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word】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界——以张棡《杜隐园日记》为中心

【word】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界——以张棡《杜隐园日记》为中心

举报
开通vip

【word】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界——以张棡《杜隐园日记》为中心【word】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界——以张棡《杜隐园日记》为中心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 界——以张棡《杜隐园日记》为中心 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4期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界 以张桐《杜隐园日记》为中心 尤育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张桐系功名社会中典型的下层乡村士绅,《杜隐园日记》有关其读书生活史的详细记载,展示了 过渡时代一个乡村士绅虽旧亦新且颇具地方性色彩的阅读世界.旧学出身的他以经史旧籍和乡邦文献为阅 读”...

【word】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界——以张棡《杜隐园日记》为中心
【word】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界——以张棡《杜隐园日记》为中心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 界——以张棡《杜隐园日记》为中心 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4期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界 以张桐《杜隐园日记》为中心 尤育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张桐系功名社会中典型的下层乡村士绅,《杜隐园日记》有关其读书生活史的详细记载,展示了 过渡时代一个乡村士绅虽旧亦新且颇具地方性色彩的阅读世界.旧学出身的他以经史旧籍和乡邦文献为阅 读”正课”,并藉此获得和强化士人的文化认同和角色定位.其阅读世界向新学书报的扩展,则展示了一个传 统士绅虽身处乡村却广泛接触新学新知的例证.张氏广泛且有些芜杂的阅读实践,与其说是为了知识和技能 的习得,不如说是为了通过各式各样的阅读而寻找生命的意义,编织他作为士人的”意义之网”. 关键词:阅读史;士绅;张桐;温州 中外学界关于书籍历史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从 传统的书籍史研究到阅读史研究的转向.前者立足 于文本与作者本身,关注书籍的印刷,出版,传播和 社会影响;后者强调书籍阅读者的角色,较多关注 书籍与文化,政治及社会的关系,侧重读者群的构 成以及他们如何阅读和阅读实践的变化.近年来, 在传统书籍史,出版史的基础上,更为强调阅读者 角色的近代阅读史研究,逐渐进入一些学者的视 线,相关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近代中国思 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同时也从更形多元的视野展 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图景的复杂样态.而,由 于研究旨趣和史料的限制,既往的近代阅读史研究 大都立足于精英层面,对中下层读者和地方上的复 杂面向,缺乏足够的注意.本文拟以浙江瑞安的乡 村士绅张榈的读书生活史为中心,考察本地乡村士 绅的阅读选择和阅读实践,以期为描摹近代中国读 书人阅读世界的复杂图景提供可资借鉴的 样本 保单样本pdf木马病毒样本下载上虞风机样本下载直线导轨样本下载电脑病毒样本下载 . 本文的研究主要依据张榈《杜隐园日记》而展 开.张榈f(1860--1942),字震轩,号真叟,晚号杜隐 主人,世居浙江瑞安汀田里,系功名社会中典型的 乡村下层士绅,曾在科举这一”成功的阶梯”上奋斗 了近三十年,但仅以廪贡生的功名而终.?f也终生以 作者简介:尤育号,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参见张仲民:《从书籍史到阅读史——关于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 究的若干思考》,《史林}2007年第5期,第151—180 页. ?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的着述有:潘光哲:《追索晚清阅读史的一些想法——”知识仓库”,”思想资源”与”概念变迁”》,《新史学》第16卷 第3期,2005年9月,第137-160页;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历史研究}2oo5年第5期,第60—83页.章清:《五四思 想界:中心与边缘——(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的阅读个案》,《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54—72页.张仲民:《阅读,表达与 集体心态——以清末出版的卫生书籍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历史系,2007年6月.王标:《作为文化实践的读 书——以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为中心》,《杭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4—21页. ?关于士绅阶层的内部分层,张仲礼以学衔和是否入仕为依据,将其分为上,下两个阶层,并将贡生剖开,正途贡生为上层 士绅,异途为下层士绅,廪贡生因其不属正途”五贡”而被列入下层士绅,参见张仲礼着,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4-6页. 93 教职为业,且着述颇富,撰有《史读考异》,《杜隐园 诗存》,《杜隐园文存》,《杜隐园13记》等多种.稿本 《杜隐园13记》记录了他自光绪十四年(1888)至民 国三十一年(1942)半个多世纪的日常和文化生活, 广及此期温州所属各县之教育,经济,民俗,艺文 等,内容丰富,其中有关其个人读书生活史的详细 记载,展示了过渡时代一个乡村士绅虽旧亦新且颇 具地方性色彩的阅读世界,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史 的史料价值.? 一 ,士绅角色:奋志青云与舌耕为业 张榈出身于传统社会常见的耕读之家,并无显 赫家世,曾祖张岳铭,附贡生;祖父张涵,生员;父张 庆葵,廪贡生,因举办团练参与平定浙南金钱会起 义而获赠奉直大夫,以五品知县录用,但未赴任,而 是”隐居家园,延师课子,期振书香”.?作为家中独 子的张榈,6岁即受业同里陈大启发蒙,从此开始他 的读书应举生活,后又从邑中名儒池凤藻,潘楚篱, 谢次舟,蔡蓉坡,许黻宸,张福英等受教,学业大进. 光绪六年(1880),张榈获得科举最初的突破——中 秀才进县学,其时年届2l岁.? 张仲礼曾采太平天国之后无锡,金匮地方80 个生员的自传材料,计算出考中秀才的平均年龄为 24岁,考中举人和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0岁和35 岁.?由此可见,张榈成为秀才的时间并不晚,但他 此后的科途并不顺利,”六踏省闱苦吒噪,明经一席 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4期 老岩阿”.?光绪八年(1882),十四年(1888),十五年 (1889),十七年(1891),他先后四度人浙江乡试,皆 无功而返.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近不惑的张榈 再赴省垣,经过几年的准备,几乎志在必得.三场考 罢,闱作深得房考好评,首场四书文,”入理精深,出 笔名贵”;二场经文,”气含风雨之润,笔吐星云之 华,书味填胸,炉锤在手,思力识力,俱臻绝顶,专事 涂泽者,无从望其项背”;三场策问,”语有证佐,不 同空衍”.?然省报传来,温州府仅瑞安,平阳两县各 一 人中副车,其他各县皆阙如.再次落榜的他不竞 感慨:”吾乡素号文风之盛,今两科如此衰落,不能 不归咎于气运风水矣”.?对科途颇感失望的他遂于 两年后,捐廪出贡.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最后一 次晋省乡试,”三场得病,匆匆归里,三月不出门”.? 张榈一生科场蹉跎,晚年曾自叙科考经历云:”予五 困童试,始获一衿,五困院试,始食饩,贡成均.而六 踏省闱,皆荐而不售”,?其中透露出的不仅是奋志 青云的不懈努力和坚持,更多的还是怀才不遇的无 奈. 科考生涯延续至43岁,却始终未能获得科名 上的突破,如此经历和结局对张榈的人生和事业的 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科场乃”每个考生都程度不 同要去分享的柯林斯所说的’身份文化’的场域”,? 张榈六踏省闱以及为取得乡试资格而不断参加岁, 科考试的过程,正是其周期性地进入科场场域体认 自己的士人身份的过程,他一生的作为和思考,也 就在这一过程中,同科场,”士”以及与之相伴的角 ?日记部分年份缺失,计1890,1892,1893,1894,1904,1905,1911,共七年.地方学者俞雄整理选辑部分内容,题为《张桐日 记》,作为《温州文献丛书》之一公开出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沈不沉辑录日记戏剧方面的内容,以《杜隐园 观剧记》为题公开出版,香港:香港出版社,2005年.有关张桐及其日记的研究,集中于戏剧方面,参见刘水云,黄义枢:《试论张 榈(杜隐园观剧记)的戏曲史料价值》,《温州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9卜96页;黄义枢,刘水云:《张桐(杜隐 园日记)中的地方戏剧史料》,《文献}2007年第3期,第109-115页;郝慧娜:《从(杜隐园观剧记)看清代光,宣年间温州戏曲演 出之盛》,《温州大学}2010年第1期,第87—92页. ?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香港:香港出版社,2005年,第435页. ?参见戴若兰:《张震轩先生年谱简编》,见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 文辑存》,第531—532页. ?张仲礼着,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第93-94页. ?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第252页. ?戴若兰:《张震轩先生年谱简编》,见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第549页. ?俞雄选编:《张榈日记》,1897年9月18日,第39页.另:日记记时,民国以前为农历,民国以后为阳历. ?戴若兰:《张震轩先生年谱简编》,见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第536页. ?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第75页. ?刘云彬:《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丁铜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3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155页. 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4期 色,觉悟,意识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另一方面,廪贡 生的身份使他得以跻身地方下层士绅之列,但高级 正途科名的缺乏,又极大地限制了他的人生和事业 的发展空间,出任教职,舌耕为业,成为他践履”如 何是士绅”的最佳选择. 由于科途雍塞和科举生涯难以预料终期,底层 士子在获得一定功名后,或兼作塾师,或外出游幕, 是全面考虑个人前程的普遍而务实的安排.张榈在 读书科考之间隙的职业选择便是私塾塾师.光绪十 三年(1887),28岁的他开始居家设馆授徒,”家弟浩 卿,雨村,侄香浦,甥陈乃珍等均假馆从游”.?光绪 十七年(1891),他受聘晚清温籍名儒孙衣言,孙锵 鸣兄弟为课其子弟设立的诒善祠塾,授课之余,得 以与孙氏兄弟及朴学大师孙诒让切磋文史而获益 匪浅,后因父亲去逝而于是年底辞职归里.此后,他 不再谋馆于外,转而居家授徒,因他的私塾在光绪 二十四年(1898)和二十六年(1900)接二连三有学 生考中秀才,名声越来越大,邑城甚至邻县都有生 徒负笈来学.关于张榈做塾师的束修,日记并无详 载,但民国初年他曾聘请塾师胡小塍坐馆其家并在 其创办的乡普及学堂兼课,”本家连附馆计六十元, 学堂计廿四元,共修金八十四元”,?由此可约略推 测他自己做塾师的收入情形.不过,对于家境颇裕 的张榈来说,?出任塾师并非仅仅为”糊口计”,在教 读相济的生活中践履士绅的角色并由此体认自身 的士人身份,或许更为重要.因此,对于很多士子颇 不以为然的塾师身份,张榈却颇为认同.他一直珍 藏诒善词塾的关约,并在晚年庆重游泮水时题诗其 后云:”六十年前约诲蒙,书痕犹认一笺红.李桃润 未酥时雨,乔梓亲欣炙惠风”,?或可为证. 张榈的塾师生涯一直延续至光绪二十八年 (1902)六踏省闱失利,而他再执教鞭,已由一名乡 村塾师转型为新式学堂的教员.光绪三十二年 (1906),即清廷下诏废除科举的次年,他在家乡创 办乡普及小学堂,兼校长与教员于一身,从此投身 新式教育事业.日记载小学堂开学情形:”是日小宗 祠内普及小学堂开堂,学生到者计三十余名.因先 授以《时务三字经》及《蒙学读本》首编”.?光绪三十 三年(1907),他应时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的孙诒让 之邀,受聘瑞安中学堂史地教习,”修金大洋二百 元,节敬,旅行费在内,膳费则由堂供给”.?次年,他 转聘温州府中学堂文史教员,”钟点定每周十八点 任课”,”修金则三百金”,?两年后,”束修已加至四 百之数”,?至1911年则进一步增至月薪5O元,以 至于他感叹:”教育如此优待,则膺此任者其可不认 真行之乎!”~1916年以后,张榈还先后执教浙江省 立第十师范,省立第十中学和瓯海公学,直至1927 年退休返里.被孙诒让誉为”史学渊博”,”于唐宋古 文家法,亦极淹贯”?的他,终以其文史方面的旧学 修养而在新式教育中谋得一席之地. 张榈由一名乡村塾师转变为新式学堂教员的 经历,彰显了在科举停废和学堂兴起这一巨大而深 刻的社会变革中,像他这样旧学出身的乡村士绅在 自身出路方面的调适和转型.关晓红曾以山西士绅 刘大鹏和湖北士绅朱峙三为例,考察了科举停废与 乡村士子的调适及其命运的变化,指出,”旧学出身 者在科举停废后大都能够保持科举时代的出路,前 景甚至更加宽阔”.?张榈的经历则提供了一个来自 ?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第380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14年1月21日,第165页. ?张氏家族本系当地富室,世代业农贾盐,积累了丰厚的田产,从张桐晚年因家庭规模扩大,子女婚嫁负担沉重而陆续出售 田园40余亩后,”检理自家田园数目仅有一百余亩”(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32年8月31日,第475页)的记载看,他家拥有 田园当不少于150亩.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40年2月13日,第578页. ?俞雄选编:《张榈日记》,1906年2月5日,第105页. ?俞雄选编:《张榈日记》,1906年12月15日,第119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08年1月19日,第131-132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10年1月21日,第152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11年7月6日,第160页. ?张宪文:《孙诒让遗文辑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5页.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山日记为 视角的比较考察》,《历史研究12005年第5期,第 84-99页. 95 浙南温州的例证.而且,民国《瑞安县志稿》”造就后 进无虑数千人”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曾求学于浙江省立十中的 词学大师夏承焘”予学字学词,皆张师(张桐)启之” 的回忆?,似可说明他的调适和转型,颇为成功.与 此同时,张榈的后半生还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曾 先后充任县自治议会议员,乡工艺公司总理,上望 场沙灶地垦放办事处主任,省志采访员,县志筹备 委员及采访员等,还曾被举为乡自治会议长,瓯海 道咨议,县特区委员会分会员等职,皆辞而未就. 1937年,年已78岁的他接到县政治会议议员的委 任状,”因年已耄期,俗务均谢,焉能舍平时恰悦之 经书,而妄谈无谓之政策”?而辞之.由此看来,在科 举停废而致士人没落和四民社会解体的过程中?, 像他这样的乡村士绅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凭借 科举积累的文化资本和自身的调适,在新式教育和 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读书”正课”:经史旧籍和乡邦文献 张榈出身书香门第,自少读书应举,出任教职 亦与书为伴,曾有诗云:”文章雅嗜马迁史,如听古 乐奏韶咸.诂经尤喜高邮学,研求字义费雕镌,年来 广购新闻纸,丛残堆次比海嫌,岂知贪多一无得,到 门有客鸟题凡.”?他经常自订阅读计划,以读书为 日常功课,阅读范围大体可分为经史旧籍和新学书 报两部分,读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则深受汉学传统的影响,每读 一 书,必先考辩其版本,作者,卷目和句读,然后才 对内容得失进行评骘阐释. 张榈日常阅读的旧学书籍以经史词章为主,尤 嗜史学,兼及笔记,掌故,传奇等杂书.由于日记始 于成年之后,关于他早年所受科举训练和研读经史 词章的详细情形,不得而知,此处借用他曾任塾师 的诒善词塾的资料为观照补充.孙衣言曾为该塾生 徒制订十则课约:”一临法贴,二看经,三看史,四看 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4期 古文,五看乡先生遗书,六看时文,七看试贴,八看 古赋律诗,九看其他诸书,十定期文课”.由此或可 窥见士子在科举成功的道路上必须做好的功课.孙 氏还详细规定各则课约的要求和读书门径,则可为 了解科举士子经史词章的阅读世界提供参照,如 “看古文”,唐宋八家之外,”明之归震川,清之方灵 皋,姚,恽,梅,曾诸家,亦宜多看”,”吕氏《博议》,马 贵与《通考》诸序论,亦足增长识力,皆宜看”;”看其 他诸书”条则开列了一份选读书目: 经部如《说文》,《尔雅》诸书;史部如宋,元,明 学案及舆地掌故之书i子部如《庄子》,《管子》,《荀 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汉魏诸子,宋五子书以 及天算等书;集部如《楚辞》及唐宋以来其他名家之 诗文;乡先生书,如横塘,二刘,竹轩,四灵,浣川,蒙 川,霁山,五峰诸集,则各自视资力,恣意博览可 也.? 自称”束发读书,即喜阅史”?的张榈,于正史, 历代纪事本末及各家史论,皆尽心搜罗,细加研读, 而用力最深者莫过于《史记》及其章句之学.白光绪 十年(1884)起,他即致力于《史记》不同版本的校 雠,因觉”诸家读史,句读均有不同,颇兹疑义.于是 以别纸适录,凡句之为点为读,或连上或属下者,详 为罗列,问下隅见,择善而从”,?阅六年,始成《史读 考异》初稿若干卷,后陆续增订,直至1930年方定 稿.该书”於自来评骘之本,沿讹袭误者,既多所是 正;即索隐正义,离句未安,亦援引经子及近儒诸说 正之.”?张榈之钟情于史籍,系出于个人的为学志 趣,多年的科考磨练则使他始终保持对”词章”旧籍 的阅读兴趣.《唐宋八大家文》,《名文珠玑》,《古文 辞类纂》之类的选本常置案头外,尤注重历代名儒 着述文集的研读,揣摩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评点 各家之优劣长短.如”读戴表元先生《剡源集》.按先 生文甚纯雅朴茂,具有八家风格,较明初唐,归诸家 似乎稍胜”.?”晨检《西河合集》,按毛河右先生湛深 ?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二),《夏承焘集》(6),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49页. ?俞雄选编:《张榈日记》,1937年2月5日,第531页. ?参见罗志田《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社会变迁》,收入氏着:《权势转移——近代中 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1—190页. ?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第44页. ?孙延钊着,徐和雍,周立人整理:《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77—178页. ?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第404页. ?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第404页. ?柳诒徵:《(史读考异)序》,《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1934年第3卷第5期,末标页码.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899年1月16日,第5o页. 96 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4期 经术,文笔瑰丽,于国初顾,黄,王三家外别树一 帜”.?非独名家诗词古文,就是寿序,行状,时文之 类,他也读之颇有趣味,如”读钱氏《有学集》中寿 序,按钱氏于寿序文字颇极用意,非只泛泛以谀词 应人者,亦足见明季于寿序一端,郑重言之也”.?可 以说,拥有低级科举功名的张榈一直自觉地把经史 词章旧籍作为读书的”正课”,作为真正学问而用心 研读,但这一点并不影响他对笔记,掌故,传奇等被 读书人视为”小说”的娱情性阅读,日记常有”阅洪 楝园《三生石传奇》,《留云洞传奇》”,?”晨起,看洪 氏《夷坚志》”,?”阅《山居新语》,是元太史氏杨璃 撰,亦多详元朝奇闻佚事”?之类的记载.晚年,则倾 心于清初褚人获之《坚瓠集》的校订,”喜其逐集辑 录,凡诙谐,规劝,诗词,品物,遗闻,异事,辨讹,考 据诸条,阅之皆可醒睡魔而开笑口,……老苦健忘, 乃按集分类,而件系之”,?遂成分类索引二册. 张桐日常阅读的书籍还包括大量的乡邦文献, 从而使他的阅读世界带有明显的地方性色彩.地处 浙南一隅的温州,南宋时期曾迎来地域文化发展的 高峰,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为代表的永嘉学 派,以”见之于事功”,”以利和义”的思想而于朱熹 理学,陆九渊心学之外别树一帜,在古代思想史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祖望曾言:”乾,淳诸老既殁,学 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 足.”?永嘉学派的传承在宋元之际渐趋衰落,直至 清道光以后,在学界反思汉学,回归宋学的学术背 景下,才迎来了它的近代复兴.对此,清末学者宋恕 曾精辟地指出: 宋室南流,瓯学始盛.陈,叶诸子,心期王佐,纯 乎永康,实于新安.……闽党横行,百家畔降,而瓯 学亦几绝矣.国朝右文,鸿儒稍出.瓯僻人荒,吾师 孙太仆(孙衣言),学士(孙锵鸣)兄弟,始表章乡哲 遗书,勉英绍绪,瓯学复振.? 身处如此地方人文环境,加上读书人与生俱来 的乡贤意识和振兴地域文化的使命感,使得张榈颇 留意于乡贤的着述文集,并以此为阅读生活的日常 功课.日记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阅读记录和评点, 兹录几条如下: 看叶水心(叶适)先生文.按《水心文集》中墓志 铭诸篇有极用意处,其卓练不减韩,欧,王三家. …… 看叶水心先生诗,品格句调均高浑,不落宋人 窠臼.? 读薛季宣《浪语集》.薛氏年仅四十,而着作宏 富,议论皆有见地,似较陈,叶两家有过之无不及, 信乎永嘉经制之学为可贵也.? 午后,订换《逊学斋诗文集》.读孙太仆(孙衣 言)诗,叹其格律之高华,用字之新颖,不愧一代作 手.? 阅孙止庵(孙锵鸣)先生《海日楼遗稿》,先生文 极有冲融恬雅,简洁不支之致,与逊学斋之势主驱 迈者境微不同,然皆属桐城派之正轨也.? 对于酷好文史的张氏来说,不但可从这些乡贤 的诗词文章中汲取文学养份,陶冶性情,他们的学 术,事功和气节,更是砥砺自己和鞭策自己的一股 精神动力. 张榈阅读世界的地方性色彩,还体现在热衷于 地方掌故轶闻的阅读考订和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 上.平日读书,凡有关地方和乡贤的掌故轶闻,他都 用心辑录,以备考订.如”看洪氏《夷坚志》.按此志 中间多载温,台,处三府轶事,可以摘出补瓯乘之 缺.”@又如,”读《小腆纪年》.按《纪年》于顺治十四 年四月记朱成功寇我温州,而县志则记顺治十五年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14年12月21日,第185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24年3月9日,第322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896年9月15日,第32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18年6月26日,第252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27年4月2日,第387页. ?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第405页.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1738页. ?宋恕:《书陈蜇庐(治平通议)后》,胡珠生编:《宋恕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38239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39年12月4日,12月12日,第574页. ?俞雄选编:《张拥日记》,1928年11月9日,第422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35年6月5日,第522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33年8月10日,第491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18年6月26日,第252页. 97 五月海寇郑国胜攻温州,瑞安,屯兵于万松山,先后 相隔一年,必有一误”.?当他得知邑人赵钧日记《过 来语》于嘉道年间地方遗闻轶事多有记载时,便设 法托人从其后人处借得稿本,连Et阅读,并在致友 人的信中称:”所录嘉道问奇闻,轶事,灾异,节烈, 美不胜收,然总须细细阅之,随时摘出,方可付钞胥 誊写装订,此月初头实难蒇事”.?至于那些专述地 方掌故轶闻的书籍,更是常置案头,读之不厌.日记 点评的此类书籍包括姜准《歧海琐谈》,孙同元《永 嘉闻见录》,孙衣言《瓯海轶闻》,孟剑秋《永嘉轶事 随笔》,黄汉《瓯乘补》,洪守一《瓯乘拾遗》等等.他 还非常留意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清末民初,黄群 等人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整理并刊印《敬乡楼丛书》, 就颇得力于张桐的私人收藏,如李维樾《谏垣奏 议》,孙诒让《温州经籍志》注佚,黄群等人”尝广求 之,卒不可得”,后悉张榈处”藏有抄本文一十八 篇”,乃借抄得之.?张桐还将自己整理编定的嘉道 年间地方名士林石笥《玉甑山馆诗》六册,所藏孙衣 言评点本《陈止斋先生文集》八册交其移录刊印.他 还辑有《卓忠毅遗稿》,《黄激兰先生赋钞》,《梓乡耆 旧文钞》等,现存温州图书馆. 三,阅读世界的扩展:新学书报 张榈虽钟情于经史旧籍和乡邦文献,但身处梁 启超所说的”莽莽欧风卷亚雨”?的时代,时势所趋, 世风所染,其阅读范围逐渐由旧籍扩展至新学书 报,展示了一个旧学出身的传统士绅虽身处乡村却 广泛接触”新学新知”的例证. 从日记看,张榈最早接触新学书报,是在光绪 二十一年(1895)前后,本年二月十二日日记:”仲明 送陈君志三《治平通议》及《报国录》来阅,因浏览至 三更后始睡”.?次日日记:”昨阅《申报》,旅顺及山 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4期 东威海卫均被夺”,”买舟过头陀寺游玩……于舟中 阅《申报》及《治平通议》”.?连续两天所阅,一为新 式报刊,一为维新思想家陈虬的着述,且携之于旅 途,可见新学书报此时已成为他日常阅读生活的重 要内容.而他留意此类新学读物的原因,除喜读求 知,关心世事的秉性外,或可从孙诒让关于家乡温 州的《时务报》购阅者主要是为了科举的观察中,得 到进一步的认识: 敝里阅报之人,弟率稔知其人.盖慨时事之危 迫,爱玩钦服者十之一二,而闻有科举变法之说,假 此揣摩为场屋裹挟之册者,十之七八,其真能潜研 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者,无一也.今科秋试 策题,犹然故辙,所谓十之七八者,意兴盖已索然.? 此处揭示的科举考试与士人对新学书报的阅 读选择之间的联系,值得关注.事实上,由于科举取 士的标准鼓励新旧学兼通,晚清士人阅读新学书报 的原因,多半在于它可能有助于自己在”成功的阶 梯”上奋力前行.罗志田和潘光哲就曾描述了晚清 士人为了因应科举而购阅新学书籍的情形.?张榈 早年之所以留意新学书报,或可作如是解. 从日记看,张榈始终保持早年养成的对新学书 报的阅读兴趣,阅读范围颇为广泛.日记评点的新 式报刊,既有上海,北京等地出版的全国性报刊《申 报》,《时务报》,《湘》,《新闻报》,《清议报》,《中 外日报》,《万国公报》,《蒙》,《国粹报》,《小说 日报》,《教育杂志》,《新青年》等,也有本省乃至本 地刊行的《浙江日报》,《杭州国民报》,《浙瓯日报》, 《瓯风杂志》,《瓯江报》,《瑞安新闻报》等.阅读的时 人着述,包括魏源《海国图志》,郑观应《盛世危言》, 宋恕《六字课斋卑议》,陈虬《治平通议》,梁启超《清 代学术概论》,吕思勉《白话中国通史》,严复译着 《天演论》,《原富》,以及《西史纲目》,《中东战纪本 末》,《欧洲列国战事本末》等.而且,其所在的地方,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28年1o月28日,第421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16年5月5日,第214页. ?俞雄:《清末民国间温州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5期,第4页. ?梁启超:《奉酬星洲寓公见怀一首次原韵》,《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五(下)》,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第9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第22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第23页.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1472页. ?参见罗志田《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收入氏着:《权势转移——近代 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第161~190页.潘光哲:《追索晚清阅读史的一些想法——”知识仓库”,”思想资源”与”概念变迁”》, 《新史学》第16卷第3期,2005年9月,第137—160页. 98 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4期 似乎很容易买到或读到这些新学书报.如创刊于光 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日(1896年8月9日)的维新 报刊《时务报》,他于七月廿七日函托友人购买,八 月十三日日记即表示已取到前四册.?创刊于光绪 二十六年十月初八日(1900年11月29日)的近代 第一份综合性科学期刊《亚泉杂志》,十二月十三日 日记表示已从友人处获阅.?托人代购,从友人处获 阅外,府城和县城为数不少的书坊书局,也为他购 阅所需书籍报刊提供了较为便捷的渠道,日记中提 及的就有简玉,日新,维新,正和,府前,商务等多 家,这些他常去的书坊书局,不仅提供新学书籍的 购阅,也提供新式报刊的订阅服务.光绪二十七年 (1901)九月十七日的日记,则反映了阅报社一类的 新式阅读机构在清末已成为士人和普通民众获阅 新式书报的重要途径: 过学计馆访林君和叔,因问馆中近有何种报 买.和叔开橱以视,则《申沪日报》,《清议报》外,尚 有《汇报》,《南洋七日报》,《译书汇报》,《课林》等 种.余因付买《蒙》洋十元,托馆中代购,和叔当 即收洋充购也.馆中自报外一切新书均随时购备, 有愿来阅者,只须出洋五角,即足大扩见识.? 瑞安学计馆系孙诒让,黄绍箕等创办的”专治 算学”的新式学堂,该馆附设阅报社,购置新式报刊 和各类书籍供民众阅读,并提供代购服务,从而为 地方士人和普通民众提供了购阅新学书报的渠道 和机会.?张榈本人对创设此类民众阅读机构亦颇 为热心,次年,他与河乡诸绅筹划改本地聚星书院 为学堂,即倡议”提宾兴采购书报,俾河乡有志之士 观摩益智”.? 对于所读新式书报,张榈在日记中不乏评点. 如”看《申报汇编》学校类《泰西教法》四篇,《女学堂 议》一篇,较之近日《时务报》中《不缠足会议》,《倡 女学议》,颇觉明白晓畅”.?又如,”漱翁出所买上海 《蒙》第八册与阅,予略翻一过,颇有可开童智 处,而艰深处亦尚有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 月的一则日记则比较各报云:”过学前访林君左髓 …… 予见《亚东时报》,《知新报》均佳,《同文沪报》 大致与《中外日报》仿佛,而附张《消闲报》则胜之. 又有《工艺报》,《亚泉杂志》二种,均言制造之用.”? 对于时人着述及其思想主张,日记中有的表示赞赏 和认同,有的则有所保留甚至完全否定.如评郑观 应《盛世危言》,”颇有言中綮处”.?评严复译着《原 富》,”中多新理新义,阅之不觉耳目一扩”.?读梁启 超《清代学术概论》,”是书于学术沿革颇能言之了 了,而议论亦和平可喜,不似新派之主张白话者一 味尊己而詈人也”.?阅同乡宋恕《六字课斋卑议》, 则认为”议论平易间有之,然多偏驳不可行处”,@并 斥宋氏在《上李中堂书》中提出的”欲更官制,设议 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的维新主张,”真迂腐之 谈,名不称其实也”.@这些评点虽没能从学理的层 面作出更具体深入的探讨,然亦多少反映了他的思 想文化观念和对”新学新知”的认同程度.关于阅读 新学书报对张榈知识结构及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 日记和诗文中不时出现的”开民智”,”立宪”,”国 民”,”地方自治”等清末民初的流行”话语”,或可为 例.如他获悉瑞安学计馆附设之阅报社”来阅者竟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第32页. ?俞雄选编:《张榈日记》,第68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第85-86页. ?李孝悌曾从”下层社会”和”启蒙”的视野,勾画了清末各地遍设阅报社的情形,对于了解新式报刊如何深入下层社会,影 响读书人的阅读世界和民众生活,大有助益.见氏着:《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48—64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02年1月18日,第88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898年1月6日,第41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898年2月5日,第41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00年12月13日,第68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896年5月18日,第3o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01年4月15日,第76页. ?俞雄选编:《张榈日记》,1922年3月18日,第302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898年2月7日,第42页. ?俞雄选编:《张榈日记》,1907年4月25日,第125页. 尔寥寥”,不免感叹:”甚矣,民智之不易开也!”?其 为乡普及小学堂撰写的联语,则有”旧邦立新宪,乡 校铸国民”,”千载维新立宪基础,四民普及教育权 兴”?之句.他还曾为禁烟赌事致函县署,并以”地方 自治”立论:”故为民上者欲立地方自治之基础,非 速禁烟赌不可”.? 然而,张榈毕竟是旧文化浸润养育出来的传统 士绅,虽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新潮的濡染,但在思 想观念和文化取向上仍显保守.1920年的一则Et记 写道: 赴府前日新书局看《新青年》报.按此报皆陈独 秀,刘半农,胡适之,钱玄同各位笔墨居多,中间论 文学处颇有新颖之语.然抹杀国粹,专向白话,自谓 特识,而按之实际究仍是依旁洋文,鄙薄前哲,此殆 世运使然,所以生此种怪物令其扰乱文学界也.阅 毕不禁废书三叹.? “依旁洋文,鄙薄前哲”的批评,反映了他对《新 青年》所象征的五四新文化在心理与文化上的双重 隔膜.两年后,看了《教育杂志》一篇评论国文的文 章,他又在日记中感叹:”此等少年略拾胡适之,陈 独秀唾余,便自矜贯通教科,而语章总不免蹈轻薄 之病,且崇奉胡,陈二人学说如金科玉律.噫!学风 之坏,出此厄言,亦吾国文教之厄也”.? 四,结语 张榈是近代中国众多旧学出身的乡村士绅的 缩影,他的一生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痕.早年,他 沿着传统士子的人生模式,奋志青云近三十载,过 着科考与舌耕相济相需的生活,并在不断踏人科举 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4期 场域的过程中,强化其士人的角色和身份认同.中 年以后,他又在科举停废和乡村社会权势转移的过 程中,藉着科举积累的文化资本和自身的调适,成 功实现了从乡村塾师到新式学堂教员的转型,并且 在乡村社会中继续着扮演地方精英的角色. 论者指出,”阅读不但只是种技能而已,更还是 一 道寻求意义的途径”.?张榈广泛且有些芜杂的阅 读实践,与其说是为了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不如说 是为了通过各式各样的阅读而寻找生命的意义,编 织他作为士人的”意义之网”.对拥有低级科举功名 的他来说,那些日常研读,百读不厌的经史词章旧 籍,是其安身立命的学问根基,志趣所在,不离不 舍,他也在此类旧籍的不断阅读中,获得并强化其 士人的文化认同和角色定位.而他倾心于乡邦文献 和地方掌故的阅读和整理保护,则反映了在西学涌 人和新潮涌动的时代,一个乡村士绅强烈的地方文 化自豪感和整理保护地方文化的责任感,亦与士绅 在地方文化中的领袖作用以及撰修志书的传统相 契合.旧学出身的他还与时代的趋新变化之间有着 一 定的重合和包容度,其阅读实践向新学书籍和新 式报刊的扩展,展示了过渡时代一个传统士绅虽身 处乡村却广泛接触”新学新知”的例证. 张榈虽旧亦新且颇具地方性色彩的阅读生活 史,为描摹近代中国读书人阅读世界的复杂图景提 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尽管在近代读书人阅读世界 由旧趋新的变迁中,他的阅读实践并不占特殊地 位,但是,这种不具备特殊性的阅读实践,恰恰可以 作为一种”理想类型”,反映那个时代乡村士绅在书 籍阅读上的普遍性.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01年9月17日,第86页. ?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第370页. ?张钧孙等编:《杜隐园诗文辑存》,第478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20年5月1日,第277页. ?俞雄选编:《张桐日记》,1922年3月13日,第302页. ?潘光哲《追索晚清阅读史的一些想法:——”知识仓库”,”思想资源”与”概念变迁”》,《新史学》第16卷第3期,2005年9 月,第160页. 100
本文档为【【word】 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界——以张棡《杜隐园日记》为中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7-17
浏览量: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