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

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

举报
开通vip

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 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表文”再考 ———表文意思被篡改的另外几种可能性 姓名:李志强 学号:12012000488 专业:中国古代史 “摘要”:计秋枫先生在其《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英吉利“表文”考》一文,将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原本“极有大体”的英王致乾隆皇帝的国书经翻译后变成一份极其谦恭卑微的“属国表文”,归因于英国使团所聘华人翻译者有意识之改动。其考证和逻辑推理是有理有据的,然其仅仅将其归因于使团中华人翻译惧怕清朝之追究,尚不足让人信服。其对于清朝朝贡制度中表文文书格式忽视,对清朝君臣之心...

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
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表文”再考 ———表文意思被篡改的另外几种可能性 姓名:李志强 学号:12012000488 专业:中国古代史 “摘要”:计秋枫先生在其《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英吉利“表文”考》一文,将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原本“极有大体”的英王致乾隆皇帝的国书经翻译后变成一份极其谦恭卑微的“属国表文”,归因于英国使团所聘华人翻译者有意识之改动。其考证和逻辑推理是有理有据的,然其仅仅将其归因于使团中华人翻译惧怕清朝之追究,尚不足让人信服。其对于清朝朝贡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中表文文书格式忽视,对清朝君臣之心态,还有马戛尔尼本人对文书翻译过程中之心态尚估计不足。故此文将对这几点予以一一阐述,大体可以提供表文被篡改之另外几种可能性。 “关键词”:马戛尔尼 国书 表文 翻译 计先生相继所引英文国书之原文(((以及中方档案之表文(((,(具体表文内容不再引)其分歧点和差异就在于,英文国书之原文“辞旨谦恭,然极有大体”,是一种不卑不亢平行之口气,意图借此建立一种平等之外交关系。而载于中方档案之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则完全沦为了一则“属国之表文”,是把英方纳入朝贡制度的框架内,以一种极其谦顺卑微的笔调写成。这种差异,计先生将其归因于英方使团中的华人翻译惧怕清朝政府的惩罚而做了篡改。其考证经过审慎的逻辑推证似乎合情合理,但其对于中方君臣之心态,马戛尔尼本人默许的可能性等因素仍然估计不足。国书和表文之差异归根究底是在翻译中出现了问题,似乎我们搞清楚是谁翻译的,那么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计先生一切逻辑推证就着眼于此点。但是当时翻译之正确并不能保证以后被载入档案中篡改的可能。综合以上考虑,大体可以就国书和表文之间出现差异性之原因列举以下几种可能性。 一 、表文在呈递过程中被篡改的可能性 疑问:清廷臣子在表文提交到乾隆手中前是否对表文意思和措辞进行了改动? 此种可能性计先生已经提到过,大体是不可能成立的。具体原因可见于马戛尔尼和斯当东等人之行纪和日记。因为在1793年的七月三十日清廷第一次派专员去接见马戛尔尼时就提出要查看“表文”,“乔王两位大人问特使带来的呈递皇帝之信件是否已经译出中文,他们表示无论如何希望预先了解信件的内容……他们指出这是为了尽快深入了解情况好向皇帝奏禀的职责。”而马戛尔尼却予以拒绝了,“特使觉得英王陛下写给中国皇帝之信件必须等侯到他自己到达首都后再敌出才显得慎重。他回答说信件原文及译稿锁在一个金盒子里,以便亲自向皇帝递交。”(((此后虽然在呈递皇帝之前虽然提交给和珅看过,“和中堂首先照例询问使节团访华之意图,公使当即把英王陛下致中国皇帝的译件交他过目。”(((但是和珅看完之后“相当满意”,并没有将信件留置,而是一直到九月十四日在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才亲手交给乾隆本人的,“特使通过礼部尚书的指导,双手恭捧装在镶有珠宝的金盒子里面的英王书信于头顶……简单致辞,呈书信于皇帝手中。皇帝亲手接过,并不启阅,随手放在旁边。”(((由此可知在表文呈递乾隆之前,清廷之君臣是没有接触到表文之可能性的,也就不存在对表文意思之篡改可能性。因此该假设不成立。 二、表文在翻译过程中被篡改 此项假设有两个疑问要搞清楚:(1)何人翻译?(2)意图何在? 计秋枫先生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是英方使团中华人翻译因为惧怕清廷之追究而对在翻译过程做了有意识的改动,英方使团其他成员并不知晓。我认为此种解释尚属牵强,计先生的欠考虑之处在于忽视了使团领队马戛尔尼等人的心态。吾之观点是英方使团中华人翻译在翻译过程对文书的改动是经马戛尔尼等人的授权或者是默许的,而这种默许和授权是为了顺应天朝的朝贡体制,降低清廷对使团的抵触心理从而达到此次出使的通商目的。 我们要先弄清楚什么是“表文”?最粗浅的理解也就是国书的意思,西方称之为国书,清廷则称之为表文。二者之不同不仅仅反应在字面地称谓上,而是两种不同外交理念和政策碰撞的结果。“在君尊臣卑观念甚强的古代中国,‘表’是大臣上奏皇帝言事陈情的的法定体裁之一。而将其运用于朝贡制度,则是政治隶属关系的象征或具体表现。”(((在清代,表文是藩部,外国遣使朝贡之凭据和政治隶属关系的标志。顺治元年就规定:“外国朝贡,以表文及方物为凭。该督抚查验得实,方准具题入贡。”(((因此从清朝的角度来看,一份合格的国书必须就是一道朝贡的表文。表文之书写也好似有着严格的规定的,必须以诚惶诚恐的语调写成,且里面一般都充满“倾心向化”、“素沐皇恩”、“瞻天仰圣”、“荷蒙天恩”等语句。(((载于《掌故丛编》中的中文表文虽然文字表述有些浅白,从“大皇帝万万岁”,“应坐殿万万年”,“敬献表贡”,“小心谨慎”(((等词语表述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些都是典型的朝贡表文所惯用的语言。 把这份来自英王的国书最终翻译成中国传统的贡文模式,似乎负有最大责任的应该是翻译者。但是从相关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的旁证来看,大体这种篡改意思的翻译应该是经过马戛尔尼授权或者至少是经过他的默许的。在马、斯二人的日记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马戛尔尼等人是曾对“贡使”的身份采取过默许的态度的。在马戛尔尼的记述里,我们可以见到使团译者曾和负责接待的长芦盐政征瑞这样争论过“有数种礼物运往圆明园,中国工匠未得技师之许可就欲开箱,译者恐其开启不能如法,致损内中所装之物,因往阻之曰:‘此系英国送来之礼物,英国钦使尚未交卸,汝等不宜妄动。’而金大人闻之,立即宣辩到:‘此系英国进贡之贡品,安可唤作礼物。’译员曰:‘英国与中国处于对待之地位,只能唤作礼物,不能称为贡品。’”((((使团译者反对使用贡品的说法,可以清楚确定他是明白朝贡身份的含义的,而且希望摆脱这样的身份标志。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地把英文国书被译成贡文的责任推诿给译者。事实上,就是副使斯当东也非常明白被标为贡使的严重后果,他在日志里说:“这几个字‘英吉利国贡物’是惹人注意的,它会一再刊登在中國政府的邸抄上,登载在实录中,通过在这里的俄国人和别国的传教士传到欧洲区。”但是这俩人却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对于“中国官员在载运使节团的船和车子上插着旗子用中国字书写“英国特使进贡”的字样……特使也就熟视无睹,未向中国提出异议。特使怕过早的提出这个问题,招致中国方面勒令回国,以致前功尽弃。”((((在译员和征瑞争论的时候,马戛尔尼不做任何评论。“说要等到适当时机才做抗议”。((((而斯当东则解释特使“本人随时警惕不使自己的任何言行有失体统,致贻英王陛下之羞”。((((这都是冠冕堂皇的说法,在二人此后的日志里,这个问题再也没有被拿出来讨论过。因此,我们可以得知英使团在当时是愿意接受贡使的标签,因为他们很明白,假如不接受这身份,他们便会被拒绝进京,根本没法完成出使之任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使团对于贡使的身份是大体是默许的。那么这样就引出来同样的疑问,国书被译成朝贡表文会不会也是得到马戛尔尼的默认呢?我认为是有这样的可能性的,贡使身份的默许说明马戛尔尼等人已经将此次出使纳入了清廷的朝贡制度框架下了,那么自然而然的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中文版本的英王国书,便只能是一份道地的朝贡表文了。(((( 三、表文在记入清朝档案中时被篡改 计先生在考虑清朝君臣篡改表文的可能性时做了一番逻辑推证,认为乾隆帝和其臣子不屑于对存入档案的文件弄虚作假。固然其推理有合理之处,但这本身就是建立在他自己的推理基础上,并没有提出相应的史料证明。因而我们也可以提出另外一种推理,大体只要合情合理,也可成为另外一种可能性。的确,“乾隆本人有太多可资炫耀的事功,似乎没有必要指使臣工花费心计篡改一份外夷的表文来获得满足。”((((他手下的臣子也的确不会在乾隆生前“冒着欺君之罪”在“表文”上做手脚。但是我要所说的是计先生所忽视的是乾隆死后其子孙臣子篡改表文之可能性。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后继之君臣总会对前朝之君有所“讳言”,总是极力对其美善扬恶。尤其对于乾隆这样一个开启“康乾盛世”的君主,后世其子孙和臣子对其歌功颂德以及美化是不遗余力的。而对于在乾隆八十三大寿时“英国”这样一个“远夷”万里来朝,后世之君臣当然会极力渲染这种“天朝影响力被于四海,蛮夷入朝”的朝贡思想,自然的载入档案的国书就会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变成一份彻彻底底的朝贡表文。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推理,并无确实之史料予以佐证,姑且作为一个持疑的意见。 到此为止,笔者分别在翻译,呈递,存档这三个流程提出了三种可能性。呈递过程被篡改大体是绝无可能的;存档时被篡改的可能由于无史料佐证,只能持疑;最大可能性就是在翻译上出了问题。当时英方使团来华如果要达到通商之目的,必须将自己纳入朝贡体制以讨好清廷和其统治者,因而在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理念和制度运作下,他们所翻译之文本只能顺应和配合整个朝贡制度文化而成为一份朝贡表文了,这种翻译的改动不是译者之能力范围,而只能是在使团负责人的授或者意至少是默许下进行的。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掌故丛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第8辑,北京:和济印刷局,1929。 (2)Sir George Staunton.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Philadelphia,1799。 (3)王宏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63期,《马戛尔尼的使华翻译问题》。 (4)《史学月刊》,第八期,计秋枫,《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表文”考》,2008年。 (5)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商务印书馆,1965。 (6)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龙译,林延清解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7)李云泉,《古代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掌故丛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第8辑,P55至56。 ((( Sir George Staunton.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Philadelphia,1799.,P55至57。 (((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商务印书馆,1965,P247至248。 ((( 同上,P358。 ((( 同上,P367。 ((( 李云泉,《古代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P87。 ((( 《清会典事例》卷503,《礼部·朝贡·贡物一》。 (((王宏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63期,《马戛尔尼的使华翻译问题》,P137。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掌故丛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第8辑,P55至56。 (((( 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P63。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商务印书馆,1965,P319。 (((( 同上。 (((( 同上。 (((( 此观点部分来自王宏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63期,《马戛尔尼的使华翻译问题》,P138至P139。 (((( 《史学月刊》,第八期,计秋枫,《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表文”考》,2008年。
本文档为【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392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3-02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