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_韩恒悦 (1)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_韩恒悦 (1)

举报
开通vip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_韩恒悦 (1)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 Ξ 韩恒悦  张  逸  袁志祥 (陕西省地震局 , 西安  710068) 摘要  渭河盆地和灵宝盆地的形成始于始新世 , 中新世运城盆地开始形成 , 到上新世时期渭河断陷带统一。 早更新世断陷带内形成广阔的“三门湖”, 中更新世时期“三门湖”逐渐萎缩消亡。晚更新世以来断陷带继承 性的发展。由于受秦岭、华山山前断裂带等相关阶状正断层的正倾滑运动的控制 , 断陷带演化过程主要表现 为大幅度的沉陷、扩张并接受巨厚的堆积 , 在其内部产生了一系列向南掀斜的断块差异运动。断陷带新...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_韩恒悦 (1)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 Ξ 韩恒悦  张  逸  袁志祥 (陕西省地震局 , 西安  710068) 摘要  渭河盆地和灵宝盆地的形成始于始新世 , 中新世运城盆地开始形成 , 到上新世时期渭河断陷带统一。 早更新世断陷带内形成广阔的“三门湖”, 中更新世时期“三门湖”逐渐萎缩消亡。晚更新世以来断陷带继承 性的发展。由于受秦岭、华山山前断裂带等相关阶状正断层的正倾滑运动的控制 , 断陷带演化过程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为大幅度的沉陷、扩张并接受巨厚的堆积 , 在其内部产生了一系列向南掀斜的断块差异运动。断陷带新地质 时期垂直差异运动十分强烈 , 是一强地震活动区。 关键词 : 渭河断陷盆地带 ; 形成演化 ; 断块运动 中图分类号 : P3151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0666 (2002) 04 - 0362 - 07 1  区域地质概况 渭河断陷盆地带西起陕西宝鸡 , 东达山西运城和河南灵宝、三门峡一带 , 主要包括渭河、运城和灵 宝三个断陷盆地。断陷盆地带总体上成近东西向分布 , 向东渐转为北东东向 , 与山西断陷带相接 ; 西端 与鄂尔多斯地块西南边缘的弧形断裂束相连。断陷盆地带东西长达 400 余公里。新生代以来 , 断陷盆地 带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沉陷并接受巨厚的松散层堆积。由于受秦岭、华山山前断裂带等相关阶状正断层 的正倾滑运动控制 , 整个断陷盆地带在时空上呈现出拗陷与隆起 , 凹陷与凸起的复式盆 —岭构造系统。 渭河断陷带南深北浅 , 向南倾斜[1 ] , 是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下陷幅度和堆积厚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 也是 新地质时期垂直差异运动和历史地震十分强烈的地区。 渭河断陷盆地带以北为鄂尔多斯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在中生代时期是一大型内陆拗陷盆地 , 广泛堆 积了三叠纪至白垩纪地层。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拗陷区整体缓慢抬升 , 遭受剥蚀和夷平 , 普遍缺失沉积。 直至中新世晚期 , 鄂尔多斯地块在不断隆起的同时 , 其地势由原先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变为西北翘起 , 向 东南倾俯 , 开始接受土状堆积 , 即三趾马红色粘土层。进入第四纪时期 , 鄂尔多斯地块仍处于北仰南俯 的不均衡上升状态 , 以至水系向东南汇流。这一时期变得干燥 , 地块广泛接受风积黄土的连续堆积 , 地 面遭受强烈侵蚀切割 , 形成著名的黄土高原。此外 , 在鄂尔多斯地块的南缘还有一些由下古生代石灰岩 组成的孤立的低山丘陵 , 一般海拔 900m~1300m , 通常称之为北山山地。北山山地的山脊平缓 , 山岭多 是南坡陡 , 北坡缓的单面山 , 向黄土高原逐渐过渡。由北山山地向鄂尔多斯地块的内部 , 中生代和中生 代以前的地层分布的范围逐渐退缩 , 地层的时代随之依次变新。鄂尔多斯地块的内部 , 未产生大的褶皱 和断裂 , 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少见 , 是一个地质历史上长期相对稳定和完整的构造单元。 渭河断陷盆地带以南则为近东西向绵延的秦岭造山带。秦岭造山带从早古生代开始发生裂陷和拗 陷 , 在中三迭世末期的印支运动中 , 海盆消失 , 秦岭整体回返隆起。大致以太阳寺 —沙沟街 —商南一线 为界 , 以北为加里东期的褶皱带 , 以南则为海西 —印支期褶皱带[2 ] 。在燕山运动中秦岭以断裂和断块活 动为主 , 形成了一些受断裂控制的窄小盆地。此外 , 还有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早第三纪特 别是中新世以来 , 秦岭在大幅度急剧抬升的同时 , 还表现了向北翘起 , 向南掀斜的断块山地活动特征。 第 25 卷 第 4 期 2002 年 10 月         地  震  研  究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Vol125 , No14 Oct . , 2002 Ξ 收稿日期 : 2002 - 03 - 26. 作者简介 : 韩恒悦 (1946~) , 男 , 陕西人 ,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活断层和第四纪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秦岭造山带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地质演化 , 与山体走向一致的紧密褶皱带及大断裂带十分发育 , 并伴有大 面积的岩浆侵入活动与复杂的变质作用 , 地质构造和地质结构十分复杂。秦岭山地的山势险峻 , 山脊海 拔高度多在 1000m~3000m 之间 (主峰太白山高程 3767m) , 是我国东部地区一条明显的南北地理分界 线。从秦岭山地内北流而下的水系 , 流程短 , 切割深 , 沟床的纵比降大。山地以陡峭高峻的正向断层崖 和断层三角面与渭河断陷盆地带相接。 2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与演化 晚白垩世及其以前 , 秦岭和鄂尔多斯地块及中条山、骊山等所涉及的广大地区联为一体 , 现今的渭 河盆地带为一隆起构造区 , 长期遭受剥蚀夷平 , 同时在隆起两翼的挠曲部位还形成一系列断面向南、向 北的逆断层或逆掩断层 , 中间部分发生巨大断裂。在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凤翔老爷岭、礼泉唐王陵、泾 阳嵯峨山以及白水杜康沟等地均可见到一系列由南向北推升的迭瓦状逆冲断层。这些逆断层的断面向南 倾斜 , 主要产生于寒武 —奥陶纪灰岩和石炭 —二迭纪砂页岩地层内。在秦岭造山带北麓的宝鸡钓鱼台、 蓝台辋峪、华山火车站等地也可见到许多由北向南的逆冲断层。这些逆断层的断面向北倾斜 , 主要产生 于古老的变质岩与燕山期花岗岩地层内。 另外 , 在北山内侧的铜川焦坪和宜君一带下白垩统志丹群底砾岩的砾石成份以石灰岩和石英岩为 主 , 在北山西部的彬县、麟游等地砾石成份又以花岗岩和片麻岩占优势。志丹群这些岩石材料的性质表 明 , 被剥蚀的母岩是石灰岩、变质岩和花岗岩。很显然 , 这些变质岩和花岗岩的起源地只能是渭河隆起 和其南面的秦岭。北山内侧志丹群的岩石成份和秦岭、北山的靠近山前地带的逆冲推覆断层 , 说明晚白 垩世以前秦岭和鄂尔多斯地块相互联结 , 今渭河地区确是一隆起地带 , 并且在隆起的两侧存在近南北向 的挤压力。 211  早第三纪时期 晚白垩世至古新世 , 渭河隆起区遭受长期剥蚀夷平作用后 , 自始新世起 , 由于区域应力场的变化 , 沿原挤压断裂带作反向张性正断活动 , 在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的结合部位 , 因裂陷作用形成了狭窄的渭 河、灵宝半地堑并积水成湖。当时渭河盆地的范围大体在周至以东 , 渭河断裂以南 , 余下断裂及华山山 前断裂以北 , 向东可与灵宝盆地相连 (图 1) 。盆地中的堆积以泥质、细砂物质为主。这种情况一直持 续到渐新世晚期。从钻孔剖面可见 , 上始新统至渐新统在盆地的中东部埋深于 2000m~5000m 范围内 , 总厚度约 3000m。在骊山南麓这套湖河相紫红色泥岩夹砂砾岩地层出露于地表 , 不整合于太古界变质岩 与华力西 —燕山期花岗岩之上 , 总厚度 1600m。 212  晚第三纪时期 渐新世晚期和中新世早期 , 渭河断陷带由断陷沉降转为隆起 , 未接受沉积 , 造成上、下第三系不整 合接触。自中新世中期开始随着边界断裂的滑落 , 断陷带下陷的范围、幅度迅速向外扩大。北边的扶 风、乾县、三原、富平一带也沉降接受沉积 , 其北界直抵口镇 —关山断裂。同时向东到中条山北麓断裂 和双泉 —临猗断裂间的地块也因沉降而形成运城盆地。 在中新世的中、晚期 , 渭河盆地的断陷幅度大约为 1458m , 盆地的南界断裂仍是余下断裂和华山山 前断裂 , 这个时期的地层由浅棕红色砂岩、褐色泥岩夹灰白色细砂岩及粗砂岩组成。在盆地边缘的骊山 南麓和灞河两岸该期地层发育较好 , 为一套砂岩与页岩的互层堆积 , 最大厚度为 322m~110m。这个时 期的运城盆地下陷幅度约为 2000m。但是灵宝盆地却有所不同 , 在中新世的中、晚期一直处于上升状 态 , 未接受沉积。 上新世时期是渭河断陷盆地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 在该时期断陷带的裂陷作用加剧 , 盆地的范 围向四周大幅度扩张。渭河盆地的南缘到达秦岭山前断裂 , 向北越过乾县 —富平一线抵北山南缘。西部 歧山 —马召断裂以西的宝鸡 —眉县地区 , 始新世以来一直处于相对隆起状态 , 此时也断陷接受沉积。渭 3634 期               韩恒悦等 :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 河盆地中的西安与固市两个拗陷和临潼 —高陵与朝邑一带的两个凸起形成。在两个拗陷中心上新世湖相 沉积厚度分别为 2380m 和 2013m。在两个凸起区沉积厚度分别为 1600m 和 1500m , 属河流相堆积。盆地 西部的宝鸡、眉县一带 , 只有上新世早、中期沉积 , 厚 300m~540m ; 到上新世晚期该地带又复隆起。 此外 , 上新世地层在洛河下游、黄河两岸和骊山等地出露较广 , 但其岩性不尽相同。 图 1  渭河断陷带横剖面图 (据地质部第三普查勘探大队)  a. 西安拗陷 : F1 秦岭山前断裂带 ; F2 余下断裂 ; F3 渭河断裂带 ; F4 口镇—关山断裂带 b. 固市拗陷 : F1 华山山前断裂带 ; F2 骊山山前断裂带 ; F3 泾阳—渭南断裂 ; F4 乾县—富平断裂 ; F4 乾县—富平断 裂 ; F5 北山山前断裂带 c. 灵宝—运城拗陷 : F1 华山山前断裂带 ; F2 中条山山前断裂带 ; F3 双泉—临猗断裂带 上新世时期灵宝盆地也由中新世的隆起转为沉降 , 但幅度较小 , 厚度仅为 350m。运城盆地的沉降 中心位于运城、虞乡一带的运城拗陷 , 该拗陷区的河湖相沉积厚度达 2000m。 综上所述 , 渭河盆地和灵宝盆地的形成始于始新世 , 运城盆地直到中新世才开始形成。整个渭河断 463 地  震  研  究                     25 卷 陷带于上新世时期统一起来。在上新世时期 , 由于渭河断陷带内部断裂的正倾滑活动 , 开始发生了明显 的上升和下降运动 , 西安、固市、运城三个南深北浅的拗陷区及凸起、断阶和断块构造的形成 , 奠定了 不对称复式地堑的格局。 213  第四纪时期 早更新世时期 , 渭河断陷带的演化基本继承了上新世的构造格局。在这一时期 , 由于渭河断陷带下 陷的速度超过了堆积的速度以及断陷带的向外扩张 , 形成广阔的山间湖盆“三门湖”。“三门湖”西抵岐 山、马召一带 , 东达灵宝、三门峡 , 现今断陷带的洛河流域、黄河两岸和中条山南北两侧 , 东西约 300km , 南北数十公里均为湖泊水域。该时期相应的河湖沉积为三门组。据钻孔资料 , 靠近华山山前断 裂带的固市拗陷南部三门组沉积最大 , 可达 745m , 而西安拗陷则为 370m , 运城拗陷 333m。沉积物岩性 为浅绿色、灰黄、棕黄色泥岩和粉砂岩夹砾中粗砂。在断陷带的边缘出现风成黄土堆积 , 岩性为暗棕色 石质亚粘土 , 赋存褐色埋藏土和钙质结核层 , 与午城黄土相当。早更新世时期秦岭、华山等山体强烈抬 升 , 形成北翘南倾的掀斜山地。 中更新世或中更新世的末期 , “三门湖”逐渐萎缩消亡 , 黄河、渭河成为外流水系。在运城盆地 , 湖泊消亡的时间可能是中更新世晚期 , 渭河盆地和灵宝盆地湖泊消亡的时间还要早一些。据钻孔资料 , 西安拗陷的中更新世河流相及残湖相沉积厚度最大为 400m。相当于离石黄土的红褐色亚粘土夹多层古 土壤条带广泛分布 , 在断陷带边缘黄土与河流相堆积交错叠置 , 其厚度可达百余米。由于整个断陷带的 间歇性裂陷作用 , 其冲积物组成了黄河、渭河及一级支流的 Ⅲ、Ⅳ级阶地 , 并于晚期开始 , 因断块差异 运动那些相对隆起的断块则被黄土覆盖成为黄土塬或黄土台地。 晚更新世 , 渭河断陷带仍继续沉降 , 除运城拗陷一带残留的湖泊外 , 其余均以河流广泛发育为特 征。秦岭、北山的山前许多峪口在晚更新世形成了很多宽大的洪积扇裙。黄河、渭河等主要支流发育 Ⅱ 级阶地。秦岭以北的气候干燥凉爽 , 与马兰黄土相当的风积黄土甚为发育 , 披盖在塬、台地及各大河流 的高阶地上 , 在塬区堆积的最大厚度可达 30 余米。 全新世以来 , 渭河断陷带的运城一带仍有盐湖残存 , 华阴北、周至等地发育沼泽湿地。据钻孔揭示 在固市拗陷全新世平均堆积厚度约为 45m , 全新世的堆积物组成各河流的 Ⅰ级阶地和河漫滩 , 说明断陷 带内的拗陷区仍在沉降 , 凸起、塬则继承性上升。受多条活断层的控制 , 一系列次一级断块的差异运动 继续发展。自中更新世以来由于断陷带经历了多次的沉陷与堆积的轮回 , 从而形成了许多级河流冲积阶 地。 华县老县城位于渭河的第 Ⅰ级阶地上 , 县城西关在工程开挖的过程中 , 于地面以下发现了 6 层铺地 青砖 , 其中最底一层的铺地青砖面距现地表为 518m , 其它相邻砖的层间距为 018m~112m 不等。按“秦 砖汉瓦”之说 , 因为秦朝距今两千余年 , 青砖使用的时间若按 2000 年计算 , 那么华县老县城铺地青砖 则说明该地段地壳平均下陷的速率可达 219mm/ a。 据石油地质钻井资料 , 第四纪时期以来 , 渭河断陷带沉积最大厚度在宝鸡凸起为 127m , 西安拗陷 为 1200m , 临潼凸起为 870m , 固市拗陷为 1352m , 朝邑凸起为 930m , 而灵宝拗陷大于 300m , 运城拗陷 为 520m。 渭河断陷带在早第三纪发育于今渭河盆地的中、东部一带和灵宝盆地。晚第三纪时期断陷带向北、 向南扩展至今秦岭和北山的山前 , 向东、向西扩展至运城盆地和宝鸡一带。第四纪时期断陷带继承性地 发展 , 并在内部产生了一系列掀斜式断块的差异运动。从早第三纪始新世至第四纪全新世渭河断陷带由 于大幅度的裂陷和横向扩张 , 接受了 7000m 以上的松散堆积物 , 第四纪沉降中心及运城现代盐湖的分布 都偏向于盆地的南侧。由此可见 , 渭河断陷带下陷的幅度比南、北两侧的秦岭和北山的山体上升高度要 大得多。受秦岭山前断裂和华山山前断裂等相关断层正倾滑运动的控制 , 渭河断陷带演化过程具有边 断、边陷、边填的演化特征 , 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差异性 , 在横向和纵向上表现了极大的不 对称性。 5634 期               韩恒悦等 :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 3  渭河断陷带内部的断块运动 渭河断陷带处于秦岭断块山地与鄂尔斯地块之间 , 总体上是向南倾斜的不对称的新生代断块。由于 受近东西向、北东向及北西向正倾滑断层系统的控制 , 在渭河断陷带的内部又形成了若干个大小不一的 次一级断块构造。这些次一级的断块按其运动的性质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 一种是凸起 , 另一种 是拗陷。其中 , 第三纪、第四纪沉积厚度大 , 只发育第 Ⅱ级以下河流阶地的单元是拗陷 ; 而新生代沉积 较小 , 发育第 Ⅲ级以上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的单元是凸起。凸起和拗陷以活动断裂为界 , 大型拗陷、凸 起的交界断裂以及大型拗陷与强烈凸起的断块山地交界断裂往往是中强地震活动的地带。 311  断块的划分 在渭河盆地中 , 可划分出宝鸡凸起、咸阳凸起、蒲城凸起、骊山凸起及西安拗陷和固市拗陷。此 外 , 还有西安和固市两大拗陷之间的北西向临潼凸起与固市拗陷以东的朝邑凸起。 在运城盆地中 , 可划分为运城拗陷、鸣条岗凸起、峨眉台地凸起和盆地南侧的中条山断块山地。在 灵宝盆地中 , 以灵宝拗陷为主 , 若再细划分还可分出几个小型的拗陷和凸起 (图 2) 。渭河断陷带的凸 起或拗陷即使是同一种类型 , 它们在演化过程、发育规模、运动的幅度、速率都有很大的不同。 图 2  渭河断陷带第四纪断块图  1. 盆地边界 ; 2. 活动断裂及编号 ; 3. 断块及编号 ; 4. 断块倾斜方向 ; 5. M 810 地震震中 ; 6. M 710 地震震中 ; 7. 610 ≤M ≥619 地震震中 ; 8. 510 ≤M ≥519 地震震中 断块 : Ⅰ宝鸡凸起 ; Ⅱ咸阳凸起 ; Ⅲ西安拗陷 ; Ⅳ骊山凸起 ; Ⅴ阳廓凸起 ; Ⅵ固市拗陷 ; Ⅶ运城拗陷 ; Ⅷ中条山断凸 ; Ⅸ灵宝拗陷 ; Ⅹ峨嵋台地凸起 ; Ⅺ蒲城凸起 断裂 : ①秦岭山前断裂带 ; ②华山山前断裂 ; ③中条山山前断裂带 ; ④骊山山前断裂带 ; ⑤渭河断裂带 ; ⑥泾阳—渭南 断裂带 ; ⑦关山—口镇断裂带 ; ⑧双泉—临猗断裂带 ; ⑨乾县—富平断裂带 ; ⑩岐山—马召断裂 ; λϖ长安—临潼 断裂 ; λω余下断裂 312  断块的掀斜运动和区域性横向凸起 渭河断陷带南缘的断层少 , 落差大 , 北缘的断层多 , 落差小。断陷作用整体上具有南深北浅 , 向南 掀斜的活动特征。渭河断陷带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秦岭、华山的山前断裂带正倾滑运动的控制与影响。 秦岭、华山的山前断裂带均向北倾斜 , 倾角高达 65°以上。秦岭和华山的山体表现北翘南倾 , 主脊和分 水岭靠近山地的北坡 , 向北流入渭河盆地的河流十分短促 , 强烈侵蚀下切。在西段太白山地区 , 第三纪 663 地  震  研  究                     25 卷 夷平面高程达 3700m , 向南倾斜 18°。鄂尔多斯地块在中新世至第四纪时期 , 地块的西北翘起 , 向东南 倾斜 , 导致水系向东南汇流和长城以南黄土的堆积。中新世以来 , 秦岭断块山地和鄂尔多斯地块在隆升 的过程中 , 都表现了北翘南倾的掀斜运动特征。在渭河断陷带的内部 , 由于相关断裂的继承性活动 , 次 一级断块也表现为向南掀斜的变形特征。 运城拗陷北仰南俯 , 所以该拗陷南深北浅 , 最南部是今运城盐池的所在地。渭北的咸阳、蒲城凸起 北仰南俯 , 但总的隆起幅度及两侧差异运动较小。西安拗陷和固市拗陷是渭河盆地两大沉积中心 , 第四 纪厚达 1352m , 断块北仰南俯 , 拗陷南深北浅 , 尤其固市拗陷仰俯的差异很大 , 在整个断陷带沉陷最 深 , 其南侧的华山断块山地上升的幅度最大。两断块的交界地带是 1556 年华县 8 级大地震的发震断层 所在。 骊山凸起是盆地内部上升幅度最大的断块山地 , 断块的四周被活动断层所围限 , 整个断块山地向北 抬起 , 向南倾俯 , 第三纪地层围绕着基岩裸露带分别向南、向东、向西呈扇形依次倾没。断块北侧则为 第四纪沉积物。骊山凸起上的横岭塬塬面海拔 900m , 高出固市拗陷现今地面约 500m , 横岭塬和白鹿塬 塬面向南山倾斜 , 与断陷带总体倾向渭河的方向正相反 , 另外 , 在骊山凸起上存留三级剥蚀面 , 剥蚀面 的高程分别为 700m、1000m 和 1300m , 老君殿处于最底一级的剥蚀面上。在西安拗陷与骊山凸起的交接 带临潼 —长安断裂带上曾发生了 1487 年临潼 61/4 级地震。 在西安拗陷和咸阳凸起的交接带 —渭河断裂带上发生了 1568 年西安东北 63/4 级地震。值得一提的 是 1998 年 1 月 5 日渭河断裂带附近发生了泾阳 MS 418 级地震 , 这是渭河盆地近 40 年来最大的地震事 件 , 可能是渭河盆地未来地震活动进一步增强的标志。 在渭河断陷带内 , 除上述大的断块外 , 还存在临潼和朝邑两个区域性横向凸起 (隆起) 。其中临潼 隆起分隔西安拗陷和固市拗陷 , 走向北西 , 它的南端接临潼凸起 , 北端在三原附近抵断陷带北缘 , 宽约 23km , 第四纪沉积厚度约为 500m~800m , 是两侧拗陷厚度的二分之一 , 第三纪厚度也小于两侧拗陷区 的厚度。朝邑隆起近南北向 , 位于运城拗陷和固市拗陷之间 , 南端在华阴、潼关一带 , 向北经朝邑抵双 泉 —临猗断裂。因该隆起存在使运城盆地自中更新世以来成为封闭盆地 , 大规模湖泊消亡较晚 , 并形成 盐湖残留至今。该隆起上的第四纪沉积厚度略大临潼隆起 , 第三纪沉积厚度也小于两侧的拗陷区的厚 度。在朝邑隆起的西侧经物理勘探揭示有一 N70°W 的隐伏活动断层 , 浅层断距达 400m。1501 年朝邑 710 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及极震区长轴方向与此隐伏断层相一致。 渭河断陷带内及其两侧块体的掀斜运动是这该地区十分显著的构造变形特征。这种掀斜运动与其正 断层的形成演化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正断层或张扭性正断层具有铲形断层的特征 , 断层两侧的块体发 生相对扭转运动 , 结果使一侧翘倾 , 另一侧俯倾 , 沿断裂带形成了掀斜式的盆岭构造。 渭河断陷带第四纪垂直运动十分强烈[3~8 ] 。秦岭北坡周至黑河两岸第四纪砾石层高程达 1100m , 高 出现代河床约 600m , 渭南犹河水库附近的“三门统”底层标高为 400m , 而盆地中心地带则达 - 1000m。 大荔北的韦庄塬上早更新世底面标高约为 500m , 向南跨过双泉 —临猗断裂早更新统底面则为 - 400m , 二者相差 900m , 从华山北流而下的近南北向沟峪 , 穿过华山山前断裂带 , 断裂带两侧的第 Ⅱ级阶地断 错最大为 16m , 据测定第 Ⅱ级阶地的形成年龄约为 20000 年。第四纪以来 , 渭河断陷带下陷的幅度、速 率与盆外相邻的秦岭断块山地上升的幅度、速率二者的比值约为 2∶1。另外 , 据地震形变测量资料 , 近 几十年来区内地壳形变具有波动性继承运动特点 , 其中鄂尔多斯地块以 2mm/ a 的速率稳步抬升 , 渭河 盆地下沉的速率在 0~2mm/ a。秦岭山前断裂带的蓝田汤峪段 , 1980 年至 1996 年断裂两侧块地差异升降 运动的速率为 313mm~410mm/ a。 参考文献 [1 ] 邓起东 , 尤惠川. 鄂尔多斯周缘断陷盆地带的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A〕. 见 : 现代地壳运动 (1) 〔M〕.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985. 58~78 7634 期               韩恒悦等 :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 [2 ] 张国伟 , 孟庆任 , 于在平 , 孙勇 , 周鼎武 , 郭安林.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中国科学 , D 辑 , 1996. 26 (3) : 193 ~200 [3 ] 陕西省地震局. 秦岭北缘活动断裂带.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996 [4 ] 韩恒悦 , 米丰收 , 吕莲 , 刘海云 , 李玉明. 华山山前建筑物破坏与断裂蠕滑活动. 见 : 活动断裂研究理论与应用 (5) . 北京 : 地震 出版社 , 1996. 226~235 [5 ] 韩恒悦 , 贺明静 , 李永善. 渭河盆地东部地区活断层. 地震地质 , 1987 , 9 (2) : 85~90 [6 ] 李永善等. 西安地裂及渭河盆地活断层研究.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992 [7 ] 韩恒悦 , 黄亦斌. 用考古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讨论渭河断陷带现代构造运动. 地震 , 1994 (4) : 73~77 [8 ] 韩恒悦 , 米丰收 , 刘海云. 渭河盆地带地貌结构与新构造运动. 地震研究 , 2001 , 24 (3) : 151~257 The Evolution of Weihe Down2faulted Basin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Fault Blocks Han Hengyue  Zhang Yi  Yuan Zhixiang (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Shanxi Province , Xi’an 710068)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Weihe Basin and Lingbao Basin started from Eocene. During the Miepoch epoch , Yunncheng Basin started to take shape , and till Pliepoch , Weihe rift zone came into being. In the lower Pleistocene epoch , the broad San Humen Lake taking the shape little by little inside the rift zone. The San Humen Lake had been fading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gradually. From the upper Pleistocene , the rift zone developed inheritedly. The characters of the evolution of rift zone are increasing settlement , expansion and thick accumulation , for rift zone was controlled by the pure2strike2slip movement of the fault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 the Huashan Mountains , and other rift zones. The unequal settlement and accumulation caused a series of apparently different block2fault movements which are south2 oriented . The vertical movements of the rift zones in the new geological age was fairly intensive , so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Weihe Basin is an active area of earthquakes with strong magnitude. Key words : Weihe down2faulted Basin ;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 blocks’move2ment 863 地  震  研  究                     25 卷
本文档为【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_韩恒悦 (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701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9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7-02
浏览量: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