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真实动作:以身体开启疗癒之道

真实动作:以身体开启疗癒之道

举报
开通vip

真实动作:以身体开启疗癒之道 - 127 - 真實動作真實動作真實動作真實動作::::以身體開啟以身體開啟以身體開啟以身體開啟療癒之道療癒之道療癒之道療癒之道 李宗芹李宗芹李宗芹李宗芹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真實動作是舞蹈治療的一種方法。治療結構為透過「動者」 與「觀照者」二個角色的互動,在身體層面開啟,促成身體意識, 而產生療癒。本文簡要回顧真實動作的發展理路,並以個案呈現 的方式來說明真實動作的進行方式。本研究目的為探究真實動作 中「動者」—「觀照者」互動中所開啟的「動作意象」及「身體 文本」在療癒上所彰顯...

真实动作:以身体开启疗癒之道
- 127 - 真實動作真實動作真實動作真實動作::::以身體開啟以身體開啟以身體開啟以身體開啟療癒之道療癒之道療癒之道療癒之道 李宗芹李宗芹李宗芹李宗芹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真實動作是舞蹈治療的一種方法。治療結構為透過「動者」 與「觀照者」二個角色的互動,在身體層面開啟,促成身體意識, 而產生療癒。本文簡要回顧真實動作的發展理路,並以個案呈現 的方式來說明真實動作的進行方式。本研究目的為探究真實動作 中「動者」—「觀照者」互動中所開啟的「動作意象」及「身體 文本」在療癒上所彰顯的意涵。最後,本文對「內在真實的心靈」 提出「虚構生產」的概念,來說明動者內在心靈真實的發現不是 「再現真實」,而是在觀照者的扶持下,對自己的身體文本、意象 進行編織、造化和勾連,讓「自己對自己工作」,以邁向身體做為 主體的「實踐與自我轉化」之中。 關鍵關鍵關鍵關鍵詞詞詞詞::::真實動作、身心歷程、舞蹈治療、自我療癒 閉起眼睛,讓動作發生。「動者」(mover)的身體以自發性(spontaneous)、 自我引導(self-initiated)的方式任意動;「觀照者」(witness),在一旁見證動者 一切的發生。此處筆者以秋色案例說明本文所探討之真實動作。 「我感覺又冷又餓,我的身體感到很悶,我感到似乎不能忍 受這種悶,我該從那裡開始動?我隨便亂動,快而急促地爬、地板 上扭動。我的體內有好多好多想說的話,許多情緒撞擊著,有攻擊 與防禦、憤怒、悲傷、痛苦、笑中帶淚等等,不停傾瀉而出……。 漸漸地我的脊椎觸碰地板,我的身體呈現一種很想張大、或是擴張 的動力,我來回滾動跟這感受在一起,身體碰著地板發出聲音,我 找到某種身體的節奏,這個節奏帶動之下,我的嘴巴發出『呼嚕呼 嚕』與『bbb、PPP』的聲音……。」(動者言說) 應用心理研究 第 44 期 - 128 - 這一段文字是真實動作的「動者」,當他閉起雙眼,讓身體引導體驗後, 寫下的探索旅程。從「動者」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身體」具有一個重要 的角色,原本感受的不舒服,透過身體任意的動,有了一個承接。在動中, 他與自己有了對話,接觸到自身的複雜情緒,同時開展了對身體的覺察,慢 慢的他讓身體與自己的感覺交融,身體滾動、嘴巴發出奇怪的,沒有語詞的 聲音。同時間,「觀照⁄見證者」也在傾聽「動者」。 「我看到他的身體亂動,在地板上摩擦、扭動,傳遞出痛苦、 不安、不舒服的感覺。慢慢地,他用手和膝蓋環繞著這個空間爬行, 試著尋找什麼的感覺,然後他提起軀幹,然後用力地將背丟向地 板,在空間中滾動,他敲著地板,嘴巴發出聲音,他的動作自然而 然地帶我進去。在我的身體感受到非常不舒服與苦悶的感覺,甚至 感覺這是一個孤單的身體,發出聲音渴望尋求連結。」(觀照者言 說) 這是「觀照者」在動者做完後寫下的感覺。「觀照者」的角色並非旁觀者, 不是「看著」這個人移動,是對動者的經驗觀照、傾聽、帶著特別的注意力以 及「在場」,他肩負著意識的重責大任,由此理解動者,建立彼此的對話關係。 筆者引用這兩種角色的描述揭開真實動作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先設定好目 標,治療師也不主動積極的去解決問題、或掌控什麼,而是讓「動者」忠於 自身感覺,從身體的動作姿態做為催化劑,與觀照者一起工作,由此,認識自 己進而轉化。 這個從身體開啟的路徑如何能達到療癒呢?這也是本文所關注與探討的 焦點。本文分為四節分別討論真實動作發展史、真實動作方法、身體意象與 文本的生產意義、身心歷程交織、結論。從這一些說明身體的發生過程及治 療內涵。 以身體開啟療癒之道 - 129 - 「「「「真實動作真實動作真實動作真實動作」」」」發展發展發展發展史史史史 真實動作 (authentic movement)開創者瑪莉懷豪斯 (Mary Whitehouse, 1911-1979),1950年到 1960年這一段時間,她的生命之中有幾件事情發生, 一是離婚,自己要扶養 2 個孩子;另一是她開始厭倦舞蹈,不想再演出,不 想再跳舞,生活陷入了危機(Whitehouse, 1979)。此時期,她接受榮格(Jung C.)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並至瑞士研習深層治療(Depth psychology)。她依榮格心理分析理論基 礎,以關注潛意識為指導方針,經由夢、幻想、自由聯想或是藝術活動中浮 現出來的種種而連繫內在不同的部份,進而達到統合狀態。這種方法,榮格 稱為「積極想像力」(active imagination)(Jung, 1968)。懷豪斯以「積極想像力」 的概念,引導身體擴大到所未意識到的心靈層面(陰影、個體潛意識、集體 潛意識、原型意象),這成為懷豪斯主要工作理論,故早期稱為「深層動作」 (depth movement)(Whitehouse, 1978:81)。(1) 這個形式架構後由瓊安邱德若(Joan Chodorow)、珍娜愛德樂(Janet Adler) 兩位主要後繼者繼續發展。邱德若於 1962年開始接受榮格心理分析,並跟懷 豪斯學習讓動作真正發生(2)不在意識上去思考要做什麼動作,而是傾聽身體, 透過「積極想像力」的身體引導過程帶來改變(Chodorow, 1991)。愛德樂自 1981 年開始,將注意焦點放在觀照者的「內在經驗」,這一部分她稱為「內在證人」 (inner witness),也就是治療工作之中,個案與治療師一樣也具備自己的內在 經驗包含:影像、聲音、感覺、想法、肌動感覺記憶。這部分的覺知,可以讓 雙方有更深的交流。兩位主要後繼者在懷豪斯所描繪的藍圖為基礎之下,開 展 2種治療的路徑: 1. 邱德若持續榮格理論前進,使用意象、象徵以及詮釋的語言。她使用 任何一種能幫助案主的身體技術,讓案主能在「動中」感受想像、幻想、及 意像。從身體的動作語錄(repertoire)以及身體的回應,引發內在的感覺。她與 案主的關係如同照顧者與嬰兒的關係(Chodorow, 1974)。當案主可以依靠內在 的線索自發去動的時刻,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進入了深層的狀態,此時也正是能夠打開潛意 識或未知的部份(前意識與無意識)。透過身體與積極想像力的運作,讓人們的 情緒感覺經驗整合,而朝向整體。 應用心理研究 第 44 期 - 130 - 2. 愛德樂重視在治療中的「兩造」(dyadic)關係,透過身體,學習「看與 被看」。(3)關係是個人和存在之間的基本,當動者「被看見」的經驗足夠,「被 接納」的感覺足夠,身體會逐步的展開,朝著不斷生成的覺察繼續前行。她 認為「動者」與「觀照者」的關係,是互相成為對方的見證者。儘管「觀照 者」對於眼前的動者狀況並不明瞭,然而他們可以透過身體動覺上的感知去 經驗對方的意識。當內在觀照足以強烈的存在其中時,內在意識轉移到外並 在身體上 表 現出來,也就是在過程中逐 漸發展了「內在證人」 (inner wintness)(Adler, 2002)。個人以為,愛德樂的意思是:我們能夠了解他人,其 一是來自於身體給予的恩典,在身體動中得到的啟發,其二是內在證人的作 用,內在證人愈趨於成熟,個體就可進入自我的轉化與療癒。內在證人需要 一些能力,不僅覺察(aware)自己的身心變化,感受動作與自己的關聯,還有 以某種方式的細察(investigation),看到自己與看到他人,一種「雙重」的看見。 「動」是體驗自己的一個管道,我們在動身體的時候能夠表達出「我是誰」, 自然地,也就跟著帶出許多跟自己相關之素材(material),這些素材包含「個 人成長背景」、「生活重要事件」等面向,因此「動者」是自我的「給出」,身 體的引動之下,我們與自我的關係亦跟著變動。 邱德若使用身體引出「象徵」或「意象」,以此打開潛意識,邁向潛意識; 愛德樂則回到身體的直接經驗,身體生產的動作文本。對此不同的路徑,愛 德樂在一篇訪談之中說道:「懷豪斯與『動者』的關係互動較直接,對『象徵』 的興趣是她很重要的一塊,而我則對於『觀照者』的內在經驗,以及這經驗 怎麼在雙方的關係裡呈現出來,我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身體覺察產生之前, 與象徵產生後的狀態。」(Haze & Storomsted, 1994)。 在我看來,她們彼此的重點或許不同,但相同的運作的基礎是「身體」, 一樣重視觀照者與動者的治療關係,在這一些相近的概念之下,各自延伸身 體的意涵,彼此相互穿透,有著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真實動作使用身體, 但並不對身體表現的各種姿勢樣態(如縮胸、用力踏地)做出診斷或分析,如此 可讓身體保有豐富的自由表達性,可以從生理的,感覺的、意象的層次各自 開展,動者能依照當時的狀態,連繫自身的幻想、欲望、象徵及身體記憶與 聯想等內在心靈的語言。從懷豪斯開創真實動作到今日,詮釋及理念變化雖 以身體開啟療癒之道 - 131 - 豐富,但基本的運作結構仍維持是相同的原則。為明瞭真實動作治療過程, 有必要先對其運作結構作了解。 真實動作真實動作真實動作真實動作方法方法方法方法::::一種一種一種一種「「「「讓讓讓讓……………………發生發生發生發生」」」」的工夫的工夫的工夫的工夫 真實動作運作結構裡有兩種基本且特別的角色:「動者」與「觀照者」(4)。 閉起眼睛做動作的人是「動者」,當他動作時,有另一個人(治療師)或成員(團 體治療之中)在旁觀照「動者」所作的一切動作。在治療中,一些特別需要的 人(情緒不穩、自傷、攻擊、需要被了解、想自我認識的人)、可以一直選擇當 「動者」。治療師是「觀照、見證者」從動作之中了解動者,因實際需要以 動作回應動者,並與之討論互動交流。 「動者」閉起眼睛,傾聽身體,讓身體引導動作發生,邁向未知。當「動 者」閉起雙眼時,不但感受自己的身體在空間中的移動和其動覺,同時,在 開放其自身錯綜複雜的經驗時,人在動中也能感受她∕他者的存在,感受到 被觀照下的自己,可說是「眼盲」卻「心明」。動者被看見(be seen)的時候, 是一項冒險,因為自己的各種心理狀態都會發生,如擔心、害怕、怕被評價 等。不過,動的時候,只要有不舒服或害怕的感受,就停下來回到呼吸。回 到呼吸,不對任何念頭加以評判,而是留意內心的動靜,將自身引領回心內 的任何聲音、思想之處,由此過程開拓出內在的力量。 「動者」在為「觀照者」開啟新的經驗,「觀照者」睜開眼睛,卻由「動 者」的體驗而追蹤自身,伴隨著動作而來的自我內在過程;不單是用眼睛去 看(literally seeing),還包括聽(listening)與直覺的感應(intuitive sensing)。在「動 覺同理」中,將未成型(unformulated)的身體經驗命名與重整。真實動作觀照 者與動者之基礎形式,以圖 1說明。 我們回到本文一開始的例子,我們當可了解當「動者」閉眼表達自身的 經驗之同時,「觀照者」張開眼睛「懷著」自身的經驗。要進入動者的內在世 界,不是注視(looking at),而是與其同在(being with him/her)(Adler, 2002)。2 人同時性地透過各種動作的組成製造「觸動」,在身體動作的生產之下發展新 的可能。此外,為了保有身體經驗不被干擾,觀照者不是去說你看到了什麼, 應用心理研究 第 44 期 - 132 - 而是自身的觀照,與自身的內在感覺。這個由身體過程建立的信任、接納關 係,在於兩人之間的「內在證人」所產生的力量。讓雙方在身心交會的過程 中有了融合,愛德樂說這個時刻是心靈之美(Adler, 2002)。顯然,真實動作舞 蹈治療,治療者(觀照者)協助個案(動者)透過「自己的身體」走入「自身的發 現」的角色。如此我們便發現真實動作最主要的核心便是這「讓……發生」 的功夫。 圖圖圖圖 1 觀照者與動者間的示意圖觀照者與動者間的示意圖觀照者與動者間的示意圖觀照者與動者間的示意圖 動作動作動作動作意象與身體文本的生產意義意象與身體文本的生產意義意象與身體文本的生產意義意象與身體文本的生產意義 從本文第 1、2節的脈絡,毫無疑問地真實動作之中能帶來療癒或轉化的 關鍵點在於觀照者的「看」,以及動者過程中的「意象」與「身體文本」的 生產。此處我分別以 2個案例來討論「意象」及「身體文本」的產出過程。 案例案例案例案例 1111::::秋色秋色秋色秋色((((化名化名化名化名)))) 個案背景介紹:秋色,在一間大公司工作,因表現良好,調到另外一個 部門,到新的部門與主管互動很辛苦,與其他人的協調也不順利,這讓她工 作上負荷逐漸增加,時常必須加班、超時工作以保持效率;即使假日也因心 中仍惦著某工作未完成,而回公司工作。這樣的日子,延續快 1 年,長期的 壓力影響她晚上睡不好,吃東西很快速,腸胃時常不舒服,同時努力工作仍 1.「觀照者」從「動者」身上,追蹤 自己的經驗 2同時追蹤「動者」的身體動作庫 3.「動者」也在動中自我感知與追蹤 內在證人貫穿於此為治療之關鍵 以身體開啟療癒之道 - 133 - 未得到主管支持,她沮喪與感到人的冷漠,而萌生辭意。趁著二週的休假, 她想面對自己,釐清自己與工作的關係。經親友介紹而與我展開共四次的密 集治療,以下為我們之間的治療歷程。 前一次的探索她感到自己胸中的鬱悶,以及渴望與人說話,今 天進來診療室,她感到自己很累,想躺下來。我建議她就找一個姿 勢跟自己很累的感覺在一起,看看身體會怎樣。她抱著抱枕,躺在 地上,身體如蝦米的般地捲起,感到自己無力、很累。跟著無力的 感覺共在,過了一會兒,她順著手勢慢慢的地動,手腕下垂地的無 力的地舉起,她的腦海之中浮現了一個意象,覺得自己是一棵枯的 樹木在那兒,枝葉都枯萎了。她用手輕輕碰觸自己的臉頰,說著: 「喔,不要死,請給我水,請不要再枯萎了」,她用手象徵的地做 出澆水的手勢,灑在身體四周。她將雙手伸出去哭泣說道,:「『好 好活,長出新的葉…」……』。 動作結束後,她說:『我好像是枯木,這幾年我自己好像被榨乾, 被吸乾了,一點力氣都沒有……枯木想休息,想要找到自己的元 氣……』。 第二次,進來治療室,她就找了一個舒適的角落,靠在那兒, 我們談了一會後,她找了一個位置,閉起眼睛,開始左右輕微擺動 身體。這樣的擺動,讓她感到很像是自己睡不著的時候,就是這樣 在翻轉。繼續這個動作下去,她感到身體內有許多怨氣想要發出 來,順著身體的力量繼續讓動作來帶她,浮現了一個『意象』,這 是一個『箭靶』,她覺得自己在公司,自己是一個『箭靶』,所有的 人都往她身上『射箭』,責任、壓力都如一根根的箭,丟向她。我 順勢『擷取』她的這個意象;我拿起教室的小抱枕,丟向她,問道: 『是這樣的感覺嗎?』,『是的』,我繼續拿抱枕丟向她,她閃避說: 『我毫無招架之力,不要再丟過來了,我負荷不了。』她發現自己 呼吸急促,快要喘不過氣,頭暈生氣。『我看到你在承接,閃開, 躲避,你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呢?』 應用心理研究 第 44 期 - 134 - 這一句話讓她停住了,我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她停在那兒,對 呀,我都是這樣,我為何沒有接住呢?而且我也沒有『丟』回去。 這就像是我在工作中的處境,我總是覺得要忍讓,要把上司交代的 工作做的最好,並且我要求自己遵守規則,我壓抑自己的情緒,就 是這樣……我從不說『不』,她沮喪地靠在椅子,然後起身,把地 上的墊子拾起,一個個的丟向牆壁大聲說道『不要欺侮我……』。 我想我可以離開這工作,但是,我離開的時候不是因為是枯木榨乾 的狀態,我要讓她們知道我的感覺與想法,這如果是一個課題,那 麼我要勇敢去面對。」(治療紀錄,2003) 秋色,在這 2 次的療程之中,浮現的「枯樹」、「箭靶」顯然是「積極 想像力」的運用。想像力作為一種「內在語言」,其轉變性很大,它作為橋 接自我與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的東西。懷豪斯與邱德若她們在治療活動 中,鼓勵案主加入自己的想像,甚至是把此想像表現出來。在秋色的案例中, 一開始案主的枯木意象,後來的箭靶意像,其想像的現場相當「逼真」:空 間中有自然的形勢(樹木),有帶來希望的自然物(水),有人與自然互動的意志 努力(不要死),有身體的感受和變動(澆水、圍繞四周,身體緩緩移動),有「劇 情」的張力與迴轉(好好活,長出新的芽)。這還只是第一次。在第二次中,她 從另一個意像「箭靶」的地方開始,她有感受(往她的身上射箭)、發現(自己 不會回擊)、放棄(站起離開),並尋找自我的力量(不要欺侮我)。 在這 2 次治療之中,我從秋色的身體動作意象之中了解的似乎是透過身 體在說:「我很沮喪,很憂鬱,生活沈浸在無止盡的壓力之中,卻在尋找生 命之芽」。第二次的箭靶她在說:「我一直被別人傷害欺侮,但我都忍下來 了,卻發現是不是把自己『設位』在一個讓他人擺佈的位置」。在治療室中, 我們「無中生有」地探索著想像的枯木、箭靶,治療師在旁,引導她從身體 意識的運作中,清楚自己的狀態。那是一個意識與知覺的間離(distancing),也 就是說它不完全在身體知覺的當下性中,也不完全處在外邊的意識指認之 中,這是由「身體展演」所體現(embody)出的真實狀態。在這動作展演之中, 它相當程度地身歷其境,是自己開出身體展演出來的場景或舞台。 以身體開啟療癒之道 - 135 - 案例案例案例案例 2222::::凱磺凱磺凱磺凱磺((((化名化名化名化名)))) 個案背景介紹:這是筆者在大學開設的一門真實動作的課程,參加同學 兩兩一組,體驗「動者」與「觀照者」兩種角色。以下為凱磺在真實動作體 驗所生產的身體文本。 「我在地板上伸展,我用一種讓自己不舒服的方式延伸自己, 這個動作像是一種本能,釋放我的身心壓力;我停留在這個姿勢體 會到肚子裡好像是有一團火,燃燒著、驅使著,是種有苦說不出的 感覺。 仰起脖子,緊閉雙眼,身體開始左右擺晃,以左腳為軸心,原 地旋轉,身體裡好多情緒就此滿了出來,轉呀轉的搖搖晃晃,像是 快倒了我卻想站著,於是,後退走了一回又一回,感覺到呼吸起伏 變得不均,繼續後退走,碰到牆壁,換個方向,繼續走,不知道方 位,走著。來回踏著不確定的步伐,在空間中倒退又前進、沒有定 向地繼續飄移。到了一處角落,『還要走嗎?身體想要停下來』。 當這個聲音出現,我就停住了腳步,站著、搖盪著卻止不住漸 漸加快的呼吸,漸漸滿出來的情緒。喘息著,就在這時,懊悔、難 過、生氣爬上了我的臉;我皺了眉間、咬了牙根,手是僵直的,『為 什麼,好像有很多感覺,卻僵硬著兩條手臂?』我不知道左手會怎 樣,右手會怎樣,抓住自己的肩膀嗎?不是,左手抓上了臉,對了! 我發覺了這個抓住臉的感覺,似乎就是『對了』。右手掌開始施力, 一開始指節微微扣住了右大腿,接著握起了拳頭,『噢!為什麼是 拳頭呢?我好久好久沒有握起拳頭』。 憤怒湧了上來,似乎是撐不住了,像要爆發,但,我壓抑了, 我怕自己憤怒,我屈了腿、低下頭,兩手罩住表情扭曲的臉。十指 張開,帶著往下抓的力道,一遍又一遍。『我在哭嗎?』對,好想 哭,好想哭。眼淚呢?屈著大腿,有點半蹲著強站著,重複著這個 抓臉的動作。我有聲音,卻出不來;我有拳頭,卻不敢打……。我 應用心理研究 第 44 期 - 136 - 好久沒有握拳……好多情緒湧上……這件事的……那件事的,都在 這時一起出現……。 當觀照者看著我的眼睛,和緩地說出:『你選擇繼續走,那個 選擇對我來說,是勇敢的選擇』。我眼睛開始泛淚了,不知為什麼, 淚水好像被允許流出。 眼淚落下的時候,是我感覺到被了解,這份了解,竟不是透過 談話,而是透過我的身體,用身體自己的語言表達,當這些語言被 觀照者接收到,被重新描述時帶出了我的情感。身體的話語被了解 了,於是整個人就也無法掩飾什麼了。」(凱磺,〈真實動作體驗日 誌〉,2008) 在此案例中,動者從自己的體驗之中,給自己一個豐富的土壤,生產了 自己的身體文本與創造了自身的「動作庫(pool)」。包含了動作出現的順序, 從在地板上延展身體、站起倒退著走、手的僵硬、握起拳頭、抓自己的臉等 等,這一些動作皆伴隨了豐富的感覺和情緒。而「觀照者」見證著凱磺,讓 他能夠「走得下去」,在與觀照者的對談中,動作背後的情境脈絡,就有機 會獲得洞察,亦能從動作中覺察自己而緩慢地勾連出來自身的心理素材。 凱磺的例子中可以發現,同樣有某種想像情境,但是這裡進行的是「身 體的當下感受」與「人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這裡不再是意象,而是身體帶 出來的感受汨汨流出,讓人在身體運作當中與自我穿梭、來回、並相互締結 的能力。案主在身體與情感兩種邏輯之間的切換:從手到拳頭、抓自己的臉、 身體的緊密關係,連到自己的情緒、憤怒湧上來,這一整段的構成,是「動 者」經驗自己的身體,以身體在表達「我」,在身體動作之中體會與連結所 發展出來的歷程。 身身身身心心心心歷程交織歷程交織歷程交織歷程交織的基礎的基礎的基礎的基礎 ::::解謎之路解謎之路解謎之路解謎之路 上述兩個案例中可發現,動者對自己的身體經驗進行解讀外,觀照者的 細密對話,開出了身體可以展演得出來的場。我們要對此身體表達活動的構 以身體開啟療癒之道 - 137 - 成要素與歷程細細探問,詢問的仍是:如何在動作之中讓「身體經驗趨於深 刻」,又讓「心理歷程交織纏繞」起來? 對於前者而言,第一個例子所體現出的活生生的生命歷程,意像本身既 是豐富的體驗,亦為詮釋帶來豐富素材。案例 2 中,在身體展演之際連接到 了自己的情緒,「眼淚」之所以流下,是由「想法」和「身體」的交織或重 疊而出現的在兩個元素之間進行勾連。身體生產出的文本,一樣經歷到「逼 真」或體現出的「情緒感覺」,在這個意義上,它可能已經「比真的還真」: 身體的情緒看得到也摸得到;身體的展演性與情境的逼真性,在那時、在那 裡,掙扎與猶豫中,發現自己的情緒。對於後者,「心理歷程的交織」,二 個案例皆透過「身體」的運作而開展心理歷程,透過「看見」、內在對話、 自我覺察、分辨內在情感,並與觀照者對話關係中感受被理解。這個心理歷 程的發展,治療關係是一個重要的因子。我們可以很確定的知道動者與觀照 者的關係並非是 a說給 b聽,b聽 a說後給回饋,這種「聆聽」、「回應」給 回饋的關係,這就像是訊息的傳送與接收(sender and receiver)。真實動作所指 的關係是治療師(觀照者)必須置身於動者的身體感中。猶太哲學家馬丁布柏 (Martin Buber, 1878-1965)區分了「我—你」(I – Thou),「我-它」(I – It)兩種 面對世界的關係(Buber, 1983),「我—你」的關係如一種相遇(meeting),可以 說真實動作的心理歷程,需要在「我—你」關係、「身體存有學」的基礎上, 奠定對待身體的態度,以彰顯身體如何能對個體情感的轉化。 治療情境之中,身體感受到的片段動作,我們往任何一個語意場搬運都 可以,那麼我門要問,身體及語言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愛德樂認為即使動作表達了,我們仍然需要「說話」(speech)與「命名」 (naming)。(6)「說話」,並非是報告什麼,或是舉出所觀察的,這個「說」是 順著身體而來的,說出身體所知道的,所體驗而來的「具體化意識」;而「命 名」身體的動作,則像是二人合作、創製一個清晰的地圖,在這地圖上反映 出彼此身體經驗與身體動作的集合(Adler, 2002)。 針對於此,筆者進一步再提出一些區別:人們習慣說話用語言指涉一些 事物,而當我們去說身體的時候,我們要小心,使用的語言是「順應著思想、 語言的邏輯而來」?或「×××動作……代表……」的說明?個人以為,前者是 應用心理研究 第 44 期 - 138 - 「便宜」的方式,它的語言以思考為邏輯,不是貼近身體的語言;至於「動 作代表什麼」或「表示什麼」,這種語言有些「廉價」,那像是意識輕易的 小聰明、小玩意兒。這兩種「說話」方式或者讓我們能有效或快速地去解釋 說明,然而在得到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的時候,極可能忽略了身體的「當下性」及「現場條 件」。「身體感覺」含有許多的變數、許多的複雜度、以及難以言傳感覺, 衝突、不協調等等的狀態。此外,身體詮釋之路像是對身體做解謎。身體解 謎的初步,時常從「臆測」、「身體覺受」、及「身體動勢掌握」開始。這 臆測除了有賴於身體經驗的豐富、身體知識的飽滿之外,它自身也要求遠離 俗套的說法。亦即對於身體的理解並不立即地要尋獲一個詮釋的「結果」, 而是要求能感同身受的「進入」動者「身體展現」到「複雜心思」與「認真 的牽掛」之中。我們若對這之間的「說話活動」進行一種近似認識論上的探 討,會發現一種「絕境」。因為言說詮釋的基礎是「身體的動」,它指向的 是「我」在當時展現的某面向,因為動作作為「我」的體現,說出了我所不 知道的「深層自我」。後者乘著前者而有所開顯,或說是我們乘著前者而能 抵達後者,這類似一種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的關係。然而問題是: 「身體感受」的「非語言特性」有時實在「難言」;而「深層自我」又是有 待探索的「不知」。「動者」的身體運作,已是不可測,因此「能指」本身, 難於識讀或不可讀,那麼「所指」又伊於胡底,如此「朦朧」、「模稜兩可」 的情況下,如何能在身體心理歷程的運作基礎上對話呢? 這對話的機制是移情(transference)?是同理?或是分析?或病理診斷? 這些都能有著「對話」的作用。然而我們回到源頭,懷豪斯說:「使用「真 實」(authentic)這個字是我唯一能夠去思考意味著的真相(truth),它是一種未 經學習的「本真」狀態,這是不可見的,卻能在某個剎那被看見(seen),我們 幫助一個人透過「動者」來達成,發展為一個完整的我,這是一個自我發現 的旅程(Whitehouse, 1959)。 換言之,此「真實」除了自我之外,尚包含比自我更大、難以言說、不 可名狀的部份。在這個工夫中,「真理」不假外求,它就在每個人自己的身 體裡,只以某種隱諱的徵兆瞬間顯現,為了趨近它,動者(個案)要在「身體感 受」和觀照者(治療師)「話語釐清」的歷程中不斷發現、不斷前進。為關注這 以身體開啟療癒之道 - 139 - 個焦點,動者必須用自己的身體感知進行來回的度量,最後用自己獨特的表 達方式「展現」內在風景(李宗芹,2008)。 結論結論結論結論::::自己對自己的虛構自己對自己的虛構自己對自己的虛構自己對自己的虛構(fiction)工夫工夫工夫工夫 真實動作可說意在引導出「內在心靈的真實」,對於懷豪斯等人而言, 「發現案主的真實」便是其舞蹈治療工作的核心。我的看法是,有無發現真 實其實是無法知道的,但是「意欲發現真實的意志」以及「依著該意念去發 現真實」是重要的,也就是「從動作中求真」被認真地看待為一個有待解決 的問題,這也就是被「問題化」(problematize)。被當成有待追求的目標,且 真的經歷一段身體感受和話語釐清的歷程,這整件事情是重要的,而非「真 實是否被發現了?」。 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當成虛構(fiction),但不是取其相對於「真實」的「虛 假」之意,而是取用其「編織」、「造-化」、「勾連」、「佈網」之意。 正如人類學家 Clifford Geertz 將其人類學書寫工作當成虛構(fiction),(7)不是說 它虛而不實、空穴來風地捏造的小說,而是說:民族誌書寫本身就是一種人 類學家的「手-藝」,或說人類學家特長的「手工藝」。它的工作本質上就 是要在採集回來的田野資料、許多的思考感受和既有的學術思潮之間進行來 回、度量、考慮,最後用自己獨特的手法細細「編織」成一片層層深描(thick description)下去的風景。(8)它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的「蒙太奇」歷程,而非如 再現論的人類學家僅需「再現真實」的論調,它的確是需要透過人的「手」 細細「做」出來、創造出來的——這種「(人的)手(去)做性」而非(再現論者所 主張的)「自然性」(即事實早就在那邊,人類學家要去挖掘、映照出來),這 是 Geertz 強調「虛構」二字的本來意義。 從這層意義來看,虛構一點都不隨意、一點都不簡單,它一直都要求細 膩的拿捏與再三的考慮。用「虛構生產」的角度來看真實動作時,首要的是: 動作在「積極想像力」的引導中自行發生,這時,有待考慮的「田野資料」 是「身體文本」,與人類學田野不同的是,「身體文本」是在動者全身心投 入之後「自行生產」出來的。其次是動者需「自行解讀」,這時會參酌當下 應用心理研究 第 44 期 - 140 - 的感覺、生命史的回憶、當下人生課題以及觀照者的回饋,但作為「觀照者」 要小心自身的投射,「動者」也需肯定自己的身體給出的意涵;因為我們的 「存在」不是因為「觀照者」所投射的看法,而是自己生產的身體文本。 如此,個人以為,真實動作對於身心關係的關連,變成一個沒有固定路 徑的解謎過程。這也讓對身體的「診斷」和「介入」充滿不確定性,一切「因 人而異」,個案的特異性(singularity)在這裡獲得了被重視的機會。因此我們 可以說:「身體」它具有一種「任意性」(spontaneous)的特質,同時具有心情 的(mooded)、姿態的(gestural)綜合。身體的生產性,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它的 變數很大,會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感知強弱,敏銳程度的差異而產生不 同的體驗與感官連結,它可以是意象的,可以是身體性的或詩詞等。由此, 我們可以看到身體的獨特性。法國哲學家德勒茲說:「人的身體回歸到他的 最實在肉體性的狀態,所有的東西都是身體性的混合,在身體的內部則是相 互的關聯和穿透的運動」(Deleuz, 1969)。 (9) 以本文所關懷的「自己對自己的工作」而言,不可否認的關鍵因子,一 是「觀照者」在現場,在那兒看著,如同扶持(holding);同時動者,是要獨立 完成這一項自我探索的工作。這情形讓我們想起了,溫尼考特(Winnicott)說 道:「孤獨是情緒成熟的重要指標,最早的孤獨是吊詭的(paradox),這個孤獨 是有『他者』在現場的」(Winnicott, 1958)。因此,我們可以再來思考這個「療 癒的發生」,我們把治療的認識方式,轉向為一種對個案身體「可能性」或 「可發展性」的察覺能力,即:「在某個階段,他的確還「不知道」該如何 看待個案的動作,也不理解該動作對其生命整體或當下課題有什麼意義,但 卻對該動作的「可發展性」、「動向」、「動勢」、「可開發性」有著獨特 的眼光與引導能力。亦即,他從來不是知道人的「全部」,但總是在暫時性 的「動勢」中,有著瞬間瞥見「路徑」的能力,在時間上能夠知道的只有「下 一刻」可以怎麼走,而無法從一開始,就透過一種「階段論」或「身心要素 論」的知識,就知道了個案所將走向的療癒之路。 那麼我們要從「認識論」上去反省、清理,再重新建構身體動作的意義。 而在認識論的層面上反省,是一個很根本的東西,不管我們是做那一種的尋 譯(inquiry)都必須要做到去認識主體和認識環境,這就是認識的一個場域,在 以身體開啟療癒之道 - 141 - 一個確實的個人生活歷史條件底下,去接觸、了解一個人的生命和經驗。 在此,我們碰到了一個轉折點:治療的權柄已經不在治療師這裡了!如 前所述,在個案的身上,他在「舞真舞、說真話」之間啟動對於「自我真實」 的探索歷程,他的舞動經驗、他的話、他的認真、他的傷心和感動才是算數 的(matters)。治療師無論掌握了多少對身體和心靈的理解,都要從「零」開始, 在「歸零之處」尋找讓他人啟動這個歷程的潛在因子,他不再是直指病因並 治療的醫生(doctor),而是在關係中給予扶持(holding),給予如鏡映的歷程以 及一個適當的環境因子,讓人能在裡頭轉化而自我生長、發現自己的真實。 由此,我們記起了心理學家羅哲斯(C. Rogers)所強調的讓每個人成為自己如其 所是的「我」。 如果有人可以就我所真實經驗的狀態來接受我,而不是以他或其他 人所經驗的真實來接受我,則我會因而更能接納真實的自我經驗, 進而減低或消除我的真實經驗與自我概念間之間隙。(C. Rogers, 1961) 因此「真實自我」是主體在朝向「真實」過程中「身體」這個「中介」, 這和懷豪斯、愛德樂與邱德若之理論的不同在於:「拉出」主體在與身體動 作關係中自身的角色定位,把「內心的真實」透過身體動作表達出來。這方 法和心理治療要求病人發展出的各種「自我覺察」的技術不同(那是先以清楚 的意識反身認識自己,方有轉化自己的可能),更和各種諮商理論目標性的強 調不同,它少了透過精細的語言工夫使得「內心真實」對著意識「顯題」的實 踐。真實動作使用身體做為主體塑造的中介,而這個的工作落在身體的「實 踐與自我轉化」之中。 最後,要問的是:為什麼這個簡單的形式之中,可以進入療癒及身心的 轉化?首先,動作必須自行「生長」,治療師可以有一些引導,但不能干預, 由於動作相當程度上可以說出「我」不被了解的陰影或潛意識的部分,所以 對身體動作的「認真以待」是此治療活動的核心。其次,由於觀照者這個設 置(setting),讓動者置於觀照者的目光下,即使他閉起眼睛,仍然知道有人在 應用心理研究 第 44 期 - 142 - 看著他,於是整個結構變成:由「被看的動者」和「看著的不動者」所構成 的動/靜、看/被看的關係。在這樣的結構下,即:閉著眼睛自行游動的「動者」, 儘管閉眼,卻對自身身體游動的空間性有一種視覺意義上的掌握;相對的, 「觀照者」雖不動,只是接收視覺印象,但他卻能對於眼前這個人的「動」 有一種「體-會」,這默會的主要內容就是來自兩人之間的「內在證人」使 其得以與「深層自我」產生聯繫。懷豪斯(1958)稱真實動作是「身體之『道』」, 一種導向整體的方式。透過在案主的自我動作和自我領會之循環中,自己發 掘出來。簡單的說,這是一種自我對自我的工作方式,可以說是一種自我關 注的工作,終極目標乃是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身心療癒者。 註釋註釋註釋註釋 (1) 瑪莉懷豪斯最早在瑪莉魏格曼舞團(Mary Wigman),後為葛蘭姆(Matha Graham)舞團的舞者,這些訓練讓她有很強的身體基礎。她描述真實動作 是自然順著身體脈動發生,不是學習而來的動作。愛德樂後採用舞評家寫 的詞彙「真實」,以符合懷豪斯深層動作的精神,之後皆稱為「真實動作」。 (2) 邱德若她說:初學真實動作時,我很喜歡有風格形式的動作,但都被制止, 懷豪斯要她等待,等待身體的脈動(1974)。 (3) 不只被治療師看,甚至自己看見自己以及去看到他人。 (4) 最早懷豪斯將此角色稱為觀察者,愛德樂跟 John Weir(精神醫師)學習到觀 照者「witness」這個詞,以此取代原先懷豪斯所稱的「observer」(觀察者) 或「teacher」(老師)。 (5) I and Thou關係:真正的相遇(encounter)關係之間沒有任何的目的,沒有 成見,沒有想像,沒有貪婪,沒有預期。http://buber.de/en/。 (6) 說出文字,包含說或寫,以此是橋接身體經驗與意識。 (7) Geertz認為人類學寫作本身就是意義行動的詮釋,透過雙方對話達到視域 的交融,因而這種詮釋是虛構的(fictions)。(Geertz, 1973)。 (8) 深描法是 Geertz 從哲學家 Gilbert Ryle借來的詞。意指去了解別人任何一 種行動的意義,必須對這些行動的背景做厚實的描述。 以身體開啟療癒之道 - 143 - (9) Logic 106。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宋文里(譯)(1961/1990),Rogers,C. (著):《成為一個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董強(譯)(2007),Deleuze, G(著)(1969):《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宗芹(2001):《傾聽身體之歌》。台北:心靈工坊。 李宗芹(2008):〈藝術療癒的形貌〉。《國民教育月刊》(台灣),32卷,63-73。 李宗芹(2008):〈真實動作之為藝乘〉。台北藝術大學舉辦「葛羅托斯基讀書會」 (台北市)宣讀之論文。 楊德睿(譯)(2007),Geertz, C(著)(1983):《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 北:麥田出版。 Adler, J. (2002). Offering from the conscious body: The discipline of authentic movement. Rochester, VT: Inner Traditions. Adler, J. (1987). Who is the witness? A description of authentic movement. Contact Quarterly, 1, 20-29. Haze, N., & Stromsted, T. (1994). An interview with Janet Adler. American Journal of Dance Therapy, 16, 81-90. Chodorow, J. (1974). Focus on dance VII.AAHPERD,. Chodorow, J. (1991). Dance therapy and depth psychology: The moving imagin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Jung, C. G. (1968). Analytical psycholog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llaro, P. (Ed.). (1999). Authentic movement: A collection of essays by Mary Starks Whitehouse, Janet Adler, and Joan Chodorow.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Whitehouse, M. (1978). Conversation with Mary Whitehouse. American Journal of Dance Therapy, 2(2), 3-4. Whitehouse, M. (1979). C. G. Jung and dance therapy: Two major principles. In: P Bernstein (ed), Eigh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dance movement therapy. Dubuque, Iowa: Kedall/Hunt. Winnicott, D. W. (1958).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應用心理研究 第 44 期 - 144 - Psycho-Analysis, 39, 416-420. 初稿收件初稿收件初稿收件初稿收件::::2009年 9月 18 日 二稿收件二稿收件二稿收件二稿收件::::2009年 12月 5 日 審查通過審查通過審查通過審查通過::::2008年 12月 8 日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責任編輯責任編輯::::陳浩文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作者簡介作者簡介 李宗芹 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諮商組博士候選人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副教授 通訊處:(242)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 510 號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電 話:(02) 29052122 E-mail:tsungchin7@yahoo.com.tw
本文档为【真实动作:以身体开启疗癒之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541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8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3-04-28
浏览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