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见_南山还是_望_南山_谈陶渊明_饮酒_其五_的诗眼

_见_南山还是_望_南山_谈陶渊明_饮酒_其五_的诗眼

举报
开通vip

_见_南山还是_望_南山_谈陶渊明_饮酒_其五_的诗眼 41 的危险是“意为物役”。 这 个 “ 物 役 ” 的 “ 役 ” 很 值 得 重 视 。 “ 役 ” 与 “ 劳 ” 相 连 , 所 以 有 “ 劳 役 ” “ 服 役 ” 。 役 , 是 被 动 的、不自由的、强制的,所以有“兵 役”“奴役”甚至“苦役”之语。所 有 这 些 被 动 之 役 , 都 来 自 客 观 的 、 外 在 的 压 力 。 而 在 陶 渊 明 心 目 中 , “役”有两种:一种是来自外在的物 质条件,就是《归去来兮辞》序中的 “心惮远役”“口腹自役”。但是物 质...

_见_南山还是_望_南山_谈陶渊明_饮酒_其五_的诗眼
41 的危险是“意为物役”。 这 个 “ 物 役 ” 的 “ 役 ” 很 值 得 重 视 。 “ 役 ” 与 “ 劳 ” 相 连 , 所 以 有 “ 劳 役 ” “ 服 役 ” 。 役 , 是 被 动 的、不自由的、强制的,所以有“兵 役”“奴役”甚至“苦役”之语。所 有 这 些 被 动 之 役 , 都 来 自 客 观 的 、 外 在 的 压 力 。 而 在 陶 渊 明 心 目 中 , “役”有两种:一种是来自外在的物 质条件,就是《归去来兮辞》序中的 “心惮远役”“口腹自役”。但是物 质的“役”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 为精神的,这就是第二种“役”—— “ 心 为 形 役 ” , 心 ( 精 神 ) 被 生 理 的 、 物 质 的 需 求 压 抑 了 , 就 不 自 由 了。心之所以被形所役,就是因为心 屈服于物的欲望。为了使心不为自己 的形奴役,所以才自我罢官。只有心 消除了欲望,才能消除外形的压力, 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进入自在、自 如、自得的心境。而 “见南山”恰 恰就是这种境界的艺术化、审美化。 用语言表述出来就是“无心”,也就 是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云 无心以出岫”,像云一样“无心”,就是没有目 的。“见南山”体现出诗人对于美好的景观也是 悠然、怡然、随意和无目的的姿态。这似乎很合 乎康德的“合目的无目的”的美感境界。对此最 好的解释,就是陶氏的《桃花源记》,那么美好 的一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留下了惊人的美 感,但是,有意去寻找,却没有结果。与之相 比,“望南山”就不同。与无心相对的是有心, 就是有目的地去望,这就不潇洒了。因为“望” 字隐含着主体寻觅的动机,就不自由、不自然、 不自在、不自如,也就不美了。 中 国 古 典 诗 话 有 “ 以 一 字 论 工 拙”的传统,这在世界 诗歌 诗歌26首倪柝声诗歌智慧书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稿诗歌鉴赏术语怎样读懂古代诗歌 史上可能 是独一无二的。为了陶渊明“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字,从沈括《梦溪笔 谈》、苏轼《东坡志林》一直到王国维 《人间词话》,争论了八九百年。这里 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宋人发现的一 个版本,并不是悠然“见”南山,而是 悠然“望”南山。 言 “ 见 ” 字 妙 者 , 以 东 坡 为 代 表 , 认 为 精 彩 在 “ 偶 然 ” : “ 采 菊 之次,偶然见之,初不用意,而境与 意会,故可喜也。”而“望南山”, “便觉一篇神气索然也”。(《东坡志 林》卷五)但是,为什么“望”就神气索 然呢?东坡没有讲,后来就成了人们 追索不已的悬案。 晁 补 之 《 无 咎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跋 · 题 陶 渊 明 诗后》卷一中有所发挥:如果是“望 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 此 , 无 余 蕴 矣 ” ; 而 “ 见 南 山 ” , “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 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 文 字 有 所 不 同 , 但 是 意 思 无 非 “ 无 意”“忘情”。南宋主张“诗味”的张戒在《岁 寒堂诗话》中说,其诗味在“至闲至静”。此 说限于感觉,未能深入。牟 的《诗话》有所进 展:“所谓悠然者,盖在有意无意之间,非言所 可尽也。”这个牟 没有什么显赫的名声,但他 的“有意无意之间”,比前人多多少少有所突 破,主要是从人生哲理着笔,把无意和有意结合 起来,还触及了“无意”以下的盲点:“人之于 物,可寓意而不可留意,昔有是言矣!盖留意于 物,则意为物役。”他的亮点在于,提出了“寓 意”和“留意”的矛盾,强调“留意于物”最大 文学 『见』南山还是『望』南山? 孙绍振 — — 谈陶渊明《饮酒》 ( 其五 ) 的诗眼 42shFwRnyL jiSn 访谈理念论点摘编教学语言文学评价悦读语文博客学生心语中华诵语文特色校 92011. 如果要说诗眼,这个“见”字就是诗眼。 从诗学上说,陶渊明的创新就是自然、泰然 之美。是无意的感触,不是有心的追寻。瞬时即 逝的、飘然的、漫不经心的感觉是最美好的。然 而,这种瞬时即逝的感觉,追求强烈化的感情的诗 人,是不能体会的。而陶渊明发现并体悟到了。不 是顿悟,而是渐悟。诗情也就突破了感情强烈化 的俗套,开拓出一种高雅的境界来。 还得从开头的两个意象说起:一个是“篱” (东篱),一个是“菊”(采菊)。这两个意象与 “结庐在人境”的“庐”相呼应,形成一种有机的, 但却潜在的、隐性的联系。“庐”,一般的注解就是 住房。如果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就不太懂得诗了。这 个字的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可以意会为 “简陋的居所”,往往和茅草屋顶联系在一起。刘 备拜访的诸葛亮的住所就是茅庐。这个“庐”字和 后面的“车马”是对立的。在当时,车马是有钱的 地位很高的人家才有的,一般人只能骑驴。 这里含有潜在的意味,不是一般的把房子建 筑在闹市,而还有一层意思:虽然住所很简陋, 但是不管多么华贵的车马,就是没有感觉,因为 “心远地自偏”。“心远”不是人远,事实上, 诗里显示的是,人是很近的(就在同样的“人 境”)。正是由于人近,才显出心远的反衬效 果,构成一种悠然、飘然、超然的境界。 但是,简陋的环境里有美。“菊”就是菊 花。这个意象,有植物本身的特征,那就是傲霜凌 寒;进入诗,就超越植物,转化为人格的内涵,那 就是与世俗对抗的清高。这种清高,如果是有意的 张扬,高者可能成为鲍照,低者可能会很粗俗。清 高要达到高雅,就要“无心”而来。没有自我炫耀 的意味,一派悠然、淡然、怡然的心态。 从诗学发展史上看,这种高雅创造了一种新 型的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风格。“无心”的心理 效果,本来有相当不同凡俗的一面,但诗人表现 得却非常平静,与现实拉开距离,并没有像屈原 那样“发愤以抒情”。抒发激情,呼天抢地,是 诗;不太激动,感情不强烈,也是诗。陶渊明 的伟大就在成功营造了一种从容的意境,开拓 了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境界。这一点朱光潜先生 特别欣赏,他甚至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 在热烈”。古希腊人“把和平静穆看做诗的极 境”。当然鲁迅不太同意。但是,从一个民族来 说,一味执著于热烈的情感,可能导致诗学境界 的偏瘫。 从诗学发展史上看,陶渊明的贡献不仅在于 扩大了诗情的领域,而且在于创造了与之一致的 诗语言。如果用当时风行的丽彩竞繁的语言来表 现,那就破坏了这种清高的境界。陶氏的天才 就在于发明了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现自然 的心态。 从诗学语言上讲,陶诗开拓的是语言简朴之 美。《诗经》以来的艺术传统,是讲究比兴的, 而在陶渊明那里通篇好像都是叙述,没有感叹, 也没有渲染;没有比喻,也没有起兴;几乎全是 平静的陈述。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约365~ 427年),诗艺比之《诗经》时代有了很大的发 展,除了比兴,又增加了排比、形容和渲染。诗 坛上盛行的是华贵之美、对称之美。和他差不多 的谢灵运,有了“池塘生春草”这样的佳句,在 后面还要加上“园柳变鸣禽”才放心。华彩的辞 章,配上强烈的感情,成为一时风气。稍后于他 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批评说:“俪采百字之 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 追新。”陶渊明的可贵,可以说是抗流而起,不搞 对仗,不事形容,反其道而行之,展示一种越是 简朴,越是没有形容、没有夸饰、没有感叹,越 是高雅的境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以流俗的趣味观之,可能显得缺乏 43 力度,但是,好就好在这种字不吃力,与前面 无意的恬淡的情感比较统一、比较和谐。如果 不用“佳”,换成具有强烈情感分量的词,例 如“艳”“丽”“灿”,就不和谐,对悠然的 意境就有破坏性了。在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流 露出一种防止夸张、拒绝藻饰的警惕的从容不迫 的心态。 陶渊明进行着朴素美感、朴素诗境的探险, 其气魄实在是惊人的。 朴素本身并不一定是美的。每个字孤立起 来看,可能很平淡。平淡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深 沉,主要靠整体结构。各关键语词之间有一种内 在关联和照应,字里行间默默地互相补充、互相 渗透,构成一种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或者 意境。这里的意境是内在的、微妙的、若有若无 的,它不在语言表层之上,而在话语以下,又在 话语之中。 “飞鸟相与还”也是很平静、惯常的景象。 在《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后面的 句子——“鸟倦飞而知还”——之所以好,就是因 为没有特别的动机。疲倦了,就回巢。不夸张、不 夸耀、不在乎是否有欣赏的目光,甚至不关注是否 值得自我欣赏。“此中有真意”,关键词是一个 “真”字。世界只有在这样的境界里才是真的,人 心也只有在这样自由、潇洒的意态中才是真的。 “真”是不用雕凿的。雕凿就是有意,越 是有意在语言上去花力气,就越是显出人工的痕 迹,就越是不真。陶渊明对“真”的这种自然、 自发状态强调到有点神秘的程度。这种境界,妙 在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 一旦想用语言来表达,就是有意了,就破坏了自 然、自由、自如的心态,故“欲辨已忘言”,刚 刚想说明,却马上把话语全部忘记了。这说明, 诗人“无心”的自由是多么的强大。 这种真就是人的本真,不但没有外在的压 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自我的心理负担。 进入这种没有心理负担的境界,人就真正自 由了。所以王国维说,“悠然见南山”属于“无 我之境也”。而朱光潜不同意: 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都是 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 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 境”。〔1〕 实际上,关键不在“有我”与“无我”(从 理论上说,西方文论所说的“无我”“作者退出 作品”“零度写作”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这个 “我”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心里有没有欲望。欲 望是最大的心理负担。这是要害。没有自己加给自 己的心理负担,就算是有我,也是无我;摆脱不 了自己加给自己的负担,就是无我,也是有我。 这首诗,属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陶 渊明自己在前面有个小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 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 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 这就是说,这些诗,都是酒醉以后所作。 “既醉之后”应该是不清醒的,可是这里,没有 任何不清醒的感觉。其饮酒的寓意是:一,酒后 吐真言;二,孤独,取屈原“众人皆醉吾独醒” 之语,反其意而用之。在他看来,人生日常的清 醒意识毕竟是一种束缚,不但是束缚,而且像坐 牢。这是不是有点夸张,是不是太强烈?这一 点,要到研读《归园田居》的“久在樊笼里”才 能解答。 〔 1 〕 《 朱 光 潜美学文集》第二 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2年版,第59 页。
本文档为【_见_南山还是_望_南山_谈陶渊明_饮酒_其五_的诗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5113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3-01-31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