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举报
开通vip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建筑环境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目次TOC\o"1-2"\h\z\uHYPERLINK\l"_Toc532204462"1总则PAGEREF_Toc532204462\h1HYPERLINK\l"_Toc532204463"2基本规定PAGEREF_Toc532204463\h2HYPERLINK\l"_Toc532204464"3建筑声环境PAGEREF_Toc532204464\h3HYPERLINK\l"_Toc532204465"3.1一般规定PAGEREF_To...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目次TOC\o"1-2"\h\z\uHYPERLINK\l"_Toc532204462"1总则PAGEREF_Toc532204462\h1HYPERLINK\l"_Toc532204463"2基本规定PAGEREF_Toc532204463\h2HYPERLINK\l"_Toc532204464"3建筑声环境PAGEREF_Toc532204464\h3HYPERLINK\l"_Toc532204465"3.1一般规定PAGEREF_Toc532204465\h3HYPERLINK\l"_Toc532204466"3.2隔声设计PAGEREF_Toc532204466\h5HYPERLINK\l"_Toc532204467"3.3吸声设计PAGEREF_Toc532204467\h6HYPERLINK\l"_Toc532204468"3.4消声设计PAGEREF_Toc532204468\h6HYPERLINK\l"_Toc532204469"3.5隔振设计PAGEREF_Toc532204469\h7HYPERLINK\l"_Toc532204470"3.6施工、检测与验收PAGEREF_Toc532204470\h8HYPERLINK\l"_Toc532204471"4建筑光环境PAGEREF_Toc532204471\h9HYPERLINK\l"_Toc532204472"4.1一般规定PAGEREF_Toc532204472\h9HYPERLINK\l"_Toc532204473"4.2建筑采光设计PAGEREF_Toc532204473\h9HYPERLINK\l"_Toc532204474"4.3照明设计PAGEREF_Toc532204474\h11HYPERLINK\l"_Toc532204475"4.4检测与验收PAGEREF_Toc532204475\h15HYPERLINK\l"_Toc532204476"5建筑热工PAGEREF_Toc532204476\h17HYPERLINK\l"_Toc532204477"5.1一般规定PAGEREF_Toc532204477\h17HYPERLINK\l"_Toc532204478"5.2保温PAGEREF_Toc532204478\h19HYPERLINK\l"_Toc532204479"5.3防热PAGEREF_Toc532204479\h20HYPERLINK\l"_Toc532204480"5.4防潮PAGEREF_Toc532204480\h21HYPERLINK\l"_Toc532204481"6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PAGEREF_Toc532204481\h24HYPERLINK\l"_Toc532204482"6.1一般规定PAGEREF_Toc532204482\h24HYPERLINK\l"_Toc532204483"6.2供暖设计PAGEREF_Toc532204483\h26HYPERLINK\l"_Toc532204484"6.3通风设计PAGEREF_Toc532204484\h27HYPERLINK\l"_Toc532204485"6.4空调设计PAGEREF_Toc532204485\h29HYPERLINK\l"_Toc532204486"6.5冷源与热源设计PAGEREF_Toc532204486\h32HYPERLINK\l"_Toc532204487"6.6施工、调试与验收PAGEREF_Toc532204487\h33HYPERLINK\l"_Toc532204488"6.7运行与维护PAGEREF_Toc532204488\h37HYPERLINK\l"_Toc532204489"7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PAGEREF_Toc532204489\h39HYPERLINK\l"_Toc532204490"7.1一般规定PAGEREF_Toc532204490\h39HYPERLINK\l"_Toc532204491"7.2民用建筑工程场地土壤氡控制PAGEREF_Toc532204491\h40HYPERLINK\l"_Toc532204492"7.3民用建筑材料控制PAGEREF_Toc532204492\h42HYPERLINK\l"_Toc532204493"7.4检测验收与运行管理PAGEREF_Toc532204493\h43HYPERLINK\l"_Toc532204494"8特殊洁净环境PAGEREF_Toc532204494\h45HYPERLINK\l"_Toc532204495"8.1一般规定PAGEREF_Toc532204495\h45HYPERLINK\l"_Toc532204496"8.2隔离屏障要求PAGEREF_Toc532204496\h45HYPERLINK\l"_Toc532204497"8.3特殊洁净环境设计PAGEREF_Toc532204497\h46HYPERLINK\l"_Toc532204498"8.4特殊洁净环境检测与运行维护PAGEREF_Toc532204498\h47HYPERLINK\l"_Toc532204499"附录A中国光气候分区PAGEREF_Toc532204499\h49HYPERLINK\l"_Toc532204500"附录B空调负荷计算方法PAGEREF_Toc532204500\h52HYPERLINK\l"_Toc532204501"起草说明PAGEREF_Toc532204501\h54总则为保障建筑环境安全和工程质量,提高人居环境水平,促进能源资源合理利用,满足生活与工作对环境的基本要求及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建筑热工、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和特殊洁净环境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必须遵守本规范。本规范是建筑环境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过程中技术和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筑环境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尙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基本规定建筑环境设计应满足人体健康所需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天然采光、声环境要求,以及工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建筑室外环境不应对人体构成危害;建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公害。建筑构造应防止水或水蒸气在围护结构内部聚集。供暖建筑中应保证建筑围护结构内部不产生冷凝、外围护结构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不发生结露。建筑环境设计、施工应选用安全、高效和节能的设备和材料,并应符合建筑防火、节能、电气安全及工程质量控制的通用性技术要求。建筑竣工前应对建筑环境指标进行检测与验收。3建筑声环境一般规定民用建筑室内,应减少噪声干扰,应语言清晰。应采取隔声、吸声、消声、隔振等措施使民用建筑具有良好的声环境。对室外声环境敏感的建筑应选择在适当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建设。进行建筑设计前,应对建筑所处位置的声环境进行调查与测定。项目规划或建筑选址时其室外的环境振动应符合表3.1.3的规定。表3.1.3建筑室外环境振动限值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室外环境振动限值(铅垂向Z振级,dB)昼间夜间0类65651类70672类75723类75724类4a类75724b类8080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的噪声级,应符合表3.1.4的规定。表3.1.4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允许噪声级房间的使用功能允许噪声级(A声级,dB)昼间夜间睡眠≤45≤37日常生活≤45阅读、学习、思考≤40教学、医疗、办公、会议≤45人员密集的公共空间≤55生产≤85注:1.本规范中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应为关窗状态下昼间和夜间时段的标准值。昼间和夜间时段所对应的时间分别为:昼间,6:00~22:00时;夜间,22:00~6:00时;或者按当地人民政府的规定。2.人员密集的公共空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指标不适用于正有列车进出的轨道交通车站。主要功能用房室内的铅垂向振动加速度级限值应符合表3.1.5-1规定;受振动源激励的室内结构声的倍频带声压级限值应符合表3.1.5-2规定。表3.1.5-1主要功能用房室内振动限值(1/3倍频带铅垂向振动加速度级,dB)房间的使用功能1/3倍频带中心频率(Hz)11.251.622.53.15456.38睡眠类用房昼间81807978777675757575夜间78777675747372727272教学、医疗、办公、会议、日常生活类用房81807978777675757575车间办公区93929190898887878787房间的使用功能1/3倍频带中心频率(Hz)1012.516202531.540506380睡眠类用房昼间77798183858789919395夜间74767880828486889092教学、医疗、办公、会议、日常生活类用房77798183858789919395车间办公区899193959799101103105107表3.1.5-2主要功能用房室内结构声限值(受到振动源激励时的倍频带声压级,dB)房间的使用功能倍频带中心频率(Hz)31.563125250500睡眠类用房昼间7963524438夜间7255433529教学、医疗、办公、会议、日常生活类用房7963524438隔声设计对噪声敏感房间的围护结构,应进行隔声设计并应根据房间外噪声的情况和噪声敏感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确定围护结构所需的隔声性能。对有噪声源房间的围护结构,应进行隔声设计并应根据噪声源辐射噪声的情况和相邻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确定围护结构所需的隔声性能。选择有隔声要求的建筑构件时,应依据准确、可靠的隔声性能数据判定所选择建筑构件的隔声性能。由龙骨及轻质薄板组成的轻质隔声构造,当采用两层或多层轻质薄板叠合时,轻质薄板应错缝设置。对由龙骨及轻质薄板组成的轻质隔声构造的缝隙,应采用填充嵌缝材料密封。有隔声要求的房间,当房间内有吊顶时,房间的隔墙应做到吊顶以上至楼板底面或梁底面并密封。若吊顶的隔声性能不劣于隔墙的隔声性能,则房间的隔墙可以做到吊顶以上。管线穿过有隔声要求的墙或楼板,应设套管,管线与套管之间的缝隙应采取密封隔声措施。有隔声要求的墙上所有电气插座、配电箱或嵌入墙内对墙体构造造成损伤的配套构件,在背对背设置时应相互错开位置,并应对所开的洞或槽有相应的隔声封堵措施。吸声设计对文化建筑、体育建筑、广电建筑、会议建筑、影院建筑、机场和车站候车大厅、人员密集公共空间及工业厂房等有吸声处理声学要求的建筑空间,应进行吸声设计。吸声设计的目标应根据不同建筑的类型与用途,进行控制混响时间、降低噪声、提高语言清晰度和消除音质缺陷。吸声设计应满足下列技术规定:l应根据建筑类型及其使用功能,制定声学指标;2应根据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声学指标,进行技术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设计;3应综合声学要求、空间界面条件、装饰效果及声源特性布置吸声材料;4应依据建筑声学指标和材料声学性能,对建筑的混响时间或吸声降噪量进行计算,并提供相应的计算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吸声材料应满足下列规定:1吸声材料应符合建筑声学指标的要求,且其声学性能指标数据应合法有效;2吸声材料应符合相应功能建筑的防火、环保、防水、防腐和装修效果等技术要求。消声设计当通风空调系统送风口、回风口发出的噪声超过所处环境噪声允许值时,应采取消声措施。消声设计应满足消声效果、压力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要求,消声器用材应满足声学、卫生、防火、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防潮、便于清洁等要求。建筑设计应为消声器安装留出空间。通风空调系统消声设计时,消声器形式、数量及所需消声量应根据风机声功率、管道、空气流速、房间声学特性、室内允许噪声等计算确定,并应提供消声计算书。所选消声器应有证明其消声效果、压力损失值的有效文件。通风、空调系统配套消声器的总压力损失应小于设计允许值。通风、空调系统配套消声器中气流速度应根据部位进行控制,消声器再生噪声应低于降噪设计要求10dB(A)及以上。通风、空调系统风管及消声器外壳应有良好隔声性能,通过外壳声辐射进入房间的噪声声级应低于降噪设计要求10dB(A)及以上。隔振设计噪声敏感建筑或设有对振动、噪声敏感用房的建筑物,当距建筑附近有可觉察的固定振动源,或距建筑外轮廓线50m范围内有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时,应对其建设场地进行环境振动测量。当场地振动测量结果超过本规范表3.1.3中“2类声环境功能区室外振动限值”规定时,应对建筑整体或建筑内敏感用房采取隔振措施,使建成后建筑内的功能用房达到本规范表3.1.5-1和表3.1.5-2的室内振动和噪声限值的规定。设于噪声和振动敏感建筑内的高噪声设备及设备机房应集中布置并应自成一区;有睡眠要求的噪声敏感房间的邻室及其上下层楼板或屋面及房间外的吊顶内,应避免设置具有噪声和振动大的设备或设施。对噪声与振动敏感建筑的内部或与该建筑共同基础的室外设备或设施中,产生噪声与振动的设备或设施基础及其连接管线应采取隔振措施。处理后,该建筑内主要用房室内振动应达到本规范表3.1.5-1的规定,结构声应达到本规范表3.1.5-2的规定。隔振对象经隔振后的最大振动值,不应大于容许振动值。设备或设施的隔振设计以及隔振器、阻尼器的配置,应经隔振计算后制定和选配,并提交隔振计算书。施工、检测与验收声学工程应选择具有声学工程施工经验的专业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施工单位应编制声学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增设声学专业技术审核。声学工程施工过程中、 竣工验收 工程竣工验收人防工程竣工验收要求住宅小区规划竣工验收工程竣工验收会议议程工程竣工验收及移交 时,应根据建筑类型及声学功能要求进行中间声学测试、竣工声学检测。竣工声学检测应包括各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隔声性能及混响时间等指标。测量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规定。竣工声学检测应由具有国家认定资质的检测机构实施,并将检测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作为竣工验收资料。竣工验收资料应包含设计说明、计算书、竣工图纸、声学材料的声学性能有效检测报告,竣工声学检测报告等内容。4建筑光环境一般规定光环境应包括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光环境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人员活动场所的光环境均应满足视觉要求,其水平应与使用功能相适应。对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有要求的场所应进行光环境设计计算。光环境设施的安装应安全可靠;对人员可触及的光环境设施,当表面温度高于70℃时,应采取隔离保护措施。建筑采光设计采光设计应根据建筑特点和使用功能合理确定窗地面积比。采光设计应以采光系数为评价指标,其分级应符合表4.2.2的规定。表4.2.2场所参考平面上的采光标准值采光等级侧面采光顶部采光采光系数标准值(%)室内天然光照度标准值(lx)采光系数标准值(%)室内天然光照度标准值(lx)Ⅰ57505750Ⅱ46003450Ⅲ34502300Ⅳ23001150Ⅴ11500.575注:表中所列采光系数标准值适用于我国Ⅲ类光气候区,其他光气候区应按本规范第4.2.3条的规定进行修正。光气候分区应按本规范附录A确定。所在地区的采光系数标准值应乘以表4.2.3规定的相应地区的光气候系数。表4.2.3光气候系数光气候区IIIIIIIVV光气候系数K0.850.901.001.101.20室外设计照度(lx)1800016500150001350012000采光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1卧室、起居室和一般病房的采光等级应满足IV级要求;2普通教室的采光等级应满足III级要求。采光均匀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卧室、起居室侧面采光的采光均匀度不应低于0.4;2普通教室侧面采光的采光均匀度不应低于0.5。室内饰面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房间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应满足表4.2.6的规定;表4.2.6反射比表面名称反射比顶棚0.6~0.9墙面0.3~0.8地面0.1~0.52展厅室内顶棚、地面、墙面应选择无光泽的饰面材料。视觉识别作业场所应有防止产生直接眩光、反射眩光、映像和光幕反射等现象的措施。对光敏感展品的展厅内不应有直射阳光,采光口应有减少紫外辐射、调节和限制天然光照度值和减少曝光时间的措施。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窗的颜色透射指数不应低于80。建筑日照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日照要求的场所应进行日照分析计算;2建筑轮廓尺寸、布局和间距应符合国家和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玻璃幕墙反射光的限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居住建筑、医院、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区域以及主干道路口、交通流量大的区域设置玻璃幕墙时,应进行玻璃幕墙反射光影响分析;2长时间工作或停留的场所,窗台面上玻璃幕墙反射光的连续滞留时间不应超过30min;3设置玻璃幕墙时,在驾驶员前进方向垂直角20°,水平角±30°内,行车距离100m内,玻璃幕墙对机动车驾驶员不应造成连续有害反射光。照明设计室内照明设计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和视觉作业要求合理确定照明方式和照明种类。人工照明设计照度标准值应按1lx、2lx、3lx、5lx、10lx、15lx、20lx、30lx、50lx、75lx、100lx、150lx、200lx、300lx、500lx、750lx、1000lx、1500lx、2000lx分级。照明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下列场所正常照明电源失效时,应设置应急照明:1)需确保正常工作或活动继续进行的场所,应设置备用照明;2)需确保处于潜在危险之中的人员安全的场所,应设置安全照明;3)需确保人员安全疏散的出口和通道,应设置疏散照明。2需在夜间非工作时间值守或巡视的场所应设置值班照明;需警戒的场所,应根据警戒范围的要求设置警卫照明;在危及航行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上,应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定设置障碍照明。特定场所灯具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存在爆炸性的危险场所采用的灯具应有防爆保护措施;有洁净度要求的场所应采用不易积尘、易于擦拭的洁净灯具,并应满足洁净场所的相关要求;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选用灯具应满足防腐蚀要求;直接安装在可燃材料表面的灯具,应避免由于灯具高温引起的安全隐患。工作场所人工照明照度水平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续长时间视觉作业的场所,其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6;2教室书写板应设局部照明,板面平均照度不应低于500lx,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8;3手术室照度不应低于750lx,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4化验室照度不应低于500lx,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5对光特别敏感的展品展厅的照度不应大于50lx,年曝光量不应大于50klx∙h;对光敏感的展品展厅的照度不应大于150lx,年曝光量不应大于360klx∙h。眩光限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续长时间视觉作业的场所,统一眩光值UGR不应高于19;2有视觉显示终端的工作场所,在与灯具中垂线成65°~90°范围内的灯具平均亮度限值应符合表4.3.6的规定。表4.3.6 灯具平均亮度限值屏幕分类灯具平均亮度限值(cd/m2)屏幕亮度大于200cd/m2屏幕小于等于200cd/m2亮背景暗字体或图像30001500暗背景亮字体或图像15001000长时间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照明光源的颜色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1色温不应高于5700K;2同类产品的色容差不应大于5SDCM;3一般显色指数(Ra)不应低于80;4特殊显色指数(R9)应大于0。用于人员长期工作或停留场所的一般照明的光源或灯具,其额定功率下光输出频闪比应符合表4.3.8的规定。表4.3.8频闪比要求光输出波形频率f频闪比限值(%)f≤9HzFPF≤0.2889Hz<f≤3125HzFPF≤f×0.08/2.5儿童及青少年长时间学习或活动的场所采用的光源或灯具光生物安全应符合RG0等级的要求;其他人员长时间工作或停留的场所,光源或灯具的光生物安全应符合RG1等级的要求。陈列绘画、彩色织物以及其他多色展品等对辨色要求高的场所,光源一般显色指数不应低于90。对于对光敏感及特别敏感的展品或藏品,使用光源的紫外线相对含量应小于20μW/lm。工业建筑涉及人身安全的特殊生产场所照明应符合安全性要求。各场所设置的安全标识牌亮度和对比度应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备用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消防作业及救援人员在火灾时继续工作场所,照度值应满足消防作业及救援的要求;2手术室、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等应维持正常照明的照度;3高危运动项目场地照明的照度不应低于该场所一般照度标准值的50%;4其他场所的照度值除另有规定外,不应低于该场所一般照明照度标准值的10%。安全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手术室应维持正常照明的30%照度;2大型活动场地及观众席安全照明的平均水平照度值不应小于20lx;3其他场所不应低于该场所一般照明照度标准值的10%,且不应低于15lx。当设置室外夜景照明时,居住空间窗户外表面上产生的垂直面照度不应大于表4.3.16的规定值。表4.4.2居住空间窗户外表面的垂直照度最大允许值照明技术参数应用条件环境区域E1区E2区E3区E4区垂直面照度(Ev)(lx)熄灯时段前251025熄灯时段0*125注:*对公共(道路)照明灯具产生的影响,此值可提高到1lx。当设置室外夜景照明时,居住空间产生的发光强度不应大于表4.3.17的规定值。表4.3.17 夜景照明灯具朝居室方向的发光强度最大允许值照明技术参数应用条件环境区域E1区E2区E3区E4区灯具发光强度I(cd)熄灯时段前250075001000025000熄灯时段0*50010002500注:1.要限制每个能持续看到的灯具,但对于瞬时或短时间看到的灯具不在此例。2.如果看到光源是闪动的,其发光强度应降低一半。3.*如果是公共(道路)照明灯具,此值可提高到500cd。园区道路、人行及非机动车道照明灯具上射光通比的最大值不应大于表4.3.18的规定值。表4.3.18 灯具上射光通比的最大允许值照明技术参数应用条件环境区域E1区E2区E3区E4区上射光通比灯具所处位置水平面以上的光通量与灯具总光通量之比(%)051525建筑立面和标识面的平均亮度不应大于表4.4.5的规定值。表4.4.5 建筑立面和标识面的平均亮度最大允许值照明技术 参数应用条件环境区域E1区E2区E3区E4区建筑立面亮度()(cd/m2)被照面平均亮度051025标识亮度()(cd/m2)外投光标识被照面平均亮度;对自发光广告标识,指发光面的平均亮度504008001000注:1若被照面为漫反射面,亮度可根据被照面的照度E和反射比ρ,按式计算出亮度Lb或Ls。2LS值不适用于交通信号标识。3闪烁、循环组合的发光标识,在E1区和E2区里不应采用,在所有环境区域这类标识均不应靠近住宅的窗户设置。人的视觉行为和正常生活易受光干扰的场所,不应采用彩色光和动态光。室外照明采用泛光照明时,应控制投射范围,散射到被照面之外的溢散光不应超过20%。检测与验收对采光有要求的场所应进行采光测量,测量项目应包括采光系数和采光均匀度。项目验收时,应对正常照明、应急照明两种照明模式进行检测,各场所的照明指标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室内正常照明应对各主要功能房间或场所照度、照度均匀度、色温和显色指数进行抽检;2园区道路、人行及非机动车道照明应对场所的照度、现场色温和显色指数进行抽检;3应急照明应对各场所的照度和灯具表面亮度进行检测。建筑热工一般规定建筑气候区划指标应符合表5.1.1-1和表5.1.1-2的规定。区名主要指标辅助指标各区辖行政区范围Ⅰ1月平均气温≤-10℃7月平均气温≤25℃7月平均相对湿度≥50%年降水量200~800mm年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145d黑龙江、吉林全境;辽宁大部;内蒙中、北部及陕西、陕西、河北、北京北部的部分地区Ⅱ1月平均气温-10~0℃7月平均气温18~28℃年日平均气温≥25℃的日数<80d年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145~90d天津、山东、宁夏全境;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大部;辽宁南部;甘肃中东部以及河南、安徽、江苏北部的部分地区Ⅲ1月平均气温0~10℃7月平均气温25~30℃年日平均气温≥25℃的日数40d~110d年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90~0d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全境;江苏、安徽、四川大部;陕西、河南南部;贵州东部;福建、广东、广西北部和甘肃南部的部分地区Ⅳ1月平均气温>10℃7月平均气温25~29℃年日平均气温≥25℃的日数100~200d海南、台湾全境;福建南部;广东、广西大部以及云南西南部和元江河谷地区Ⅴ7月平均气温18~25℃1月平均气温0~13℃年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0~90d云南大部;贵州、四川西南部;西藏南部一小部分地区Ⅵ7月平均气温<18℃1月平均气温0~-22℃年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90~285d青海全境;西藏大部;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新疆南部部分地区Ⅶ7月平均气温≥18℃1月平均气温-5~-20℃7月平均相对湿度<50%年降水量10~600mm年日平均气温≥25℃的日数<120d年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110d~180d新疆大部;甘肃北部;内蒙西部表5.1.1-1建筑气候一级区划指标表5.1.1-2建筑气候二级区划指标区名指标ⅠAⅠBⅠCⅠD1月平均气温冻土性质≤-28℃永冻土-28~-22℃岛状冻土-22~-16℃季节冻土-16~-10℃季节冻土ⅡAⅡB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日较差≥25℃<10℃<25℃≥10℃ⅢAⅢBⅢC最大风速7月平均气温≥25m/s26~29℃<25m/s≥28℃<25m/s<28℃ⅣAⅣB最大风速≥25m/s<25m/sⅤAⅤB1月平均气温≤5℃>5℃ⅥAⅥBⅥC7月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0℃≤-10℃<10℃≤-10℃≥10℃>-10℃ⅦAⅦBⅦCⅦD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10℃≥25℃<200mm≤-10℃<25℃200~600mm≤-10℃<25℃50~200mm>-10℃≥25℃10~200mm建筑热工设计区划指标应符合表5.1.2-1和表5.1.2-2的规定。表5.1.2-1建筑热工设计一级区划指标一级区划名称区划指标主要指标辅助指标严寒地区(1)tmin∙m≤-10℃145≤d≤5寒冷地区(2)-10℃90必须进行保温、应进行隔热设计夏热冬冷A区(3A)1200≤HDD18<2000必须进行隔热、应进行保温设计夏热冬冷B区(3B)700≤HDD18<1200必须进行隔热、应进行保温设计夏热冬暖A区(4A)500≤HDD18<700必须进行隔热设计夏热冬暖B区(4B)HDD18<500必须进行隔热设计温和A区(5A)CDD26<10700≤HDD18<2000应进行保温设计温和B区(5B)HDD18<700-保温严寒、寒冷地区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冬季保温要求,夏热冬冷地区、温和A区建筑设计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非透光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差值应符合表5.2.2的规定。表5.2.2非透光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温差的限值非透光围护结构部位允许温差∆tw(K)防结露基本热舒适外墙≤ti-td≤3楼、屋面≤4地面≤2地下室外墙≤4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检验应在供暖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72h,监测数据应逐时记录。防热夏热冬暖、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设计必须满足隔热要求,寒冷B区建筑设计应满足隔热要求。在给定两侧空气温度及变化规律的情况下,外墙和屋面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满足表5.3.2的要求。表5.3.2外墙和屋面内表面最高温度限值房间类型自然通风房间空调房间重质围护结构(D≥2.5)轻质围护结构(D<2.5)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屋面内表面最高温度注:te,max表示室外逐时空气温度最高值;ti表示室内空气温度。在给定两侧空气温度和变化规律的情况下,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应采用一维非稳态方法进行计算,并应按房间的运行工况确定相应的边界条件;计算模型应选取外墙、屋面的平壁部分;当外墙、屋面采用两种以上不同构造,且各部分面积相当时,应对每种构造分别进行计算,内表面温度的计算结果取最高值。夏季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的检验应在围护结构施工完成后不少于12个月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4h,内表面温度应取内表面所有测点相应时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防潮供暖建筑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表面结露验算,并采取保温措施确保热桥内表面温度高于房间空气露点温度。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表面结露验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当冬季室外计算温度低于0.9℃时,应对围护结构进行内表面结露验算;2热桥部分的内表面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取60%;应根据热桥部位确定采用二维或三维传热计算;距离较小的热桥应合并计算。3当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时,应采取保温措施,并应重新进行验算。热桥内表面温度的检验应按本规范第5.2.3条的规定进行。供暖期间,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因内部冷凝受潮而增加的重量湿度允许增量,应符合表5.4.4的规定。冷凝计算界面内侧所需的蒸汽渗透阻应按式5.4.4的规定计算。表5.4.4供暖期间,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因内部冷凝受潮而增加的重量湿度允许增量保温材料重量湿度的允许增量[Δw](%)多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等)(ρ0=500kg/m3~700kg/m3)4水泥膨胀珍珠岩和水泥膨胀蛭石等(ρ0=300kg/m3~500kg/m3)6沥青膨胀珍珠岩和沥青膨胀蛭石等(ρ0=300kg/m3~400kg/m3)7矿渣和炉渣填料2水泥纤维板5矿棉、岩棉、玻璃棉及制品(板或毡)5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15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10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PUR)10酚醛泡沫塑料(PF)10玻化微珠保温浆料(自然干燥后)5胶份聚苯颗粒保温浆料(自然干燥后)5复合硅酸盐保温板5(5.4.4)式中:——冷凝计算界面内侧所需的蒸汽渗透阻(m2•h•Pa/g);——冷凝计算界面至围护结构外表面之间的蒸汽渗透阻(m2•h•Pa/g);——保温材料的干密度(kg/m3);——保温材料厚度(m);——保温材料重量湿度的允许增量(%),应按本规范表5.4.4的规定取值;——供暖期天数;——冷凝计算界面处与界面温度对应的饱和水蒸气分压(Pa)。屋面、地面、外墙、外窗应能防止雨水和冰雪融化水侵入室内。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重量湿度检测时,样品应从经过一个供暖期后建筑围护结构中取出制作,含水率检测应根据材料特点按不同产品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6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一般规定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保障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民用建筑供暖、空调设计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主要房间供暖设计温度不应低于18℃,设置值班供暖房间不应低于5℃;人员长期逗留区域空调设计温度不应高于29℃,且相对湿度不应高于70%。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满足人员新风量需求及空气质量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公共建筑及设置新风系统的居住建筑,其主要房间应保证每人不小于30m3/h的新风量;居住建筑最小换气次数不应低于0.5次/h。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应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水系统设备、管道及其部件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其额定工作压力;当供暖管道、空调热水管道利用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高温烟气管道应采取热补偿措施;闭式供暖空调水系统应设置定压和膨胀装置;冬季有冻结危险的地区,有设备和管道中存水或不能保证完全放空的区域应采取防冻措施。供暖空调系统水质应符合系统设备安全运行要求;与处理空气直接接触的水质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应设置检测与监控设备或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反映设备和管道系统在启停、运行及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和节能运行的参数均应进行检测;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控制的动力设备,应设就地手动控制装置,并应能通过远程/就地转换开关实现远距离与就地手动控制之间的转换;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能计算和定期统计系统的能量消耗、各台设备连续和累计运行时间,且有参数越限报警、事故报警及报警记录功能;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应设置末端调控措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设备、管道(包括管件、阀门等)应进行保温;保温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应高于正常操作时的介质最高温度。设备与管道的外表面温度高于50℃时(不包括室内供暖管道);热介质必需保证一定状态或参数时;安装或敷设在有冻结危险场所时;不保温时,热损耗量大,且不经济时;不保温时,散发的热量会对房间温、湿度参数产生不利影响或不安全因素。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设备、管道(包括阀门、管附件等)应进行保冷;保冷材料的最低安全使用温度应低于正常操作时介质的最低温度。冷介质低于常温,需要减少设备与管道的冷损失时;冷介质低于常温,需要防止设备与管道表面凝露时;需要减少冷介质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的温升或汽化时;设备、管道不保冷时,散发的冷量会对房间温、湿度参数产生不利影响或不安全因素。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应进行消声与隔振设计,并应符合本规范第3章的规定。在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中,应留有设备、管道及配件所必需的安装、操作和维修的空间,并应在建筑设计时预留安装维修用的孔洞。对于大型设备及管道应提供运输和吊装的条件或设置运输通道和起吊设施。供暖设计供暖负荷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居住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统应按连续供暖进行设计;在确定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的户内供暖设备容量和户内管道时,户内供暖负荷应附加户间传热量,但附加量不应超过50%,且不应统计在供暖系统的总热负荷内。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地区的民用建筑应设置供暖设施。当采用散热器供暖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以热水为热媒;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的散热器应暗装或加防护罩;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当采用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0℃,辐射体的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6.2.4的规定;表6.2.4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设置位置温度上限值人员经常停留的地面29人员短期停留的地面32无人停留的地面42毛细管网辐射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6MPa;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塑料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应设置绝热层,设置要求应符合节能要求。当采用电加热供暖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电供暖系统应设置温控装置,并应符合电气系统安全性要求;发热电缆辐射供暖、低温电热膜辐射供暖的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本规范表6.2.4的规定;辐射供暖用加热电缆产品必须有接地屏蔽层。当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火和通风换气等安全措施,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燃气、防火规范的要求;由室内供应空气的空间应能保证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量。当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量超过该空间0.5次/h的换气次数时,应由室外供应空气。当采用户式燃气炉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户式燃气炉应采用全封闭式燃烧、平衡式强制排烟型;户式燃气炉的排烟口应保持空气畅通,且远离人群和新风口;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应设置独立供电回路;空气源热泵供热性能应符合节能要求;户式燃气炉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应具有防冻保护、室温调控功能,并应设置排气、泄水装置。通风设计消除建筑物余热、余湿和进行室内污染物浓度控制应采用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结合的复合通风。下列场所或条件下,应设置机械通风措施:无外窗卫生间;厨房;公共卫生间及无条件设置气窗的公共浴室;无自然通风条件的设备机房;汽车库内CO最高允许浓度大于30mg/m3时;使用燃气燃烧设备场所;存在或可能积聚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能引起燃烧或爆炸时;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时;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聚积粉尘时;散发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建筑物内设有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单独房间或有防火防爆要求的单独房间;有防疫的卫生要求时。对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毒气体、有爆炸危险气体或粉尘的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事故通风应根据放散物的种类,设置相应的检测报警及控制系统,并应能发出报警,并且自动连锁开启事故通风机。事故通风的手动控制装置应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分别设置;放散有爆炸危险气体的场所应设置防爆通风设备;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且不得朝向室外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设置有事故排风的场所不具备自然进风条件时,应同时设置补风系统,补风机应与事故排风机联锁。卫生间、厨房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厨房、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防止回流的机械通风设施或预留机械排风系统开口,且应留有必要的进风面积;当采用竖向通风道时,应采取防止支管回流和竖井泄露的措施;公共卫生间应设置机械排风系统。公共浴室无条件设气窗时,应设独立的机械排风系统;发热量大且散发大量油烟和蒸汽的厨房设备应设排气罩等局部机械排风设施;其他区域当自然通风达不到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产生油烟设备的排风应设置油烟净化设施,其油烟排放浓度不得超过2.0mg/m³,小型、中型、大型净化设备的最低去除效率应分别达到60%、75%和85%;厨房排油烟风道不应与防火排烟风道共用。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除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4m;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1m;用于排出密度大于空气的有害气体时,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排风口,其下缘至地板距离不应大于0.3m;因建筑结构造成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设施。对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或污染环境的物质,在排放前必须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否则应采取通风净化措施。空调设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系统:1采用供暖通风达不到人体健康、设备等对室内环境的要求;2采用供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等要求时。空调负荷计算应满足下列规定:1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按空调区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2末端设备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时,空调系统应按所服务各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3应计入新风冷负荷、再热负荷及各项有关的附加冷负荷;4空调负荷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空调区、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人员所需新风量,应根据人员的活动和工作性质,以及在室内的停留时间等确定,并符合本规范第6.1.2条的规定;空调区的新风量,应按不小于人员所需新风量,补偿排风和保持空调区空气压力所需新风量之和以及新风除湿所需新风量中的最大值确定;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当系统服务于多个不同新风比的空调区时,系统新风比应小于空调区新风比中的最大值。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质的空调区,应独立设置空调风系统。下列情况时,应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空调系统:夏季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比焓大于室外空气比焓;系统所服务的各空调区排风量大于按负荷计算出的送风量;室内散发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防火防爆等要求不允许空气循环使用;卫生或工艺要求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空调系统。对舒适性空调系统,当空调区与室外或空调区之间有压差要求时,最大压差不应超过30Pa。当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要求的措施;2风机采用变速调节方式。当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室内外机之间以及室内机之间的最大管长和最大高差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室外机变频设备应与其他变频设备保持合理距离。对舒适性空调系统,当采用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冷却除湿处理新风时,新风再热不应采用外部热源;2采用转轮或溶液除湿处理新风时,转轮或溶液再生不应采用直接电加热;3应对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进行监测,并采取确保末端设备表面不结露的自动控制措施。辐射供冷系统供水温度应保证供冷表面温度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1℃~2℃。当空气冷却采用天然冷源时,使用过后的地下水应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并不得造成污染。空调系统的新风和回风应经过滤处理。空气过滤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舒适性空调,当采用粗效过滤器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中效过滤器;2工艺性空调,应按空调区的洁净度要求设置过滤器;3空气过滤器的阻力应按终阻力计算。冬季有冻结可能性的地区,新风机组或空调机组应设置防冻保护控制措施。冷源与热源设计供暖空调系统冷源与热源应根据建筑物规模与用途,建设地点的能源条件、结构与价格,以及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的相关规定,通过综合论证确定。供暖空调系统冷源与热源设计,应采取可靠的通风、排烟、排水措施,避免废气、废水、固体废渣和噪声对环境影响和人员危害。集中空调系统冷水(热泵)机组台数及单机制冷量(制热量)选择,应能适应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当小型工程仅设一台时,应选调节性能优良的机型,并应满足建筑最低负荷的要求。对于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供热(包括供暖和空调供热),全年使用时,锅炉或换热器台数不应少于两台。其中一台因故停止工作时,锅炉的总供热量不应低于设计供热量的65%,换热器总供热量不应低于设计供热量的70%。选择电动压缩式制冷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根据计算的空调系统冷负荷值直接选定;2制冷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环保的规定。机组制冷剂安全阀泄压管应接至室外安全处。采用氨作制冷剂时,应满足下列规定:1应选用安全性、密封性能良好的整体式氨冷水机组;2空调系统不得采用氨作为制冷剂的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器;3氨制冷机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氨制冷机房单独设置且远离建筑群;2)机房内严禁采用明火供暖;3)机房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同时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排风机应选用防爆型。当采用蓄能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逐时空调负荷应按一个蓄能周期计算,并应附加间歇运行负荷系数;2蓄热水池或水蓄冷系统的蓄冷、蓄热共用水池不应与消防水池合用;3乙烯乙二醇的载冷剂管路系统不应选用内壁镀锌的管材及配件。空调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采用直接蒸发冷却器的系统外,空调冷热水系统应采用闭式循环系统。当建筑物所有区域只要求按季节同时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时,应采用两管制的空调水系统;2冷凝水排入污水系统时,应有空气隔断措施;冷凝水管不得与室内雨水系统直接连接;3除使用地表水之外,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应循环使用,并应设置水处理装置;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在0℃以下的地区,冬季运行的冷却塔应采取防冻措施。施工、调试与验收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使用的绝热材料、散热器和风机盘管进场时,应进行见证取样检验。室内供暖管道安装坡度,当设计未注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气、水同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同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及凝结水管道,坡度应为3‰,不得小于2‰;气、水逆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逆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坡度不应小于5‰;散热器支管的坡度应为1%,坡向应利于排气和泄水。辐射供暖系统施工必须符合下列规定:热水地面辐射系统地面下敷设的盘管埋地部分不应有接头;加热电缆冷热线的接头应采用专用设备和工艺连接,不应在现场简单连接;接头应可靠、密封,并保持接地的连续性;施工过程中,加热电缆间有搭接时,严禁电缆通电;施工过程中,加热供冷部件敷设区域,严禁穿凿、穿孔或进行射钉作业;加热电缆出厂后严禁剪裁和拼接,有外伤或破损的加热电缆严禁敷设;加热电缆的热线部分严禁进入冷线预留管;严禁在施工现场对电热膜进行裁剪、连接导线、电气绝缘等操作;在混凝土填充层未固化前,严禁通电调试和使用电热膜。供暖空调水系统应进行水压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管道与设备连接前,系统管道水压试验、冲洗(吹洗)试验应合格;散热器组对后,以及整组出厂的散热器在安装之前应作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如设计无要求时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热水地面辐射系统盘管隐蔽前应进行水压试验;水系统安装完毕后,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水压试验,非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灌水试验。对区域锅炉房供暖系统,锅炉及辅助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锅炉和省煤器安全阀安装完成后应做定压调整;锅炉的高、低水位报警器和超温、超压报警器及联锁保护装置,应安装齐全并保证有效。风管与风阀必须符合下列规定:风管加工质量应通过工艺性的检测或验证,强度和严密性要求应符合设计或相关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定;薄钢板法兰矩形风管不得用于高压风管;复合材料风管的覆面材料必须为不燃材料,内层的绝热材料应为不燃或难燃,且对人体无害的材料;非金属风管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难燃要求;防火风管的本体、框架与固定材料、密封垫料等必须为不燃材料,防火风管的耐火极限时间应符合系统防火设计的规定;防排烟系统的柔性短管必须采用不燃材料;防爆风阀的制作材料应全数检查并符合设计规定,不得自行替换。风管安装必须符合下列规定:风管内严禁其他管线穿越;输送含有易燃、易爆气体的风管系统通过生活区或其它辅助生产房间时不得设置接口;外表温度高于60℃位于人员易接触部位的风管,应有防烫伤的措施;风口安装时,X射线、γ射线发射房间的送、排风口必须采取防止射线外泄的措施。电加热器的安装必须符合下列规定:电加热器与钢构架间的绝热层必须为不燃材料;连接电加热器的风管的法兰垫片,应采
本文档为【建筑环境通用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2948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122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1-20
浏览量:49