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_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_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举报
开通vip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_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404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 —— 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单霁翔 摘 要:文章简要回顾了“文化线路”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体分析了我国文化线路遗产 的特点,指出保护文化线路遗产的时代意义,最后提出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四点措施。 关键词:文化线路;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ultural route” a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in addition,the c...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_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404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 —— 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单霁翔 摘 要:文章简要回顾了“文化线路”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体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我国文化线路遗产 的特点,指出保护文化线路遗产的时代意义,最后提出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四点措施。 关键词:文化线路;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ultural route” a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in addi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route of China are analyzed,with the meaning of protecting cultural route indicated.Finally,four measures were put forth for protecting cultural route heritages. Key words: cultural route;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polic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5-04(9) 作者简介:单霁翔 国家文物局局长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被认为是拓展文化遗产规模和 复杂性趋势新的发展成果,具有多维度的文化内涵。往往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区域内 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体系,一种文化遗产资源的集合,具 有其自身的基础构架、网络肌理、生态环境和影响范围,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系列孤立的文化遗产 单体或地点的总和。同时,文化线路作为开放的、动态的概念,为深刻理解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提供 了新的观念,对于文化遗产的外延拓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一、“文化线路”概念的形成 早在1994年,经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准,在西班牙政府的资助下,召开了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 遗产专家会议,对文化线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应将“路线作为我们文化遗产的 一部分”。会议形成的《专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第一次清晰地提出了文化线路的概念,指出文化线路是一种具 体的动态的文化景观,认为文化线路是“建立在动态的迁移和交流理念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 连续性”;“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多维度的,有着除其主要方面之外多种发展与附 加的功能和价值,如宗教的、商业的、管理的等”。 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西班牙特内里弗召开的会议上,成立了文化线路 科学委员会(CIIC),通过了该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和宪章等一系列文件,从而开始系统、深入地探讨 “文化线路”的内涵、价值、意义及其保护策略,同时也标志着以“对话和交流”为特征的跨地区 或跨国家的文化线路,作为新型文化遗产理念,已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所认同。文化线路科学 委员会对文化线路定义为:“文化线路或路线的概念指的是一套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价值。正是借 5 Special Article 特 稿 05 助这套价值,文化线路才具有其意义。鉴别文化线路的依据是能够证明线路自身意义的一系列要点 和物质元素。通过在某段历史时期对某个社会或团体的文明进程起到 决定 郑伟家庭教育讲座全集个人独资股东决定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关于成立临时党支部关于注销分公司决定 性作用的线索,来承认某 条文化线路或路线中能够联系到某个非物质价值的关键要素和实物”。 进入新的世纪,2002年12月,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再次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会议,以“与文 化景观相关的文化线路在观念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为议题,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三点基本 共识,即《马德里共识》。其一,作为贴切的理解文化遗产的途径,“文化线路”提供了一种新概 念,以揭示文化遗产非物质的、富有生机的动态维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文化遗产的物质内 容。其二,不能认为“文化线路”产生于或将其界定为诸如纪念物、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等文化要 素,相反,“文化线路”是动态生成与富于生机的,它的动态性和历史文脉已经生成或仍在继续生 成相关的文化要素。其三,从严格的逻辑的科学观点看,不宜认为“文化线路”是“线性的”或 “非线性的”文化景观。即使当一些文化景观位于某条文化线路上时,它们之间或许完全不同,或 许在地理上彼此隔绝、相距遥远。《马德里共识》首次明确了“文化线路”的文化遗产价值地位, 为此后“文化线路”理念的发展确立了基调,对于“文化线路”价值的认识随之在全球传播开来。 2003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 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进行修订,加入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2003年5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委派 下,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又一次在马德里召开会议,形成了实施指南关于文化线路内容的讨论稿, 其中关于文化线路的定义为:“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 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代表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一定时间内国 家、地区内部或国家、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不断 的交流,并代表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 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2005年版《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的附件三,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线路的定 义:“遗产线路的概念是丰富多彩的,它提供了一种特殊构架,对相互理解、对待历史的多样态度 与和平文化都将起到一定作用。遗产线路由各种有形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的文化意义来自于跨国 界或跨地区的交流和多维对话,它们说明了在这条线路上运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交互作用”。2005 年10月,在我国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暨科学研讨会上,将文化线路列为四大 专题之一,聚焦于“文化线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并形成了有关《文化线路宪章》(草 案)的决议,从此,我国学者开始给予“文化线路”更多的关注。 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暨科学委员会会议在加拿大古城魁北克城召 开,大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The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以下简称“文化线路宪章”),这是文化线路保护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文化线路宪 章对宪章目标、文化线路的定义、要素、内容、环境、特殊指标、类型、识别、真实性和完整性以 及相关的研究、经费、保护和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该宪章认为任何交通线路都服务于 某个特定而明确的目标,并具备自身特殊的动态和历史的功能而呈现特点。文化线路必须要满足下 面的条件:必须来自并反映人类的互动行为,以及民众、国家、地区或大陆间在重要历史时期进行 的多维、持续及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必须要在时空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 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有历史联系和有文化遗 产关联的动态系统中。宪章强调文化线路的真实性标准应当应用于文化线路的每个段落中。对于那 些遗迹已消失的文化线路,可以通过史学著作、非物质因素、信息的非物质来源来证明这些地段是 文化线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关于文化线路保护、修缮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不论其是否传统, 606 都必须尊重真实性标准。而文化线路完整性的确认必须建立在大量具有充分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 证据和要素的基础之上。 二、我国文化线路遗产的特点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线路遗产资源。随着对这一新型文化遗产保护 意识的增强,一些重要的文化线路遗产相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丝绸之路(中国段)、大运 河等则进入了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仅就此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我国文化线路遗产所 涵盖的类型众多,所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既有各自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的 历史积淀,构成多种文明荟萃、不同文化融合、各种宗教并存的一座座历史文化长廊,具有历史悠 久、尺度巨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功能持久、生命力强等鲜明特点。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河,部分段落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至隋代全 线贯通,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最终在元代取直后形成目前的规模,明清两代又有不同规模的改造和 整修。古老的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丰碑。大运河将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水运网,是我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 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用途的生命线,也是贯穿南北流动的血脉。她滔滔奔流、千载不息,孕 育了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大运河书写着特定地域的发展历史,孕育 了多样化的地方文化和传统,并在运河水系的流淌中再现,形成相互关联的文化遗存范围。大运河 的历史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各组成部分都有内在的渊源关系,不能隔断和孤立起来,应该作为一 个整体来看待和保护。 大运河沿岸30余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部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 而强的历史,就是一部部“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流淌了2000多年的大运河,见证了沿河历史 性城市的成长与变迁,奠定了城市格局、拓展了城市空间、繁荣了城市经济、丰富了城市文化。这 些运河沿岸的城市,凭托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经济得以流通,商品得以交换,文化得以传播。大 运河不仅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航运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体系,同时又是规模巨大的文化遗产廊道,沿岸文化遗产资源 极为丰富,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码头、船闸、桥梁、堤坝等水工设施;两侧大量地下遗存的古 遗址、古墓葬和历代沉船等;沿岸的衙署、钞关、官仓、会馆和商铺等相关设施;依托运河发展起 来的城镇乡村,以及古街、古寺、古塔、古庙、古窑、古驿馆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和与运河有关联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名副其实的“古代文化长廊”。 丝绸之路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遗产。起始于汉代,大体完成于隋代,唐代仍延续 着传统格局,宋代以后有了新的发展,是一项历经2000多年,展现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经济文 化交流的载体。丝绸之路覆盖大半个地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 交流之路,沟通了亚、欧、非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往来,成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根据 目前考古学所展示的我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主要集中在三条路线上:一是由长安、洛阳经河西走廊 至西域的“沙漠丝绸之路”;二是我国北部的“草原丝绸之路”;三是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 路”。其中“沙漠丝绸之路”始于我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2世纪),止于清朝中期(公元 18世纪初)。其东起古都长安和洛阳 ①,在我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总 ① 关于沙漠丝绸之路的起点,徐苹芳先生认为:“长安为汉唐时代之首都,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世纪,西安是丝绸之路的 起点,这是被公认的历史事实。但是,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时期,洛阳也曾是当时的首都;隋唐时期洛阳作为东都,在八世纪 中叶以前,其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并不低于长安。因此,有人主张丝绸之路的起点应东延至洛阳。我们并不否认洛阳在中西文化交 流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考古学的发现也证明了洛阳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但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的地位仍是不可动 摇的”。 7 Special Article 特 稿 07 长度达7000多公里。由于“沙漠丝绸之路”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有限的承载量使得丝绸、茶叶 这些比较轻便的产品成为主要货物。 我国境内的“沙漠丝绸之路”是长期以来在国内交通路线上形成的,由于外国商旅贡使经常沿 着这一路线往来,逐渐成为带有国际性的旅行路线。当时,通过丝绸古道传播的并不仅仅只有作 为文化载体的商品,还有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 习惯、书法绘画、医药医学等等。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 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连接 起来,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丝绸之路沟通、联结了 长安与罗马,使这两个当时世界东、西方的文明中心交相辉映,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 响。通过保护这一历史过程遗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将会促进我国与世界进一步的相互了解,交 流协作,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民间的友好往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倾全国之力兴建了两大工程,一个是长城,另一个就是秦直道。秦直道 的工程规模、工程难度可与秦长城媲美,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交通“直道”遗 址。史载秦始皇继修筑驰道之后,又下令修筑具有战略意义的“直道”。“‘直道’较‘驰道’ 线路直,拉近了地域间的距离,能较快到达目的地,故相对于‘驰道’来说,这种具有军事功能的 ‘直道’,被称为当时的‘高速公路’,可见,至迟到秦始皇时,建筑道路已被国家纳入其行政的 重要措施,具有宏伟之规模”② 。该项工程北起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阴山脚下,南抵秦 都咸阳附近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全长700余公里。道路大体南北相直,路面平均宽度大约30 米,工期两年多,为便于大队车马快速通行,秦直道修筑得既直又平,因而必须“堑山堙谷”,逢 山开山,遇谷填谷,工程规模之大,工期之短,世所罕见。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栈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在陕西南部、四川、重庆、云贵高原等地有着广 泛的分布。早在先秦时期,栈道构筑技术已经成熟。许多栈道绵延于深峡绝谷之中,其中长江三 峡地区的瞿塘峡栈道环境险恶,工程浩大,许多地段是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出的可以供人行走的石槽 道。大宁河栈道,分布长度达80公里以上,存有数千栈孔,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 栈道群。无论是瞿塘峡栈道还是大宁河栈道,都是古代道路建筑史上的壮举,交通史上的奇观,是 文化线路遗产中的精华。黄河栈道,始建于东汉,分布于山西平陆三门砥柱以东的深山峡谷之中, 由西向东,散布于13个村庄的范围内。栈道多先依山腰向内开凿通道,再在通道岩石上开凿方形壁 孔、牛鼻孔、底孔等,再插以方木,形成完整的栈道。现存栈道遗迹20余处,累计长3000余米,对 研究古代黄河漕运史、交通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邮驿在我国已有3000年的历史,被看做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国脉”,对社会进步与稳定有着极 其深远的影响。远古时期,通信曾以“击鼓传声”和“烽燧”烟火方式传递。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出 于交流各种信息的目的,建立驿站,作为传递文书中途换马和休息之所,通过人、马接力传递紧急书 简,实行有组织的邮驿制度。邮驿不仅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通信工具,而且也是有组织管理、有 计划部署的官方主管部门,同时还兼备部分民间通信职能。今天,历史久远的“烽燧”、“驿道”、 “驿站”、“驿城”等共同构成了重要的文化线路遗产。鸡鸣驿,位于河北怀来,是我国现存最大的 古代驿站遗址之一。该驿站始自元代,明、清时期曾是京城通往西北的重要中转站,承担军驿、民驿 两种功能,直到北洋政府撤销全国驿站,开办邮政局,鸡鸣驿才结束了原有功能。现存驿城周长近两 公里,高11米,城内遗存驿丞署、总兵府、校场、驿学、商铺、马号和大量民居等。 ② 张忠培.三峡古栈道·序[M].文物出版社,2006:4. 808 在跨区域的贸易交流等因素影响下,商贸通道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有力地促进了商品交易和 文化交流。茶马古道,是从唐代到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之前一直存在着的,以人背马驮的运载方 式,从云南和四川茶叶产地出发,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向西延伸,覆 盖云贵和青藏高原,通往喜马拉雅山南部南亚次大陆的贸易通道。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 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古道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 廊,成为连接多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徽州古道,是从安徽通往江西的跨省古道,始建于唐代,兴 盛于明清,全程达200公里,其重要地位应与徽杭古道相当,也是当时的“国道”,主要用以运送食 盐、茶叶和粮食等物资。“古道以清一色的青石板铺就,从青石板磨损的程度上看,古道上流走货 物又何止千百万之数?古徽商称雄商界300余年,赢得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 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③ 。 北京门头沟地区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丰富。西山大路,自古以来就是京西山区通往京师的重要交 通干线。这条古驿道历经金、元、明、清、民国长达800多年,特别是明代以来古驿道经修建,成 为联系山西、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道路。同时,由于商贸、宗教、军事等各方面的需要,门头沟地区 逐渐发展形成一条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和枢纽。在商贸方面,由于门头沟山区蕴藏着优质煤炭,辽代 以后一直是北京城的煤炭供应基地,早期以驴、骡等牲畜运输为主,昼夜不断,逐渐形成商道。同 时山里的干鲜果品、土特产品也通过商道外运,城里的食盐、布匹以及各种日用物品则通过商道运 进。在宗教方面,门头沟地区的寺庙众多,尤以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娘娘庙等最为著名,到寺 庙进香的民众常年不断,庙会期间香客更是数以万计,从而形成以寺庙为中心的香道。在军事方 面,沿河城作为古代北京西部重要的军事隘口,明代有重兵驻守,清代设守备负责沿线敌台的防 务。斋堂城则是军事防御线的后方基地,当时所有军事物资、建筑材料的运输,以及敌台之间联络 等,均依靠斋堂至沿河城的古道通行。 在我国,由于宗教信仰传播而形成诸多文化线路遗产。泰山盘道,辟建于汉代,历代重修,现 存大部为明代修建,系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举行祭天仪式时所修建的登山御道,沿途建筑多为历代 帝王的斋沐、驻跸之所,或始建汉魏或创建于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建。泰山中路全长9公 里,盘道占8公里,建筑或跨盘道而建,或构筑于盘道之侧。此外,沿途还有众多的亭、坊、桥等单 体石构建筑和大量历代碑刻和摩崖石刻,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书法等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实物资 料。豫晋“朝拜之路”,历史悠久,是从河南汴梁,入山西经泽州(今晋城)、潞州(今长治), 过太谷抵太原的交通干线,为唐代以来自东都洛阳朝拜五台山的干道,这条文化线路带动了沿途佛 教寺庙的兴建和佛教信仰的传播。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北宋朝廷出资整治此路,使之不仅成为 交通运输的通道,而且也是国家政令、宗教信仰交流传播的要道。 三、保护文化线路遗产的时代意义 文化线路遗产往往首尾相连千百里,形成历史千百年,是一条见证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长 河,是一部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线路,不仅是我国珍贵 的文化财富和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且今天仍然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广泛作用,这也是其他文化遗 产类别难与比拟的特点、功能和价值。因此,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文化遗产集群的抢 救,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文化长河”、“百科全书”的丰富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当 前,文化线路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沿线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经 济发展带来了更多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为文化线路保护提供了有利机遇。但是,在城市化加速发 ③ 张武扬.徽州古道“会”徽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12-19(6). 9 Special Article 特 稿 09 展和大规模城乡建设过程中,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也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 护的一项重大课题。 首先,文化线路遗产的整体保护状况令人担忧。总体来说,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各项基础工作 相对薄弱。资源家底不清,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支持;保护管理、综合整治、合理利用等方面缺 乏统筹协调,缺少具有战略视野的总体保护规划;针对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不够深入,对 文化遗产内涵的认识、对保护对象和范围的认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气候变化、环境污 染等整体环境恶化,导致文化线路遗产面临生存威胁,文物本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患、风化、腐 蚀等病害。 其次,城市化快速发展给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带来挑战。目前不少大运河沿岸城市古桥纵横、河 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贯穿的运河风光已成记忆。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京杭大运河 文化遗产的各种元素、环境风貌、生态系统又是一次较大的人工干扰。大规模建设对文化遗产本体 构成现实威胁,城市化带来沿河居民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在资源利用上, 人们只注意“黄金水道”内河货运量的增长与否,却很少关心运河文化对生态环境、特色风貌、建 筑传统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同时,作为流动着的传统文脉,大运河承载着千百年的文化积淀,附载 在大运河两岸的民族民间文化,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由于缺少详 细调查和保护措施,有逐渐销声匿迹的危险,没有了故事的大运河将逐渐失去魅力。 第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使文化线路遗产的整体性遭到破坏。交通道路、市政管网、水利工程 的建设,往往使文化线路遗产在区域范围内被切割得四分五裂,对其生存构成严峻威胁。例如电 力、通讯、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农业灌溉、林木种植、矿业开采等,都经常出现对 文化线路遗产造成损毁的现象。不少地方在遗址内乱建设施,竖立电线杆,架设高压线,敷设市政 管线,各种地质、水文标识更是随处可见。长期以来,一些大、中型水库的修筑,对文化线路遗产 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第四,缺少国家层面行之有效的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协调机制。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分 散,综合整治、合理利用等缺乏统筹协调。例如大运河作为航运水道,在管理体制上,一直由各地 水运局或交通局分段管理,其必然的结果是,根本不可能从整体上关注沿线的文化遗存,而文物部 门始终未能主动介入对大运河的监控。许多文化线路遗产位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 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范围内,分别归属各地建设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 部门、旅游部门管辖,机构重叠交叉,重经济效益而轻文化内涵,形成对文化线路遗产无序开发和 管理混乱的局面。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标志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大型文化 线路遗产的整体保护研究,并开始了保护实践探索。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列入了国务院公布的第 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时,开展了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系列考察和研讨 活动,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大运河沿线城市政府一致认为,保护大运河这条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 文明长河,是保障可持续发展千秋伟业的盛举,也是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应作出的承诺和贡 献。2006年12月,依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世界遗产的工作程序和规程,国家文物部门完成了《中 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工作,将“大运河”列入其中。2007年9月,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 家委员会考察评估形成推荐意见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第一 批申报推荐项目名单④。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在和我国政府一起,进一步推动与 ④ 我国第一批申报推荐项目名单包括48处。其中河南省5处,陕西省12处,宁夏回族自治区4处,青海省4处,甘肃省11处,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12处。 10 中亚地区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将丝绸之路早日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有望成为我 国首个与他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以上保护实践的探索,深刻揭示出保护文化线路遗产 的时代意义。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有利于整合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文化遗产的概念不断扩大,由单体文 物到历史地段,再至整座城镇,进而兼及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乃至串联几座甚至几十座城市、一个或多个国家的更大文化区域,形成跨族群、跨时代、 跨地域、跨文化的庞大的文化复合体。由于文化线路遗产往往覆盖的地域比较广阔,沿线及两侧范 围内,相关的文化遗产,都可以统一纳入到整体保护行动之中,这样既有利于国家保护措施的宏观 调控,又有利于各种社会资源的集中使用,不失为一种高效的保护策略。文化线路往往是出于人类 特定目的而形成的重要文化纽带,将一些相互关联的城镇或村庄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 态,能够真实再现历史上人类的迁徙与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并赋予文化遗产载 体以更深刻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整体保护文化线路遗产,更加强调根据文化遗产的构架与体量 特点,形成行之有效的系统保护方法,较之分散的点状保护,效果更好,影响更大,易于探索普遍 规律,形成科学方法,有利于不断深化保护的内涵。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有利于提升文化遗产价值。文化线路更加强调空间、时间和文化因素,强调 线状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以及至今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 响。文化线路的意义还在于它们往往是精神观念之路、文化传播之路、制度风俗之路,文化层面的 深度意义使文化线路遗产更具渗透性、辐射性和长久性。“当今居住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们的信 息传递,经济、文化、政治的交往,已基本上冲破了自然的险阻和人为的障碍,将人类紧紧地联结 在一起。人们愈益忧戚与共,地球愈来愈是一个牢固结合的村子。这一状况之得以呈现,是自有人 类以来陆、水、空交通与通讯技术的积极发展的结果”⑤ 。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发展。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是科学严谨的文化实 践。无论是全面调查、勘察测绘、遗产登录,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规划,制定 专项法规,还是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社会宣传教育,以及文物本体保护等各项工作,都需要明确目 标、明确计划、明确分工、明确责任,都需要开展大量艰苦细致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通过文化 线路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价值的调查,可以确立众多人文学科研究课题,在保护的同 时,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文化线路遗产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涉及复杂的文化和自 然生态系统。文化线路所承载的城镇和乡村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启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 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 关联。文化线路遗产的整体意义和广泛的涵盖面,不仅有助于在不同族群、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和 不同国家之间建立牢固的文化联结,同时可以防止文化同质化的趋势。在文化认同过程中,文化线 路遗产保护具有历史与现实、有形与无形的双重意义。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各民族大团结。我国大型线型文化遗产沿线分布 着大量的村镇和聚落,尤其是少数民族聚落。作为当地居民生活命脉和精神寄托,文化线路沿线文 化遗产的保护和科学、可持续利用,不仅有利于人类宝贵财富和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更为重要的 是,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从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所在地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 的视角出发,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通过遗产保护和展示增强当地社会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构 建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使文化遗产这一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的新动力。此外,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线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将文化遗产保 ⑤ 张忠培.三峡古栈道·序[M].文物出版社,2006:5. 11 Special Article 特 稿 护与村寨居住环境改善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确保国家文化安全,落实党 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农村政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四、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措施与实践 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 段,这就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积极探索这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规律和有效手段。文化遗 产保护机构、专家学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在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过程中都应当发 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于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可以重新唤起沿线民众对传统文化、自然生 态、习俗风情的理性认知和历史情感,形成自觉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1.进行资源调查,开展科学研究 首先应开展对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调查,通过考古调查、科学勘察、资料梳理,把握文化线路 遗产资源的分布状况,形成对我国文化线路遗产全面而完整的认识。由于文化线路遗产包含内容 极为广泛,空间尺度又相对较大,因此在进行资源调查时,首先应确切地定义它的范围,这是开展 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例如文化线路遗产的范围,取决于组成它的各个重要文化遗产节点元素的范 围。在开展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文化线路的各个文化遗产节点元素进行分类登记,如历 史村镇、交通设施、宗教建筑、公共场所、文化景观等等,按照文化遗产分类的原则进行记录,同 时,还要分析文化线路遗产所处地理位置、影响范围,以及自然背景方面的状况,以全面体现文化 线路遗产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例如考古工作者于20世纪末对秦直道遗址进行过局部发掘。其中在鄂 尔多斯境内的秦直道遗址的两侧,确认有3座同时期的古城遗址,初步论证为与秦直道密切相关的 亭、驿或行宫等设施。并于陕西境内的秦直道遗址上发掘出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秦代一号兵站遗 址,为秦直道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在进行资源调查时,由于大多数文化线路遗产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和变迁以后,一些局部区段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侵蚀和其他因素影响下已经面目全非,因此要清晰准确地界定文化线路遗产的 范围并非易事,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多学科的大量研究予以支持。 2.编制保护规划,实施整体保护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正在组织编制的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保护 总体规划,是我国首批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规划,同时也是首批针对超大时空尺度的文化遗产编制 的保护规划,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创举。只有按照规划先行原则,编制文 化线路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以及沿线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不同层面的规划,明确规划范围、规划期 限、保护原则、保护重点,才能为实施综合保护提供规划依据。同时,由于许多文化线路遗产尚缺 乏基本的测量资料,因此要加强测绘和基础资料的准备,为编制保护规划提供条件。 3.制定专项法规,健全管理机制 当前,针对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状况,加强基础工作,确定保护重点,制定保护措施,明确保 护责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均属当务之急。其中,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是文化 线路遗产保护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超大时空尺度的文化线路遗产,均应制定专 项保护法规,加大依法保护的力度。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法 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实施监测是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维护文化线路遗产安全既基本、又有效的保 障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多种监测方式、技术手段、科学评估、对策研究等,切实保护和延续文 化线路遗产所具有的突出的普遍价值,维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断提升保护管理的科学内涵和综 合水平。文化线路遗产保护不可能实施突击性工程,需要通过日复一日的日常性监测,及时发现文 12 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存在的威胁和隐患、面临的问题,及时查找病害,对症下药,排除险情,确保文 化遗产安全。特别是文化线路遗产的监测目标相对复杂,包括文物本体、环境气候、安全防范、自 然灾害、游客管理、建设项目、景观监控、社区活动以及文化遗产保障体系等方方面面。 对于分布地域广、遗存众多的大型文化线路遗产而言,需要开展保护理论和保护技术、管理体 制和实施方式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跨地区、跨流域、跨部门的保护管理体制,并确保各个 组成部分协调有序。同时,建立相应的专门管理机构,设立多样化的辅助机构,明确保护的相关责 任,根据各自职能和特点发挥不同作用。例如大运河南北纵贯数千里,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 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八个省市,地域跨度大,管理头绪多,涉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广泛内容。为此,经过协调由大运河沿线33个城市组成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并设立 “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承担相关管理、协调职责,组织项目实施。 4.确立阐释方法,突出整体展示 文化线路遗产是大尺度、多维度的文化遗产类别,阐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难度较大,需要突出 整体连贯性,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保护实践的大量积累,通过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建立完备的信 息数据库等措施,实现文化线路遗产整体阐释和展示。 在整体考虑文化线路遗产所有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应优先考虑一些重点遗址 和遗迹的保护展示,积少成多逐渐构建完整的历史画卷,使人们增加对文化线路遗产的完整认识。 应当以科学审慎的态度维护文化线路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非简单重建。修复应同现存的历史 肌理以及周围建筑和景观环境相一致,所采用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技术和材料,应尊重历史建筑、景观环境的 特点和风貌。文化线路遗产的自然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就总体而言,文化线路遗产的形 成往往与自然环境状况密切相关,使其在某些方面兼具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双重特征。在重视对 文化线路遗产沿线的古城址、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古驿站等进行妥善保护的同时, 也应十分重视对沿线可移动文物的收集、保护、展示,使之成为文化线路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实 物佐证。 另一方面,文化线路遗产的非物质要素保护也应引起重视。尽管一些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状况 并不理想,通常意义上的道路形式已不存在,但是其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却得以保留至 今。同样,如果文化线路遗产的局部物质形态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也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失去了 真实性,因为文化线路遗产强调的是整体价值,在其物质形态上残缺的部分,其真实性存在和整体 价值可以通过非物质形态层面追溯出来。 同时,应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知识,激发沿线社区和公众对 文化遗产的兴趣,培养用科学的态度审视文化遗产,提高保护意识并参与保护活动,引导社会各 界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待文化线路遗产保护。例如大运河的保护连接着沿线众多城市的社会经济 发展,维系着沿岸千百万民众的记忆与情感,因此保护好大运河本体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大运河沿 岸的传统建筑、景观生态、自然风光的保护,使那些充满魅力的古镇、古村、古桥与运河交相辉 映。只有实施大运河综合保护,使保护工作有利于提升沿岸城市的文化品位,维护沿岸城市的历史 风貌,使大运河的每一方水域、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条道路,都作为公共资源,还河于 民、造福于民,改善沿岸民众的生活环境和品质,让人们更好地亲近运河、感受运河、品味运河, 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优化,使沿岸民众在保护工作中真正受益,这样才能使大运河的保护工作 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和持续支持。 (责任编辑:高永青)
本文档为【关注新型文化遗产_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785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2-23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