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探索

举报
开通vip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发展 动力理论”的探索 2011年9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Sep,2011 第5期(总第153期总第27卷)JournalofShandongYouth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No.5Sep.No.153Vo1.2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探索 王拓彬 (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发展 动力理论”的探索 2011年9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Sep,2011 第5期(总第153期总第27卷)JournalofShandongYouth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No.5Sep.No.153Vo1.2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探索 王拓彬 (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个政党制定经济发展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确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提出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和谐动 力论.这些理论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探索;创新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2011)05—0001—07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 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 义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实践难题.长期以 来,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科学回答..在探索适合中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研究了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提出了"矛盾动力论";邓 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改革动力论";江 泽民紧密结合中国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提出了 "创新动力论";胡锦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 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提出了"和谐动力论".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问题上的预见性构想与原则性阐述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 次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人类社会,揭示了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并指出 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1859年马 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述道:"人们 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 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 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 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 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 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 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 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 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 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 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P32-33)在此, 马克思一方面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另 一 方面又强调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就是社会发展 的动力,社会革命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于历史 和实践的局限性,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未 作出过明确的论述,只是一般地指出:"只有在没有 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 革命."l2j(n'社会主义"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 收稿日期:2011—06—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SH063);温州大学教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专题式'教学模 式研究" 作者简介:王拓彬,温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 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 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3](嗍 社会主义社会将在新旧两种社会因素的对立统一中 发展,在改革中前进.恩格斯在进一步研究现存社 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 展的理论."l41("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 一 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J(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改革代替政治革命将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 自身矛盾的基本方式.由于缺少社会主义实践,恩 格斯只是从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制度变化发展 的同一性上论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一般意义,而 没有找出其差异性.尽管如此,恩格斯却留给我们 今后解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公式:矛盾 要求改革,改革引起变化,变化促成发展.?6】(n 列宁在探索经济落后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道路时,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问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存在非对抗性矛盾,并由此 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初步实践经验的 基础上,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会 消失,矛盾仍将存在."l'这就告诉人们:非对抗 性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性,其运动将是推 动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今后在发展生产力 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 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_8_(列宁 还特别指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懂得改革的重要 性而以革命方式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极大危险性. 他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来说,最大的危险, 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作用,忘记了 恰当地和有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不 能极其冷静地考虑,权衡和验证在什么时候,什么情 况下,什么活动领域要善于采取革命的行动,而在什 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活动领域要善于改用改良 主义的行动,那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 流."『9]?I6"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列宁进行 社会主义实践的时间短促,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 盾和发展动力问题尚未来得及也不可能进行系统而 准确的论述. 斯大林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前后长达30年之久. 应该说,他已经能够依据这样长时期的实践经验,在 ? 2? 揭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建 树.但思想上严重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却使他 不但没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反而在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已经达到的科学水平上,发生了严重的倒 退."斯大林在一个长时期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 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问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之间的矛盾."Noz<F350)他曾错误地认为,在社会 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人们在 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动力.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 合",_11]'并"推动生产力一日千里地向前发 展".l1]在斯大林看来,"劳动者的阶级界限正 在消除,旧时的阶级特性正在消失,工人,农民,知识 分子之间的经济上政治上的矛盾正在缩小和消除, 于是就造成了社会在道义上和政治上一致的基 础."ll2]'这种"完全适合"和"一致"的社会主义 社会无矛盾论,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没 有也不可能真正寻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尽管 "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也讲要克服这个矛盾,但是不承认矛盾是动力. „„ 说精神上政治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国家强大 的社会发展动力,不说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样一来,矛盾的普遍性这个规律,在他们那里被否 定了,辩证法在他们那里就中断了.没有矛盾就没 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 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o~13](P133> 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探索与开拓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 造任务的完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摆在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在对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斯大林形而上学社会发 展动力观批判的基础上,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实践中,毛泽东开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 发展动力的一般原理运用于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初期的实际国情,坚持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社会主义 社会是在社会矛盾中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 义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在认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1956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根据毛泽东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的意见写成的《关于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该文以苏联社会 主义的历史为鉴,明确指出:"有一些天真烂漫的想 法,仿佛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会再有矛盾存 在了.否认矛盾存在,就是否认辩证法.各个社会 的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但是社会的 发展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 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 的."[H]'在这里,不仅明确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 矛盾,而且指出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表明 我们党已经有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社会主 义社会依然存在的认识.1957年1月,毛泽东《在 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直到 他逝世前一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才吞 吞吐吐地谈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之间的矛盾,说如果政策不对,调节得不好,是要出 问题的.但是,他还是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 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他还是没有认 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 矛盾."[m]'蹦'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伟大着作中,科学地界定 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在社会主义 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m]. "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 盾",[m]''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 盾动力论". 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 特点.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 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10](P372)就其内在性 质而言,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个矛盾,完全是"另一回 事.„„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加'聊'我国"社会 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 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 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 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 况".|10]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这种既相适应又 相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这就是我国社 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其内在性质上的根本特 点.毛泽东还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解决途径 上的特殊性进行了系统的科学揭示.他指出,社会 ? 3? 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解决途径上的根本特点就在 于:只要作为这个社会领导力量的共产党还保持着 其本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性质,那么,社会主义的生 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 断地产生而又克服,克服而又产生的矛盾运动,就不 会导致根本推翻现存社会制度的剧烈冲突,[1】( 而完全"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 解决".[10](P373)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 适应是主导的方面,相矛盾是非主导的方面,是在基 本适应之下的不适应,所以就不需要改变社会主义 的根本制度,而只能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共 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各项改革,以和平的,渐进的,非对抗的自我调节和 自我完善,来达到矛盾的不断解决.解决的办法是: 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断提高公有化水平,在 此基础上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健全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坚持和发 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性质, 解决矛盾的途径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问题的论 述,对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流行的否定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无疑是一个重大突 破.但在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 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社会基本 矛盾性质的具体反映,然而,毛泽东在实践中却否认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继续"以阶级斗争为 纲",片面夸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 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因而也未能实现社会主义社 会动力理论主题的转变. 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在充分肯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 , 本矛盾的理论成果的同时,着重结合新的历史特点透彻地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 体表现形式,提出许多精辟的新见解,新观点,形成 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极大地深化 和拓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为在理 论和实践上科学地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作出 了新的贡献. 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 了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考 察社会基本矛盾,必须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 角度去分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适应性问题.邓 小平始终坚持以生产力为标准来考察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的适应性,正确地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 矛盾的具体表现.他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这一主要矛盾又是社会主义 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 们的中心任务."]'H眈'"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 务就是发展生产力0"[17](P63)在此认识基础上,邓小 平进一步揭示了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他说:鉴 于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着阻 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 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 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 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I(n-136)"如果现在再不 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 被葬送."[16]'. Xl~4,平深化了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理解, 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 具体体制两个层次,从而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 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毛泽东在理论上未对社会 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加以区分,并进而揭示二者之 间的联系.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 具体的研究"1j博中,逐步认识到,构成社会主义 制度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本身包含基本 制度和具体体制两个层次.基本制度属于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的性质规定性,体制则是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的具体形式.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从制度层次上讲是个好制度,但如果没有实现基 本制度的好体制,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妨碍社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Xl~4,平指出:"我们建 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I17](P116) 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 法."『l](.他又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 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 优越性的发挥."[1_('这里所说的"具体做法", "具体制度",就是指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和 ?? 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即经济,政治体制.邓小平后 来又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范畴.邓 小平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范畴的深化理解和"体 制"范畴的提出,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和 解决是一个重大突破,奠定了"改革动力论"的思想 理论前提.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症结就在于原有的 经济,政治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样,邓小平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体化为生产力与体制之 问的矛盾,那么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 径就是改革,改革的对象"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 体制的革命",_(哪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总的目 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 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 产力."HJ(""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 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 革0"[17](P237)改革和开放是分不开的,"对外开放也 是改革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之一,总的来说都叫改革."_1]('改 革不是对原有的体制的细微修补而是根本性的变 革,"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 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_l1(H'革命是解放生产 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中 国的第二次革命",El7](Pl13)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 展的直接动力. 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 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技,生命科技为主要标志的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 术真正发挥出第一生产力作用,成为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人 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紧密结 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 全面发展的"创新动力论",使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 论得到深化和推进. 创新是我国迎接当代世界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 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全面 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 第一生产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像我们这样 一 个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围绕工业经济的发 展而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 力.江泽民指出:"可以预料,二十一世纪科技创新 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新世 纪里,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 密".[18](P145)而"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 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183(Pl15) 他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ll9l"一个没有创新 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 林."ll8l?社会全面发展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的重要战略思想,自党的十四大以后,在历 次重要会议上,都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重 要主题,这是在清醒观察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矛 盾的全局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江泽民之所以 强调创新,正是因为创新体现了社会矛盾的全局性 解决和改革的整体性推进.正如十五大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指出 的:"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 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 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 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 进步.''加' 创新是社会主义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尽管30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离现代化 目标还很远,我们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 还很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还不断出现一些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改 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复杂,尤其是当改革发展到攻坚 阶段时,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 来.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改革进行下去,必须把改革 所蕴涵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发挥出来.创新是全 方位的,整体化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 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 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 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 不开的0"[18](P199)其中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发 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 ? 5? 新的指导下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9]'附江泽民 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 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 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 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 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 支持."[20](P36-37)体制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 强大制度动力.江泽民说:"进行体制创新,就是要 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s3(g2oo) "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 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口8l'生产力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第一 位变革的作用.江泽民对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 论"进一步展开,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他说:"知识和技术创新是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ll】('科 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 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发展进程."引"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 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 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要使科技进 步和创新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强大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的坚实基础."?2l_ 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深化与完善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 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 化,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 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在这种"黄金发展期"和"社 会矛盾凸显期"交织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动力论"和"创新动力论"的 基础上,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 程中,逐渐形成了"和谐动力论"的思想,使社会主 义发展动力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2]"这个命题既是总结社 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又是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凝练.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社会和谐是社会矛盾存在和 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然而,这并不是说 社会和谐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和谐既是过程,也 是结果,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一个社 会不可能没有矛盾与冲突,也不可能没有裂痕,人类 社会总是在矛盾和冲突的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良性 运行的社会在于不断地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化解冲 突,修补裂痕.社会主义制度只是提供了实现社会 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真正做到社会和谐,还需 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尤其是在当前这一阶段,既是 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和谐是社会的总体特 征,但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有 些矛盾与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甚至是原来不曾有 过的.针对这些社会矛盾冲突的问题,党的十七大 报告从八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 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并指出这些"不和谐" 因素的长期存在而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了社会发 展.并且提出一系列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统筹兼顾 的政治策略.因此,必须从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视角,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来解决这些 突出矛盾.和谐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动力,主要基 于两点考量:其一,和谐动力论的思想符合对立统一 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 两种相反的属性.和谐就是矛盾的同一性,是不同 事物的相成相济,是矛盾发展的协调统一.我们在 讲事物的发展时,不能只讲斗争不讲同一,讲同一的 实质就是讲和谐.由于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获得发 展的必要前提,所以和谐也就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 动力.其二,和谐动力论的思想符合历史合力论. 历史合力论着重强调了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它把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社会的等各种因 素都纳入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之中,并从总 体上确定了这些因素在整个系统中的方位.当社会 的各种力的因素配合得适当与匀称,相互之间的差 别,冲突与斗争相互抵消并走向均衡时,社会即呈现 出和谐状态——因为和谐本身就是一种均衡的状 太[23](P22—23) 0 "和谐动力论"思想的基本要点主要包括两个 ? 6? 方面:一是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 题.当今中国要发展,只能坚持改革,否定改革就是 否定发展,就是倒退.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 则,坚持辩证法的观点,以科学的,发展的,综合的, 全面的方法来处置,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甚至偏 差,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二是必须以 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和谐动力论所强调的发展是和谐的发展.而和谐的 发展是有"度"的发展,有"度"才能"和谐".这个 "度"既是力度的"度",又是速度的"度",还是承受 度的"度".在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 社会可承受度结合起来.这三个"度"结合起来,就 实现了社会发展与改革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 说,和谐动力论强调把发展与稳定统一起来.1(' 在强调和谐动力论的时候,有两点应值得注意:一是 不能把和谐与稳定简单地等同起来.就社会而言, 和谐与稳定确有内在的关联,表现为伴生关系.有 和谐必有稳定,但有稳定却未必有和谐.专制统治 的社会也可以存在着稳定,但这种高压下的稳定是 隐含着不和谐因素的稳定,它还会在一定时期内推 动社会的稳定走向对立面.所以,不能为求和谐而 片面求稳定;二是不能把和谐动力论与"完全适合 动力论"混为一谈."完全适合动力论"否认社会主 义存在矛盾,而是把"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各族人民的友谊","爱国主义"当成了社会发展动力. 它是否认差别,对立——矛盾斗争性的和谐,是违背 客观事实的主观主义与形而上学的表现.而和谐动 力论是承认在对立和差别基础上的和谐,强调与矛 盾斗争性相统一的同一性.[](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马克思 恩格斯虽然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关系,即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但是由于没有经历社会主义 实践,他们并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基本矛 盾作出深入的分析,只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提出了一些预见性的论断.而列宁在十月革命后, 虽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曾作过研究,但 他未能对此问题作出具体的考察和明确的论述.后 来,斯大林也仍未将这个问题提到社会主义发展动 力的理论高度来认识.毛泽东考察了中国社会发展 的实际情况,第一次科学地界定"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的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在整 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和起作用的内在力量,提出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为社会 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在实 践中却没有找到一条科学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的道路.邓小平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 动力论作了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并从实践中找到了 一 套具体的解决办法,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 直接动力.江泽民面对滚滚而来的世界新科技革命 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提出改革创新是知识经济时 代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胡锦 涛从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提出社 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矛 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把我们党对社会主 义发展动力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实现 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黄红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历 史考察[J].孝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7]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6. [8]列宁选集(卷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选集(卷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O]毛泽东选集(卷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1]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13]毛泽东文集(卷8)[M].北京:人民出版礼,1999. [14]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生产资 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z].北 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高宝柱.揭示支配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毛泽东与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概论之二[J].党史文汇,2003,(2). [16]邓小平文选(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7]邓小平文选(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9]江泽民文选(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O]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伞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7.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 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牟=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3]章越松.从矛盾动力论到和谐动力论——兼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3). (责任编辑:孙书平) TheExplorationofCPC'S"TheoryofImpetustoDevelopmentofSocialism" sincetheEstablishmentofNewChina WANGTU0一Bin (SchoolofMarxism,Wenzhou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 AbstractTheimpetustodevelopmentofsocialismisnotonlyakeytheoreticalandpracticaliss ueofscientif- icsocialism,butalsoaconsiderationandbasisforthepoliticalpartytodrawupeconomicdevel opmentplanand strategy.Theleadershipgroup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havebroughtuptheimpetus theoryofcontradic— tion,theimpetustheoryofreform,theimpetustheoryofinnovationandtheimpetustheoryofharmonysuccessive— ly.Allofthesetheorieshavegraspedtheessentialcontradictionsofdevelopmentofsocialism,leadingtothecontin— UOUSdevelopmentofoursocialistsociety. KeywordsMarx;successiveleadershipgroup;theoryofimpetustodevelopmentofsocialism;exploration; innovationanddevelopment, ?1? UntanSU0
本文档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探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0
浏览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