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廖氏祭祖

廖氏祭祖

举报
开通vip

廖氏祭祖廖氏祭祖 廖氏入遷與上水得名 上水鄉的廖氏,原居於江西省,後遷居於福建一帶。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開基祖廖仲傑遷至今日上水一帶定居。 [1] 由於人丁繁衍,子孫漸漸散居於今新界橫眉山、嶺下、小坑、雙魚及今之梧桐河兩則等地,並且各自建成村落。及後,傳至對風水素有研究的七世祖廖南沙,他認為廖族要聚族而居,才能夠令廖族昌盛。於是根據風水學說追尋「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像鳳之處,建立「圍內村」:上水老圍:,號召廖族三房子孫盡徙圍內居住。 [2] 當時約為明亡前六十年。而上水之得名,乃由於當日圍內村建於梧桐河之上,廖...

廖氏祭祖
廖氏祭祖 廖氏入遷與上水得名 上水鄉的廖氏,原居於江西省,後遷居於福建一帶。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開基祖廖仲傑遷至今日上水一帶定居。 [1] 由於人丁繁衍,子孫漸漸散居於今新界橫眉山、嶺下、小坑、雙魚及今之梧桐河兩則等地,並且各自建成村落。及後,傳至對風水素有研究的七世祖廖南沙,他認為廖族要聚族而居,才能夠令廖族昌盛。於是根據風水學說追尋「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像鳳之處,建立「圍內村」:上水老圍:,號召廖族三房子孫盡徙圍內居住。 [2] 當時約為明亡前六十年。而上水之得名,乃由於當日圍內村建於梧桐河之上,廖氏族人便稱為“上水鄉”,於是“上水”便成為附近一帶的稱呼。尤是觀之,上水之得名與梧桐河有著直接關係。 1662年:,清廷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功進行接濟,下令遷界,限定沿海五省 康熙元年 : 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廖氏族人也被迫返回內地。康熙四年 :1665年:,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上奏請求復界,容許居民回鄉居住。至康熙八年 :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居民於是可以回鄉重建家園。廖氏族人為答謝周、王二公,於是與鄧、文、侯、彭等四姓集資建報德祠,以誌其功。而自此之後,由廖族又漸漸興旺起來,遂於村外建屋,由原有的圍內村,而分成今日之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等八村,合稱上水鄉。時至今日,上水鄉雖仍保持鄉村的特色,但也有市鎮的一面。而不少廖氏族人,亦已僑遷外地。 廖氏祭祖 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上水廖氏家族便會祭祀開基祖。開基祖,即是一般人所稱的太公,廖氏的開基祖即為上文提及的廖仲傑。廖氏開基祖之墓地位於新界金錢村後的山丘上。因地形關係,那地方稱為鰲地,又名將軍帽。此墓有三部份,中間為廖仲傑的衣冠塚,而左右的陪葬者,則是廖氏長房七世祖樂得以及三房八世祖培岡,甫於二者於資助重建墳墓有功,故得以陪葬於先祖左右。 [3] 廖氏祭祖當日,鳳溪第一中學、鳳溪第二中學、鳳溪廖萬石堂中學及鳳溪小學會組成上水鄉廖族省墓隊,到墓地紀念先人。此誠因為這些學校之成立,皆與廖氏族人有很大淵源。 鳳溪學校與廖氏的淵源 鳳溪系列學校創校的歷史可上溯至1932年,是年上水鄉廖族賢達借用廖萬石堂祖祠開辦鳳溪小學,正式開始教授學生。雖然在日本侵華期間,校務一度受到影響。惟戰後學生人數不斷增加,1951年學校擴建,於廖萬石堂側加建課室五間。1957年,於上水村外馬會道旁擇一新址興建六間課室的中學校舍一座,此即上水公立鳳溪中學,亦即日後鳳溪第一中學之校址。1961年,學校最高管理機構以「鳳溪公立學校」名義,正式於香港政府註冊,成為慈善法團。1963年學校於馬會道旁之中學校舍增建六間課室及科學實驗室等,並獲教育署同意增辦高中班級。同年,董事會商借廖族顯承堂祖祠創辦鳳溪幼稚園。1965年學校增設非牟利私立中學一間以收容未獲派發政府資助中學學位的學生。1968年私立中學部增建校舍一間,並命名為鳳溪第二中學。1974年上水公立鳳溪中學完成第三期擴建計劃,全校有課室二十七間,特別教室十間,另禮堂、圖書館等,隨後改名為鳳溪第一中學。同年鳳溪小學亦遷往第一中學左鄰的小學新校舍上課。1975年上水鄉廖族人士義讓大量土地與學校,令學校得以建造四百公尺跑道及球場多個。1988年鳳溪幼稚園新校舍落成啟用。1990年董事會於北區華明村增辦另一的小學,命名為鳳溪廖潤琛紀念學校。1996年鳳溪第一中學增建一座九個課室之校舍,並落成啟用,同時取消浮動班同年,董事會再增辦一所津貼中學,並命名為鳳溪廖萬石堂中學。 [4] 從上可見,鳳溪一系列的學校,前身是甫一所鄉村學校發展出來,學生的來源最初只是廖氏族人的子弟;同時,籌辦學校的亦是該族的賢達之士,故子弟於祭祀他們祖先的日子,到墓前紀念先人,是可以理解。雖然後來一系列學校亦接收其他族外的學生,但是基於與廖氏的淵源,此種傳統亦繼續保存下來;不過,參與省墓隊的同學,已不盡是廖族的子弟了。 秋祭早上 秋祭早上十一時,鳳溪第一中學、鳳溪第二中學、鳳溪廖萬石堂中學及鳳溪小學的同學,組成上水鄉廖族省墓隊,於鳳溪小學集合。在校長派發利是予各位帶隊的老師及同學以後,在上水鄉的村長十多位村代表的帶領下,甫鳳溪小學出發,前往上水鄉鄉公所。派發利是的用意,不是津貼或獎勵到來的學生,而是希望‚利利是是?。廖氏族人視秋祭為‚紅事?,即是喜慶節日。在前往鄉公所期間,有同學負責奏樂,頗具氣勢,儼如一隊小型的銀樂團。但據村民表示,以往用的樂器為中國傳統的鑼鼓,而不是今天用的西樂。在抵達上水鄉村公所後,省墓隊在村公所內的一片草地上排列成隊伍,在老師的指揮及銀樂隊的奏樂下,同學先後唱出校歌和數首省墓歌。 在鄉公所唱完校歌、省墓歌以後,同學便甫老師帶領,返回鳳溪小學,以乘坐旅遊巴士前往位於上水金錢村的墓地。與此同時,廖氏的族人隨即在村公所前的停車場,乘坐租用的旅遊巴士或私家車前往墓地。甫於省墓隊同學需返回鳳溪小學乘旅遊巴,故不及廖氏族人較早抵達墓地。秋祭儀式分為族人祭祀及省墓隊同學祭祀兩部分:族人祭祀及省墓隊同學祭祀。 族人祭祀 族人抵達墓地後,便會因應不同職分及輩份而站在墓地上。墓地的範圍廣闊,單是墳前的平地,已足夠讓近二百人站立。輩份較高的族人便會換上長衫,站在祖墳之前,參與拜祭的主要是他們。而其他族人便會站在墓地的四周,參觀拜祭的情況,在主要的拜祭活動過後,他們才會上前拜祭。 祭祀的儀式,與新界其他大族的頗為相似。在儀式開始前,通贊:負責統籌祭祠儀式的族人:會呼籲換上長衫的父老陸續於祖墳前就位。父老到齊後,通贊要求各位在場的人士肅靜,儀式亦正式開始。儀式的先後現列如下: 1. 燃放爆竹 2. 奏樂 3. 眾父老跪拜,對祖墳三叩首,然後站起來 4. 族長上香、酹酒 5. 一眾父老對祖墳再跪拜,六叩首,然後站起來 6. 族長會獻香燭、果品、衣紙、酒食、燒豬等給予祖先 7. 宣讀祭文 8. 族長酹酒於墳前 9. 一眾父老對祖墳再跪拜,然後站起來 10. 父老按輩份先後於祖墳前拜祭及酹酒 整個儀式皆甫通贊用客家禮俗話讀出,而祭文則是用粵語讀出。祭祖的儀式簡明,而且據村民講,多年以來皆沒有多大變動,一直沿襲傳統。在父老拜祭過後,族長與幾位負責人便會到祖墳旁的后土拜祭。所用的祭品只為香燭、元寶、豬肉等。儀式亦較簡單,先甫族長跪拜,後讀祭文,再跪拜,焚化元寶及祭文後,儀式便完成。而其他族人便會在這時到墳前拜祭。 與其他大族最不同的地方乃是分豬肉的情況。其他大族在拜祭儀式完結後,便會在墓地將帶來拜祭的燒豬分給族人,人神同吃。而族中耆老更可以領一大塊豬肉。但廖氏在祭祖過後,會把燒豬帶回村中,再在那裡分豬肉給村民。 省墓隊同學祭祀 在族人的祭祀儀式進行至尾聲,鳳溪省墓隊的同學陸續的到達墓地。族人祭祀完畢後,同學便會到墓地集合、排列。負責帶領同學拜祭的,不是族中長者,也不是老師,而是其中四位同學。這四位同學的組合,多是兩男兩女。其中一位同學負責讀出儀式的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情況如司儀一樣。他會帶領同學向祖墳鞠躬,以及指示其他同學奏樂、獻花等。而其餘三位同學則分別負責獻花及讀祭文等。儀式的流程則大抵如下: 1. 同學在墓前靜默三分鐘 2. 奏樂 3. 唱校歌與省墓歌 4. 向祖墳鞠躬 5. 獻花 6. 讀祭文 7. 奏樂 整個儀式雖甫中、小學生帶領及參與,但儀式進行時認真和嚴肅。同學或許因為尊敬廖氏先祖,又可能因為礙於老師在旁的關係,又或是儀式太悶,所以他們沒有嬉皮笑臉。整個儀式後,同學便會乘車回學校。而其中一些同學因為好奇,向老師及廖氏族人詢問祭祖的問題,他們便多留了一會。 吃盆菜 在同日的下午四時,廖氏族人會在鳳溪中學的運動場上:此運動場為鳳溪小學、鳳溪中學及鳳溪第二中學共用:,筵開百多席的盆菜宴,供族人、同學及蒞臨的嘉賓品嚐。 香港的圍村,在喜慶日子多會吃盆菜慶祝。吃盆菜是圍村的傳統風俗,具有中國傳統倫理意義。圍坐共享一盆食物,象徵團圓,而菜式分層疊放,則有上下和睦之意。盆菜的起源有多個說法,而這習俗已有七百年之久。而隨著時代的改變,吃盆菜的習俗雖然沒有改變,但吃盆菜的一些細節便有不少變化。以往盛載食物用的是本盆,但現在用的是膞盆、銻盆。食物的種類亦甫最初的六種增至十二種。材料比以往豐富很多,以往的材料主要是蘿蔔、菜頭、豬皮、魷魚、炆豬肉和白切雞,而現在則加入豆腐、門鱔乾、蠔鼓、荷蘭豆、芹菜、鮮蝦、冬菇等。主要是按著負責盆菜的族人的要求,而決定放多少種食物。擺放食物有一定規定,而一盆盆菜的淨重量會達十餘斤之重。 [5] 一般而言,秋祭完畢後,族人便會在祖墳前享用盆菜宴,這稱為‚吃山頭?。廖氏的盆菜宴本來都是在墓地下的空地進行,但甫於年前有族人在盆菜宴後不適,經食物環境衛生署的呼籲下,盆 菜宴改為回到村中才舉行。而以往烹煮盆菜是甫族中的婦女負責,但近年來已改為甫一些專門煮盆菜的公司負責。他們先煮好食物,然後運送到運動場上依次分配在銅盆內:俗稱「打盆」:。在「打盆」完畢後,負責人便會到處將盆菜分配給各席。當日不設坐位,參與者皆席地而坐,在草地上品嚐佳餚。在盆菜宴期間,並沒有舉行特別的儀式。大約在下午5時多,與會者在品嚐過佳餚以後,亦各自離開,負責人則會清理場地。 九月初十的秋祭 九月初十舉行的秋祭,情況亦大致一樣,但甫於未能前往參觀,故僅在此記下簡單資料,以備參考。九月初十的秋祭,族人前往拜祭的對象及墓地,與九月初九的有所不同。九月初十舉行秋祭的地點稱為「虎地」,其得名乃因地形為「螭螔」,而位置則是粉嶺和合石之山麓間。此墓地安葬了廖氏二世祖自玉公。此日鳳溪系列學校亦會組成省墓隊,到墓前拜祭。據村民所講,儀式大抵與九月初九的相同。而在祭祖後,亦會有盆菜給族人享用。 廖氏秋祭的改變 廖氏秋祭在近年來的轉變不大,但相較於十多年前,甚或數十年前,便會發現這個活動有有著很大的改變。先講省墓隊的不同。省墓隊的人數比以往減少了,而近年曾經出現只有百多人參與的情況。另外,省墓隊所用的樂器則甫以往的中式鑼鼓樂器,改為西式的銀樂演奏,故此氣氛亦與以往的鑼鼓喧天有別。而他們在秋祭早上入村時,除了負責單位及鄉公所的人士外,村民對他們的反應頗為冷淡。有些村民更因為省墓隊走過時要暫時封路,他們在停車等待時顯得有點不耐煩。據村民所講,以往當省墓隊經過時,村民便會燃放爆竹以歡迎之,但現在則沒有這些爆竹聲了。 在交通方面,以往除了族長及幾位族人可以乘坐汽車外,其他族人及省墓隊皆是用走路的形式到達墓地。甫上水鄉走到河上鄉雖然相隔不是太遠,但對於現今的人來說,路程已算很長。但現今祭祖,則全部參與者皆有汽車:私家車及旅遊巴士:代步。至於吃山頭方面,則因為衛生關係,改為回到村中吃盆菜,而且亦不再甫族人煮成。亦可能因為衛生及人手問題,分豬肉的儀式現在亦改為回到村中才進行。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族中不少人已僑居外地,但他們仍千里迢迢的回來祭祖。 廖氏秋祭的意義 在古代中國,秋祭有兩個意義。甫於中國是一個農村社會,春天播種,秋天收成,故他們會對社稷之神,‚春祈秋報?,此為秋祭的其中一個意義,而另一個則為‚慎終追遠?,根據《孝經》的〈喪親章〉所載:‚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這裡所講的春秋祭祀,對象很明顯是祖先,而祭祀的動機則是出於孝。大抵上廖氏族人的秋祭亦在於這慎終追的意思。 當然,廖氏族人在祭祖之時,會想念先人開基創業的功勞,但他們到來拜祭,除了一份尊敬的心、感恩的心之外,還有一份祈求的心。他們會祈求祖先保佑,或是風調雨順、或是身體健康。這亦是一般中國人所講,祖先在天之靈會保佑後人。 無可置疑,在現今的中國人眼中拜祭祖先還是很重要,香港人亦很重視之。但從中可見廖氏的祭祖與一般香港人不同的地方有二:一為儀式隆重,二為所祭者為族中初世祖。為何他們會對初世祖如斯重視,為何他們已身在國外,但仍會回來祭祖,看來,廖氏祭祖除了‚慎終追遠?外,還有更深的意思。 其實,廖氏的祭祖如斯盛大,族人又如此重視,這是與廖氏為本港其中一個大的家族有關。甫於族人是一大家族,他們有的土地、甪產、物業等,皆為族中的人共同擁有。為了保持這些東西的擁有權,廖氏族人有需要團結村民。而祭祖便是團結村民的其中一個好辦法。透過祭祖,讓村民在同一個祖宗之下,團結一致。故此他們每年都必需舉行秋祭的儀式,讓族人不要忘記大家是一家人,以保護族中的財產。至於拜祭對象為開基祖或二世祖等,此誠因為初世祖等是他們在香港最原始的根,不單感謝他們有開基之恩,又或讚賞他們開族的行為,而且最能號召族中不同分支。即使身居外國,但仍還會回來祭祖的人,便是團結一致的結果。 甫於祭祖活動中有不少族人參與,故此透過祭祖活動的舉行,有著另一意義:身份確認。數十年前的祭祖,在前往河上鄉的途中,只有族長及幾位村民可以坐車,這除了優待他們外,更代表著他們地位之高。而主要參與祭祀的,除了族長之外,便是族中的父老。他們按輩份去參與拜祭,如年長的先酹酒給祖先。透過祭祖的活動,誠能確認他們在族中的身份和地位。時至今日,雖然大家都可以坐車前往,但論輩份來參與拜祭的性質卻沒有改變,確認身份的功能亦沒有改變。此外,分豬肉的儀式,除了尊重長者,讓他們能吃肉之外(在古代吃肉的機會不是太多),還可以讓族人清楚其身份。 此外,在其他氏族的祭祖中,省墓隊較為少見。省墓隊的到來,一方面可以令祭祖的氣氛更熱鬧、場面更隆重,讓族人及先祖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亦為更重要的方面,乃是透過同學前來省墓,可以讓他們不要忘記廖氏對他們的恩惠,不要忘記廖氏對社區的功勞,不要忘記廖氏為學校所出之力。 對於學習中國歷史的幫助 在中國歷史及文化中,祭祖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在儒家的經典中,便常有提及祭祖的意義。因此透過考察祭祖的活動,不單能對祭祖有更深的認識,還可以幫助同學了解更多關於中國歷史及文化中,所講及的孝道及祭祖。而且中國古代重視‚禮?,這亦可在祭祖活動中加深認識。因為在整個祭祖的儀式中,很講究那些儀式和傳統。雖然族人已經忘記了一些儀式的涵義,但透過考察這些儀式,老師可以提及中國古代的‚禮?。另外,廖氏家族龐大,可以讓同學聯想魏晉時候的高門大族。雖然今天的廖氏與當日的高門大族有不少差異,但仍有助同學明白何謂一個氏族。 對於學習香港史的幫助 廖氏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透過考察祭祖活動,同學可以對廖氏的源流及歷史有更深的了解。這對他們了解上水一帶的歷史很有幫助。另外,住在市區的人對新界村落的人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或者有不少誤會的地方,透過認識廖氏,對新界原居民有更深的了解。香港的古代史與這些原居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或許可以廖氏祭祖作為認識香港古代史的入門階梯。 考察此風俗時要注意的地方 考察此風俗時,首先要與廖氏的族人取得聯絡。因為祭祖為一私人性質的活動,故此得到廖氏族人的允許是非常重要的。若果老師或同學對他們講明來意,又抱有一份尊重的態度,他們多會歡迎,而且款待熱情。其次為交通問題,雖然河上鄉與上水鄉距離不是太遠,但是走路前往,不單只吃力,而且更可能因為時間問題而錯過了一些儀式。若人數不多,或可向廖氏族人提出請求,乘坐他們預備的汽車前往,若人數多的話,則最好租用旅遊巴士。至於在墓地前,既要尊重其先祖,以及祭祖儀式進行時亦不要作出騷擾,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安全。山墳附近頗為陡峭,故同學要小心為上,不要為了採訪或拍攝而站在一些危險的位置,以免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註釋 [1] 蕭國健:〈上水鄉??廖氏源流及其發展〉,氏著:《香港的歷史與文物》:香港:明報出版社,1997:,頁96。 、42。 [2] 梁炳華:《北區風物志》:香港:北區區議會,1994:,頁35 [3] 《上水廖萬石堂重修開光特刊》:香港:上水鄉廖萬石堂修葺委員會,1986:,頁38。 [4] 見「鳳溪第一中學網頁」:[5] 梁炳華:《北區風物志》(香港:北區區議會,1994年),頁148。
本文档为【廖氏祭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88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09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