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_王仕勇

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_王仕勇

举报
开通vip

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_王仕勇 2012 年 10 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9 卷第 5 期 Oct. 2012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29 NO. 5 doi:12. 3969 / j. issn. 1672-0598. 2012. 05. 002 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 王仕勇 (重庆工商大学,400067)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网络流行语研究文献...

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_王仕勇
2012 年 10 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9 卷第 5 期 Oct. 2012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29 NO. 5 doi:12. 3969 / j. issn. 1672-0598. 2012. 05. 002 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 王仕勇 (重庆工商大学,400067)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网络流行语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当前研究中的主要理论 取向和主要议题,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若干研究建议。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网络社会;舆情;述评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 0598(2012)05 - 0007 - 06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30 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截至 2012 年 6 月底,我国有网民 5. 38 亿。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 攀升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网络社会迅速崛起。 2004 年,猫扑网和天涯网联合举办“十大网络流 行用语”评选活动后,很多门户网站和论坛都会 举行网络流行语的评选活动。近年来,我国网络 流行语不断涌现并发生流变,其传播范围广、速度 快、影响大,相当部分涉及特定社会事件,加之网 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特定互动关系的存在,其 对公民社会构建、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不 容忽视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网络流行语研究近年来得到了 一些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对近十年我国网络流 行语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回顾与评价,并从社会学 研究的视角对未来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二、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总体情况及主 要理论取向 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 CNKI 收录的论文为 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 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期刊不计年限,共检索到文章 252 篇(剔除重复发表的 1 篇)。如下表。 年度 2001 2004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 7 月底前 篇数 3 2 2 3 10 29 52 105 46 从论文发表时间和文本数量特征上看,最早 的研究始于 2001 年,但在 2008 年以前,发表的论 文很少,仅 10 篇,约占发表总量的 4%,发表的刊 物主要是《中国青年研究》(2 篇)和《语文建设》 7 * [收稿日期]2012 - 07 - 21 [基金项目]2011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XSH009)“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研究”;重庆市 2011 年度哲 学社会科学委托课题(2011WTB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范式研究” [作者简介]王仕勇(1970—) ,男,四川巴中人;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网络社会 学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 篇)以及几本大学学报。从 2008 年开始,相关 研究论文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成倍增长。 这种数量的增长与 2008年中国“正式成为Web2. 0 强国”[1],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与网民对 话,并提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及网络媒体在近几年系列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能量 密切相关。2008 年以来,“俯卧撑”、“打酱油”、 “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做了一个 非常艰难的决定”、“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 了”、“Hold 住”等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迅速在互 联网及现实社会传播并产生较大影响,也直接为 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从论文的学科归属来看,先期的研究以语言 学为主,主要从语言模因论、语言经济学、语音语 义变异、语言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等视角进行研究。① 随着网络 流行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以及传播及增值的特殊性,与此相应,有关网络流 行语的社会科学研究,迅速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到 了教育学②、传播学③、社会学④、心理学⑤等领域, 研究议题也从网络流行语的语境适应性、构词特 征、语用翻译等扩展到了社会心理、使用行为、生 成传播机制、流行机制、话语效应、网络舆论、价值 取向、社会影响及效果等较为广泛的领域。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目前对于网络流行语 的研究,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取向和研究策略,主要 为理论取向的研究和实证取向的研究。理论取向 研究有两种基本视角,一种是将已有的社会学、传 播学、心理学等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网络流行语的 研究中,对已有理论进行验证或补充。比如运用 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来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 播;运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 语对抗等。另一种是强调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 流行语、其他网络语言的特殊性,力图提出新的假 设和新的问题,来分析和概括网络流行语这种新 的社会现象。在实证取向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是 案例实证研究,如以“躲猫猫”、“俯卧撑”、“杯 具”、“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豆你玩”、“给 力”等典型案例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编码规律、 形成机制等,在调查研究、实地研究、统计分析等 方法的运用上显得比较薄弱。 以上分析的是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网络流 行语研究的专著几乎没有,只是在少量专著中散 见一些网络流行语研究的内容。如黄涛在《流行 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一 书介绍了网络流行语的构词形式;汤玫英在《网 络语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一书中用 专章论述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产生及类型等问 题。杜俊飞在《沸腾的冰点:中国网络舆情报告》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喻国明在《中国社会舆 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李 彪在《舆情:山雨欲来》(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等著作中也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 8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9 卷 ① ② ③ ④ ⑤ 彭嘉强:《尊重创新讲究规范──谈谈网络流行语的规范》(语文建设 2001. 8) ;刘念:《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经济 学原则》(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6)等。 钟志奇、刘利:《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 ;曹宣 明、罗鑫:《青年网络流行语与价值观教育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0. 6)等。 刘影:《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编辑学刊 2009. 6) ;张晋升等:《网络政务监督流行语解读———“躲猫猫” 事件的符号特征与传播意义》(国际新闻界 2010. 3) ;方毅华、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现代传播 2011. 12) ;傅国春:《从网络流行语看舆情之嬗变》(新闻知识 2012. 2)等。 郑丹娘:《“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自说自话”》(中国青年研究 2001. 4) ;梅艳:《“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 7) ;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江淮论坛 2008. 4) ;王臻:《隐喻的魅力》(新闻知识 2009. 3) ;王臻:《隐喻的魅力———网络流行语“井喷”的社会背景分析》(新闻知识 2009. 3) ;祖明远:《网络流行语背后的 话语表达———以“俯卧撑”、“躲猫猫”等为例》(新闻世界 2010. 6) ;姜胜洪:《当前我国网络流行语中的舆情分析》(未来 与发展 2010. 6) ;韩玉花:《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新闻爱好者 2010. 6)等。 廖友国:《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郝静:《2008 年大学生网络流行语 的心理剖析》(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等。 王骁炜的《实用网络流行语》(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北京康世经济发展研究所编的《网络流行 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文汇新民联合报 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从 2005 年开始定期发布的 《中国流行语》,这些著作多为工具书性质,未从 学理上进行研究。 三、网络流行语研究的主要议题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目前在相关研究中有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 定义。郑丹娘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流 行的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人在聊天时使用的 “键盘语言”。[2]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一书中 提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一个影响巨大的 群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 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3]陈一民教 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 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 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 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4]杨 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 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 言。[5]南京大学孙洁、樊启迪、巢乃鹏运用文献分 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比较了网络流行语、网络通用 语和网络语言的差异。[6] 总体来看,目前对网络流行语定义的基础研 究还不多,研究者从自身专业角度和关注视角得 出了对网络流行语某些特征强化的相关定义,较 粗略地描述了网络流行语特征,但总体看还没有 分清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网络热词的区别,存 在定义模糊、界定不清等缺点,还存在一些分歧亟 待厘清。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由于概念界定不清,甚至把网络语言归入网 络流行语范畴,导致对网络流行语类型划分和特 征把握上众说纷纭。目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以下几种说法。谢亚军认为,网络流行语有首字 母缩略、数字谐音、符号语言、汉语谐音词、语码混 合及语义迁移等几种类型[7]。伍凌从网络流行 语的构成方式把其划分为语义偏离、语法偏离、借 形赋义三种类型。[8]也有学者根据其产生途径把 网络流行语划分为“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变化中 产生的新词”、“旧词语的重新流行”、“外来语词 的使用”和“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大众传媒中的 经典语言”等。[9]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中将 网络流行语分为单纯流行语和格式流行语。她认 为,以完整的词语形式出现的流行语即为单纯流 行语,如“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郭跳跳” “做人不能太 CNN”等就是此类;以一定的语言格 式出现的流行语即为格式流行语,其来源主要有 走红的网络作品、畅销书籍、风靡的广告语、流行 歌曲、热播电视剧、著名的电影对白等。[10]这些都 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类型划分。 也有研究者基于传播学视角根据来源把网络 流行语划分为源于方言词语、外来词语、影视文学 作品、网民个性创造和新闻事件等几种类型。[11] 杨萍认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般网络用语,网民自 创流行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及与社会公共事件相关 的网络流行语。[12]还有研究者根据流行语意义指 向的不同,把其分为利益诉求类流行语、情绪宣泄 类流行语、价值追求类流行语。[13] (三)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特征的 概括也有较大差异。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研究者 大多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新奇性、流行 性、简洁性、娱乐性、可复制性、不规范性等特征。 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研究者认为其具有语料来源 的广泛性、使用群体的层次性、使用目的的多样 性、传播范围的无界性等特征。[14]也有研究者认 为流行性和与实践紧密相关是网络流行语的两大 显著特征。[15]黄碧云认为,从符号学理论来看,网 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现实性和象征性、隐喻性 和反讽色彩、衍生性和推广性、蹿红快和周 期短。[16] (四)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 这类议题在目前研究中占有较大比重。从新 认知语用学角度,杨青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个认 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 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17]伍文忠运用 “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认为新媒体作用、受众 影响以及语境关联的推动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 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18]中国传媒大学方毅华 等认为,网络流行语源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其成因 9 第 5 期 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有社会经济背景、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其中社会心理包括网民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求 变心理和求异心理等。网络流行语与网民从众从 优的群体意识,性别地域等社会因素,从众心理、 压力宣泄心理、语言游戏心理、尚简求快心理、猎 奇求新心理和委婉含蓄心理等心理因素紧密相 关。[19]刘国强等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 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 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20] (五)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心理 这类议题主要围绕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视角进 行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语见证了社会变迁,反映了 变迁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态。大多数研究者认 为,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的自我实现心理、从众 心理、求新求异心理、质疑批判心理、娱乐消遣心 理、宣泄释放心理等。王清杰在《网络流行语的 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一文中提出,网络流 行语是在迎合颠覆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 显个性的心理诉求中得以产生和盛行的。[21]祖明 远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表达———以“俯卧 撑”、“躲猫猫”等为例》中提出,网络流行语往往 与具体的社会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特点都是官 方的解释中另有隐情,信息公开的程度不高,网络 流行语是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22]黄海波认为, 以新颖性和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娱乐心理、追求 时尚的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寻找刺激的求 新心理、打破世俗的逆反心理是网络流行语形成 的心理动因。[23] (六)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 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人群、使用环境、使用 行为等是研究网络流行语传播范围、社会影响等 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研究内容,但目前这类成果极 少。杨明刚、陈韵超、顾明毅等研究者采用配额样 本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上海 13 所高校 1 300 位大学生,对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网络流行 语熟悉程度和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等内容进行调 查后得出结论: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作为 一种新生事物而持温和的包容态度,选择略有使 用和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访者达到 51. 9%, 84. 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娱乐性,认 可网络流行语创造性的达到 63%,有近半数大学 生认同社会事件派生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责 任感。[24] (七)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与影响 网络流行语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针对其功 能与影响研究者有以下代表性观点。方毅华等人 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适应网络传播特性、彰显草 根文化、引发社会思考等正效应,同时具有形成网 络语言暴力、影响语言规范化等负效应。[25]甘露 在《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一文中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和语言文化的影 响,认为其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推动了新 闻事件的发展和信息公开,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 在语言文化方面,活跃了民间语文生活,影响语言 文化发展方向,容易给部分人群造成理解障 碍。[26]盛若菁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树异于人的先 锋意识,反映了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和社会心理 的表达诉求,对个体社会化存在着正面和负面的 影响。[27] (八)网络流行语中的舆情 这类研究主要从传统舆论学研究的视角,将 网络流行语生成和传播中网民的意见情绪表达等 同于社会舆论的表达,往往以个案为主,在对个案 剖析的过程中分析网络舆论生成规律,但其中分 析到的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天 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姜胜洪以 2009 年度网络流 行语为例,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描绘出人们内心 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网民对公权的质 疑和讽刺,以及对关乎公共利益的真相的期盼和 渴求。[28]笔者在《理解网络文化》一书中提出,网 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深层社会原因,它是深层的 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 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弱势群体权利保护 不足、政府公信力不足、核心价值缺失、释压渠道 不足等问题。 (九)网络流行语的控制 网络社会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网络、网络社会运行条件和环境的安全(技术控 制、信息源控制) ;二是对人与人在网络社会中的 相互关系和需要(包含虚拟的需求)的控制。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研究,侧重于两 个方面:一是从语言学角度,肯定网络流行语的语 01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9 卷 义创新和形式创新,肯定对于丰富语言和表达方 式的重要意义,同时因其不规范对汉语的健康发 展带来不利提出引导和规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 语言有自净化能力,不必强制规范。二是从社会 学、政治学等角度,基于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管理带 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姜胜洪认为,首先要 关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民生,切实解决收入分 配不公;其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提 高政府公信力。北京邮电大学刘德良教授认为, “网络流行语对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是大 有裨益的,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一种较好方 式。”[29]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使得社会生 活景观、政治图景的规约性特征式微,在悄无声息 中颠覆了人们对美丑、善恶、荣辱、是非的区分,因 此对它监测、引导、控制是必要的、合理的。[30] 四、社会学视角下的未来研究展望 根据对相关研究文章的梳理,笔者发现学术 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积累,研究 议题比较多元,涉及网络流行语的很多方面,但总 体来说由于网络流行语更新快,动态性强,研究不 够聚焦,重点不突出,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未来 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童星关于网络社会 交往研究、谢俊贵关于信息化转型中的社会分化 研究、戚功关于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重塑和 再造”研究等成果等网络流行语研究有重要参考 意义。同时,杜尔克姆、马林诺斯基功能论的文化 社会学观点和 G. H.米德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 点等对网络流行语研究也可提供重要借鉴。 (一)网络流行语定义及分类问题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这点基 本形成共识,但这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概念的 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就涉及两种逻辑方法:明确 内涵的逻辑方法是定义,明确外延的逻辑方法是 分类。笔者以为,按照“属加种差”的方法来下定 义,如何在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和表现形式等维度 上找出“种差”非常关键。在分类上,语言学从语 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作为分类基准,但社会学不 能忽略“人”的存在不能忽略使用网络流行语族 群的存在,言语共同体理论是分析界定网络流行 语外延的重要工具。 (二)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有其偶然性,也有 其必然性。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去等级性等特 征,并与现实社会存在着特定的互动关系。这种 特征和关系的存在,将直接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 产生影响。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文化, 类型各不相同,其生成原因也有差异。网络符号 的空间系统特性、社会转型环境、网络社会群体作 用、网络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网民的年龄结构、社 会身份、社会心理、社会态度、文化结构对网络流 行语的生成、传播有着重要关联。如何以一种有 社会学意义的方式对这些生成传播原因进行归类 和概括,将这些原因放入一个可接受的框架中,是 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方面。 (三)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每一种社会现象的 背后都包含着两个方面:根据该社会现象影响的 积极性来看,可以分为正面积极的影响和反面消 极的影响,分别简称正功能和负功能;根据影响的 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即显在 的已经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的未预知的功能。网络 流行语对网络社会、现实社会的影响及对网民公 民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等客观社会后果,网络流行 语在舆论监督、民意表达、推进民主、安全阀作用 等方面的正功能以及对社会稳定影响方面的负功 能,网络话语阶层结构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否 协调,网络流行语能否体现出网络社会新权力和 新权威等,如何比较全面地考察网络流行语的客 观后果,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四)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及控制 语言与人、社会不可分割,网络流行语也是如 此。不容否认,目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富差 距、文化和教育差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 步,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 社会问题是否相关,与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心态是 一种什么关系,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现实社会表 达机制和话语权的分配有多大相关度,这些还需 要运用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研 究。同时,怎样促进表达渠道畅通和社会走向公 平公正,减少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功能, 从而发挥积极功能,有效治理虚拟社会,这些都亟 待研究。 11 第 5 期 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白承宰. Web2. 0 新强者———中国走在了美国前面 [N].朝鲜日报(中文网) ,2008-9-10. [2]郑丹娘.“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自说自话”[J].中 国青年研究,2001(4). [3]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76. [4]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中南林 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5]杨萍. 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 [J].新闻前哨,2010(4). [6]孙洁,樊启迪,巢乃鹏.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辨析与传播 过程[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9). [7]谢亚军.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与结构特征探讨[J]. 内 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 [8]伍凌.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及形成原因[J]. 宁波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9]姜红.试论当代中国的社会流行语[J]. 安徽农业大 学学报,2005(6). [10]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85-89. [11]陈绍富.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重庆 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1. [12]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 [J].新闻前哨,2010(4). [13]王仕勇.理解网络文化———媒介与社会的视角[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14]陈绍富.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重庆 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1. [15]孙洁,樊启迪,巢乃鹏.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辨析与传 播过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9). [16]黄碧云.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J].新闻 与传播研究,2011(2). [17]杨青.新认知语用学对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的阐释 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18]伍文忠.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J].黄石理工学 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4). [19]方毅华,罗鹏. “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 析[J].现代传播,2011(12). [20]刘国强,袁光锋. 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J]. 现 代传播,2009(5). [21]王清杰.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7). [22]祖明远. 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表达———以“俯卧 撑”、“躲猫猫”等为例[J].新闻世界,2010(6). [23]黄海波.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析[J].重 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24]杨明刚,等.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的调查与分 析[J].中国广告,2011(12). [25]方毅华,罗鹏. “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 析[J].现代传播,2011(12). [26]甘露. 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J].中国传媒科技,2011(12). [27]盛若菁.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 江淮论 坛,2008(4). [28]姜胜洪.当前我国网络流行语中的舆情分析[J].未 来与发展,2010(6). [29]网络流行语折射的公众权利焦虑应引起政府重视 [EB /OL]. http:/ /book. sina. com. cn,2010-11-18. [30]武月锋,王川.网络流行语的理论基础:涵义、类型与 研究意义[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9). (责任编校:朱德东)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Popular Words on Internet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WANG Shi-yo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sorting out of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popular words on internet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nalyzes main theoretical trends and main topics in current researches,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research and gives several sug- gestions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Key words:popular words on internet;network society;public opinion;review 21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9 卷
本文档为【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_王仕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579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5-24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