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译读随感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译读随感

举报
开通vip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译读随感 120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 》译读随感 2007年第 3期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 》译读随感 孙 海 收稿日期 : 2007 - 07 - 13 作者简介 : 孙海 (1964 - ) ,男 ,德国路德维希堡教育大学文化管理 /文化人类学硕士、博士 ,亚琛德中文化管理 公司总裁。 中图分类号 : J609; J6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4270 (2007) 03 - 0120 - 05   《现代中国的音乐》①是中国音乐界的老朋 友、20世纪 30年...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译读随感
120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 》译读随感 2007年第 3期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 》译读随感 孙 海 收稿日期 : 2007 - 07 - 13 作者简介 : 孙海 (1964 - ) ,男 ,德国路德维希堡教育大学文化管理 /文化人类学硕士、博士 ,亚琛德中文化管理 公司总裁。 中图分类号 : J609; J6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4270 (2007) 03 - 0120 - 05   《现代中国的音乐》①是中国音乐界的老朋 友、20世纪 30年代曾滞留中国数年的俄罗斯 音乐家齐尔品 ( A lexander Tcherepnin, 1899~ 1977)用英文写成 ,发表于美国《音乐季刊 》第 21卷 , 1935年 (10月 )第 4期 ②。作者以悠闲的 笔触描绘了他在上海等地的所见所闻所感。国 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等是他亲自接触和描 述的对象。若以此对比七十年后的上海和今天 中国的音乐 ,则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齐尔品 1899年生于圣彼得堡 ,在巴黎师从 保罗·维达 ( Paul V idal)学习作曲、随伊西多尔 ·菲利普 ( Isidore Philipp )学习钢琴 , 1922年在 伦敦开始其职业音乐家生涯 , 1926 年转往美 国。1934~1937年主要在中国和日本从事音乐 教学和演出。这篇文章所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就是 1934年 首次中国之行的感触。他以典型西方人和西方 音乐家的视角观察中国和中国的音乐 ,眼光中 充满友善与爱意 ;而这种视角下所看到的 ,很多 是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自身难以发觉或熟视无 睹的。故即使今天读来 ,仍耐人寻味并值得 反思。 笔者不久前因搜寻萧友梅留德后经美归国 之有关史料 ,碰巧在美国发现了这篇沉睡七十 余年的文章。作为对当时中国音乐生活的真实 记录 ,故该文颇有其历史价值。该文自发表以 来似从未传译到国内 ,笔者本意将原文译稿发 表 ,因版权之事难解 ,故无奈只能将原文精华部 分配以笔者随想介绍如下。 齐尔品首次东方之行于 1934年 3月下旬 从美国旧金山启航 ,沿太平洋航线西行两周后 到达上海。由于之前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文字 记载和画卷中的景象 ,故当“沿岸随处可见的 英式房屋以及工厂、百货商场和停机库”③慢慢 展现在眼前时 ,竟一时难以相信已置身上海 ,这 里“看上去仿佛是一个西方城市 ”。外滩上则 “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 的水手、游客和商人”。 在外滩码头 ,音乐家被搬运行李苦力们的 歌唱所吸引 :“一个人率先低声唱出旋律的开 始 ,另一人接着唱完。他们通常配合着缓慢的 步伐重复同一个旋律。在这里 ,‘非物质 ’的音 乐节奏仿佛在帮助人们挑起‘物质 ’的重担。” 齐尔品在这里所观察到的 ,与当代中国音乐史 学家所推崇的“音乐劳动起源说 ”以及鲁迅的 “杭育、杭育派 ”理论都涉及到同一个问题 ,即 节奏与劳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音乐 中可以找出大量基于这种关系的作品 ,从上古 “投足以歌八阙”的葛天氏之乐到聂耳的《码头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音乐艺术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 》译读随感 121   工人》等皆取材于此。 尽管这种关系是世界性的 ,但在中国似乎 格外重要 ,且和日常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在 与南京路相邻的一条大众小吃的云集的商业 街 ,音乐家惊异地发现饭店里的厨师们用木制 器具拍打加工生肉时居然也有节奏 :“每家店 的厨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 ,节奏就是他们各 自的‘招牌 ’。”而工作场所的节奏又是迥然不 同的 :“鞋匠钉鞋是有规律的均匀节奏 ;木匠工 作时则是遵循一种变化有序的‘脉动 ’;石匠、 洗碗工等都有自己的节奏。”从人类和工业发 展史的角度看 ,节奏尤其对原始的集体手工劳 作有特殊意义 ,因为节奏在其中确实起到了协 调众人、减轻劳动负担的作用 ;而当手工劳作逐 渐被机械动力所取代的时候 ,节奏就开始失去 其在劳作中的意义 ;工业化程度越高 ,节奏和劳 作就愈加分离。这也是为什么工业化已久的欧 美国家对亚、非、南美等地区劳作中的节奏备感 新奇的原因。 齐尔品在上海还经历过新店开张时“持续 一到两天、夜间也不中断的音乐鼓噪 ”。在他 看来 ,这种音乐因过于吵闹而失去了美感 ;但同 时也了解到中国人觉得声响越大 ,乐队才越好 , 才能吸引观众和顾客。故此得出结论说这恐怕 是“中国人与生俱来对音乐的感觉 ”。笔者以 为 ,这一方面是中国的审美传统 ,从古至今人们 追求的就是“以大为美”、“以肥为美”的极致标 准以及大红大绿的强烈对比 ;另一方面则是环 境因素造成 :与欧美相比 ,中国的公共场要嘈杂 得多 ,在这里奏乐 ,如果以欧美的温和细腻为标 准 ,真的是难以吸引人们驻足。而且音乐在这 种场合下的应用本来也不是为了审美 ,而是为 了达成商业促销之功利目的。 齐尔品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晦涩难懂 ,且 中国音乐的传统在中国已经失传。“而在日本 东京 ,皇家乐队每年用中国乐器上演一次颇为 复杂的大型歌乐 ,据说保留了一千多年以前中 国宫廷里的传统 ,是用心灵演奏 ”。但他同时 坦然承认 :“对于我的耳朵而言 ,这种传统音乐 听起来实在太抽象了。”笔者由此想到两个问 题 :第一 ,齐尔品恐怕不知 ,早在两千多年前魏 文侯就对子夏抱怨过“吾端冕而听古乐 ,则惟 恐卧”。看来这“传统 ”失传了也罢。第二 ,日 本保留的一千多年以前中国宫廷的音乐传统 , 应该是公元 7至 9世纪日本“遣唐使 ”从盛唐 所学。日本人能将其保留一千多年 ,如果今天 尚存 ,我们有无勇气和胸襟去日本把这些在中 国久已失传的文化再学回来 ? 齐尔品在文章中多次褒扬中国人和中国音 乐的应用非常“实际 ”。在笔者眼里 ,齐尔品同 样是个非常实际的音乐家。例如他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中国 传统乐曲中的三个特点 :乐段是由同一旋律的 数次不同变化而组成 ;乐句从不精确重复 ,常以 改变主音的方式达到变调的效果 ;尾声时速度 会越来越快 ,旋律本身也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 节奏要求 ,并称之为“相同旋律持续发展 ”的创 作手法且向西方作曲家推荐。在中国 ,齐尔品 还着迷于戏剧艺术 ,他向西方介绍说 :“中国的 戏剧是一种多艺术形式的综合 ,它集歌剧、芭 蕾、舞台剧以及杂技等艺术形式为一体 ;串起这 诸多不同艺术形式的正是音乐。”认为西方的 歌剧作曲家同样可以从中国戏剧音乐中得到启 迪。据说“齐尔品 ”这个名字倒也不完全是 Tcherepnin的音译 ,而是他拜京剧艺术家齐如 山为师后 ,齐如山给他起的 ,后来他还成了齐如 山的干儿子。在齐尔品后来的数首作品中都借 鉴和吸收了中国传统乐曲及戏曲音乐的创作手 法 ,例如用五声音阶写成的《五首音乐会练习 曲》( Five Concert Etudes, Op. 52 )、以俞伯牙和 钟子期故事为背景的作品《琴》( The Lute)等。 上海的音乐生活是齐尔品描述的重点。当 时的上海总人口 3百万 ,其中包括 10万外国 人 ,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代表 ”。以现今的眼 光看 ,一个城市的常驻外国人口数量是衡量其 国际化程度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之一。上海的常驻外国人口 数量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 : 20世纪 40年代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22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 》译读随感 2007年第 3期 达到最高峰的 15万人、70年代末滑入最低谷 的 7百余人。今天的上海虽有十几万外国常驻 人口 ,但相对于近两千万的总人口而言 ,人口比 例上的国际化程度甚至远不及上世纪的三四十 年代。 齐尔品到上海时 ,最早成立于 1879年的工 部局乐队在梅百器 (Mario Paci)的指挥下正处 于其黄金时期 ,“国际租界每年拨专款用于这 个西式乐队的发展 ”。在齐尔品眼里 ,梅百器 是一个“非常善良、随和而又十分特立独行的 音乐家 , ⋯⋯视自己为音乐传教士 ,有一个培训 听众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演出时他不仅给听众讲解一般的 交响乐知识 ,还把当今的最新作品介绍到中 国”。而工部局乐队则成为“上海音乐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其实当年梅百器指挥 工部局乐队并取得辉煌 ,实在是一个历史的巧 合 :他去上海的本意并非是传播音乐文化 ,据说 他 1919年去上海而不得不留下是因为欠下赌 债走不了。这就是所谓时势造英雄吧 ,梅百器 远非世界一流音乐家 ,但上海需要他 ,上海的环 境容得下他 ,让他如鱼得水。合适的时间、合适 的地点成就了梅百器和工部局乐队。 齐尔品很欣赏梅百器先于其他西方同事将 拉威尔 ( Ravel)、巴托克 ( Bartók )、欣德米特 (Hindem ith)等“新人 ”作品在中国上演并不惜 因此与租界当局发生矛盾的胆识 :“有时租界 当局会觉得这些曲目太具冒险性而不尽满意 , 但梅百器凭借高水准的指挥、演奏以及其国际 知名度总能做到让批评者无懈可击。”指挥家 因曲目选择和当局发生矛盾的事情倒是具有普 遍性 ,而且在这种事例中指挥家通常有无数的 办法对付当局。由此笔者想起另外一个故事 : 1974年 ,刚担任德国总理的施密特在柏林欢迎 美国高官 ,节目之一是柏林爱乐的音乐会。卡 拉扬拟定的曲目中最后一首是格什温的《蓝色 狂想曲》,对此柏林当局不同意 ,认为这不属于 “严肃音乐 ”,要求更换曲目 ,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施密特以好友兼总理的身份找到卡拉扬 , 提出换一首德国古典音乐作品 ,卡拉扬笑而应 之 ,遂以海顿替换格什温。正式演出时当局才 发现是海顿的《告别交响乐 》,结果卡拉扬以乐 器一件一件在舞台上消失的尴尬场面结束了欢 迎仪式。 在讲到“中国惟一的音乐学院 ”———国立 音乐院时 ,齐尔品首先介绍了其创始人 :“萧 友梅博士 1920年回中国后 ,即着手用西方的 理念在中国创办音乐教育。1921年 ,他在杨 仲子 (钢琴家 ,毕业于日内瓦音乐学院 )的辅 佐下创办了北京女高师音乐体操科 ,主任由 杨仲子担任 ; 1926年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创 办音乐系 ; 1927 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 在中外音乐家的帮助下 ,他成功地赢得了中 国政府对音乐学院的支持。”在齐尔品的本段 记录里有两个小错误 ,其一 ,北京女高师音乐 体操科虽由杨仲子辅佐创办 ,但主任一职由 萧友梅担任。其二 ,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音 乐系创办于 1925年。 齐尔品还介绍说 :“国立音乐院成为全中 国音乐教育的中心 ,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才子 在那里接受音乐教育。”并提到该校已有 4个毕 业生 ,首位毕业生李献敏是俄罗斯同事查哈罗 夫 ( Zaharoff)的女弟子。李献敏后来成为齐尔 品的第二任妻子 ,他们的姻缘故事也颇为有趣 , 却极少见诸记载。笔者在为数不多的关于齐尔 品的英文传记中查知 : 1934年齐尔品东方之行 的最初目的 ,是在几个不同的国家短期演出和 旅游。但在上海见过李献敏之后 ,立刻为之倾 倒 ,加上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于是取消了其他的 既定演出和旅行计划而决意留在上海 ,正是在 这种情况下才欣然接受国立音专的邀请出任该 校“名誉教员 ”。后来李献敏赴布鲁塞尔和巴 黎深造 ,齐尔品遂于 1937年离开上海、经日本 短暂停留后赴欧洲。两人于 1938年在巴黎结 婚 ,齐尔品为此专门模仿琵琶技巧创作了一首 《向中国致敬》( Hom age to China)献给李献敏。 他们的儿子塞尔格 ( Serge)和伊凡 ( Ivan)后来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音乐艺术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 》译读随感 123   都成为小有名气的音乐家。 齐尔品在上海、北平、天津等地还接触了一 些大学的音乐系和不少实施音乐教育教会学 校。其中“印象最深、或许成绩也最为显著的 ” 是北平的燕京大学音乐系 ,系主任范天祥 (B liss W iant)是美国人。齐尔品在那里上百个学生演 唱亨德尔的《弥赛亚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 魂曲》以及一首被中国基督教徒所普遍接受 的、用中国旋律创作的教堂音乐 ,令其难忘。 齐尔品写道 :“西方音乐进入中国也就是 20年的时间 ;中国的音乐学院才刚刚 7岁。但 是 ,中国政府最近已经决定在所有国立中学里 开设西方式的音乐教育课。如此的适应能力应 该归功于中国人天生的音乐本能。”这里的“20 年”显然是按照辛亥革命后“西方文化开始不 受限制地介绍到中国 ”来计算的 ,虽不严格 ,但 有其道理。而在中学开设音乐教育课的决定 , 极可能是指 1933 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规 程》,其中规定在中等学校 初中 初中体育教案免费下载初中各年级劳动技术教案初中阶段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初中二次函数知识点汇总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及高中音乐为 必修科目。上世纪 30年代的中国 ,正值战火连 天的时候 ,却出台了这样一部毫无近期利益可 言的规程 ,虽不完善 ,但对比今天某些功利当头 的艺术教育 ,让人唏嘘不已。 在上海的首场音乐会公演之前 ,齐尔品有 过一次难以忘怀的与听众的接触 :“为了准备 室内乐音乐会 ,我去国立音专的小音乐厅排练。 当我到达时 ,惊奇地发现小音乐厅里挤满了学 生 ,他们显然是来听我们演奏的。考虑到这是 第一次排练 ,所以我客气地提出不希望有听众 参与 ;这时音专的系主任向我保证说学生们绝 不会对排练有任何打扰 ,而且他让人把舞台上 的帷幕放了下来。我们紧张地排练了近两小 时 ,我甚至完全忘记了在帷幕之外还有听众 ,因 为他们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声响或动作。排练结 束后 ,帷幕被拉起来 ,我才吃惊地发现两小时前 那‘一屋子’人居然都还在 ,有些学生则始终是 站着听的。”后来 ,通过在上海、天津、北平的音 乐会 ,证明了在国立音专发生的故事绝非偶然 : “那种倾听音乐的欲望和聚精会神的能力是中 国听众所特有的品质。”而这个故事也让笔者 浮想联翩 :如果今天齐尔品在某个音乐学府排 练 ,还会出现类似当年激动人心的一幕吗 ? 在 今天的正式演出中齐尔品是否会因不文明的听 众而像德国小提琴家穆特那样罢演或者像法国 钢琴家布菲那样被气哭 ? 答案当然会仁者见 仁 ,也一定有太多的理由来解释那些基于文化、 社会、经济等的原因。 齐尔品在上海、北平等地接触了很多学习 音乐的中国学生 ,他们选择音乐的外在因素各 有不同 ,“或者因为在摆弄民族乐器时觉得很 有趣、或者因为曾经听过某首乐曲而被深深打 动、或者因为在教会学校或教堂里试着弹过风 琴或者半破的钢琴 ;但总有一个相同的内在的 原因 ,那就是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崇敬。 这个原因驱使他们 ,常常是在违背家庭意愿的 情况下 ,献身于音乐学习。而音乐学习对于他 们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 ⋯⋯要克服这些困难需 要相当大的动力 ”。对比 70年后的今天 ,相信 这又是一段让很多人长吁短叹的描述。按笔者 的观察 ,今天学习音乐的学生们选择音乐 ,一部 分人并不是因为摆弄乐器时觉得有趣 ,却是因 为在文、理科专业的高考中失利而被迫转向音 乐专业 ;另外一部分人也不是因为被某首乐曲 打动 ,却是被因这首乐曲一蹴而红的某个流行 歌星打动而投身于所谓的音乐学习 ;还有一部 分人则是在违背个人意愿的情况下被家庭逼着 学习音乐 ,因为那是一种“出路 ”;当然还有一 部分人确实出于内心对音乐的热爱和以及对艺 术的崇敬。而无论是受什么原因驱使 ,今天的 音乐学习仍然是困难和陌生的 ,要克服这些困 难需要相当多的金钱。对于如此种种 ,谁都不 能指责什么 ,或许是发展的必然。 齐尔品不仅很注重实际 ,甚至急功近利。 他在文章中向中国的音乐教育进言说 :“其实 今天中国学音乐的学生们可以直接接受我们的 现代音乐而不去深究其从始至今的进化和演变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24   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 》译读随感 2007年第 3期 历程。⋯⋯这样做 ,尽管忽略了我们的文化发 展史 ,但不失为一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捷径。 也就是说 ,如果学生们不去学习古典音乐 ,而是 直接从 20世纪音乐入手 ,他们的学习历程会容 易一些。”笔者以为 ,在当时那个音乐人才“青 黄不接”的时代 ,这样的建议尚可理解 ;但对于 当今中国艺术教育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西方 文化发展史、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本民族文化 发展史的做法 ,则难以令人苟同。 通过对国立音乐院学生的钢琴教学 ,齐尔品 发现“他们掌握现代作品和现代术语的速度之快 令人吃惊 ,而同样是这几个学生弹肖邦或弗兰克 的作品时却感到困难重重”;于是齐尔品提出 : “应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培养中国的音乐学 生 : ⋯⋯乐曲中 ,至少有一首是以现代方式改编 的中国民歌。其他曲目则从现代作曲家作品中 选 ,可以从德彪西开始 (其东南亚风格的旋律很 受中国人喜爱 )、继之以斯特拉文斯基、然后是战 后音乐作品。”相信这一建议在中国已经被广泛 采纳了 ,随手翻一下现在中国的钢琴教材就会发 现里面有大量改编过的中国民歌以及受中国人 喜爱的西方旋律。 对于中国作曲家 ,齐尔品认为他们“必须 为中国音乐开辟一条有创新精神的发展之 路”,而且高兴地看到这个进程已经启动。他 以简洁的方式对所接触过的音乐家作了评论 : -“萧友梅博士 ,他的音乐管理头脑和他 的音乐天赋一样杰出。”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黄自先生 ,他创作 有合唱、弦乐重奏、歌曲和钢琴曲。” -“K. Chen④博士 ,他致力于把中国的通 俗旋律改编成声乐和钢琴作品并创作有 钢琴曲和室内乐 ,可惜的是他在一年多 以前因重病不得不中断其工作。” -“贺绿汀则是我去年在上海出资举办的 ‘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 ’比赛头奖 获得者 ,他只说汉语而不会任何外语 ,他 的获奖作品《牧童短笛》具有清新、纯真 的风格并老练地运用了对位技巧。” -“同一比赛中的二等奖获得者是老志 诚 , ⋯⋯他从未有过老师 ,自学钢琴 ,可 以非常优雅地弹奏自己的作品 ;他的作 品极富生活趣味并充满艺术激情。” -“刘雪庵 ,非常年轻 ,在钢琴和歌曲创作 上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作品有明显的中 国民族风格。” 除此之外 ,齐尔品还向西方介绍了中国乐 器的现代作品 ,认为刘天华的晚期作品“推动 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进程 ”。还特别提出 了两位琵琶大师———刘天华的得意门生曹安和 小姐以及琵琶大师朱英 ,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 显示出其对琵琶音乐的极大兴趣。难怪数年后 齐尔品会模仿琵琶曲向他钟爱的国家和人 致敬。 在上海 ,齐尔品还见到了一个“年仅五岁 半的中国最小的作曲家”,是梅百器的学生 ,当 时学钢琴才 6个月。齐尔品饶有兴致地记下了 他自己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 ,并兴奋地指出 :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前景。这 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发展前景 :音乐事业在中国 必将壮大 ,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将成为世界民族 音乐的一个重要源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的国家 ,鉴于此 ,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越民族化则 越具世界价值。” 注释 : ① Music in Modern China. ② The Musical Quarterly, Vol. 21, No. 4. (Oct. , 1935) , pp. 391~400. ③引自《现代中国的音乐 》的部分均由笔者翻译并 以不同字体和引文表示 ,下同。 ④译者注 :汉语姓名不详。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译读随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0408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3-02-02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