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word格式] 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

[word格式] 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

举报
开通vip

[word格式] 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word格式] 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 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著名女高 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 文章编号:1003—9104(2010)06—0057—05 57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6期总第117期 HUNDREDSCH00LSINAf订 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 缅怀着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O诞辰 汪毓和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北京100031) 摘要:中国第一部歌剧《秋子》的成功演出成就了着名女...

[word格式] 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
[word格式] 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 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著名女高 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 文章编号:1003—9104(2010)06—0057—05 57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6期总第117期 HUNDREDSCH00LSINAf订 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 缅怀着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O诞辰 汪毓和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北京100031) 摘要:中国第一部歌剧《秋子》的成功演出成就了着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权,该剧也成 为其音乐生涯的开端.在她坎坷的一生中,始终坚持为中国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而艰苦斗 争,将自己的一切,奉献于普通群众的精神要求,奉献给了祖国人民的艺术事业和中国的声 乐教育事业. 关键词:歌剧《秋子》;中国歌剧;声乐;音乐艺术;声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803文献标识码:A 2009年年初,有关部门希望笔者为着名歌唱家 张权诞辰90周年写篇文章.笔者记得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初就与张权有直接的接触,而且彼此留下了 难忘的印象.笔者当即表示原则上接受的意向. 2009年秋,中国音乐学院正式来函,进一步提出了他 们决定将此事纳入学院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并组成了由院领导为 首的,隆重纪念张权的筹备班子,而且召开了一次 “预备会议”.最初,我仅从张权参与歌剧《秋子》的 演出写了一篇篇幅不长的评论.后来张权的女儿问 我可否进一步对作为声乐家的张权作些补充.她们 还为此收集提供了有关张权在美国留学期间和她回 国后在北京,哈尔滨等地的演唱录音,使我对张权的 实际演唱增加了极其重要的具体感性印象.这才勉 强写下了这一篇稍为充实的纪念.由于我终究只是 一 个从事音乐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我的感受 能否符合要求,仍没有把握.只能以此作为我对张权 所表示的一点心意而已. 一 ,张权与歌剧《秋子》 口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1942年1月,曾 经在重庆隆重上演了由陈定编剧,李嘉和臧云远作 词,黄源洛作曲的歌剧《秋子》,当时轰动了我国的歌 剧界同时丰富了大后方的群众文艺生活.歌剧由当 时还在校的国立音乐院两位优秀的青年歌唱家张权 (饰演秋子)和莫桂新(饰演秋子的丈夫宫毅)主演, 由中国实验歌剧团及中华交响乐团等参演.1943年 与1944年该剧又先后在重庆,昆明等城市连续上演 了十多场,并引起媒体的热烈反响,”大后方”政界, 文艺界众多名流也均给以热情的欢迎和高度赞赏. 这部歌剧内容紧扣人们强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侵华战争的主题,通过一对为侵华战争驱使的日本青 年先后被迫离乡背井,卷入这场罪恶战争的爱情悲剧 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侵华战争不仅带给中国人民 作者简介:汪毓和(1929一),男,汉,四川成都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任《人民音乐》副主 编.1981年至1985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编委兼”中国近现代音乐”分支学科主编,《聂耳全集)编委,《冼星海全集》编委,历任中 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师职称 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研究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音乐研究>编委《人民音乐,)编委,<中央音乐学 院)副主编,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主任,中I!I音乐史学会副会长,马思聪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音乐学,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口汪毓和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着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I58 HUNDREDSCH00LSINARTS 以无比残酷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以深重痛苦的罪恶 本质. 这部歌剧是中国艺术家结合时代需要,运用西方 传统大歌剧模式所创造的新型中国歌剧.全剧拥有 两幕43分曲,配以正规的”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和 合唱,重唱,以及具有相当分量和难度的独唱.当时, 中国新型歌剧创作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在它之前,几 乎无人敢于做如此大胆的试探,更没有可能及时以实 际的演出面向社会公众.据我所知,大概冼星海 1939年在延安曾以西洋歌剧的形式创作了同类的大 型歌剧《军民进行曲》(剧作者为王震之).可惜该剧 由于延安极其艰苦的客观条件,既没有完备的乐队, 也缺乏水平较高的歌唱演员,更没有大量具备欣赏现 代音乐的,足够数量的观众,当时仅作了一次实验性 的公演就搁下了.因此,从创作和演出全面来观察, 歌剧《秋子》的上演确实为中国新型歌剧发展揭开了 令人振奋的新篇章. 从作品音乐创作看,黄源洛确实是一位有志于歌 剧创作,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又敢于大胆创新的年轻 作曲者.因为,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以前,所谓”中 国歌剧”,最初基本上情节结构非常简单,音乐也缺 乏明显戏剧化的单声演唱的小型歌舞剧,如黎锦晖, 沈秉廉,邱望湘等人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后来,聂 耳,陈田鹤,张昊,向隅等人的此类创作,只是人物改 为以成人为主,其音乐的模式和风格仍变化不大.尤 其是后者,还掺杂着相当浓重的”话剧插曲”的成分. 到抗战初期,在大量抗日宣传演剧的发展基础上,才 为冼星海和黄源洛对西方大型歌剧创作的试探,提出 了客观的要求.如前所述,冼星海的创作还受到当时 主客观环境的限制,在艺术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 黄源洛不仅处在客观条件相对优越的重庆,还得到重 庆中国实验歌剧团(它本身就是由以王泊生领导的 国立歌剧学校和以国立音乐院为主的重庆文艺界热 心人士临时组成的)众人的鼎力相助,才得以有反复 公演的机会.而且王泊生本人,就是多年有志于歌剧 改革的一位京剧演员,是中国最早热衷立根于京剧进 行歌剧改革事业的先行者.尽管从《秋子》的音乐风 格看,曲作者并未因此对利用京剧发展中国的歌剧有 明显的兴趣,但在当时客观环境相对比较繁荣的重 庆,他还是得到许多懂得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名家 (如黄友葵,陈田鹤,郑志声,王沛伦,谢绍曾,吴晓 邦,戴爱莲等)和他的亲弟黄源澧为代表的乐队演员 的关心和帮助.这使曲作者敢于按照西方大歌剧的 模式,以剧中主要角色的咏叹调,宣叙调为骨干,配以 相当数量的合唱和重唱,乐队序曲,间奏,场面音乐等 片段,以分曲体的方式来创作.其中特别是两位主人 公:秋子和宫毅的咏叹调和宣叙调(如第一幕第5曲 秋子演唱的咏叹调”为了我正在想他”和第l8曲咏 叹调”太阳啊,给我光明路程”和第二幕第24曲的咏 叹调”秋子的心”;以及第一幕第19曲宫毅演唱的 “为什么你也在这个地方”,第21曲咏叹调”就在眼 前不能见面”和第二幕第26曲咏叹调”我们要永远 在一起”等)呈现出作曲家通过这些大段的歌唱音调 和比较复杂的声乐技巧(包括对高难度的花腔)来刻 画剧中人物内心性格和感情变化的大胆创新.同样, 该剧中的”宣叙调”和演唱者的演唱,在当时中国音 乐界也是相当突出的. 西方歌剧发展史中从奥地利歌剧大师莫扎特开 始运用”重唱”刻画不同剧中人物在同一场面中的复 杂矛盾和心情.这一点,在后来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 第,德国歌剧大师瓦格纳,以及19世纪末欧洲”真实 主义歌剧”的几位大师的作品中,均得到较好的继承 和发展.但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说唱音乐中几乎是 从来不采用”重唱”这种形式的.黄源洛这部歌剧也 大胆沿用了这种戏剧音乐形式(如第二幕第28曲B 秋子与宫毅的二重唱”爱之梦”,第29曲B秋子与宫 毅的二重唱”骊歌”,和第二幕第35曲大尉与日兵的 二重唱”抗命歌”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 第二幕第36至第41曲的”结尾”,作者调动了乐队 场面,独唱,重唱,齐唱及大合唱等多种手段,将歌剧 情节推向了最高潮. 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除了作曲家的”一度创 造”外,还必须通过音乐表演家的”二度创造”,才能 真正在舞台上呈现其动人的艺术形象从而为人们所 赏识.尤其像歌剧这类大型综合艺术,歌剧演员的成 功演出常常是最重要的关键.歌剧《秋子》当时之所 以能一再轰动山城重庆,我认为与张权,莫桂新这两 位剧中主人公的杰出的表演是分不开的.因为,当时 在”大后方”的优秀声乐家如应尚能,黄友葵,喻宜 萱,胡然等,当时都已置身于各音乐院校较重的教职; 而新考入音乐院校的声乐学生,又大多太年轻,且艺 术功力不足.而张权和莫桂新,都早在1936年就考 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受过较好的专业训 练.张权先后曾跟随俄裔声乐家马巽,国立音专声乐 教授周淑安,国立音乐院声乐系主任黄友葵教授学习 过.事实证明,张,莫两位无论在艺术造诣和实际表 演经验上讲都属于”高人一头”的理想x.-J象.客观事 实也证明了他们的表演达到了”不负众望”的水平. 仅从现在留存的《秋子》简谱本(非常遗憾,其总谱手 稿至今我尚未看到)就可以推知,如果当时他们不是 具有优秀艺术的功底是根本无法适应其要求的. 着名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徐迟曾在1943年1月 所写评论《张权与中国第一部歌剧<秋子>》中说: “《秋子》的音乐中,时或出现那许多短 暂的光芒的刹那,有时则仅仅是-Jr-高音传来 的一个乐音,但却能给人非常的情感,在这 样的一个乐音,几个乐音之上或许便是将来 59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6期总第117期 茁出中国歌剧音乐的苗.……一切荣誉归 于女高音歌手.……女高音的歌声自由而 愉快如闪电与海燕的飞翔,总在一切声音之 上.” 因此,可以这样说:歌剧《秋子》是中国歌剧发展 中以西方大型歌剧模式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取得初步 成功的第一部,歌剧《秋子》造就了张权和莫桂新,而 张权和莫桂新也造就了歌剧《秋子》. 二,在”美国”的深造和回国初期的工作 作为歌唱家的张权在歌剧《秋子》中的成功表 演,只是她音乐生涯的开端.此后,她在重庆国立音 乐院任教并在重庆,昆明等地举行了一系列的个人演 唱会.抗战胜利后,她力图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为 此她又在平津一带的院校教课,在北平,天津,南京, 无锡,杭州等地广泛举办演唱会,以筹措出国的旅费 等.到1947年夏,她才开始了自己赴美的航程,先人 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的”纳萨瑞斯学院”学习哲学,教 育学,神学,和德文,法文,意大利文,选修一般的钢 琴,声乐等音乐课.后来她又以私人学习的方式投入 着名声乐教师克拉夫特(A?C?Kraft,他也是”伊斯 曼音乐研究院”的声乐教授)的门下.至1949年她 才考取了闻名于世的”伊斯曼音乐学校”的”研究 院”,并取得该院的奖学金.在那里她系统地掌握了 西方音乐各流派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和技术基础. 至1951年她通J.’zt了自己毕业论文——《吕利对法国 歌剧的影响》的答辩,并成功地举办了毕业生考试的 独唱音乐会,取得了音乐文学硕士学位证书和音乐 会,歌剧演唱家证书.这个毕业音乐会,集中展示了 张权x,J西方声乐从古至/4-的概括掌握,并在音色,音 准,以及对节奏和力度等声乐技巧上已奠定了比较坚 实的基础.同时,音乐会也较好地显示出她所演绎的 西方声乐作品拥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即偏重于内在, 细致,深刻,严谨的抒情性.当时的张权就善于运用 较小的音量,体现音质的纯净,气息的坚实又富于弹 性,并且不管什么力度都能保持严格的音准的特点. 所以,听她的演唱仿佛歌声都是从心中流出来的,都 能在自然中唱出真情.尽管她也对欧洲浪漫主义歌 剧有了广泛的涉足,但她的艺术品味似乎更倾向于早 期的宗教音乐和后期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值得注 意的是,在这次毕业音乐会上,她有意添加了几首中 国艺术歌曲和中国民歌的演唱,说明她在邀游浩瀚的 西方声乐海洋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的歌唱 家. 1951年9月,她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生活和 发展机遇,选择报效才成立两年不到的新中国的音乐 事业建设.同年冬,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新建的 “中央实验歌剧院”(当时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 HUNDREDSCH00LSINARTS 口 院”).当时,剧院领导和有关专家对她的试唱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是:”炉火纯青,声乐好听,像外国人”.尽管单位仍 任命她担任该院声乐教研组组长,艺术委员会副主 任,独唱和歌剧演员的职务,她在完成繁忙工作任务 的前提下,下决心克服自己的不足,努力向着名的民 间艺人(如刘怀林,良小楼等)学习单弦,京韵大鼓和 河南梆子,并及时撰文发表自己在这方面的收获体 会: “经过这些学习.使我懂得,就吐字来 说,决不只是把字音的头,腹,尾三个部分念 清楚就行了.一个字头怎样经字腹归到字 尾而收韵.它必须依照内容,思想,情绪和音 乐的需要,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是非常细 致,富于变化的”(引自张权《回忆我的声乐 学习》”三”,栽于《中央音乐学院》, 1984年第3期). 1955年,她以中文参演着名意大利歌剧《茶花 女》,担当”女一号”薇奥列塔的角色.对张权来说, 用原文演唱欧洲的歌剧,应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但 是,改用中文演唱整部欧洲歌剧,则无论对音乐的演 唱,抑或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现都是一个新的 考验.那次演出获得了各方面的高度赞赏,也说明, 经过张权,李维渤,李光羲等演唱家的努力,歌剧院的 那次尝试性演出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历史性胜利.着 名歌唱家,当时与张权同台合作的李光羲这样说: “她(指张权)是花腔女高音,歌剧《茶 花女》充分发挥了她的才艺,剧中所有难度 大的的技巧,她都能应付自如,……都能运 用高超的技巧,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做 到了手段为内容服务,表现技巧不露痕迹, 达到了真正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三,在哈尔滨的”新生”和奋斗 1957年,张权在人生道路上受到了意外沉重的 打击,被迫中断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但是,她没有就 此颓丧,~x,l-自己的要求丝毫懈怠.1961年,在许多 领导(如周恩来,王震,夏衍,陈沂等)的关怀下,张权 被哈尔滨市委(如任仲夷,牛乃文,沙青,马楠等)留 在黑龙江省歌舞团工作,她仍被聘任该院声乐教研组 组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和歌剧与独唱演员.她将 212作环境的变动,看作是自己艺术生涯的新生.当时 她不仅积极倡仪并促成了”哈尔滨之夏”音乐节的举 办,还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向中国传统音乐遗产的学 习.如她曾跟随黑龙江省歌舞团三弦师傅罗世海学 习”单弦”,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地的工农 口汪毓和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着名女高音歌唱家,声 乐教育家张权9o诞辰l60 HUNDREDSCH00LSINARTS 兵演唱,并学习赫哲族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1962 至1963年她在哈尔滨和北京的演出中,大大增添了 新作品中对我国富于民歌风的生活情趣和民族风韵 的描摹.正如她自己的回忆: “这些,都使我在声音的运用上冲破了 我自己的一些旧框框,得到了新的发展.也 是又一次使我感到:依据思想感情,把清晰 的语言艺术与行腔融汇成一体,才能使歌唱 有生命,达到’以情动人’的境地(引自张权 《回忆我的声乐学习》”三”.载于《中央音 乐学院》,1984年第3期). 上述的新基础,使得张权从一般的音乐会演唱, 一 步步转向对中国歌剧演唱的新开拓.从1961— 1965年的4年中,她广泛参加了《洪湖赤卫队》,《刘 胡兰》,《红霞》,《三里湾》,《焦裕禄》等歌剧的排练, 一 直到对新创作的歌剧《蓝花花》的排演.当时她已 是四十多岁,并以中国首演”茶花女”而享誉中外的 “名演员”,转而成功地扮演十多岁的农村姑娘”蓝花 花”,且一口气连续上演了一百多场! 但是,在1966年一场新的,全国性大灾难中,包 括当时同情支持张权的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一批领导 干部,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张权”理所当然”地也无法 幸免于难.尽管当时她又被迫停止了一切业务活动 和舞台生活,又一次被迫面对所谓”群众运动”的种 种冲击,她已获得了冷静地对待的能力,坚持自己长 达6年的,不放弃一切机会默默地坚守保存在内心的 声乐道路和声乐锻炼.直至1972年10月她又获得 了领导的批准临时登上舞台演唱,但就在这次演出中 她突然病倒在舞台上.一场争取健康恢复和争取重 上舞台演唱的新考验又摆在她的面前.显然,疾病, 心理的基本痊愈,只是她”新的长征”的第一步.更 为艰巨的征程是,如何在长达6年多的体质恢复过程 中,一步步恢复受到伤害的演唱能力.在上海病休期 间她又通过唱片细心钻研”蒋派评弹”的演唱风格和 韵味,从中获得灵活运用传统的技巧来发展自己开创 “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信心和决心.因为她坚信人 民仍然对她寄予希望,她的更高的目标仍是:为祖国 人民的音乐事业竭尽自己的一切!胜利永远属于敢 于向命运挑战的强者1 1978年,她终于胜利地回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 任职于新成立的”北京歌舞团”,同时作为领导之一, 积极参与这个团体的艰难的”初创”和祖国专业声乐 教育新发展的”初创”.如她担任了1980年”全国高 等艺术院校声乐比赛”的评委,以及1981年6月巴西 “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和中国代表团的 领队,不负众望地将一批中国年轻歌唱家推上了国际 舞台.1979年她以60岁高龄又赴哈尔滨参加她最 后一次在”哈尔滨之夏”音乐节的个人演唱会,圆满 结束了她一生最难忘的20年”哈尔滨年月”. 四,回到北京的”最后一搏” 1981年秋,张权调任中国音乐学院,任该院副院 长兼歌剧系主任,声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 回顾自己坎坷一生为中国声乐艺术事业发展的艰苦 斗争,她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广大群众及长期默默注视 及关怀她命运的周总理的期望,她愈将自己的一切, 奉献于普通群众的精神要求,奉献给人民艺术事业和 中国声乐教育的广阔天地.同年,她以《我永远为人 民歌唱》一文,表达了她誓志不忘的人生目标:”决 心以自己一生的艺术经验贡献给年轻的学生,贡献给 发展富于中国特色的歌唱,歌剧事业”. 1982年,《人民日报》报道:2月15日张权出席 “首都文艺界隆重集会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诞辰七 十周年大会”,并发表了《谈聂耳的抒情歌曲》和《张 权谈歌唱》?.显然,这一切都表明张权从一位长期 奋斗在音乐舞台上的歌唱表演家,真正向课堂或舞台 后的声乐教育家转变的开始.因为,当时她已是一位 年过甲子的”老”艺术家了,她冷静地把自己艺术生 命的重心转移到培养更多的声乐新人才的事业上了, 她决心将自己的余生更好地集中在:”融汇中外的声 乐传统,逐步在世界之林建设起’有中国特色的’声 乐学派”,为推动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作最 后的一搏上. 因此,她对自己学生的选择,更看重的是基本音 质的潜力和基本素质的具备(即肯用心,不懒惰),她 决不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别的教师抢占”好苗子”,而 甘愿做所有有志学习者的”助教”(即不局限于对学 生的正确发声方法和x,-l演唱技巧和音域的不断提高, 不引导学生片面追求过高难度的声乐技巧和相应外 国歌剧文献的掌握,而是从艺术素质,修养的全面提 高与声乐技能提高的科学结合,启发学生自身奋斗的 创意,逐步将学生领上更宽广的道路).她不求自己 的学生在国内外舞台上”出人头地”,而是以更大的 热情带领学生走向工农群众,走向广大的少年儿童, 甚至领着学生到被人们冷落的”少管所”,为那些置 身另类,身心被扭曲的”社会的被损害者”演唱,开启 他们内心潜藏的向善精神.如她曾无私地帮助一位 同事的学生(这位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声乐乐坛赫赫 有名的权威之一),长期无微不至的关心辅导他,甚 至让他在自己家吃住半年多而分文不取;又如,她为 自己辛勤培育学生,终身从事普通的音乐教育而骄 傲. 她从来不因为广大群众称她为”人民的艺术家” 而骄傲,相反,在各种社会荣誉面前,她不顾自己已面 临重病的威胁,频繁利用一切政治活动的机会,积极 向上至”中共中央所召集的座谈会”,人民政协和民 61l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6期总第117期 主党派赋予的高位(张权同志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央常委,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文 联副主席,北京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艺术委员会 主任),下至各种”妇女界”,”音乐界”和各种舆论媒 体的会议,积极宣扬,呼吁自己的艺术主张.这就是 我国新时代艺术家用心良苦,高贵伟大的艺术胸怀1 1984年她接受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委约, 通过整整一年的努力,以无比质$1-的语言和发自内心 的亲身感受,专心撰写了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自己一生艺术生涯和种 种声乐经验的专着《回忆我的声乐学系》(连续4期 刊载在当年该刊上),《关于演唱中国歌曲的问题》 和《如何演唱中国歌曲》@等,将毕生经验留交后人. 五,文章结束前的余音 张权因重病默默离开了她终生热爱的祖国和人 民,终于放下了她一生为之坚强奋斗的事业和理想. 她的朴素,美丽,坚毅,伟大的一生,给所有曾经与她 相识的人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回忆和思考.着名钢 琴演奏前辈,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发自内心地说: “张权是我们这一代老知iy.分子的骄 傲,张权又是青年后代学习的榜样.……她 心中数十年梦寐以求的建立真正的中国声 乐学派并在国际上主持声乐大赛的理想,和 为此奋斗所付出的巨大劳动.……我们不 仅可以看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在艺术上的 成就,也能生动地看到一位品德高尚,善良 美丽的妇女天使的形象.所有的一切都给 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她似乎还生活在 我们中间,她并没有离开我们,我们也永远 不会失去她!” 着名前辈作曲家,我国革命音乐事业领路人之一 的贺绿汀曾深情地说: “ …… 张权同志回国以前已相当有成 就了,后来她失去过许多上台演唱的机会. 当她一遇到有机会给她演唱时总是全力以 赴,以她出色的音乐表演艺术使广大观众念 念不忘.转入教学工作后,她耐心严格地要 求学生在音乐道路上努力学习,……不计报 酬地为求教者指导和帮助.她淡泊名利.她 坚持音乐的严肃性,她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她一直为使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有朝一日真 正走向世界而奔走呼吁.……对于她在艺 术上的卓越成就和为人的高贵品德,我以为 应当让后人对她更了解,学习她,并继承她 的事业.” HUNDREDSCHOOLSINARTS 口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逐步跨人世界大国强 国之林,我们的音乐事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提 高.这些成绩的获得,与所有中国音乐界的前辈(沈 心工,李叔同,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聂耳,黄自,冼 星海,马思聪,吕骥,贺绿汀,丁善德,周淑安,黄友葵, 喻宜萱,周小燕,张权,沈湘等)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这些成绩的获得,是否就意味 着我们的工作就不存在种种必须面对的问题和缺点? 丁善德和贺绿汀两位前辈也都已先后作古,他们悼念 张权的谆谆教导是否仍应牢记我们心中?我们是否 应该继续以他们的高尚的爱国精神和艺术品德为榜 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好地继承前辈遗业,为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事业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我想以此自勉,并与所有后继者共勉! (下转第158页)(责任编辑:陈娟娟) ?张权《我永远为人民歌唱》,载于《中国妇女>(英文版),1981 年版. ?张权《谈聂耳的抒情歌曲》,载于《新观察》,1982年第5期. ?张权《张权谈歌唱》,载于《群众音乐》,1982年第6期. ?张权《关于演唱中国歌曲的问题>,载于《中央音乐学院), 1987年第1期. ?《如何演唱中国歌曲》是她的生前约稿,在重病中完成,在她去 世后刊登在1993年10月的《音乐周报》上的最后一篇”遗 作”. 参考文献: [1]张权.回忆我的声乐学习[J].中央音乐学院,1984, (o4). [2]张权.关于演唱中国歌曲的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 1987,(O1). [3]张权.如何演唱中国歌曲[J].音乐周报,1993. [4]中国音乐学院张权声乐艺术研究小组编.张权艺术与生活 年表(初稿)[J].中国音乐,2009,(O1). [5]贺绿汀.序一[A].莫纪纲等(编).张权纪念文集[C].上 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6]丁善德.序二[A].莫纪纲等(编).张权纪念文集[C].上 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7]徐迟.张权与中国第一部歌剧《秋子》[A].莫纪纲等 (编).张权纪念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8]李光羲.怀念张权[A].莫纪纲等(编).张权纪念文集 [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9]王希珍.在张权老师身边的日子[A].莫纪纲等(编).张 权纪念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1O]周国安.逆境中的张权教授[A].莫纪纲等(编).张权纪 念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11]葛志成.忆张权同志二三事[A].莫纪纲等(编).张权纪 念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本文档为【[word格式] 从歌剧《秋子》想起张权——缅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90诞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7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