后你可以忏悔啊,忏悔可以弄干净啊,是的这个没错,但是啊,虽然这样说,后面要防护,再不再犯哦,你以为说反正忏悔可以的,然后呢,后面马马虎虎这个是吃毒药哦,这样所以在这地方,不是说呀我们哪~反正忏一个悔到那时候你就行了,不行,不行,你心里面如果放逸转的话,这个实在没有什么多大的用场,是,它会感果的,这个是能引因感所引的果,中间要经过无量劫以后,才能够生出你这个来,所以你祇要出家,那怕你犯了戒,那怕你堕地狱,将来这个出家的功德还是有的,可是我们愿意啊,在地狱里面等了无量劫以后,再来感集那个果吗,而结果的时候还是要这么辛苦,认真的作,那又何必呢,所以这是我们平常要策励的。 【「如弥勒狮子吼经云:「慈氏,末世末劫后五百岁,有诸在家出家菩萨,出现于世。彼作是云:悔除恶业能无余尽,造作众罪造已当悔,增上毁犯而不防护,我说彼等是作死业。」」】 那经上面就是这样,这个佛呀对弥勒菩萨说呀,到末世的时候,末劫后五百岁,有在家,出家的这种菩萨,这种人在世间,他会说嗳你犯了以后可以忏除嘛,通通可以忏干净的,然后呢,造了以后啊,怎么办啊,增上毁犯而不防护,他忏悔了以后要防护啊以后不能再犯啊,如果你说忏悔了后面再不防护的话,我说彼等是作死业,那是作死业,不过有一种地方,我们要注意到哦,就 ,事相大家记得吧,事、意乐、加行、究是这个地方的,说犯,犯通常有什么 竟,这个犯主要的,不仅仅在事相上面,最主要的是意乐,就是你内心是什么意乐,说我想持,但是那时候就有很多因缘;比如说啊我们随便讲吧,说现在我们持午,今天有一点事情你到大街上去买,匆匆忙忙买回来,赶回来了以后,哎呀时间这么差了,正在吃的时候,这样所以那个心里面还是怀着这个防护忏悔的心情,这个是可忏的,如果说你反正可以忏悔了,好了,今天本来我们就是公事,正好公事嘛,马路上去闲闲荡荡,对不起那忏也没有用,你心里面根本已经完全走错了,还有一种就是说到那时候反正是到那时忏一忏,不就行了,然后呢~照样的随顺着那个烦恼转,这种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作死业, 【「云何为死,谓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终之后,颠倒堕落」,】 所以这个死业就是吃了毒,眼前贪一点小便宜,颠倒、堕落,前面说过了,到那里去,地狱里面去。 【「又云:「慈氏,于此圣法毗奈耶说为毒者,谓诸违越所制学处,故说汝等莫自食毒。」」】 他下面又说啊对这个我所制的法令圣法毗奈耶,他上面所说的毒是指什么呀,就是啊你毁犯那个所制的学处,告诉你应该这样作的,你违犯它,这个道理你们千万不要违犯啊,这是毒啊。 【「若具别解脱律仪,应以如是道理守护,密咒亦然。」】 从根本的比丘戒开始,要这样去守护它的,具足六支,尤其是要得到正知见,那么一个一个上去。密咒,密咒是最高的,所以啊比丘也好,大乘的菩萨也好,乃至于密乘的行者也好,必须要的~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罗真正的密教的成就,还在戒上面。 【「妙臂请问经云:「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无懈怠。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调罪。」」】 这个妙臂请问经,纯粹是密教的,特别讲这个密宗,,咒,就是密宗的根本是什么,第一个戒,然后呢忍辱跟精进,要信佛的菩提心,净信心要发大菩提心,所以真正修学佛法不可以懈怠,就像轮王的七宝一样,那个这样的努力啊,能够精进无厌的调一切众生,这个王是调众生,我们是调烦恼,能够这样的话,那么这个密咒才有成就,这个上面这样这几样东西啊,才能够调伏我们的罪犯,现在我们常常说哎呀密教啊是最高的啊,然后呢上面这些根本都不要,这样,高嘛是最高,根本嘛都不要,所以它正法坏的时候就是这个现象,就这个现象。你都没有根本,高有什么用呢,他讲越说的高,是越是空话,这样因为大家高嘛,下面的就不要了,所以啊至少它不讲高,它下面的根本上面还作了,根本还没坏,还有机会爬得上,像你这样说了高,根本也坏了,那什么都没有了,那这是好遗憾。 【「曼殊室利根本续云:「念诵若毁戒,此无胜成就,中悉地亦无,又无下成就」。】 说念诵任何东西,不管是念经,念咒这个地方主要的还是在讲什么,讲密教里头的东西,不管你在前面的加行开始下三部,不管那一部,前面我们不是说嘛,净罪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的殊胜百字明等念诵,但是这一定要什么,戒风吹燃呀,要拿戒作为根本的,如果你没有戒的话,没有,殊胜的成就固然没有,中等也没有,你那最起码的成就都不可能,一毁了戒,根本连根铲除了,还谈什么,所以什么东西都谈不到,单单作那个表面工作没有用, 【「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非趣涅盘城,境域及方所」。】 佛从来没有说过,犯了戒你能够有什么任何成就的,因为这一条路不是真正去涅盘城,那个正确的方向 【「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 像这样一个大愚痴人啊,怎么可能在这个密法当中有什么成就呀,这个破戒的这个人啊,连他善趣都不能生啊,人都得不到,人天都得不到啊,岂可以得到殊胜的安乐,何况是佛所说最殊胜的法门,诸咒,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所以现在不是说,哎呀这个法大啊,不是呀,法是大一点都没有错啊,然后你 是不是如理的从根本一步一步爬上去,这个是重要的呀,所以现在这个果是好啊,现在你因地当中是不是每一步下对了,这个是重要的呀。 【「康珑巴亦云:「若年饥饥荒一切事情皆至粮麦,如是一切皆绕于戒,当勤学此。」」】 那个祖师说就像荒年一样,什么都不管了,最重要的是什么,粮食嘛,现在我们也是一样,最重要的啊,要学这个戒。 【「又戒清净,不思业果必不得成,故思业果是真教授。」】 啊如果要你要想得到戒清净的话,他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什么条件,你必定要了解这个业果的道理,所以如果是你要想持戒,你必定要懂得为什么持戒,戒的因感戒的果,所以你一定要思惟从业感果这个道理,反过来说,如果说你不努力如理思惟业果的这个道理的话,那么你要持戒持不清净的,所以思业果是最重要的教授,这地方也说明了什么,这个戒不仅仅是个形相哦,这个戒真正重要的还在这地方哦,你一定要懂得如此因感如此果,所以啊在这个戒当中最重要的增长啊是什么,就是你的意乐,就是你的意念的正确与否,正确与否,所以你了解了这个,你才了解,大乘的戒跟小乘戒表面上看哪是开合相违背的,是内情上面来说完全不违背,小乘的意乐只求自己,所以你只忙自己,大乘的意乐为忙的别人,所以你同样的为了利益,所姒在这个情况之下要这样作,那个情况之下却要那样作,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同样那个庙,当我们在自已清修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不让人家来,目的干什么,还是增长善法,到那时候说哦现在要为利益一切众生啊,你打开门来唯恐人少,前者是唯恐人多,后者是唯恐人少,内涵一样的嘛,无非是把佛法的种子,让他传布,让它生根发芽,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啊,那个时候你才能够贯通一切诸部开合,大小不同,自然没问题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六卷,面 大小不同,自然没问题了。这样乃至于我们下脚第一步就应该走这地方努力去。 【「霞惹瓦亦云:「总有福祸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毘奈耶说,无须改易内心清净,堪忍观察,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他也这么说,所有的一切的祸福都是什么,依法,如法不如法,那么依这个戒说,实际上呢你不要怎么改意内心清净堪忍观察,你只要,你只要内心观察一下,这个清净与否,如果清净了,那你自己观察就了解了啊,对对对,这个对,然后呢,你觉得你观察了以后对的,能够忍受的,换句话说你应该安忍在这个上头,如果观察的不对,你就不能忍受,哎呀,错了,错了,错了,那个时候啊,你如果你内心的清净,经过你观察是对的,那么那时候,唉~你心里安泰是边际妙善,眼前是非常的快乐,将来是究竟妙善,这样的好处啊。 【「善知识敦巴云:「有一类人依律毁咒,依咒轻律,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及令密咒为调伏伴」。】 那么敦巴尊者也说有一种人哪依戒毁密或者依密毁戒,这是指西藏,现在我们呢,啊~依这个戒毁净,依净哪毁禅,依禅毁教,依教毁他,就是总说我的好,你的不好,这个都错,都错,都错,都错了完全错了,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但是我的老师,谁,阿底峡尊者,所以这个人真了不起,不但在印度当年哪十八部,每一部的宗主,到了西藏也是如此,耶我老师这个圆满的教授,可是不是噢,无余,所有的都统统包涵在里头没有一个余剩的,什么啊,是这个调伏,换句话,这个咒啊,这个戒是咒的助伴,是密教的助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晓得了啊,不但彼此间不矛盾啊,不应该毁谤,是彼此间相辅相成啊,相辅相成啊,这个我们要了解,及令密咒为调伏伴,反过来也是如此,我帮你忙,你帮我忙,固然戒是这个密乘的根本,那么密乘怎么又是戒的伴呢,因为你有了密乘更深入,更深入于是你对这个戒的内涵啊,不仅仅是形相上面,内容的意义上面,而且你确正这个东西,当然确正了,你完全清楚了,戒的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它最究竟目的解脱,解脱了以后,那时候你才了解,自己的全部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你只是破现行,但是种子还在啊,等到你一步一步上去,你能够把种子完全摧毁了,回过头去,这个戒岂不是更圆满吗,所以戒的真正圆满,还要靠后面的深入的修持,但是后面的深入的修 所以二者之间是必然有这样的,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持,必须靠戒作为根本, 一层关系在这里啊,所以现在我们就了解了哦,原来这个戒不但跟那个密啊不违背啊,而且必须是二者相配合,那么同样的道理,这个戒跟我们念佛啊,跟我们参禅啊,跟我们学教啊,乃至于学任何一样东西,不但哪不矛盾啊确确是互相配合,是在你专门,每一个特别的状态当中,有所偏重,那个不是说不要它,比如说我们现在随便来造房子吧,你先造那个基础,然后你再造上去的时候,你好像觉得跟基础了不相干,你就造上面啊,实际上你在造上面的时候一直在那个基础上面建立起来,这个很清楚很明白,然后你烧饭的时候,一定先把前面洗的干干净净,好像到后面的时候,你不再洗再烧,但是对不起,它一直在洗的干干净净那个基础上面啊,就是这样,正因为你烧好了,那个时候味道出来,那个也显出来啊,原来你洗干净有这么多的好处在哦,否则的话,如果不烧好的话,你洗了半天白洗的嘛,所以它彼此间任何一件事情,有它这样的必然相配合的,所以这上面就说明了这个戒是密教的助伴,助伴就是互相互助的,反过来呢~这个密是戒的助伴,也是这样,你作任何一件事情你从这个上面去体会,所以在事相上面的的确确是,那个次第过程当中好像有所偏重的不一样,当你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的话,自然在这个上面就了无罣碍,否则的话我们必然会产生种种障碍,结果你学那一样东西都学不好,学那一样东西都学不好。 【「觉瓦亦云:」】 看看这个大善知识阿底峡尊者, 【「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诸受持三藏法师,问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择已,于此安住。」】 说我们印度,这个地方特别要提醒大家一下,这个印度平常一般人讲的,这是佛陀宗主的国家,他学小乘的就是小乘,他学大乘的就是大乘,性宗的相宗的,各式各的,可是大家看过阿底峡尊者传吗,他是十八部不管大小,性、相、显密每一部的宗主,而是换句话说,任何一部当中碰见主要的事情一定集那一派最主要的头,所以他没有一个例外的,整个的佛法都是如此换句话说,凡是碰见大事,这是第一种或者忽然意外的事情,哎呀这件事情到以前没想到过该怎么辨啊,啊那时候啊皆受持三藏法师,这句话,不是说把大家起集起来,大家一起来,大部份人是刚出家,拿我们现在的话乌合之众,世间的法一大堆,佛法不相应,那些人不行,他不是集那些人要集受持三藏,那个三藏不是通文字哦,哦经律论的的确确有它的内涵,所以我们西方称三藏法师,那这个人好了不起的,真是大善知识,一定集那些人,然后问三藏中不曾遮耶,啊妙,他不但啊说问律还要问三藏经、律、论,换句话说这个经论本身啊就是明细,深细的说明,戒的特质以及戒的内涵,开合种种的原因以及最后所指向的,所以从那个根本到圆满的形相,圆圆满满必定要包含在三藏当中,说现在这样去作,违背不违背,佛告诉我们的这个法则呢,这意思就是这样遮止的话,就是违背,违背的话,就不允许的,经过这样的决择以后于此安住哦,大家照着去作,照着去作。 【「我毗迦玛拉希拉诸师」】 就是迦室密罗,这个是佛法后世非常兴旺的一个地方, 【「则于其上,更须问云」,】 那个地方更要严格一点,因为这上座部的,就是说根本一切有部的地方他是特别严, 【「菩萨行中不曾遮耶」,】 哦它不但是这个戒还要菩萨戒,所以说一切有部,哪说明了这地方也是什么,大乘、大小乘,说小乘的根本戒有没有问题,然后呢菩萨行,对不对, 【「不违彼耶」,】 啊有没有违背,违背都不可以。 【「安欲根本随持律转」,】 都是希望从根本上面任何一个地方,一定要照着这个律去转,照着这个戒,戒相不能错,戒体不能误,然后呢说依法得体,有体起行,有行成相,这圆满一点不能错,一点都不能错,所以三藏当中的话,他要了解佛法的特征是什么,彻底从根拔除,所以他一定把从根到底的,究竟圆满,哪这是它根本的道理,这是我们将来要真正深学的,如果我们要开口的话,至少到那个时候,有 个大概的形相,那时候开口大概不会错,太错到那里去了,否则的话,的的确确的我们不大容易把握得住它那个根本重点,你看见这个就执着那个,看见这个就执着那个, 【「如是戒净,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内与烦恼斗,唯此为要」」。】 噢像上面我们指的这个净戒啊应该怎么个持法呢,前面这个道理己经说了,先是业果,当然是业果吗,是烦恼等等,这个都了解了,那么现在呢,要净修这个戒的时候,就像祖师告诉我们,目前我们忙着什么,在里面,所以这个内法内法就是换句话说,你看看跟烦恼斗,就这一件事情,就唯是,就这一件事情,这真正重要的,现在不要说唉啊~那个地方不理想,我们要理想啊,你不必说这个地方理想不理想,我问自己我内心理想不理想,这个才真正重要的,这样所以它境界现起的时 候啊,我们常常说的,哎呀,你看看他对不对,实际上呢是你看到他没有错,可是现在这个内心的状态是什么,不是外面的对不对,而是你看见了外面那个状态,你内心当中启发你的现行啊。你应该真正了解你现在这个现行对不对,什么叫对,什么叫不对,佛法里面有一个标准,烦恼相应的不管你说多大道理都不对,烦恼嘛,见解上头是见惑,其它的习性上头思惑没有用,这个才是对不对的标准,这个非常重要,戒干什么,大家还记得不记得,戒干什么,破烦 在见烦恼当中转,在思烦恼,现在你拿这个东西觉得心里面升起了很多烦恼, 恼当中转,不管你讲多少道理是了不相应,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就是这个, 【「不斗烦恼戒不能净」。】 啊~是我们要作的,所以啊,三十五佛当中有一个叫斗战胜佛,你们看看斗战胜佛净的什么,净烦恼障,一点都没有错,因地当中就是这样的,所以他也拿这个加持我们,这个才是我们不能忍的,不要看见人家啊~觉得无法忍,这个人家跟人家,人家引发你内心的这个心里的状态,这个事你才要看,如果人家引发你了,觉得你的欢喜,哎呀,这个人成就我的忍辱,你应该安住在这个上头上面告诉我们,否则的话你觉得人家没道理,你要给他讲道理的话,这个你就错了,这个才是我们哪现在我们真正要作的,叫内,就是讲这一点,内明反过来说你对内心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要使得这个内心要跟明相应,不要跟无明相应,佛法就是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动不动说哎呀,现在那些不合理,这句话本身哪,初看很好,细看有问题,为什么,就是你有没有在内心上面照,外面任何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然后呢你内心对这个境界上面所产生的这个反应,什么,这是什么,识,我们认识的识心的这个识,然后这个识心本身现起来的是善、是恶、是净,这个就是我们应该检查的,检查它是无明相应的还是明相应的,我们修学佛法要说和明相应,这叫内明,所以我昨天晚上随便讲一个小故事,比如说你平常看见蚊子,普通人吗~把牠打死,噢~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了把牠赶走,实际上当然每一个人不同的,啊乃至于有人啊,觉得哎呀觉得牠是个善知识,这蚊子,同样的蚊子啊,你打死牠顺理成章觉得这个东西传染细菌,你怎么可以不打死牠,啊他有道理,现在觉得我修学佛法了,不,不,不,我作好事把牠赶走,也有道理,这个一个比一个进步了,这是没有错但他更进一步的话说啊~好,好,好,牠是我的善知识,那么非常明显,是非不在 境界上面判断,在那里呢,在那里呢,就是你的内心,注意喔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情况,所以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现在于内要斗烦恼,不斗烦恼是戒不能净,你如果不跟这个东西跟他努力的话,讲戒那不行, 【「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竟漂流生死」。】 戒既然不清净的话,没有根本,没有根本定生不起来,由于戒所以能够得定,定是什么,伏烦恼,有了定得慧,慧是什么,断烦恼,所以啊,断烦恼伏烦恼就生不起来,因为这个不能伏,不能断啊,于是你永远注定漂流生死,就是这样。 【「又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知而为防慎」。】 那么我们怎么样斗法呢,你要斗你要认得他呀,所以前面告诉我们要认识烦恼,不但认识,单单认识了没有用晓得这个东西有什么祸害,以及离开了以后把它净化了有什么殊胜的利益,要不然你说唉呀这个好东西好吃得很,啊,叫你不吃你舍不得,现在告诉你,哎呀这个没有意思啊,眼前哪给你一点小的甜头,像个小骗子啊,然后把你害啊,啊,你了解,离开了以后,仅管现在小小的损失将来得到大大的快乐,这个是胜利,嗯~然后你把这个概念啊,摆在脑筋里,以正念正知啊,然后呢,慬慎防护,就是我们现在要了解的这个特则,至于作法呢,啊下面这句话, 【「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此复自心随何烦恼生己无间,视如怨敌与之斗战」。】 这句话,这个烦恼一出来,这个稍字大有意义哦,刚刚一出来你马上就要跟他斗,啊这个茅是换句话说你针对的要杀这个烦恼,我们要杀;杀无明覆,就是这个意思。啊,这个真正我们决对不能忍耐的,而且是刚一出的时候,就要斗,不管里边内心当中,任何烦恼一生起来,马上生己无间就是这个视如怨敌,我们真正的怨家不是别的,是这个,这个才是我们的大怨家,所以善知识告诉我们,别人啊不能害你啊真正害你的是自己啊,因为我们看见旁人啊总觉得唉唷,这个家伙,怎么这个家伙,怎么对你不起,对你什么他怎么能对你不起啊,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你是跟着烦恼转,你有什么用呢,你如果不跟烦恼转的话哦,他,真的来消除你的业障,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进,好的不得了耶,所以啊,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而且刚一出马上跟他斗,这样,绝对不停止。 【「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资养成无可敌,唯随彼行」。】 下面这句话看看,假定你不这样的话,刚刚起来的时候,你让他去,让他去,这个是什么,这是非理作意,他小的一点点你都挡不住,等到他慢慢的滋长长大了,你能敌得过了吗,那时候你一定挡不住,那时候你只有跟着它,完了,那你就完了,这个很重要哦,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小的地方我们看不见,比如说我们这个车子刚刚一个小洞,你看不见,让他去让它漏气,漏漏 漏漏到爆爆一下那个胎破掉了,那时候你一点辨法都没有,啊现在那个小洞,你随便一下挡住了,想起以前我们小的时候,那个造的那锅,不像现在那铝锅、铁锅,那个造的铁锅,有的时候那铁锅是翻砂的生铁,翻砂那个砂眼很小一点点,那个乡下人补那个砂眼真有意思,他怎么辨呢,就是用那个糯米团啊,揉了以后然后用那泥巴糊糊,然后不晓得怎么烧烧唉呀弄弄外面涂层油,好好,所以现在有一句话叫,泥补,泥补,用点泥补补它,居然就解决了,那么一个小洞,但是你等到大了以后,那是一点辨法都没有,再也没有用了,这个整个锅子丢掉了,这是千真万确的哦,所以说这地方说我们真正要持戒,就要小的地方谨慎起啊,现在不要大而化之,哎呀总觉得现在这个没关系,那个没关系,那个有关系,这个有关系,你能够在这地方努力,你才有一点希望啊,所以从这地方,我们千千万万拼命斗都来不及还要找借口,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千万不要找借口,啊还有呢~外境而这个借口什么啊,他不是自己故意找的,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外境的引诱,第二个是自己的宿习没有正知见说起来很动听哦,哎呀要弘法噢要什么,要什么,是自己因为啊,第一个知见不正,第二个呢没有能够如理的检查他中心概念在什么地方,所以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走错路了不晓得,这是最可怜的,所以人最糟糕的还是愚痴,所以对治烦恼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啊,无知要对治要得到正知见然后呢,下面的话不要放逸得到了这个不放逸,从那里开始,就从这里开始,一开始起来的时候,你就不要忍受它,一忍受你就不行了,一忍受不行了,所以我说我这个早晨起来这个 当年就是这样,后来我看那个祖师,很多一些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个习惯, 他很有道理啊,他说啊,你在无明的长夜当中啊,当你偶然觉醒的时候,你马上想办法清醒,醒了就有机会醒来了,否则的话你就睡的很浓说啊,哎呀稍微躺一下,一躺下去以后睡着了,一睡又不晓得什么时候起来,实际上这个例子啊,经论上面,我们平常习惯也是这样,你早晨听见铃响,你趴坐起来,坐起来,那个时候也就过去了,否则的话你在床上嘛躺一下的话,说实在的假如没有第二个板打的话,你一下说不定就一个、二个钟头就睡过去了,对不对,在无明长夜当中不是说一个二个钟头啊,再一沈沦没有出头机会了,为什么,因为你一直在增长恶业当中嘛,你有无量无边的这个染污之因,一直把那个恶缘去滋润它,你怎么有机会,现在觉醒的时候,你都没有办法把它挡住,现在觉醒的机会都没有了,你就能够爬得起来了吗,这不是简单的道理吗,所以他告诉我们一定要真正做,一定要这样的,念头起来的时候,不可以,念头起来的时候,不可以,你慢慢的,慢慢的这样的净化,净化的,啊,这个障碍慢慢的减除了,所以你作起来容易了,还有呢你力量慢慢的增强了,当然更容易,刚开始的时候你都能够作,现在力量增强了,障碍减除了,当然你能够更好嘛,就是这样能够增长嘛,所以了解了这一点,特别我们现在晓得,原来真正这样的啊,所以说看事情是大处着眼,但是呢是小处着手啊,千真万确,现在我们学这个也是这样,所以它前面告诉我们哪啊,我们学上上啊这个大处着眼启发我们好学之心,然后我们下脚是从下下,从基本的小处着手,然后呢自然而然啊,你对上上增欲得心,同样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是励力纵未能遮,亦当速断莫令相续」。】 说就是这样的努力你就是不能遮止的话,也赶快把它断除,不要把它相续下去,这个意思怎么讲呢,比如说烦恼起来了,你要遮但是偏偏还没辨法挡得 住,但是呢你这个念头呀不要让它继续下去。有一个同修曾经跟我谈,说,哎呀是的,我们现在的确是一方面自己修固然重要,还有呢客观环境也重要,选择环境当然在家、出家,然后这个出家不仅仅这个形式哦,还要这个内容,然后出了家以后呢,同修之中这样,然后我辨别善恶知识,在家也是如此说这种情况之下,你在家你没辨法不做生意,没办法跟人家,那怎么办呢,那这个时候就是说的确有很多情况之下,你虽然努力但是那必不能少的,那个时候什么,就告诉我们啊,莫令相续我心里面真的很清楚,哎呀这个是怨家啊,平常像刚才说的时候~啊~,如果这个地方寺院也好,这个上座也好,告诉你不要这样作,要告诉你要这样作,你心里面总不大对劲,旁边安慰你啊,对啊这个莫名奇妙,本来这里好好的,他就是这样,你不要去理他就得了嘛,以前觉得啊很好对啊,我就是大家,是啊,他也莫奈何,那时候想,他不要奈何我啊,是我自己应该怎么样策励我自己啊,那时候你晓得一方面努力,然后那时候你警觉到,哦这个人哪原来不是真正的帮我们忙的,他也在烦恼当中,他倒不一定是恶心哦,那时候心里面就注意,也不必故意说一定说好,从此以后我们叭,一刀两断,大家还在这里,心里但是要警惕着,然后完了以后呢,不要让那个错误的念头继续下去。 【「应如画水莫如画石」,】 什么叫画水啊,什么叫画石啊,它下面,看~ 【「如亲友书云:「当了知自心,如画水土石,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 我们哪要检查自己的内心,内心的形相什么,像画水画土画石,这个烦恼,当烦恼来的时候像画水,是有的时候我们还是难免哦,画了水以后,你画一下,一下找不到了,这影子对不对,画在土上的话呢,土上画了一下的话那个影子留很久,你稍微磨一下磨掉了,如果你画在石头上面画了以后啊,对不起,你怎么弄也弄不掉。就是这个,对烦恼的话,就算让它升起,像画在水上一样,很快不要再留痕迹,乐法这件事情啊,那么要像石头一样,这个法的这个落在心里面就像画在石头上面,一但有了永远不去,现在我们乐法如画空,连它找都找不到,好一点的如画水,啊~总算还有一点影子起来,起过来了以后等一下就没有了,这是我们为什么,凡夫是凡夫,现在我们要努力,真正要努力就是从这地方去开始,就是对这个烦恼,就算它现起来了,不像空一样,画水一样,但是一下没有了,靠什么,靠法来净化,所以我们现在第一件重要的要跟烦恼斗,啊,现在懂得了很高兴,同样的记得吧,我们为什么前前是后后的基础要跟烦恼斗,跟前面这种都相关的对不对,啊所以啊,那个我们啊,的的确确从下脚第一步,这个次第啊,你一定要慢慢慢慢的了解,你能够了解多少,你就能够真正的开始行持多少,你行持多少,你可以得到相应多少。 【「入行论亦云:「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争,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恼,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于烦恼敌,终不应屈敬。」」】 这个就是入菩萨行论真正的修学的菩萨应该这样做,说,啊我们哪平常发脾气要发的,跟谁发,跟这个发与此共战争,像这样形象的这个烦恼,那就是我要跟它战的,要记在心里面,要大瞋就是这样,所以你看那个密宗愤怒相,跟经上面完全相应,菩萨要什么大瞋,瞋什么,就瞋这个,要大瞋干什么,杀无明覆,就这个,所以他有特别的意义在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对这个东西瞋,而不是瞋别的东西,然后我们要贪,贪什么,贪法,菩萨要大贪,贪什么,贪法,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所以说啊这个只有一样东西,坏烦恼,只有一件事情,除了这个以外我别的是没有别的事情了,我宁愿被杀,乃至于断头,不管遭到任何困难,我绝不屈服,绝不屈服,这所以断烦恼敌终不应屈敬,啊我们现在甘愿沈浮在烦恼的石榴裙下,还恭敬的不得了,哎呀这个是好东西啊,错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七卷,面 呀~啊恭敬的不得了,喔~这个是好东西呀~嗯错了,这个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努力做对的, 【「善知识朴穷瓦亦云:『我虽忽被烦恼压伏,然我从下而为切齿。』」】 做为榜样的,我们看见祖师这样我们 这个祖师这种行持都是值得我们啊~ 就心里面啊不会气馁,不会气馁,我们就勇气百倍,像这么一个大善知识,朴穷瓦嘿~那他有的时候也被烦恼压伏喔,啊换句话说,它又现行了,它要犯,但是他怎么办呢,从下而为切齿,什么叫做切齿呀~咬牙,我虽然被你压,压压住了对不起,我就是不服气,我就是不服气,我就是要跟你斗,你有这个心嘿你就斗得过他,现在啊我们还没有斗啊,已经臣服在他的脚底下,你一点用场都没有,现在我们还常常说啊,唉呀这个事情啊不行啊,这个事情少不了啊,这个事情这样啊~不是,这个事情我也不服气,那个事情我也不服气,我的目的就在这里,他眼前虽然还在现行当中,但是我全部精神就要跟他斗,是的,我现在被他压住了,但是我不服气的就是这一个,好了这就对了,这就对了,所以那善知识就是这样来的, 【「博朵瓦闻之曰:『若能如是,当下即退。』」】 说你真的这样的话,耶对不起,他马上就退了,别的敌人啊,他压在你身上虽然你咬牙紧啊,咬紧了牙关,对不起你力气不如他,你没有办法,啊烦恼这个东西妙极了,你真的在下面咬牙的话,他就没有了,原因为什么,简单的很啊~所以是内法,所以说他难啊是难极了,说他容易是容易极了,当你一念觉醒的时候,请问你的决心是什么,觉相嘛,已经不是烦恼相了嘛,所以说他的的确确非常容易耶,的的确确学别的东西啊,的的确确有的时候不可能,不一定能够学啊,但是学佛的话,你真正会了以后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时刻,没有一件事情上面,不能学的,为什么,在任何情况之下你都有心嘛,很简单嘛,只要你的心提起来就对了嘛,你说你现在做任何事情,啊你要去买一样东西唉呀对不起天气不好,唉呀等一下没有钱,啊跑出去又不方便,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一大堆不行,眼前做太多的事情,你要扫一个地找不到扫把,你 要弄个半天啊~但是烦恼这个东西的话,你一念觉醒,所以你只要切齿当下即退,对吗,这个理路很清楚耶,然后呢,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经验,当你真正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听的时候,耶没错没错,真正重要的,前面你啊~是不是在忍受这个烦恼,最严重,最可怕的,我们非理作意,他还觉得他唉这个有道理的,所以记得这个生烦恼的六因吗,你前面这些东西你必须要弄得很清楚,啊固然烦恼最主要是他的随眠,他的种子,他遇见那个境界啊~耶那就生起来了,那遇见了境界有几种,有一种由人尔而引起的,有一种由法尔而引起的,有一种呢习惯而兴起的,还有呢非理作意,现在你心里面一天到晚在那个烦恼上面转,非理作意,尽管听见了法,你会话是啊,法师你说的很好啊,但是我就是听不进啊~为什么听不进啊,你现在这就是非理作意,你并没有真的跟他切齿,这个就是迁涉到对前面所说的道理,或者对法的真实的行相你没有清楚,如果你真实的清楚了以后啊,你就会感觉到,耶对啊,我现在这个脑筋起心动念是非理作意,但是他又偏偏不能解决,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认识这一件事情的真相,,无明,所以他明明是啊如非亲,然后呢非实,记得这个无明的特质吗,他明明不是实在的,是明明不是亲的,就是你偏偏以为这个是实在宝贝的,由于这个无明,所以你执着,这个是第一个不认识他的行相,,总的,然后呢,一样一样,然后呢,你也不要晓得它的害处,你不晓得它的净化它了以后的好处,假定你这些东西都了解了的话,那个非理作意就生不起来了,你认得很清楚,所以这个次第大家现在我要重新说一下啊,大家不妨想想看,啊第一个,当你想通了,用用看,妙不可言,不但我们在座的,啊我经验到的,也应该这么说啦,这不但我,在座的好几位同学,大家都有这个经验过了,已经,有的人啊,唉啊觉得怎么弄啊就是弄不起来,有的人觉得耶一转转过来,原来这么简单法,是嘛的的确确,就是你啊是不是照着刚才这个办法去做,说你没作的事情啊,唉啊总觉得难得不得了,你只要每一个次第摸对了以后当那个心相一转过来,觉得啊,原来这么个现成法,这么个现成法,嗯就这个,所以 【「世庸怨敌,一次摈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时仍来报怨,烦恼不同。烦恼于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无往他方亦无报复,」】 就是这样,说世间的这种怨家仇人啊耶尽管你一次把他赶走了,现在暂时的安乐了,等到过两天啊,他慢慢的,哈等他恢复了力量他又来了。耶这个麻烦,烦恼这个东西啊不是,烦恼在你的身心上面,假定你一次真正的能够从根本拔掉了以后啊,他绝对没再力量来报复你的,绝对没办法来再报复你的,但是问题在那里呢,由于我们不能精勤破坏烦恼所致。这个地方真正重要的,我们啊眼前真正要努力的在这里啊,真正要努力的这里啊~啊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努力精进的,入行论, 【「入行论云:『摈庸敌出国,摄受住他方,养力仍返报,烦恼敌不尔。」】 就是这个,前面解释这个, 【「烦恼为惑慧眼断,遣离我意能何往,岂能住余返报我,唯我志弱无精进。」】 这个烦恼之所以能够迷惑我们啊,因为我们不认识它,你现在认识它了,有了智慧啊,有了明,有了正知见啊~被这个慧眼一断,断除掉了以后啊~从我们的心意当中啊~把它赶出去了,它能到那里去啊,它没地方可去了,它岂能住在别地方再来回报我们,不可能的,这是问题在那里啊,只是我的意志薄弱啊,不精进啊,第一个是意志薄弱不精进,这已经是非常糟糕了,我们还找种种借口,唉呀这个也少不了,唉耶那个也少不了,那个也少不了,那少不了,你心理本来就没准备嘛,那当然嘛,就完了, 【「女绒巴云:『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 这个一个祖师说的,说烦恼起的时候不要懈怠,这是我们真正的时候,啊当下就应该去对治,这样的遮止它,如果不能做的话应该怎么办呢,站起来,啊这个第一个对治就你是当下一念,说认得它,万一做不到站起来设曼陀罗,曼陀罗就是供养,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说曼陀罗啊,这个曼陀罗就是我们这个现在,真正的曼陀罗就是坛城,叫做周界,换句话说这个曼陀罗虽然是我们现在手上的行相,这个就是表示把我们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供养,是啊~所以这个现在西藏还保留着,这个三种供养法,第一个供养的话,就是把我们那个南阎浮提的一切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最好的一生就是佛的圆满报身报土就是你观 为什么要供养,我们上、上面说那个四力对治当中说过的,想供养一切诸佛, 这个对治烦恼当中因为你的力量太小啊~所以我供养,靠佛的力量,你靠那个金刚山耶,这个力量就很大了啊然后呢,因为自己的力量差,所以供养了以后祈祷尊长本尊,尊长就是师长,本尊的话那就是你念佛的,就是佛陀,阿弥陀佛,然后呢,你念本师释迦就是我们世尊,释迦世尊,乃至于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念了以后然后他的力量,缘烦恼,忿怒念诵,对着烦恼,以大忿怒,这个真是大瞋相,来折伏它,来折伏它,所以这个地方注意啊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对治遮止。你们了解了这一个,渐渐就了解了,为什么我告诉你们,说我要尊重时间,为什么要这个,就是你心理当中啊,平常是什么,一天到晚随顺着烦恼,现在渐渐了解了没有,啊所以这个地方你心理面晓得耶,我现在这个是跑到这个寺院里来订立一个规矩,他的规矩目的干什么,就是依法止情,依法尽情,依法化情,还记得这三句话吗,不是说斤斤计较在这个上头,是这个时间本身是的确有一它特别的原因,可是他每一个地方有它,各色各样的原因在,喔早晨一听见板,啪马上起来,就是这样,固然一方面对治烦恼,一方面呢,你又尊重法,任何一方面,就是这样,他有种种这种好处,如果你了解了这一个你就不会说,耶别的地方这样,那地方,那有他什么关系嘛,别的地方那一些人,在他的环境当中用这种法制他的烦恼,就是如此嘛,这样这个法本身那个是不管它,法法圆融,然后呢,适应你的缘用这样的法,所以这个叫做缘起之法嘛,你把握住这一点,一点问题都没有了,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是我们要根本上面认识的啊, 【「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动住处,劲举项颈,亦能折伏,可见彼与烦恼斗争。』」】 那么另外一个人说,他又说啊,就是还是那个女绒巴,他只是说,别人又告诉他,他不但如此啊,而且啊他本来住在那个地方站起来换一个地方,啊劲举项颈,用力咬尽牙关就这么来几一下,是这样来,他也能制伏,这个实际上真正的说明什么,说明说明他的心理的状态,全部精神摆在那个地方,啊所以啊从这个地方可以看见他跟烦恼斗的样子,跟烦恼斗的样子,昨天晚上我下去跟人家说一个笑话,还有人晓得这个事情啊,我以前曾经跟你们常常说的,说啊我们啊这个不认识,如果不认识菜啊,叫你拔草啊,结果啊你草没有拔掉,就把菜拔掉了,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有它的原因的,啊那我常常说的,就是我老师,喔这个人是非 常努力非常精进,大家去出坡了,干什么,去到菜园院子里拔草,他一定第一个,把袖子卷起来蹦蹦蹦,人家还没有准备好,他跑得去那个菜园已经拔好了,一看啊,菜固然是没有了,啊草固然是没有了菜也没有了,就是这样,然后呢,大草是没有了,小草在这个地方,这常常人家拿来笑话,刚才开始也是这样,到后来我越到后来越尊敬越佩服,啊~我一点都没有错,矫枉过正你一开始就十全十美绝无可能的,所以你开始的时候一定要精进,所以他做任何事情拿全部的精神去做,然后一做,一听见,碰,马上站起来,一副嘎拉~别的人在那拖拖拉拉慢慢吞吞这么弄了个半天,你跑着去看他已经拔得干干净净,尽管这个本身是有问题,可是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说明什么,我那个时候才了解是的,他的的确确任何地方他就拿起精神来做,所以表示他心里面啊,绝不协 眼前我们第一件要学的所谓正知见,现妥的态度,这个是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 在我们不但是协妥而且还要去保护,还去保护它,用种种借口,你如果用世间的借口来保护还好,我们还可怜是用佛法来保护,总觉得啊,我是行大乘为了利人,这个啊,啊这种地方啊,千万自己要检点啊,千万自己要检点啊~你拼命去对治都不一定能够解决,你还保护,不但保护,用佛法来保护,完了,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佛法本来就是拿来对治这个东西的,结果你用佛法来保护烦恼,请问怎么办,你修学佛法的人都用烦恼来保护烦恼,还靠谁来弘法,然后说唉呀大家要弘法啊~你们不努力啊,这个话怎么说起啊~啊我所以现在啊,想想以前我也这样做啊真是惭愧,到现在啊还改不过来,所以我特别把我的错误处处地方提出来,但愿大家把我啊做为一个殷鉴啊,不要走这个覆辙啊,不要走这个覆辙啊~所以我告诉你们我对佛法的的确确啊实在谈不到,只是我把我自己的痛苦经验,错误的告诉你们啊,再说一遍,啊拿世俗的借口来宽容已经不可以,还有佛法来救他,现在你拿佛法来宽容,你也没有救,佛法也完了,这个道理是我们啊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好好的摆在心里面警惕自己,观察自己内心最清楚不过,观察自己内心最清楚不过,最后一句话,这是观察我们内心喔,不要看别人,啊如果你拿刚才这句话一看别人那就完了,的的确确现在有太多的大菩萨,他宁愿自己下地狱救别人,这种人了不起的人,他一定要和光混熟的所以我们不必看别人,佛世以及佛的前世有多方面的,这一种人,最主要的我们看自己,这个一点特别重要。 【「此复应如阿兰若师云:『昼夜唯应观察自心岂有余事。』」】 嗯现在我们啊不管是白天也好,不管是晚上也好,实际上呢,不管你醒着也好,不管你睡着也好,你说你睡着你怎 么办啊,耶他有个方便善巧的,你在睡了之前你只要努力把持这个概念的话,对不起睡着了以后这个他还在转,这个道理你们先听着,将来有一天我们真正有机会的时候,开始行的时候我告诉你们,妙不可言,如果是你临睡之前啊你说唉呀伸一个懒腰,啊今天忙了一天,好高兴睡在那个地方,然后呢,今天晚上啊乱梦颠倒,然后你睡了之前先缘那个正法对没错,然后你想想想,尽管你想完了以后一定睡不着,耶你不要怕,慢慢的睡着了,今天晚上这个梦当中这个梦境中一定是好境,就算这烦恼起来了你很容易觉得哎,为什么,你这个细的现行啊还在跟烦恼斗,就这么妙法啊,这个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你照着去做的话耶他就生起来了,也只有照着这个办法,你才能够生得起来, 【「又传说大觉窝一日随见几次,尔时定问『生善心否。』」】 啊这个是阿底峡尊者说的,到了宗喀巴大师已经三百多年了,所以他传说,那听见,说这个这样说不管你碰到几次,他总会问你的善心生吗,注意喔,这个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教诫哦,我们现在碰见了,干什么,啊一碰见啊,啊那 一串啊怎么弄也弄不断,大善知识碰见了,他就问也不晓得多少这种闲话, 你,耶~你那善心生吗,我想所以记得云谷法会禅师这段公案,碰见了凡四训,随去他丢个蒲团给你,啊然后呢问你的时候,别来功夫如何啊,那个祖师的典型,佛是更高,我们现在要学佛的话,就从这个地方学起,自己问自己也问这个,大家遇见了也应该这个,那个时候慢慢慢的烦恼就减少了,啊互相策励的时候也是策励这个,啊那么前面啊,啊就是由把应学的,学的戒关于戒的这个特质,重要的,以及降服烦恼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此诸烦恼如何断者。谓痴罪重极难远离,为余一切烦恼所依。」】 在这个断烦恼当中啊,他也有一个深浅次第等等,最难断的是痴烦恼,同时他不但难而且是一切烦恼所依,这个我前面特别跟大家说过,不要说哎呀我现在没烦恼,现在在无记在痴相当中,啊这个贪啊瞋啊说实在的我们就算不能断掉它还认得它,你只要认得它都有机会,这个痴我们还不认得它,我们还觉得很好,啊现在常常有人说哎呀,六祖大师不是说心平何劳持戒,我现在心很平啊,持什么戒啊,现在实际上的心平了没有,不一定,有的固然平,有的对不起在痴烦恼当中,心平什么情况呢,就是六祖大师,他是这样说的,然后他的示现怎么样,到后面人家拿了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啪抹过去那这么刀在脖子上抹过去头还在,第二次再来一下以为眼睛花了,对着他再来一下,他的头还在,他这个心平的现象,你有这个本事吗,那的的确确你可以不要持戒了,这样喔,这个心平这样的不是说你现在的心里平平,心平平心平气和,人家打你一个耳光不要用那个刀子来喔,哇你就跟他吵得面红耳赤,不打架才怪呢~说心平这个不是平,啊人家呢少给你一样东西,啊那时候你心里面觉得怎么没有我的份啊,啊那个不是平,那是痴,这我们要认识的, 【「彼之对治,多修缘起,善巧生死流转还灭。」】 怎么对治它呢,多修缘起,十二因缘,啊你对这个生死流转的行相,以及怎么样使它还灭,你能够很善巧的了解了以后那就对了,上次那个考题的这个答案啊,我没给你们,啊我告诉你们喔,下次还要考,所以啊你们在这个上面啊好好的要认真的努力,啊好好的努力,啊等到你们考对了我才告诉你们,你考不对我不会告诉你们,但是我在旁边啊会慢慢的指引你们啊如何认识他,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现在的的确确的目前对治这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学到现在为止这个,实际上将来还是这个,不过他的内涵啊一步一步的更深 入更细致,只是如此而已,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若能修此,则五见等一切恶见悉不得生。」】 假定你真正能够修这个的话,我们现在的五见,一切恶见,统统不得生,这个见烦恼啊,罪魁祸首就是这个东西,见解一定是在前面的,啊你有了这个见解就这样,啊觉得这个事情要这样的办,要就那个事情那样办,我说了这个见解,我想起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来了,啊如果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啊,说给你一个苹果啊,叫你连皮吃,你绝对不愿意,我们以前也是一样,那个苹果很好吃 怎么你怎么皮削掉的为什么连皮吃啊,结果到了美国人,你削皮他绝对笑你, 的,好像这个苹果皮很不好吃为什么要吃掉,你问他好不好吃,当然不好吃,为什么营养嘛,他就是什么,见解,他那个概念在前头,实际上有太多的事情,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妙不可言,我们的习惯啊,是已经养成了我们不知不觉就会这样的,但是最初一个新的习惯的建立,有两种可能,有一个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啊,培养成功了,还有一种新的习惯往往是先那个见解,你觉得要这样的,你觉得,当你有了这个见解以后你就会,譬如我们现在很多情况都是这样,啊人家说啊,现在的科学知识告诉你怎么,想想没错,然后你照着去做,所以他一切的根本恶见,你不认识这个事情的产生,所以总总恶见的根本就是萨迦耶见,现在如果你要想对治的话,把根本把他拔除了一切都解决,而对治的方法就是还灭缘起,这样所以他第一个特别把最难治的根本说出来,实际上呢普通一般主要的烦恼有三样东西,啊除了这个痴以外还有瞋贪, 【「瞋与现后二世大苦,断诸善根是大怨敌。」】 啊瞋容易了解,但是呢,我们往往容易发,所以他特别告诉我们啊,瞋现在啊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然后呢将来啊也一点好处都没有,不但没有好处是大苦,善根由此而断,真正害我们的是这个, 【「入行论云:『无罪能如瞋。』」】 天下没有比瞋更糟糕的坏事情了 【「故一切种莫令生起,励修忍辱。」】 啊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要生这个,要修忍辱, 【「若不生瞋,则于现法,亦极安乐。」】 这个啊说要去对治瞋,啊 【「如入行论云:『若能励摧瞋,此现后安乐,』」】 眼前心平气和,将来的得到美善果报, 【「贪爱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业,渐增势力能生生死。」】 这个贪爱这个东西啊真糟糕,啊能够啊把以前先造的善业不善业啊,渐增势力能生生死,当我们把十二因缘这个关系了解了,现在了解这个贪爱的可怕,然后呢你了解了真正对治的生死就从这个地方下手,对不对,啊是这个,这样,所以啊,把以前所积下去的种种的业,所以把这个业这是一个因种,啊这是一个因种,引发他增长生死起发现行的就是这个贪爱,爱、取、有嘛,所以它引发了这个势力啊能够生、生死, 【「又欲界者,从受用境,触缘生受,味着生爱,应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有过患,而正遮除。」】 修行最好的地方就是欲界,所以他这个地方讲,对我们这个欲界啊,最啊~最难最难了解的是痴,但是我们修行的下手第一步从这个地方开始啊,种种的受用的境界上面啊受用的圆满有两样东西,触跟受,触缘就生了受,受缘,受为因缘而生爱,那怎么对治它呢,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有过患,而正遮除,这个告诉我们,啊你怎么对治法呢,就是这样修习,这个修习包含了,亲近善知识,而不要拿喔人家对你好,哎哟你现在啊,这样啊,这个人讲的这么严,都没有道理啊~都说什么:你不要,这个晓得,所以善知识第一,第二呢听闻如理的正法,然后呢第三个,啊这个正正正正听闻,最后呢如理思惟,思惟些什么啊,你晓得这个东西的害处,啊不清净,啊以及种种的过患,如果是你真正的了解他的害处,知见上面就排斥他,不像以前,然后呢,你修习了不净观以后的习性上面整个扭过来,那个时候啊,这个贪爱啊再怎么也沾不上你了,再怎么也沾不上你,啊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讲这个,所以我们千千万万不可以拿佛法作为借口,哎呀我在这里弘法啊,哎呀我如果不这样作的话,啊那些信徒啊,啊那那那断了他们善根啊~嗯不是这样,啊如果是你不得善巧,如果说不了解这一点,这样去做的话,不是断了信徒的善根,是我们断了佛法的慧命啊,佛无量阿僧祇劫所积的法宝,到我们手上就被你一刀杀死,这个我们要认得清楚的啊,所以啊拿这个佛法用来这样对了怎么用啊,啊,你思惟它的过患,啊然后呢修不净观,到那个时候啊,再有好的名闻利养,你一看见啊,哎呀害怕的逃都来不及,沾都沾不上,那个时候啊遮止掉了,这个是下手,于是贪瞋痴啊,一一对治耶,这个主要的都对治了其它的当然没问题了啊粗的对治了细的就可以一步一步的深入了, 【「世亲大阿阇黎云:『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害,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 这个五样东西啊~就是指我们的五毒,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七卷,面 这个五样东西啊就是指我们的五毒,任何一样东西的话,啊这就受一样害,任何一样的害处啊已经不得了了,现在你五样具全啊,怎么办啊。 【「又易生难离,谓爱四事」】 啊这个东西啊,要想离是难极了,生起是容易极了,那些呀, 【「利誉称乐」,】 利啊利养啊,誉是名誉啊,称是称赞,乐是快乐,所以说八风就这个,啊反过来呢,利是衰啊誉是讥,啊不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就是这个,固然,好的固然不要动,坏的也不要动,现在我们对治贪那方面来说的话,就这个四样, 即此等相违品,此等相违品的话,就为什么,这个是特别难除,此相违品啊, 是变成八风了,在这个利誉称乐这是引我们的贪,然后呢,衰毁讥苦是引我们瞋,总之根本是痴,啊这个我们要排斥它,排斥它,意不欢喜就晓得它的过患,不要为它所污,当修对治。 【「此复总修生死过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真正的方法还是什么啊修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 【「慢于现法最能障碍当生之道,及当来奴贱等因,故应断除。」】 啊那么除了贪瞋痴以外,慢呢, 【「慢是现在最能障碍当生之道」,】 这个的确是,慢看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你有这个慢心在的话,你就没办法,啊就是讲那个东西啊,觉得这个佛法就是这样,好像它也并不并不强,啊这个不值得听,把我啊总是看的比别人强,就是这个,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之前为什么一定要晓得自己病,一定要恭敬的原因就这个,你这个生不起来的话,听佛法根本没用,如果你这个有了以后就算他比你差一样的对你有受用,这我们已经了解了太多的理论,就现在就认真去做,啊如果你真的生起来的话,啊一个蚊虫对你是个善知识,骂人也是个善知识,何况是普通真正的一个善知识,所以这一个地方就是讲慢,眼前是障碍,当来呢,下贱,啊所以要断除。断除道理, 【「如亲友书云:『当数思惟老病死,亲爱别离及诸业,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憍慢。』」】 还是思惟啊,啊生死之间啊你把我看的这么大,结果我啊是老,生老病死的根本,然后呢爱别离呀,什么等等啊,八苦交煎啊,啊在任何情况之下,对不起,你就跳不出啊,那个染污之业所感果,必然的这条死路啊,所以啊了解了这个去对治的话,这个憍慢就生不起来。 【「若于四谛三宝业果获得决定,则不复生疑惑随眠。」】 最后这个疑,哪如果是你对这个四谛三宝等等,以及业这个道理啊能够产生决定的定解胜解的话,那么所有的疑惑的随眠都生不起来了,所以现在最主要的恶见,啊换句话说见烦恼能够去除,然后呢,这个痴烦恼,贪瞋痴慢疑除掉,这就是啊我们目前真正应该努力的,前面是告诉我们,现在总的来说,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干什么,要斗烦恼,而且斗的方式呢随它什么时候行相一生,生于无间是马上去斗,这样,要想斗它,还要了解这烦恼的相,啊然后呢,他的过患断除的胜利等等,这一段告诉我们的就是别,各别的说,那么这个烦恼是那一些,那这个烦恼那一些烦恼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啊对 是,到现在这里为止我们晓得了,啊原来中士真正告诉我们治的简单的方法, 的特质,我们能够从这个地方下功夫的话,无有不成者,啊如果以这一个念佛为正行,这一个为助行的话,那一定往生啊,而且这个品位一定不小,因为眼前你烦恼没有了,你所以斗烦恼是为什么,怕生死,所以斗烦恼是要求极乐,所以一心一意,本身你不念佛,本身就是最好的念佛,已经。何况佛还有这样的愿力在,所以同样的道理,你参禅学教等等呢,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在这个上头,所以我们晓得,啊所以这个地方叫共中士道,这个就是走上去的整个的基础,啊这个是它的大要,我们上面这样的次第呢,所以现在啊,我们啊就讲那个持戒的这个内容已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啊继续下去。 【「又睡眠昏沉举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忘念不正知等,诸随烦恼最易生起,障修善品」】 啊那么除了上面特别的告诉我们啊戒的重要,以及如何持法以外,如何防犯以外,那么这个地方提出几样东西来,啊是这几样东西啊,这个平常啊虽然是很小呀,但是修行善法当中啊,这个障碍是最大,啊那几样呢,睡眠昏沉这是向下沉的时候,向下沉的时候,然后呢还有向上昂的时候,掉举,平常是放逸,无惭无愧,忘念不正知这个行相简单的说一下,啊这个睡眠就是我们平常睡眠,睡眠倒的确的忙了一天呢你去睡,前面已经告诉完了,说我们睡一定要睡,后面也会告诉我们睡是一定要睡,可是那个时候睡的心情啊我们要注意,身体需要休息,但是呢心不是,心不是,心要保持着怎么精进,啊那么在白天呢,平常的时候啊,你坐啊或者什么等等啊这个昏沉,这昏沉往往啊比如尤其是当我们啊,在学定的时候,自己还觉得哎呀很好,实际上呢,一直在昏沉当中,不但学定喔,在我们很多情况之下,比如说念佛,有很多啊念佛念的好像哎呀那个念的很好,实际上呢,他就是在轻昏状态当中,轻昏状态当中啊,这 个像养神那样的,他还觉得很好,啊这是一个很大的大障碍,我们不知不觉就想能够这样的话,自己已觉得对,这个是一个问题,啊那么除了这个以外实际呢就是主要的就是你心里面啊,下面告诉我们的要把正知正念提起来,还有呢,就是心里面举起来的时候啊变成掉举,掉举就是跟贪相应的东缘西缘,心里面老是想那些事情,啊放逸,放逸就是心里面啊不在善法欲上面努力的去精进的,所以心里面放宽了以后啊觉得这样,无惭无愧自己啊对于错误啊不晓得惭愧,惭愧的两个,心里的行相是一样的,一个呢是由于自己啊反省关照而引发的,哎呀我怎么自己这么差呀,啊还有一个呢,由于比之人家而感觉出来的,这个不同,那么我们真正重要的呢,平常呢一定要保持啊正念跟正知,反之你正知正念一失去的话,那个问题都来了,「所以啊诸随烦恼最易生起,障修善品」,啊这一种,平常的时候最容易生起的,而这个呢,因为生起了跟烦恼相应,当然你不在修行当中,所以我们正规的修行啊就要这样,那么持戒第一步呢主要呢就是这个,所以持戒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什么,要正知见,而这个正知见要靠那个正念去护持它,那么像前面这样东西的话,那最容易呀把你的正知见正念啊损害的失去的,所以这个一失去的时候,那什么都谈不到了,他就说这一个虽然看起来很小呀,但是啊它为害甚大,为害甚大,当知过患修习对治,率尔率尔令渐微劣。啊这个真正对治它始终是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我们要晓得它对我们有什么害处,你晓得了害处以后,才心里想吗,每次把它看成功这个是我们的真正啊要对治痛切的冤家,那么那个时候就是要去对治它,下面这一句话啊率尔率尔令渐微劣啊,率尔率尔就是心里面啊剎那剎那,实际上呢这个就是真正用功的时候,现在我们了解这个文字,你们真正修行的时候啊,这个很重要的,自己你一观察就晓得,如果不观察的时候呢,它自己呀就流失掉了,就在妄念当中,然后就在放逸当中,所以真正修行的是一定是这样,一定这样,真正用功的时候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这是念念自己啊,哎觉得是的我现在在正念正知当中,那个时候你不要去管它,啊到后面还有详细的告诉我们,怎么样在这上面用功的方法,那么说那个过患,那就是前面讲那些过患它一一说明, 【「如亲友书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贪欲,并疑惑,应知如是五种盖,劫善法财诸盗贼。」】 哪就是我们通常所学定的所五盖,五盖啊,贪瞋啊然后呢掉悔啊,然后啊昏沉啊,疑惑啊,这个修定的时候啊最严重的,会障盖善法的。 【「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若乐睡眠与昏沉,痰阴风病及胆疾,其人身中多增长,令彼诸界极扰乱。」】 啊这个就是啊,如果一个人啊,好欢喜多睡觉,然后呢经常昏沉的话,这有这样的情况,这个人身身体里边啊,就有这一种东西啊的增长,啊因为这个东西增长的话,它诸界就是四大,四大界地水火风,那么这个它就啊不能啊很平稳的在维持着,这样一来的话呢,那身心就动乱。 【「若乐睡眠与昏沉,集饮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颜不和美,所发言语不清晰。」】 啊好昏沉睡眠的这些人啊,他有种种毛病,还有一个呢,饮食多了以后啊,通常啊吃的多的人啊,都会犯这个毛病,啊饭吃多了以后啊昏昏沉沉的,就这样,而这种状态啊,那所以啊结果呢,产生啊身体嘛沉重的不得了,做事情啊力 就提不起来,啊然后呢,下面紧跟着都这样,因为这样,所以啊,他这神志也就不清了,神志也不清。 【「又云:『若乐睡眠与昏沉,其人愚痴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 啊他好欢喜睡眠昏沉的话,这一种人属于愚痴的人,真正的用功努力的人,那全部精神啊提起来在这个上面,他如果说走了这个昏沉睡眠这一条路的话,那恰恰相反,啊愚痴,就这个,我们修学第一个善法欲,其实这个道理啊我们随便一体会就体会的到,比如说你对有一样东西特别起劲的时候啊,那时你精神好的不得了,啊他叫你啊这个睡觉去啊,你做不到,我们常常说的晚上啊大家啊看电视看的很起劲啊,哎是早一点睡觉啊,哎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为什么,就是你那个时候的心里面的好乐之心很强,好乐之心很强,啊那么反过来的话呢,你对它没劲的话,叫你就提不起来,现在我们修善法也是如此,啊所以平常有很多人是懒懒瘫瘫啊,这个真正修行啊不行,绝对不行的,修行 这是必须要的,啊这是必须要的,啊在这种状态一定要提起大精进的力量来, 当中啊,那个就是啊真是最愚痴的最幼稚的凡夫啊,他什么样的修行啊都谈不到,修行都谈不到,已有的还要退失,已有的退失,就这样,所以是退失白法趣黑闇啊。 【「念住经云:『诸烦恼所依,独一谓懈怠,谁有一懈怠,彼便无诸法。』」】 那么这个念住经上面有这一段话,大智度论上面龙树菩萨又特别引这个话,好多经论上面啊都说这个话,一切烦恼所依的依处,什么呢,懈怠,懈怠,不管是那一个人,他懈怠一在的话,对不起那佛法就根本谈不上,懈怠是什么呢,无不是只零零碎碎的,马马虎虎这个,就是精进的相违的所对治品,反过来说,懈怠相违背的对治就是精进,就这样,凡是你不精进的这种状态这个叫懈怠,刚开始的这个心里叫放逸,啊那么后面就是懈怠,就唯一的对治就是精进,而修学佛法必须要的资粮善当中第一个是精进,啊不过这精进注意喔,这个精进啊是指在善法上面精进啊,有很多人忙的,一天到晚忙这忙这个,这个也放不了,那个也放不了,什么事情也去忙,这个不叫精进,这个是大懈怠,啊一想哎呀这个人情也少不了的,等一下这个事情也少不了的,等一下又要请假,又要这个,这是大懈怠,这个是跟善法是完全不相应的,啊什么都舍掉了,就一件事情全部精神的摆在这个善法上面,跟烦恼斗,啊眼前我们真的要做的,然后呢由这个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向上,所以注意啊这一句话特别的摆在心里面,啊一切烦恼所依什么,懈怠,你一有了懈怠,好了,那谈佛法就谈不到了。 【「集法句云:『若行于放逸,即坏凡夫心,如商护财货,智当不放逸。』」】 这个懈怠之前就是放逸,先开始的行相啊就是哎呀你好像无所谓的样子啊,那么下面紧跟着这个,善法就松弛了,松弛了以后啊,烦恼都跟着来了,所以它一旦放逸了以后啊,那不要说佛法了,就是我们修学的人啊,这世间法都不行,哟很简单啦,就像我们做生意的人啊,你要想去认真的去做马马虎虎的生意都做不好,世间的事情都做不好,何况是修学佛法,所以真正有智慧修学佛法的人啊,绝对不可以,绝对不可以,啊一切时处提起来,心念上面提起来,哎呀观察我现在在干什么呀,一点,稍微马虎一点就不可以,这个是所以你了解为什么古人啊他会这样,那怕坐在这里他端端正正,啊做任何事情这样,而我现在渐渐在了解为什么以前的人啊说磨墨啊,这个墨歪了也不行,啊乃至于孔老夫子说,肉,啊吃肉的时候啊,他那个肉如果切的不方正的话,他不吃,这表示他任何一个事情心念啊就保持的啊,啊我们常常说一点一划是规规矩矩的,稍微若错了,哎他就觉得哎这个路走错了不可以,这样,就这样的心里面啊他这种警惕的心情啊在任何情况之下,看见一点不对都不可以,换句话这个就是什么呢,那就是典型的精进不放逸的,反过来放逸是什么呢,什么事情啊都是悠悠散散,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心里面觉得轻轻松松,蛮好过的日子,啊这个都是啊愚痴畜生相,啊畜生相,然后呢,佛法上面的是这样,哎跑出去忙别的事情啊,忙的起劲啊,那不相应,所以我们要了解的。 【「本生论云:『舍惭为天王,意违于正法,宁瓦钵蔽衣,观敌家盛事。』」】 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通常我们碰见这种情况啊,要啊认识,哎呀自己错了啊,不可以呀,时时提醒自己,啊要感到惭愧,反过来如果我们啊不检查自心,不了解这个内心,而没有惭愧心,舍掉了这个惭愧心,那怕让你做天王,喔那世间的啊,这世间的,比起天王根本比不上,啊不要说有钱的大老板,不要说有势力做一个什么小小的官,做总统那个比起天王,怎么可以比呀,就是做天王但是啊如果不,做了这个天王不能修学佛法意违背正法,这个事情不要。所以呀在佛经上面告诉我们啊,他宁愿跑到最苦的地狱里边,如果这个地方有佛法他也要去反之如果虽然上天堂那地方有佛法他不去,这里也是如此,啊他说啊你如果是不能内心当中维持正念,没有惭愧心提起来,违反正法的就怕,就算叫你做天王你不要,宁愿干什么啊,宁愿瓦钵蔽衣,穷的像乞丐一样,下面叫观敌家盛事,穷的什么都没有啊,看见的冤家对头就在那里耀武扬威,没有关系啊,啊我宁愿做个乞丐,看见冤家对头的盛就是啊,啊非常好的耀武扬威的样子,那没关系,那是他的事情,我可是啊内心当中要怎么样,要修学佛法,而这个世间的事情绝对不是我所要的事情,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所谓啊,啊放逸,懈怠,精进,他所指的质跟法,尤其是正法,相应不相应而说,本生论。 【「亲友书云:『大王应知念身住,善逝说为唯一过,故当励力勤守念,失念则坏一切法。』」】 那么下面论上面告诉我们,说呀你要知道啊,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什么呢,念,念身住,啊所以佛一开头的时候善逝集道品,换句话说我们修行第一个重要叫四念住,我们一开头的时候啊,要把我们的正念啊,安住在这个地方,这个才是我们真的重要的,啊这个是唯一重要的,如果是这个东西一旦失 去了那就害了,那个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害了,所以啊佛陀说啊唯一的过失是什么啊,就是你不能啊维持这个正念的时候,啊当那个正念失去的时候就害了,所以啊故当励力勤守念,失念则坏一切法,所以我们眼前正是修行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啊,最最重要的应该干什么呢,努力的去守护这个正念,守护这个正念实际上还要一样东西,正知,耶~你晓得现在对了,然后呢就安住在这个正念上头,那时候你保持这个正念,保持那个正念,所以这个时候的念提啊是安住在这个正念上头,提也可说是念生,啊我们要晓得呢把我们这个心念的念提念生啊安住在这个善法上头,这个叫正念,一但这个失去了,那么什么过失都来了,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最大的一个过失,前面说的懈怠是最大的过失,这个地方说啊这个失去正念是个最大的过失,好像是两个不同,实际上是一个,他精进的什么,精进的就是把那个正念提起来,懈怠就是没有这个东西,换句话说啊一个是教他提起这个正念的这一种力量来说,策发那个正念,念念向上,啊一个呢是正对着你所提的内容来说,所以说的是两样东西,指的是一个行为,假定说你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什么好事都做不成,什么坏事都来了。 【「入行论云:『虽诸具多闻,正信乐精进,由无正知过,而令有犯染。』」】 那么这个论上面这么说,虽然啊你具足了啊很多佛法上头的认识多闻,还有呢不但多闻而且啊你启发了正信啊,还有啊你一心好乐的能肯精进,下面还 ,正知,因为你不能正确的了知的话,你不知不觉当中啊就有一样东西什么啊 有犯染,有犯染,就是说,所以这个正知跟正念啊,它像个左右手一样,当这个正知啊随时检查,啊随时的检查,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啊念佛打坐,自己觉得坐的蛮好,实际上呢已经啊掉入轻昏状态,尤其是这个毛病,或者是轻微的这种妄念,啊想的不知到那里去了,自己坐在那里不知道,坐了半天,还觉得蛮好,实际上不晓得错到那里,那么这个毛病在那里呢,就是没有正知,喔这个详细的行相啊以及修学的方法在后面的奢摩他一章说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那个时候你们才去学定啊,那就千稳百当了,啊那么现在呢到这里为止把前面所说的睡眠、昏沉、掉举、然后呢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忘念,不正知每一个项目它的过失祸患等啊,引种种的经论啊在这个地方详细说明一下,所以我们了解正式开始修行的时候下脚第一步做那个戒基础的时候啊,这个地方要特别的努力,特别的认识,然后呢,精进的去行持。 【「不能如是断诸烦恼及随烦恼,然当不顺烦恼,不执彼品,视如怨敌,是为现在必不容少,故应励力摄对治品,破除烦恼,清净自内所受尸罗。」】 啊是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说生死是痛苦的,而这个痛苦的根本的原因呢,最后追踪到根本上的是烦恼,这我们所有的现在的努力就是要断除这个烦恼,但是它不是一口气一下就能够把它断除的,诸烦恼及随烦恼就是大大小小各色各样,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必须要了解啊,啊不随烦恼,这个地方,这一句话千万注意啊,是我们目前的的确确不可能一下把它断除干净,乃至于经常要跟着它,但是呢,这个时候要什么不要随顺它,前面那个祖师告诉我们怎么说啊,啊有的时候啊被它压倒了,哎但是压倒了他不并服气,在下面咬着牙,切齿,换句话说对不起,我今天啊虽然啊被你打倒了,但是我绝不服气,我一定要跟你斗,这是现在我们就要的心情,这个很重要的,所以我以前啊一再的啊 说什么叫持戒,引那个瑜伽戒本上面菩萨戒,不是说你呀今天一持,哎呀就像那佛菩萨一样,这个不可能的,绝不,绝无可能,我们因地上面是混身烦恼的一个凡夫,怎么可能一下就完全持清净的,天下绝无此事,佛法尤其不会这样,而是怎么办呢,照着次第一步一步的上去,就是你努力的时候,像前面说第一个你要懂得,要怎么样去呀正确的了解,要学,要学,所以啊对治这个不正知这是我们第一啊,无知对治,然后呢,了解了以后还要不放逸,虽然,否则的话虽然你多闻啊,前面说啊你也晓得也肯啊,但是呢,你如果悠散这个悠悠散散啊不行,所以不放逸,啊然后呢,对他起大恭敬,虽然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烦恼还是盛哟,还是很强盛,不过,下面就告诉我们啊,你不要随顺它,不执彼品,视为怨敌,啊这是重要的,这是重要的,尽管你还是不知不觉被它拉了去,常常被拉了去心里面要怎么办呢,不要说哎这个好的,我们要内心当中说这个真是我生死大冤家,不管你贪心重,瞋心重,痴心重,啊平常比如说啊瞋心重的人啊,他往往啊,自己啊看什么事情都看不顺眼,看不顺眼啊,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是完了以后啊他立刻就感觉到,哎呀我这个瞋,心里面怎么又瞋起来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八卷,面 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是完了以后啊,他立刻就感觉到,唉呀~我这 平常我们世间的人啊平常的一般的状态啊,他完个心里面怎么又瞋起来了啊, 了以后,尽管人家劝下来或者事过境迁了,他心里还是觉得这个家伙没有道理,我有道理,这是什么,,那就是执彼品,啊,他自己觉得这样对的,他不了解这个瞋的害处。同样的贪也是如此,是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能够挡得住,尽管嘴巴上面讲不要贪,但是呢人人有这个经验啊,理论上面又知道,嘴巴上面也讲,境界现前又跟着它跑了,但是境界现前可以跟着跑,平常事前跟事后你心里随时要告诉自己,哎呀这个不对啊,这个不好啊,我们平常如果说我们还在想唉呀这个好,那么这个就错了,这就错了,当然对我们现在一般来说,像这种世间的事情我们不会,世间的事情我们不会,我们比较容易犯的那个地方自己注意,自已注意,凡是我们容易犯的那些事情,平常时候要了解,这是我真正跑到这个地方,要对治它的就是这个,不要把它看成功这个对我们有帮助的,观念上面第一个要认得很清楚,在我所了解的,眼前我们在这方面最难对治的是什么呢,倒还是饮食,它是生死第一增上缘,的的确确的这个平常的时候不会,一跑到那个地方去看见了,心里面就来了,来了以后怎么办呢,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回来的时候想:唉呀这个是生死大冤家,我总用什么方法把它对治它,千万不要完了以后,还说哎呀这个营养重要,这个重要,那个重要,那个重要,那个重要,那就完全错了,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不执彼品,就是这个啊,他上面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没详细说,他千万不要把这个东西再看成功好的,清净的,美好的然内心上面去执着它,应该怎么办呢,把它看成功这个才是我们的对治的生死大冤家,啊那么这个贪瞋痴其它的都是如此,其它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就是说随你个人自己的哪一个烦恼重,不是说我们现在一口气要把这个东西把它拿掉它,我们必定要懂得拿掉它的次第步骤,这个次第步骤现在呢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这个上头,所以这两句话大家注意,这个是眼前必不容少的,真正讲修行这是第一件事情,这是第一件事情。所以啊,我们啊,励力摄对治品啊,破除烦恼,我们要努力把 这个对治这些烦恼的各方面的正确的方法,现在啊努力的学习,然后呢,好好的把持住,然后呢,对治这个烦恼,能够这样去的话,那么自然而然哪戒就能够清净,所以啊才能够清净自内所受尸罗这很有意思,看见没有,他那个所受的戒,不是在行相上头的,而是在内心上头的,就是你内心上头,所受的戒经过这样的话,清净了你能够内心清净了,这个行相自然而然慢慢慢慢的就相应了,相应了,这个地方我们并不是忽视这个行相,行相非常重要,刚开始的时候啊,单单的说那个内心那个是说空话,刚开始,的的确确的我们要为外面的境界上面要去严加防范,防范了以后,把自己保护在最好的地方,然后呢,努力学习,从内心上面根本上面认得它,于是里外夹攻,到那时候,你就自然相应,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你偏掉那一方面都不行,啊现在听说哎呀对净治烦恼好像行相不管了啊,那是说空话,反过来说,你在那地方行相上执得很牢,自己觉得做对了,里面一蹋胡涂,那也没有什么用场,,绣花枕头,这两点我们要都清楚,下面 【「大觉窝弟子吉祥阿兰若师谓内邬苏巴云」。】 那个就是个大祖师,就是阿底峡尊者的弟子,跟他的弟子说, 【「智然后有人问汝弟子众,以何为教授中心,则定答为已发神通或见本尊, 于所受戒清净护持」。】 然实应说于业因果渐渐决定, 看看他为什么这个地方特别提这个人,这地方有一个原因哟~这个正教的圆满的教授从这个地方来的,所以看看行持这个圆满教授的真正的行持的行者是怎么个做法的,他们是这样做的,说啊某人啊后面有人问,你的徒弟啊,说啊包括说你在里头了,你们现在学主要的学习些什么啊,大家一定会说喔哟,我现在发了神通,见了本尊了,那个是说到了定,如果就是我们现在这样唉呀学定啊,乃至于念佛的赶快得一心不乱啦。持戒的嘛,哇这个这个各方面好像三衣瓦钵,每一方面一举一动啊就这样。乃至啊打坐的话,他会我跑得去得了定,或者说我这个一盘腿可以盘几个钟头,我也可盘双盘,都是搞这个,讲这些看看,这个地方的,祖师告诉我们,怎么说啊,嘿妙了实实在在啊,应该说啊,是业因果啊渐渐决定。 啊说经过了正确的认识啊,现在对业因感得业果的这个道理啊,由于认真如理的修习内心上面产生决定不移的见解,这样的这个才是,因为你对这个如是因感如是果,正确的了解了,所以你不敢一步乱来,然后呢,努力行持,这个时候的戒啊,拚命的护持,于是就能够啊持戒清净,这个是大祖师的典型的榜样,下面这个解释说明, 【「故修之成就,当知亦是无明等惑渐趣轻微。能感现后二世纯大罪苦」,】 真正的修行的成就,不是说我现在呀~能够盘多少腿啊,能够磕几个头,念几声佛啊~这个是的,可是我们必定要晓得修行的中心目的在那里,说断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么,,烦恼,所以成就是成就什么,就是你能够把烦恼慢慢减轻这个才是嘛~所以他说要晓得修行的真正的成就是指什么,嘿你的无明这些惑,啊,渐渐轻微喔,这个关键很重要喔,现在很多人修了个半天以后, 哎呀讲得道理是讲得天花乱坠真动听啊,然后呢,功夫的话,讲起来的话,一天一定哪,一定啊可以定啊几个钟头,一下是怎么样,结果烦恼如何啊,一动都没有动,说不定还比别人还要厉害,这个,这个不是,这个不是,所以他告诉我们这个是根本喔,真正的修行,你一定要从一开头时,认得修行的目的,那么达到这个目的,然后步步探索它的根本在那里,所以修行的真正的成就,就指这个上头,是不是在一步一步上升,所以在这里为什么呀,因为这个东西才是真正的苦乐的因,如果说你这个净除掉了,那么增上生,否则的话呢~堕落,这个惑,这个无明啊是能感得现后二世的纯大罪苦。现在我们要修的,就是修这个,就是修这个,当你修的时候,然后渐渐增上生,由于这个增上生,最后获得决定胜,由于这个理由,然后你去念佛,嘿,成~你去打坐,成~持戒,对~学教,对~这个基本的概念要把握得住。 【「谓与他斗争,然于尔时一切众苦,舍命强忍」。】 啊这个就告诉我们说,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修的,要对治这个东西,要斗,怎么修呢,就是要跟他斗,要跟他斗,在真正斗的时候,那个时候啊的的确确要忍种种的苦,种种的苦,什么苦啊,就是你无始以来的习性就是这样,现在要把整个的习性扭过来,这个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就是修行,这个就是苦。你能够把这个习性扭过来了,那就问题解决了,那就解决了,这样,所 ,这个真正真的要现在努力的时候就以这一点我们必定要了解,所以舍命强忍 是那个,命尚且舍得要努力,何况是眼前小小的事情,这个地方要注意呀~ 【「其伤疤等返自显示,谓此即彼时所伤,若断烦恼发精进时,忍耐苦行,极为应理」。】 平常啊,我们哪上面这个话这样,就平常假定有的时候,我们跟人家打架,那么为了打架,吵的时候,那个时候跟人家互相打自己身上受了伤了,等到以后啊呀~自己觉得,你看我这个受了伤以后啊,自己啊能够忍下来,能够啊把人家打倒,自己就觉得呀很了不起吧,很了不起吧,有很多强悍的民族,譬如现在的那个德国人啊很有意思,啊以前遇见看见德国人哪,他来的时候刮胡子,刮得满脸都是血,我们就觉得,他怎么老是刮了个满脸都是血,弄不清楚,哦后来晓得了,他们从小就这个训谏,叫我们现在碰到一点出了血了,哎哟害怕得要命,他这个就非常强悍,做任何一件事情,拿起精神,如果说你平常的时候割得马马虎虎,割不出血来的话,表示这个人很懦弱。他从小养成功这个习惯了,所以他一点小苦绝不怕,养成功这种非常强悍精进的精神,所以德国人在欧洲所以成就有他的道理的,世间尚且如此,现在我们小小的一点点,唉哟一点点受不了了,受了一点风寒就这样在缩在那个地方,头就伸不起来,然后,小小的伤风就趴在床上爬不起来,然后呢稍微一点点东西啊就觉得唉呀这个受不了,那个受不了,这个不行。所以他告诉我们世间这样,就表示我们的勇敢啊,现在我们断烦恼的时候,发勤精进啊,要忍忍耐这个苦,这是绝对合理的,绝对应该的,绝对应该的。 【『入行论云:「无义被敌所毁伤,若尚爱为身庄严,为大义故正精进,小苦于我岂为损」』。】 那么这个经论上面就告诉我们哪,现在嘛以世间的情况来说,我们哪随便跟人家为了一点小事情哪争吵,争吵了以后哪跟敌人啊,当然,两个人啊互相打、争,然后哪受了伤,受了伤了以后,自己觉得勇敢,嗯你看我这那个时候打得这个上面这个伤痕,自己觉得这个一个庄严,这个庄严表示他的勇敢。世间的毫无意义的事情哪,你觉得勇敢,现在为了无比的大义而精进啊,那个时候你更应该勇敢,那个勇敢才是你真正的庄严啊,你能够这样的话那小小的苦,对我们根本哪一点都不会有什么问题,这个地方啊,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特别要策励的喔,所以诸位务必要精进的,固然啊,这个地方更加强警惕,否则的话呢,真正我们下脚的第一步,这个地方,心理上先要建立起来心理建设,这个很重要的,自己要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到,你有了这样的一个决心,然后呢事情来的时候,你慢慢的有,否则的话,你还没做啊,已经啊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保护在那里啊,保护在烦恼当中,你有什么用, 【「若能如是战胜烦恼,乃名勇士」,】 你能够这样啊~那才是勇士啊, 虽不杀害自亦当死」。】 【「战余怨敌如割死尸, 啊,你战胜别的人,那没有用啊,平常我们哪,常常夸耀自己,自己觉得如何如何如何如何,这个没有用啊,为什么你夸耀,你就是不去杀他,他最后自己也要死耶,对不对,就是这样啊,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你要斗烦恼才行,不管对方多强大的力量,多强盛的敌国,你不去伤害他,他最后还是要死的呀,所以啊你虽然战胜他没有什么多大意思,烦恼这个东西,你能战胜他,这个才对耶,论上面告诉我们 【『入行论云:「轻蔑一切苦,摧伏瞋等敌,胜此名勇士,余者如斩尸」』。】 那就是引那个论上面,我们事先对这个苦轻蔑,有意思,平常我们哪,自己傲慢,他后面告诉我们哪,修那个精进时用三种傲慢,对别人傲慢不可以,对烦恼傲慢应该的,说我就看不起你,我不要看不起别人,要看不起自己的烦恼,不管你多大的烦恼,我就是不理你,不管你多大的贪,多大的瞋,我就一定要降伏你,要有这种心情,这个才是,这个才是勇士,其它的人哪,对不起,那你生其它的像割那个死尸一样,为什么,他本来要死嘛,所以你虽然伤害他有什么用, 【『故又如论云:「住烦恼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围狮,烦恼不能侵」』。】 如果你真的能够这样做的话,能够真正这样做的话,你能够轻蔑烦恼战胜烦恼,虽然那,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到处都是烦恼,嗳你啊,在这个地方泰然无事,所以啊这个大乘的行者,菩萨啊,他就不到净土就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什么,他有这个力量啊,就像野干,野干啊是一种狐狸类,不管你再多 ,这个狮王在那里一站,他只敢围在周围喔,狮王大吼一声的话,哈不逃也趴在地上站都站不起来,要这样那么这个对, 【「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当胜彼」。】 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呢,就是说修那个中士道,所对治的那些啊,这个是烦恼,关于这些烦恼啊,我们一定要去战胜他,而千千万万不要被那个烦恼所损害,这个到现在这个地方是我们应该学的,应该学的所以这个地方特别重新提醒我们自己一下,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戒,注意喔,这个最重要的,,戒,那么戒从那里开始做起,戒从那里开始做起,,正知见,这个最重要,然后把你正确的认识,在念头上面提出这个护持的正念,把这个正知正念率尔率尔,那个率尔率尔就是剎那剎那心底面在警惕,嗳对不对,对不对,对不对一直这个样,如果说一直安住在正念上面,就安住下去,然后还要那个正知观察,你时时看一下,对,现在对不对,现在对不对,如果说这个对了,你就安住在上头,如果不对了,随时把它提起来,这是我们现在修行的第一步,那么用功的方式哪,他采一个字很有意思,,斗,斗,在别的地方斗是不好,那个地方斗就对了,啊我们不要跟别人斗,真正要斗的是斗烦恼,要去斗烦恼应该采取什么呢,,轻蔑,轻蔑一切苦,是斗烦恼是蛮苦啊,啊叫你平常的时候啊,要好吃的,要什么,到那时候呢,偏偏吃的嘴巴里不舒服,没有关系,这 累也不在乎,我一定要把它斗胜它,个苦我不在乎,饿,饿也不在乎,是累, 现在这个情况,这个就是我们能够这样去做,你真的能够这样去做的话,无有不胜者,是我们重新不妨啊再仔细的,这个细细的把前面那一段话,在脑筋当中好好的仔细一再反复,一再反复,从开头第一步,啊,注意一步一步上来,一步一步上来,你如果能够把那个次第把握得很清楚的话,那么到这个地方哪,自然哪,一点没有错,一点都没有错,所以记得啊前面有一句话,有人哪这个如果来问你啊,说你啊现在修行,修得怎么样啊,要晓得,要晓得,你修行修行什么,不是说啊我现在打坐得了定啦,或者什么了,嗯不是~而是什么,对于业果烦恼啊渐渐决定,是的,这样的业因感得这样的业果,现在内心当中生起如理如量的殊胜的见解,啊,以前啊虽然听人家这么说唉,是是是,但是哪听人家讲可以,乃至于你讲给别人听,是可以,可是碰到事情上头,你做的事情总不相应,啊乃至于现在说,哎呀佛虽然这样讲啊,可是现在这个时代不行耶,或者说现在是为了众生要利益众生,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你不好嗳,不是,你心里看得很清楚,你固然是发了大慈悲心,你明明晓得这样去要堕落的,我为了救他们,我也堕落,了不起,否则的话,你找什么样的借口那个都是开玩笑,开玩笑还只是开开玩笑蛮开心的,你这样去做的话,只有一条路,,自己堕落,为什么原因啊,因为我们了解得很清楚,我们来修行的目的是干什么,修行的目的是要澈底解决生死的痛苦,不管是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你为什么要念佛,你说唉呀这个世界娑婆是苦啊,所以你要跳出轮回,而自己又没有这个能力,现在又种种条件不具足,所以唯一的就是借着佛的大慈悲开这个方便法门,所以啊你要去,这个原则很清楚明白摆在这里,你要跳出这个痛苦,那么现在的修持,痛苦的根本在那里,,在烦恼,所以假定说你修行了半天,烦恼不能渐渐的减轻,请问你修行有什么用啊,道理讲了一大堆,然后呢跟人家大家谈的时候啊,喔谈完了以后,或者啊自己,愈谈自己觉得哎呀很得意,这个得意是什么,我见,我慢,我爱,我痴在增长,因为你觉得懂 得一大堆道理,却是这个烦恼的根本在那增长,有什么用呢,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了解,所以古来人告诉我们哪,这怎么办啊,但置心中解垢衣,只要你自己啊内心当中把那个烦恼的垢啊,把它慢慢,,,的把它减轻啊,谁能向外夸精进。这句话我一下记得不一定清楚,但是呢,没有关系,这是你里边啊,把这个烦恼垢啊渐渐的净除,而不是跟人家去夸,我如何精进,夸精进是什么,,增长烦恼,增长烦恼,这个了解了很清楚很明白,而要想从这地方了解,也不单单从这个地方,从戒,所以啊,你一定要从前面那个次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上来,现在你在修行上面的精进,尚且不能夸口,而还忙世间的时候啊,我啊这个人以前如何如何,那你根本就错得不晓得十万八千里以外去了,啊所以像这种地方啊,说讲到这里,现在呢关于中士方面哪,已经讲完了,是呀下面马上要紧跟着进入上士去,紧跟着上士去,所以如果说我们自己有力的同学,正式在那里,依着次第上进的时候啊,一定要连贯着从头至尾都把握住,其它另外一部分同学,是的,眼前也许一下子跟不上,那没关系,那么怎么办呢,至少在那个知见上面,就是见解上面要把握得清楚,这个是最重要的,是我们修行从那里下手,步步深入的次第如何,你把握住这个,了解了这个,然后你参禅、念佛、持戒、学教,无往不利,好我们现在休息几分钟。 啊到上面,把中士道已经讲圆满,中士道讲圆满了,那么再这个下面的基础上面,第一个下士的最下士的前面有一个还有一个道前的基础,修道之前先要有个准备,准备了以后然后呢,基础,基础上面呢,然后建立。在这一个层 ,你前面这个没有,后面的这个一层上来,所以这个彼此间有他必然的层次性的 不可能建立得起来,这个概念,我们要弄清楚,所以我们修学过程当中呢,也是一样,一步一步上去的时候啊,都踩在前面那个基础上面,踩在这个基础上面,现在我们啊进入上士。 啊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 【「敬礼至尊成就大悲诸善士足」。】 那个,现在每一个地方一开始的时候,主要的一定归敬,归敬不但是诸佛,不但是佛世尊,而且还有菩萨等等,这个地方是成就大悲诸善士,特别是指菩萨,大乘僧众,为什么原因,因为,这是要为了进入那个上士道,进入上士道求他们的加持,这个原因我们已经了解了,那就看文, 【「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 啊经过前面的这个次第,啊这个次第当中,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这个简单的几句话也把前面那个纲要也说明,也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的一个原则指导啊,前面一定是先要了解生死的特质,原来这不是可爱,可乐的,而是由种种祸害过失的这个,那么了解了以后呢,还要经过啊思惟观察,这个思惟观察不是马马虎虎,而要恒长的练习,那时候内心上面生起相应的如理如量的正确的认识,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否则的话呢,会变成什么呢,嘴巴上面说说空话,再不然的话,他是说就酸酒上面啊洒一点面粉没有用,现在你能够如理如量的,能够生起了相应的正知见以后,那时候我们的见解是什么,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所有的眼前的这些就像火坑一样地可怕,这个一个量只是修行的到现 在这里为止的所有成就,我们可以拿这个东西检查一下,当眼前我们看见什么样子,我们看见是不是看见像火坑,如果你看见火坑的话嘿逃都来不及,对了;如果我们现在看见了说,唉呀这很欢喜,错了,所以这个地方是我们一个检查的标准,是检查标准,不管我们的见解也好,或者是我们的习性也好,嗯这个地方觉得舒服,这地方快乐,这地方蛮好,这地方什么,那错了,在三有当中,任何一样东西,那你看见像毒蛇一样,看见火坑一样逃都来不及,这个是到前面共中士,我们应该修习的内容,那么怎么办呢晓得它这些东西正是策发生死大苦的,你看看好像是快乐,实际上呢,无边大苦就在这个糖衣毒药下面哪,藏在那里,一心要求解脱,从这种错误的无明当中救脱出来,才不会沦落这生死感大痛苦,为了要得到这个,那么就一样对治,一个正对治,什么呢,三学,所以啊努力地策励自己,啊全部精神要去学这个,,戒、定、慧,那么学了这个就能够啊从生死的苦海当中解脱出来了,解脱出来了,这是前面所说的。 【「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 菩提道次广论第八十八卷,面 前面所说的解脱,中士所说的解脱跟下士不一样,下士虽然眼前啊~增上生,说这个眼前增上生不是讲现世,一定是后世的,而现世在整个的佛法当中,绝没有这个求现世快乐,这绝没有,那怕下世,所以说真正的讲佛法里的下士道指什么呢,指求下世的,下一世,不是求这一世的,所以如果是贪这一世的话那完全不是修学佛法,完全不是修学佛法,连它下士道都谈不到,那么下世虽然得到下一世的好啊~但是对不起,好了又升了天,到最后又下去,又完了,这个会退失的,那么中士里边所讲的这个解脱都不退失的,所以不像善趣,但是呀~尽管它不退失啊~他所断的过失以及所证的功德不圆满,这是很少的一点点,所以对于自利来说,不要说利他,连他自利都不圆满,而利人呢,也有的,还是有的,少分,所以不管是在自利也好,利他也好,究竟的来说,要想自利,一定要包括利他,利他一定是自利,真正圆满的,不管是自他二利,这个分不开的,而佛到那个时候劝发应该走这个路,究竟圆满的路,这个大就是指究竟圆满的,前面那个不圆满的。 【「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 所以真正具有智慧的,能够明白事理,辨别的清楚的呢,一开头就应该走这个大乘,那么说耶~你得到了解脱,然后回过头来,不也蛮好的吗,是的,回到头来一定还可以走得回来,可是这条路很迂曲、很远,啊~既然你最后要这样去走上的,你何必走这个迂曲的路子呢,譬如说,我们很简单说到正觉寺,一下去就得了吧~结果你这正觉寺怎么走呀~你从那边转了个大圈子,跑了个三天跑到了正觉寺,那你不颠倒吗,你干什么吗你,那不需要,呀~这不需要,这是所以我们真正有智慧的话,事情看得清楚的话,一开头就走这。 【『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 啊这个,啊二乘人他虽然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啊,但是啊~对于别人啊,他没办法,他没有能力引发其它的人的好处,这是他在自利过程当中,他可以兼让人家得到一点好处,譬如他要修行他要乞食,要去乞食因为他证了圣果,所以送给他的人,可以得到一点福德,所以他叫福田,只是如此,而他并不是自己的自力能够帮助别人,所以这个,这种都不好,毕竟引起,这毕竟两个字,一定应该弃舍,那么怎么办呢,你真的要做的是全部的精神啊~都是利益别人,所以一味利他,这个才是大乘,这个大乘,这个大乘才是我们该走的,而入大乘之门,这是什么呢,悲心,现在我们哪要讲的就是这个。 【『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舍弃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 啊~我们现在了解了世间一切的行相,快乐的也好,苦的也好,不管它是什么,就像梦当中一样,啊~所以不了解它的原因,是愚痴,因为愚痴产生种种的祸害,然后呢,遭到种种的苦恼逼迫。现在呢,见到了,见到了,所以啊~不再走这个路,不再走这个路,一心只求自利,但是他并不修这个殊胜的利他的这个这一条路,专门忙这个自利,他很努力,这个不好,这个不好。 【「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辨取舍,履步蹎蹶不能离险,诸有成就佛种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应正理」。】 那么就像前面我们修学过来,说见到一切众生,这个见到一切众生,就是从自己身上深深体验,体验到了以后,推己及人,这原来我是这样,我们周围的人啊~大家都是这样,都在这个三有的苦海当中,就正像我一样,为什么呀~啊~原来盲无慧目,这是根本啊~那是无明不了解的事实的真相,不晓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所以在这个里边呀~一天到晚啊~跌跟斗啊,跑起路来,不能正规的走该走的路啊~因为这样啊,所以一直在这个生死的险恶道当中啊,现在我们了解了真正要想成就的,圆满成就的,所谓有这种大乘种性的这种人,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合理的,我们自己在这个生死苦海当中看见,哎呀~这个这么不理想啊~由于这样见到这个痛苦,所以啊~自己既然要出离,那么当然一定要推己及人,想想世间的这么多的人,对我有这么大的恩,我之所以有今天的话都是靠他们,结果呢你看见了苦了,自己一个人解决了,不去管别人,这说得过去吗,说不过去啊~说不过去啊~啊~所以真正的,真正的,世间的人尚且不可以啊~何况现在修学佛法的人,自然而然我们从这上面会策发我们的大乘种性,所以凡是有大乘种性的人,不想救别人啊~这是不合理,不过在这个地方啊~要特别的说明一下,这个利他什么,你懂得怎么利他呀~这个时候才利他,你自己不懂得利他,藉利他之名然后自害害人,这个不是佛法唷~这是我们把握得住的,这后面会详细谈论这件事情。 【『即前论云:「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 就是这个论上面的摄波罗蜜多论又说呀,由于我们啊~缺乏慧眼,在无明当中,所以一直在困顿当中啊~现在我们真正要想由于这一个感受推己及人,要想利益一切世间啊~这一种种性的这种人啊,任何一个人有了这种情况,他一定会引发这个大慈悲心,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一个人例外的,那换句话说,那一个人都不例外的,一定精勤努力的要把世间一切人的这个愚痴,把它净除干净,那么一起解决这个生死轮回的这个痛苦。 【「当知此中,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担荷利他重担」。】 前面说的这些道理,这些道理说,这个地方前面是指这一段话,摄波罗蜜多论,换句话说,这个士夫就是上士士夫,这个上士他的安乐,他内心当中所感受到的,希望做的以及他做了以后,他的功德威力,与他殊胜的能力等等,在什么地方呀担负利他的重担,他能够帮别人忙,这个才是上士,这个才是上士,譬如我们现在随便一般人吧~一个人自己觉得唉呀~很神气,为什么你很神气,你比别人强,对~现在你比别人强在那里,哪你见到别人作不到,你能作到,可是如果说别人作不到的事是坏事,你做到了,这有什么稀奇,不,这个是好事,而且好事当中最究竟、最圆满的你能够作,那个真是好汉,这个才是上士,所以这个地方所指的,他的内心当中,因为作到了这个,所以他感到 然后呢,因为这样呢,所以他的威德,所以他的殊胜的力量,都是从这欢喜, 个上面讲起的。 【「唯缘自利共旁生故」,】 啊~如果你只管自己的话,对不起,那畜生也是一样呀~不要说得到人哪,普通的一个畜生啊,它也晓得只是忙它自己的利益,这样,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也只管自己,那岂不是白得了这个人身了吗,这个话我们要常常啊摆在心里边策励自己,常常策励自己。 【「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利他乐。」】 啊~那个就是大乘行者的心性,他专心一意的为了利益别人,这个才是他真正的好乐,他的意乐所在。 【『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 啊~要晓得,说假定我们单单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稍微吃饱了那也可以啦~得到一点点可以啦~那很容易,这样的作法,那个畜生也是,啊~你稍微辛苦一点,嗯~实际上谈不到什么辛苦啦,那到底你稍微吃饱了就好了~然后呢,嘴巴渴的时候喝一点水,那么就好了,这个,这个不行,这个不行,啊~这个不行,我们得到这个殊胜的人身,而居然祇求这么一点点的话啊,那个不对,所以我们现这个地方真正的所谓作为一个士夫,像我们说,喔~我们是一个象样的一个人的话,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努力作的勤利他,而不是得到一点 小小的自己的吃饱、穿暖,那就算,现在地方的是什么呢,就是啊~所谓得这个涅盘城,法华上面的那个譬喻,不要自己得到快乐了,不是这个。 【「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 平常我们这个,这个走路的时候是慢慢走,在古代呀,那时最快的是马,现在的走路不是,不是自己慢慢的走,乘了这个马一样这样的快,而平常我们自己的一点点的温暖光明,祇管自己;现在不是,像太阳一样,普遍照一切世间,普遍照一切世间,这样的利人,那么为了要帮忙别人起见啊要负担起一切利人的重担,这个负担的方式像什么,像大地一样,这个大地呀~担任何喔,你这高楼大厦它也担,你大如须弥山它也担,小草它也担,干净的东西它也担,最脏东西它也担,不管任何东西,我都一肩担起,那真正那个大丈夫,真正的算是一个人,应该怎么办呢,大士无私性亦然,嘿~他这个本性这样的,你所以作不到为什么,还是为了这个私啊~我啊~所以实际上你真正把这个拿掉,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了, 【「所以真正的大士,一味利乐诸世间。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匆忙,是名士夫亦名聪叡」。】 哪像这样,因为见到众生啊,众苦逼迫,所以为了利益别人,然后这样子的精勤,这个对了,这个就对了,这个才算是一个人,这个才算是有智慧者。 【『即前书云:「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聪叡」』。】 上面就说明这个道理。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 所以这个地方啊~能这样去作的话,那么你呀~利益别人,结果呢,自己的利益,别人的利益,一切的利乐的根本根源从这个地方,从这地方作起,所以能够除掉一切的不好的事情,得到一切圆满的好的事情,这个是什么,一切有智慧的人,任何一个所有有智慧的人,该走的这个这条大路,这个大路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管你做什么,起心动念,见闻念触,在任何情况之下,无非是什么,能够长养一切众生,能够啊增长这个世间,尽世间一切人的利乐,你能够这样作的话,耶~由行利他的兼成自利,妙咧~你的真正的自己的利益啊~就从这个上面来的,反过来说你要真正的自利啊~还非从这个上面做不可,所以说,你真正的完全利他,却是结果利了自己,同样的,你要真正地利益自己,还必须从这个地方开始作起,那个时候啊圆满了,一点也没有缺少,具足了,你这个时候你才能够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那个成就的时候才是佛。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 既然现在有这样的一条路,啊~而可以走的话,我们想哎呀这希有难得,是嘛~本来我们一开头的时候,就见到痛苦的不可爱,就见到啊~安乐的可爱,现在居然有这样的圆满的一条路,把所有的痛苦彻底解决,把所有的安乐圆满得到,而居然这一条路就这么眼前哪,而当然殊胜啊~当然我们要走啊~而且你不走,还真冤枉呢~结果呢,你总归还是要走,这是走了冤枉路啊,所以你一开头如果了解的话,一定从一开头就走这个路啊~ 【「我今所得诚为善得」】 哎呀~现在想到了,好啊~欢喜啊~这个别人求的无价之宝怎么找也找不到,哎喔~我现在得到了,真高兴啊~ 【「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那个时候,我们尽心尽力没有别的,一心一意作这个。 【『此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净慧引发最胜乘,能仁遍智从此出,此是一切世间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种种门观大乘德,牵引其意起大恭敬,而当趣入』。】 那么还是引这个摄波罗蜜多论,这个就是大乘的,特别的,特别的法门,那个由于这个智慧,而这个智慧才是清净的,才究竟的,能够引发这个最殊胜的这一条大路,而一切诸佛的一切种智,从也从这个地方出生的,这个才是一切世间的眼目,一切世间的眼目能够破尽一切无明黑暗,照了所有的愚痴,把它解决,像日的光明,平常像灯,乃至于像月,像什么,那个一碰到日光通通都隐蔽住了,这个才是我们该走的,所以一开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有种种门,有各同,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观察,思惟大乘的殊胜的好处,大乘的种种的功德,干什么,引发我们的欲乐,使得我们对这个爱乐,然后呢,策发大恭敬心,一心求它,哎呀,这本论真妙,从一开头到这理,它处处地方一定拿这个主题,来开这个头,什么说这样作不好,那样作好,先把这个利害摆在这上头,然后呢,策发我们的心意,有了这个心意,然后呢,真正的进入,实际上呢,正规的说起来这个是啊一切诸佛的真正的善巧方便,所以佛经上面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哪~在这个地方看见没有,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的喔~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这样的,处处都要善巧,当你了解了这个,然后呢,你有追求的心,有追求的心,下一步才要找那一个是正确的路子,这样步步上去的话,就没问题,否则的话你虽然见到了,你觉得啊这个好,但是因为内心当中这种强有力的推动的力量没有,所以啊~说呀好好呀~你要去跑,跑了两步啊觉得,哎呀~这个啊很辛苦啊~但是前者他有强烈的推动的力量,再辛苦,啊~他有大利益,有大利益的话呢,当然嘛当然你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呀~他就成功了,他就成功,反之的话,哎呀~虽然一点点小小的啊,你就在那儿挡不住,那么你就完了,所以这个两句话,我们时时啊~摆在脑筋里面,多对自己呀反复反复的策励,如果我们自己眼前己经提起来了,那当然很容易善巧的来策励自己,万一不行的话,这是最佳方便,最佳方 便,实际上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提不起劲来的,就是陷在现在这种安乐当中,还有就是怕这个苦,当你能够如理的了解了真正的苦的行相,真正安乐的内容了以后,那个时候啊,你一定会把追求正法的这个心意提起来了,所以这一点啊,的的确确是我们修行人,最佳的正对治,这个是所以讲到那里他总归会以这个来提醒我们,同时呢,我也时时把这个真正重要的内涵,意义啊~重说一遍,继续说下去。 【「由是因缘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那么既然啊~我们现啊在已经策发了,这个了解了我们该走的这个上士,那么这个上士道修行的次第,怎么样呢,分这样的几部份, 【「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第一个呢先说明,那告诉我们现在你要进入大乘,那么大乘进入之门,大乘的根本他的基础在那里呢,是发心,就发大菩提心,换句话说,喔~晓得了,那么怎么样去发呢,所以第二个如何发此心,发那个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道理,第三既发心已发了这个心以后,心是发了,你要去做啊~才能够圆满啊~那个时候,讲那个修学的,修学的这个道理。现在次第说下去, 【「今初,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 哦我们现在晓得了,现在要学大乘,那么进入大乘的门从那里进去呢, 【「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 在这个地方呀~佛讲的大乘啊~一共有两条路,一共有两条路,一条是平常说显教的,一条就是密教的,除了这个以外,再没有大乘了,它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这样说一下,这句话有什么意义呢,前面已经说过好几次,这是圆满的教法,它交待出来的时候一定是一无遗漏,所以一开头的时候,因地当中没有一点遗漏,那么你果位上面,才能够究竟圆满,要不然你刚开始的时候你觉得摸到了,实际上不圆满,摸摸摸,摸到最后的话,得出来的结果是残缺的,所以他一开头的时候要特别点点,现在你要进入大乘,整个的大乘包含内的内容就这个,换句话说,不管是显教、密教,再没有了,如果有的话,你在这讲了半天还有遗漏,那这讲了半天就出了毛病了吗,就这样。 【「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 是的,大乘一共分两个,一个是显教、密教,但不管你走显教大乘或者是密教大乘,真正的能够进入的时候,这个进入之门却是一样的,什么,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这样,由于这样的一个抉择,所以我们就晓得了,不管你将来走的方便是那一个,只要你是大乘,对不起,那个真正的进入的门它的根本在这里,这个抉择非常重要的,这个抉择是非常重要的,啊~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不去讲它,不再提它了。 【「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 你有了这个认识,然后呢,照着这个修学,在什么时候,在你的身心相续就是身心,在你的身心上面能够生起这个就大菩提心生起来了,其它的还没有,其它的都没生起来,即便是其它的任何功德都没生起来,只要你这个大菩提心生起来的话,你这个就大乘行人,大乘行人。 【「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 反过来,你什么时候一旦离开这个,所以换句话说,即使你发了这个心离开了尚且如此,何况你没有发呢,所以什么时候你那个心里面把那个大菩提心拿掉了,或者你离开了那个大菩提心了,那个时候,尽管你有很多功德,功德到什么程度啊~通达空性,喔~你就算大澈大悟了,对不起,这个还不是,你还堕落在声闻地当中,你不算大乘,又退心了。 【「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上面这个,很多的大乘经典上面都说的清楚,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一下,大 这个就是大乘的教典,所以谈到这地方关于这一点有的时乘教典多所宣说, 候,南传的人容或跟我们彼此意见不同,这个我们不必多提,因为他们的观念当中,他所接受的只是小乘的,所以个人的认识不一样,那个没什么好谈地,千万不要争论,这一点注意,这是我们自己今天有这样的殊胜机会了解了,一定要把他这两个内涵,差别在那里,当然你一样的可以选小乘的路子,绝对这是个人的方便。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九卷,面 当然你一样的可以选小乘的路子,绝对这是个人的方便,而且走到最后你还是走得上的,啊~但是一定要把这个内涵啊分别了得清楚以后那才对~那才对~同样的你分别了清楚以后呢,如果对方他自己不了解,那也不必谈,就像一个大学生跟幼儿园的学生,你没有什么好讲的,幼儿园的学生,拿了这个啊说,就告诉他这个啊扇像个什么,像个耳朵他说扇像个耳朵。你不必告诉他耳朵不是扇啊,这个话用不着跟他讲,唉~他就是让他这样,然后排排坐吃果果,他就是这个条件,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跑到去跟他争论的话,不是他的幼稚,你根本谈不到大学,是你的无知,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的。啊~这顺便一提,以前啊不会有这种问题,以后我想我们可能啊会遭遇到,啊~那么不但是啊经教上面这么说,还有呢,就是你理论上面正确无误的理论上面啊~你也能够圆满的说明这件事情。啊~ 【「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 所以说真正进入大乘第一步是从这个地方开始起的,啊~你一旦发了这个心,你啊就安立在大乘道上了。 【「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 如果你一旦退出了,那么还是指这心,所以在后面很多地方会告诉我们,同样的在这里一开始我们要了解到,不要说唉呀这个法大喔,你求就大喔,尤其是现在密教盛行了,不要说哎呀这个法了不起喔~对不起~不管它法再了不起如果你跟大菩提心不相应的话,没有用~一点用场都没有,啊~是,结个缘哪是有的,前面要了解喔,这个强调的,这特别要说明的。啊~真正进入大乘的话一定从这个上面,所以你看密教的仪轨的上面,一开头的时候一定有发菩提心,它那个菩提心啊~不是嘴巴上面讲讲喔~如果说我们没有照这个本论的次第学上去还不懂,在本论的次第学的时候,它告诉我们清清楚楚,任何一个地方,你要把正确的量认识,然后呢,啊~正确的质认识,然后衡准内心的量相应不相应喔,它不是嘴巴上面讲讲喔,嘴巴上面讲讲念一句的话啊~这个不算的喔,这是我们这地方要了解的。 【「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 啊~这个很清楚,所以大乘的话,完全看你有没有这个大菩提心。 【『如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剎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 你只要一旦发了,那怕才发心了一剎那,那个时候的确心虽然发了,我是个凡夫,就还系缚在这个生死的牢狱当中,但是这个真正的佛子喔~这个是佛的真的法子喔~所以佛法当中啊~二乘声闻,他不算,证了声闻果了不是佛子。佛子是什么,耶~大菩萨。所谓菩萨什么,就是发那个大菩提心的,虽然你还是个生死的凡夫,但是你是真正的佛子。是指这一点而言~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 就是今天,你什么时候发这个心,那你就是真正进到佛的家族里面去了。那个不但是这个佛,而且一切诸佛的真正的佛子。 【「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这经上面说,特别说,经上说善男子啊,举个比喻,像金刚宝石一样,啊~虽然它破碎了,不管它是破碎了,但是啊~其它的任何金庄严具,它比它强,这个第一个,而且呢,它,虽然破碎了,它还是金刚宝石,名字一定是金刚宝石,这个道理也是一样,譬如我们随便举个比喻,这个金子的东西,虽然破掉了,破掉了这个金子的东西,还是很值钱耶~对吧~你比起外面那个砂土,比起什么东西来,哎~这个价钱还是贵得不得了,而且它还是金子耶~那 么现在那个菩提心,就像那个金刚宝石,那世界最珍贵,能摧毁一切,而不被一切摧毁的,就这个。 【「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 那现在佛进一步说,善男子啊~这一切智心啊,就是佛的心,就是大菩提心,你能够发起来这个心,就像相当于世间的金刚宝石一样,纵然你才发,你发,是发了,还没有修行,而那个时候发这个心啊~已经超过了一切声闻独觉,声闻独觉是有了修习,而且证了果的喔~啊~这样喔~所以我们这个地方也可以想起那个小沙弥跟那个罗汉那个公案,说实在的那个小沙弥啊~只是因地上面种子上面种,他的真的菩提心还没发起喔~喔这个罗汉马上喔喔……你的东西我来担,请得你走前面去走,他没正式的发菩提心喔~这个我们现在并不了解,真实菩提心的心相的内容,下面很快的就告诉我们,这是他发那个心的种子已经有了,啊~说我要学佛,只能说由这个菩提心的种子,那一个罗汉证了果的,马上对他尊重,这千真万确的事实,还在这地方啊,所以我们现在继续下去, 【「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 这个比喻,这说明跟上面一样的。 【「此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 是,你发了心以后,还没有修行,那个时候就叫着菩萨了,不过这个地方发心的内容啊~我们有待后面学会了以后才能那个时候正式的了解,啊~现在我们说我要发大菩提心,那个只是一个因的种子,那个因的种子啊~推动我们努力去学习,到那时候我们会走到发起正发此心的果来,所以我们对这个心还是非常尊重的,看好啊~我要发这个心,目前对我们来说,这个是很重要的。 【『龙猛菩萨云:「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 那啊我们的龙树菩萨就告诉我们啊~啊~耶你不是要解决一切世间吗,啊对啊那么所以不但自己,自己见到生死的痛苦要解决,而且要帮一切人解决,要证得什么,究竟圆满的这个才是无上正觉,那根本什么呢,菩提心,把这个东西啊~要建立起来,不但建立起来,要坚固,坚固像什么,山中之王,最高、最大、最强。 【『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 这第一个,那么这个是密教的经典,说,大菩萨啊这个里边啊最最大最最胜,难可测量最秘密当中最秘密,一切陀罗尼当中最殊胜最奥妙的,这样的殊胜奥妙的东西啊~这个是我们现在真正啊~学习进步的,诸恶有情,连他给他讲都不用讲,啊,连给他讲都不用讲。 【「金刚手,汝说此为最极希有,昔未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时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亦不使彼见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 这个密续,密续里边,密教的经典上边哪~告诉我们这句话,啊这个话对我们现在啊~学密教的同修特别有用有用,这个啊在我们普通一般的显教里边啊~文殊师利,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啊~金刚手,实际上就是大势至菩萨。在密教里边,不,文殊师利代表一 切诸佛之智,啊然后呢金刚手代表一切诸佛之力,所以金刚手叫秘密主,这一部的主,那么现在他们两个对白,说,说这个、这一个你现在说的这个什么,汝说此为最极希有,希有当中最希有的,以前啊从来没听说过的,现在呢,这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应该跟谁说啊,换句话说,这个道理要开示啊教诫谁啊,那么金刚手怎么回答啊~说文殊师利啊,这是他们两个回答说,假定有这样的人那么可以了,什么样的人呢,正修菩提心,啊他是的的确确的如理地修这个大菩提心,啊~若时此等成就菩提心。修了以后成就了,那么到了这个情况之下,他行菩萨行,行秘密行,他不,这个,行菩萨行前面,可以说包括了波罗密多,啊~这样的,行的人他也可以或者说他还没有真正进入之前的前面的准 ,就是密教的行者啊~他的发心还是大菩提心,然后呢,他备,啊前面说过嘛 的前面的基础还是啊所谓六波罗密,然后啊这样的层次一步一步的,所以行菩萨行这是共乘,然后呢,最后进入密教,当令入此大智灌顶曼陀罗咒最大曼陀罗,要这种人那么就应该让他进到这里来,若菩提心未圆满者,如果说发菩提心不圆满的,这个不当入,现在这个地方注意喔~不圆满的都不当入喔~他已经有了只是不圆满喔~如果说你没有的话,那当然更谈都谈不到喔,不但不当入,乃至于不使彼见,也不让他看见这个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啊~就这样,这印就是结的手印,以及种种的行相,咒就是那个咒,乃至于告诉他都不告诉,所以密教里边真正的密教,的确的它是密传密行的,外面的人根本看不见,啊,它现在普传的那只是种一点种子啊~那是末法的时候啊~大家结一点种子只是如此而已,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哪~一方面固然说啊我们末法了,还能结一点最殊胜的这个善根种子啊应该庆幸,但千万不要说啊~我是个大乘的行者,好像密教了不起,对不起~如果说你这个没有发菩提心,根本谈不到,发了不圆满也不行,就是你有了圆满的,就是发的这个心够了,如果说六波罗密的行不相应,还不够~真正的密教要这么高的条件啊~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故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 哪~现在不管那一个,因为这一个经,这一个论是在西藏来的,所以特别举这个啊,如果在我们国内的话,我们不管是禅,不管是什么,不是说你这个方法是如何的珍贵,如何的大,而是要看你的发的心是不是,啊~真正进入大乘的中心,是什么,菩提心,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他说,法虽然是大乘,这个不满足,根本的主因是什么,大菩提心,有了这个大菩提心,那么进入大乘然后才能够修这个相应的大法。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仅有解了,大乘亦尔」。】 来了,是的呀~现在我们了解了,说啊~大乘是以什么建立的,以菩提心,但是假定这个菩提心只是了解或者听见一个名词,对不起,那么你的的大乘啊~也是听见一个大乘的名词,或是解了,了解这个大乘这个名字,心里面跟它不相应。 【「若有此心德相圆满,则其大乘亦成真净,故当勤学」。】 所以进一步你对于这个心,这个相应了,所以这个德相的话就是你如此知如此行,真正的相应了而且圆满了,那么那个时候,你这个大乘啊也是真实而且清净的,所以我们既然现在要学这个,求这个的话,那个是应该努力学的,学这个。 【『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当获定解,故更释之』,】 那么现在就引华严经,引那个华严经,实际上不但是中国;西藏与印度,也的的确确这是最圆满的大乘的教法,所以他处处地方引这个,说善男子啊~ 作任何东西,这个种子是根本,你有要晓得菩提心是什么是一切佛法的种子, 了这个种子,然后加上土啊水啊土啊肥料啊~什么这些东西啊~那些东西长出来啊~那种子没有,其它的不行,其它的不行。所以啊~关于这一点啊~我们要获定解,这个定解二字前面已解释过很多次了~啊否则的话,你现在听懂了一点,因为啊你没有获得殊胜的定解,听的时候蛮好,等一下啊心动摇了,又跑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所以为了让我们策发定解,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所以他下面详细的来,再说明一下, 【「此如水粪及暖土等,与稻种合为稻芽因,与麦豆等种子相合为彼芽因,故是共因」。】 他举一个比喻,譬如水啊肥料、土地啊然后呢天气的暖和太阳啊,其它种种啊~把那些东西啊把这个稻的种子合起来就长出稻的芽,然后把这些东西,如果麦或者豆或其它任何一个种子合起来的话,那么跟麦芽合摆在一块就长出麦的芽来啊~如果把豆长出来是豆的芽,豆的这个因啊~豆的这个芽长出来了,所以故是共因,这是什么叫共因啊,哪这是共同的,啊 【「如麦种子任会何缘,终不堪为稻等芽因,故是麦芽不共之因」。】 这个里边只有一样东西不共的,什么啊~麦,如果你要麦芽的话,只有麦种子,这个麦种子不管你碰到什么,它长出来只是麦芽,它不会长出来稻的芽,所以在这个里边尽管啊你要长出这个麦来要很多东西,要很多东西,可是这个里边只有一样东西最主要的这个叫不共因,这个我们要把握得住,啊,所以, 【「由此所摄水粪等事,亦皆变成麦芽之因」。】 因为在这个地方呀你啊有了这个麦的种子,那么再加上面其它的共因,共同必需要的条件,水啊~肥料,那么这个麦的芽就长出来了,所以啊这个 【「无上菩提之心」】 啊在增长启发佛芽当中是像种子一样,这 【「是不共因,」】 不共之因。最主要的,由于这个不共的因,然后呢你再加上智慧, 【「解空之慧,如水粪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 解了空性,拿一句话说,我们现在说啊大澈大悟。不过这个大澈大悟有深有浅喔~我们不要误解,暂时我们不去管它,换句话说,你见到空性,所以详细的这个空性的内涵,一直到最后啊昆钵舍那,那一章再会啊深入的仔细的说明它,啊,其它的解空之慧等等啊~就像啊长那个稻芽、麦芽一样,这个里边 不管你是声闻菩提、独觉的水啊肥料啊等等啊,是什么三种菩提的共同之因, 菩提、佛无上菩提,耶~共同的,啊~在这个里边,所以说明了,你要真正啊~要求佛无上菩提,它最主要的,主要的主因在那里,你要把握得住。所以我们现在真正要修学佛法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先忙说解了空性啊~要这个,啊~不要说现在要求忙这个开悟啊~要,不要忙这个事这些东西啊,先检点检点你因在那里;你先不要忙说学密啊,学什么……学显啊;不是。是要你走的路是大乘、是小乘。那么大乘的主因在那里,这个先要把握得住,找到了这一点,然后呢使得这个主因启发的其它的缘再去找,然后你配合上的话,那个大乘的芽发起来,果就能够得到。 【『故上续论云:「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 啊上面就是解释啊,这个我们哪要了解,第一个要认识,要内心当中建立正确的这个认识以后,启发信心,启发了信心了然后呢认识了解,了解这个大乘的种子,大乘的种子是大菩提心,啊,然后呢这个大菩提心有了以后啊,大菩提心怎么的圆满呢,那个时候才讲到智慧。所以慧是能生佛法的母。平常为什么要说这个母呢,这个大有道理喔~看下面, 【「谓菩提心如父之种,证无我慧如同慈母」。】 嗯~这个里边就差,这个差别不同在这个上,所以这个菩提心啊就像父亲一样,然后呢,证得空性的智慧像母亲一样,我这个姓是根据谁,是根据父亲而决定的, 【「如父是藏人,决定不生汉胡等子,父是子姓决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种种子,故是共因」。】 耶~在这个地方就说明了啦这一点,我们最主要的他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一开始一定要抉择,换句话说,选择认识了解他真正的主因在那里,如果说你父亲是西藏人,那么你生的儿子啊~一定是西藏人,不会是别的啊~所以这个决定这个儿子的姓氏,是父,那母亲没有关系,那母亲尽管是西藏人,如果这个父亲是,不是西藏人的话,那生的儿子不一定是西藏人,所以他说是共因。今天请翻到广论二百零六页,我们昨天已经把真正大乘的根本在那里指出来,然后他又说举个简单的比喻,第一个比喻是指植物一般的,比如说随便一样东西,稻啊,麦啊,然后拿眼前我们任何一样东西,你要想把那个稻也好,麦也好长出来,须要很多条件,啊~很多条件,很多条件就是很多的因缘,可是很多的因缘当中啊~有很多是共因,啊这个里边最主要的有一样东西不共因,这个我们必定要把握得住,然后呢他又说人,父亲母亲除了父亲母亲,还要其它太多东西耶~还要吃,还要穿还要很多东西,少掉一样东西都不行,可是这个人的种姓只有他父亲来决定,比如说我们眼前随便一件衣服,我们身上穿的那个衣服,啊~那个除了这个棉纱以外,还要呢很多人工啊~还要很多这个那个。这个人工没有一个地方用、用不上的,但是呢,你用在这个衣服上面,就这个裁成布,作成衣服,你作在这个上去作成抬子,作在这个上面就作 ,都是共因。啊~那么这件衣服的不共因是什么地方呢,衣服的不共因成这个 就是那个纱、棉花,就这样。没有一个例外的,你必定要找到。我们现在修学佛法,所以转大圈子的原因就在这个上面,为什么平常说我们一开头的时候必定要把根本把握得住,你有了根本然后在根本上面慢慢慢慢的扩张,一定有,否则你枝末上面摸的话,是的你最后还是摸得到,是不晓得多辛苦,这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现在我们啊往往想求快捷方式,然后呢碰到一点就来,一直在枝末上面转,最后虽然转得进去啊,这个冤枉苦头实在吃得太多,这个大家了解不了解,这个观念第一个要了解。第二个呢要加深这个认识,这是现在的第一步,加深的这个认识,然后你谈修行的话,你根据你的认识去修行就对,那么现在我们今天继续下去啊~继续下去, 【『龙猛菩萨云:「诸佛辟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唯汝,决定更无余。」此赞般若波罗密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密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 啊这个一点,所以上面是用几个比喻啊,来说,现在呢,合法。这个龙树菩萨说佛那就是大乘的,辟支佛是缘觉,声闻,他不管是那一乘的人,他最后一定要依这个啊来解脱。他的解脱道只有你,除了你以外,再没有其它的了,换句话说,这一个是确定的三乘彼此。此赞般若波罗密多,声闻独觉也必定要依这个,所以说这个般若波罗密多智慧啊~这个是,是什么,大小二乘的母,这一点我们要了解, 【「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此说不由见分,当以行分』。】 耶~以证得空性的智慧啊~不能用这个智慧来判别那个大乘跟小乘;大乘、小乘不是说你有证得空性的智慧,不是;而是以菩提心,由于这个菩提心,所以你行广大行,拿这个来辨别的,在这个地方有一点点问题啊~平常我们现在说中观、唯识;这个两家对于这个概念上面有一点差别,有一点差别,在我们目前并没有彻底认识之前哪~这个争论哪我们也无法能够很彻底圆满的去了解它,啊,乃至于他究竟争论些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呢,至少有一点,一般大家我们说中观是究竟的最彻底的、最圆满的,现在,那么换句话说,哪,根据那些历来的祖师大德,已经经过了千百年的详细的辨别以后,说最究竟圆满的道理,那个就是叫作中观。中观里边告诉我们最后也会说,我们现在哪证得的空,空性,了解的空性譬如说在禅宗里说大澈大悟,所见的那个内容等等的话,这个就是这地方说的真空的这个慧啊~这个不是判别大乘小乘的关键,而判别的关键在那里,菩提心及广大行。注意喔~注意喔~所以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看在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上面,在印度当年,阿底峡尊者见过这么多的大善知识,他第三位大善知识,,阿赙都帝,阿赙都帝就是什么,是对中观有认识的,正确认识的一个人,而且跟他学了以后啊,他就能够见到了阿赙都帝 还见到大明杜鹃论师,就真实彻了那个空性,那个当时他的老师就告诉以后, 他,「对~你现在在加行位上的。」实际上这种情况啊,以前我们说过很多遍,在我们中国的祖师当中,达到这种位次的没有几个,啊~但是后面的人告诉他,「你单单学这个啊~不行啊~不行啊~」耶~而以后遇见金洲大师,他把金洲大师看成老师当中最珍贵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就是因为金洲大师把大乘的主因传给他,那个完整的教授,平常书本上,大家都看得见,但是完整的教授却是从金洲大师得到的。现在我们最主要的是辨别这一点。 【「如是证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况诸余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九卷,面 啊~从这地方就可以看见证得空性,换句话说到大澈大悟这件事情啊~这,这样达到这样高的程度啊,我们现在不必说大澈大悟,因为往往有的人不了解我们哪就是啊就算是这样吧~就是说哪你证得空性了,因为关于大澈大悟这个境界啊~我自己也没大澈大悟,所以啊并不究竟了解,不过我所了解就是这样,你真正的发了心以后,要想上去的时候,那个时候第一件事情啊~的的确确要大澈大悟,那是千真万确绝对不可少,像母一样,但是呢它并不是啊这个种姓决定的因,这一点啊并不是忽视这个大澈大悟,绝对重要,必不可少,这一点这个地方说明。啊那么当然这个见解是以中观来别,而其它的别的宗派见解不同,这个地方啊我们暂时不太讨论它,就是达到这种状态,这个还不算是大乘不共之道,这句话是说这些是大乘道,但是并不是说它的不共道,现在大家分得清楚吗,就好像我们前面比喻当中,你要长一个东西的话,是要种在土里,要灌了水,又加肥料,还要太阳晒啊,还要种种的培植才长得起来的,但是所以长得起来,你要的东西,长得起来是要这个种子种对。如果你要苹果, 结果你种个麦子种下去,长了半天长出来个麦,你那苹果啊不行,就这样,你把那苹果的种子种下去了,有了这个种子以后,不是说就能够长出苹果来喔,你还是要其它的,哪~水啊土啊太阳、肥料,这些东西叫共因。啊~所以这个共不共我们要分别得清楚。不是忽视其它的,而是说我们进去的时候要了解把握住根本的主因,然后呢,跟这个相应的其它的辅助的,怎么使得这个能够圆满成就的辅助的缘,一一加上去。啊~现在我们是辨别这个主因跟其它的余,所余的助因。啊那么证空慧尚且不是,何况其它的呢,何况其它的呢,所以这一个何况其它的这句话啊~值得我们深一层啊深一层啊。啊~现在连他证空慧,拿我们现在说,达到这样的情况,尚且不是大乘的余道,现在我们连他这个其它的,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啊~所以更应该注意啊~更应该注意啊~啊~所以我们第一个首先啊在见解上面要,一定要认识这个。 【「故若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正修习,仅于起首,略忆文句,而于余道微细一分,多殷重修,显然于法知见太浅」。】 哪下面就告诉我们了,所以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应该把菩提心作为我们修学的中心哪~努力去作啊~不是说,啊刚开头的时候啊,略忆文句,像平常我们一开始念的时候啊都是念嘛几下,我们早晚课也是一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等四句,啊,然后呢在我们修密宗的仪轨当中,开头的时候也 就是啊,还算好哩还略略知道一些文句这么念几下,啊很多地方啊就这样, 咧,耶这个不对~这个不对~而我们真正主要的修习是这个才对。啊,所以说你略略把这个文句念一遍,而其它的余道;这个余道不是非道喔~是道,但是呢他是什么,微细一分,多殷重修。哎呀努力忙这些东西啊~那个很明白的你对佛法认识得太不够,认识得太浅,认识得太差。我们一定先要把那个根本的主因把握到了,然后呢,尽你的力量,随分随力,你作那一个都可以,啊,你念佛,念佛好;参禅,参禅好;学教,学教好。显教也好、密教也好。然后呢,你在这儿坐禅以外,不管我们说出家人有三件事情,行福、坐禅、读诵诵经都可以,在家人也可以。就是再结其它的因缘啊~这一点啊是这个地方特别需要了解的。 【「总如生子俱须父母,道支圆满亦须方便智慧二品」】 啊。就是这个比喻当中告诉我们哪~我们一个孩子的出生,一定要父母两样,那么现在你圆满这个道的道体,一定还要什么呢,也要两样,一个是方便,一个是智慧。方便是父、智慧是母,这个两个啊是最重要的不能合。 【「特须方便上首发菩提心,智慧上首通达空性」。】 那么我们一般说起来两样东西,那么这个两样东西的两个呢,有两个主要的,方便的这个,这个这个主要的啊上首是发菩提心,智慧的上首达空性慧。这个说明了,那这两样东西啊,还有其它的眷属各方面的配合,譬如我们现在说钢筋混凝土,是的,要混凝土跟钢筋,好像说起来要两样东西。其实呢这个混凝土,哎~还牵涉到 很多啊,还要 模板 个人简介word模板免费下载关于员工迟到处罚通告模板康奈尔office模板下载康奈尔 笔记本 模板 下载软件方案模板免费下载 还要这个还要一大堆,是啊,都不能少啊,啊,当然同样的,这个我们要把这个根本认识了,然后呢,慢慢慢慢的,从那根本上面哪探索进一步去修习。 【「设修一分而未全修」】 啊,这个假定你单单这个修里边一部份而并不全部修的话,对不起你要求的这个圆满的结果一定得不到,这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所以啊从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可以返回头去,为什么它本论一开头并不直接告诉你怎么修,一定把那个次第让你认得了清清楚楚,然后了解了再去修,就是你因地当中啊必定要把你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呢本末在那里,次第如何,一点没有错了,然后你做下去的话,耶~非常省力,很快得到。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的的确确是看起来比别人比较慢,也许是慢的时候你慢了三年五年,乃至于三生五生,可是最后的结果啊~比别人快,快到什么,快无量阿僧胝劫,这个里边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啊,所以诸位如果说大家对这个概念弄不清楚,首先要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后呀,你们呀有时间的时候呀,譬如说今年或者等广论完了,或者假期里边你们可以把,好好的法华、华严这种大经大论约略的看一看,那时候你就很清楚明白了,那时候你才会知道,为什么善财童子一生取办,为什么大智如舍利弗、乃至于这么多的大了不起的大圣者,没有一个例外的,都要转无量阿僧胝劫,啊在这个里佛一再说,哎呀我出世只有一个目的啊,就把佛的圆满的这一个教法给你啊,啊我的目的就这一个啊,而且多生多劫就告诉你们啊~但是你们偏偏啊就没办法听我的啊~拿我们平常常常说的,我们不是来这里学佛;来学我啊~哪哪你怎么用呢,所以佛尽管给他讲了,但是他只选他自己愿意的,其它的听不进。那就害了,拿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我们眼前就可以看得见的,眼前就可以看得见的,啊,平常我们在圆圆满满的讲那个菩提道次第广论,如果正规的学的话,我们一定哪把自己心里那些东西拿掉了以后,然后一步一步要了解说,它论上告诉我们的什么,就这样~这个是正规的所以一开头的时候,告诉我们什么,要啊除了我们自己内心的三过,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这样,除了三过还够不够,不够。耶下面还啊学的时候还具三相那个三过,第一个覆盖固然不行;第二个呢,内心的等起有问题,现在这地方又可以重新温习一下,覆盖不管你什么,你没有真正的能够听。第二种情况呢,你心里面你有你这种相应的这个东西,听见了这个觉得欢喜。啊~其它东西啊,就算你不排斥,你听了以后当耳边风听过了,所以他那个整个的全貌啊,你把握不住。乃至于弄得不好的,你听了其它的,你心里面以你的概念排除掉了,结果不行。这个圆满的教授你就得不到,所以今天早晨,还有一位同修跑得来问我,他听了这个以后啊,说其中有一段啊~我以前用过功,一天啊这个用多少功,他要问这个方法。我可以说用两种心情。一个,很欢喜他来问一个我自己觉得,就像刚才提这问题一样,啊~他就完全弄错了。欢喜是什么呢,欢喜他肯来问,肯来问肯来问才能够把问题指出来。他好的是他听过以后,他好高兴,他觉得,啊~现在了解了。如果他不问的话,他就是执着在他这个问题上,他问什么问题啊~说哎呀你以前哪一天念几万声佛,怎么个念法。这那时候我就了解了,他心里面哪~他真正的心里面就是什么,他的等起啊~他自己有他的偏好,他跑到这里只想念佛,听见你说喔~你一天念两万声佛,他学到了,好了,其它的脑筋里面,耳边风,就这样,所以尽管有圆满的 教法摆在那里,不行。眼前的事实就是这样,然后我们引到经证上面呢,你就立刻了解了。那华严经上说得清清楚楚,佛无量劫来就告诉我们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哪,心里就只听见欢喜这种种东西,如果你要参禅的话,你只听见这个,然后你去参,别的就听不见。不但是法华,华严上面怎么说,华严也这么说嘛~说大智如舍利弗尊者,坐在那里如聋如哑,为什么如聋如哑,大家我们说,我们相信他;这个不够的呀~他后来又说得清楚,因为你因地当中啊~你没有学这个东西,心里跟它不相应,我们好像看那文字信得过,但是真正的行相不一定懂,现在马上把眼前的状态指出来,就是我们现在的学那个广论,但是因为我们心里呢,真正的心里面所执着的什么,你好参禅的你听见禅听得很来劲,别的东西你不排斥已经算蛮好的,或者你在这里想念佛,你又想念佛,听到念佛的时候蛮来劲。如果有地方不对劲的话,你听不进,乃至于你排斥它,或者你心里面更忙你的事情,哎哟~你真正一天到晚想着,叫你坐在那儿听个这东西啊,你越听越烦。对不对,所以说,这个不但法华,华严上面也说,说你本来的因地当中,你在这一方面你就没有啊在下那个种啊~你种子没有的话,虽然啊那个土很肥沃,水、太阳摆在那里,长出来的没有用,长不出这东西来,就是你以前下的东西长出来了,对不对,所以到这地方,我们不但那个经文了解,而且内心的行相,啊原来这样啊,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这地方的,大家特别说一下,记住大家跑到这地方来啊~你们一定要把以前那个内心的垃圾啊~拿掉它,说我现在跑到这地方来的,先自己啊抽空,啊自己抽 ,你不要把它这样放,倒盖不行,要仰上,然后里边空,所以,那个过失一样 啊我们心里这种东西啊,把它拿掉,啊,然后记住它,那你就有用,那个时候有用,眼前哪~花不了太大,将来是毕竟能够快速的成就,完全靠在这里,诸位啊欲速,好啊我赞叹啊~但是欲速要有速的方法,你如果要求快,而得不到快的方法的啊,结果下面什么,欲速而不达。啊可惜啊,可惜啊,所以在这地方啊,要告诉我们啊,单单哪修其它的一部分啊,这个不行的, 【「若唯希求解脱生死,于奢摩他须莫误为毘钵舍那,善修无我空性之义」。】 就是啊上面是大乘佛法固然如此,就算小乘吧~小乘人哪他不要求圆满大菩提,只求自己解脱生死,要求解脱生死,要学两样东西,什么,定、慧,戒是定、慧的根,是啊,你就算是要得到解脱生死,这是二乘之果,也一定要了解内容是有两样,定跟慧。你绝对不能把定啊误会以为是慧,啊,这个慧的特质是什么呢,是了解啊无我空性之义,这个才是慧,定是作这个的根本,这个差别啊,到后面详细的讲,眼前有个实际上的例子,我可以告诉你们了,以前很多年以前我遇见这样,以后又遇见,遇见好几个人,有的人在文字上面,只是啊玩一点文字游戏,有的人真的倒下一点功夫,得了一点定功,然后呢坐,打坐的时候,哇,那真精采喔,一坐几个钟点,然后在坐当中啊~心念一念不起,然后呢他觉得定当中啊,好像刚开始的时候啊,如云如雾,现在实际上呢,这种实质的东西啊,他慢慢的微薄、轻微了,到后来啊觉得空空洞洞。啊他觉得啊证了空了,以前我的确不懂,现在我完全了解了,我这个了解啊不是修证的了解,将来你们只要如法的去学的话,你就指得很清楚,像这种啊连他的根本定都没得到,啊我们真的学定的时候啊,有几个次第,第一个叫住心,住心又分粗细,心住,然后呢,住了安住平常我们的心散乱的,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你要念佛,它就不听你招呼,你要数息,它就胡思乱想,就这样,所以 不听你招呼的话,不是胡思乱想就是昏沉,到那时候啊,耶那内心安住在这个上头,那时候有种种的相应的很微妙的境界出现,更进一步他心慢慢的越来越宁静了,到后来他得到所谓欲界定,这个欲界定的状态啊,他那时候啊已经心里觉得,就刚才那种状态,实际上只是欲界定喔~再进一步叫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啊,觉得眼前的这种啊,身体的珍爱东西都不见了,好像空掉了,实际上呢,连他根本都没得到,然后呢从这地方还要超越,才得到根本定,这样耶~这个完全是共凡夫的耶,他说啊他已经见到空性了,实际上他不是说平白的说空话,因为平常我们在这地方,眼前的感受到身心上那个心里的烦恼,身上的粗重,他那时候在定当中慢慢一一消失掉了,到最后连那身体的形相不见了,对嘛~空嘛~实际上呢这个啊定的境界都没有啊,所以啊好可惜;除非你有善知识在旁边,他过来,经验人告诉你这错了,再不然你一定要圆满的教授,你没有这东西,你自己觉得很对啊~走上了错路都不晓得,啊走上了错路都不晓得,好可惜好可惜,这个地方啊我们千万不能误解。啊所以,「然」,继续下去, 【「然若自许是大乘者,是则必须修菩提心」,】 所以说哪,你小乘尚且要如此,如果是大乘的话,那么也两样东西千万不要误会,一分是不够的,而这个主要的刚开始是菩提心,那么 【「如慈尊云」,】 这个就是引,我们的,这个慈尊就是慈氏菩萨,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 实际上呢,所有的大乘经论上面,都告诉我们清清楚楚,大乘的行者要圆满两样东西,一个是悲,一个智。一个是方便,一个是智慧。因为你有智慧,所以能够不住三有,三有我们生死轮回,所以你不被生死轮回所捆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你的智慧,了解这空性,但是了解了空性以后啊,没有大悲方便的话,你就安住在这空性当中,你就没有办法广行利他事业,那么这一个用什么东西提起来呢,这个要悲,悲所以不住寂灭。下面的解释, 【「以慧遮止堕生死边,以悲遮止堕寂灭边」,】 因为你有智慧,所以啊你能够从生死苦海当中跳出来,所以悲啊,把你堕落在生死当中的缺陷啊~遮止了,啊能够消除了。还有呢,你虽然了解了生死的空,但是你安住在空上面,安住在这个寂灭当中,不能广行一切利他,有大益的事情,这个靠什么,靠悲,又 【「慧不能遮堕寂灭故」,】 单单那个智慧呢,没办法遮止,没办法防止这个毛病,什么毛病啊~你啊乘空持寂,你见到那个一切都是空的,是嘛,见到了空你还有什么,没什么好动的了,就这样,所以你自然不愿意啊,这原因。 【「不堕有边小乘有故」】 啊,要晓得你不堕在三有苦海当中,不单单是菩萨啊,二乘他也有这个本事,也有这个能力,所以啊你真正的大乘行者,不是在这个上头啊,大乘的真正的行者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不是说你能够跳出生死输回苦海,而是说你有跳出来的本事啊,而还能够进去救他们,耶这个才是。 【「菩萨道者,正所断除,堕寂边故」。】 真正修菩萨行者他最主要的一点哪,这个主要的一点哪不是共凡夫的喔~是共三乘圣者的喔,这个我们要了解喔,啊他这个每一个地方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你弄错一点点就出毛病的,啊所以他正所断除的,是不堕在这个寂灭边,不会安住在这个寂灭边,他会在三有当中,这样,啊这个意思是说啊,他有这个证寂灭的能力,但是呢不堕在这个地方,这句话特别说明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凡夫也说对啊,那么菩萨道他不堕在这个里边,我们凡夫我们也讲救人,我们 你谈得到堕寂灭吗,你有本事堕寂灭说起来,我们学菩萨,我们不堕寂灭边, 吗,耶他是能够证得寂灭,但是他不堕在里边,你真的有本事堕在里边啊,我还佩服你咧,你还成个圣者咧,现在我那个寂灭是什么,知道都不知道,然后呢拿这个菩萨呢作一个借口,自己骗自己还是哄别人哪,这一个要分别得清楚,啊这个顺便一提,针对着有一些人的误解,所以啊特别加上末下末后一段话。 【「解佛密意堪为定量诸佛子等,若有如此宝贵之心,于内生起执为希,有叹生如此希有妙道」,】 这个对佛的真正的深密的内在的意趣,啊能够不错的,啊如理如量了解的那些人,这个才是真正什么,佛子,佛子啊。如果说,这个有了这样的生起了,这个是最最宝贝的菩提心宝,那个时候,应该执为希有啊,这个才赞叹啊~这个才好啊~这个才是啊真正的无上深妙的大法啊~所以前面是告诉我们啊,现在我们真正修学的根本在那里,指出来。指出来了以后啊告诉我们,我们哪全部精神应该努力在这个上头,这个才是对的,如果说我们对这一点不认识呢,就犯了一个毛病,什么毛病,下头说, 【「若内心生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则不执为如是希奇」。】 一般人是怎么呢,他也要嘛不修行,修行一定啊马上见效,但是这个什么啊~微分功德。这种微分功德啊是愚夫所爱,愚夫所爱,这个愚夫是对了这个会执的,但真正啊,能够了解佛陀密意的,如理如量的这些称得上佛子的人哪,对这些微分功德,他不会觉得啊希奇,不会觉得希有,不会的。这个平常啊,所以我们现在要了解一个道理,譬如说,我们不要说,哎呀那个开悟了,不 要说念佛得到三昧了,不要说这些吧,现在我们随便啊,做一点小小的小事情啊,这么一点点,啊,哎呀觉得很欢喜,就这样。今天拜了一下佛,平常的时候啊,哎呀我就是要妄想啊,就是昏沉,今天拜了一下佛啊,哎,觉得心里面啊很宁静,大家就哎呀欢喜得不得了,觉得哎哟这个拜佛啊,那个实在是啊连他功德都谈不到,啊或者是做了一点点事情啊,哎呀那就欢喜啊,这个都是什么啊,愚夫所执的微分功德,啊微分功德,但有没有,有的。所以它还是叫它功德啊,所以现在这个圆满的教授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在这个地方,啊乃至于我们外面去看看,哎呀看见的这个,看见那个就觉得这个也要做,那个也要做,这个也要做,不晓得有多少事情要做,但是你在这些事情当中,你一定要分辨得出来本末,本末最重要,啊还有呢就是啊不要停在这里,就算是正确的这个得到了以后,还要从这个上面步步上升,千万不能停在这里。 【『入行论云:「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胜心宝,先无今得生。」又云:「岂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识,岂有如此福。」又云:「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又云:「从摇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那么把这个入行论上面一段一段,它这个地方特别,就是说这个论本身叫入菩萨行论,你要修学菩萨,就从这个地方进去的,啊它前面一开头就特别强调,那其它的那些单单求自利的、只管自己的人哪,他生不起这样的这个利益 真正要自利啊必定要从利他有情之心,啊广利一切有情,前面已经说过了, 起,反过来你真正利他啊是真正是利你自己,这个才是什么,稀有的、才是殊胜的,我们啊心学之宝。现在啊由于修学了如理如量的佛法,了解了修行啊,耶以前没有啊,现在得到了,欢喜啊~高兴啊~啊觉得那有比这个更好的啊~岂有等此善。啊的的确确这个才是好的啊,以前那种微分的功德,是愚夫所爱啊,这个实在是错啦,天底下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跟它相比的,所以说岂有等此善啊~你怎么得到的呢,哎呀这个要真实靠善知识,大善知识啊~没有大善知识的引导,是绝无可能啊~岂有如此福,得到了这个东西,这一个东西的福德是不可思议啊~不可称量啊~下面会详细的说,这个的确是菩提心宝啊~所以我们哪经常要思惟,那怕一个很小的小地方,你心念一动,哎呀那个证果的罗汉果上把你啊恭恭敬敬的,那个时候这个种子才有一念这么落下去喔~这样殊胜喔~就因为什么,就因为这个东西真正宝贝啊,所以我们现在在这一点上面,才是修学佛法第一步,如果你只求解脱或只求自了,那不必忙这个,你要想谈佛法的话,这个才是它的真正的中心,最重要的啊~啊所以说下面又说,谁发,不管是那一个人哪,他一旦发起了这个殊胜的心宝的话,那就是我们真正应该恭敬的,即礼彼士身啊~耶这个才是真正尊贵的,耶这个才是真正尊贵的,所以华严经上面说嘛~华严经上面叫「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
本文档为【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080-08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3KB
软件:Word
页数:194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