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古诗三首

5.古诗三首

举报
开通vip

5.古诗三首汉文系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综合能力考核项目五: 讲课 教    案 系    别:汉文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想              ...

5.古诗三首
汉文系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综合能力考核项目五: 讲课 教    案 系    别:汉文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想                  学生姓名:董双双  指导教师:王树建 完成日期:2012年4月29日 5、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三、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一)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二)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背诵和月亮有关的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诗题,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将“绿”字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品味语言,就要从诗句本身入手。抓住诗眼“绿”反复咀嚼、感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感知整首诗的大意。在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并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思乡情怀。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完这首古诗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又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意思。在反复吟诵中,入情入境地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入境悟情,使得古诗教学的容量大,效率高。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6.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7.指导背诵。 凸显“整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这两首诗的诗眼,引导学生学会推敲,学会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背诵及默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终做到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通过品味语言,再现词中的景象。同时,插图作为课文的一部分,应利用插图的直观性特点,引领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景与情中力求达到融合,从而与作者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古诗词的语言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情感体验,入情入境,以情感人。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诗词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拓宽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空间,适当引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积累丰富的语言,进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本文档为【5.古诗三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7-16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