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环境社会学_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

环境社会学_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

举报
开通vip

环境社会学_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 45��� 环境社会学: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 崔 � 凤 � 唐国建 � � �摘 � 要 环境社会学自身在学科定位上的混乱引起了主流社会学的各种质疑, 这也导致了环境社会学作 为一门学科及其研究成果一直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环境与社会之间建立相互关系的中介是人们 的环境行为, 环境问题是人们环境行为一个不良客观结果。因此,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应该 是关于人们环境行为的社会意义理解及其社会学阐释。对环境行为进行社会学阐释,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 结 合社会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特定社...

环境社会学_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
45��� 环境社会学: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 崔 � 凤 � 唐国建 � � �摘 � 要 环境社会学自身在学科定位上的混乱引起了主流社会学的各种质疑, 这也导致了环境社会学作 为一门学科及其研究成果一直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环境与社会之间建立相互关系的中介是人们 的环境行为, 环境问题是人们环境行为一个不良客观结果。因此,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应该 是关于人们环境行为的社会意义理解及其社会学阐释。对环境行为进行社会学阐释,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 结 合社会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特定社会中的人们的环境行为, 探究这些行为的不同类型、社会根源、环境影响等, 并依此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得以延续的目标。 � �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环境问题;环境行为 � � �作者简介 崔凤, 1967年生, 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 (山东 青岛 266071 );唐国 建, 1978年生, 河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山东工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 (山东 烟台 264005)。 � � �中图分类号 [ C919]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6198( 2010) 03- 0045- 06 ! 国内目前以∀环境社会学 #为书名出版的书籍中,中国学者专著或编著的有五部,译著有三部,详细信息看参考文献。国内学者的五 部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他们的学术背景紧密相关,他们分别在公共管理、社会学、环境法学、生态学等领域中研究。而三部译著中美国学者 约翰∃ 汉尼根是环境社会学建构主义学派的代表 (约翰∃ 汉尼根: ∀环境社会学 #,洪大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 ), 日本 学者饭岛伸子和鸟越皓之两人本身就是日本环境社会学的 %环境问题主义 &和 %生活主义 &的代表人物。 � � 一、关于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争议 从国内以 ∀环境社会学 #为书名的出版物来 看, %环境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个 定位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同。! 这种分 歧源于研究者对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不同 选择。综合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关于环境社 会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种观点:一,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是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问题。 � � 1�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是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 互关系 � � 这应该是环境社会学界中的主流观点。 %所 谓环境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 学问&�1 ,施耐伯格 ( A. Schna iberg )和邓拉普是这 样认为的,批判他们的哈姆菲利 ( C. R. H umphrey) 和巴特尔 ( F. H. Bu ttel)也坚持这个基本观点。只 不过哈姆菲利和巴特尔认为, %环境社会学不仅要 研究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还要通过研 究环境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 来探讨人 类在利用环境时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文化价 值、信念和态度&�2 。日本著名的社会学家饭岛伸 子认同了这个观点,并且在其 ∀环境社会学 #一书 中用日本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具体的运用和延伸。 作为中国国内第一本出版的环境社会学领域的译 著,饭岛伸子的这本书及其观点对中国学术界的影 响极其巨大。 以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研究对 象,源于对传统社会学前提预设的批判。卡顿和邓 拉普最早就是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展开批判的。 他们认为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体现了 %人类中 心主义 &或 %人本主义 &的前提预设, 这种忽视环境 影响的范式被他们称之为 %人类例外主义范式 & (Human - Exceptiona lism - Paradigm, 简称 HEP)。 这种范式一直可以追溯到迪尔凯姆,即迪尔凯姆在 强调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同时忽视了环境 因素对社会事实的影响。因此,卡顿和邓拉普主张 以新生态范式 ( N ew - E cological- Paradigm, 简称 NEP)来代替 HEP,并且认为 NEP是指导环境社会 学乃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3 很显然, 卡顿和 邓拉普的理论抱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不仅传统 社会学的维护者对他们的批判观点给予了反驳,而 且环境社会学界内部也在不断地对他们的主要观 点进行批判。 传统社会学的维护者认为,传统社会学中有过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只不过这些观点在社会学发展 的过程中被忽视了,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典型 的就是有人在马克思的 ∀资本论 #和恩格斯的 ∀自 46��� 然辩证法#中找到了大量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述, 而 且马克思关于 %代谢断层&的理论被视为环境社会 学的理论基础。�4 因此, 卡顿和邓拉普批判传统 社会学忽视环境影响的观点是片面的。 环境社会学界内部对卡顿和邓拉普的观点更 多的是一种继承性的批判。因为这些批判既没有 否定他们关于 %环境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与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问&这个基本观点, 也没有跳出他 们以研究范式为主题来探讨这个问题的视域。只 不过由于这些批判者所坚持的本体论或者在具体 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的差异, 使得环境社会学界出现 不同的研究范式,以及对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也有了 不同的分类。继卡顿和邓拉普的新生态范式, 吉尔 贝托∃ C∃加洛潘等人的系统论范式、施耐伯格的 政治经济学范式、汉尼根的建构主义范式、Hannah Brenkert等人的整合性研究范式 ( In tegrated R e� search Parad igm )、洪大用的社会转型范式,以及吕 涛的 SAEP范式 ( Soc iety- Action - Env ironment- Paradigm )和 ESSP范式 ( Env ironment- Socialization - Soc ie ty- Paradigm ), 都顺着相同的分析视角被 提出。这些不同的研究范式在具体的研究中展现 了环境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同侧面。卡顿和 邓拉普就将 HEP范式下传统社会学关于环境与社 会的关系研究称为 %环境问题社会学的研究 & ( So� cio logy of Env ironmental Issues) , 将在 NEP范式下 关于环境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称为 %环境 社会学 &�5 。而洪大用则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将环 境社 会 学 研 究 (主 要 是 理 论 研 究 ) 分 为 %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 &和 %社会学的环境社会 学 &�6 。 其实,不管是传统社会学维护者的反驳, 还是 环境社会学界关于研究范式的探讨, 他们与卡顿和 邓拉普一样既是基于 %人类中心主义 &的批判, 又 没有真正地超越 %人类中心主义 &。因为从他们的 观点和视角来看,要么在内容上探讨究竟应该关注 %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7 , 还是应该研究 %社会化了的环境 &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8 ,要么在 研究目的上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某种目标, 如人类得 以延续的目标。笔者认为讨论我们应该坚持人类 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 这不是一个真问题。 只要有人,我们讨论的所有问题都体现了人类中心 主义的思想。实质上, 近代以来特别是文艺复兴以 来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 都是基于人类中心主义 的。所以,我们的真问题应该是在承认人类中心主 义的前提下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类中心主义。 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体现为人对自然的强控制,而 环境危机使我们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才是 人类延续的基础。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结合相关的 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对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 系 &这个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质疑, 可以概括 为三个方面。 第一, 环境社会学是否要研究环境与社会之间 的全部关系呢? 如果我们承认环境社会学是研究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那么, 作为社会学的 一个分支学科, 它只能研究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一部 分关系,而不是全部。 %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不仅有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还有生态学、经济学、政 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多范式的研究,环境社会学 的研究只是以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开展的一种研究 范式而已, 对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揭示需要多 学科、多维度的努力, 环境社会学不能也无法独力 承担这一任务。&�9 第二, 因果原则在自然界事物中已经得到证 实,传统社会学也认为 %所有社会现象都合乎因果 关系的原则 &�10 , 那么,环境社会学如何证明环境 与社会之间不仅相关,而且存在因果关系, 并进而 说明这种因果关系的内涵呢? 现代很多研究已经 证明了环境和社会之间有相关关系,但是否是因果 关系? 如果是, 那么又如何进行阐释? 如果无法探 索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那就背离了社会学的传 统。这个质疑直指要害。因为背离学科的基础, %环境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这个命题就不 成立。 第三, %环境社会学首先是一个社会学的分支 学科, 它不是交叉学科。它的方法论基础在于社会 学的方法论基础, 不是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 础 &�11 。社会学方法论基础有两个要点: 一是以 社会人为其研究的前提假设, 即把人看做社会人, 然后展开相关研究。因此,在研究比较抽象的环境 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时,社会人如何体现? 二是 社会学应该是一种经验研究,它的理论建立在经验 研究基础之上。那么,在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 系中如何展开具体的经验研究? 是通过将环境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成不同层次来研究�12 , 还是透 过具体的问题来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综上所述, 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于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 往往会使现实中 的研究停留在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争议上,而缺乏经 验研究的支持。众多关于研究范式的争议就是最 好的明证。 47��� � � 2.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问题 鉴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争议过于抽象,大多数 研究者,尤其是不以社会学为其学术背景的研究者 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转向更实际、更具体的环 境问题。按照卡顿和邓拉普的分类, 绝大多数此类 研究都是继承了社会学传统的 %环境问题社会学 的研究 &。不过,在国内学术界, 对于围绕 %环境问 题 &而展开的百家争鸣式的研究现状, 只用 %环境 问题社会学的研究&来概括肯定会引起众多异议。 因为这涉及到 %环境问题&的内涵。 现实中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流 域水污染、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物种减少, 等 等,作为现象,这些问题容易被人们所观察、理解和 阐释。而且自然科学对这些现象都有一定程度的 科学考证。这些考证都是人们理解和阐释环境问 题的依据。但是,要站在某门学科的立场上来定义 环境问题的内涵,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给出的定义就 有了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导致关于环境问 题的经验研究中出现百花齐放现象的主要根源。 不过,我们只讨论站在社会学立场上的争议。 几乎所有声称以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社会 学研究者,都对环境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内涵概括, 并依此展开了具体的实证研究。但是,笔者研究发 现,尽管这些定义及其经验研究的具体内容各异, 但是这些定义以理论渊源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基本上可以概括 为两类。 一是基于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的环 境问题研究。这是卡顿、邓拉普、施耐伯格等人开 创的传统。日本的饭岛伸子和中国的洪大用延伸 了这个传统,前者认为 %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 境,之所以成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它 的变化或恶化等对人类群体或人类社会带来了好 的或坏的影响 &�14 , 后者认为环境问题 %就是环境 系统的失调,环境状况非其所是,难以正常运转,最 终影响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威胁到人的生 存 &�15 ,并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内在规定性和社会 学的阐释模式。在认同这个内涵的基础上,所有的 经验研究尽管具体的对象不同, 但都期望阐释一个 共同的主题,即 %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社 会影响 &�16 �17 �18 。因此,环境问题在这些研究 者的眼中是一个既定的社会事实。环境问题产生 的归因研究就是追寻社会结构、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社会组 织、社会群体等社会因素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因果关 系或相关关系,而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研究则 是探讨问题出现后对社会阶层、经济发展、制度变 迁、群体冲突等其他社会问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当然, 大多数具体的经验研究都包含了这两个方面 的内容。 二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环境问题研究。这是巴 特尔、泰勒、约翰 ∃汉尼根等人开创的传统。日本 的鸟越皓之、台湾地区的王俊秀和大多数注重环境 问题微观层次的中国大陆研究者扩展了这个传统。 建构主义 %集中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分 析如何才能成功的建构环境问题& �19 。所以,鸟 越皓之 %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 &环境问题 �20 ,王 俊秀则在承认环境变迁的基础上通过 %社会学的 想象 &来揭示人们如何建构环境正义。�21 很显 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研究环境问题, 更加注重于 人的环境认知、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 容。与基于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的传统 相比, 建构主义更加注重于环境问题的主观因素, 其中主要是与人的意识相关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因此, 笔者认为几乎所有国内涉及环境意识的经验 研究, 实质都蕴含了建构主义的视角, 因为环境问 题能够出现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人们环境意识的觉 醒与提高。 以环境问题为对象的上述两种类型的研究,有 其学科依据所在,也有可质疑之处。环境问题的研 究基本上都是经验研究,比较符合社会学的经验性 要求。这些经验研究一般都是通过调查来了解问 题的原貌, 然后用不同的分析模式来阐释与现象有 关的社会根源、社会影响、社会对策等。但同样值 得质疑的是,大多数关于某个具体环境问题的分析 研究, 在归因的时候往往侧重于宏观的层面,比如 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微观上环境问题是如何产 生的往往研究较少。而宏观层面的归因分析,往往 又会使讨论上升到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 这个主题上,有的研究甚至还会上升到 %人类中心 主义&或 %生态中心主义&的本体论高度。 从笔者所掌握到的环境社会学的文献来看,对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位,基本上可以归成这 么两大类: 要么认为是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 系,要么认为是研究环境问题。从上面的争议分析 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笔 者认为,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是环境行为。对于目前已有的这两种观点, 笔者认为有其合理之处, 而且笔者所说的 %环境行 为是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以已有的这两种 观点为基础的。 首先, 探讨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往 48��� 往停留于宏观的、抽象的层面。但是, 我们如果探 讨的是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 那么,这个中介相对于 %环境 &与 %社会&这两个概 念来说, 就要具体得多。笔者认为,这个中介就是 现实中人们的环境行为。从主体的角度来看, 环境 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人,环境照样存在,人只是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元素; 没有人, 社会却不存 在,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及其行为构成了社会, 同 时人类行为中的环境行为影响到了承载它的自然 生态系统, 而这种 %社会化了的环境 &反过来又作 用于人及其行为,于是,环境与社会才有了某种关 系。比如村庄边上的小河, 人们通过扔垃圾、倒污 水等环境行为,影响了小河的生态环境,而被污染 的小河反过来又会对村庄和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产 生影响。因此,若要探讨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 系,不能离开对人的环境行为的分析, 环境行为是 两者建立关系的桥梁。 其次,从环境问题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的社 会根源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 不可能直接产生 环境问题。实际上是生存于、活动于这个结构、制 度当中的人采取了不同的环境行为, 才有了某种相 应的环境问题。当然, 不是所有的人的环境行为都 产生环境问题,但从问题的性质上来说,环境问题 作为一个问题存在,它必然是人的环境行为的一个 客观结果。 因此,笔者认为,宏观的、抽象的 %环境与社会 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转化为对环境行为的社会 意义理解,即人对环境进行某种行为, 而这种行为 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环境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就是用 社会学的方法、理论来理解这种意义。而相比于现 实中形态各异的环境问题, 阐释导致环境问题的环 境行为选择更具有普遍性, 也更能体现社会学的综 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 � 二、环境行为及其类型学分析 如果说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行为,那 么我们必须对它的含义有所交待。从笔者所掌握 的国内外文献来看,研究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 有很多,但是给予环境行为一个明确的定义, 尤其 是基于社会学的学科立场下定义的研究很少。英 国经济学家庇古 ( A rthur. C ec i.l P igou)和美国经济 学家科斯 ( Rona ld. H arry. Coase)的观点被认为是 论及环境问题的代表性理论, %庇古说 &和 %科斯定 理 &在环境政策中被广泛讨论。但 %他们实际上关 注的都是经济领域中交易行为引发的环境问题,这 实质上延续了∋经济人 (假设下的效率原则 &�22 。 心理学研究者则提出一个包括个人行为心理、组织 影响、政策倡导和正义感的约束等因素的模型,用 来分析人们环境行为的心理动机。�23 当然,也有 从个人价值观或心理状态来预测其环境行为的研 究。�24 相比而言, 国内对环境行为进行探讨的研 究者往往是建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的基础上的, 如有的通过比较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来探讨 �25 , 有的学者明确定义的目的则是为了对环境行为进 行分类。�26 不管是给出了定义的研究,还是没有明确定义 的研究,从他们研究的内容来看, 对环境行为的理 解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关于环境行为的广义理解, 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环境行为。比如认为呼 吸是一种环境行为,因为呼吸是跟自然界、环境发 生的一种能量交换, 如果社会中大多数人呼吸的是 被污染了的空气,那么这种行为就会造成一系列的 问题, 最典型的就是各个工业国家发展初期的 %烟 雾事件 &。如此,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行为都是 环境行为,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 因为作为一个生 物性存在, 人的生存就必然和自然界发生能量和物 质的交换。但这样理解太宽泛了,对于我们从事研 究尤其是社会学这种经验研究很难操作。所以,现 实中大多数基于这种理解的经验研究,往往会把焦 点聚集于分析环境行为的结果或者影响人们环境 行为选择的因素。二是对环境行为的狭义理解,其 中一种是将环境行为理解为个体层面的行为,如乱 扔垃圾、践踏草地等; 另一种狭义理解就是认为环 境行为是指环境保护行为。很显然,这两种狭义理 解都有片面性。现实中除了个体层面的环境行为 之外, 企业、政府等非个体层面的主体也有环境行 为,如企业的排污行为、政府出台及实施某项环境 政策,等等。至于环境保护行为, 很明显它只是人 们环境行为的一种类型,而且环境保护行为更多的 是基于人们环境破坏行为的结果的基础上的。 相对而言, 国内基于社会学的立场所下的定义 在操作性和学科性上体现得更强一些,即认为环境 行为 %主要是指作用于环境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 人类社会行为或各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 它既包括行为主体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也包括了行为主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后产生 行为的环境影响 &�27 。这个定义的社会学特征要 明显得多。但是,笔者认为按照这个定义去分析现 象,往往会忽视很多间接性的环境行为。因为很多 现实行为并没有直接作用于环境,但却是造成某个 49��� 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 如女人对化妆品和服饰的选 择。 通过很长时间的琢磨, 到目前为止, 笔者认为 就我们的能力而言还很难给予 %环境行为 &一个明 确的定义。但基于社会学的立场, 笔者认为,作为 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环境行为,应该具备以下四 个基本特征:第一,环境行为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 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环境做出 某种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及其结果与社会中其他人 没有关系, 那就不是环境社会学所研究的环境行 为;第二,特定的环境行为与特定社会的各种因素 相关,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甚 至包括性别、年龄都对人的环境行为有影响;第三, 环境行为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形式进行的,比如企 业的环境行为, 本身就是企业内部社会关系的体 现,它还涉及到与政府的关系、与其他企业的关系, 等等;第四, 环境行为的结果不仅会对环境产生影 响,而且会影响到其他的社会关系, 比如日本学者 提出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受益圈和受害圈,两者之 间的关系实质就是环境行为结果的一种影响。 结合这四个特征, 如果再对现实中的环境行为 进行分类,那么我们对环境行为的理解就会更清晰 一些。事实上,大多数已有的经验研究都是基于环 境行为的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结 合已有的大量经验研究成果和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笔者认为环境行为可以有以下三种分类。 1.从行为主体的多元化态势来看,环境行为的 主体是人,人有不同存在方式、不同的存在形态:个 体、群体、组织, 最高的形态是类。因此, 基于社会 学的学科特征,根据人的不同存在方式,可以将环 境社会学所考察的环境行为概括为三类: 个体型环 境行为、群体型环境行为和组织型环境行为。类的 环境行为应该是哲学所考察的范畴。 ( 1)个体型环境行为 ( Ind iv idua l Env ironmental Behav ior) ,是指一个独立的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 所做出的环境行为。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个体型 环境行为就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学术界尤其 是经济学界的众多关于环境的研究都是从个体型 环境行为出发的, 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 %公地悲 剧 &( TheT ragedy of the Commons)理论。�28 ( 2)群体型环境行为 ( Group Env ironmental B e� hav ior) ,是指由群体各个成员的环境行为相互作 用、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整体表现。比如家庭环境行 为,就包括家庭生活中节能环保等行为,以及家庭 教育中对于未成年人的环境教育。当前国际社会 非常重视作为生活共同体的社区环境行为,尤其是 社区环境意识的培养和环境文化的塑造一直是社 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很多的环境运动也都 是从社区开始发起的。之外, 受建构主义的影响, 科学家群体、记者群体、环境研究者群体等在环境 问题的建构方面非常重要,这会直接涉及到人们对 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境意识的提高。 ( 3)组织型环境行为 ( Organ izat ion Environmen� tal Behav ior)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实现该组织某个特 定的共同目标而采取的与环境相关的行为。比如 企业,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影 响,而不同类型的企业, 如工业、服务业等, 会有不 同的环境行为, 进而对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作为 民众意愿的代表、社会和环境的管理者, 政府的环 境政策、环境监管、环保 宣传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知识宣传1冬季预防流感知识宣传手足口病防知识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内容 等行为都会对环境造 成影响,在环境问题的治理上, 政府也是最重要的 主体之一。之外, NGO尤其是环保 NGO所开展的 各种环境运动对社会环境治理的改善和人们环境 意识的提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根据行为结果的差异,即环境行为对环境和 社会的作用程度的差异, 可以将环境行为分成三 类。 ( 1)环境影响行为 ( The B ehav ior of Env iron� mental Influence) , 是指现实中人们做出的对环境 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的行为。 %环境承载力 &作为 一个重要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那 么,环境影响行为就是人们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 所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行为。之外,那些间接性作 用于环境的行为也可以归结为环境影响行为,如因 为习惯或嗜好而选择野外跑步而不是在室内跑步 机上运动的行为。 ( 2)环境破坏行为 ( The B ehav ior of Env iron� mental Destruction), 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 采取的引起了生态环境退化以及不利于人类自身 的地质地貌变化等状况的行为。环境破坏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一是因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开 发利用,破坏了它们的再生能力, 导致生态环境退 化,从而损害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基础, 如过度放牧、捕捞、垦植和砍伐等;二是人类大规模 开发自然的活动, 使地质、地貌发生异常变化乃至 产生灾难性后果,如大型水利工程、大规模采掘、大 量抽取地下水等;三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向 周围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质,致使有毒有害物质在 环境中聚积并超过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 质量破坏或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大多数关于环 50��� 境问题的研究实质都是在分析人们的环境破坏行 为,即描述环境破坏行为的结果, 追溯环境破坏行 为产生的根源,寻求改变环境破坏行为的对策。 ( 3)环境保护行为 ( The Behav ior of Env iron� mental Protection), 是指人们为了防止自然环境恶 化,改善环境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生活和 自然界生物生存而采取的行为。关于环境保护行 为,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有很多, 只是不同的研究者 用不同的词来表示, 如 %积极的环境行为 &、%具有 环境意义的行为 &、%负责任的环境行为 &、%生态行 为 &,等等。尽管研究内容各异, 但有一点得到了 共识,即环境保护行为更多的是人们环境意识提高 以及强化环境规范的结果。 3.以行为的实施方式来划分,可以将环境社会 学研究的环境行为归结为两种。 ( 1)生产型环境行为 ( The Env ironm ental B e� hav ior o f Production),是指与人们生产活动相关的 或者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环境行为。通过探讨人 类的生产关系或生产行为来分析环境问题,是目前 大多数研究者所坚持的视角。如马克思的 %代谢 断层&理论、施奈伯格等人的 %生产跑步机 & ( The T readm ill o f Production)理论 �29 、哈丁的 %公地悲 剧 &理论,实质都是分析人们基于资本的逻辑所采 取的生产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 2)生活型环境行为 ( The Env ironm ental B e� hav ior o f L iv ing) ,是指与人们的生活活动相关或者 在生活领域中发生的环境行为。相比生产型环境 行为而言, 生活型环境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 大。因为科技的发展和环境政策的强力实施都会 规范生产型环境行为, 而生活型环境行为更多的与 人的欲望、习惯、意识等相关,而且很难通过外在的 强制力来改变。因此, 对生活型环境行为的探讨更 多的体现为一种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的号召。如 艾伦 ∃杜宁的 ∀多少算够 #�30 , Patricia C lare的 ∀L iv ing green#等。�31 �参考文献 �1 �2 王子彦: ∀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 #, ∀北京科技大学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1999年第 4期。 �3 �8 �9 �11 �12 吕涛: ∀环境社会学研究综述 ) ) ) 对环 境社会学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 #, ∀社会学研究 #2004年第 4期。 �4 J∃ B∃ Foster: ∀马克思关于 %代谢断层 &的理论 ) ) ) 环境社 会学的经典基础 #,李友梅、翁定军编译, ∀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学报 # 2001年第 2期。 �5 洪大用: ∀西方环境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1999年第 2期。 �6 �15 �16 �19 洪大用: ∀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 #,北京:首 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 26、62、62、55页。 �7 �14 饭岛伸子: ∀环境社会学 #,包智明译,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1999年,第 5、5页。 �10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 胡伟译, 北 京:华夏出版社, 1999年,第 117页。 �13 洪大用: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 一个初步的分 析框架 #, ∀东南学术 #2000年第 5期。 �17 沈殿忠主编: ∀环境社会学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237- 297页。 �18 李友梅、刘春燕: ∀环境社会学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 157- 166页。 �20 鸟越皓之: ∀环境社会学 #, 宋金文译,北京: 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 2009年,第 1页。 �21 王俊秀: ∀环境社会学的想象 # (电子书 ) ,台北:凯立国际 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 �22 吕涛: ∀环境社会学发展视角分析:生态、经济与社会 #, ∀社会观察 #2004年第 10期。 �23 Chan tal Segu in, Luc G Pellet ier and JohnH uns ley, Tow ard A Model of Environm en tA ct ivism, E nvironm en t and B ehav ior, Vo.l 30, Issu e5, S ept. 1998. �24 Jam es B A llen and Jenn ifer L Ferrand, Environm en tal Locu s of Con tro,l S ymp athy and Proenvironm en tal Behavior, Env ironm en ta l and B ehav ior, Vo.l 31, Issue3, May 1999. �25 武春友、孙岩: ∀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及其关系研究的进 展 #, ∀预测 #2006年第 4期。 �26 张兴莲、郭友、倪佳: ∀中学生环境行为调查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首都 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4年第 12期。 �27 王芳: ∀环境社会学新视野 ) ) ) 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 环境问题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 39页。 �28 Garrett H ard 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 ons, S cience, Vo.l 162, N o. 3859, 1968. �29 A llan Schnaib erg, David N. Pellow and Adam W einberg, Th e Treadm ill of Production and the Environm en tal S tate, R esearch in S ocial P roblem s and P ublicP olicy, Volum e 10, 2002. �30 艾伦∃ 杜宁: ∀多少算够 ) ) ) 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 #,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31 Patricia C lare, L iving green: saving our earth, New Y ork: Pow erK ids Press, 2009. ∗责任编辑:刘瑞弘 +
本文档为【环境社会学_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301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6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2-11-26
浏览量: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