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野调查方法论

田野调查方法论

举报
开通vip

田野调查方法论田野调查方法论(上) 田野工作的方法论,即调查者不论信奉何种理沦,服膺哪—学派,在调查中都必须遵循的程序,每—步骤中应奉行的原则和应注意的事项。 一、调查课题的选择 选择一个课题,即到什么民族或社区之中调查什么问题,一般说来应根据自己研究工作的需要而提出。它是长期考虑的结果,不能是“灵机一动”的产物。 按文化人类学调查可分两种类型:(1)全面调查(Holistic Invesugation)——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作全面详细的调查,最后可以写成一本描述文化各方面的民族志。(2)定向 调查(Probl...

田野调查方法论
田野调查方法论(上) 田野工作的方法论,即调查者不论信奉何种理沦,服膺哪—学派,在调查中都必须遵循的程序,每—步骤中应奉行的原则和应注意的事项。 一、调查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选择 选择一个课题,即到什么民族或社区之中调查什么问题,一般说来应根据自己研究工作的需要而提出。它是长期考虑的结果,不能是“灵机一动”的产物。 按文化人类学调查可分两种类型:(1)全面调查(Holistic Invesugation)——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作全面详细的调查,最后可以写成一本描述文化各方面的民族志。(2)定向 调查(Problem—Oriented Investigation)一一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作专题调查,用以验证或检查某一人类学理论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问题。例如,刀耕火种农业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还是破坏?某地毒品泛滥屡禁不止之原因何在?如何抢救日趋消失的某种传统文化?等等。 你选择课题时,先要决定是做—次全面调查抑是一次定向调查,这二者必居其一。一般说来,本世纪30年代以前,流行全面调查;而近几十年来,从事定向调查者多。但这是西方人类学界的情况,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民族志资料,已建立起系统的人类学档案(如耶鲁大学发起的HRAF)。而在中国,由于过去基础薄弱,近几十年又受干扰,很多民族尚无全面详细的民族志,对汉族社区所做工作也少,全面调查仍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青年学者若能不趋时髦,不避艰苦,决心从事这一费时较久的枯寂工作,将能为中国人类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当然,课题的选择是自己的事,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能力来决定的,不能只看这一课题是否重要。当前中国有些人类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多迎合“潮流”,从易于申请经费出发,题目名称响亮动人,如“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山区改革和开发”之类,但调查者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调查成果是否真的能为现代化 1 服务,全不考虑。一旦经费到手—,多半不了了之,亦无人追问和检查。而在一个正常社会中,若提出自己力所不及的课题来申请基金,必然失败。因为基金会的决策者若不是官僚,是不易乱花钱和被蒙混的。 二、调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调查提纲的拟定 课题既定,把你的考虑和打算写下来,这就是调查方案。拟定一个好的调查方案非常必要,这不仅为了申请经费(中外人类学家多属于穷人的行列,一般不可能自掏腰包作调查),而且为了明确自己调查工作的目的性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性,在今后调查工作中有所遵循。 调查方案中要包括以下内容: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日期和预计的时间长度,调查课题及其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你自己具备的条件及准备如何进行调查。这就是西方人拟定计划时常说的 What,Why,How)。其中既包括了五个“W”(Where,When, 必要性,也包括了可行性。 假如调查方案获得批准或支持,还要根据你的调查课题,是全面调查抑是定向调查,再拟一份详细的调查提纲。调查提纲中应列举你调查中准备提问哪些问题。它主要供你自己看,帮助你全面考虑问题,防止调查中有所遗漏。 前人拟定的调查提纲或问题表可供借鉴。马凌诺斯基《文化表格》(原附费孝通译《文化论》后印行,现又收入《吴义藻文集》)列举了文化三个因素和八种功能,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法律和秩序、巫术宗教、艺术、民间知识各个方面,可作一次全面调查的调查提纲基础。但它仅列项目,对初学者来说不够具体;且它按功能学派观点安排,若完全照章行事,极易落入该派的理论框架而不能自拔。此外,国内外学者介绍民族志工作方法著作中亦常附有调查提纲或问题表,亦可参考。值得推荐的仍是上述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人类学的询问和记录》一书,它几乎为调查文化各个方面列出应提问的问题,完全可供田野工作者作随身携带的 手册 华为质量管理手册 下载焊接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ld手册下载 使用。 但前人调查提纲总不会完全适合你自己,只能参考,不能照抄。特别是定向调查当前人类学理论一些热点问题(如民族认同,人类学的应用等等),现成经验不多,要根据课题性质自行设计 2 调查提纲。 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无论考虑得如何周全细致,总不免闭门造车,有脱离实际之处。调查者在田野工作中可随时加以修改和补充。 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像其他野外工作者一样,人类学田野工作者未到调查地点之前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充分与否,常决定调查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并能影响调查的质量。 关于调查前的准备,人类学比其他科学更为复杂,有自己的特殊性。大抵言之,共有下列诸项: (一)了解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 调查以前有必要对所去地区的地理情况,如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山脉、河流、矿藏,动植物),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雨量、霜期或冰期等等),交通情况,物品供应等等有所认识。此外,对当地的历史,如何时有人居住,历代建置情况,有什么重要文物古迹,历史上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人民有什么特殊生活习俗,等等,亦应通过查阅地方志书及其他有关资料,作初步了解。这些均为调查前准备工作及熟悉环境所必需。 此外,还应了解当地特殊问题,如有无流行病、地方病流行,有无危害健康的昆虫或食物,社会治安情况如何,等等,以便调查者注意个人安全及安排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田野工作之前通过查阅资料对上述问题的了解,绝不能代替自己到达现场后的详尽调查。通过自己长时期的观察和勘查,总能发现一些新的情况,为前人所不知,可纠正前人之误失。 (二)掌握前人调查研究成果 一切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若所去地区过去已有同行作过调查,有关的 调查报告 行政管理关于调查报告关于XX公司的财务调查报告关于学校食堂的调查报告关于大米市场调查报告关于水资源调查报告 和论文必须查阅,以便了解前人作过哪些调查,取得什么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做过的工作和已解决的问题,自不必再重复。调查者参考或利用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必须在自己的调查报告中详加注明。分明是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原封不动或改头换面地据为已有;或分明是参考前人论著中的材 3 料,而不加注明,仿佛是自己新发现。这种恶劣学风在当前中国学术界颇为流行,为一切正派学者所不齿。 有些地区迄无人类学家作过调查,但过去地方官吏、使臣、传教士、旅游者或已留下记载。他们虽不是专业的田野工作者,但他们的记载中往往包含珍贵材料,也是调查者必须查阅参考的。例如,1909年第一个派往云南独龙族地区的汉族官吏夏瑚著《怒俅边境详情》,便是研究独龙族传统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书,即使今天仍为去独龙河调查的人所必读。 总之,所有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及有关记载,在调查以前都应充分搜集,不厌其多;或摘录要点,或复印全文,供田野工作中随时参考。为此花费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对今后调查大有助益。 (三)调查队伍的组成 早期人类学调查是“一个人的工作”(one man's job)。人类学家通常是只身深入边远地区,长期生活在土著人民之中,调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夫妇同为人类学家,亦有两人去同一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情况,如M(米德曾和她第二个丈夫福琼 (R(F(Fortune)一起在海军大将岛调查马努人(Manu),费孝通和王同惠一起调查广西瑶族。这些调查当然不存在队伍组成问题。 一个人知识有限,协作调查好处甚多。A.C(海顿领导的托列斯海峡考察团中,就包括原为心理学家利弗斯,音乐学家梅耶(S(S(Meyer),原为病理学家的塞里格曼(C(G(Seligman)和一个摄影师。近几十年,随着科学分工和知识专门化发展,人类学家和其他专家组成一个群体共同从事一次田野工作的情况日益加多。 一个好的调查队的组成原则应该是:(1)根据调查课题性质而有各方面专家参加;(2)由一个有经验的人类学家为领导; (3)调查人员中最好包括有女性,便于调查婚姻或与妇女有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一个调查队,其成员仍是各有研究课题,有自己的调查点,在田野中都是独立工作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开展大规模民族调查工作,有时几个人甚至十几人一组,住在同一村寨中,调查同一问题,分工不明,意见不—,彼此牵制,这样调查的效果不问可知。 (四)装备、物品的购置 携带什么装备和物品,应根据调查时间长短及调查地区件而 4 定。除个人衣物及文具、书籍外,下列物件大概是一般调查者必须置备的: (1)地图:所去地区及其附近地区的较新且较详明的行政区划图、交通图、地形图等。 (2)摄影设备:—个附有摄远镜头和广角镜头的照相机及足够多的胶卷(应以黑白胶卷为主)是必不可少的。如带两个相机更佳。如有条件,带一个摄像机,对记录活动场面大为方便。假如可能,再带去简单的冲洗设备,使底片能及时冲洗出来。 (3)录音设备:假如无特殊的专业需要,一个小型录音机就足够了,而不必携带笨重的录音没备。但不要忘记多带录音磁带。 (4)记录表格:根据要调查的问题设计一系列表格并事先印好,调查中以填表方式来记录材料,将比一般的笔录大大节省时间。除人口调查表、亲属称谓表等常用表格外,还可根据自己调查需要并参考前人调查设计其他表格。 (5)药品:根据调查者身体状况及调查地区有何疾病流行,携带—些药品是必需的(必要时事先作防疫注射)。有了这些药品,还可给予当地人民以简单的医药帮助。预防有害昆虫及净化用水的药物,有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6)个人证件:即旅行或长期居留所必需的身份证明或文件;在中国边疆地区调查,还应准备好边境通行证。 (7)仪器设备:如一切野外工作者常用的海拔表、罗盘、温度计、望远镜,等等。 (8)生活用物;如当地缺乏的生活必需品(包括某些食品),特殊需要的物品,等等。必要时还应自带居住设备(帐篷)和照明用具。 上述物件应在出发前购置齐备。特别去偏僻地区,购物困难,更应事先准备。 四、调查的开始 调查者到达目的地要经过一段时间来熟悉环境,并使自己安顿下来,这—时期为调查的开始阶段。一般应做好下述一系列工作: (一)选点和安排生活 到达调查地区,首先要选择一个村落和社区作为调查者的驻 5 扎地及开始调查的地点。这个地点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有较长的历史(不是新寨子),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接近市场和集市,最好还是原来的政治文化中心,或较多保存传统文化,受外界影响较少的地方。 随着时间推移,调查不断深入,调查范围应不断扩展。除了受外界影响较少的地方外,还要有意识选择一些与外界交往较多的地区进行调查。今日世界上已不存在“未曾接触的社会”,调查中忽视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将得出不全面不完整的看法。 选好地点后,能尽快安排好自己的食宿,使自己安顿下来 (settle down)。田野工作者在调查地点一般应有自己的 “家”——茅店,村内空屋或帐篷,尽管参与观察法强调深入到当地人民生活中去,并不意味着非要一直和当地人民“同吃同住”,像五六十年代对中国民族调查者所要求的那样。吃不习惯食物的困难犹可克服,而住在别人家中心理上精神上的负担难以消除。你要按照主人的作息时间生活,没有一个供自己工作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且由于你长期居住,也会影响主人的正常生活。世界上人类学家多不怕过艰苦生活,但无人愿做这种对调查不利的傻事。当然,在适当场合到当地人民家中作客,或作短时期的居住,体验一下当地人民的生活,是大有好处的。 (二)说明来意 进入你要居留的村落或社区,要尽快让公众了解你此行目的和工作性质。当地的领导人或地方行政官员是应该首先拜访的,出示证件或介绍信有时是必要的。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向当地广大群众说明来意,否则在人民眼中你将是一个神秘人物或是上面派来的官员,他们有理由对你敬而远之。假如你所去之处的人民多多不识字,如何以通俗言词说明你的来意是一门大学问。大讲人类学重要性,大谈自己如何崇高,是不合时宜的,只会引来疑虑或讪笑。前人成功的经验是说明自己要写—本书,记录他们当地的生活习俗,让世界了解他们,让子孙,记住他们,而周围某某民族已有这样的书了。女人类学家H(鲍德美蔻就是这样做的。她同时还出示书刊上的有关图片,据云效果甚佳。 不能指望仅靠一两次说明来意就能消除当地人民所有的怀疑和不信任。但初来时若未能正确说明工作性质而引起的误会,却会对以后调查一直发生不利影响。 6 (三)熟悉环境 对自己所住的村落或社区,要尽快作一番考察,弄明它的位置和内外布局,是很有必要的。最好通过粗略的勘测,很快画一张草图,标明自己住处、主要街道、领导人住宅或地方行政机关所在地、民宅、商店、学校、宗教建筑、周围的耕地、牧地或森林、河流、水源及对外交通情况,供自己随身携带,看图问路,大有好处。 这张图在以后长期调查过程中,通过不断增补修改,最后可作成一张精确的地图。它很可能成为你调查报告中一张重要的插图。 在熟悉环境方面,还应包括迅速了解当地一些重要的禁忌、禁地、语言忌讳、问候方式及重要礼节等等,以免做出不恰当的事情,冒犯当地习俗,伤害人民的感情。初到者的无意冒犯—般会受到原谅;但他若迅速能像当地人民—样为人处事,必更能赢得好感。 (四)查阅地方文献 这包括保存在当地未曾发表而为城市图书馆所不能看到的文献资料,如地方政府档案、家谱、当地人士搜集的民间故事、歌谣等等。这些均有助于你对当地的了解。假如取得许可,应择重要者予以复制。 (五)人口调查 这是马凌诺斯基创造的方法,后为不少人类学家所采用。初到不久,即对调查点各户作一次调查,登记在表格之中,这样可以迅速掌握该地基本情况。它标志着调查的开始,而且从这里会发现一些值得调查的问题。 在中国,由于存在户籍制度,而且已经过多次人口普查,地方行政当局都保存户籍档案,调查者可以在户籍档案的基础上再作自己的人口调查,节时省力。但户籍档案应经过自己核实才可利用。 据我自己的经验,作为调查工作开始的人口调查,包括项目不宜太多。每户只要登记户主及其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姻情况、职业等。此外,该户是土著抑或新近从外地迁来,是要弄明白的。 开始调查的阶段是艰苦的,调查者因“文化震动”而产生的 7 思想苦闷主要发生在这—阶段。他既需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又要讲究正确的工作方法。假如通过上述—系列步骤,使调查步入坦途,顺利进行,调查者的思想便会逐渐安定下来,而真正进入自己的“角色”。 五、如何接近人民及选择报告人 调查者对当地人民来说总是陌生人。彼此之间在一定时期内总不免存在隔阂。当地总会有人或者心存疑虑,冷淡疏远;或者故意接近;取悦谋利(如推销工艺品、索取物品等)。这些都会导致彼此不能以诚相待,妨碍调查正常进行。 为了获得真实材料,调查者必须主动接近人民,消除隔阂,与当地人民建立起—种亲密关系(rapport),使彼此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成为真正的朋友。 A(C(海顿曾说:通过微笑和一根线就能赢得信任。一根线是为了和孩子一起做绕线游戏。能与孩子打成一片,也就易于赢得大人的友情。除此以外,当然还有其他接近人民的办法,如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一起从事某种游戏或娱乐,送小礼物,共同喝酒和抽烟,给予简单的医药帮助等等。最重要的是内心深处要怀着友好的感情,对当地人民充分的尊重。“诚于中而形于外”,最终总会为当地人民所了解和信任。 过去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作调查,极易被村民误会为政府派来的“工作队”,因为那些年代运动不断,派往农村的工作队实在太多。这样的隔阂很不易消除,我个人在沧源佤族地区曾被误会为是来查帐和惩罚干部的,一再辩解均不生效。这是因为我入村不久曾调查“头人”收礼等习俗,引起误会,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与当地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调查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若能尽快找到几个合格的报告人(informants),他们能起化解隔阂促进友谊的作用。 严格说来,当地人民不论男女老幼都是潜在的报告人,都有可能向你提供材料;但物色和训练一些明白事理、对你工作目的有充分理解而又愿意提供材料的人,是做好调查工作的重要环节。报告人还应根据所调查问题来选择,如宗教问题的报告人最好是巫师或其他宗教职业者,传统技艺的报告人最好是有关工 8 匠。这些专门职业者在有关领域总熊提供出比他人更多的材料,被称为“专门报告”(well—infofmed informant)。若有个别人通晓本族各方面情况,掌握的材料全面准确,敦请他们出山作为报告人,则事半功倍。但这样的人物殊为难得,就我个人交往过的来说,仅遇到少数的几位,如四川凉山彝族中曾任田坝土司的岭光电先生,云南景颇族(大山支)中曾任“斋瓦”(大巫师)的沙万福先生,他们两位现已过世,但所给予我的巨大帮助使我至今难忘。 报告人要求诚实,不论提供材料多少,都应是真实的。对新的报告人,从A.C.海顿开始,就实行一种测验和训练方法,即同一问题反复询问多次,或同时询问几个报告人,看其陈述是否有前后不符之处。其实,报告人的是否诚实,—个有经验的田野工作者通过观察和交谈,即不难判断。 对报告人应该给予合理的报酬,报酬应按他们花费的时间来计算。那种以为付钱愈多,即可获得愈多材料的做法是错误的,会诱发一些人编造故事骗钱的行为。 六、关于学习语言 人类学家为了深入了解某—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学会他们的语音,能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是理想的调查模式。许多著名人类学家从事全面调查,就是这样做的。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语言天赋,能在短期内掌握一门语言。特别是就某—问题做定向调查时,可能涉及好几种民族,在每一民族之中居留时间又不会很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同时学会好几种语言。因此,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要学会语言才能进行调查。按照科学的方法通过翻译或使用彼此相通的第二语言,仍可完成调查预期目的。正如《人类学的询问和记录》一书所说:“一次出色的工作,特别是普查性工作,可以借助翻译来完成,或者在那些土著会说双重语言的地区,可以使彼此相逝的第二种语言进行沟通。„„最好和—个好的译员一起工作,而不要试图以自己学的半生不熟语言来调查。除非调查者有罕见的语言能力,大概在像六个月这样时期内不能充分掌握已能用作调查工具的一种语言”。 所谓“好的译员”,是由训练得来。对译员和对报告人—样, 9 要求他们诚实,即忠实于原话而不可任意增减或掺以己意。当然,有时误译或漏译并非出于故意,也不能求全责备。应告诉译员尽量采取直译法。据前人经验,首先调查谱系(详见本章《材料的记录和核实》),可使译员养成严格准确进行翻译的良好习惯。若遇有少数民族文字写成的文书,中国学者很早实行的四行翻译法极为有用:第一行民族文字原文,第二行国际音标,第三行逐字逐句的对译,第四行意译成可以通读的汉语文句。同样方法也可适用于无文字民族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歌谣,当然只需三行就够了。 对译员也要支付报酬,其办法和原则与对报告人同。 七、关于参与观察 科学的田野工作以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为重要标志。参与观察方法的重要内容有:(1)调查者住在调查地区要有—定的时间长度。—般是一年,使他有机会看到当地人民一年内因季节而异的生产活动、宗教仪式和节庆事件。(2)学习当地语言。(3)调查者要像当地社会成员—样生活,深入到人民生活之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文化。 最后—点尤为重要,作为参与者还是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其效果久不一样。我个人对此深有体会。1981年调查云南永德县利来人时,参加—次追悼亡灵(或称“作戛”或“作帛”)的仪式,曾和死者亲友一样送礼,接受孝子跪拜,并参加盛宴及仪式所有环节,使我对这一仪式性质及一切动作的意义有较多了解,至今印象深刻。而1989年率领学生在云南金平县实习,一个傣族村落正按传统方式举行丧葬仪式,因忙于安排和指导学生做记录,自己只是作壁上观,结果对仪式很多内容不甚了解,至今引为憾事。 但参与观察并不意味着只在遇到重要活动才进行观察。调查者在仪式、节庆或其他重要活动中集中注意力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是必要的,但还要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以及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等等一切细节。 参与观察者既要深入当地社会生活中去,又要防止“土著化”(goingnative),即做过分的感情投入。他不应忘记自己是一个人类学家。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分析观察一切。 10 参与观察的好处是能目睹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报告人口述的有时只是社会理想的行为。而且,只有一次一次参与观察,才能真正和当地人民建立亲密关系。但参与观察所得材料仍不完整。在调查期间,没有发生的事情便无法观察。参与观察到的行为,也并非都能了解其意义。加之,为避免分散参加活动者的注意力,当场不宜作记录,因此,事后仍需要向报告人进行了解,这就需要访问(interview)。参与观察和访问虽然可以分别讨论,实际上两者一直是相互配合交叉进行的。H.鲍德美蔻认为,调查者实际上每天都在把直接观察和访问这两种搜集资料方式结合起来。 八、关于访问 文化人类学的访问共分两种:一种称为“结构性访问”(structured interview),即按照预定计划提出一个个问题,请报告人依次回答。另一种称为“非结构性访问”(unstructured in terview),即提出一个范围较大的题目。由报告人自由陈述。以考试为喻,前者类似问答题,后者类似作文题。 这两者是互补的,应分别情况交互使用。一般说来,调查之初宜多用非结构访问,及至和当地人民建立亲密关系及有了经过训练能忠实提供情况的报告人后,再多用结构访问法。 无论进行哪种访问,下列一些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当报告人用自己的概念、术语和分类来描述文化现象时,应充分进行记录。这是反映他们文化特质的最佳材料。尽量避免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人。 (2)开始调查阶段应集中访问一些不会引起误会的问题,如谋生手段,器物制造等等,而避免询问一些当地人民不想为陌生人所知的问题,如婚姻、财产、神秘的宗教仪式、秘密结社等等。 (3)访问要按—定计划进行,有时还要排好工程;但又要有灵活性(flexibility)。当报告人回答你的访问而涉及其他方面时,应该欢迎,不能打断。访问时如有旁观者的到来,亦不能拒之门外,只有因势利导,让他们参加到谈话圈子中来。这些场合下都会提供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有用材料。事实上,在田野工作全过程中都应表现出灵活性。调查的计划提纲和日程,是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改变的。 11 (4) 访问时要把调查提纲中所列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提问。提问要简单明了,使报告人易于问答,以免得到模棱两可的答案。例如,你问“这里的水稻产量如何,”大概只能得到“好”,“不好”或“—般”等笼统的回答。假如问“今年每亩稻田产量多少?”“去年每亩稻田产量多少?”„„则可以得到一系列具体的数字,从而归纳出实际情况。 (5)访问—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先从搜集个例(case)入手。例如某一民族离婚普遍,你问为什么?是些什么原因?大概没有哪一个人能全面回答,有些家务事亦非局外人所知。假如逐一搜集离婚的个例,你自己就能从中归纳出各种各样的原因。 (6)一次访问的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对有些少数民族,谈话太多易感疲劳。 (7)最重要的是在访问过程中,要对报告人充分尊重,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他们的任何陈述,不能表现出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轻视、忽视或嘲笑的态度。不能有任何诱供式的发问。对他们不愿谈的问题,不能勉强;应尊重个人隐私;更不能在他人面前询问个人隐私。应遵守当地流行的回避习俗,如有些民族在女婿面前不能提到他的岳母。有关女性的婚姻之类事情,如有她家人在场,最好不要议论。这在很多地方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除了上述两种正式访问外,劳动休息时的闲谈,晚间火塘边的聚会,节庆宴会上的交谈,都可补充了解一些事情,扩大访问的范围和材料的来源。 九、关于抽样 假如调查一个范围较小、人口不多的社会,可以遍访全体居民。假如调查范围较大、人口众多的社会,便不可能采取同样方法,而必须进行抽样,即通过调查有限的对象,来归纳对整个社会的看法。这有限的调查对象便是样品。为了保证样品确是这个社会的典型,足以代表整个领域,必须有一套科学程序来选择样品,这就是抽样。 一次成功的抽样必须是样品均匀地散布于整个领域,而且每一个体都有平等的被选中的机会。最常见的抽样技术是“随机抽样”,即先确定样品多少,然后用类似抽签方法选择样品。这样的机械性程序可以排除调查者的偏见。 12 以上是对一个同质社会的抽样。如是一个异质的社会(包括不同阶级、民族或职业集团);应先通过一次粗略普查,根据调查问题进行人口分类,确定每一类人口与全民人口之比例,然后按此比例再分别随机抽样。这称为分类抽样。例如,调查当前一个农村的生活水平,至少应分为全部务农者、家中有人经商者、家中有人在外工作者诸类,采取分类抽样方法,分别了解其收入,才符合实际情况。若仍统一抽样,样品万一多半出自经商者,则易得到全体农民收入大大增加的假象。 关于样品究竟以多少为宜,无法做统一规定。抽样原为了节省调查时间和人力,样品太多便达不到这一目的,而且并非是样品愈多可靠性愈大。可靠性是由科学的抽样技术决定的。但一般说来,样品的比例不要少于50%,样品数不要少于30个。 抽样过去视为在工业社会或城市中做调查才用的方法,而对少数民族多用逐户调查的方法。然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变化很快,很多问题也需要掌握大量数据作量化分析研究,若逐户搜集数据进行统计,调查者有时便会力所不及。故抽样之法必将愈来愈得到广泛的应用。 十、材料的记录和核实 通过观察和访问搜集来的材料,要随时记录以防遗忘。只有用科学方法记录的材料,才能作为今后编写报告和进行研究的依据。 在现代人类学田野工作中,材料的记录共分下述三类: (一)影视记录 “一张相片抵上一千个字”。早期人类学家已知尽量使用照相。对于记录生态环境、生产活动、工具制造和使用等等,相片的效果绝非文字记录所可比拟。现在除照相机外,又有了摄像机(代替了过去只有专业人员才使用的电影拍摄机),以拍摄宗教仪式、节庆活动、舞蹈和游戏等活动场面。 现在照相多用幻灯片,既便于向公众展示调查成果;又可直接制版,作为报告或书籍的插图。这里要说明的是在科学调查中,人们多喜用黑白胶卷,因为科学书刊中用黑白图版,可以节省印刷成本,当然,遇到绚丽的服饰、器物上彩色图案、绘画和雕塑作品:,仍应拍摄彩色片。胶卷应多选择感光速度(ASA)较慢的, 13 以利底片的保存。 照相及录像都要首先取得人民的同意。中国有的少数民族认为,照相会摄去灵魂,因此拒绝照相,过去调查因为不经同意擅自拍照,常发生不愉快之事。 照相及录像的时间、地点、内容及被拍摄者姓名等,应有详细记录。 (二)音响记录 报告人的重要谈话,老人讲述的神话故事,歌手的唱歌或对歌,巫师的念咒或祷祝等等,均应录音,以保证材料的完整、准确,并有利长期保存。 录音的时间、地点、内容、被录音者的姓名及身份,均应写在录音带标签之上;或由调查者口述,录于录音带之前。 (三)文字记录 尽管已有影视和音响的现代化手段,文字记录仍然是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中主要方法。但文字记录并非仅指笔记。我曾见一位朋友,几个月调查所得,都记在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用功甚勤,自叹翻阅不便。 假如说搜集资料方法,有参与观察及访问两种,则记录材料至少有下列六种方法: (1)笔记:仅用来记录报告人的谈话,人们日常行为,调查者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印象,等等。 (2)实录:在参与观察中记录仪式及其他重大活动。其要点是按时间顺序记录全过程及细节,务求详细具体。 (3)原文:记录重要人物的口述自传,重大事件参加者的回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神判或审判的对话,等等。这种记录方法的要点是把报告人或当事人说话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原原本本地记下来。若使用的是土著语言,应先录其音,再逐句翻译。 (4)日记:记录自开始田野工作以后每天个人生活和工作情况、印象和感想及遇到的困难,等等。假如是一个调查队,除个人日记外,最好还应有一本工作日志,记录全队的活动。 无论是笔记、实录、原文或日记,都不要忘记注明调查和记录日期、地点及有关人员的姓名。这四种不同类型的记录应分册书写,以便查找。 (5)图表:有些事物仅用文字记录,效果不佳,应绘图或列表说明。如器物的结构,长篇描述抵不上一张简单的剖面图;又如 14 产量增长、人口变化、森林锐减等等,堆砌数字不如编制一张历年统计表或画一张曲线图。究竟在什么地方应使用什么图表,自应由调查者根据需要自行设计。这些田野工作中作为记录手段的图表,以后略加整理精绘,便可以作为调查报告的插图和附件,这方面的劳动是不会白费的。 (6)谱系:此法为H.R(利弗斯首创,现已成为调查记录家庭组织、婚姻、继嗣和亲属制度的重要方法,值得多作介绍。谱系法的要领是以一套固定的符号代表不同性别及彼此关系,用图解法代替文字描述。兹据《人类学的询问和记录》及新出人类学著作中所用符号,综合起来介绍于下(图一): 图一 图解亲属关系的符号(略) 无论多么复杂的亲属制度,庞大的家庭组织,均可以上述符号表示之(参见本书《家庭》、《继嗣和亲属制度》、《亲属制度和亲属称谓》)。但若具体记录一个家庭的谱系,最好在符号之下还要缀以姓名。我过去讲课涉及这一部分时,曾让学生编《红楼梦》贾府的谱系,作为课外作业。兹选出王东听君的作业转录于下,以供参考(图二:略)。 不言而喻,要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制作谱系。调查谱系应使用当地的亲属称谓(参考《亲属制度和亲届称谓》),而不可用调查者自己的亲属称谓。例如,很多民族像欧美人一样,对姑母、婶母和姨母只有—个称胃不加区分,假如按汉语的习惯询问,则报告人将不知所云。此外,调查时要遵守当地回避习俗,经常注意消除调查对象的顾虑,等等。这与调查其他问题相同,不赘述。 (四)关于核实材料 记录下来的材料要加以核实,发现错误应予改正。未经核实的材料就写入调查报告,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核实材料应通过下述途径进行: (1)用观察到实际发生的行为,对照报告人所述往往是过去实行的或理想的行为规范; (2)用具体的事实来对照一般性陈述;(3)对来源不同的材料相互核实。 这样,发现矛盾之处,便可进行再调查,去伪存真。 15 十—、实物标本的搜集 当地人民特殊的工具和手工制品、反映传统美学的服饰和艺术品,以及重要的宗教用物(在不伤害当地人民宗教感情的情况下)等等,应尽可能购买原件或加以复制,带回作研究之用。搜集这些实物,要注意其完整性、系统性,如工具最好是成套的,服饰最好是包括不同性别、年龄的。当地特殊的植物、矿物等,也应搜集标本以供专家鉴定。 在地面分布的考古学遗存,在取得当地有关部门同意后,亦可列入搜集范围。对于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如碑刻、纪念物及古代艺术品等等),当然只能拍摄相片,有文字和花纹的取得拓片(这是中国古代学者留给我们的有用方法);如是雕塑品,可采用纸模法(以—层层湿纸压印雕塑品之上,干后取下),既可保持原形,又不易损害原物。当然,这些工作都要取得当地有关部门和人民的同意。 每件搜集品应作详细的文字说明,说明搜集者姓名、搜集地点、日期、土著名称、来源(何人制造和得自何处)以及质料、特点、制作方法等等,作成标签,系于搜集品之上(图三)。搜集来的实物和标本,无论本身价值多高,没有文字说明,便成了一堆废物。 搜集品如何妥善包装安全运回,有不少技术问题需要讲求。搜集品干燥后才能包装,并喷洒防腐和防虫药物。包装材料应据器物性质决定。一般搜集品放在纸箱、木箱或金属箱中,塞满填料,即可托运。精品放在小盒中随身携带,较为稳妥。在这方面,中国过去盛放文物的“囊匣”,是最好的保护性运输设备,应该充分利用。 十二、调查成果的整理公布和存档 调查成果要及时整理公布,公之于众,供人参考。人类的知识是共享的。调查以后多年不发表报告,一任调查材料网结尘封;或专留自己写论文之用,将有负于为调查提供资料和帮助的人们。 调查材料整理公布虽是离开田野以后的事,但只有发表正式调查报告,才能算调查工作的最终结束。 16 调查者有权信奉人类学某种理论,并通过自己调查来维护或反对某种理论。但这里有一个原则,他必须处理好事实和理沦的关系。正如《人类学的询问和记录》一书所说:“事实和理沦不应混杂,观察者要对自己材料进行理论的构造,应在报道事实后再另加考虑”(27页)。好的调查报告或民族志著作,都是这样做的,故具有长久学术价值。例如,鲍亚斯及其弟子们调查汜录北美西北岸印弟安人“夸富宴”(Potlatch)习俗,马凌诺斯基调查记录美拉尼西亚地“库拉圈”(Kula)贸易制度(参见《分配与交换》),当代人类学家不再同意他们的解释,但今天只要谈论这方面问题,仍得援引他们的报告和报道,因为其中充满了具体翔实的材料。而中国民族调查材料最大缺点,即在于一切为了证明既定的理论框架,忽视报道生动的事实。 调查报告的体例,并无固定的程式,应据调查成果的内容自行设计。在这方面,参考一些著名的调查报告和民族志的体例,无疑是有帮助的。 编写调查报告以后,各种原始记录(影视的、音响的、文字的)及实物标本,应按科学方法存档,以备自己或他人日后查考或研究。 在存档之前,所有材料应该分类编号,存放卷宗或档案柜上要注明调查者、调查地点、调查日期及类别、内容等等。存档的房屋要求能防火、防水、防虫及防止日光照射,保持恒温(16—24?)及恒湿(40,50,);在存放照相底片、录像带、录音带的地方,需要较低的温度(17—20?)及湿度(30—40,)。实物标本最好送博物馆保存,那里有技术专家和专门设施,有利于搜集品的长期保存。 在有条件的地方,原始记录要留下一套复本或显微胶卷,或输入电脑,以防意外。 关于人类学各种调查材料之存档及保存方法,新出版的《保存田野记录: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档案技术》一书中有详细的讨论,可参看。 田野调查方法论(下) 17 本章继续讨论田野工作的方法论,主要阐述与田野工作密切相关的几个人类学理论问题。若不能掌握和妥善处理这几个问题,将影响田野工作的质量。 一、主位与客位 主位(emic)和客位(etic)这两个词分别来源于语音学的phonemic和phonetic。主位指被调查者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客位指调查人员等外来者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对同一事物,两者看法可以截然不同。例如,印度南部喀拉拉邦一个部落的牛群,雄性死亡率总是高于雌性。当地人民认为“公牛生来体弱”,调查者发现是因为小公牛出生不久,即不许停留在母牛之旁吃奶所致,实际上成为当地在不许杀牛禁忌下淘汰雄性保证雌性存活率以便牛群合理繁殖的一种机制。又如,中国西南山区流行“大脖子病”(60年代初在川滇边境,我曾见一个村落全体村民均患此病),当地人民认为是有“鬼”作祟,或“水不好”,而客位研究当然会认为是当地食盐中缺碘所致。 田野工作中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尽管对此曾有各种不同见解,但现在多数人都认为调查和记录应以主位为主,因为主位的看法有些即使不符合现代科学,毕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思想和宇宙观,若视为虚妄而嗤之以鼻,将不能真正了解当地文化。而如李安宅在祖尼人中所发现,调查者所见者未必全面,且易受自己文化影响产生错误的看法(Li,1931)。但如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找出真正原因,就要兼顾主位与客位两个方面,否则将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对于患缺碘病,若附和当地传统解释,不说出已为现代科学证明的真实情况,未免有悖于做人之道。 二、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民族自我中心主义(ethnientrism)是以自己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自然的、正常的和优秀的,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切文化。假如再把这种文化优劣论归咎于人种之差异,便成为种族主义(racism)。种族主义只不过是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极端形式。 18 民族自我中心的思想对人类来说是根深蒂固,自古有之的,古代人类交往不易,各民族基本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之下。每个人都在一种文化中生长起来,从未接触其他文化,他自然而然地视自己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是正常的、最好的,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类。在很多民族浯言中,民族自称多与“人”同义,而对其他民族的称谓则多含贬低或诬蔑之意(如中国古代文献中边裔民族称谓多加“犬”、“虫”偏旁,甚至声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都是民族自我中心主义普遍存在的证明,直到近代,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即科学发达国度也未根除,仍是引发战争的思想根源之—。 从事田野工作的人,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如当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时,会表现出惊讶、不以为然、嘲笑的态度,甚或视生活于简单社会的人民为“落后”、“愚昧”或“野蛮”。至于到异文化中作猎奇式“调查”,也是民族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存在这种思想必然会妨碍自己很好地做“参与观察”,不可能与被调查者建立亲密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资料。 为了克服田野工作者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从鲍亚斯开始,有些人类学家强调一切文化都有它存在的道理而无从分别孰优孰劣。对异文化要充分尊重,不能以自己文化标准来判断和评价。这就是“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 文化相对主义对于与民族自我中心主义作斗争,保证调查材料的客观性,是有功的。但若走向极端,则会变为是非不分的虚无主义。假如按照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引申下去,则遇到像中国过去的溺女婴,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屿地区的“猎头”,美洲印第安人的“剥头皮”,印度的寡妇自焚(suttee)等等,也只管进行记录,不加评价;而对于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主义鼓吹种族主义,实行种族灭绝暴行也就不必加以谴责了。文化人类学家对世界各种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各民族的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尊重异文化和保持客观态度,并不意味着可以置国际共认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于不顾,对一切事物都不表明自己的态度。 民族自我中心主义是无所不在的。调查工作中,还会遇到被调查者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以中国民族调查为例,当你被告知, 19 某族历史最为悠久,某地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某族的文化最为优秀,便可能是遇到了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当你调查记录“图腾”、“性生活自由”等常见的文化现象,而被认为是“诬蔑少数民族”时,也可能由于民族自我中心主义作梗,因为—个“优秀民族”是不应存在这些“落后”习俗的。这类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对调查工作的种种干扰,同样会妨碍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调查者要妥善处理,既不能伤害当地人民的感情又不能屈从于偏见。最好依靠本地或本民族有识之士向公众进行充分的解释,消除隔阂。 三、文化诸方面的有机联系 功能学派人类学家即已认识到文化虽可分解为各个因素或各个方面进行描述和研究,但文化本身仍是—个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正如人体之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各异,都为了维持人体的生存和健康;而且“牵—发而动全身”。某一系统的器官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其他方面。一种文化内包含经济、婚姻、宗教等等各种制度,情况也是—样。没有哪一制度不与其他制度相关联可以单独进行讨论的。 基于以上原因,在田野工作中调查者必须注意文化诸方面的有机联系。例如,遇到简单社会中盖新房,不仅应调查其建筑技术及房屋结构,而且应观察其劳动分工和协作,为新房奠基及落成举行的仪式等等。它涉及建筑学、经济、宗教几个方面。又如,养牛业在中国西南几个民族之中非常重要,牛不仅可供食用,而且还可作为交换媒介及祭祀中的牺牲。故在做生计、经济及宗教几个方面之调查时,都不能不弄清牛的作用。 四、关于文化变迁 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中无时不在发生着文化的变迁。一般说来,前工业社会文化变迁较慢,而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变迁加速地进行。一个调查者看到的只能是某一文化一定时期的面貌,假如过几十年或几年再去调查,便会发现面目俱非,今非昔比。这是世界上常见现象。 20 文化变迁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广义的文化变迁包括下列诸项; (一)发明和革新 凡是创造出新的工具、技术,增添新的知识,提出新的思想观念或科学原理,或建立起新的制度,而能推广于全社会为其他人所共享者,都属于发明的范畴。 “需要是发明之母”,只有那些适应社会需要的发明,才能得到推广。只有那些得到推广的重要发明,才对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发明又有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之分,无意识的发明多于有意识的发明。但现有—种理论认为,发明殊非易事,人类有恪守传统的保守倾向,有了社会需要也不一定就能推广,简单社会尤为如此。故发明一般在边缘地区,即受传统束缚较弱的地区发生。 革新是对已有的工具、技术、思想观点、社会制度等等作一些补充修改,使之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它的作用与发明同。 (二)借用 借用是从另一群体引入新的文化因素,也就是文化的传播。据研究,任何—种文化中,其组成的因素属于自己发明者不会多于百分之十,大多数来源于其他文化。正因为有文化传播,一个地方发明的先进事物才能为各地所共享,人类进步才会加速。 借用有选择性。只有那些适应当地社会需要,优越性显而易见,而且与当地文化传统相容的事物,才能被接受。故物质文化总是比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易于借用。如日本人曾大量借用中国古代文化,却未曾借用科举制度;因为当时日本贵族不喜欢低层人民借助考试而跻身于他们的行例。科举制度是与当时日本文化不相容的。有些事物在借用之后还会根据当地需要和爱好加以改变。如意大利馅饼(pizza)传到美国便已面目俱非,云南丽江、大理这样地方今天也有Pizza餐馆,更不能要求其口味与原来—样。 借用又有双向性,甚至“原始的”文化也有很多值得借用的东西。如美洲印弟安人既接受了欧洲文化,又以自己一系列发明作为回报,他们曾为世界文明贡献出玉蜀黍、南瓜等栽培植物、金鸡纳等药物、鹿皮软鞋和风雪大衣等舒适衣着以及可以防湿防虫的吊床,当然还有今天已是亿万人不可片刻离口的烟草。 (三)文化丧失 21 由于发明和借用而增添新的事物,固然是一种文化变迁,而由此导致旧事物的丧失、(如北美洲北极地区部分爱斯基摩人由于履带式雪地汽车的传入而导致狗拉雪橇的消失);或由于生态环境及社会生活变化,在没有替代物的情况下有些文化因素自动消失(如古老的狩猎技术、繁缛的宗教仪式),这些也都属于文化变迁。 传统文化某些因素之被取代或自动消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有些优秀的文化因素<如传统手工技艺、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等等)的丧失,将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如何抢救各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类学一个重要课题。 (四)涵化 当处于支配从属关系的不同群体,由于长期直接接触而使各自文化发生规模变迁,便是涵化。具体言之,涵化有下列特征: (1)涵化与出于自愿的借用不同,多是在外部压力下产生的,经常伴随着军事征服或殖民主义统治。 (2)涵化与个别文化因素的借用不同,往往意味着许多文化因素的变化。 (3)相互接触的群体,总有一个是强大的,处于支配地位,另外的则处于从属地位。从属的群体通常从支配的群体借用的文化因素较多。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若从属的群体存在强大的入门优势,最终被涵化的将是支配的群体。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就是如此。接触的群体有时也会各自丧失文化个性,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五)文化恢复 随着被涵化民族的觉醒,他们希望找回已丧失的固有文化,如通过残存的老人追忆来恢复久已不再举行的仪式或节庆,重新穿上民族服装,教育后代学习本族语言等等。从消失或即将消失到恢复,这也是一种文化变迁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一度消失而得到恢复的宗教仪式等等,往往与原来面貌略异,或加进若干新的内容,或丧失部分内容而无法恢复。例如1981年我在云南永德县利米人中见到当地恢复举行的追悼亡灵仪式,巫师念经往往中断,因为他们已记不得全部经文。这是调查者要加以辨别的。 文化变迁的途径虽然多种多样,造成文化变迁的普遍原因不外乎:(1)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社会内部需求。(2)由于与其他 22 群体接触而受到的外部影响。此外,一次反抗和革命之后,也会伴随着文化变迁,而其本身却不是导致文化变迁的发生的直接原因。中国古代史上多次反抗和革命,引起一次又—次政权的更迭或支配民族的变换,并未使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文化变迁问题在当代人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世界上很多地区正在发生的“现代化”过程,实不过是发展中社会为了共享发达社会已获得的成果和借用其文化特征(技术革命、工业化、都市化)而经历的一次大的文化变迁而已。因此,在田野工作中,我们应对每—种文化变迁现象,进行必要的考察;传统社会存在向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应从文化变迁角度做调查研究。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调查以下各章所述任何一项文化因素时,除了应详尽了解和描述其现状外,都要弄清它是固有的,还是新近发生的,它是通过什么途径;若是自己的发明或革新,什么人或哪些人在什么情况下作出的;若是借用,来自何地何族,是否加以修改或改变,借用在什么基础上为了何种需要才被接受的;与此同时,是否某些文化因素正在丧失;若是涵化,被调查的群体处于支配的还是从属的地位,哪些文化因素发生了变迁,新获得哪些文化因素,又丧失了哪些文化因素;是否丧失以后又有复兴的情况。假如你调查的社会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哪些方面已发生变化,是否有优秀传统文化亦随之丧失的情况,也应注意。 调查文化变迁,只能限于新近发生的事。我个人认为,三四十年内的文化变迁情况,由于当事人或目睹者尚在人间是可以调查的,但不能追溯更早的年代。历史上文化变迁,应由历史学家或民族史家根据文字记载进行研究,而不是调查工作所能解决的。 2008年9月 23
本文档为【田野调查方法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48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