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_从分立到合一_马国林

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_从分立到合一_马国林

举报
开通vip

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_从分立到合一_马国林 2012 年第 6 期 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 从分立到合一* 马国林 【内容提要】 在国际关系思想发展史上,“英国学派”和“英格兰学派”这两个名 称都曾在不同时期被不同学者提出和使用过,并经历了从分立到合一的转变。1980 年,赫德利·布尔首先提出“英国学派”,其具体所指为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 研究的经典路径;1981 年,罗伊·琼斯提出“英格兰学派”,并将其与“英国学派”名称 明确区分开来,而与伦敦经济学院联系起来;1987 年,克里斯托弗·希尔再提“英国学 派”,用以指称英国学者对国...

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_从分立到合一_马国林
2012 年第 6 期 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 从分立到合一* 马国林 【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提要】 在国际关系思想发展史上,“英国学派”和“英格兰学派”这两个名 称都曾在不同时期被不同学者提出和使用过,并经历了从分立到合一的转变。1980 年,赫德利·布尔首先提出“英国学派”,其具体所指为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 研究的经典路径;1981 年,罗伊·琼斯提出“英格兰学派”,并将其与“英国学派”名称 明确区分开来,而与伦敦经济学院联系起来;1987 年,克里斯托弗·希尔再提“英国学 派”,用以指称英国学者对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贡献;1998 年,蒂姆·邓恩重新界定 “英格兰学派”,将其与“英国学派”名称等同起来,并与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联系 起来;2010 年,菅波英美提出“新英格兰学派”,完全淡化了地域色彩,从而完成了两个 名称从分立到合一的转变。由此可见,将“English School”译为“英国学派”,不仅置 “British School”于无法翻译的境地,而且掩盖了国际关系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段不应被 忽视的争鸣史,因而是不可取的,应当予以纠正。 【关键词】 英国学派;英格兰学派;赫德利·布尔;国际关系理论;新英格兰学派 【作者简介】 马国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英国杜伦大学政府与 国际事务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北京 邮编:100871)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9550(2012) 06 - 0113 - 10 * 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 ·311· 国际关系理论  2008 年,张小明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上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英国学派还是英格兰学派?》 一文,认为“English School”是一个以地区命名的学派,而不是以国家命名的学派。将 其译为“英国学派”容易使人误以为这是一个“英国的学派”或“英国人的学派”,从而 影响中国读者对该学派的理解。因此,其正确的中文译名应是“英格兰学派”。但这 篇文章的结论却是:可以继续使用“英国学派”这个中译名。原因在于:第一,这一译 名已经约定俗成,突然改变可能会造成思想混乱。第二,“English”既有“英格兰的”意 思,也有“英国的”意思,二者可以混用。第三,当前,这一学派发展已经超出了英格兰 的范围,甚至超出了英国的范围。① 由此推之,改为“英格兰学派”也无助于解决其名 称本身存在的问题。 然而,笔者在最近的阅读中发现,其实“英国学派(British School)”和“英格兰学 派(English School)”②这两个名称曾在不同时期都被提出并使用过,而在不同学者那 里,其具体所指又不尽相同。如此看来,将“English School”译为“英国学派”的直接后 果是鸠占鹊巢,置“British School”于无法翻译的境地。③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不仅混 淆了两个名称之间原本存在的差异,而且也掩盖了国际关系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段不应 被忽视的历史。本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叙述这一名称之争来揭示这一思想发展的历 史,从而使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认识到正确界定“英格兰学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赫德利·布尔:从“经典路径”到“英国学派” 1980 年,著名国际关系学者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声 ·411· 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从分立到合一  ① ② ③ 张小明:《英国学派还是英格兰学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 年第 5 期,第 78 - 80 页。 不同学者对相关术语的使用有细微差别,表现为:a British school,British school,British School;an English school,the English school,the English School,English School等。由于各用语之间的差别主要源于学者 的个人偏好和特定语境,且对本文的探讨没有实质影响,这里统一归为 British School和 English School两个术语 来处理。 据笔者所知,只有马殿军、王缉思等少数学者在个别文章中将“English School”译为“英格兰学派”。参 见亚当·罗伯茨著,马殿军译:《国际关系的新时代》,载袁明主编:《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修订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3 页;王缉思、孙璐:《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中国外 交与国际问题研究 60 年》,载赵为民、郭俊玲主编:《北大视野:新中国 60 年学术流变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96 页。关于“British School”,中国也有学者将其译为“不列颠学派”。参见詹姆斯·德·代元主 编,秦治来译:《国际关系理论批判》,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前言”,第 20 页。但本文下面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将 表明,使用这一名称的学者是从国别意义上指称这个学派的,所以译为“英国学派”更合适。当然,如果以不列颠 来指代英国,那么译为“不列颠学派”也是可以的。 2012 年第 6 期 称存在一个国际关系研究的英国学派。① 那么布尔所说的“英国学派”究竟所指为 何?由于布尔没有详细解释,他的观点看似非常武断。然而,如果仔细考察他此 前关于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论的相关文章,就会发现他的思想其实是前后一贯、 有章可循的。 1965 年 1 月,为准备美国学者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到访———谢林应 邀出席了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the British Committee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 tional Politics,以下简称英国委员会)于 1965 年 7 月举行的会议,并提交了以“暴力 (Violence)”为题的讨论稿———布尔向英国委员会提交了《美国对国际政治理论的新 贡献》一文的第一部分,并于次年 1 月提交了第二部分。② 在文稿中,布尔认为英国委 员会对美国学派(the American school)的忽视是出于感情上的反感而非理性的批评。 在这两篇文稿的基础上,布尔写成了题目为《国际理论:为经典路径辩护》的著名论 文。该文于 1966 年 4 月发表在《世界政治》杂志上,③并于同年 9 月提交给英国委 员会。 在此文中,布尔认为有两种相互竞争的国际关系研究路径,即“经典路径(the classical approach)”和“科学路径(the scientific approach)”。④ 经典路径“源于哲学、 历史和法律,其首要特点是明确依赖于使用判断力;如果我们局限于一些严格的检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那么它对国际关系而言便毫无意义”。科学路径则“试图建立一种国际关系理 论,其命题要么基于逻辑或数学证明,要么基于严格的、经验性的验证程序”。在过去 十年里,科学路径在美国已经变成了本领域的正统方法论;而在英国学术界,科学路径 却没有实质性的影响。⑤ 在此文中,布尔坚决维护经典路径,并对科学路径进行了猛 ·511·  ① ② ③ ④ ⑤ 原文为“Someone at BISA said that there was no British School. Nonsense.”(“英国国际研究协会中有人 说不存在英国学派。胡说!”)参见 Kai Alderson and Andrew Hurrell,eds.,Hedley Bull 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London:Macmillan Press,2000, p. 46;Tim Dunne, Invent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chool,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8,p. 7。 这两篇文稿题目为“Recent American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art Ⅰ”和 “Recent American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art Ⅱ”。参见 Tim Dunne,Inventing In- ternational Society: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chool,pp. 117 - 118。 Hedley Bull,“International Theory:The Case for a Classical Approach,”World Politics,Vol. 18,No. 3, 1966,pp. 361 - 377. “approach”一词也可译为“方法”,但一般而言具有比方法(method)更宽泛的含义,有时可与“学派 (school)”一词互换使用。布尔在此文中主要指方法,但偶尔也使用“经典路径的方法(the methods of the classi- cal approach)”和“科学学派(the scientific school)”的表述。另外,布尔的文章不仅仅是方法论的探讨,也涉及学 科研究的主题,布尔在文中罗列的诸如国际社会的性质和局限这样的国际关系核心问题就是例证。参见 Hedley Bull,“International Theory:The Case for a Classical Approach,” pp. 367,372;Tim Dunne,Inventing Interna- tional Society: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chool,p. 124。 Hedley Bull,“International Theory:The Case for a Classical Approach,”pp. 361 - 363. 烈的批评。 在 1972 年发表的两篇讨论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文章中,布尔重申了他维护经典 路径、反对科学路径的立场,并强调了历史研究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性。所不同 的是,布尔有时也采用“传统主义(traditionalist)”路径来指代原来所说的“经典路径”, 而用“行为主义(behaviourist)”路径来指代原来所说的“科学路径”。另外,布尔申明, 他在 1966 年的文章中所使用的“科学(science)”一词实际上是指“科学主义(scien- tism)”,他只是出于礼貌才使用前一称谓的。① 综合布尔在上述文章中的观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布尔为什么在 1980 年“突然”宣 称存在一个“英国学派”了。可以认为:布尔所说的英国学派是指在英国占主导地位 的国际关系研究的经典路径,主要是就方法论而言的;它是以国家命名的学派,其对立 面是美国学派;它为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所认可,是这一学者群体所 坚持的研究路径。② 二 罗伊·琼斯:“英格兰学派”不是“英国学派” 1981 年,罗伊·琼斯(Roy E. Jones)在《国际关系的英格兰学派:应当关门的理 由》一文中正式提出“英格兰学派”这一名称。他认为,这一学派的核心成员包括查尔 斯·曼宁(Charles Manning)、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迈克尔·唐兰(Michael Donelan)、弗雷德·诺西奇(F. S. Northedge)、罗伯特·珀内尔(Robert Purnell)等 人,并且不断有新成员涌现出来。这些学者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理念:他们将国际关 系视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他们着重考察在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秩序如何得以维 持的问题;他们基本不使用统计学、代数学和几何学的方法;他们并不对诸如贫困、商 品价格、货币改革等所谓的“世界问题”进行苦苦的思索。琼斯认为,这一学者群体应 当被称为“英格兰学派”而非“英国学派”,这是因为:第一,他们不能代表真正的英国 经济与政治研究的自由主义传统,这一传统主要是苏格兰学者和一两个威尔士人的贡 ·611· 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从分立到合一  ① ② Hedley Bull,“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19 - 1969,” in Brian Porter,ed.,The Aberystwyth Paper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pp. 30 - 55;Hedley Bull,“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n Academic Pursuit,”Australian Outlook,Vol. 26,No. 3,1972,pp. 251 - 265. 布尔 1966 年的文章最初是为英国委员会而作,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委员会的集体观点。赫伯 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和马丁·怀特(Martin Wight)在为 1966 年出版的英国委员会成员的论文集 《外交探究》撰写的序言中,就区分了英国委员会和美国科学主义方法的不同。另外,由于英国委员会成员对他 们所坚持的研究路径如此自信,以至于他们曾考虑以此为主题出版一本论文集。参见 Tim Dunne,Inventing In- ternational Society: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chool,pp. 123 - 124。 2012 年第 6 期 献。第二,其学术发源地在伦敦经济学院(LSE)。① 另外,根据理查德·利特尔(Rich- ard Little)等人的看法,琼斯作为威尔士人,将这一自己不喜欢的学派命名为英格兰学 派,是带有地域偏见的。②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按理说,布尔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远高于琼斯,且先入为 主地提出了“英国学派”,可为什么时至今日,琼斯所说的“英格兰学派”反而比布尔所 说的“英国学派”更加流行呢?这除了布尔没有将其观点系统化并形成论文公开发表 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琼斯认为英格兰学派应当“关门(closure)”的观点引起了很大 争议,得到了其他学者(虽然姗姗来迟)的明确回应。希拉·格雷德尔(Sheila Grader) 于 1988 年发表了《英格兰学派:证据与评估》一文,认为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个学 派。③ 而彼得·威尔逊(Peter Wilson)则于次年发表了《英格兰学派:答希拉·格雷德 尔》一文,坚称存在这么一个学派。④ 虽然二者的基本观点针锋相对,但都未对“英格 兰学派”这一称谓和伦敦经济学院这一学术发源地提出异议。 回过头来看琼斯的文章,就会发现他与布尔有几处明显的不同:他明确区分了英 国学派和英格兰学派两个术语;他所界定的英格兰学派的特征侧重于本体论,而不只 是方法论;他将其与伦敦经济学院而非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直接联系。英国学派 和英格兰学派两个名称及其所代表的两种思想的分立就此产生了。 三 克里斯托弗·希尔:“英国学派”是“英国人的学派” 在布尔之后,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 Hill)于 1987 年再次声称存在一个 “英国学派”。他强调,过去 10 年来认为存在一个国际关系的英国学派的看法已众所 周知。希尔指出,以下几点是比较清楚的:第一,在英国存在一个学术群体,以至少区 别于其他两个主要的国家传统(即法国和美国传统)。第二,从产出数量来看,英国人 对该学科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被美国学术机器所淹没。第三,20 年后,英国人对国 际关系理论的持续关注重新引起普遍的兴趣,而当年“科学的”与“传统的”方法论之 ·711·  ① ② ③ ④ Roy Jones,“The Engl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Case for Closur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 7,No. 1,1981,pp. 1 - 13. Richard Little,“Neorealism and the English School:A Methodological,Ont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Reas- sessment,”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 1,No. 1,1995,p. 32. Sheila Grader,“The Engl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vidence and Evaluation,”Review of Inter- national Studies,Vol. 14,No. 1,1988,pp. 29 - 44. Peter Wilson,“The Engl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Reply to Sheila Grader,”Review of Inter- national Studies,Vol. 15,No. 1,1989,pp. 49 - 58. 争则由于英国学界吸收美国路径的意愿而成为历史。① 依照希尔的观点,第一,英国学派是“英国的学派”,以国家命名。第二,英国学派 是“英国人的学派”,是英国学者对国际关系研究的贡献。第三,其研究范围包括当前 外交政策分析、国际组织、战略研究、地区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涵盖了所有国际关 系学的分支领域,并涉及国际法、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等临近学科。第四,其研究方法上 原本存在的“经典”特色已不再明显。由此看来,希尔所说的英国学派除了以国家命 名这一点外,在成员组成、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完全不同于布尔所说的英国学 派。当然,它与琼斯所说的英格兰学派也不是一回事。就此,两个名称及其所代表的 思想的分立不仅大大拉开,而且变得有些混乱了。 四 蒂姆·邓恩:“英格兰学派”就是“英国学派” 蒂姆·邓恩(Tim Dunne)在 1998 年出版的专著《发明国际社会》中倾向于将布尔 所说的“英国学派”和琼斯所说的“英格兰学派”等同起来。这从下面一段话就可以看 出:“布尔承认存在一个英格兰学派。其证据来自于他的权威性论述:‘英国国际研究 协会中有人说不存在英国学派。胡说!’”②在为《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撰写的一章中, 邓恩对这一学派的定义也体现了他将二者等同起来的看法:“我所说的英格兰学派是 指一群主要居住在英国(UK)的学者,他们有着相同的本体论倾向,并对实证主义者所 提倡的科学方法持批判态度。”③ 尽管如此,邓恩在《国际关系的英国学派》一文中指出,英格兰学派比英国学派的 提法更可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使用“英国学派”这一名称并不能克服使用 “英格兰学派”这一名称带来的首要问题,即那些来自南非和澳大利亚的学者(指曼宁 和布尔———引者注)同样不认为自己是英国人(就像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英格兰人一 样)。第二,从政治文化角度看,巴特菲尔德、怀特、布尔和亚当·沃森(Adam Watson) 的工作体现出一种以对话方式进行学术探讨的英格兰理念,它依据一套详尽的(成文 ·811· 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从分立到合一  ① ② ③ Christopher Hill,“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Millennium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 16,No. 2,1987,pp. 301 - 308.值得注意的是,希尔虽然在文中提到了琼斯关于“英格 兰学派”的文章,但似乎认为后者的称谓是一种误用。他引述琼斯的称谓是“the English approach”,并在这一用 语后面特地加括号注明“原文如此(sic)”。 Tim Dunne,Invent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chool,p. 156.他还指出,有人认为 应当将这一学派称为“经典方法”或“国际社会传统”。参见该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第 4、18 页。 Tim Dunne,“The English School,” in Christian Reus - Smit and Duncan Snidal,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 267. 2012 年第 6 期 的或未成文的)规则来实施。并非偶然的是,这一学派的所有核心成员无一例外都与 三个历史悠久的英格兰大学(剑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之一有关联。换 言之,如果用“英国学派”这个名称可能对英国(the United Kingdom)讲凯尔特语的民 族(the Celtic nations)不公平,因为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与怀特和巴特菲尔德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启的学术事业并不适宜。第三,英格兰学派这一术语意在表明存在着一 批曾经接受国际关系训练的学者,他们与怀特、布尔、沃森和文森特(R. J. Vincent)有 学术关联。这一点意味着,尤为重要的并不是这一学派源于何处,而是其思想观念能 传至何方。毕竟,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虽 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不是出生于法兰克福,也和著名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没有任 何职业上的“亲缘”关系。同样道理,我们在探讨 90 年代的英格兰学派时,不应将其 与特定领土和身份联系在一起。正如该学派的一位加拿大学者所说:“那些其姓名与 该学派相联系的学者可能居住在英格兰之外:威尔士、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德国, 甚至美国。”①据此,一种妥协的办法是,用英国学派来指代某种比巴特菲尔德 -怀特 -布尔 -沃森 -文森特谱系更宽泛的东西。邓恩指出,希尔就是以此来描述全部国际 关系研究的。但这种使用术语的问题在于,很多领域的不同国籍的学者持相同观点, 而同一国籍的学者则可能是反对者。② 综合邓恩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他所说的英国学派和英格兰学派实际所指 为同一个学派,虽然后一个名称更可取。第二,他将英格兰学派与英国国际政治理论 委员会密切联系起来,③而与琼斯所说的伦敦经济学院区分开来。第三,他所说的英 格兰学派不是“英国的学派”(以国家命名) ,也不是“英国人的学派”(英国学者的贡 献)。第四,他主张淡化英格兰学派最初所具有的领土色彩,而关注其实质内容。鉴 于邓恩的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这两个名称及其所代 表的思想由此迈出了从分立到合一的关键一步。 ·911·  ① ② ③ Roger Epp,“The English School on the Frontie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 24 (Special Issue) ,1998,p. 48. Cited in Tim Dunne,“A Brit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 tions,”in Jack Hayward,Brian Barry and Archie Brown,eds.,The British Study of Politics in the Twentieth Cen- tu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 399. Tim Dunne,“A Brit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p. 395 - 424. Tim Dunne,Invent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chool,pp. 6 - 7.理查德·利特尔在 1995 年的那篇讨论英格兰学派的文章中就曾提及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但他倾向于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 参见 Richard Little,“Neorealism and the English School,”p. 32。 五 菅波英美:从“制度主义者”到“新英格兰学派” 然而,也有很多学者对这种以地域命名学派的做法表示不满,菅波英美(Hidemi Suganami)可能是最早对“英格兰学派”这一名称提出挑战的学者。在 1983 年发表的 《制度主义的结构:英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剖析》一文中,他使用“制度主义者(institu- tionalists)”来指称这一学者群体,其具体所指与琼斯的“英格兰学派”颇为相同。“存 在着这么一个理论流派:它是英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主流;它由一些共同的理论倾向所 维系;它由曼宁开创,并为艾伦·詹姆斯(Alan James)、诺西奇和布尔所继承。有相当 多的学生和教师(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四位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这一学派 可称做‘制度主义者’……”①20 年之后,菅波再次撰文对自己 1983 年文章中的基本 观点做了总结,并明确承认琼斯所说的英格兰学派与自己所说的制度主义者大致是一 回事。② 但是,由于“英格兰学派这一名称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学界扎下了根”, 菅波自己后来也放弃了制度主义者的称谓,改称英格兰学派。在与安德鲁·林克莱特 (Andrew Linklater)合著的一本评估英格兰学派的著作中,他指出:“制度主义者”这一 称谓的不可取性在于,这一名称通常是用来指代美国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 hane)为代表的制度主义者的;“理性主义者(Rationalists)”的称谓也不可取,因为这一 名词意义模糊。在此书中,他对英格兰学派做了总结性描述:最好将其看做是一个在 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以英国为基地的国际关系学者群体(cluster) ;他们之间有密切的 个人和职业关系,这种关系最初产生于伦敦经济学院,后来则扩展到其他学术机构 (主要是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 ;其早期核心成员应包括曼宁、怀特、布尔、詹姆 斯、文森特和沃森(巴特菲尔德也可以看做重要成员,但他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贡 献不大)。③ ·021· 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从分立到合一  ① ② ③ Hidemi Suganami,“The Structure of Institutionalism:An Anatomy of British 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Re- l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 7,1983,p. 2363. “琼斯所说的‘英格兰学派’(这一称谓的准确性已经争论了好多年)和我所说的‘英国的制度主义者’大 致相同。其实,这并非巧合。因为我写那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给琼斯出于某种过于敏感的原因而提出的‘英格兰 学派’以一个更准确、更公正的称谓。”参见 Hidemi Suganami,“British Institutionalists,or the English School,20 Year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 17,2003,pp. 254 - 255。 Andrew Linklater and Hidemi Suganami,The Engl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Contemporary Reassess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p. 41 - 42.此书前三章由菅波撰写,后四章由林克莱 特撰写。 2012 年第 6 期 在 2010 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菅波进一步指出了英格兰学派的转变和“新英格兰 学派(the new English School)”的出现:巴里·布赞(Barry Buzan)于 1999 年在英国 国际研究协会的年会上呼吁“复兴英格兰学派”,其直接结果是出现了“新英格兰学 派”。它是一个由世界范围内志趣相投的学者组成的网络,他们以英格兰学派创立者 的成果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定期交流彼此的看法。他还说,当前的 英格兰学派是两条线的汇合:一条是布赞发起的全球网络和运动的结果,另一条则更 多的是老一代英格兰学派的直接继承者。① 与菅波回归“英格兰学派”的称谓不同,其他认为“英格兰学派”称谓不可取的学 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名称。以下列出一些有影响的名称(包括“英国学派”和“英格兰 学派”) ,以便比较:(1)英国学派:主要倡导者为布尔和希尔,布尔所指为国际关系研 究的经典路径,希尔所指为英国学者对国际关系研究的贡献;(2)英格兰学派:主要倡 导者为琼斯和邓恩,琼斯将其与伦敦经济学院相联系,邓恩则与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 员会相联系;(3)制度主义者:主要倡导者为菅波英美,但他后来改称英格兰学派;(4) 国际社会学派:主要倡导者为罗伯特·杰克逊(Robert Jackson)和乔格·索伦森 (Georg Srensen) ;②(5)伦敦经济学院学派:主要倡导者为玛莎·芬尼莫尔(Martha Finnemore) ;③(6)英格兰道路:主要倡导者为布鲁奈罗·韦格齐(Brunello Vigezzi) ,其 实际所指为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的研究路径,比邓恩所说的英格兰学派含义狭 窄;④(7)国际关系与战略理论的伦敦学派:主要倡导者为科拉尔·贝尔(Coral Bell)。⑤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学者仍然使用“英格兰学派”这个名称,因为现在改变名称为 时已晚,而且没有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替代名称。但与菅波英美等学者一样,他们 也认识到这一名称已经不再具有特定的领土含义(英格兰或英国)和身份含义(伦敦 经济学院或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成员) ,而仅仅是一个最初由其反对者所提出、 ·121·  ① ② ③ ④ ⑤ Hidemi Suganami,“The English School in a Nutshell,”Ritsumeikan Annu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 ies,Vol. 9,2010,p. 17;Hidemi Suganami,“The Engl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storical Develop- ment,” in Robert A. Denemark,ed.,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Encyclopedia,Vol. 3,Oxford:Wiley - Blackwell, 2010,p. 1444. Robert Jackson and Georg Srensen,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ories and Approaches,4th Ed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 46. Mar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and London: K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p. 17. Brunello Vigezzi,translated by Ian Harvey,The British Committee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54 - 1985) :The Rediscovery of History,Milano:Edizioni Unicopli,2005,p. 33. Coral Bell and Meredith Thatcher,eds.,Remembering Hedley,Canberra:ANU E Press,2008,p. 51. 而今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标签而已。至此,“英国学派”和“英格兰学派”两个名称 及其所代表的两种思想完成了从分立到合一的转变。 六 结论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既存在“英国学派”,也存在“英格兰学派”。当人们谈及英国 学派时,主要所指为以下方面:布尔所说的英国学派是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 研究路径,与美国行为主义路径相对而言;希尔所说的英国学派是英国学者对国际关 系研究的重要贡献;邓恩所说的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是一回事。 当人们谈及英格兰学派时,则主要从以下方面来理解:琼斯所说的英格兰学派是 与(可能存在的)英国学派相对而言的,其学术发源地在伦敦经济学院;邓恩所说的英 格兰学派也可称英国学派,其学术发源地在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菅波所说的 (新)英格兰学派主要是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主流国际关系理 论流派相对而言的,其本身的英格兰属性已十分淡薄。 从布尔 -琼斯 -希尔 -邓恩 -菅波这条线索来看,“英国学派”和“英格兰学派” 这两个名称及其所代表的两种思想经历了从分立到合一的历史转变。当前,“英格兰 学派”已成为主导名称,而“英国学派”已鲜有人提及。① 中国学者将“English School” 翻译成“英国学派”不仅导致了中国读者对此学派的误解,而且掩盖了这一学派思想 发展中的争鸣历史。这种做法显然有碍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学派的历史和理 论,因而是应当予以纠正的。 [收稿日期:2012 -04 -18] [修回日期:2012 -05 -11]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221· 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从分立到合一  ① 有些学者在行文中说明:英格兰学派(有时)也称英国学派。参见 Kai Alderson and Andrew Hurrell, Hedley Bull on International Society,p. 46;Brunello Vigezzi,The British Committee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54 - 1985) :The Rediscovery of History,p. 11。 grate or deny compliance research. The alternative solution that the critics proposed is no less sensitive to self - selection than the compliance approach. 【Key Words】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effectiveness,compliance,endogeneity 【Authors】Zhang Xiaotian,Ph. D. Candidate,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British School and English School:From Divergence to Convergence Ma Guolin (113) 【Abstract】Both“British School”and“English School”were put forward in the histo- ry of IR thought and experienced the change from divergence to convergence. It was Hedley Bull who first put forward the term “British School” in 1980. It referred to the classical approach which was dominant in the British academic community. One year later,Roy E. Jones put forward the term“English School”. He distinguished it from“British School” and related it to LSE. When Christopher Hill used “British School”again in 1987,what he said was the important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 to IR made by the British. In 1998,Tim Dunne redefined“English School”. He equated it with “British School”and related it to the British Committee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 tional Politics. Since Hidemi Suganami put forward “the new English School” in 2010,the change was fulfilled because of the little territorial character of it. Obvious- ly,it is wrong to translate“English School”as“Yingguo Xuepai”;otherwise,it will not only make “British School”hard to translate but also conceal a contending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IR development. 【Key Words】British School,English School,Hedley Bull,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 ry,the new English School 【Author】Ma Guolin,Ph. D. Candidate,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Peking Uni- versity. Managing Cross - border Capital Flow:From A Political Economic Perspective Han Jian Gao Haihong (123)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st and benefit of capital liberalization from a polit- ical economic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ast decades,the recent surge of capital con- trols in many emerging economies,and tight prudential capital management in some de- veloped economies,the paper argues that free flow of capital without regulation has be- come the major source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policy prefer- ·951· No. 6,2012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
本文档为【英国学派与英格兰学派_从分立到合一_马国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086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7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7-16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