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举报
开通vip

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一、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是衡量人口结构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指标。性别比例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家庭生活,合理的性别比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偏高,引起了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国务院有关部门曾联合启动了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行为。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分析评论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

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一、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是衡量人口结构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指标。性别比例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家庭生活,合理的性别比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偏高,引起了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国务院有关部门曾联合启动了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行为。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见仁见智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评论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古人口性别构成确实存在偏高的现象,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更为严重。对这一问题应该以历史的、现实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对待。 (一)内蒙人古人口性别构成现状 历次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总人口性别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时比较明显,性别比严重偏高,分别达到128.62和118.64。1982年下降到了109.02,这是因为解放后较低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对总人口性别结构的稀释作用,使总人口性别比直线下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虽然内蒙古人口的性别比仍然高于全国,但差距比较小,而且接近正常值(见图2-1)。 图2-1内蒙古及全国历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比 单位:女=100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20,而内蒙为108.05,在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由高到低居第五位。排在前四位的是天津市、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性别比分别为114.52、110.90、109.00和108.26。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内蒙古总人口的性别比还是偏高的。 总人口性别构成是以往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构成、死亡人口性别构成长期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较大,近期的或个别年份出生、死亡人口的性别构成影响较小。如果是开放型的人口,即人口流入、流出比较频繁的地区,其性别构成还受到流动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对于整个内蒙古地区来看,最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构成。早期总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历史原因,近期总人口性别比升高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上升的结果。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2010年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2.09,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之间,也就是说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远远超过合理范围警戒线。 图2-2内蒙古历次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 单位:女=100 性别比 112.09 113 性别比 112 111 110 108.45 108.35 109 108 106.83 106.48 107 106 105 104 10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普查年份 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00年之前,内蒙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8左右,稍有上升的趋势,但是2010迅速达到112.09的水平。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主要发生在近几年,这点可以从分年龄人口的性别构成也可以得到印证。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0岁—3岁人口的性别比超过了110,而9岁以上人口的性别比 小于109。所以,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主要是在近5年内比较突出。 虽然内蒙古出生婴儿性别比总体偏高,但各盟市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各盟市总人口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差距较大(见图2-3 )而且盟市总人口性别比与出生婴儿性别比不同步。 图2-3 内蒙各盟市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和出生婴儿性别比 单位:女=100 比如,2010年人口普查,赤峰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在全区最高,分别为131.49、112.20、111.73和109.96,而最低的地区只有102。总人口性别比最高的是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分别为132.41、119.92、113.22和112.67(见下表)。 表2-1内蒙古1990年、2000年、2010年各盟市总人口性别构成 单位:女=100 性别比(女=100) 地 区 2010年 2000年 1990年 总 计 108.05 107.20 108.30 呼和浩特市 104.1 108.5 111.9 包头市 106.8 107.9 109.2 呼伦贝尔市 105.9 106.3 106.4 兴安盟 105.4 106.8 106.4 通辽市 103.4 104.3 104.8 赤峰市 105.9 105.8 105.7 锡林郭勒盟 109.1 107.8 108.1 乌兰察布市 104.3 107.7 113.7 鄂尔多斯市 132.4 113.8 113.0 巴彦淖尔市 113.2 107.0 109.0 乌海市 112.7 110.1 110.4 阿拉善盟 119.9 115.0 106.7 再如鄂尔多斯市,其常住人口性别比极高的原因,主要由于历史因素和迁移流动人口性别比较高两方面原因共同促成的。从历史上看,鄂尔多斯市一直是内蒙古人口性别比最高的地区,1990年“四普”和2000年“五普”,鄂尔多斯市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13、113.7,该地区的人口性别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且居高不下,到2010年“六普”更是达到了132.4;另外,由于近些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较快,各种生产要素迅速聚集,吸引了自治区各地乃至其他省区众多的人口到鄂尔多斯市务工、经商,而且以男性人口居多,这也促使人口性别比进一步上升。当然,内蒙古及其他各盟市常住人口性别比的变化,也同样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不同。 (三)人口性别构成的城乡差异较大 内蒙古人口性别构成在城市、镇、乡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城市、镇、乡村总人口性别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见表2-2)。 表2-2 2010年、2000年内蒙古分市镇乡性别比 单位:女=100 年 份 市 镇 乡 全部 2010年 105.35 106.44 111.21 108.17 2000年 103.40 105.80 109.14 107.10 2010年-2000年 1.95 0.64 2.07 1.07 2010年内蒙古城市人口性别比为105.36,镇为106.44;乡村最为121.21,表现出镇高于城市、乡村高于镇的特点,城市与乡村相差5.86。而且,2010年市、镇、乡村的性别比都高于2000年,市人口性别比上升1.95,镇人口性别比上升0.64,乡村人口性别比上升最大,达到2.07。 图2-4 2000年、2010年城市、镇、乡村人口性别 女=100 112.00 110.00 2010年108.00 106.002000年 104.00 102.00 100.00 98.00 市镇乡全部性别比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 2010年,内蒙古城市、镇、乡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分别为107.72、109.87和115.57,乡村最高,镇次之,城市最低。 表2-3 2000年、2010年内蒙古出生婴儿性别比 单位;女=100 年 份 市 镇 乡 全部 2010年 107.72 109.87 115.57 112.09 2000年 105.02 103.05 111.79 108.45 2010年-2000年 2.70 6.82 3.78 3.64 与2000年相比,城市、镇、乡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分别比2000年高2.70、6.82、3.78个百分点。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大幅度上升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 施加以解决。。 (四)性别比偏高将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 出生婴儿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会导致未来人口性别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 最直接的就是找配偶困难,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会不断增大。所以有人推算,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到5000多万,因而将有数千万光棍产生。继而发生婚姻挤压问题,使得跨年龄段婚姻,“老夫少妻”现象普遍。男性争夺配偶发生的冲突加剧,甚至会采用拆散已婚家庭组建新家庭的方式,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稳定。买卖婚姻、拐卖妇女、性犯罪等各种社会犯罪现象加重。农村牧区、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择偶极为不易。 就业性别排挤。男性劳动力相对过剩,不仅男性就业将变得困难,同时由于男性与女性争夺工作而导致女性就业更加困难。 无子女老人保障问题突显。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在以家庭赡养为主的养老保障体制下,大量终身未婚者没有子女,其晚年生活无法保障。 总之,男女性别如果严重失衡会造成生活水平下降,就业困难,经济停滞,犯罪加重,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和国家的不稳定。 (五)性别失衡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普遍观点认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第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第三是国家在倡导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等。 但是,其根本原因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条件下,男性相对于女性的比较优势,产生了选择生育男性的倾向。这种选择男性倾向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改变或根本不可能改变的。比如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养儿防老”的保障体制能轻而易举改变吗,现有的生产条件下,男性更能适应社会劳动的自然和生理属性能变吗,这种性别选择倾向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可是性别比失衡的问题必须尽快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要有效的解决出生人口性别失衡,必须找到问题所在。 出人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全国的普遍现象,而且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俞来愈高,之前一直很低且比较合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保障 体制的完善,人们的传统落后观念应该有所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应更趋合理,但为什么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呢,其实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也是造成推动选择出生性别的重要因素。 在计划生育政策之前,虽然有更严重的性别偏好,但选择生男并不排斥生女,可以有男有女,男女双全,一直到生育儿子的数目满意为止,这种自然生育仍然不会改变人口的性别比例 。然而,在严格限制每对夫妇出生数目的情形下,出现有你没我、男女不能共存的状况,无数女性在出生之前就被扼杀于腹中了。 所以有人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是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即“双非”造成的。但是,如果不是万般无奈谁会杀害自己的亲骨肉,况且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的国家。 因此,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其根本原因是传统落后思想和社会保障水平低下造成的性别偏好,直接原因是极度限制生育,产生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先进的妊娠性别鉴定即B超技术。 内蒙古地区与全国的情况完全一样,要想尽早地将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寄希望于全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那将为时已晚,必须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制定出更加适合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合理的生育政策。同时严厉打击“两非”行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二、人口年龄构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可持续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前劳动力供给,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影响着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年龄结构状况 “六普”资料显示,内蒙古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48.26万人,占14.10%;15—64岁人口为1935.56万人, 占78.34%;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6.82万人,占7.56%(见表2-4)。 同2000年“五普”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7.1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4.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2.21个百分点。同全国相比,内蒙古0—14岁人口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高3.8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低1.31个百分点。内蒙古0—14岁人口比重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均低于全国均水平。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内蒙古0—14岁人口比重呈急剧下降趋势,1982年“三普”、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0—14岁人口比重分别为35.35%、28.45%、21.28%、14.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三普”、“四普”差距不大,一直在3%—4%之间,到2000年“五普”时比重上升到5.35%,到“六普”急剧上升,达到了7.56%,10年间即上升了2.2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龄化通道,人口年龄结构已由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但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4 内蒙古普查年份人口年龄构成 单位:% 各年龄段人口比重 普查年份 0-14 15-64 65+ 1964 44.60 52.28 3.12 1982 35.52 60.87 3.61 1990 28.45 67.55 4.00 2000 21.28 73.37 5.35 2010 14.10 78.34 7.56 从历次人口普查年龄数据看出,内蒙古0-14岁人口比重逐渐下降,15-6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逐渐上升,而且这种趋势还会延续。 (二)年龄结构变化分析 仅从两个年龄段人口比重,不能够对人口整体状态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图(见图2-5)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直观了解。下面一组四张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四个时点上的人口金字塔。 图2-5 1982、1990、2000、2010年人口年龄金字塔 人口金字塔是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金子塔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上图内蒙古改革开放后人口年龄金子塔是利用10岁为一个年龄组,分别计算每一个年龄组男性占全部男性人口的比重以及该年龄组女性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将各个年龄性别组的比重放到同一张图中,男右女左,得到了以4个金字塔图。 观察四个金字塔可以发现,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口金字塔属于增长型,主要特点是金子塔底部宽顶部窄,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组在10-19岁,这主要也与之前所描述的1963年之后我区迎来了第二次的生育高峰有关,在1982年的时候,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刚好年龄在10-19岁之间。到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区人口金字塔仍然有较强的增长型态势,但略趋近于静止型。主要特点是,50岁以下各个年龄性别组的人口比例差别不大,人口最多的组是20-29岁这一组,这依然是1963年之后我区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所导致的。还可以发现,0-9岁和10-19岁年龄组人口数相比于1982年有了较大程度的下降,这主要与我区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下降有关,60岁以上各个年龄组的人口数相比于1982年略有增加。到了2000年,金字塔底部的形状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0-9岁人口比重明显减少,从图2-1和2-2已经知道,1990-2000年这十年间,我区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到2000之后出生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持续的低出生率使得金字塔最宽的年龄组持续向上推进,人口比重最大的一组是30-39岁。60岁以上人口已经显著多于1982年和1990年,60岁以上人口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已经超过了7%的比重,预示着我区人口老龄化的开始和老年赡养负担的加大。这一时点上,人口金字塔从稳定型向缩减型转变。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区的人口金字塔已经接近缩减型,金字塔两段小中间大,人口比例最高的组是40—49岁,可见,我区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1963年第二次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起到了巨大作用,人口结构的改变一方面来自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另一方面来自于第二次婴儿潮 10 人口的年龄变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金字塔中还可以发现,6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的比例相比于前两次人口普查时有了大幅增加,这预示着我区人口老龄化的开始和老年抚养负担的加重。 (三)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通过人口金子塔我们看到了内蒙古人口年龄结构的大体变化趋势和形态。那么到底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内蒙古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哪种类型,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中,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经历了怎样的变动。下面我们将通过将内蒙古人口年龄结构的几个指标与国际标准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评判指标作对比,来找出我区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变动特征。 表2-5国际通用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指标数值 指标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老年系数 <4% 4%—7% >7% 少儿系数 >40% 30%—40% <30% 老少比 <15% 15%—30% >30% 年龄中位数 <20岁 20—30岁 >30岁 资料来源,刘铮主编.人口理论 教程 人力资源管理pdf成真迷上我教程下载西门子数控教程protel99se入门教程fi6130z安装使用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表2-6 内蒙古自治区历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基本指标 年份 总人口抚养系少儿抚养系数 老年抚养系数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 数 1982 64.29 58.35 5.93 10.17 21.11 1990 48.05 42.12 5.93 14.09 24.65 2000 36.30 29.01 7.29 25.15 30.71 2010 27.64 17.99 9.65 53.64 37.28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内蒙古历次人口普查数据 表2-5给出了国际通用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指标数值,表3-3列出了内蒙古历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基本指标。国际上标准划分人口年龄结构是0—14岁为少儿人口,15—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口。少儿抚养系数=少儿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老年抚养系数=老年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总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少儿人口数+老年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老少比=老年人口数/少儿人口数。年龄中位数是将全部人口按照年龄由小到大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人年龄大小。通过这些指标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1982年,我区人口老年抚养系数5.93%,介于4%和7%之间,属于成年型指标;少儿抚养系数58.35%,大于40%,属于年轻型指标;老少比10.17%,小于15%,属于年轻型指标;年龄中位数21.11岁,介于20—30岁之间,属于成年型指标。在1982年各项指标中,有两个指标属于年轻型,有两个指标属于成年型,由此 11 我们可以确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正在从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再向前推测。由于1953年和1964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年代久远,当时的统计技术不够发达,部分指标缺失,抚养系数和年龄中位数无法获得。但根据第一节里面建国以来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情况(表2-1、图2-1),1963年之后迎来了我区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那么在1982年之前的十年时间里,我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应该属于年轻型,1982年这个时点上正在从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到了1990年,少儿抚养系数42.12%,大于40%,属于年轻型指标;老年抚养系数5.93,介于4%—7%之间,属于成年型指标;老少比14.09%,小于15%,属于年轻型指标;年龄中位数24.65岁,介于20—30岁之间,是成年型指标。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各项指标中,仍然有两项是年轻型指标有两项是成年型指标,但可以发现,两项年轻型指标已经接近临界值,非常靠近成年型指标,我们可以判定,当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仍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阶段,但已经处于转变的末期,人口年龄结构越来越接近成年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少儿抚养系数29.01%,小于30%,属于老年型指标;老年抚养系数7.29%,大于7%,属于老年型指标;老少比25.15%,介于15%—30%,属于成年型指标;年龄中位数30.71岁,大于30岁,2000年我区人口类型已经基本由成年型转为老年型,属于老年型社会的初期。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少儿抚养系数17.99%,小于30%,属于老年型指标;老年抚养系数9.65%,大于7%,属于老年型指标;老少比53.64%,大于30%,属于老年型指标;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7.28,大于30岁,属于老年型。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为止,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完全进入老年型阶段,这一方面与我国多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出生率降低有关,另一方面,在建国初期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的婴儿,在2010年已经陆续进入老龄阶段,加重了我区人口的老年抚养负担。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从1982年到2010年总人口抚养负担在大幅下降,抚育负担的下降有可能带来重要的人口机遇期,即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对于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2-7 全国历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基本指标 年份 总人口抚养系少儿抚养系数 老年抚养系数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 数 1982 62.6 54.6 8.0 14.65 -- 1990 49.8 41.5 8.3 20.00 -- 2000 42.6 32.6 9.9 30.37 30.77 2010 34.2 22.3 11.9 53.36 35.9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历次人口普查数据 12 表2-7是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历次人口普查时点上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基本指标数据。1982年我国的人口结构处于少年型向成年型转变时期,1990年基本属于成年型,2000年我国已经基本处于初级老年型社会,2010年我过已经完全进入了老年社会。通过对比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变化,可以发现,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速度稍慢于全国。而且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变化过程可以发现,我国是一个老年抚养系数长期偏高的国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少儿抚养负担在大幅下降,虽然使得总抚养负担有所减轻,但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却迫在眉睫。 13
本文档为【内蒙古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0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23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