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举报
开通vip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江西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指导老师:熊春芬老师 学生姓名:陈艳 学号:08310410301002 院系: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论文提纲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摘要 关键词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 (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3) 二、沈从文乡土小...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江西师范大学 本科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下载毕业论文ppt模板下载毕业论文ppt下载关于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临床本科毕业论文下载 论文题目: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指导老师:熊春芬老师 学生姓名:陈艳 学号:08310410301002 院系: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论文提纲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摘要 关键词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 (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3)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4) (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 (4) (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8) (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 (10) 参考文献 (13)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内容摘要:沈从文一生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洋溢着田园牧 歌气息,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牧歌气息乡土小说湘西世界艺术价值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原名沈岳焕,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一个。沈从文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24-1927年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他受周作人、废名等影响,多写些怀乡忆旧之作,寄托对乡土的愁思,其文化意蕴浅显凌乱。1928-1931年,沈从文主要在上海,他一扫往昔作品中的感伤情调,纪实倾向,转而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他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强化。1931年秋,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佛家思想就是这一时期大规模地有机地融人他的作品,对生命的原生态进行了归纳。这种归化作用在他1933年秋到北平后仍持续着,但佛家思想逐渐淡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上升到主导地位。在佛家思想使野性的湘西受到初步的文明教化后,儒家思想把伦理情感,民族前途的思考,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家把诗性人格推到了沈从文视野中。《边城》作为这种变化的产物和集中体现,显示出沈从文正走出在地域对比中表现湘西地方优势的格局,唱出了中国的颂歌。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 曾看过有关沈从文的评论,说是他的《边城》有一种牧歌情调。“牧歌”到底指什么?大约是几亩农舍半户人家的悠闲,是碧海蓝天一抹微云的情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欢喜。总觉得牧歌可以和散文算作一类,优美的氛围,闲散的笔致,细微的感动,正好和大起大伏的戏剧相对。牧歌自身就是一曲舒缓悠扬的咏叹调,也许引不起万分的激动,但亦使人低徊不已。牧歌(pastoral)本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多用它和情调、气息等一类词汇搭配,对那些以理想化笔墨处理乡土题材的作品中能够界定其本质因素的抒情倾向和品格,作印象性的描述。我们可以从题材等多个角度去描述这种倾向和品格,如把“牧歌风”或“牧歌情调”与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物,单纯简朴的生活,恬静平和的气氛等联系起来。但牧歌又不限于文学作品的某个特定方面,它综合了文体、风格、氛围、结构、题材等多 种艺术成分,具有整体性、弥漫性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的《边城》被冠以“牧歌”的机会特别多。如刘西渭的《<边城>舆<八骏图>》一文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杰作。”汪伟的《读<边城>》提到《边城》有“牧歌风”和“牧歌情调”,《边城》整个调子颇类牧歌。夏志清赞赏沈从文的《边城》是“可以称为牧歌型的”,有“田园气息”的代表作品。杨义说:“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朴归真。” 牧歌是一个有悠久传统的文学品种,牧歌的写实,是在与复杂、败坏的城市生活对比中表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在西方,牧歌(Pastoral)是一个有悠久传统的文学品种。远在古希腊时代,诗人们用它表现牧羊人在村野和自然中的纯朴生活。牧歌作为文类,它的高峰期在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中也能见到它的身影。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兴起后,牧歌没有因为缺乏记实性而走向衰落,它在崇尚经验和写实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走出西方文学的范围,广泛渗透到后发国家的文学中。牧歌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涵义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学者已不再只限于从文学类型的层面上理解它,燕卜逊在《牧歌的若干形式》一书中认为,“歌并非由传统特征和惯例构成,它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形式的限制,并得以存在下去”,“如今,牧歌仍然具有体裁名称的功能,然而它同时获得一种引申意义,这种意义与批评家探寻文学的神话和原型的努力直接有关”。牧歌的实质,是在与复杂、败坏的城市生活对比中,表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学者们普遍认为,尽管许多牧歌的描述与城市和乡村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但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极大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单纯朴质生活的永恒愿望。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有名的《桃花源记》,文章提到的世外桃源,就在沅水下游,与沈从文的家乡一水相连.一千五百年后,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这儿的风景和人物更加令人心醉!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用牧歌式的素材谱写了这一美好人生形式的“田园交响乐”,以它独特的节奏和音乐激励着一切善良的人们对美和爱的渴求。《边城》等作品的牧歌属性,为落后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 《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小说通过湘西边地纯情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了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湘西边地风俗风景的迷人可爱……在这些爱的展示中体现了作者理想美的执着追求,他以这种具有原始野性的纯真朴实的人情美、人性美,表达了对文明都市尔虞我诈和充满铜钱臭味的人生形态的否定与反抗,表达了对重义轻财、重情轻利的完美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尽管这种理想化的人性和人生与现实社会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对它们的追寻无疑是对黑暗的现实的间接抗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读过之后,从中体验了两种美的意境,一种是自然环境的美,一种是人性的美.翠翠这个天真美丽的姑娘,就是山水的精灵吧!从她那水晶一般的大眼睛里,可以看透她那纯洁如水的心灵。她是无言的大自然滋养出来的,没有沾染一丝一毫尘世的污浊。一切出自天性,无论是爱,是天真,还是勤劳,自重……老船夫的身上,也洋溢着边地人民淳朴,豪爽的人性之美。大老、二老、船总顺顺,也都显示出各自的人性之美来。总之,这里没有一个坏人。而这些美的人物,又都活动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原始的,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世外桃源里,对沈从文来说,这一切都是他遥远的美好回忆,是可以用来对抗和回避喧嚣的都市生活烦 扰的精神“自然保护区”。作品之所以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是由于作者注重意境,善于“造境”,重在表现风格和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与健康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物的外化…… 《边城》的确处处充溢着牧歌气息。象牧歌的历史所揭示的那样,构筑乐园的冲动在这部小说中也十分强烈。乐园被安置在历史和地理上催生《楚辞》,并享有桃花源盛誉的湘西。乐园的内在品质更是丰满而独特。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情形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中牧歌气息的感染,也使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牧歌不是孤立的个案。歌与田园小说有天然的亲缘关系,故其抒情特质在田园小说中表现最为突出,我们可以在废名的作品中清楚地印证这一点。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能在何其芳、李广田、林庚、芦焚、汪曾祺等作家的作品中看到牧歌这条线索。牧歌代表着对乡土和家园的守望;由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特性,在优秀的作家那里,这种乡土抒情形式也蕴涵了对民族身份的追寻,对民族形象的诗性想象。萌芽于五四时期的乡土抒情之作,作为寻求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 20年代周作人的一部分散文,废名的小说,表达了作家对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眷恋与依赖。进入30年代,新一代京派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芦焚、林庚等,更以流派的规模,对传统和乡土作诗意诠释。五四主流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之间形成的张力在京派作家笔下获得新的阐释和意义,并且得到升华;此外,在“乡愁”的发酵,“古都”的回眸,“原始人性”的塑造,及“古典意象”的挖掘等表现新的民族形象的多角度尝试。可以说,1934年初沈从文的颠峰之作《边城》发表前后,一个整合、提升新的中国形象的文学外部环境已然成形。 (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把诗和散文引进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大大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功能. 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集中在他对文体的创造上。他创造了三种基本文化形态: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如《丈夫》、《牛》、《菜园》等运用的温情的现实主义。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如《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月下小景》等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运用的是批判现实主义。 其次,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互不雷同。他所持的是逆向型思维方式,不拘常格,求异思变。文体的自觉使作家获得了文本结构与文本解放的极大 自由。结构自然、流畅和千姿百态;表现在文体上则使他的小说打破各种文体间的界限,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性:有些运用散文笔致,似抒情散文,有的带有童话色彩,似民间故事。 用牧歌来评价沈从文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称赞他小说中的诗学特性。在西方,牧歌作为一种单独的文学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的诗人们常用它表现牧羊人在乡村和自然中的纯朴生活,歌咏朴素的爱情和死亡。而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更是以一部《牧歌》为后世的牧歌文学定了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诗中,牧歌被注入了政治寓言的成分,他以希腊的阿卡迪亚为原型,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乐土,预言了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与之相似的是沈从文的《边城》也是以湘西为原型,虚构了一个远离城市的纯朴角落,歌咏了美的风景,美的人,美的心灵。然而《边城》并没有以高调预见未来,而是始终氤氲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和惆怅,因而整个文本都弥漫着一种诗意。 沈从文善写景,“水面浮起一层淡淡的白雾”,“月光如银子”,“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湘西的景致真是被他写尽了。看着这些美丽的文字,我们的想象不自觉的被引向美丽的湘西。如此,我们的心中便存了一块理想的净土。民风的淳朴、人情的优美也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牧歌的作用有一部分就在于唤醒人类心底最美好的情感,也就是回归自然。杨义说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时的凄艳幽渺”,很是“返璞归真”。 总之,沈从文作品中融诗、散文、游记与抒情幻想成一体的特色,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深化和发展。 (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小说的主要贡献是他创造了一个特异的“湘西世界”。他以湘西人,乡下人的视角,来赞美湘西的山水美景,人的淳朴和风俗的古雅。并以这样一个世界来观照,批判,否定他所生活的,他认为是丑恶的都市社会。因此,沈从文的小说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以阶级,阶层的观念分析考察社会不同,他是取地域的,文化的视角,通过两种文化的对峙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 而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也是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以《边城》为例,《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他通过一个古朴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我们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总体的大叙事的角度考察《边城》,则不难发现他的真正的命意在于建构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支撑其底蕴的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 《边城》故事的发生地茶峒所在地属花垣县(旧称永绥县),据1935年人口统计材料,全县15个乡总计人口116146人,苗族人口101514人,占86%, 除茶峒镇、花垣镇,吉峒乡三个乡是苗汉杂处外,其余12乡皆是苗乡。即使苗汉杂处的茶蛔镇,总人口6825人,苗族4550人,也占66%。茶峒城是旧时为镇压苗民而修筑的城池,汉人比例大一些,它是苗族汪洋大海里汉人的一只孤舟。《边城》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左右,那时人口比例估计与1935年的统计不会有太大出入。如此的人口分布结构,很难设想《边城》会与苗族没有任何关系。 在《边城》中,杨马兵和翠翠的父亲都列身军籍,驻扎在城里;爷爷没有过从军记录,他和女儿,也就是翠翠的母亲住在城外;翠翠的父母隔河对歌相爱。从地方史志著作的相关记载中可以判定,这种格局说明了翠翠爷爷的苗族身份。一个更有力的证据是翠翠父母的自杀身死。翠翠母亲怀了身孕,这使翠翠父亲面临要么逃走,要么自杀的二难选择。是什么禁忌使年轻人因轻率造成的过失面临如此严峻的局面?异族婚姻使然!种族歧视使翠翠父母的婚姻面临巨大的压力,这是他们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朱光潜曾说:“《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 从《边城》中,我们看到沈从文笔下诗画般的湘西世界,自然山水滂沱而又秀美,人们单纯而又勇敢,没有贫富、地位之分,均以诚挚为美的,以亲善为人之本,使读者置身于温馨的世界,这种描写手法本身就是对尔虞我诈无情的鞭挞。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目的在于衬托湘西人清水般的心灵。他笔下的湘西风情与现实中的都市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后发国家在被动现代化进程中,文学中的民族想象就以这样丰富的形式,走进读者的视野。它展现了永恒的困惑,也开启了无限的希望,因为它满足了一个民族对自我认同的渴望,是可信而切题的。由于《边城》诞生在历史上的特定时期,它的世界意义很长时间被遮蔽着;与《边城》一脉相承的现代文学的牧歌传统也没有受到重视。斗转星移,随着中国文学的世界化进程加速,一个民族越来越渴望向世界描绘自我形象,《边城》和现代文学中的牧歌传统或许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从文的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将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2、金介甫.沈从文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3、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4、孙冰编.沈从文印象.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 5、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6). 6、王保生.沈从文评传.四川:重庆出版社,1995.
本文档为【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659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4-29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