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

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

举报
开通vip

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 城市文学 :无法现身的“他者 ” 陈 晓 明 内容提要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 ,积极地探寻 着新的审美表现力。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 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 放和现身的“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关 键 词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

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
城市文学 :无法现身的“他者 ” 陈 晓 明 内容提要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积极地探寻 着新的审美表现力。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 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 放和现身的“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关 键 词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他者   当代“城市文学 ”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 物。20世纪 90年代以后 ,中国城市化发展 迅猛 ,城市成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集 散中心 ,其发展方向是后现代消费性城市。 按照鲍德里亚的看法 ,这种城市更重要的是 符号生产的中心 ,城市成为传媒与文化的生 产基地。因此 ,随着城市文化的兴盛 ,“城市 文学 ”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①。“城市文学 ” 表达了当代人渴望了解城市、表现城市文化 的历史愿望。 准确地说 ,只有那些直接呈示城市的存 在本身 ,建立城市的客体形象 ,并且表达作 者对城市生活的明确反思 ,表现人物与城市 的精神冲突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典型的城市 文学。按此标准 ,在当代文学史中 ,这样的 作品显然少而又少。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 史 ,与城市相关的作品倒是不少 ,但与城市 构成内在关系的还并不多见。显然 ,按我们 给出的定义来看 ,我们现在讨论的“城市文 学 ”更侧重于那些表现大都市的作品 ,关于 大都市的生活经验具有更强烈的城市感 ,小 城市与乡村相去未远 ,其现代感并不强烈。 正因为这些 ,城市文学也经常被称之为“都 市文学 ”。 城市文学承载着新兴的文学观念、生活 经验以及新的美学范式进入文学场域 ,它令 人兴奋、激动和不安。它显然遭遇到主流的 乡土文学的抵抗和排斥 ,在这场角逐中到底 何者会获胜 ? 城市文学可以存在下来吗 ? 如 果乡土中国文学依然力量足够强大 ,那么 “城市文学 ”还不能占据要津。如果我们看 到乡土文学本身的主导地位乃是历史的特殊 情势造成的结果 ,那么 ,城市文学的胜利结果 也必然是同归于尽。因为乡土文学走向终 结 ,城市文学也就不存在了。到那时 ,文学就 是文学 ,无法也无必要划分为乡土与城市。 中国的城市文学始终是生不逢时 ,它遭遇乡 土中国永不衰竭的历史力量 ,尽管它也具有 强大的历史活力 ,但它只能是遭遇主导历史 排斥的“他者 ”,一个“大他者 ”②。由于这个 —21—  文章编号 : 0257 - 5876 (2006) 01 - 0012 - 14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他者也带着历史的合法性力量介入主体的历 史 ,它又是不可抗拒地要反过来质询主体 ,因 而这个他者是“大他者 ”。“城市文学 ”在这 种角逐中 ,其本质是一场后现代与现代 (以 及前现代 )的角逐。然而 ,这种替代性的、不 断变革和前进的观念 ,又是典型的现代性观 念 ,后现代也要借助现代性的观念来获得它 的未来。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 ,纵观现代以来的历 史 ,城市文学若有若无地以不完全的形式和 幽灵化的方式在不同的阶段显现 ,没有一部 完整的历史 ,也不可能有其完整的自身。也 就是说 ,它是一种不充分的他者化的存在 ,因 为它不能被本质化 ,也无法被历史化 ,它是逃 脱、缺席和不在场的一种踪迹。我们越是接 近它 ,它越是像他者的幽灵 ———只是我们需 要的他者的幻影而已。 一、无法建构的“他者 ”史 :怪影重重 中国的都市文学并不是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 ,早在 30、40年代 ,中国的城市 (或 都市 )文学就在中国的现代性历史展开中留 下踪迹。穆时英、刘呐鸥、施蜇存这些人创作 的“新感觉”派小说 ,写的就是都市场景和都 市生活。李欧梵的《上海摩登 》就把这些小 说作为中国现代都市消费文化的最生动的文 本来对待 ,在其中他看到上海早期现代性蓬 勃旺盛的欲望和活力。但中国的都市小说以 及对现代性都市文化更早表现的作品 ,在王 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 》中还是被往前推 了半个世纪。在王德威看来 ,韩邦庆的《海 上花列传 》不只是这个早逝的落魄才子的个 人生活的写照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它“凸显 上海为一特定的地理场所 ,为有关沪上的故 事提供了空间意义。作为中国第一座‘现 代 ’城市 , 19世纪末上海的都会气息不同于 传统城市。它造就了新的社会群体、经济关 系与消费习惯 ⋯⋯《海上花列传 》将上海特 有的大都市气息与地缘特色熔于一炉 ,形成 一种‘都市的地方色彩 ’,当是开启后世所谓 ‘海派 ’文学先河之作 ”③。在这里 ,《海上花 列传 》以对上海大都会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 的表现 ,以及对上海新兴的都市面貌场景的 表现 ,当可看成最早的现代都市小说。在这 里提到的所谓“海派 ”文学 ,也可以看成是都 市文学的另一种说法 ,或者说是其最有力的 佐证。但“海派 ”文学并不是都市文学这个 概念能够呑没得了的 ,也并不是“海派 ”文学 看得上眼的绰号 ,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不过是 “都市文学 ”的自作多情罢了。这正如 30、40 年代的穆时英们的“新感觉 ”派小说 ,那也是 在早期“现代派 ”的意义底下来论述的 ,“都 市 ”不过是现代派的佐证。相对“现代派 ”来 说 ,“都市文学 ”这种说法既像旁门左道 ,又 像花言巧语 ,在整个现当代文学史的叙述中 , 它始终处于“进入 ”与“离去 ”的双重状态。 即使像张爱玲《倾城之恋 》这样的作品 , 我们也无法在“都市文学 ”给定的框架内加 以论述。几乎所有的论者都会把这篇小说作 为“情爱 ”小说来对待 ,都会在个人“情爱 ”与 历史变动的关系上来讨论它。“倾城 ”之恋 , 其实与城无关 ,张爱玲这个城里的女人 ,这个 上海滩上颇具摩登气息的女子 ,主要过着深 居简出的生活 ,如果不是胡兰成的出现打破 了她生活的宁静 ,她几乎与上海正在发生的 现代变化没有关系。她讲述的是旧时代的家 的故事 ,讲述的是女人的内心。而《倾城之 恋 》的城市背景只是香港在兵荒马乱年代的 破败混乱 ,“倾城 ”只是“倾心 ”的更夸张的修 辞表达而已。但在小说的叙事上 ,“倾城 ”就 像一个空降的词语 ,它的点题既勉强又诡秘。 小说这样写道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 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 ,谁知道什么是因 , 什么是果 ? 谁知道呢 ,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 , 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 ,成 —31— 文艺研究  2006年第 1期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 革 ⋯⋯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 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 ,将 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这样的“倾城 ” 是对“倾心”的替换和消解 ,一种来自中国传 统文化暗示的客观神秘主义的宿命论偷换了 张爱玲再也无法正常表述下去的小资产阶级 情爱神话。对于张爱玲来说 ,封建主义的少奶 奶蒙受的家的压抑 ,不过是资产阶级小女人对 浪漫情爱的幻想的一个必要前提 ,这种双重性 印刻在她的每一个人物的心灵上。张爱玲对 前者总是津津乐道 ,驾轻就熟 ,而对后者则只 能随便张望几下。她是家族制及其文化最后 的小说家 ,但她表达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 “家族制”文化的崩溃 ,她对城市的随意眺望 , 以及她没有来源的莫名的“倾城之恋 ”,都表 明她所表征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情感渴望在城 市空间里只获得极其有限的表达。 历史正如《倾城之恋 》所表达的那样 ,小 资产阶级的白流苏与范柳原遭遇兵荒马乱的 动荡年代 ,他们的爱没有更为从容细致的表 达场所 ,昔日白公馆已经残破不堪 ,范柳原依 旧因袭着他的历史轨迹生活下去。现代性的 小资产阶级情感依然是一个孤傲不群的“小 自我 ”,无法在历史巨大的变动中获得生长 的天地。“城市 ”对于中国早期的小资产阶 级的情感表达来说 ,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历史 断裂 ,那是一个“大他者化 ”的客体。 中国现代的城市小说只是在左翼革命文 学中才真正显露出它的宏大面目。一方面在 于现代小说形式的成熟 ,另一方面在于现代 小说开始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意识。左翼革命 文学具有这两方面的优势 ,也正因此 ,革命文 学并不顾及中国现代性的情感及表达方式的 循序渐进的模式 ,那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学走 过的路程 ,世界历史的现代性在中国这里采 取了最激进的形式 ,而文学更是主动地创建 着中国现代性的激进意识。革命文学在城市 的空间一度获得了它的表达维度 ,蒋光慈一 类的“革命 +恋爱 ”不过小试牛刀 ,直到茅盾 的《子夜 》出来 ,革命文学与城市真正遭遇 , 这也就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在文学 中最全面而深刻的表达。革命文学直到这 里 ,还没有摆脱中国现代性原来的轨道 ,那就 是中国的现代性不管是在经济还是文化上 , 依然离不开中国的资产阶级建构起的基础 , 中国的文学亦如此 ,也要从中国的资产阶级 文化与文学中来创建它的未来。在这里 ,本 来作为他者的左翼革命文学携带着历史的合 法性力量与占据主体地位的资产阶级启蒙文 学决战 ,左翼文学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念 , 无疑是一种立足于城市革命的观念 ,左翼文 学对城市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都有强烈的吸 引力 ,左翼文学更有可能以城市叙事完成历 史的主体化。 但中国的革命以它激进的方式否定了历 史亦步亦趋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革命采取了中国特殊的 形式 ,也在文学上采取了它的特殊形式。本 来 ,更有可能的是 ,中国的现代文学会从城市 资产阶级的生活中来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 , 会在城市的街道、帝国建筑、消费主义的剧院 和咖啡馆或是资产阶级的客厅和卧室来展开 它的叙事现场 ,不用说 ,中国文学家正开始熟 悉这些场所。中国的左翼作家都是城市里的 文人 ,他们早先的经验是城市里的密谋家 ,从 事秘密工作 ,策动各种冒险的暴力活动 ,在对 资产阶级反感的同时 ,也经常热衷于出现在 资产阶级的文化场所。马克思在 1850年就 描写这样的早期的革命密谋者 :“随着无产 阶级密谋家组织的建立就产生了分工的必要 ⋯⋯他们的生活动荡不定 ,与其说取决于他 们的活动 ,不如说时常取决于偶然事件 ;他们 的生活毫无规律 ,只有小酒馆 ———密谋家的 见面处 ———才是他们经常歇脚的地方 ;他们 结识的人必然是各种可疑的人 ,因此 ,这就使 他们列入了巴黎人所说的那种流浪汉之流的 —41—  城市文学 :无法现身的“他者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人。”④左翼的无产者作家只是相对于资产阶 级而言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 ,他们的生存方 式比较资产阶级来说 ,更具有城市的特征 ,他 们更能体会城市的精神气息、形体状态和活 动方式。本来中国的现代文学从上海的左翼 作家这里最有可能产生出城市文学 ,或者说 以城市生活为主导内容的文学更有可能构成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方向。 然而 ,历史在这里出其不意地拐了大弯。 左翼文学没有在资产阶级启蒙理想的引导下 去推进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现代性主题 ,而是 转向民族解放和阶级压迫的历史意识。中国 的左翼文学转向了乡土 ,在那里去发掘对于激 进政治革命更有效的素材。中国的现代文学 迅速被革命理念引领而转向中国本土的历史 意识 ,不再是被西方的现代性理念推动的资 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文学 ,它成为民族国家解 放事业的一部分。而“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就是农民问题 ”(毛泽东语 ) ,中国的左翼文 学在激进革命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摆脱了它 熟悉的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空间 ,转向对 被压迫的农村和城市贫民的生活表现。正如 丹尼尔 ·贝尔所说的那样 , 20世纪的知识分 子无法拒绝革命始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现 象 ,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也不能拒绝革命 ,相 反 ,它积极主动地从革命中汲取充分的历史 动力。中国革命转向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的 革命文学也转向书写乡土 ,革命成为中国现 代历史的主导动力 ,文学也只有顺应这个主 导动力。因此 ,毫不奇怪 ,中国 20世纪的文 学主流就是乡土文学 ,城市文学只是作为一 些若隐若现的片断 ,作为被主体排斥的边缘 化的“他者”偶尔浮出历史地表。 二、革命对城市的 驱魔 :乡土的胜利   迄今为止 ,我们梳理了所谓“城市文学 ” 的简史 ,看得出来 ,这样的梳理异常吃力 ,这 样一种历史始终是一个未能验明正身的“他 者化 ”的历史 ,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历史线 索或图谱。在整个 20世纪的文学中 ,城市文 学是什么 ? 存在哪里 ? 有过它成为主体的完 整身影吗 ? 1949年以后 ,中国文学的主流叙事就是 乡村叙事 ,乡土文学以及叙述乡土的文学构 成了文学全部历史。从赵树理作为中国新文 学的方向起 ,革命文学一直在努力为人民群 众喜闻乐见方面疲于应付 ,传统中国在精神 上和文化上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 ,但在 审美趣味上奇怪地成为革命文学梦寐以求的 归宿 ,这意味着代表现代文明的城市在审美 趣味上将要忍受被排斥的命运。“城市 ”在 文化上和审美表达上就奇怪地变成一个被遗 忘的角落 ,一个要被驱逐的幽灵。居住在城 市的中国作家对城市完全没有任何感觉 ,不 想也不愿意去感受它的存在。萧也牧的《我 们夫妇之间 》试图表达“革命干部 ”进城后发 生的变化 ,城市第一次成为生活的背景 ,革命 一旦陷入城市 ,就再也摆脱不了它的纯粹性 , 小资产阶级情绪几乎油然而生。在 1956年 的“百花时期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 》也呈现出一些城市生活的局部 ,但赵慧 文唤起的记忆完全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 ,几 乎是不经意地勾联起“五四 ”文学叙事中的 那种感伤浪漫的情愫。不用说 ,这些文学作 品只是极为有限地触及到城市生活的某个侧 面 ,但它们无法与革命的生活主流融为一体 , 即使是用批判眼光也不行 ,革命的乌托邦与 文学想象的城市乌托邦无法调和在一起 ,中 间横亘着的不只是中国现代性历史的断裂 , 还有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文化的根本冲突。 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的文学性 质 ,那就是以农民、农村为叙事主体的文学。 努力去除现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情感和审美 趣味 ,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建构的首要任务。 —51— 文艺研究  2006年第 1期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而无产阶级在文化上并没有自己的资源 ——— 无产阶级是没有文化的阶级 ,是被现代城市 资产阶级剥夺文化的群体 ,它是附属于现代 资产阶级的文化 ,被资产阶级作为启蒙的对 象来处理的沉默的阶级。而中国的无产阶级 本质上是农民阶级 ,建构新型的农民的文化 就要驱除现代城市资产阶级的文化。新中国 成立后 ,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肯定性 的文化 ,资产阶级的现代文化本质上是一种 否定性的文化 ,资产阶级的现代文化表现在 艺术上就是自我批判的文化。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资产阶级文化的主导 倾向都是批判性的 ,都是精神分裂式的。资 本主义就在文化和审美的批判中来展开其文 化实践 ,获取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资本主义 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 ,因而 也是一种城市文化。但中国的革命文化在其 初级阶段则是农村文化 ,在回到文化的民族 本位和历史本位时 ,都不得不借助乡土文化 的资源。中国的社会主义要把历史重新建构 在最广大的贫困农民的基础上 ,建立在土地 的基础上 ,这就使得在文化上要开创一种新 的历史 ,那就是把中国现代性开始建立的以 民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文化驱除出去 ,把文 化的方向确立在以农民、农村为主体的基础 上。就这一点而言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 》已经非常明确地阐述了革 命文艺的方向。 这种激进的文化导向并没有激进的审美 表现形式 ,罗兰 ·巴尔特说 :“革命要在它想 要摧毁的东西内获得它想具有的东西的形 象。”⑤但中国革命的左翼文学并未在资产阶 级的文艺形式中获得形式 ,相反它转向了被 民族资产阶级启蒙革命颠覆了的传统。革命 的意识形态愿望与其语言的贫困构成惊人的 历史悖论 ,激进的革命不得不从传统中 ,从既 定的审美表达的前提中去获取形式。革命不 只是信赖乡土 ———这种沉默的不具有语言表 达的历史客体 ,同时要依赖乡土 ———围绕乡 土建立起来的更具有亲和性的美学表达。那 些表达本质上也是非乡村的⑥ ,但因为其外 表的相似性 ,被当作它们本身具有相同的客 观性。乡村景物和大自然 ,这是自从有文学 的古典时代起就构成文学表现的对象 ,不管 是古典时代的借物咏志 ,还是现代浪漫主义 发展起来的关注自然风景描写 ,乡村的自然 环境构成文学的本性的一部分。所有关于乡 村的表达都具有乡村的朴实性和实在性 ,正 如所有关于城市的表达 ,都具有城市的狂怪 奇异一样。乡土的氛围就这样悖论式地然而 又如此融洽地与激进革命的书写融为一体。 因此 ,不难看到 ,革命的乡土文学中的人物与 他生长的环境是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 ,乡村 景色 ———土地、树林、田野、河流、茅舍 ,以及 农具和动物 ,是如此亲密地与人组成一个和 谐的生活情境 ,革命文学在乡土的叙事中获 得了美学上的本体、和谐与安慰。 社会主义文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 对城市 (文学 )采取他者化的策略 ,也就是驱 魔的策略 ,城市总是在行使批判性的叙事意 向时才作为背景存在 ,而本质上与城市相关 的人物总是被驱除的对象 ,必然连同城市一 道被驱除。最典型的作品当推周而复的《上 海的早晨 》(1958)。这部作品的主题是描写 中国历经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城市资产阶级的 改造 ,显然 ,这里出现的真正属于城市生活的 场景 ,花园、洋房、客厅、宴会上的酒、轿车等 等 ,这些城市文化的符号都是与要驱除出历 史舞台的资产阶级的主人及其后裔相关。小 说也写到城市的街道和工厂 ,但在这种场所 中 ,革命的气氛完全压倒客体事物 ,革命总是 以破坏性和摧毁性为目的 ,它不会与客体事 物构成一致性的关系。《上海的早晨 》倒是 写出了中国的城市如何随同资产阶级被驱除 出历史舞台而消失在当代文学的视野内 ,城 市意味着现代化、西方化、资本主义、私有财 —61—  城市文学 :无法现身的“他者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产、情爱、欲望、身体等等 ,与城市相关的符 号 ,也就是城市的外表和内心都与中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革命及其文化想象格格不 入 ,它被驱除是理所当然的。但城市又带着 历史的合理性也要实现为主体 ,这个幽灵般 的他者也要以各种隐晦的形式出现在革命文 学作品中。在漫长的十七年乡土叙事占据统 治地位的年代 ,阅读和写作一样无法忍受没 有“城市 ”他者的显现。我们还是能以变相 的形式看到一些中国早期城市的生活场景 , 那些与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联系 在一起的城市情调。例如 ,在《野火春风斗 古城 》、《小城春秋 》、《三家巷 》甚至《青春之 歌 》等作品中 ,都会出现初具现代文明的中 国城市 ,以及相关的一些生活场景。在这里 , 城市及其某种生活情调附身于革命出场 ,革 命要颠覆旧城市的统治者 ,要改造旧社会的 城市 ,城市以其幽灵化的形式模仿死亡从而 获得新生。 当代“城市文学 ”在 80年代于不知不觉 中显现 ,之所以说是“不知不觉 ”,是因为它 被其他更急迫的主题所遮蔽。准确地说 , “城市文学”这个概念依然难以成立 , 80年代 与描写城市有关的小说 ,都是附在其他的主 题名下 ,“城市 ”还没有作为一个主题或论题 凸显出来。很显然 ,因为中国现代化的推进 , 城市生活和城市中的人们成为现代生活的一 种标志 ,但是描写城市生活并不能构成醒目 的城市文学 ,城市生活只有被打上强烈的 “现代化 ”印记才能被指认为真正的城市生 活。这就与乡土文学很不相同 ,所有描写乡 土的文学都可以被称之为乡土文学 ,但描写 城市的不行 ,因为中国的城市从农村脱胎而 来 ,它经常是放大的乡村 ,城市的街道、市井 与胡同 ,离乡村并不遥远 ,那里的人们也依然 带着泥土的气息 ,具有农民的朴实与执著。 很显然 ,城市必须被进一步放大 ,直到离乡村 足够远 ,看不到多少乡土中国的影子 ,甚至它 就是西方大都市的模仿或翻板时 ,那样的城 市才构成城市文学想象的对象。80年代以 后 ,几乎封闭了半个多世纪的西方文化进入 中国 ,这给急切寻求现代化的中国人提供了 借鉴的对象。在文学上 ,现代主义就成为文 学现代化的努力目标。在现代化的纲领之 下 ,文学开启了现代主义的潮流 ,与其说这给 文学表现城市提供了契机 ,不如说文学几乎 是不得不转向城市。与城市相关的文学叙 事 ,几乎都是在对现代主义意识的支配下来 展开的 ,“城市 ”的符号 ,或者关于城市的意 识 ,不过是现代主义意识的副产品。“八五 新潮 ”的现代主义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 择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这是中国当代文 学中最鲜明表现城市生活状况的作品 ,那种 情绪、精神和价值向度都是现代城市的 ,但对 现代主义的急迫追求 ,使“城市意识 ”退居二 线 ,甚至基本被忽略了。与此同时的“寻根 文学 ”,也同样的在现代主义的名下 ,那是对 城市的逃离 ,因为作为知青的作家群体 ,韩少 功明确表达过对城市生活把握的吃力 ,只是 借助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法术 ,“寻根 ”在逃 回乡土中国时具有现代主义的创新 (时尚 ) 特征。 “城市文学 ”与城市的兴起相关 ,而城市 不只是因为地理面积的扩大 ,建筑群的扩张 ,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城市生活方式 ,要有城 市独特的人群。在相当长的时期 ,中国的城 市不过是乡村的放大形式 ,那里面的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与乡村没有多大区别 ,那里居住 的人们与乡村也没有多大区别。直到 80年 代后期 ,中国城市初具规模 ,特别是随着北 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的形成 ,与之相 适应的城市产业经济和城市文化也建立起 来 ,城市变成最有活力的经济中心和文化符 号生产中心。城市那些高大的建筑是经济神 话和时代扩张精神的卓越见证 ,它穿越历史 压抑的地表而成为时代的象征。在这样的历 —71— 文艺研究  2006年第 1期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史背景下 ,有一种历史情绪通过对城市的叙 事表达出来 ,城市文学在这种情绪中获得超 越现实的表达形式。人们热衷于时代的表 象 ,热衷于生活外表的呈现 ,这就使文学叙事 可能对城市投去热烈的目光。80年代后期 , 特别是 90年代初期 ,有一部分小说带有强烈 的时代气息 ,带有一种追寻个人意识的情绪 , 这种情绪与中国正在发生变化的现实结合在 一起。也许可以说更多的城市小说就这样应 运而生了。其中 ,王朔可能是最切近城市的 一个人 ,他的一系列小说 ,《一半是海水 ,一 半是火焰 》、《橡皮人 》、《浮出海面 》、《顽 主 》,在 1988年全部被改成电影。但是王朔 也依然难逃现代主义的驯服 ,电影改编和文 学批评的阐释都加大了现代主义编码的力 度。王朔自己后来也更倾向于向现代主义靠 拢 ,他的《玩得就是心跳 》、《千万别把我当 人 》,几乎可读出“存在主义 ”的意味。更为 外在化的城市生活、新型的有活力的城市语 言和行动被现代主义的象征和隐喻程序替换 了。王朔的经验不过再次证明 ,像他这样特 立独行的人都不能逃脱时代潮流的驯服 ,中 国文学遭遇的历史化就是简单的同质化。 新型的文学经验在 80年代后期顽强地 要突破历史场域 ,在寻求新的文学语言和叙 事策略时 ,本来最有可能在当下的城市生活 中找到表现的资源和语汇 ,但当代中国文学 的转型依然与城市文学擦肩而过。莫言、马 原、残雪 ,都是写作地域性的乡土生活 ,甚至 像马原那样在玩弄异域神秘主义时来完成当 代文学语言的转型。这样的转向显得很不彻 底 ,经历过十多年的转向 ,这依然是一个未竟 的方案。80年代末期 ,先锋派文学以其语言 和叙事方法的实验把汉语文学推到一个形式 主义的高地 ,但是 ,先锋小说的形式主义是一 项不得已接受的事实 ,因为其故事的现实性 被删除了。那些历史年代不明的故事也包含 着对人性和人类存在历史的深刻表达 ,但过 于深邃和晦涩难以被读出 ,人们可以感受到 的是形式主义和形而上的观念。先锋小说无 法在现实性的叙事中同时展开语言和叙事方 法的实验 ,只有年代不明的历史空间给予其 实验场域。先锋派小说的激进语言实验奇怪 地与中国当下迅速发展变动的城市化现实脱 节 ,这不得不成为先锋派有限性的缘由。随 后 , 90年代初 ,“晚生代 ”展开了对现实热烈 的描写 ,也表现了中国当代正在变动的现实 , 特别是市场化经济现实中人们的激烈变化 , 包括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晚生代的 一群人 ,何顿、述平、朱文、韩东、刁斗、罗望 子、鬼子、李洱、东西、李冯 ⋯⋯都写作当代城 市现实的故事 ,但他们的作品并不能被归结 为典型的城市小说 ,他们的小说表现当代现 实中的人们的精神状况 ,其主题要宽泛得多 , 并不限于当代城市中的人对城市的感受与反 思 ,也不强调城市文化符号。 在“晚生代 ”中 ,也许只有邱华栋的小说 具有强烈的城市意味。邱华栋热衷于写作现 代人在城市生活中困扰 ,他似乎是作为一个 城市囚徒的身份在写作城市 ,但他又对城市 的存在有着惊人的敏感 ,他每时每刻都对城 市的外表津津乐道。在《时装人 》里 ,他不断 地写到电视 ,写到表演 ,写到时装人。他的叙 事本身是对已经艺术化的、审美化的城市生 活的表现。对于邱华栋来说 ,这些城市外表 既是他的那些平面人生存的外在的他者 ,又 是此在的精神栖息地。邱华栋热衷于描写城 市的街景 ,城市没有内心 ,城市只有外表 ,这 就是城市的本质 ,这也就是城市惊人的存在 方式。邱华栋越是抨击城市 ,竭力撕去城市 的外表 ,他就越是陷入对城市的想象。在那 些充满对城市攻讦的词句背后 ,掩盖着对城 市深挚的迷恋。邱华栋与其他作家不同 ,他 的城市是具体的、客观的、实际存在的北京。 他的小说中出现的地点场景 ,都是北京真实 的地方 ,那些豪华饭店、歌厅舞厅、街道和住 —81—  城市文学 :无法现身的“他者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所 ,都是真有其名。像长城饭店、中粮广场、 建国门、工人体育馆、东单、三里河、海淀区等 等 ,邱华栋从来都直呼其名 ,城市在邱华栋的 叙事中 ,不再是冷漠的异在 ,就是我们经验可 以触及的现实实在。然而 ,在邱华栋的叙述 中 ,这些实际的城市地名却更像是虚构的空 间 ,反复的书写再也捕捉不到“原初 ”的城市 生活现实 ,一切都已经被审美幻象化了 ,城市 本身已经成为超现实。1998年邱华栋出版 《蝇眼 》(长春出版社 )一书 ,这部被标上“新 生代长篇小说 ”的作品 ,实际可能是数个相 近的中篇小说汇集的结果。和过去的小说相 比 ,这些小说的故事和叙事方式没有多大变 化 ,但可以看出邱华栋的小说写得更流畅 ,也 更犀利。其中 ,《午夜狂欢 》和《遗忘者 》可以 反映他对城市的态度与表现方式。邱华栋对 城市生活的批判延续了现代主义的观念 ,从 人们的自我意识 ,从人们精神状况去思考城 市的问题。环境污染 ,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拥 挤、能源、交通、治安问题 ,城市中的政治强权 与经济强权 ,现代传媒构成的文化霸权 ,商业 主义的审美专制 ,等等 ,这些现实问题并不在 邱华栋的城市视线之内 ,对于他来说 ,城市出 了问题依然是一个观念的、先验的形而上方 案。出路也只有现代主义式的老路 ———丢弃 城市 ,崇尚大自然 ,就能获得暂时的解决。 城市在它的厌弃者那里获得存在的肉 身 ,厌弃者的态度、心理和情绪就是城市存在 的情态。《大家 》2000年第 4期发表巴桥的 小说《一起走过的日子 》。小说讲述一个城 市游手好闲的叫做巴乔的青年与一个外来妹 的情爱故事。可以看出这个叫做巴乔的边缘 性人物 ,与王朔当年的城市痞子有血缘关系。 他有意逃避主流社会。显然 ,他的人生选择 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在巴桥这 里表达的价值认同则有更多另类的含义。在 巴桥的小说中 ,这个城市的厌弃者和多余人 却选择了一个来自乡村的女子 ,并且这个女 子很有可能被主流社会认为是“坏女人 ”(按 摩小姐 )。显然 ,这里的情感认同根本是反 主流社会的。在巴桥的叙述中 ,这个叫小晴 的女子吸引巴乔是从肉体开始的。小说的第 一节“白色的身体 ”一开始就写到“软软的 ”、 “暖暖的 ”、“丰厚的腹部 ”⋯⋯对肉感身体的 迷恋成为情爱的基础。这既是对纯粹的身体 的迷恋 ,也是对作为身体延伸的乡村的自然 本性的迷恋 ,而这种迷恋是反抗城市的全部 依据。这种自然的人本主义使人想起卢梭对 现代文明的态度。巴乔借助一个来自乡村的 肉体 ,在城市里就实现了对城市的逃离。这 种颓废和堕落的情调在逃离的同时 ,也更深 地进入城市的内心 ,因为这也是现代城市最 内在精神的一部分。 事实上 ,这种叙事意向隐藏在中国相当 多的作家的文本之内 ,只是大部分隐藏得太 深而难以觉察。例如 ,张炜就是如此。在张 炜大部分的作品中 ,都隐含着对“城市 ”的厌 弃 ,而这一点正构成他对乡村过分迷恋的依 据。在张炜的《外省书 》等作品中 ,可以看到 张炜的城市总是在乡村的景致和抒情的反面 若隐若现。《能不忆蜀葵 》( 2001)把这种情 绪推到极致。陶陶姨妈那丰腴肉感的身体 , 与巴乔的小晴的身体如出一辙 ,那是乡村自 然、纯朴、丰饶的象征物 ,在大地母亲的替代 性的怀抱里 ,对城市投去轻蔑的一瞥。所有 对城市的批判仅仅源自对乡村的恋母情结 , 这些卢梭之子正是以其天真的稚拙书写着城 市破碎不堪的怪物般的形象。随后在《丑行 与浪漫 》中 ,张炜对乡村也陷入爱恨交加的 情绪 ,在那种表达中显示出他独有的深刻性。 不在场的城市构成了张炜叙事的某种“潜文 本 ”,其意味无穷而诡秘。 迄今为止我们叙述到的城市文学依然是 在现代主义的形而上观念意义上对城市的反 思 ,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对城市的表达 ,那 只有激进的消费主义时尚文化本身 ,也就是 —91— 文艺研究  2006年第 1期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说 ,文学只有融合到消费文化中去 ,成为其中 的一部分 ,才能与城市文化打成一片 ,成为当 代城市文化激进的表达部分 ,而不是站在其 对立面来表达反思性。这一任务 ,历史地落 到女性作家的身上 ,准确地说落到了“美女 作家 ”群身上。这些被定义为“美女作家 ”的 女性作家们 ,对当代中国正在兴起的消费社 会有着天然的亲和性 ,她们成长于经济高速 发展的 90年代 ,她们与乡土中国已经相去甚 远 ,与当代城市生活密切相关。全球资本与 中国市场的互动构成她们写作的经济文化背 景。她们已经没有多少意识形态的政治记 忆 ,对宏大的民族国家的命题与理想主义不 感兴趣 ,她们对消费社会正在发生的时尚潮 流却如鱼得水 ,她们表现这样的现实正是表 现她们生存于其中的个人经验。她们乐于寻 找生活的刺激 ,各种情感冒险和幻想 ,时尚生 活和流行文化 ,漂泊不定而随遇而安 ⋯⋯总 之 ,一种城市的后现代消费文化成为她们写 作的主题。在这些作家中 ,卫慧和棉棉既是 最有争议的作家 ,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卫慧的《像卫慧那样疯狂 》是一篇颇有 冲击力的小说。这篇小说讲述一个青春期的 女子相当怪戾的心理和躁动不安的生活经 历。这个叫“卫慧 ”的人物 (当然不能等同于 实际作者卫慧 ) ,在少女时代丧父 ,内心深处 对继父的排斥酿就奇怪的被继父强暴的梦 境。逃避继父这个莫名其妙的举动 ,看上去 像是弗洛依德恋父情节的颠倒。躁动不安的 孤独感构成了这类人物的基本生存方式 ,她 们处在闹市却感受着强烈的孤独感 ,她们也 只有处在闹市中才感受到孤独感 ,这并不是 无病呻吟 ,这就是这代青少年普遍的生存经 验。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重要 ,无非是年轻 女孩逛酒巴歌厅 ,遇到一些男人的情爱故 事 ,但那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个人的内心感受 却被刻画得非常尖锐。卫慧的叙事能抓住 那些尖锐的环节 ,把少女内心的伤痛与最时 髦的生活风尚相混合 ,把个人偏执的幻想与 任意的抉择相连接 ,把狂热混乱的生活情调 与厌世的颓废情怀相拼贴 ⋯⋯卫慧的小说 叙事在随心所欲的流畅中 ,透示出一种紧张 而松散的病态美感。这一切都被表现得随 意而潇洒 ,这才是一种符合城市后现代性的 叙事风格。城市消费文化的时尚特征就是 一种激进 /颓废的美感。卫慧的人物绝不是 一些幽闭的女孩子 ,她们渴望成功 ,享乐生 活 ,引领时尚。她们表面混乱的生活其实井 井有条 ,卫慧确实写出了这代人独有的精神 状态 ———那种历史终结之后的混乱和出奇 的平静相混淆的状况。 卫慧的小说叙述充满了动态的感官爆炸 效果。她不断地写到一些动态的事物、街景、 闪现的记忆、破碎的光和混乱的表情等等 ,这 些日益建构着当代城市乌托邦失控的表象 , 它们是对乡土中国纯静风景的狂热悖离。 《蝴蝶的尖叫 》(《作家 》1998年第 7期 )同样 是一篇相当狂乱的小说 ,把生活撕碎 ,在混乱 中获取生活变换的节奏 ,体验那种尖利的刺 痛感 ,在各种时尚场景行走 ,构成了卫慧小说 叙事的内部力量。她能把思想的力量转化为 感性奇观 ,在感性呈现中展示商业主义的审 美霸权 ,这一切都使她的小说给人以奇特的 后现代感受。2000年 ,卫慧的《上海宝贝 》引 起一阵骚动。这部小说是卫慧以往的小说的 一次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与冲刺。青年人的爱欲 ,反社会的 行为 ,流行的时尚趣味被表现得更加激进。 没有人像她那样津津乐道地描写当代上海的 时尚文化 ,尽管带着极端的夸大其词的笔调 , 但她叙述了一个与殖民时期的旧上海一脉相 承的绮糜的上海。那些色情味浓重的酒吧 , 疯狂的迪斯科 ,欲望勃发的身体 ,对西方男人 的情欲 ,毫无节制的夜生活 ,卫生间或浴缸里 的情欲 ⋯⋯所有的这些 ,都散发着颓废放纵 的气息 ,一个在全球化时代正在旺盛生长的 大上海 ,在它的欲望与颓废的夜色中获得了 —02—  城市文学 :无法现身的“他者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后现代的全部形状 ———这无疑是把上海妖魔 化的叙事 ,也是对驱魔化的历史的反动。 《上海宝贝 》在艺术上充满了悖论 ,一方面 , 它与当下流行的时尚趣味相去未远 ,这些故 事、感觉和体验 ,可以在各类小报和流行的时 尚杂志上读到 ,另一方面 ,它有着激进前卫的 感觉和异常鲜明的语言修辞策略。身体的颓 废主义再次在它的献祭中诱惑了城市 ,因为 城市的妖魔在这样的时刻全部附身于如此放 浪的身体上 ,这是城市幽灵最为渴望成为的 肉身。城市本质的他者化 ,并且始终以他者 另类的形式表现出来 ,城市在这一意义上实 现了它的主体化。 与卫慧同居上海的棉棉 ,以及她的同代 作家戴来、魏微、金仁顺、周洁茹等人也都有 风格各异的关于城市的小说发表。这些 70 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俨然已经构成一个不小 的群落 ,她们虽然未必具有什么革命性的冲 击 ,但却可能改变传统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传 播方式。这些关于城市情爱的叙事 ,已经最 大程度地改变了经典小说所设定的那些人物 形象模式和价值取向 ,提示了完全不同的生 活经验与社会场景。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在 故事和生活景观方面远离乡土中国 ,重要的 是它所表征的审美趣味远离了中国的现实主 义主流文学。她们的写作更接受消费文化 , 成为城市时尚的一部分⑦。更多的年轻的女 作家参加进来 ,她们的写作经常配备身体写 真 ,再通过互联网广为传播 ,显示出文学在生 产、传播和影响上完全不同的前景 ,她们也变 成一群不可预测的城市精灵。 三、历史永不终结 : 城市他者化的延搁   90年代后期 ,特别是进入 21世纪 ,中国 的城市无疑在近几年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按照存在决定意识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理论 ,城市小说应该在这几年有更大规模 的发展 ,激进时尚前卫更具潮流的领导能力。 但是事实上 ,近几年的城市文学反倒成为一 个被遗忘的话题。卫慧因为特殊的缘由旅居 海外 ,她的书在海外获得畅销。但卫慧在国 内并不只是受到有关部门的限制 ,就是在文 学界和大众文化的读者圈 ,卫慧被正面认同 的程度也不高。在主流文学界卫慧充其量只 是一个初入文学门槛的青春写手 ,而在大众 那里 ,对卫慧的热烈阅读与对她的轻蔑并行 不悖 ,并且读者大众都以对卫慧的攻击和贬 斥为乐趣。只要看看网上对卫慧的评价就足 够了 ,这些评价少有从正面给予充分肯定的。 相对于主流文学界和读者市场来说 ,卫慧不 过是一个病态的另类 ,她像某种流行病一样 , 迅速到来 ,又迅速消失。很显然 ,卫慧这样的 代表着城市激进时尚文化的写作 ,无法构成 一种持续的潮流 ,相反 ,主流文学依然走着原 来的道路。“城市文学 ”被阅读之后则遭到 贬抑的历史并未在这里终结 ,乡土中国依然 是一个巨大的力量 ,那种典型的现代性 (或 后现代 )的“都市 ”在文学的写作中依然带有 非法性。因为这样的“都市 ”、这样的“都市 意识 ”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他者的书 写 ,是对他者的写作 ,也是写作的他者。 城市是属于青年群体的 ,因为只有青年 群体才会把生活与行动 ,把爱与恨 ,把渴望与 绝望 ,把进入与逃离都与城市全面联系在一 起。城市属于那些另类 ,那些波西米亚式的 流浪者 ,那些反对城市、逃离城市的人 ,而不 是居住在城市的“家 ”中的人。被称之为城 市小说的 ,或者是对城市进行表现的小说 ,其 最基本的城市的态度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精 神和精灵 ,在人与城市发生关系的任何一个 行动中 ,牵动的都是城市的存在意识。因为 他 (她 )体验到的都是城市的心灵与精神 ,他 (她 )把自己当作城市精灵 ,每时每刻感受到 城市的整体性存在。那就是一种城市的拜物 —12— 文艺研究  2006年第 1期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教 ,那就是使城市在写作中幽灵化。显然 ,这 是一种不可能性。中国当代文学氛围和个人 经验不可能发展出这样一种城市意识。我们 当然不能把城市本质化 ,认为存在一种本质 化的城市概念 ,或者一种本质化的城市小说 , 但我们说有一种对城市小说的基本理解和认 识。尽管迄今为止的文学史也存在过关于城 市的作品 ,但它们都没有达到它那个时代对 城市的超越性表达 ,这种表达本身就构成城 市精神 ,就是城市幽灵的附身。有些表达偶 尔可能存在过 ,发生过 ,但那种历史不会存在 下来 ,不会延续 ,没有延续性。因此就依然是 一种无法现身的他者 ,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 的历史之侧。 例如 ,卫慧的《上海宝贝 》或许可以被称 之为典型的后现代城市小说 ,但这样的小说 写作不会被历史化 ,不会被确认为一种历史 , 不会具有历史的正当性 ,它被主流化的历史 拒绝就表明它的现身 (于历史 )的不可能性。 另外 ,即使卫慧这样的小说 ,也不是单纯的或 纯粹的城市小说 ,它是关于女性用身体自恋 “去民族 /国家性 ”的一种叙事话语。那个上 海宝贝倪可 ,不再把自己放置进民族国家的 文化秩序中 ,她把个人的身体欲望抬高到惟 一性的地步 ,并把它奉献给来自发达资本主 义的德国男人 ,在那里她获得心理和身体的 全面满足。她 /它宁可把自己当作全球化的 祭品 ,这是身体的献祭 ,就像现代之初上海被 迫敞开它的身体被帝国主义蹂躏一样 ,现在 卫慧不过是自愿用一具鲜活的肉体呈现给全 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男人。卫慧的写作遭遇 到具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情结的男人和女 人的全面反对 ,这就不算冤枉了。这种写作 在历史的语境中只是以幽灵化的方式获得美 学的合法性。这种城市叙事 ,进入到城市体 内的叙事 ,不会获得伸展的可能性 ,也无法建 构起未来的可能性。即使在后来的时间中具 有的可能性 ,也是以断裂的方式来呈现的。 没有一种完整的自身历史化的可能性 ,它注 定被历史他者化 ,被主流的历史以排斥方式 作为幽灵纳入其谱系来历史化。 同样居住于上海的王安忆 ,她的小说的 主要生活背景可以说都是与城市生活有关 的 ,但奇怪的是 ,人们从来不会把王安忆的小 说归类为城市小说。城市小说总是与新兴的 城市经验相关 ,总是与激进的思想情绪相关。 不管是叙述人 ,还是作品中的人物 ,总是要不 断地反思城市 ,城市在小说叙事中构成一个 重要的形象 ,才会被认为这种小说城市情调 浓重而被归结为城市小说。王安忆的小说更 加关注人 ,这些人的存在主要是与其过去的 历史相关 ,人的历史、现实以及命运 ,在王安 忆的叙事中是一种生活史 ,它与前此的强大 历史经验联系在一起 ,从过去 ———王安忆的 过去不会是久远的传统 ,而是更具有现实性 的一种“前此 ”,它与我们始终经历的历史相 关。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 》、《长恨歌 》以及 《富萍 》,都与上海相关 ,按理其城市意味很 浓 ,但这里面显然没有城市本身存在的那种 构成性的意象 ,没有城市新兴生长的历史情 势。城市只是传统的市井 ,市民只是城市的 居民。弄堂和胡同里的市民与农民没有本质 区别 ,正如机关里的干部与城市也没有太多 的关系一样。城市在小说的叙事中一定是与 “世界都市 ”的历史联系一起 ,是“世界都市 ” 的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的外化 ,才会在文学 叙事中形成一种城市体系。王安忆在前几年 发表的一篇小说《新加坡人 》(《收获 》2002 年第 4期 ) ,就是描写全球化时代上海城里 的跨国文化交往的状况。按说这篇小说应该 具有很浓的都市文化意味 ,王安忆也非常频 繁地描写那些代表着大上海都市特征的文化 符号和生活场景 ,但它就是不像城市小说。 根本原因在于王安忆主要还是透视人物的性 格、行为和心理 ,也就是说 ,叙述视点透过城 市直接进入到人物 ,并不关注人物本身与城 —22—  城市文学 :无法现身的“他者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市的交流 ,也不关注人物之间如何依靠城市 进行交流 ,那些现代化的城市代码在小说叙 事中并不起到重要的关联作用。在这篇小说 中 ,可以看出王安忆对人物的性格、心理的观 察几乎是炉火纯青 ,王安忆始终有一双洞悉 一切的眼睛在看那个新加坡人 ,他的一举一 动越是不露声色 ,越能显示出叙述人的敏感 和锐利。城市在这里只是一个外在空间 ,城 市的繁华外表只是在那个买时装的场景中起 到一点作用 ,但人物与环境发生关系还是重 点体现在小环境中 ,与城市并没有直接的关 系。在这里 ,更重要的也许在于一种美学原 则 ,这种美学原则是以人为中心的叙事法则 , 这是现代性小说由来已久的美学原则 ,从现 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放弃以人为中心 来建构小说叙事。人与人的交往构成小说叙 事的主体 ,尽管人与物的关系构成在现代小 说兴起的时期起到一种作用 ,例如在巴尔扎 克的小说中 ,资本主义的物质与人的关系不 只表现在人的物质欲望的表达方面 ,也不只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旧有的生产关系的革 命取代方面 ,更重要的是物质环境描写对人 感觉和心理所起到的作用。现代主义的小说 因为孤独感之类的个人主义主题 ,人物很少 与他人发生关系 ,人物与物质环境的关系也 被强调。但在中国的乡土叙事中 ,人物与物 质环境的关系渐渐地淡化 ,因为农村除了自 然风景没有更多的物质可供与人物发生关 系 ,而风景描写经常是与乡土叙事中的主角 相脱节的。人的文学转化为斗争的文学 ,特 别是斗争的文学上升到支配地位 ,小说中的 人物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关系 ,这是 所谓的“人学 ”发展的极致 ,在“人学 ”居于统 治地位的美学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中 ,人与物质环境、与城市 的交流被压制到最低限度。 过分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 ,是现实主义 美学的表现原则 ,现实主义文学依靠人物之 间的矛盾来建立小说叙事的推动机制 ,从而 产生戏剧性转变和高潮。而在关于“人与 物 ”的文学中 ,推动力是人与自我的关系 ,即 物如何内化人的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人化与 物化构成心理转换机制 ,这使现实主义的故 事性无法实现 ,因此这种叙事是现实主义所 避免的。王安忆的小说艺术无疑代表了中国 现实主义小说的高峰 ,在这种小说叙事中 , “城市 ”很难从人物关系的叙事中凸显出来 , 她太熟悉她笔下的人物 ,她把她笔下的人物 都看透了 ,她始终看着她的人物 ,她的目光不 会投向人物以外的世界。在这里 ,没有任何 理由以是否凸显“城市 ”形象来评判一篇 (部 )小说的优劣 ,写“城市 ”也就充其量有其 新颖性而已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凸显“城市 ” 的作用就老派 ,我想指出的是当代主流美学 的一种规则 ,以及这种规则的历史背景。 当然 ,回到人性表现的小说叙事方面 ,王 安忆的故事也就显得相当传统。也许王安忆 的初衷是相当前卫的 ,她要表现进入新世纪 的上海如何在全球化的跨国经济文化方面呈 现出的新迹象。进入 21世纪 ,上海成为中国 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区域 ,长江三角洲不只是 中国经济的龙头 ,甚至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的动力。上海在短短几年里就从一个制造业 的城市迅速转变为国际金融贸易的中心。20 世纪 30、40年代的上海是远东的金融贸易中 心 ,进入 21世纪上海重新夺回它曾经失去的 地位 ,无可争议地成为国际大都市。浦东一 座座的摩天高楼 , 2001年的 APEC会议 ,磁 悬浮列车 ,繁华热闹的商业街 ,房价的飚升 , 无穷无尽的国际会议与展览 ,黄浦江的夜景 , 等等 ,足以把上海塑造成一个经济无比发达 的神话般的大都市⑧。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 上海城市里发生的故事 ,无疑是一道诱人的 风景。王安忆的目光投向“新加坡人 ”,这一 目光既有它的合理性 (上海是世界华人的新 的聚集地 ) ,也不得不说王安忆把这个跨国 时代明显打了点折扣 ,这可以看出她与卫慧 —32— 文艺研究  2006年第 1期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这代人的区别 ,卫慧的那个倪可是不屑于与 华人之类的假洋鬼子乱搞 ,她要的是德国男 人。问题是 ,王安忆的这个“新加坡人 ”,他 就声称 ,他“第一是新加坡人 ”,“第二是中国 人 ”。实际上 ,他的行为作派比中国人还中 国人 ,只能是说一个老派的中国人。小说的 主题显然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那类故事常规
本文档为【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582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7-07
浏览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