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朱德《出太行》绝句及其战友和诗

朱德《出太行》绝句及其战友和诗

举报
开通vip

朱德《出太行》绝句及其战友和诗朱德《出太行》绝句及其战友和诗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雄伟壮丽的太行山、惊涛澎湃的黄河水,孕育了无数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光辉诗篇,这其中就有朱德的七言绝句《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这首诗以伟大而艰难的抗战历史与气吞山河的气概交相辉映,豪情淋漓、感情真挚。而朱德的战友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郭沫若、田汉等人唱和之作,则既抒写了伟大的民族英雄朱德的神威和气概,又歌颂了在艰险的环境中巍然屹立、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朱德《出太行》及其战友和诗,是抗...

朱德《出太行》绝句及其战友和诗
朱德《出太行》绝句及其战友和诗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雄伟壮丽的太行山、惊涛澎湃的黄河水,孕育了无数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光辉诗篇,这其中就有朱德的七言绝句《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这首诗以伟大而艰难的抗战历史与气吞山河的气概交相辉映,豪情淋漓、感情真挚。而朱德的战友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郭沫若、田汉等人唱和之作,则既抒写了伟大的民族英雄朱德的神威和气概,又歌颂了在艰险的环境中巍然屹立、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朱德《出太行》及其战友和诗,是抗战史诗、是民族之声、是“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太行山上朱德激情赋诗《出太行》 太行山这座阅尽人间沧桑的名山,屡见于中国的诗词歌赋中。魏武帝曹操的《苦寒行》中,就有“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诗句。巍峨雄伟、气势磅礴的太行山,在抗日战争中更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中枢。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国民党顽固派无视抗战局势的艰苦严峻,悍然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大举向陕甘宁边区、山西西部和太行山区发起进攻。1940年3月,顽固派将领朱怀冰率3个军,向八路军太行山区根据地进犯。朱德亲率抗日军民奋起自卫还击,一举歼灭朱怀冰3个师,打退了顽固派的猖狂进攻。在击退朱怀冰部的进犯后,为制止内战,团结抗日,朱德一行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肩负重任,不畏艰险,于4月25日离开八路军总部南下,穿过一道道日军封锁线,准备经洛阳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5月5日,朱德抵达河南济源县。这里已是太行山的尽头,到了黄河的边缘。5月6日,在朱德就要离开这座已血战近3个年头的山脉时,他注目巍巍太行山,遥望滚滚黄河水,口占一首《出太行》。后来,朱德又在诗前题写几句话:“一九四?年五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是时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 朱德的夫人康克清曾这样回忆:“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跋涉,5月上旬,我们到了河南省的济源县。来到王屋山,朱老总走到这里兴致特别高,他问我们几个人,知不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几个人没有一个能答得上来。老总说:‘这是古书《列子》里面记载的一个故事。’然后从头到尾,详详细细给我们讲了一遍,几个人都听得十分有趣。他讲完后又说:‘按照这个神话故事,愚公门口的两座大山一个叫太行山,一个叫王屋山,两座山都在这里。只是现在看来,太行山比王屋山要大得多。王屋山只是太行山脉南端的一小部分。愚公说不定就是这一带的人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一件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决心、恒心和毅力。’我第一次听他讲这个故事,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毛主席在七大结束时,又讲了这个故事,联系到整个革命事业,寓意更深了。王屋山已是太行山的最南端。我们走到山的尽头,向南望去是黄河冲积的一片平原,背靠崇山峻岭,面对滚滚浊浪,在灿烂的阳光下,不由人心旷神怡,我又想起了《在太行山上》那首雄壮的歌。老总更是激情满腔,要来笔墨,在山上古庙里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出太行》……” 《出太行》诗句由景及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思路缜密,气韵豪迈。 第一句“群峰壁立太行头”,描绘太行山险峻峭拔的雄伟景象。抗战时期,太行山是党领导的八路军开展游击战、打击侵华日军的战场。在这里,朱德领导八路军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抗日革命根据地。英雄的八路军,转战太行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雄伟壁立的群峰形象,自然使人想起英雄的八路军将士高大、坚定的形象。 第二句“天险黄河一望收”,是诗人屹立太行山上、黄河岸边,高瞻远瞩所见景象。汹涌奔腾的黄河,一望而尽入眼底。这句诗不仅写出黄河的气势,也表现了诗人气魄的宏大。 黄河,是中华民族桀骜不驯、坚强不屈的象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历来诗人对黄河多所吟咏,从不同角度写出黄河某一方面的雄伟风貌。朱德站在群峰壁立的太行山上,俯瞰远望黄河,不仅站得高,视野更为开阔、悠远,而且,望的是万里黄河奔腾呼啸的全景。这时,诗人油然升起一种庄严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一个“收”字,一字千钧,短促有力,气概非凡。只有宽阔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才能写出这样雄浑有力的诗句。 接着,诗人把目光由奔泻的黄河移向了黄河两岸。在这里,诗人看到了另一幅动人心魄的图景,这就是诗的第三句 “两岸烽烟红似火”。这是对如火如荼抗日形势准确形象的概括。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在辽阔的中国土地上,处处开辟抗日的战场,处处点燃抗战的烽火。白居易在《忆江南》中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江岸鲜花盛开的景色;朱德则以赞美的笔触描写富于时代特征的烽火连天的场景,这无疑是对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力量发展壮大的赞美。 面对抗日战争的这种形势和图景,诗人自然更加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也深切地感到,必须阻止国民党顽固派挑起内战破坏抗战的阴谋。所以诗人联系这次出太行赴重庆谈判的任务,写出“此行当可慰同仇”一句,表示在谈判中一定坚持斗争,坚持原则,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和投降,维护和发展抗战的形势,使人民抗战的烽火,越烧越旺,以此来告慰同仇敌忾的全国抗日军民。这正是诗人维护抗战、坚持抗战的严正立场和热切心声。 在这首七言绝句中,朱德由群峰壁立的太行山到滔滔奔腾的天险黄河,由大自然的雄伟画面到黄河两岸熊熊燃烧的抗战烽火,将这几幅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图景依次舒展开来,使祖国壮丽河山的画面与时代斗争的画面融合为一,末句则大笔勾描,抒写了完成此次出太行任务的决心,有力地呼应题目,完满地收束全诗。 5月7日,朱德一行渡过黄河,傍晚到达洛阳,开始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会谈。朱德强调国共两党和全国军民团结的重要性,揭露了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双方的谈判很顺利。此时,到苏联治病的周恩来已回到延安,鉴于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有丰富的经验,又是中共驻重庆的代表团团长和南方局书记,中共中央决定,改由周恩来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朱德由洛阳回延安。 情不可遏,田汉等深情和诗 1940年5月17日,朱德结束了在洛阳的会谈,乘火车经潼关到达西安,早几天从延安到西安的周恩来前往车站迎接。 在西安期间,朱德把《出太行》的诗稿给了周恩来。5月21日,周恩来离开西安,5月31日抵达重庆。随后,朱德的《出太行》迅速地在山城传开并风靡一时。7月24日,《出太行》发表于《新华日报》,引起轰动。在此前后,传诵酬唱,接连不断。同年11月延安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二卷第十一期也刊印了这首诗。 同年6月,田汉由长沙经桂林到重庆,在一次宴席上,从周恩来那里看到了朱德的诗稿。田汉怀着崇敬的心情读着朱德的诗作,想像着朱德骑马出太行、过黄河的情景;想像着他率领抗日健儿,驰骋太行,征战连年,收复失地,杀敌报仇的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十分激动,便作《恩来先生见示朱总司令太行南下绝句拜和两章》: “河上烟云障马头,中原怒指泪难收。敢辞征战连年苦,未复春秋九世仇。 沙场忽白少年头,破碎山河次第收。踏遍太行千百里,将军岂为快恩仇。” 叶剑英从周恩来那里看到诗稿后,也作《和朱德总司令口占》两首: “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勒马太行烟雾外,伊谁与我赋同仇。 大青山上太行头,白骨经年未尽收,纵有金牌传十二,莫教奸佞快雠仇。” 第一首和诗,叶剑英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横刀立马于太行战火硝烟之中的抗战元戎朱德总司令形象,表现了他坚持抗战到底,寸土不让,收复沦陷的祖国山河的决心及与民众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大刀头”为“还乡”的隐语,因刀头有环,“环”与“还”同音,古诗中常见此种用法。叶剑英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朱老总啊,如今日寇又打过来了,您原先打算来重庆谈判,回四川“老家”的愿望已经落空,“还乡曲”是唱不成了~诗句在诙谐语气中带有惋惜之情。接着笔锋一转,请看太行山内外,抗日烽火在燃烧,有谁在同我们一起来冲杀敌寇呢,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全国抗日军民。因此,应当坚信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这首和诗不光有鲜明的形象感,同朱德的《出太行》意境相接,气脉相通,而且表达了诗人坚定的立场、博大的思想和宽厚的胸怀,表现了诗人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抗日将士由衷的热爱。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外,第二首则是对内。第二首和诗由现实抗战联想到800多年以前的南宋抗战,说明历史有惊人相似之处,但也表达了共产党人绝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的决心,强烈抨击国民党顽固派接连发动的反共高潮。从大青山到太行头,从蒙古高原到中原大地,多少抗敌牺牲的将士埋葬在那里,一定要血战到底,就算有像南宋皇帝那样在奸臣的挑拨下向前线抗战岳飞下达破坏抗战的命令的事,也不能让亲者痛仇者快~ 朱德读到叶剑英的这两首和诗,十分欣赏,情不自禁地亲笔抄记。后人也正是因为有朱德的手迹才知道叶剑英的这两首和诗。 而田汉在读到叶剑英这两首和诗后,又有了新的感触,于是一口气作了七首和诗并序: “汉见朱总司令太行南下两绝,复于某夜床间得读剑英将军和诗,欲赏不置,归途兴发再成数首,频接触国际时事并欲呈教也。 几辈人间硬骨头,巴黎王气黯然收。金牌不敢还天子,百万横磨献世仇。 英伦一老雪盈头,误尽苍生伞未收。莫向海洋夸霸业,可怜昨日友成仇。 立马马恩河上头,当年战骨未全收。纤儿吴国销兵气,竖子成名快旧仇。 何事欧洲强出头,黄金滚滚一家收。罗翁去复垂纶意,怠整干戈待寇仇。 龙幡亚尾与欧头,一代兴亡巨眼收。且岂夜莺新曲好,愿为天下解奇仇。 深深泥淖快齐头,未许渔人利坐收。又是西南烽火紧,太平洋上有同仇。 岂有降旗出石头,三年百战丰功收。元戎号令山河壮,再励精诚向大仇。” 在不同版本中,上述七首诗的内容稍有差异。 田汉视野开阔,把中国抗战和世界大战交错纵横起来,联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尽情挥洒。或批判法国妥协投降主义,或讽刺自食恶果的英国绥靖主义,或记叙欧洲几个大国的世仇,或预测美国即将参战的前景,或呼吁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同仇敌忾,最后讴歌朱德总司令气壮河山的英雄气概,称颂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多年的丰功伟绩。 朱德的《出太行》大气磅礴,尽显儒帅本色。郭沫若读后,诗情不可抑制,于同年7月15日,作和朱德《出太行》韵7首,以《郭沫若和朱德诗》为题,于7月24日与朱德原作一起刊发于《新华日报》: “烽连楚尾并吴头,满地哀鸿泪未收。被发歌冠期庶可,有人墙内尚仇仇。 无尾看来并无头,大局混茫何日收,唇底蜜流胸底剑,依然肝胆视同仇。 将粪何人着佛头,黄昏已近夕阳收。稽天大浸人犹醉,有客高歌载手仇。 权将旧事说从头,北伐当年骨待收。十载阋墙如不见,何来鱼烂召雠仇。 无敌将军出阵头,油然四国兆丰收。健儿八路轻生死,不报私仇报国仇。 鸭绿江边南海头,不净胡尘剑不收。磊落光明甘委曲,但期率土快同仇。 生经百战饮倭头,不净胡尘剑不收。鸭绿江边期啸傲,何须九世报斯仇。” 郭沫若在诗末自注云:“前年在汉口时,玉阶赠诗,末句有‘相逢还期在鸭绿江边’之语。”朱德很喜欢郭沫若的和诗,曾亲笔抄录其中最后一首,题赠一位泉州籍的爱国侨领。 后来,郭沫若更是力图精益求精,将上述7首和诗浓缩改成4首收入其《潮汐集》,并改题为《和朱德同志韵四首》如下: “烽连楚尾并吴头,满目哀鸿泪未收。舌底蜜流胸底剑,依然肝胆视如仇。 权将旧事说从头,北伐当年骨待收。十载自屠犹不悔,招来鱼烂快雠仇。 无敌将军出阵头,油然四国兆丰收。健儿八路轻生死,不报私仇报国仇。 心悬黑水白山头,不净寇氛剑不收。磊落光明权委曲,但期率土快同仇。” 这组和诗,爱憎分明,感人至深。 第一首描绘了中国大地烽火连天的惨景,诗人看着遍地灾民不禁潸然泪下。而蒋介石和国民党顽固派却口蜜腹剑,阴险毒辣,依然把肝胆照人的爱国者看作仇敌。 第二首,诗人忍痛回顾北伐战争以来的历史。1926年,国共合作,由广东出师北伐,打倒北洋军阀。正当北伐军攻下武汉、上海等地之时,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遂使大革命遭到失败。诗中说北伐的尸骨还未收,意谓历史的教训还在眼前。至1937年,整整10年,蒋介石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前后发动5次反革命“围剿”。十年内战引起国势衰弱不堪,只有仇敌才感到痛快。国民党顽固派却还没有悔过,眼下又在发动反共高潮。 第三首,深情地歌颂朱德和八路军。无敌将军到前线指挥作战了。抗日根据地,庄稼茂盛,正预兆着丰年。八路军将士不怕牺牲,枪口对外,为了民族大义,不报蒋介石屠杀人民的仇恨,不为私仇去打蒋介石,而为国仇去拼杀日寇。 第四首,继续歌颂民族英雄朱德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朱老总心中记挂着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的祖国河山,决心不扫净日寇侵略势力就不停止武装斗争。眼下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委曲求全是为了顾全大局,因而是非常光明磊落的,其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全中国一致抗日,早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国土。 1940年6月,即周恩来来重庆南方局重新主持工作不久,董必武回到延安。夏秋间,董必武作《次韵和朱总司令出太行山》4首,赞颂朱德出师太行的凛然神威与英雄气概。 “元戎策马太行头,代北燕南次第收。箪食壶浆迎道左,欢呼甘与子同仇。 空前国难已临头,破碎河山正待收。贯日长虹没石羽,只知倭寇是吾仇。 为救危亡强出头,将军能发亦能收。何时驱寇鸦龙外,信有男儿复国仇。 几许城头复阵头,将军出马寇氛收。蜚声异国称神勇,奸佞无端认作仇。” 董必武的这组和诗,感情深挚而又层层递进地抒写了朱德抗日英雄的神威与气概。第一首是写朱德策马太行,深受群众欢迎、爱戴,激起军民“与子同仇”的高昂抗日热情的动人情景;第二首是描写朱德决心收拾破碎河山的爱国情怀与浩然正气,如长虹贯日吞没了后羿射向太阳的箭镞;第三首是描写朱德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能发能收,进可攻,退可守,指挥自如,我中华民族有这样的“男儿”,把日本侵略者驱出国门之外是可以预期的;第四首是描写朱德每当出现在“城头”或“阵头”,都会使敌人闻风丧胆,寇氛收敛;然而,像这样一位蜚声世界的神勇将军,却被奸佞小人(指国民党顽固派)视为仇敌~董必武对朱德慷慨赴敌的博大胸怀与英雄气概的钦敬、赞美之情,就激荡在这层层递进、生动感人的描述之中。全诗韵律工整,构思巧妙,笔致深婉,音律铿锵。一种同仇敌忾、回环复沓的豪壮、激越的旋律,将朱德出师太行,决心收复“破碎河山”的博大胸怀与神勇气概,提高到一个深邃的诗意境界。 在延安的林伯渠,也作了《和朱总出太行韵》一首: “关心楚尾又吴头,立马太行宿雨收。泾渭分明缘底事,元戎总未计恩仇。” 林伯渠的和诗,笔力遒劲,格调雄浑,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开篇诗人以如椽大笔描述了在艰苦的抗战年代,朱德总司令率领我八路军与日寇转战于太行山区的同时,也深切关怀着江南新四军的命运。首句写出了朱德作为一代元戎心系抗战全局的广阔胸襟和对广大抗战将士的无比关怀。接着第二句“立马太行宿雨收”,诗人用朱德在《寄语蜀中父老》中“伫马太行侧”的诗意,以极为洗练的笔墨勾画出了朱德高大而威武的形象。试看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一代元戎,骑着高头战马,威风凛凛,伫立于群峰壁立的太行之侧,时而沉思内忧外患的肆虐,时而远望抗战风云的变幻。他那雄健的英姿,威武的气概,气吞强虏,威震太行。“宿雨收”一语双关,一则实写朱德立马太行之际隔夜之雨已经停了,同时也暗示当时阴沉的政治气候。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环境的艰险,更衬托出朱德巍然屹立砥柱中流的高大形象。“泾渭分明缘底事,元戎总未计恩仇。”严正指出朱德明察秋毫,立场坚定,跟国民党顽固派清浊分明。同时这是事关国家、民族、抗战图存的大是大非。所以他总是能顾全团结抗日大局,不与国民党计较一时的恩仇旧账,目的即在于实现团结抗日,拯救危亡中的中华民族。这是何等广阔的襟怀、伟大的气魄。总览全篇,诗人从高处着眼,大处落笔,着意写朱德心系抗战全局,拯救民族危亡的大节,从而突现他的风采气度和雄韬伟略,从本质上揭示作为率领千军万马的统帅的精神世界。林伯渠的这首和诗笔墨洗练,言近旨远,包蕴深厚,塑造出一代元戎朱德的高大形象;热情洋溢地讴歌中国共产党人砥柱中流、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这首和诗同朱德的《出太行》,堪称珠联璧合,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 2005年秋天,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河南省济源市委、市政府在济源市五龙口镇树碑“朱德总司令出太行纪念地”以志纪念。诗人王怀让作《五律•祝“朱德出太行纪念地”树碑》以记之:“天地浩然气,骏马出太行。一身铁与血,两肩风和霜。古道花不败,新秋果正香。单刀赴洛水,把酒笑东洋。”(题图为朱德在太行山)(责任编辑:胡 北)
本文档为【朱德《出太行》绝句及其战友和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77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27
浏览量: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