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举报
开通vip

史学概论绪论 1、历史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⑴、“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 ⑵、“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 ⑶、“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2,人本主义、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概念及特点 1、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兰克学派) 两种倾向: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 特征: 第一,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过程。 ...

史学概论
绪论 1、历史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⑴、“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 ⑵、“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 ⑶、“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2,人本主义、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概念及特点 1、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兰克学派) 两种倾向: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 特征: 第一,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过程。 第二,认为历史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2、科学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年鉴学派) 第一,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某些结构,它们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第二,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 3、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 第一,既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重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的合理性。 第二,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只看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尤其否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3,史学的本体论与哲学的本体论有何区别和联系 一、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世界观与社会历史观的区别 对象 空间上 时间上 世界观 对整个宇宙、人生的看法 涵盖整个宇宙 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 社会历史观 对社会历史的看法 侧重人和人类社会 侧重“鉴往知来” 联系: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总体看法,总是来源于对具体的人和事的体验,而对社会历史的总体看法又往往受到对宇宙、人生的总体看法的制约。 第一章 1人文主义史学:复古和反神学(1)恢复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2)重新强调历史的垂训作用。(3)重视历史叙述体的体例。(4)提出新的历史分期法。 布鲁尼、马基雅维里、奎昔亚蒂尼 政治修辞学派:主张历史应主要研究人们以往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以便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的政治服务。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 博学学派:他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重建过去,如实写史。这派史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搜集、鉴别和考证史料上。 瓦拉 《论君士坦丁的赠与》 2,理性主义史学:理性和进步(1)提倡理性主义史观,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2)把揭示人类理性的发展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主张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3)提倡写广义的社会文化史。(4)提出了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伏尔泰、孟德斯鸠。 3,兰科学派:客观主义史学,宣扬“上帝是无所不在的”唯心史观;主张根据原始资料写史,重视史料搜集,整理与考证;主张史家治史要坚持客观主义,不偏不倚,提出如实直书。 4,实证主义史学:其突出特点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称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提出以探索历史规律作为史学的主要任务;主张史学自立;主张史学应研究常规现象,经过综合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以发现规律,为此他们把整个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英 博克尔,法 泰恩,德 朗普雷希特 1,论述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古代史主要是秦汉和唐宋元时期;近代史主要是代表人物) 一、中国古代史学 (一)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 1.记事史、记言史、系统的编年史等都有很大的进步 2.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观 3.史实的考证也受到了重视 4.形成了“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两汉: (1)史学思想正统化。 (2)著史目的明确化。 (3)史书体例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 (4)官方修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修史者众,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例都比以往多 2.史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在学术领域内逐渐取得仅次于经学的重要地位 3.反映士族门阀制度影响的谱碟之学和人物传记十分盛行 4.各民族史学蓬勃发展 (三)唐宋元时期 1.全面、系统地进行反思,总结中国史学,求“通”之风盛行 2.通史著作空前流行,人物传记被冷落,而典章制度史则受到了高度重视 3.在撰修史书的数量上、史书种类和体例上,在历史文献整理和考证上,在历史研究内容的拓宽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4.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史学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四)明清时期 1.明清时期,由于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封建专制制度更加强化,迫使一部分史学家向注重文献整理和考据的方向发展 2.伴随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吹起了一股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宋明理学和各种陈腐历史观念、提倡经世致用史学的清新之风。 中国近代史学主要代表人物 1严复:在翻译和介绍近代西方进化史观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的奠基人,倡导史学革命,建立新史学。《中国史绪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过法》 3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并应用此方法对中国古史特别是殷周历史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2,论述西方史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古希腊,古罗马,近代流派) (一)古希腊史学 1.希腊神话:提坦神、奥林匹斯神 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 4.希罗多德 1)人本主义史观(2)初具唯物史观(3)朴素的因果历史观(4)平等的民族观(5)求真求实的批判精神(6)首创历史叙述体5.修昔底德(1)比较丰富的人本思想(2)重视探讨历史发展的内在因果关系(3)具有历史进化论思想的萌芽(4)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5)治学严谨,立论求实(6)发展完善了历史叙述体 (二)古罗马史学 1.李维: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罗马史》 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著称。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历史》《编年史》 (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 波里比阿: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而努力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通史》 (四)中世纪史学—基督教史学 1.奥古斯丁: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出自上帝的安排,是上帝通过若干必要的历史阶段而最终救赎人类的一个必然的、进步的过程。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自于上帝的旨意,并通过“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的斗争及“世俗之城”内部的斗争来实现。奥古斯丁的神学历史观提出了古代史学所缺乏的历史目的论思想,包含了一些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攸西比乌斯:基督教史学的奠基人,他的《编年史》把他所知世界各国的历史分为“神圣的”历史和“世俗的”历史,按统一的编年结构加以记叙,开了基督教会写史的传统。 第二章 试分析对唯物史观理解和阐述上的各种失误及其原因。 ,(1)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对历史规律论的诘难 把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与宗教神学的天命论、宿命论和法西斯主义的种族决定论混为一谈,全都称作“历史决定论”,一起加以鄙弃。波普尔创造了一个“五段论”来“证明”历史根本无规律可言,并由此断言“历史决定论”必然“崩溃”。波普尔的“五段论”: 1、人类历史的行程受到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2.我们不可能用理性的或科学的方法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未来发展。3.因此我们不可能预见人类历史的进程。4.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否定建立像理论物理学那样的历史的社会科学的可能性,不可能有一种为历史预见提供依据的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5.因此历史决定论已走向崩溃。 (2)马克斯·韦伯:质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把唯物史观所说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这样一些概念曲解为处于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之外的某些外在的经济条件,而不是人们自己的生活实践过程本身,证明唯物史观颠倒了因果关系。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精神决定经济状况” 观点:进取精神决定经济状况。论证:天职观的影响→教徒们发财致富(富者很难推动;初不富者有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驳斥:曲解经济基础与社会存在的准确概念。把存在理解为外部条件和环境,仅仅是驳倒的费尔巴哈的观点,却违心地支持了马克思的观点。唯物史观所说的历史发展规律是指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它所说的“存在”是指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产力指的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关系、结构、体制和制度,都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改变、发展而相应地改变和发展。 2,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的含义是什么 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的含义: 1、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2、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是指处在一定的社 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3、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 第四章 1,如何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 一、客观限定性的来源 1、人们虽然能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却不能自主选择创造历史的既定条件。2、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都有一个不能随意超越的自然历史过程。3、人类只要还没有经过那些阶梯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分工规律制约下,局限在一些固定的活动领域求得生存。 二、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客观限定性制约主体能动性的程度,是以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程度为前提条件的,是随着人们改造世界能力和与之相对应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减弱的。两者的关系在于:一方面,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每一步发展都受到他们的先辈和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及其所造成的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人的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总是要不断地有所发展,从而在实践中不断突破那些限制。 种类 内涵 关系 表现 客观限定性 不以任何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 限制因变量 不可跨越性 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 不可预见性 必然性 主体能动性 以大多数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为转移 突破自变量 可跨越性 人类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发展 可预见性 偶然性 2,唯物史观是怎样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必然性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定如此的趋向,是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历史偶然性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的东西,它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 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的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五章 1,试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来论证“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之间的关系。 一、西欧封建社会解体的直接动力 1、手工业从农业和农村中的分离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兴起。 2、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破坏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和农奴制度。3、新兴阶级对财富的追求,对黄金的渴望。4、在商品货币经济冲击之下,封建主阶级日益没落。5、在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的形势下,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趋势加强了。 二、西欧封建社会解体的最后动力 1、法律的变革对于促进封建制度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 2、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引发了国家兵制的变化。 3、在14世纪,火药和大炮使用方法传到欧洲,也起了革命性作用 4、印刷术的推广,古代文化研究的复兴,从1450年起日益强大和日益普遍的整个文化运动,所有这一切都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 5、以上原因的共同作用,在15世纪下半叶就保证了对封建制度的胜利。 三、恩格斯对“最后动力”和“合力”的强调 1、恩格斯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引起的经济关系的变化视为促使西欧封建制度走向瓦解的“最后动力”。2、把市民反对封建贵族的阶级斗争,视为促使西欧封建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一个主要的直接动力。3、肯定了作为为市民阶级同盟者的封建王权所起的促进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作用,特别是在消除封建割据、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4、肯定了科学技术发明在促进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肯定了法律、兵制、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变革对于促进封建制度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5、强调“所有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 总之,在整个社会历史运动中,经济运动是“最后的动力”;顺应经济运动方向的力量和与经济运动方向背道而驰的力量之间的政治斗争或阶级斗争,是在“最后动力”驱动之下发生反作用的“直接动力”或“杠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许多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领域的直接动力或杠杆;最后,所有这些动力在经济运动这个原动力驱动下,形成一个总的合力,促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历史事变和历史过程。 2,试从中国封建社会发生部分质变的历史进程来论证“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之间的关系。 一、“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部分质变的标志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二、中国封建社会部分质变的最后动力 促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对农民的奴役形式发生变革的“最后动力”是劳动者自主活动能力的提高而促成的生产力的发展,即经济运动。 三、打破依附的直接动力  1.土地私有化倾向的发展,是促成封建土地国有制难于照旧维持下去的重要因素。2.在经济关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豪绅大地产主阶层日益腐朽和衰落,是促成私家隐户奴役制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辅助因素。3.形形色色的大地产主对封建国有土地和国家编户的不断侵噬,也是促使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国家编户奴役制崩溃的辅助因素之一。 4.封建政权采取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主观上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但有些措施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编户奴役制和私家隐户奴役制的崩溃。5.儒家民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在促进封建社会变革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6.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对于促进这两种奴役制度的崩溃起到了摧枯拉朽的直接动力的作用。 随着历史经验的总结,农民起义口号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化,所提问题逐渐指向封建制度本身,而且越来越明确、具体和系统。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渐进的变革,也是在“最后动力”的驱动之下,在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促进之下,最后,也是在多种力量、意志和因素的“合力”的作用之下,得以实现的。 第六章 简述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区别和联系。 1、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区别 ①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推知“一般”,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推知“个别”。②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大于”前提的范围,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则“小于”前提的范围。③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只有或然性的联系,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却具有必然的联系。 2、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联系 演绎推理必须有一个“全称”判断作为前提,但“全称”判断要通过归纳法去获得;运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若不经过演绎法验证为真,也始终不是安全可靠的。因此,演绎离不开归纳,归纳也离不开演绎,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 演绎法要求必须以具有普遍有效的必然性的全称判断作为大前提,才能做出完善的必然性的推理,但运用归纳法只能获得或然性的“全称”判断。即归纳和演绎逻辑存在着依靠或然性前提去寻求必然性结论的矛盾。要真正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依靠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 2,简述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 1.导向性方法是由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观即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而技术性方法并不与任何特定的社会历史观即史学本体论相联系。 2.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二、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联系 1.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而科学研究主要就是做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这样两件事,这就决定了这两种方法缺一不可。 2.技术性方法从推理的形式和技巧上有助于保证推理的严密性和首尾一贯性,但不能保证推理的结论的正确性;科学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和相应的导向性方法虽然能够帮助研究者获得绝无例外的普遍有效的全称前提和必然性结论,却不能保证研究者能够缜密无误地进行演绎推导,尤其不能保证研究者获得达到科学结论所必需的充分而确实的事实。所以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 第七章 1试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和校勘,考证的主要方法 史料的搜集方法: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1)字典、词典类。(2)目录、索引类。(3)类书。2、分类搜集法。 3、追踪搜寻法。 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 5、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 史料的整理方法:①按性质分门别类。程序与作用:先分三大类归纳,突出史料的性质;再分小类,直到不可分为止。显示出史料的一致性和特殊性。②按时间先后整理(史料分段)。总之,以性质为纬线,以时间为经线,把纪事本末和编年的方法融为一体而组织起来的史料,使用很方便。③按专题性质整理 辨伪的方法(1)当我们拿起一本古书的时候,首先应该检查在史书的目录上或私家的著述中,是否有这本书的名字(2)考察著者有无其人(3)考察书的著作年代是否已有文字(4)从著作所记的人物来考察(5)从著作所记的事实来考察(6)从著作所记的人、地、物的名称来考察(7)从著作的思想内容来考察(8)从著作所引用的材料来考察(9)从语言文字及文体上考察 校勘的方法(1)对校法(2)本校法(3)他校法(4)理校法 考证1、求源法 2、反证法3、旁证法4、理证法 第八章 1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区别:史著的内容是史学家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它既有史学家所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有史学家对史事的议论。史著的形式是指史学家以一定的体裁、结构和语言把研究成果反映出来。 联系:(1)内容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形式也依赖一定的内容而存在。(2)内容决定形式。(3)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甚至有时会对史著内容的表达起消极的限制作用。 2、史著体裁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纪事本末体 编年体优点:史事发生的时间明确,以年月为经,以史事为纬,能顾及同时发生的各个史事,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 缺点:将一件史事或某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散于几年、几十年的记载中,结果是“年不一事,事不一年”,“一事而隔数卷,首尾难稽。”这种体裁主要适用于记载军国大事和统治者的活动,不适于记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史事。 纪传体优点:这种体裁,并编年、记事、记言、分国诸体于一书,别而裁之,融而化之,使其相互为用,彼此衔接,以各家之长,济各家之短。 缺点:纵向的综合概况力较差,难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全貌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史的进程和史实被分割于各个人物的传记之中,结果“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 纪事本末体优点:每事各详其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 章节体优点:既能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因事立题,分别别类地进行叙述,又注意综合通贯,横向联系,揭示历史事实间的相互关系,而且用章节体史书作教科书,能按照讲授课时的要求,讲授对象的深浅程度灵活编排内容,做到篇幅适宜,脉络清晰,简明扼要,便于学习。 3史著的语言表述有哪些基本要求? (1)切实。(2)简洁。(3)生动。 4史著中的引证需要注意哪些题? 1必须尊重引文的原意,不能断章取义 (2)引证的史料,一般不宜转引,必须采自原书,必不得已时,亦当注明转引出处 (3)在论述性著作中,引文和作者的解说要分明,作者的态度也要明确 (4)根据引用史料进行概括、叙述和判断时应当注意不要出差错,同一史事如有两种以上资料的,应当引用时间较早的 (5)引证必须注明出处,注意款式。 第九章 1疑古: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带有浓烈反封建色彩的疑古辨伪风潮几乎席卷了整个学界。以顾颉刚、胡适、钱玄同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在古史考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外,2 0世纪初的其他一些学者,如梁启超、罗根泽、钱穆、张心澄等,其文献考辨的成就也不可小视。梁启超、张心澄对前贤辨伪成果的总结以及对辨伪理论的阐释,罗根泽、钱穆对诸子真伪及年代的考辨,在2 0世纪疑古辨伪思潮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史界革命:“史界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探究其发生的必然原因。资产阶级史学传入中国,冲击中国封建史学传统是客观原因。“卫种族,长国威”,以“史学革命”的口号可以看出其同救亡图存的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史学革命的结果是结束了史学领域封建史学独占的局面,开辟了资产阶级新史学在中国的道路。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代表人物著作贡献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我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倡导“史界革命”的第一人; 奠定新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研究历史要探求历史发展的规;把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引进历史研究。《新史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新史学的又一代表,功在以新史学说理论研究历史; 在史学领域众多方面取得辉煌成果; 开创性地研究封建社会无人过问的杂剧。夏曾佑《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最早采用资产阶级观点编写的中国通史著作之一。 3“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顾颉刚开始是在学术上以“疑古”为手段而以“考信”为目的,后来又由治学态度上的客观主义转向对民族前途的关切。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认为传统的所谓中国古史完全是后人一代代地累造起来的,并非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他认为时代愈靠后传说中的古史期越长;时代愈靠后,传说中的古史期中心人物愈被放大;作为研究者来说只能看到最早资料的历史事实的反映而不能确定历史发展的真实状况 4计量史学方法: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同时促进了史学研究方向的下移以及对普通群众的关注。 背景: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进程本身发生了一系列巨变,促使新一代史学家们不再满足于对单个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个别描述”,而要对历史变迁的深层结构和趋势加以剖析、解释和预测。 过程:美国:康拉德 迈耶 《南北战争前的奴隶制经济》;福格尔 《 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法国:拉杜里 ;英国:彼得· 拉斯勒特 理查德· 沃尔 《 过去时代的户和家庭》 成就:计量史学方法确实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修正或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 困境(1)由于历史学研究的历史现象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而参与历史活动的人群和每个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和意志的,硬把他们抽象成为没有个性和意志的数字或数字符号去加以计算,其结果不但不可能反映历史真相,而且导致把人的历史变成没有人的数字的历史。 (2)历史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 “历时性”的现象,这就不但需要对各种“共时性”的状态作出判断,而且需要对“历时性”的变迁作出解释;而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至多只能对有关“共时性”状态的某一判断作出验证或提出某种新的判断,而不可能凭计量结果本身对“历时性”的变迁作出解释。因此,即使凭计量结果可以否定某些已有的结论,也只能是有破无立,不可能提出有说服力的新的结论来代替原有结论。(3)计量史学的倡导者夸大了计量证据的客观性。5心理史学方法: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对历史现象做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 心理史学方法的兴起;埃里克森、李夫顿、克胡特 埃里克森是心理史学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 青年路德》 、《 甘地的真理》 、《 儿童时代与社会》 等。他的心理史学理论来源于自我心理学,其中主要是人格发展渐成说和伟人理论。 发展概况与发展困境 纵观西方心理史学,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 ( 1 )个体心理传记,即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人格形成、心理变化和各种行为的心理动因的描述和解释而写出的人物传记。(2 )群体心理史。 ( 3 )童年史和家庭史。 心理史学面临的困境:个体与群体、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驱力一现实” 心理因素决定论 ;“现实一驱力” 外在环境决定论 1简述王国维的史学成就。 古史新证1.把新发现的材料跟古史记载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对古史的新解,他自称这种方法为“二重证据法”。2.在汉晋木简和敦煌写卷的研究上,有开创之功。《流沙坠简考释》《坠简考释补正》《简牍检署考》《敦煌石室遗书》。3.对金文之学和鼎彝文字的诠释,具有通识。《毛公鼎考释》《散氏盘考释》《生霸死霸考》《说商》《说殷》。4.对甲骨文的研究,在他的学术专业中贡献最大。《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5)在文学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 2简述陈垣的史学成就。 对宗教史的研究 古教四考:《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袄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 宗教三书:《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对文献学的研究 目录学:《文津阁四库全书册数、页数表》《四库书目考疑》《四库全书纂修始末》《四库书名录》《四库撰人录》《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敦煌劫余录》 年代学:《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 史讳学:《史讳举例》 校勘学:《元典章校补释例》(《校勘学释例》) “表微”书。《通鉴胡注表微》 3简述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成就 史学思想:(1)立足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史料的内涵,不要把现代人的思想和处境强加在古人身上。《唐代政治史论稿》(2)主张要善于利用伪材料。(3)古人的言论也可作为史料。(4)诗词、小说等文艺作品和文艺批评都是可以利用的史料。(5)运用史料要追寻最早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 成就:(1)致力于两晋南北朝、隋唐史和明清史的研究,且卓有成效。(2)是我国敦煌文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3)注重史实的考证,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笺证。《秦妇吟校笺》《元白诗笺证稿》(4)注重民族文化史的研究。 第十章 1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真实的历史;史学家应该持不偏不倚的著史态度,要客观公正;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 2历史相对主义 :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是倡导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现象都是相对于历史认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存在的;历史事实自身不具有独立于人们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是由历史研究者按照自己的认识把它们描绘出来的。历史相对主义否认了历史的客观实在性,也就否认了历史科学认识客观真理和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可能性,从而否认了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资格。 3.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1)人类社会历史与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具有客观实在性。(2)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凡整个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最一般的规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是相通的,普遍适用的。   不同点(1)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人类社会客观历史的运动,是具有高度能动性和思想感情的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自然科学所要认识的自然界的运动 ,一般是没有思想意识的自然物的自身能动性较低的运动。(2)历史科学认识对象具有强烈的时间、空间上的不重复性,而自然科学认识对象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复性则显得很强。(3)历史科学的认识对象已经不存在于现实之中,而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存在于现实之中。 4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将人类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 不同点(1)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是人类社会的已经逝去的、不能重现的、不能亲身经历和直接观察到的那些历程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出现过的人物、现象,而其它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则主要是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 (2)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所认识的对象是以往的整个人类社会。而历史学之外的其它社会科学学科,则均以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为认识对象。(3)历史学的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向;而历史学之外的其它社会科学,要认识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社会现象的现实状况,进行的是一种对某类社会现象的横向考察,呈现出共时性为主的特点。 5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局限着人们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历史资料的局限、历史时代的局限、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局限、狭隘的民族立场的局限、研究者能力水平的局限 第十一章 1,论述历史认识中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事实判断: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之真相,为进行其它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事实判断是历史判断中最基础的判断。 进行事实判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属于技术性方 2、成因判断 :对历史事实出现的原因做出判断,实际上就是对事实出现的因果规律性做出判断 3、价值判断 :研究者对他所研究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或过程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评 三个层次判断的相互关系 事实、成因和价值这三个层次的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简略地归结为: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和归宿。事实判断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成因判断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是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三个层次的判断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
本文档为【史学概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829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9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2-14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