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8消化与吸收

8消化与吸收

举报
开通vip

8消化与吸收null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生理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概述第一节 概述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理教研室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平滑肌的结构 平滑肌的收缩 平滑肌的种类 平滑肌的调节平滑肌平滑肌1. 结构 有类似肌丝结构,但不平行、无序 致密体,类似于Z线Pr At是骨骼肌的两倍,Ms只有1/4 最适初长度400m 无典型三联管,外Ca2+进入,肌浆网释放 细肌丝无肌钙蛋白平滑肌平滑肌2. 平滑肌的收缩 平滑肌收缩所用Ca2+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与胞外,与SR释放的Ca2+共同构成兴奋-收缩偶联期间的Ca2...

8消化与吸收
null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生理学 第八章 第一节 概述第一节 概述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理教研室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平滑肌的结构 平滑肌的收缩 平滑肌的种类 平滑肌的调节平滑肌平滑肌1. 结构 有类似肌丝结构,但不平行、无序 致密体,类似于Z线Pr At是骨骼肌的两倍,Ms只有1/4 最适初长度400m 无典型三联管,外Ca2+进入,肌浆网释放 细肌丝无肌钙蛋白平滑肌平滑肌2. 平滑肌的收缩 平滑肌收缩所用Ca2+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与胞外,与SR释放的Ca2+共同构成兴奋-收缩偶联期间的Ca2+升高 平滑肌收缩时, Ms与At的结合是由胞浆中的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MLCK)使Ms头部磷酸化而引起平滑肌平滑肌3. 收缩原理 Ca2+↑→ Ca2+-CaM → Ms激酶(MLCK)→Ms头磷酸化(ATP分解)→Ms头构象改变→Ms头与At结合; Ca2+降低→Ms激酶失活→Ms在磷酸酶作用下脱磷酸→横桥解离→舒张 收缩缓慢,横桥激活时间较长,摆动的速度只有骨骼肌的1/10—1/300 平滑肌紧张性收缩:[Ca2+]和Ms头磷酸化,维持在最大值的20-30%,Ms头去磷酸化时,横桥ATP酶活性降低,横桥周期延长。Ms与At作用时间也长平滑肌平滑肌4. 种类 多单位平滑肌(multi-unit smooth muscle) 细胞活动各自独立,受外来神经激素调节 竖毛肌、虹膜肌、大血管平滑肌 单一单位平滑肌(single-unit smooth muscle) 类似心肌,活动形式类似合胞体,具有自律性 胃肠,子宫,输尿管 小A、V平滑肌多单位,但有自律性;膀胱平滑肌无自律性,但牵拉时又产生整体反应,列入单一单位平滑肌 平滑肌 平滑肌5. 神经调控 植物神经 双重 单一 协同 拮抗 内在神经丛 曲张体 — 靶细胞之间的距离: 80~100nm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吸收的概念 (一) 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自动节律性 3、紧张性 4、伸展性大 5、对机械、温度、化学刺激敏感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二)电生理特性 1、RP: 波幅:-50~-60mV 形成: ① K+为主,Na+、Cl-、 Ca2+ 参与 ② Na+ - K+泵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二)电生理特性 2、慢波(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BER) 波幅:10~15mV 形成: Na+- K+泵周期性变化所致 特点:① 慢波由纵肌扩布到环肌 ② 慢波为肌源性的 ③ 慢波达到阈电位,即可产生AP ④ 不直接引起肌收缩,但对收缩的频率、方向有决定作用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二)电生理特性 3、AP 特点: ① 峰电位上升慢,时间长 ② Ca2+内流形成去极化 ③ 复极为K+外流 ④ Ca2+与K+在时间上重复,所以幅度低 ⑤ Ca2+内流足以满足收缩,所以AP数目可作为收缩力的指标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1. 成分:酶、水、无机盐、粘液 2. 功能: ① 稀释食物 ② 改变PH ③ 水解复杂大分子 ④ 保护消化道粘膜三、消化道神经支配三、消化道神经支配㈠ 外来神经 1、交感神经: 来自于脊髓胸腰段侧角,换元后,节后纤维作用于 a)内在神经元上 b)平滑肌束、腺细胞 c)血管平滑肌 作用:交感神经兴奋,主要引起胃肠道运动减弱,腺体分泌减少。三、消化道神经支配三、消化道神经支配㈠ 外来神经 2、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来自于迷走神经和骶部的盆神经,其节前纤维直接进入胃肠组织,与内在神经元形成突触,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腺细胞、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引起胃肠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三、消化道神经支配三、消化道神经支配㈡ 内在神经丛 1. 粘膜下神经丛(Meissner神经丛) 2. 肌间神经丛(Auerbach神经丛) 主要神经递质 :Ach、ATP、GABA、CGRP、CCK、NPY、NO、NE、 5-HT、VIPnull三、消化道神经支配三、消化道神经支配㈢外来神经的调节与内在神经丛局部反射的关系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1. 胃肠激素 1) Gas. (G细胞):促进胃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 2) Secre. (S细胞):刺激胰液和胆汁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运动. 3) CCK (I细胞):刺激胆囊收缩,胰酶分泌;抑制胃排空. 4) GIP (K细胞):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排空;刺激胰岛素分泌 2. 胃肠激素的功能 ① 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及消化腺的分泌 ② 调节其他激素 ③ 营养作用 消化道调节的意义消化道调节的意义1. 食物刺激,增强消化道活动,腺体分泌,便于消化与吸收; 不同食物刺激,作用不同:高蛋白/脂引起胆汁分泌 2. 使消化道运动、分泌、吸收相互协调,有一定的时空次序 ①上部消化,便于下部消化吸收 ②上部活动为下部提供信息:吞咽→胃舒张;胃酸→胰液分泌; ③下部反馈于上部:胃酸→促胰液素分泌→抑制胃第二节 口腔消化第二节 口腔消化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理教研室一、咀嚼与吞咽一、咀嚼与吞咽咀嚼:牙齿切磨,反射性引起消化液分泌、胃肠运动 吞咽:随意发动,反射性活动 吞咽反射:食团刺激软腭、咽部感受器→延髓→食团近段食管收缩(Ach M)→远段食管舒张(VIP、NO)二、唾液分泌二、唾液分泌 1、成分: 99%的水、无机盐、Pr、aa、尿素、尿酸、淀粉酶、溶菌酶(PH:6.6-7.1) 2、作用: 湿润;清洁;杀菌;淀粉→麦芽糖二、唾液分泌二、唾液分泌3、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反射性调节中枢(延髓)副交感神经: Ach→M→IP3→胞内钙库释放Ca2+,腺细胞分泌功能加强、肌性上皮细胞收缩、血管舒张交感神经: NE↑→ 受体→ cAMP↑→唾液腺分泌第三节 胃内消化第三节 胃内消化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理教研室null一、胃运动一、胃运动㈠ 形式 1、容受性舒张 2、紧张性收缩 3、蠕动 一、胃运动一、胃运动㈡ 胃排空 1、概念 2、条件: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幽门括约肌三者的关系 3、胃排空的调节: ① 促进:a)食物机械/化学刺激→反射 b)G→Gas ② 抑制:a)肠胃反射 b)肠抑胃素:胰泌素、抑胃肽二、胃液分泌二、胃液分泌㈠ 胃液性质 无色, 酸性(PH:0.9-1.5), 1.5~2.5L/d二、胃液分泌二、胃液分泌㈡ 胃液成分与作用 1、盐酸 2、胃蛋白酶 3、粘液和碳酸氢盐 4、内因子 二、胃液分泌二、胃液分泌㈢ 胃液分泌调节 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Ach、胃泌素、组胺、生长抑素 2、基础胃液分泌: ① 迷走神经 ② Gas ③ Histamine 二、胃液分泌二、胃液分泌㈢ 胃液分泌调节 3、消化期胃液分泌: ① 头期:反射性调节,包括神经途径和神经体液途径: a)迷走神经→胃腺细胞 b)迷走神经→G →Gas→胃腺细胞 特点: 量多 酸度高,酶多 量-食欲二、胃液分泌二、胃液分泌㈢ 胃液分泌调节 3、消化期胃液分泌: ② 胃期: a)迷走反射性调节&外来神经--体液调节:二、胃液分泌二、胃液分泌b)内在神经丛调节 c)体液调节:二、胃液分泌二、胃液分泌d)外来神经-内在神经丛-体液调节胃腺G细胞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内在神经丛二、胃液分泌二、胃液分泌㈢ 胃液分泌调节 3、消化期胃液分泌: ③ 肠期: 体液调节为主,通过食物与小肠粘膜接触后,有一种或几种激素从小肠粘膜释放出来,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胃。 Gas、CCK(+)Secretin(-)二、胃液分泌二、胃液分泌㈢ 胃液分泌调节 4、胃液分泌的抑制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第四节 肠内消化 第四节 肠内消化 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理教研室一、消化液一、消化液㈠ 胰液(1~2L/d ) 1、成分 无机盐:Na+、K+、HCO3-、CI- 有机物: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 羧激肽酶、核酸酶、 磷脂酶、胆固醇酶 2、 作用:将淀粉分解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脂和甘油;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一、消化液一、消化液㈠ 胰液 3、胰液分泌的调节 ① 神经调节一、消化液一、消化液㈠ 胰液 3、胰液分泌的调节 ② 体液调节二者具有相互加强作用一、消化液一、消化液㈡ 胆汁(800~1000ml/d ) 1、成分 无机盐、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等 2、 作用: ① 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可乳化脂肪 ② 胆盐与脂肪酸等形成水溶复合物 ③ VA、VD、VE、VK吸收 ④ 胆盐加强胰脂肪酶活性 ⑤ 肠-肝循环一、消化液一、消化液㈡ 胆汁(800~1000ml/d ) 3、胆汁分泌的调节 胃泌素 (Gas)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直接途径)先引起胃液分泌,后者通过作用于十二指肠粘膜 → Secre → CCk → 胆汁分泌(间接途径) 与胰液分泌调节相似,增加胆盐的作用一、消化液一、消化液㈢ 肠液分泌 1、小肠液 PH :7.6,粘性液体,1~3L/d ① 成分: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肽酶,脂肪酶。(分泌入肠腔的只有肠致活酶,其余存在于小肠上皮C的刷状缘或细胞内) ② 调节:迷走N、内在N、Gas、Secre、CCK、 GIP促进分泌;内脏大N(-) 2、小肠液:碱性粘液,含碳酸氢盐及少量酶二、肠的运动二、肠的运动1、小肠的运动 ① 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0.5~2 cm/s)、蠕动冲(2~25 cm/s) ② 调节: a) 内在神经丛 b) 外来N c) 体液 Gas、cck、5-HT、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secre(-) 2、大肠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多袋推进; 蠕动;集团蠕动三、排便三、排便 粪便 直肠壁压力感受器脊髓腰骶段大脑排便第五节 吸收 第五节 吸收 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理教研室一、吸收部位一、吸收部位1、胃:少量水分、酒精 2、小肠:主要的吸收部位 3、大肠:主要吸收水分、无机盐二、吸收形式二、吸收形式 1、水:8~10L/d,水的吸收都是被动的,即渗透性吸收;十二指肠吸收多,但消化液分泌也多,故净吸收量少;回肠净吸收量大。 2、无机盐:Na+:胞内Na+主动泵入血液,肠腔内Na+易化扩散入上皮细胞,;小肠、结肠均可吸收;单位面积吸收量最大的是空肠。 K+:被动吸收 Ca2+:小肠各部主动吸收,需钙结合Pr协助null Ca2+:小肠各部主动吸收,需钙结合Pr协助 Ca2+结合Pr前体 → Ca2+结合Pr VD3 → 1.25-(OH)2D3, 7脱氢胆固醇 → VD31.25-(OH)2D3肝 肾 紫外线外线二、吸收形式二、吸收形式2、无机盐: Fe2+:铁的吸收与机体对铁的需求量有关;每日1mg a)十二指肠、空肠上皮细胞释放转铁Pr → Pr-Fe2+复合物 → 受体介导式入胞→ 转铁Pr又回到肠腔 b) Fe2+入胞后 →主动入血液 胃酸、 VC 、使Fe3+还原Fe2+ ,促进其吸收 null二、吸收形式二、吸收形式 3、Gs、AA:与Na+耦联,继发性主动吸收 4、脂肪的吸收: ① 入胞:脂肪酸-胆盐为水溶性复合物,多个复合物聚集在一起,形成脂肪微粒,可接近上皮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后,脂肪微粒分解,脂肪酸入胞,胆盐留在消化管腔。
本文档为【8消化与吸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4135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3-04-03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