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学概论讲义(第二章)

社会学概论讲义(第二章)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学概论讲义(第二章)第二章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理解“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 1.在汉语里,“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 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的最早连用,意为:村民集会。 “社”原指祭神的地方。《白虎通·社稷》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会”为聚集之意。 后来两字连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古籍中有时也用“社”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2.在西方,英语Society和...

社会学概论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理解“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 1.在汉语里,“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 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的最早连用,意为:村民集会。 “社”原指祭神的地方。《白虎通·社稷》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会”为聚集之意。 后来两字连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古籍中有时也用“社”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2.在西方,英语Society和法语Société均源出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字“社会”。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 3.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和认知多种多徉,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①一种观点被称作社会唯实论(social realism,又称社会实在论) 该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虽然是由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主要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G.齐美尔和美国的斯莫尔等人。 ②另一派叫做社会唯名派(social nominalism)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G.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F.H.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 这两种观点既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也未免失之偏颇。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 二、社会的特点 1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无社会可言。人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人是社会活动的发动者,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人是社会过程的推动者。当然,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而不是单个的个人,单个的人是不能成其为社会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这些联系概括起来是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所谓横向联系,即同一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社会分工越发达,这种联系就越发展。所谓纵向联系,即历史联系,它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发展。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人类社会与动物结群不同,社会创造出了原来自然界中所没有的文化与文化体系。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的最主要构成要素,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联系尽管复杂,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人类具有高级神经活动,这是任何其他动物、电脑、计算机的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在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语言、文字、符号及多种非本能的通讯方法。这些符号及通讯方法,反过来又大大加强了人们之间精神上的互动与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主体——人,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不仅如此,社会还不断创造着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社会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因而可以说,社会具有自我再创造的能力。除社会以外,其他系统都只能适应自然,而社会却具有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三、社会的功能 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要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就称为社会功能。社会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整合的功能。 整合(Integration)或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是社会学术语,指社会 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就我国社会而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变迁时期,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均较为突出,因而发挥社会整合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方面,要注意解决原来的传统文化模式与外来或新兴文化模式的整合问题。在社会规范方面,要注意解决多种规范相互冲突的问题。在观念方面,要注意解决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整合问题。在功能方面,要注意解决改革过程中社会诸种功能不相配合的问题。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社会也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祥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社会还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第二节理解“文化” 一、文化的涵义 1.首先,从词源上说,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耕耘、耕作”。从最初涵义上看,就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开拓。 2.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将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等活动都归入了文化范畴,认为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3.泰勒在1871年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4.后来,很多学者不断地给文化下定义,比如人类学家克娄伯和克拉克洪 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文化的概念与定义之述评”的文章,里面述及了文化的164种定义。 二、文化的特性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超生理性指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不能通过生理遗传。超个人性是文化的一个特性,文化生成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中。 2.文化的复合性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一起的。 3.文化的象征性 一个文化现象本身往往有多个指向。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 4.文化的传递性 分为纵向和横向传递:纵向就是代际之间的传递;横向就是文化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 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文化堕距: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指文化变迁时,文化各个部分的变迁速度是不一样的,物质文化要先于非物质文化变迁,于是,二者就产生差距。 三、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就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就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所特有的。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比如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需要注意的是,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地位是可以转化的,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 (三)精英或高雅文化与大众或流行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认为,一个社会中实际存在着两种不同文化层次的传统,即“大传统”与“小传统”。大传统是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小传统则是位于社会基层的民间文化。 此外,还有一些分类,比如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就是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就是中性文化,比如人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 四、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 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形式。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特质有笔、墨、纸、砚;非物质文化的特质有儒家的四书五经教条,下跪、作揖、磕头等各种礼仪。 (二)文化丛 又叫文化特质丛,指一组功能上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文化特质。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组合。经常指某种特定的活动。 (三)文化模式 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1.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即文化模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众多的农村人口,浓厚的家族观念,重人伦,对祖宗及传统权威的崇拜。 ▲美国的文化模式:工商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城市生活为主导,个人主义,总统制。 普遍的文化模式: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包括以下9个部分: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2.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写有一本《文化模式》的著作,她特别重视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探究“文化模式”的理论内涵。《文化模式》一书是对北美印第安部落的研究。她以尼采关于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思想,将印第安部落分为酒神型与日神型两种基本文化模式。A.所谓酒神型,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缺乏理性,好幻想,易冲动,富有进攻性。B.而日神型文化模式则属于一种理智型文化,主张行为节制,恪守中庸,处事冷静,待人温和谦恭。 五、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在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着这两种倾向。 1.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优于他民族的倾向,并且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主观价值的态度。
本文档为【社会学概论讲义(第二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4-09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