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述评_郭弘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述评_郭弘

举报
开通vip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述评_郭弘 2004年 10 月 社科纵横 Oct, 2004总第 19 卷第 5 期 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 19 NO. 5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述评 郭 弘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 甘肃兰州 730070)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甘肃藏区的教育体制呈现多元并立的格局,本文试就其近现代新式学校教育的历史沿革、理论渊源、运行 实践及其历史地位予以分类述评。所涉资料均以民国时期的历史档案及社会调查等第一手资料为依据, 并参照有关学术著作 予以参佐、补充和考证。作者认为民国...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述评_郭弘
2004年 10 月 社科纵横 Oct, 2004总第 19 卷第 5 期 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 19 NO. 5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述评 郭 弘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 甘肃兰州 730070)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甘肃藏区的教育体制呈现多元并立的格局,本文试就其近现代新式学校教育的历史沿革、理论渊源、运行 实践及其历史地位予以分类述评。所涉资料均以民国时期的历史档案及社会调查等第一手资料为依据, 并参照有关学术著作 予以参佐、补充和考证。作者认为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的蕴生与发展, 是甘肃藏区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研究其理 论与实践活动,对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有历史借鉴意义。 =关 键 词>民国时期 甘肃藏区 教育 中图分类号: K2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9106( 2004) 05- 0132- 03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的教育体制极为复杂, 除延续藏族 传统的寺院教育外,还有发韧于清末、民国时期兴办的近现 代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甘肃藏区教育体制的 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民国时期甘肃藏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政治经济的历史产物,也是甘肃藏、汉民族文化交流的积 极成果。本文试就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体制的 教育理论及其发展实况进行评述。 一、近代新式学校教育与新文化的兴起 1900年八国联军战败中国, 签定5辛丑条约6之后,中国 陷入了殖民地的严重危机。在全国/ 救亡图存0的呼吁下, 清政府被迫推行了包括教育、文化改革在内的/ 新政0。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下令废科举, 设学堂,创办了一些新 式学校,建立了新的教育机构与文化团体, 出版了报纸、刊 物,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思想。由此, 中国延续 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教育体制开始走向瓦解, 步入近代世 界文化教育的历程。 在内地改革风潮的推动之下, 甘肃藏区也开办了一些 新式学校, 初开近代文化教育之风气。据5甘肃新通志6记 载,自 1905 年起, 在甘肃所属青海东部的碾伯 (今青海乐 都)、大通(今属西宁市)、贵德厅(今青海贵德)及甘南的洮 州厅(今甘南临潭)、西固分州(今甘南舟曲)、文县等藏区 6 厅、县设立初等小学堂 27 所, 有教习 29 人, 每所学生 10- 30 人不等;在碾伯、大通、西宁、贵德、循化厅(今青海循化 县)、丹噶尔厅 (今青海湟源县)、巴燕戎格厅(今青海化隆 县)、文县、洮州厅等藏区建立高等小学堂 12 所, 共有正额 学生 194人 ¹ 。按照清政府颁布的5学堂章程6规定,初等小 学堂学制 5年, 高等小学堂学制 4年, 均开设修身、读经、中 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课程。这种 / 中学为体, 学西为用0的教育体制, 虽保留了一些封建教育 的残余,但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主体是/ 采西学0, 启蒙 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新思想与新文化, 在藏族教育史上是一 次巨大的历史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 改学部为教育部, 各省提学 庙司改称教育厅。在甘肃教育厅内设有专科管理民族地区 教育工作,并在各县成立劝学所( 1925年后改为教育局) ,作 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北京政府时期, 甘肃藏区除沿 办清末建立的初、高等小学堂外,又开创了一些新式学校, 其中以甘肃西宁道属的海东藏区成绩最为显著。1912 年 将清末开办的蒙古半月学堂改建为宁海蒙番小学校, 设于 西宁三圣庙, 并开始招收藏族子弟入学, 以藏文为必修课, 为青海藏族现代教育之始。1920 年该校增设师范甲种讲 习科,为青海蒙藏地区培养师资六十余人, 1927 年更名为 宁海筹边学校, 分设中学、师范两部 º 。此外, 1913 年在北 大通地区建立了蒙番学校; 1922 年在贵德第三区创建了蒙 藏初级小学; 1925年民族上层人士郭毛南在祁连山下的门 源创立了一所官办的蒙藏初级小学。其间在玉树、千卜录、 郭密等藏区, 也先后开办了藏族小学 »。 甘南藏区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卓尼为先导。1922 年卓 尼土司杨积庆将清末开办的私塾¼, 改建为私立高等小学 校, 又称柳林小学,招收土司衙门职员子弟 60- 70 人入学, 此为甘南藏区第一所现代新式学校, 1928 年改为卓尼第一 区公立小学, 有学生 100 余人。与此同时, 卓尼第二、三区 也相继成立了公立初级小学, 各有学生 30 余人。此外, 在 岷县第一区麻子川、第二区岩昌 (今属舟曲县)、洛大 (今属 迭部县)及临潭石门口、东草山、古占等藏汉杂居的重要乡 镇也都建起了区立小学 ½。这些藏区小学与全国教育同 步, 贯彻了 1922年北京政府颁定的/ 新学制0 (壬戍学制) , 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学制, 即小学教育 6年, 初中与高中学 制各 3 年;小学开设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 然、园艺、工艺、体育、音乐等课程,剔除了封建性的教学内 容, 加强了自然科学与职业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和智能的 培养;国语教学一律采用白话文; 女子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利¾。这是在/ 五四0爱国运动影响之下的一次积极的教育 改革, 推动了/五四0新文化在藏区的传播。 / 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0的成立, 是北京政府时期甘 肃藏区文化教育的重要建树。据黄正清回忆, 这个组织初 名/ 藏民文化促进会0, 1926年 5 月成立于兰州浙江会馆(今 城关区金塔巷西段) ,是拉卜楞藏民在反对青海军阀马麒军 事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人宣侠父及 社会进步人士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本会之宗旨, 在于提 高藏民文化, 使得与国内各民族有平等之地位, 更进而与国 内民族共同奋斗, 要求中国民族国际地位上之平等。0成员 有黄正清、桑木旦(罗占彪)、拉麻加、邵光宇、杨步云、宋哲、 成来热布旦、恰热欧强、黄祥、杨正儒等人,公推黄正清为会 长。该会成立后除学习汉文外,还唱/ 打倒列强0等革命歌 曲,参加了兰州地区的反帝爱国运动 ¿。同时在临潭、岷 县、文县等地建立了分会, 开展了办学活动À。1927 年该会 迁至拉卜楞, 更名为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 132 二、国民政府时期甘肃藏区学校教育的发展 公布了一系列有关藏族教育的法规、法令与政策, 推行 了一系列的/ 兴学0、/ 兴文0措施与奖励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促进了藏族文 化教育的发展,在近现代民族教育史上留有一定的理论建 树与实践成果。 1929年 4 月国民政府公布了5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 实施方针6 , 确定了/ 三民主义0教育体制的政治基础 Á。同 年6 月公布5关于蒙藏决议案6, 确定以教育入手, 发展蒙藏 民族经济、文化之方针Â。1930 年 1月与 4 月,又先后公布 5蒙藏教育实施案要目6 11 条与5蒙藏教育实施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6 6 条, 规定/ 蒙藏各学校的组织、训练、课程、待遇, 均应以适用现 行教育方法为原则0; / 蒙藏各学校的课本, 除应采用全国统 一教材外,并宜酌量蒙藏社会情况与其需要, 另选适用教材 编入0 ; / 中等以下学校课本, 尤应译印汉蒙文、汉藏文合璧 本0 ;在教育经费上规定/ 小学经费及社会教育经费应由本 地方负担,不足之数由该省政府补助之; 职业学校、中学、师 范以及蒙藏学校、专科以上学校、留学补助、学术考察团等 经费由中央支给0 , 并对各项支付标难作出了具体规定 lv。 1929年 10 月国民政府公布5待遇蒙藏学生章程612 条, 1930 年 1月公布5保送蒙藏学生办法6 9 条, 1940 年公布5边疆学 生待遇办法6 16条, 对蒙藏学生的入学、升学、生活待遇、工 作分配等实行优待政策。如规定专科学校招生时, 蒙藏学 生得从宽收录, 或另举行入学考试; 在校学习时应免收学 费,其家境贫寒者推予发给公费,不受名额限制; 国立边疆 民族小学及师范学校的民族生, 除免收学费、食宿费外, 还 发给服装费、书籍费及零用金等等 lw。1939 年 4 月, 国民政 府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5推进边疆教育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6 , 进一步 明定边疆教育以/ 融合大中华民族各部分之文化并促进其 发展0为方针,强调/边疆教育得适应当地特殊环境及生活 习惯0 , / 初等教育应以公民训练、语文训练、职业训练并 重0 , / 中等教育应特别注重生活技能之训练及国家、民族意 识之养成0 , / 高等教育应以养成国家建设各项专门人才为 目的0 lx。 在教育实践上,国民政府时期甘肃藏区的教育事业有 较大的发展。分类志述如下: l.小学教育: 在甘南夏河, 1927 年 11 月拉卜楞藏民文 化促进会与夏河县政府分别创立藏民小学与中山小学各 1 所。1935 年春, 藏民小学由省教育厅接管,改名为拉卜楞小 学,黄正清兼任校长, 有教职员 9 人, 学生 102 人, 其中藏族 子弟 45人。同年中山小学更名为大夏小学 , 1936 年改名为 县立第一小学, 有学生 99 人, 其中藏族子弟 3 人。1939 年 在黄正清支持下,建立了拉卜楞女子小学, 隶属省教育厅, 由蒋毓美任校长,有学生八十余人, 这是甘青藏区第一所藏 民女子学校。截止 1941 年, 夏河县共办小学 8 所 ly。在甘 肃卓尼, 1928 年将原杨土司创办的私立小学改建为县立第 一小学,至 1935 年全县共开办小学 5 所。此外, 还在甘南 临潭、西固(今舟曲)建立了短期小学。截止 1936 年, 甘南 藏区有各种短期小学 29 所,在校生 1629 人。1942 年, 甘肃 省教育厅在卓尼柳林和夏河拉卜楞首建两所省立中心小 学,共 8个班, 有学生 439 人。至 1947年, 甘南卓尼、夏河、 岷县、西固(今舟曲) 4县, 共有中心国民学校与保国民学校 45 所,在校生2500余人 lz。在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天祝藏 区 l{, 1931 年在岔口驿、镇羌堡、连城、哈溪滩等地设区立小 学,至 1947 年建有中心小学 1 所,保国民学校 7 所, 共有学 生 488人 l|。在河西走廊西段的祁连山地藏区 l}, 1939 年至 1942年间, 由藏族开明人士顾嘉堪布#罗桑青利嘉措等人 先后开办了西藏寺、慈云寺、马蹄寺、长沟寺等 4 所寺院小 学,有学生 136 人 l~。 2.中学教育: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中学教育是一个比较 滞后的环节, 1926 年筹办了临潭初级中学, 隶属省教育厅, 招生 44 人,是甘南藏区唯一的中学, 也是甘南藏区的最高 学府。1938 年/中央庚款董事会0在酒泉开办了河西中学, 1943年后更名为民族中学, 隶属教育部, 招收蒙藏学生。 1946 年在甘南西固(今舟曲)设初级中学 1 所。 3. 师范教育: 1939 年教育部将边疆民族地区划分为 17 个师范区, 先后在川、康、滇、甘、青藏区设立了 6 所国立师 范学校, 其中在甘肃建有国立西北师范学校与国立肃州师 范学校。西北师范学校筹建于 1940 年,附设简易师范班与 蒙藏语言师资训练班, 1941 年由兰州迁至临夏, 合并了省 立临夏师范学校, 招收甘、青、新 3省回、蒙、藏学生入学, 设 师范、边师、简师 3 科, 1947 年有学生 138 人。肃州师范学 校, 1935年始建于酒泉,原名为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 招 收简易师范班, 1941 年 7 月改属教育部, 更名肃州师范, 1947年有学生 223 人, 为甘肃河西地区培养民族小学师 资。mu 4. 职业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培养边疆生 产建设人才, 开发民族地区资源,在西北与西南民族地区创 建了一批职业学校, 并明定职校以/ 适应边疆环境, 使员生 以学校为家庭, 实行半工半读制0 , / 生活与教育打成一片, 实行教、学、做、用合一0的教学方针。在甘南藏区先后开办 了两所国立职业学校,一所为国立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 校, 是 1938年 12 月由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在夏河筹办的, 次 年 3 月开学,招收卫生、畜牧两班。1941 年改隶教育部, 增 设普通科与卫生实验所、消费合作社、畜牧农场与家畜诊疗 所, 有教职员 17人, 学生 51 人。1946 年该校改由甘肃地方 办理, 易名为省立夏河简易师范学校 mv。另一所是国立拉 卜楞青年喇嘛职业学校, 1945 年 4 月由五世嘉木样丹白坚 赞呈准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办,并兼任校长,以/ 青年喇嘛得 以接受现代教育, 从事建边大业0为宗旨, 初招学生 100名, 分普通与职业两科。普通科开设公民、国文、常识、音乐、体 育、藏医药、天文历算等课程; 职业科开设编物学、纺织学、 漂染学及工厂实习等课程。1947年该校改办师范, 以培养 安多藏区师资为目的 mw。此外, 1939 年 3 月甘南禅定寺主 持活佛宋堪布还创办了 1 所喇嘛半日学校, 1942 年 7 月呈 准教育部更名为卓尼喇嘛国文讲习所, /旨在培植一般年幼 喇嘛略识普通国文, 粗具科学知识0 , /期能养成汉藏通译人 才0 ,招收该寺 15 岁以下僧童入学, 修业期限 6 年, 除加授 藏文外, 与国民学校课程设置相同 mx。 5. 高等教育:藏族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北京政府时期仍 为一片空白。1930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5蒙藏教育实施 计划6, 始在国立中央、北平两大学设置蒙藏班(大学预科 班) ,在中央政治大学及陆军大学设蒙藏特别班。据有关资 料记载, 1947 年有达赖之兄嘉洛顿珠、姐丈多吉尼玛, 拉卜 楞保安司令黄正清之子恭保朗台, 陌务旗官杨士杰等 4 人 由蒙藏委员会保送至中央政治大学特班学习,又有甘肃洮 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等藏族军官保送至中央陆军大学受 训 my。抗日战争爆发后, 西北与西南边疆战略地位日益重 要, 为培养/ 开发西北0、/ 建设西南0的边政人员, 1944 年在 中央大学与西北大学创办边政学系 ,开设民族语文、边疆史 地、边疆政制、民族学、宗教学以及社会调查等课程。1947 年夏兰州大学创办了边疆语文学系, 下设蒙、藏、维 3 个语 文班,招收学生 22 人。该系成立后, 便开始筹划藏文图书 资料的搜集工作, 并赴甘南拉卜楞寺与青海塔尔寺印制藏 文经书, 为甘青藏区培养了不少教育人才。1952 年全国院 校调整时,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与兰州大学边疆语文学系合 并于西北民族学院(今西北民族大学)语文系。 与汉族教育相比较,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的教育事业的 发展是滞后的, 更不能与今日藏族教育腾飞的盛况相比拟。 但新式学校教育的创办,毕竟是藏族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 它冲出了传统寺院教育的禁区,推动了近现(转前第 126页) 133 程度而助长者。0不可否认, 由于政治变革在近代中国艰辛 遭际, 梁启超本人也常常在先救国抑或先救民的问题上出 现矛盾, 他甚至认为依中国人的政治意识和参与政治的能 力,只能在政体上实行开明专制。但是, 他仍然看到了国家 的制度设置对国民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的培养所发生的 重要影响,因而在立宪运动的实践中, 他明确地批驳了清政 府所谓/ 国民程度0未及而拖延立宪的谎言,督促清政府/ 宜 速制定地方自治制度, 颁布实施, 以养成国民参政之习惯 也。01915 年,在反对/ 二十一条0的斗争中, 针对知识界/ 中 国人究竟犹有爱国心否耶? 中国人究竟犹有统治自国之能 力否耶?0的拷问,梁启超的回答是, / 此二事者, 断非我国人 良知良能中之所本无,而在今日实已窒塞摧残, 几无复萌蘖 可以为滋长之地。0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 中国人虽有国, 但在参政权力、学习政治智识、发展政治能力之机会, 及生 命财产受法律保障等方面,尚不如波兰、印度等已亡之国。0 这使得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往往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挫伤, 难 以形成持久的民族凝聚力,因此,要解决中国的内忧外患, 政治体制的变革已然迫在眉睫。 当然,公民意识的培养仅靠政治的变革是远远不够的, 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艰难程度看, 公民意识的缺失不仅 是政治体制的问题,而且也是传统文化造成的国民性问题, 是涉及民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转换的文化改 造工程。20 世纪初叶,梁启超在对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国 家的宣传介绍中, 就已经提出/ 今日世界之竞争国民之竞 争0的论断, 认为, / 欲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新学说变其 思想0。以5新民说6的发表为起点, 在对旧史学、旧文学的 检讨与批判中,他逐步形成了文化改造的思路。他指出两 千多年封建旧史的弊端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0 , / 知有 个人而不知有群体0, 弱化了国民的国家意识和公德观念。 / 史学者, 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 爱国 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 列国所以日进 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0在5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6一文 中,他大声疾呼: /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0 / 今日欲改良群治, 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 必自新小 说始!0由此提出了在启蒙思想史和近代学术思想史上著名 的/ 史界革命0和/ 小说界革命0的口号, 开启了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思想先河。 胡适在评价梁启超关于文化改造的思想地位时, 认为 / 梁启超先生办新民丛报, 自称-中国之新民. , 著了许多篇 -新民说. , 指出中国旧文化缺乏西方民族的许多-美德. ,如 公德,国家思想, 冒险,权利思想, 自由,自治, 进步,合群 ,毅 力,尚武等等; 他甚至于指出中国人缺乏私德! 这样推崇西 方文明而指斥中国固有的文明, 确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 新纪元。0胡适的看法不免带有其西化论的偏颇, 如果就实 践的深度、广度和所达到的社会影响力而言, 围绕着/ 最重 要的改革国民性0这一主题,新文化运动虽然早已超越了梁 启超的当年的思考。但与新文化运动激烈地反传统倾向相 比, 梁启超却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取向出发, 看到了民 族传统文化对构筑民族国家的巨大精神价值, 指出: / 凡一 国之能立于世界, 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 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 , ,斯实 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我同胞能数千年立国于亚洲大 陆, 必其所具特质,有宏大高尚完美 ,厘然异于群族者, 吾人 所当保存之而勿失坠也0 , 主张以/ 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0, / 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0的文化整合方法实现文化创新, 以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文化铸就具有公民主体意识的新国 民。 思想启蒙的时代虽已远去, 而培养公民意识、实现公民 权利依然是一个民族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发 展之路中必然面临的重大课题, 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深厚力量之源。作为 20 世纪 初站在时代前列的人物, 梁启超所提出的问题, 他的思想成 果对于当下乃至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仍有积极的参考价 值。 参考文献: [ 1]安东尼#吉登斯著, 胡宗泽等译.5民族- 国家与暴力6 [ 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41 页。 [ 2]5列宁全集6中文第二版第 24 卷, 第129页。 [ 3]黄兴涛.5现代/ 中华民族0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6 .人大 复印资料5中国近代史6[ J] 2002年第 4 期,第 4 页。 [ 4]李华兴、吴嘉勋. 5梁启超选集6 [ M ] . 上海: 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84 年版。 [ 5]李品兴. 5梁启超全集6第二册 [ M ] .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 年版。 [ 7]安东尼#D. 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5全球化时代的 民族与民族主义6 [ M] .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第 63 页 [ 8]5孙中山全集6第九卷[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第 239 页。 [ 10]罗志田:5乱世潜流: 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6 [ M ]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第 88) ) ) 89 页。 [ 11]胡适. 5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6 ,刘军宁主编.5北大传统 与近代中国6 [ M] .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 1998, 第 435页。 [ 12]5鲁迅景宋通信集6[ 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版, 第 22页 (上接第 133 页)代思想文化在藏区的传播, 培养了藏族的 新式人才,为新中国甘肃藏区社会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注释: ¹5甘肃新通志6第 38卷5学校志#学堂6 º5青海历史纪要6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57 页 »5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6 ,朱解琳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9月版, 第 153- 154 页 ¼私塾是藏族民间开办的私立学校, 为寺院教育与贵族教 育的补充形式。范长江在5中国的西北角6一书中报导称: 卓尼藏区在清代已广设私塾,几代土司/ 幼习汉书,汉文、汉 语皆甚通畅。0 ½ À5甘肃教育志6第 2卷5学校6第 27 页;第 30 页 ¾Á lwlx5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 1912- 1949)6 , 江苏教 育出版社 1990 年 7 月版, 第 41 页; 第 45 页; 第 635 页; 第 625 页 ¿ mx5甘肃文史资料选辑6第 30 辑 33 页;第 28 辑 58页  lv5总理对于蒙藏之遗训及中央对于蒙藏之法令6 , 边政 从书第四种, 1934年版, 第 63 页;第 99 页 lymv5甘肃夏河藏民调查记6马无忌著, 交通书局 1947 年 1 月版, 第 45页(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 lz mu mw5边疆教育概况6(续编) , 国民政府教育部编, 1947 年 8 月版,第 88- 92 页; 34- 40 页;第 59 页 l{清末隶属庄浪茶马理番同知, 1914 年设庄浪茶马理番委 员会, 1928年改隶永登县, 1936 年建天祝乡, 今属天祝藏族 自治县。 l|5兰州日报61948 年 2月 5 日 l}民国时期分属酒泉、高台、张掖 3 县, 今为肃南裕固族自 治县。 l~5新西北月刊6第 7 卷 7- 8 期( 1944 年) , 第47- 48页 my国民政府5蒙藏委员会档案6, 南京二档馆藏, 卷宗号 141 126
本文档为【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述评_郭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8954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5-12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